鷄足山志卷之六
人物
野史氏曰:於戱!地由人重,豈不然哉?滇南古屬西域,崇尚釋氏其來久矣。至文章禮樂之教,則開自司馬相如。宋祖玉斧一畫,復淪於侏𠌯者數百年。故滇中人物,自明以前,概難稽核。士生斯地,其亦不幸也!夫今考之輿志,徵之野史,以及故老傳聞,擇其可紀者著之。若夫耳目傳疑者,則姑闕焉。孔子曰:「多聞闕疑。」誠不敢屈筆以誣斯民也。志人物。
禪僧
唐
古和尚
鷄足古和尚,不知何許人也。名小澄,俗呼為「小沈」。與二僧同住一庵。入城吃食,南詔問:「識何法門?」小澄荅云:「我能使死者生極樂世界。」南詔遂令國中,但有死者,請小澄起棺,如此十餘年。有讒于南詔者曰:「小澄妄人也!云能超度死䰟,何所證驗?臣願入棺試之。」南詔如其言,請小澄起棺。將至化骨處,起棺葢視之,誠死矣。懇之求生,小澄又作法,遂甦。死者悔曰:「我已生七寶宮殿中,如何復來此?」小澄遂還舊庵,見二僧,問食。二僧曰:「汝從城中來,乃不褁糧,𨚫至此索食耶?」小澄遂走,叩華首石門,門訇然中開。二僧追呼至石門,則石門閉矣。二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栢二株,有泣淚泉存焉。或云,小澄即迦葉化身也。(見《曹溪一滴》)
宋
慈濟
不知何許人,嘗在洱海東北青巔山峻石上禮迦葉,日課百拜。人名其石為禮拜石,下臨不測之淵。濟後立化於石,今無有躡其石者。(出《滇志》)
元
源空
威楚人。三歲能誦佛號,入微溪山為僧。嘗遊螺髻山,有虎伏崖下。後入九重崖,絕粒經月。一日端坐而化,茶毘之處,祥雲羃焉。
普通
禪師號德存,趙州人也。幼入鷄足山出家,遍歷講席。因問中峯和尚:「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與祖意是同是別?」峯曰:「你舉教意來看。」師曰:「擬舉即差!」峯曰:「恁麼則你講的經聻?」師擬議,峯便喝。師不覺汗下,因茲服膺。峯為升座示法語,有「叅玄上上人,須識巧方便」之句。後結庵山中。一日聞僧云:「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遂開悟。(嗣中峯,本見《曹溪一滴》)
本源
河南人,至正年間來山,開羅漢寺,在大龍潭上。
明
宗璵
禪師號[A1]商巖,得法于玄鑑。初住鷄山,為土官高鳳請于姚安,創活佛寺。與總鎮繼軒沐公為方外交,題師殿額曰「真如境界」。贈詩曰:
後諸方學人雲集座下者七百餘人。送圓炤香周禪人偈云:
[A2]淨月
聖峯寺開山僧也。弘治年間人,俗姓胡,曲靖世閫之弟。年十九棄俗,日食一飡,積久道重,人以「白齋」呼之。遂歷湖海印證,末旋滇,入鷄足山。先憇峯頂,後於明歌坪建寺。掘地得碑,有「迦葉入定,八大明王歌頌相送」之說。遂營緝成寺。(見寺碑)
實庵
大理人,長身修髯。始居[A3]淨土山,後入鷄足,歷九載。每入廛市,嘗依祠廟,置瓢神案,託食於神,人輙以食食之如神。後至白崖。忽一日謂眾:「明日䖝蝗寺示寂。」扶掖至塔所,趺坐說偈曰:「吾三十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效此修得吾啖飲也!」奄然順化。茶毘之次,忽瞠目曰:「大衲與舉火者,此中有藥,當分。」遂寂。
