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嚴經疏科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卷第十

  • ○五寂靜音海主夜神寄第五難勝地(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頂禮)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時彼)
      • 二授(二)
        • 初略標名體(善男)
        • 二廣顯其相(三)
          • 初顯解脫業用(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四)
              • 初答三起何方便(二)
                • 初上求大智心(夜神)
                • 二下化大悲心(我發)
              • 二答一為何事業(三)
                • 初標(發是)
                • 二釋(三)
                  • 初治其十蔽(二)
                    • 初雙明捨戒(所謂)
                    • 二明餘八度(若見)
                  • 二得佛功德(若見)
                  • 三破其惑障(若見)
                • 三結(善男)
              • 三答四作何觀察(二)
                • 初觀菩薩境界(復次)
                • 二觀佛之勝用(三)
                  • 初結前標後(善男)
                  • 二正顯十門(善男)
                  • 三總結遠近(二)
                    • 初標喜成益(我見)
                    • 二徵釋所由(何以)
              • 四答二行何境界(三)
                • 初法(又善)
                • 二喻(此解)
                • 三結(善男)
          • 二明解脫所因(二)
            • 初問(爾時)
            • 二答(夜神)
          • 三彰發心久近(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二)
              • 初長行(三)
                • 初餘剎修行(二)
                  • 初於[1]〔佛〕一剎劫修行(五)
                    • 初總標剎海(夜神)
                    • 二別彰時處(此世)
                    • 三發心得定(有佛)
                    • 四略舉九佛(此道)
                    • 五結略顯廣(善男)
                  • 二於第二劫修行(從此)
                • 二娑婆修行(二)
                  • 初舉前三佛(然後)
                  • 二顯遇本師(二)
                    • 初名體(次值)
                    • 二業用(二)
                      • 初所入海數(得此)
                      • 二所見深細(四)
                        • 初剎海中塵(見彼)
                        • 二塵中之剎(一一)
                        • 三剎中之佛(一一)
                        • 四毛孔變化(二)
                          • 初通力演說(又亦)
                          • 二夜神悟入(二)
                            • 初總顯能所悟(我得)
                            • 二明重重微細(二)
                              • 初總顯十重(一一)
                              • 二別顯智用(二)
                                • 初總該橫竪(一一)
                                • 二別顯所知(五)
                                  • 初因行(知無)
                                  • 二地位(知無)
                                  • 三因作用(知無)
                                  • 四知果用(知無)
                                  • 五總結(彼諸)
                • 三結酬其問(三)
                  • 初結前(善男)
                  • 二顯類(及此)
                  • 三勸學(善男)
              • 二偈頌(三)
                • 初誡聽勸修(爾時)
                • 三正明修行(二)
                  • 初智行上供(我曾)
                  • 二悲心下化(老病)
                • 三結行分齊(願盡)
    • 四謙[A1]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三)
      • 初觀心(爾時)
      • 二偈讚(四)
        • 初因友得見(我因)
        • 二寄對顯勝(非是)
        • 三當相顯勝(遠離)
        • 四總顯圓融(無邊)
      • 三身體(時善)
  • ○六守護一切城主夜神寄第六現前地(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見彼)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歎發心(時彼)
      • 二正授法界(三)
        • 初總標名體(善男)
        • 二正顯業用(三)
          • 初總明(二)
            • 初彰法施之德(為大)
            • 二顯法施之意(佛子)
          • 二別顯(三)
            • 初釋甚深(三)
              • 初總鏢(善男)
              • 二徵釋(何者)
              • 三結益(善男)
            • 二釋自在(又善)
            • 三釋妙音(二)
              • 初別明(善男)
              • 二總結(善男)
          • 三結益(二)
            • 初別結甚深(善男)
            • 二通結餘二(善男)
        • 三辨法根深(二)
          • 初問(時善)
          • 二答(二)
            • 初辨初劫修(二)
              • 初總舉剎劫(夜神)
              • 二別彰遇佛(四)
                • 初總舉佛處(善男)
                • 二別明初佛(六)
                  • 初標舉顯佛(其最)
                  • 二父王出家(彼佛)
                  • 三惡世過興(法欲)
                  • 四滅過弘闡(時王)
                  • 五王女得法(時有)
                  • 六結會古今(善男)
                • 三略明百佛(次有)
                • 四結略顯廣(善男)
            • 二類多劫修(從是)
    • 四謙[A2]己推勝(二)
      • 初謙[A3]己知一(善男)
      • 二推勝知多(如諸)
    • 五指示後友(三)
      • 初指示後友(善男)
      • 二偈讚前法(二)
        • 初頌前體用(爾時)
        • 二頌前根深(二)
          • 初頌前初劫(三)
            • 初通頌初後(過於)
            • 二別顯初佛(我見)
            • 三通頌百佛(見第)
          • 二頌類顯(於諸)
      • 三善財得益(二)
        • 初長行敘益(爾時)
        • 二偈頌重顯(四)
          • 初福智超絕(觀察)
          • 二悲智甚深(了達)
          • 三總顯德圓([A4]已住)
