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六 乂

雜阿含經卷第四之餘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僧迦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A1]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不善男子云何可知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婆羅門復問善男子云何可知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婆羅門白佛云何不善男子如月佛告婆羅門如月黑分光明亦失色亦失所係亦失日夜消滅乃至不現如是有人於如來所得信家心受持淨戒善學多聞[A2]己布施正見真實於如來所淨信持戒惠施多聞正見真直[A3]已然後退失於戒聞施正見悉皆忘失日夜消滅乃至湏臾一切忘失復次婆羅門若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不數聞法不正思惟身行𢙣行口行𢙣行意行𢙣行行𢙣因緣故身壞命終墮𢙣趣泥梨中如是婆羅門不善男子其譬如月婆羅門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佛告婆羅門譬如明月淨分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如是善男子於如來法律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施增聞增慧增日夜增長復於餘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化生天上婆羅門是故善男子譬如月尒時世尊而說偈言

譬如月無垢 周行於虛空 一切小星中
其光最盛明 淨信亦如是 戒閒離慳施
於諸慳世閒 其施特明顯

佛說此經[A4]已僧迦羅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靣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靣白佛言瞿曇我聞瞿曇說言唯應施我不應施餘人施我得大果非施餘人而得大果應施我弟子不應施餘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云何瞿曇作是語者為實說耶非為謗毀瞿曇乎為如說說如法說耶法次法說不為餘人以同法來訶責耶佛告婆羅門彼如是說者謗毀我耳非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不致他人來以同法呵責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應施於我不應施餘施我得大果報非施餘人得大果報應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然婆羅門我作如是說者作二種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婆羅門乃至士夫以洗器餘食著於淨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施人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生聞婆羅門白佛言如是瞿曇我亦如是說施持戒者得大果報非施犯戒尒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黑若有白 若赤若有色 犂雜及金色
純黃及鴿色 如是等牸牛 生犢姝好者
丁壯力具足 調善行捷疾 但使堪運重
不問本生色 人亦復如是 各隨彼彼生
剎利婆羅門 毗舍首陁羅 旃陁羅下賤
所生悉不同 但使持淨戒 離重擔煩惱
純一修梵行 漏盡阿羅漢 於世閒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者無智慧 未嘗聞正法
施彼無大果 不近善友故 若習善知識
如來及聲聞 清淨信善逝 根生堅固力
所住之善趣 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盤
大仙如是說

佛說此經[A5]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尒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𠧒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執杖持鉢家家𠧒食尒時世尊告婆羅門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柱杖持鉢家家𠧒食婆羅門白佛瞿曇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其子為子娶妻然後捨家是故柱杖持鉢家家𠧒食佛告婆羅門汝能於我所受誦一偈還歸於眾中為兒說耶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曇尒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心歡喜 為子聚財物 亦為娉其妻
而自捨出家 邊鄙田舍兒 違負於其父
人形羅剎心 弃捨於尊老 老馬無復用
則奪其[A6]䵃麥 兒少而父老 家家行𠧒食
曲杖為最勝 非子為恩愛 為我防𢙣牛
免險地得安 能却[囗@ㄨ]暴狗 扶我闇處行
避深坑空井 草木𣗥[A7]刺林 憑杖威力故
峙立不墮落

時婆羅門從世尊受斯偈[A8]已還歸婆羅門大眾中為子而說先白大眾聽我所說然後誦偈如上廣說其子愧怖即抱其父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時婆羅門作是念我今得勝族姓是沙門瞿曇恩我經所說為師者如師供養為和尚者如和尚供養我今所得皆沙門瞿曇力即是我師我今當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曇時婆羅門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問訊慰勞[A9]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曇力我經記說為師者以師供養為和尚者以和尚供養今日瞿曇即為我師願受此衣哀愍故世尊即受為哀愍故尒時世尊為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尒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𠧒食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攝杖持鉢家家𠧒食彼婆羅門遙見世尊而作是念沙門瞿曇攝杖持鉢家家𠧒食我亦攝杖持鉢家家𠧒食我與瞿曇俱是比丘尒時世尊說偈荅曰

