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金剛經疏記科會

金剛經疏記科會卷第六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疏)初標章敘疑二依經斷疑初標章敘疑三初標章二指疑起處三結成疑

初標章

【疏】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

【記】第四疏初標章

△二指疑起處

【疏】論云向說聖人無為法不可取說

【記】向說下指疑起處此從第三中來

○不可取說者以前文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三結成疑

【疏】云何聲聞各取自果如證而說

【記】云何下結成疑也

○前云一切賢聖通於三乘故疑聲聞得果是取

○如初果人證自初果亦自說言[A1]已證初果等

△二依經斷疑(經)初入流果二一來果三不來果四不生果

【疏】斷疑之文四初入流果

△初入流果(疏)初正釋經文二商較果證三結斷疑情初正釋經文(經)初問二答三徵四釋初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二答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三徵

何以故

△四釋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記】入流果經問意云於汝意中如何汝謂須陀洹人作念云得須陀洹果不

○答言不也

○徵意云若如是者以何義故得名須陀洹

○釋意云但約不入色等境界即名須陀洹

【記】疏三初正釋經文

【疏】須陀洹此云入流入聖人流故亦云預流預聖人流故

【記】入流者四果名為聖人今從凡夫剏入聖類故類也廁也

【疏】秪由不入六塵名入聖流不是別有所入故

【記】秪由下釋得名所以

○入者取著義若取六塵即滯凡流不取六塵名入聖流是知功過在人不在六塵境界據此則何有別法而為所入取

【疏】論云聖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塵境界故名逆流

【記】論云下引證上義

○不取一法者不唯六塵也

○名逆流者逆凡流也謂若取六塵即入凡流逆聖流既不取著即入聖流逆凡流也

【疏】乃至羅漢不取一法以是義故名阿羅漢

【記】乃至下例明餘果

○初果尚爾況餘果耶

△二商較果證

【疏】然非不取無為自果

【記】然非下二商較果證

○或問既皆不取應亦不證故此釋也

【疏】但於證時離取我等煩惱是故無如是心我能得果

【記】但於下轉釋

○意明但無取心非謂不證

【疏】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為著我等

【記】若起下反明

○凡夫著我既由起心聖人無我必不起也

△三結斷疑情

【疏】故知得果是不取義何得疑云是取

【記】故知下三結斷疑情

○空生本謂證果是取故生疑今明無取方成證義永異所疑也

【記】若準斷疑斯文[A2]已畢以四果是小乘賢聖脩證行位是故經中具而明也

【記】然此四果復有四向謂向於果故即須陀洹向等

【記】於四果之中初為見道次二脩道後一無學道

【記】且初脩行得入見道謂十六心斷三界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麤惑得初果證

【記】謂三界各有四諦每諦下各有煩惱即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四諦之下或具或闕故成八十八使

○雜心論云苦下具一切集滅除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

○謂初句即欲界苦諦下全具十使

○次句即集滅二諦下各除三見即身邊二見及戒禁取

○所以除此三者緣身是苦本觀苦[A3]已斷身見

○邊見依身而起故亦隨亡

○無戒禁取者以集諦不計非道為道滅諦又非脩位是故皆無戒禁取

○道當脩位却或有之故不除矣故云道除於二見不除戒禁也

○由是苦下具十集滅二諦下各七通前即二十四道諦下八合三十二

○後句云上界不行恚即於二四諦下各除一瞋每界各有二十八共成五十六

○兼下欲界三十二即都合為八十八也

【記】云何十六心謂欲界四諦下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又合上二界為一四諦類下欲界觀斷亦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二八即為十六心也

○忍即無間道是正斷惑時智即解脫道是斷了時

○所謂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乃至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

○斷至十五心道類智忍名初果向

○至第十六心道類智時名證初果入於見道為須陀洹

○分別麤惑一時頓斷猶如劈竹三節並開

○即以見諦八智為初果體

【記】初果行相略明如是餘之三果佇見次文

△二一來果(經)初問二答三徵四釋

初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二答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三徵

何以故

△四釋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疏】二一來果斯陀含此云一來

【記】一來果經問答及徵意皆同上

○釋意明斯陀含者但於人間天上一度往來雖復往來實無往來之者只約此義名斯陀含

【疏】斷欲界六品脩惑

【記】斷惑者謂欲界脩惑有四即貪瞋癡慢此是俱生細惑任運起者障於脩道以難斷故分為九品所謂上上乃至下下此九品惑二三果人斷之

○斷至五品名二果向斷六品盡名第二果故俱舍云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

【疏】從此命終一往天上一來人間

【記】一往等者以九品脩惑能潤欲界七生謂上上品潤兩生次三各一生次二品共一生今斷六品[A4]已損六生猶殘下三品潤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須一來人間受生斷餘惑也

【疏】便得阿羅漢果

【記】便得等者據此次第合是第三云何[A5]僭言便得羅漢所言便得羅漢等者非謂踰越不證第三但約欲界惑盡往而不來望一去說故云便得等也若改便得為直至何也餘下三品一生斷盡便往羅漢即不須前來和會也

