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觀心定解卷第九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前明六欲天初云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此總斥欲天不求常住之果也。今明色界初云一切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亦總斥色界諸禪也。修心是以禪定修心。無智是無觀智。故以禪那斥之。梵語禪那此云靜慮乃止觀不二之義。盡理而言二乘入空是偏定菩薩出假是偏慧總為禪那所斥。今獨斥禪天者此以出世上上禪對斥根本味禪。以其初得禪定而無觀慧之甚也。若引申禪那之義亦可斥偏定偏慧之菩薩寧止世間禪乎。問。何不以奢摩他三摩提斥禪天耶。答。此二為禪那所攝獨舉禪那[A1]已該餘二。況禪那之名顯兼定慧對斥禪天有定無慧文便故取之耳。但能下身不淫也。若行下心不淫也。愛染不生是無淫因。無留欲界是離欲果。當知愛染所以不生必由六行觀之力。故辭世之日不留欲界。應念者不指現在世。謂臨終時應念生色界也。初得色定當為梵眾。大論云。[A2]已得離淫火則獲清涼定。如人大熱悶入冷池則樂。言六行者。厭下苦粗障。欣上勝妙離。今以欲界為苦粗障。初禪為勝妙出。至修二禪還以初禪為苦粗障也。隨修一行得入上地。色界絕無女人兼無食眠三欲俱忘。稍覺飢倦即入禪定。出定則飽滿精明。
○二梵輔天(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既有九品則此中所發勝于前也。補遺云欲習既除名伏為除也。離欲心現初禪發也。以初禪九品次第發故。長水云于諸下明此天于定共戒心愛樂而體隨順。(文)故臨終時應念能行梵德。內定外戒即梵德也。又梵王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今匡輔梵王亦能行此德矣。
○三大梵天(壽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王。
初天云執身不淫。次天云離欲心現。今承上云妙圓。葢初禪有九品下地不測曰妙。具發九品曰圓。前但云愛樂隨順今于定共戒能具行無缺。定共禁戒故云清淨。梵王為三界之尊若非明悟豈能統攝。佛地論云離欲寂靜故名曰梵。具云梵摩此云清潔寂靜。謂創離欲染故名清潔。得根本定名為寂靜。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衣禪悅為食。資中云俱舍論明大梵天威德光明獨一而住。無尋唯伺定力所感。下二天具有尋伺。餘如桐洲註。
○二結示。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勝欲界故名曰勝流。雨公云。此二天若據阿毗曇婆沙論豎分當有三層相去倍遠。若天民天臣天王各居一層何成一統。且臣民可許眾多。而天王獨居一層彼此皆王何所使令。或是以德之優劣相較堪為民為輔為王耳故列為三。非一天盡臣民而無王一天盡王而無臣民也。據俱舍云梵王無別處所但於梵輔中有高樓閣是。又云威德光明獨一而住。此似梵王獨尊而梵民梵輔共居一天而供使令。此則三天同在初禪秪一地耳。正以獨一而住之言見三天之同居也。荊公云諸漏不動雖未能伏漏然能持使不動。此天有覺觀支故。或云此天伏鼻舌二識除段食故。
○二二禪二初正釋三一少光天(壽二大劫身二由旬)。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據其次梵天之言則二禪亦名梵天。統攝至梵行據古解皆以為牒前。以後三禪之文例推則躡前更進其說為是。澄心下是正明少光也。[A3]已離覺觀故曰澄心不動。論云是故離覺觀得入一識處。內心清淨故定生得喜樂。二禪有四支。內淨喜禪一心。寂湛生光是定心發光應是內淨支也。二禪以內淨為正支。此天以光之多少而分等級。其光尚少名少光天。考小千世界至初禪。中千至二禪。大千至三禪。則初禪統千帝釋。二禪統千梵王。以此解統攝梵人義亦有據。或云一世界有一初禪故云小千至初禪。是則二禪方統千梵王及小千世界。二禪方統千梵者謂初禪不能統千釋也。
○二無量光天(壽四大劫身四由旬)。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暎十方界徧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長水云從前少光更發多光。光相轉增名光光相然。溫陵云定力轉明妙光迭發。境隨光變徧成琉璃。真際云映十方界者。約其定光隨所受用東西等言之。非徧十方世界。(文)既統小千世界則十方之言所該亦廣。
○三光音天(壽八大劫身八由旬)。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吸言不散。持言不失。不散不失則光圓矣。此天內無覺觀外無語言。惟以光明而成教體。發化清淨者謂所發之光清淨無染。十四變化中二禪具三種變化。一二禪化。二初禪化。三欲界化。從內淨支發故皆清淨。雖無覺觀語言應物之用更廣。此皆二禪天王之事。此天王不出號令而以光為指示。光即是音。
○二結示。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麤漏[A4]已伏名為二禪。
吳興云。地持論目二禪名喜俱禪。此定生時與喜俱發。故今云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問。初禪五支[A5]已具于喜何以二禪方名喜俱。答。初禪有覺有觀猶帶憂懸。今覺觀俱盡故別受斯稱。(文)覺察八觸十功德稍有不如法焉得無憂。粗漏[A6]已伏者。溫陵云初禪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A7]已伏粗漏則業漸劣行漸勝也。其說甚是。或云二禪伏前五識故無尋伺。未伏第六故有喜樂。亦是一說。
○三三禪二初正釋三一少淨天(壽十六大劫身十六由旬)。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如是二句牒前也。披音露妙下正明三禪也。披去光音之教跡露出妙性之正定。發成精行者。此天伏六識現行離喜支是精行也。言寂滅樂者前初禪內有覺觀外有語言。二禪雖無語言以光為音。今并去其音是寂滅樂。二禪有內喜之染此中去之所以名淨。證得少淨故通入于寂滅樂也。三禪有五支今文咸具。披音露妙即是慧支。發成精行是捨支。亦兼念支。通寂滅樂是樂支一心支。大論云由愛故有苦失喜則生憂。離苦樂身安捨念及方便。論言離苦樂者。謂三禪中離苦得樂。方便即慧支也。
○二無量淨天(壽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憂喜咸除名為淨空。吳興云既得少淨空相現前。復以定力引發少相令無邊際。望上未徧望下則多故名無量。長水云徹意地樂遍身輕安名無量淨。(文)淨空是淨。引發無際是無量。
○三遍淨天(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徧淨天。
上身心輕安且言其內。今世界等者總攝于外樂淨圓融通于依正并世界亦為離憂喜之域。此殊勝妙樂即淨德也。言成就者。謂天中妙樂至此更無可加。便認以為清淨極樂之鄉終身歸託之地故曰託曰歸。由彼淨業無處不徧故曰徧淨。
○二結示。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雨公云具大隨順者。言此妙樂無不隨心順意故曰大也。身心安隱者。前初二禪心有喜受故多散動不得身親受樂。今喜受既除身心皆親受無量妙樂故得安隱。言歡喜畢具者。顯身心俱受樂也。資中云具大隨順者意地異熟樂隨順自在故。熏聞云異熟樂者。徹于意地遍身適悅與五識相應不可分別也。(文)離掉動為安隱心。三禪之樂亦名歡喜。吳興云名同體異不以文害意也。
○四四禪二初明四根本二一正釋四一福生天。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A8]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初三句結三禪之德。離下界內喜之動則身心不逼。具足如俱舍論說。第四禪離八災患。謂尋伺苦樂憂喜出入息。又不為三災所動名不動地。苦因句明離苦所以。以能伏愛故曰苦因[A9]已盡。如偈云由愛故有苦失喜則生憂。苦即憂喜也。又喜是苦因成三禪樂故云苦因[A10]已盡。樂非下顯三禪之過。三禪雖得徹意地樂然不常住此名壞苦。苦樂下正示福生。色憂喜為苦。無憂喜為樂。今第四禪苦樂頓捨名曰捨受。前一一地皆厭下苦粗障。今以離三禪為粗重相滅。心本無樂而樂生焉即粗重也。或云粗重者即六識分別種子。淨福性生者不壞即福。補遺云樂壞苦生非所以為福也。
○二福愛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前捨心初生尚未至圓融。今苦樂盡忘故云圓融。捨心轉勝故云勝解。由此淨福體性無遮能順後之七天名妙隨順。後之七天名未來際。吳興云得妙隨順即隨順下文二岐路也。(文)是則望後二天名窮未來際豈真常住耶。以愛樂修習勝妙之法得福愛名。
○三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先心之言當是福愛。古人以四無量心釋無量二字。當指初禪以來即修無量。備歷四禪至此福愛更能增進。此四等心能發淨光故云無量淨光也。四等屬福德性。至今離下地染故曰圓明。不為外道不為聖人故云修證而住。妙玄云四無量心有通別二修。通者大論云。是慈在色界四禪中間得。修別者。初禪修悲易。二禪修喜易。三禪修樂易。四禪修捨易。雨公云色界所感果報至此為極。以四禪報境唯此三天。第四無想是福愛之差支。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之別寓也。
○四無想天。
若于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資中曰此計無想為涅槃以捨心為方便。初捨粗心入于微心。復從微心入微微心。從微微心便即灰凝。身心下定成克果。問。身心俱滅與四空何異。答。此定中境界出定即有故不同也。心慮灰凝者。以伏六識分別之心如氷夾魚。不知微細生滅妄謂涅槃。是人不明無常之故。是人但于六識加工以識捨識。捨心相續豈非生滅。縱自謂涅槃豈能證不生滅性乎。五百劫中初之半劫猶覺有心方入無想。最後半劫身心漸生即入無常。
○二結示。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大論云若能知樂患見不動大安。憂喜先[A11]已除苦樂今亦斷。無為真不動地者或指第八為不動地。考大經中持戒之果亦名不動地。[A12]已證常樂我淨位在別初地圓初住也。有所得者禪定是有所得心。故至第四出入息斷苦樂俱除名功用純熟。雨公云。[A13]已上禪天。初禪伏鼻舌二識無段食故。二禪伏前五識。三禪伏意識分別現行故得妙樂。四禪伏意識分別種子故得捨心。