性玄
號大機,圓信庵開山僧也。俗賓川人,姓趙,生於弘治壬子。初入鷄足山接待寺披剃。師体貌頎然,存心仁厚。嘗應禪期,累居首座。後剏圓信庵,諸山俱服其德。于嘉靖癸亥年無疾而逝。
圓惺
放光寺開山僧也。[A4]陝西甘州人,年十六出家㐲牛山。後歷峨睂、五臺,遍叅知識。于嘉靖間至鷄足山,見華首勝蹟,誓建寺于下。李中谿遊山相遇,遂為興創焉。惺道行孤高,三十餘年為僧俗所歸。
本帖
號定堂,尋甸楊氏子。嘉靖禮搖鈴山白齋和尚,叅「萬法歸一」有省。後住鷄足山金龍潭,屢見金龍出現。又見本寺椒樹放光,故初創庵名花椒庵,後方改寂光寺。師化時,書偈云:「幾囘力盡心圓處,坐脫娘生鐵面皮。」端坐而逝。(載《曹溪一滴》)
如正
「老廣西」者,鷄足山老僧也。名如正,廣西桂林人,俗姓周。萬曆丙子來止鷄足,人以「老廣西」呼之。住山四十年,棲隱艸庵,或趺坐空心樹下。在庵則捆屨、蒔菜以自供。或遺之錢,即遺寺主,以為供餽齋粮之佐。凡經行處,鳥不亂羣,獸不亂行。後趺坐而化。粤東羲印禪師銘其塔曰:「師之生年,花甲四百七十有零;師之僧臘,水邊林下七七餘齡。木人花鳥,[A5]蘗苦氷清。雪衲補處,密行圓明。翻然示寂,空花死生。形影不弔,聲响分明。筆頭隻眼,舎利歸寧。窣堵坡前,山色青青。明明千秋,月炤西陵。」僧普荷題像贊云:「嘗聞老廣西是個金剛漢子,今日見你、拜你,不過是個骨柮子。謂是行僧,便歇不下你擔子;謂是禪僧,又摸不着你鼻子。帶來底是敲破了半個魚子,打坐處是一科將死未死空心樹子。這便是你留與後代兒孫底榜樣子。請看這駝子,這𡐊子,咦!只恐還不是你[1]。」
真圓
號月潭,鷄足山華嚴寺開山住持也。嘉靖初,自南京來,卓錫於此,故人以「南京庵」呼之。後弘為寺。李逸民曰:「真圓有戒德,其徒皆率教,一山所不及也!」
匾囷
和尚不知何許人。居百接橋東土龕。日惟種圃,夜則跏趺。嘗以艸席為囷,趺坐其中。囷形稍匾,故人呼為「匾囷和尚」。人傳師持〈𦂳那羅王神咒〉。時有剏賊之擾,殊不介意。後擾之甚,師笑曰:「何乃如是?」遂黙坐持咒。是夜,盜數人旋繞囷旁;至曉,迷謬不得去。盜叩頭求釋,師以手揮之,乃去。鼓山嘗有妖夜出,人不敢行。師以咒制之,妖遂息山中。僧眾𥪡降妖坊于法華庵旁,今故址尚存。
圓清
鷄足山僧。嘉靖初,結庵袈裟石上,孤標峻潔。李中谿〈遊山記〉稱為「一山高僧之首」。
天心
名道裕,聖峯寺[A6]淨月徒也,幼出家。行腳至南海普陀山,得定三日,一時名德莫不欽之。道行清玄,聲稱遠播。後歸鷄山,李中谿與之為方外交。耆年無疾,端坐而化。
太空
名興徹,洱海人。初師鷄足定堂,誓立禪,永不坐臥。後往孤島寺,叅天竺和尚。竺與師鉢烙餅,連燔六枚,一一被訶。跪請曰:「某素為鄙業,所食不佳,願賜指示。」竺曰:「示汝耳。」繼又入蕩山,學《楞嚴》于印光禪師,每定三日。光訊曰:「得法喜乎?」曰:「然。」自是翹一足立,無欹斜。住獅子山,一日向眾為別語:「香煙盡,我則去矣。」迨香煙既盡,聞空中佛聲,漸向西而逝。
法光
亦定堂法嗣。賦性孤高,不隨世緣。住山遇虎,白額掉尾而來,見之輙㐲。年八十餘而終。
悟月
