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十
庚四、由迴向支之門,釋學佈施之理,捨身財善根利他。分二:
辛一、釋論文;辛二、出品名。初中分三:
壬一、總明迴向一切有情入菩薩行;壬二、廣釋迴向;壬三、念恩禮敬。今初:
我今造論,總攝一切經所詮義,悉為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及果,以修圓滿三士道次第之理,趣入菩薩行,細為論列,所得善根,及於此論解說聽受,思維其義,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眾生,願於菩薩行如理修行也。如《海慧菩薩請問經》云:「猶如滴水入大海,大海雖乾水不盡。菩薩迴向善亦爾,未證菩提終不盡。」亦如上文所述諸能與小果之善,能與廣大果,若不迴向暫時即盡之善,終不竭盡且復增長,思維迴向功德,雖作小善亦應勤為一切有情迴向無上菩提。《般若經》云:「一切善根,不應迴向,不證一切種智,而迴向聲聞獨覺位。」其善以通達如第九品所說三輪體空之般若力所攝持之體性中而作迴向與發願,雖無大差別,特於求所欲果之欲為發願,特於因之諸善轉為其果之因之欲為迴向也。
壬二、廣釋迴向。分三:
癸一、迴向利他;癸二、迴向自利;癸三、迴向安樂生源聖教增盛。初中分二:
子一、迴向世間義利;子二、迴向出世義利。初中分四:
丑一、迴向息滅病等苦;丑二、迴向息滅惡趣苦;丑三、迴向善趣;丑四、結明迴向一切有情。初中分二:
寅一、迴暫時安樂;寅二、迴向究竟安樂。今初:
所有諸方,若身若心,苦受攝持之病,願以我所有安樂福德,今於彼病悉得解脫,獲得喜樂充滿如海。
寅二、迴向究竟安樂:
願是諸眾生,盡輪迴際,其樂終不失壞,最後證得無上妙樂,恒流不斷。此四句頌之第一句有譯本作「乃至未證大覺中」義同。
丑二、迴向息滅惡趣苦。分三:
寅一、息地獄苦;寅二、息畜生苦;寅三、息餓鬼苦。初中分二:
卯一、迴向速息苦;卯二、迴向依他力息苦。初中分三:
辰一、總迴向息苦;辰二、息寒地獄苦;辰三、息熱地獄苦。今初:
願盡虛空際所有世界諸寒熱地獄等,其中所有一切有情,地獄之苦,悉皆息滅,受安樂剎界之樂而生歡喜。
辰二、息寒地獄苦:
諸疱等八寒地獄,為寒苦之所逼切者,願生安樂而得溫暖。
辰三、息熱地獄苦。分四:
巳一、迴向以從菩薩二資糧雲出生之水息苦;巳二、息近邊地獄苦;巳三、滅地獄處所體;巳四、迴向滅近邊地獄餘苦。今初:
從菩薩積二資糧悲心大雲出生無盡之雨,熱惱苦逼者願悉得清涼也。
巳二、息近邊地獄苦:
熱地獄近邊獄中,有劍葉林,對彼地獄有情,願轉成帝釋歡喜園中,可愛歡樂林苑。鐵山丘陵,其樹生刺如鑽下垂,願悉轉成出生一切需欲之如意樹,於其樹上鷗鷺鳧鷖鴻雁出和雅音以為莊嚴。以具足芬馥妙香之池沼,令地獄方所,悉享安樂也。
巳三、滅地獄處所:
熱地獄熾然炭聚,願亦轉成種種寶聚,熱鐵地基願亦轉成悅意琉璃地基。如羺頭等眾合諸山願皆轉成供佛之無量宮殿,如來充滿其中。所有熾熱鐵丸刀劍,從今願皆轉成花雨,又等活等互相斬斫者,亦願從今為嬉娛故以花互投。
巳四、迴向滅餘近邊地獄苦:
沸水怒潰之無極大河,猶如猛火,諸沉溺其中者,肌肉糜爛,骨上如古姆花色,是諸眾生,願以我善根力轉得天身,共諸天女住於浴池中徐徐灌浴遊戲。
卯二、迴向依他力息苦。分四:
辰一、願以金剛手力息苦;辰二、願以觀音悲心息苦;辰三、願以文殊神通息苦;辰四、願以餘諸大菩薩力息苦。今初:
地獄中住之諸有情,忽然離苦作是思維此地獄中,損害我等閻摩獄卒鵰鷲等類兇惡無比,何故恐怖?一切黑暗悉皆盡除,身心安樂,是誰之力令其生起?仰觀虛空見虛空中,執金剛手威光赫然而住,於彼依怙而作皈依。由是極歡喜力,先積之罪悉皆出離,願即隨彼往生也。