○二明五不還三一總示。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忘下無卜居。故于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習氣即思惑種子。溫陵曰第三果人斷欲界九品修惑盡即生此天不復欲界受生故曰不還。亦名五淨居。謂離欲淨身所居也。習氣惑也。與現行皆滅故曰俱盡。此指欲界無續生業也。苦樂雙忘兼指四禪[A14]已下無續業也。故云下無卜居。此五天自四禪別立。通名捨念清淨地故曰捨心同分。
○二別明五一無煩天。
阿難苦樂兩滅鬬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吳興云若有苦樂勢必相傾。是猶鬬戰交于內心也。長水云苦樂心滅敵對則亡。形待既無故曰不交。不交則無煩也。即中云四禪九天咸除苦樂故名捨心眾同分也。而聖獨得無煩名者。將見苦樂兩滅之處即是真空法性故名無煩。煩謂煩惱。苦樂交鬬內心煩雜今始除之。輔行云。無煩之始得無煩名。據此文豈非以斷思惑為無煩乎。
○二無熱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弩牙。括筈也。箭本受弦處也。亦喻真心。機括獨行雖欲求苦樂之交而無其地。內心為煩外境為熱。所行之地更無形對宜名無熱。
○三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大千世界共一四禪。三果人能見大千或更過之。見色而色不能隔是妙見也。圓則普照。澄則清徹。雖有色法莫能遮障故云更無塵象一切沉垢。以塵象是深沉垢穢所附著也。輔行云。見清徹故名為善見。
○四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精見現前躡前文也。見無不到不為塵象所隔故云精見。陶鑄下明今意。陶鑄融鍊也。範土曰陶。鎔金曰鑄。既易障隔而為通明即能轉變萬象現十四變化。乃指變化為善現耳。輔行云。果易障故名為善現。若是即障礙[A15]已易故云陶鑄。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吳興曰究竟研窮之義也。幾者動之微也。研窮多念至於一念故曰究竟群幾。以雜修五品。初用多念無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後用一念無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極品。(云云)窮色性性者。上性字是色之性。下性字即是總性體也。入無邊際者。如馬勝問佛四大性當于何位滅盡無餘。佛云空處近分正在頂天也。輔行云色中無上名色究竟。考輔行云五那含者。若以地為名但名第四禪。此禪九處五是聖居名五含天。無想唯凡三通凡聖。生五含者由修熏禪有五階差。大品九定通熏九地。此中唯熏第四禪地。先修得[A16]已更以多念無漏相續現起。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從此復生多念無漏。如是後後漸漸減少乃至最後復生二念無漏。次復引生二念有漏。復生二念無漏。名熏加行成相。次唯一念無漏。次復唯有一念有漏。無間復生一念無漏。名根本成相。故俱舍云。成由一念雜。言五差者。謂下中上上勝上極。一品有三。後品兼前故第五品合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次第三六九等生五淨居。言夾熏者。謂前後無漏中間有漏。使多念有漏俱成一念無漏故名夾熏。據輔行文當于夾熏根本成後方生五淨居。雖有下中上上勝上極之分皆是前後一念無漏熏中間一念有漏也。據吳興註則以多念無漏熏多念有漏為下品。至後一念無漏熏一念有漏為上極品。智者詳之。
○三結示。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聖道場地如白道猷之方廣。唐玄宗之迴向寺也。然乃四果別居人所不見。今是三果聖人寄居四禪不及羅漢。但以為例而[A17]已。溫陵云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無漏聖業。粗細有異故不能見。
○二總結。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A18]已還名為色界。
孤山曰獨行無交俱無情欲故。未盡形累尚有色質故。
○三無色界二初正明二初明感報二一簡回心不入。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隣名色邊際。若謂慧光圓通但是盡無生智秪應成阿羅漢何由入菩薩乘。應知發明智慧必是中道智光故即云慧光圓通。如是則以大小乘為二岐也。義縱不然亦當以發明智慧當盡無生智。慧光圓通便入大乘。所謂別圓入通于義方順。凡夫尚有別圓之機。羅漢寧不受接。以通真含中。中又二種。但中圓中。但中來接是別接通。不但中接是圓接通。以得盡無生智故出塵界成阿羅漢。以別圓來接是入菩薩乘。不必同涅槃五人發心。彼五人發心動經八六四二等劫。今在界內即回心故。亦不必為破定性之明文。今別圓接通法華前亦有此機故。回小向大故曰迴心。
○二明生者類殊二初別明四天四一空處。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初二句躡前。長水云捨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即樂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文)覺身下正明空處。輔行引大品云。為過一切色相。滅有對色相。不念種種相。入無邊空處。大論釋云。過一切色滅可見有對色。滅有對色滅不可見有對色。不念種種色相滅不可見無對色。一切色法唯十一種。謂五根塵法入少分。阿毗曇云。一可見謂色是。二有對有十謂五根塵。若云不可見有對。應但云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謂法入少分。欲入無色故滅此三。滅色方便具如禪門。先想此身。如甑如籠如網乃至漸空。佛弟子修八聖種觀等者。病癰瘡刺。及無常苦空無我。名聖種觀。前四對治。後四緣諦。故以此八緣于無色有總有別。總者。總以八觀觀彼四陰和合不實。別者。前之四種治四陰事。受如病。想如癰。行如瘡。識如刺。以無常等治四陰理。無常觀識。苦觀于受。空觀于想。無我觀行。以有此八心易生厭。疾能捨離修習無漏。(云云)又輔行云。空處如病。識處如癰。無所有處如瘡。非想如刺。今初成空處而即云如病者以佛弟子能捨自地著也。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亦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依正之礙既銷。無礙之無亦滅。色空既盡六識分別不行則唯留阿賴耶識。而七八相依七識恒執八識為自內我。然七識不緣第六。今六識[A19]已伏而云全於半分者。以轉末那功在第六。六識分別既伏則七識中分別之法因第六而有者亦與六識同伏故云全于半分微細也。若據唯識末那不緣外境唯執八識見分為我。今根身既除前五識不行。則八識見分中粗緣[A20]已無唯留半分微細執于識體而[A21]已。空多則散捨空緣識。與識相應名識處定。
○三無所有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逈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前捨空緣識識又生滅故捨識緣無所有。識心指六七二識。然末那何以得滅。憑深定力伏其現行而使不行非真滅也。葢前天七識緣八能所歷然即是現行。今緣心暫息名為都滅豈種現俱斷之謂乎。逈者遠也。前空識無邊則遠處似有可到。今滅空識是滅無邊之相斯遠處無所往矣。
○四非非想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宣盡性。(上句明存下句明盡)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止觀云識處如癰。無所有處如瘡。捨識無識即是非想非非想。或云前以末那為識心。此以第八為識性。此說甚有眉目。不動者逈無攸往也。以滅窮研者。前天以定力伏末那。此天更加功用研窮識性而欲滅之。既無金剛三昧斷最後惑。而強于無盡中發宣盡性。無盡故如存。盡性故不存。盡性故若盡。無盡則非盡。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盡不盡又非非想也。在外道法亦自名為非想非非想。如須䟦陀所云。
○二總辨二類。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吳興云此等二句通該聖凡斯言是也。大經須䟦陀言。是非想非非想即一切智寂靜清淨常恒不變。是故我能調伏其心。佛言善男子。汝云何能調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汝[A22]已先能訶責粗想今者云何愛著細想。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為想。如癰。如瘡。如毒。如箭。故今文云此等窮空不盡空理。不迴心者明此後不肯迴心。是人樂定在四禪不能盡漏。直至非想斷盡餘思非鈍而何。又此後不肯向大亦名為鈍。那含是標其因。羅漢是標其果。若從無想下如補遺所釋為是。不歸謂不歸真理。交光以無所歸托解之非也。或指廣果皆名外道其說亦非。如補遺云。此等指前四空也。窮空該于二類即不還無想。自從不還下釋出二類。窮空不歸者。謂外道徒能窮空不反照性不歸真理也。則顯不還能窮空歸真者矣。但諸師泥于經論便謂無想不能復至四禪四空。或指廣果同名無想。或以不歸強作不來。唯孤山云。然人根不一諸教偏說一分耳。況今明云從無想諸外道天來豈可違經。葢由無想天者外道所居。多分壽盡應墮。又是斥邪不得不爾。豈可無報盡復生四空者乎。無想初生半劫想未全滅。又五百劫後仍經半劫有想復生。既未墮落。有利根者又復窮空乃生上天也。言迷漏無聞者。謂不廣聞聖教不辨諸禪漏與無漏修證行相命終隨業必入諸趣。
○二辨王民。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諸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此文結辨四空王民而兼帶前天義無不可。有欲移置後文恐未必然。天人即臣民也。前修八定之業後得四禪四空之果是相酬答。天王是菩薩。言漸次增進者謂增進果位。溫陵所云寄位升進是也。迴向謂迴事向理。聖倫即五十五位。雖為天王實修入于菩提故云所修行路。溫陵云通皆欲色無色天也。其眾乃隨業感報未出輪迴。其王乃隨行權應寄位升進。華嚴謂初地菩薩多作閻浮提王。二地輪王。乃至六欲三梵天王是也。此豎論[A23]已終故通結指。幽溪云。溫陵引初地作人間王等者以其皆法身大士故也。論圓教初住[A24]已證法身。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應以何身說法即皆應之。則初住多作閻浮提王矣。今云初地豈華嚴兼別之言乎。孤山云遊三摩地者。以菩薩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故住此定而為天主。九次第定名善入。師子奮迅名善出。超越名善住。一一皆能深達實相號首楞嚴。
