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觀心定解卷第七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失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前阿難問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阿難攝心之言早[A1]已問戒。故佛先說持戒所以應阿難之請也。入三摩等者。欲入三摩地必須修學妙門。妙門即是耳門。從門入奧如是而後可謂求菩薩道。皆持戒後事也。先說之先對後誦呪立壇。先持之先對下一切枝葉。入壇而後修學圓通入三摩地然以戒為基址可不先說乎。四根本戒既除一切枝葉自去可不先持乎。心三即意貪瞋癡備舉十重也。大乘攝心為戒自兼心三。若口四但枝葉耳。故四重若持則該心口。不失遺者謂于戒不漏失。是則未入道場[A2]已遠魔事矣。
○二明今意二初略顯誦持利益二略示道場方軌初文分二一勸誦持。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呪。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呪。
如來藏心超出羣有永離諸相。四眼二智所不能窺故稱無見頂相。無為心佛者此佛正是無生滅如來藏心所成也。又不但從頂現且從頂發輝。不但發輝且坐寶蓮華所說。溫陵曰。現業易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心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仍邪。欲潔而偏染。不教而能。不願而為。隱然若有驅䇿而不能自[A3]已者宿習之使也。德隆而福輕。行善而身凶。多障多冤。數病數惱。綿然若有機緘而不能自釋者宿習之召也。茲非一生一劫之緣乃無始來念念受熏者。故非神力莫能脫之。摩訶薩怛多般怛囉此云大白傘蓋。即藏心也。量廓沙界曰大。體絕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傘葢。神呪從此流演故名心呪。無見頂者。華嚴九地知識自說為佛乳母初生疾捧持諦觀不見頂。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幽溪曰前說律儀以制現業。今說神呪以除宿習。不獨設教周圓亦見慈心獨至。苟非有此說宿習現前果將何法以治之乎。準溫陵師有宿習之使。有宿習之召。苟能持此神呪則罪滅福生。然宿習藏之於心非心呪而弗改。宿習有之於為非無為而莫治。今以大白傘葢體相用以臨之。將三惑以俱忘。四魔而共滅。尚何宿習敢潛藏於其間哉。
○二顯利益。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較量中先舉登伽愛習深厚尚成羅漢。言宿生則非一生。言歷劫即非一劫。次舉婬女及無心修行因呪力故資其宿善尚證無學。又登伽速證無學。彼方舉行邪呪今以正呪破之。彼是當機故得速證。阿難但是旁益而[A4]已。幽溪曰此中較量呪力之義有四不同。一汝等在會顯非一人。既為比丘愛習則薄。二約人品貴賤。登伽婬女為品則賤。聲聞佛子為品則貴。三者彼無心修行其心則劣。今求最上乘其心則勝。第四應云大小果位不同。登伽聞呪速證無學。阿難發願決定成佛。後舉譬者。塵揚順風其事非難。喻藉呪成佛有何艱險。不必以塵喻習及以風比呪也。
○二略示道場方軌二一方便。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A5]已後著清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呪一百八徧。
承上決定成佛故云欲坐道場。前科顯誦持利益謂之略者以對後文廣顯也。此科示道場方軌謂之略者亦以對次文廣示也。方軌文二。今文正明方便。準止觀于正修前具二十五種方便。一具五緣。二呵五欲。三棄五葢。四調五事。五行五法。用對今文略皆具足。如云先持比丘清淨禁戒即持戒清淨也。戒成就[A6]已著新淨衣即衣食具足也。建立道場必擇閑林深谷即閒居靜處也。專心入壇一心行道即息諸緣務也。選第一沙門以為之師即近善知識也。經云如是四事若不失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即呵五欲也。始於三七日六時行道如是不寐後則端坐安居經一百日即棄五葢也。端坐安居必調心不沉不浮。調身不緩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眠不節不恣。調食不飢不飽。是為調五事也。坐禪之時必須具足樂欲精進志念巧慧一心即行五法也。是則此經不惟正修與止觀㳷合即方便亦復大同。未結界前先誦神呪一百八遍然後結界。結界方法此經不說。應準大悲經或以刀畫為界。或以白芥子散擲四方為界。或以想到之處為界。幽溪大師山中道場則依後法以想為界也。長水云今此持戒應通大小。若出家者除戒體本淨當須懺淨。如更稟菩薩律儀彌益其善。若在家者或受近事戒。或但受菩薩戒。以下文有白衣故。真際曰誦呪百八表滅百八煩惱也。
○二正修二初一修。