          • 四成行入位([A5]已生)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七開敷樹華主夜神寄第七遠行地(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見其)
    • 三授[A6]己法界(四)
      • 初顯法行分(二)
        • 初安樂眾生行(夜神)
        • 二正明利益行(二)
          • 初總(善男)
          • 二別(為慳)
      • 二立法名(善男)
      • 三明業用(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三)
          • 初總標(夜神)
          • 二略顯(云何)
          • 三廣顯(二)
            • 初徵(云何)
            • 二釋(二)
              • 初總明(善男)
              • 二別顯(二)
                • 初發心(二)
                  • 初見發心境(善男)
                  • 二見發救心(二)
                    • 初雙起慈悲(見如)
                    • 二雙運悲智(起觀)
                • 二起行(二)
                  • 初別明利益眾生行(三)
                    • 初舉行體(起如)
                    • 二明本意(以是)
                    • 三明周徧(菩薩)
                  • 二雜明種種化利行(二)
                    • 初觀機(善男)
                    • 二修行(三)
                      • 初化益(起大)
                      • 二化法(為說)
                      • 三化意(令諸)
      • 四法根深(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二)
          • 初顯深許說(二)
            • 初長行(二)
              • 初歎深難知(四)
                • 初標深難說(夜神)
                • 二顯不能知(一切)
                • 三揀去能知(唯除)
                • 四徵釋所由(何以)
              • 二承力許說(然我)
            • 二偈頌(二)
              • 初頌歎深(四)
                • 初標深難知(爾時)
                • 二頌不知人(非是)
                • 三頌釋所由(佛境)
                • 四揀去能知(生於)
              • 二頌承力(汝於)
          • 二承力正酬(二)
            • 初長行(二)
              • 初正說(四)
                • 初時處佛興(善男)
                • 二本生處時(善男)
                • 三發心勝緣(四)
                  • 初大王治化(其中)
                  • 二五濁三災(時彼)
                  • 三悲境現前(咸來)
                  • 四正明起行(二)
                    • 初深起大悲(二)
                      • 初一總明(爾時)
                      • 二九別明(二)
                        • 初一解(哀哉)
                        • 二八行(三)
                          • 初五悲欲(二)
                            • 初三悲解行(三)
                              • 初悲不共(哀哉)
                              • 二悲無厭(哀哉)
                              • 三悲積財(哀哉)
                            • 後二悲未得(二)
                              • 前門求後報(哀哉)
                              • 後門求現報(哀哉)
                          • 次二悲有(二)
                            • 前門即道差別(哀哉)
                            • 後門即界差別(哀哉)
                          • 後一悲邪(哀哉)
                    • 二廣行大施(八)
                      • 初施令彌布(作是)
                      • 二施會大敷(其堅)
                      • 三施主超倫(時彼)
                      • 四施田雲集(爾時)
                      • 五施心殷重(時王)
                      • 六施願廣深(善男)
                      • 七施慧玄微([A7]已能)
                      • 八施時均普(不簡)
                • 四發心本事(六)
                  • 初發心身德(時此)
                  • 二正發大心(時寶)
                  • 三正攝受言(爾時)
                  • 四女讚王德(三)
                    • 初標心淨(時寶)
                    • 二發口言(二)
                      • 初總顯王德(四)
                        • 初未興時損(往昔)
                        • 二興世之益(大王)
                        • 三翻損成德(往昔)
                        • 四依正難思(大王)
                      • 二顯王本生(四)
                        • 初先王世末(王父)
                        • 二王興先相(王生)
                        • 三正顯誕生(時彼)
                        • 四生後之益(寶藏)
                    • 三展身敬(爾時)
                  • 五大王述讚(時彼)
                  • 六施行攝持(王讚)
              • 二結會(善男)
            • 二偈頌(二)
              • 初能知(爾時)
              • 二結勸(我於)
    • 四謙[A8]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八大願精進力主夜神寄第八不動地(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其體用(二)
        • 初標見所依(見彼)
        • 二別顯身相(三)
          • 初應機攝化身(現日)
          • 二應法成行身(現一)
          • 三離障契理身(現了)
      • 二設敬證入(四)
        • 初設敬陳理(時善)
        • 二發增勝心(於善)
        • 三深證懸同(三)
          • 初標(四)
            • 初人法(發是)
            • 二因果(二因)
            • 三自他(三白)
            • 四染淨(四染)
          • 二釋(所謂)
          • 三結(時善)
        • 四以偈慶讚(三)
          • 初頌德增勝心(既獲)
          • 二頌深證懸同(我以)
          • 三頌荷恩深廣(聖者)
      • 三諮問法要(爾時)
    • 三授[A9]己法界(二)
      • 初答解脫之名(二)
        • 初標名(夜神)
        • 二顯用(三)
          • 初內契理事(我以)
          • 二大用無涯(而恒)
          • 三總結深廣(四)
            • 初結所作業(念念)
            • 二結能顯因(善男)
            • 三雙結寂用(善男)
            • 四結成深廣(一一)
      • 二答發心久近(二)