○二結示。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身心既滅則定為內性故云定性現前。然非性體逮終如六萬八萬等。溫陵云身心滅盡者無色蘊及粗識也。孤山云無業果色顯有定果色也。補遺云色是有質礙義。定法持心使不散亂似有質礙亦假色也。若顯揚聖教論定自在所生。色乃定之用非定果之比。定果色具如百法論。
○二總結虗妄。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總結三界諸天。無非積妄發生成現行能招報因。妄隨七趣感所招報果。妙覺明心謂三諦一心也。積妄者。如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等。三界是輪迴之處。于三界中妄隨七趣沉溺。天人有報盡入輪者故得論七趣也。各從其類者如應感無色則生無色界天之類。孤山曰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隨諸趣受生。天如曰能取當來諸趣即中有也。幽溪曰成論明極善極惡皆不經中陰。如䂎矛離手故也。今七趣中三途則屬極惡。天仙則屬極善。善惡相兼惟人與修羅耳。今既總結虗妄其可以中陰釋之乎。應是取其義相明之。眾生七趣往來數數捨此生彼通名補特伽羅。皆是所招報果也。
○七修羅趣。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且遊虗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修羅是六趣之餘故在後列。或謂第二修羅從天而降前生是天今為修羅。則第一修羅從鬼而升前生是鬼今為修羅。未必然也。第二從天降判屬人趣。今從鬼升何亦屬鬼趣耶。即中云若于鬼道是現在鬼道中也。或以前生今生護法力故乘通入空。通是五通。不但以入空為通。此修羅現從卵生。既在鬼道即屬鬼趣。鬼多有通故也。第二若于天中是其前身降德者。謂為天而無天德因此貶墜。然天福未盡居鄰日月。前生今生皆在天上。而判屬人者以從胎生也。第三獨稱王修羅之尊者也。洞者徹也。其力貫穿世界而無所畏。尚與梵王爭權況帝釋四王乎。或謂是羅睺阿修羅王亦未可定。羅睺是畜生種今是化生。補遺云。生大海心總舉其處也。沉水別目也。即中云生大海心是生于海。沉水穴口是居于海。在洩水之穴故云穴口。莊子云尾閭洩之。注云尾閭東海川名。疏云尾閭洩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東。其處有石濶四萬里。百川之下尾而為閭族故曰尾閭。旦遊暮歸狀若蛟龍判屬畜趣。或指為毗摩質多阿修羅王。然毗摩質多脚波海水手攻善見。帝釋以般若呪力不能為害。又是帝釋岳父。似之而[A25]已不可全同。
○二結示勸斷二初結示二勸斷初又二一結能所本妄二示悟無能所初又二一能招現行因妄。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虗妄更無根緒。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皆如空華本無所有。是用最初方便推破不在內外中間七處不從自他共離而生。故現行能招因妄皆空也。精研者謂精細研覈。無觀照故名為昏沉。無正定故逐有為相。皆昏散之為害也。妄想是惑因。七趣受生即是苦報。報必由業故即云妄想隨業。惑即貫于業苦之中。此二句該三道。若望妙心本無所有。妙圓明即三諦。雖具諸法體兼用冥更無為作。不起分別思量即是其體名曰本心。在此心中七趣皆同空華。空華不著虗空則七趣亦不著本心。有本云元無所有無有即無著之意。但一下結成虗妄。前問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今答云更無根緒。根謂根元。緒謂由緒。即非性中本有明矣。
○二所招七趣果妄。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無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長水云從此等至不得真淨示妄想受生也。從皆由至無殺盜淫示妄想隨業也。有名下結輪轉。溫陵云前問妙心徧圓何有獄鬼人天等道。故此結示由殺盜淫三為根本。有是業則名鬼倫言必墜也。無是業則名大趣言必升也。出生無殺盜淫即天趣也。七趣舉二以善惡通攝也。(文)有無相傾者。或從有而無。或從無而有。其性相奪譬如車輪互為高下。然此所招七趣果報皆一虗妄也。
○二示悟無能所二一妙悟皆無。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四運推破則三觀全顯解行證法當下圓成歸無所得矣。何更有現行名相哉。三摩提如前釋假即空中為妙發也。長水曰妙般若也。常法身也。寂解脫也。有無二無非生死也。無二亦滅非涅槃也。
○二妄生本無。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妄生無尋即四運推之此等現行能招報心不從東西南北去也。溫陵云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故此牒答。(文)諸家解此文謂首二句明造業各私。次二句明受報有同分地。然前阿難問中各各私受是約報說。今結答前文各各有私何妨約報。謂業既私造報亦私受。所造業同故有同分地而為定處。定處即共處耳。雖有定處元從妄生。此答自然二字。若云自然即似本來元有。故今云自妄發生非自然而有也。即妄之生亦復無因。
○二勸斷二一結勸得失。
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于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虗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習氣即荊溪云過現習生現行相應惑也。汝勗修行是寄阿難勸勉他人。長水云要除三惑者此正勸也。前文云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盡下明不斷之失。修禪不持戒是即魔羅業。前文云若不斷淫必落魔道。若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豈非世間有為功用乎。此句亦可該天仙等也。習氣下似專誡淫。此經所重殷勤告誡。魔意亦欲除妄其如虗偽轉增。乃如來所憐也。汝妄自造者。謂上魔道自妄而生非心體有咎。
○二結顯邪正。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名為正說者。如上所明十習六交升沉七趣之現行能招報皆是妄因妄果以之為所觀之境。而用修德四運推破此等起心了悟當體全空一一皆妄。圓解既足更勗修行斷除三毒。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為觀察現行能招報心以明修證一期事畢。名為如來正說。此之觀境。正同止觀歷餘一心即空假中。例餘陰入皆用十乘法也。否則魔說矣。示現行能招報竟。
○二詳得發能招報。如前七卷中正觀總無明心時。現行因果之心雖或不起。而用功深切觸動宿習。或貪或愛業病禪見紛紜而起。此等境起本在牽生。今欲正觀出世魔業伺便而興。妨禪害觀令入輪迴。行人不知以為勝解。心生取著即入群邪。故名發得能招報。如云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乃至墮阿鼻獄。為害既深所當詳示而破斥之不令住著也。既不住邪即歸正觀。倘現起不休又當如止觀例用四運十乘推之本空以顯三諦而入性藏。則一切事始得究竟堅固矣。在止觀名煩惱病魔禪見等九境。發則為觀不發不觀。荊溪云。彼因觀發昔是也。為二一正明發相二更斷餘疑初又二一結前。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牀攬七寶几回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A26]已說真修行法。
將欲罷而再來凭倚知有說以普利群生也。古云曾來方識路高低。禪那細境非初心能知故為不請之示也。真修行法。如上所示正觀總無明心七卷半文。及詳現行能招報七趣因果是也。此等並是所觀之境俱得為觀。若總若別隨於一境可顯三千三諦入如來藏。故云[A27]已說真修行法。
○二正詳二一詳明發得二結勸欽承初又二一標示能所三一標示又二一標。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
○二示。
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A28]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陰魔天魔等標示發得能招報之因。墮阿鼻獄標示發得所招報果。微細魔事落於邪見是總標能所。陰魔下又是列示能所。須知陰魔五十種境即止觀所明煩惱見慢九境。發起則觀不發不觀。今正論發起能招報也。止觀觀餘九境既一一皆用十乘今亦應爾。但佛意要在正觀總無明心為主。若此等因修發昔之境只須說破令行人不著即歸正路。所謂識得不為冤故少示修證之文。然而理必具焉例正可知也。即止觀觀發得九境雖列十乘亦但略例而[A29]已。佛祖同心葢可知矣。洗心非正者謂不以正法而洗滌其心也。孤山云。奢摩他止也。毗婆舍那觀也。依常住真心修圓融止觀未入初住則多動魔事。吳興云此等魔事悉是觀行位中所發。從相似位破見惑後必無大妄墮獄之理。若十信中縱有魔事觀力易防非此經所說之意。孤山謂未入初住指位太深矣。交光云言陰魔者即色陰中初心自現不自外來者。天魔鬼神魑魅皆受想二陰所現者。觀下經文云得少為足方指行陰所發心魔。識陰所發見魔。皆無外境但是自心邪見得少為足耳。如此分文。一往觀之似有眉目。再往觀之義則不然。葢陰魔之言該于五陰。天魔至魑魅雖受想心中所現。然色陰中亦云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大槩陰魔內動魔鬼外應。前之三陰皆有其文。魔鬼是賊。謬認為子即壞禪觀。至下行識二陰發心見二魔多成外道。魔外皆賊故經誡之。則認賊為子之言亦該五陰明矣。下文以四禪無聞比丘為例者。經五陰下佛皆結云眾生頑迷不自忖量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故先以無聞比丘為例亦通五陰豈局于行識之文耶。長水引智論云。此比丘不尋經論師心修行。無廣聞慧不識諸禪三界地位。但精勤不息證初禪謂是初果。乃至四禪離八災患謂證四果至無常時四禪中陰見有生處。忽然起謗。吾聞羅漢[A30]已得無生今日云何更有生處。若如是者佛說羅漢盡是虗妄。故知無有證涅槃者。因此邪見天中陰滅墮阿鼻獄。此四禪天報[A31]已畢衰相現時當生餘道。遂起謗墮獄耳。
