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洛迦新志卷四
檀施門第四(共七十八條)
如來遺詔,護法託於王臣;菩薩發心,度生首推布施。況大士建號大悲,廣施無畏。故珞珠解頸,菩薩亦乞慈悲;珍寶捨身,眾生皆求哀愍。自昔已然,於今為烈。明則疊賜藏經,清則重頒內帑。或築隄捍海,或割畝助糧。姓名有湮沒不彰,福德固流傳無盡。蓋佛法之興衰,關國運之隆替。未有慈悲導俗,而黎民不被其恩;更無明良在朝,而僧眾不蒙其澤。追懷先德,庸啓後人。志檀施。
五代梁
張氏,佚其名。貞明二年,舍所居為不肯去觀音院。(舊志;詳〈靈異〉、〈梵剎之廢庵〉、〈禪德〉三門)
宋
太祖乾德丁卯,遣內侍王貴齎香旛詣山。(舊志〈命使〉)
神宗元豐三年,內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韓。至是,有大龜負舟不得去。望山作禮,龜沒舟行。洎還,以其事上之,賜額「寶陀觀音寺」。許歲度僧一人。置田積糧,安眾修道。(延祐《四明志》;舊志)
寧宗嘉定七年,從住山德韶請,賜修圓通殿錢萬緡,並御書、金襴衣、銀鉢、瑪瑙珠、松鹿錦旛等。(舊志)
理宗淳祐八年,詔置接待莊,免本山租役。(舊志)
元
成宗大德二年,中宮命內侍李英降香修殿宇。(《許》、《秦》二志)
三年,命宿衛孛羅降香,賜金百兩修殿宇。(舊志)
四年,降香飯僧。(劉賡〈寶陀寺記〉)
五年,命魏也先、太出、李鐵木兒不花,治演法堂。賜綵旛、緘香及帑錢二十緡。割鄞田、昌國田、及山,共四千餘畝供僧。(舊志)
按:《裘志》作「三年」。又云「一作一年」。《許志》據劉賡記〈盛熙明品〉中,作「五年」。今從之。
仁宗皇慶二年,皇太后遣法華奴齎賜主僧袈裟,及十方僧飯。勅浙省,賜鈔八百六十八錠,買給長明佛燈田三頃。(舊志)
泰定帝泰定四年,遣中正同知帖閭齎賜金幣,賜飯僧鈔千錠,僧衣一百八件。供聖黃金織文旛、金綵綺帛。賜供營繕田二頃二十六畝。(《許》、《秦》二志;《裘志》作皇慶四年[1],誤。)
泰定帝致和元年,遣御史曹立齎賜香幣及鈔百錠。(舊志)
順帝元統二年,宣讓王施建塔鈔千錠。(舊志)
明
神宗萬曆十四年,遣內官監太監張本御用監太監孟廷安,齎賜皇太后刊印續入藏經四十一函、舊刊藏經六百三十七函;裹經繡袱六百七十八件;觀音金像一尊,善財龍女各一尊;金紫袈裟一襲。於寶陀寺立靜室五十三處。(舊志)
明神宗賜寶陀寺藏經勅:皇帝勅諭普陀山寶陀禪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維佛氏之教,具在經典。用以化導善類,覺悟羣迷,於護國佑民,不為無助。茲者,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命工刊印續入藏經四十一函,并舊刊藏經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頒布本寺。爾等務須莊嚴持誦,尊奉珍藏。不許諸色人等,故行褻玩,致有遺失損壞。特賜護持,以垂永久。欽哉故諭。大明萬曆十四年三月日。
按《裘志》云:二十七年,勅法雨文同,不另載。是時一尚為寶陀,一尚為海潮。