        • 初歎深許說(三)
          • 初標問許說(善男)
          • 二歎法甚深(二)
            • 初法說(二)
              • 初標本性(善男)
              • 二釋妨難(隨所)
            • 二喻明(五)
              • 初皎日隨時(善男)
              • 二日輪現影(善男)
              • 三虛舟運物(佛子)
              • 四太虛無礙(佛子)
              • 五幻化無真(善男)
          • 三結承力說(佛子)
        • 二正答所問(二)
          • 初長行(三)
            • 初善光劫(二)
              • 初最初佛所修證(三)
                • 初古佛出興(佛子)
                • 二先王治化(是時)
                • 三夜神修因(三)
                  • 初在家本事(十)
                    • 初悲救罪人(王有)
                    • 二臣議非理(時王)
                    • 三請代因命(時彼)
                    • 四臣執令誅(時諸)
                    • 五王后哀祈(王后)
                    • 六王奪子志(王即)
                    • 七太子確救(爾時)
                    • 八母請修因(爾時)
                    • 九正設施場(時都)
                    • 十如來親救(六)
                      • 初就戮時臨(經半)
                      • 二如來降德(時法)
                      • 三敬申禮請(爾時)
                      • 四就座談經(以佛)
                      • 五廣益當機(時彼)
                      • 六太子得法(善伏)
                  • 二結會古今(四)
                    • 初結自身(善男)
                    • 二結大臣(佛子)
                    • 三結獄囚(佛子)
                    • 四結王屬(時勝)
                  • 三出家得法(佛子)
              • 二轉生值佛修行(佛子)
            • 二日光劫(三)
              • 初總標舉(次復)
              • 二列十佛(最初)
              • 三結得法(於彼)
            • 三結時處(如於)
          • 二偈頌(四)
            • 初頌承力許說(爾時)
            • 二頌古佛興世(過去)
            • 三頌先王治化(時有)
            • 四頌夜神修因(四)
              • 初頌在家本事(其王)
              • 二頌出家得法(便即)
              • 三頌事佛一萬(於中)
              • 四頌總結時處(三)
                • 初標舉(次於)
                • 二結會(我念)
                • 三得法(我於)
    • 四謙[A10]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九嵐毗尼林神寄第九善慧地(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見在)
    • 三授[A11]己法界(四)
      • 初顯法義(二)
        • 初長行(四)
          • 初標數歎勝(彼神)
          • 二徵數列名(五)
            • 初約位竪配(何等)
            • 二結前生後(然依)
            • 三通諸位釋(若約)
            • 四結成竪位(若定)
            • 五結成須橫(若定)
          • 三依名釋義(十)
            • 初供養諸佛(善男)
            • 二發菩提心(云何)
            • 三修習觀行(云何)
            • 四淨心照世(云何)
            • 五平等光明(云何)
            • 六生如來家(云何)
            • 七佛力光明(云何)
            • 八觀普智門(云何)
            • 九普現莊嚴(云何)
            • 十入如來地(云何)
          • 四結歎勝益(佛子)
        • 二偈頌(爾時)
      • 二立法名(二)
        • 初牒前所明(善男)
        • 二指前立目(善男)
      • 三明業用(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二)
          • 初依願受生(答言)
          • 二如昔願覩(四)
            • 初降神瑞相(經於)
            • 二出城現光(善男)
            • 三將生神變(二)
              • 初總徵(善男)
              • 二別顯(十)
                • 初集眾息苦(善男)
                • 二卷舒無礙(又善)
                • 三毛現佛因(又善)
                • 四現佛本事(又善)
                • 五行所依身(又善)
                • 六徧明捨行(又善)
                • 七古佛園林(又善)
                • 八今佛宮殿(又善)
                • 九菩薩同類(又善)
                • 十地等光明(又善)
            • 四正覩誕生(三)
              • 初覩外相(善男)
              • 二了內德(善男)
              • 三結周徧(善男)
      • 四辨根源(二)
        • 初問(時善)
        • 二答(二)
          • 初長行(六)
            • 初古世佛興(答言)
            • 二顯昔父母(其四)
            • 三攀樹誕生(善男)
            • 四觀佛得法(時有)
            • 五結會古今(善男)
            • 六結用周徧(我從)
          • 二偈頌(四)
            • 初頌誡聽許說(時嵐)
            • 二頌最初修證(過億)
            • 三頌歷事增修(劫中)
            • 四頌結歎無盡(佛子)
    • 四謙[A12]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十釋女瞿波寄第十法雲地(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前修證(爾時)
      • 二趣求後友(四)
        • 初依求詣處(漸次)
        • 二伴友迎讚(四)
          • 初讚行究竟(其中)
          • 二讚進得果(我觀)
          • 三讚進得法(我觀)
          • 四以理釋成(何以)
        • 三善財印述(二)
          • 初印述所說(善財)
          • 二述自所作(二)
            • 初四等攝生(四)
              • 初法(聖者)
              • 二喻(聖者)
              • 三合(菩薩)
              • 四釋(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二)
                  • 初總明(菩薩)
                  • 二別顯(二)
                    • 初明不自為(不貪)
                    • 二明其所為(但見)
            • 二萬德益物(二)
              • 初為物歸趣(聖者)
              • 二結成益物(聖者)
        • 四神敬增深(三)
          • 初長行申供(爾時)
          • 二以偈讚德(二)
            • 初歎下益眾生行(汝今)
            • 二歎上求無碍行(汝以)
          • 三以身隨逐(爾時)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二)
        • 初見依報(爾時)