○二許宣。
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三佇聽。
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據有學歡喜則所勗者必非十信後心之人也。
○二釋明能所二一總明發得因由。二別釋發得相狀。初又三一明發得因由。二明魔發本意。三明損益勸誡。初又二一生佛理同。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此推原其始以明魔發之由。本覺妙明三諦之理也。三諦在一心中故云覺圓心體。無二無別者輔行云其相無二其性無別。
○二迷悟事別二一迷真起妄。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虗空耶。
大經云。夫著相者則能生癡。癡故生愛。今起妄想而迷理者即著相也。以無相為有相即癡也。因而愛此事相覺體徧迷遂成空性。虗空無所不到隨迷變化故曰化迷。此依空立世界也。吳興云非無漏者謂微塵國土悉是有情有漏之所變造。亦可此句別指眾生正報。兼于上文復具虗空之同世界之異。非無漏者即有為法無同無異。吳興此解最是。然一往言之有情所造且屬世界。迷謂迷理。頑謂無知。妄想是迷頑之體也。當知下喻顯。真心甚大虗空甚小。心是覺明空是迷頑。故以片雲太清比之。
○二悟理魔發二一明歸元妄滅。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或云虗空無相何言銷殞。答。空是昏昧之法無日月燈則無光明。此正是無明之相寧不消殞。虗空國土悉皆消裂。魔發之由正在此矣。
○二明將歸魔發分二一明諸聖心通。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㳷當處湛然。
此文正明動魔。飾謂修飾。所修之禪乃是飾三摩地不同世間禪也。㳷應是䐇。武粉切。合也。㳷音忽。是青黑色即非今意。湛然是了悟之意。亦不動之意。正當合聖即動諸魔。
○次明魔凡驚慴。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
因大地振坼故異類皆驚。遷訛是遷動。或解是訛傳未必然也。吳興云凡夫昏暗不覺遷訛是釋伏疑也。恐疑者云魔及諸天既見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覺知。故此釋云。初明發得因由竟。于三摩中觸動發起。牽人入魔正發得能招報之九境也。
○二明魔發本意。
彼等咸得五種神通惟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于三昧時僉來惱汝。
僉皆也。
○三明損益勸誡。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氷。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惟呪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被陰所迷發得能招之因。汝為魔子。發得所招之報也。初有三喻。幽溪云初如風吹光乃以不動而勝動。次如刀斷水是以柔勝剛。共喻妙覺照而常寂之體。方魔境現前果能寂然不動其奈我何哉。故曰了不相觸。第三喻汝如沸湯彼如堅氷乃以陽而勝陰喻妙定寂而常照之力。下文云彼等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故曰煖氣漸鄰不日消殞。即中云前之兩喻明魔不能加害。第三喻明不惟無害反能化彼。四主客喻總貫下文。客是外人元不能為損。成壞皆由主人。主人喻修正觀之心不必定其真妄。言主人若迷者。喻執陰為真。如主人或昏或醉則客能為損。上雙標成壞[A32]已竟。當處下先明成就。長水云。當處禪那者勸依本修治其說是也。幽谿云。當處禪那有二義。一任彼魔來現恠。我心寂爾如空。然魔有強軟。強來以寂。軟來以照。若慈雲之讚智者華頂降魔云。強軟消磨寂照功是也。又如首楞三昧經云。觀魔界如佛界如。若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不取不捨所謂當處禪那也。自若不下次明破亂。不明悟者謂不識是魔。被陰所迷者五陰未破所現虗妄境界彼謂聖境即是被迷。是觀心主人既迷而魔得其便。發得能招因果具在是矣。吳興云此寄阿難用警凡眾。魔子謂魔所生。魔人謂人中之魔。眇細微也。以未淪溺而見登伽力小但破佛律尚非[A33]己法身。寶覺是[A34]己法身。全身固非一戒。功行將成喻宰臣位高。總明發得因由竟。
○二別詳發得相狀五。初色陰分三一總示始終。二正詳發得。三結過勸示。初又三一三昧所依。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
破陰是修先須見道故論離念。坐道場者破無明也。起信論云若離于念名為得入。則銷落諸念為坐道場之前相明矣。念盡則為見道之位。遇事明了不勞卜度是離念一切精明也。葢不得精明之體不能離念。諸念盡滅精明現前。故居靜不移涉動無失。忘之而觀智明明。憶之而寂體了了。譬如明鏡不以不照而失其明也。當住下明三昧必從此入。于此見道。亦即于此修道。決定物情使無他向。
○二示始終二一不盡始相。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如明目下明色陰未盡。明目之人處于大暗則無所覩是虗空為之障也。以空體晦昧無日月燈即無所照。今精性亦然。精者不雜根塵。妙者不可思議。淨者遠離生滅。此性明了如明目人。而心光未發亦為虗空所昧。雖知心體離念。然內不見五藏外不見山河。晝則有見夜則無見。與明眼人處暗無異豈非色陰為之障乎。如者假如。非譬如也。目能見色故將明目對辨色陰。古人以此為譬豈不謬哉。為色陰拘局故曰區。為色陰葢覆故曰宇。
○二[A35]已盡終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山河不能障。虗空不能昧。是色陰盡。若目明者。目明必賴日月燈光。若心光發時十方洞開。不假三光內見五藏外見山河。晝能徹見夜不能昏。至此名色陰[A36]已盡。一切色法皆起虗空。而劫濁以虗空為體。以劫濁是總。四濁是別。而虗空總乎地水火風故是劫濁之體也。今超色陰能破虗空則超劫濁可知。
○三結顯妄源。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觀所由者觀色陰所由也。國土雖起虗空。而根身器界莫非窒礙故是堅固妄想所成。破此妄想是第一重破無明也。所云破者破其堅固妄想而[A37]已。下四亦然。
○二正詳發得十一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逸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當在者正當也。此中者色陰將破未破之中間也。精研即是深觀。涅槃云于[A38]己身中觀如來性有人木塵蟲等喻亦是此意。因正觀總無明心用功既深乃發斯境即能招之因。受群邪即所招報果也。地水火風四大相織而成根境。今四大不織外境虗融而大相欲滅。然少選身能出礙耳非一得永得也。此名等者定其名以見非聖證也。謂此名自性精明流溢于目前外境。暫得應上少選。是工夫邊事不可言證。行人得遇此境不自滿足以謂證聖。誠為修觀得力之處。若遽起證聖之解是未得謂得故外魔乘間而入漸成大害。所謂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也。
經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前以外境虗融解四大不織。其義略顯。今謂如一石壁體是地大。而水勢劣火結為高山則具水火。有水火則有風。此四大織成石壁也。今觀地無堅性。風無動性。水性不住。火性無我。四大欲亡何能織乎。如是則石壁不可得。此山壁由之直度也。山壁既爾餘亦例之。大論云。云何觀一切法一相。所謂觀一切法無相。如四大各各不相離。地中有水火風但地多以地為名。水火風亦如是。此乃四大相織之明證也。妙玄引此文竟復云。今觀無此異相。若火中有三大三大應併熱。若三大在火中三大遂不熱則不名火。若三大併熱則三大捨自性皆名為火無復三大。若言有三大而細不可知此與無[1]何□□麤可得則知有細。若無粗則無細。此不織之□□□觀發相未甞不好。但心一著即受群邪。佛既詳示意令行人不著。脫有著者又當用四運十乘明破明顯而修證之矣。則知佛詳發得五十陰魔有兩意。一令不著以入正觀。二令識境以明修證也。
○二拾出蟯蛔。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于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蟯腹中短蟲。蛔腹中長蟲。拾出蟯蛔而無所傷此內身無障礙也。精明本無礙故流溢之處亦無礙。精行者性精流行。
○三內外通聞。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于空中聞說法音。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毉書云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膽。精藏于腎。神藏于心。此六不拘于內不專于外。因精研妙明六腑虗融。故除其色身質礙之外魂魄等六互涉也。互為賓主。古本云若為賓主未知孰是。法音密義皆善根所發。此善根由虗融而發也。空中說法一處說法也。十方仝敷十方說法也。離是離本位。合是合他位。虗融之中善種成就故聞說法得未曾有。而法門密義從此皆知之矣。長水云善種者謂先所習聞熏種子。定力所激禪中發生。遂寄神魄現于說法。此善種成就之相。
經除執受身餘皆涉入。執受身者謂根身是八識所執受也。古解執受各具二義。執二義者。一攝義。二持義。言攝者即攝為自體也。言持者即持令不散。受二義者。一領義。二覺義。領者即領以為境。覺者即令生覺。受安危共仝。根身具執受四義。一攝為自體同是無記性故。二持令不散第八能任持此身令不爛壞故。三領以為境根身是第八親相分故。四令生覺受安危共同。第八安五根安。第八危五根危故。若器世間量但緣非執受。即受二義中領以為境一義。今言除執受身者謂除其色身而內魂魄等六互相涉入也。經意謂除有形之身。彼魂等無堅礙之質故相涉入。葢色身雖有虗融之相而不能涉入。魂魄等六方能涉入也。善境界者即以為六根互用之先兆耳。