號古鏡,白崖人。自幼于龍華寺出家,後歷諸方叅究心地,囘結茅于寂光寺,名古鏡庵。一日,師補衲,有僧來叅,繞師三匝。師將衲擲地示之,僧便禮拜。壽至九十六而終。
如堂
寂光寺僧,澂江楊氏子。年十五,詣千佛閣出家。從定堂得三昧法。棲金龍庵六載。因山無藏經,入都叩請。羅近溪遂為請送寂光寺。師奉藏歸,結幻住庵居之。後坐化。
周堂
號雪庭,趙州人,俗姓張。髫年習儒。一日閱《般若經》,慕釋氏學,遂出家,徧叅知識。後謁龍華寺佛心,師曰:「某甲初進,乞垂開示。」佛曰:「近前來,為汝說。」師拂袖而去。佛深契之。後剏潮音閣,壽九十有五。
德住
寶山德住禪師,聖峯寺僧。劒陽人,俗姓張。嘉靖辛亥,於聖峯披剃。後依蔡關主究心宗學,脇不至席。一日,歷伏牛山,欲入堂,眾哂為滇人足軟。師遂翹一足,立七晝夜。眾皆驚服,呼師為「鐵腳羅漢」,名振遐邇。還滇,隱居幻住庵。聖峯遇災,師與妙峯重恢建焉。
真語
黙庵禪師,賓川李氏子,生而喜佛事。嘉靖癸丑,投師正宗,創止止庵。師初不識文字,日夜禮《華嚴》不斷。經六七載,頓開慧性,誦《華嚴》如夙記,遂叅匾囷和尚。中谿公請師三塔開堂。後建徧炤寺于白崖,建般若寺、萬松庵于洱海。著有《觀無量壽佛經註》。國母遣妙峯賫藏入山,賜師紫衣。年至七十有五坐化,分靈骨於雷音、萬松二處建塔焉。
如唐
西來寺開山僧也,關中人。結茅于羅漢壁崖下,日禮《法華》。既久,泉自崖根湧出。每齋罷,以手擎飯,念佛一聲,羣鳥集肩而食。修銅瓦殿下大路十七里,登山者便之。
明鑑
號無臺,大理郡守李華之孫。年十八,投聖峯寺白齋披剃。後隱波羅崖,艸衣水食,嘗七日忘飡。又叅定堂、接天二禪宗。中溪贈詩云:「貝葉翻三藏,曇花作一燈。」又送師歸[A7]淨雲舊隱,贈詩云:「袖雲一旦別,蘿月幾時圓?」後中溪請師白鷗社同居三年。至萬曆十五年九月九日,沐浴端坐焚香,命眾誦〈準提〉千遍,誦畢而逝。及茶毘,室有異香。
儒全
號水月,昆明人。萬曆初年,禮古林為師。後與朗目同叅。遍歷大方,海內宗匠無不印可。一日,至峨睂山四會亭,得璢璃三昧。後歸,主寂光寺。朗目寄詩云:
又:
天台兵憲王公問師:「日用事如何?」師荅曰:「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來。」
本安
號無心,大覺寺開山和尚也。承天人,俗姓舒。幼隨母至燕,不茹葷。遂辭母,祝髮法海寺。年十六受戒,大闡宗教。萬曆己丑,慈宮頒藏鷄山,賜紫衣。與妙峯同賫至山,奉藏華嚴。師駐錫大覺,一山無不宗仰。
如滿
號月輪,華嚴寺月潭法嗣。馬龍人,姓易。年十八祝髮,即謂:「萬行為菩提初基。」雲遊至燕,演習經論二十六載。請藏來山,兩賜紫衣、圓頂,與妙峯同賫藏囘山。重修華嚴寺。
可全
號徧周,大覺寺僧也。鶴慶李氏子。年十六入山依月輪,值妙峯、無心二師捧藏來山,議安華嚴寺。由是開閱藏制塲百期,于眾中選師披剃,侍無心老人。既妙峯復命,而無心老人居大覺,師隨侍數年。感雲邑楊公後成大覺,法席即隆。門下百人,如徹庸輩,咸其孫也。
幻空
