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釋氏六帖

釋氏六帖卷第三

大法真詮部第三

○法寶名數(一)

開元藏錄

合大小乘經律論及聖賢集傳見入藏者總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大乘經五百一十五部二千七百一十三卷二百三帙大乘律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大乘論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大乘經律論總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小乘經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小乘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小乘經律論總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帙賢聖集傳五十五帙出崇福寺沙門智昇集開元釋教入藏錄二十卷標紙數也

貞元定錄

處士董處晦作序趙郡沙門從梵撰姓蘇全生結草護戒鵝珠得波離之一毛新毗尼之壽命始於大中乙亥歲至咸通庚辰年畢功總成十卷合大小乘經律論及聖賢集傳兼貞元新入藏總一千二百五十三部合五千三百七十一卷四百九十九帙大乘經六百四十四部二千四百卷二百一十五帙大乘律二十七部五十五卷五帙大乘論九十九部五百二十卷五十帙此錄標卷品首尾一句紙數行小乘經律論總三百三十七部小乘經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五十帙小乘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餘六十九傳記

法寶何多

弘明集云至寶不華至辭不飾言約至麗事寡達明珠玉少而貴瓦礫多而賤七經不過三萬言眾事備焉今佛經言卷何多矣牟子曰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絺𥿭御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又江海異行潦深廣也五岳別丘陵高大也不然即跛羊陵其巔孺子浴其淵麒麟不處苑囿吞舟魚不處小水小不容大所以法大經多

三藏名義

俱舍論云藏者藏貯義一經所謂素怛覽此云線亦曰經二毗奈那此云滅亦曰律三摩怛里迦此云論何以須設三藏曰為煩惱賊經詮定如捉賊律明戒如縛論明慧如煞闕即至彼岸以無由也

三寶六義

寶性論云何以佛法僧名為三寶曰具六義一希有如珍寶等二離垢不染三勢力除貪去毒四莊嚴五最勝六不改變

二種三寶

報恩經云無師大智及無學法名佛寶盡諦無為法名法寶聲聞無學功德智慧為僧寶或以法言二住持三寶佛像藏教沙門可保重寶

法為真寶

又寶性論喻如珍寶藏在貧家不言我貧亦不言富如法寶在人心中此即真實法寶也

四藏八藏

大智度論云一阿含藏二阿毗曇三毗尼四雜所為雜明理事八藏者一得意無忘二得心解一切三得往來解一切佛經四祕持五得辯才六甚深七道意法八奉行法藏字通上

處胎八藏

菩薩處胎經一胎化二中蔭三摩訶演方等四戒律五菩薩六雜說七金剛八佛

佛性說五

勝鬘經云一正法二法身三出世四自性五清淨性字通上

具四勝利

梵天所問經云一於法生寶想以難得故二生藥想療眾病故三生財想生七勝財故四生樂想至涅槃故

十二分經

契經應頌與記別諷頌自說并緣起譬喻本事兼本生方廣希法及論議通四眾說對佛即可通大小乘

大乘七義

善戒經云一法大菩薩法藏最大最上二心大求佛果故三解大解菩薩藏四淨大發清淨行乃至得佛五莊嚴大求智慧功德莊嚴佛乘六時大三無數劫故七具相好大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小乘無故

龍宮海藏

釋迦譜云育王欲取龍宮舍利令夜叉持鐵網入海取龍龍怖候王睡令鬼神取王入海王被寒逼起見水精塔舍利及經千萬倍多於人世龍語育王曰釋迦法末皆歸此塔止也

大乘十種

續高僧傳僧發述一通二平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十中道皆據量經論

錄有取捨

貞元錄第十云從釋迦譜已下四十部合三百六十八卷並是此方賢德撰集然於大法裨助光揚季代維持實為綱要故編錄此繕布流行若寫藏經隨情取捨諸餘傳記非涉釋宗非護法者此中不錄

○說法相式(二)

說法五因

莊嚴論云一不倒說二恆時說由不退故三離求說由大悲故四今信說名聞遠故五隨機說能巧方便故

聲隨遠近

般若論云佛說法聲無論近遠應度者如在目前如月投水咸各見佛在前為[A1]己說法隨類言音故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等

離諸過失

法華經云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不得屏處多說無人處不生欲想又云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為父母宗親隨力為說如是轉教至第五十功德無量何况初聞

侮人

出曜經云加比羅比丘以說法時言多獷意不專注左右顧視名侮於人各隨其類感為魚身生百類頭等

無相之說

金剛經云如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云無法可說也

八過之說

莊嚴論云一懈怠二不解義三拒請四不開解五不斷疑六不定七心有厭退八有恡不肯盡說

具智八種

十誦律云一法智二義智三時智四智足智五眾智六他心智七根智八上下智具能如說

一十六事

十誦云一應時二志心三次第四和合五隨義六喜樂七隨意八不輕眾九不呵眾十如法十一自利利他十二不散亂十三合義十四正直十五不生嬌慢十六不求世報

五分之式

五分律云除貪心不輕心自他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動心乃至說一偈令人生解長夜安樂

禮闕不說

善戒經云一不次第二不請說聽者在高座覆頭不信在前已立彼坐求過執刀劍不恭敬等皆不得為說法

五過非善

要集云一不召自恃二不稱眾意三諸天不悅四語不正難解五語不巧便義意不顯

有過頭破

阿含經云有一比丘為非破戒令目連遣出眾外佛曰吾若說法時有不清淨者願令速出若不去頭破七分等

舒毫現瑞

法華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彌勒懷疑文殊引古證今燈明佛時亦如此欲說大法等

法施實如

俱舍云法施為如實無染辯經等夫法施如實解義不起染心為其名譽利養無倒說等解十二部經

果有十種

般若論云說法之師有十種功德名聞端正得樂恭敬威光如日為一切所愛辯才有大智能盡一切結苦滅得涅槃樂

義利無盡

莊嚴論云難得復不堅身命及與財愍苦恆喜施况以法利世增長亦無盡

三品之心

正法念經云若求財喜樂為女人酒食常生為念佛鳥下報也為名聞為勝他餘以姤心中品求佛清淨心為上品為生彼智慧今得涅槃樂

五德勝利

瑜伽一不鄙陋二不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解通達又資粮論云應當依於義莫惟憂雜味於深法道中善入莫放逸

流通遠布

瑜伽論云如來法教無限量何能窮到無邊彼岸隨此方隅隨此引發智者應知

隨遍明了

華嚴經云佛有十種相音十種無量音一遍至二普遍隨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應知來聲過未隨解力

法施最勝

異相云財施如燈但明一室法施如日能照天下自利利他勝也

解經五義

莊嚴論云一如金成器如花正敷美膳得食慶書已開寶篋得用菩薩造論釋經亦復如是

漢先吳後

四十二章經序云漢孝明夢金人馳驛相尋騰蘭至先譯四十二章經吳國釋迦方誌云赤烏四年康僧會至後漢一百七十年始興佛法以洛陽鬬勝時南岳道士褚善信等自感而死徒眾舉屍去不預出家會至權信立建初寺

佛有大智

五苦經云和頭王與佛鬬智佛曰我智無量略說六種一正道二善權三至教四誘進五福德六禁戒

法海八德

中阿含經八云佛法如海有八未曾有一戒律為大二律不失時知至命終三我法極深四同解脫味五出七勝財六出四果四向大聖七不宿破戒人八四姓同一釋種

說衣室座

法華經云欲說是經入如來室大慈悲心是如來衣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以不懈怠心為菩薩四眾說

般若威力

放光般若云魔王現四兵諸王所不及欲求佛短天帝知默誦般若波羅蜜多魔不得便自然而退等

八種甚深

慈恩云一受持讀誦二修行三果行四增長功德五快妙事心六無上七深入八不共二乘

○說法時處(三)

鹿林初轉

阿含經云佛初成道趣於鹿林為五拘輪說四諦法三轉十二行法輪即八正道陳如初悟等又法華經云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爾時天帝釋及諸梵天王請我轉法輪等又維摩經云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乃至以斯妙法濟羣生一受不退常寂然等