○四見佛依正。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心即色陰將破未破之心也。毗盧遮那即法身也。踞天光臺即報身也。千佛圍繞即應身也。言天光者當是第一義天之光。華藏二十重世界。第十三重又有一大蓮華。舍那坐華臺釋迦坐華葉。一華千葉一葉一釋迦。一釋迦又現百億釋迦。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現身亦爾。言心魂靈悟者。心思魂氣俱為靈悟所漸染。以色陰未全破故魂氣能為變現。然心魂中以心為主。研窮發明能照華藏中所有世界。觀文意止辨其是悟非證。如云靈悟所染。又云非為聖證。其義了然。靈悟所染乘悟勢也。又帶魂氣故非真證。幽溪曰。澄露皎徹者。謂以止澄之。以觀露之。使此心皎潔清徹。以是之故內光發明。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依報淨也。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正報淨也。于時下見華嚴世界也。或問此[A39]己力所至乎。佛力所至乎。魔力所至乎。答[A40]己力所至也。葢娑婆原居華藏。則一土一石莫非浮幢。一種一類莫非覺體。良為色陰所蔽餘陰所封故盲無所見。今[A41]已澄露皎徹內光發明照諸世界使之發現。如此比前功用似為更勝。更不受不著則色陰盡在不久也。熏聞云。毗盧遮那此翻遍一切處。斯是法身。若見踞天光臺合是盧舍那報身之相。以唐時譯經法報不分故也。
○五空成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時忽見十方虗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抑按而使其降伏。制止而維以超越。此伏無明之功也。小乘中觀八色流光必先修胖[月*張]青瘀等觀。今因抑制而見空成寶色亦是此意。仝時徧滿者所謂彼彼交徹彼彼無礙也。止觀釋十一切處云。以青徧十方十方皆青。餘色亦爾故名一切處。若一切入者。以青徧一切時黃來入青亦徧一切處。青黃本不相失。相入又不相濫。餘色相入亦如是。今意亦爾。又寶色現者。將化頑空為寶覺真空故現如斯。止觀云。八色之光是界外法。則此是界外色現無疑矣。然此等多是禪中所現。或有五支八觸等如止觀說。言抑按功力逾分者。若論斷惑瞥爾便斷反不如此費力。今是伏制故逾分耳。然觀文意止明其是伏非斷。修胖[月*張]等豈非抑按。始則抑按。既則降伏。後即制止不行。皆兩字者見用力之意也。或當以觀察不停為觀。抑按等八字皆屬止。是由觀入止。然觀文意乃以勤修觀法故煩惱被伏。所以先曰不停而下即云抑制等也。溫陵云力用過越故妙明逼極煥散而現也。
○六暗室見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于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精光不亂者彼此不雜也。如暗室物亦不滅即是其相。又見種種物即澄徹之相。心細者定心微細也。于微密中靡所不見是澄清之極故云密澄。洞幽者視至于人所不到也。交光云。澄徹者靜極光通也。精光不亂者心光凝定明闇不移也。見種種物者非室內元有之物。是暗中所現如鬼神精魅及奇形異狀之物。而此暗中所有之物猶然如故謂元見暗中之物。葢鬼神等恒雜人居互不相見。今由用心細密而見亦密澄故能洞視。
○七燒斫無損。
又以此心圓入虗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長水云。圓遍也。以此定心遍使一切[A42]己身他物無不虗融。如下有情如無情有火如無火皆其相也。四肢等者不以頑礙似于無情。直以虗融仝于草木葢亦異矣。火燒刀斫略舉二事。總明身根無所覺也。又則下與上略異。上明火燒不覺今明火不能燒。上言刀斫今云割削亦復少異。例上火不能燒應云刀不能割。然縱割亦無損益。內四大無覺則排四大于覺性之外。外四大無損則失四大之性亦是排也。又內四大[A43]已虗雖有其形猶如草木故云直以虗融同于草木。外四大亦虗故火不燒爇。斯則五塵併入于虗融故云塵併。內外四大皆失其性則排去其性。內外四大之性咸入于虗融之中故云一向入純。內四大以知痛痒為性。
○八徧見聖凡。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三業俱無穢濁故云清淨。于中先見依報淨。次見正報淨。淨即聖境。下見等是見六凡。凡即是穢。熏聞云。欣厭當約淨穢凡聖二義分之。想久化成者佛國依正定是化成。天宮地獄雖是本有然下見上觀亦今日所化成也。
○九夜見遠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窮諦理為深。達法界為遠。何但中夜靜深之深遠方遐遠之遠乎。然中夜則其心靜而遙見不隔亦深遠之相也。谷響云。管子曰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補遺云此名迫心等者。觀解之心推窮迫逐于色陰。故色陰虗融不能為障是則飛出能隔見矣。即中云通途逼于觀心非專迫逐于色陰也。而此觀心被逼極飛出多隔而見此色陰將破之象。
○十他變自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腑。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A44]已過前九故云精極。補遺云善知識是行者依歸。今見改變欲壞行人之心謂彼不足為憑故也。此第十人皆魔所為。至能無端說法等乃是行人因魔入心故能如是。所以興福云天魔借辨是也。葢善知識是實人而形體遷改乃行人自見。下無端說法亦是行人因魔入心自能說法。資中曰此人曾有邪心種子合外魔境相因而來。此則非善境界純是魔嬈不仝前九皆稱善境。起心作證方乃成魔者。溫陵曰前九但明定力獨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不能動魔。研究精極乃漸發魔事也。荊溪云因觀發昔故九境皆名發得。而今經觀心愈深故下文魔事愈甚。竝屬能招之因。大妄語成墮無間獄即所報果也。
○三結過勸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于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現境不識是總結發得能招之因。墮獄是總結所招之報。或以邪而入正或以正而入邪故云交互。不自忖量頑也。迷不自識迷也。登聖者。自謂登四果及菩薩位未必自云成佛。汝等當依者。謂當依佛之所誡。顯則言說宣示使魔不得便。冥則神力保持俾成無上道。長水云。問。此不作五陰次第觀門何得陰次第盡明其境耶。答。觀雖總相五陰同觀陰有麤細麤者先盡。譬如浣衣麤垢先去。此陰既積妄所成妄盡自然陰滅。從麤至細理必然也。吳興曰。用心交互者。用禪那心與色陰妄想交互故現斯事。乃至識陰例此明之。何則。以五妄想各于本陰區宇之中為禪所觀將破未破。如燈欲滅其光復熾。乃與定力交戰其功。故成之敗之則魔佛之道于是乎辨。孤山曰。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此約名字位中修禪定者及五品觀行位中不能安忍俱有墮義。以俱未得位不退故。然五陰盡相不仝。在色陰未盡之中即名字位也。色陰盡者猶居觀行。受陰盡則在相似初二兩信。想陰盡則在三四兩信。行陰盡則在五六兩信。識陰盡則諸根互用此在相似七信[A45]已去。正是麤垢先落六根清淨位也。而其五陰各為十魔種子所依共五十重。皆在觀行初心所發故有退墮。若入相似墮義不成。故佛次第細辨相狀令初心識其所發氣分。譬如色陰未破之中或現天魔此即想陰氣分之所發也。問。受陰盡時既入相似。何故想等中復發十種魔境耶。答。若論陰破豈應發魔。但文中說相似[A46]已前觀行心中所發耳。令知所依故歷五陰次第說之。又只作相似位中發境亦應可耳。何者。魔尚能惱深位豈不能惱相似淺位耶。但相似位人發之終不將為聖解。又如阿羅漢人迴心入大接位。雖當相似。進入即破無明。故不為所動也。若名字觀行位人觀智強者則寂爾如空亦不將為聖解。觀力弱者則為所惑墮落魔道更受輪迴。若相似位生法愛者則名頂墮菩薩。吳興云。問。若言此等魔事並是觀行所發之境。秪如上文所告有學二乘及迴心者豈可盡是外凡之人乎。答。此有二意。一告當機[A47]已破惑者令其流通。二告結緣未破惑者令其保護。然結緣則少。當機則多。至下付囑自見其意矣。
○二受陰三一總示始終二正詳發相三結過勸示初又三一三昧所依。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依想陰[A48]已盡功夫以修三昧。則想陰盡乃破受陰之根本也。苕溪云色陰盡者約[A49]已斷說。見諸佛心即相似證。如前文云。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即中云苕溪所釋約伏斷分文最有眉目。會解不錄者因釋經至九十卷人心怠忽擇義不精。至近代解文皆如夢中語耳。文中三摩提是假。奢摩他是空。即俗而真此之謂歟。二者既合即是禪那。故今云三摩提奢摩他。前云禪那。其義一也。言色陰盡見諸佛心者。色為結暗所成。今晦昧之空既破則佛遍照之心朗然可見。如明鏡下喻見之親切耳。
○二預示始終又二一不盡始相。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此約色陰妄想伏而未斷故更立魘人之喻也。應知色陰若斷進破受陰。縱有魔事觀力易防。只因色陰纔伏若有得于諸佛之心明朗之相。而受陰未伏是未能用。下文心離其身去住自由方有用也。魘本厭。後人加鬼。伏合人心曰厭。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喻明了之相也。心觸客邪喻為受陰所籠也。又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喻色陰伏。[A50]已得明了即喻上若有所得也。彼被魘人明見醒中之境。如色陰伏此心有離色之道也。心觸客邪而不能動喻上而未能用。客邪喻受陰。受即苦樂憂喜捨也。以此縛心不得解脫為受所區局葢覆故云受陰區宇。苕溪曰。問。何故色陰前斷後伏耶。答。斷從懸示伏就次論。若不明斷無以知離過顯德之相。若不明伏無以知依陰發魔之由。下諸陰文初皆有此義。
○二[A51]已盡終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此預明受盡以為修行之式。又次利根者。觀色陰不悟但伏非斷。觀受陰即悟名魘咎歇也。其心離身有二故。一者前除色陰。二者今除妄受。補遺云其心離身者。凡夫心必隨根領受前境。今不隨于眼等受境乃是其心離身矣。非但不隨眼等受境又能返觀能見等根是反觀其面。依根曰住。離根曰去。去住在[A52]己故曰自由。夫受陰盡者。既離所受之四大。又離能受之情根。是受陰盡也。能超見濁者。前文云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此謂見濁。今心能離身則不為四大所拘能超見濁明矣。問。前破色陰心破四大。茲破受陰何亦離四大耶。答。前破色陰是總破暗昧之相。暗相既除四大自破。即有離受之愛又除係戀自然去住無礙。然伏惑者實法雖去。或從幻境而起妄情。所以招魔過在于此。今去妄情之受則根中四大一一皆除。如是而謂之超見濁也。
