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志卷之二
山水(上)
野史氏曰:山祖崑崙,水源星宿,普散寰宇,起伏迴旋,變態不一。古今紀述,多以一二言形其竒勝,簡而文,精而辨。後之觀者,臥遊是賴矣。志山水。
山
鷄足山一名九曲巖,實居南徼,古屬西域。此名「鷄足山」,梵語云「屈屈叱播陀」。由漢、唐而附中國,至蒙古始入版圖。考《傳法正宗》及晉僧《法顯傳》、《印土名山記》、《大唐西域記》諸書,知為迦葉尊者入定處,故其山遂與五臺、蛾睂、普陀、九華並傳。即《大明一統志》亦載:「洱海東北百里,有鷄足山。」《滇志》載:「賓川州西北七十里,有鷄足山」,與《郡志》相符。葢此山發脉崑崙,即南支龍也。由西番雪山中出一脊,環麗江府西南。峯巒秀起,插日凌空。曲折南行,為鶴慶府西岡,劍川州東山。又南行二十餘里,層巒叠嶂,劃分兩支。一支自西南橫亘連岡,經浪穹後嶺,結為大理府之點蒼山。一支綿延迴折,繇東南行經南、北兩衙玉絲等塲。當洱海東北,或起或伏,東度三澗門,聳為青檀山;北度檀花箐,特起為鷄山頂峯。背抵西北,面向東南。自峯頂環觀山形,前分三岡,後拖一嶺,若前伸三爪,後支一距,宛然鷄足形也。後一支繇巔西北下四十餘里,至大石頭而止。前三支中列兩大溪,眾泉奔送。中支自頂巔下垂,繇銅佛殿、迦葉殿、慧燈菴至勝峯寺。自勝峯之右趺脉,又繇凌霄、圓覺兩菴之右下五里,為華嚴寺。又下三里,為萬松菴。又下二里,結傳衣寺。至此,地勢平曠,庵院凡十餘處。東西兩峯,宛然環拱。繇傳衣寺,下盡於接待寺。東支亦自頂分𣲖,經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岩,直行迴捲而下,為西顧山。繇山南峙為塔院,乃下而盡,為報恩寺。西支亦自頂橫分,繇青檀山迴抱起伏三十餘里,為白石崖。又五六里,迴龍顧祖,乃結為拈花寺。前山三支,中支與東支,自巔至麓各三十里許;西支則四十餘里。皆蜿蜒起伏,錯綜環抱。磵樹幽曲,梵剎隱映。洵西南名勝也。
山以峯頂為中,前後四支環拱。自東至西二百四十里,南至北二百里,山麓週圍四百里。
考《白古記》一書,鷄足山,上古之世原名「青巔山」,洞名「華陰洞」。厥山左峯,名曰「花石迴龍峯」;今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崖轉下至文筆山塔院者是也。右峯名曰「青檀顧虎峯」,即青檀山太極嶺;趺至白石崖仰止臺、至拈花寺者是也。中一峯名曰「鐘靈啟聖峯」,即絕頂;中嶺自迦葉殿、勝峯寺,趺過華嚴、傳衣,盡於接待寺者是也。迦毘羅國[A1]淨梵大王因其山形像鷄足,遂更名曰「鷄足山」,名其洞曰「迦葉洞」,後訛為「華首門」。阿育王時,勅長者明智、護月、李求善、張敬成等來,創迦葉、圓覺、龍華、石鐘等庵,即為名勝之始(張敬成,即今賓居大王也)。考釋氏經典諸書,皆云:「迦葉尊者持衣入定鷄足山。」而世人賤近貴遠,妄謂西番別有鷄足,以便逞其荒唐奇怪之說,使人渺茫難稽。不知滇南在周時,版圖未入中國,原屬西域之地,為阿育王所封。且西方哈嘛僧,每年來朝鷄足者頗多;細詢之,皆云:自古相傳,此是迦葉守衣鷄足。使西方果有鷄足,又何為遠來朝禮?且崇禎𢈏辰,烏斯藏大寶法王亦遣其弟子來鷄足朝禮迦葉,則知此為迦葉入定之處無疑矣。按范石湖《吳[A2]船錄》:「唐乾德二年,詔沙門三百人,入天竺求舎利及貝多葉書。有繼業三藏,姓王氏,耀州人,預遣中。至開寶九年,始歸寺。」其分記西域行程有曰巍峯、曰鷄足山、曰優波掬多石室、曰王舎城、曰鷲峯、曰溫泉二十餘井、曰阿難半身舎利塔、曰畢鉢羅窟、曰阿難證果塔、曰輪王塔(輪王即阿育王也),又曰塔廟甚多。以今考《通紀》,考之《吳船錄》,証以梵書、《法苑珠林》,稽之畢鉢羅窟、鶴慶石寶,及阿育王遺跡。如《酉陽雜俎》之說,與范石湖皆異代同符。則此鷄足華首門即迦葉入定之處;而西番別無鷄足,不待辨而自明矣。
天柱山
即鷄足中峯,今呼為四觀峯者是也。自明歌坪攀躋而上十里許,方至其巔。孤聳峭㧞,頂垂雲霞之表。遠近仰瞻,狀同天柱。
