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四
△二有六十五行偈。補頌歎法希有。揀偽敦信二義。古判勸信流通。以三周未竟。授記未完。故今改之。法說諸佛章中既有。喻中應有。長文既無。偈中補出。細研經文。義甚切當。分二。初九行半。頌歎法希有。二五十五行半。頌揀偽敦信。初中分五。初一行。頌上三世諸佛說無分別法。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一乘心印。非器不堪領受。故誡勿妄宣傳。如輪王之寶。不落餘人之手。囑當機凡所到處。不可一槩朦朧。非時莫說。非機莫傳。豈非說是法復難乎。
△三四行。頌上聞法歡喜讚。乃至過於曇華。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至)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若有聞下。明聞法頂受。定非常說。住不退轉。現在益也。若有信下。明供養一切諸佛。由昔曾聞。過去益也。若人有下。明一言讚歎。信汝所說。親見一會。未來益也。以聞此妙法。能讚歎。能信受。能供養。獲三世利益。豈非是人希有過於曇華乎。
△四一行。頌上多劫聞法難。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一乘大法。唯具深智方能信受。凡小識見淺薄。迷自心。惑聖教。經無數劫。聞此法者。亦復難也。此一行亦是結前起後。若聞而供養讚歎信受。此人具深智慧。乃可為說。結上也。若夫小智迷惑不解。不可非時而說。開下也。
△五三行。頌上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一切聲聞及辟支佛(至)隨順此經非[A1]己智分。
顯直信之人難得。二乘力所不及。身子大智。尚以信入。況餘人乎。入字重看。應領解之文。由法說種種開示。方得信入也。其餘[A2]己智不堪。惟信佛語。隨順此經。豈非能聽之人亦復難乎。問。前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獨許信力堅固菩薩能解。此中又許身子以信得入。餘人以信隨順。當云何信耶。答。傳曰。不言而信者天也。又曰。有諸[A3]己之為信。今欲解寂滅之法。當依不言之信。信乎[A4]己而[A5]已。即華嚴五位之初也。彼經以自性不動智以立信體。信得自心與佛無異。由是智佛不動。萬法不遷。因果不移。凡聖不二。心境泯然。印契實相。一切相應。是為不言之信也。能發是信。頓翻無明業識。見聞覺知成一切種智矣。所謂以信得入。以信隨順者。此也。
△二五十五行半。頌揀偽敦信。分二。初三十六行半。頌揀偽。次十九行。頌敦信。且初揀偽者。揀去非機。約大悲門莫為惡人說也。頌上以五濁惡世下三行頌文又分四。初二行。囑其非機莫說。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憍慢者。貢高不信。懈怠者。放逸無勇。計我者。知見不達。著欲者。躭荒世染。如此之流。聞不解悟。必起惡謗。後獲惡果。若為說之。不為無益。而且有損。大悲愍念。不可為說。
△二四行半。明其謗毀罪因。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至)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此經為五時極唱。收一代了義。總詮三因佛性之種。開眾生知見。即佛知見。顯正因佛種。觀一切法。如實相。了因佛種。舉手低頭。皆得成佛。緣因佛種。憍慢者。我見自封。不信此道。淺識者。荒於世務。不知有此道。不信不解。若強為說。必謂大言欺[A6]己。視為流言故帋。反加毀謗。上遮玄化。下阻他聞。遂使道無由行。人無由聖。則三因佛種斷滅也。或聞此經而憂愁形於面。見此經而猶豫萌於心。未信則為厲[A7]已。故顰眉蹙額。未信則為謗[A8]己。故懷疑迷惑。日夜欲滅其教。高低欲毀其人也。汝當二句。結聽其報。若佛下。增明罪因。輕賤憎嫉等。謂見有持經者。輕若糟粕。賤若瓦礫。憎惡其他聞。嫉妒其勝[A9]己。視之若芒刺。思之若寇讎。欲除不能。結恨於懷。此人二句。重結罪報。
△三二十八行。示其毀謗罪報。分三。初一行半。明地獄報。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至)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由前毀謗等因。感此地獄之報。此界壞時。更生他方。展轉更生。無有窮[A10]已。百千劫不見日月之光。無量生恒受鼎鑊之苦。如石投水。易沉難浮。其勢然也。
△二十行半。明畜生報。
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謗經之罪。地獄報畢。又作五種畜生。謂拘。野干。馲駝。驢。蟒也。𩑔頭無毛也。黮黑雜毛也。騃無知貌。
△三十六行。明人報。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常生難處者。八難也。永不見佛。佛前佛後難。永不聞法。世智辨聰難。聾瘂。盲聾瘖瘂難。常處地獄。地獄難。在餘惡道。餓鬼難。驢駝等。畜生難。不見佛。不聞法。北洲難。長壽義含。常處下。申明謗經之人。常在三途。而無休息也。時出時入。故云常處。不去朝夕。故喻舍宅。時時來往。故云行處。若得為人下。從三途出。而後為人。又以盲聾等為莊嚴者。不自知其醜也。以水腫等為衣服者。終身不覺其在體也。身常下。更起三毒。謂謗經者。素無見佛聞法之因。不知改悔。而且著我見。受此劣形。人或憎惡。不識醜恧。而反增瞋恚。人畜異類。不當野合。婬心熾起。不擇雲雨。著我貪也。增恚瞋也。熾欲癡也。有此三毒。又將墮入三途矣。所謂劫盡更生。展轉無數。有何窮[A11]已哉。然此果報一科。皆因謗此經而感。以此經出世本懷。普記成佛。是人天眼目。而謗之者。感畜生無目。為人盲瞽。此經能治眾生心病。是大醫王。而謗之者。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此經若供養等。則六根清淨。顧盼雄毅。舉身輕清。而謗之者。六根不具。作畜生時。身常負重。恒被杖捶。為人時。婬欲熾盛。不擇禽獸。此經是慈悲室。忍辱衣。法空座。而謗之者。惡道為園宅。疥癩為衣服。豬狗是行處。此經一念隨喜。則口不臭。口亦無病。舌亦無病等。而謗之者。口氣常臭。諸根闇鈍。此經實相法印。開解者。念念與實相相應。即得見佛聞法。而謗之者。斷佛種。永不見佛聞法也。當知讚歎者。功德無量。謗毀者。經劫三途。若讚若毀。不出當人一心。心者萬形之模範。業者一心之影響。三世善惡。唯一心造。如器出模。無不相類。如影隨形。在處莫逃。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者此也。又三惡之與人趣。其文重沓者。顯謗法之罪。罄竹難盡。展轉惡道。無有停寢。試觀今世之小人。往往趨風邪教者。無非宿世邪習我見自封。不信憍慢之所使然。噫。可慨矣。
△四二行。結其大悲莫說。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至)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一謗之罪。劫舌難盡。不可輕談。遺害愚人。故云無智莫說。若不得其人而說者。惟恐青囊見於愚婦。犀纛落於嬖人。不唯陷彼之愚。亦使所珍有損。弘道之士。可不忌哉。問。謗經生罪。則經非罪緣乎。答。佛之說法。唯為生福。迷者不信。自獲罪殃。如四大本為養育人物。而犯者有損耳。今佛諄諄告示。既令弘法觀機。亦令彼知苦止謗。可為徹底大悲矣。上揀偽。約大悲門莫為惡人說竟。
△二十九行。頌敦信。約大慈門為善人說也。分二。初十七行勅其是機應說。二二行結其大慈與傳。初中文分五對。初三行。過現一對。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利根智慧決。了權實。多聞強識。志希佛果。現在也。親近諸佛。植眾德本。大心堅固。不為物動。過去也。如是之人。方荷此道。聞必信受。當為說之。
△二二行半。上下一對。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精進勇猛。拖泥帶水。修慈與樂。愍下也。無雜異念。獨處禪思。意定身安。恭謹敬順。尊上也。如此人者。載道之良器也。
△三三行。內外一對。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損我之友。惡友也。故捨之。益我之友。善友也。故近之。外求也。持戒如珠。六根清淨之因。求大乘經。開佛知見之緣。內求也。如此人者。法門之表也。
△四三行半。自他一對。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形端內柔。不為人辱。愍人敬佛。不辱於人。自行也。清淨說法。不為利養。具無礙辯。種種方便。利他也。得此人者。慧命有續也。
△五五行。始終一對。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取實擇權。遵現佛之大法。四方覔求。請益之始也。追求舍利。欽去聖之恩澤。不念外書。厭糟粕之無味。頂受專修。歸憑之終也。如此之人。好正惡邪。克荷此道也。上勅其是機應說竟。