○三結顯妄源。
觀其所由虗明妄想以為其本。
言虗明妄想者。若因妄境生妄受是虗妄照了故曰虗明。又離色陰曰虗。領前境曰明。長水曰。照境而領虗通無礙故曰虗明。此妄境中之虗明非真境之虗明也。
○二正詳發相十一見物生悲二一指相定名。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于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蝱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此中受陰將破未破之中間也。前云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豈非大光耀乎。苕溪云其心發明即下文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有以狂慧釋之者非也。內抑者。見[A53]己心中有此光明痛惜向迷深自尅責名為內抑。忽于下受陰發相。自悲悲人悲則無窮。長水云憂悲種子在藏識者忽然現起。凡見生類皆如自[A54]己所生赤子。此名下定名以明非聖證也。此功用屬于下化。修行之來元為度生。而悲心至此即為太過。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正受者離苦樂等三受。今啼泣無限豈不失之。
○二勇齊諸佛二一指相定名。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色為結暗所成。色陰既消則所領受之法歷歷分明是受陰明白。此所謂勝相也。因之感動激發而思奮起。忽于下是受陰發。感激太過勇志無限。于現在生欲齊諸佛。思以一念而超三祇。此功用屬于上求。陵謂陵節。率謂粗率。吳興云謂勇心高率也。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見人下乃魔入心之相。我慢者。恃[A55]己陵他高舉為性。此人初因勇猛大過魔著生慢非初心即慢。言上不見佛等者。非以蕩相名為不見。乃慢心中不見有諸佛可尊有他人可重也。如此則失定必矣。
○三枯渴沉憶二一指相定名。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地隳逈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前無新證者受陰未破也。歸失故居者[A56]已過色陰而向受陰用心也。墮在兩間無所依倚。智力下先明工夫有失。長水云若于色受盡[1]末盡中以無相慧觀察陰體本自不生今則無滅惟一實相。如此有何無新證失故居之慮哉。今既不然名智力衰微。云中隳者。隳是毀壞。中間無有悟證。遍觀其處一無所見也。心中下次明受發相。一無所見則枯渴矣。無善萌曰枯。乏理水曰渴。沉憶不散者此有定無慧。即于逈無所見處而深沉思憶心無散失。既是定中境界故以為勤精進相。有慧者必有解悟何至一無所見。非以此而生怯弱乃以此而為正修。墮中隳即失也。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悟者。謂自知有定無慧策心修觀則無偏定之咎。若謂聖人所解如此斯憶魔以類附之。撮者戲聚也。懸者懸念也。問。此撮心與前沉憶何異。答前沉憶不散乃是自力。今旦夕撮心懸在一處更兼魔力竟成窠臼則與前少異。所以失正定而從淪墜魔使然也。交光疏問。古人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何以異此。彼答未善。今謂置心一處者。如或觀身。或觀受。是置心一處。今以中隳地逈無所見為一處自不侔矣。
○四自疑舍那二一指相定名。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于猛利。以諸勝性懷于心中。自心[A57]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
慧力過定等用心有失也。既在定中當知此人非是無定但是慧力勝定。慧能過定猛利可知。諸勝性者。慧力所見自性境界也。自心下受陰發相。此受以自足為相。舍那是報智。自疑舍那受動使然。然前但失于猛利。次因受著得少為足。定名中。如長水云定力微故亡失恒審。慧力勝故溺于知見。(文)葢慧性猛利。定力恒常。恒常所以捄掉動之失。慧得定故方能審知審見。溺則有偏并知見而成謬。前以偏定名為修心。今以慧勝名為用心。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悟有慧無定為失。謬疑舍那猶是自心之疑。次以魔力彰言得第一義諦失定何疑。因偏而邪豈云正受。
○五生無盡憂二一指相定名。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A58]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于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牀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二際即前中隳地也。彼見修行得力如此其難故生艱險。然何至于求死。文中先自不欲活次令人害命皆受陰為之崇耳。據其自生艱險縱然害命未即涅槃彼亦自知之矣。但工夫中既自艱險激動受中憂惱。憂非一端故曰無盡。可憂既多不如早喪反獲解脫。此捨壽之本懷也。言失方便者。譬如乘馬亦愛亦策稱為方便。今欲棄命絕不自愛名失方便。長水云定無方便安忍其心是也。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劒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悟者悟其為受陰發動。倘謂聖心如此多憂則憂魔以類附之。前但心不欲活令人害[A59]己今至自割其肉豈不過前。又憂悶填胸即不耐見人強為歡笑矣。古註引婆裘河邊諸比丘等修不淨觀。厭患既甚求刀自割魔使之然正此類也。
○六生無限喜二一指相定名。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處清淨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即以色消受現為清淨。見其清淨則安隱矣。忽然下受發之相。此文以喜為受魔之端。推其所由喜因輕安而發。色消為輕。安隱為安。若以慧照所證尚淺喜即禁止。今以無慧不能禁喜。吳興云。輕安七覺支中其體屬定。定若兼慧正道可通。今所發者既無慧自持則定翻成散。魔得其便喜樂附焉。(文)從定發喜便屬散動。此喜非七覺中之喜。彼多聞分別生喜今從輕安生喜義即不同。故知輕安屬定而非慧不能持定也。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A60]已得無礙解脫。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葢以不顧威儀縱任不拘為無礙解脫耳。魔入心腑畢竟淪于大狂而不可挽豈正受乎。
○七起大我慢二一指相定名。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A61]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其心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前第二感激過分中因發勇太過魔著生慢。然但標我慢而[A62]已。今初即發慢又具七慢故與前異。自謂[A63]已足乃慢所由起也。大我慢雖七慢之一似總諸慢。我慢種子忽然自發故曰無端。葢慢多對境而生。此人不須對境諸慢盡發甚覺無端。心輕諸佛是卑劣慢。何況二乘是慢過慢。但舉諸聖其餘可知則該七慢明矣。見勝者謂見自[A64]己高勝。良由自謂[A65]已足之故。若得平等大慧必不起慢。今無此慧以自救其獘也。資中曰此有七慢。恃[A66]己陵他名我慢。稱量自他比較同德但名為慢。于他等謂[A67]已勝名過慢。于他勝謂[A68]己勝名慢過慢。未得謂得名增上慢。雖知下劣返顧自矜不敬不求名卑劣慢。下毀經像即是邪慢。成論有大慢為八慢。慢過慢者慢中之慢也。于前過慢又加一倍。故補遺云。經中七慢自足何故又云乃至。須知據佛意眾生慢相不止于七故有斯語。是則今文七慢亦略舉耳。(文)成論大慢未考。俱舍云大慢者于他勝謂[A69]己勝。據此則俱舍大慢即今慢過慢也。今文以毀經像為邪慢。俱舍云邪慢者于有德中謂[A70]己有德。溫陵云不能謂能故名大慢。(文)以輕十方如來為大我慢可也。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不禮等者。前但起慢未至毀經壞像。復因魔附遂至此地。入無間獄是毀碎經像之報。邪見起故非正受也。
○八輕安自足二一指相定名。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于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A71]已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前第六文因輕安生喜喜魔得入。今直以輕安致魔。又前輕安屬定故文云無慧自禁。今輕安屬慧所以與前不仝。色消受現即是精明。此人慧多故云圓悟。重發悟解乃能得大隨順非破受也。長水云。定中發慧與理暫契名圓悟精理。理智相冥得無違拒故云隨順。起信云若離于念名為得入。雖說無有能說所說。雖念無有能念所念名為隨順。離念之理前[A72]已能契。故云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隨順之相于今復見。忽生無量輕安是受陰發相。吳興云輕安者。名雖仝前其義則異。前以因慧獲諸輕清。此由受陰于諸塵境無重濁之惑便言成聖得大自在。其說最是。然輕安亦因悟發。以受陰明白更悟精理則輕安無量。輕安隨順皆自在也。悟離重濁斯獲輕清。輕清所以自在。後來著魔更不求進亦為輕清所誤。謂只要輕清不須餘事也。又前在定中止一輕安。今屬慧性則生無量輕安。無障礙為輕。合理則安。因慧照空業障所以獲諸輕清。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魔入好輕清之身。竝起自足之想。此人[A73]已妄謂登聖又因魔附故不求進。無聞比丘如前所說。四禪比丘謂證四果。此人入定亦必以初禪為初果。四禪為四果。故云多作等。如此則疑誤眾生而自當入無間矣。當其見中陰而謗如來豈不失正受耶。又更不求進便失正受。亦不待見中陰時方失正受。
