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釋氏六帖

釋氏六帖卷十三

○威靈神眾部第二十四

[A1]○梵王(一)

初禪為王

俱舍云大梵天王得無尋唯伺定生中間禪為初禪主梵眾梵輔為臣輔翼身長一踰善那半壽命一刧半即六十增減劫光明壽量有異諸天

諂誑馬勝

婆沙論云馬勝不知四大種當於何處盡滅等餘遂次第問漸至初禪問於梵王王自不知誑言我是作者養者馬勝曰我不問梵與非梵義乃至執馬勝手引出眾外諂言媿謝仁者自失何不問佛

言音清妙

華嚴經云梵王語清妙聲不出眾一切梵眾各似獨與己言遠近同等矣

梵天中尊

淨名經云若在梵天以彼梵王有我執之邪所以誨其勝惠示現尊彼

提婆鑿眸

提婆鑿梵天像目者傳云西土多事梵王神像以瑠璃為目菩薩為以惑眾鑿之

梵王三目

涅𢪧經云婆藪仙人與似梵王論伏為化彼於其面門作其三目

侍佛執拂

求法傳云佛下忉利天時梵王在右邊手執白拂面下故今西天行城王亦像彼

問眼幾何

維摩經云時我一處經行時有嚴淨梵王來為我言仁者天眼所見幾何曰我見釋迦牟尼佛土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淨名問為作相耶無作相耶至世熟有也

請轉法輪

法華經云佛初成道曰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𢪧眾生沒在苦破法不信故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請我轉法輪乃至有法僧差別名矣

說咒護國

七佛咒經云爾時梵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王欲護其國有災疾時持我此咒一心禪思令諸疫鬼速出其國也

劫初獨住

刧章頌云獨住時經一增減後令民輔有情生即成刧初梵王先生梵輔梵眾後生故云我能生也

所見不同

維摩經云梵王曰我見釋迦牟尼佛土如自在天宮似寶莊嚴佛土身子見瓦礫荊棘等乃至仁者心有高下

願獻宮殿

法華經云十方梵王蒙光所照各賷宮殿奉獻世尊願垂納處請轉法輪

[A2]○帝釋(二)

天帝釋

俱舍云梵語釋迦提婆因達羅此云能天帝因中曾與三十二人在摩竭國同修勝業置橋造井當名曰繭兒與園生善法赦支夫人故生在三十三天故今有三夫人園生樹善法堂

慈不傷卵

要集云天帝與修羅戰敗他奔車而走遇金翅鳥巢其子欲生令御者迴車不怖有後兵追及慈也

因名千眼

別譯阿含經云天帝亦名千眼以目中曾為斷事人千百皆中一如眼見故以為名

或化百身

菩薩本行經云有貧人愛行布施天帝試之化為眾形虎狼之類了無怖心

侍佛持蓋

西域記云佛下忉利天時作七寶金堦在佛左邊執七寶蓋侍佛而下諸天擁衛等

救人生天

正法念經云昔有人山行見一師子欲害前人有人救之將歸免難承此善因得生天上為帝釋也

變為師子

報恩經云須闍提太子為父母割身肉為食乃至餘骨天帝化為師子而來試之不動曰求佛果菩提

或為鷹鴿

阿含經云佛因中曾為尸毘王志尚仁慈誓求佛果天帝試之化為其鷹逐其一鴿飛至王所王乃以身換鴿也

問佛畫石

法顯傳云小孤山有石室帝釋曾於彼問佛三十二事因問佛畫石其文現在法顯親遊標於行傳令示後人

供養塗香

續高僧傳云鷄足山北百有餘里佛陀伐郍山有大石室佛曾處此天帝供養塗香在室至今郁列不絕三藏見矣

帝釋禮仙

異相云時有仙人帝釋常來禮侍舍支夫人惑之隱身隨來天帝臨至見之令還不去以蓮花莖打夫人美言謝咎仙人聞之因失神通矣

被變為羊

涅𢪧經云瞿曇大仙化身為天帝十二年變為𦍞羊又被變身土為于女根

帝釋中尊

淨名經云若在帝釋中尊示現無常以天帝天中境勝多貪欲樂視東忘西之迷示無常勉之

求福無厭

要集經云天帝為大迦葉從貧乞乃化貧夫婦老年織席為活要施食與大迦葉也求其福故

[A3]○魔王(三)

魔為天主

本行經云佛將成道菩薩在於樹下六欲天主波旬領諸魔眾來惱怖菩薩及魔女等雨於刀劍大石毒蛇菩薩入地無量定魔自退之

亂其聽眾

育王傳云無相好佛三會說法度人多故魔來化其音樂雨珠寶香花惑亂聽眾無得道者毬多以死虵猪狗及人化為寶冠繫魔頂上不能解也上求梵王乃至發願等

入腹為蟲

阿含經三十云目連為佛造禪室魔化細蟲入目連腹內覺重目連觀之知是魔作曰汝速去與汝為音想二弟子也

變心輕佛

瑜伽云魔王變惑沙梨藥迦諸婆羅門長者等心令於世尊心生暴惡不敬毀謗惑媚乃至乞食空鉢而出等

閉耳無對

智度論云阿難侍佛魔來請佛入滅佛問阿難三問不答以魔閉耳魔言阿難不答語意嫌佛何不入滅

奪其壽命

智度論云梵語魔羅此云奪命如死魔煩惱為近因蘊魔是果天魔奪人惠命從天為名

王眾增盛

萬行首楞嚴經云上品魔為君下品魔為民各各為成無上道末法之時魔民熾盛廣行貪愛為善知識令人落愛見坑失菩提路人天減少增諸惡道

魔有四種

日超三昧經云一身犯眾惡二欲變情態三意生諸想著四天諸官屬皆名魔也

欲心行變

萬行首楞嚴經云法末之世魔入眾心以欲為菩提道化白衣等行欲者名持法子鬼神力故攝諸凡愚數多千百鬼既離已而無威德王難及身死入地獄後生餘道

魔為鵰鷲

法顯傳云祇闍掘山有大石室阿難入定魔來化為鷲鳥來怖阿難佛知以神通力隔石申手摩阿難頂安慰其心石室穿穴尚存顯至親覩也

戰魔之功

廣弘明云元魏懿法師有戰魔詔慰勞書檄魔王報書破魔露布平魔赦文道安亦有廣在傳矣

化令擎鉢

寶筐經云文殊菩薩為眾設食魔來為障文殊神力令魔執鉢前行天曰汝何如此魔曰不能競力也

惡欲為主

延壽經云波旬外道生毒害心請佛入涅𢪧擬為三界之主

魔嬈持世

淨名經云魔變帝釋從萬二千天女欲施持世菩薩令備掃洒等

魔為菩薩

淨名經云作大魔王者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地菩薩以方便教化眾生從菩薩人索頭目手足國城妻子等譬如龍象非驢所堪令其堅固等

魔為兄弟

大集月藏經云魔欲害佛終不得便彌勒菩薩問其所因佛言此亦是吾兄弟過去毘婆尸佛時我為婆羅門有其八弟不信三寶化之不從弟曰兄能千年中行住不坐不臥七日食一揣食我等方能發心佛為行之千年方可信受即今魔王提婆達多等

魔伺其短

自在王菩薩經云金剛齊菩薩得戒自在三昧時有魔子名曰障礙見金剛齊如是持戒修集正法正念無倒與八萬四千魔及其眷屬自隱其身觀其菩薩心在何行千歲隨逐了不能得乃至不見一念心散亂可得惱怖乃至現威問法見佛得道

魔惑二聖

寶星經上一云舍利目連聞馬勝說三諦法得其初果與自徒眾俱往佛所求度出家時魔王曰今二丈夫聰明大智若出家者空我境界乃化為馬勝說染幻惑二人不信知是其魔又化大[土*兄]大山當路及虎狼師子遮於前道佛知化之令皆不見遇佛得道智惠神通等

四魔十魔

般若經云梵語魔羅此云破壞為能破壞一切善法四者一天魔六欲天主為魔王佛菩提樹下以慈心定伏之二煩惱魔金剛喻定斷之三蘊魔壽百歲八十入滅四死魔受請而留三月或金棺重起為母說法十魔即十煩惱

[A4]○天王(四)

天王有四

俱舍云住欲界初天依妙高山四面第四層級去地萬逾善郍日月星辰皆是所部封邑東方名持國南方號增長北方多聞天西方廣目

各奉其鉢

本行經云佛初成道欲受食故四天王各獻其鉢佛總受案令成一四楞如舊新色多黑

護寺藏寶

西域記云有寺多寶物藏之擬修其寺天王塑像護之有突厥王貪其寶故率眾來取夢見天王以戟刺心其心大痛至明而卒矣

列額生子

西域記云于填者彼國昔君無子求於天王志誠無怠天王感之於自額上列而生子地生其乳王收養之于填即乳地因以名國

持之在圌

高僧傳云杯度持一葦圌至其齊家當路放下主人嫌之令舉之餘處數人不可舉中見四小兒問其故曰四天王也食畢自舉而去猶如輕毛矣

助供營齋

芬陀利經云海濟婆羅門欲供養寶藏佛時四天王令諸藥叉取旃檀為薪及諸精味助食七日供佛

護世中尊

淨名經云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所以名為護世

天王聞法

賢愚經云有優婆夷誦經毘沙門天王乘空而過聞經乃住曰姊妹我與汝寶其寶天上所有於汝無益且以善言明日舍利弗目乾連在林中汝當命食令汝請得勝福

生為王子

阿毘曇五十三云頻婆羅王死生作北方天王為子名曰祇郍利沙護持佛法安慰眾生

四王父母

陀羅尼集云北方天王父名羅婆難陀母字蘇富東方天王父名難陀母名蜜闍盧南方天王父字和修吉母名漚惙帝西方天王父婆伽羅母名澁秀卑四王梵名北毘沙門此云多聞東提頭賴吒此云持國南毘盧博叉此云增長西毘留勒叉此云廣目天中為王故云天王四門在四方故又云鬼子母夫主字德叉伽大兒名惟奢文次兒名散支大將小兒名摩尼跋陀女名功德天唐懿宗咸通年西川天王現泗州和尚現

