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一
圓滿次第總建立品第十三之二
(辰二)餘派之圓滿次第分二:(巳一)勝樂金剛之圓滿次第,(巳二)歡喜金剛之圓滿次第。今初
羅伊跋大師云:「前想音韻字,大瑜伽休息,修圓滿月輪,住於臍根處,最勝字轉依,應於彼中修,身語意金剛,當修諸天身,此超越諸色,是無事法性,想彼不思議,不應觀心性,由想不思議,當得陀羅尼,顱杖為天身,慧是小鼓聲,晝世尊金剛,夜為瑜伽母,涅槃出諸勇,第六心變化,清淨法所化,現為亥母身,室利無二智,黑表離因等,茹字離集合,迦表無所住。」此為生起抑為圓滿,《現觀論》中雖未明說,然毳衣大師云:「如是殷重心堅固[A1]已,當修圓滿次第之三摩地。大瑜伽休息,前想音韻字。」乃至「當得陀羅尼。初現如鹿愛,第二相烟色,第三如螢火,第四明如燈,五相無徧計,如虛空離雲。獲如斯相已,當得大手印」。次云「室利」至「無所住」。
黑行論師亦云:「次欲以圓滿次第三摩地堅固其心,先想音韻字。」乃至「當得陀羅尼」。故於生起次第堅固之後,亦應配修圓滿次第。阿底峽尊者《疏》中亦以音韻判別;前為生起次第圓滿,後明圓滿次第。慧鎧論師及如來金剛之《疏》中,未明說彼為生起抑圓滿。但如來金剛造羅伊跋《修法疏抄》中,以配圓滿次第。並說此於四座生起次第末座時修。彼文所說之義,雖是隨壞漸次,二次第中皆可修習,然此處如毳衣師說,是[A2]已堅固生起次第,於圓滿次第時所修。
鈴論師攝勝樂圓滿次第為五次第,其第五不思議次第,即此所說,故是圓滿之主。阿底峽尊者解釋彼義云:「月是金剛薩埵之座,最勝字者是三摩地薩埵,身語意金剛是智慧薩埵超越諸色謂心三種識相依次收入。此之體相謂是無事。想彼不思議謂修習光明,不應觀心性是住心方便。其教授謂:為令世俗因入勝義果故,從三摩地薩埵放光,遍照一切有為化成五種光明,護輪、宮殿、守門八尊、身輪、語輪、意輪、四方四維天女、主尊四面,次第攝彼前前入於後後。主尊父母,智慧薩埵,三摩地薩埵亦如是收入。次想漸細,當於細點策勵住心而修。此心當離三種識相,住於光明。從是不思議光明中現起幻身。名為得陀羅尼,以得如幻天身之念故是無二雙運。顱杖等四句是修行教授。廣說前義,謂涅槃是光明,彼所出生謂二十五勇識。支分(即頌文中第六二字)謂諸慧天。總即方便智慧六十二尊。此等皆從三心及風之所變化。本頌作『支分心變化』,清淨法勝義諦所變化者,謂現亥母身形,世俗諦所化者,謂主尊等。為顯無二,云『室利無二智』,即是雙運。因等謂離自生他生共生及無因生。集合謂雖住壞(成住壞空)之聚。無所住謂雙運大印。其教授謂隨力隨能心住光明而修。次從彼中剎那頓起如幻之天,於彼當以智慧觀察而修。」於初二句未加解釋。慧鎧釋云:「想彼阿利(母韻)迦利(父音)咒鬘具五色光,隨右息出,放出三輪(身語意輪)諸天,令諸眾生皆成三輪體性,與無始成就之勇士勇母,合成一味。次從左鼻孔入,成為臍上月輪。前者謂初。於彼月輪中央,想從最勝處金剛持種子吽字,出生勝樂金剛,白色伸展右足,一面二臂,手執鈴杵。猶如虹霓。金剛亥母紅色,一面二臂,手執金剛顱骨,等持而住。以幻化聲,召三界入尸林,彼入外輪,外入身輪,身入語輪,語入意輪,意輪四方諸尊入於空行母等,四維諸尊入於有色母等,彼四復入四面,主尊父母入於一面二臂及智慧母,彼等亦由大愛所化,成一吽字色如黃丹以及赤珠。