花石山
即鷄足左峯。考《白古通》,名此峯為花石迴龍峯,又名鷄足為花石山,即指此山也。葢此山繇東轉南,逶迤起伏三十餘里。東南一壁,陡削千仞,嶙峋環抱,即羅漢壁、獅子林、九重岩是也。山中名剎多建其下岩壁間。茅菴團標,不下百所,修靜之士居焉。其上有石鼓峯、點頭峯、道冠峯,滿月山、集賢山,重岩洞、鳳眼洞最為奇雋。
青檀山
即鷄足右峯。自山頂西北而下十里許,至檀花箐。此山峻偉寛平,東北與絕頂相對,有象王峯、蓮花峯、古碑岩、飛鳳嶺、太極嶺。西南與蒼山相對,有木香坪、撒馬塲。
面壁山
在華嚴寺熊羆岡上四五里許。尊嚴𥤮湧,如巨人端坐。正向羅漢壁,肖達[A3]磨面壁之狀。
象鼻山
自明歌坪垂岡而下,至然燈寺。長三里許,宛然象鼻也。
瓊樓山
在放光寺後,直連絕頂,高十里許。此山懸岩峭壁,插漢橫空。奇樹危石,怒𥤮倒垂。層級重複,有若瓊樓。
天池山
自點頭峯垂下,旁出天池。還源禪師於其下建白雲居,遂隱居焉。
鳳毛山
在寶蓮庵後。自仙鶴山垂巒右叠,有鳳毛儀彩之狀。擔當老人隱居其下。
鉢盂山
在石鐘寺前,下有鉢盂庵。山形豐隆圓起,正當兩澗之間。周環觀之,宛然鉢盂當胸也。
馬頭山
在白草龍下。有泉出於馬頭之下,即名馬頭泉。
羅星山
在文筆山之東南,沙址村山尾併南村山尾兩交處。有山正鎮水口,周圍半里。
紫芝山
在雙水澗之上。其山紫色,如靈芝結朶。
蒼波山
在拈花寺後。繇青檀山檀花箐自西而南,過金母山、白石崖,綿亘四、五十里。至此𥤮起圓峯,迴對天柱,山形如几案。
蹲象山
繇蒼波山之東北轉而西向,長二里許。為拈花寺對案,形如象蹲。
駢指山
[A4]自蒼波山之西,繇辭佛臺過峽,斜拖一支,與蹲象山相對。
松雲山
在華嚴寺下,萬松庵之後。亂松連雲,長三里許。人行其中者,希覯日月。
臥獅山
即南村後山,在白石庵下。勢如臥獅,俗呼為羅磨祖山。
文筆山
即塔院山。以其在東,上又有塔,故名。
滿月山
在悉檀寺後。此山從九重崖分脉,豐偉端好,形如滿月。
仙鶴山
在石鐘寺後。山形橫展,勢如翔鶴。
[A5]錦霞山
在寂光寺後。山形聳秀,嘗有晴霞冠翼其巔。
紫雲山
即大覺寺後山。迴偃崇隆,形如覆雲。
鐘靈山
在勝峯寺後。山形秀美,謂為一山靈氣之所鐘也。
花影山
在萂勒地之後,又名馬鞍山。其峯頭與馬鞍相似。
鳳凰山
在傳衣寺後。其山勢如鳳翱翔而下。
象頭山
在大士閣之後。形如象頭,鼻耳皆具。
金母山
俗名金老太山。在河子孔上,高四五里。嵯峨雄俊,正對絕頂。金母即聖母也,其下有聖母龍王廟。
白花山
在龍華寺之後。山勢崇湧,因前建有觀音閣,遂呼為白花山。
插屏山
在迦葉殿後。高岩橫展,宛若屏開。
高鼓樓山
在花影山之左。
天鼓山
在滴水崖邊。其下空洞,人履其上,足聲逄逄然。嘗有大白蟒出現,俗相傳見者主吉。
集賢山
在片雲居之後。繇九重崖而下,別起一峯。穹窿秀出,樹石掩映,下有流泉遶之。
凌霄山
在凌霄庵後。其山自明歌坪側垂而下,至此忽𥤮湧,宏大寛廣,勢欲凌霄。
西顧山
即九重崖盡處,與文筆山相對。山勢至此迴顧中峯,巒岫皆似西向。
青陽山
在西顧、文筆兩山外。相去里許,更湧一山,豐隆有勢,實居震方,故得青陽之稱。
片玉山
在九重崖下,集賢山之左,另聳一峯。順崖南行,勢不甚遠,而瘦削有致,如禽翅直豎。
西來山
在白石崖之西。此山自青檀山太極嶺,層叠起伏,迴翔幾折,至此忽起一山,更為雄𥤮。自此而下,遂為金母山、白石崖,諸峯皆極奇秀。
公幹山
在鷄足山東南。自九重崖叠下鷄坪關,迤𨓦南行,起而為朝陽哨坡。平原廣衍五六十里,𥤮起數峯,形如羣仙拜舞。東面大河,又起而為廣黃山。西對煉洞,又起為馬益龍山。形勢寛舒,峯巒磊落,為鷄山之几案。
牟尼山
在鷄足山左峯之外,東北去四十里。自魚盆、甲庒迤𨓦而上,𥤮出一峯,高二十里,山形如蓮花,多崖巒洞穴。西南與絕頂相望,有大石洞鸚鵡郎。東北臨金沙江,有四角山青石岩。
大覺山
在鷄足山東去九十里,即賓川東山之支。面對鷄足,山勢崇隆,遠近瞻望,峯巒最為奇秀。上有吉祥寺,鷄山大覺寺僧徧周建。山之西麓又有聖泉庵,皆為鷄山之別院也。
峯
四觀峯