○世主人王部第二十五

[A5]○轉輪王(一)

七寶大小

智論云有大寶七一女寶能生千子能隨王心二珠玉能如王意三輪寶能摧不賓四象寶能伏怨敵於水陸空皆能行也五馬寶色如珂雪與象功等六大臣寶代王治化一如王心亦名主兵七主藏臣寶王欲金寶隨處有之能填澗谷用無所乏又有小七寶一劍寶能飛於空伏不賓也二皮寶海龍王皮廣五百由旬為王四軍作其帳座三床寶能隨王心四園寶如歡喜園五舍寶能現日月無憂惱寒熱六衣寶離水火寒熱生垢七履寶能入水火及在空行千里不損王足

王有四種

俱舍論云輪王有四種金銀銅鐵輪一二三四州逆次獨如佛他迎自往伏諍陣勝無害相不正圓明故與佛非等

起自劫初

本行經云自成刧初世界立已欲至住刧有過刧盜遂於眾內立一有德名大三未多此云眾舉置亦共許亦云剎帝利此云田主自後子孫相承有一十九大轉輪王後名魚王子孫相承有一十七萬三千二百八十四小轉輪王其中亦有粟散王經不言數

有大力勢

七佛神咒經云佛昔為大輪王伏三十六國有其三子暗鈍王遇重病問諸大臣誰當嗣位臣曰任大王意王曰不應任我當任是者菩薩輪王身中無蟲矣

初地菩薩

地持論云初地菩薩作轉輪王王四天下悟百法明門化百菩薩而為眷屬以十善化人

受記為王

央掘摩羅經云佛見一人難化慕其高貴即為受記曰若能行十善修行七日後為輪王也其人歡喜隨佛佛化之入道

不成聖果

四分律云有比丘修行不成聖果佛為觀之有輪王業在礙之佛為整其副羅折業謝已而成道果故云一整副羅輪王業謝矣

有其四德

樓炭經云一大富珍寶田宅二端正三無病四安隱長壽豐樂不同餘主

知識髻珠

法華經云有轉輪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其王子二人名淨藏淨眼為其父故現大神變轉其邪心王曰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能作佛事又云譬如強力轉輪聖王兵戰功大方與髻珠末後賜之眷屬皆恠

聖王妙寶

寶樓閣經云東方有寶燈世界在大寶城男子女人瓔珞七寶王名妙寶夫人名光明寶臣十俱胘宮人二十萬皆如天女水花生雜寶陸地生金等寶人壽八十萬俱胝歲

頂生貪失

六度經云頂生金輪王具足七寶威伏四州乃思天界領兵而上帝釋奉迎為分半座又生心欲殺天帝惡念才起便失神通返還人世尋又得病垂終乃戒諸臣曰勿為貪也

化不至此

十門論云輪王撫運之日化四天下佛說法華親來預聽何為周朝化不至此答曰業緣異故

精進威德

大集經云有王名曰精進具大威德神通自在治化在善住城其城廣十二由旬皆七寶成面各三門皆有樓閣其王父母七世清淨無諸過惡

盧迦發心

華嚴經云佛言彌勒先於我前發心四十刧當為輪王名盧迦郍佛名牢弓即初發心也

為民父母

薩遮尼乾子經云時大熾王問曰王者如何尼乾子曰王者民之父母看民如赤子迴乾就溼不待其言以民為國民心不安國滅不久

更作輪王

金藏經云佛不出家更二千五百世為金輪王也

王名寶蓋

淨名經云有轉輪王名曰寶蓋具足千子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又云王力多慢嗔下故教忍辱剎利中尊

王有五奇

法苑云輪王福力感七寶五奇一世界平正清淨流泉浴池處處皆有二感天甘露生於殿庭王渴飲之身安愈病三感大海水減一由旬踊出金沙之道四感牛頭之香[A6]生於海岸王取燒之香聞四十里死者聞香重活五感迦真隣鳥生於海中抱觸時身心猗適勝六天樂

軍財不同

真諦云八萬歲下輪王名軍輪王以軍伏一天下即阿育王等佛為法輪王言劫增輪王出即財輪王亦有異鐵二百五十輪銅五百銀七百五十金具足千輻也

功德十德

瑜伽論云輪王有十種功德一種尊高貴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諦思善順儀則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知所作思十不自縱任放逸貪染等

方便五殊

一善觀察攝受羣臣二能以時行恩妙行三無放逸專思機務四善守庫藏五專修法行復有五種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行法行復有三種因一果報生富貴家二士用善多方便三功德恆修善事

王有五因

法句經云一布施得萬民奉貢二曾立寺塔得宮殿樓閣三禮敬得其尊崇四忍辱見者歡喜故五學問得決斷國事

主國五事

法句經云一領理萬民無有枉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給與三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當信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節貪欲樂心不放逸王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捨此五事眾網不舉民窮思亂士勞不舉鬼神不助忠臣不敢諫心蕩放逸民怨失國也

無盡四樂

海龍王經云有王名無盡福主六十四天下八十四郍由夫人如天玉女王有四后有八萬四千子有城名具樂東西南北二千四百四十里王有四樂王得自在一立篤信二親近聖人三勸請求益四重德慕義

王能慈惠

金色王經云昔有輪王名曰金色遇天大旱時十二年王以國中穀食算計均散猶少一時感辟支佛為王大雨飲食

求法無怠

妙色王經云王名妙色子名端正妻名妙容王為求法天帝化為夜叉曰我能說法為我設食唯人血肉王乃與子未足及夫人次及於王乃現帝釋身說法證果及夫人與太子俱然無損

月燈救師

月燈三昧經云有王名日月燈供養門師名曰實力身患惡瘡其色甚黑兼又大臭去死將近王及羣臣妃后綵女涕泣不已時王夜夢神曰與人血肉作羹食之瘡差王說其夢王女聞之自捨身肉為羹食之差也其女名曰智意

優鉢羅王

寶星經云過去具足大勢刧此閻浮提有轉輪王名優鉢羅花得自在力統四天下王及人民皆壽六萬歲餘有佛號月光明香勝佛其王與夫人大眾俱詣佛所王夫人求法願為男子早成菩提時佛為說實星陀羅尼

福報清淨

寶女問經云我從維衛佛時為轉輪王名曰福報清淨主千世界庫藏珍寶不可稱計供養彼佛發菩提心

[A7]○有道粟散王(二)

王相五尊

智度論云一寶冠二寶劍三寶蓋四摩尼珠五織成寶履等

飛行自在

異相云佛曾為飛行王出入乘七寶輦蓋導徒後衛皆乘雲龍引前

王死懷仁

長壽王經云時有王名曰長壽正法治國人民富樂安穩豐盛王有太子名曰長生被隣國貪王來奪其國其王太子捨國而走貪王出勑得償千金時有貧婆羅門遠來求乞遇王失國長壽王見已曰以我送上合得千金婆羅門遂與王同往與千金[A8]已令於眾中令殺之時長生太子作其庶人在眾見殺其父懷不忍心父遙戒之勿作後冤乃至太子得便不殺其王

太子生棄

般若論云昔有王養一子一頭兩面以為不祥刈而弃之於野有羅剎女收而養之長為其王收千餘王欲殺等都王舍城

子多喪國

本行經云昔有輪王生一百子王沒諸子競位相殺乃至都盡國為化有

王佛無二

十八空論云國無二王世無兩佛若有二者人不樂故無有是處

至願七日

百緣經云阿闍世王與波斯匿不如有長者助王珍寶再戰得勝王曰汝欲何願曰願七日為王王即聽許

王付國事

陀羅尼集云佛昔因中為王有其三子長頑愚次又汪弱小子聰明勇喆多聞王後病極問諸臣曰誰堪為王臣曰取王意王曰不應任我治我國法霸王之事汝等當知臣等咸言大王慈悲臨覆心無憎愛云最小者堪即禪王位二兄尋便入山求其仙道乃至後有一萬大臣皆成仙也王後於金匱中得陀羅尼是先王所寶七印封之表其重也

傳位相子

頻頭王有子數人令相師相之相師不敢直言曰好乘好食器好坐者得意許阿育此云無憂時無憂素乘瓦器地坐諸人皆寶乘器座皆寶故知非也又曾因戲手指大臣頭故失也

有道治國

優婆塞戒經云王者治國當離七法一不樗蒲圍碁博弈二不得射獵三不飲酒四不過欲五不惡口六不兩舌七不非法求財也

漸化止怨

異相云有王名曰靜勝十善化人國土安樂臣白王曰百姓樂極必有過起王須調制王若卒調制恐民生怨但以慈惠可漸化

與寶非欲

莊嚴論云石室國王為佛作會有一女人端正窗中看王王見令臣與其寶瓔珞臣曰王或當要但可直往應納何勞與寶人或笑焉王曰此女善因我施非欲也

多智隨臣

異相云有王多智時天大雨其雨有毒王令蓋井其水勿食當令人狂時諸人臣誤食皆狂裸形入朝見王著衣為王狂也王恐臣變隨而脫衣羣臣皆喜而去後醒乃慚如眾迷難制可施權道

有能集象

賓頭盧經云優陀夷王善能咒令象集又善彈琴便鳥獸皆舞合和香九令聞香皆伏怨敵等又善尅工圖畫與真無異凡事多能

弟兄讓位

雜寶藏經云奢奢王有三夫人各有一子時王遇病極重第三夫人盡心看侍王病得愈當令乞願曰願後令我子禪位為忍違殯長及次令其入山十二年王既崩已當立第三王子王子不肯入山讓兄兄堅不從得兄草履而歸供養小弟為君也