吽之鄔入訶字,訶入字頭,頭入半月,月入空點,點入那達,當觀那達如髮端百千分之一,是為超越諸色之義。利根見彼亦無可得,謂即無事心性。不可思議即明前義。不觀心性者謂於不思議亦不應觀。明觀彼者謂『由想不思議』。陀羅尼即大印悉地。天身即黑茹迦之身或觀脊骨為顱杖之體性。智慧空性,當了知小鼓聲猶如谷響。由有所得名晝,由無所得名夜,涅槃謂死,從彼出生,謂神通相好莊嚴之中有智身。勇識者謂世尊,即修為世尊身。或涅槃謂法界,為利有情從法界起智身。第六謂彼能量法界之心,依所化機各別現故,名心變化。清淨法等二句如前。若入光明心疲倦已。當起天身修金剛念誦等。」如來金剛亦同此說。
從「前想音韻字」至「當得陀羅尼」出《徧行經》第十二品,顱杖等四句出第十五品,其室利等四句出第九品,涅槃等四句出第十七品,此後四句《徧行經》作「次黑茹迦因,說心為無垢,清淨法」等,義同。
黑行論師、毳衣大師並於生起次第圓滿之後如前而說。鈴論師與毳衣大師雖說生起次第末座依次收攝,然亦別說生起次第堅固以後當修圓滿次第。故生起次第時所修收攝次第,與圓滿次第之收攝次第種類雖同,然說前者便是圓滿次第不應道理。
鈴師雖未引《徧行經》收攝次第之文,但義則如是修,此師之《俱生修法》云:「彼作意廣大,有為戲論流,如是常修者,當隨念光明,雜色蓮及日,作怖與時相,愛母主空寶,五如來以下,身及最勝支(頭也),月點那達等,令此漸隱沒。如鏡上吹氣,一切皆消滅,如是瑜伽師,數數入實際。」此如《集密五次第論》所說,謂以隨壞次第廣大天身入光明中。此中如佛所說,加持身、觀察身、不思議身三種圓滿瑜伽差別,彼說不觀種子,剎那頓生圓滿勝樂,為入俱生光明之所依者,非生起次第身,是圓滿次第之天身。是故第五不思議次第云:「第五圓滿次,無漏俱生者。」亦非唯修光明。其《五次第論》云:「由色等引攝,自性散動心,於心間堅固,與慧俱自在,由離能所取,心離諸所得,不思議性故,全不應思惟,令心入空性,令空入於心。」心入空者是如上說收攝次第。空入心者,是從彼現起之次第。修習智慧薩埵父母之處,無畏論師《勝樂修法》,說臍上或心間是羅伊跋師意。鈴論師與毳衣大師之《修法》中,說從心間放諸光明漸收攝[A3]已,仍收於彼。故與「於心間堅固」文,全不相違。
如是攝[A4]已由入光明任持其心,說有地入水等五相現者。義同毳衣大師所說「初現如鹿愛」等。
總之以隨壞靜慮法,漸收清淨未淨情器,於光明中數修入出,成雙運身,是羅伊跋及鈴論師、毳衣大師、黑行師等所許。故阿底峽尊者所說入光明法,從彼起時由三心及風力成就天身,室利字義之無二智即雙運位,皆可善知。
如斯圓滿次第,為於生起次第堅固無間而修,為於中間尚須修餘法耶?若以隨壞次第而修,則雖初修生起次第亦可修習,如前已說。然於圓滿次第時修彼者,則非生起次第堅固無間而修。中間須修餘法,以是不思議次第故。如鈴論師於修彼前說四次第。黑行論師亦說咒次第等。
《勝樂五次第釋》,有本傳為鈴論師造,然於自加持次第時,說從五空點生勝樂五尊,漸入光明。又羯摩金剛次第時,說從吽字生勝樂等,與鈴論師所說不依種子剎那生起,及令彼入光明之理,皆成相違。又彼說五次第時各修一生起次第,亦與鈴師《五尊修法》所說生起次第堅固已,後修圓滿次第,及《金剛空行經》說如筏喻,圓滿次第善堅固[A5]已不復更修生起次第,皆成相違。如是說者,由執凡修天身皆是生起次第,未能分辨二次第修天法之過。又彼論說具別解脫戒者,發菩提心,其戒即轉成菩薩戒,若犯密咒三昧耶時,即失三戒,此亦乖理。若受後戒須轉前戒,則無同時具三戒者。又若由受密戒,身中餘二戒即轉依,故說密咒之根本罪,是壞餘二戒之因者,違汝自宗,以說諸戒得因捨因各不同故。故有餘本說是不空金剛所造,當是彼所造也。