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二明證。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心滅貪婬則專至於第一戒也。持佛淨戒即先所受比丘戒等也。持戒之後更須發願。天如補註曰。求佛灌頂。今佛現身名為感應。既得感應心必開悟。孤山曰佛本是無心淨故有。水清月現感應自然。若見此相當觀空寂。是佛顯然。是魔則滅。幽溪曰經中開眾為三。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優婆塞即白衣檀越。然白衣近事男或可同壇進修。若比丘尼必欲行道自當別置道場。如古之法華聖尼必有成法。交光乃許白衣女亦可同壇。此則內違律制外招譏嫌。本圖利益反致損之。幽溪據經云白衣檀越不通女人必有深旨。尚須再攷。
○三明結壇立行二初廣示道場方軌二重宣佛頂呪辭初文二一請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A7]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眾生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此阿難問結壇軌則之詳也。或云悲誨即四種清淨明誨此說太局。應知從初卷來無非無上悲誨。以圓教法門是如來無上之誨。從悲心出。故曰悲誨。心[A8]已開悟者指上多番開悟。自知句溫陵曰知呪力冥加聖果可期也。幽溪曰自知修證無學道成者謂佛世不必建壇也。而有四義。面奉慈容故。親承聖教故。根器淳厚故。[A9]已登初果故。末世反是故須建立。幽溪此釋亦指呪力加被故知無學可期。此句復含二義。一者自知修證之法。二自信如此修證必登無學四果之位。次為末法請建立道場者。前阿難問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今攝心之法[A10]已得聞矣。若立道場必須結界。其清淨軌則非佛自說何由知之。言清淨者即如下文牛糞為場十香塗地等。
○二答示二初別示二初明壇法二一立場方法。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沈水蘇合熏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夫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楞嚴壇法古有表示。但所表尚有未盡今重以觀心釋之。文中先取之取取其牛也。山中肥膩香草表首楞嚴經。飲雪山清水表楞嚴大定。其糞微細表萬行。可取之取取其糞也。雪山或表圓教。然攷大經云。雪山者名為如來。忍辱草者名大涅槃經。今亦例彼。以雪山為如來。表行人能入佛境界也。大力白牛者。攷文句以大白牛譬無漏般若。今謂雪山表佛境異即屬法身。法身中道之理超出如山。離二邊無明故如雪。行人依之而起般若之智具大根力故表白牛。非此純白之法安與大白傘葢相應耶。肥膩香草是圓頓教典。謂般若大智從教而得也。雪山清水者是性具之定。智與定合能見佛性。而言其糞微細者從無分別理無分別智起無分別之用具足萬行非微細乎。此顯即穢無穢。更和栴檀以表解脫。三德既具方是道場。次簡云。若非雪山者未入佛境界也。則無分別用反成魔事。如大經云。縱使大火焚燒身首終不求救舍念法心。此以無分別而成佛事。苟末代眾生謂婬殺盜妄於道無礙。以此為無分別行反成麼矣。別於下乃佛預指末代修行。如東震旦等不近雪山亦無白牛故為別立此法。乃表圓機。有云表別機者非也。平原表眾生心地。穿地五尺表破五住煩惱。黃色之中土表信心以顯中信。如上雪山白牛喻上根性。法華龍女方是其人。此不易得降此尚有圓機。但依心性中理以起中信。云上栴檀者即指上文和合旃檀之語。既以黃土而當牛糞可不和栴檀耶。此中十香須表十信。雖未破無明登住當以圓信歷此十心。細羅為粉亦萬行也。方圓者理圓而矩方。丈六表十六剎那。八角表八忍。忍者人也。謂八人地中具十六剎那耳。下文云不起於座得須陀洹則為十六剎那明矣。壇者起土為之方與圓合為丈六。問。十六剎那但在小乘今何入大。答。法華釋信解品。謂信解之名準小望大即屬圓教修道之位。是則十六心中前十五心為初住見道至十六心即為第二治地住之向也。問。既具十六剎那何云八人。答。前十五心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此屬須陀洹果。至第十六即名斯陀含向。有云在菩薩位中十六心但名八忍惟如來得智名也。問。前糞和栴檀用表解脫。今之十香何配十信。答。解脫之法亦可從十心而得。作此配會於義無違。
○二供養方法二初壇中供物二初晝夜常供三一壇心莊嚴。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鉢。鉢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
壇心置蓮華者。法華三昧為今經之宗也。現前一念具佛知見離思量分別為法華三昧之體。或云金銀銅木隨豐儉為之不必具用此四。即中謂木莖銅葉銀鬚金臺共為一華。金表滅智。銀表道。銅表苦。木表集。木能生長故表集也。銅附於木故表苦也。金最貴而銀次之以對道滅其義可知。苦集即道滅乃無作四諦之義如蓮華之出泥不染也。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因果在一心中即蓮華也。鉢為盛水即無漏性水。八月是秋之中表得中道理水。水中安華葉者。葉以表權理水是實。實中有權葢同體權實之義。或云八月亦表八正。大經云。若修八正即見佛性如八月露水。
