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普陀洛迦新志

普陀洛迦新志卷五

梵剎門第五(精藍附茅篷再附廢庵又附稱梵剎者共三大寺)

法身湛寂依正交參報佛莊嚴摩尼徧照此固法爾如是不假人力修為惟垂慈而示應身乘願而來穢土則獻莊嚴之寶榻雖有龍宮而住寂滅之道場曷敷獅座故頻婆造舍法眼澄明須達布金那含證果也維普陀之開山有觀音之禪院宋號寶陀明稱護國至康雍之兩朝更恩膏之疊沛於是瓊樓寶閣帝網交輝玉梲金題海天相映玉㵎動而揚文寶樹搖而成樂志梵剎

普濟禪寺

亦名前寺在白華頂南靈鷲峯麓為一山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剎其名稱代有不同舊傳梁為不肯去觀音院宋神宗元豐三年令改建賜名寶陀觀音禪寺高宗紹興元年易律為禪寧宗嘉定七年從住山德韶請賜修殿錢萬緡并御書「圓通寶殿」額仍舊額頒賜尤隆明洪武十九年信國公湯和徙居民焚殿宇迎大士像供於郡東棲心寺奏改棲心為補陀寺(即今之七塔寺)正德十年僧淡齋復募緣興復嘉靖三十二年復內徙隆慶六年五臺僧真松來山修復殿宇萬曆三十年發帑金千兩更造藏殿三十三年又發帑以舊基淺隘遷麓就廣重更圓通等殿改辰向為丙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許歲度僧一人今其址也清康熙四年遭紅夷蹂躪劫掠一空十年又徙居民殿宇殘毀如洪武時二十三年弛海禁設縣治僧眾復業後請照機為住持始議興建二十八年定海總兵黃大來啓奏廢墜狀乃賜帑舉行欽工踰年總兵藍理請潮音為住持興衰起敝寺之規模以建三十八年復賜帑並賜「普濟羣靈」額及「普濟禪寺」額雍正九年又賜帑修建由是殿堂巍峩佛像莊嚴於今為昭矣

寺基深六十丈廣八十丈規方共二百八十丈

寺中為門者三

中山門東山門西山門(中山門五間高三丈八尺深四丈廣六丈康熙間建中供康熙御製碑文旁有蠲免普陀錢糧碑明時西三門各有門房三間至康熙勅修時以體制不合故東西二門不設屋至第二重華門只建庇門小亭頗為雅觀)

為殿者

天王殿(五間十一架高四丈八廣九丈二縱六丈六明間廣二丈五左右次間梢間各廣一丈八康熙三十年建)

大圓通殿(七間十五架高六丈二廣十四丈縱八丈八明間廣二丈八左右次間廣各二丈四梢間廣各二丈次梢間廣各一丈五康熙三十二年建中奉賜題「普濟羣靈」額光緒十五年住持隆璋重建加蓋黃瓦費二萬餘金二十九年住持通達重裝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聖像一尊)

藏經殿(亦名藏經閣五間十三架高三丈八廣九丈二縱六丈八明間左右次間各廣二丈梢間各廣一丈六康熙三十六年建以貯藏經光緒二十九年住持堃寶修)

景命殿(即方丈五間九架高二丈八廣九丈縱五丈康熙三十六年修中奉賜題「皓月禪心」額民國四年住持了餘重修後添平房三間)

伽藍殿(在東康熙間建光緒三十二年住持月德重修)

祖師殿(在西民國元年住持文蓮重修此二殿各五間九架高二丈四廣五丈六縱四丈)

繡佛殿(在東)

白衣殿(在西此二殿各五間)

靈應殿(康熙間建光緒三十二年月德重修)

關帝殿(此二殿各三間在圓通殿兩邊)

為堂者十七

東羅漢堂西羅漢堂(在大殿左右各九間光緒二十九年通達重修並裝羅漢金身全堂民國九年住持蓮曦又修之)

法堂(在藏經殿下)

全彰堂(在法堂左五間十一架高二丈八廣六丈二縱五丈康熙三十五年建雍正時為戒堂光緒二十六年住持善章重修內供關帝銅像係光緒二十六年奸人收北方銅像許多販賣僧俗數人發心請來者)

先覺堂(在法堂右五間九架高二丈五廣五丈六縱四丈五內供歷代祖師住持牌位康熙三十一年建)

崇德堂(即承統堂在祖師殿右三間供各庵絕嗣香火民國元年文蓮重修)

梅曙堂(原在方丈西三間光緒七年梅卓建民國十四年住持了信移于祖堂後推廣規模改向重建仍舊名為班首寮)

齋堂(即千人樓十四間嘉慶乙丑冬燬於火重建)

東禪堂(在繡佛殿後五間宣統元年住持廣學重修)

西禪堂(即古資有堂在白衣殿後九架高二丈二廣七丈四縱四丈五東禪堂同)

客堂(在瑞日樓下光緒二十九年通達重修)

雲會堂(在千人樓下五間)

生堂(即衛教堂在伽藍殿左三間供當代護法諸公位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建嘉慶十年燬於火延燒千人樓鐘樓後由住持承德募緣建復)

淨業堂(在千人樓下六間)

雲水堂(即慶雲樓光緒二十六年堃寶重修堂後又建樓房三間)

延壽堂(在西廊下又名泥洹堂即功德堂康熙三十七年建)

功績堂(在庫房後樓房五大間民國四年了餘建為貴官巨紳之客房)

為樓者十二

鐘樓(在東民國四年了餘重修)

鼓樓(在西康熙三十一年建光緒二十年堃寶重修)

千人樓(十一間堃寶增建三間後有茅篷十四間為雲水鬻力人住處燬於火民國元年住持文蓮重建瓦屋十四間)

瑞日樓(在繡佛殿上為知眾知客照客知隨等寮)

慶雲樓(在白衣殿上康熙三十三年冬建即雲水堂為客僧挂單之所)

賓日樓(即古天字樓五間在全彰堂左為維那客住等寮)

白雲樓(在賓日樓右五間後為庫樓有副寺貼庫臥具等寮)

得月樓(在全彰堂左為官僚憩息之所今廢)

覽翠樓(在白雲樓右三間上為都監監院寮下為廚眾等寮)

香積樓(即大廚房在齋樓後三間又平房五間內為典座貼案及廚眾等寮康熙三十三年春與資有堂同建民國六年了餘重修並鑄機器銅千僧鍋羅漢鍋各一口)

南樓(在齋樓後五間為米寮碾房康熙三十六年冬建)

東西樓(在功績堂左共六間上為客寮下為雜物室民國四年了餘建)

為軒者四

東壁軒(在內龍沙麓三間古書記寮今廢)

挹爽軒(在留衣堂右三間內為典賦知事二寮留衣堂即現在之藍公祠列〈營建〉)

翠竹軒(在方丈左三間)

寶珠軒(在方丈右五間二軒均康熙三十年建)

為方

丈者一

方丈(即景命殿中為法堂左為臥室右為客廳廳後為衣鉢湯藥寮左右為侍者寮右室後為行者寮)

為亭者一

柏香亭(光緒二十九年燬於火通達重建五間)

為寮者一

匠作寮(在寺東龍沙內平屋一帶)

為下院者五

本山下院(即古顯聖庵在道頭康熙三十四年冬建)

定海下院(在縣城南無量庵清光緒十年改為三忠祠)

寧波下院(在寧波桃花渡關帝殿光緒七年住持梅卓重修)

松江下院(在松江漴闕)

台州下院(在台州)

為田庵者三

朱家尖田庵(即古青蓮寺遺址康熙四十一年建)

新田庵(在朱家尖香蓮隩)

福田庵(在大幹康熙四十二年建)

寺產

在朱家尖者一十二畝零九百四十畝零一百六十二畝蕩田一百三十五畝九十一畝零二十一畝零共一千三百六十一畝零在桃花山者二十六畝二十八畝一十一畝六十畝零一百三十四畝共二百九十五畝零(舊志《鄞縣志》採訪)

劉賡昌國州寶陀寺記

浙東慶元之昌國有山名補陀洛迦者奇巒複嶂幽洞靈巖錯立層出奔波駭浪之中潮汐吞吐烟霞變幻虬龍黿鼉蜿蜒呵護《華嚴經》所謂善財二十八參觀音菩薩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即其地也寺曰寶陀創始於宋元豐間爾時聖迹率隨緣影響示現香花與五臺峨眉道場實類而旱潦風濤之禱響答為尤捷其在東南故是佛法一大海會無論遐邇卑尊靡不皈瞻皇后福德日盛崇尚至教大德二年春特命中御府臣李英驛降御香使還再命修繕像設明年春宿衛臣孛羅等再馳祝香內出中金百兩飭江浙行中書省遣僚吏同蒞其役又明年春更命宿衛臣魏也先太出馳香飯僧周閱具典竣事寺之長僧如智如律奉玉琢瑞相表上內廷以便瞻禮具歸美報今年春仍命太出偕李鐵木兒不花魏也先持五彩旛旌莊嚴法筵又出內寶幣三千緡即其寺治演法之堂暨廬舍之圮腐殘剝者又飭行中書省捐土田之在官者二十頃畀之益其徒食俾每歲以建寅午戌月諷誦祈禱又下璽書復其凡隸寶陀者非寶陀者毋得匿冒如智亦因得被袈裟內廷傳瑞流恩曾無虛歲至是命翰林臣作文貞石以垂永久臣謹詮次如右

萬曆御製重建普陀寺碑

朕御宇三十有四載聖母慈聖宣文明肅貞壽端獻恭熹皇太后含純懿之真性秉慧覺之上資諸所焚修祝釐護國保民者朕一一欽承無所愛惜先是南海普陀寺毀於祝融我聖母惻然發念欲緣故址而鼎新焉朕仰承慈諭首捐內帑其自朕躬而下悉輸誠發願以次助施遣官督建迄今落成而聖母喜可知也因題額名「大明勅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在洛迦山中大海波心是觀音大士說法道場顯靈應處也大士圓通三昧普照十方三十二應身隨處變現十四種功德不可思惟朕無所庸其讚歎第白馬開緣赤烏建剎雨花靈鷲在在有之而海上最著蓋其慈悲大旨普度法門不可以意智得不可以聲色求遠而彌尊近而難即離此苦海便登彼岸指點最為真切其密證了義則有望洋已耳夫惟修之默默應之昭昭禔福在宮中靈感在海外有若響答然者即今聖母燕喜天錫難老朕荷茲百祿延及孫子以至萬邦黎庶海宇宴然良由聖力護持神功默祐非偶爾也工起於萬曆三十年七月二十七日迄於萬曆三十五年三月十五日是用勒石鑄詞使羣臣百姓咸知朕奉揚聖母德意且以昭示傳諸不朽云(銘略)大明萬曆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欽差督工內漢經廠焚修祝釐御用監太監張隨奉旨謹立

鄞汪鏜重修寶陀禪寺記

明郡當溟渤之會其東屬邑曰定海補陀山在定海外二百餘里佛書稱補怛洛迦山海岸孤絕處是也海天孤闊洞府幽深波濤際空茫無畔岸烟霧晝冥四景若一倒影陵虛排雲御風誠上聖之窟宅宇內之奇觀也自梁日本僧慧鍔創建梵宇馮依佛乘宋元豐[A1]賜「寶陀寺」額歷代因之崇尚不廢至我國家益加尊禮於戲盛矣惟我觀音大士通明圓覺神應變化利生開迷不可殫述故能使百千萬億人無貴賤賢愚傾心歸向每於春月即洞中參禮求現而王后妃嬪貴戚貂璫薦金寶以致誠懺罪愆以祈宥使者冠蓋相屬於道然乘筏渡海觸犯風濤竟無濡足之患則證應從可識矣嘉靖癸丑島夷犯順據為巢穴軒構摧[A2]緇錫解散國朝敕賜碑文俱斷裂仆海中所僅存者獨聖壽寺琉璃無量等殿梵音虛寂鼎篆塵蕪者垂數年然教不終否有五臺龍樹寺僧真松北遊來京師聞其事於禮部時宮保大學士養齋嚴公為大宗伯亟下郡縣俾給札住管崇奉香火而演律儀以資景福靈山勝會一旦光復自非我公其能洽和幽明興舉廢墜如是哉惟時郡侯太恆吳公總戎草堂劉公相與協贊規畫次第修舉一號令之餘而改觀易聽矣適御馬監太監松庵馬公景慕名山起心發願迺範金成佛繡綵結旛不惜重資歸誠於佛一時輻輳增重叢林豈非事有待而化有緣耶而我觀音佛法力冥助神功默相誠不誣也生長海濱習聞靈蹟且身享康寧濫竽祿位母氏年踰大耋高堂無恙藉此福德敢忘厥自故因真松之請不諱鄙陋為文以紀其事(詩略)

鄞周應賓普陀寺碑記

惟我皇上崇尚西方清淨慈悲之教用裨理道萬曆己亥乃遣御馬監太監趙永頒藏經於東海普陀寺俾供奉之蓋聞震旦之國名剎有三文殊治五臺普賢治峨嵋觀音治東海而東海靈應尤異以是皇上特垂意焉維時寺燬於火招提未立永具以聞上乃遣人閱視故址頒帑金一千兩鼎建藏殿仍令舉內侍中忠勤幹敏堪任是役者左右以御用監太監張隨為對上遂命之甲辰三月藏殿告成隨報命繪圖以獻上悅而賚焉然而佛室僧寮尚未具也明年上復發帑金二千兩聖母所發嬴其半諸宮各捐金有差以竟前績賜額曰「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仍遣隨往蒞之隨奉上命惟謹拮据經理無日不身在土木[A3]鳩材度工親雜徒庸為伍乃以丙午秋月竣事丁未春上復遣御馬監太監党禮頒帑金一千兩創碑示禁告土以畢役焉夫皇上殷意茲役四發命三遣內臣積歲所賚無慮數千金棟宇巍峩金碧輝映鹿苑鷲嶺有不得比盛者秋毫皆上賜哉應賓東海波臣也樂觀厥成敢不對揚聖天子之休竊維大士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現八萬四千臂目接引羣生而尤顯瑞於東海《華嚴》所說善財南詢之處即今所也佛本無相非相無以攝凡心亦本不住非住無以得眾止使知彼岸不遙梵音非渺是以聖主當陽古佛出世總之綱維大化以扶宇宙况夫累朝供奉尤盛於茲綸綍既赫輪奐斯彰四方善信莫不俯首受戒修蒲團之禮者列屋而居輸香花之誠者蔽江而進豈盡神道之致哉亦崇奉所自來矣緇白之流咸稽首崩角以讚功德於是應賓搦管作記俾勒諸珉(詩略)

康熙御製補陀洛迦山普濟禪寺碑記

稽考梵書「補陀洛迦山」有三一居厄納忒黑一居忒白忒一居南海即是山也本山志書未得其詳當年海寇猖狂凡禁海之外寺宇梵剎皆為灰燼自康熙二十二年蕩平臺灣海波永息故遊方衲子因舊基址斬蓬蒿刈藜藿而更新焉朕時巡浙西特遣專官虔修淨供敬書題額永鎮山門復發帑金重修寺宇務俾殿堂廡牖丹碧華燁棼橑煥美而一木一石悉出公家一夫一役不煩民力上為慈闈延禧下為蒼生錫祉也朕自弱齡誦讀經史以修齊治平為本未暇覽金經貝葉空寂泡影之文所以不能窺其堂奧概而言之元者善之長也佛者以善為本推而擴之大約無二上天好生化育萬彙大士慈悲度盡眾生亦無二也朕求治勤民四十餘載矣今者兵革已銷而民生未臻康阜梗頑雖化而民情未盡淳良皆因水旱靡常豐歉各異此朕寤寐孳孳不能釋也以大士之力庶幾慈雲法雨甘露祥風使歲稔人安萬姓仁壽則普濟之鴻功即時雍之上理是朕之心也夫爰書翰勒諸穹碑垂示無盡云康熙四十三年歲次甲申嘉平月上旬

雍正御製普陀普濟寺碑文

普陀洛迦山為觀音大士示現之地歷徵靈應自梁貞明中始立佛寺元以來代有修葺我皇考聖祖仁皇帝巡行浙西遣官興建殿宇上為皇太后祝禧御題賜額勒文豐碑以紀其事山靈擁護聖蹟丕昭朕纘紹鴻基於茲十載念茲山為古聖道場瑞相神光靈異顯著重以聖祖皇帝宸翰留貽尤宜敬謹崇奉爰特發帑金重加修飾專官往董其役經始於雍正辛亥年九月越雍正癸丑年六月工成朕惟天下名山大川皆扶輿積厚之氣磅礴而融結普陀秀峙海壖迥立於天風紫濤浩涆無際之中尤靈秀所萃聚宜其為仙真之所棲息况大士以慈悲濟物為心隨聲赴感無所往而不在其示現在一時實無時而不示現神通感應不可思議即示現與不示現舉可不論也今夫佛法廣大無邊大海包含無際億萬百千里不足以測海之廣而一勺未嘗非海也億萬百千法不足以盡佛之相而一法無往非佛也今以大海視普陀一拳石耳而菩薩現相之場善眾皈依之地泛慈航於彼岸結寶筏於迷津證普度之慈緣顯宏深之願力珠宮在望香界重新寧不與鷲峯鹿苑均為淨域之名區也歟用為斯記鐫諸翠珉以誌靈山之勝概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