大千同轉

莊嚴論云佛於鹿苑轉法輪時大千同轉天受破時所以大千不轉

始終四處

苑偈云生在加維衛得道摩竭陀說法波羅奈入滅拘尸那

九處度人

七佛咒經云九處度一萬八千九十四國人一他化天二波羅奈三王舍城四竭祗國五舍衛六廣嚴七維衛八拘尸九摩竭陀然佛多在給孤鷲嶺獼猴池菴羅樹園竹林精舍

法音遠美

寶積經云佛說法時有六十種言音所為柔和善軟吉祥等音廣如經說遠者目連欲知佛音遠近來至無量恆沙世界外光明王佛國聞聲如初彼佛大眾云共生食彼佛身長四十里菩薩二十里所食鉢高一里目連行於鉢上聖眾以之為蟲而服沙門像白佛佛言此娑婆釋迦佛神足弟子欲知佛音遠近故來至此彼眾皆輕彼佛曰汝現神通目連現十八變等佛言汝欲却歸一劫方至乘佛力爾

十種之利

正法念經云有十種一變具足二分別易解三與法相應四無失五非利養六伏心煩惱七為法施有報八為惡有障九無退沒十業有果

說法失時

因果經云有一比丘為一女人說法從中至夜忽然淚下比丘曰一何精進若此女人不喜佛知曰汝說法不知時不能觀根應時等

言音八種

梵摩喻經云佛有八種音最好易了柔軟調和尊慧不誤深妙不女不嬌漏闕無短聞者無厭忘倦不可思議也

梵音之初

要集云康僧會有涅槃讚音晉道安之軌範曹植字子建遊魚山聞空中梵音清雅作七囀聲昇降曲折也

經首合有

大薩遮尼乾子經云歸命大智毗盧遮那一切經首皆合先有等

經五人說

阿含經云佛弟子仙人諸天化人餘四佛印成經

說法被呵

維摩經云目連於毗耶離里巷中為白衣居士說法淨名曰說法不當夫說法者先觀人根當如法說乃至幻人為幻人說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又金剛般若論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

寶冥說法

金光明經云力尊相王自禮拜請寶冥說法恭敬

說法不悟

三慧經云王問比丘佛說法時令人得道今比丘說法不得道豈佛將道去耶比丘曰佛知人意比丘不知不態應根如蒲萄酒加之以水

正行十種

莊嚴論云一書寫二供養三流轉四聽受五轉讀六教他七習誦八解說九思擇十修習此十於法能生無量功德

傳法三人

涅槃經云大聖說法既有三乘傳法之人亦有三一阿難陀此云歡喜持小乘法藏二阿難陀跋陀此云歡喜賢持中乘法藏三阿難陀婆伽羅此云歡喜海持大乘法藏

結集前後

法苑十二云四時結集一依智論金剛仙云在鐵圍山外共文殊十方佛集大乘法藏二處胎云大迦葉與五百羅漢集十方八億八千集三藏又四分律佛入滅百年跋闍子行十事迦葉共七百羅漢在毗舍離城集三藏教法又佛滅四百年健駝羅國迦胒色迦王與五百羅漢迦濕彌羅國集五天僧萬里星馳四方雲集選留五百聖眾集小乘三藏大毗婆沙論焉

帝須結集

善見律二云阿育王敬重三寶外道等無計悉來佛法中誰言出家清淨比丘避而不住息說戒等法事王令臣至遣和不和臣便煞之王知悔過為得煞罪遂目連弟子帝須羅滅罪現通令界內不動界外皆動人在界上一脚動一脚不動大王信受歡喜乃去外道請一千羅漢九月供養重集法藏

六足玄關

俱舍云身子集二萬目連蘊六千衍那施萬八提婆摩識七世品界各六發智為身

傳記入藏

大唐內典錄十云問傳記且非佛說何附入藏目焉答毗贊道化為聖典之羽儀法門之警衛足以輝顯前緒昭進後學是以寄于三藏集末以廣枝葉令覽者知前代敬焉為僧史也

四處六會

慈恩傳十云大般若四處一王舍城鷲峯山二給孤園三他化自在天宮四王舍城竹林精舍總一十六會

教有五時

一初成道說三歸五戒二七日後至十二年說有教三三十年中說空教四四十年中說一乘教五雙林說涅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又佛地論云三身說法約義分之又龍軍三身俱不說法護法三身說法有此二宗各有教據俱有明文蓋理事不同仍候慈氏正義

○諸法名相(四)

擇滅涅槃

大毗婆沙四十二云擇為慧滅為無為不生不滅離惑所證擇力所得滅名為擇滅有三一虛空無為二擇滅三非擇滅涅槃非聚非顯最勝最通達阿羅漢不親近不修習可愛樂近妙出離呼之為涅槃者趣也涅名出又槃名臭涅名無永無煩惱臭也亦名稠林經緯等已上義解有二種一有餘依二無餘依

涅槃非梵

淨名經義抄云涅奴結反如水黑色貌槃器物有云梵語謬也梵語波利昵縛喃此云圓寂梵僧譯經時既不會語遂將埿丸示之便曰埿丸經既非本名又將盤盛水為是涅槃比取圓寂至奘三藏自至西天來方知是誤

半滿之教

涅槃經云半者惡也煩惱也如為惡者名為半人滿者善也備也圓也亦云大小

第一之樂

涅槃云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一乘無二

法華經云唯有一佛乘餘二即非真又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一念生滅

仁王經云一念中有六十五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大乘心細

唯一如來

俱舍論云有部計十方一佛如輪王獨出以薄伽梵功能無礙經部十方許有多佛以多有情修行同作佛故

一生補處

成佛經云慈氏菩薩現居知足次補釋迦只受天中一生當來候機成佛經疏云三隆受職之宏儀一生補處之靈範又維摩云仁者一生當得記耶等

三法極少

婆沙云極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一極微名色極少一字為名極少一剎那名時極少有一無餘數之始

罪福漸盈

出曜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又云愚誦千章不解一義智解一句即解百義

一善息刑

正理論云何尚之言釋氏之化無所不可諒入道之教源誠濟俗之稱首夫行一善則去一刑一惡息於家一國息於刑五戒十善行修有禎祥耳

二諦二乘

仁王經云真俗二諦二乘大小二乘小乘六識四果八六四二萬劫大乘八識十波羅密佛果三大劫化十地明三身說四智行大願

二說一界

四分律云一界之內不許二處說戒情不和合不成

妻為故二

律云以昔疋偶今自出家再到彼舍犯戒

三乘

一聲聞乘以佛教聲令一切聞又云因聲悟道二緣覺乘有獨覺部行觀十二因緣悟道三大乘上求佛果下度有情行願共大

三科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

三毒

貪欲嗔癡

三性

善不善無記

三業

身語意造作名業

三明二種

出曜經云亦名三示導一利根高德無疑解脫二諸漏已盡三得諸神通第一又三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從生死生智證明三自識宿命宿住明