△二二行。結其大慈與傳。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至)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相即上五雙十隻之相。善相多矣。略舉十種。以示可說。信解二字。為下品章本。如此之人。善根成熟。一聞此經。必能信解。言下知歸。全身擔荷。於法不辜。於人不悞。上有補於玄風。下不失於悲願。故云汝當為說妙法華經。上正說譬喻。開三顯一[A12]已竟。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前文云。如是等人則能信解。經家本此二字。立品。以信則不疑。解則明理也。夫根有利鈍。惑有厚薄。說有法喻。悟有先後。初聞廣略開顯。上根領悟。中下之機。朦朧未曉。不信不解。今聞喻說。疑去理明。生信起解。故名信解。又中根人聞說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見道為信。進入大乘修道為解。文云。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令一切聞是也。又云我等居僧之首。不復進求菩提。是不信不解。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獲大善利。不求自得。是自信自解也。又信則信法。信得如來種種因緣方便說法。皆為阿耨菩提。解則解人。解得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四子有如是信解。故異口同音。說窮子一喻。以酧如來火宅開示也。問。四子眾僧之首。領悟後於身子者。何也。答。若事論。但觀序悟之文。身子尋常自疑悔責。不肎甘於小道。一聞聲聞作佛。便能信受。如睡輕者一呼便覺。四子尋常自足疲怠。昔無悔責之念。直待身子受記。然後生疑。更聞喻說。方始信解。如睡重者搖撼方醒。若以理論。此經融會二智。身子當機。故先領悟。諸尊者內秘外現。根非中下。悟無前後。助揚法化。利益今後。故次第敷陳。
△二中根領解。分二。初經家敘喜。二自陳領解。初又二。先內喜。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上品為千二百說喻。唯敘四人者。所謂智者以譬喻得解也。若從正敘。當先飲光。今先善吉者。以解空第一也。諸聲聞但念偏空。今將捨偏空證入實道。故先之。至下說偈授記。仍是飲光居先。從正敘也。善吉獨稱慧命。三稱摩訶者。通論皆大皆慧。別論善吉解空。以空慧為命故。又諸慧人中。佛慧第一。佛於般若命其轉教。其為慧人所命故。從佛聞下。是歡喜之由。由遠聞方便法說。近聞譬喻開示。未曾有法指身子以聲聞人。得同菩薩授成佛之記。為未有之法也。發希有心者。謂空生等一向安於小果。不曾發作佛之心。今聞法喻之談。開佛知見。信得自心作佛。生大歡喜。手舞足蹈。即信解意。
△次外儀。
即從座起整衣服(至)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三業虔誠。請法之式。梵漢兩儀。聽眾咸坐。欲有所問。從座而起。如理請益則起。更端則起。將有承聽。必須復坐。偏袒者肉袒也。西方俗禮。見王必肉袒。示非敢有謬。佛教亦用。表將荷佛法之重擔耳。春秋鄭伯降楚。示為臣僕。肉袒羊迎。又禱則跨燼。祭則跪奠。皆致敬之極也。若作表法。小乘偏空座起。向大乘第一義空座。衣即聲聞智斷。為菩薩法忍慚恥忍辱之衣。未開權如肩被覆。今[A13]已開故偏袒也。著地者。著一實之地。權實不二。不二即是非權非實之一心。融會二邊。歸於中道。故云合掌。曲躬二句。以身之權。趣佛之實也。
△二自陳領解。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法中略說。二喻中廣明。初中又二。初明昔日不求。二明今日慶得。初中又三。初正明不求。
我等居僧之首(至)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求有三。一居僧首。二年朽邁。三[A14]已得證。居僧首者。謂我等法臘既高。晚學以我為軌。忽改途易轍。棄小求大。為後學所嫌。自固護彼。所以不求。然執小臘則大法全缺。不棄小由未識開三。自固則小執未移。護彼乃迷於大軌。年朽邁者。朽謂將死。對無所堪其進而言。邁謂老耄。對無所任其求而言。若作菩薩。當專任大道。廣度眾生。今既朽老。形衰力怠。無所堪任。是故不求。然一生斷證。是以自鄙年高。敗種未祛。是以妄作不任。[A15]已得證者。[A16]已得涅槃無為正位。所以不求。不發大心。故無所堪任。盡智無生智[A17]已立。無所依求。故云不復進求等。然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昔迷實義。徒計正位之功。由斯固情。不知所行是菩薩道。
△二釋不求之意。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至)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既久在座。釋僧首也。身體一句。釋朽邁也。但念下。釋得證也。空等名三解脫門。觀諸法無我我所。名空門。觀男女相一異相等。實不可得。名無相門。若知一切法無相。即都無所作。名無作門。又於三界無所願求。名無願門。遊戲神通者。作空華佛事。建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證得夢中菩提。遊戲一句。妙用也。淨佛一句。上求也。成就一句。下化也。但念空。故不喜樂於妙用。念無相。故不喜樂於上求。念無作。故不喜樂於下化。由心不喜樂。所以不復進求菩提也。其實空等三法。大小同具。故身子云。同入法性。肇論云。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是也。但小乘過在一念字。起信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念未淨故。
△三徵不喜樂之意。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此徵釋上樂小不喜犬之義。謂遊戲神通。是菩薩成佛時自住持之三昧。淨佛國土。是成佛時自受用之報土。成就眾生。是自莊嚴之法嗣。所以不喜樂者。何也。以世尊昔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令我等依教修行。皆得出於三界之苦。得證涅槃之滅。故安於小而不求於大也。又今下。謂既證涅槃。年又朽邁。以是之故。於菩薩阿耨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也。
△二明今日慶得。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至)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聲聞成佛。昔所未聞。今得聞之。所以心甚歡喜也。不謂下慶詞。申明歡喜之義。謂若有求而得。則不為希有。今無求而得。故云忽然得聞等。分所當得。則不為慶幸。今經乃昔日分所不當得而今得。故云深自慶幸。又得解之由。由遠聞廣略二番開顯。是故慶幸。獲大善利者。正得解也。是近聞譬喻希有之法。而獲開悟之善利也。無量等。喻昔不求而今自得一乘希有之法寶也。昔日般若轉教。謂是菩薩法。豈圖今日全蒙等賜。四十年前無分。今日忽然授與。不求自得。何歡喜慶幸如之哉。
△二喻中廣明。分二。初喻說。二法合。初又二。先咨發。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應如世禮。欲有所決。須先咨發也。斯義者。欲明如來慈悲訓誘。自[A18]己愚癡情態也。我等二句。為下四段喻文章本。以明一句。為下法合之本。所謂智者以譬喻而得解也。
△二說喻。文分四段。一父子相失喻。二父子相見喻。三遣使追誘喻。四領付家業喻前。品如來以火宅開示。今品四子說窮子喻以酧答。以喻領喻。立言各異。會旨大同。師資默契。於此益見。二品皆以父子相稱者。佛於弟子有作成之德。故比之如父。弟子於佛有纘述之功。故況之如子。父子二字。兩品經文。節節相承。前品以大富長者。喻如來貲財不匱。故曰等賜大白牛車。此品以幼稚貧兒。比弟子無心希取。故言忽得如來寶藏之分。前品寫如來慈愍為子之心最切。故云驚入火宅。此品寫弟子愚癡背父之事居多。故曰疾走而去。前品明如來引諸子出三界門。故云今在門外。此品明窮子恐怖疑父不肎入門。故曰住立門側。父子二人。各吐心膽。說出四十年中。許多間關曲折。今日始得父子投機。師資道合。故二喻各盡本懷。若尋其文。則父一行。子一行。語句頓挫。父子之懷抱。昭然可觀。詳其義。序述一代時教。四十年來。荷如來無限慈悲之深恩。形自[A19]己許多愚癡之情狀。以喻開示。以喻領解。接拍成令。同一鼻孔矣。又有義。若推當經三車並許之說。大雲一雨之喻。諸宗所判。皆失聖意。以三車一雨。皆非次第故。今就此喻文勢。窮子有先疎後親之義。是知一代聖教。大小權實。不無次序。準雙林五味之談。覺場一日之照。諸家所判。咸符此喻之旨。今初父子相失喻。近領火宅總喻。遠領方便略頌。分四。初子背父而逃走。二父求子而中止。三覔衣食而漸還。四慮家業以無傳。初中又二。先背父而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有人單約二乘。四子自況。以菩薩深位難知。凡夫未受教化。且齊[A20]已領耳。無明厚重。未有所識。曰幼稚。爾雅云。幼鞠稚也。又云幼冥也。喻聲聞冥昧不知也。退大為捨。無明自覆曰逃。趣向生死曰逝。是離師適意。背覺合塵之義。問。佛捨應後。眾生起惑。是父離子。何云子捨父耶。答。由眾生不感。佛則去世。還成子捨父意。久住言時之長也。涅槃法界是自國。生死五欲為他國。即恒離佛教。常習世法之義。五十指五道。一天。二人。三畜。四鬼。五地獄。約一人。備歷五道。常在三界。升沉不定。有時人。有時畜等。故置或言。又一念心動。五陰俱生。即具五十惡故。此是迷子惑重智淺。無明自覆。退大受淪也。