交友同居

本行經云釋王昇位有釋童子與王從小撫塵交友命令同居共治夜即同宿食乃同飱王問安不曰我不安何患曰腹痛何因曰食褥寒熱也曰褥何寒食何熱曰當織造者患之王問織師曰織當患寒食工曰當思其熱也

君約祚長

甄正論云若能去奢侈屏聲色卑宮室薄賦斂省繇役務農桑君上垂衣臣下皷腹上下交泰風雨以時日月貞明祚歷長遠

五善觀察

正法正治論云一觀察羣臣二以時行惠三專思機務四專守庫藏五專修善法

七法安國

泥洹經云闍王與越祗國相憾王欲罰之令兩舍大臣問佛佛言國有七法行之不壞一君臣聚會任用忠良二禮化謹敬男女有則三孝順父母四秉天則地畏敬鬼神五尊奉有德六無取不敢有為七賞罸不偏若國行此七法其國不壞

華沙囓指

四分律云有賊七敗王令若治截其十指既驅出[A9]已王自咬指極痛曰令放

羨其[蹗-比+(人*人)]

六度經云昔察微王為補履翁曰孰樂曰王樂王令攝位數日萬機勞心王問樂乎曰不如補履何也勞

堅固為王

華嚴經云堅固迴向菩薩為閻浮王臨御大國威德廣備名震天下凡諸怨敵靡不皈順發號施令悉依正法執持一蓋普廕萬方周行率土所向無礙以無垢繒而繫其頂見者咸伏

民非一化

弘明集云俗不可以一禮齊民不可以一業成政不可以一道治士不可以一行取士相與言仁義工相與言巧拙商相與言財利農相與言稼穡又云王有二一人王二法王王者往也百千往海萬國來王矣

父王入滅

淨飯王經云王重病思佛佛知與諸弟子尋至王所王見佛願足入滅佛欲令後世眾生孝順父母自舉王棺四天王為佛舉之

佛視王貴

四十二章經云佛言吾視諸王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綾素之飾如弊帛

王視王貴

大乘心地觀經二云一能照以智惠眼照世二莊嚴大福智惠莊嚴三與樂安樂人故四伏怨五離怖六任賢人評國事故七法本萬姓取法八持世以天王法持世故九業主善惡屬王故十人主切人民王為主故又人造善惡王三分獲一故也

[A10]○無德之主(三)

三過十過

鸚鵡諫王經云王有三過一近邪佞二遠賢良三好伐他國不自修德又有十過一耽荒女色二嗜酒不恤國事三圍碁博弈不修禮節四殺獵不慈五惡言無善六賦役刑重七奪民財寶八多疑不决九不信因果十不敬祖考也

殺父殺兄

法句經云留離王殺萍沙王父也殺祇陀王兄也又殺釋種佛記七日後必終留離王知佛記七日為火所殺王乃乘舡在河中心候七日皈至第七日因內人瓔珞上火珠日炙火然一齊都盡

十事十惡

增一經云王者有十事滅國一慳貪二不惠施三虐政四枉法五賢不用六荒婬七嗜酒八歌舞不節九多病十不納忠諫有此十事必見亡矣又有十惡瑜伽云一種姓不過二不自在三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七恩惠奢薄六受邪佞七所作不思八不顧善法九不知差別忘所作恩十專放逸

治罪分財

報恩經云昔有一王無道枉取人財與一知友名曰五百令治罪人無財苦治有者即放與我分之滅汝福田無道之極

因貪賣履

六度經云時有一王多貪暴虐被眾擯之立弟為王貪王逐海邊以草為履賣而存活聞弟為君而來乞邑王以與之一邑次又乞之乃至二三及其半國弟以仁孝皆悉與之後心不足舉兵而奪全國天帝見已為婆羅門化而惱之見貪王曰海外有一國富樂多寶王可得之却後七日為其道引王集兵眾期日不來王曰坐失珍寶如箭在心憂惱不止

為過嗜慾

般若論云頻婆婆羅王因美色故獨入敵國婬女舍中被縛求奪又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皆為大過臨御失儀

不正失御

正法念經云土之不正國將滅者押善舉惡進非退是枉屈賢良黨助不肖國亡不日夫政平即國治民和乃主安

以女聚寶

莊嚴論云有王欲聚天下之寶留用後世有女端正令有寶者通時天下珍寶悉集有一男子與母獨居而無其寶又思王女因是生病命將欲終母問兒曰疾何因也兒即具說母曰汝父死時口內有一金錢可取兒知病愈取錢付人與之王知悟曰死[A11]已不可得用

息苦聞鐘

付法傳云罽胒吒王極大聰明威伏四海殺九億人因聞馬鳴說法方悟前非恐入地獄後病被逆臣坐於面上氣絕而死於大海中為千頭魚劍輪隨後每聞鐘聲小息其苦乃託夢與子鐘令長打

好色被食

增一經四十一云有商人入海被鬼女所魍馬王救之餘被留者商主伴也既獨免已被鬼女將子來見梵摩達王王喚商主曰此女可喜汝實弃之我當納受商主曰此是鬼女王不肯信遂納為妃後果被食一宮皆盡唯留其骨臣恠宮門開晚越而入之方知之矣

大族滅法

西域記云有大族王欲明佛表教招僧談論僧遠名聞無肯應者王先有奴出家令赴王命王見為僧相輕因是破滅三寶

難陀惡友

善戒經云西域有王名曰難陀因惡友惑亂欲破滅三寶焚諸經律塔寺令盡殺諸息念慈氏菩薩定力接往天宮七百阿羅漢登南山而獲免王後知非為惡友過

母令禮塔

異相云有王為惡王常隣國共戰王母常令見佛塔右旋作禮後因戰敗奔車走路見佛塔下車右旋作禮後車為王引伏兵至驚散而因是重勝發心重佛

子返殺僧

雜阿含經云阿育王姓孔雀為佛建八萬四千塔留名於後世其子後紹位問諸臣父王造塔至善留名我何為也有邪臣曰善惡俱留名於後世也王乃謂臣曰父王以善我以惡也遂滅正法破寺壞塔殺僧取僧頭者賞金錢等時有羅漢施頭與人令頭無盡王無金可賞王怒自來殺之羅漢入滅盡定王不能殺火焚刀斬俱不損也王遂發心復諸塔寺三寶重興

新王新佛

報恩經云天受與阿闍世王少為知友常欲害佛謂其王曰王當殺父為王助我殺佛我為其佛新王新佛化世豈不善哉王依之

班足食人

班足王經云昔有一王因獵入山遇其風雹迷路失眾遇雌師子逼之相合後生一男足班性惡身有兩𦐂雄猛無當後自為王名曰班足食噉人肉欲殺百王祠其梵天已獲九十九王北行萬里又得一王名曰善月王其王被捉哭如小兒不止班足恠而問之曰我臨出宮遇一貧婆羅門遠來求乞比候却迴許他為納遇王所獲令我失信所以哭也班足曰我今令汝去當須速來月王曰我不負信月王歡喜至宮與婆羅門物赴信速迴至諸王所令皈三寶班足見其有信悉放諸王令安所治等

貪王還國

長壽王經云王被怨王所殺長生太子受父王教後遂庸力乃至與其怨王種菜造食王因得之與其同獵入山失路王困枕長生膝而睡三欲殺之憶父故止王夢長生欲殺覺而語之王知還國送令止也

羅闍被殺

報恩經云波羅奈國王名羅闍夫人綵女二萬臣有四千象有五百主六十小國八百聚落常以正法治國有其三子各在邊小國中為王被羅睺王大臣造逆興兵殺王及二小王唯第三在守殿神告王令走乃至與夫人太子闍提粮盡太子割肉等

王惑失國

超惠三昧經云佛告阿闍世王大王夫貪國土惑於財寶迷於榮貴荒於產業躭利宰民圖逆多疑不寧婬濫游逸當知此玉失國不久矣

四主之俗

西域記云五天竺有其四主南象主人多躁烈志學西寶主無禮重財斷髮留髭北馬主天資獷暴好殺毳衣東人主風俗機惠仁義照明冠帶右衽車服雅正長幼有序

五種之非

虛空藏經云王有犯五過一取佛物二取法物三破僧令還俗四出佛身血五說無因果行十惡業

王有八忌

出曜經云王有八事時忌不得白事喪熱飢人深宮入庫藏侵他境或察臣議事或舉陰謀或獨坐有所思如臣有事皆不合白或致怒矣此云八忌

報怨夢息

莊嚴論三云昔有一王生二太子王崩之後兄讓國與弟入山出家師迦㫋延樹下修道其弟王與羣臣綵女入山遊獵王遂逐鹿疲乏少息諸綵女等尋花林下而見比丘圍繞恭敬請其說法王覺尋而見之不識是兄問離欲否曰初修道來得離欲王曰爾有愛染視我宮人遂苦打之比丘不忍欲罷道報怨和尚知之為現惡報怨不徹被殺而心止也