三有三界

欲有色有無色有三界有欲色食名欲界無欲有色名色界無色無欲名無色界

三法可疑

根本雜事二十四云一淺智修上行二勇健無瘡痕三老女說貞潔此三令人疑耳

三種無用

上經云一賣炭人好衣二浣衣人好鞋履三王宮之好女次三幽澗發春花少女少貞心夫主遠征行無用終朝夕又三種河無水國無主女人無夫復有三種鈍馬行道食無兼味家有淫女此等皆無用

三堅之福

薩遮尼乾子經云於身命財修三堅法福不可壞也

三念住

俱舍云為違順處中佛觀如一

三覆不同

阿含經云有事覆即妙一女人二婆羅門咒術三邪見之業有三覆即不妙一日二月如來法不可覆也

三種三障

瑜伽云一不聽聞根壞二惡聽聞業力三惡慧世智辯聰又云一樂著戲論二愛居憒丙三不審觀察又云一不修利他二性下劣三悲薄無慚愧

三惠

聞思修

三德

勇坌暗或云黃赤黑

三縛

一貪縛二癡縛三嗔縛由三受

三行三業

俱舍云身語意善惡二種在佛果位名三牟尼亦名三業通凡及聖漏無漏又云三途亦云三惡道三長月者三際之首月也

四諦

苦集滅道

四禪

初二三四

四通行

苦遲苦速鈍根利根

四州

東勝身西牛貨北俱盧南瞻部州

四惡趣

地獄傍生修羅餓鬼

四證淨四識住

住在四蘊

四道

加行見修無學

四聖種

具身心遠離為已得未得

四主

五印土四所宜各有一主東溫人主南熱寶主西水象主北寒馬主

四天王

東持國南增長西廣目北方多聞

四河

信度縛芻枲多弶伽

四生

胎卵濕化人龍金翅修羅

煩惱四名

四部四瀑流四倒四軛四取一欲二有三戒禁四我語取四修惑

四無量

慈悲喜捨

四證斷

勤斷二惡勤修二善

四正勤

欲勤心觀

四念住

身受心法

四不退法

金藏經云一修故塔廟二於多人處作佛像三比丘僧破已能和四能講誦佛法修此四者當知不退無上菩提

四好之行

祕密行經云一不自稱譽二不輕於他三遠離諸惡四捨除諸慢

四不可過

法句經云熱無過淫毒無過怒苦不過身樂不過寂

四不思議

四諦論一云一世界無邊二眾生無數三龍業力四佛威德

四依

律云常乞食糞掃衣冢間樹下陳藥等

四攝法

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

四大

地水火風亦名大種以形相大能生萬物

四禁

殺盜淫妄

四儀

行住坐臥

四種祕密

雜集云一人祕密為聲聞說有二相秘密為三性三無性三對治祕密調伏諸過故四轉變祕密如不散動堅固緣覺

四法自危

孛仙人經云人有四自危一保任他家二為人證佐三媒嫁人妻四聽用邪言又四時一少年有力二有□三遇三寶四知萬物無常得離眾苦

五位

大乘五位一心二色三心所四不相應五無為一□法攝盡一切法二小乘五位一色二心三心□□心不相應五無為七十五法亦攝一切法

五性

佛地論云一聲聞二獨覺三如來四不定性五無有出功德種性

五濁

俱舍云濁者溷亂義一劫為三災興盛二眾生色力損減三命壽量短促四煩惱貪欲增盛五見為邪見諸惡見增盛

五畏

十地論云一不活二惡名三死四惡趣五大眾八地無學等無

五欲

異相云欲有五一寶飾二安樂三衣食四榮利五欲貪

五境

俱舍云為色聲香味觸亦名五欲五現量

五趣

智論云一地獄二鬼三畜生四天五人趣者所往義是求生處

五蘊

色受想行識蘊者聚義從粗至細亦名五行通無漏

五大

地水火風空外道宗有五唯量五作業五知根文廣如俱舍論具明義耳

五論師

即五印土馬鳴龍樹提婆如意無著

五常

涅槃論云一無最常無量劫來難施能施得三身常等二無起常非本無今有三恆在常無壞滅故四湛然常無煩惱故五無變常不為惑漏動搖

五眼

金剛經云如來有五眼者所謂肉天慧法佛

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五吉祥

瑜伽論云一受樂二富貴三怨敵退伏四饒益所依五往生善趣

五減

增一經云劫將減時五減生起一短命二薄色三力劣四多病五無智劫將未也

梵音五種

長阿含經一云一正直二和雅三清徹四深滿五周遍故經云梵音深遠令人樂聞

五不思議

智論云眾生無邊業力坐禪人力龍力佛力皆不可測

五根五力

俱舍云即信進念定慧發生名根不屈名力

五常無替

辯正理論云慜傷不殺曰仁防害不淫曰義持心禁口曰禮清察不盜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五者不可造次而越在天曰五緯在地曰五岳在處為五方在人為五藏在物為五行

五無常

涅槃論云一失減二相離三變易四有分五自性皆不究竟義

五種無慚

瑜伽論云一染污二於善現行三捨法受無有著恥四親近惡友五所作不能猛利成辦

五不可得

金藏經云一失物不失不可得二應減不滅三老至須老四病須病五死不死當行五法可以去之為信進念定慧

五種衰損

初勝法門經云老有五衰一鬢髮二身形三作業四受用喜樂五命根漸劣

五衰相現

俱舍云諸天無老病等將死五衰相現一頭上花萎二腋下汗出三不樂本坐四臭氣入身水滴著等五目數動

法有五依

大集經云一依義不依文二依智不依識劣者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法不依人五依出世不依不出世

五順上下

婆沙云五順下分結一身見二戒禁取三疑四欲貪五嗔此五順益下界有情令不生上五順上分者一色貪二無色貪三色無色掉舉四上二慢五上二無明此五能令上二界有情不出

五蓋

一欲貪二嗔恚三昏眠四[A2]掉悔五疑唯在欲界障蓋五蘊故

五愚

瑜伽云一義愚二見三逸縱四真實五增上慢

五德

四分云無愛恚怖癡知法

五亂

大五濁經云一當來比丘從白衣學法二白衣上座三比丘說法不行承受四魔為真道佛正典自為不明五比丘破戒不護

五通

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運身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喻之六舟可達彼岸

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亦有六根亦名六知六情

六趣

五道加修羅

六境

色聲香味觸法亦名六入六賊六衰六患

六年

苦行六年

六時

西土晝夜六時不同此方十二時

六年母腹

羅睺羅因中為王立僧六日耶叉因中令母持物六里

六法

尼中半戒

六和

戒見利身口意

六通

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運身通聖及凡天鬼中有傍生漏盡唯聖前五勝劣不同又六離合識又云如六入聚落

七支無表

身三口四所得善戒相不可表示名為無表也

七德可樂

長阿含云一樂少事不好多事二少言三少睡四不為羣黨作無益事五不以無德稱譽人六不親惡人七山林靜處此七可樂

七法可離

發菩提心論云一惡知識二女人三惡覺觀自形容四離嗔五放逸六外道七邪見

七種制伏

摩得律云一某處不應往二莫觀近某類人三不依彼住四家五道六莫至某村七莫近某語

七勝財

信戒聞捨慧慚愧

七覺支

擇法輕安精進念定喜捨七識住七支無表亦名七菩提分法

七識住

俱舍論云身異及想異身異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無色下三故識住有七應知兼有頂及無想有情是九有情居也

八難卑下

超曰三昧經云一邊地二外道三貧窮四下賤五短命六醜陋七人憎惡八諸根不具

八法教授

律云一具戒二多聞三誦二部戒四善能言論五辯義明了六大姓出家七不犯重禁八二十臘上方可堪差

八法不往

律云白衣有八惡法比丘不往一罵比丘二作損減三作無利益事四作無住處鬬亂比丘五在比丘前毀佛法僧六外道七邪見八淫舍八敬亦名八不可過法即百罵舉受懺請無疑又八解脫八勝處八輩上人四果四向也八道支八樹

大橫有九

藥師經云一者橫病二者口舌三縣官四身羸無福鬼神得便五劫賊所剝六水火焚漂七禽獸所噉八怨讎符書厭禱九病不治

九橫至終

九橫經云一不食二不量食三不習食四不出生五止熟六不持戒七近惡知識八入里不時九不避險難

十事不愛

律云有十不令人愛一不相習輕數習二習近為利三習愛者不愛四不愛者愛五諦意之言不受六好入近他事七無德陵物八好在屏處九好私語十愛多求

十惡殺生

智論云一懷毒二眾生憎三思惡事四生他畏五睡寐不安六常有惡夢七死時怖畏八為短命因九死入地獄十為人短命

十種現觀

雜集論云一法二義三真四假五寶六不行七究竟八聲聞九獨覺十菩薩

十纏

俱舍云纏八無慚愧嫉慳并悔眠掉舉與昏沈或十加忿覆纏縛有情在生死獄

色十一種

俱舍六色者謂五根五境及無表

善十一

信及不放逸輕安捨慚愧二根及不害大乘加無癡

十二種濁

薩遮乾子經云一劫二時三眾生四煩惱五命六三乘差別七不淨佛土八難化眾生九說種種煩惱十外道亂十一魔十二魔業

十二因緣

經云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亦名十二支十二緣生

十七地

瑜伽論一百卷慈氏菩薩說五識相應地意識相應地有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

二十五有

俱舍云四州四惡趣無想五淨居梵王六欲天四王四空處

二十七法

五根五力四正斷四正勤四神足七覺支八道支

四百四病

百一風百一黃百一熱百一淡病等

百法明門

纓珞經云十信十進十發趣十乘十金剛十隨喜十戒十願十護十迴向

三千大千

俱舍頌云四大州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中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共業所感故