△二向本而還。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至)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善根熏被。稍稍欲著。故名長大。不見佛父。不知本有知見珍寶為窮。五濁八苦所燒為困。既加二字當玩。是內智既發。外乏緣因資助也。馳騁馬奔忙貌。喻凡小依身受心法。起四倒之見。又於四諦法。中。求正道如求食。求助道如求衣。又奔走四方。求師覔道。外求明師以嚴三業。如衣蔽形。內求良道以資一心。如食充饑。漸漸者難以頓悟也。悟既非頓。則乏本智。乃是偶然。故云遇向。上云捨父逃逝。喻背真逐妄。此云遇向本國。喻返妄歸真。又生生持戒修福。得遊天上人間。而值佛出世之時。故云遇向本國。此是迷子惑輕智長。宿因感發。得值佛出也。
△二父求子而中止。又二。先求子不得。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
其父先來者。佛觀有可度之機。先來示生三界。求子不得者。鈍根無方難可得度。上言子捨父而遊行。故云遇向本國。此言求子不得。故下云中止一成。一行一止。寫得頓挫。又先來二字。領方便思惟之文。喻中長者救子不得出宅之義。若依文勢。父既先來。子猶漸進。前後相左。故曰不得。
△二中止一城。
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至)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一城者。先現勝應身。居華嚴法菩提場也。其家大富者。實相境為家。具足萬德為富也。五度福德名財。般若智慧名寶。福慧無盡。故云無量。金銀等。總喻無量無邊智慧十力四無所畏等法。盛糧穀曰倉。盛物器曰庫。充於內曰盈。流於外曰溢。喻實智為倉。盈法喜之食。充於內自利也。權智為庫。溢諸法之財。流於外利他也。僮僕是使役之人。喻華嚴五位之初。十信位也。初入信時。即起自利利他之心。故十信如僮僕也。又即世主等各寄一德。助發玄化。如充使役之人也。臣佐吏民者。輔弼聽教之眾。喻四十位法身大士。初入佛境界。率土之賓。莫非王臣。故十住如民。修習諸法。種種驅馳。故十行如吏。事理稍深。職近王邊。故十回向如佐。輔佛行化。降魔制敵。故十地如臣。象馬等無數者。十地如象乘。十向如馬乘。十行如牛乘。十住如羊乘。又圓頓二教如象乘運物。終教如馬乘運物。始教如牛乘運物。小教如羊乘運物。無量還一名入。一為無量名出。又化他用為出。自行用為入。出法益眾生為息。化功歸[A21]己為利。滋息廣被大千世界。故云乃遍他國。行曰商。以有易無。坐曰賈。覆藏待價。小販曰估。朝買暮賣者。喻此土菩薩。往他土聽法。如商。他土菩薩。來此土聞經。如客。神力加被法身大士。說華嚴大教。如賈。往還採利。領本生息。如估。圓音落落。主伴重重。故云亦甚眾多。此是覺父示生接物。雖知根鈍。且稱本懷也。
△三覔衣食而漸還。又二。先到城之由。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
接上遇向本國而言。不發大心曰貧。未修大行曰窮。以邪慧觀察五陰如聚落。十二處為邑。十八界如國。遊歷於此。推求真理。名求衣食。又聚落荒野。喻欲界。人天五趣雜居之地。國邑盛麗。喻色無色界。乃三賢同修之處。此二乘人三生植福。百劫修因。常遊人間。恒歷天上。由斯因緣。遂得遇佛大會也。
△二遂到父城。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前云其父求子不得。中止一城。此言子遊聚落等。到父之城。父子只在一城。只是兩不相見。處處總是本地風光。只是不見本來。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又父先求子。子元不求父。因覔衣食而亦來者。喻佛與眾生。法性相同。如世父子。天性相關。雖似不相知。機緣當會。不得不來也。此是迷子宿因既發。智性漸長。斷惡修善。遇佛勝會也。
△四慮家業以無傳。又二。先念失子苦。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至是以殷勤每憶其子。
接上亦甚眾多而言。如來自昔至今。恒思子大機。時刻心在眾生。故云每念。退大[A22]已來。諸子流宕五道。故云與子離別等。開鬼出修羅。故言餘。又五十者。金剛三昧經云。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求索養身。而不充足。其父見子有如此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諸子醒[A23]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父言。所得金錢。是汝本有。云何可喜。無住菩薩問言。父知子迷。云何經五十年方始告言。佛言五十年者。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故。正同今經。父每念子。原在一處。由彼一念心動。五陰俱生。具五十惡。遂與離別五十餘年。遠逝他方不復相見也。未曾向人說者。喻華嚴會上。未曾向諸大士。說此二乘人。本是大乘之子。亦未曾向二乘說。汝等有大乘之分。如此事皆未說故。由未曾說。自華嚴[A24]已來。不解佛法。或如聾若瘂。去華拜座。轉教不取等。種種之不逮也。悔恨者。悔昔之教誨未深。遂使退失本解。恨今之執小棄大。不能精進固志。又此二字。乃潤色之言。大聖不謀而應。如月落百川。何悔恨之有哉。自念下。申明悔義。老朽者。化期將畢也。亦可喻佛久成正覺。金等如前。無有下。申明恨義。具足法財萬德。若無弟子傳持大法。一旦滅度。法道斷滅。無所付託也。是以下。結足悔恨。殷勤憶子。所謂老覺情濃念兒孫也。心印不傳。古佛之業幾息。誠為可憂。然此亦是對機之語。其實眾生心內。時時諸佛說法。諸佛心內。念念眾生成道。何有付無付乎。
△二念得子樂。
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復字有展轉反側。冀得之義。有可度之機。名為得子。授成佛記。名付法財。稱於本懷。則坦然快樂。無復憂慮矣。此是覺父身應勝會。念在小機。思方欲救之深衷也。上父子相失竟。
△二父子相見喻。近領火宅長者見火。遠領方便頌明五濁。分二。初子見父。二父見子。初中又四初見父之由。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
接上遂到其父所止之城而言。以身雇人曰傭。任力取利曰賃。進前曰展。退後曰轉。由厭苦欣樂。推求理味。漸漸積習。遂成出世善根。猶窮子之傭貨展轉也。以此善根。能扣佛慈悲之舍。故言遇到父舍。不期而會曰遇。機趁於應曰到。道後法身曰父。無緣慈悲曰舍。城乃集眾之處。故前喻勝會。舍為一[A25]己之宅。故喻慈悲。以大小二機。雙扣如來慈悲之舍。有大機故。故下云遙見其父。有小機故。故下云住立門側。若唯小無大。則下文子不應見尊特之身。父不應言我財物今有所付。若唯大無小。則子不應住立門側。又不應言非我傭力之處。故知小善之內。冥入大乘因門。二機雙扣。理應具足。經文自國而城。自城而舍。摹寫漸漸遊行極矣。
△二見父之處。
住立門側遙見其父。
二觀為方便。即門二邊。圓中之機。當門正見。二乘偏真故言門側。雖值佛慈悲。未入佛正慧。志在偏空。意念小乘。偏真慧眼。傍窺法身耳。大機始發。相召事遠。故言遙見。前法喻皆明父先見子。此中子先見父者。約佛則靈智先知。約生則機成扣應。子見即父見。父見即子見。不前不後。不可思議。互舉耳。
△三見父之相。
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至)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此科正說華嚴時也。踞師子床者。即華藏莊嚴赫赫天光師子座也。佛為人中師子。故居此座。又師子吼無畏說。表佛具無畏之德故。寶几承足者。眾寶之[A26]几承於二足也。定慧為二足。實諦為几。無生定慧依於真諦之境故。又佛居萬行之尊。依定慧之本。即定慧力莊嚴也。諸婆羅等圍繞者。婆羅門名淨行高潔。即等覺菩薩也。剎利名王種貴族。即十地以下初地等菩薩也。居士在家修道。潔白其操。富而不貴。即三十心菩薩也。即華嚴中。一華一國土。一葉一釋迦。一一佛。一一土。皆有諸大士環拱圍繞。極十方而齊唱。該十剎而頓周。前文商賈估客。亦甚眾多者。此也。以珍珠等嚴其身者。即戒定慧陀羅尼三昧。四種纓絡以嚴法身也。吏民等者。即行住信諸大士為方便波羅蜜故。白拂者。拂能去塵不偏也。白言純素不染也。表方便權智之用。不偏不染。故云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者。右即入空智。用拂四住塵。左即入假智。用拂塵沙塵。此二為中道方便。故言侍立。寶帳者。真實慈悲也。慈悲廣被。故言覆。華旛者。華喻四攝。旛喻神通。眾善下化。故言垂。香水名華者。水智也。華因也。灑地者。以妙智之水。淨眾生心地。散華者。以妙因之華。嚴眾生心地。羅列寶物者。示實智自證證他之法。隨人翫好也。出內取與者。出內義同出入。自行為取。化他為與。示權智自利利他之法。隨人欲樂也。如是等種種者。總結如來一切未曾有法。皆悉成就也。威德特尊者。即光明無邊。色像無邊。巍巍堂堂。舍那之身。非化身可並也。
△四見父避去。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至)作是念[A27]已疾走而去。