幻空和尚,北京人。初入山,住大覺前樓,次住迦葉殿崖上,又住羅漢壁石崖邊大樹下。後諸方宗仰,遂剏碧雲寺。師居山四十餘年,惟以叅禪為宗。有來問法者,但隨機接人。時有直指姜思𧇩慕師道德,入山訪師,見師真掛壁,師坐龕中,即云:「和尚和尚,業障業障。既在龕中,又在紙上。此處為真,彼處為妄;彼處為真,此處為妄。速道速道,免喫吾棒!」師從龕中荅云:「業障業障,不止和尚。赤條床頭,冠裳輿上。這也不真,那也不妄;真則俱真,妄則俱妄。如此是說,請收尊棒。」姜公改容禮之,遂為建寺勒碣云。
南嵩
不知何許人。依印光出家,習頭陀苦行。檀花箐素為盜藪,師獨結茆于路傍,晝夜經行三十年。盜賊感化,餽以香供。本鄉善士請為建剎,師拈香祝曰:「若此當興佛事,請示靈異。」祝罷,金光炤徹山原半日,因建金華庵。師後于庵之東石洞中禮佛十三年,繇是大聖、翔龍等九寺,因金華之靈異,遂繼剏焉。臨終,師命門人具齋,邀諸檀越,沐浴趺坐盆中而逝。茶毘之次,覺有異香。
清虛
禪師曲靖人。稚年入山,禮月輪祝髮,乃遊歷諸方,叅訪明哲,頓悟心宗。後結社廬山,四方衲子雲集,座下千餘眾。後不知所終。
真澄
所庵真澄法師,尋甸張氏子。年十五,企仰玉龍庵發光。師一日菓園摘柿為獻,忽墮地,昏昏如夢中。赴發光座下,光曰:「汝事辦否?」師曰:「已辦。」及甦,五體猶仆墮處,遂悟生死不在色身,乃禮光受五戒。年十八,叅古梅曲江。梅告以遍遊天下,遂歷叅諸師。至千佛寺,禮徧融和尚。受法後,乃來往五臺、鷄足,弘演教乘,為近代法師之冠。建那蘭陀寺於鷄足之金龍潭。
寂觀
號法界,傳衣寺僧也。大理人,俗姓陳。于萬曆間出家。後歷諸方,至燕叅徧融和尚。歸滇,至響水關值虎,虎避。囘山主傳衣,延所庵開講。後寺災,師恢剏焉。
慧光
朗目慧光禪師,曲靖人,姓李。曾住鷄足寂光寺。後遊海內,登天目蘭風之堂。風以「見佛了生死」為問,每擬議,風輙呵。一日風肩柴次,遙見師,擲柴于地,曰:「見佛了生死?」師不言,直肩柴去,曰:「見佛了生死!」風深契之。後神宗李太后召開堂于北京蘆溝橋,復興安慶浮山,刻《九帶集》。囙與眾說《楞嚴》,至同分、別業二種妄見處,忽下座告眾曰:「緣盡矣!」跏趺而逝。塔于浮山,有法句行世。
釋禪
號本無,昆明張氏子。博學有道行。初憲副馮時可擇鷄足勝處,建息陰軒居之。後麗江土知府木增復延建悉檀寺,并開牟尼山。所著有《風響集》、《老子註》二卷,及《楞嚴懴》、《禪宗頌古》,俱行世。
澹虛
法名廣融,葉榆人。俗名李應霖,中鄉榜。萬曆年任知州。棄家祝髮于寂光,禮水月為師。建三益樓、清凉閣。
儒施
號大力,宜良人,所庵法裔。初入山時,四林茂密,人跡罕到。是時山中無住靜者,剏建靜室從師始。師素履朴直,舉止有古人風。初修苦行,後叅禪,專以[A8]淨土接引後學。年近六旬,夢生西方,現一池中,皆大蓮花,花上皆坐偉人,自身亦與焉。示寂時,合掌西向。
廣慧
禪師號野愚,雲南嵩明人,法嗣水月。行腳江南數十年歸來,著有《頌古百則》、《漚花集》一卷行世。逝於昆明,化時獲舎利數十粒,手骨赤如珊瑚。聚洲王太史以師禮之,臨終偈云:「一句元無,踏倒太初;非凡非聖,萬象如如。」塔於古庭之側。
盡玄
號如如,澂江張氏子。幼業儒,因看《楞嚴》、《維摩》諸釋典,遂有出塵之想。後棄家,投幻空祝髮,惟以叅究為事。有叩問者,隨機應荅。著有《三教直指》、《金剛定衡》、《性學正宗》等書。拈花寺乃師始剏也。
如桂