四觀峯即天[A6]柱山之高峯,乃鷄足絕頂處也。峯勢𨺗絕,四望上聳霄漢。秋冬時有積雪,青雲籠繞,蒼素萬狀。攀躡而登至頂,平正如舒掌。自東及西一里許,南北僅八十步,張直指建羅城于其上。樓四闉,東曰「日觀」,西曰「海觀」,北曰「雪觀」,南曰「雲觀」。日觀,觀日出也。海觀,觀洱海也。遙望洱水,光平如面,正當山麓。雪觀,觀西域雪山也。雪山正當西北,干霄插漢,瑩潔如銀,然非清霽素朝,不可望見。雲觀,觀佛灮也。夏秋之間,天氣明爽,有時白雲布滿空界,如銀海晃耀。即于白雲中,現大圓光,外暈五六重,每重五色,中虛明如鏡。同觀者,雖千百人,各見己身,不見旁人。雖舉手動足,拱揖禮拜,無不肖像,是謂「攝身灮」。又或現圓灮如虹霓;又或現白毫灮,周圍籠映恒數十里;又或黃灮布滿峯頂;又或光中現銀船往來,篙楫具僃。禮佛者,齋宿祈禱,則佛灮變現,種種不一。四觀之名,繇是而起。遊者東繇猢猻梯上,西繇束身崖下。
翠屏峯
在捨身崖前,一峯附崖並起。自南而西,高數十丈,濶如之,橫展如屏。自上觀之,頂與崖平。自下瞩之,峯身為崖所掩,莫可辨識。惟自禮佛臺斜眺,則別峯森秀,𨺗削爭奇,與崖乍合乍離;迴灮互影,巧若施設。雖江郎三片,不為專美矣。
玉枕峯
在四觀峯後。狀如玉枕橫峙,高可數十尺。
石鼓峯
在九重崖西。憑依嶺脊,南崖魁傑雄𥤮,嶔崎百狀。東九重崖,西獅子林,兩翅橫開,若為所掖。𨺗聳千仞,翠在栴檀林上。聳出層雲,秀削孤峙。
象王峯
在飛鳳、太極二嶺之中。其峯𥤮濶寛厰,層雲籠映,高霞繚繞,較諸峯獨為雄秀。
鳳頭峯
在銅瓦殿下。𥤮出昻起,高四十尺,形如鳳頭。
蓮花峯
在象王峯之右。岫巒森秀,狀若蓮花。離離蔚蔚,遠浮霞氣之表,乃聖僧所居也。
巖壁
捨身巖
在四觀峯西南隅。下嵌上𥤮,憑㨿其上,若飛梯躡空,不復知下之仍有地也。愚人登此,捨身荒徼,冥頑化之不可,憫之者甃磚為垣以阻之。今環為城墉,足跡罕至,此風遂絕矣。
華首門(一名「迦葉門」,載《通志》)
華首門在四觀峯南側,巖如平劈,高數百仞,廣且數倍。巖壁有痕,內剜厥,狀如門,雙闕宛然。上簷飛𥤮丈餘。周迴隆起,圜扉對掩,中裂一隙。其門左右各三丈三寸,高倍之,所謂迦葉奉佛金縷衣入定處也。壁間餘瀝津津,遊人取以洗目,俗呼為眼藥水。崖向西南,終夕晅暘,而水不盈勺;朝暮嘗盈,夙稱靈異。加之此巖平削千仞,仰視矗𨺗,俯瞰無際,而門嵌其中,鬼斧神工,至此窮絕。東自猢猻梯,西並捨身崖以抵束身峽,橫亘二里,俱自山頂平剖直下。至此叠為細紋,緣如腰帶。鑿壁為路,行者隨紋躡縷,恍若蟻之緣壁。從此下墜,尚有數級乃抵放光寺。上眺則縷紋交叠,繚白摺青。且面曝西暘,苔草雜色。雖丹青窮巧,不能繪其錯麓[1]矣。
按《大理府志》,迦葉門俗呼為華首門。此迦葉波入定之地,在鷄足山頂。唐南詔永[A7]貞間,有僧小沈,與二僧同結茅鷄足。一日自城歸,見二僧,問食。二僧曰:「汝從城來,反索食於我耶?」小沈遂走叩迦葉石門,訇然中開。二僧追呼,至則石門閉矣。二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栢二株。或謂小沈乃迦葉化跡也。(《滇志》同)
又按《通志》李逸民〈遊山記〉:嘉靖間,有一僧自遠來,徑投石門,結草以居。自誓苦行,三年滿而後去。期滿之夕,夢石門忽開,中有多僧,延之使入。見殿宇金碧,門上各有金字對聯,惟正殿有金鎖不開。左堂僧眾皆黙坐,右堂如齋厨設供。謂僧曰:「汝勿去,得乎?」僧曰:「吾有願欲遊名山,尚未得住也。」言已而窹。猶記對聯,識而藏之。
屏風崖
在華首門下,放光寺之後。高三十餘丈,濶亦如之。直插橫開,如斧削石磨,左右勻停,宛然玉屏也。
羅漢壁
羅漢壁在四觀峯東,從仰高峽橫𥤮而起,西抵旃檀林。𨺗壁橫開,崚嶒聳叠,垂綃捲幛,連亘四里。西來寺嵌其西隅,為[A8]陝僧所棲。碧雲寺綴其東坳,為燕僧所止。而西來一帶,崖壁尤奇,拏雲激浪,凹𥤮崎削,迴曲萬狀。崖下靜室,刳壁累石,高下駢嵌,若蜂房燕窠。咸剜木筧泉,互相貫注,以資瓢鉢。
觀音崖
在獅子林雪印靜室之下。
般若崖