威儀多種

威儀經云細行八萬威儀三千廣記如經

身所有苦

定意經云三痛六患五蔽六十二沈之相八十八難解縛有千八百鋒瘡之痛

八萬法門

說法之數始從光曜度終至大都度於中三百五十度度度皆說六度度於三毒等分配又於前分後分等又云佛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病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

河沙祕藏

論序云如來法藏數等河沙

○聽法徒眾(五)

四眾八部

四眾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清信男四清信女八部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靈山大會

法華經慈恩疏云一十五眾聞經一釋種清高眾二已圓未滿眾三承恩入道眾四曩結深恩眾五聖德難思眾六帝釋臨天眾七小大自在眾八三光四王眾九跨握娑婆眾十翳虛含洒眾十一雅樂清歌眾十二騰芳列樂眾十三動山涌海眾十四吞龍噉毒眾十五人王自在眾

因聞悟道

萬行首楞嚴經云觀音菩薩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寂二相了然不生等

聽說度誠

梵偈云聽者端坐如渴飲一心應入語義中聞法踊躍生歡喜如是之人乃為說

聞法染習

法藏經云佛言一切眾生欲出三界大海必假法舡法為清涼妙藥一切人志情無定隨所染習近善而善近惡即惡昔花氏國王大象聞法後不殺生何况人乎後近屠肆即却殺也

聽法離過

地持經云夫聽法者具不染心不亂心時聽欲受不頓受不戲笑隨順法師不求其過一心側心定意一向無散亂也

除念八障

莊嚴論云輕佛法懈怠無少欲知足貪慢悔不定睡眠散亂

離其五過

瑜伽云一不得嫌說法師有戒無戒二卑族下類三醜陋四無文辭巧妙五言多粗獷皆不得嫌但求法理依之修行以敬法故不得慢人

須具三德

百論云要具三德名受法器一稟性柔和無有偏黨恆自思察不貪[A3]己見二常希勝解求法無厭不守[A4]己分而喜足三為性聰慧於義善惡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別無此三能不名法器

能行八事

百論云一親近善知識二至心聽法三思惟其義四如說修行五隨法不隨人六隨義不隨字七隨智不隨愚八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復有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亦名八風

聽法冒死

莊嚴論云無憂王請僧入內說法常下幃幕遮諸內人出幃問法得其初果執刀詣王請死王知得道捨過

善聽五種

顯宗論云一不求過二求涅槃三極善諦聽四依名句義極善分別五依正修行不怠

須赴免過

善戒經云若說法處一由旬內不去無難得不聞法障罪也

為法不食

月上女經云迦葉阿難入城乞食路逢月上女往佛邊問法迦葉曰莫入城乞食恐失聞法勝利乞阿難迴

先聞正法

賢愚經云五拘倫先聞法者因中有王以天大旱捨身為大魚救諸飢人此五人入山採木以充口食見其大魚先取其肉魚曰若我成佛亦先令聞法

改名易服

俱舍云世親菩薩欲聽婆沙緣迦濕彌國不許他部及將論文出國遂改名易服時經於四年誦大婆沙聽悟入羅漢講得論文貳伯藥叉告出

髏骨衒賣

金藏經云有婆羅門多擔髏骨入城衒賣無肯售者即大嗔怒時有長者喚來買之以筋貫耳過者價半者次不過者擲之彼曰等是髏骨何以別乎曰過者聽法悟解半者不解餘不過者不聽法來過者買之為起塔供養盡得生天何况自聞

月光生天

金藏經云佛在時舍衛國有一婆羅門生一兒名字月光與須達子見佛聞法即得開解不久命終得生天上父母悲戀心不能捨天子遠知下為父母開悟俱信佛法同往佛所得其初果

飛禽生天

異相云有比丘林中誦經有一飛鳥志心聽聞命終生天知因比丘林中誦經來報其恩散花供養法師乃至得果報

聽法十六

優婆塞戒經云一時二樂三至心四恭敬五不求過六不為論義七不為勝負八不輕說者九不輕法十不自輕十一遠離五蓋十二為益讀誦十三除五欲十四具信心十五為調眾生十六為斷暗鈍

法施為勝

智論云佛說諸施中法施為第一財有量法無量財欲界報法出三界財不斷漏法施清昇彼岸財但感人天法通感三乘財愚智俱閑法唯智財益自法自施俱益財益色身法心身財增貪法除貪故大集云施寶雖多不如志心誦持一偈

功德如何

未曾有因緣經云天帝問野[A5]干法施與財施如云何答曰財濟一世食一日法令出無量世生死

法施十利

月燈三昧經云一棄捨惡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淨佛國土五趣道場六捨所愛事七降伏煩惱八於諸眾生施福分善九於諸眾生脩習慈心十見法得於喜樂

無暇八種

八無暇經云一在地獄不遇佛說法二在餓鬼三傍生四長壽天五邊地六根不具足七邪見八無導師

○求法受持(六)

受持十法

大般若云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廣記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

誦念四種

金頂輪王經云一音聲二金剛合口動舌三二摩地唯心念四真實如義修行

護持法藏

佛性論云未田地及斯那二羅漢佛滅度時皆不往佛所至迦葉結集時方預其會迦葉責之令持法藏

有十種法

中邊論云月燈三昧經云若有菩薩能行十種利益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攝三非人護四聞法不忘五未聞能聞六增長辯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惱九所食能消十如花不朽

受持可敬

法華經云若見受持者當起遠迎猶如敬佛若人惡罵口即閉塞天諸童子以為給使

軌範專精

七俱肱云一心專注本尊相儀布字於身其聲不高不下心不異緣

傳法五師

育王傳云佛入滅法傳迦葉阿難商那和脩末田二人商那傳毬多號無相好佛

常啼為法

大品經云常啼菩薩為供養般若賣身骨出髓供養法師重法佛力故

初中後善

寶篋經云一三乘三學三解脫又云一不逸縱二念定三妙智又云初信佛二信法三信僧

女人求法

雜寶藏經云有一女人正信求法常於寺中僧次請僧供養次一老僧無智不能知法女人請說法時言思惟女人思諸漏法而證初果比丘見之為睡便走歸寺女人得果至寺尋覓老僧見具說得果僧亦悟道

半偈捨身

金藏經云菩薩出無佛世山中修行天帝化作夜叉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聞已求其全言夜叉曰我須食菩薩捨身為食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欲捨身天帝乃却復本形