錢塘高士奇敕建普濟禪寺記

世當昇平之會時和人樂財阜用盈百度具舉自四民以至方外無不獲所自廬舍園廛以迄琳宮梵宇自都會郡邑以至山陬海澨僻遠之所無不整飭此其盛振古以來不數見也南海普陀寺為觀音大士道場創於後梁貞明近八百年矣累朝敕建賜額不絕雖千萬里之外躡蛟鼉衝波濤函香至者趾相錯也曩因海氛未靖內徙僧徒寶地日就傾圮我皇上威德覃敷八埏賓服澎湖臺灣盡歸版籍大弛海禁農桑商賈咸得樂業寺僧乃漸復其故二十八年春翠華南巡遣使頒帑金千兩特命重修維時總戎黃公大來繼以藍公理皆能奉上德意崇信興創遠近縉紳士民亦各視其力來助而潮音禪師宏闡宗風仔肩厥事於是殿堂樓閣祠宇軒楹起頹葺壞稍稍就理寺故有大圓通殿爇於燹潮公經營量度凡為[A4]間七為架十五高六丈二尺廣十四丈縱八丈八尺甬道深四丈積三年始構成其大略寓書余曰「公感夢一事最見靈異於茲山實有緣焉殿工之興佽助尤力敢以記請」余諾之未及屬稿而潮公示寂歲己卯三月車駕再至浙省宸翰題「普濟羣靈」四大字復發帑金千兩遣官齎賜兼御用念珠等物以為永鎮余惟聖德汪濊無遠不浹而十年之[A5]再頒內帑俾鹿苑雁剎丹雘煥然稽天浴日之區梵唱祝釐與內地州邑相響答國家之昇平歷服之緜遠人風之和樂胥於是乎見之而諸公之疏財樂善潮公之志大力勤皆可書也爰操筆而為之記

高士奇大圓通殿記

普陀之獨建圓通大殿者何義也普門權位菩薩於楞嚴會上文殊特揀圓通而此山又為圓通大士親指法址故知供一圓通而二十四圓通無不在是矣供一權位菩薩而過現未來之一切善逝法身報身應身無不在是矣此普陀大寺獨建圓通大殿之義也然必為之記者何居此山闢自朱梁其始為「不肯去觀音院」於宋為敕賜「寶陀觀音寺」於明為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皆有名公碩彥詳記其事垂諸碑乘我國家定鼎以來四海賓服八荒嚮風我皇上二十八年春聖駕南巡欽賜帑金重新紺宇經營者主席潮公外護者總戎藍公傾囊委粒者十方檀信三年而殿工落成潮公又復出單告募招山左陶客冶琉璃瓦以丹雘之將使朝廷布金之至德與夫臣民樂輸之善緣永固莊嚴究竟無漏潮公尊君愛眾之心可謂誠且切矣予時欽假江邨咫尺勝事夫焉得而無記或謂臣子效忠於國家納民於軌物非二帝三王之道不敢垂於孰知我聖天子內自帝王之心學大自三教之微言無不該備無不兼攝斷非黷鬼神失民義求福田利益者可同日語也且吾聞釋氏之教大而有本空而不蕩始從自利終至利人非如楊之固執墨之外馳老氏之服氣鍊形而惟究明心性之真空解脫客塵之擾攘如太虛空不留朕迹如澄清水純去濁腳然後能號令人天統御三界如我聖天子萬幾餘暇游衍教乘宵旰巡行推恩梵剎不惟含哺鼓腹見於荒陬僻壤之區亦使優游忘世之流得以安居林下如陽春之無所不育杲日之無所不照其道寧有二也哉亦如普陀大殿為天下圓通殿之祖而現在普門大士即過去正法明之稱表一號而佛佛具足示一相而身身圓滿故觀音名字聞於無量國中毋泥凡臆之見謂教自釋迦而大雄必歸於佛山為自指而供奉必專主圓通斯得之矣余於前記恭述聖天子嘉惠名山之盛事今又幸大圓通殿落成復記普陀一山專於大士之略如是

慈谿裘璉重蓋大殿琉璃瓦記略

潮公主席普濟九年闢荒舉廢百度改觀乃治梅岑之麓為息耒之園將以憩勞而悅定焉未幾山左陶客有以工琉璃瓦之技見售者公慨然曰「吾費資以宴身何如竭財以奉佛哉且琉璃之蓋寶陀舊事也」於是輟息耒之役而專志於陶諏日治廠廠竟工曰「山中土粗而鹵不可用必得閩之福州越之蕭山其土乃可治耳」遂治畚鍤發徒眾帆數大艘以往自掘至運及出舟入廠往返峙粻之具約泥一斤費錢十文一瓦約用泥一十五斤一殿計瓦三萬蓋一瓦未見而三四千緡立盡矣役將半璉以志事入山見所冶之瓦已崇復鉅既圓且方殿之脊別冶大瓦其中刻劃螭虬禽鳥葩卉之屬精妙欲活四周八隅翬飛矢棘之區各踞獅子鎮天神於其端威神生動鑑明玉潤其工之巧而成之難如此公憂工甫半而資竭陶人且言「冬可畢春可蓋我輩悉力安心以俟和尚大緣之至耳」公於是屬予預為之記遂敍述以遺公使覽者知公用心之苦成功之難而敬佛如此其至也

錢塘王璣特旨修建普陀山普濟法雨二寺記

雍正辛亥季春璣承天子命董役於南海普陀之普濟法雨二寺俾舊者新之缺者補之重興釋梵是歲五月即飭裝東渡逾江越海遠涉重洋敬率官役繪畫其林園籌畫其經費歸以告諸宮保李制軍遂爾預遴採辦攸司儲備興作需用鳩工選料運米布金迺卜秋九月十有九日是吉以經始焉夫洛迦懸峙東南海中去定邑水程一潮約略幾二三百里大士由清涼山泛海顯靈蹤選法幢即《華嚴》所載善財二十八參處迨宋室以院改寺易律為禪累朝增益非無檀施而結構經營終鮮完美聖祖仁皇帝南巡頒賜至再殿宇得以尊崇茲復恭逢我皇上特發帑金重加修建使千秋勝概一旦完全廣拓莊嚴相章具美可勝言哉時則有浙省之當事諸公為璣匡志所不逮委派員弁為璣佐力所未周閱二十二月而工竣并於潮音梵音示現二洞悉加修葺以及開山築庪脈絡貫通供器法具靡勿隆煥計費幾七萬金斯役也從事者二千餘人三年往還於巨波浩淼中無一失斯益徵慈悲之接引無窮濟渡之順利不淺雖邀我佛神靈亦屬眾誠感格至若歸神鐘於咬𠺕叭開運道於千步沙羣瞻天后之明燈兆聚應真於石塔顯化圓通有同示現此又咸有見聞殆非神奇獨祕者也茲山雖隔清水橫水蓮花三洋猶翁洲所屬於時宰其邑誨為嶺南黃公應熊以茂才服官實著勞績挺生此賢藉收臂指之效則又神人率俾以孚感召之理有然爾對山為安期鄉隔海有隩滏山田四十六頃餘奉諭旨蠲免稅糧第惠不偏於方丈惟外此精藍享其利竊見退院老僧心明雖蒙恩賜紫衣時以帝德覃敷增光山寺乃率前後二山住持兩序奔趨恐後願樂欲聞茲苦香資春積每不足以供結制之流因為之建議作善後良圖均合山之授田各出升粟而佐二寺之方丈有司具有牘籍奉行焉若夫修建處所其在事賢勞例載碑陰並去不列(下略)

粵東黃應熊重建普陀兩寺記

雍正八年冬余蒞定之周月巡閱四境乃航海由沈家門過蓮花洋抵普陀洛迦山是為觀音大士說法道場有兩寺在前曰普濟在後曰法雨皆聖祖仁皇帝兩次發帑錫以嘉名者禮佛畢登白華頂頂居四山之中傑出眾峯跨其上東望日本貢艘連雲北眺登萊香船蔽日南閩粵西吳會皆近在眉睫[A6]海波潮汐山勢蜿蜒杳冥變幻蓊蔚虧蔽無不環衛奔趨爭奇競秀以豁遊人眼目洋洋乎大觀置身萬仞洵覺呼吸之氣欲通帝座也明年欣逢我皇上賜帑七萬兩命原任戶部侍郎王璣監修余以守土臣復得奔走山中往返經理始辛亥九月十八日竣今癸丑六月二日琳宇紺殿穹窿璀璨真可謂天壤[A7]間第一華宮矣十月三十日[1]恭遇萬壽聖節禮部侍郎留保到山延僧諷經虔祝天子萬年既暇語余曰「向者余奉旨督修先師闕里廟又監督龍虎山上清宮等工俱有紀略以載今普陀佛地荷蒙恩建可無紀述以示後來子其任之以全三教盛事若何」余唯唯不敢以不敏辭因思我皇上以聰明睿智之姿為修齊治平之化凡所以敷政寧人者一與先聖同符乃杏壇既修之後并及道山茲復致力普陀如此其巍且煥豈崇清淨教哉重念四海蒼生弗獲盡化淳良而臻康阜欲藉大士之香風化雨徹蓋導迷俾天下匹夫匹婦悉納之於仁壽之域也普陀山川之靈險奇瑰前人之述備矣惟是兩寺代有廢興至我朝而極盛則誠不可不一珥筆以虛天家之湛恩曠典自短姑道頭而上有木華表一題曰「海天二梵」此為入山之第一境夾道多撐雲古木從妙莊嚴路進里許至正趣亭鯨濤甫脫佛國初登行者至此汔可少憩也再過石坊下馬則為新建皇上御碑亭亭後海印池中建八角水亭連亙石橋周以扶闌亭東西各有池通海印東為永壽橋西瑤池橋種芙蕖亭亭淨植香聞數里多並蒂過橋上臺基為聖祖御碑亭[A8]前有大古柏十餘株蒼老干霄皆連抱者亭兩旁建東西角門由角門北上為天王殿[A9]殿之前東偏為延壽堂仰觀之則鐘樓在焉西偏為碧峯祠仰觀之則鼓樓在焉復由殿左右之垂花門而進東西配殿各十[A10]衛教堂伽藍殿西崇德堂祖師堂曲闌迴廊交互周折既而上月臺崇敞瑩明鴛瓦輝煌獅柱跳躑中懸聖祖御書「普濟羣靈」額者則大圓通殿矣殿七[A11]十五楹中供大觀世音一尊又內造像出海像各一尊東側彌陀佛西側鰲魚觀音又各一尊兩旁圓通佛又共三十二尊而韋馱一尊則立護於殿之後焉東配殿三[A12]為靈應殿西配殿三[A13]為大帝殿又下東西羅漢堂各六[A14]過此歷階而升即藏經閣上懸聖額中貯金經閣東之全彰堂改為戒堂閣西之祖先堂改為方丈戒堂下瑞日樓為二時僧飯之所方丈下慶雲樓為客僧挂包之房閣後為景命殿獅子窟之宸翰在焉出殿後紆徐旋折層累而上兀然翼然孤高爽塏者即古之所謂烟霞館也前寺在靈鷲峯麓處山之阿地勢夷坦不能眺遠故住僧多饒蓄積而無山海之觀惟登斯館躡屐振衣峯巒蒼翠島嶼明沒烟水霧霞繚繞襟袖昔人命義最有深意惜今羣呼為四監祠以中供前明所遣督造者四監雖功於寺而遽以寺勝景之最者屬之亦覺其過矣至於千僧樓十二[A15]天字樓得月樓留衣堂齋戒廳俱各五[A16]以及溷湢倉庖之所皆毘附殿閣之前後合之而前寺之規模可覩矣(下略見法雨寺)

鄞范光陽先覺堂記

先覺堂者潮音和尚建以奉普陀列祖暨先代諸禪師者也其門有律與禪之別其世亦有遠與近之分而以潮音視之則皆其一本焉公以江左英賢出為宗門龍象主普陀甫數年而百廢俱舉先是海氛不靖徙僧內地洛迦遂墟公同其師通元徒珂月皆挂錫慈之壽峯是時公已蘊負宏深戒珠圓映矣珂月壯齡有才周旋不去頹垣漏屋單瓢破笠相與論道證心暇則言生平所當為之事珂月之屬其師者曰「方今聖主在上天下乂安海禁必弛普陀必復吾輩若重返舊林獲展素志有三大事不可不為以為祖庭光寵人天普利」師笑問之則曰「必置田以安眾設下院以廣接待而最大者莫如為諸祖建祠以報本」指天畫地聲情慷慨師曰「爾言良是但虞道不宏無愁志不展也吾具已成直須時耳何洛迦不洛迦哉」未幾而果如珂月所言又未幾而果如潮公所言歲丁卯禁弛僧復己巳上賜帑金重建梵宮庚午總戎藍公請公主席此山迄壬申而奉先之堂成嗚呼何其速也不寧惟是而且桃花朱家尖墾田數十頃矣翁洲甬東雲閒赤城各有下院矣嗚呼何其速且備也丙子秋予備員館中竊祿京邸通元上人以書見屬乞記所謂先覺堂者上人予從兄遂不獲辭予思天下事莫不成於志而遂於力然苟無道德以先之聲望以動之則志不可成而力不可遂向使潮公者其德不盛道不尊望不重則無以負荷三百年不傳之道數十年已廢之墟而光明輪奐之又使珂月心不堅力不毅則雖有潮公為之師其所輻輳填委之貲若粒且將銷歸於無有而不能為其師開千百年不毀之基遂己數十年冀望不可必得之心甚矣潮公珂月皆不可及也抑予又聞珂月病時幾殆有僧夢入茲堂一老人謂曰「可服某藥輒愈且命其愈後即當施食羣生」言訖而寤如其言治之即霍然起然則追遠報本釋氏其亦有然者也堂成潮公顏之曰「先覺」伊尹不云乎「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今之民其不覺於儒而覺於釋者何限予將望公以清淨無為之旨誘掖斯民革薄從忠蒸蒸向化以報天子則安在儒釋之有二也乎公毋徒以其道名其堂而自覺其徒也則幾矣是為序

陳杰捐築朱家尖香蓮隩海塘序

普陀為四大名山之一五代時有不肯去觀音院歷宋俱發帑金建置并賜田畝以為法產至國朝聖祖世宗皇帝宏開法願疊賜帑金珠宮金殿炳耀海天復蠲免朱家尖等山租賦并許運米出海是誠天恩浩蕩緇流焚頂所藉以活慧命者也余奉命巡洋道經南海由短姑入三摩地經妙莊嚴路謁金容囘首見林林總總或坐蒲團或翻貝葉或依巖而棲或踞洞而守皆闡揚佛教頂禮聖恩余問主席了塵「禪門廣眾香積未裕何以普濟也」答云「現在人浮於食二時饘粥耕穫之餘惟賴檀波有朱家尖香蓮浦塗場一片興工築塘堤可千畝足濟僧眾但工程浩大非得數千金不能告竣也」余聞說即立願出俸金并勸各同寅俾出資共襄其事於乾隆辛亥年九月初鳩工築塘壬子冬余閱定海營水陣過朱但見香蓮浦塘碶河道釐然井井向之白墳廣斥潮來作海今居然茂草萋萋生機勃勃行見數年蓄淡之後播嘉種慶登場歌大有之年而緇素雲集歡騰於香積廚之右者可預卜也已是為記(《秦志》)

膠城沈泰香蓮隩添築泥塘記

普陀為觀音大士顯化道場接待十方僧眾衣鉢饘粥募化所不給者賴於力田以故山無曠土而對岸朱家尖之香蓮隩淤塗久經築塘成田恭值聖朝澤周寰海惠沛雙林蠲國賦以種福田錫內帑以光梵宇靈山之仰荷天庥蓋已久矣癸酉秋余來守土接見方丈得以備悉梗概茲前寺方丈融通稟云「香蓮隩塗田舊築烏石子塘每遇風潮不免鹹水浸灌現蒙廈門提督王浙江提憲邱廣東提憲李本縣沈各捐俸銀六百元石塘之外添築泥塘一段瘠區永成沃壤並奉各提憲鈞諭前寺於收穫時每年分給法雨寺佛頂山燈油銀各十二兩」余心欽各提憲之盛舉而樂與圖終也亦分常俸以助合尖焉融通乞存案卷並請勒石以垂久遠從此力穡有秋紅粟聿盈於香積書詞記事慈雲永繞夫穹碑祝帝道之遐昌萬年無斁瞻法輪之常轉千劫不磨是為序(《秦志》)

釋了塵普濟寺香蓮隩築塘碑記

蓋聞古今興廢雖由天定亦賴人為故自毀而成者其功不可忘其事實堪頌也南海普陀為大士示現之區凡我緇衣挂單駐錫千有餘眾向賴朱家尖有田千畝以奉齋供而濟饘粥迨後風潮洶湧衝決石堤良田盡為荒壘衲孤懸海外托鉢無門既慮香燈不給更愁饔飧難支僧徒星散漸見凋零辛亥年幸逢提憲陳公鎮憲伊公巡視海道乘風登岸瞻禮金容其夜敍談於永壽橋畔備陳艱况蒙發慈悲之善願遂捐築以重耕募勸當道巨公各施兼金衲鳩工庀材重築塘堤不期年而工竣現在復事耕耘瘠土又成膏壤佇看滿剎騰歡含哺鼓腹誦金經永護法門不二禮三寶長祝聖壽無疆從此重暢宗風再理香積實賴二公之大德也後之貴官善士猶能繼其志焉時加修葺億萬斯年之香火可以永垂不朽矣(《秦志》)

西域丁鶴年題昌國普陀寺詩

神鼇屹立戴崔嵬 俯瞰滄溟水一杯 積翠自天開罨畫 布金隨地起樓臺
祈靈漢使乘槎到 傳法梁僧折葦來 若使祖龍知勝概 豈應驅石訪蓬萊(其一)
昆明劫火忽重然 宇內名山悉變遷 古剎獨存龍伯國 豐碑猶記兔兒年
三更日浴咸池水 八月潮吞渤海天 雲漢靈槎如可御 便應長往問羣仙(其二)