在羅漢壁下。側倚東澗,另闢𡽡岏。禪師古亭結精廬其間,名般若庵。緣石磴而登,俯瞰壑中,梵剎攢隱;仰瞻翠嶂,樹石蒙叢,幽險之觀,此亦稱最矣。
紫栢崖
在羅漢壁下,白雲寺右嶺。上原有靜室,今廢。
霹靂崖
在鉢龍室之後。絕境天開,聳削異勢;烟嵐旋繞,樹石錯映;朝昏遞變,橫側殊態。觀者危心遜目,不能自已。
勒馬崖
在獅子林左,高可百仞。其崖頭勢如奔出,而能頓駐,有勒馬之勢。
九重崖
九重崖在石鼓峯東。從羅漢壁而來,嶺岡東行至此迴掉,與西峯相顧。其崖上負岡脊,下臨層巒,聯羅漢壁。特角互峙,前對青巔,曰如翠屏嵐幙;下視眾壑,凸凹差互,剎宇隱見,松檜層深。山中勝境,獨此隱僻。東崖人跡罕及,自非一念精修之士,鮮或棲焉。岩東石竅有泉珠迸,分給諸廬。岩畔有飛石覆空,而懸若墜復,倚觀者危之。
蕉鹿崖
即九重崖迴龍峯也。
白石崖
白石崖在南山東陲,乃鷄足西峯將盡之處。迴巒北向,返拱正峯。石骨𤫩瓏,竅孔空漏,穿穴互通,出沒隱見。而石色瑩白,少雜赭翠。天劃神鏤,莫喻其巧。雲邑楊氏憑崖架閣,梯空而居。加以此境別出,不附眾山;徑曲途隱,俗駕莫遘。可謂棲幽之勝境矣。
滴水崖
即玉龍瀑懸崖,在天鼓山之下。千章叢雜,崖壑層深,加以懸瀑飛流;上下者至此,鮮不駐足遡觀,移時嘆賞。
重陰崖
在獅子林慧光靜室之上半里許。崖高數丈,其下容四五人。深林密翳,雖亭午杲烈,不見曦影。
猢猻梯
在銅瓦殿後,乃絕頂峯巖下垂之脊。石齒稜稜,僅可容足。壁立𨺗上五十餘級,落手投足、支膝抵胸,始得進步。登者不得下視,下視則䰟搖足酸,不能自主。
按《郡志》,名「覩光梯」。石磴嶙層,高數十仞,遊人匍匐而上。此間望佛光出現,更為明顯。
壽星崖
在獅子林守白靜[A9]室之上。高數十尺,孤孑挺㧞,狀若南極老人之首。
千花崖
在九子溪東。壁嶔嵌叠磊,異卉叢生。迴嵐隱映,如纓絡貫花。
佛手崖
在袈裟石左。插空支聳,正如佛掌橫舒。
背光崖
大背光崖、小背光崖在華首門之上,四觀峯之下。懸崖萬尺,壁立如斧削。左右稍作囘曲,如佛背光。此崖奇險,冠絕一山,雖猿猱不能升也。
獅子口
在大觀閣西三里許。南北兩崖,傑峙爭高。中通一路如咽喉。有踞之地吞天之狀。
金猊崖
在小華首門崖下。懸壁直下,削如立掌,中𥤮。崖頭長數十尺,形如狻猊。左顧青獅,右望白象,宛然三大士所乘跨也。
青獅崖
在小桃源洞前,與金猊崖相去三十餘丈。
白象崖
在收蛇洞前。金猊、青獅、白象三崖,極威雄踞㐲之勢,而金猊稍大,尤魁傑也。
滴雪崖
在九子溪頭,初獻水之上。
長離崖
在插屏山後。《文心雕龍》云:「彩如宛虹之奮髯,光若長離之振翼。」宛虹,龍也;長離,鳳也。是崖之得名,葢本於是。
文殊崖
在文殊閣舊址之上。
叠書崖
在小華首洞右。崖石層摺,累數十叠。苔繡草衣,剝蝕茸襯,宛然書史堆叠。上有輭瀑紛披,而飛嵐濺霧,甚具奇致。
楞伽崖
在藏頭庵上。以其險絕不可往,故名。又曰「玄鹿崖」。
小猢猻梯
在龍吟壑之西。懸級危仄,攀附而登,繇猴子洞至藏頭庵。
古碑崖
在木香坪半山。其地有觀音顯化碑。
檀溪崖
在華嚴寺後,俯臨𣸧溪,上下懸絕,莫可攀倚。楞伽室即建其上。
聚仙崖
在檀溪之西,相去里許。
栴檀林
在羅漢壁、獅子林之下。其上則崖壁插空,巒岫阻日。稍隠而下,幽崖叢柯,迴映負險。加以𣸧洞迷嵐,懸流絕嶂;層林雜木,凌空交合。一念精修之士,多或憑崖結室,依石支广。肰而遊軒罔過,界宇孤僻。所謂「修修釋子,渺渺禪棲」,真堪托勝怡情,𣱵絕塵慮矣。
洞
玄關洞
在禮佛臺前。三面絕壑,下懸𥤮石駢𠋣其上。中迸成隙,東西交透。西穴下臨棧木,嶄壑而度。繇穴洞宛轉東出,即躡小石臺,俗呼為「太子過玄關」。洞穴竒險,於斯為最。
石漏洞
在石漏泉之左。𣸧可丈許,中出泉如石漏。
文殊洞
在絕頂後,文殊閣旁。今閣[A10]圮廢,故址尚存。
仙奕洞
在文殊洞前,虎跳澗之上。相傳仙人奕棋於此,故名。其上有棋枰石,今誤為真武洞。
獅子洞
在龍吟壑[A11]右,覺林寺址之上。懸崖西𥤮,自玄關層累下墜,中橫一線,側㠌其間。其門東向,中不甚𣸧;惟外徑𣣱遶,緣崖引棧,披烟躡虛,有若猿猱之捫歷矣。
石广洞
一名雲歸處。在獅子林[A12]陝西僧靜室之右。高丈許,𣸧一丈四尺。昔有僧棲禪其中,以石為牀竈,今存焉。