        • 二見正報(見在)
      • 二敬(爾時)
      • 三問(二)
        • 初陳心(作如)
        • 二正問(而未)
    • 三示[A13]己法界(四)
      • 初顯法義(二)
        • 初長行(二)
          • 初讚誡許說(時瞿)
          • 二正顯法義(二)
            • 初帝網智光行(善男)
            • 二承事善友行(佛子)
        • 二偈頌(二)
          • 初頌帝網行(爾時)
          • 二頌承友行(菩薩)
      • 二立法名(時釋)
      • 三明法用(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二)
          • 初顯廣知(三)
            • 初知娑婆(二)
              • 初剎塵劫事(二)
                • 初知世間因果(答言)
                • 二知出世因果(二)
                  • 初知佛因果(又彼)
                  • 二知佛眾會(三)
                    • 初知聲聞(亦知)
                    • 二知緣覺(有諸)
                    • 三知菩薩(亦知)
              • 二類盡未來際(善男)
            • 二類剎海(二)
              • 初通明(如知)
              • 二別顯(所謂)
            • 三顯毗盧(二)
              • 初因(亦念)
              • 二果(得於)
          • 二釋所以(何以)
      • 四辨法根源(二)
        • 初問(爾時)
        • 二答(四)
          • 初最初一佛(二)
            • 初正顯本緣(十)
              • 初王都時處(答言)
              • 二太子超倫(二)
                • 初具相(其王)
                • 二遊觀(爾時)
              • 三寶女求歸(四)
                • 初具德端嚴(時有)
                • 二白母求事(見其)
                • 三夢覩佛興(彼香)
                • 四女自陳心(二)
                  • 初自迷德堪(時妙)
                  • 二讚彼求納(我今)
              • 四太子審問(三)
                • 初問其屬緣(爾時)
                • 二審其內過(汝不)
                • 三邀其進喜(尊重)
              • 五女母代答(六)
                • 初總顯勝報(爾時)
                • 二別讚端嚴(紺鬟)
                • 三明其絕倫(此女)
                • 四伎能內滿(文字)
                • 五離非具德(婦人)
                • 六結讚所宜(福智)
              • 六太子重邀(二)
                • 初長行(二)
                  • 初自述行深(爾時)
                  • 二恐其為障(當於)
                • 二偈頌(三)
                  • 初頌其行深(爾時)
                  • 二邀其無障(汝見)
                  • 三結令審思(汝今)
              • 七女敬順從(三)
                • 初忘苦眷德(爾時)
                • 二希同勝行(無量)
                • 三勸詣如來(我曾)
              • 八太子攝受(爾時)
              • 九母陳慶遂(四)
                • 初標其遂志(其母)
                • 二德行懸同(持戒)
                • 三身語超[1]〔偷〕(此女)
                • 四內心蘊德(心淨)
              • 十正共修行(十)
                • 初請佛供養(爾時)
                • 二聞經得法(時佛)
                • 三辭歸白父(時彼)
                • 四王審慶聞(爾時)
                • 五禪位徃觀(作如)
                • 六聞經得益(爾時)
                • 七兼益時會(其眾)
                • 八佛重現通(時佛)
                • 九父王出家(時彼)
                • 十太子紹位(爾時)
            • 二會同古今(佛子)
          • 二中間多佛(彼佛)
          • 三得法之時(其最)
          • 四多劫修瑩(二)
            • 初於一剎塵劫修行(二)
              • 初修行未窮(佛子)
              • 二菩薩難遇(佛子)
            • 二於百剎塵劫修行(二)
              • 初修未知(佛子)
              • 二釋所由(二)
                • 初總(何以)
                • 二別(五)
                  • 初見器世間(佛子)
                  • 二見智正覺世間(又於)
                  • 三見眾生世間(又於)
                  • 四見菩薩修行(又於)
                  • 五總結不窮(佛子)
    • 四謙[A14]己推勝(佛子)
    • 五指示後友(二)
      • 初指後友(善男)
      • 二頌前法(三)
        • 初顯菩薩益(爾時)
        • 二明遠劫前事(乃往)
        • 三德女因緣(此後)
    • 六戀德禮辭(爾時)
  • △大文第二摩耶夫人下十一人明會緣入實相(二)
    • 初文前敘義(五)
      • 初總科(自下)
      • 二料揀(然人)
      • 三解妨(二)
        • 初問(摩耶)
        • 二答(豈不)
      • 四義門(又此)
      • 五總釋(初天)
    • 二隨文正釋(二)
      • 初摩耶夫人一人為總(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將請觀成(三)
            • 初將詣觀成(爾時)
            • 二別明觀念(二)
              • 初總(作是)
              • 二別(隨意)
            • 三思欲親承(如是)
          • 二勝緣引導(三)
            • 初主城神顯教修心(三)
              • 初以其華散(作是)
              • 二正以言教(三)
                • 初明十度行(作如)
                • 二即初地法(應扶)
                • 三福智圓滿(應住)
              • 三結讚徵釋(佛子)
            • 二身眾神密加受法(三)
              • 初讚友令欣(爾時)
              • 二放光加被(從其)
              • 三善財獲益(善財)
            • 三法堂羅剎教求友之方(三)
              • 初教(二)
                • 初教十法(三)
                  • 初標(時有)
                  • 二釋(何等)
                  • 三結(是為)
                • 二示三昧(三)
                  • 初標(復次)
                  • 二釋(何等)
                  • 三結(佛子)
              • 二問(說是)
              • 三答(羅剎)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二)
            • 初覩依(二)
              • 初受行其教(爾時)
              • 二正明所見(三)
                • 初蓮華(即時)
                • 二樓觀(於其)
                • 三寶座(其樓)
            • 二見正(二)
              • 初結前生後(爾時)
              • 二別顯身雲(二)
                • 初身相(二)