【疏】故名一來

【記】故名下結成第二果

○即以見道八品無為及脩道六品無為為此果體

【疏】而實無往來者[A6]已悟無我誰能往來

【記】無我等者由無我故不計去來非謂不去不來但不記去來之者其猶魯般匠士刻木為人雖復驅使往來實無情慮所計

△三不來果(經)初問二答三徵四釋

初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二答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三徵

何以故

△四釋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疏】三不來果

【記】不來果經問答徵意亦同上

○釋意云阿那含者一往天上更不再來雖爾不來亦無不來之者但約此義名阿那含

【疏】阿那含此云不來亦云不還

【記】不來不還葢是一義

【疏】斷欲界九品脩惑盡

【記】斷惑等者謂前九品惑中餘下三品斷至八品名三果向斷九品盡名第三果故俱舍云斷惑七八品名第三果向九品全斷盡即得不還果

【疏】命終一往天上更不還來下界

【記】更不還者欲界脩惑但餘三品三品煩惱共潤一生[A7]已斷之更無惑潤杜絕紆絆故無再來

【疏】故云不來

【記】故云下結成第三果也

○即以見道八品無為及修道九品無為為此果體

○此二三果人斷惑猶如截木橫斷而[A8]知之

【疏】而實無不來義同前釋

【記】同前者合云[A9]已悟無我誰能不來

△四不生果(疏)初辨得名二正釋經初辨得名又二初標科二釋義

初標科

【疏】四不生果

△二釋義二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疏】阿羅漢此釋有三

【記】四不生下初辨得名

○三釋者由是三義故存梵音

△二別釋三初無賊二不生三應供

初無賊

【疏】一無賊三界見修煩惱盡故

【記】無賊者意以煩惱為賊謂斷人慧命劫功德財致使行人失於聖道流迸生死曠野不達涅槃寶所為害頗深故名為賊

○見修等者謂上二界各有三種修惑謂貪癡慢此惑微細難除故約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都合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無間一解脫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斷七十二品惑盡成阿羅漢

○此果斷惑如登樓臺漸陟漸高

○見修合論兼欲界一地總以八十九品無為為此果體

【記】若約四果有為出體者即初果唯取道類智一解脫道為體第二唯取斷欲界九品修惑中第六品一解脫道為體第三唯取第九品一解脫道為體羅漢唯取有頂地第九品中一解脫道盡智為體

○所言無為即離繫果有為即等流果

△二不生

【疏】二不生不受後有故

【記】不生等者謂我生[A10]已盡梵行[A11]已立所作[A12]已辦不受後有然前三句即是盡智後句即是無生智謂不向三界之中受有苦身也以世間因亡果喪出世間因成果證故

△三應供

【疏】三應供應受人天廣大供養故

【記】應受等者為超出人天故堪受人天供養若或一種淪溺寧堪供之故俱舍云供養阿羅漢得現在福報葢由業煩惱盡福田勝故當知未出三界受他供養者大須隨出離豈得安然免之哉

△二正釋經(經)初舉所得以問二明無取以答三引[A13]己證令信

初舉所得以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疏】文三舉所得以問

【記】舉問經意準前可知

△二明無取以答又三初答二徵三釋

初答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二徵

何以故

△三釋又二初正釋二反釋

初正釋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疏】二明無取以答

【記】明答及徵意準前

○釋意云阿羅漢者無煩惱不受生應供養以是義故名阿羅漢除此之外更無一法名阿羅漢

△二反釋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記】若阿下反釋

○云若或作念言我得阿羅漢果便著我人等相則與凡夫何所異哉由此驗知的無是念

△二引[A14]己證令信三初明佛先印二彰[A15]己不取三却釋佛意

【疏】三[A16]己證令信

【記】引[A17]己證令信者[A18]己方人也亦令眾生皆亡是念入於聖道故

△初明佛先印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疏】初明佛先印

【記】先印經意云佛於往日曾說於我得是三昧人中第一

【疏】無諍者不惱眾生能令眾生不起煩惱故佛讚之

【記】不惱等者若人嫌立則復為坐乃至不向貧家乞食皆為不惱他也

○能令下既不惱之煩惱何起

【疏】十弟子中善現第一

【記】第一等者謂十大弟子各有一能皆稱第一即迦葉頭陀阿難多聞舍利弗智慧目連神通羅睺羅密行阿那律天眼富樓那說法迦旃延論義優波離持律須菩提解空今言無諍者只由解空得無諍故亦如夫子十哲各有能事謂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疏】離欲者三界煩惱但有貪心盡名為欲非唯欲界

【記】離欲等者謂貪使煩惱通於三界斷盡此貪方真離欲也

○問若然者則但是羅漢皆斷三界煩惱云何善現稱第一耶所言第一者葢約無諍不約離欲也故經云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又魏經云我若作念世尊則不記我無諍行第一意者以空生獨得無諍三昧故於諸離欲羅漢之中稱為第一也