白虎洞
在伏虎庵拜佛石下。此洞乃一片大石橫架而起,中可坐十餘人。
斜陽洞
在神足峽東。洞不甚𣸧,但高而難登。洞前有石柱一根,好竒者梯之而上,如猿猱之緣木也。其洞面向檀花箐,斜陽對炤,晚霞麗空;洞中晴晃,別一天地。
古佛洞
古佛洞在八功德水之上。石竅橫并,儼若胡牀,僅堪容膝。
落伽洞
落伽洞俗名猴子洞,在魯擺室削壁下。洞出清泉,四時不竭。昔有行僧大千隠居於此。法師自如與之遊,為改今名。
真武洞
在九子溪東,真武廟側,洞因廟得名。水出其右,即三獻水之一也。其洞西向,頗隘。中有一潭,不竭。土人目為諸龍湫之首。
黑熊洞
在落伽洞左崖下。舊傳有黑熊居此。法師所庵曾於此洞談《法華經》。
鳳眼洞
在羅漢壁、西來寺後。絕壁上一崖外附,東向成門。前有橫石,凌崖上跨;中透小隙,日光注焉。洞不𥥆𣸧,而潔[A13]淨可居。
楊黼洞
在羅漢壁西危崖下。楊黼者,大理人,栖息於此。二十年得道而去。其始末詳〈人物志〉中。
重崖洞
即白鹿洞。在九重崖絕壁。迴𡶶返向青檀山,上豎巨木崖間,斧痕為級以升,又躡石痕捫壁而上。崖畔穹肰,如飛簷上覆。宴坐其中,肆目南眺,水目、天花諸巒羅供,有奔役之勢,自非烟褰雨霽,莫辨此遙岫矣。
麒麟洞
在獅子林大力、南宗二靜室左澗中,即珠簾水飛注處。
金華洞
在檀花箐西,金華庵西北,即𡶶頂西岡將盡處。崖懸路絕,層巒危聳,與列岫爭竒。人跡罕至,有僧南松嘗止靜其間。
仙鶴洞
在白雲寺、補處庵右百餘步。三石攅起,上累一小石,有似鶴頂。洞邊多產松菌、靈芝諸異艸。
華藏洞
即大石洞。在鷄坪關後石洞村,乃此山後嶺向北環轉處。山至此伏而再起,另闢洞天。洞門宏厰,高九丈,濶七丈。漸入漸高,𥥆窕𨺚𣸧,石乳凝滴,結而為笋。高者如塔如柱,又綴而為幡幢纓絡。鬼工天巧,名狀都絕。兼有石臺、石人、石牀、器、獅、象、羊、虎、禽、魚、花、樹,羅列其中。進至一處,有石穹窿,擊之吰肰如鍾;又有稍𨺚起處,其聲逄肰如鼓。俗亦以石鍾、石鼓呼之。左右小洞曲穴不可枚數,洞天之竒,於斯極矣。
小桃源洞
在小華首門之東。以其石寛厰,下臨絕壑,山路險峭。土人嘗避兵於此,故名。
小石洞
在大石洞東五里,外窄中𣸧。秉炬而入,門竅層叠,竒𢲘不盡。中有𣸧潭,人傳有龍潜焉。清窅冷寂,遊者不能久留,實茲山之幽異處也。
騰蛇洞
騰蛇洞在後山東壁。相傳有異書及《法華經》藏其中,恒有毒蛇守之。人或援藤而入,多被跌傷,故罕至焉。又名藏經洞。
收蛇洞
收蛇洞在小華首門西。有石竅,其𣸧不知幾許。古昔相傳有異人以咒術收蛇其中,故此山蛇不傷人。
黃猿洞
在悉檀寺前小瀑布下,大士閣之東。恒有猿猴蓄山果其中,人往覔焉,或得數斛。
泉經洞
在洗心橋邊,聖母水潭西二十步。或歳水澇,此洞出水,則次年必旱,農家每以為占。
卧虎洞
在白石庵後。
紅蛇洞
紅蛇洞在接待寺,三家村西箐內五里許。每秋前,有小紅蛇出卧石上而不傷人。
岳山洞
在放光寺之下。
藏頭洞
在華首門北岫側,歷落㠁牙。昔周哲於此洞修煉。多藏經史道書,人罕見之,故名。
玄鹿洞
在楞伽、虎嘯二崖之間。𢈏子春,知空、眼藏搜攬竒勝,登小沈臺,見藏頭庵北懸崖之上,古木叢蔭處,有玄鹿二,呦鳴而出,馴擾不驚,如相迎之狀,故名。
箐口洞
在九重崖下,塔院之北。洞不甚大,而林木茂密,境界幽窅。
碧雲洞
在幻空閣左崖半。可坐五六人。
玄玄洞
在鶴峋碑崖畔。絕壁數十仞,空洞臨危。其𣵫廣莫測,而無路可登。自非飛鳥翱翔,莫得窺其幽奧矣。
壺天洞
在真武洞之上。竅穴玲瓏,廣一丈五尺。有竒葩異卉,翠竹碧羅,擁蔭其門,儼肰仙客棲真之洞天也。
小蓮房洞
在千華崖之下。怪石隠門,人跡罕至。盖猿猱棲息之所。
大蓮房洞
在小蓮房洞之上。
飛光洞
在背光崖之西。洞中可坐十餘人。夏秋之際,嘗有金光飛遶其處。
石室洞
在獅子口之西。弘厰幽邃,中湧流泉。
丹霞洞
在獅子林後山下十里許,昔有僧習禪其中。孤邃幽險,不易居也。
一念洞
在功德庵之左,寛一丈三尺。
蟄龍洞
在翔龍寺之西,隔澗懸崖之上。
隠顯洞
在袈裟石左。上下二洞,空怪相連。棲真之士每神娛其間。
小華首門