○九撥無因果二一指相推源。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于明悟中得虗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明悟者。恐是又得一番悟境故所得是虗明之性。虗明只是虗明妄想而[A74]已。歸向永滅是總標。撥無因果下是釋永滅之相。謂悟空則更無因果。乃至心生者。謂縱然起念念念不住。心法全空適足長其斷滅之解。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噉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于正愛當從淪墜。
悟者。悟其為惡取空非第一義空。既無因果目持戒者反為著相。觀後云食屎尿與酒肉等則其人非好酒肉女色直以此而明戒不必持正是空見。不必云于解則空于行則不空也。誤入人罪者。令人誤入于罪咎也。鼠唧鳥空豈正受耶。
○十愛極發狂二一指相定名。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味其虗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色陰既消離諸窒礙曰虗。受陰明白照了前境曰明。深生味著即味禪。貪此工夫遂有失也。其心下受陰發相。始但味受陰之虗明。既因發狂觸境皆愛轉成外境之貪欲。此名等者。前第九是慧之過。今第十是定中生過。安隱順意之境入于其心而無觀慧以破其愛轉成外欲。
○二用心邪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于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悟則能以慧照故無咎也。不悟則為大惡。從味禪貪愛以來展轉增長。前但發欲令因魔附彰言贊欲因之化人行淫。葢白衣行欲為便。平等則無揀擇。邪風一扇數至千萬。所謂涓涓不絕遂成江河也。陷于王難自此人始。失于正受者。邪風廣扇豈正受乎。
○二結過勸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現境不識乃結發得之因。墮無間獄乃結所招之報。下皆例爾。前云修三摩提奢摩他中。今云禪那現境。豈非二種既合即禪那耶。準吳興解。即用禪那心與受陰虗明妄想交互故現斯事。如來語者即所宣受陰魔現之文也。
○三想陰三一總示始終三一結前受陰。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A75]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受陰盡者約[A76]已斷說。心之不能去住自由者。外為色陰所礙內為受陰所留。二陰既盡故心離其形如鳥出籠也。未漏盡者。纔斷受陰三陰猶存。然真斷受陰後三陰亦斷在不久。不然豈有得意生身而反為魔著者乎。故知後文所言是伏非斷故遭魔也。若真斷色陰後陰亦如破竹況斷受耶。從是凡身等者。凡身指父母生身。孤山以破受陰為初入聖位。其言曰色陰未盡即名字位。色陰盡者猶居觀行。受陰盡則在相似初二兩信。吳興之意則不然。色陰盡時[A77]已入相似。故云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此人于色陰悟入非但能盡色陰餘之四陰亦空。其進觀受陰者。葢于色陰未悟但伏色陰更觀受陰。今于受陰悟入故云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也。六十位者。十信。十[1]住。十迴向。四加行。十地。前如乾慧與三漸次。後加等妙成六十位。言意生身者。眾生受身雖具色心。而身生不及意之迅疾。菩薩亦然。歷六十位皆意生身為變易也。然天台判意生身多在未斷無明之位。如妙玄六下。十番利益中。止觀三下。攝一切惑中。輔行云。楞伽大慧問佛何名意生。佛言譬如意去疾速無礙。名為意生。此即從喻得名。彼經又有兩義重釋。初云如十萬由旬外。憶先所見疾至于彼。次云如幻三昧力憶本願故。生諸聖中。初云憶處。次云憶願。二義並是意憶生。故名為意生。(文)又有三種五種意生。略如大明法數。解三種意生身甚明。若據華嚴隨意生身則通于破無明之位矣。
○二預示始終二一不盡始相。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A78]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此喻伏受陰人也。因伏受陰進觀想陰故復墮想陰區宇。寱者夢中語也。喻受陰被伏有所得法門也。彼所得法門賢聖諸位皆在其中。而伏陰者不能自覺故云無別所知。然地位高下皆在其中故喻[A79]已成音韻倫次。證聖位者則知彼之所言可以分配諸位。文中熟寐喻想存。寱言喻受伏。音韻倫次喻賢聖諸位展轉相生。
○二[A80]已盡終相。
若動念盡浮想消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此預明進觀想陰得悟之人也。想者取相為義。分劑名言從外塵起。豈非動念因塵有想。亦名浮想故喻為覺明之塵垢也。一倫生死等。古人解若悟真常無始終生死之異。今謂生死根株幽隱微細。浮想既祛方能圓照。一倫即一類也。生死非一故曰一倫。首尾即根株也。覺明能生法故該二死。分段為生死之首。變易為尾。想陰盡則見思斷。前煩惱濁中文云。性發知見容現六塵豈非以取相為煩惱乎。故想盡則超煩惱濁。又前云憶識誦習。憶識即立境分劑。誦習即種種名言。則想生煩惱明矣。
○三結顯妄源。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長水云。想能融變身隨于心。心想酢梅口中流水融通質礙。又想能取相即是內外融合而相通也。此是妄境中之融通不仝二諦融通。
○二正詳發相十一貪求善巧三一明想動。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夫正觀邪發皆由妄想。因內想貪求種種妄憶遂發魔境。葢有諸內而應諸外理之必然者也。文中貪求魔入是發得能招之因。陷難入獄是發得所招之報。結勸先覺是令不貪著即入正觀。章章皆爾。前之悲喜為邪慮。權寔俱照為圓明。貪求二字是想陰動魔之根本。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恠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飛精者急遣精魅也。溫陵云。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人也。彼人是人皆指修定人也。(文)現形不同有似隨物現形之方便也。化為婦女豈非破戒之漸。心搖蕩故破戒導淫乃天魔亂人之本意。既為怪鬼所惑則潛行貪欲。似乎貪財然必以淫為正意。口中好言者指魔附之人。災謂咎徵。祥謂休徵。如來出世即祥。劫火刀兵即災。令人棄家迯散故致耗散。怪鬼。前因貪物附物成形。今散人貲財其宿習也。前七趣中鬼名有十今六種為魔。餓鬼苦極不能為魔。餘之三鬼皆能向上不在魔數。吳興云。弟子與師。即求巧之弟子。說法之師。下倣此。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二貪求經歷三初明想動。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
心有離形之機則思遊歷世界是愛遊蕩。長水云觀中動掉舉種子故現此魔境。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消滅。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不自變形而變他形如佛菩薩。此遊蕩心中所好。葢貪遊佛國即現佛國景象以惑之耳。魃鬼遇風成形以合其放佚之性也。行人心愛遊蕩以類相附故能淫逸其心破戒行欲。諸佛應世菩薩遊人間皆是遊歷之事。乃好遊者所慕。又某佛某菩薩者以欲鉤牽其經歷以參承也。其人見故者謂見其作此說。邪見密興者多聽邪說。則邪見生于胸中而正觀種智倐焉消滅。魃鬼是淫習所感導淫宜矣。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三貪求契合三一明想動。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㳷。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離影像為虗。除係戀為妙。資中云夫忘機寂照想念不生理自玄會。若希求脗合愛念潛增。擬心即差遂招魔惑。澄凝寂也。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對初二兩人(初謂貪求善巧二謂貪求經歷)故云自他俱無遷變。言外無言以表內契。未聞法而心開。非密契乎。開悟之心展轉不仝故云移易。或得下是移易中事。法師無言弟子自說豈非默契。各各歡娛承上或口說偈二句。行者之心綿密愛著致為邪術所動而破戒行婬。佛有先後大小者皆顯密契。魅鬼是詐習遇畜成形之物。詐習以甘言誑惑于人。為鬼遇猿狐猪犬亦現美色媚人。由行人貪契合而魅鬼適足以壞之也。幽溪曰。綿密也。㳷合也。即前心精通㳷之㳷。夫我之因覺湛然能與諸佛果覺脗合亦求其任運而[A81]已。若心愛綿㳷澄精思而貪契合天魔得其便矣。令聞法者心自開悟至于他心宿命皆以密契之事而應之也。長水云。男女佛者。貴引行人行貪欲事無妨成佛。約教固有偏圓之殊而本同末異豈果有大小乎邪人灼然謂之大小。如來本迹豈易知之邪人輙判某在先而某在後。又乃恣其不遜有真偽之分何其愚哉。洗滌本心者反以邪見除去正見也。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四貪求元本三一明想動。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辯析。