△二彰[A19]己不取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疏】二[A20]己不取

【記】不取經云佛雖讚我我於此時輙無是念

△三却釋佛意又二初反釋二正釋

初反釋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二正釋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疏】三却釋佛意

【記】佛意經云若我當此之時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佛則不說我為樂寂靜者只緣不作是念故佛讚之

○無所行者即不作念也故經中反說即言若作是念順釋即言實無所行

【疏】論云離二種障一煩惱障得阿羅漢故離二三昧障得無諍故離故無所行

【記】離煩惱障者謂貪等十使麤細盡除

○離三昧障者三昧是定障即是惑三昧之障依主釋也不同煩惱即障持業釋故

○然此二障離各有由離煩惱障得羅漢故離三昧障得無諍故

【疏】阿蘭那者此云寂靜

【記】寂靜者寂靜即是無諍定意言須菩提是樂寂靜之者

△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疏)初標章敘疑二依經斷疑初標章敘疑三初標章二述疑意三指疑起處便結成疑

初標章

【疏】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

【記】第五疏初標章

△二述疑意

【疏】論云釋迦昔於然燈佛所受法彼佛為此佛說法

【記】釋迦下先述疑意

○即釋迦因中為善慧仙人蒙然燈如來授記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由此增進入第八地故云受法廣有因緣如第十二中說

△三指疑起處便結成疑

【疏】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說

【記】云何下指疑起處便結成疑

○此亦從前第三中來以彼文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故

△二依經斷疑(經)初問二答【疏】依經斷疑

△初問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記】經問意云於汝意中如何謂我昔於然燈佛所於授記言說之中有法為所得為無所得

△二答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記】答意云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授記言說之中實無法為所得

【疏】於法實無所得者然燈佛說說是語言釋迦所聞唯聞語言語言非實智證法故

【記】說是語言等者以是語言故無所得

○語言非實者謂語言從緣緣無自性舉體全空空故無得也斯則聞而無聞說而無說

○智證法者釋得記之由也意明但以自無分別智證自無差別理智與理冥境與神會豈有所說所得耶

【疏】論云釋迦於然燈所言語所說不取證法以是義故顯彼證智不可說不可取

【記】論云下引證上義

○證法離言說相故不可說證法離心緣相故不可取也

△六斷嚴土違於不取疑(疏)初標章敘疑二依經斷疑初標章敘疑三初標章二指疑起處三結成疑

初標章

【疏】六斷嚴土違於不取疑

【記】第六疏初標章

△二指疑起處

【疏】論云若法不可取

【記】若法下指疑起處

○此亦從前第三中來

△三結成疑

【疏】云何諸菩薩取莊嚴淨土云何自受法王身

【記】云何下結成疑也

○既興功運行六度齊修迴向發心嚴淨佛土此若非取則孰為取耶

○佛身之疑意亦同此以是二報不相離故故論文中二疑雙敘

○然今此科但斷一種

△二依經斷疑(經)初舉取相莊嚴問二釋離相莊嚴答三依淨心莊嚴勸

初舉取相莊嚴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疏】斷疑之文三初舉取相莊嚴問

【記】舉問經意云菩薩取形相莊嚴佛土不

【疏】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問取形相莊嚴土不

【記】佛意等者空生本疑有取佛意欲顯無取取與無取在於性相二土故且舉相問之試其解不

△二釋離相莊嚴答(經)初荅二徵三釋

初答

不也世尊

【記】釋答意云不取相莊嚴佛土也

△二徵

何以故

【記】徵意云以何義故不取相莊嚴佛土

△三釋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記】釋意云不以相莊嚴是真實莊嚴也

【疏】二釋離相莊嚴答

【疏】偈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嚴莊嚴意

【記】偈云下於中前三句正釋經後一句即却釋偈之第三句也

○又前兩句釋經中莊嚴佛土者非形釋即非莊嚴第一體釋是名莊嚴非嚴顯偈中非形莊嚴意顯偈中第一體

○此但指配其文義意即邐迤次顯

【疏】論釋云諸佛無有莊嚴國土事唯真實智慧習識通達故不可取

【記】論釋下轉釋偈文

○諸佛下至不可取釋偈之前半

○謂修習無分別智通達唯識真實之性此則以智契如名為莊嚴即是無取之義所疑有取自此釋遣

【疏】莊嚴有二一形相二第一義相

【記】莊嚴有二下釋後半

○先列二土

○形相即法相土謂金地寶池等以要言之但有所見聞皆屬形相

○第一義即法性土謂離一切相無所見聞即真如理是

【疏】非嚴者無形相故莊嚴意者即是第一莊嚴以一切功德成就莊嚴故

【記】非嚴下正釋

○即以後第三句為出所以由是故得非嚴及莊嚴也

○非嚴即揀法相土非今所嚴之者當於經中則非莊嚴也

○莊嚴意者即顯法性土是此所嚴之者當於經中是名莊嚴所謂顯發過恒河沙數功德而為莊嚴如金作器器非外來即以此器反嚴於金是故前引論云諸佛無有莊嚴國土事等是則於諸嚴中更無過者故云第一莊嚴等也