二十七年,遣漢經廠掌壇,御馬監太監趙永、曹奉,齎賜大藏經六百七十八函、《華嚴經》一部、《諸品經》二部、滲金觀音像一尊。(舊志)
明神宗再賜藏經勅:勅諭南海普陀山寶陀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發誠心,印造佛大藏經,頒賜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經首護勅,已諭其由。爾住持及僧眾人等,務要虔潔供安,朝夕禮誦。保安眇躬康泰,宮壼肅清。懺已往愆尤,祈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朕成恭己無為之治道焉。今特差內漢經廠掌壇,御馬監太監趙永,齎請前去彼處安供。各宜仰體知悉,欽哉故諭。大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初十日。
又,三賜全藏經勅:皇帝勅諭南海普陀山寶陀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維自古帝王,以儒道治天下;而儒術之外,復有釋教,相翼並行。朕以沖昧,嗣承大統迄今廿有七禩。天下和平,臣民安樂。仰思天眷、祖德洪庇,良由大公同善之因。況國初建置僧錄司,職掌厥事。蓋仁慈清淨,其功德不殊;神道設教,於化誘為易。祖宗睿謨,意深遠矣。佛氏藏經,舊刊六百三十七函;我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續刊四十一函。朕既恭序其端,而又因通行印施,序其前後,勅諭護持;所以錫孝類,流慈恩也。茲者,朕嘉善道之可依,念傳布之未廣;爰命所司,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捨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永垂不朽。庶表朕敬天法祖之意,弘仁普濟之誠,使海宇共享無為之福。先民有言,一念思善,和風慶雲;一念不善,災星厲氣。夫善念,以有感而興,無感而懈。是以皇極敷言,不厭諄懇。聖哲所貴,善與人同。古今相傳,其揆一也。且善在一人,尚萃一家和氣;若億兆向善,豈不四海太和?此經頒布之處,本寺僧眾人等,其務齋心禮誦,敬奉珍藏,不許褻玩,致有毀壞。特賜護勅,以垂永久。欽哉故諭。大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日。
按:三十三年始改寶陀寺額為「普陀」。二十七年二勅文,舊志均曰「普陀寺」。何可額尚未改,而先呼後易之名乎?特為改正,以示不妄。
三十年四月,遣御用監太監張隨,同內官監太監王臣,齎賜帑金千兩督造藏殿、飯僧銀千八百兩、誦禮《觀音經》銀三百兩、《觀音經》一藏。(舊志)
三十三年,仍遣張隨同御馬監太監党禮、張然,齎賜帑金二千兩,(《裘志》作三千兩)督造普陀禪寺。又僧齋銀三百兩,及織紵旛幢、金花丹藥等物、《金剛般若經》一藏、《觀音普門品經》一藏,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太后又賜建寺銀三千兩。踰年工竣,復命。復特遣中貴,錫玉帶以鎮山門。(舊志)