                  • 初萬類難思身(二)
                    • 初別相(所謂)
                    • 二通體(如是)
                  • 二一類超勝身(爾時)
                • 二身業(二)
                  • 初總標(現如)
                  • 二別顯(二)
                    • 初十度行(行於)
                    • 二二嚴行(修習)
        • 三授[A15]己法界(三)
          • 初名體(答言)
          • 二業用(二)
            • 初總(是故)
            • 二別(四)
              • 初現在遮那母(二)
                • 初標(佛子)
                • 二釋(四)
                  • 初毛光先相(五)
                    • 初光入身(又善)
                    • 二光現變(又彼)
                    • 三現八相(又見)
                    • 四現因果(又見)
                    • 五身難思(又善)
                  • 二自在入胎(五)
                    • 初眷屬翌從(爾時)
                    • 二菩薩現通(菩薩)
                    • 三光明息苦(又以)
                    • 四現變入胎(又為)
                    • 五入[A16]已遊步(彼諸)
                  • 三腹包眾海(又念)
                  • 四舉類百億(善男)
              • 二過去諸佛母(善男)
              • 三賢劫千佛母(善男)
              • 四結橫竪無窮(如於)
          • 三根源(二)
            • 初問(爾時)
            • 二答(六)
              • 初輪王久遠(答言)
              • 二有佛魔來(彼王)
              • 三聖帝助降(彼大)
              • 四場神興願(時道)
              • 五結會古今(善男)
              • 六為母普周(我從)
        • 四謙[A17]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二天主光女下一人為別○
  • ○二天主光女下十人為別(九)
    • 初天主光女(六)
      • 初依教趣求(遂往)
      • 二見敬諮問(見彼)
      • 三示[A18]己法界(二)
        • 初標名(天女)
        • 二業用(三)
          • 初最初一劫(善男)
          • 二中間諸劫(又憶)
          • 三總結多劫(善男)
      • 四謙[A19]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二童子師徧友(三)
      • 初依教趣求(從天)
      • 二見敬諮問(至徧)
      • 三指示後友(徧友)
    • 三知眾藝童子(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頭頂)
      • 三授[A20]己法界(二)
        • 初標名體(時彼)
        • 二顯業用(三)
          • 初標章(我恒)
          • 二總科(有標)
          • 三釋(三)
            • 初總標(三)
              • 初暗引遮那經(皆言)
              • 二明引遮那經(故毘)
              • 三再引五字經(又文)
            • 三別列(三)
              • 初別釋五字(二)
                • 初按定其義(然初)
                • 二依今經會釋(二)
                  • 初別釋五字(五)
                    • 初明阿字(三)
                      • 初牒本經字母(唱阿)
                      • 二依五字經釋(以無)
                      • 三會今經之意(故經)
                    • 二明多字(唱多)
                    • 三明波字(唱波)
                    • 四明者字(唱者)
                    • 五明那字(唱那)
                  • 二收攝圓融(四)
                    • 初從後倒收(又云)
                    • 二釋無生義(阿字)
                    • 三結成觀行(汝知)
                    • 四會釋二文(遮那)
              • 二釋所餘三十七(唱邏)
              • 三總相結束(三)
                • 初會上文(上來)
                • 二會上義(其中)
                • 三指在餘(更有)
            • 三總結示(善男)
      • 四謙[A21]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四賢聖優婆夷(六)
      • 初依教趣求(向聚)
      • 二見敬諮問(禮足)
      • 三示[A22]己法界(二)
        • 初得解脫(賢勝)
        • 二得三昧(又得)
      • 四謙[A23]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爾時)
    • 五堅固長者(到於)
    • 六妙月長者(向妙)
    • 七無勝軍長者(漸向)
    • 八寂靜婆羅門(六)
      • 初依教趣求(漸次)
      • 二見敬諮問(見最)
      • 三授[A24]己法界(二)
        • 初名(婆羅)
        • 二用(二)
          • 初始終無妄(過去)
          • 二隨行不虛(善男)
      • 四謙[A25]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九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見德)
      • 三示[A26]己法界(二)
        • 初標名(時童)
        • 二業用(二)
          • 初別明(二)
            • 初一句為總(得此)
            • 二九句為別(見一)
          • 二結歎(善男)
      • 四謙[A27]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二)
        • 初以力冥加(時童)
        • 二以言顯示(三)
          • 初指處(而告)
          • 二示人(二)
            • 初正示(彌勒)
            • 後住因(為欲)
          • 三教問(二)
            • 初明教問(汝詣)
            • 二釋所由(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二)
                • 初所求德廣(二)
                  • 初通顯(善男)
                  • 二別顯(善男)
                • 二能求大心(二)
                  • 初誡勸求法(二)
                    • 初標不應(善男)
                    • 二釋應作(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二)
                        • 初別明應修(十)
                          • 初上求菩提行(善男)
                          • 二下救眾生行(應化)
                          • 三自斷惑障行(應斷)
                          • 四勸物出離行(應令)
                          • 五淨自根欲行(應消)
                          • 六力用自在行(應生)
                          • 七攝法治惑行(應分)
                          • 八供佛攝生行(應嚴)
                          • 九悲願深廣行(應修)