新會陳獻章詩

寶塔陵空十丈高 倚欄南望際鯨濤 天花散處皆金地 海月生時見玉毫
夜氣澄清龍在窟 秋風蕭爽鶴鳴皋 丹梯咫尺諸天近 香霧霏霏溼苧袍

山陰黃猷吉遊寶陀寺詩

直為探奇過上方 居然臺殿水中央 到知海岸真孤絕 遙望瀛洲亦渺茫
石洞寒潮鳴梵唄 竹林明月放圓光 鯨波一洗烽烟息 仰見慈雲徧八荒

南昌李應詔寶陀寺詩

茫茫鷲嶺水雲賒 今古莊嚴大士家 檻外碧空垂法象 月明島嶼盡蓮花

邑人邱逸夫普陀寺詩

環山皆海水 山曉梵宮開 大士修真處 潮音逐日來 慈雲垂紫竹 甘露散蒼苔
有老于斯子 安禪坐石臺

鄞屠宗義桃花渡關夫子廟舍充普濟下院誌喜詩

孔道當利涉 往來畏雨風 先公崇聖祀 廣接未歸筇
日久新物換 臺殿多蒙茸 今幸充禪舍 遹觀締造功 舟航迎戶牖 晤對多奇雄
寶所懷杯渡 香廚出晚鐘 勞者憩袵席 趨者有景從 桃浪生片片 江潮流溶溶
假手承先志 所在皆帡幪 今昔不殊轍 光裕垂無窮

釋至善寶陀寺詩

閒搜華藏卷 廿八乃斯鄉 翠擁庭垂蓋 白吹池散香 人歸鐘磬悄 雲定薜蘿荒
歇老提綱處 誰為再舉揚

釋心明圓通殿落成誌喜詩

廿年荊棘地 此日見禪林 聖主恩流海 宰官信布金
聞香靈鷲舞 聽法毒龍吟 自知微願力 不負報師心

釋源鏡圓通殿前左右石階成口占

久沈浮幻宅 垂老入幽岑 矢直疑雕玉 砥平勝布金
聖凡同託足 夷險莫關心 化日光天下 同登大覺林

法雨禪寺

亦名後寺在白華頂左光熙峯下明萬曆八年麻城僧大智名真融自西蜀鎣華山來禮洛迦見是峯泉石幽勝結茅以居取法海潮音隨機普應之義題曰「海潮庵」(參〈靈異〉萬曆八年「海潮庵」條)二十二年郡守吳安國改額「海潮寺」二十六年燬於火二十七年欽賜龍藏三十三年如壽如光等增建殿宇三十四年敕賜「護國鎮海禪寺」額並再賜龍藏四十年閏十一月盡燬於火旋建復崇禎十六年大殿又被燬清順治三年僧明如於舊址建小殿五[A17]以供大士前建伽藍小殿五[A18]康熙八年海寇亂寺又災惟存殿塔頂十年水師提督張杰建殿五[A19]是年又遭遷徙與普濟同罹殘燬二十三年弛海禁僧復故業住持明益始治荒結宇未幾求退居二十六年提督陳世凱同給諫屠粹忠徇明益請公請別庵統為住持首建藏經閣東禪堂三聖堂三生堂官廳印寮改律為禪二十八年同普濟領賜帑明益孤身入閩三年募杉木千餘株三十二年建圓通殿以供觀音踰兩年建大雄殿以供諸佛三十八年復同賜帑並賜題「天花法雨」額及「法雨禪寺」額雍正九年又賜帑勅修時法澤智為住持由是殿整齊完美與普濟寺並耀海山至同治[A20]年久頹朽立山圓矢願修葺漸復舊觀光緒十年交其徒化聞悟此後世道太平香火日盛悟又不惜精力為之修葺俾其悉歸完善十九年入都請藏經[A21]間相與佐理者為師弟化定都監徒開如監院也

寺基廣六十九丈深六十二丈五規方共二百六十丈

寺內為門者二

左右山門(各三[A22]清光緒十一年化聞重建)

為殿者七

天王殿(五[A23]十三架高四丈九尺六縱五丈四廣十丈六尺光緒二年立山重修)

大圓通殿(七[A24]十五架高六丈五尺六廣十二丈七尺縱八丈二上蓋九龍盤栱及黃瓦故又呼九龍殿光緒五年與大雄殿立山重修)

大雄寶殿(五[A25]十五架高五丈四廣十丈八尺縱七丈八)

伏魔殿(三[A26]光緒十三年化聞重修)

準提殿(三[A27]光緒八年立山重修)

伽藍殿(十二[A28]在芋香樓下光緒十二年化聞重修)

珠寶觀音殿(三[A29]光緒二十一年化聞重修)

為堂者十三

三聖堂(五[A30]清康熙二十六年建今改玉佛殿雍正御碑在焉)

正續堂(亦名光熙山房即大方丈[A31]康熙二十八年同大殿建光緒二十一年化聞重建)

祖堂(五[A32]光緒二十三年化聞重建)

東禪堂(五[A33]康熙二十六年建光緒十八年化聞重建)

東齋堂(十[A34]光緒三年立山重建光緒十二年化聞增建三[A35])

留雲堂(七[A36]康熙二十九年建光緒元年立山重建三[A37])

後齋堂(九[A38]光緒二十三年化聞建)

三生堂(五[A39]康熙二十六年建久廢)

西禪堂(五[A40]康熙三十三年建光緒八年立山重建)

西戒堂(五[A41]光緒十一年化聞修)

客堂(六[A42]光緒元年立山修)

安樂堂(五[A43]康熙三十三年建光緒二十一年化聞重修改名耆舊堂)

雲水堂(十一[A44]光緒八年立山重修)

為閣者四

三官閣(五[A45]舊廢光緒二十三年化聞重建三[A46])

藏經閣(七[A47]康熙二十六年建上貯藏經下為方丈光緒三年立山重建)

松風閣(十一[A48]康熙三十六年建)

天后閣(即頭山門[A49]雍正九年建)

為樓者十

鐘樓(在東光緒二十九年住持開如修並重鑄大鐘)

鼓樓(在西)

芋香樓(光緒十二年化聞重建)

雨華樓(舊五[A50]間廢光緒三年立山重建七[A51]浙江提督王少春題「意也消」三字並跋)

水月樓(十一[A52])

白華樓(七[A53]與水月樓均康熙三十六年建舊廢光緒十三年化聞重建即客堂前一進)

智食樓(七[A54]康熙二十七年建光緒十三年化聞重建即庫房香客住所)

西客樓(七[A55]光緒元年立山修)

先覺樓(五[A56]在祖堂上)

拜經樓(九[A57]在後齋堂上光緒二十三年化聞建)

為軒者二

無隱軒(三[A58]康熙三十六年建光緒十四年化聞重建)

挹翠軒(五[A59]康熙三十四年建光緒十四年化聞重建)

為室者三

龍井室(三[A60]光緒二十三年化聞重建)

怡情室(六[A61]康熙三十六年建光緒三年立山重建俗呼老庫房)

錦屏丈室(即方丈臥室在藏經閣下左)

為廳者二

齋戒廳(舊為留衣堂在西禪堂左[A62]門樓一座東西廂房五[A63])

官廳(在雨華樓下[A64])

為居為廚者各一

鶴烟居(三[A65]康熙三十年建光緒間化聞修)

香積廚(七[A66]康熙三十年建光緒元年立山修)

方丈者一

方丈(在藏經閣下中為法堂左為臥室即錦屏丈室右為衣鉢寮)

為寮者四

印寮(三[A67]康熙三十年建)

牧生寮(五[A68])

列職寮(十五[A69])

如意寮(九[A70]光緒三十三年永悟重建)

為院者一

倉院(十六[A71])

為下院者六

道頭下院(即古教誡樓共二十[A72]康熙二十七年建後廢同治間普信重建[A73]光緒二十年化聞又建三[A74]並修)

定海下院(在定海縣城南門外吉祥庵光緒二十八年開如修)

寧波下院(在寧波桃花渡真武宮光緒二十五年化定重建)

杭州下院(在杭州府永壽寺後廢)

溫州下院(在溫州府接待寺後廢)

上海下院(在上海大南門外鎮海寺俗名大佛廠)

寺產

在朱家尖者四十一畝四六百三十畝零二百八十一畝一百零六畝一百二十三畝八共一千一百八十二畝零在洞隩莊者四十五畝零三十三畝二四十三畝六在吳榭莊者四十七畝六在桃花山者十二畝六畝八畝在蘆蒲莊者一畝六十畝四在在城莊者民田地共一百二十三畝零(舊志採訪)

康熙御製南海補陀法雨寺碑文

蓋聞圓通妙象般若真源開覺路於金繩大地證菩提之慧聞潮音於碧海恆沙誦普度之聲紺殿維新滄波永靜惟茲法雨寺者南海補陀山大士之別院也名山佛國大海慈航青嶂干霄高逼梵天之上洪濤浴日祥開淨土之場一柱如擎震旦指為名勝三山可接方輿記其神奇值氛祲之震驚致山川之闃寂僧徒雲散佛宇灰飛比者運值清寧慶海波之不作地連溟渤望法界而知歸特頒內府之金重建空王之宅鳩工揆日蔀屋不勞庀材築基鼛鼓弗作珠宮貝闕涵聖水以無邊鰲柱鼉梁覺迷津之可渡坐青蓮之寶像圓滿輪輝藝紫竹於祇林莊嚴毫相瞻慈雲之普照錫「法雨」之嘉名「海若」效靈天吳護法標霞高建來萬國之梯航彼岸可登作十方之津筏藉其廣大上以祝聖母之遐齡假此慈悲下以錫羣黎之多福則栴檀香外盡成仁壽之區水月光中悉是涵濡之澤勒諸琬琰昭示來茲康熙四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書

雍正御製普陀法雨寺碑文

法雨寺者普陀山大士之別院也皇考聖祖仁皇帝既修建普濟寺上為慈聖祝禧復念茲寺為海氛所震蕩發帑重新俾僧徒有所棲止賜額立碑增輝瀛嶠歷今已數十載宜加崇飾朕特遣專官齎內帑庀材鳩工不勞民力香林梵宇丹雘煥然與普濟寺大工同時告竣督臣請摛文勒石以紀夫大士以慈緣普濟度盡眾生為願朕嘗繹「法雨」之義為濟物之普徧者莫如雨當夫慈雲布濩甘𩆩滂沱高下遠近一時霑足陵霄聳壑之喬柯勾萌甲坼之微卉華葩果窳無不濡被潤澤發榮滋長暢茂條達各遂其性而不自知假使物物而雨之朝朝而溉之將不勝其勤而終不足以徧給惟本大慈悲現大神力周徧一切在在具足所謂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膚寸而合不崇朝而徧夫天下者濟物之功莫大於是神山寶剎緇侶雲集自當有被時雨之化證心印而傳法乳普利生之實用以不負大士隨緣接引之慈恩而副朕宏振宗風護持正覺之至意者朕深有望焉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

黃應熊重建普陀前後兩寺記

(上略見〈普濟寺〉)出前寺東北行將一里過几寶嶺嶺多怪石石多鐫佛像及題字者沿麓為玉堂街行千步沙上逶迤過栴檀林又里許抵光熙峯下則後寺又復巍聳矣先到逸雲庵為老僧性統退居舊所一折而東再折而北度新石橋舊入寺者路從西地家謂生氣東旺故改於東首建高閣三[A75]供天后像憑闌一望海天萬里天后之精靈拯危困於順坦拔迷溺於生全與大士開大方便法門度眾生同一慈悲閣之成也羣見后自東海駕舟來明燈閃閃是固大士所樂得共施慈航以濟世乎由閣下入轉西北石坊一剎竿二朱牆屏之初上第一層舊皆古木合抱地反苦隘剔而闢之廓如也建天王殿五[A76]十一楹東西山門各一第二層高爽寬坦臺基存焉新建皇上御碑亭於第三層從亭後歷級而上為第四層大圓通殿[A77]十五楹周帀石闌四十六柱獅子生活張牙欲撲中供大觀世音一尊白衣如意像各一尊又內造觀音一尊列十八尊者於旁殿後以太湖石琢送子觀音一尊叩之琤琤然響禱亦如響聖祖御書之額曰「天花法雨」者麗於殿上其殿蓋九龍盤栱及黃瓦亦聖祖命撤金陵舊殿以賜者故又呼九龍殿聖祖之萬壽御碑亭五[A78]間七楹者在第五層亭後大雄寶殿五[A79]供釋迦藥師彌陀佛三尊又鐵觀音一尊即千步沙放光佛首所範成者屢著靈應監督欲移供圓通殿以從其類舁之再四不肯動亦一異也最上之第一層從山門進而數之則第六矣為藏經閣[A80]上供藥師佛懸聖祖御書「藏經閣」額並所賜《大藏經》一藏而下為法堂焉蓋後寺嵌山挹海岧嶤嶻嶪皆從峻壁懸澗中剗鑿砌累以成巨剎自山門陟歷而上五六層始造上方所謂欲窮千里更上一層幽折夷曠不愧步步入勝矣其殿宇左右兩翼則亦視殿之高高下下以為曲折由東山門而進為三聖堂過鐘樓上松風閣齋樓香積廚東禪堂各所至大雄殿左之準提殿而松風之後又有香客樓香積之後又有鶴烟居焉由西山門而進為龍王堂過鼓樓上水月樓西客堂戒堂三生堂各所至大雄殿右之伏魔殿而西客堂之後舊留衣堂今為齋戒廳廳之前又有客堂及雲水堂焉最上藏經閣之左為三官閣祖師堂龍泉淙淙迸出石罅[A81]則又為龍井室右為方丈有「修持淨業」匾額聖祖御書賜僧性統者再右為怡情室供珠寶佛一尊高三尺許純金所範數百顆珠為瓔珞精妙莫倫遊人至此登峯造極俯視一切滓穢去清虛來余客歲所登白華頂者即在是閣之後試自山門屈指而進不知其[A82]拾幾十石級而後至斯蓋寧陡峻幽邃以驗遊人濟勝有具與否而必不肯一往直造使覽者瞭然無餘也溷湢倉庖為寺所不可少者亦各有所規制之在於後寺者又如此若夫兩寺之外合山精藍計一百餘區惟潮音梵音兩洞為大士現身之地函香入山者無不向兩庵之懸崖絕壑泥首崩角以希一見故聖祖皆賜御書而今又從而新之總之皇上以聖祖之心為心聖祖欲胥天下而登於善域故設教以神道茲之所新者固曲承前志之所未備以為羣黎錫福即仍之而不稍更者亦默體聖祖愛惜物力至意鷲嶺龍宮苟極輝煌壯麗可以棲佛而庇僧則亦無事更張功成德溥恩施滲漉實與尊師崇聖驅邪延真無偏無黨同一遷善牖民以成時雍風動之休聖聖之心若合符節則今珥筆紀述無論若仍若改孰修孰建其敢不盡舉鋪張而揚厲之也哉爰記兩寺之制之出於天家之恩者以垂久遠乃若山之所為名佛之所為靈則有志存不用贅也(《許》《秦》志)

慈谿裘璉法雨寺新鑄大銅鑊序銘(節略)

別公主法雨十有二年百廢具興戊寅仲秋前三日鑄銅鑊一具重萬斤可受米二十四石計買銅千四百緡工匠雜需復三四百緡亦大役也初買泥於慈谿之半浦雜人牛踹踏至極熟摶質為範俗稱塑子二內塑狀覆釜而實周有餘土規方架木先置坎中用火燎炙極乾外塑狀仰盂而虛分三四層以便移運暴令堅好合二塑時裏藏於表仰者亦覆方其為內塑時先以鑊之深廣定泥之高鉅次乃準鑊之數量量其口底厚薄尺寸加泥若干合而具離又承溼刻劃多股以便燥時易去此為假鑊此為真塑及其堅好可合內外適符審無纖毫凹突則層揭外塑剗去內塑準鑊之泥去其假鑊而真塑出焉然後合之則內外塑空際皆受銅處而無形之鑊先成矣其內塑外土外塑內土皆銅相依附處必治令膩潤而後止欲成塑則先營坑塹深丈餘規方十丈儼如一室將冶塑合加木板蓋焉坑之旁東西屹起二鑪亦治泥為之高丈許大兩抱用鐵帶箝束數道兩鑪相去可四丈餘各距坑心二丈鑪之外築土為短垣長丈五尺高等身厚尺許謂之風牆治牆時於其外面留兩虛所若門置板扉一扇乍開乍闔以為橐籥似門處其實亦牆板扉內兩側垣近鑪處鑿穴相通以受風其風板重大每板用三人挽之兩板共六人東西相埒力稍疲則更番迭休鑪之末各穴一竇呼為金門泥封固之竇口承以溝道謂之溜溝用板為幹外塗以泥可運動中闊五六寸承竇處闊尺許兩板相接至塑頂頂有三穴中當臍處空使洩氣而於溝將接處復設歧溝從兩旁穴流銅入塑中方其火炭紛投鼓扇斯亟風橫火熾鑪紅似錦然後投銅其中銅盡方入鉛蓋銅質重凝而鉛性輕動用以洋溢敷暢鑪火上騰皆作金光透數十丈銅氣中人頗惡皆飲甘草湯解之良久度鑪內融浹乃開金門脫脫然紅波從鑪注溝入穴直透塑底四周俱足湧而上騰布濩滿臍墳起不受則急塞金門自開距塞甫晷刻[A83]而鑊已成別公言「曩者就鑄武林凡四次而工不成以此事為者甚少工值又昂不成而亟鑄則利在工遇工之奸者故少其數以誘之一不成至再再不成至三四而鑄鑊之資已耗其半矣」別公於是富銅裕器優禮厚直選工之良者入山而為之而鑊卒成別公又言「叢林中今惟靈隱有之他山尚不能則此一役在釋氏亦為極難矣」為詳敍其事於右(下銘略)