其實華嚴會上。二乘有眼不見。今四子自陳。[A28]已蒙開示。皆是菩薩。故云見也。有大力勢者。收上一假。智大故名大力。神通大故名大勢。即身手有力也。恐怖者。小機劣弱。怯懼大道也。悔來者。佛本以大法擬之。應不稱機。但有退大之意。故言悔來至此總之法大機小。不惟畏懼。抑且悔來也。竊作念者。機中潛密。冥有此事。非是顯對見勝應身。故云竊念。是王是王等者。謂或是魔王。或是波旬。今聞略說。尚疑魔作。況昔日乎。又佛法身為王。報身為王等。大乘法報。非小乘得益之處。故竊念而去。小機不受大化。自甘無分。故云非我等。不如下。向一乘小道也。肆力者。進修有方也。爾雅云。肆力訓極力也。淨名云。能以貧所[1]得法。度斯下劣。但空之理。不含萬德。非如來藏。故言貧里。偏空稱於小智。故言有地。依此小智。得有餘涅槃。無漏衣食。行行名衣。慧行名食。小果福慧皆易求之。故言易得。久住強作者。行大乘道。經無量劫。故言久住。我本厭怖生死。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廣學萬行。故言逼迫。我本樂小。而今令我發大心修大行。是為強我作也。作是二句。捨大取小。於菩薩法不生好樂。此是迷子見覺父而不識。棄富業以求貧里也。
△二父見子喻。有四。初見子之處。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
接上無復憂慮而言。謂如來法身。居第一義空無畏之境。洞照群機。是見子處也。法中以佛眼觀見等。喻中長者見是等。
△二見子便識。
見子便識。
如來鑒機。知是往昔結緣眾生也。
△三見子歡喜。
心大歡喜。
佛恒伺子機。今機來稱慈。子雖不識父。父却識子。事與願諧。故大歡喜。法中起大悲喻中大驚怖。前明大悲拔苦。故云驚怖。此明大慈與樂。故歡喜也。
△四見子適願。
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至)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昔見眾生退大取小。貧里求食。資生艱難。常欲與財。無機不得。今日機來。一乘大法有所傳授。稱大慈心。故言庫藏有付。我常思念者。明其非但貧無大財。又流轉生死。眾苦所逼。為大悲所痛。故常念也。雖欲救拔。無機叵濟。故言無由見之。今有可度機發。故言而忽自來。彌大悲心。故言甚適我願。年朽貪惜者。釋上適願之由。年朽同前老朽。[A29]曠劫所修證大菩提。未見大機不妄與人。法無委付。將來之徒。從誰得脫。為無可度。故言貪惜。今機自來。無此憂念。適其夙志。所有昔願。今[A30]已滿足。此是覺父見迷子而便識。欲窮子以得富足也。上父子相見竟。
△三遣使追誘喻。近領喻中捨几用車。遠領法中侵大施小。分二。初即遣傍人追。二密遣二人誘。初中又三。初強追將還。近領喻中長者念救。遠領法中大法擬宜。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至)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
此即雖知根鈍。且稱本懷。勅諸大士七處九會演大華嚴也。遣傍人者。若以理釋。智為能遣。教為所遣。理正教傍。從佛出十二部大乘擬宜眾生。無機不受。故云遣傍人也。事論。佛為正。菩薩為傍。即臣佐吏民。諸大士說大乘法門也。如法慧說十住。功德林說十行。金剛幢說十迴向。金剛藏說十地。皆承佛威力。故言遣傍人也。直說圓頓大教擬小機。故曰急追。昔有大種。故曰將還。經云一切眾生具有智慧德相。急追意也。使者往捉者。理論大乘明義顯露。直指一真法界。能令眾生疾取菩提。經云。初發心時即攝五位成等正覺。疾走往捉意也。如大車其疾如風。事論菩薩自有神力。又被佛加。能令眾生疾入菩提也。小乘緩昔發大心。廢久不憶。卒聞大教。乖心故驚。不識故愕。故云窮子驚愕。稱怨大喚者。圓頓教中。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小乘以煩惱為怨賊。生死為苦縛。若聞煩惱即菩提。便大喚云怨枉。若聞生死即涅槃。便大喚云苦痛。心驚口怨。我本不求大。何以用大化我也。故云我不相犯何為見捉。執逾急者。即諸大士。承佛力領佛命。而直談大法。內既無機。外逼大化。故云強牽將還。如無厭示以王刑。勝熱示以火炙等。計我者為說無我。計常者為說無常等。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皆執急強牽意也。喻中說怖畏事。具告諸子也。
△二執急悶絕。近領喻中諸子不聽。遠領法中眾生無機。
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至)轉更惶怖悶絕躃地。
自無心而被強。卒不能解。所以自念無罪也。二乘以見思為罪。以三界為囚執。入滅盡定為生。出定為死。所謂變易生死也。今教斷見思之機。觀法界性。出定度生。是無罪被囚而必定死也。又罪者業也。有世出世善惡之不同。眾生有貪瞋惡業之罪。而無慈悲善業之罪。常隨三界生死牢獄。但能入而不能出。菩薩無貪瞋惡業之罪。而有慈悲善業之罪。當示三界生死牢獄。能入亦能出。二乘無貪瞋惡業之罪。亦無慈悲善業之罪。常厭三界生死牢獄。但能出而不能入。若修大乘。必定常入三界生死牢獄。故曰而被囚執。無大方便而入生死。必當永失三乘慧命。故曰此必定死。自作此念。不惟不解。且轉增迷惑。故曰轉更惶怖。強以大教。小智不解。故言悶絕。即起誹謗。必墮三途。故言躃地。如人心熱發昏。尚不自知生死。何能識色音。由是暴腮鱗。杜視聽。眼不見。耳不聞也。
△三暫放得喜。近領喻中馳戲視父。遠領法中如來息化。分四。初愍癡命放。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至)令得醒悟莫復與語。
小乘去大乘遠。故為遙。是結緣子。故名見。是機志近於小而遠於大也。語使言者。約理。智本說教。智知無機。大教宜息也。約事。囑諸菩薩。不須現汝尊妙之身。令二乘見。如淨名云。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而起惑著。又普賢入娑婆促身令小。是其意也。不須此人者。不必強與說一乘難信之法也。既無大機。若現勝身說大乘法。恐傷其善根。故云勿強將來。是姑息愍癡之意。冷水灑面者。知有小志。宜以小乘灰斷理水。除見思之熱面。厭生死名背。向涅槃為面。以有背生死向涅槃之機故。令得醒悟者。開小教逗小機。令得離煩悶悟四諦也。莫復與語者。決定應息大乘之教也。
△二徵釋放意。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至)不語他人云是我子。
徵息化之故。二乘志意下劣。畏難大法。且任其小志。抑佛本懷。故云父知子下劣。自知法財萬德。無不具足。二乘智淺福薄。於此大法難信。故云自知等。一則志劣。一則豪貴。知[A31]己知彼。所以息化也。審知是子者。審知昔在二萬億佛發大心之子也。而以方便等。於昔小乘教中。隨他意語。方便覆護。稱是聲聞。不說隨自意語。云是菩薩。昔教未說。故云不語他人等。
△三使正放。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
我今放汝。即知大機弱。隨意所趣。即知小善強。以此二緣。故息大化。
△四喜往貧里。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喻順小機。將欲隱勝現劣。投其所好遂其本願。故諱實以開權也。不為大教所逼。投其好樂。故歡喜。無謗大罪。得免三途。故言從地。小善得生。故言起。又前擬大法。迷悶不解。臥無明地。今逗以小。可得醒悟。故云從地而起。往至二句。但空之理。不含萬德。故云貧里。於四諦中。求助道衣正道食故。依二乘貧所樂法。為入道資糧。是捨明珠而求魚目也。上即遣傍人追竟。
△二密遣二人誘。然追誘一喻。領火宅捨几用車。方便侵大施小。前科即捨几。大法擬宜不得。此科應是用車。三乘隨宜可得也。文分為四。初徐誘除糞。領上三車擬宜。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至)其父見子愍而恠之。
此下正明鹿苑時也。將欲者。且然未然意。既息大化。不容孤棄。欲設方便。故言將欲。喻中當設方便。法中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此體外方便也。密遣二人者。前遣傍人。表一實諦。一大乘。一菩薩人。今明方便。隱實為密。指偏真為遣。約教隱滿字為密。指半字為遣。約人菩薩示生三界。內秘為密。外現為遣。二人者。四子齊[A32]已分領。不涉菩薩。約法則因緣四諦。理則有作真俗。人則聲聞緣覺也。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說苦空無我不淨等。即形色憔悴也。內怖無常曰憔。外遭八苦曰悴。無十力無畏等。故曰無威德。是菩薩內隱自在威神之力。外現枯木寒灰之狀。下文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等。用同事攝化。隱實施權也。汝可徐語者。大乘明理真實。故言疾走往捉。小教明理迂隱。故云徐語。若闢以直辭。必暴戾不受。令其巽言開導。不使聞言生怖。是囑其當以小法徐徐誘引。不當以大乘之法急追將還也。如今時未見道人。接以婉容咲言。必心悅受化。若以本色鉗鎚。必棄而別附也。此中密遣誘引徐語。番上即遣急追疾捉等字面。此有倍與者。倍者加一倍也。直者工價也。言汝若向貧里傭作而求衣食。則此有可作之處。其價復倍於他處也。見道修道。是斷見思之作處也。昔修五戒十善。止出三途。今修四諦因緣。能出三界。是為加倍也。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今修四諦。則能斷惑得至涅槃。是為二倍也。若許將來者。有機是許。即設教令修。無機是不許。即不設教也。若言欲等者。設彼若問欲何所修。即以貧所樂法度之。使除見思惑取證涅槃。不可更以淨佛國土等告之。言除糞者。斷煩惱也。煩惱惑業。糞穢心地。二乘作諸觀以除之。二人共作者。理即智諦相資。人即權人共實人修行。以同事攝導人也。菩薩煩惱涅槃不相妨礙。故可共作。二使既[A33]已得者。即求窮子。是菩薩依教奉行也。審知有機。故言[A34]已得。具陳者。即以如來叮囑之言告之。是順佛揚化也。上事即雇作除糞之事。先取除糞者。二乘慕果行因。所以先問價直。故云先取。四諦法中。先果後因。謂先取道滅之價。後除苦集之糞也。見子愍恠者。愍其取阿羅漢。恠其不求佛道。所失者大。所得者寡。是故愍恠。問。既愍恠。何故密遣教其取果。答。傍追不來。事須密遣。雖教除糞。非佛本懷。欲以彰言委付。故先愍而恠之。