號蘭宗,黔中畢節人,姓王。年十八,投所庵披剃。遍叅海內知識,精通教典。住獅子林三十餘載,修「華嚴法界觀」為宗,諸山耆德無不欽仰。端坐而化。茶毘之時,異香滿室,隣僧念誠聞空中有天樂之聲。
周理
徹庸禪師名周理,雲南縣人,姓杜。生於萬曆十九年,白氣出屋,鄉人異之。𦆵出襁褓,啼不止。有二僧登門,賜名慧九。九歲䘮父,十一歲入鷄山大覺寺禮徧周為師。時周預夢,有大蓮花生於殿庭,明日師至。稍長,篤志宗風,有僧密藏開發叅禪之要。後歷諸方,得法天童密雲和尚。歸鷄山妙峯開堂,海眾雲集,以棒喝傳宗。滇南自古庭後二百餘年,祖燈再熖,實從師始。晚住妙峯,著《曹溪一滴》及《語錄》行世。臨終示偈云:「生也如是,死也如是;夢幻空花,物恒順常如是。」塔于妙峯山。
讀徹
號蒼雪,昆明人。出家于妙湛寺,歸鷄山,為水月侍者。年二十五,行腳江南,住吳門中峯,為一雨法師上首。紹長干十友講席者數十年,宗風凛然。詩名籍甚,大興支公道塲。著述甚富,海內宗之。有〈送唐大來歸滇〉詩,云:
後老於中峯,不知所終。
洪相
號應機,雲南縣人。幼入鷄山,禮法光為師。遍叅海內,叩朗目于浮山。將辭歸,朗目贈詩云:
既歸石鐘,眾欲請師住持,師云:「我事尚未了,寧能為人乎?」遂登九重崖結茅[A10]栖二十五年。將謝世,迎歸石鐘。方坐,乃云:「這遭我坐家裡了也。」合掌而逝。
如常
號艮一,宜良人。自幼投大方和尚剃落,後嗣所庵學「華嚴法界觀」。師戒行威儀,無可比者。
真懷
號冲虛,昆明黃氏子。出家盤龍寺,初不識文字。遍遊海內,住峨睂山二載苦行;住五臺山九載,學盡諸經。後徧叅蘊璞、憨山諸大師。歸滇受具於所庵,建不二軒居之。後住傳衣十五年,專心念佛,誓欲往生[A11]淨土。將遷化七日前,邀山中耆宿告別。至七日,跏趺念佛而逝。
文璽
河南人。年十三出家,往浙江叅湛和尚。問:「何處來?」答曰:「牛山來。」湛云:「幹何事?」答云:「念佛。」湛云:「還要叅究。」師云:「怎麼叅?」湛云:「叅箇話頭。」師云:「某甲不會。」後至湖廣叅黃[A12]蘗,請開示。[A13]蘗大喝一聲云:「你看我這裡有個甚麼開示?」師亦不會。又求請,[A14]蘗搊住脇下抖三抖,師亦不會。遂求話頭,[A15]蘗命叅「父母未生前,誰是我本來面目?」又十年,不契,乃發誓住山。天啟年間,來鷄足,住九重崖,不出戶者二十年。單叅一箇「誰」字,至不知朝暮春秋。一日,見撞鐘僧,問云:「如何不撞鐘?」僧笑云:「𦆵放下鐘搥,又呌我撞鐘。」一日,說偈云:
後師道行既高,接引愈廣,鷄山僧眾以「老河南」呼之。臨終辭世偈云:
真利
和雅真利法師,雲南大樹營人,姓石。幼投徹明為師。遊方至金陵,受戒于古心和尚,傳教于三槐、蘊璞諸大師。談經三十餘會,律徒半海內。至楚,為岷王師。後還鷄山,廣開講席,至八十而終。
來秀
號雲聚,河南人。苦行自持。住四觀峯,剏建金頂寺。住山數十年,精勤不懈。崇禎末年,無疾而逝。
寂定
自如寂定法主,劒川人。遊歷諸方,受戒於三昧和尚,叅顓愚大師。博通經典。後歸鷄足山,弘開法席,建斷際處,居數年。劍川段氏敬師名德,請開石寶山,遂終老焉。
周續
號傳燈,葉榆人。幼依大覺徧周出家,壯而遍歷名山。歸來,日夜念佛,不簡寒暑。忽一日,聞墻角西有喚聲云:「當中品往生。」師遂集眾,眾方至,師起,立牀前而化。手中數珠、[A16]拄杖不墜。後出茶毘,惟數珠不化。及視其珠,乃木盾也。