                          • 十證入圓滿行(應入)
                          • 二結略顯廣(善男)
                        • 二結略顯廣(善男)
                  • 二誡勸事友(三)
                    • 初誡(二)
                      • 初正誡離過(善男)
                      • 二舉意釋成(二)
                        • 初能示行(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善男)
                        • 二能外護(二)
                          • 初正明(善男)
                          • 二釋成(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善男)
                    • 二勸(四)
                      • 初念友勝德(二)
                        • 初歎勝(善男)
                        • 二結勸(善男)
                      • 二事友心行(復次)
                      • 三身友對辨(復次)
                      • 四結勸成益(二)
                        • 初正勸(善男)
                        • 二釋成(二)
                          • 初正釋(何以)
                          • 二重讚(復次)
                    • 三結(二)
                      • 初寄數名多(善男)
                      • 二總收結多(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二大文第三慈氏菩薩一人明攝德成因相(五)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趣後(爾時)
      • 二別生勝念(四)
        • 初觀非對治(自憶)
        • 二觀苦進善(復觀)
        • 三觀念之益(作是)
        • 四總結成益(如是)
    • 二見敬諮問(二)
      • 初見敬(二)
        • 初見依(二)
          • 初入定中敬(三)
            • 初結前標後(善財)
            • 二別顯定用(二)
              • 初妙用(二)
                • 初羅身雲(普現)
                • 二契法性(等虛)
              • 二深觀(三)
                • 初了法從緣(又决)
                • 二智契無性(離於)
                • 三會歸中道(二)
                  • 初總辨(知一)
                  • 二別辨(如種)
            • 三總結成益(善財)
          • 二出定敬讚(三)
            • 初以身敬遶(從地)
            • 二以心敬念(十)
              • 初約境顯勝(作是)
              • 二約德顯妙(是人)
              • 三約用顯自在(是以)
              • 四約行顯勝(是於)
              • 五約觀顯深(是前)
              • 六約對治顯勝(是住)
              • 七約止觀明自在(是雖)
              • 八約利他行顯勝(是雖)
              • 九約護小乘行顯自在(是雖)
              • 十結德所住(此大)
            • 三以言敬讚(二)
              • 初總舉德歎處(二)
                • 初總(爾時)
                • 二別(四)
                  • 初自利行勝(施戒)
                  • 二利他行勝(普見)
                  • 三功德勝(十方)
                  • 四方便勝(成就)
              • 二別指處門德(六)
                • 初下化眾生(佛子)
                • 二上求佛法(佛子)
                • 三三昧自在(佛子)
                • 四智慧廣深(佛子)
                • 五顯其平等(觀察)
                • 六結敬請加(佛子)
        • 二見正(二)
          • 初見(二)
            • 初翹心願覩(爾時)
            • 二正覩慈尊(乃見)
          • 二敬(五)
            • 初身心禮敬(善財)
            • 二讚德記別(二)
              • 初長行(時彌)
              • 二偈頌(三)
                • 初指眾總歎(汝等)
                • 二別歎勝德(三)
                  • 初直對善財(三)
                    • 初讚德善來(善來)
                    • 二明來因緣(文殊)
                    • 三明來所為(為求)
                  • 二對眾令觀(五)
                    • 初標指總歎(汝等)
                    • 二即智之悲(善財)
                    • 三即悲之智(忍鎧)
                    • 四總歎諸德(覺心)
                    • 五妙果當成(當滅)
                  • 三重對善財(五)
                    • 初讚其當果德(二)
                      • 初總(汝行)
                      • 二別(當滿)
                    • 二雙歎當現德(汝於)
                    • 三歎其遇友德(諸根)
                    • 四速成行位德([A28]已生)
                    • 五總結歎德(一切)
                • 三略示後友(汝當)
            • 三重申禮儀(三)
              • 初總辨所因(爾時)
              • 二身心悲敬(善財)
              • 三垂供展誠(以文)
            • 四再讚再記(時彌)
            • 五慶遇念恩(時善)
      • 二諮問○
    • 三稱讚授法○
    • 四指示後友○
    • 五戀德禮辭○
  • ○二諮問(二)
    • 初自陳發心(爾時)
    • 二正問法要(三)
      • 初標問(而我)
      • 二歎德(二)
        • 初總(大聖)
        • 二別(若一)
      • 三結請(大聖)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稱歎(二)
      • 初歎人(二)
        • 初指人示眾(爾時)
        • 二正讚其德(四)
          • 初求友精勤(二)
            • 初總顯精勤(諸仁)
            • 二別示勤相(二)
              • 初敘異解(三)
                • 初上古釋(諸仁)
                • 二賢首釋(二)
                  • 初敘義(賢首)
                  • 二刊定破師(若依)
                • 三刊定釋(二)
                  • 初敘(有云)
                  • 二破(若爾)
              • 二疏為會釋(二)
                • 初總會三釋(若會)
                • 二別會賢首(然下)
          • 二所成廣大(三)
            • 初總歎希奇(諸仁)
            • 二別明難遇(二)
              • 初標舉(如是)
              • 二徵釋(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二)
                  • 初總護一切(此長)
                  • 二約類別明(諸仁)
            • 森總結所作(諸仁)