○言意者即指非形第一體是非嚴莊嚴之意也意即所以也

【記】問諸佛身土必須性相具足方為了義今既唯嚴於性豈不闕於相耶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心淨方能現之苟能清淨其心身土自然顯現其猶磨鏡塵盡像生自然而然故非造作故唯識云大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況是即相亡相非謂棄相取性但無執情何閡於相然以經宗無相此義稍增首末皆爾

○用心之相如次所明

△三依淨心莊嚴勸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三依淨心莊嚴勸

【記】淨心勸經意云以是義故汝諸菩薩應生無住清淨之心

【疏】論云若人分別佛土是有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於色等境中

【記】若人下先敘所遮之心

○意以形相為真佛土由是見故便欲形相莊嚴故云我成就等

【記】彼住下顯失也

○意明本欲嚴淨如何却生染心以住色等即生死心何名淨耶

【疏】為遮此故故云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等也

【記】為遮下躡前所遮引起經意

○既以不住色等為清淨心當知住於色等誠為染矣

【疏】而生其心者則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無心便同空見

【記】正智者無住之心既是正智當知有住所生之心同為妄識

○此中正智而言生者所謂顯發非剏然而生故大經云於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羅蜜生也

○以此般若不生不滅故云真心

○若都下顯意遮過

○恐墮空見故令生此真心

○天真之心本無生滅但緣住境即不相應亦非斷滅心若不住般若了然亦非生起恐人迷此故為顯而遮之

【記】是則前令不住色等是遮有後令生心是遮無既離有無即名中道如斯體達是真莊嚴何有佛土而不清淨故淨名云欲淨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淨其心者即離有無也

△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疏)初標章敘疑二依經斷疑初標章敘疑二初標章二敘疑

初標章

【疏】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

【記】第七疏初標章

△二敘疑

【疏】疑意如前

【記】疑起之意前章[A21]已敘

○問此與第三何別前化此報故不同也緣前聞應化非真故無有取便云報身是實應有取心是故此疑躡彼第三而起也

△二依經斷(經)初問答斷疑二較量顯勝【疏】斷疑之文二初問答斷疑

△初問答斷疑(經)初問二答三徵四釋

初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二答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記】斷疑經問答可知

△三徵

何以故

【記】徵意云以何義故名之為大

△四釋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記】釋意云非有漏有為身是無漏無為身

○若準無著則全異於此大抵首末皆依二諦而釋也今此疏中有依天親有依無著則此一段且依天親也

△初問答斷疑(疏)初總釋喻旨二別解非身【記】疏二總釋喻旨

△初總釋喻旨又三初先明能喻二正明所喻三以偈結

初先明能喻

【疏】論云如須彌山王勢力高遠故名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無分別故

【記】高遠等者謂下據金輪高八萬由旬六萬諸山而為眷屬故名為大故華嚴疏云須彌橫海落羣峰之高

○而不取等者彼山雖大四寶所成五位法中色法所攝三性之內無記性收豈有分別而取為王也

△二正明所喻

【疏】報佛亦如是以得無上法王體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

【記】報佛下正明所喻

○謂進修多劫福智圓明純淨無垢更無過此故云無上獨王(去聲)法界故號法王大有二義一約體身智廓周故二約位諸聖莫及故

○無分別者非如色法是無記性但以三祗修習萬慮都忘如智寂然故無分別

△三以偈結

【疏】故偈云如山王無取受報亦復然

【記】偈云下以偈結也

△二別解非身二初牒經略指二引論廣釋

初牒經略指

【疏】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為身是無漏無為身

【記】非身下二別解非身初牒經略指

○無漏無為者無漏則簡異世間無為則表非生滅

○問今明報身即合有為無漏云何此說無為耶答此據實教不約權宗故是無為也故淨名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佛身無漏諸漏[A22]已盡

△二引論廣釋二初本偈二引論文

初引本偈【疏】故偈云遠離於諸漏及有為法故

【記】故偈云下二引論廣釋初引本偈

○此偈標遠離有為有漏意顯唯有漏法體

△二引論文二初雙標二雙釋三雙結

初雙標

【疏】論云若如是即無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

【記】論云下二引論文初雙標

○若如是者指經徵起以標也

△二雙釋

【疏】以唯有清淨身故以遠離有為法故

【記】以唯下二雙釋

○清淨身即法身也此釋有物之句即是經中是名大身也

○問此說報身云何言法以法報合說二身不殊以此實教理智無二故得云爾

【記】以遠離下釋無物之句也即是經中佛說非身也

○法身既是無為則離有為生滅

○有為既離況有漏耶故此釋文不言諸漏

△三雙結

【疏】以是義故實有我體以不依他緣住故

【記】以是下三雙結

○謂以是遠離及唯有故顯得法身真我無漏無為不生不滅湛然清淨故有實體名為有物

○不如凡夫徧計之我有漏有為即生即滅如彼夢幻無有實體也

【記】以不依下結無有物亦是重顯所以也

○以不依於五蘊有為之緣而住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故有實我

○當知凡夫皆依五蘊有為緣住五蘊尚假況所計我耶

○緣法非[A23]故云依他也

△二較量顯勝(經)初約外財較量廣顯經勝二約內財較量倍顯經勝初約外財較量廣顯經勝二初較量勝劣二釋勝所以初較量勝劣三初約多河以辨沙二約多沙以彰福三約多福以顯勝初約多河以辨沙又二初問二答