印寛
首傳寺僧也,昆明人。與還源禪師交善。嘗于午齋後熟睡,還源曰:「齋後即睡,無碍乎?」寛云:「我睡在虛空,何碍之有!」甲午年某月日忽囑寺僧云:「我來日午時,當告別大眾。」即散其衣鉢。至來日午時,索筆畫蓮花。及畫完,乃一偈也。偈云:
命僧徒送與還源,端坐而逝。
慧鑑
行僧也。鎮南州白土城人。于本處出家,來山依大力。住獅子林三十載,夜遊念佛三年。居無牀榻,晝夜跏趺。頂上燃燈,計有三千餘盞,而頂骨瑩白如玉。年八十,終于石鐘寺。
洪如
無住洪如禪師,定遠人,姓鄧。幼慕宗學。萬曆丁巳,同周芝公遇徹庸和尚,即拜為師。庸命叅「狗子無佛性」句。後就河南大千祝髮。復來鷄足叩徹庸,入白雲窩,苦叅三年無所得。一夜坐高樓,聞鐃鈸聲,忽然大悟。舉似徹庸,庸許之。陶不退問:「叅何話頭得悟?」師舉「趙州無字」。陶曰:「無字聻?」師曰:「雪閣。」陶深然之。
仙
楊黼
先生者,永樂年間太和人,號存誠。隱居不仕,孝友好施。庭前桂樹扶疎蟠蹙,巢居其上,因別號桂樓。讀書不輟,一日硯水竭,欲下取之,顧視則水溢矣。自是有得。後入鷄山,栖羅漢壁崖穴中二十餘年。年八十,歸家卒。卒之日,家人見公從外入,曰:「楊黼今日大事了也!」凡所交遊盡見其至家為別。又有人於安寧道中遇之,疑仙去也。所註有《桂樓集》、《篆隸宗源》。卒之日,又有人於貴州見之,寄語諸孫。計程,是日已過二千里外矣。
道流
雲和
山東人,舊居終南日久。萬曆間,入鷄足山,住獅子林,與山中名德結百期打七煉魔,後不知所終。
周東華
河南歸德人。幼通三教,尤精《道德》之旨。年二十五,雲遊方外。崇禎甲申至鷄山,後遊騰越。人皆以神仙呼之,周荅詩云:
後竟隱去。
高隱
還源
諱宗本,俗姓曾,名高㨗,賓川人。崇禎𢈏辰進士。得第後,於南京叅天童和尚。言下有解,遂不仕,歸隱鷄足山天池齋。晝夜叅究,精勤不息。
流寓
羅念庵
諱洪先,江西吉水人,嘉靖己丑狀元。隱退,遊域內名山。至滇入榆,造弘山廬夜話。走鷄足,李中谿跡其後。講道于賓蒼閣。
李禿翁
諱贄,號卓吾,任姚安知府。萬曆八年,遊鷄山,寓鉢盂庵聽經。
羅近溪
羅汝芳,號近溪,吉安人,進士,雲南學憲。萬曆丙子登山,詩賦標題,無寺不有。歸家,命子送藏寂光寺。
羲印
諱圓易,廣東人。萬曆末年來遊鷄山,與如正等交。師精通宗教,詩詞賦,落筆千言,道俗共欽。後如正示寂,為製塔銘。載〈如正傳〉中。
陳潤之
法名如清,襄陽人。萬曆𢈏申年,同雲石、王亨宇遊山。栖蘭陀寺二載有餘。
王聚洲
諱元翰,寧州人,翰林。萬曆年間遊止鷄山。
陶不退
諱珽,進士,姚州人。萬曆間,寓鷄山大覺寺。
徐弘祖
號霞客,南京江陰人。生而好遊,欲盡繪天下名山勝水為「通志」。遊遍京省,閱盡天下佳山水。崇禎𢈏辰,將遊鷄足,道經南京迎福寺。有僧靜聞亦慕鷄足之勝,徐遂攜之同行。及至廣西,靜文病且死,囑公曰:「我志往,不得達。若死,可以骨往。」徐憐其志,因焚其屍,取骨貯以木匣,負之入滇。及至山,止悉檀寺,欲于山中乞地葬之,以了其遊山之志。寺僧仙陀高[A18]其義,為卜地,葬於文筆山之陰,建塔墓上。晉寧黃郊為之銘曰:「孰驅之來?遷此皮囊。孰負之去?歷此大荒。志在名山,此骨不死;既葬既塔,乃終厥志。藏之名山,傳之[A19]其人;霞客靜聞,山水為馨。」徐既葬靜文,愛鷄山之勝,遂止焉。麗江土知府木生白聘修鷄山志,剏稿四卷。未幾,以病辭歸。