明,釋海觀〈玉帶記〉:
普陀山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勅建之後,金碧照榮,如夜摩、睹史之宮從天而墜。海眾拜瞻,法會殊勝,近世未有若斯之盛也。恭荷綸音,煥頒龍藏。壬子年春,復特遣中貴,賜之玉帶,以鎮山門。林樾野人,住靜磐石之下,樂觀其美。敢不揄揚休美,略以往事例之。佛印收蘇內翰玉帶,永鎮山門。武后賜萬囘和尚以錦袍玉帶。又裴晉公平淮西,憲宗賜以玉帶。公臨薨,卻進,口占奏狀云:「內府之珍,先朝所賜;既不敢將歸地下,又不合留在人[A1]間,謹卻封進。」聞者歎其不亂。夫內翰固超特,佛印又豈屑屑於此者?各以高風勝致,嬉戲今古耳。晉公之敬君,不貪貽子孫,其學識又與內翰別是一格。萬囘之賜,賜非其主。豈若今者,頒自聖明、得諸方外之為慶哉?今世之秉鈞軸、膺寵遇者,裨補無涓埃之微,而玉帶有韞匵之積。厥後子孫蕭索,售為口食之需,君恩掃地。甚者,負罪家沒,玉帶復歸內廷。嗚呼!人情何不錫於山而錫於身耶?因著為說,一以記名山之盛事,二以砭世榮之難恃云。
三十四年,准御馬監太監党禮之請,賜海潮寺額,為「護國鎮海禪寺」。(《許》、《秦》志)
三十五年,遣党禮齎賜帑金千兩,建御製碑亭,祝釐飯僧。(舊志。○碑文見〈梵剎〉)
三十七年,遣張隨齎賜帑金千兩,到山飯僧,延僧檢閱藏經三年。并五綵織金龍緞四十疋,及長旛經袱桌衣等。(舊志)
三十九年,遣張隨等齎賜帑金千兩,祝釐飯僧。又遣党禮等齎賜鎮海禪寺《大藏經》。(舊志,萬曆三十九年再賜藏經勅)
明神宗再賜藏經勅。勅諭浙江南海普陀山鎮海禪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發誠心,印造佛《大藏經》,頒賜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經首護勅,已諭其由。爾住持及僧眾人等,務要虔潔供安,朝夕禮誦。保安眇躬康泰,宮壼肅清。懺已往愆尤,祈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朕成恭己無為之治道焉。今特差漢經廠闍黎,御馬監太監党禮,齎請前去彼處供安。各宜仰體知識,欽哉故諭。大明萬曆三十九年九月日。
按《裘志》云:此勅法雨寺時,已賜額「鎮海」。文與普陀寺敕微有不同,故另載,今依之。
崇禎十四年辛巳,上以天步方艱,物多疵癘;命國戚田弘遇捧御香,祈福普陀大士。(錢謙益撰〈天童密雲悟塔銘〉)
河南王於嘉靖六年賜琉璃瓦三萬,鼎新無量殿。(舊志)
魯王於嘉靖間,建琉璃殿、梵王宮。(舊志)
魯王,於萬曆間,歲致米、飯大眾。賜赤金像一座,重三十石(石,疑是斤字之訛),並造新殿。(魯王〈普陀山碑記〉)
崇王由樻,於天啓七年,捐資重建藥師殿,書「法門龍象」額,賜千佛衣。(舊志〈梵剎〉)
承乾宮皇貴妃遣官進香,并製滲金佛像一尊。(舊志〈精藍〉)
陶崇道,會稽人,官方伯。於磐陀庵西,倡緣築堤,墾田數十畝,以充香積。天啓七年,又捐資建藥師殿。(舊志〈精藍〉)
梁文,明,官定海都司。因祈嗣有感,捐資創白華庵。(舊志〈精藍〉)
方應明,明季,官海憲。[A2]捐俸重建磐陀庵,殿宇巨麗。(舊志〈精藍〉)