初問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二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疏】二較量顯勝一約外財較量廣顯經勝一較量勝劣初多河以辨沙

【記】辨沙經意可見

【疏】恒河者從阿耨池東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細如金沙混流

【記】阿耨池者此贍部洲從中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次有香醉山於雪北香南有阿耨池此云無熱惱縱廣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滿中其於中四面各出一大河東名殑伽河繞池一帀流入東海南信渡河西縛蒭[1]徒多皆繞池一帀如次入南西北海今經恒河即殑伽也言恒者譯者訛也

○周四十里者謂初出池口處也

【疏】佛多近此說法故取為喻

【記】佛多下出取喻之由

○然說此經時但在祗園餘說法時多近於彼故以喻也

△二約多沙以彰福亦二初問二答

初問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二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疏】二約多沙以彰福

【記】彰福經意可見

△二約多沙以彰福(疏)初徵釋二難通初徵釋又二初徵二釋

初徵

【疏】論云[A24]已說喻何故復說

【記】論云下徵也

○謂三疑之後四果之前[A25]已說寶施之喻今復說者豈不重耶

△二釋

【疏】偈云說多義差別亦成勝較量後福過於前故重說勝喻

【記】偈云下釋也

○謂前以一三千界寶施此說無量三千界寶施雖則總是多義總是勝較量然其後者即多中之多勝中之勝故重說也斯則言說重而義意不重

△二難通亦二初難二通

初難

【疏】何故不先說此喻

【記】何故下轉難

○意云何不於前文中便說此喻耶

△二通又二初約人通二約法通

初約人通

【疏】為漸化眾生令信上妙義故

【記】為漸下約人通也

○謂機淺法深頓說難信漸次誘引令知勝德

△二約法通

【疏】又前未顯以何等勝功德能得菩提故

【記】又前下約法通也

○謂喻之前未說四果無心釋迦無得嚴淨國土不嚴而嚴修證佛身無證而證是故較量之喻亦未能勝

○後乃既明斯義法理兼深由是較量之喻亦復殊勝

○或可出生佛法之義亦在前喻之後也

○況後釋所以中五段經文亦屬於此思之

△三約多福以顯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疏】三約多福以顯勝

【記】顯勝經意可知

【疏】施感生死經趣菩提大意同前

【記】大意同前者即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是也

△二釋勝所以(經)初尊處歎人勝二約義辨名勝三佛無異說勝四施福劣塵勝五感果離相勝初尊處歎人勝三初明處可敬二顯人獲益三顯處有佛

初明處可敬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疏】二釋勝所以一尊處歎人勝初明處可敬

【記】可敬經可知

【疏】大般若說天帝不在諸天若來但見空座盡皆作禮供養而去

【記】大般若下引事證

○帝釋每於善法堂中為天眾說般若波羅蜜法或有時不在諸天若到皆向座恭敬作禮為重於法乃尊於處故

【疏】窣堵波此云高顯塔者邊國訛語

【記】高顯者以尊人故令處高顯俾遠近皆見敬而生福也

【疏】廟貌也於塔中安佛形貌

【記】形貌等者塔中有佛形貌人見必生敬心見於說法之處亦如見佛形貌

○若梵語制多此云靈廟或云可供養處與此大同

△二顯人獲益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疏】二顯人獲益

【記】獲益經意云宣說四句之處尚得天人供養何況盡此經文能受持耶如經敘之

【疏】前四句猶勝況此盡能受持故最上等也

【記】前四句等者據此經意望於前段有二勝劣何者為前說其處此說於人前明四句偈此明盡受持由是前則劣中之劣此乃勝中之勝反覆而言故云何況也

○最上者法身也無漏無為絕上上故第一者報身也眾聖中尊更無過故希有者化身也如前所說四種事故意明受持讀誦具獲三身功德圓滿也

○有云能趣菩提故云最上勝出諸乘故云第一世間無比故云希有

△三顯處有佛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疏】三顯處有佛

【記】有佛經意云如此經文隨何方所即為有佛及諸弟子

【疏】經顯如來法身依法則有報化

【記】經顯下明有佛及有之所以

○謂報化必依法身法身又從經顯既有能顯之教必有所顯之佛

○又經是教法佛是果法果由理顯理由行致斯則三佛備足四法具圓所在之處豈生輕劣

【疏】又一切賢聖皆以無為得名經顯無為必有賢聖尊重弟子

【記】又一切下明有弟子之所以

○三乘賢聖體是無為經顯無為故有賢聖

○尊重者謂證如者皆是入理聖人可尊可重故

○若準魏經即但言有佛使人尊重不言別有弟子故使文云即為有佛尊重似佛

△二約義辨名勝(經)初問二答三徵四釋