王有四種

薩遮尼乾子經云法行王問尼乾子云王者如何尼乾子曰王者民之父母有其四種一大轉輪王二少分三次分四邊地王

降怨伴侶

本行經云有婆羅門子其家大富王所愛重常為伴侶半國分治多智聰明能助於王降諸怨敵

取肉還寶

百喻經云昔有一王無道有人說王王聞怒使人捉之剝皮取肉百兩後有臣曰此不是說王者王即還肉千兩臣曰王截子一頭却還千頭免子死否如取物作福

五惡受苦

未曾有經云昔有一王問佛我父王今生何處佛言地獄王曰何也佛言生不值善友善時雖修功德不免其罪由五惡業一者慠慢事無大小便打鞭罰不忍辱故二受賂不平斷事令天下懷怨三遊獵猛利嬉戲困苦人民害眾生命四躭著女色得新厭舊撫接不平致其怨恨五破戒以犯禁故也

王法九過

正法正治論云佛告出愛王曰王有九過一不得自在權臣執政二立性暴惡三猛利憤發四恩奢薄五受邪言六所作不思七不顧善法八不知差別忘所作恩九專行非法

○東土有道粟散王[A12](四)

五運未形

易鈎命決云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為五運即氣未形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太始形變有質謂太素形質已具為太極轉變五氣故稱五運形質未離皆名太易然名即五爾時虛空未有人物

三才既立

太極生二儀清氣上為天濁氣下為地以人參之為三才易序卦云有天地萬物然後立君臣定父子長幼夫婦尊卑上下之別立禮教等

自然之化

河圖括地象云天地既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極同道身佩九翼以水德王無所施為自然而化

無為之風

開山圖云地皇氏興其熊耳龍門之山以火德王又云人皇氏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分九州長兄弟九人依山川地勢分為九州各居其一又帝係譜云天皇治一萬八千年地皇一百五十世合十萬四千年歲次五龍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兄弟五人並乘龍上下凡一百八十世治天下合九百二十七萬三千六百年即靈威靈仰等是次神農氏駕六龍飄渡四海寒暑均平不改一世次有三姓七十二姓次有或飛羊鹿始發民官食肉衣毛次有巢氏駕龍鱗乘鳳虎搆木為巢教民居之以避禽獸次燧人鑽火變生為熟以避腥臊屬金為刃而民大悅凡六紀有九十三代一千三百八十九世合一千一十萬一千八百四十年自天下化物謂之三皇也

虵身牛首

六藝論云大昊帝庖羲氏姓風虵身人首有聖德燧人皇歿伏犧皇生其世有五十九姓犧皇始序制作以木德王制嫁娶禮受龍圖以龍師在位一萬一千二十二年次皇帝神農氏姓姜人身牛首以火德王有七世合五百年易卦之興重之為六十四等以通神明

珠衡日角

六藝論云軒轅皇帝姓公孫二十五月而生有珠衡日角之相以土德王天下建寅為歲首生二十五子十二姓凡十三世合治一千七十二年夢受帝籙遂與天老巡河而受河圖師於牧馬小童拜廣成於崆峒山帝王世紀云三皇之世合二萬七百九十七年又云軒轅氏有景雲之瑞用雲紀官少昊有鳳鳥之瑞以鳥名紀官

田漁來耜

六藝論云宓義氏為網罟以田畋取獸也充庖廚故曰庖犧氏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耨營宮室垂衣裳始教天下種植故號神農立市鑄器服牛乘馬為杵臼置舟檝模鳥跡以造文字因通化而裁禮樂並黃帝也有佐官七人蒼頡造文字大撓造甲子隸首造算數容成造歷日岐伯造醫方申區造占候奚仲造車作律管興禮典等

黃帝蚩尤

史記云黃帝戰於版泉以登帝位蚩尤銅頭鐵額作亂天下戰涿鹿野經五十二戰

顓頊共工

共工作亂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又誅之反三苗於堯舜禹湯夏桀等

翼善傳聖

舉八元八凱舜攝政舉高陽辛才子各八人以之為掌司牧之官羲和羲仲為堯掌日月后稷播種百穀設五教以軏物允恭克讓庶績咸熙協和萬邦平章百姓流四兇於四裔竄三苗於三危混沌擣杌窮奇饕餮為四兇堯流之國四外有苗氏叛舜徙之三危山調律呂以暢八風察璇璣以齊七政禹導九河代父治水平九州等

周武至𧹞

開皇三寶錄云自巳卯武王立三十九王八百八十四年都酆及鎬洛邑成周凡歷四處嬴昭襄王立五十二年滅周稱秦改鎬京為咸陽至第四主始皇帝政二十六年蕩除六國二十七年廢九州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三十四年焚書留醫方藥術有釋利防等十八賢賷經來始皇不信囚下獄善神長丈六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四主四十九年為漢所滅自周武王巳卯訖秦二世甲午其間九百三十三年四十二主周十六王四百五十三年佛未出自莊王誕生即甲午莊王十年二月八日佛從知足降神母胎至庚子僖王胡齊得五年乙巳惠王閬立佛年十二至壬子佛年十九踰城至癸亥年成道甲子年轉法輪惠王得三十三年從乙巳壬寅癸卯項王臣佛年七十得六年己酉匡王班立至壬子年佛七十九匡王四年佛入滅匡王得六年乙卯定王瑜立至壬申迦葉入滅定王得二十一年丙子簡王夷立得十四年庚寅靈王泄心立至壬辰阿難入滅至庚[A13]戌孔子生魯哀公二十二年靈王得二十七年丁巳景王貴立其年吳王子季札來朝周請觀周樂至辛酉晉韓宣子來聘周觀書於太史景王得二十五年壬午敬王正立至癸卯二十二年孔子出衛子路為季氏宰至二十六年丁未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至丁巳三十六年孔子自陳還定六經年六十八魯哀公十一年至庚申獲麟絕筆至壬[A14]戌孔子年七十三卒敬王在位四十三年乙丑元王仁得八年癸酉貞定王亮立二十八年辛丑孝王隗立十五年丙辰威烈王午立至丁丑二十二年九晰震得二十四年庚辰元安王驕立二十六年丙午夷王喜立七年癸丑顯聖王扁立四十八年辛丑順靜王立六年丁未𧹞王誕立六年癸丑秦昭王立五十九年至丙午廢𧹞立秦昭襄王勒得五年辛亥孝文王戊立一年壬子莊襄王子楚元立三年乙卯始皇帝政立莊襄王子治三十七年至八年壬[A15]戌封嫪毒為長信候至癸亥辛冠誅毒徙家於蜀至甲子呂不韋免相徙太后於南宮住李斯至乙丑又徙不韋於河南至辛未十七年是歲滅韓改為穎川二十三年滅魏立梁二十四年滅楚定江東立會稽二十五年滅燕趙一十六年滅齊自立為皇改正朔以建亥為歲首二十七年名河為德水名民為黔首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同一文軌二十八年壬午登泰山封禪刻石紀功遭大風雨遣徐福入海千人入泗水求周鼎不得至丙[A16]戌三十二年使蒙恬將三十萬人擊胡取河南地築長城三十三年傍河以東至陰山為四十三縣以河為塞起臨洮訖遼水三十四年李斯奏焚書坑儒士在位得三十七年至壬辰二世皇帝胡亥始皇弟治三年至甲午子嬰立四十六日為漢所滅佛入滅已四百四年矣

前漢高祖

乙未年立劉邦字季沛郡豐人母媼息乎大澤夢與神交感而生季龍顏廣額隆準寬仁大度美鬚髯在服髀間有七十二黑子因託暴秦皷其潛翼即吞強楚經七十二戰天下乃定秉命稱漢改咸陽曰長安即辛丑年也在位十二年至丁未惠帝立名盈高帝子在位七年前後五十三萬人四月策長安畢至甲寅呂后攝朝八年至壬[A17]戌文帝元立名恆高帝庶子在位十六年至戊寅後元元年甲申得二十三年乙酉景帝元諱啟文帝子在位十六年至辛丑武帝徹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自已後方立年號建元元年二年置茂陵移郡國豪家居之賜徙民戶錢二十萬田二頃至六年改光元至癸丑改元朔[A18]己未改元狩至乙丑鼎元六月汾陰得寶鼎中大八尺高三尺六寸辛未元封元年正月甲子帝登嵩山起道宮至四月方朔侍有青衣女子至去云從今百日清齋王母奉果至七月七日夜二更來至丁丑改太初元年其年十一月天火焚柏臺於真形圖六甲五帝靈飛符十二事并所受集訣凡四卷共函並燒失本至辛巳改天漢乙酉改太始[A19]己丑改延征癸巳至乙未昭帝弗陵立武帝子治十三年改始元元年辛丑改元鳳至丁未改元平戊申宣帝詢立武帝曾孫治二十五年改本始元年至壬子改地節至戊申改神雀至甲子改五鳳戊辰改甘露壬申改黃龍癸酉元帝奭立宣帝子治十六年初元元年至戊寅改永光至癸未改建昭戊子改竟寧[A20]己丑成帝鷔立元帝子治二十六年稱建始元年至癸酉改河平丁酉改陽朔辛丑改鴻嘉乙巳改永始[A21]己酉改元延癸丑改綏和乙卯哀帝欣立元帝孫治六年改建平[A22]己未改元壽辛酉平帝衍立哀帝子治五年稱元始元年至丙寅居攝元年莽立宣帝玄孫嬰號稱孺子莽為丞相攝行政事至丁卯廢[A23]諡為幼帝改始初