辰二、願以觀音悲心息苦:
復次降攙和香水之花雨,見地獄猛火,淅瀝漸熄,諸地獄有情,作是思維,我等何故忽然安樂適悅?觀之願見手執蓮花之觀世音也。
辰三、願以文殊神通息苦:
結伴者呼諸伴侶,來此來此地獄諸怖畏者願速來此,我等此處,是誰之力,諸苦悉離,心無怖畏,安樂勢力降臨於此?生起普救一切眾生光明慈悲之母,頂具五髻童子,光明熾然能令我等心無怖畏者降臨於此也。呼喚而來,復謂諸伴侶云:汝今當觀諸天以寶冠供其足下蓮花,於具足大悲淚眼者頂上,降多種天花積聚之雨,百千天女歌揚贊韻,悅意樓閣隨身與俱,願地獄有情見施安穩之文殊,如是嘩然相喚也。
辰四、願以餘諸大菩薩力息苦:
如是以我之善根,願諸地獄有情,見普賢彌勒地藏虛空藏等諸大菩薩,具願力者,從無障之雲,降注清涼妙香之雨,現前皆歡喜也。
寅二、息畜生苦:
以自他所有善力,願諸畜生,離互相吞啖之怖畏。
寅三、息餓鬼苦:
願諸餓鬼咸皆安樂,衣食受用,隨意出生,如北俱盧洲之人。聖觀自在,手中降注甘露乳流,諸餓鬼食之飽滿充悅,浴之恒得清涼也。
丑三、迴向善趣。分二:
寅一、迴向離苦:寅二、迴向得樂。初中分四:
卯一、迴向無諸根不具及胎孕苦;卯二、迴向無貧乏憂惱苦;卯三、迴向無病苦及怨憎會苦;卯四、迴向息滅行旅之苦及非人損害。今初:
願諸盲者目能見色,願諸聾者常能聞聲,願諸孕婦無災而產,如天女幻化生也。
卯二、迴向無貧乏憂惱苦:
諸無衣裸露者願其得衣,諸飢餓者願得色香味具備之食,諸渴者願得淨水,甘美飲料。諸匱乏資具之貧乏人願得財寶,諸失其所欲憂惱衰損者願得歡喜,諸失壞圓滿心灰意冷者,願復振奮,不為憂苦壓伏,勇力堅毅成就圓滿。
卯三、回向無病苦及怨憎會苦:
盡其自他所有善力,願一切病苦有情,速離病苦,眾生身心無餘諸病,悉皆常不發生,諸怖畏怨敵者願無怖畏。諸無自在為他所繫縛者,願從繫縛而得解脫。諸少自在無威力者願具威力,且互相愛念作親友饒益想也。
卯四、迴向息滅行旅之苦及非損害:
商賈等十方行旅者,願於諸方悉得安樂,為何事而往,其事不勞勵力即得成辦。為求寶等入於大海,住船舶舟航之內,如意成就,安抵水濱,親知歡聚。憂惱曠野等,歧途漂泊者,願遇令得安隱之伴侶,無盜賊虎狼之畏,無諸疲苦安穩而往。於曠野中迷失道路,恐懼愚迷,衰老無依,睡眠醉夢極狂癡者,願善類諸天為作佑護也。
寅二、迴向得樂。分二:
卯一、總為人迴向;卯二、別迴向出家。初中分三:
辰一、迴向得圓滿;辰二、迴向入正道;辰三、迴向暫時富樂。初中分四:
巳一、迴向得暇滿所依受用圓滿;巳二、迴向無逼惱威光圓滿;巳三、迴向色相圓滿劣轉成殊;巳四、迴向善法圓滿。今初:
修行正法善得人身,離八無暇,正信般若,利他意樂悲心具足,飲食受用完全圓滿,生生世世常存正念。一切受用匱乏者,如得虛空藏三摩地,受用常無缺乏也。
巳二、迴向無逼惱威光圓滿:
願彼此無爭,不為他所損惱,自在受用。為他人所輕賤之有情,威光小者,願其威光增長雄偉也。
巳三、迴向色相圓滿劣轉成勝:
以寒熱等逼苦其身之苦行者,身形陋劣,願彼悉得圓滿妙身。所有世間婦女,願彼悉皆轉女成男。卑種下賤者,願得高種,得已復能摧伏我慢也。
巳四、迴向善法圓滿:
以我所修菩提心等之福德,迴向無餘有情,所有斷命等罪障違緣悉皆遮止,恒常能行善法也。
辰二、迴向入正道。分二:
巳一、修解脫道意樂加行完全圓滿具足之願;巳二、順緣全備違緣不遇之願。今初:
願一切有情,不離菩提心,於菩薩行具足勇毅。
巳二、順緣全備違緣不遇之願:
願自緣普為善知識諸佛之所護持,能作中斷諸魔事業悉皆除遣也。
辰三、迴向暫時富樂。分三:
巳一、迴向長壽器世間清淨;巳二、迴向饒益之人充滿受用安樂剎土;巳三、迴向所需資具圓滿損害消滅。今初:
願彼一切有情,生善趣已,長壽無量,彼長壽者,復常受安樂,死字言聲亦不聞也。