賣身求法

涅槃經云佛因中聞古釋迦說涅槃經云欲供養家貧自賣其身有人曰能日供肉三兩我即乃買曰賣之一月如是彼除病我為供佛乃至彼病愈自亦瘡較遂願成等

剝皮為紙

金藏經云佛曾為最勝仙人求法不倦魔王惱之曰能剝皮為紙血為墨骨為筆者為說其法仙人曰我無量生死虛喪身命未曾為法曰我能為之魔滅佛現瘡愈

書寫受持

法苑云後惡世中法逐人訛道俗相濫傳謬背真混同雜亂心不護淨升錯同宿門簷風雨等致便無驗

經不應盜

四分律云有人盜他經佛語無價計紙墨工價犯重又十誦律云借他經拒逆不還令主生疑犯其罪戾

盜他祕方

正法念經云盜他秘方犯重盜竊他經論讀乃至一句犯重

故經不燒

如燒父母不知者無罪或輕

涅槃名義

瑜伽六十五名有無量今略序之名常恆久住無變有法舍宅洲渚救護皈依所趣安隱淡泊善事吉祥無轉無相狀

非因無果

大哀經云殺生欲得長生盜竊不失淫欲化生妄言求辯酒醉不亂兩舌求和惡口盜嗟綺語求名嗔求顏色諍訟求安邪見望度多事求靜翻上皆果

經數無量

要集云香象八億負初分而莫窮羅漢五千閱散花而靡徧况乎數塵寶軸點墨玄言十地未詳八恆不測

敬法重人

異相云敬佛如師敬法如佛盡心恭敬為弟子禮如子敬父隨師言教有過不說以法重故所以敬人

錯行起塔

法顯傳云毗舍離城佛滅百年有比丘律法十事七百凡聖據律證之後人於處起塔記之

求法其難

三昧經云勝仙求法剝皮為紙髮為埿以衣為座等

經久遠歲

花首經云堅眾居士於聲明法師所求其妙法六十億歲不肯為說魔化為女人與法師通欲敗其心終不能退即定光佛因中

樂法投坑

花首經云樂王子為求法故與師珠瓔師欲說一偈恐彼悔寶令投坑王子為法不辭方知不悔

剜身千燈

異相云慈利王為求法故帝釋化為婆羅門令王身作千瘡為燈供養乃可說法

○發願迴向(七)

願有四種

七佛心經一願與諸有情為橋船筏二苞含萬物太虛三願使我身猶如藥樹愈一切人病四願成佛度人無量

四弘誓願

因果經云佛初發心立四弘願一無邊煩惱誓願斷二無量法門誓願學三無上菩提誓願成四無邊眾生誓願度

願報佛恩

首楞嚴經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阿難之願

報恩經云阿難願不受佛衣不受別請諸比丘二時見佛我不唯旦暮欲見已便見已說之法再為我說我作侍者非即不也

大悲經願

持戒修梵行有智慧之者所願皆成就異此非也

願有五種

本行經云頻婆娑羅王曾發五願一年少為王二國內有佛三願承事四願聞法五願依法修行

菩薩四願

七佛經云菩薩有四願一如日月除世間闇二如金鎞決其眼膜三為大藥樹救病有情四常演說法如雨

普願迴向

孔雀王經云願諸世界常安隱無邊福智益羣生所有罪障願消除遠離眾苦歸圓寂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花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又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法藏藥師

大阿彌陀經云無量壽佛因中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藥師佛發十二上願如經明也

求無上願

涅槃略要云我等今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迴向無上菩提常作三寶常聞正法六根完具願諸眾生損惱我願生大悲心又願莫令我得無根二根女人繫屬他人不逢惡主惡聲等常聞妙法得一切語言三昧無諸災厄等

隋帝願文

續高僧傳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敬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寶弟子幸蒙福祐為蒼生父母欲共達菩提同登妙果

大志然臂

續高僧傳云大至沙門然臂發願願與眾生為善知識其文十餘紙

梁武弘誓

正理云梁武帝願來世中童子出家廣弘經教化度眾生共取成佛入諸地獄普濟羣萌寧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不樂邪法暫得生天涉大乘心離二乘念正願諸佛菩薩證明勑旨自書於重雲殿發菩提心羣臣等二萬人

道世述意

法苑珠林世公所述意云夫論人道之中身形浮偽多諸罪業喜造僭瑕仁信道消恩良義絕所以崔抒殺君商臣害父七雄並爭萬國連蹤其騁驕奢各衒淫蕩淳風永盡美化不行三毒競興十纏爭發四流瀰漫五蓋幽深顛倒無明轉復滋甚遂使生同險樹命等危城口蜜易消井藤難久壠頭松下哭響摧殘廣巷重門悲聲嗚咽今為人中悉皆懺悔應是圓首方足上智下愚西盡瞿耶東極于逮北窮單越南罄閻浮乃至板屋氈帷文身被髮飲血茹毛居巢處穴雕蹄黑齒倒住傍行弱水毛浮危峯繩度邊城遠戍裝甲負戈繫縛鏁囚擔金捧木並願各修禮讓仁義孝慈息放蕩之心斷荒淫之色質齊金石體類嵩華八苦不侵九橫長遣

菩薩五願

地持論云一願發無上心二生善趣三境界正觀思惟四平等善攝五一切平等願諸眾生同也

隨順咒願

一切有部律云有居士捨家入道故妻來看見在眾中忽然嚏噴僧皆嘿然其妻曰僧中無人咒願無義人中何須住此喚將比丘却令還家白佛言今後大比丘嚏時下坐應曰長壽以順世故

書寫須敬

大集經云若有眾生作惡業毀於法謗於聖人寫經文少字脫落當感無目

當有魔事

大般若云書寫般若不得嚬呻欠呿無端戲笑互相輕凌身心躁擾文句倒錯書寫不終是為菩薩魔事

○法威德力(八)

天帝止山

觀佛三昧經一云天帝被修羅撼須彌山搖動天宮不安告佛佛令念般若波羅蜜感四劍輪斬斫修羅令退山即止

成仙得藥

七俱胘云若求仙者念俱胘真言八十萬遍得見佛菩薩得其仙藥神通自在

法力難思

金剛經云若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以持經故轉重令輕不入地獄

鬼王頭破

陀羅尼云摩訶畢伽王在悉遮山住不信三寶惱亂眾生告佛佛令眾生持陀羅尼感金剛執杵欲破鬼王頭方肯信歸佛

智通得法

大悲經云智通法師初得此法依之受持猶未深達入內翻譯奏對皆悉明了經力

七返自除

尊勝經云善住天子五衰相現不久命終生於惡趣七返傍生遂告天帝帝令告佛佛為說尊勝經云言誦念能滅除也□□幢上遇影生天咒土等

咒術之力

本緣集云有持者大仙咒恆河十二年絕自在天□曰瞿仙人化天帝千女根婆私吒仙人咒□釋為羊叱仇人食須彌山猶如乳糜

咒捉飛行

根本雜事二十四云有飛行鬼女惑亂殺人王令捉之咒師以咒力持死人首為花鬘高索其價鬼女見而笑咒師便知是鬼捉而知乃殺之

士衡投火

釋迦方誌云朱士衡將經投火不燒曇無讖獲涅槃經至涼州盜者不能舉周武毀法眾見經像入雲洛陽鬬勝白馬在也

咒及二黃

一宇頂輪王咒云咒雄黃牛黃加持有三相現煖煙光身得神通

咒力殺人

律云若比丘咒作鐵車鐵人手執刀杖令去殺人若得聖定力等須與羊畜等或芭蕉殺若不爾者必來害人亦名咒殺

聖現摩頂

不空云持真言者依其壇法觀音為現身與摩頂得生西方

隨喜功德

法華經云若人從法會出為餘人說至第五十分座令坐轉身得帝釋坐處梵王坐處

書經在空

高僧傳云益州西山南新繁縣西四十里許有王孝村有書生姓苟教學誦經遂於空中書經人皆不見至天雨時下即不濕梵僧見喜頂禮曰有金剛經在空

觀音免難

感通云宋朝黃龍國沙彌曇無竭西遊印土只念觀音經路逢野牛師子虎狼惡人闕食念皆免難經力也

龍宮恣遊

不空云持真言者欲遊龍宮即入化為龍子恣意遊已及取珍寶而還咒之力也

經不能焚

感通云隆州巴西縣令狐元有金剛法華經因火不燒宣律師目自親見

知苑石經

感通云幽州知苑有學識造石經一藏在山石室藏之慮法有難感神送木造寺

世光見靈

法苑云晉史世光者襄陽人咸和八年於武昌死七日沙門支法山轉小品疲而微臥世光著衣在靈床上坐侍婢入見如生云我本合受龍身賴法力也後生天見靈時現變等

遠塵離垢

毗曇三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須離六法一不樂聞二不攝耳聽三不為知解四未得不勤求五所得不善守護六不成就順忍離此六法得離塵垢