在華首門下層,小𣑯源洞之右。此處又下一層,平出三崖,中曰金猊,左曰青獅,[A14]右曰白象。一名「小華首門」。
羚羊洞
在迴杖處之下。
老古洞
在覺靈寺右嶺上。昔有僧老古,穴土為洞,棲禪於此。
臺
禮佛臺
禮佛臺在束身峽西南。𡶶頂三面絕壑,南向木香坪,後有伏虎庵,前為玄關洞。昔時古行之士恒於其上禮佛,以致精虔。李中谿愛其竒勝,於此建賔蒼閣。以其面對點蒼山,宛肰天外屏畵也。
望臺
望臺在獅子、栴檀二林之間。自橫亘大嶺,分岡南下,𨺚起一𡶶,東界獅子林。披林縈磴,若穿翠幄。登此始見𡶶頂西懸,故以「望臺」名。小阜聯𥤮,如貫珠遞墜。
指顧臺
在點頭𡶶之下。自九重崖達獅子林,路經其處;指顧合山庵寺,如觀掌果,歷歷分明。
阿難臺
在華首門左,面臨蒼洱。
妙高臺
在玄關之右,寛可二丈三尺。
小沈臺
在藏頭庵前。群𡶶拱抱,叠嶂迴環;澗溪竹樹,無不生情,勢若雲霞擁月。
辭佛臺
辭佛臺在白石崖東大路傍。繇南山北轉,為登山初境。上有小塔,凡入山禮佛者,歸路至此,迴望山頂,作禮辭佛,以伸眷慕焉。
坡
解脫坡
在石鍾寺下,大士閣上,長可三里。西望玉龍瀑,登山必經之處。
蜜哆坡
在積行庵傍,水月庵上。
火雷坡
在拈花寺右,石蟇江外。此山高一里,長五里。自煉洞西山頂分支東北向,逆上倉湖之水為石蟇江,與鷄山諸溪之水合流而為煉洞河。
岡
迴龍岡
在放光寺前。從中𡶶斜分一嶺,自東向西,正對飛鳳嶺。迤𨓦起伏,長二里許。
熊羆岡
在華嚴寺後。此地原為熊羆窟穴,先時,有南京老僧真圓習靜於此。熊羆漸隠,遂建梵剎。
橫琴岡
在古雪齋、片雲居之前,塔院之上。垂巒平亘,狀若橫琴。
振衣岡
在文筆山之南。絕壁百仞,上有平岡。俯視接待寺、河子孔諸景,了了可畵。
嶺
飛鳳嶺
即鷓鴣山也,在放光寺西。山形自古碑崖翔舞而下,其長數里,宛肰飛鳳。
御風嶺
繇白井庵前,下至會靈庵。起伏延衮,長五里許。清溪交流,長松掩映,逰人經此,有憑虛御風之想。
太極嶺
在飛鳳嶺之右,既圓且正,形如太極。四週諸𡶶簇起,並秀爭竒,恍肰媚靈於茲嶺也。
雙泉嶺
在覺林寺右。
拂袖嶺
一名蛇伏岡。在西竺寺前。自息隂軒左,斜拖而下,繇西而東,至牟尼庵約一里許。細瘦橫披,如拂袖之狀。
石
棋盤石
在絕頂之西,[A15]束身峽上,文殊閣前。南北兩崖夾墜,而石懸其中,平整如盤。世傳昔有兩仙對奕於此,原有三十二子,於今亡矣。
昇仙石
在捨身崖東,玉井峽之上。高五六尺,寛平,可坐二三人。俯臨絕壑,上逼層霄。登其上者,矌肰遐覽,俗慮頓空,飄飄肰有羽化昇仙之意。
華津石
在四觀𡶶後,休歇處之前。寛二丈,高三丈。一片橫斜,上可坐數十人。石面浸出,流泉注滴石下,即滙而為三極泉。
眠獅石
在栴檀林烟霞室右。其石高一丈六尺,廣九十圍。層叠兩級可攀而升高,下迴凹處可坐十餘人。石隙生大樹,高七八丈。修柯曳雲,濃葉蔽日,籠罩婆娑,故堪玄賞。
子母石
在大乘庵左。其大石高一丈三尺,廣可一百一十圍,古意崚嶒。有級可升,上可坐三十人。更左三十步,有石差小,亦偉俊可觀。旁更有數石,半露半藏,僃極嶔崎之勢。
袈裟石
在銅瓦殿。有坡,野卉蒙茸,別具幽勝。相傳當日尊者曬衣其上,青石白觔,其文縷縷,領褶俱全,宛肰袈裟鋪覆,因名焉。其上原有小閣,為比丘棲禪之所。
玉屏石
在簑衣庵舊址。其石高一丈一尺,濶七尺。正面平削,宛肰插屏。下又有小石,方正可作坐墩。旁立古木一枝,大八九圍,高四丈許,蒼肰掩覆,勢頗相得。
獅頭石
在迦葉殿西三十步。高丈許,大八、九十圍。前張吻如獅口,生樹二枝,掩映葱倩,培增竒致。謝東山〈逰山記〉曰:「殿西數十武,有盤陀石,可坐十數人。崖畔孤懸,不可行而至。」考此山,別有盤陀石,在放光寺西,此故名獅頭石。謝公落筆偶誤耳。謝即近時人,慕晉謝安之為人,故號東山。其逰覽之興,果堪追配晉人。東山之號,非浪稱也。
盤陀石
盤陀石在放光寺西崖,藏頭庵下。石高一百二十尺,直立如笋,亭亭上擎。雖附崖而起,不與崖合,挺肰離立。架橋而度,頂平可二十餘尺。上搆小亭,危聳特絕。行僧大千嘗趺坐於此。後當飛泉搖曳,叠嶂縈流,幽異孤渺,別具靈秀。逰者扶杖而登,下臨絕地,峯壑羅列,故堪竒賞。