圓滿次第時修二靜慮者,如兩派集密說,是於眾多風點瑜伽獲得能力時修。若風與點先未堪能,其收情器世界入光明中,較之生起次第所修,全無增上力故。以若勝解作意而修,則於生起次第已修習故。故自加持次第,羯摩金剛次第,滿摩尼次第,[嗈-邑+夕]楞達惹次第,此四次第,是由風點猛利瑜伽,調伏脈風空點,令入光明之勝方便。其由隨壞次第,數收情器入光明中,如死漸次入光明者,要攝左右命風於中脈內以猛利熾然力,溶菩提心,依彼引生四喜,此是[嗈-邑+夕]楞達惹次第所作。鈴論師云:「臍與膀胱界,修五色空點,表示五佛性,三角輪赤白,遮命而修習,剎那即熾燃。」由此能令猛利燒然,故名持然([嗈-邑+夕]楞達惹)。又彼論云:「從餘孔而出,界由餘速入。」此說鈎召諸佛甘露從頂而入,是為持然次第。頂上之孔,《四炬論釋》說是七萬二千脈網出生之處。若如此說則是「持網」之義。其先依印引生四喜,即滿摩尼次第。此有四印、三昧耶印,謂依所修智印引生歡喜,是前加行。業印,謂依真實明妃引生妙樂,是為正行。法印,謂憶所受守護其樂,是為結行。大印,謂依彼等修真實義。
此之前行,第二羯摩金剛次第,即是空點瑜伽,無種子之自加持者是風瑜伽。若由此二令風點得堪能,乃能與印相結合故。有種子之自加持者。是於心間等處空點,強攝心之方便。
如是生起次第先堅固已,次鈎五境散動之心,於心間處任持。此堅固已,當於鼻端緣風出入,修風瑜伽。次於四輪臍中堅修空點瑜伽。次依內外二印溶菩提心,修習四喜之後,漸攝情器入光明中,及從彼現,由多修此瑜伽之力,即成前說無二智身,即此相續近果加行。鈴師之《五次第》與黑行師之《真實炬》及《春點論》多說圓滿次第。若於彼義總攝為四次第,獲得定解則於餘師所造勝樂圓滿次第要義皆能通達。引文廣說,誠恐太繁,故此不錄。
(巳二)歡喜金剛之圓滿次第
歡喜金剛圓滿次第,收為三灌頂道,修習之理,如毘嚩跋大瑜伽師所造《道果宗要》,及持彼教授之歷代智者,皆已顯了宣說,當於彼知。此中是於諸大論師所造圓滿次第總軌,未顯了者欲令顯了,有邪執者欲除邪執,以彼教授無此二故。
種比跋大師所造《甘露光修法》,宣說春點圓滿次第猛利瑜伽。如彼弟子難勝月云:「此所生悉地,由於六近支,第一見如雲,第二見似烟,第三為電相,第四如燃燈,第五普光明,猶虛空無雲,最後同幻相,夢相一剎那,臍間然猛利,焚燒五如來,亦焚佛眼等,由焚抗出兔。」此說由修六支引生如雲等相,此六支非生宮殿等之支,是《甘露光修法》所說六支。如彼論云:「先當修黑色,第二當修赤,第三修黃色,如是第四綠,第五為藍色,第六白色相,行者修六支,後遠離諸色。」寂靜論師《斷謬論》中亦云:「次以六支瑜伽修平等性,黑赤次黃色,綠藍白漸次,唯於俱生喜,想壇輪諸尊。」
修法,如海生論師之《修法》,及[嗈-邑+夕]楞達日跋所造《釋》說,想由主尊心間吽字黑色,變成空點,此放光明從主尊毛孔出,一切能依所依,皆成黑色。餘色亦如是說。《論》中雖不明顯,《釋》中具修六支。壞色雖有二法,由說此是入光明之方便,故知此是由修六色,後入光明任持其心。而生如雲等六。