王莽即真

己巳改元建國至甲[A24]戌改天鳳庚辰改地皇至癸未改更始元年劉玄字聖公滅莽治二年為赤眉所殺景帝第六世孫

後漢光武

乙酉年立字文叔高帝九世孫立三十三年都洛陽號建武元年光武名秀長沙定王之後居南陽白水鄉父為濟陽令生秀於縣中有赤光之瑞是歲嘉穀一莖九穗因名為秀隆準日角口大眉長面美髭髯性善仁愛起於南陽除蕩赤眉遂定天下莽字巨君元城人為漢大司馬翼輔平帝武帝二十一年乙巳西域莎車王等一十六國悉遣子來入侍奉獻方物至丙辰改中元元年二月帝東巡泰山柴祭刻石有雲氣成宮闕封禪梁甫訖迴還過魯祠孔子宅九月醴泉出京師飲者病疾皆差丁巳歲取天下民戶凡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四十四民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至戊午明帝莊立光武第二子在位十八年稱號永平元年七年甲子帝夢金人西求佛教至丁卯使還丙子章帝𤇅立明帝子治十三年改建初元年四年[A25]己卯通議郎班固作漢書此年就二十餘年至甲申改元和丁亥改章和元年詔遣曹裒定禮儀凡百五十篇[A26]己丑和帝肇章帝子立十七年至十三年辛丑安息國獻師子丙午年殤帝隆立和帝子治一年改延平元年至丁未安帝祐立十九年號永初元年至甲寅改元初元年九真激外夜郎等國內附開境一千八百里至庚申改永寧元年四月帝詔僕射劉珍作名臣傳又改建光年延光年至丙寅順帝保立安帝子治十九年號永建元年至壬申改陽嘉元年至丙子改永和辛巳年張陵在蜀稱天師作道書二十四卷論章醮之法王壬午改漢安元年甲申改建康元年乙酉冲帝炳立一年號永嘉元年張陵子衡為係師丙[A27]戌質帝瓚立一年號本初元年丁亥桓帝志立二十一年號建元元年至庚寅改和平元年辛卯改元嘉癸巳改永興乙未改永壽戊[A28]戌改延壽丁未改永康戊申靈帝閎立二十二年號建寧元年壬子改嘉平戊午改光和甲子改中平庚午獻帝協立三十年號初平元年其年董卓帝令遷長安袁紹起兵勃海孫堅起兵江南甲[A29]戌改興平丙子改建安至乙酉詔令荀悅撰漢紀至甲午張陵孫魯更造章符自稱君率眾反拜鎮夷將軍平之

魏晉至隋

歷代三寶記云始自三皇天唯一主終乎兩漢地無二臣自魏至隋其間京邑將若蝟毛頸存鶴立之都二十有二一吳三秦涼魏齊陳等此之八國各保名器曹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劉備都蜀號漢二主四十三年還入魏元帝西晉惠帝太安元年壬[A30]戌張軌起涼州號涼是為前涼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永晉惠永安元年甲子劉淵起平陽初號漢後稱趙是為前趙四主二十六年入後趙石勒永安元年李雄起蜀初號大成後改稱漢四主十四年為晉所滅東晉元帝太興三年庚辰石勒初襄國後徙都鄴號趙四主通冉閔三十五年入前燕慕容俊晉穆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俊創起黃龍後都鄴號燕是為前燕二主一十九年入前秦符永固晉孝武太元十一年丙子慕容垂起中山還襲燕號燕是為後燕都黃龍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馮跋至十二年丁亥呂光起涼州還號為涼是曰後涼四主一十六年入後秦姚興晉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禿髮烏孤起於西平亦號為涼是曰南涼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槃至二年戊[A31]戌慕容德起於廣固亦號為燕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還為晉安帝所滅至四年庚子李暠起於燉煌亦號為涼是曰西涼二主二十二年入北涼沮渠蒙遜晉安帝義熙三年丁未赫連勃勃起於朔漢都旅統萬城號為大夏三主二十五年入北魏太武六年庚[A32]戌馮跋起趍滅後燕都昌黎號為大燕是為北燕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乙卯是曰北燕太延五年太武西征遂滅北涼自是諸國相吞略盡唯北魏存至齊明帝隆昌元年甲[A33]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南遷都洛邑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循西遷長安依周太祖宇文黑泰乃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見為王北都鄴緣是分為東西魏梁孝元帝繹承聖四年乙亥都江陵為西魏所滅自是南朝歷數北於其年即魏後之二年蕭衍孫詧魏賜嗣立紹繼梁基是曰後梁既為附庸則是影國周受魏禪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三主三十年絕於開皇七年丁未始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受後漢禪二年辛丑天下三分五十九年至晉武帝咸寧五年[A34]己亥宇宙之內文軌復同二十三年到晉惠帝永寧元年辛酉州土揊坼競建國都至隋開皇魏後都四十四主三百八十一年七代五都等

魏文帝丕

庚子年立曹氏字子植號黃初元年都雒陽任位七年丁未明帝叡立文帝子改泰和元年至癸丑改青龍丁巳改景初在位十三年至庚申少帝芳立正始元年[A35]己巳改嘉平在位九年至甲[A36]戌廢帝高貴鄉公髦立改正元乙亥改甘露在位五年至庚辰元帝陳留王瑍立改景元四年改咸熙元年於是盡入晉焉

西晉武帝

己酉年立受魏禪司馬氏名炎都洛陽改泰始元年至乙未改咸寧至庚子改泰康是年後宮婇女五千人盡賜將士至庚[A37]戌改泰熙惠帝立改永平辛亥又改元康庚申永康四年永興丙寅光熙在位十六年武帝二十六年丁卯懷帝立六年惠帝永嘉為劉曜所執送向平陽至癸酉愍帝業立武帝孫在位四年都長安是年松江得二石佛

東晉元年

丁丑年立名[止/(脊-月+日)]武帝從子號建武元年都建康在位六年戊寅改泰興壬午改永昌閏十二月帝崩至癸未明帝紀立元帝子改太寧在位三年丙[A38]戌成帝衍立明帝子改咸和元年乙未改咸康在位十七年六月崩癸卯康帝立成帝弟名岳在位二年改建元元年九月崩乙巳穆帝𨈭立康帝子稱永和元年在位十七年丁巳改[日/舛]平辛酉五月帝崩壬[A39]戌哀帝立成帝子名丕改隆和又興寧在位四年三月崩丙寅廢帝立海西公奕哀帝弟稱太和元年在位五年十一月崩辛未簡文帝昱立元帝第六子改咸安元年在位二年二月帝崩癸酉孝武帝曜立簡文子改元寧康丙子改泰元在位二十四年九月崩丁酉安帝字德宗改元隆安在位二十二年至辛丑改元興壬寅大享癸卯永始甲辰太和乙巳義熙十二月崩己未恭帝德文立安帝弟年號元熙一年禪宋

宋武帝裕

在位三年改元永初庚申年立壬[A40]戌年五月崩癸亥廢帝義符立武帝子改元景平五月廢八月隆立甲子文帝義隆武帝第二子改元嘉年在位三十年癸[A41]巳二月帝崩太子劭立至四月誅劭弟立甲午孝武帝駿改孝建元年丁酉改大明至庚子廣州獻三角牛河南進舞馬肅慎獻楛矢癸卯武帝子業立號永光後改景和甲辰十二月廢業弟成字休炳立為明帝改永光至乙巳改泰始在位八年壬子廢帝立明帝子昱在位五年改元徽至丁巳順帝準立二年受禪齊昱弟改[日/舛]明年

齊高帝

[A42]己未年立改建元年在位五年都建康名道成至甲子武帝頤立高帝長子改永明至乙卯有石重數十斛從海浮入江取以獻帝而為佛坐高三尺餘至戊辰祇園寺僧得三果[A43][A44]巳六月東陽獻六眼龜腹下有字又禪靈寺剎上放光至甲[A45]戌改隆昌七月帝崩太子綽立十日綽弟新安王昭立十二月昭叔立名鸞乙亥立改延熙元年至[A46]己卯東昏候寶立改永泰又庚辰改永元至辛[A47]巳改中興南康王寶嗣立禪梁

梁武帝衍

改天監元年在位四十八年都建康壬午年立至庚子改普通丁未改大通乙卯改大同丁卯改泰清至戊辰候景背魏奔梁梁武封為河南王至己[A48]已候景作逆五月武帝崩簡文帝立景為丞相總持萬機庚午改大寶辛未改天正景廢帝立棟改元太始景弒棟自立改承聖元年湘東在江陵即帝位改元天正武陵在蜀即位又改元益州刺史泰王簫撝降送入長安至甲[A49]戌十一月江陵地入岳陽是為後梁附庸國也乙亥三月送梁國圖藉墳典來長安梁盡景滅

陳霸先立

承梁末都建康改元永定在位四年至庚辰蒨立改元天嘉在位六年至丙[A50]戌頊立改天康己丑改太建在位十四年至癸卯頊子叔立改元至德元得四年矣

大隋皇帝

隋自陳辛丑改元開皇至庚申二十年辛酉改仁壽正月一日改得四年改大業煬帝立得十三年改義寧二年三月煬帝崩戊寅年唐祖立改武德年

吳主孫氏

前魏壬寅歲立名權字仲謀在位二十八年都建業號黃武元年[A51]諡太皇帝至[A52]己酉改黃龍壬子改嘉禾戊午改赤烏至壬[A53]戌立太子和至丁卯康僧會感舍利至[A54]己巳廢和立亮為太子至辛未改太元年丙子改太平三年壬申年權崩九月休立為景帝改永安至甲申体薨七月皓立改元興元次甘露又寶鼎至[A55]己丑改建衡至壬辰改鳳凰乙未改天冊天璽天紀三改至庚子為晉將王濬所滅入洛封皓為歸命侯凡獲四州三郡三百一十三縣五十二萬戶三百四十萬口兵士三萬二千人矣

符秦皇帝

都長安改皇始元年即東晉穆帝𨈭永和十年甲寅歲在位五年至[A56]己未帝生立健子改壽光元年至辛酉帝永固生從兄改永興元年癸亥改甘露[A57]己巳改建元至九年丁丑太史奏有德星現外國分野當有聖人入輔帝遣符丕將十萬眾攻晉襄陽取彌天釋道安至庚寅符丕立改大安辛卯符登立改太初得七年符崇立為乾歸所滅四十四年