初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記】名勝經問意云未審此經有何名目不有名目如何奉持

△二答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記】答文可知

△三徵

所以者何

【記】徵意云如來常說諸法名相皆空今特立此名者有何所以

△四釋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記】釋意云我所立者名即無名無名之名豈違空義

○為受持故於無名中強立名耳

【疏】二約義辨名勝佛立經名約能斷惑斷惑故勝也

【記】佛立下釋立名之因

○因即所依之義謂金剛有能壞之義般若有觀照之功法喻雙彰故曰金剛般若

○其實亦約能堅之義以立今且就用釋之

○具如題中及七義句中說也

○斷惑故勝者眾生流轉為遭惑染若斷惑染成佛無疑豈不勝乎

【疏】則非般若者無著云對治如言執故

【記】對治等者約名顯義義實名虗若執虗名安得實義慮有斯執是故對治

△三佛無異說勝(經)初問二答

初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記】異說勝經問意云汝謂如來除所證之法外更有別異之說不

△二答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記】答意云如來除所證之法外更無別異之說

【記】此段躡於次前立名處來意云非唯立此經名名即無名凡有所說悉皆如此又非我獨爾諸佛亦然

△三佛無異說勝(疏)初標科二正釋三引證初標科

【疏】三佛無異說勝

△二正釋四初釋無說二出所以三結通諸佛四結成上義

初釋無說

【疏】無所說者無別異增減之說

【記】無別等者謂釋迦一佛初中後說竟無別異增減

○然乃但據真實無差不約言詞有異耳

△二出所以

【疏】但如證而說既如其證則無所說

【記】但如下出所以也

○凡有說時皆如其證證中無說豈有異耶

△三結通諸佛

【疏】三世佛皆然

【記】三世下結通諸佛

○以諸佛同證竟無二源不證則[A26]證則無別也

○若未至極位在因地中隨其所說各各差別何以故所證不同故如地前地上十地節級不同

○由是果人決無異說

△四結成上義

【疏】故云無異說

【記】故云下結成上義

○既一佛多佛過去未來所說皆同咸如其證如證之說不亦勝乎

△三引證二初引本論二引無著

初引本論

【疏】故論云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餘佛不說

【疏】故論云下引證

○唯獨等者說般若能斷煩惱無有一佛不作此說

○餘皆若此

△二引無著

【疏】無著云第一義不可說

【記】第一等者以諦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故不可說

○此證前既如其證則無所說也

○然無著天親語雖似異其意實同既如其證豈非第一義耶

△四施福劣塵勝(經)初問二答三釋

初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二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記】塵勝經問答之文可見

△三釋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記】釋意云所言塵者非煩惱塵但是地塵所言世界者非染因界但是地塵界

【疏】四施福劣塵勝

【記】此即躡前較量中來由前說河沙寶施不及持經惑者所聞未能誠信所以如來特說此義使其明見優劣用滌所疑具在疏文昭然可見

【疏】論云寶施福德是煩惱因以能成就煩惱事故地塵無記非煩惱因故塵勝施劣

【記】論云下釋盡其意

○意云碎界為塵塵上不起煩惱寶施得福即有貪瞋五欲自娛無惡不造故相傳云布施是第三生怨所以塵界勝於寶施

○且塵界但不起過尚得為勝況受持此經定招佛果豈可以為劣哉

○由是相望便有三重勝劣謂寶施不及塵界塵界不及持經持經尚勝於塵界豈得不如寶施如百姓不如宰相宰相不如天子天子尚勝於宰相豈得不如百姓喻中天子最勝也法中持經最勝也經勝所以豈不昭然

【疏】大雲云故諸地塵則非貪等煩惱塵是名無記地塵如來說三千界非煩惱染因界是名地塵無記界

【記】大雲下但對經文以揀法喻更無別義

○然其意者說微塵是塵貪等亦是塵以俱有坌汙之義故說三千為界說煩惱染因亦為界以皆有為因之義故亦可三千是器界煩惱是有情界故云今則揀非貪等塵及染因界但是地塵及三千界也

【疏】是則界為塵因塵不生煩惱施為福因福生煩惱

【記】是則下結釋上義並如前說

△五感果離相勝(經)初問二答三徵四釋

初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二答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記】果勝經問答之文可知

△三徵

何以故

【記】徵意云以何義故不以三十二相為法身如來

△四釋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記】釋意云如來說三十二相非是法身無為之相但是化身有為之相故