半落石
在盤陀石左數十步。其石附崖而生,𥤮兀欲堕,下臨千尺之磎。
跏趺石
在觀音崖下。其上平正,故堪結趺入定。
片雲石
在獅子林純持靜室。[A16]側高二丈,寛丈許,可坐二十餘人。旁有流泉,美冽甘潔。
移石
在悉檀寺右坡。石高一丈二尺,廣四十圍。此地舊為羅漢寺,石原在寺內,僧眾嫌之。忽有人來云:「此石可移也!可為我具食。」僧入厨治齋,既出,則石已移出寺外,其人不知所往矣。或云:「是潭中老龍,特示靈異耳!」
翠屏石
在獅子林中,一𡶶高聳,四面如削芙蓉,而金粉雜鋪,彩文如繢,上刻「翠屏」二字。
雲生石
在獅子林𡶶頂。其大數圍,高二丈三尺,傍有小石潭。凡山中欲雨,則此石傍必生濃雲,如車葢散布蒙密,其雨即至。
金剛石
在放光寺門內。高一丈一尺,寛可三十圍,崢嶸兀𥤮。上建小亭,名「四無亭」,可容數客。石脚有空凹處,可以[A17]趺坐。
雲鶴石
大石五六倚叠,河子孔之上,乃中谿李公所題。
放光石
在勝𡶶寺前。其石大小不等,五色俱偹,各具六稜,可供清玩。
兠率石
在彌勒院左。兩石連生,參𠋣作勢。高五丈許,頂寛平,可坐數人。紫苔交錯,有如繡𦂶。
螺文石
在慧燈庵右,狀若螺紋。
牛首石
在迦葉殿門外,土地廟前。狀如牛首,俯瞰眾壑。有老樹數枝,盤根其上。
曲筧石
在獅子林六般羅密靜室之下。其石嶙峋當路,靜室比丘引泉資汲者,必經其石之腰,苦於不能直度。乃刳木為曲筧,遶石而流,故名。
念佛石
在二天門上,頂可趺坐。朝山比丘、修[A18]淨土者,嘗於其上黙坐念彌陀焉。
霹靂石
在鉢龍室之後。其石嵯峨兀𥤮,若不可犯。石之上更有大石,中開一隙,若離若合,險怪岈岠,恍若雷轟。傍有老樹怪藤,特助竒古。石頂正平,躡級而登,可坐數十人。前後百步內,大石二、三十枚,各具異勢。其衝肰負土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其嶔肰相累而下者,若牛羊之飲於川。柳子厚所云,未足當也。
砥石
在白雲居前,倒影池之右。石高五丈,廣三十圍。頂平如砥,上坐五六人。
伏虎石
在白雲居左。高八九尺,長二丈許。遙睇近觀,周迴審視,宛肰蹲虎,首尾高下,無不勻似。
箕踞石
在石鐘寺左。平岡上大石數塊,橫側異狀。上有古樹數枝,叢䕃周覆,真可供幽人之箕踞矣。
笋石
在念佛石上。矗立如笋,最為孤峭。
凭欄石
在念佛石上。形如欄檻,下臨絕壑。凭倚遙觀,則蒼山如案,洱水如巵。
仙人牀
在華首門傍,左右兩座對列。其上寛平,宛肰牀榻,可供坐卧。
阿闍石
在華首門崖右。阿闍世王曾于此朝禮尊者,故名。
魚頭石
在放光寺右,屏風崖下。高七尺五寸,尖唇外𥤮,恍若魚頭。
金鰲石
在銅瓦殿右。長數十丈,昂首之勢,儼若鰲山。
流雲石
在無字碑下。高五六尺,廣丈許。
雙柱石
在玄鹿洞左。兩石連峙,直立如柱。
龍樹石
在龍華寺門左,相去一百九十步。其石正方,高八尺,周圍四丈三尺。上生樹一枝,大十二圍,高五丈餘。一根分作二枝,其幹相抱,葉復作二種,有老藤蒙綴。旁有小樹一枝,高二丈,其根皆蟠石而下,入於土。石之東南又有古樹五枝,茂密隂森,以助幽異。
拜佛石
在伏虎庵前。其石高丈許,𥤮臨虛崖。登躋其上,骨悚神慄。嘗有行僧履而拜佛。肰須一心朝向,絕去瞻顧,方能俯仰起伏。若左右旁視,即匍匐欲墜矣。
鬼工石
在玄關之上。大小數塊,委叠相倚。怪譎險側,欲墜欲崩,不可名狀。
無字碑
大石二塊,宛肰碑碣,在羚羊洞之上。知空、眼藏𢲘幽攬勝,不辭危險,無竒不搜。行至此處,小遇霧雨。知不可登,遂扶杖而囘。兩人以為勝遊之大缺䧟也。道友仙陀為題其地曰「迴杖處」。
爛柯石
在伏虎庵左,棋枰石之側。
生公石
在羅漢壁德上靜室之下。大小數十塊,或蹲或倚,如拜如侍,宛肰群聚點頭之狀。
小盤陀石
有二,在大盤陀石之左二百四十步,旁有古樹三枝。
潄玉石
在靜林居前路下,高五尺。其頂寛平坐五六人。雙澗夾流,清潄如玉。
謫星石
在龍藏谷中,放光寺前後。大小數十塊,竒形怪狀。高者百尺,小者丈餘。或如正士危坐;或如武夫肅衞;或如竒鬼猛獸,森肰欲搏人;或如金翅劈空,騰蛟戯海,有飛舞奔躍之勢。山石之竒,目中未覩,遊至此觀止矣。