所謂比丘者 非但以𠧒食 受持在家法
是何名比丘 於功德過𢙣 俱離修正行
其心無所畏 是則名比丘

佛說是經[A10]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閒遊行至一那羅聚落住一那羅林中尒時世尊著衣持鉢入一陁羅聚落𠧒食而作是念今日大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作飲食處尒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犁耕田為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曇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佛告婆羅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曇若犁若軛若鞅若縻若鑱若鞭而今瞿曇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尒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

自說耕田者 而不見其耕 為我說耕田
令我知耕法

尒時世尊說偈荅言

信心為種子 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時軛
慚愧心為轅 正念自守護 是則善御者
包藏身口業 知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乘
樂住為懈息 精進為廢荒 安隱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瞿曇於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鉢香羙飲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

不因說法故 受彼食而食

如是廣說如前為火與婆羅門廣說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瞿曇今以此食安著何處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婆羅門汝持此食著無䖝水中及少生草地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䖝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熱丸投於冷水啾啾作聲如是彼食投著無䖝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時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實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飲食神變如是時彼婆羅門見食瑞應信心轉增白佛言瞿曇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彼即出家[A11]已獨靜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時有尊者名曰淨天在鞞提訶國人閒遊行至絺羅城菴羅園中時尊者淨天晨朝著衣持鉢入絺羅城𠧒食次第𠧒食到自本家時淨天母年老在中堂持食祀火求生梵天不覺尊者淨天在門外立時毗沙門天王於尊者淨天所極生敬信時毗沙門天王諸夜叉導從乘虛而行見尊者淨天在門外立又見其母手擎飲食在中堂上供養祀火不見其子在外門立見[A12]已從空中下至淨天母前而說偈言

此婆羅門尼 梵天極遼遠 為求彼生故
於此祠祀火 此非梵天道 何為徒祀此
汝婆羅門尼 淨天住門外 垢穢永無餘
是則天中天 蕭然無所有 獨一不兼資
為𠧒食入舍 所應供養者 淨天善修身
人天良福田 遠離一切𢙣 不為染所染
德同於梵天 形在人閒住 不著一切法
如彼淳熟龍 比丘正念住 其心善解脫
應奉以初佛 是則上福田 應以正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𥎀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汝觀此牟尼 [A13]已渡苦海流 是故當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𥎀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毗沙門天王 開發彼令捨

時尊者淨天即為其母種種說法示教照喜[A14]已復道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A15]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閒 超渡之勝名 為是父母制
名之為佛耶

尒時世尊說偈荅言

佛見過去世 如是見未來 亦見現在世
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 所應修[A16]已修
應断悉[A17]已断 是故名為佛 歷劫求選擇
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 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A18]刺本 等覺故名佛

佛說偈[A19]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閒遊行有從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二村中閒一樹下坐入盡正受時有豆磨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脚跡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眾好滿足見[A20]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閒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即尋脚跡至於佛所來見世尊坐一樹下入盡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正觀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A21]已白言為是天耶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為龍夜叉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尒時世尊說偈荅言

天龍乹闥婆 緊那羅夜叉 無善阿修羅
諸摩睺羅伽 人與非人等 悉由煩惱生
如是煩惱漏 一切我[A22]已捨 [A23]已破已磨滅
如芬陁利生 雖生於水中 而未曾著水
我雖生世閒 不為世閒著 歷劫常選擇
純苦無[A24]暫樂 一切有為行 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 [A25]已拔諸劒[A26]刺 究竟生死除
故名為佛陁