蘇若霖,崇禎朝內官。捐己資千餘,莊嚴淨土。(《舊志.精藍》)
按:明妙峯福登禪師,福慧洪深,誓願廣大。一生所作大功德,莫能殫述。素願造滲金文殊、普賢、觀世音三大士像并銅殿,送五臺、峨嵋、普陀,以供養之。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杖錫潞安,謁瀋王。王適造滲金普賢像送峨嵋矣。師言銅殿事,王問:「需金若干?」師曰:「每座須一萬金。」王願造峨嵋者,即具資送師往荊州監製。殿高廣丈餘,滲金,雕鏤佛菩薩像,精妙絕倫。殿成,送至峨嵋。大中丞王霽宇撫蜀。聞師至,請示心要。遂發心助普陀者,乃采銅於蜀,運荊鑄造。及成,運往普陀。至南京,逢普陀僧力拒。蓋恐海寇悞認為金,防搶劫耳。因卜地寶華山。時寶華頗衰敗,遂奏懇勅修,得以安置。師又募五臺者。于三十三年春,躬送至山,議安顯通寺。又蒙勅修其寺。趙吉士《寄園寄所寄》中,謂陳太后勅四川造三座者,傳聞失實耳。此殿雖未至普陀,而妙峯與王霽宇之誠心毅力,何可泯滅?因附志於明季檀施之後,俾後世知有其人其事云。(《憨山夢遊集.妙峯傳》)
清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三月,駕巡杭州。准定海總兵黃大來啓奏普陀廢墜狀。命一等侍衛萬爾達、二等侍衛吳格、禮部掌印郎中觀音保,齎賜帑金千兩,建蓋山寺。(舊志,○詳見〈靈異〉)
釋性統〈己巳三月朔日上遣侍衛臣齎帑金至山恭紀〉詩:
三十五年四月,命翰林宋大業齎御書《金剛經》兩函,分賜前、後兩寺。五月命釋自戒齎內製五爪龍袍二襲,進香,祈保皇上西征,全師奏凱。(《裘志》)
繆燧〈恭送御書金剛法寶入普陀山寺記〉:
普陀,名山也。孤峙海中,距定海甫百里,在令封內。而予日以簿書鞅掌,不獲登臨而謁禮焉。[A3]間有暇晷,亦畏涉風濤。是以渡橫水者數數,而蓮華、金鉢,窅莫問津。甚矣夫,作吏之俗也!歲之丙子,恭遇今上皇帝以御書《金剛法寶》,光鐫棃棗者,頒行天下梵宇。而普陀兩寺,幸在其中。四月經函至定,宰分當躬齎入山。於是得從副戎葉公紀,揚帆抵洛迦,安經供奉於大殿。肅容再拜,天威咫尺。已乃謁大士、覽梵宇,滄溟杳靄,大哉觀也!仰維皇上,睿聖淵涵,文武廣運。廓沙漠千古不清之塵,闢海甸累朝不隸之土。垂裳宵旰,日厪如傷。而乃於萬幾餘暇,披釋氏之微言,運如神之妙腕,楷書竺藏,光被人天。而且頒行郡國,望剎推恩。天縱至人,真絕古今而邁三五者矣。燧,一命微員,叨膺司牧。疆域不過百里,案牘期會,事甚眇末。而蚊負冰兢,不遑啓處。承乏來,不知翰墨文章復為何物?少之所學,仕而轉荒。而聖天子獨廣大從容如此!豈非雲雷風雨、日月星辰,挈五行而運四時、周八方而生萬物,成功文章無所不有之為天也哉?小官,管窺蠡測,仰贊高深。凝思拜頌之下,不暇探討山川之幽秀,風物之雄奇。一棹遄歸,皇皇職役。寧見笑於山靈,而決不敢瀆鬼神以失民義。則燧今日揚上德而慊臣職之意也夫。
三十六年,命使進香,賜五爪龍衣一襲、㼭子(㼭,徒念切,音磹,乃鑪瓶等之座子)兩座、銀五十兩。(舊志)