○二八方莊嚴。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此第二層。取八圓鏡者上下八鏡為一壇之主。今先列八鏡以表行人之八忍也。須知八忍從四諦立。又四十五位所得法華三昧皆八人地所成故云圍繞華鉢。法華八王子亦表八人地耳。鏡外下為第三層。施十六蓮華者八人地中十六剎那一一皆是法華三昧。如法華十六王子皆於八方成正覺也。十六香爐表十六心皆是解脫。純燒沉水表豎窮實相。無令見火者寂滅忍也。葢火是因緣生法。今實相理是因緣所顯非因緣所生故不令見火。
八王子配八忍者。經云。一名有意此苦法忍也。四諦中苦有陰質故有意即苦忍也。經云。二名善意此集法忍也。集為不善以善破之。三名無量意此滅法忍也。滅則無量故得此名。四名寶意此道法忍也。道可尊貴故云寶也。經云五名增意此苦比忍也。從苦法忍增成苦比忍也。六名除疑意此集比忍也。疑為惑首故應除之。七名響意此滅比忍也。滅法忍如聲滅比忍如響。八名法意此道比忍也。道是軌則故云法也。圓教八忍乃初發心境界。故八子皆名意。葢取發心畢竟二不別也。
十六王子配十六剎那者。法華云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A11]歡喜國。二名須彌頂。即中云此配苦法忍苦法智也。苦必三相遷移而佛名不動是子動中證不動也。達苦即樂故云歡喜應配苦忍明矣。須彌亦不動義。智在忍上故須彌頂是苦法智也。經云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此配集法忍集法智也。集是煩惱。聞師子音五住煩惱皆裂故屬集忍。從忍發智則具師子之相。經云南方二佛。一名虗空住。二名常滅。此配滅法忍滅法智也。經云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此配道法忍道法智也。四諦中惟道諦最尊故道忍稱帝。惟道清白故道智稱梵相也。經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此配苦比忍苦比智也。彌陀在極樂國達苦即樂應屬苦比忍。第二可知。經云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䟦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此配集比忍集比智也。梵語多摩羅䟦此云性無垢賢。煩惱及業皆垢穢不賢之法得集比忍可以治之。又集則四心流動。得集比智即不動如須彌也。經云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此配滅比忍滅比智也。滅則自在得此名也。經云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配道比忍道比智也。道忍無畏能壞怖畏。至十六道比智聖果[A12]已圓故於忍土而得菩提。此十六名配十六心絕無矯強覽者知之。葢圓教十六剎那是初發心境界。大經云不離初發心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之謂矣。
○三分置供物。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并諸沙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此第四層。上來文中取數惟八與十六最多。初云方圓丈六為八角壇則能供所供皆在其中矣。次云八月露水及八圓鏡各安八方。鏡外蓮華香爐數各十六亦兼能供所供。蓮華為所香爐為能。今文八味十六器則惟能供。良以期心初住故皆屬意。於八忍十六剎那豈容他釋乎。白牛乳即譬佛性。大經云。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上味也。而置十六器中豈非佛性在十六剎那中耶。乳為煎餅表經融鍊。然八味皆十六者明八忍中一一各具十六心。苟非圓初發心豈彼彼互具若此。或云圍繞華外者是壇心所置之蓮華非鏡外十六蓮華也恐未必然。此第四層有一百二十八數在外明矣。佛及大菩薩究竟此八忍十六心故以為供。
○二兩時別供。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溫陵云。佛以日中受食故日中致享是也。而云中夜例之豈中夜亦受供歟。應知佛住中道故中日中夜皆表中道。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古人以為三五和合。半升是五。如大經嬰兒行有五句。一不能起者如來終不起諸法相。不能住者如來不著一切諸法。不能來者如來身行無所動搖。不能去者如來[A13]已至大般涅槃。不能語者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是為五句。又五句者。第一義空為一句。不思議假為第二句。有即是空為第三句。空即是有為第四句。不落有無為第五句。酥三合者。如大經云。一指二指三指皆見。即三諦也。蜜從華出華是大乘之因。酥從乳出密酥皆可喻習果。小火爐是鎔鍊之處乃喻現前一念。假緣而起故號火爐。三即是五同在一念。以香浴炭及令烟盡表除習氣也。仁菴云。投酥蜜於炎爐必有釜也。燒令煙盡鍊純使無餘嗅也。兜樓婆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舊云白茅香也。幽溪曰白茅香台山處處有之出香琳峰者佳。