壞色入光明之方便,如海生論師《修法》云:「次從世尊心間日輪月輪中央吽字,放出阿利迦利光聚,由出入息收放,入自真實,成為一體,於月與日結合之內,住種子身。爾時應如是想,無始亦無終,非生死涅槃,非他亦非自,此是最勝樂。如是種子字與月日合成,甘露自性光聚行相,及如燈燄漸滅,乃至無所得時而修。」此所標義,《釋論》廣說。《釋論》解此義謂從自出息之道,放出阿利迦利,以彼光明照三世間合為一體,入曼陀羅,如其次第曼陀羅八天女,收入八面,佛母收入主尊,後住月日中間種子之時,誦無始等,漸修彼義。次收主尊入於光明,字及月日三合為一,是為明顯增長近得三智清淨。甘露自性者謂光明,猶如燈燄漸滅,大光明聚展轉攝入,最後識入如虛空之光明。次說現起次第,如《釋論》云:「乃至證菩提,如是修出入。」圓滿次第出入光明次第如是修[A6]已,如前於《勝樂》與智足派時所說,於彼持心則現如雲等相,亦是種比跋及難勝月之所許。此如前引種比跋說,先堅固修生起次第,後以隨壞次第而修圓滿次第雙運。此前所修圓滿次第,謂修猛利春點。故由專修第一次第及猛利時,堅固生起次第以及調柔風點,或名壞色次第,或名越色次第,是以隨壞出入光明之宗。如是兩派《集密》,與勝樂歡喜之圓滿次第,最後要以二靜慮之隨一收攝情器入光明中,要以出入次第而修雙運智身,及於生起次第先須究竟,諸派相同。要由風點堪能乃能出入光明,亦復相同,然令風點堪能之法,則有多說。如龍猛派攝入金剛念誦。智足派與《勝樂》則說多種空點瑜伽及猛利風瑜伽。種比跋等則以專修猛利為主。
此外雖有多種圓滿次第,然若能於上述獲得定解,則皆了知,故此不錄。嗢柁南曰:
明最初修圓滿次第與諸行及道果之次第品第十四之一
(寅二)圓滿次第最初所修分三:(卯一)明修行所依之脈風,(卯二)如何專住,(卯三)依此修空性法。初中分二:(辰一)釋脈,(辰二)釋風。今初
身脈總有七萬二千,其中主要有百二十,其尤要者有二十四,最切要者則有三脈。如《律生經》第七品云:「七十二千數,為身隨行脈,脈與隨脈等,各依處而住。一百二十脈,說為脈中主。脈處與諸境,數為二十四。此中有三脈,為所依遍行。」《釋論》說脈為風所乘,為識所依之主要者,心間法輪八脈,喉間受用輪十六脈,頂上大樂輪有三十二脈,及臍間變化輪六十四脈。其中能為爪等身中二十四界增長安住之因,故說頂等二十四處諸脈為主。《律生》第七品云:「拉拉那等脈,一切脈中主,故為他所依,如餘(水)入恆河。」此說三脈為主之理。
《結合經》第六云:「心間蓮華脈,八瓣及中蕊。」又云:「諸瓣中四瓣,有四大種脈,猶如燈自性,安住於四方。又有四支脈,安住於四隅,常降五甘露,供養住自色,故說彼自性,名為四供養。又於身心中,有五脈安住,由身語意別,說為二十四。」此說心間八支脈輪,四大種脈安住四方,四隅則為四供養脈。
脈在胎中生起次第,如《教授穗論》云:「在胎位中,先生心間五脈,其後生三脈等,謂有八脈。」然此非說先生三旋母等五脈,後生主要三脈,以《律生經》說彼三脈為餘一切脈所依故。故應是說先生心間主要三脈,以及五脈次生家等諸脈。
於三十二脈中,除三旋母等最後五脈與左右中三脈,所餘二十四脈,住頂間等二十四處,是為身語意脈。所言有八脈者,謂餘八脈。