△五感果離相勝(疏)初標章二正釋經文三轉遮謬解初標科

【疏】五感果離相勝

△二正釋經文二初敘經起意二引證勝劣

初敘經起意

【疏】恐施寶者云我施求佛誰言煩惱故此經云可以相為佛不

【記】恐施可敘經起之意也

○恐彼意云若施不求佛即起煩惱本為求佛云何煩惱

○彼所求者即是三十二相之身為破此見故復問之

△二引證勝劣又三初標二徵三釋

初標

【疏】論云持說此法能成菩提勝彼福德

【記】持說下且標勝劣

○謂寶施但得色相持經即得菩提故云勝彼福德

△二徵

【疏】何以故

【記】何以故者

○意云既得三十二相何不得菩提

△三釋

【疏】彼相於佛菩提非法身相故

【記】彼相下釋也

○理法身是菩提相彼三十二相非菩提相

○所以言者菩提無相故

○由法身即菩提相非菩提相空矣

【記】又於其中法身則勝色身則劣何以故法身無為真實性故色身有為影像相故

○然由持說因勝故果中獲法身寶施因劣故果中獲色身故上標云持說此經勝彼福德

△三轉遮謬解又二初正遮二結釋

初正遮

【疏】經福能降施福得三十二相

【記】經福下轉遮謬解

○恐施寶者聞上所說便云雖知色身劣於法身寶施不如持說我以不能持說不要法身恒將寶施成就色身相好既圓不亦妙矣為遮此見故此云也

○謂前且約別義分於因果故說施感相身若據實義而論空施不成相果何者由無智慧隨相生情所施雖多唯成有漏縱得三十二相但是轉輪王色相雖同不名為佛若能持說此經則智慧圓起依慧行施不住有空以無漏因獲無漏果如此三十二相始得名為佛焉

△二結釋

【疏】意明經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寶施即煩惱因

【記】意明下結釋上義不逾前說

△二約內財較量倍顯經勝(經)初較量勝劣二釋勝所以初較量勝劣(經)初能較[A27]己勝二所較更勝

初能較[A28]己勝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二所較更勝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記】較量經意如文可知但甚多之言顯超命施之福也

【疏】二約內財較量倍顯經勝初較量勝劣捨身勝於寶施持說又勝捨命

【記】捨身等者意恐人聞寶施不及受持便謂以是身外之財所以劣於經福若將身命布施必勝受持為破其見故有此文

○沙數猶劣況一身耶

△二釋勝所以(經)初泣歎未聞深法勝二淨心契實具德勝三信解三空同佛勝四聞時不動希有勝五大因清淨第一勝

初泣歎未聞深法勝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記】泣歎經意者謂空生聞上所說喜極成悲泣涕連連自宣心曲身為羅漢[A29]已是多時慧眼雖聞未聞斯教

【疏】二釋勝所以初泣歎未聞深法勝

【疏】捨身之苦[A30]已感人心何況更聞不及持說是故悲淚

【記】捨身下悲泣之由

○然有三意一謂傷彼捨身虗其功故意云捨命河沙劣於持說不達深旨勞而無功二謂悲曩劫不逢遇故意云在凡不聞故當其分自階聖果亦未聞之三謂慶今得聞喜極成悲故善吉剏聞深法非本所望涕淚文流以彰極喜

○今此疏中且明前一也

【疏】論云念彼身苦尊重法故悲淚

【記】論云下引證

【疏】慧眼人空也未聞法空也

【記】慧眼等者謂空生混跡寄位小乘自證人空[A31]已來未聞法空之理以法空是大乘所證境故

【記】然以此為經勝由者有兩重意一謂教若麤淺聞乃尋常既感悲啼乃知深妙二謂常人啼泣未足為奇善吉悲傷當知最勝勝之所以不亦明乎

△二淨心契實具德勝(經)初正明二拂跡初正明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記】正明經意云若人聞此能生信心此信若生不信諸法故云清淨諸法既泯實相生焉三身功德自此周備豈不勝耶

○第一等者如前所明經文存略故標二也

【疏】二淨心契實具德勝二初正明論云此中有實相餘者非實相

【記】此中即般若教餘者即未說般若之前二乘人天之教

○所言實相者即無相之相也謂無我法之相以要言之離一切相各為實相故下文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言餘教所無者謂人天教中具足二執小乘教內法相猶存不可以二執之相而為實相故言餘者非實相猶無也

○言此有者謂頓除二執雙顯二空空病亦空二邊皆離中道斯顯名實相焉故云此中有也

【記】問實相之理教但能詮云何信心便生實相謂能信此經必無二執無二執處即是實相非謂別有實相生也

△二拂跡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記】拂跡經意云此實相者體當勝義但唯無相名依世諦故言實相

【疏】二拂跡無著云為離實相分別想故

【記】為離等者恐聞實相之名便生實相之想想即分別也良以實相真妙言念不及雖假言念唯證相應若起當情但唯影像恐認於此故曰即非

△三信解三空同佛勝(經)初總標信解二別顯三空三如來印定

初總標信解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記】信解經意云我為阿羅漢親稟佛言信解受持不為難事若當來世濁惡世中去聖時遠不聞佛說覽斯遺教信解法空領受任持依解起行若斯等類不亦難乎