佛說此經[A27]已豆摩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陁竹園尒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𠧒食次第𠧒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A28]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羣特慎勿近我門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羣特領羣特法耶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羣特亦不知領羣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羣特及領羣特法不佛言我善知是領羣特及領羣特法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牀座請佛令坐白言瞿曇為我說領羣特及領羣特法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瞋恚心懷恨 隱覆諸過𢙣 犯戒起𢙣見
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 當知領羣特
憋暴貪惜 𢙣欲慳謟偽 無慚無愧心
當知領羣特 一生二生者 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愍心 是為領羣特 若殺縛椎打
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 當知領羣特
住止及行路 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羣下
恐怛相迫愶 取利以供[A29]己 當知領羣特
聚落及空地 有主無主物 掠護為[A30]己有
當知領羣特 自薄其妻 又不入婬舍
侵陵他所愛 當知領羣特 內外諸親属
同心善知識 侵掠彼所受 當知領羣特
妄語欺誑人 詐取無證財 他索而不還
當知領羣特 為[A31]己亦為他 舉責及財與
或復順他語 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
當知領羣特 作𢙣不善業 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𢙣 當知領羣特 若人問其義
而荅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 當知領羣特
實空無所有 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
當知領羣特 高慢自稱舉 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 當知領羣特 自造諸過𢙣
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 當知領羣特
前受他利養 他人來詣[A32]己 無有敬報心
當知領羣特 沙門婆羅門 如法來𠧒求
呵責而不與 當知領羣特 若父[A33]母年老
少壯氣[A34]已謝 不勤加奉養 當知領羣特
[A35]母諸尊長 兄弟親眷屬 實非阿羅漢
自顯羅漢德 世閒之大賊 當知領羣特
▆上種姓生 習婆羅門典 而於其中閒
習行諸𢙣業 不以勝生故 障呵責𢙣道
現法受呵責 後世墮𢙣道 生旃陁羅家
世稱須陁夷 名聞徧天下 旃陁羅所無
婆羅門剎利 大姓所供養 乘於淨天道
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處障 令不生梵天
現法善名譽 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
如我所顯示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羣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為領羣特
業為婆羅門

婆羅門白佛言

如是大精進 如是大牟尼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羣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故領羣特 業故婆羅門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鉢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偈如上說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見食瑞應[A36]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為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獨靜思惟如前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心善解脫自覺喜樂即說偈言

非道求清淨 供養祠祀火 不識清淨道
猶如生盲者 今[A37]已得安樂 出家受具足
逮得於三明 佛所教[A38]已作 先婆羅門難
今為婆羅門 沐浴離塵垢 度諸天彼岸

川凾 雜阿含經第三十四卷

此經此卷第二十七幅第二行令我三(之下)宋經脫結盡得須陀洹(乃至)記說道令正(等)凡五百一十六字遂令婆蹉經尾落三百四十七字欝低迦經首無一百六十九字今依二本補之二經方成矣今為看舊宋藏經者具錄其文于左

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尒時尊者婆蹉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尒時婆蹉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有眾多比丘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尒時婆蹉問眾多比丘汝等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耶諸比丘荅言尒尒時婆蹉語諸比丘尊者持我語敬禮世尊問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A39]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令歡恱非不歡恱大師弟子所作皆悉[A40]已作供養大師令歡恱非不歡恱時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禮世尊足乃至歡恱非不歡恱佛告諸比丘諸天先[A41]已語我汝今復說如來成就第一知見亦知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尒時世尊為彼婆蹉比丘說第一記佛說此經[A42]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欝𠇓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A43]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世有邊耶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無邊耶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有邊耶荅言無記世無邊耶世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荅言無記瞿曇於何等法而可記說佛告欝低迦知者智者我為諸弟子而記說道令正

不凾 別譯雜阿含經

第五卷末五經及第六卷初五經皆國宋本所無而丹本獨有者前九是梵問經第十是度須跋經今檢梵問經者與彼大本雜阿含經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異譯度須跋經與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卜[A44]已下同本異譯則國宋二本無此經者脫之耳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成佛未久尒時世尊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夫人無敬心不能恭順於其尊長不受教誨無所畏憚縱情自逸永失義利若如是者眾苦緾集若人孝事尊長敬養畏慎隨順不逆所願滿足得大義利若如是者觸事安樂復作是念一切世閒若天若人若天世界若人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閒有生類中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勝於我者我當親近依止於彼供養恭敬遍觀察[A45]已都不見於世閒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閒有勝於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我依止復作是念我所覺法我今應當親近供養恭敬誠心尊重何以故過去諸佛一切皆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斯法未來現在諸佛亦復親近依止斯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尒時梵主天王遙知世尊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而作是念觀察世閒若天若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一切生類若有勝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我當依止然都不見有能勝我者又復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悉皆親近依止於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隨三世佛之所應作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時梵主天復作是念我當從此處沒往到佛所時梵主天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來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實如所念誠如所念即說偈言