如意寶樹歡喜園林,諸佛佛子充滿其中,聽聞宣說正法,說法之音,願諸方悉充滿也。一切方所剎土廣大,無砂礫荊棘,平如手掌,琉璃自性輕軟柔和之所成也。
巳二、迴向饒益之人充滿受用安樂剎土:
說法眷屬輪圍中,有眾多菩薩,以自妙善圓滿功德,而為地上莊嚴,安住其中。如得自在之菩薩,一切有情從水鳥樹林及虛空中,常聞法音,恒流不斷。願諸有情常時值遇諸佛佛子。願以無邊供雲大海,供養眾生無上師佛也。
巳三、迴向所需資具圓滿損害消滅:
修行順緣中,天降時雨,禾稼豐盈,自在人王如法治國,諸世間人安樂繁榮。諸藥具力,能愈疾病,持誦能成息災增益等悉之密咒者,如其所需,隨語能成。空行夜叉野獸等,悉具慈心,迴向離非所欲一切有情,身無諸苦,心無怖畏,亦不為他之所輕賤,願無一人不安樂也。
卯二、別迴向出家。分五:
辰一、總迴向僧伽;辰二、迴向比丘;辰三、迴向比丘尼;辰四、迴向戒德圓滿;辰五、迴向受用樂果。今初:
安住僧伽藍中,諸僧眾等,讀誦經論,宣揚廣佈,妙善安住。僧眾常時,於善所作,合和一心。僧伽利生等事,隨其所欲,願悉成辦也。
辰二、迴向比丘:
願諸比丘,欲守護學處,無失壞者,能為律儀之障,身之憒鬧亦願寂靜,得清淨阿蘭若。心之散亂一切遠離,身心極調柔安樂,以為莊嚴,願以心輕安而修善法。
辰三、迴向比丘尼:
願諸比丘尼具足如法利養,鬥爭及他所侮弄等災害悉離也。
辰四、迴向戒律圓滿:
如是諸出家者,願究竟律儀無損。若於戒稍有違犯,願即於彼生起憂悔,常時令罪消盡。以此之故,後世亦復能得善趣,於彼復持戒不失。願世間人,於諸有智者恭敬承事,諸乞食者,皆得利養。相續無我慢等,普皆清淨,遍於十方具足美善名聞。
辰五、迴向受用樂果:
願不受惡趣之苦,三門事業,不須猛烈難行,即得超勝諸天異熟之身,具足成就一切智之增上生之七種功德,願彼諸善巧者,速成正覺也。
丑四、結明迴向一切有情:
願以所有善力,令一切有情,多次恭敬供養如來,依彼學菩薩行,常具足諸佛無邊安樂也。
子二、迴向出世義利。分三:
丑一、迴向成辦諸菩薩所許義利;丑二、迴向如來事業究竟;丑三、迴向成辦聲緣所許義利。今初:
依此造論等善根,願諸菩薩,為一切有情,分位究竟利益事業,如其悲心所憶念者,悉皆成辦。
丑二、迴向如來事業究竟:
有情依怙一切如來,所有悲心憶念,欲諸有情具足一切安樂之事,願彼安樂於諸有情,悉圓滿也。
丑三、迴向成辦聲緣所許義利:
如是願諸緣覺及諸聲聞,亦得涅槃安樂。
癸二、迴向自利。分四:
子一、願得分位之果;子二、願為文殊親所攝受;子三、願安住菩薩行;子四、願利他究竟。今初:
承此諸善之力,願我亦由文殊之恩,乃至登歡喜地,於一切生中正念不忘,常得出家成功德器。願我亦得少須食物青稞等,支身續命,安樂存活,一切生中,身心遠離憒鬧,住阿練苦,獲得具足一切圓滿。
子二、願為文殊親所攝受:
任何時中,欲觀佛經,或具義文詞,稍有欲問者,即於依怙妙吉祥,現前親見,無有障蓋,無間即見也。
子三、願安住菩薩行:
為成辦十方盡虛空界一切有情,分位及究竟義利故,所有文殊如何所作,願我亦如是行也。
子四、願利他究竟:
乃至何時有生死輪迴,乃至何時有流轉輪迴之眾生,爾所時中,願我恒常安住,盡除一切眾生之若。隨諸眾生有何苦果,願彼悉於我身成熟,願以菩薩僧力自性,令諸眾生悉受安樂也。
癸三、迴向安樂生源聖教增盛:
依所有善根之力,願除眾生一切苦之唯一妙藥,生眾生一切樂之無盡泉源,正士大覺世尊聖教,盡輪迴際,久住世間,為眾生所恭敬供養。
壬三、念恩禮敬:
為正因之殊勝善知識,賴其恩德,我始得修菩提心,學菩薩行,乃以彼為所詮,而造此論,如是善心發起之正因,聖妙吉祥,我今禮敬,賴其恩德,安立我於學處,且由生起聞思修等觀證之門,於我相續,宏揚善法,於是諸善知識我亦敬禮。
此最後一品,特於分位究竟諸願以猛利慾心為能令轉變之迴向,廣釋身財善根捨以利他,學佈施之理,前已於他處釋學佈施之理,故不另作學佈施品。