破魔母脈,共中脈雜住於中央,如《教授穗論》云:「三十二脈中之破魔母脈,共中脈合雜住,上自舌端乃至臍部,是為時脈,諸瑜伽母遮遣為相,流注正法。」又云:「三旋母脈為色,欲母為聲,家母為香,猛利為味,破魔母脈為法。」又云:「其中四瓣四脈,立為諸大種脈,以四方脈是四大種注彼自性。」《律生》釋云:「此五脈謂法輪,如其次第是地界等自性,故表從此曼陀羅往餘曼陀羅。」經論皆說破魔母脈依止中脈,三旋母等四脈是四方脈。心間四隅四脈,如《教授穗論》云:「四隅四脈各別流注大香小香痰及精血;為大種脈作增上緣,由能流注色香味觸,故是供養自性。然此體性實即大種,大與所造無異體故。」此說大種與大種之所作無異。故許四方大種脈以及四隅供養脈,皆同流注大種或色聲等。此是三旋母等四脈,各分二脈故成八脈。次由八脈轉成二十四脈,如《教授穗論》云:「謂與中脈俱生五脈,其後三脈,次謂二十四脈。」《珠鬘》論云:「心中蓮蕊以及四方華瓣,如其次第,即是三旋欲家母,猛利破魔母。」說此五為心間五脈,是否即四方及中央,應更觀察。《孤穆枳論》亦以五脈配色聲等。跋嚩跋陀羅師亦說流注五種甘露,故許八脈皆能流注彼等。
若說三十二脈流注三十二菩提心,是依通相。若說流注齒爪等者是依別相。然破魔母不能流注,《歡喜金剛經》云:「策勵斷諸餘。」說脈為瑜伽母之體性時,說除彼脈。故由彼脈雖令世間生為樂性,然以不見彼輪終歸死亡。此就有障時說,若離障時,《教授穗論》亦說彼中菩提心得充滿。
《結合經》云:「菩提心自性三十二勝脈。」《珠鬘論》云:「有許彼說係依華瓣之數,而實不爾,無依華瓣數之文故,亦說心間蓮華中之脈故。」此破三十二脈非是頂脈,以彼經中無有三十二脈為脈支數之明文故,及說是心間蓮華中央之脈故。後義如前引《結合經》於說心間八脈之後,又說由身語意差別,分為二十四脈,共為四八三十二脈。說初八脈為心間脈,故非頂上脈支。以是彼經所說「由處等差別,安住處隨處,頂上所生脈,說名為頂生」,亦非頂上脈支。若不爾者,則應處隨處等二十四處,一切皆成頂上脈支。故知是約同一脈系而說。三脈齊何而住,如《教授穗論》云:「脈謂阿嚩都底,從頂髻至摩尼及足心際,然於頂髻、頂、喉、心、臍、密輪、摩尼中央,如其次第有四、三十二、十六、八、六十四、三十二、八支,於蓮華及薄伽輪中,作脈結形。」又云:「拉拉那與惹薩那等諸脈,上自頭輪乃至密輪,結如鐵鎖,纏繞阿嚩都底而住。」此說於六輪臍中纏中脈而住,此亦上自頭頂,至摩尼端及足心中。《結合經》云:「從項左邊脈,為受用身母,於臍間休息,口下流能醉。從臍上右脈,如是口上流,於項間休息,說名注血脈。能醉說名月,說血名為日。」《釋》云:「言於臍間及項中休息者,非說彼後脈不流通。」《教授穗說》江摩(左脈名)少雜血分,多注身分、心力、月分,故名身脈、心力脈、月脈、方便脈。亦名彼等之道,熱摩(右脈名)少雜精分、多注語分、塵分、日分,故名語脈、塵脈、日脈、慧脈,是依多分而說。中脈多注精血、意分、暗分、羅𬑟,故名心脈、暗脈、羅𬑟脈,不定脈。《結合》亦云:「二脈生處中,及於左右處,左脈名精識,右脈名為血,由彼互相攝,是攝為法界,心力身塵語,暗意為自性,能生心力精,寶塵及暗分。」
《教授穗說》自臍輪以下,江摩降大香,熱摩降小香,中脈降精分。又說右脈降精分,左脈降小香,中脈降大香。
熱江二脈各有上下二孔,而說江摩向下,熱摩口向上者,如《律生經》疏云:「言下孔者,雖二孔皆是口,然由下臍間脈,能作取捨,如口作用,故說是口,故名下口,上口亦爾。」謂由能不能取捨精血而說。《律生經》云:「入道從左脈,右脈是出道。」說左脈為入道及右脈為出道,如疏所說應知,彼云:「入者,從右脈出取境無間,乘風之識,由拉拉那脈入。」