釋至善法雨禪寺中興記

圓通大士之聲光普應如霽月在空江海瀋潦濃纖巨細無不在焉普陀舊稱補怛洛迦震旦四山當為首出《雜華》善財南詢二十八參即此地也歷代高人勝士棲遲者未可一二數至明萬曆[A84]大智禪師由峩眉鎣華結茅於此久之道聲流溢乃聞於朝降帑頒經中官監造復賜額「鎮海」何其煒歟數傳而易為蜂房蟻穴繼遭劫火臺殿荊蕪實可慨已今上即位之二十三年海宇蕩平別公禪師杖笠西來會陳公總提浙師素耳公名乃同鎮府黃公給諫屠公及諸山名宿本山住持肅書敦幣迎公主之明年公來自太白登殿拜起周顧歎息曰「最上覺場千楹萬指猝致是哉」未幾而龍象蝟集雲衲川赴忘軀為法者趨奔恐後由是先結茅殿草寮為安眾之所一時宇內緇白咸慶名山得人和碩裕親王聞之賜戒衣數百請說三壇大戒瓣香為高峯拈出己巳春今上皇帝六龍南狩秩望山川乃命使臣齎帑敕建殿宇復有天下臣民共種福田之旨於是四方善信投金置粲求法問道者比比而舊住長老明公知藏霜柏佛乘諸子遂往福州分衛是時鼓山為霖和尚年已八十聞公名欣為倡導致書本省當事如都統祖公撫軍卞公共施巨木數千章大將軍施公發海艎運載而鎮府藍公協舟相濟首建圓通大殿自餘諸處漸次落成昔大智禪師之開此山也臨滅度時記云「吾去百年復來興此」今當茲殿升梁之日恰滿百歲與記合符人皆以公為智祖後身己卯春翠華重幸公率眾迎鑾謝恩遂蒙召對溫旨優渥疊施御書帑金及今額又給江南黃瓦蓋殿遇合之隆千載一時也公嘗以殿務肇興率諸執事扣平大徹素白在璿等往金陵分衛時諸當事聞之請於江寧大報恩寺說法一時宗風大振聽者億計自先明密雲禪師陞座後未有埒於公者法雨規模宏暢形勢低昂凡諸建造視山高下而廣狹因之一時宏製巧構甲於東南且公以壯年來主是山未滿十稔百廢俱興是稱克家而說法充實舉措合宜外則建立名藍內則弘宣祖祕旦夕又出其餘力修宋元以來未續之燈重建徑山普覺塔院奉高峯老人神主入天寧祖堂諸如此類可謂法苑之功臣矣嗣法小師燕京無際信州玉峯括蒼映文東甌斗南其最著者至於翼養翎修槌拂之下林林總總未可殫紀光被前人範模後進自非乘大願輪津梁末運疇能之哉余與公為法門先後幸預宗屬碌碌於世三十餘年視公所為形將汗矣嗚呼大智唱滅百有餘年當法門凋落之際而能修敝起廢移梵釋龍天之宮置於人[A85]謂非中興不可(下銘詞略)(《裘志》)

釋能崙法雨寺重鑄銅鐘記

法雨寺肇自前明而鐘則成於萬曆初年至國朝康熙四年遭紅夷蹂躪鐘被載去仗佛之靈鐘至彼國城門頓然加重舁之不動乃棄城外土湮塵積無人知識雍正十一年忽於彼處放光晝夜作雷音吼眾異而掘之視款識知為普陀故物乃託洋商請歸統計鐘自明迄今蓋二百四五十年於茲矣物久必壞勢所固然以故鐘雖猶是而聲則不揚道光五年聖參上人主是席有重新之志擬出山募緣適有姚江周巷鎮徐公君望來山進香至法雨寺過鐘樓下見所懸銅鐘已破特發願許重鑄越明年徐公果興工鑄造三易鑪火才得成功及裝運歸寺眾緣輻輳護送過洋迄今鐘聲宏亮聲聞數十里徐公之大功德與聖師之得緣法皆大士之靈有以感通之(《秦志》)

釋明智法雨寺齋田碑記

自百丈祖師首以開田說大義而僧家始得有田誠以供佛安眾惟田而後有所藉也普陀山濱海鹵瘠法雨故無厚資雖以我師祖別庵和尚得九重之寵眷受十方之皈依而視人猶己不肯私自封殖舊所有山尖產業又復狂濤囓崩十去七八雍正九年蒙世宗憲皇帝發帑數萬遣修殿宇當道重其事令合山兩寺公舉道高德厚為眾所服者主法席眾以智為別庵嫡乳謬以智應固辭不獲入寺而囷廩空虛粒顆無貯徒咬菜根又如何可以做事也拮据支撐三年工竣幸無獲戾乃今而更有難矣以佛祖之靈名勝之地又重以朝家隆重修建之恩房宇整潔則廬旅不可或曠瞻禮駢集則經理不可廢職人多費亦多費多而田故無多也幸善信俞君茂甫魏君承祖等覩貧婆之淡因發菩提之善果開橐捐金俾余購置共田地一百二十三畝餘以為香積伊蒲之供雖經費浩鉅尚須擴而大之而楊枝一洒功德已為無量爰列眾善信芳名及田地之坐處畝數鐫於碑而記之(《許志》)

重修法雨寺下院桃花渡真武宮碑記

鄞縣東北三里桃花渡者舟楫絡繹遊冶者羣聚為牟利藪明萬曆二十九年邑宰魏公成忠下令禁逐即其地建宮以奉淨樂由是穢雜之區遂為清淨道場矣其為普陀法雨寺下院者則國朝康熙二十五年永慧禪師自法雨分住於此始也維時法雨我師祖別庵和尚荷聖祖仁皇帝頒賜眷顧天寵頻加四方函香頂禮者雲集電奔皆以是院為接待之所停驂買棹而後航海達山人皆稱便載在《寧波府志》及本寺山志班班如也歲辛巳興安信士陳君大施願力倡加修造而後坍頹者整湫隘者闢魏公香火之場再覩莊嚴而緇侶庇焉報本崇功開創之與修成均所難沒院中塑陳君像以配魏公非過也雍正己酉陳君又於殿前重蓋茶亭而往來者憩息有地矣第瀕海龍風蜃雨殿閣壞朽為易辛亥余謬主法雨寺席蒙世宗憲皇帝賜帑重修法雨大寺欽工重大敬謹經理歷三載而後竣工未暇計及斯院之敝漏也幸李君諸檀信又復捐資鳩工再謀繕理李君亦興安人是與陳君先後有大造於斯院也余生長閩中于興安為在家桑梓顧諸君非獨為余也綿聖神之香燈修賢宰之勝蹟廣十方之接待河沙功德又何得而計量乎哉爰刻貞珉記而誌之(《許志》)

李國樑恢復法雨寺田產法器序

乾隆癸巳冬余恭膺來鎮翁洲詢之邑人僉云普濟猶盛法雨則中落矣余竊異之迨法雨住持僧遠輝來謁備述隆替之由方知前住持瑞琳主席以來將寺中產業法器節次抵償各庵負貸以致雲廚枯淡香火式微遠輝有志振刷募金補葺梵殿頗有起色而寺業久虛僧徒猶艱活計仰維法雨一寺荷蒙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暨我皇上歷賜帑金重頒佛寶欽工重地關係非細爰商之定令段君并飭管守該地之左營游戎淩君協同普濟住持越三往諭各庵住僧曉以佛門一本同源之理聖恩十方普徧之義從中調劑諸僧無不悅服甲午新正余巡洋汎舟抵普陀瞻拜大士越三遠輝稟云「一切寺產法器各庵僧均感諄訓『歸趙』而甘心焉并越三亦願捐資玉成」余深嘉遠輝之足以取信於眾僧而更喜眾僧之能發夫善念其義舉實有不容沒者越日士民有典買該寺田產者亦聞風踴躍捐價聽贖余更樂其共成善果爰以諸僧名號及士民姓氏捐助寺產數目勒之青珉垂諸不朽乾隆三十九年(許志〈法產〉後新續)

長白宋如林朱家尖白山頭築塘碑記

補陀為海上名山其地廣其田腴其為境也袤延而遼闊其為寺也宏敞而幽靜可居故海內之願為僧者皆樂歸之舊有田地特賜免糧以耕以食慊然自足自我朝定鼎以來俗安於敦龐人不患夭札有自食之樂而無追呼之擾蓋百餘年於茲矣然而僧日以增田地不加多非所以安比邱之眾也開闢山田試墾海塗亦因所利而利之焉耳朱家尖白山頭前住僧朗和開墾蕩田及續恩(續恩字超塵)住持曾於此築塘歷十七年得田八百餘畝以潮汐衝激不已且築且圮迄未成功今浙江提督李公諱長庚慷慨好施予靖萑苻至山上偶詢及之遽助以朱提四百為築塘資續恩始得告竣而來請記於余夫補陀兩寺上蒙聖眷百餘十年耕鑿免糧之地咸登般若之場不可謂非厚幸矣又得公上體聖人之仁澤及桑門向之且築且圮者今則鞏固而無憂所以利之者豈淺鮮哉自後住僧勉之勿以是為資益色身之具而以是為資益慧命之端庶足以副公好善檀施之意而體前住勤苦立基之心也(《秦志》碑在法雨寺上大殿門首左壁)

聊城傅光宅過海潮贈大智禪師詩

寶地新開大海邊 法壇長日擁諸天 慈光會滿三千界 苦行先經六十年
五嶽煙霞孤錫迥 萬川水月一燈懸 不知再見應何日 一片心依智者禪

陳九思題海潮寺新賜護國鎮海禪寺額詩

東表神洲浸大瀛 盤根無地巨鼇擎
琳宮又創天開境 寶號新頒帝賜名 佛火夜懸龍藏曉 海靈朝結蜃樓明 香船萬里飄千葉 得渡爭誇彼岸行

慈谿姜宸英法雨寺殿工告成詩

後寺吾曾到 前蹤未可期 重聞金剎地 來報玉皇知
去影惟留拂 隨身不掛絲 欲憑書問訊 擬議竟何辭

武進孫渭法雨寺晚眺詩

暮色起北山 青靄含萬樹 三峯接霄漢 蒼茫墜烟霧 繚繞㵎壑雲 悠然自來去
危石松頂懸 徬徨屢驚顧 何幸梅子真 采藥於此住

衡陽彭玉麟於光緒八年秋奉命巡視南洋抵普陀洛迦山宿法雨寺留別立山方丈詩

洛迦山湧翠屏開 八月槎乘奉使來 只許雲龍騰島嶼 不容霧蜃幻樓臺
海天佛國多靈境 瑞靄祥烟繞上陔 一瓣心香瞻洞口 潮音妙相示神胎(其一)
方壺蓮嶠緲虛懸 紫竹林深佛頂圓
曉日紅雲蒸碧海 清秋白露湛青天 九重德澤涵容大 萬派朝宗子細宣
柔達八蠻占利涉 鯨鯢波靖應安然(其二)
海上琳宮駕六鼇 插空青嶂出洪濤
藤蘿纏碎千年石 鯨鰐眠寒萬古潮 塵世輭紅飛不到 舟山晚翠望來遙
蚌珠光射秋宵月 兩寺鐘聲徹碧霄(其三)
頻伽鳥喚入雲房 丈六金容仰上方
得到瑯環真佛地 不須蓬島覓仙鄉 白華秋蕩天風碧 紫竹宵籠海月黃 我欲多攜甘露水 大千世界灑清涼(其四)

同安洪龍題法雨寺詩

金沙垂聖蹟 寶嶼即神洲 佛地風波靜 天燈日月浮 水中開淨土 雲外渡迷流
法雨當空洒 千巖海色秋

清釋鐵蓮錦屏丈室落成誌喜詩

光熙峯麓舊茅堂 松菊雖存徑就荒 整頓乾坤持氣運 支撐風雨費商量
錦屏原好圍詩課 花雨飛來洗道場 莫笑蝸廬天地小 全憑佛力固金湯

慧濟禪寺

在白華頂右故亦稱佛頂山寺舊惟石亭供佛其中明僧圓慧於榛莽[A86]見有石鐫「慧濟禪林」四字即於此創立慧濟庵尚寶司丞沈泰鴻額曰「寶月含空」清康熙[A87]八世孫普順重修其後興廢無常有傳臨濟正宗能積者偶躡峯頂復得石碣慨然以中興為己任於乾隆五十八年首建圓通玉皇二殿大悲樓齋樓等聲光遠被擴庵為寺嘉慶元年初開鐘板挂單安眾咸豐元年始傳戒光緒三十三年僧德化請藏經貯於寺德化是年寂文質兩次主法席大加建造遂成巨剎一切規制與普濟法雨稱鼎峙自能積以來雖云重興實開創也

寺內為山

門者一

(能積創九世孫文正重建)

為殿者四

大雄寶殿(五[A88])

天王殿(三[A89])

地藏殿(三[A90]三殿並乾隆[A91]能積創大雄寶殿光緒二十一年燬於火七世孫源皓源順重建八世孫靜山募江西黃瓦覆之天王殿民國十一年十世孫德林同退院文質監院德功募捐重建)

雷祖殿(三[A92]三世孫頂順於嘉慶二十二年主席後建)

為堂者七

祖堂(三[A93])

功德堂(一[A94])

客堂(三[A95])

上齋堂(五[A96]均能積創九世孫文質重建)

下齋堂(三[A97]文質創)

禪堂(五[A98]能積創文質重建)

雲水堂(三[A99]能積建)

為樓者四

玉皇樓(五[A100])

鐘樓(一座並能積創光緒二十五年源皓重建)

西樓(三[A101]能積創文質重建)

閱藏樓(六[A102]文質建)

為閣者二

藏經閣(三[A103]文正建)

大悲閣(三[A104]能積創光緒二十五年源皓重建)

為室者一

方丈室(五[A105]文質建)

為房者四

庫房(五[A106]能積創文質重建)

大小廚房(八[A107]能積創文質重建)

柴房(三[A108])

田房(三[A109]能積創)

為寮者二

工人寮(三[A110]能積創文質重建)

如意寮(三[A111]文質建)

為廠者一

地廠(八[A112]能積創)

為下院者一

道頭下院(五[A113]頂順建外有餘地東至石池流水南至山腳西至路北至路)

為篷者一

後山篷(三[A114]頂順建)

寺產

在朱家尖者十六畝七六十八畝七丁蕩二十五畝五畝一在洞隩莊者丁蕩九畝五在吳榭莊者丁蕩十七畝九畝五在蘆花莊者蕩田二十畝五在白泉莊者三十九畝四十五畝五(舊志採訪)

精藍附(共八十八處)

妙峯庵

在達摩峯下几寶嶺上清同治間洪筏禪院僧潤廉以原有茅篷改建名仍舊貫示不忘也山門外二石分列形狀酷似獅象(採訪)

朝陽洞庵

在几寶嶺東盡處明僧不虛焚修於此十五世孫靜禪同徒順宗修建置田產以永佛火清光緒[A115]住僧蓮經同徒介琳及孫圓融重建(舊志採訪)

悅嶺庵

在煉丹峯下明僧一峯同徒靜庵創八世孫普昇重建九世孫恆澈徒顯悟孫越三均有修建清同治[A116]二十二世孫壽松同徒慧濟又修建之(舊志採訪)

香林庵

在千步沙上僧妙權創覺梵於光緒[A117]重建(採訪)

妙智庵

在烟燉峯下僧明尚建七世孫照清照億重修清光緒[A118]併於鶴鳴庵(舊志採訪)

鶴鳴庵

在妙智庵左宋僧野鶴結茅於此清光緒[A119]僧景山仍其遺址重建殿宇功未及半而殂其徒文蓮孫廣通繼承先志克竟厥功民國十年秋四世孫清福復創建天王殿棟宇巍峩法象莊嚴為後起之秀(採訪)

金粟庵

在鶴鳴庵後僧真泉建後讓與真定泉復結茅於庵後曰千佛室清康熙[A120]源逸重修乾隆[A121]僧續潤見庵就廢墜復力自修建併置舟山官山衖田以充香積(潤為普濟寺監院一山推重)今庵又傾圮於民國十三年併於鶴鳴庵謀再修葺之(舊志採訪)

常樂庵

在象王峯下金粟庵後僧海安建後廢民國二年僧根常重建未竣至了塵始圓功仍其名不忘本也(舊志採訪)

大乘庵

在千步沙上民國四年慧濟寺監院僧慶祥承受兜率舊址改建是庵為慧濟分支(採訪)

長生庵

清雍正[A122]法雨寺住持法澤承買甘露望槎二庵廢址創建倦勤後修淨其中至光緒[A123]年久頹廢嫡裔開如為法雨寺住持不忍聽祖庭之湮沒勝地之荒蕪於其遺址斬荊誅棘重建殿宇經始於光緒癸卯春圓功於民國丙辰秋額曰「長生禪林」殿宇靚雅林木扶疎為諸蘭若冠地當千步沙之上雪浪瓊濤之趨宇下者晝夜不絕每日月初湧金光萬道晃耀人目尤為天然勝概澤公選勝為倦勤之所開禪繼緒為退老之堂一燈相傳後先輝映亦禪林之佳話也(舊志採訪)

清同安許琰記

環普陀之山皆海也而普陀之最可以觀海者莫奇於几寶山下之千步沙蒼巒翠巘烟林如織玉堂街亙其前下則瀕海金沙曳練可五里許瓊濤雪浪無刻不雷香鑪花瓶大士之故迹明滅可數轟虩漰湱昔人云「顧足下如欲浮去真欲浮去也」山麓舊有二庵曰望槎曰甘露其鞠久矣住持澤公乃合二庵之址重構而易其名曰長生將以為倦勤退休之所焉余曰「佛法無生而子取『長生』以名是庵其亦有說乎」曰「有凡潮有信潮落則瀕海皆塗泥焉獨是地為菩薩靈迹潮之生也若軍馬之崩厥角即潮退之後震盪之聲稽拜如故見其來不見其去謂非生生而不息者耶且是地面海之東日月之生於是乎沐浴也蓋當碧樹初明海底漸湧如猩血之染車輪金縷萬丈眩𥌺射人而若夫海烟冥沒水鏡乍出圓光四映天宇如霜皆可於是庵拍奇叫絕細柳金樞反在山陰是是庵常見其生不見其沒也况大地山河何必不壞而無盡之藏取無禁用不竭老僧之不見不聞正自無窮也無生之與長生義寧有二歟余取是名亦以其景名耳若以島嶼杳渺壺嶠可接羨之輩若或見之謂余有慕於久視之術祖龍且求夷亶不得矣余雖愚不敢續也」噫澤公之言通造化了死生類於知道者遂書以記之澤公在余族為弟行余來山寓於錦屏之丈室盤旋最久每欲觀海則相與躡屐來庵倘澤公異日退休之後更謁山靈便當棲宿此庵以併觀日月之東生也(《許志》)