誦經現像

般若論云月氏國有一比丘誦華嚴法華經王常禮重布髮令蹈夜有騎象金色入在邊近不復見普賢菩薩現通也

咒術之功

根本律云土羅尼從咒師學咒四字頻不能止曰能誦三藏何以如是曰我欲與汝語耳佛知制戒

誦經有神

辯正論晉周璫會稽剡人家奉正法年十六持齋誦經二十萬言有其神感

董吉救疾

法苑云董吉誦首楞嚴經伏鬼神愈病疾

謝敷經驗

晉會稽山陰人有高操手寫楞嚴遇火不燒

智通兒死

冥祥說云宋尼智通年貌殊美信道不篤返家生兒窮無衣服以素經為襁褓兒後患瘡白蟲日出一升痛苦而死驗之有神

慧慶彈指

廬山僧慧慶有戒行誦法花經感闇中彈指聲行舡遇風不沒也

喬卿芝草

法苑云唐大理寺司直河內馬喬卿天性純謹有志行到永徽中為楊州戶曹丁母憂[A6]刺心血寫金剛經於廬山生芝草二莖經九日長一尺八寸綠莖朱蓋日瀝汁一升食之味甘如蜜去而復生同寮數人共見

○法滅因緣(九)

滅法異相

未來變經云不護戒不攝心不修慧畜妻養子廣作治生與惡為伴憎奉法者吾之正法滅不久也

當由四緣

未來變經云有四滅法一捨空閑處二遊人間求好衣服三高望遠示自為高德四不護根門行於女人宣文飾言以清變濁又云無戒定慧智經文將上著下頭尾顛倒自是

法滅相害

摩耶經云法欲滅時因其說戒有二大德一是羅漢二是三藏因□□阿羅漢誦戒三藏言非互興鬬諍三藏弟子殺羅漢羅漢弟子殺三藏狂亂勃興因之法藏滅壞天神忿怒

七惡法滅

勝思梵天經云一外道論二惡知識三邪用道法四互相惱亂五入邪見棘林六不能壞不善根七無證會解法義人

正法當滅

律云為度女人滅佛正法五百年持八敬復之耳

六師相惡

涅槃經云吾之正法當住幾時曰若見受持讀誦當如敬佛告之正法未滅若見受持讀誦憎嫉由如六師法滅不久

三人住世

俱舍云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意云有持者說者行者未滅無即可知

四緣謗毀

般若云善現白佛幾因謗法佛言有四一邪魔扇惑二不能信法開解三不勤精進四多懷嗔恚懷其惡法自謗教人其罪甚大久遠因為滅法故

孝其不教

正理引外難云夫禮義成德之妙訓忠孝立身之行本人臣失禮其國存乎子孫不教其孝而家可立乎今佛制法衣同為師口言是貴致使無賴子弟因斯勃逆箕踞父兄之上自號素門傲慢君王之前乃稱釋子不仁不孝已著於家無禮無恭復形於國斯則門門出梟獍之子人人養豺狼之兒撫臆論心量可痛矣琳對曰此邪見人欲壞正法夫出家者內辭親愛外捨官榮志求無上菩提願出生死苦海所以棄朝宗之服披福田之衣行道以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

六法障滅

婆沙一百一十五云一業障二煩惱障三異熟障四不信障五不樂障六惡不堪任障此六於法不能流通也

○諸行心法(十)(善法有四一信二樂三愛四念惡有十種一惡二毒三嗔四癡五慢六邪見七五逆八慳九貪十嫉妒)

信等十法

俱舍云信及不放逸輕安捨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根此十心所名大善地法遍一切善心通無漏定散三界凡聖

相應善法

十大地等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及尋思睡眠貪惡作等與善相應名相應善不善相應名不善無記相應名無記

入法初基

信為入法之初基喰法味之嘉首又慈恩云信為道源功德母生長一切菩提芽又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故

無根之信

十誦律云闍王殺父本不信佛後自歸依無因而悟其信本無故名無根如栽柳樹等

須陀之信

般若論云須陀王信戒無犯有婆羅門遠投王乞遇王入園王曰還宮相遺既入園以遇班足所執王泣飛行王曰何泣曰我與婆羅門為約許物不果虧信死不恨哉飛行放還迥之赴死等

信不敢移

雜寶藏經云有童子商主其父早亡常負薪養母後欲入海採寶白母母嬉言許便與商人為約已定辭母母曰我死方從兒曰母若不許我何敢辭已與人約不可失信母即抱兒掣手而去誤斷母髮數莖後先得樂末即苦

信解得入

法華經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汝舍利弗以信解故乃可得入

三信病愈

婆沙論云一信佛如良醫二信法為良藥三信僧如看病人其煩惱病愈得安隱樂

善有十種

俱舍云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淫四不粗惡五不離間六不雜穢七不妄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反為十惡也

善有三品

智論云一善如人好事於己報之好名之為善二無善於己報之於善名善中善三若有惡事於己報之以善名為大善也

善有四種

婆沙一百四十四云一自性善如慚愧二相應善心王心所三等起善身語業四勝義涅槃常樂等

不殺名善

正理念經云若稻穀黍夌生微細蟲不擣不磨不轉與人以護蟲命若牛馬等瘡有蟲先以鳥毛羽洗拭取蟲置餘臭敗肉中令其全命等皆名不殺善也

救人殺身

異相九云佛昔因中與人過海船壞有人捉佛身髮佛念曰負尸得免遂自殺身濟彼命也

樂喜無厭

法句經云有四比丘曰何最為樂一云仲春之月百木榮茂遊戲原野二曰宗親吉會觴酌交錯音樂歌舞三云多積財寶車馬服飾所欲皆得行者屬目四云妻妾端正綵服鮮明香薰花馥恣意縱情佛知謂曰此世間樂生死之本為苦之因非如無漏解脫之樂也

三樂各異

般泥洹經云一不負債及堅固福為下也二行布施名中三不造眾惡名上樂也

樂生四因

俱舍云一諸佛出現樂二僧眾和合樂三演說正法樂四同修勇進樂也

三禪意樂

婆沙云三禪意地異熟樂恆與定俱通無漏也

樂根大義

俱舍云於二十二根中取樂根辯三界九地心所法應合之義

天樂尤重

報恩經云目連弟子有病上忉利天問耆婆正遇諸天遊戲耆婆與天女同乘一車見目連舉手小禮以敬師故連車而過目連曰此因我生此故不下車遂以神力制車令往耆婆下車曰天樂尤重諸天見師無暇小禮曰弟子病只令斷食也

快樂天名

俱舍云欲界三天名夜摩此云時分為於晝夜六時多分唱快樂故以為名也

天樂難割

報恩經云目連告天帝曰何不頻到佛所聽法佛世難值天帝曰天樂故難割也當有所證天帝令天喚天子三喚不至及來問其故曰天女難割帝釋曰彼一天女况我無數視東忘西可輕別也

樂得深利

佛處胎經云佛出世人樂病遇醫樂貧遇寶樂得法法樂苦行忍樂不著色樂慳布施戒不犯面受聖教見諸聖眾覩諸神通皆名為樂

著樂難度

法華經云著樂癡所盲如是人難度

常樂

涅槃經云佛常樂我淨

極樂

無量壽經云但受諸樂名極樂等

善友名樂

戒經云見聖具戒與多聞無怨無癡樂寂靜遇此良友皆名樂

愛名善欲

俱舍云愛敬為信漸惟於欲色有此非貪愛之愛如愛師長父母君上以信漸為體非如愛妻子名位財利彼是貪癡

愛慕賢聖

法華經云見受持者當起遠迎如慕賢聖也

諸善法欲

維摩經云樂常信佛樂常聞法樂敬事眾樂三十七道樂近善知識乃至樂斷煩惱

明記憶持

俱舍念以不忘明記憶持為義

八念恆覺

八大人覺經云念身無常不堅念多欲生苦念心無足念懈怠墮落念愚癡無慧念貧苦不憎惡人念五欲過患念發大乘心

念無常住

出曜經云心之輕躁速疾一日一夜九百九十九億念念不同造業亦異也

護念不捨

阿彌陀羅經云若人念佛得諸佛護念不捨等

二種六念

經云當記六念一念佛如良醫二念法如藥三念僧看病人念天勝[A7]已故念戒除放逸故念施不忘報故二戒師六念密故不書為以除俗輕慢故念等

念佛三昧

觀經云念佛當觀三十二相注想虔誠又云念欲捨家行作沙門者等也

惡有十種

俱舍云惡有十種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粗惡五離間六雜穢七虛誑八貪九嗔十邪見名十惡業道