三十八年三月,駕巡杭州。二十七日於行在,差乾清宮太監提督顧問行、內務府廣儲司郎中丁皁保、太監馬士恩(《秦志》作逢恩。)等,齎金千兩,分賜兩寺,到山進香。四月初四日至寺,傳旨:山中乃朝廷香火,所有未完之功,以是帑金為之領袖,務令天下臣民,共種福田。住持須竭力圖成,勿孤上意。太后、六宮、公主,各賜金有差。並御書《金剛經》二卷,分賜兩寺。書「普濟羣靈」,及「潮音洞」額,賜前寺。書「天花法雨」,及「梵音洞」額,賜後寺。書「皓月禪心」額,賜普濟[A4]住持明怘。書「修持淨業」額,賜法雨住持性統。書芾啓:「此苗幕從輿衛於琅琊之[A5]間,為泉石之樂,恨不接遊跖也。滁,天下佳山水,且少過客,諒稱高懷。正恐賜環在近,不能少彼留也。」芾再啓。夏六月臨五十七字,賜明怘、性統。又賜性統念珠一串,供大士。又准兩寺住持奏請,發金陵城內琉璃瓦一十二萬,改蓋兩寺大殿。(舊志)
繆燧〈御題普濟羣靈額恭紀〉:
漢、晉以來,二氏之學並行於世,而佛較盛於老。非之者隘,媚之者愚,惟至人能兼包迭用於其[A6]間。我皇上,神靈天縱,優入聖域。其暇,汎覽流觀,謂釋氏之慈,即吾儒之仁;其悲憫提度,與博施濟眾無異。大矣哉,如天如地之見也!普陀為海內四大名山之一。展界後,即賜金勅建前、後兩寺。賚寵眷渥,輝賁山川。改賜今名外,復御題「普濟羣靈」,額大士殿。臣燧,忝宰斯地,恭逢盛典。既為住僧喜慶忭舞,竊伏而思之。仰維帝德之宏,王言之大,有不第為茲土茲山起見者。蓋自[A7]五帝三皇以來,馭世之道,不越仁民愛物。而其化澤之深長,聲靈之赫濯,至於柔懷百神,及河喬嶽。然則自天而下,自地而上,大小幽明,一以貫之者,類盡於羣靈,而道全於普濟。盡千聖之猷,百王之蘊,有能出此四言者耶?大士以天子之心為心,其福民護國當何如?[A8]苟斤斤焉,僅從茲山起見,則將隘視聖人之言,而淺測聖人之心,可乎哉?臣燧是以不揣固陋,表而出之。俾四海臣民,即不獲至其地者,覽斯志,亦共瞻仰沐浴於無疆之化澤云耳。
四十二年二月,駕巡杭州。命侍衛翁峩立、都統官保、中官首領王璋進香。齎賜住持心明御書《心經》一卷、帑金二百兩。命住持性統,題〈蘇臺雨景〉詩,即御書賜之。復書「大圓通殿」、「獅子窟」、「壽峯」三額,賜心明;「振宗禪寺」、「妙光」、「聖因」三額,賜性統。分掛普陀、治平、徑山接待諸處。書「添籌」二字,賜性統母。又准直郡王奏,六品官阿爾發同官保到山,送龍袍銀兩。(《許志》)
四十三年十一月,御製碑文一道賜法雨寺。十二月,御製碑文一道賜普濟寺。(兩碑文見〈梵剎〉各寺下。)書賜「宣布聲聞」、「藏經閣」、「永壽寺」額三道。命性統賦詩,以「無覺有空色相消」為首句。賦畢,賜瀚海石硯一方、豐澤園墨二錠。(《許志》)
四十四年,命浙江織造敖福合齎送御製碑文;鴻臚寺序班朱圭奉勅鐫碑。四月,賜性統御書《心經》二部、《心經》塔一軸;賜心明御書《心經》一部、《心經》塔一軸。(《許志》)
江國楨〈同織造府送御碑至普陀〉詩:
四十六年,駕巡蘇州。賜性統人參一斤及瓜果等物。時心明、慧業、德藻等各受一分。又書「栴檀林」三字額賜心明。(《許志》)
四十七年閏三月,命浙江孫文成、江南曹寅、蘇州李旭三織造,齎送內造自在觀音、救度佛母二相,分給普濟、法雨兩寺。二相連座,高一丈六尺;佛身五尺。量聖體裝就,脫紗,泥金,手足皆附,金蓮玻璃點目,金皮作衣。於四月十八日,到山安供。(舊志)
范昌治〈同部堂孫公送內造佛相入山恭紀〉詩:
四十八年二月,命內務府員外郎噶達渾降香,齎送帑金二百兩。並詔杭州織造孫文成,查明僧眾人數,許運米石出海,永為定例。七月,皇太子奏准,差中官鄧鎮、趙柱、皇姑寺住持廣博,齎賜帑金五百兩、內造大士珠寶金相一尊,供法雨寺。又帑金三百兩、金旛一對、數珠二挂、內造滲金佛三尊、黃蟒袍一襲、銀製吉慶阿哥一位,供普濟寺。(《許志》)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六日,奉硃批上諭,諭管理杭州織造孫文成:「頃有普陀山住持和尚二人來京。詢問及其寺裏過活,奏稱這二年,因嚴禁米石,不許出海。米糧短少,僧眾多有散去。此寺乃特旨修造,不比他處。今二僧人囘去,必到杭州。爾會同伊等,將一年所用糧米應需幾何,詳擬定例具奏。但恐奸民乘便,糴買米石,運至別省貨賣;浙江米價,必至騰貴。故此手書特諭,欽此。」八月初六日,性統同心明到杭。經織造孫會議,得普濟寺、法雨寺現在僧人共六百六十六眾。每日每人食米一升,合算一年,共需用米二千三百九十七石六斗。其米每年陸續運載,巡撫差官查驗,給與執照,許放出海,永為定例等因。九月十九日,織造孫具摺奏請。奉旨「知道了」,隨移咨督撫提鎮,通行文武各衙門,每年遵照放行。
四十九年,賜寶印一顆,並賜前寺大藏尊經。(《許志》)
五十二年正月,在暢春園,賜性統、心明紫衣各一襲,侍僧五人紅衣各一襲,及蜜餞珍果等物。二月,復各賜人參及丸藥等物。(《許志》)
五十五年正月,命使到山,賜性統蜜餞珍果等物。(《許志》)
五十六年,恩准性統、心明奏請,蠲免朱家尖、順母塗開墾田地錢糧。(《許志》)
〈恩免普陀錢糧碑記〉:
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准內務府,移咨內開。康熙五十七年十月二十日,侍衛魏珠將南海普陀洛迦山普濟寺僧心明、法雨寺僧空懷、空明等所奏漢字黃摺子發出,交與十二阿哥。轉傳旨,將此著阿哥親自會同包衣昂邦詢明,將御書之處議奏,欽此欽遵。臣等會議得明季藏經,皆是明朝皇帝所送。所有御書亦隨帶去。今僧人等雖請御書,然此藏經乃公主為父皇萬壽送去之經。再寫御書,必須交於內閣衙門用寶。或可照去歲,移咨孫文成,會同地方巡撫等。將舊年寬免開墾田地錢糧數目情由,并善為保誦藏經,不許僧人胡亂生事,立碑永垂,為此請旨。隨於康熙五十七年十月二十日具疏。并漢字黃摺子,給與奏事六品官雙全等,啓奏。奉旨依議。為此照普濟寺僧人心明等所奏漢字黃摺子,抄錄一張,一並咨明前去。到日,爾即親與地方巡撫等,將開墾之田地,寬免錢糧之情由數目,並善為保誦藏經,不許僧人胡亂生事等語,可立石碑。為此交爾等因,欽此欽遵。臣朱軾、孫文成竊查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准內務府清字咨文,奉旨將普陀洛迦山普濟、法雨二寺和尚心明、性統開墾田地,求免錢糧原摺,交與織造孫文成,與浙江巡撫朱軾,查明妥議,具奏,欽此欽遵,等因到。臣遵即會同行據定海縣知縣曹秉仁,親往安期鄉、朱家尖、順母塗地方,查丈寺僧開墾之產,共田地塗山三十三頃一十五畝三分零。內已報起徵田地塗山二十八頃八十二畝五分零,應徵銀六十一兩四錢四分五釐零,米一十四石一斗六合零。又已報陞科,尚未起徵田地塗山四頃三十二畝八分,應徵銀七兩一錢三分六釐零,米二石二斗九升六合零。又朱家尖,未墾田地一十三頃五十三畝,俱經寺僧築塘管業。