清達桂將軍〈寓長生庵留別開如上人〉詩

聯袂同登跨海舟 補陀仙境快來遊 往還佛子穿梭過 緩急鐘聲上下浮
紫竹滿林生怪石 白蓮數朵映新秋 長生吾願常留榻 遠邁加封萬戶侯

成多祿〈同達桂寓長生庵留別〉詩

聖代威棱震旦尊 平蠻兵到此中屯 百年劫火爭天塹 萬點神鐙護海門
獅象吼餘山亦怖 鯨鯢翦盡水猶渾 將軍百戰功成後 留得封侯付子孫(其一)
詔書初捧五雲高 鸞鳳天章字字褒 上將聽經頒玉卷 空王說讖息金刀
天空大海龍無影 月黑林深虎欲嗥 願得羣僧齊拍手 上人重施紫羅袍(其二)

雨華庵

在象王峯下清光緒[A124]僧又如創開雨續建(採訪)

舊志所列雨華庵已廢此特沿其名耳

下清涼庵

在千步沙上清光緒間僧廣智創只得二三民國四年冬其師福陞為之圓功頗雅靚莊嚴(採訪)

禪那庵

在千步沙上明萬曆[A125]僧天然為鎮海寺住持(即今法雨寺)建此為退居之所清康熙[A126]五世孫普濟七世孫心淨重修光緒[A127]裔孫芳舟又修之(舊志採訪)

龍壽庵

在象王峯下明萬曆[A128]僧真蕊建三世孫性越照敔徒普性普成重修清乾隆[A129]僧智開徒繡巖又重建之(巖為法雨寺職事真操實履合山景仰)宣統二年冬圓通庵住僧蓮禪命徒姪化能接法承受該庵廢基重建殿宇民國十一年農商總長李根源題額(舊志採訪)

栴檀庵

在象王峯麓明萬曆[A130]僧如方建清四世孫照機徒普德孫通旭曾孫心明等守焉康熙展復後眾請機為普濟寺住持踰年總兵藍理更請通旭機仍退居於此葺故創新幽勝為山中冠其支屬之宏法諸方者頗不乏人重興金山天寧之大曉徹亦其一也(舊志採訪)

清釋照機詩

風景只年年 盈盈白髮鮮 竹窗遙聽水 清沼懶栽蓮 日月閒中擲 煙霞世外妍
罷琴惟繡佛 諸事不相便(其一)
世外多幽賞 林泉事不羣 春來嗁舊鳥 雨過起新雲
玩水知魚樂 聞香愛蜨醺 此中何不悟 指掌示於君(其二)

彌勒庵

在象王峯下清順治[A131]僧心慈建光緒十四年僧景超同徒秀鋆重修(舊志採訪)

雙泉庵

在象王峯圓通嶺下明萬曆[A132]僧真靜建嘗啓《華嚴經》期人眾乏水持呪求之巖下二泉湧出因名清十四世孫廣信重修光緒[A133]願宗復修民國十二三年來廣印更廓大之(舊志採訪)

積善庵

在象王峯天篦石下明萬曆[A134]僧應空創性寶普鏡重修清康熙[A135]孫心修(為普濟副寺恪誠醇樸總兵藍理器重之)闢廊廡總兵藍理題額乾隆[A136]法雨寺住持仁芳重建光緒[A137]雙泉庵僧行宜接法承受民國二年徒願孝又大修之(舊志採訪)

伴山庵

亦名伴雲僧真覺創清康熙[A138]在璿璣重建民國九年嗣孫開如念祖庭日益傾頹同姪了清重為建造璣為法雨寺監院退居於此以息其勞了清退院亦以此為靜修之所(舊志採訪)

清裘璉〈過在璿禪師新構伴山精舍〉贈詩

嫌塵蕭寺未全除 更向濤端小卜居 得我性情為好友 留山面目是精廬
茗新鑪舊香偏和 花潔泉清味有餘 事事對君人世外 浮生半日即非虛

許琰詩

石徑陵烟入 禪扉傍竹開 花侵香砌出 泉過飯廚來 地僻雲爭宿 林深鶴易囘
伴山今日伴 踪跡悔塵埃

清涼庵

在象王峯清涼岡天篦石上明萬曆[A139]僧真滿建清八世孫通溟同孫源長重修總兵藍理題額曰「木石居」光緒[A140]僧定性接法承受又修建之(舊志採訪)

常明庵

在象王峯清涼岡麓清光緒三年法雨寺住持立山圓創建為退休之所置田二百二十二畝化開又置田四十四畝民國四年四世孫了清重修庵內有立山手植桂樹二株光緒二十二年及民國三年十年三次結實形似橄欖人以比闍河之紫桂實為羣仙之餌云(採訪)

清釋化宏記

寂滅真宗惟心本具圓通妙道非人莫宏興梵剎以闢普門布慈雲而注法雨於法運垂秋之際振將絕欲墜之宗惟我先師無著老人其人焉師諱立山法名滿圓別號無著松江金山顧氏父即福本悟公行年十四父即出家心欲隨之以母在不果至弱冠禮父祝髮詣大崇福受具足戒以寇據南京不便參方遂住普陀至同治庚午掩關於伴山庵日禮《華嚴》徧參海眾時法雨寺凋敝已極住持虛席本山尊宿信真和尚率諸法眷叩關請師壬申春進院以興復為己任竭力經營整理修葺不數年[A141]百廢具舉雖未全復舊制而大局已有可觀矣久之意欲憩息專修淨業因築庵於寺西清涼岡之麓額曰「常明」蓋取心性寂照圓融橫徧豎窮之義欲人修因以克果也光緒甲申春退居是庵決志西歸念佛不輟又令庵內二時課誦二時念佛永為恆規(下略詳〈禪德立山傳〉)

海曙庵

在象王峯下摩尼洞前明萬曆間僧如玻(玻舊志誤「信」)見明源助修清十二世孫本勤精修不怠苦行自甘積資重建殿堂補置田產道光[A142]耀嵩又修建民國十一年普濟寺知眾僧雲峯又創建一殿供奉西藏玉佛(舊志採訪)

楊枝庵

在象王峯下雪浪山西明寧紹參將劉炳文為僧如光建後通津源昇重修清光緒十八年開量同徒了根又修之民國十一年孫根心續有建置(舊志採訪)

舊志於「如光建」下均有「有碑記」三字今查殿壁有劉炳文重刻普陀大士像石牌並贊語(詳〈志餘〉)他碑無考

逸雲庵

在大雪浪山麓清康熙[A143]法雨寺住持性統創建為退休之所和碩某親王題額光緒[A144]孫戒文又建天王殿(舊志採訪)

弘隱庵

在大雪浪山後僧雲安建(舊志採訪)

羼提庵

在翔鳳峯東天門功德嶺下創自僧果賢僧定覺重建(舊志採訪)

極樂庵

在翔鳳峯下舊名福緣篷清光緒[A145]法雨寺住持開如改建易今名後贈與僧雪濱其徒達圓孫新融續有修建(採訪)

舊志所載極樂庵今廢

寶月庵

在翔鳳峯創者失考清光緒[A146]僧祥源重建(採訪)

金沙庵

在飛沙隩八仙巖下僧了空建徒潤芳修清光緒[A147]孫性靈又修之(舊志採訪)

祥慧庵

在飛沙隩左青石灣清嘉慶[A148]僧廣裕承受長慧庵故址改建光緒十八年秋孫化池等重修(採訪)

古佛洞庵

在朝陽嶺下清光緒[A149]僧仁光住於洞中後化去其徒之法師開明於民國七年始建為庵(採訪)

天竺庵

在天竺山僧雲空建遠聞重修清宣統[A150]續定又修建之(舊志採訪)

海澄庵

即鐵壁禪師舍利塔院在茶山圓應峯下清康熙[A151]僧秋谷創建光緒[A152]十五世孫了明重修明於民國十二年由法雨寺住持退居於此(舊志採訪)

寶稱庵

在茶山東澗朝陽嶺下僧無凡建清遷徙後徒祖勤重修光緒[A153]法雨寺住持化定又修建之(舊志採訪)

明武進吳鍾巒〈寓無凡靜室沈彤庵見過〉詩

八年於外未歸人 此日興懷倍苦辛
君國莫支成舊恨 僧寮偶寄是前因 深深林壑同踪少 遠遠波濤入眼新 不比尋常往來事 只今同患覺情親

無凡即汝應元無凡靜室即寶稱庵全祖望《鮚埼亭集》云「張肯堂浮海至舟山嘗撫其孫茂滋謂汝應元曰『我死圖一綫之寄其在君乎』應元謹受命遂為僧於普陀肯堂死葬於茶山應元築寶稱庵守其墓」詳〈禪德本山出家無凡傳〉

法喜庵

在白華頂北僧真淨建清嘉慶五年照鶴重建道光[A154]孫通慧擴大之(舊志採訪)

梵音洞庵

在青鼓磊明崇禎二年僧寂住為鎮海寺(即法雨寺)住持建此為退休之所清康熙二十五年三世孫普福同徒博文重修雍正九年奉旨發帑修建嘉慶丙寅十四世孫仁賢時為法雨監院輔佐常住整理有方因佛殿傾頹佛燈寥落赴上洋募捐福建商客林聰官首倡佽助鳩工庀材重新殿宇同治[A155]遠孫良裕同徒性春又重建之(舊志採訪)

清釋性統〈梵音洞建閣記〉

今上御極之五十五年春三月滇南撫軍甘公委員來山啓建祝釐道場手書示予曰「前者承乏甬東願於梵音洞石梁上建一閣上供菩薩下為朝洞人士禮拜之地年來宦塵碌碌尚未得遂今沐聖恩節鉞滇南特遣家人齎金望和尚即為興建成此善果」予思我公誠敬篤信固其素志然久而不忘益見其敬信之至也方其蒞官甬東乃在四十一年[A156]歷任登萊憲副江蘇臬臺山東藩憲祝釐進香之使歲不絕人今撫滇疆遠去萬里甫一載即遣使以完前願非誠敬篤信之至何以有此閣高二丈三尺深齊石梁廣亦如之於本年四月鳩工中秋告竣洞口向東南閣門對西北當夫皓月虛懸水光蕩漾大士之顏如玉也旭日初升朝霞吞吐大士之脣如硃也烟霏則翠鬢凝雲霧湧則縞衣映雪至若風雨晦明之幻變波濤澎湃之震驚登斯閣也莫不神化情移真有得於大士之現相說法迥出於尋常之外者是閣之助發於大士光明無盡藏即公之培植名山香火非淺尠也予亦烏能不詳誌之公名國璧字立軒奉天正藍旗人(《許志》)

藥師殿

在普濟寺左明萬曆[A157]僧海仲居此天啓七年崇王由樻捐資重建安紫衣替僧照慧親書「法門龍象」額賜金襴衣傳至清世普益之四世孫心㳷廣誠九世孫覺照各有修建後漸就圮光緒[A158]嗣法山恬為前寺監院整理有功人多推重之同徒永念重新之(舊志採訪)

大悲殿

在藥師殿左舊名伯寓堂僧妙聞建明萬曆[A159]性燈八世孫源泰重建後泰歸主淨土分源徵居之乾隆四十年法如支屬十二世孫昌友同徒隆海又修建之至今年久失修有頹廢之虞(舊志採訪)

清一堂

在大悲殿左初名鏡花院僧寂汶居此五世孫心徹同徒源達重修十三世孫能仁又修之(舊志)

清釋本學詩

漢室神仙地 梁朝大士家 欲窮仙佛迹 會取鏡中花

澄心堂

在清一堂左僧真才居此九世孫心慧(潮音主院時慧為知事善知眾務人多推之)孫廣誠重修(舊志)

法喜齋

在澄心堂左僧承泉建裔孫明慧重修(採訪)

興善堂

在法喜齋左舊名靈花房僧靜悟創後無嗣出坍廢由西方庵僧廣瑞嗣法接續香火於光緒[A160]其師福陞重為修建(採訪)

法如庵

在玉堂街洪筏堂右舊名法如堂今名下法如庵僧海初居此六世孫心惺重修同治[A161]燬於火光緒[A162]化妙重建(舊志採訪)

洪筏堂

在法華洞下下法如左明萬曆[A163]僧如定創清嘉慶[A164]十六世孫賢良修建光緒[A165]十八世孫慧源建方丈室徒潤濤願來重建大殿及廊廡氣象聿新大學士潘世恩題「法海慈航」額衍聖公孔令貽題「洪筏古剎」額民國總統黎元洪題「清華朗潤」額又總統徐世昌題「炎嶠慈雲」額上海小南門外三昧庵為其下院(採訪○自藥師殿以下舊屬普濟寺東寮)

舊志並云僧聖恩建恩無嗣源進焚修於此

法華洞庵

在東天門上清展復初山右僧照潔名源正者以有為寺執役及募盌之勞欲于此建庵靜修住持普周許之閱二十餘年北京正音和尚來欲卜居此山繹堂及各法眷並織造孫文成同願以法華洞庵奉之(照潔其時想已圓寂否則當為照潔別擇所居)此後為正音之子孫世守焉五世孫普照重建七世孫夢桂隆德又修光緒[A166]十一世孫慧石慧蓮再建(舊志採訪)

清宛平孫文成記

補陀寺左有法華洞為山中勝景最著之地展復初長老普周為寺住持有山右僧照潔來香於山應寺執役隨往豫章募盌寺中以其為眾服勞構樓三間于洞頂以棲照潔禮誦熏修且酬勞也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皇上南幸欽使乾清宮總管內臣顧公問行恭代乘輿申香遊覽至此喜峯壑清邃慨然有超塵軼世之志遂移舊樓三間于平坡仍照潔居之而本寺常住乃堊蓋新樓三間于原基以為顧公生祠焉公既不果來山就古北口建南天門為洛伽勝境想見名山雖遠方寸非遙公之嚮往之深良有以也四十八年己丑夏普濟方丈繹堂和尚召對熱河走謁顧公面述法華樓既不能遂夙志今則已矣聞問既疎樓漸頹攲至五十三年甲午之夏都門大佛堂正音法主老和尚來香普陀忻然作支公修隱計繹公遂商之耆宿眾等悉知正老和尚戒律精嚴言行端恪燕山證問者多受其策勵遂羣舉以法華樓為卓錫地且正老和尚夙為予所皈向者因問之於予予以皇恩浩蕩無可仰酬正擬訪清淨之區虔供萬歲龍牌敬延高僧諷誦梵典以抒祝國祐民之願不禁踴躍贊襄正老和尚己自出白金五十兩屬寺載新修葺予又捐俸百兩旁拓五架兩[A167]間一衖為溷湢薪水之地外有法華庵基以作正老和尚蔬圃之用亦可建置總之日新月盛徒子法孫晨鐘暮鼓永為正老和尚卓錫世守為千秋不朽之盛地遙知名山大剎因人而傳十笏數椽有清淨修持如正老和尚者實為山名而人名其人足傳而其地更足傳也後之覽者亦將知予一身許國皈心內乘之深切云爾

邑人余燦詩

閒來獨與高僧坐 洞達軒窗納晚涼 靜境談禪詩作偈 綠陰消暑竹侵牀
鳥窺鉢飯穿雲度 龍攝天花帶雨香 話到玄機真妙諦 依微星斗落山房

古人道明德立聲望遠著諸方每虛席以延致即欲隱居靜修冀了大事縱至海山深處亦必有法門知識宰官外護為之建設蘭若及推讓靜室以期遂其潛修密證之志如正音和尚者何可更僕數也是知只愁無道明德立之實其他皆不足以攖心者願法華洞之子孫及諸僧侶各皆深長思之

積善堂

在普濟寺右舊名玉峯房僧性寶創六世孫通恩八世孫源恆各有修葺民國壬子因其裔孫不振佛火式微由伴山庵僧了信接法承受重修殿宇煥然一新(舊志採訪)

宴坐堂

在積善堂後僧海灝創普安同孫心盥源章廣濟重建十二世孫昌蔭重修光緒[A168]十四世孫仁鑑又修之(舊志採訪)

承恩堂

在宴坐堂後舊名立本堂清康熙間僧克勤創建茅茨乾隆乙卯僧本善同徒覺永興葺五世孫能曉能崙重修近住僧瑩照又修葺之(舊志採訪及〈融通傳〉)

報本堂

在承恩堂[A169]間壁即西天門獻祖祠創者未詳清十世孫通旭住持前寺之八年(康熙三十六年)集本支改創祠樓二[A170]派僧廣孝相繼世守總兵藍理額曰「四世中興」(自普賢歷本空寂庵至通旭凡四世)光緒[A171]釋定增建殿樓及東西寮宣統二年徒瑩照又有修建台太同知梁某求子得驗題額曰「錫我石麟」(舊志採訪)

錫麟堂

在報本堂前僧如宏創廣成修清道光初堂漸就圮十四世孫昌蔭自普濟寺退居後誓願恢復會邑紳錢鏡感祈子之靈其母為捐資以答佛慈由是鼎新革故佛地重興後由法嗣觀音洞支派僧山靜山覺接住清光緒間六世孫了餘逐漸修葺大悲樓祖堂客寮丈室等較前尤臻完美(舊志秦耀曾記採訪○自「積善堂」以下至此舊屬普濟寺西寮)