過去現在諸如來 未來世中一切佛
是諸正覺能除惱 一切皆依法為師
親近於法依止住 斯是三世諸佛法
是故欲尊於[A46]己者 應先尊重敬彼法
冝當憶念佛所教 尊重供養無上法

尒時梵王讚歎世尊深生隨喜作禮而去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𢙣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時梵主天遙知如來心之所念作是念言我於今者當至佛所隨喜勸善思惟是已譬如壯士屈申譬頃來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誠如世尊心之所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乃至得免憂悲苦惱時梵主天即說偈言

唯此道出要 斯處可精勤 欲求遠離苦
唯有此一道 若涉斯道者 如鸖飛空逝
釋迦牟尼尊 逮得於佛道 一切正道師
當以此覺道 顯示於眾生 常應數數說
咸令一切知 生有之邊際 唯願說一道
愍濟諸眾生 過去一切佛 從斯道得度
未來及今佛 亦從此道度 云何名為度
能度瀑駛流 究竟於無邊 調伏得極淨
世閒悉生死 解知一切界 為於具眼者
宣明如此道 譬如彼恒河 流赴於大海
聖道亦如是 佛為開顯現 斯道如彼河
趣於甘露海 昔來未曾聞 轉妙法輪音
唯願天人尊 度老病死者 一切所歸命
為轉妙法輪

時梵主天頂禮佛足即沒而去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別錄卷第十六 (二十張 乂)


校注

[A1] 已【CB】巳【麗】
[A2] 己【CB】巳【麗】
[A3] 已【CB】巳【麗】
[A4] 已【CB】巳【麗】
[A5] 已【CB】巳【麗】
[A6] 䵃麥【CB】[夌*黃]夌【麗】
[A7] 刺【CB】剌【麗】
[A8] 已【CB】巳【麗】
[A9] 已【CB】巳【麗】
[A10] 已【CB】巳【麗】
[A11] 已【CB】巳【麗】
[A12] 已【CB】巳【麗】
[A13] 已【CB】巳【麗】
[A14] 已【CB】巳【麗】
[A15] 已【CB】巳【麗】
[A16] 已【CB】巳【麗】
[A17] 已【CB】巳【麗】
[A18] 刺【CB】剌【麗】
[A19] 已【CB】巳【麗】
[A20] 已【CB】巳【麗】
[A21] 已【CB】巳【麗】
[A22] 已【CB】巳【麗】
[A23] 已【CB】巳【麗】
[A24] 暫【CB】[斬/口]【麗】
[A25] 已【CB】巳【麗】
[A26] 刺【CB】剌【麗】
[A27] 已【CB】巳【麗】
[A28] 已【CB】巳【麗】
[A29] 己【CB】巳【麗】
[A30] 己【CB】巳【麗】
[A31] 己【CB】巳【麗】
[A32] 己【CB】巳【麗】
[A33] 母【CB】[母-(/)+〡]【麗】
[A34] 已【CB】巳【麗】
[A35] 母【CB】[母-(/)+〡]【麗】
[A36] 已【CB】巳【麗】
[A37] 已【CB】巳【麗】
[A38] 已【CB】巳【麗】
[A39] 已【CB】巳【麗】
[A40] 已【CB】巳【麗】
[A41] 已【CB】巳【麗】
[A42] 已【CB】巳【麗】
[A43] 已【CB】巳【麗】
[A44] 已【CB】巳【麗】
[A45] 已【CB】巳【麗】
[A46] 己【CB】巳【麗】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