該縣逐一丈明,備造清冊,詳送前來。經臣孫文成奏請。蒙皇上鴻恩,將朱家尖、順母塗,已墾田地三十三頃一十五畝零,未墾荒地一十三頃五十三畝,一概寬免。奉旨,傳與巡撫,照此摺依議欽遵在案。伏惟我皇上,聖神文武,寬信敏恭。博施濟於五十八年之[A9]間,薰風風物;垂道法於二十四省之外,化雨雨人。凡屬航海梯山,靡不向仁懷義。若普陀洛迦山者,標金樹剎,原從鹿苑分來;布寶成池,直是龍宮築就。惟茲佛國,疊受皇恩。宸翰高懸,筆墨與浮圖並峻;慧居重建,海天共梵宇齊雄。乃猶蠲國賦於福田,永錫菩提聖種;抑且著王章為戒律,真成清淨禪宗。仰承如天如地之宏慈,祗凜人心道心之大訓。諭爾僧眾,虔誦藏經,祝帝壽以無疆,宏天休於洊至。毋游惰而失業,毋生事以作非。頂戴聖恩,宣揚佛教。普天率土,物阜民安。臣等謹將飭僧免賦情由勒石,永垂千秋萬禩云。浙江巡撫臣朱軾、杭州織造臣孫文成恭撰進呈。奉硃批「是,知道了,欽此。」康熙五十八年五月,普濟、法雨二寺各立一碑。碑身高八尺五寸七分,厚九寸七分,寬四尺七寸五分。碑頂高二尺七寸,趺身高二尺五分,長七尺一寸。(碑在御碑亭西)
雍正九年三月,准浙江總督李衛奏請,賜帑金七萬兩,重建前、後二寺殿宇。命前蘇州巡撫、原任戶部左侍郎王璣監督工程。(參《許》、《秦》二志)
十二年正月,賜前、後二寺御製碑文各一道。(《許志》,碑文見〈梵剎〉各寺下)
乾隆十六年春,駕幸杭州,賜源善紫衣一襲及珍果等物。(《秦志》)
三十七年九月,賜流金嵌寶曼[口*丹]一座,重三十三兩,并哈達五色。(《許志》)
光緒十九年,由法雨寺住持福悟呈廳,申詳道撫,奏准,頒賜《清藏經》全部。(採訪)
和碩裕親王,康熙二十六年,施戒衣三百七十五單,計一千一百二十五件;紫袈裟五襲,法被一幅。延住持性統設壇傳戒,祝延聖壽。(《許志》)
釋性統〈演戒序〉:
人自畀賦以來,完然天真,純一無雜;諸緣不擾,內心明潔。迨夫一與物交,不能不逐境隨緣,起諸罪障,致喪天真耳。是以我佛世尊于拈華直指之餘,廣設律儀,嚴列戒相,以防末法比丘蕩越之咎。使人人識相護持,依律束身。漸至因戒生定,因定生慧。而拈華之旨,不外于舉匙捧鉢之中。孰謂律之無裨於宗也哉?予以丁卯歲,承乏補陀之鎮海,緇衲雲集,單提向上,以接方來。恭遇和碩裕親王普施三衣鉢具,于天下名山巨剎,而普陀居其首。于是建壇,歷年設放三壇大戒。祝無疆聖壽,永昌曆祚;風雨時若,民物熙和。凡諸新學比丘,得戒已,復彙為《同戒錄》,請序於予。是亦協報國恩,敬師重友之至意也。然諸比丘,果於舉匙捧鉢[A10]間,觸發拈華的旨,識得師友籍貫名字,究從何處得來;則師友時時現前,佛恩國恩一時報盡。予誠有厚望焉,是為序。
皇太后及六宮、公主,康熙三十八年,各賜金有差。并念珠一串、藏佛一尊、香包一件,供大士中宮。(舊志)
多羅直郡王,康熙三十九年,差僧律修,供錦旛一幅。(《許志》)
和碩莊親王,康熙三十九年,書「誕登于岸」額,齎懸大殿。(《裘志》○《許志》作賜性統)
和碩顯親王,康熙四十年,賜性統「大觀」扁,懸大殿;「洛迦勝景」扁,懸梵音洞。(《許志》)
皇太子,康熙四十二年,賜銀一百五十兩及「青蓮喻法」扁,同賜前、後寺。四十四年,書「瑞光朗映」、「藏海慈波」、「澄靈寂照」各扁賜性統。分挂普陀、平都、聚雲、楞嚴、高峯諸處。四十五年,賜「海湧慈雲」扁。又聯云:「雪浪照琳宮,芝草香中,慧日高懸震旦。天花飛梵座,楊枝雨後,祥雲齊護潮音。」懸挂前寺藏殿。(《許志》)