色受伏而想陰現是圓定。心愛根本推萬化所由生也。欲知其始并欲知其終而意則至于求元也。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蠱魘二鬼咸具威力。而加以天魔之威故未聞法而使人心伏也。推原邪念。直將生生之法等于三德祕藏。謂生理化元咸在于此。如法身為因菩提為果。菩提為因涅槃為果。而肉身上父為因子為果。子又為因子之子又為果。理無所存遍在于事。即此生生是三德也。三德無非法身即同父父子子無非肉身。遞代句揭出生生本旨。三法中法身為主故復指法身常住。正報既爾依報亦然。不但以生等無生。且謂生法超于無生。能使行人信受亡失先心者。先心欲斷結出生死。今反為生生所惑。日將生生之法以究其心。自然捨正歸邪破戒導淫矣。口中好言等者。前是諸人之見。今是魔附者所說。不但淨穢無殊亦似依正不二。蠱為貪恨所成附毒蟲而成形害人者也。魘勝或即是魔鬼。世有魘勝之術取能壓伏故名魘勝。或二鬼相藉以行魔業。葢影響于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而雜以穢言。故作此論指妄為本其本顯然。不覺信受并去其窮覽之先心矣。指妄為本謂不須別求也。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五貪求冥感三一明想動。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長水云功深行著感應自冥。起念妄求魔精暗入。吳興云懸應在聖冥感在[A82]己。于未證理前求其休驗也。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虗誑遺失本心。此名癘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暫見其身如百千歲者。言暫時相見如百千歲。補遺云令聽者謬憶此人是我先世本師以傾其意耳。(文)別生法愛者。謂于尋常師弟情外別生法愛。親愛既深遂致破戒。我于下先引他人為例。今來下正指行人。既以前生為今生之緣。復以今生為後世之緣。以見感應決不相離。當斯時也雖欲出其樊籠不可得矣。古註云休居地者涅槃處也。真實涅槃豈有處耶。今指天為圓寂之地非魔是何。信是等者指前所說皆是虗誑。癘鬼即瞋習遇衰成形者也。此最能示感應。如今人事五瘟使者此其驗焉。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六貪求深入三一明想動。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尅[A83]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深入定境欲到人所不到也。非尅苦辛勤不能得之。樂陰寂而求寧靜其所知必有超于顯露者矣。孤山云束約身心名為尅[A84]己。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于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A85]已作畜生。勅使一人于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A86]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只求陰兩字[A87]已盡一章之意。一各知本業。二蹋尾不起。三起心知肇。四訐露人事。五未然禍福。皆陰事也。律外加勤以投其尅苦之好。唯此文無破戒語。訐露謂攻人之陰私也。八卷有大力鬼王乃情少想多之報。今但云鬼未必是王而神通力大者也。俱陷王難有本云多陷王難未知孰是。雨公云心愛四句當與下章心愛三句換過則前後相應。因將此文竟作愛知見貪宿命解之。未必然也。溫陵云邪定能具五通。本業宿業也。畜生後報也。此二宿命通也。知肇他心通也。訐露眼耳通也。然知後報即屬天眼豈皆宿命者哉。東土人師只聞解經不聞改經。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七貪求知見三一明想動。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知其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于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策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飡嘉饌。或時日飡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求知兩字便盡一章之意。是人即修三摩地人也。明珠珍寶簡策符牘乃川岳所藏而能知之知見無不通矣。簡策祕書也。符牘祕術也。補遺云先授彼人後著其體者。謂以奇異之物先授之使其見然後藏著身體之內。誘其起貪故也。有明月珠照耀其處者。地下有珠所以顯其無所不見。多食下是投其勤苦之好。輔行云饌者陳飲食也。亦具食也。寶藏則以寶珠為證。聖賢則以異人為證。或有下文分兩節。說法師與弟子行淫。檢郭璞傳。暨陽人任谷因息耕于樹下。忽有一人著羽衣就淫之。既而不知所在。谷遂有娠。積月將產羽衣復來以刀穿其陰下出一蛇子。便去。谷遂為宦者。後詣闕上書自云有道術。晉元帝留谷于宮中。璞上疏曰。按周禮奇服怪人不入宮。今谷妖詭怪人之尤者而登講肆之堂密邇殿省之側。塵點日月穢亂天聽。臣之私情竊所不取。後元帝崩谷遂亡走。不雜五欲名精進。此中不言宿命當是文略或別有意。有欲與前文互換謂前文皆是宿命。考前文止有各知本業一句似通宿命。若能知未死之前[A88]已是畜生是天眼通非宿命通。而盡以為宿命可乎。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八貪求神力三一明想動。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長水曰化元謂神變之本。此貪如意通。愛染忽生正見消滅。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淫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鬼。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是人指魔附之人。火光乃不附草木者。長水云必若真空刀豈能沮。准仁王經。白衣高座比丘地立是法滅相。菩薩戒中亦同此說。旁見佛土者。身不入佛土而見佛土故云旁見。猥鄙也。媟狎也。郭璞云相親狎也。山精河精等以其得五行之精故于四大無礙。壽終仙再活為魅者以仙術猶在故。其形不化者謂年死而形不化。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九貪求深空三一明想動。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
入滅欲速入涅槃也。化性萬化之性也。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于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虗空突然而出存歿自在。或現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謗戒律輕賤出家。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古云即色明空是無上智。求空滅色魔境隨生。即中云空不可著著則遭魔。文云深空亦是即有而空。故魔人所現忽空忽有存沒無定。是示為深空也。雖空有不定意重于空故言無因無果。是投其愛滅也。或云行人好空故以空惑。至于體淨支香而又便蜜。雖與空無涉而神異之事真足動人。然體香便蜜亦顯深空功德以惑人耳。受欲而得空心為魔力所攝也。京房易傳云。日月赤黃為薄。或曰不交而蝕曰薄。長水云薄蝕精氣者。此即惡星精曜能為蝕神亦為魔怪。金玉芝草雖無情物。而精怪依附能成魔也。
○三勸先覺。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十貪求長壽三一明想動。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
欲弘佛法心愛長壽古亦有之。研幾者研及于微細之處也。古人云。分段生死三界惑盡方始得離。二乘無學登地菩薩皆得變易。補遺云。變易土中微細生滅緣相生壞。若望分段亦名常住法性身。
○二致魔邪。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虗明食彼精氣。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A89]已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
口中常說等者。生佛依正皆其所生獨為元佛。長壽可知。與汝長命遂其長生之願也。口兼獨言者。修行之人與魔對說。旁人不曉以為獨言。聽之若妖魅之語。前人即旁人也。未詳即不曉也。此人不但受陰是伏即色陰亦是伏非斷。不然。豈有[A90]已斷色受妄想得意生身而盛行貪欲肝腦枯竭者乎。故知伏斷不分強釋茲文必多矛盾。溫陵云萬里瞬息乃得變易者之事也。陀羅尼經有遮文茶。夫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隷四天王。[A91]已發心則護人。未發心則害人。以彼定力虗明為利故食精氣。或不因師者。不因魔附之師而親見魔現也。
○二結過勸示二一約魔事結。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A92]已成正徧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徧知墮無間獄。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A93]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勸教後人。正是滅後正觀陰心之人。因一妄想即有發得魔境牽人入苦。故須教示。十種中唯第八有身著白衣之言餘多現比丘相。涅槃經云。未來世中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乃至現比丘比丘尼及阿羅漢像。非法說法誹謗戒律。自言得聖惑亂世間。古人共引此文解今是十種魔至出家修道。今亦依之。或附下指前十中前九是附人體。第十是自現形。九生百世指修行之時節也。謂修行人能伏受陰由九生百世之積功也。阿難雖入風奮迅四派其身乃權力示現。而留願救世必依佛勅也。正心者真欲自度度他。深信者樂趣如來極果。善揀魔佛名正知見。
○二約想陰結。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謂言登聖者謂逢十種魔而自謂登聖也。逢魔是發得境。墮獄即所招報。徧令不著可入正觀矣。
首楞嚴經觀心定解卷第九
校注
[0823001] 何下疑異若一字歟 [0827001] 末疑未 [0830001] 住下疑脫十行二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5 冊 No. 306 楞嚴經觀心定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色界四初別明四初初禪二初正釋三一梵眾天(壽二十小劫身半由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