△二他日遙見。領上知子先心。
又以他日於牕牗中(至)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對華嚴而說小教。故云他日。因子立門側。見父威德無量相好之體。而生恐怖之念。故退大向小。佛於牕牗中遙見子身者。用權智觀機逗教。非當門正見之實智也。去大乘遠。故曰遙。知昔曾種大。故曰見子。法味不充曰羸瘦。福德不具曰憔悴。糞土喻見惑。塵坌喻思惑。見麤思細故也。脫上服者。喻隱報身無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羅尼等纓絡。寂滅忍柔軟上服。大小相海為嚴飾之具。容服若盛。子則畏懼。二乘不宜見此相好。故隱千丈舍那之形。應上尊特之身為子所難。更著等者。現丈六老比丘相也。生忍法忍為麤弊之衣。塵土坌身者。現有煩惱有為有漏也。左手喻實。逆也。右手喻權。順也。權用順宜。自以此權法斷結成佛。又以此權法化人。除眾生見思之糞。故曰右手執持等。狀有所畏者。狀似也。示同小乘怖畏生死也。如寒風馬麥等報。此是如來屈尊就卑。現相人中。亦毀生死讚涅槃也。
△三親勸安意。領上歎美三車。分三。初勸修轉。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此下即三轉四諦法輪。而有法僧差別之名也。語諸修行者。此四諦法。是聖所稱讚。超生脫死。自在無繫。汝等當勤修習。又誡懈息者。所謂無有一法從懈怠懶惰中生。無有一法從憍養自恣中生。前云當勤修精進者是也。以方便得近者。以種種善巧方便。然後父子始得相見。而子不生疑怖也。
△二示相轉。
後復告言咄男子(至)我如汝父勿復憂慮。
咄男子者。欲示四諦之相。先喝厲之。此法如金剛劍。驚發大丈夫之志氣。斬斷二十五有之結縛。故先咄之。又咄非喝叱之聲。乃呼召撫之之語。如今大家若愛一人。不對眾人說其愛語。到無人處低聲云。咄男子不要去了。欲彼常作。故咄而撫之。汝常作勿去者。上句勸其恒修此法。下句復誡其勿學諸外道也。加價者。自預流進至四果也。諸須之屬。示正助之相也。盆器總喻三十七品道法。米麵別喻三無漏學資糧等法。鹽醋和味。六和五德之德。而於諸法均調適中也。老弊使人。即密遣人。使同修證也。須者相給者。謂所修正助法中。或有不明莫生疑難。當問同修老輩。彼即一一指教。所謂有疑以咨問也。好自安意者。示修道諦之義也。如云此是道可修性。汝等當安心此道而修。即得自在適意。我如汝父者。示證滅諦之義也。文影一句。如云此是滅可證性。汝等好自安意修行此道必證此滅也。我[A35]已證故如父。汝當證故如子。本是嚴親而云如者。正喻法身同體。報化分真似也。勿復一句。示斷苦集之義也。如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若斷苦無生死逼迫之憂。若斷集無煩惱招感之慮。而得解脫之味也。
△三作證轉。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至)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徵上如父而汝勿復憂慮之故。我老者。我[A36]已修道[A37]已斷苦集[A38]已證滅諦之理久矣。故云老大。汝少壯者。汝等應修應斷應證。故云少壯。汝常作時者。謂修習此法既久也。無欺怠等者。內不見自欺之心。外不見怠惰之相。口不見瞋恚怨恨之語。欺等亦名五障。欺為信障等。餘作人者。人天外道也。今諸惡既無。結使[A39]已斷。故勝一切餘修人也。自今[A40]已後下。自從三轉之後。一切樂小之者。皆從此法所化。如從佛口所生之子也。作字為兒者。他後承父家業始於此矣。阿含說五種佛子。四果辟支是佛真子。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又菩薩稱子者。取義各別故。此即鹿苑中能說者佛。所說者法。能證者羅漢僧。三寶之名由此而始也。
△四欣遇久住。領上適子所願。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至)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此結是鹿苑之時。鈍滯小果也。謂當時我等得此法門。欣然欲樂。何幸得此隆遇哉。雖遇此法而無樂大之心。故云自謂客作。若得小果。厭小樂大。大乘機發者。佛即授以大法。正由不捨小志。大機不發。以是無樂大之故。佛且令於二乘法。斷除十使煩惱之糞。二十年者。一無礙一解脫。斷見。九無礙九解脫。斷思。故云二十年也連下三處說二十年。意各不同。隨文釋之。總上明佛隱實施權。降尊就卑。成就小志之事。四子自謂怖大樂小。滯權迷實。不受大化之態。盡情摹寫。意謂過不在佛。而在自[A41]己根志狹劣故也。上遣使追誘喻[A42]已竟。
△四領付家業喻。近領火宅等賜大車。遠領法中顯實。分二。初領家業。二付家業。初中又二。初心相體信。二命領家業。初又二。先明體信。
過是[A43]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
此正領方等時。過鹿苑之後即方等也。心相體信者。父子互相體悉信順也。謂於阿含教中得涅槃價此既不虗。今為菩薩說此大乘亦復不虗。此子信父也。佛知此等斷結證果之後。聞方等教歎大褒圓而不謗。無漏根利。聞必生信。此父信子也。入出無難者。由此見尊特身。聞大乘教。名此為人。復被呵斥。猶見丈六。說小乘法。名此為出。又進可語大亦不怖。退不滯小亦不迷。小大出入而無疑難也。
△二猶居本位。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二乘雖於小大入出無難。然聞大乘之法。謂是菩薩之事。非[A44]己智分。不肎回小向大。猶居羅漢之位。確守無為之理。昔年行處。半步不移。所謂但念空等。於菩薩法不生一念也。其猶窮子心雖互相體信。身不難於出入。其實未居子舍。猶以客作自處也。
△二命領家業。分二。初父命子知家事。二子受命領知家業。初中又四。初明時節。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
此下領般若時也。爾時者。命知家事。轉教大機。漸引入實之時。有疾者。方等之後。名相未遣。人多法執之病。佛亦病之。將死不久者。有機則應為生。機盡應謝為死。今化機將畢。應謝非久也。
△二命知家事。
語窮子言我今多有(至)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金銀。大乘教理也。珍寶。一切法門也。多有者。理則非多。約種種門亦得言多。例空非十八。破十八法而名十八空也。倉是定門。即百八三昧。庫是慧門。即十八空境。般若教中。六度萬行具備。權實二智雙顯。內充外溢。故云盈溢。其中多少者。說於般若。則有廣略二門。略則為少。廣則為多。或取以自利。或與以利他。大品云。汝當為菩薩說。故云汝悉知之。
△三誠令體心。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佛以般若為心。汝今轉教。當體我心為心。即隨佛意而為菩薩說也。我汝不異者。不異有三。一被加令說。與佛不異。二就理以諸法皆如。故得不異。三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二乘自謂被加異耳。
△四勅無漏失。
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我汝既不異。我有即汝有。不可推是父物。恣意拋撒。故誡小心勿失也。一者為菩薩說般若教無漏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後時當用。汝等當加意用心。體證此理。即可自利利他。不可遺漏忘失也。
△二子受命領知家業。又四。初正受佛命領知眾寶。
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喻四子遵受佛命。卒以小果而領知大乘教理。一切法門。轉教菩薩。隨順佛語以演說之。
△二心無希取自甘無分。
而無希取一飡之意。
窮子不解無漏失之言。疑父吝惜。故執守不取一飡。敢多自用哉。如善吉轉教付財。雖說般若。自謂是菩薩法。我無其分。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也。
△三未捨劣心猶居本處。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所止在本處者。住羅漢位。雖復慕大。亦未定言欲作菩薩。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也。未捨下劣者。雖復恥小。而未定言捨於小證。但念空無相無作而[A45]已。此述如來激發進修。轉教使悟。漸引入實之意。序自[A46]己甘為下劣。悅彼小道。恒不離權之事。世尊處處顯實。四子念念滯權。昔日之迷失如是也。