攝頌云:聞思修等所有一切善,乃至禮敬供養少善根,恒流無盡輾轉增長故,迴向莊嚴咸令歡喜生。
辛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普皆迴向品第十
甲四、結義。分二:
乙一、明論主;乙二、明譯師。今初:
《入菩薩行論》者,大阿闍黎辛達德瓦寂天,為極尊文殊親所攝受,棄王位如塵土,具足眾多希有妙行,圓滿一切菩薩行處,特修無上瑜伽極無戲論成就金剛持位者之所作也。此之文義,善說圓滿。
乙二、明譯師:
印度堪布薩瓦惹德瓦一切智天,乃德聚譯師,參考迦濕彌羅本抉擇。後有印度堪布達馬喜瓦扎法賢及譯師寶賢善為翻譯,參考抉擇。後有印度堪布釋迦慧,及譯師寶賢,依後藏本及註解,譯註抉擇。又於後時尼泊爾班尺達,尼泊爾人所謂巴登達巴,小一切智,及所謂所馬的格底妙慧,與西藏譯師釋迦比丘具慧般若,對照迦濕彌羅本善為譯述,說聽抉擇。宜譯之白文,及註釋之根本頌,多有不同,根本頌文諸譯亦多不同,詳辨其義而安立也。
此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者,從眾生導師具足三戒顯密經典聽聞究竟法令福德師,多次請問,復依擔荷聖教大寶,無有疲厭深入顯密所攝教典精義,於三學處歡喜勤奮,善知識虛空賢,及名稱獅子師二人,從蒙古西康而來,獻花供養再再勸請,名稱獅子師,特獻廣大花供慇勤勸請,從大佛弟子極尊正士古馬[冒-目+阿]馬底座前,及濁世大一切智賢慧名稱吉祥妙善座前,依於常時頂戴足塵之思,而說其理,比丘達馬仁卿作於荒山伽藍尊勝洲。刊行者,勤戒持教寶法王也。
以此迴向聖教大寶,依一切門於一切處,宣揚廣大,永永安住,一切吉祥。
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後記
論師寂天,公元八世紀時,蘇羅室蹉國王子。即位前夕,遁至東印度,後去那爛陀寺依勝天出家。其治學著作,初為《經集》,乃博覽群經廣集要義之心得;次為《學集》是從《經集》中提煉出來依解起行之學處;《入菩薩行論》又為依解起行之入門要點,堪稱寂天畢生治學之結晶。故藏傳佛教,行人均奉為圭臬。
北宋太平興國時天息災(公元?~一零零二)偕施護來中國,曾將此論譯為漢文,題名《菩提行經》。謂係龍樹菩薩所造,共四卷,八百三十餘頌。已收入藏經,文較艱澀,且無註解,不便研學。
解放前夕,隆蓮在上能下海老上師門下。承賜與藏文本《入菩薩行論廣解》,並受命迻譯。寂天論師之頌文妙諦連篇,傑操大師之廣解精深簡要。奕世之後,始獲拜讀。不揣固陋,謹將全書譯藏為漢,繕呈上師鑒閱,幸蒙審可。原書頌文,共九百一十五頌,分為十品,約二萬五千字,廣解部分約十二萬餘字。
時為建國之初。雖四郊聿靖,匕鬯無驚;而萬象方蘇,幽微有待。此稿遂藏於篋笥,幾易星霜。十年浩劫一帙癰存,倏歷半世紀矣!學行無似,仰愧先哲。始計簡印,以充四川尼眾佛學院教材之用。先複印手稿,送請趙樸初會長審評,幸蒙不遺細流,為交金陵刻經處付印。
此書係照藏譯原本直譯,頌文句有長短悉依藏文。惟是頌文並附有廣解之漢譯,實為首試,詞義必有不盡通暢。訛誤之處,尚祈當代賢達,賜予指正。
所冀師長慈恩,檀那厚德,見聞隨喜,儻循般若之行,戴識含靈,盍涉菩提之海。
【經文資訊】《藏外佛教文獻》第 W04 冊 No. ZW04n0033 入菩薩行論廣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2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藏外佛教文獻》所編輯
【原始資料】方廣錩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