此身在胎位中,係由精血轉變而成,諸餘身分是彼變相,故說赤白二分,乃是身界之主。又頂蓮華白分增上赤分微少,臍間相反。《教授穗論》云:「中間諸位,頭蓮華中白分增上塵分微少。密蓮華中與上相反。」應知密為臍間,此類甚多。白界或亦暫居餘輪,於一切時多居大樂輪中,如《教授穗論》云:「常者謂一切時,意謂暫住餘輪非一切時。」臍間赤分亦准此理應知,故應於彼二處觀想燃注。
又有師許熱江二脈與中脈相連接,如是左右風點入中脈中尤為便利。《教授穗》說四大種漸收[A7]已,風入明了,明入明增,增入明得,得入光明,一切空光明即死有,從此起大空得,是尋香心;從此生起方便明增,是欲取心。生起智慧明了,是受生心。次由中有隨入三門,從人中結生相續而起風,從風起火,從火起水,從水起地,從地起五蘊等。為證此義,引《大印點經》云:「由依識體性,先於四大種,由决定自性,爾時入自位,從識出生風,從風出生火,從火出生水,從水出生地,從此等生蘊,從此生諸處,從此生識性,一百六十種,如此生次第,今滅亦如是。」提婆菩薩亦云:「地等四大種,如是四種空,當知是八事,為生滅之因,光明生大空,從空出方便,從此生智慧,從此出生風,從風出生火,從火出生水,從水出生地,有情生如是。地界入水中,水界入火中,火亦入風界,風界入心中,心入於心所,心所入無明。此入光明中,如是三有滅。從無始時來,流轉三有輪,乃至如幻定,未見此本性。」
論說斷此生死,當以二種次第修如幻三摩地。
總扼由脈等成身之要理,如無著菩薩說:「中有心識最初入處即成心藏,故由識入赤白中央,圓滿蘊等,最後死時,亦漸收攝仍入彼處。如死次序而修道時,亦由心間之三摩地薩埵,或替此之空點,放光收攝情器世間,最後漸入光明,如死光明,現起地入水等諸相,入光明中如水注水。次成虹身,如彼唯由心風所成之身。」此於瑜伽續中所說最多,母續《大印點經》亦說。如上所說,於母續之圓滿次第隨壞靜慮亦最切要,意趣相同。復有要義,謂若了知三脈住相及於彼處上下有赤白菩提心,如臨終時赤分上昇,白分下降,由會合力明了等相漸次收攝,乃至於死。如是行者當知赤分火增,白分下引,由會合力引生明了等相,漸入光明圓滿次第,後起幻身。
(辰二)釋風
《金剛鬘經》說有百八種風,《密意授記經》云:「命下遣上行,周徧平等住。龍龜及蜥蜴,天授與勝弓。」此說十風。《金剛門經》說持命等五風及行、徧行、正行、善行與决定行為十。彼以行等名字說龍龜等。
此等住處如「攝行」云:「心間、密相、喉內、臍中、一切身節,如次即為持命、下遣、上行、平等、周徧之處。眼等五根為行等五風處。此等作用有二,各別作用。如云:由根門相續,有命力遊行,一切時中行,故說名為命。風小香大香,如是諸精界,導下為下遣,行者恆應知。嘗噉及舌䑛,徧飲與吸吮,若常時等住,是名平等住。上行及收攝,食諸嚼嘗等,與識俱和合,當知上行用。周徧與任持,若往及回還,由徧一切節,故說名周徧。」《攝行》所引是五根本風之作用。《教授穗》云:「由命與力長遠廣大,為命為息,故名為命,成十種風。」又云:「住臍飲食等,等引故等住。」又說上行者,謂從鼻孔等上行。收攝者,謂入息與識和合者,謂流注十風。
《教授穗》說五支分風之作用云:「依止眼根引生色識,是行風用。」餘四亦如是說。如《五次第論》云:「諸風微細色,與識合雜已,從諸根道出,緣慮諸境界。」《攝行論》以五支分風說為五境,其密意亦如是應知。