△四鄙棄先心欲求大道。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少時者不多時也。父知子意者。所謂知子莫若父也。漸以當是漸[A47]已。下文漸[A48]已曠大是也。不滯於小曰通。安心於大曰泰。成就者有趣大之志。自鄙者有捨小之心。此正索車之意。子志既大。始定父子付家業也。又此中少時。經文未的指何時。私謂楞嚴時也。若論索車之意。楞嚴明顯。當知厭多聞。自鄙先心也。欣妙定。成就大志也。非索車何。及序悟文中。身心泰然蕩然。非通泰何。又許通達實相。入佛知見。正許說今經也。楞嚴即法華之定。法華即楞嚴之慧。定慧相資。發明實相本根。洞徹一乘源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堪授劫國莊嚴之記。葢般若之後。慧學方盛。定力未全。人或溺於多聞。失於正受。於是示楞嚴大定。資般若大慧。使定慧均等。學行兩全。而究竟趣於一乘實相寶所。楞嚴在法華之前。於此益見矣。上領家業竟。
△二付家業。分二。初正付家業。二得付歡喜。初中又四。初付業時節。
臨欲終時。
時字重看。即時一現耳。今正是時之時。臨欲二字。應上將不久字面。正是化緣將畢。靈山高會。說法華經。唱涅槃之時也。此句是四子直言無諱之辭。
△二集眾為證。
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A49]已集。
此科即靈山法會大眾也。二萬億佛所受化之徒為子。文殊普賢等。影響大人為親族。雲集分身。各控一方為國王。彌勒等。皆等覺大人為大臣。十地菩薩。法王種姓為剎利。十住行向。從佛受化為居士。悉集者。即四眾八部圍繞世尊也。
△三結會父子。
即自宣言諸君當知(至)此實我子我實其父。
自宣言者。出定無問自說也。諸君當知者。即吾今於天人大眾中說也。前文我昔曾教化汝。生我法中。此云此是我子。我之所生。從我受學。是我之子。從我起解。是我所生也。於某城捨我者。即捨父逃逝。自昔退大後。汝今悉忘也。某字活看。不可拘大通時。以從二萬億佛所教化故。自昔受大。根性未定。後還退墮。流宕六道。故曰竛竮等。竛竮行不正貌。辛苦該前馳騁求食傭賃等。其本二句。指本名字。以證父子之的也。本城。即前中止之城。華嚴為根本一乘。故曰本城。阿含[A50]已來。種種方便。循循善誘。恒念大乘子機。故曰懷憂推覔。忽於二句。始於今日法華會上。大乘機發得授記莂也。實子實父者。判天性定父子也。父子傳體。天性不異。以心印心。平等無二也。實子者。領諸眾生皆我子也。實父者。領我是一切眾生之父也。
△四正付家業。
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此等賜大車。全付家業。授記作佛。紹法王位也。我有皆子有者。今佛所證一切大乘萬行萬德。既授記[A51]已。皆是子有。汝所證與我同也。所謂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付成佛實智證法。自證證他之事。先所出內等者。昔日大品領教。說種種法門。是汝熟知也。是付度生權智說法。自利利他之事。喻中放出多少。收內多少。皆子經管。故曰所知。法中諸佛自證化他法門。諸子備聞。窮玄盡妙。曉若指掌。故曰所知。所以此經不談修行次第。但明開佛知見。意在昔教備明。子所共知也。
△二得付歡喜。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此領上得車歡喜也。貧子拾金。白衣拜相。出乎望外。故曰我本無心等。而今忽聞授記作佛。不求自得。故曰自然而至。又阿含教中。本心不求。方等雖聞大。自謂絕望。故不求。般若雖領知。自謂非[A52]己分。故不求。如此無心希求。而今自得。安得不欣抃而暢悅也。亦即結歸略法說中。昔日不求今日慶得之意。然此歡喜之由。有遠有近。若不先教傭作與一日之價。豈得心相體信委業付財。由於斷結取證。方堪並聞大集。受斥淨名。轉教般若。而致今日開顯授記。故傭作取價是遠由。體信委知是近由。上喻說竟。準涅槃具論五味者。即遣傍人所說。喻華嚴圓頓。此教最初。傍人如牛。所說如乳。故云從佛出十二部。即初味也。若以此擬二乘。則無機不受。迷悶躃地。全生如乳。次明密遣二人。說除糞法。喻鹿苑說三。於小即信。革凡成聖。如轉乳為酪。故云從十二部出修多羅。即第二味也。次明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喻說方等淨名諸經。揚大折小。二乘聞揚大不謗。折小不毀。良以三藏斷結取一日之價。故得恣其褒貶。既親證小。故信大不虗。得涅槃價。故體折不瞋。雖非[A53]己事。而不疑謗。此心純熟。如從酪出生酥。故云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即第三味也。次長者將死不久下。喻般若會中。使其領教。為諸菩薩說摩訶般若。既知眾物。貫統法門。心明口辯。彌益慕樂。但恨住小。非是[A54]己物。脫更開許。豈不樂哉。於是心漸通泰。成就大志。如從生酥出於熟酥。故云從方等出摩訶般若。即第四味也。次臨欲終時下。喻般若之後。判天性。定父子。會三歸一。付財與記。說法華大教。開佛知見。示真實相。菩薩除疑。聲聞作佛。皆以如來滅度。如從熟酥出於醍醐。故云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即第五味也。四子深得佛意。一喻盡領三時五味之教。始終次第。極盡精詳。所以下品讚云。善哉迦葉。汝等善說如來功德等。若以一雲一雨。一相一味。又何差別之有。始終唯演一華嚴。至今猶說妙法華。要須吾人諦信。忘言默證。一會儼然。可希冀矣。
△二法合。前喻有四。今逐段取義略合。不必拘配。且初。合父子相失。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
如來合父。似則合子。似有二義。一取大機為子。昔未逃逝。既非真位。猶居外凡。故云似。二取小機為子。小機似像大乘根性。故云似子。既背父而逃。故貶為似子。義含相失。
△二合父子相見。
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義合長者見子便識。釋成為子之義。歸於佛說。非敢自認也。
△三合遣使追誘喻。分二。先合傍人追。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三苦由三受生。苦受生苦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故。樂受生壞苦。因樂變異生諸憂惱故。不苦不樂受生行苦。即念念遷謝之相故。由三苦故。五濁加重。生死無邊。熱惱煎心。迷於聖教。惑於自心。無明暗覆。大法難投。是強追執急迷悶意也。大機既無。樂著小法。但堪小化。是暫放得喜意也。又苦多故熱惱。熱惱故迷惑。迷惑故無知。無知即無明。有此無明。故迷自[A55]己本具一乘知見。不作外道。即著小法。何異窮子怖親父而喜往貧里哉。
△二合二人誘。前四。今但合三。先合徐誘除糞。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至)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今日者。對多生之昔日樂小。而此生之今日猶滯於權也。又今日指阿含時也。謂阿含時。佛知我等。往日受苦樂小。所以教我等思惟等也。思惟即六識。蠲除即修斷義。戲論之糞。乃集下見思惑。此述佛教知苦斷集也。我等下修道證滅也。一日價者。小乘有餘。較大乘無餘。若一日工價比萬貫之富也。工人一日使得筋出力盡。只覓得三二分銀子。二乘苦修斷惑只成個羅漢。理孤事窮。終不得大受用。故云一日工價耳。
△二合欣遇久住。
既得此[A56]已心大歡喜(至)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一日之價。自以為足。便謂所得弘多。自足自滿。坐守偏枯。小乘之病。正在於此。其猶河伯井蛙之見。以為天下美。盡在乎[A57]己。而不知海之大也。
△三合他日遙見。
然世尊先知我等(至)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上言遙見。今言先知。上言羸瘦憔悴。今言心著獘欲。上言脫纓絡等。今言縱捨不為分別等。總之秘實施權。投其所好。不云當有成佛之分。
△四合領付家業二。先合領家業。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至)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下。合方等體信。承上謂佛於阿含教中。不為我等分別。而於方等會上。以方便權智之力。說六種根塵。皆是大乘實相智慧。然我等既從佛在阿含教中得一日之價以為大得也。故於此方等大乘。雖曰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亦無有志願求於大也。此合上所止猶在本處。我等下。合般若轉教。謂佛於方等教中。見我等無志求大者。以權實在佛故也。故於般若會上。俾權實在[A58]己。便於自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威力加被。為諸大士開示演說。既承佛加。如佛心而說。又為菩薩開演。將謂是菩薩法。所以自於此大乘無有志願。不生一念希取也。所以下。徵釋無志願之意。謂佛知我等樂小。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無非淘汰其樂小之心。䇿進其憤大之志也。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我等業[A59]已真是大乘佛子。所以無志希求。其猶窮子雖受教勅。領知眾物。而無希取一飡義也。
△二合付家業。