清金陵秦耀曾記

普濟寺西寮舊有仁德堂取天上石麟之義更名錫麟創始於普勤禪師供奉送子觀音厥基久建良以菩薩陰行方便周徧圓通仗象教之宏功降螽斯之遐祉人稱雙璧眼前悉誕佳兒我見三珠膝下咸添令嗣是知拈花微笑去來早晤三生樹草忘憂似續遠延百世矣第人以時而代遷物以久而日敝禪關寂寥法乳無傳梵宇荒涼仔肩孰任遂使虹梁紫柱半傾圮於荊榛螭角丹牆全沈霾於瓦礫百靈是護方期雲構而霞鮮一木難支漸覺垣頹而砌廢有宴坐堂昌蔭上人派係同宗不忍異視將從捨宅復拓精廬特是結因人之勝果端藉檀施恢選佛之道場須資慧力會定海紳士錢君鏡(字鑑堂)與上人蓮界至交苔岑雅契每值揚嶼波晴單舟獨訪光熙烟霽雙屐相尋己公可與談詩如滿何妨結社獨念錢君壯年乏嗣誰為肯構之才此日宜男庶慰充閭之望於是上人叩猊座而代祈娠看卜玉向鷲峯而虔祝誓切布金未幾錢君忽抱沈疴頓悲永訣雖翠微求子自有異人而伯道無兒終為憾事乃龍蛇讖應高士已謝塵區騏驥出羣德門旋產英物洵屬觀音之抱送不必寶誌之俟來錢君之母思答聖慈重興佛地鼎新革故因毀成妍玉題繡抱既合沓以相持虛牖疎櫺復玲瓏以爭映龕像永免陊泐緇流共有經行此固上人願力甚堅實菩薩靈感所致也余以辛卯暮春敬詣名山親瞻勝境香室鬱以華壯梵宮朗而輝煌要使長廊廣殿特增法界之基誰云智女聖男不藉空王之庇伏願堂形如雁慶堅固於祇林書錯為麞獲熾昌於望族

文昌閣

在多寶塔右舊名蓮池庵僧源淨創五世孫覺悟修清同治[A172]賢雲重建民國九年化珦又加修葺煥然一新(《秦志》採訪)

曇華庵

在文昌閣左僧心貴同孫廣成重建清光緒[A173]正堃同徒行照重修(舊志採訪)

天華堂

在多寶塔左舊名青蓮臺清咸豐[A174]僧福珍重建光緒二十五年燬於火徒月德興復之(採訪)

百子堂

在天華堂右即柏子庵舊名六合庵僧心一年十六由鄞來山於寺前縛茅日誦《法華》遂結宇於茲孫廣博續靜等共與經營後續靜等又創大悲閣於庵右清同治元年月空同徒建修光緒二十七年極得建外山門民國十二年春增建送子殿樓房(舊志採訪)

舊志又載通旭〈題心一像〉「小溪流水碧古寺晚鐘殘懶舉庭前話人天許獨閒」可想見其地與人矣

天福庵

在梵隩舊名水月庵僧如杰創其昌居此五世孫照聖修清嘉慶七年濟源同徒廣靜重建光緒[A175]靜年邁無嗣付法於慧濟寺支孫德融重行改造易今名(舊志採訪)

正覺庵

在吉祥隩僧性空創四世孫照顯同徒普億重建清光緒[A176]十五世孫能慧重修民國八年十七世孫善榮付法於圓通庵僧開徑接住謀再修葺之(舊志採訪)

普門庵

在吉祥隩僧寂悟孫普聞重修年久坍廢十五世孫臨安建未竣工其徒靜山孫廣照續成之(舊志採訪)

淨土庵

在吉祥隩普門庵左明萬曆[A177]太監張隨因僧性燈效力常住特令創建清康熙[A178]六世孫通函八世孫源泰重修光緒壬午十二世孫晉祥募化巨資重行建置(舊志採訪)

裘璉〈淨土庵贈仲寧上人〉詩

門外金沙萬丈鋪 聽濤終日坐團蒲 橋邊笑客來如夢 竹徑詩人老更癯
耐是名心聽貝梵 好從世味嚼菰蘆 海鷗幾箇斜陽裏 為問前宵浪在無

永福庵

在吉祥隩普門庵右明萬曆[A179]僧普紹孫心古心盛創清道光[A180]本果重建光緒戊戌徒靜昌重修(舊志採訪)

西竺庵

在吉祥隩即古西方庵僧竺典創徒證慧悟道重修(採訪)

按舊志西方庵僧元一建廣敬重修此云竺典創殆改建而名西竺者為竺典歟

白蓮臺

在吉祥隩清光緒初僧淨守創徒廣學增修學後為普濟住持退老於此(採訪)

紫竹林庵

在栴檀嶺下潮音洞後舊名聽潮庵即古不肯去觀音院僧炤寧創清康熙三十八年御書「潮音洞」額賜挂雍正九年六世孫廣記奉帑重修道光二年仁亮同徒聖覺又修之光緒甲申淨守同徒廣學廣權亦續有修建民國八年南海康有為題「紫竹林」三字扁其門(舊志採訪)

按《定海廳志》引《暌車志》云「宋紹興中有巨商泛海阻風抵一山下因登絕頂有梵宮焉窗外竹數个枝葉如丹求得一二竿截之為杖每以刀鍥削隨刃有光至一國有老叟曰『君親至補陀洛迦山此觀音座後栴檀林紫竹也』是宋時尚有紫竹可求故名曰紫竹林非附會佛經栴檀林而名之可知矣

西方庵

在觀音眺僧福陞創民國九年庚申燬於火陞不辭勞瘁募緣重建(採訪)

佛首庵

在吉祥隩僧量宗創五世孫普輪同徒通鑑重建十三世孫昌道徒隆雷重修(道為寺監院山中多悅服之)清光緒[A181]十八世孫化導澄蓮因殿宇狹隘且多傾圮募捐修建規模較前宏壯(舊志採訪)

息耒院

在報本堂西舊名息耒庵清康熙[A182]僧通旭謝事後寄息於此建之者為其徒心明木石幽秀亭廊雅靚康熙四十九年皇三子誠親王書「眾香精舍」額五十八年御書「海月常輝」額雍正三年莊親王賜「知足軒」三字額並跋而士夫尤多題詠更歷數傳欒楶庯庩丹青剝落大非昔觀民國八年裔孫某虧款不能支受若干金以其院推歸本派報本堂由報本堂僧瑩照次第修葺改建天王殿並建丈室及樓房客寮規制一新(舊志採訪)

清鄞屠粹忠記

潮公和尚主席普陀數年之[A183]道風廣播瓊宮紺殿遹觀厥成矣近於寺右構數楹為靜修祕室繞屋皆樹梅花額其室曰「息耒」蓋已直透本源化有象為無象而萬法皆空故能返璞全真如是也說者謂浮屠之學行深般若以心田為經開示因果以福田為緯又藉硯田出一言半偈為度人慈航至於邪說橫行非其種者非耒不能鋤而去也愚魯無智者非耒無以開其昧也荊棘叢生又非耒無以樹其業也耒亦安可息哉公產自名邦出於望族鋤經時即有耕雲釣月之志及其脫白梅岑受囑平田杖履蕭然又復有擔風宿草之致今其應名山運赴諸公請轉盼而叢林改觀龍象咸集譬之深山野人忽膺帝眷若固有之未嘗改其恂恂之狀至於接引後學驅牛奪食能使久參大士失其故步籌畫布置不落近習非公素養者優曷能使所發者如是其宏且遠耶由是而觀其披星帶月胼手胝足致苗而秀秀而實者何一非善用耒之力也乎今大地正切皈依四方引領是非至誠無息無以答眾心而竟道果乃輒欲以息耒自閒者豈善夫石隱高蹈而流通於山林邱壑耶昔地藏誓願欲度盡眾生然後成佛大士現三十二應廣度一切潮公和尚又豈以度人無倦之心而一旦置此耒於不用也哉大抵一歲有一歲之餘餘則可息也一日有一日之暇暇則可息也於心無著於事無礙不息亦息息亦不息也蓋自強不息者潮公之道體而可息則息者潮公之應世豈若避世者流一息肩而竟置民物於罔聞乎予昔蒙予告「為園於郡之東隅」自謂足老於斯矣今乃復為斗釜之祿羈縻京師聞潮公此舉而天下之役役於利名不獲一時休息者可以知止矣

長洲陳璿後記

普陀叢林就廢潮音禪師從而興之工訖爰築一庵名曰「息耒」言乎可以息肩也非實有所謂耒者而方丈老人荷之而復用息之也珂月乃普濟長老主一山之政大細就裁不居丈室於潮公示寂之後理此庵尤謹春秋佳時坐客於其中談山中往事嘗語余曰「衲欲退此久矣而苦於未遂」余不待其辭之竟而應之曰「子之耒亦何時息乎荒榛蔓草匪耒弗滌十堯九舜匪耒弗耕修竹長林耒以徑之斷垣遺址耒以宮之匪其類者耒以去之耒之用普矣哉秉耒而出警其媮惰負耒而入發其齋心然則耒亦何可息乎且潮公之耒初未嘗息也有嗣潮公者而後可以言息今日普陀誰為繼珂老之人吾知其猶有待焉吾故曰『子之耒何時息也』」書此為庵之後記

文安李灼〈置田碑記〉

天下事創其業者垂其統作於前者述於後肇家造國莫不皆然何獨至於僧而異哉茲息耒院者恭奉聖祖皇帝御題之「栴檀林」懸供萬壽龍帳為繹堂和尚本師潮音和尚之祝聖焚修道場也然殿宇巍峩規模宏敞享其成者不可忘所自而庶其徒者尤不可不裕其食康熙丙子歲聖祖皇帝偶爾違和凡屬臣民莫不籲天保祝伊時中丞王公諱鴻緒者學士高公諱士奇者恭裝觀音香像送供前寺之藏經樓而顏以「天子萬年」之額保祝皇躬永泰所以盡臣子之心而未嘗有邀知於上之意也至己卯春聖祖南巡敕內官顧公問行者丁公皁保者馬公逢恩者代香到山見大士像額隨問所由而繹堂和尚遂以王高二公保祝之意告顧公喟然歎曰「有是哉朝廷不知同寅不知二公以隱默之地獨秉至心奉佛保祝非徒忠於君而且孝於君矣可不謂難乎」語畢復曰「上有如此之額不宜於此供大士當另構殿宇以奉之」於是相址度地得今所謂息耒院者是顧公即星赴南京啓奏龍顏大悅王高二公當捐重資與繹堂和尚助建殿庭門院從屋莫不備美丹堊可觀嗚呼盛矣歲癸巳恭逢聖祖六旬萬壽於時王公晉爵司農特繡萬壽龍帳以進祝帝曰「美哉如此巨幅即朕太和殿亦莫容張掛爾其懸供普陀」此萬壽殿所由名也由是梵宮即為帝宇其制益恢其名益大其徒益眾不得不為僧食計以圖永其嗣守遠其香火繹堂和尚復與王高二公謀協置山田地畝歲收所入以足眾食其在本山六嶠者一溝其在朱家尖月隩者一溝瀾田西隩底者一溝香蓮嶺下者一溝共計田若干奏免條糧度其所入其為息耒院子孫食裕如也獨是世遠時遙人心不古不能必其皆賢而無不肖不知聖恩之浩大檀護之鴻慈肇造之艱難創於始者不能守之於終作於前者不能述之於後或派分而剖食或售易而廢弛是不特有負祖宗之苦心而且得罪於朝廷與深辜王高二公之宦德矣是不可不有以記之以塞其流也

鄞萬言詩

人生天地[A184]間 共此秉耒業 一息[A185]苟尚存 不容輕暇逸 堯禹勤洪荒 周孔勞訓迪
漢唐宋元明 諸儒總一轍 莫不各有耒 孜孜勤補綴 豈特彼農夫 百畝計收擷
眼珠針孔大 便謂田功畢 公豈拘於方 而以內外律 乘興跨海來 興盡腳可歇
即此尋丈園 無時得休輟 老梅不加培 冬花豈芬鬱 修竹不加剔 冬筍豈森茁
勸公息此懷 努力為眾屈 勞生天所定 敢舉為公別

裘璉詩

堯舜不並耕 孔子小農圃 孟翁素飧非 伐檀詩人苦 潮公有事在 閒情娛泉石
龍象鐘鼓新 此耒良可息

石門勞之辨〈宿息耒贈珂月和尚〉詩

山中氣候早 二月放桃花 攲枕聞天籟 推窗見洛迦
名言麈尾接 真味菜根賒 信宿偕師對 何須展法華

邑人陳慶槐詩

荷鍤歸來乍掩關 禪心千古白雲閒 愁城苦海人如許 塵夢何曾到此間

釋通旭詩

民生事隴畝 老我賦歸來 愛此一片石 多種幾樹梅 石可和雲坐 梅能傲雪開
地寬宜補竹 徑僻易成苔 堅勁孰可擬 一日幾徘徊

白象庵

在文殊巖下僧普耀同徒通因創九世孫樹山重修民國十年十一世孫德蓮募資重建山門及廂樓(舊志採訪)

蓮篷庵

在白象庵左清康熙[A186]僧雲山建名安樂茅篷光緒壬辰孫德明重修增建樓房額曰「蓮篷禪院」(採訪)

三聖堂

在正趣峯下明萬曆[A187]僧大方曾結茅焚修於此會党禮張隨二太監目覩該處泉水靈異(即八功德泉現在院內)捐資命夢禪師鼎建清康熙[A188]海安重建咸豐初顯法居此更名曰如意庵光緒初四世孫華德重建三聖殿復舊名改堂為禪院五世孫長汀建天王殿六世孫真達及姪明教重修[A189]間嵌有清肅親王書「無量壽佛」四字石刻(舊志採訪)

磐陀庵

在清淨境向有古室數楹年久頹圮明海憲方應明捐俸重建周應賓題「應身寶殿」額崇禎[A190]承乾宮皇貴妃遣官進香復命鑄滲金佛一尊賜袈裟二襲後皇戚畹田氏奉旨進香捐資請方冊佛經一藏清康熙[A191]七世孫心受同孫本善本茂覺容覺問重修增建前殿光緒[A192]善章改建大殿及接引殿客寮二十餘楹又創天王殿玉帶閣樓房等鐫明董其昌「磐陀庵」三字題額於石嵌諸牆壁又浚洗心池以畜鮮介有方興未艾之象(舊志採訪)

普慧庵

在彌勒峯下明萬曆[A193]閩僧如見創清超象頂祥續有修建光緒[A194]覺道重新改造並另建退居室額曰「般若精舍」(舊志採訪)

清釋通旭記

梵剎之興既有有道德者主夫其中亦必有有福德者助夫其外然後功業成而名聞著此同行與外護俱稱善知識而不可一日相離者也磐陀普慧禪院宅幽而勢阻地廓而形藏自西天門盤結其下與大寺不里許而近步履坦如喬木蔭如望之知為藏修勝境也自內徙甫復楹榱具在鐘磬無聞時住持道恆禪師同舊住慈德請省機大師居焉師諱超象翁洲人受度於補陀拳和尚嗣法於南㵎濟老人皆海內名宗匠視父知子宜其卓犖不羣蓋所由來者如此而又得居士淩某等時來盤桓其[A195]質疑問道輯故鼎新此誠財法兩施等無差別者也獨是大師契單傳之旨追面壁之風杖履蕭然不顧口頭生醭洵為滄海遺珠而居士於風塵世路之中栖心物外時渥檀波增輝林麓可謂善得進修克昌厥後者矣今日把手盟心無分緇素當來同歸淨域寧有優劣者哉是用鐫石揄揚表二公之德業示景行於後世云

寶蓮庵

在海浪石左原名慈航庵僧寶山重建徒文榮修(採訪)

伏羲庵

在海浪石右舊名復喜庵明萬曆[A196]海存創清寂曉同徒孫照徹普輪重建(舊志採訪)

觀音洞庵

在鸚哥石側舊無殿宇祇有梅樹數本故亦名古梅岑明萬曆[A197]一僧始結茅於此清雍正[A198]法澤始創建道光[A199]海南修之光緒[A200]裔孫化響重建大殿宣統二年僧開林添建客堂及樓房漸臻完美云(舊志採訪)

廣修庵

在觀音洞左初名金剛茅篷民國二年僧開音改建(採訪)

芥瓶庵

在觀音洞下僧寂梅創古曇重建(舊志採訪)

福泉庵

在司基灣西舊名天妃宮僧大慧創清光緒[A201]廣瑩重修姪清念又修葺之(舊志採訪)

勺庵

在雨華峯西北之麓僧朗法創後由耀嵩嗣法重建殿宇清同治[A202]彩真同孫雲中重修(舊志採訪)

彌陀庵

在蓮花洋畔清光緒[A203]僧廣照建(採訪)

廣福庵

在蓮花洋畔舊名關聖祠又名護國庵清光緒癸巳僧堃寶重建(舊志採訪)

慈雲庵

在短姑道頭僧如有建八世孫心悅修清光緒十八年益謙改建(舊志採訪)

隱秀庵

在雨華隩明萬曆[A204]內官張隨以僧如秀同徒性曇監造勤勞許建庵修靜於此清順治十八年四世孫寂童為普濟寺住持孫普授廣𢘅廣盛續昌等積累重建康熙展復後歲甲子又率徒廣𢘅等啓闢故土日就宏遠林石幽秀梵宇精嚴為西南冠後𢘅等復改建大悲閣於正殿後同治[A205]燬於火十三世孫寶樹同姪隆璋赴閩募資重興佛殿並大悲閣與白華海岸淨土磐陀梅福五庵為前山六大房遇公請普濟住持由該六大房保舉之(舊志採訪)

清裘璉〈隱秀庵贈舜衷上人〉詩

幽谷精藍滿 行行隱秀遙 林深能做雨 峯轉不聞潮
頑石生公點 丹泉仙尉招 到來塵路絕 清思對團瓢

鄞李文斗〈宿隱秀庵贈既賢師〉詩

每憶清談支遁如 十年錫傍子雲居 一從天外浮金鉢 競說山中禮玉書
海若聞鐘濤不怒 庭前留樹月偏疏 出藍更有多才譽 賜紫應同萬曆初

釋智〈題隱秀庵聞上人五世圖〉詩

華藏老人悟道妙 大闡宗風臻玄奧 現身說法天雨華 六變震動感神廟
宣敕發帑建普陀 珠宮紺殿何嵯峨 慈雲萬古垂不朽 老人慘淡經營多
喜靜厭煩思宴息 謁者張公擇所適 白華西畔翦荊蕪 精舍初成開胸臆
滄海潮汐任西東 花香烟氣自晨夕 令嗣養元光先業 名藍重創真赫奕
一自海氛起劫灰 民廬僧舍皆殘摧 雲山無復舊輪奐 鹿遊猿嘯滿蒿萊 王師南下揚神武 樓船飛渡柙兕虎
海甸重瞻日月光 復興榱桷何辛苦 聞先大師大士身 後先創業非等倫
五葉慈顏足千古 浩蕩勳猷難具陳