姚秦帝萇

稱建初元年改長安為常安而都之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丙[A58]戌立帝位也在位八年至甲午萇子興立稱皇初元年至戊[A59]戌改弘始三年春廟庭樹生連理冬羅什至十一年終焚舌不壞十八年帝崩丙辰帝泓立興子改永和得二年為晉將劉裕所滅凡二十二年

國仁建義

東晉孝武帝泰元十二年丁亥國仁立稱建義元年都穴得三年乾皈立稱太初元得十三年為姚興所滅封皈義侯

留姚立

東晉安帝永始元年癸卯立徙都金城稱更始元年得九年吒盤立改永康得十七年慕未立改永弘元年至二年為夏赫連所滅入魏凡四十四年

魏道武帝

東晉孝武帝泰元二十一年丙申元氏立稱皇始元年都中山改天興六年後改天陽二年改明元立改永興五年改神瑞二年改泰常七年太武帝立改始光二年立道壇四年改神嘉有晝昏星現竟日四年州鎮悉立道觀置生各一百人至壬申改延和乙亥太延元五年太武親西征庚辰太平真君元七年丙[A60]戌破滅三寶十一年庚寅誅崔皓辛卯改正平壬辰文成立改興安元重立佛寺又改興光太安至庚子改正平至壬寅昭玄曇曜忻立三寶再立北臺立石窟寺丙午獻文立改天安又皇興至辛亥孝文立改廷興吉夜為僧正丙辰改承明年北臺有百餘寺僧尼二千餘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見魏史丁巳改泰和十二年冀州送九尾狐大赦十七年都改洛十九年大赦制冠章服定四海立門第頒律令正音樂改拓跋為元姓修禮樂至庚辰宣武立孝文子改景明元年至甲申改正始戊子改元平壬辰改延昌至丙申孝明立宣武子改熙平至戊[A61]戌改神龜太后胡氏秉政庚子改正光乙巳改孝昌至庚[A62]戌廣陵王立改普泰元年壬子平陽王立改永熙是為武帝

北涼蒙遜

東晉安帝隆安元年丁酉沮渠氏字蒙遜立姑臧為都改元神璽二年己亥永初十三年改玄始得一十四年丙寅改承玄元年二年改義和三年虔立遜子稱永和得九年為魏所滅涼立凡四十三年矣

西魏宇文

梁大同元年周太祖宇文黑泰立為西魏乙卯改大統元二年四月甘露降秋穀不熟民飢死者半四年納茹茹皇后至十年正月詔寬刑罰廣學業敦禮教斷草書去文存質十五年詔下依古禮男女異路十七年壬申廢帝立稱前元元二年命大將軍魏安公伐蜀益州刺史秦王蕭偽降甲[A63]戌齊王廓立十月命桂國公稱後元元年罰江陵殺東王西魏盡

齊祖高歡

梁大通六年甲寅歲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見為主從都大鄴是為西魏至戊午改元象己未改興和總計天下僧尼大數二百萬矣二萬有餘寺癸亥改武定十年東魏禪高齊至庚午立北齊文宣帝洋歡第二子改天保元年至庚辰改乾明至正月洋子立名殷八月洋弟立演也改大寧元演薨弟湛立改清河元三年湛子緯立改天統元至庚寅改武平丙申改隆化緯子恆立改永元為周所滅封溫國公

文王相異

三寶錄云姬昌母姒夢大人生龍顏虎肩身長一丈胸有四乳國濱西戎政被東漸赤雀降祉葬枯骨天下歸服故夫子云文王之化德美哉不動而化

禹得神符

弘明集云禹治水至牧德山見神人謂曰勞乎禹知是神再拜請誨曰我有靈寶玉符可役龍鬼功畢藏之禹受功竟藏洞庭苞山又吳王闔閭龍威文人德之問孔子夫子○○謂說一何道門稱赤鳥銜來非也

太宰問聖

正理云昔商太宰問孔丘曰夫子聖人歟孔子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曰三王聖人歟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曰五帝聖人歟曰五帝善用仁信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曰三皇善用時聖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動容而對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若三皇五帝是大聖孔丘豈容隱而不說便有匿聖之僭以此校量推佛為大聖

魏主多能

辯正論云魏世宗武帝恪於式乾殿為僧大臣等講維摩經也喜怒不形雅愛經史尤長釋義德格陰陽明並日月孝文手不釋卷覽之便講愛奇好事情如飢渴善談莊老尤敦釋教才藻富瞻文章百篇太后忌日每哭陵左絕膳三日哭不輟聲於鄴下造安養寺

隋帝重興

文皇帝堅後魏十年六月生同州般若尼寺神尼之房赤光滿室紫氣屬天四隣望之如蓋樓閣等其寺竇建德廢後重修為大興國寺受菩薩戒葬舍利

大唐太宗

自天皇九紀已來五十二戰之後一百二十五代一千三百五十九世一千一十二萬二千一百二十七年仗鉞臨戎未有如我太宗之用兵也稟太易太初之氣資天皇天帝之靈啟高陽基搆重華業龍顏鳳臆日角月懸河目海口豐上兌下善射能書七德俱美總戎之略自古無之矣

則天金輪

華嚴經序云天冊金輪皇帝云但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記金仙降旨大雲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寶雨之文後及加以積善餘慶俯集微躬地年天成等

隋主受戒

續高僧傳云隋主禮顗禪師傳香在手而目下淚斯亦德動人心自作願文受菩薩戒師終之日留犀角如意蓮花香爐遺書七紙語門人曰臨終聞鐘磬增其善念哭與衣服不得作也及諸威儀等

大武皇帝

唐高祖纂堯居晉契武基周雲起龍騰撫期命世協一匡以興運因九合而樂推發自參墟克定京室市俗之規[A64]已布約法之教便申井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紐還正天維重張自西自東遠安邇肅也

大唐世祖

開元祠部式云五世祖元皇帝五月二十四日忌貞皇后獨孤氏三月六日忌六世祖景皇帝丙九月十九日忌景烈皇后梁氏五月七日忌七世祖皇帝光天賜九月八日忌光懿皇后賈氏九月九日忌八世祖宣皇帝熙十二月十三日忌宣莊皇后張氏六月三日忌在位陵號國忌諱帝號年號后號后忌異事反亂

唐高祖

元帝第七子神堯大聖光孝皇帝浼隋義寧二年戊寅三月隋帝崩五月十二日改武德號唐在位九年為太上皇七十二崩五月六日忌獻陵三原縣[A65]己卯李通反辛[A66]巳孝伯藥奏鑄開通錢甲申輔公裕丹陽反三月二十日生大穆順聖孝皇后竇氏正月二日忌武德戊寅改

太宗皇帝

高祖第二子八月九日生貞觀年文武大聖廣孝皇帝名世民五月六日忌昭陵醴泉縣在位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崩丁亥年正月一日改為貞觀戊子葬隋主在揚州西十里給十戶[A67]己丑奘法師去西域辛卯齊川臨邑進五色鸚鵡癸巳彗星見乙未康居國進師子乙未五月上皇崩庚子黃河清辛酉文城公主歸土蕃癸卯奘法師迴甲辰雍州進三足烏乙巳東宮生芝草丙午伐遼東張亮[A68]己酉太宗崩其年太子立諸州寺院各度僧尼三十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六月二十一日忌也

高宗

太宗第九子六月一日生貞觀二十四年庚戊五月改為永徽皇天大聖大弘孝皇帝治在位二十五年五十五崩乾陵奉天縣辛亥定五經義癸丑築長城甲寅陳石等睦州反將軍蘇定伐之丙辰改顯慶丁[A69]巳洛京米一斗八文麵三文[A70]己未太白入南斗庚申破百濟國辛酉十二月改龍朔二月三十日生相王甲子十二月改麟德丙寅改乾封丁卯十二月楊州永德寺佛動戊辰總管劉仁範破得高麗十二月改總章[A71]己巳黃河水作血色英公破遼東庚午改咸亭癸酉四月十四日白虹貫日地動甲[A72]戌改上元八月十五丙子改儀鳳帝崩米每斗三文麵二文則天順聖皇后武氏十一月二十六日忌也

大行

丁丑十二月二十九日初夜見月湖州置儀大橋[A73]己卯改調露庚辰八月三日改永隆辛巳改開曜大行崩壬午二月改永淳十二月天下寺院度僧尼各五人癸未十二月改弘道甲申二月改嗣聖七月改文明九月改光宅十月改垂拱乙酉讓位與母

則天

[A74]戌立在位二十一年八十三崩十一月二十六日忌乾陵開龍門天下置大雲寺東都造明堂殿鑄金鐘后土妻韋述武氏無諱丁亥洛州水中得方石銘云大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大赦天下戊子改垂拱五年造明堂殿正月改永昌[A75]己丑十二月改載初庚寅改天授九月二十日地上生毛辛卯則天牙生髮白其年置大雲寺壬辰四月改如意九月改長壽天火▆明堂殿甲午五月改延載乙未五月改證聖九月改天冊萬歲丙申四月改萬歲通天丁酉九月改神功戊[A76]戌改聖曆庚子五月改久觀辛丑正月改大定七月地大動十一月改長安壬寅九月一日未時天暗至夜始明甲辰十二月則天崩雪深七尺乙巳正月一日改神龍盧陵即位天下度僧尼道士

中宗孝和

皇帝高宗第四子五月十日生又云大聖大愍孝皇帝顯在位五年五十六崩六月二日忌定陵富平縣丁未改景龍庚[A77]戌六月三日崩遺制改唐景隆太后臨朝六月二十一日殺韋后等二十四日相王即位改為景雲和思順聖皇后趙氏四月七日忌皇后衣箱中五色雲現內外五品妻加邑號等