【疏】三信解三空同佛勝初總標信解

【疏】無著云未來法滅時尚有菩薩受持故無我人等取云何汝等於正法時遠離修行不生慚愧

【記】未來等者謂無著出世當正法中故引來世之勝人以誡當時之劣者是知小人君子何代無之斯則指於第二疑中所說後五百歲持戒修福者也

△二別顯三空(經)初我空二法空三俱空初我空二初徵二釋

初徵

何以故

【記】三空經徵意云設有能信解受持以何義故得為希有

△二釋

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記】釋意云以無我等相故

○此則我空也

△二法空二初徵二釋

初徵

所以者何

【記】徵意云所以令無我等相者何謂也

△二釋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記】釋意云以我等相即非相故

○我相體是心心所法既無此體即是法空也

△三俱空二初徵二釋

初徵

何以故

【記】又徵意云以何義故令無我法之相

△二釋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記】後釋意云離一切相名為佛故

○諸相雖多不逾我法今此統收故云一切

○斯則是相皆離為俱空也俱空之理則名為佛佛自此成故言勝也

【疏】二別顯三空

【疏】無著云無我等者無人取我等即非相者無法取

【記】人法二取其義可知

【疏】離一切者顯示諸菩薩隨順學相諸佛世尊離一切相是故我等應如是學

【記】顯示等者為我法二空菩薩有分離一切相方是如來今顯示此義者令諸菩薩方便隨順學而習之見賢思齊速成佛故故云諸佛世尊乃至如是學也

△三如來印定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疏】三如來印定

【記】印定經意如文可知

【記】然以前來從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乃至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盡是空生之言於中邐迤有其六重所謂聞法悲啼信生實相對彰難易明無我人法執兼亡盡成佛故如斯所說皆當誠諦之言故佛世尊印云如是

○重言者表言當之極耳

△四聞時不動希有勝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疏】四聞時不動希有勝

【記】不動經意云此經深妙難解難知或有人聞多生驚畏若得不生驚畏豈不希有者哉

○實難其人葢緣經勝經勝之義昭然可知

【疏】論云驚者謂非度生懼怖者不能斷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畢竟墮驚怖故

【記】驚畏者此三行相不同驚謂愕然而怪怖則進退慞惶畏則一向恐懼

○如人欲往上京行於大路以先未經歷忽然而驚心自念言何謂至此或進或退疑是疑非遂無決定之心謂此路元來不是或反而不進或恐懼發狂墜壑投巖不終天命

○法中亦爾以佛於人天小乘教中說空說有不達意者隨言而執及說此經則顯非空非有中道之理先所執者悉皆驚畏却以為非不能進趣或墮凡夫或落小乘菩提真空從茲永失

○今之經意則云若人聞此不有不空難信之法不生驚畏之心則能不捨菩提進向大道旨趣深玅尠有其人若或有之是為希有也

△五大因清淨第一勝(經)初徵二釋

初徵

何以故

【記】大因經徵意云以何義故聞而不驚等得為希有耶

△二釋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記】釋意云以此法門於諸波羅蜜中是第一波羅蜜故然此波羅蜜若約勝義則不可言故言非第一等今所說者約世諦說為勝之義不亦然乎故云是名等

【疏】五大因清淨第一勝

【疏】何以故者有二躡前不驚等徵都躡前勝以徵

【記】二都下為前來兩重較量皆言經勝釋勝所以[A32]已列九門每門之中各是一義未知根本何謂勝乎斯於勝所以中更徵勝所以也

【疏】論云此法門者名為大因勝餘修多羅故

【記】大因者謂第六般若波羅蜜也以佛有三身法身最大此能得故名為大因六中最勝故稱第一

○勝餘等者謂人天二乘教中不詮此法今乃詮之彼以所詮劣故能詮亦劣此以所詮勝故能詮亦勝也

【疏】名為清淨無量諸佛同說

【記】清淨等者謂隨相之法建言必異離相之理說即無差以平等一味故平等一味即勝義諦也以是勝義故清淨矣

【疏】故彼珍寶檀等無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為勝

【記】故彼下通釋都徵之意

○檀即是施通於內外二財故云等也

○無如是功德者謂在因無破惑之功在果無法身之德故

○此福者受持讀誦也

○然前門門皆顯經勝勝之根本不過此門能成清淨法身是故說名為勝內外財施安可較量

金剛經疏記科會卷第六


校注

[0441001] 徒疑徙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僭【CB】僣【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己【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己【CB】巳【卍續】
[A16] 己【CB】巳【卍續】
[A17] 己【CB】巳【卍續】
[A18] 己【CB】巳【卍續】
[A19] 己【CB】巳【卍續】
[A20] 己【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己【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己【CB】巳【卍續】
[A28] 己【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