釋鐵蓮詩

烟樹全遮一院深 勝靈肩闢費多金 談玄拂麈香飄袖 坐石觀花翠滴襟
重疊樓臺倚峭壁 嵯峨殿閣起幽林 上方絕少凡人跡 欲扣雲扉不可尋

海岸庵

在短姑道頭左舊名三元殿明萬曆五年僧明安創為登舟憩足之所清七世孫照宗徒普慶九世孫通遠心古重修十二世孫廣贊修廢墜光先德較往昔為勝光緒壬寅裔孫通達為普濟寺住持退後居此創丈室其徒蓮曦於民國十二年亦由普濟退居為休養之淨室(舊志採訪)

清奉化陳于蕃記

海岸庵即三元殿奠址海澨為寶陀首庵創於前萬曆五年僧明安之手固所稱宏敞美備可以傳世永遠者迨後漸以陵替往往為老成耆宿咨嗟歎息有欲恢其盛而無其人之憾幸明安十一世孫源律之徒廣贊字實相者起而承其任實相為吾鄞族祖殉難侍御天工先生後人厭塵出世薙度此庵出其才智殫精竭慮墜者舉廢者修不數年而克繩厥美且有以光大前猷而增廓之是以守成之德而兼創業之才豈不倍難於尋常萬萬哉(前後略)

白華庵

在雨華峯南麓明定海都司梁文祈嗣有感捐資屬寺僧如曜創清九世孫(《裘志》作六世)廣泰十四世孫(《裘志》作十一)隆壽十五世孫(《裘志》作十二)能學徒果方常拙等重建康熙壬午復建大悲閣於東巖下至咸豐[A206]香火寥落田產盡變賣三十二世孫堃寶孤身入閩募緣得數千金贖歸之光緒辛卯堃寶為普濟寺住持重建齋樓並修鐘鼓樓藏經閣助朱家尖蕩田三十畝有中興功庵距海不數百武紺殿紅樓寬閒靚幽撐雲古木拔地拂天水光雲影逗漏樹隙如晶簾晃耀山中精廬惟此為冠士大夫遊山者多主之舊蓄圖書古玩最富兵燹後亡耗大半人皆惜之(舊志採訪)

清崑山朱謹〈大悲閣記〉

天下之崇建佛宮者所在多有而大悲閣尤人之所嚮往而樂成之者也悲也者慈之至也慈也者仁之端也仁也者性之至善之長也老氏言慈不言仁孔子罕言仁而慈與孝並舉曾子亦並舉之佛氏言慈復言悲而其要歸則曰能仁世之崇奉大悲者是必以佛之慈且悲體而行之以及於民物非特求佛之慈且悲加乎我一人之身也普陀白華庵長老耆公渾厚而和平樸誠以應物融融樂易靡有人我之界限畫於中天然一慈氏家風也歲壬午與其徒能學剖公謀建大悲閣於白衣真應殿之西閣之下為正趣堂堂之左北巖之下有真歇泉翦鑑池皆名景耆公潔一寮舍於堂之陰飲泉而甘坐石而安朝斯夕斯持誦於斯禪宴之餘環顧世[A207]間營營不返者深淵坑穽日就淪陷而罔覺目擊心怵傷如何矣斯大悲閣之所由建也人之瞻斯像也當必一為諦審佛何為而悲人又何故而動佛之悲今之建閣以奉大悲者何心人之瞻大悲而悚然者又何心如是以思當必知所修矣不具文以飾觀當顧名而思義推其義斯得其實實義之所在即修持之所自出世有凡夫於理之最實者虛之而不求境之最虛最幻者視以為實而沾沾焉為之今夫建閣之意虛乎實乎「存其名則虛推其義則實」我於耆公剖公之閣而知其為實義之所發也余本畸人性不習偽亦嘗有悲憫沈溺之感往來於中而不自已每與耆公輩同遊閣下未嘗不歎大悲佛願力之宏且大也閣之成耆公創之剖公和之眾信貲之剖公以下二世元復大隱瘁其心力以任之後之人念成功之不易體前指之所在而思所以善承之苟不能是則不惟不能悲人之悲且不能自悲而轉為人所悲也不亦負前人之德歟

明丁繼嗣〈為昱光上人題白華庵〉詩

證果白華巔 超然出世先 望空開寶剎 枕石聽山泉
花發傳燈後 龍皈說法前 吾將掃塵慮 對爾共安禪

上虞徐如翰〈遊白華贈朗徹禪師〉詩

幾轉層楹倚翠微 目規心構出天機 碧垣曲曲藏幽徑 紫竹陰陰護短扉
林罅海光遙入座 窗前花影故侵衣 懸知一覺禪牀夢 又聽潮聲去復歸

吳鍾巒〈寓白華庵生辰〉詩

蓬萊飄渺幾人探 欲問長生有貝函 最上大根堪付法 是中深處且抽簪
巢由遁世山之北 管葛匡時斗以南 海外餘年殊自愧 可容永日作優曇

清華亭陸祖修〈白華庵贈耆英大師〉詩

師住名山六十年 化城幾度見滄田 白蓮花發重棲定 紫竹林深又結禪
萬斛潮音香界落 一龕佛火海天懸 前身我亦為居士 丈室長明證法緣

〈贈剖疑禪師〉詩

白華巖下法堂開 白玉為階絕點埃 自闢門庭成祖席 天留水月禮香臺
生前見佛無他路 劫後談空有辯才 風雪一燈春睡好 枕頭又聽子潮催

朱謹〈寓白華庵贈耆長老〉詩

訪古意何極 還窺真歇泉 甃池涵遠脈 見水憶真禪
人立高雲下 山橫旭日邊 宗風多後起 一勺是心傳

明釋來向〈宿白華庵訪贈朗徹禪師〉詩

未覲慈顏禮洛伽 白華林裏道人家 峭崖鑿透千年石 古樹鋤開萬丈霞
舌卷潮音談妙義 麈揮雲影笑空花 相逢洗我風塵色 夜靜燒鐺雪煮茶

清釋明果〈大悲閣成賦贈耆英長老〉詩

香閣嵯峨倚翠岑 善財好向此中尋 松濤午夜穿窗冷 竹影高低入座陰
捲幔時觀滄海闊 凭欄始覺碧雲深 愛君手眼通身是 攜杖頻來話素心

修竹庵

在西天門圓通巖前明萬曆[A208]僧性鍾同徒海緣創歷久失修清光緒[A209]觀音洞僧山廣同徒永蓮重建民國十二年春孫化慧增建客堂等寮(舊志採訪)

圓通庵

在西天門上明萬曆五年僧圓獻結庵谷內字本空為山祖普賢孫遭倭寇後歸姚江玉皇殿隆慶[A210]總督劉公迎囘山中重新遺址益虔焚修遂為西天門之祖其後十二世孫源法居之歷久頹廢清同治三年甲子觀音洞支派普信創建茅篷三椽於不二石側以期靜修名與昔同而基址稍異戊辰徒山靜同孫永悟永慶開拓基宇改為禪庵光緒庚子曾孫蓮禪創念佛堂來孫化杲創韋馱殿方丈室又改建客堂東西樓及上海法租界貝諦鏖路蓮花寺與西門外龍壽庵下院修廢舉墜迭廓前光洵無忝於祖德者矣(舊志釋照機通旭兩〈宗譜序〉採訪)

梅岑庵

在梅岑之椒相傳子真煉藥處舊名梅福庵明萬曆中住持如迥創鄞陸中書寶遊是庵以先賢名不宜直斥題額「梅仙庵」(按明總兵楊宗業誤以梅仙為梅花之仙題額曰「仙葩古蹟」朱緒曾譏其武人不學易之)清康熙[A211]始改名梅岑禪院五世孫照祚七世孫通喆徒心恆心觀源德重修歷久頹廢光緒元年普濟寺住持隆璋同徒妙昌而重建之以復古蹟(舊志採訪)

清漳浦洪陳斌詩

神仙有窟宅 浮槎訪遺蹟 胸次懷高風 到來乘暇隙 鳥道薜蘿[A212]間 逶迤幾千尺
林端出清光 隱隱露屋脊 披襟坐樹根 望之意甚適 少憩精廬旁 侶坐煉丹石
古仙不度人 老僧不揖客 取紙書語言 聊為聾者譯 盆石起千峯 茶烟幻五色
奇事與奇觀 良可資談劇 卻憶浩然亭 梅庵從此易

萬言詩

子真偶託足 胡以名名庵 當時吳市意 海外豈不諳 良由炎鼎復 窮海所共瞻
斯人不可作 斯名聊為占 吾引孟亭例 易名匾精藍 庶幾千載下 共知節義耽

朱謹詩

入吳為健卒 汎海作仙人 抱節遊於世 隨方寄此身 大丹烹日月 小隱答君親
留得崖前水 涓涓蓄萬春

陳慶槐詩

海外仙岑舊姓梅 山腰曲處井垣開 緇塵礙眼應須洗 乞放源泉萬斛來

許琰詩

青林長秀蔚 蒼嶺故紆迴 井地猶存漢 山岑尚姓梅 抱忠徒海窟 避世且雲隈
千載真冰玉 桐江亦釣臺(子陵為梅公壻)

釋法湜詩

行義何妨又潔身 梅花獨占首陽春 尋來丹井今猶在 無復當年跨鶴人

靈石庵

舊名龍泉庵在磐陀石東明僧求凝創真全廣運重修清乾隆[A213]十六世孫隆定徒能立苦行焚修下山募捐於道光二年庀材重新改名靈石厥後徒孫旭崖又擴大之光緒初梅卓重興又增建那伽室會蜀僧清福寄寓是庵禮佛誦經至光緒三十年福詣天竺禮聖迹在錫蘭國請舍利十二顆以三顆並玉佛一尊貝葉經一部永存庵中供奉越數年徒孫學海建舍利殿於其祖梅卓退居室基(舊志採訪)

龍華庵

在二龜聽法石下左側民國十六年光順將原有三會篷改創另建三會篷於庵側(新添)

茅篷(再附共一百二十八所)

  • 普濟管轄各茅篷列後

    • 楞嚴篷 無量篷 萬德篷 文殊洞 羅漢洞 龍樹篷 草茅篷 白雲洞

    • 福生篷 自在篷 性芳篷 獅子洞 萬壽篷 福蓮篷 隱雅篷 靈峯篷

    • 龍王宮 大觀篷 白蓮篷 覺觀篷 九蓮臺 宿禪篷 報恩閣 九蓮篷

    • 修水篷 鍊石篷 觀音篷 如意篷 靜修篷 隱賢篷 龍頭井 清虛閣

    • 吉祥篷 隱度篷 演說篷 為蓮篷 智巖篷 金仙閣 梵林篷 觀音閣

    • 寶山篷 瑞蓮篷 祇園篷 仙人井 法雲篷 密禪篷 藥王篷 仙巖篷

    • 洛伽洞 壽春篷 妙音篷 極樂亭 雲霞篷 韋馱殿 仁壽篷 東送子洞

    • 妙蓮篷 其祥篷 延壽篷 土地堂 三會篷 一心篷 蓮華篷 圓音篷

    • 拜經臺 多寶塔院(僧海安建淨塵修清乾隆後廢民國八年陳性良居士重建詳見〈營建多寶佛塔〉下) ●戒定篷 過海篷

    • 化雨篷 慈雲篷 學法篷 印月篷 古雲篷 西送子洞(戒定以下八篷歸學堂領)

    • 祖留篷 叢桂篷 林深篷(此三篷歸祖印寺領)

  • 法雨管轄各茅篷列後

    • 雲水洞 智峯篷 慈巖洞 寶珠宮 藥師篷 小山洞 東山洞 華嚴篷

    • 青龍洞 碧峯洞 心蓮篷 金福篷 寶塔洞 菩提篷 普賢洞 阿逸篷

    • 香山篷 培蔭洞 大乘居 善財洞 歡樂篷 勝觀篷 靈山篷 伏虎洞

    • 定慧篷 懺悔篷 蓮臺洞 新安篷 摩尼篷 大佛頭 北巖篷 北金剛洞

    • 隱居篷 梵音篷 降龍篷 觀覺篷 竹靈篷 得勝篷 西方篷 麒麟篷

    • 上茅篷 中茅篷 下茅篷

    • 香祖篷 心印篷 演古篷 梅叢篷 妙林篷(香祖以下五篷歸祖印寺領)

    • 妙音洞 水月篷 學成篷(此三篷歸學堂領)

廢庵(又附共一百七十三所)

不肯去觀音院

五代梁貞明二年日本國僧慧鍔自五臺山得觀音像欲返故國舟抵新螺礁(在蓮花洋石牛港口)不為動鍔禱之舟行泊於潮音洞下居民張氏目覩斯異舍所居雙峯山卓庵奉之俗呼為不肯去觀音院(《大德昌國州志》詳〈靈異〉)

《裘志》隸〈古蹟門〉云今廢此乃普陀之權輿今瓊宮貝闕爭仰海天佛國而不知其初一茅茨土階而已自古捨宅建寺之人未有不依名剎垂聲不朽獨張氏寂焉無聞良以今寺非此地故址耳然木本水源似不可忘與潮公言之即懸額於潮音洞庵內以表之又特設張氏主奉於外護之旁意誠善矣然無專堂以奉之揆諸本源二字猶未圓滿以致朝禮者祇知某寺某庵而不知有菩薩親選道場之不肯去院豈非憾事儻得緇流發願檀信慨助訪尋故址補建殿宇以奉大士別立堂以祔張氏較之各項建置其功德為更大矣

又按《大德志》又言郡聞遣幕客迎其像置城中為民求大吉祥已而有僧即大眾中求嘉木刻像扃戶彌月工竟而僧不見今之儼然趺坐於殿者是也是普陀所奉瑞相尚非來自五臺之舊而現僧刻像仍還普陀益可驗大士之於是山為不肯去矣

海岸孤絕處

宋高宗紹興元年真歇解會長蘆南遊浮海於此結庵榜曰「海岸孤絕處」郡請於朝命住持寶陀易律為禪時海山七百餘家俱業漁聞教音悉棄舟改業去(《大德志》《裘志法統真歇傳》)

演法堂

元大德五年命李鐵木兒不花治之(舊志)

鐵瓦殿

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徙居民入內地焚山中殿宇三百[A214]僅留是殿使一僧一价守奉香火正德十年僧淡齋募鑄鐵瓦二萬甎一萬建正殿方丈於洞南嘉靖六年河南王賜琉璃瓦三萬鼎新殿宇三十二年東倭入犯總兵胡宗憲都督盧鏜遷宇於今鎮海之招寶山餘舍盡焚(《裘志》)

無量(量亦作梁)殿

在潮音洞上北都遊僧(失其名)設鐘鼓二十四具以應二十四氣(《裘志》)

琉璃殿梵王宮

俱在潮音洞上明嘉靖間魯王建

棲真庵

明萬曆三十年督造張隨改名真顯吳忠烈鍾巒寓室遺迹在此(朱緒曾《昌國典詠》)

朝陽庵

在白華山頂之麓明萬曆五年內臣明鳳祝髮於此以鳳號朝陽故名徒真元孫如樂皆以內臣出家堅守淨業克紹前聲督造內臣張隨題額曰「瑞靄栴林」清康熙[A215]六世孫照徹修今廢(《秦志》)

明上虞徐如翰詩

樹密徑幽深 禪房春晝陰 斷雲寒宿檻 流水靜穿林 僧說前朝事 人多象外心
翻悲出門去 鐘磬有餘音

雨華庵

在雨華峯下如曉建照德重修

大慈庵

在茶山明萬曆[A216]古鑑建以接待往來

方圓庵

在千步沙廣濟建三世孫源祿修

望槎庵甘露庵

清雍正[A217]法雨住持法澤買二庵廢址並作一庵為退居之所即今之長生庵

真歇庵

在普濟寺後宋真歇建即海岸孤絕處或稱為真歇庵

清釋永道〈尋真歇庵〉詩

波中卓錫破天荒 祖道於今日更彰 欲訪幽棲遺老盡 寒雲冉冉水湯湯

寶函堂

在不二石右真一[A218]刺血書經處

育恩院

在普濟寺西二里總鎮楊宗業建並構不二閣寺僧性能守靜於此

明徐如翰詩

山勝皆藏石 石奇各肖形 地當幽絕處 寺露半開扃 小檻援飛霧 晴窗瞰落星
曲階苔細細 危竇水泠泠 竹罅斜通白 雲標別染青 密陰時護徑 麗影欲充庭
挹海懸雙鏡 開山問五丁 漸疑霞作屋 翻訝蘚為屏 坐臥俱成適 攀躋覺有靈
穉僧能呪鉢 仙子解談經 面壁宜深定 鐫題各辦銘 最憐齋報午 粳粒筍芽馨

總靜室

在司基灣明督造張隨以舊址湫隘拓基遷建題曰「雲林總會」

松雪齋

妙用居此九世孫廣志重修明副憲周應治題額大學士申時行書

善法堂

性相居此(採訪云普濟寺住持天真於洪筏堂外別建是堂今仍併入洪筏堂)

恩榮堂

迥禪師祠海日置地集本支同建

衣珠堂

如迥同徒性空居此孫海日字榮光故又號榮光堂嗣孫普通續敬等重修

仁德堂

普勤同徒通奇創(按秦耀曾記即今之錫麟堂)