睿宗

玄真大聖大光孝皇帝高宗第八子九月十四日生名日庚[A78]戌七月二十四日改景雲辛亥四月二十日雹子下至二十七日又下如彈丸壬子正月十九日改大極至五月改延和至八月改先天相王讓位癸丑六月三日殺太平公主并殺逆賊竇懷貞等一十四人玄宗十二月七日改開元睿宗五十五崩三年為太上皇六月二十一日忌橋陵奉先縣封少帝為襄王先天元立隆基為太子皇后昭武儀氏正月二日忌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隆基睿宗第二子九月三日生丁巳勑□□□□□□□太水正月二十四日地動戊寅開元二十六年□□□□身五臺諸寺圖畫放光壬午正月一日改天寶改州為郡天下置開元寺開元觀乙未十一月安祿山反丙申十二月改至德元年進千歲老人兼張果老珊夫子為文宣王米每斗三文麵一斗論分在位四十五年兼為上皇七十七崩秦陵奉先縣元獻皇后王氏十二月二十二日忌

肅宗

玄宗第二子九月三日生至德年丁酉少帝登位[A79]己亥鑄乾元錢一文當百庚子改上元壬寅太上崩帝亦崩三月改寶應文明武德大聖大明孝皇帝亨四月八日忌建隆醴泉縣在位七年五十二崩章聖皇后吳氏正月二十三日忌弟太公為武成王劉庶反矣

代宗

肅宗長子正月七日生睿文孝武皇帝不豫五月十一日忌元陵昌平縣在位十七年五十四崩癸卯立甲辰廣德二年六月河清乙巳二月改永泰丙午十二月改太曆丁未五更後石皷鳴十一月楚州僧鑄佛被殺不傷睿真皇后沈氏正月十九日忌

德宗

代宗長子四月九日生神武孝文皇帝适在位二十五年六十五崩庚申大曆十五年正月改建中壬[A80]戌置權酒及稅商人加鹽鐵錢等癸亥七月二十七日申時西南五色雲現其年又稅屋宇間架甲子正月一日改興元乙丑正月改貞元戊寅十四年黃河清乙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崩崇陵雲楊縣昭德皇后王氏十一月七日忌進九尾狐毛人現吳少誠朱泚反

順宗

德宗長子八月四日生永貞至道大聖大孝皇帝誦在位一年乙酉正月二十三日登位丙[A81]戌正月十九日崩豐陵富平縣四十六崩南皇后王氏三月四日忌無反亂傳位與太子為上皇矣

憲宗

順宗長子二月四日生昭文章武大聖孝皇帝弘在位十五年丙[A82]戌正月二十二日改元和八年新羅進龍馬四十二崩正月二十七日忌景陵奉先縣宣懿皇后韋氏正月二十七日忌大水鵲巢忽平地破吳元濟李師道王成宗李錡反

穆宗

憲宗長子恆在位五年三十崩正月二十二日忌光陵奉先縣長慶年恭僖皇后王氏正月十二日忌大和公主出陵太旱無反亂矣

敬宗

穆宗長子六月九日生睿武昭愍孝皇帝湛在位三年十八崩十二月八日忌莊陵三原縣年曆貞憲皇后蕭氏四月十五日忌玄元皇帝現太清宮張韶反

文宗

穆宗第二子二月十二日生元聖昭憲皇帝昂正月四日忌帝陵富平縣在位十六年三十二崩年大和開成蝗虫下宰相王涯鄭注李訓賈餗舒元輿等反並伏誅

武宗

穆宗第五子六月十一日生王道昭肅孝皇帝炎三月二十三日忌端陵三原縣在位六年三十四崩年會昌毀天下佛寺制仙樓誅元復等

宣宗

憲宗第四子聖武憲文孝皇帝諶八月十日忌貞陵雲陽縣在位十四年五十二崩六月二十三日生大中年元昭皇后晁氏十二月十九日忌重立佛寺浙東仇甫反

懿宗

宣宗長子十一月十四日生昭聖恭惠孝皇帝漼七月十八日忌簡陵富平縣在位十五年三十四崩咸通年蝗虫大下西川天王現泗州和尚現龐勛反

僖宗

懿宗長子五月八日生聖神聰睿仁哲孝文皇帝儇二月六日忌靖陵西安縣在位十六年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龍紀上都米斗四十貫文人相食淮南米五十貫文一斗黃巢陷鬬在京三年至兗州東死矣

襄宗

懿宗第二子三月二十二日生聖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在位一十七年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大祐駕幸石門鳳翔後却歸東都

[A83]○東土無道之主[A84](五)

齊宣殺稠

續高僧傳云齊宣帝有人奏言稠倨傲帝欲入山自殺於稠稠知於路次迎帝帝曰師何在曰此日恐血污寺帝下車扶師悔過稠不受帝曰弟子身負師遍天下未可謝過稠與帝同車歸寺矣

○儲君臣佐部第二十六

[A85]○太子(一)

勝光太子

雜事律二十三云勝光太子是王異母弟生名曰哥羅有曰於王樓下過內人以花鬘擲打在於肩上太臣知佞王令截其手足阿難知白佛佛令取手足如舊安之佛自誓曰吾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真實不虛令其如舊依願矣

辟羅問法

辟羅經云天王太子辟羅飛到佛所問佛曰善惡如何佛言如行善惡猶其影響報應也

大拏好施

須大拏經云波葉王子好行布施盡父王庫藏及施大象與敵國怨王父王怒貶出在檀特山與妻一兒一女結草為庵山中修道兒隨自己女隨其母後被貧婆羅門乞兒女為奴婢與之無恡也

太子被擯

本行經云鬱摩王第一夫人生一太子名曰長生頑薄醜陋眾人所惡第二夫人有其四子並有威德聰明神武一切所敬第一夫人念曰我子雖長才不及物我當云何固子基業遂白於王我心劬勞實兼家國王之四子並有威德民若懷皈一旦競逐大國之位翻為他有王納其言遂擯四子至雪山北立第四弟為君釋迦之姓起此也

施身治病

般若論云月光太子見癩病人求救乃與象馬衣服問醫曰當何藥治曰得從生不嗔人血體塗之乃愈太子聞之吾即是藥乃皆為辨之

清淨無欲

增一經云清淨太子年三十不行世欲王曰此子如嗣國位如何遂令美女惑之皆不能亂時有婬女為王曰我能惑之即令婬女夜至太子寢殿門哭太子心慈問曰何為曰我悕令入門復哭曰寒乃至昇床被惑等

生即能語

異相云能施太子生而能語曰如父有物我欲布施人皆恠異即施諸物乃至長立入海求珠能雨眾寶施一切也又為醫師恨不能救一切後生天中為王等即佛因中修施[A86]波羅蜜多時

增福多福

要集云有王名增福子名多福子事佛王事外道欲鬬師勝外道射鹿五百佛令弟子取神五色令鹿飛騰現光王乃生信

生即有威

無量義經云王子初生一歲二歲雖不能治國[A87]已為臣所宗敬故曰王子雖小不輕

請講般若

弘明集云梁昭明太子請武帝講般若前後四表並有答詔文廣不錄

善伏捨命

華嚴經云佛昔因中為善伏太子見獄中罪人諫王願放王曰國法如何太子曰自以命伏此事難也

牛護無姤

根本雜事二十三猛光王太子牛護王欲知子有智可治國無令七日知國賞罸皆中然有私通男女見乃問之曰相愛否曰相愛令不得障王知曰子可無姤令人與彼妻命牛護見睡垂手床邊牛護乃為徐舉其手恐驚睡也

精進燒身

大集經云精進王子名師子見寶聚佛時見佛入滅乃亦燒身供養彼佛

月蓋供養

維摩經云月蓋王子供養藥王如來五刧四事無乏復自思惟其更勝者空中聲曰發心求佛又云若在王子中尊示其忠孝又般若論云王三子父求他人欲[A88]已太子不可得也

佛光太子

慈恩傳第九云高宗請三藏入內安福殿凝陰院之西閣供養仍彼翻譯或二旬三旬一出冬十月中宮在難皈依三寶請法師加護正月一日皇后施納袈裟一并雜物數十件感赤雀現三藏尋有表駕太子生光殿盈滿故號佛光王子帝勑仍許出家

帝釋太子

法苑云帝釋有二太子一名㫋檀二名修羅是忉利天二大將在三十三天左右而住充其總領四天王

薩埵捨身

金光明經過去有王名摩訶羅陀常行善法有三王子殊特第一小者摩訶薩埵捨身飼虎即超其劫疾成佛道

株杌端正

賢愚經云有王無子夫人等求天帝釋天令取藥蘇煎令服之皆生太子唯大夫人不信後見生子然肯服之生子以初不信形如株杌其貌極醜遂以為名大有威德降伏諸國後見天帝得珠在頂乃即端正也

兩處作樂

出曜經云祇頭太子父王出戰樓上作樂父王不喜喚令殺之尋生天上天女作樂迎之人中綵女猶自作樂兩處受福故佛偈云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二俱喜彼喜彼樂報見行清淨

[A89]○大臣(二)