楊雨
太和人,郡吏也。有志節,不與胥曹偶。人餽之,必問所從來,或受十之一。凡有[宋-木+(美-(王/大)+兄)]事,必力諍于庭。守怒笞之,起而復諍。久而知其無他,亦時時嘉納之,一時無[宋-木+(美-(王/大)+兄)]民。冬月,其鞾無襪,藉之以艸。役滿後,入鷄山。郡守物色之,不得也。(見《滇畧》)
妙峯
燕京人。萬曆己丑賫藏入山,貯華嚴寺。後復命還京,栖五臺山。
德心
和尚不知何許人。萬曆間入山,或居庵門,或宿樹下,夜惟念佛經行。大覺寺徧周亦嘗叩之,乃為建室,請講《寶訓》。後四年返蜀,開峨睂之洪春坪焉。
真全
燕京人。萬曆間來山,徧周留之大覺。嘗植一大木缸于鐘樓上,日夜趺坐其中二十餘年。崇禎丁丑冬,夜坐缸中,大聲念佛。次早往視,乃知化去,而端坐儼然。
大千
河南人。嘗𥪡高竿,頂上安一盤打坐。又於街衝坐一二月不動。萬曆年來山,住猴子洞。後至祿豐之獅子口建[A20]淨蓮寺,終焉。
雪影
名廣和,杭州法師。天啟六年來山,寓悉檀寺,與本無為道友。朱直指敬其道行,于四觀峯[A21]頂建天長閣居之。後歸南京博山。
洪度
號不空,臨安府孝廉。初于雲南玉案山笻竹寺祝髮,名自度;後歸依徹庸,改今名。嘗隨徹庸住鷄山,僧眾以禪問之,惟荅以「念佛」二字。後於妙峯談律,門徒甚盛。臨終時,或問曰:「和尚平日念佛,此時何如?」師應曰:「我自念佛,與汝何與?」遂寂然而逝。
名賢
李中谿
諱元陽,大理府太和縣人。嘉靖丙[A22]戌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建賓蒼閣,讀書山中數年。開建放光寺,捐貲置常住田數百畞。山中寺院,凡傾頺者,無不修葺,兼為撰文立碑。鷄山之盛,公為首功矣。
本朝洪舒
號印文,楚雄楊氏子。年十八,投法光和尚披剃。住石鐘閣,禁足持誦彌陀七十餘年,未嘗一日少間。德行孤高,重建教義閣,徒眾數百,年九十而化,塔於本山之西。
學蘊
號知空,洱海張氏子。甫十歲,即入山投水月和尚祝髮,住寂光寺。精修戒律,脇不至席者三十年。建玉霖軒靜修,後出山,於楚雄開創九臺山,學人數百。臨終三日前,集眾辭佛,對眾云:「三日後,天必雨。雨時可相報,吾好去也!」嘱畢,遂入方丈,趺坐不出。至期午刻,果雨。侍者入報,師命眾念佛。隨出方丈,將己鬚掠入口中咬定,遶殿三匝不言。復入方丈,端坐而化。年七十七,塔於本山。
普行
號非相,迷渡孫氏子。年十八,投悉檀寺德周和尚祝髮。隨創雲溪庵,住靜二十年。後入水目山,叅無住禪師有醒,遂主席斯山。康熈𢈏午秋,師於七日前鳴鐘集眾。沐浴拈香畢,隨將本身衣鉢送入塔中。開視己塔,安龕於內,入龕跏趺不出。四眾禮足,哀請不已,乃出,與眾懽留二日。至三日昧爽,復入龕,訣眾偈曰:「萬刦從今,萬刼歸古。幾根朽骨,寄入水目窣堵。」喝一喝,入寂。時年八十有七。
普荷