惡三品殊

智論云一若人侵己以惡加之名惡二無人侵己惡加之名為大惡三供給敬事以惡加之名惡中之惡

六心過多

根本律云見不相看違逆不親附好說他過望報他財施欲却索是名為惡心多過也

三弊尤甚

大法炬經云人有三弊惡一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懷慳嫉懼他勝己恥不諮問三設知勝己慢陵不親極為弊也

惡中之惡

長阿含念一云惡中之惡者於嗔復生嗔能於嗔不嗔為獸中最上

惡不能改

雜阿含云瞿波離比丘惡心毀佛生紅蓮華大地獄中目連問佛欲往救之佛止目連目連不從佛自往至獄中彈指告曰汝應信佛彼曰我在惡處猶見汝等也

惡婦自報

異相云有惡婦燒其婆自燒而死下婦女部明

惡友八弊

六向拜云一外順內怨二背後說人三有急難前愁後喜四如親內謀五小侵便怒六倩使不肯七有急難避八死不顧子孫

阿顛底迦

音義云此曰畢竟無善心如一闡提名無種姓

左慧名惡

婆沙一百八云左者不吉義

大天惡見

婆沙論云餘所誘無知猶預他令度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

惡戒人中

俱舍云不律儀戒唯人除北州二形三淨通男女有

人蟒吐毒

異相云天忽雨血五十里王令占之曰合生人蟒令集新生小兒試唾坭中有一小兒口吐炎火後長為獄吏犯罪者令吐毒殺之有師子為患蟒亦殺之後舍利弗化毒吐不能害信心生焉後即受化佛說當來蟒為金色辟支佛被七萬人殺為金分之以償殺報

毒草樹死

生經云有諸杯樹花果繁盛有飛鳥銜毒草來墜於樹上其樹即死如魔教人等

毒害王目

雜寶藏經云有臣二人一即多諂一即善賢諂者被王貶之反投怨國後為二寶篋安毒令進既至彼國王欲發看賢臣曰遠來之物王不宜看恐有毒也王堅索看果失王二目

毒如飛鳥

賢愚經云因指鬘前生曾作飛鳥毒不可進凡至之處一切皆死有象王聞亦驚怖象波斯匿王毒飛鳥即指鬘也

龍有四毒

僧護經云僧護入海見龍有四毒一視毒二氣毒三聲毒四觸毒

毒不可惱

根本雜事律二十四有大毒蛇被火燒林衝火而走舍利子見因為說法後生信死已生長者家長已來為舍利弟子其口中毒氣猶在不可惱觸唾物皆死以宿習故

毒樹殺人

出曜經云毒樹在園枝葉極妙入園遊者至此樹死主園者骨肉死盡遂將利斧柯長一丈伐之重生其樹更妙有智者曰兼去其根不復生也如生死樹去三毒根不復生焉

毒不能害

隨求云善逝城豐德長者子善持咒禁攝得叉迦龍一日忘持被龍所害有誦此咒者得除愈無能被返害

六毒之異

婆蘇呼童子經云蝦蟆壁宮蜴蜡蜘蛛等有六種毒一尿二[尸@天]三觸四涎唾五眼視人六嚙人

爪塗毒藥

報恩經云天受思量殺佛之計以爪甲塗毒藥接佛足禮之時欲害於佛才下毒時變為甘露以佛無毒也

毒害事神

生經云有人家世行蠱毒事神得富一國人知而懼之曰賊危害人猶有強弱此毒如何無人與親乃至於異國求婦後因新婦事佛行慈不復為等也

施毒之愚

報恩經云有大長者愚施毒食因國大儉人民餓死乃令居家造食施之食者皆死問其所以取毒龍井於中水毒所致長者小年養毒龍在井中令慎填喻無智也

為毒所中

孔雀王經云莎底比丘營澡浴事為眾破薪有大黑蛇從朽木孔出螫彼苾芻右足母指阿難白佛佛說孔雀王咒而愈也

毒喻其箭

菩薩藏經云有十種大毒箭一愛二無明三欲毒四貪五過失六愚癡七慢八見九有十無有如是十種名大毒箭

嗔諸異名

瑜伽云亦名恚違戾暴惡咀螫拒對慘毒憤發怒憾懷感生勃

嗔害父母

中阿含云嗔造惡逆害父母骨肉因嗔所覆口無所不說身無所不作意無所不思也

嗔最毒惡

殺嗔即安樂殺嗔即無憂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及諸功德法出智度論

嗔不應作

因果經云有五惡報一自燒身心二自亂意識三臥起不安四死入地獄五為惡色等因

惱害自他

俱舍云違己見者必憎嫌故又惱害自他如熱鐵丸自熱他嗔火如是自他不樂改變顏色等

嗔還自害

百喻經云有兩人為讎一當思報忽得重病有人曰欲報彼讎當奉一咒若也不依先當自害其人不辭辛苦依而學之而不能依法先當自害如嗔他人惱害自身心也

嗔多慈觀

俱舍云多嗔眾生以慈悲觀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唯欲界有遍五部

癡有異名

瑜伽云亦名無智無見非對觀惛昧愚癡無明黑闇無慧也

癡人滿千

律云萍沙王有一癡人王曰此無慧人汝欲何願曰我欲千癡人中為王王曰可爾令在無憂園中四事供養後集千人數滿設法召之然可為喻共為無智

癡打頭破

百喻云有人頭上無髮被人杖打至破不避或曰何不避耶曰前人癡見我無髮為木而打避非木喻固執也

剃頭之願

百喻云有人於王入陣有功王令乞願曰我願與王剃頭如人遇佛不求出離

割頭破戒

有人與子路行子有耳璫逢賊欲奪父自取取不得棄頭而割如人為小利故而破大戒也

愚不執机

有王欲出令一臣執机臣曰羞執欲擔王與三十二机擔如人持戒一髮不執惑於三十六物俱抱也

止沸扇湯

有人煑食令其疾冷以扇扇湯不去其火如不斷煩惱而求解脫也

愚令分物

昔有長者有二子自死時至戒二子曰後若分居物須平著後果分居物不能平有愚者曰欲得平者是物破為二改外道分我

愚人歎父

如人歎父德行云父有德曰如何曰不曾犯欲曰汝自何來如外道自讚無貪求他物也

索摩尼珠

有人與他婦通未去夫來女人曰夫來摩尼可免意令教水竇內出愚人不會返覓摩尼珠如聞生死不解深義也

轉索無物

載麻者至險厄不前見二愚人教令挽車二人曰與我物我無物與汝二人挽車至平地將無物來如為身車也

愚有三種

雜事云委付不相知供承急性者造次便相捨此為三愚癡

癡誤行殺

律云有女子於床上以衣覆兒比丘至女人起令坐誤坐殺他小兒佛曰癡人此心不明先審觀察然無殺罪也

走驅至死

律云有比丘與父同行遇夜路令速行父因蹶死又父子行遇夜虎狼傷父死墜落人土死等然無殺罪皆是無智

癡子捨我

法華經云癡子捨我五十餘年喻二乘人在於五道淪沒餘者修羅不定故云六通四生

癡為無明

俱舍云宿惑位無明不了因果如暗中值事為諸有本眾惑之源生三細六粗莫不由此所為無明羅剎等又為先引後無明為初引疑邪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取貪慢嗔故頌云由前引後生