嶧陽石
又名天磨石,在羅漢壁絕頂之上。兩石相壘,高數十尺,最為竒險。
三笑石
在石梁橋西北。大石三塊,相並𣣱𠋣。雄偉𥤮兀,頗有嶲致。
老人石
在黑熊洞左。㧞地矗起,形如老翁。
水心石
在岳山洞西大澗中。高十三丈,廣倍之,頂平如掌。
三多石
在二殊室之下。大石三塊,相去各二十餘步。上石高七八尺,其根空而出泉,狀若雲之倒垂。中石高丈許,𥤮兀竒偉。下石高二丈,頂方且平,可坐十餘人。
九品石
在石梁橋東。石甚竒𨺗,有僧刻「九品往生」四字於其上,故往來者,遂呼為九品石。
峽
束身峽
束身峽在絕頂西,文殊閣前。兩崖對峙,中分一徑,僅容人身穿過。徑中流石歷落,擁足礙履。行者𠋣側,不能自持。可二里許。
藏書峽
在魯擺靜室之左。
仰高峽
一名五十三叅。在迦葉殿北,羅漢壁西,即登𡶶頂大路。轟巒𥤮石,𧇊蔽左右。中逕若剜,厓壁欲合。行者視前,以為路窮。更轉更睇,窅曲森險。俯瞰林壑,仰眺岑嶺。一步一景,倐忽互換。𨿽屢遊者,亦疑誤焉。崖中吐三獻水,足資行者之渴。周直指建亭於斯,今[A19]圮廢矣。
獅口峽
在獅子口之下,長四五里。𨺗直險僻,人罕繇焉。
梯雲峽
在羅漢壁西來寺左。高十五丈。兩崖夾立,窄如箭括通天,無路可升。靜室比丘每於峽上採薪,從峽中擲下,又從下拾之而歸,葢天險也。
玉井峽
在捨身崖、翠屏峯之間。崖壁環匝,宛然欲合,形如玉井。
蛇立峽
在羅漢壁安心處之右。兩崖束身,矗起一峽。崚壁當面,𨺗上干霄。雖飛猿㨗猱,窮於登降矣。
巨靈峽
在幻空靜室左。從羅漢壁最𨺗處,崖勢對裂,狀如斧劈。峽高十七、八丈,仰視崖頂,炫目危心。己亥兵亂,山中比丘用十尋直木,斧砍為級,緣之而上;然從之者鮮矣。
神足峽
在獅子林大靜室左。其峽寛而且深,長五六里。𨺗險異嘗,非具神足者,不能登也。
谷
通天谷
即束身峽絕頂西北下。繇文殊閣至伏虎庵,兩崖矗起,中通一路,二里有餘。崖石嶔崎,徑道盤折。既窮復通,幽邃無際。
蟠龍谷
在華首門下,放光寺前。直連檀溪大壑。
箐
檀花箐
檀花箐即桃花箐。此地原有大青檀樹一株,故峯與溪皆以青檀名。後其樹既伐,土人遂誤檀為桃。繇山頂西南七里許,深林雜樹,蒙翳幽窅,莫測其高幾許。南北穹巒,中凹成坳。東西則分溪㵼流,逝湍各別。東下成溪,滙出洗心橋;西流迸湧,直繇和光橋而逝。箐為賓、鄧分界,因去山稍遠,遊者鮮及。實則綿邈幽深,逈絕塵境。
蜜蜂箐
在太極嶺之左。
松花箐
在萬松庵上,連松二十餘里。花開時,人行其中,衣袖俱沾松粉。
萬里箐
在太極嶺之右。此處樹木最為深密,多藏刼盜,行者苦之。
山神箐
一名冷水箐,在白石庵右。
芭蕉箐
在南村後。相傳此處舊有芭蕉四五里,今無一存。滄桑之變,信不誣矣。
坪
明歌坪
今建為勝峯寺,寺碑載:迦葉入定,八大明王送至此,鳴歌作樂,故名。後人因而建寺。
羅漢坪
在沙址西塔院。崖下靈山一會坊內,昔傳有羅漢現身於此。
木香坪
在西南峯,檀花箐東南,與點蒼山對。其坪在高山頂脊,圍環寛二十里。四傍皆深林密翳,積雪不消;而此坪獨寛坦溫煦,甚宜花樹。昔時服勤之僧,多於此結廬習靜。今荒蕪,無復存矣。洱西人士,駕艇登山,多繇此取道焉。
萬松坪
在四觀峯之後。繇絕頂西北下四十餘里,皆合抱古松。修柯曳雲,濃蔭蔽日;長風遠振,濤籟幽長。使陶弘景見之,不知何如神往矣。
憇佛坪
在大龍潭之前。其地寛廣平厰,樹石迴映,清泉交流,俗傳古有五百羅漢,遊憇於此。
窟
金剛窟
在華首門西二百步。高八尺,深丈餘。中可坐臥六七人。還源、眼藏兩師避兵于此。但崖路危仄,人罕至焉。
窩
獅子窩
在獅子林後崖下,面對東北。廣三里,長七里。多產奇樹名卉。舊有獅子庵,今[A20]圮廢矣。
二卷終
校注
[0125001] 編按:「麓」,疑為「麗」字。【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81 冊 No. GA081n0084 雞足山寺志(第1卷-第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