          • 三具德無缺(諸仁)
          • 四速證超權(諸仁)
      • 二歎法(二)
        • 初結前生後(爾時)
        • 二正歎大心(四)
          • 初標歎發心(告善)
          • 二歎器成益(善男)
          • 三舉德釋成(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二)
              • 初總科(四)
                • 初明通三心科(文有)
                • 二且分為二科(且分)
                • 三明二種發心為二(又前)
                • 四約廣就高科(又前)
              • 二別釋(二)
                • 初明菩提心徧該諸地(二)
                  • 初別明(十二)
                    • 初種性住(善男)
                    • 二勝解住(菩提心)
                    • 三極喜住(菩提心)
                    • 四戒增上住(菩提心)
                    • 五增上心住(菩提心)
                    • 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菩提心)
                    • 七諸諦相應增上住(菩提心)
                    • 八緣起流轉立息相應增上慧住(菩提心)
                    • 九無相有功用住(菩提心)
                    • 十無相無功用住(菩提心)
                    • 十一無礙用住(菩提心)
                    • 十二最上菩薩住(菩提心)
                  • 二總結(善男)
                • 二明菩提心徧具諸德(五)
                  • 初攝十住德(善男)
                  • 二攝十行德(善男)
                  • 三攝十迴向德(善男)
                  • 四攝十地德(十)
                    • 初地德(善男)
                    • 二地德(善男)
                    • 三地德(善男)
                    • 四地德(善男)
                    • 五地德(善男)
                    • 六地德(善男)
                    • 七地德(善男)
                    • 八地德(善男)
                    • 九地德(善男)
                    • 十地德(善男)
                  • 五攝等覺德(善男)
          • 四結釋所屬(善男)
    • 二授法○
  • ○二授法(四)
    • 初授法體(四)
      • 初攝入方便(二)
        • 初牒問勸證(善男)
        • 二求證方便(爾時)
      • 二加令證入(時彌)
      • 三證所見境(二)
        • 初別明所見(六)
          • 初見依報(二)
            • 初見(三)
              • 初重莊嚴(見其)
              • 二微細主伴(又見)
              • 三一多自在(善財)
            • 二益(爾時)
          • 二見正報(二)
            • 初總標(纔始)
            • 二別顯(五)
              • 初發心時(所謂)
              • 二修行得法(或見)
              • 三隨類攝生(或見)
              • 四處會說法(二)
                • 初所見會殊(或得)
                • 二顯所說法(或見)
              • 五總見行用(或見)
          • 三見伴菩薩(或見)
          • 四見諸佛(或復)
          • 五見閣中主閣(二)
            • 初見(又復)
            • 二益(爾時)
          • 六總見嚴具作用(十)
            • 初網等演法(三)
              • 初近聞(復聞)
              • 二遠聞(又聞)
              • 三得益(善財)
            • 二寶鏡作用(又見)
            • 三寶柱放光(又見)
            • 四寶像威儀(又見)
            • 五瓔等出生(又見)
            • 六蓮華重現(又復)
            • 七寶地現像(又復)
            • 八樹現半身(又於)
            • 九半月現身(又見)
            • 十壁現本事(二)
              • 初慈氏攝生(又見)
              • 二友勸善財(又見)
        • 二總顯見相(二)
          • 初法(爾時)
          • 二喻(二)
            • 初喻能見緣(譬如)
            • 二喻所見相(二約)
      • 四事訖起定(四)
        • 初警覺令起(爾時)
        • 二略示體相(法性)
        • 三得旨而起(爾時)
        • 四問答所見(二)
          • 初問(彌勒)
          • 二答(善財)
    • 二顯法名(二)
      • 初問(聖者)
      • 二答(彌勒)
    • 三窮因源(二)
      • 初窮其所歸(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彌勒)
      • 二尋其去處(二)
        • 初問(曰從)
        • 二答(二)
          • 初法(曰從)
          • 二喻(二)
            • 初龍王降雨喻(善男)
            • 二幻師現幻喻(善男)
    • 四覈性相(二)
      • 初從來(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三)
          • 初約法身(彌勒)
          • 二約實身(善男)
          • 三約化身(然善)
      • 二生處(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二)
          • 初通明(三)
            • 初正答生處(答言)
            • 二生緣眷屬(善男)
            • 三校量顯勝(二)
              • 初總辨生家勝(善男)
              • 二別彰智勝(善男)
          • 二別顯(二)
            • 初實報(善男)
            • 二順機(二)
              • 初現生(善男)
              • 二當生(二)
                • 初顯生所為(善男)
                • 二結會三聖(善男)
  • ○四指示後友(三)
    • 初勸往教問(善男)
    • 二釋勸所由(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二)
        • 初行廣(文殊)
        • 二緣深(善男)
    • 三結勸重釋(三)
      • 初結勸(是故)
      • 二徵釋(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汝先)
      • 三結德(文殊)
  • ○五戀德禮辭(時善)
  • ○大文第四再見文殊明智照無二相(三)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聞入證(三)
      • 初摩頂攝受(是時)
      • 二指示法門(二)
        • 初所闕行法(作如)
        • 二不能成益(不能)
      • 三結益歸本(是時)
    • 三轉遇勝緣(三)
      • 初標二章(於是)
      • 二料揀(三)
        • 初近對前後釋(然此)
        • 二通對諸友釋(又通)
        • 三玄門義理釋(又前)
      • 三指此在餘(又此)
  • ○大文第五普賢菩薩一人明顯因廣大相(二)
    • 初文前敘義(三)
      • 初釋名(大文)
      • 二辨異(故文)
      • 三辨其能所(若以)
    • 二依文正釋(三)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釋文(增長)
        • 二通辨文意(以是)