清朱謹〈寓仁德堂〉詩

暮年猶蹈海 至此未還家 夢過如飄葉 春殘又落花 客心憎筆硯 儒業羨袈裟
何似山頭石 無情閱歲華

寶林堂

海山居此因內徙其徒散居不復建五世孫通悟歸其地於普濟

彌陀庵

在茶山照順照林居此(林為普濟執事募化油漆寶殿盡心有功)

梵音庵

在海天佛國石右明照建五世孫寂愛重建

無垢庵

在茶山深處明萬曆[A219]寶臺開山清康熙二十八年三世孫手量重建慈谿裘璉聯其室曰「到門三澗清降海繞室千葩豔奪霞

吉祥庵

明萬曆五年明潭以內臣出家卜築居焉

飧霞庵

明萬曆間妙峯寶峯同建眉公陳徵君題額

竹林庵

增飧建徒超慧居之改名龍象庵

宜庵

在茶山東北勤學以過小山洞潮汐不時請於法雨明益長老起蓋此庵

憨山居

清海岫重建岫為法雨知眾勤勞多年建此為休息之所

福源庵

庭柏建督造張隨題額

智度庵

在大智塔右如心創元吉重建吉先為普濟監院後為法雨堂主勤敏服眾

開智庵

法雨寺僧通勖等建內供大智像

地藏庵

佛恩建為法雨寺普同塔院

松雲庵

武嚴建方昇居之嚴為法雨副寺勤敏有功

靈芝庵

在育恩院右景最奇勝

文殊院

潮音之退居院息耒未闢之前結茅於茲當巫山石玲瓏巖之交小而不偪幽而不寒峻崖之中清泉涓注修樹怪藤蒼翠撲人名曰文殊以其大峯如象也

鎮龍庵

性果建與聖壽庵相聯後古心即其址建德雲室退居於此

龍沙庵

在龍巖西圓宗建廣智重建未就徒續章成之乾隆乙卯覺照同徒昌曙昌曉重修

  • 大智庵

  • 西資庵在一乘塔後

  • 慈源庵在千步沙

  • 天王殿在千步沙

  • 普濟庵真空建

  • 圓隱堂定慧居之

  • 善慶堂海寶性樂居之

  • 供石齋海岳居之

  • 水月堂真宰居之

  • 美勝堂寂周居之

  • 天機堂天機居之

  • 歸元堂照宇居之

  • 斗室齋寂汶建

  • 圓覺庵如月建

  • 琉璃庵在茶山後

  • 崇德庵見寬建

  • 華嚴庵性覺建

  • 圓隱庵如元建

  • 靈瑞庵性學建

  • 慈音庵增耀建

  • 金剛洞庵惟至建

  • 祇園庵靈一建

  • 極樂庵博堂庵(「博」《秦志》作「摶」)

  • 竹石居在八卦石下

  • 菩提庵心徹建

  • 寶華庵明德建

  • 華嚴庵自全建

  • 金剛庵佛虛建

  • 定慧庵名山建

  • 雞足庵

  • 萬松庵善緣重建

  • 翠微庵如欽性律創

  • 資福庵寂燈建

  • 萬佛庵梵慧建

  • 龍樹庵海燈建(「燈」《秦志》作「澄」)

  • 大悲庵如盈建

  • 月印庵在摩尼洞上

  • 雪浪庵在後海洋畔

  • 般若庵在鸚哥石右

  • 融徹庵融徹創

  • 清淨庵照盛重修

  • 雙隱庵沐冶建

  • 寧喜庵子傑建

  • 一草庵古風建

  • 雪雲庵芳昇建

  • 龍興庵陵漢建

  • 上乘庵法雨寺茶園

  • 水濟庵萬緣建

  • 月光庵廣信建

  • 青鼓庵源學建

  • 太平庵在大智塔西

  • 白雲庵性堅建

  • 娑羅庵真隆建

  • 蓮花庵如定建

  • 大覺庵真良建

  • 清籟庵在金剛窟後

  • 林樾庵海觀建

  • 祖音庵為普賢老祖祠

  • 龍泉庵為圓悟祠

  • 迎旭庵萬宗建

  • 法華庵性實建

  • 長壽庵源濬建

  • 樹德堂智惻重建

  • 明淨庵誠義重修

  • 寄餘庵心明建

  • 圓通境庵靈脈創

  • 法善庵照源建

  • 秀蓮庵在千步沙

  • 慧日庵在千步沙

  • 金地庵在千步沙(乾峯元塔院)

  • 海常庵真曉建

  • 善說齋在慈雲石旁

  • 證覺堂性旋居之

  • 枕石居性樂居之

  • 太古堂海涵居之

  • 蘿月堂寂周居之

  • 水天齋心徹建

  • 見空堂性徹建

  • 佑啓堂在天機堂側(無窮富祠)

  • 中法如庵舊名正法堂

  • 方廣庵如富建

  • 觀音庵海印創

  • 湧泉庵如叢建

  • 弘覺庵海舟建

  • 智勝庵在茶山左性靈建

  • 大休庵在龍頭山上

  • 中峯庵慧海建

  • 至善庵明空建

  • 法華團瓢實修建

  • 東照庵香雲建

  • 平天洞庵性悟居之

  • 芥光庵普勝建

  • 功德林庵來肩建

  • 慈慧庵性覺建

  • 德鄰庵寂輝建

  • 月峯庵萬慧建

  • 象中庵

  • 瑞雲庵宗修建

  • 大中庵別峯建

  • 南山庵吼山建

  • 海雲庵岐峯建

  • 金陵庵天鑑重建

  • 盤龍庵真寬建

  • 圓信庵明忠建

  • 迴龍庵明富建

  • 萬年庵敬雲焚修

  • 大士庵雲際旭映同建

  • 楞伽庵月華創

  • 青蓮庵弘慧建

  • 白衣庵通行建

  • 別峯庵性忠建

  • 師子庵旨庵建

  • 堆雲庵臥容建

  • 彈指庵素彬建

  • 福幢庵即法雨中興塔院

  • 指南庵實參建

  • 智定庵在後東天門上

  • 彌勒洞庵戒明焚修居之

  • 永勝庵祖敬建

  • 龍珠庵心源同徒重建

  • 海印庵在蓮花洋畔

  • 大慈庵在西天門側

  • 金剛庵性汾建

  • 瑞勝庵寂壽同孫等重建

  • 六明庵源泰建

  • 聖壽庵如弘建

  • 律堂賢瑞建

  • 桂花庵廣輪建

  • 上方庵智廣建

  • 彌勒室法雲建

  • 離垢庵本來建

  • 福慧庵源法建

  • 淨勝庵無能建海文重修

上法如庵(舊名易安堂廢址歸大悲殿管)

普陀洛迦新志卷五終

附錄觀世音菩薩靈感救護亞洲記

清光緒庚子聯軍入北京外兵各佔區域而守日本軍隊所轄地段內一廢寺日軍官據寺精舍數間該寺住持與日軍官過從漸密遂向某軍官曰「貴國亦是佛教國本寺有古代傳留之觀音聖像一尊老僧將去世中國內亂將作殺刧積重難返惡魔當道漸毀佛法此莊嚴佛像必難保存擬請貴國代為供奉未識可否」該軍官曰「須請示欽使而後行」乃請示於駐北京之日本欽使欽使曰「可但須有該僧志願書方可照收」由是該軍官言於某住持該住持即書一「奉贈觀音聖像一尊於大日本供養」之字據與之日軍遂派音樂大隊欽使以下文武百官步送聖像於塘沽之日本兵船并電致日本集合全國士紳迎奉聖像登陸建一鎮海樓於高麗海峽而供養之迨日俄開戰俄竭全國之力以攻日本水陸並進其勢洶洶陸則利用西伯利亞鐵路直逼海參威海則盡驅波羅的海艦隊繞印度洋而入高麗海峽在俄國意以為日本區區三島稱霸亞洲不難一鼓而滅之日本滅則中國大好河山自為俄屬世界即無與抗顏者是以盡驅艦隊直入高麗海峽不意是日大霧日本海軍士官均隱於鎮海樓觀音像前後以伺俄軍之蹤迹忽一綫清光衝破大霧俄艦隊盡集於前日軍皆奮勇爭先一鼓衝至俄艦隊側即將俄艦全部擊沈未沈者皆被俘虜從此全日海軍崇信鎮海樓之觀世音菩薩為亞洲之大慈大悲救世主此駐漢口日本領事瀨川持照片親證於盧鴻滄居士者曹亞伯記


校注

[0251001] 編按雍正癸丑十月只到二十九日(1733.12.05)無三十日
[A1] 間【CB】閒【志彙】
[A2] 圮【CB】𡉏【志彙】
[A3] 間【CB】閒【志彙】
[A4] 間【CB】閒【志彙】
[A5] 間【CB】閒【志彙】
[A6] 間【CB】閒【志彙】
[A7] 間【CB】閒【志彙】
[A8] 間【CB】閒【志彙】
[A9] 間【CB】閒【志彙】
[A10] 間【CB】閒【志彙】
[A11] 間【CB】閒【志彙】
[A12] 間【CB】閒【志彙】
[A13] 間【CB】閒【志彙】
[A14] 間【CB】閒【志彙】
[A15] 間【CB】閒【志彙】
[A16] 間【CB】閒【志彙】
[A17] 間【CB】閒【志彙】
[A18] 間【CB】閒【志彙】
[A19] 間【CB】閒【志彙】
[A20] 間【CB】閒【志彙】
[A21] 間【CB】閒【志彙】
[A22] 間【CB】閒【志彙】
[A23] 間【CB】閒【志彙】
[A24] 間【CB】閒【志彙】
[A25] 間【CB】閒【志彙】
[A26] 間【CB】閒【志彙】
[A27] 間【CB】閒【志彙】
[A28] 間【CB】閒【志彙】
[A29] 間【CB】閒【志彙】
[A30] 間【CB】閒【志彙】
[A31] 間【CB】閒【志彙】
[A32] 間【CB】閒【志彙】
[A33] 間【CB】閒【志彙】
[A34] 間【CB】閒【志彙】
[A35] 間【CB】閒【志彙】
[A36] 間【CB】閒【志彙】
[A37] 間【CB】閒【志彙】
[A38] 間【CB】閒【志彙】
[A39] 間【CB】閒【志彙】
[A40] 間【CB】閒【志彙】
[A41] 間【CB】閒【志彙】
[A42] 間【CB】閒【志彙】
[A43] 間【CB】閒【志彙】
[A44] 間【CB】閒【志彙】
[A45] 間【CB】閒【志彙】
[A46] 間【CB】閒【志彙】
[A47] 間【CB】閒【志彙】
[A48] 間【CB】閒【志彙】
[A49] 間【CB】閒【志彙】
[A50] 間【CB】閒【志彙】
[A51] 間【CB】閒【志彙】
[A52] 間【CB】閒【志彙】
[A53] 間【CB】閒【志彙】
[A54] 間【CB】閒【志彙】
[A55] 間【CB】閒【志彙】
[A56] 間【CB】閒【志彙】
[A57] 間【CB】閒【志彙】
[A58] 間【CB】閒【志彙】
[A59] 間【CB】閒【志彙】
[A60] 間【CB】閒【志彙】
[A61] 間【CB】閒【志彙】
[A62] 間【CB】閒【志彙】
[A63] 間【CB】閒【志彙】
[A64] 間【CB】閒【志彙】
[A65] 間【CB】閒【志彙】
[A66] 間【CB】閒【志彙】
[A67] 間【CB】閒【志彙】
[A68] 間【CB】閒【志彙】
[A69] 間【CB】閒【志彙】
[A70] 間【CB】閒【志彙】
[A71] 間【CB】閒【志彙】
[A72] 間【CB】閒【志彙】
[A73] 間【CB】閒【志彙】
[A74] 間【CB】閒【志彙】
[A75] 間【CB】閒【志彙】
[A76] 間【CB】閒【志彙】
[A77] 間【CB】閒【志彙】
[A78] 間【CB】閒【志彙】
[A79] 間【CB】閒【志彙】
[A80] 間【CB】閒【志彙】
[A81] 間【CB】閒【志彙】
[A82] 拾【CB】抬【志彙】
[A83] 間【CB】閒【志彙】
[A84] 間【CB】閒【志彙】
[A85] 間【CB】閒【志彙】
[A86] 間【CB】閒【志彙】
[A87] 間【CB】閒【志彙】
[A88] 間【CB】閒【志彙】
[A89] 間【CB】閒【志彙】
[A90] 間【CB】閒【志彙】
[A91] 間【CB】閒【志彙】
[A92] 間【CB】閒【志彙】
[A93] 間【CB】閒【志彙】
[A94] 間【CB】閒【志彙】
[A95] 間【CB】閒【志彙】
[A96] 間【CB】閒【志彙】
[A97] 間【CB】閒【志彙】
[A98] 間【CB】閒【志彙】
[A99] 間【CB】閒【志彙】
[A100] 間【CB】閒【志彙】
[A101] 間【CB】閒【志彙】
[A102] 間【CB】閒【志彙】
[A103] 間【CB】閒【志彙】
[A104] 間【CB】閒【志彙】
[A105] 間【CB】閒【志彙】
[A106] 間【CB】閒【志彙】
[A107] 間【CB】閒【志彙】
[A108] 間【CB】閒【志彙】
[A109] 間【CB】閒【志彙】
[A110] 間【CB】閒【志彙】
[A111] 間【CB】閒【志彙】
[A112] 間【CB】閒【志彙】
[A113] 間【CB】閒【志彙】
[A114] 間【CB】閒【志彙】
[A115] 間【CB】閒【志彙】
[A116] 間【CB】閒【志彙】
[A117] 間【CB】閒【志彙】
[A118] 間【CB】閒【志彙】
[A119] 間【CB】閒【志彙】
[A120] 間【CB】閒【志彙】
[A121] 間【CB】閒【志彙】
[A122] 間【CB】閒【志彙】
[A123] 間【CB】閒【志彙】
[A124] 間【CB】閒【志彙】
[A125] 間【CB】閒【志彙】
[A126] 間【CB】閒【志彙】
[A127] 間【CB】閒【志彙】
[A128] 間【CB】閒【志彙】
[A129] 間【CB】閒【志彙】
[A130] 間【CB】閒【志彙】
[A131] 間【CB】閒【志彙】
[A132] 間【CB】閒【志彙】
[A133] 間【CB】閒【志彙】
[A134] 間【CB】閒【志彙】
[A135] 間【CB】閒【志彙】
[A136] 間【CB】閒【志彙】
[A137] 間【CB】閒【志彙】
[A138] 間【CB】閒【志彙】
[A139] 間【CB】閒【志彙】
[A140] 間【CB】閒【志彙】
[A141] 間【CB】閒【志彙】
[A142] 間【CB】閒【志彙】
[A143] 間【CB】閒【志彙】
[A144] 間【CB】閒【志彙】
[A145] 間【CB】閒【志彙】
[A146] 間【CB】閒【志彙】
[A147] 間【CB】閒【志彙】
[A148] 間【CB】閒【志彙】
[A149] 間【CB】閒【志彙】
[A150] 間【CB】閒【志彙】
[A151] 間【CB】閒【志彙】
[A152] 間【CB】閒【志彙】
[A153] 間【CB】閒【志彙】
[A154] 間【CB】閒【志彙】
[A155] 間【CB】閒【志彙】
[A156] 間【CB】閒【志彙】
[A157] 間【CB】閒【志彙】
[A158] 間【CB】閒【志彙】
[A159] 間【CB】閒【志彙】
[A160] 間【CB】閒【志彙】
[A161] 間【CB】閒【志彙】
[A162] 間【CB】閒【志彙】
[A163] 間【CB】閒【志彙】
[A164] 間【CB】閒【志彙】
[A165] 間【CB】閒【志彙】
[A166] 間【CB】閒【志彙】
[A167] 間【CB】閒【志彙】
[A168] 間【CB】閒【志彙】
[A169] 間【CB】閒【志彙】
[A170] 間【CB】閒【志彙】
[A171] 間【CB】閒【志彙】
[A172] 間【CB】閒【志彙】
[A173] 間【CB】閒【志彙】
[A174] 間【CB】閒【志彙】
[A175] 間【CB】閒【志彙】
[A176] 間【CB】閒【志彙】
[A177] 間【CB】閒【志彙】
[A178] 間【CB】閒【志彙】
[A179] 間【CB】閒【志彙】
[A180] 間【CB】閒【志彙】
[A181] 間【CB】閒【志彙】
[A182] 間【CB】閒【志彙】
[A183] 間【CB】閒【志彙】
[A184] 間【CB】閒【志彙】
[A185] 苟【CB】茍【志彙】
[A186] 間【CB】閒【志彙】
[A187] 間【CB】閒【志彙】
[A188] 間【CB】閒【志彙】
[A189] 間【CB】閒【志彙】
[A190] 間【CB】閒【志彙】
[A191] 間【CB】閒【志彙】
[A192] 間【CB】閒【志彙】
[A193] 間【CB】閒【志彙】
[A194] 間【CB】閒【志彙】
[A195] 間【CB】閒【志彙】
[A196] 間【CB】閒【志彙】
[A197] 間【CB】閒【志彙】
[A198] 間【CB】閒【志彙】
[A199] 間【CB】閒【志彙】
[A200] 間【CB】閒【志彙】
[A201] 間【CB】閒【志彙】
[A202] 間【CB】閒【志彙】
[A203] 間【CB】閒【志彙】
[A204] 間【CB】閒【志彙】
[A205] 間【CB】閒【志彙】
[A206] 間【CB】閒【志彙】
[A207] 間【CB】閒【志彙】
[A208] 間【CB】閒【志彙】
[A209] 間【CB】閒【志彙】
[A210] 間【CB】閒【志彙】
[A211] 間【CB】閒【志彙】
[A212] 間【CB】閒【志彙】
[A213] 間【CB】閒【志彙】
[A214] 間【CB】閒【志彙】
[A215] 間【CB】閒【志彙】
[A216] 間【CB】閒【志彙】
[A217] 間【CB】閒【志彙】
[A218] 刺【CB】剌【志彙】
[A219] 間【CB】閒【志彙】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