今我等方知世尊(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A60]已得之。
此合今經授記也。承上言。謂我等初不知真是佛子。疑佛但以如來智慧。勅我等為菩薩說。似於我等深有悋惜。今佛說以種種方便皆為菩提。是諸所說皆化菩薩。今日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於我等無一毫悋惜也。所以下徵釋。謂先疑似悋。而今方知不惜者。何也。以我等從昔[A61]已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所以將真作假。而為小果聲聞也。若我等昔有一念樂大之心。佛於四十年中所說方等般若之大乘。皆為我等所說。豈真單為菩薩哉。何以知然。以於此經之中。佛每每言。諸佛唯說一乘故也。而昔下。結足上義。毀訾者。如楞伽於大慧前。動則以聲聞同外道。為愚夫䟦驢。上不得楞伽山。維摩喻盲人敗種。永不成佛。圓覺教人發願。莫值聲聞外道。如此皆昔日毀訾也。謂今法華之授記。騐昔方等會上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非毀訾我等。實以大乘法教化我也。我等不知都作毀訾而會。以是之故。今日授記。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云自然而至者。謂不測之富。得之於不期。所謂莫之為而為者。莫之致而致者此也。如佛子等者。謂如往昔方等般若會上。諸佛子所應得者。我等今[A62]已得之。不復更用修得也。此合得付歡喜之意。上長行竟。
△二偈頌。有八十六行半。分二。前七十三行半。頌上長行。後十三行。歎佛恩德。初中又二。初二行。頌略法說。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至)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今日對四十年前言。音教者。八音四辯之音。方便火宅之教。歡喜約心言。踊躍約身言。佛說下。正明得未曾有。無上一句。喻阿耨菩提。四十年前無望。故言不求。四十年後授與。故言自得。
△二有七十一行半。頌喻說。分二。初四十一行頌喻說。二三十行半頌法合。初又四。初十三行頌父子相失。二七行半頌父子相見。三十行半頌遣使追誘。四十行頌領付家業。且初父子相失。又四。初一行半。頌子背父而逃走。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至)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火宅中明長者所王。國邑聚落語寬。此中明窮子輪迴。三界為諸國。六道為五十餘。退大忘本為他土。昇沉不停曰周流。總言背真之地遠。而逐妄之時多也。
△二七行。頌父求子而中止。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至)豪富如是有大力勢。
四方與長文不同。前在機。約四諦推理。以求正助衣食。此中在佛。觀四生中。恒覔可度之機也。此頌求子不得。一城者。覺場也。云頓止者。華嚴屬圓頓大乘。但稱本懷。直明法界。故曰頓止。造立舍宅者。起慈悲舍依性空宅也。云造立者。以華嚴世界成就品。及華藏世界品。二十種世界海。皆普賢菩薩於一真法界。正位唱出。故云造立。其中所詮。五周四分。明佛依正自在。受用因果。故云五欲自娛。其家一句。總明貫朽粟陳之積。紫標黃榜之藏。故云大富。喻富有萬德也。多諸下。別明大富之七寶。大富之四乘。田業人民。情與無情。親疎之大富。息利他國。生意遠近之大富。出其本。入其利。行商坐賈。以有易無。遍一切處。為物景仰也。上明大富多財。千萬億下。明尊貴大勢。王者君也。群臣牧也。記云。體群臣。王愛念。隆聖眷也。臣宗重。尊德性問學也。十方諸佛稱讚。善哉第一導師。故云王者愛念。四眾圍繞。恭敬尊重。故云群臣宗重。以諸二句。近悅遠來。諸大士往來聽法也。豪富一句。結上富貴財利。有大一句。明威神之力。此中表顯。悉如長文。
△三二行。超頌慮家業以無傳。
而年朽邁益憂念子(至)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頌上失子之苦。無所委付。故憂念耳。夙早也。夜暮也。謂從朝至暮時刻不忘也。死時者涅槃時也。癡子下。父心痛子之詞。前云童子。以無知故。此云癡子。甘流蕩故。下云窮子。衣食艱故。當如之何一句。父念子深有展轉不安之意。
△四二行半。追頌覓衣食而漸還。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至)漸次經歷到父住城。
根塵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國。修三界善如有所得。修外道邪行如無所得。又從人間修至天上。有所得也。天福盡墮人間。無所得也。饑餓見其枵腹。不得大乘法食故。羸瘦見其形醜。無大力用功德故。瘡癬見其病纏。有漏法中起見思故。漸次二句。謂漸次熏陶修習。得遇佛大會也。上頌父子相失竟。
△二七行半。頌父子相見。分二。初六行半。頌子見父。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至)借問貧里欲往傭作。
傭賃二句。見父之由也。爾時下。見父之相。上云見父處。處是門側。今言長者於門內者。見相亦兼處也。門內者。喻佛居阿蘭若法菩提場內也。施大等。見父之處也。施大二句。依報葢覆無畏也。眷屬下。正報主伴攝護也。注記券疏。即授記明修行也。以廣顯略為注。如雲興二百問。瓶瀉二千酧也。授決為記。入法界傍論授記也。四弘誓為券修行為疏。喻為大根廣量功德。疏明行位。而與授記也。窮子見父下。頌見疑避去也。思惟是[A63]已下。是窮子住迴默忖。做定主意。決其去就。謂與其受制於富貴之強作。不若安心於貧賤之自便也。
△二一行頌父見子。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
長行有四。今單頌見子便識。餘三不頌。
△三十行半。頌遣使追誘喻。分二。初三行。頌即遣傍人追。
即勅使者追捉將來(至)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長文有三。此中即勅三句。頌上強追將還也。即勅二字。緊頂遙見默識字面。父念子心切。忽然一見。即教人追。由追急。窮子無所措手。故稱怨驚喚也。迷悶下五句。頌執急悶絕也。迷悶一句。當在使我至此下。方合長文。而義且順。使者執之急。牽之強非是雇人作工之情。乃欲殺我之狀。豈有能衣食我者。使我如此乎。惶怖無措。驚懼不[A64]已。故悶絕於地耳。長者知子四句。頌暫放得喜也。上有四。今但頌愍癡放去。愚癡即惑重。狹劣即器小。因無大機。方乃息化。應上父知其子志意等。夫親生父子。一旦離久。而不相知若此。吾人之於本有心性。曾無彈指間顧盻。浮世幾何。一失此身。千生萬劫。改頭換面。視親如怨。以惡為美者。何限。
△二七行半。頌密遣二人誘。長文有四。今頌前三。初三行。頌徐誘除糞。
即以方便更遣餘人(至)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既息大化。故以方便說小乘法而誘引之。餘人者。即二人也。現聲聞形。為大乘之餘耳。眇目喻偏空。所見不正故。矬竪短也。陋橫狹也。見偏空者。竪不能窮實相之源。故如矬。橫無大乘眾善莊嚴。故如陋。德非四無所畏。名無威。異常樂我淨。名無德。汝可語之下。正勅使徐徐引誘也。歡喜者。投其所好。樂為鄙事。淨六根房五陰舍也。又窮子聞之四句。長行有窮子若許等文。皆長者教諭之詞。頌中略之。但頌窮子受命服役之事。各自一義。譯師斟酌華梵。語義諄切。委悉不可忽也。
△二二行。頌他日遙見。
長者於牗常見其子(至)執除糞器往到子所。
於牗見子者。易云納約自牗。終無咎。註云。牖非所由之正。而室之所以受明也。始雖艱阻。終得無咎。喻大法難投。接以小法。終得大法。如納約自牖之象也。念子樂鄙事者。父知子樂小也。長者下。脫珍著弊。毀生死讚涅槃也。淨名云。釋迦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也。
△三二行半。頌親勸安意。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至)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油塗足。能履水。赤足而不皴裂。如不龜手之藥。喻神通智慧。飲食二句。喻觀練熏修。小乘禪觀如薦席厚煖。不如大乘禪定如白氎婉筵也。汝當勤作。正親勸意。三轉義含。又以軟語如子者。即作字為兒也。本是親生之子。曰若。曰如。則人之貧富貴賤。唯業是定。雖慈如至親。不能一時一毫可移易於愛子。達乎此。凡不安命者。非愚則妄矣。
△四十行。頌領付家業喻。分二。初三行半。頌領家業。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至)父知子心漸[A65]已曠大。
有智二句。頌上心相體信也。出世長者。具大智慧。循循誘引。方等會中。聞歎大不謗。彈偏不疑。進可語大。退不滯小也。經二十下。領家業也。二十年執事者。般若時長。二十二年之談。執作等。領佛命教化菩薩也。未捨下劣。故宿門外艸庵。喻不肎向大。鈍滯化城小道也。自念貧事。故無希取。於菩薩神通不生好樂也。漸曠大者。大乘機動也。
△二六行半。頌上付家業。
欲與財物即聚親族(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欲與下。頌聚親族也。心既曠大。堪授大法。故云欲與。此中二十年者。言從有二乘之機而來感佛。故云自見子來[A66]已二十年。判天性定父子也。凡所有等。正付家業也。子念下。得付歡喜也。上頌喻說竟。