      • 二聞覩前相(二)
        • 初聞(即聞)
        • 二覩(二)
          • 初仰德修觀(三)
            • 初生渴仰(渴仰)
            • 二明修處(三)
              • 初約表釋(即於)
              • 二約事釋(約事)
              • 三釋文意(然此)
            • 三正修觀(起等)
          • 二覩見希奇(二)
            • 初結前生後(善財)
            • 二正覩希奇(二)
              • 初見瑞相(見十)
              • 二覩於光明(又見)
      • 三見聞證入(三)
        • 初結前起後(時善)
        • 二起觀增修(於時)
        • 三正明證入(二)
          • 初正明見聞證入(二)
            • 初得益因圓(四)
              • 初見身得益(二)
                • 初見勝身(四)
                  • 初勝德身相(時善)
                  • 二毛孔出生(見普)
                  • 三體內包含(二)
                    • 初結前生後(爾時)
                    • 二正顯包含(二)
                      • 初明見三千大千(重觀)
                      • 二類通十方三際(如見)
                  • 四結通周徧(如於)
                • 二得深益(善財)
              • 二摩頂得益(三)
                • 初摩頂(善財)
                • 二得益(既摩)
                • 三結通(如此)
              • 三顯因深廣(三)
                • 初問答審見(爾時)
                • 二顯因深遠(三)
                  • 初別明求菩提行(二)
                    • 初順顯所行(普賢)
                    • 二離過成德(善男)
                  • 二通明悲智行(善男)
                  • 三別明求法行(二)
                    • 初反顯能捨(善男)
                    • 二顯求所為(善男)
                • 三結因成果(二)
                  • 初結因(是故)
                  • 二成果(得此)
              • 四觀用無涯(三)
                • 初舉益勸觀(三)
                  • 初標(善男)
                  • 二釋(二)
                    • 初明難見聞(我此)
                    • 二見聞皆益(三)
                      • 初不退菩提(善男)
                      • 二善根成熟(或有)
                      • 三總結多門(善男)
                • 二觀見奇特(三)
                  • 初毛含三世間(爾時)
                  • 二遍剎出大用(又見)
                  • 三身等普賢化(時善)
                • 三校量顯勝(三)
                  • 初校量善根(又善)
                  • 二校量入剎(是善)
                  • 三雙顯超勝(二)
                    • 初別明橫竪深廣(善財)
                    • 二總結評等周徧(善財)
          • 二聞佛德難思(三)
            • 初標聽許說(爾時)
            • 二舉眾欲聞(爾時)
            • 三陳德求滿(二)
              • 初長行(爾時)
              • 二偈頌(二)
                • 初別歎佛德(十九)
                  • 初所知無障碍功德(佛智)
                  • 二真如清淨功德(隨眾)
                  • 三無功不休功德(或有)
                  • 四三事無差德(二)
                    • 初懸敘(二)
                      • 初如常略釋(四有)
                      • 二別顯分身(八)
                        • 初總標大意(今更)
                        • 二引經成立(謂此)
                        • 三遮其謬解(若言)
                        • 四引前成證(況華)
                        • 五引他經證(法華)
                        • 六遮救決釋(故知)
                        • 七結成正義(以理)
                        • 八辨其包含(然此)
                    • 二釋文(三)
                      • 初主伴嚴處攝生同(或見)
                      • 二微細含容轉法同(一一)
                      • 三總結多明結[1]〔則〕生後(或見)
                  • 五修行治障德(或見)
                  • 六降伏外道德(或見)
                  • 七世間不碍德(四)
                    • 初八相無礙(或現)
                    • 二天宮無礙(或見)
                    • 三隨世無礙(於彼)
                    • 四能辨隨機(佛智)
                  • 八安立正法德(四)
                    • 初三乘業用(如來)
                    • 二六度道品(如來)
                    • 三一音無碍(龍神)
                    • 四語業偏應(涅槃)
                  • 九受諸記莂德(具足)
                  • 十報化二身德(究竟)
                  • 十一斷一切疑德(或持)
                  • 十二令入諸行德(或現)
                  • 十三[2]〔富〕生妙智德(如來)
                  • 十四勝解示現德(譬如)
                  • 十五所依加行德(譬如)
                  • 十六法身成滿德(如來)
                  • 十七隨心現土德(三界)
                  • 十八三身無限德(大海)
                  • 十九總攝餘三德(虛空)
                • 二結德勸信(二)
                  • 初結德(剎塵)
                  • 二勸信(若有)
  • △第四謙讚迴向(法性)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卷第十(終)


校注

[0664001] 佛疏作第 [0673001] 偷疏作倫 [0685001] 則疏作前(CBETA 按本校注在原書為684頁[01] [0685002] 富疏作當(CBETA 按本校注在原書為685頁[01]
[A1] 己【CB】巳【卍續】
[A2] 己【CB】巳【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己【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己【CB】巳【卍續】
[A9] 己【CB】巳【卍續】
[A10] 己【CB】巳【卍續】
[A11] 己【CB】巳【卍續】
[A12] 己【CB】巳【卍續】
[A13] 己【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己【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己【CB】巳【卍續】
[A18] 己【CB】巳【卍續】
[A19] 己【CB】巳【卍續】
[A20] 己【CB】巳【卍續】
[A21] 己【CB】巳【卍續】
[A22] 己【CB】巳【卍續】
[A23] 己【CB】巳【卍續】
[A24] 己【CB】巳【卍續】
[A25] 己【CB】巳【卍續】
[A26] 己【CB】巳【卍續】
[A27] 己【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