慢怠不成

菩薩本行經云夫懈怠者眾行之累俗失家業沙門失道果精進欠此

令尸現舞

般若論云有小比丘住山闌若不勤慢怠山神是佛弟子於死尸中現舞說偈怖之林中小比丘何以懈怠晝時若不畏夜當更復來因是精進

難陀嬌慢

報恩經云憂波離是執事人出家難陀等是釋種尊高後出家不肯禮波離佛為說法然後禮也曰我慢山崩

七慢之殊

俱舍云令心高舉總立慢名一慢二過慢三慢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畀慢七邪慢

九慢之類

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劣我慢類八無等慢類九無劣我慢類九慢從前三慢中流出

增上慢

法華經云有增上慢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有如此失凌懱於他也

五種惡見

俱舍云一身見執我我所二邊見執斷執常三邪見撥無因果四見取執劣為勝五戒禁取執雞戒狗戒

自在天生

論云如大自在天為能生世間或我勝性等或投水火種種邪行妄起因執或因算數或為無因皆非正見也

謗聖及因

藥師經云不信有四果聖人十住菩薩三世諸佛不信布施今世後世當得其福不信神明更生善者受福惡者受殃皆名邪見

六十二見

因迷三世外道等於我涅槃計去非去滅不滅等

五逆次別

小五濁經云別有五逆一慢二親事鬼神二嫉妬國君三後輕薄四賤其身命而貴財貨五去福就罪是名五逆類

七罪亦大

觀佛三昧經云有七種罪能令眾生墮無間地獄八萬四千大劫受苦一不信因果二毀二十方佛三斷學般若四犯四重虛食信施五用僧祇物六污清淨尼七六親中行不淨行

罪中最大

俱舍五無間罪云一殺父二害母三殺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五種入無間地獄一切受苦名邪定聚也

五罪根本

薩遮乾子經云有五根本罪一破壞塔寺焚經二謗三乘法毀毗留難隱弊覆藏三若有沙門信心出家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繫閉牢獄打縛驅使或令還俗四於五逆中隨造一罪五常行十不善大罪犯如是罪不悔示入無間

五逆同類

俱舍云污母無學尼殺住定菩薩及有學聖者奪僧和合緣破壞窣堵波是無間同類也

慳如首羅

莊嚴論云尊者迦葉目連等到首羅長者家持鉢長者素慳為說施法皆不應機佛即後至為說五大施長者曰小施不能何能大施佛曰能持五戒名為大施首羅曰不殺等五益我慳也能持

鄙同盧至

盧至經云有盧至長者其家巨富資財無量母等衣食亦不充給何况餘人後因節會之日見諸人眾歡𮩘快樂皆共出城盧至遂取五錢買麨與酒至空野間無人之處食飲醉舞曰天帝不如我也天帝聞見故來惱之化為盧至先到家中為母及妻男女使役等曰我已去其慳鬼若是似我者更來無令得入便將財物一時布施盧至到家彼不放入大哭見王王不能治乃至見佛佛為說宿因乃至心開意解天帝却復本形

氈無弱者

異相云有二長者一名最勝二名難降巨富無過慳亦第一佛為說法二人各欲施氈選其弱者佛知化氈盡好都不可捨佛又知意化令悟道

人無近家

智論云慳人之宅譬如丘家求者遠避終無向者慳人無福慧於施無堅要臨當墮死坑應悟生懊惱

死戒不費

出曜經云有長者財富無量不曾與人一錢門戶七重空羅鐵網壁用磚石鳥鼠無能犯物遇病重困將垂命時告子旃檀不得為我費用一錢汝得七世

坐護飯鉢

盂蘭盆經云目連母死以慳過故生地獄目連為七月十五日設會供養三寶母承斯福生餓鬼中靈前兒安飯鉢有餘鬼來乞母於飯鉢坐以慳習不除仍猶未悟施也

慳不自食

譬喻云有老翁巨富不欲自食隣有貧家盈門賓客曰常食酒肉無常同至慳者何事然有子孫亦為他有也

愛渴難滿

出曜經云飲四海水不能潤愛一尺之地又如飢人世間欲其飲食可以水漿濟其命或草根果蓏等愛渴難濟此無足也

可愛不愛

雜事律云美貌名家溫柔不惡婦如是皆可愛小兒毒蛇閹豎偏生子隨宜無識不共戲不可愛

可愛之尚

雜阿含云所愛無過子財無過於牛光明無過日廣潤無過海又云愛無過於[A8]己財無過穀光明無過見廣潤無過慧

性愛好別

智論云孫陀羅好欲天受愛名聞須那提子愛財利那舍好出家羅睺羅愛施戒露女生好施花

貪染尤重

瑜伽云亦喜顧忻欲明樂藏護希躭愛染瞋惜

正念之喻

正法念經云如刀毒惡瘡欲火意念薪愛風之所吹焚燒眾生心

所欲尤重

俱舍云惡欲他財貪為於財利名譽妙境

貪有五種

瑜伽云一法性貪二誓願貪三愚癡貪四厭離貪五思擇貪此名善法欲也

貪愛求名

法華經云貪著於名利多遊族姓家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又云以貪愛自蔽也

貪愛過重

婆沙七十八有十愛染法愛為上首以愛過重造惡為先故初明之也愛求得集貪著慳攝守執即是如上十種執持刀杖鬬諍欺誑謟詐輕侮生無量種惡不善法又云如王又云惡欲他財等名之為貪也

生因於愛

俱舍云無愛不受生愛水潤種果方生故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中有於父母男女隨起愛心又愛緣取等

二種五愛

增一經云一自高二窮人三欲受人禮四欲人於[A9]己受學五欲出生死又云五種愛學一顯[A10]己多聞二欲多福三欲多解四為他說五斷生死煩惱也

愛欲生惱

法華經云貪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入邪見稠林等

嫉妒易胎

阿育王小夫人將分娩大夫人妒之臨產以狗胎換易

食毒取死

雜寶藏經雪山有鳥一身二頭一頭得美果一睡食之睡者覺香曰汝食美果何不相讓曰爾自睡來睡頭妒之候彼睡以食其毒果二俱死也即佛與天受因也

嫉妒於他

造像經云天帝問佛嫉妒造像如願勝彼如何佛言不然於他名利不願勝

怨嫉有七

中阿含云一不欲彼好色裝嚴二安隱睡三得大利四朋友五名譽六大富七生天心不欲令彼怨家得此名之為嫉又經云不嫉彼供不高[A11]己利嫉妒異此可知

嫉妒之因

雜事律二十九云瘦瞿曇尼因中為居士婦無子息惡疾在腹居士曰我無子息一旦身死財物入官妻曰更聚少女夫曰家有二婦水和麨飲亦無其暇妻曰但聚等者如妹小者如女夫遂依言聚其少女法爾男子得新忘舊大妻懷妒因是惡疾便除先覺有娠具告其夫曰汝若有子錢即是主妻曰若後妻不以藥墮我胎依君言也夫曰果然相惱亂也妻更不言月滿生子大妻曰我子必被妒殺為後妻曰此子汝養長為汝子既保兒命後妻曰此子長也他為曹主我為婢使不疑遂以竹刺口內刺之兒即大哭母即見口中有刺取以兒死隣伍皆知後妻具諱作大咒願夫為蛇螫父母霹靂兒溺狼陷等今皆依願也

釋氏六帖卷第三(終)


校注

[A1] 己【CB】已【補編】
[A2] 掉【CB】悼【補編】
[A3] 己【CB】已【補編】
[A4] 己【CB】已【補編】
[A5] 干【CB】千【補編】(cf. T54n2123_p0090a22)
[A6] 刺【CB】剌【補編】
[A7] 已【CB】巳【補編】
[A8] 己【CB】巳【補編】
[A9] 己【CB】巳【補編】
[A10] 己【CB】巳【補編】
[A11] 己【CB】巳【補編】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