△二三十行半。頌法合。長文略此中廣。分三。初半行。頌合父子相失相見。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
若但以上句合相失。意仍未顯。但以下句合相見。意亦未顯。上句借下句成。下句借上句成。知樂小故。義當相失。佛知樂小。故當相見。樂小由退大。所以相失。退大由樂小。所以相見。上文常說我等為子也。
△二一行半。頌合遣使追誘。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至)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初二句。頌合傍人追也。長文在機言。三苦五濁交加。無明迷惑暗覆。所以大法難投。此中在佛言。直以大法擬宜。未曾明說汝等二乘。當有成佛之分。而說下。頌合二人誘也。示我等除糞之法。無漏涅槃。一日工價。成就小乘羅漢也。
△三二十八行半。廣頌合領付家業。分二。初十八行半。頌合領家業。二十行。頌合付家業。初中又二。初六行。頌合領家業。
佛勅我等說最上道(至)而不為我說斯真要。
最上道。即空慧般若。更無過其上者。意謂當時般若會上。佛勅我等說無上道。能修習此者。當得成佛。我承下。奉勅轉教。諸佛子下。菩薩聞法修習。是時下。佛授菩薩記。一切諸佛下。明自無願樂。謂我等轉教佛子。聞法得記。當時意謂諸佛秘藏。但為菩薩演其真實修行成佛之事。而不為我等說斯真實成佛之要道也。
△二十二行半。頌合無希取。分二。初二行。正明無希取。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至)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初一行。提喻帖合。次一行。正合無取。
△二十行半。增明無取之意。又分三。初二行。標不喜大。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至)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內滅即惑體。三界見思惑盡。故名內滅。餘事者。淨土度生也。以此為餘事。正小乘之病。視為他有。自甘無分之意。都無欣樂者。無樂大之失。顯執小之過也。
△二六行。徵釋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至)則為[A67]已得報佛之恩。
謂不喜大而安於小者。何也。以根塵等一切諸法皆空寂故。既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矣。又何求焉。一切諸法者。從五陰至於涅槃。八十餘科。皆真如隨緣生起。緣生無性。惟一空耳。無生下。以三解脫釋空寂義。無生無滅。空解脫也。無大無小。無相解脫也。無漏無為。無作解脫也。謂觀三科七大。世出世間諸法。無我我所。名空。空故諸法一異等相。實不可得。名無相。無相故於三界無所造作。不起願念。不受後有。名無作。亦名無願也。如是二句。結不喜大。我等長夜下一行半。申明上聞淨土化生四句。凡人不知本性有大般若。雖證聲聞小果。皆是無明長夜。既居長夜。則於淨土化生。般若智慧。都無所見。如窮子於父之富有大業。不為[A68]己有。甘心棄置於度外。無貪著之志願也。而自二句。謂我等於佛智慧無志願者。非佛有悋於我也。乃我等自[A69]己於所證未究竟之空法。錯認即是佛之究竟大乘之空法也。自證既謂究竟。所以於淨土度生。都無欣樂也。我等長夜下。申明我等內滅四句。謂我等處長夜。五濁八苦交煎。一秉如來空法修習。得脫三界生死苦惱之患。證阿羅漢。此身[A70]已盡。不受後有。故云最後。尚未謝滅。故曰住。有餘者。此後身見思雖斷。無明尚餘。無明雖餘。而實不來受生。故曰有餘涅槃。佛所教化下。以得顯失。謂果雖有餘。乃佛所教為因。因果皆真。故為得道不虗。道既不虗。即為心不負教。[A71]已報佛之恩矣。得道不虗。又報佛恩。所以我等內滅自足。更無餘事也。
△三二行半。結無希取。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至)初不勸進說有實利。
雖為二字。承上[A72]已得言。在[A73]己則果[A74]已得。在佛則恩[A75]已報。所以雖為菩薩說六度大因以求佛道。而我等於是大乘之法。皆視為餘。永無願樂矣。永無二字。昔日小乘於大法。絕望極矣。導師下。謂佛昔所以見捨我等於大乘之外者。以觀知我等心樂小法故也。以是在般若會中。不勸進我等所轉之法。說於我等有成佛之實利也。上頌合領家業竟。
△二十行。頌合付家業。分二。初三行。頌合付家業。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至)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如富下。提喻帖合。佛亦下。正合付業。鋾鑄之權。非餘人所能。故云希有。知樂三句。收前三時種種善導。其心調伏純熟也。乃教一句。指今經授一乘實相記也。
△二七行。頌合得付歡喜。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至)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聲聞作佛。事出望外。如客作窮子。承受家業也。世尊我今下。慶信今得。謂我向也安住小道。今得無上道矣。向也得聲聞果。今得菩提果矣。向也得無漏法。今於無漏法中。得清淨正法眼矣。又道即大乘之因。果即大乘之果。無漏法所證實相之理。清淨眼能證實相之智。皆言得者。以智契理。故於道果雙證。即開佛知見。見實相理境也。我等下。較今昔果之大小。謂從昔[A76]已來。持佛淨戒。得果在於今日。於法王法中。久修梵行。證灰身偏空之小果。於今方得無漏無上大果矣。揀有漏有上小果也。得果無漏。了因義也。持戒梵行。緣因義也。清淨眼。正因義也。我等今下。較今昔名實有異。謂昔之聲聞。聞四諦法。始得自利。非真聲聞。以隨言取證。未得佛意。豈真聲聞乎。今者聞一乘妙法。自得佛道。而能以此佛道音聲。令一切聞。始得名為真聲聞矣。以其言下得旨。默契聖意。自利利他。方名真聲聞也。向之羅漢。斷見思惑。出三界苦。以為大得。不信佛乘。非佛弟子。非阿羅漢。豈真應供乎。我等今者。得聞佛乘。獲如來寶藏。於三世間。或天或人。或魔而惡者。或梵而善者。普於其中受其供養也。當知名與昔同。而受用之實利。與昔雲泥之隔。此中真字。翻法說中非字。上頌長行竟。
△二十三行。歎佛恩德。分三。初六行半。歎佛大恩莫能報。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於恒沙劫亦不能報。
世尊大恩者。總收一代教化。皆大恩也。始自華嚴大法擬宜。我等聾瘂。孤負大恩也。阿含投小。保證偏空。世尊憐愍我等也。方等般若。彈斥淘汰。世尊之教化我等也。四十年來。蒙如來循循善誘之大恩。直至今日。說經入定。放光圓現授記。利益我等。皆希有事也。如是憐愍。如是教化。如是利益。莫大恩德。無可言報矣。我等先得小果。謂心不負教。足報佛恩。以今較之。豈一生一劫。縱無量劫。誰能報者。手足等。執勞運力不能報。頂戴等。身為牀座不能報。非一時。乃恒沙劫也。非輕易。乃盡心力也。非怠玩。乃謹恭敬也。美膳等。四事供養不能報。牛頭等。塔廟供奉不能報。牛頭者。華嚴云。出離垢山。若用塗身。火不能燒。正法念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多有牛頭栴檀。以此山峯。狀如牛頭。於此峯中生栴檀樹故。
△二二行半。歎佛實智不思議。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至)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諸佛所證。是希有法。形上供養皆常有也。諸佛之法無量無邊。形上供養皆有量有邊也。諸佛之法不可思議。形上報恩供養皆思議也。諸佛神通是無滅無為。形上報恩供養皆小知小解有作有盡之心也。此明所證實智。深廣難思。諸法下。謂法中大聖。能為我等鄙賤取相之凡夫。忍可一大事因緣。於四十年中不為開示。隨其機宜而說也。
△三四行。歎佛權智度眾生。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至)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於諸法中。得大自在。所以明照不謬也。眾生好樂不同。志向各別。隨其堪任者。以喻演說。皆隨宿根大小而說也。又熟未熟者。籌量分別。隨其根器。大則大之。小則小之。熟者成之。未熟者待之。以是之故。四十年前。於一乘法。隨機說三。上中根領解竟。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四
校注
[0433001] 得疑樂【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2 冊 No. 619 法華經大成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6-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法印者。一乘實相也。諸佛授受。以心傳心。契此心者。當下是佛。如世傳國之璽。得此印者。即是天子。說此法印。開示悟入一切眾生佛知佛見。豈非無分別法乎。
△二二句。頌上諸佛出興懸遠。說是法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