按:《秦志》於賜扁聯,誤年分列雍正後。
直郡王,康熙四十二年,奏准,差供大士龍袍一襲、繡龍旛一對,銀一百兩。踰年,賜「青蓮寶筏」扁。(舊志)
和碩誠親王,康熙四十八年六月,賜性統齋一筵、銀一百兩。踰年,賜後寺「挹翠浮青」、「南天寶筏」、「慈航普渡」三扁。又聯云:
端靜三公主,康熙四十八年五月,賜性統銀一百兩。(《許志》)
皇三子,康熙四十九年,賜前寺「眾香精舍」額。又聯云:
皇四子雍親王,康熙五十二年,賜方丈額三道,《金剛》、《藥師》、《觀音經》五十卷。(《許志》)
和碩(某)親王,康熙五十二年,賜性統金相大士一尊、鑪瓶各一件、銀五十兩及錦緞等。并「逸雲庵」扁額。(《許志》)
和碩果親王,雍正十二年,賜明智指畫「送子觀音像」一幅。又「六度舟」、「甘露灑心」、「慈雲廣覆」各扁,並詩字一幅。又聯云:「禪談不二千江月,經契無言萬派宗。」(《許志》)
和碩顯親王,雍正十二年,賜法雨寺住持明智「隨心滿願」及「智門寺」各扁。(《許志》)
和碩莊親王,雍正十二年,賜普濟寺住持心明、源正,法雨住持明智,各姑羢二疋、綢四疋;侍僧繭綢十四疋。又賜明智「川靜波澄」、「莫因循」、「千光靜住」、「宅心清淨」、「大海慈航」、「香雲花雨」、「常樂我淨」、「有情說法」、「十方同聚」各扁。(《許志》)
藍理,號義山,漳浦人。康熙二十九年,官定海總兵。時值建復二寺,理力任茲事,規畫久長,彌縫罅漏。二寺主席悉就稟裁。又以其鄉產巨木,斥俸捐資。置木之值凡數千緡。僧眾悅服,稱自有護法來,未有如公者。(詳〈藍公生祠記〉)
高士奇,錢塘人,官詹事府詹事。康熙三十一年,捐資助修南海普陀寺大殿。(舊志)
繆燧,號蓉浦,江陰人。康熙[A11]間,任定海知縣。捐米百石,築大干塘,成田,充入山中。(採訪)
張彪,官定海鎮守府。康熙四十一年,捐資墾朱家尖田,充入山中。(採訪)
俞茂甫、魏承祖,雍正[A12]間,捐金,為法雨寺置田百餘畝。(採訪)
陳杰,官浙江提督。乾隆辛亥,同定海總兵伊,捐資築朱家尖香蓮隩石塘。(陳杰、了塵二記)
李長庚,官浙江提督。嘉慶初,助朱提,為法雨寺築朱家尖海塘。(《秦志.藝文.宋如林記》)
王某,官廈門提督。邱某,官浙江提督。李某,官廣東提督。沈泰,官定海知縣。嘉慶[A13]間,各捐銀助築普濟寺朱家尖香蓮隩泥塘。(沈泰〈添築泥塘記〉)
鴻崑,承恩堂僧。道光十九年,助普濟寺朱家尖白沙港,田地山場一隩,為寺內大眾齋糧。又助朱家尖小洞隩田地六十畝。其花息由寺收,轉給寺中無恆產之分房各庵。助法雨寺西荷花池,墳頭山一則,添補大眾齋糧。助慧濟寺西荷花池,田二十畝,添補齋糧。由普濟寺住僧悅參呈縣請示,勒碑垂後。(《秦志》)
普陀洛迦新志卷四終
校注
[0209001] 皇慶為元仁宗之年號,起訖共二年(1312-1313)。(參照 DDBC 時間規範資料庫)【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10 冊 No. GA010n0009 普陀洛迦新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