如《五次第論》云:「一切有情命,名風作諸業,此是識所乘,五性亦十性。」先於風能作業之理獲得定解,次當修令風自在之瑜伽。故風與三字共不共之用,於《攝行論》應當了知。由論說「五性亦十性」,故就自性唯有五根本風,其支分風,是彼分位。此如前引說,持命風於根門轉,故知多是彼風。如是攝為五根本風,謂上鼻孔遊行四風,與唯死時遊行上鼻之風。此復左右二鼻各行一風,二鼻共行二風。此五風配五部之理,如《金剛鬘經》云:「安住五佛種,從鼻端孔出,五風於上行,徧行一切身,於世俗鼻行,從此門而出,左右與二俱,徐行為四種,從右所出界,是火曼陀羅,最勝赤紅色,是蓮主遊行。從左所出界,是風曼陀羅,現為黃綠相,是業主遊行。二鼻所出界,現見如金色,是大自在輪(地輪),即寶主遊行。徐緩無動界,清淨如水晶,剎那為水輪,金剛主遊行。出生一切界,取能依所依,是毘盧佛身,死時乃現起。」「從鼻端孔出」等二句,義謂從男性金剛與女性蓮華鼻端,出風光明向上遊行。《攝行論》說是從上鼻門出之義。
目風界自性為度母之主而論,應先說不空風,此中先說彌陀風者,《律生疏》謂依金剛念誦語金剛而說。修行次第亦應如是。《律生經》說四風遊行,亦同《金剛鬘經》。
所說左右行與俱行,藏師有說為每鼻孔之左右者,不應道理。以《攝行論》說是從左鼻孔,從右鼻孔,從二鼻孔中遊行之風故。從右鼻行者謂上行,左鼻行者謂平等住。此色《攝行論》說是黃綠色黑光為性。二鼻所行之黃色者謂下遣風。徐緩無動界者,《攝行論》謂遊行緩慢。《律生》亦如是說。《結合經》云:「火性與風性,地性及水輪,心之所行處,上側平下行。」謂火在上,風在側,地直出,水在下行。《攝行論》云:「周徧,謂徧四界輪風,不動而有普徧光明,謂毘盧遮那佛,虛空平等體性。然於一一光明生時亦有五光俱生以一界輪徧四界故。」此中說周徧風,現在不於鼻孔中轉,普徧四輪為虛空風。此周徧風,雖不徧於鼻孔中遊行時,然徧身內所住四輪亦不相違。第五大種虛空界之風者,即於四輪行時而行,故未別說。又說此為引生安樂之風。《教授穗》說中脈所行之風,離四輪風無別風體。又《教授穗論》云:「《密意授記》於說二十四半座時,未別說有虛空之風,《金剛鬘》中由攝於虛空風內,亦唯說四輪。《無二尊勝》亦於四輪各說一主要作用及三副作用,辦二種事。未別說虛空風成辦何用,故無別虛空風。《時輪》中別說者,為引外道令入法故。」《律生》、《結合》、《金剛鬘經》、《無二尊勝》、《密意授記》同說離四輪風無餘輪風遊行。其四方便主風,一一風有四慧妃風,各經二百二十五次,畢已,移動一尊,此是九百一換之規。如《密意授記》云:「白衣等念誦,二百二十五,四種善配合,四行攝九百,所說九百風,二十四漸次,彼各別現起,二萬一千六。」白衣等者,謂蓮華主風中,火中之火謂白衣母,火中風謂度母,火中地謂佛眼,火中之水謂摩摩格,各有二百二十五風。餘三准此應知。《教授穗論》說此有二十四半座。如是方便四大種風,各有智慧四大種風,於一日夜,如說數有二萬一千六百次風。是瑜伽續所說,然從何脈輪轉則未明說。瑜伽母續則說四脈輪中,一日夜間風行次數。如《律生》云:「說梅齊為座,四座為一日,夜四座亦爾,轉支十六風,是一日夜數,常於鼻孔中,每半座而轉。」又云:「說脈三十二,一座之四分,亦名脈及時。日夜杖桿數,共為六十四,半脈時名杖,為一座八分。風出入鼻孔,說名為一息。」此說出入二息合為一息,於一日夜有二萬一千六百息遊行,臍間脈輪六十四脈,一一有三百三十七次半,是為一杖之息。頂上脈輪三十二脈,名有杖息兩倍,是為一時之息。喉間脈輪有十六脈,各有時息兩倍,為一改換之息。心間脈輪凡有八脈,各有改換息之兩倍,是為一座之息。《律生疏》說此與歡喜金剛派同,此是改換十六次之規也。「時輪」亦說換十二次。