號擔當,晉寧州儒士。俗姓唐,字大來。以明經選,不赴。棄家遍遊,歸而出俗,叅水目山無住和尚。往來鷄足、點蒼間。師善書畫,索者盈門。康熈癸丑冬,一日,趺坐說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認着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寂然而化,壽八十一。所著有《翛園》、《橛庵》二集、《拈花頌百韻》行于世。
淨極
號達一,山東兖州曹氏子,生于崇禎戊辰年。遊南嶽,投學明和尚祝髮;後叅諾諾禪師有醒。康熈癸卯入滇,初至臨安府,修迎恩寺。𢈏[A23]戌歲,始住鷄足,重建迦葉殿,煥然一新。戊午冬,一日,集徒眾慧法、慧暉等,囑云:「爾輩隨吾學道有年,誠能一切放下,大休大歇,暢快平生,庶不負多年勤苦。」示畢,趺坐而寂。時年五十有一,塔於本山。
讀體
號見月,滇楚許氏子。投寂光寺量如法師[A24]薙髮。後歷海內,遍叅知識,無不印可。受具,嗣法於金陵三昧和尚,主席寶華。戒律精嚴,門下嗣法六十餘人,戒子萬計。集有《三壇正範》、《指作二持》行世。康熈戊申,示微疾,坐化。
普勻
號平若,尋陽洪氏子。七歲祝髮於寂光寺,受具,承嗣于鍾靈梵菴和尚。主席斯山三十餘年,名重兩迤,門徒廣眾。於康熈辛未冬十二月初二日,在臨安大乗寺集眾傳戒畢,辭眾云:「吾今不待,爾等都來。」將衣鉢付囑廣因等畢,喝一喝云:「當陽一喝出凡塵,任運逍遙撒手行。吩咐精勤三學者,人天相外覓無生。」吃茶一盃而化。
悟禎
號友山,滇姚高氏子。致仕,出家于大覺徧周。創曇華古佛林,精修梵行數十餘年,晝夜不輟。一切名山古剎,無不中興。凡有傾圮,皆賴修葺。于康熈己巳七月六日坐逝,塔于曇華山。
悟澄
號淵明,楪榆紳士楊春秋之子。幼年辭榮入山,禮無心和尚。出家,為徧周禪師之徒。結茆放光寺左,閱藏五載,究明佛意。臨終,端坐而化。
周璧
號印如,楪榆阮氏子。自幼入山,禮徧周和尚落髮。智性聰穎,㴱究教乘。明直指姜公遊山,甚為相契,有詩贈,因鑄洪鐘。至永曆聖主入滇,頒賜紫衣。
洪敬
號怡淵,楪榆李氏子。自幼禮徧周和尚出家,慕道叅禪。入獅子結茆修靜,十越寒暑。臨終辭眾,尅時沐浴畢,跏趺,寂爾定去。墖於正宗院後。
洪質
號清宇,雲南縣楊氏子。丱歲入山,禮徧周和尚落髮。幹蠱叢林,續賜紫衣,時為山中知識。紹繼紫衣,後付洪讓而傳育山。
普見
號一唯,定遠人。禮徹庸和尚為徒,徧叅江南。與房公請藏,齎還大覺。同徹師開堂妙峯法席,主持四十餘載。臨行,鳴鐘集眾,上堂辭世,拋拄杖立化。
校注
[0392001] 《高志》點校本 p. 254 作「只恐還不是你當初底袋子」。 [0428001] 「戌」為底本「戍」的勘誤。查萬曆無壬戌年。據《四川通志》記載,譚文化是天啟壬戌(1622)進士。(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四川通志.卷三十四.頁四十五,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81 冊 No. GA081n0084 雞足山寺志(第1卷-第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