臣有三種

瑜伽論云一有忠信無伎能末也二有忠伎能無智惠次也三具有忠信伎能智上也俱無何也

王委四恩

莊嚴論云一入王宮禁二見王妙寶三祕王密語四在賞賜王不疑者上也

情無二心

道地經云王選一臣專心不二者令持油鉢行至林所路有多難或象馬雷雨風火軍美女等心不二故油不出也以怖死故如比丘修行不見六境為無常怖

腰懸七印

長阿含經云昔有一王名為地主太子名曰慈悲大臣主國事者名曰典尊有子名炎鬚後慈悲為君炎鬚為臣令知國事王有六子分為六國炎鬚皆佐為相遂腰懸七印又教七居士皆示如梵天

道合同處

根本雜事云猛光王陳敗見耕夫而匄食耕者見異令妻將歸供事令如我無異王後歸國取耕者分國共治如父子飲食同處也

諳練宗族

中阿含經云如王有宗正鄉諳練宗族如比丘等有四聖種也

增養大志

根本雜事二十二云得叉國圓勝大王欲伐嗢逝尼國猛光大王遂發四兵與猛光交戰猛光陳敗軍馬而走見耕田夫有其大志遂下馬共語夫曰猛光戰敗臣伏何安我若佐之以長繩繫圓勝項獻上猛光耕夫亦不識是君令妻將飯供養圓勝又被渴沙國軍侵其國求和而退猛光王知辭耕夫歸國日入城來訪多馬家耕夫後因節會入城訪多馬家門人引見王王令夫妻俱受快樂令諸臣率俸養之遂名增養後大臣乃至家人皆為耕者多不禮從王皆為調策為第一大臣

大藥智臣

雜事律云重興王所有國邑皆屬六臣王唯宮闕而[A90]已乃感天神告王曰圓滿城中有滿財居士將生其子名曰大藥可為其臣王依神告後果得之遍收六邑皆屬於王以六大國暴虐六邑不從大藥至即皆順伏削降虐制別創新科彝倫協敘小大無怨咸歌再造共喜來蘇賑給貧窮撫恤孤寡猶如父母各生慈念國內人眾悉皆雲集衛從大王俱至城所聲聞隣國王即以女聘其大藥雖蒙賞愛無嬌恣心等後王集諸臣共議密事大藥曰密事臣不可議王曰父母妻子朋友曰皆不可王當自驗後大藥將王孔雀藏之以餘孔雀令對妻殺為羹食之妻以夫故忍而不言後取餘女謂王宮人語妻勿傳妻為姤故乃便告王王知怒責大藥曰皆非王有密事勿言妻自驗也

臣有五過

虛空藏菩薩經云一劫三寶物二破村邑聚落三謗正法四令僧歸俗五造無間業

佯狂救君

根本律二十三云出光王為木象內安人捉去智藥佯狂名為春花取象糞為丸尿為飲却偷君還國并彼女

無益於主

薩遮尼乾子經云臣不憂國但求利[A91]己或縱忿以害公受貨而欺上冒受王祿捨公念私上品無益矣

六正奉上

辯正論云進善舉賢恭上整顛明察法律辭祿讓賜也

三利及人

正法正治論云一無自利又無利人下士二有自利或有利人中士三自利利人名為上士

王臣有報

婆沙一百五十輪主有主藏主兵臣等何業所感答以前生孝敬父母師長隨順不逆其教所感如是也

祿自於何

經音義云上古未耕人皆獵獸鹿而食後人作王而民耕植君以物等代之今祿如神祇之福

忠無自守

般若論云何用獨其身自守無事世亂而不理念人急而不救

忠臣昏亂

老子云正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爭權乃有忠臣匡救其君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義無欲不知廉潔大道之君如日之盛星光不見

葛亮顏雍

廣弘明云諸葛亮受三郡賞庫無尺絹顏雍拜萬戶侯家人不知謝安敗符堅百萬之師言不改容佛捨四州如唾亦不可比

名臣難得

廣弘明云周號多士亂臣十人唐虞之盛元凱二八孔門三千並海內翹秀蘭桂揀充四科數不盈十伯牛疾困六極商也慳恡賜也貨植予也難雕由也凶悖求也聚聚任不稱職仲弓雖騂出於犂色

江淹遂古

弘明集云梁侍中江淹製遂古篇廣明佛理淹六歲能屬文為詩最長有遠識年二十以五經授宋諸王待以客禮年在十三時負薪養母梁朝六遷侍中後夢郭璞索筆與之後為文退也

趙正能歌

高僧傳云符堅寵鮮○墮於正事趙正為黃門侍郎忠直有文重於釋典上昏正歌而刺之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誰攪令濁堅動容曰是朕也又歌曰北園有一棗布葉垂重陰外雖多棗刺內實懷赤心帝喜非君誰也

裴寂別供

續高僧傳云唐左僕射魏國公裴寂挺生不世器璉宏深第中別院置僧住所邀延一眾供養

光祿家訓

北齊光祿顏之推造家訓皈心篇集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素皈心勿輕慢也其間妙旨具諸經論不復於此少能讚述矣

常景製碑

弘明云魏中書舍人常景河內人敏學博識知名海內大和十九年高祖擢為修史律○士定律十篇官至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祕書監幽州刺史居室貧儉事若農家唯有經史盈車文集百卷勑曾令造同泰寺碑文

姚嵩慕法

百論序云大秦司隸校尉安城候姚嵩風韻清舒冲心簡勝博涉內外理思兼通於弘始六年等譯

傅繹超羣

辯正論云陳東宮舍人傳繹學侔王鄭才比謝陸備閑三教深解一乘拔萃超羣海內推揖等

智臣先陀

涅𢪧經云一名四實鹽器水馬有一智臣善會四義王若欲洒洗要先陀婆臣即奉水食索奉鹽食訖欲飲漿奉器欲出索先陀婆即奉馬智臣也

忠信獲罪

雜事律云閃婆大臣是釋種未獲聖果見惡生王殺釋種生不忍心遂射斫惡王兵眾釋種等見行殺故擯閃婆獲罪去劫比羅至婆具茶國人眾相隨以劍斫石為席眾皆仰德乃立為王名閃婆國

釋氏六帖卷之十三終


校注

[A1] ○【CB】[-]【補編】
[A2] ○【CB】[-]【補編】
[A3] ○【CB】[-]【補編】
[A4] ○【CB】[-]【補編】
[A5] ○【CB】[-]【補編】
[A6] 生【CB】▆【補編】
[A7] ○【CB】[-]【補編】
[A8] 已【CB】巳【補編】
[A9] 已【CB】巳【補編】
[A10] ○【CB】[-]【補編】
[A11] 已【CB】巳【補編】
[A12] (四)【CB】[-]【補編】
[A13] 戌【CB】戍【補編】
[A14] 戌【CB】戍【補編】
[A15] 戌【CB】戍【補編】
[A16] 戌【CB】戍【補編】
[A17] 戌【CB】戍【補編】
[A18] 己【CB】巳【補編】
[A19] 己【CB】巳【補編】
[A20] 己【CB】巳【補編】
[A21] 己【CB】巳【補編】
[A22] 己【CB】巳【補編】
[A23] 諡【CB】謚【補編】
[A24] 戌【CB】戍【補編】
[A25] 己【CB】巳【補編】
[A26] 己【CB】巳【補編】
[A27] 戌【CB】戍【補編】
[A28] 戌【CB】戍【補編】
[A29] 戌【CB】戍【補編】
[A30] 戌【CB】戍【補編】
[A31] 戌【CB】戍【補編】
[A32] 戌【CB】戍【補編】
[A33] 戌【CB】戍【補編】
[A34] 己【CB】巳【補編】
[A35] 己【CB】巳【補編】
[A36] 戌【CB】戍【補編】
[A37] 戌【CB】戍【補編】
[A38] 戌【CB】戍【補編】
[A39] 戌【CB】戍【補編】
[A40] 戌【CB】戍【補編】
[A41] 巳【CB】已【補編】
[A42] 己【CB】已【補編】
[A43] 己【CB】已【補編】
[A44] 巳【CB】已【補編】
[A45] 戌【CB】戍【補編】
[A46] 己【CB】已【補編】
[A47] 巳【CB】已【補編】
[A48] 已【CB】己【補編】
[A49] 戌【CB】戍【補編】
[A50] 戌【CB】戍【補編】
[A51] 諡【CB】謚【補編】
[A52] 己【CB】巳【補編】
[A53] 戌【CB】戍【補編】
[A54] 己巳【CB】巳己【補編】
[A55] 己【CB】巳【補編】
[A56] 己【CB】巳【補編】
[A57] 己巳【CB】巳己【補編】
[A58] 戌【CB】戍【補編】
[A59] 戌【CB】戍【補編】
[A60] 戌【CB】戍【補編】
[A61] 戌【CB】戍【補編】
[A62] 戌【CB】戍【補編】
[A63] 戌【CB】戍【補編】
[A64] 已【CB】巳【補編】
[A65] 己【CB】巳【補編】
[A66] 巳【CB】已【補編】
[A67] 己【CB】巳【補編】
[A68] 己【CB】巳【補編】
[A69] 巳【CB】己【補編】
[A70] 己【CB】巳【補編】
[A71] 己巳【CB】巳己【補編】
[A72] 戌【CB】戍【補編】
[A73] 己【CB】巳【補編】
[A74] 戌【CB】戍【補編】
[A75] 己【CB】巳【補編】
[A76] 戌【CB】戍【補編】
[A77] 戌【CB】戍【補編】
[A78] 戌【CB】戍【補編】
[A79] 己【CB】巳【補編】
[A80] 戌【CB】戍【補編】
[A81] 戌【CB】戍【補編】
[A82] 戌【CB】戍【補編】
[A83] ○【CB】[-]【補編】
[A84] (五)【CB】[-]【補編】
[A85] ○【CB】[-]【補編】
[A86] 波【CB】婆【補編】
[A87] 已【CB】巳【補編】
[A88] 已【CB】巳【補編】
[A89] ○【CB】[-]【補編】
[A90] 已【CB】巳【補編】
[A91] 己【CB】已【補編】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