《教授穗》云:「一切共許,三脈之中,一日夜有二十一千零六百息。」此謂諸氣息調和者,就三脈門一日夜有二萬一千六百次息,是所共許。
(卯二)如何專住分二:(辰一)風瑜伽,(辰二)火瑜伽。今初
《結合》與《律生經》說四輪風之動相與差別,雖未明說金剛念誦,然諸《釋論》亦說修習金剛念誦。金剛念誦瑜伽續中明了宣說,如《金剛鬘經》云:「如是四壇輪,住定常念誦。」咒師數念誦,晝夜恆持誦。《密意授記》亦說於風念誦。《攝行論》云:「此說圓滿次第,謂從阿利迦利,以女男不定相出生三字,三字决定配入住出,由四壇輪次第,修命力自體之金剛念誦。」又云:「此中蛇等諸咒,皆從阿利迦利而生,此等真實謂從不壞所生三字。」此說咒之真實。所說不壞如彼論云:「謂俱生字,如《金剛曼陀羅莊嚴經》中為顯阿字故云,心中不可壞,明了等同燈,不變最微細,阿字最殊勝。」如是了知金剛念誦扼要,應修瑜伽。此於三字為一切咒之主,及彼三字從不壞生之義,又彼三字與風和合本性已成,唯令明顯,此等皆當了知。金剛念誦建立。說者雖多,然說一切要旨為《攝行論》,惟彼文極古奧,故為師者,應為弟子廣解其義。
由此念誦能調柔風點者,如《教授穗論》云:「修金剛念誦者,遮止左右風動,令入中脈爾時猛利本性熾然,溶化諸界,證大樂輪。」龍猛父子論中所說要義。餘處應知。
數息念誦亦能摧壞非時橫死。《律生經》云:「住定瑜伽師,乃至億等數,無聲恆念誦,無聲誦十萬,圓滿修行者,雖年壽已盡,五年活無疑,恒應於晨起,數風一千遍,是故風瑜伽,常應安住定。」先修本尊瑜伽,每於晨朝數一千遍,曾無間斷,定能摧壞非時橫死。
下中上品修瓶相風亦能免死,即前經云:「或瓶相加行,皆能勝於死,自了至心足,一切風遍滿,由依於瓶相,三品能摧死,下品三十六,兩倍是為中,三倍為最上,瓶相皆能勝。先了知瓶相,自結跏趺坐,手摩搓三返,次應六彈指,乃至三十六,而修瓶相風,三倍最上品,數為百零八。」此亦先修本尊瑜伽,而後修習,餘經說此是發功德大風瑜伽。
先修本尊瑜伽,次於心間蓮蕊月上白色吽字,令心堅住,修上下風結合,亦能免死。《律生經》云:「心間華上風,等同白吽字,思維而住定,不為境界縛,生死風上行,涅槃風下遊,無住大涅槃,安住心華蕊,上下遊行風,由意令結合,修習此瑜伽,當得堅固位。」
《疏》說彼三是依「鈍中利根差別,修不死之方便」,非唯免死,亦是引生功德最勝之風瑜伽,故當修習。如《律生》云:「不知風瑜伽,或知而不修,彼為眾苦逼,生死可憐蟲。」師長亦應為諸弟子詳說此等。
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一終
校注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10 冊 No. 68 密宗道次第廣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8-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無名氏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