○二壇外莊嚴二一列諸位。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帝釋梵王烏芻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
四外者壇之四外。苕溪云。西域當陽皆取東向。所云左右則右尊而左卑也。此方敷置或可隨宜。應以尊居右卑居左。如大論以舍利弗為佛右面弟子。目連為佛左面弟子。不惟西域此方古者亦以右為尊也。即中云此經在灌頂部中錄出毗盧為主故須張盧舍那。蓋法身無相即以勝應兼法身耳。舉五佛以該諸佛。舉二菩薩該諸菩薩。此佛菩薩中之要也。古註謂金剛藏常領金剛護持呪人伏魔斷障。故觀音與金剛藏當安左右。藍地迦青面力士。軍茶利金剛異名。毗盧神變經云。右邊毗俱胝。手垂數珠鬘。三目持髮髻。尊形猶皓素。圓光色無比。頻那夜迦即猪頭象鼻二使者。具如桐洲註。
○二懸八鏡。
又取八鏡覆懸虗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前八鏡以表行人八忍。今八鏡以表諸佛八智。諸佛不離初發心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恰與行人八忍相對。此科在列諸像後故表諸佛八智明矣。然不但初後皆八。真因真果諸位靡不從心而得豈非重重相涉乎。感應道交在其中矣。初明壇法竟。
○二示誦儀二初修二初行道二初明成就二一明助行。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提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專持般怛囉呪。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前卷云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亦無優劣。又云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彼等修行實無差別。故須咸禮。然菩薩羅漢之名亦不拘於二十五也。初七六時誦呪云一時常行一百八遍者。長水云此呪四百二十七句。前諸句數但是皈命諸佛菩薩眾賢聖等及敘呪願加被離惡鬼病等諸難。至四百十九句云跢姪他此翻即說呪曰。從四百二十句唵字去方是正呪。如云六時行道誦呪每一時誦一百八遍正誦此心呪耳。吳興云此說未當。所言每一時誦一百八徧者誤也。前文自說常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常行一百八徧斯是行道遍數耳。又云誦呪但誦唵字以下恐非經意。據吳興說葢以繞壇為行道也。第二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者。此心既發必須相續。不爾恐成遺忘故勗之以無間。願教。吳興曰如梵網經十大願等(云云)。即中云初二七中雖但云持呪禮佛發願必具五悔。言五悔者。一懺悔破大惡業罪。二勸請破謗法罪。三隨喜破嫉妬罪。四迴向破為諸有罪。五發願破邪倒罪。即導前四令至所在。能行五悔令至菩提況滅罪乎。第三七一向持呪則純依佛不思議力。鏡交光者表感應道交。圓人至此多入初住故承佛摩頂。
○二明正行。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清淨猶如琉璃。
修三摩地恐即指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身心清淨如琉璃者。泐潭云觀行成就也。吳興云此觀行淨或六根淨。然經意何必不指六根真清淨位。
○二示不成。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此反顯道場成就必由於師友也。
○二坐禪。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
苕溪曰。天台止觀示四種三昧。一曰常坐如一行三昧。二曰常行如佛立三昧。三曰半行半坐如方等法華。四曰非行非坐如請觀音等諸大乘經。今經所屬亦半行半坐也。幽溪云今經道場初三七日則專於常行。後一百日端坐安居則專於常坐。是則一經兼乎兩行也。
○二證。
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須陀洹者十六剎那進趣見真是第二依人。故大經云第八人者不名凡夫。縱聖果未成謂未成須陀洹。而自知成佛不謬是初依菩薩。大經云。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又云是名凡夫非第八人。前云身心清淨猶如琉璃是過於須陀洹者也。應是三四依位。
○二總結。
汝問[A14]道場建立如是。
○二重宣佛頂呪辭三初阿難述請二如來宣說三述願加護初中二一阿難請。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賴遇文殊令我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呪冥獲其力尚未親聞。惟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迴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
不以難事苦之曰憍。未證無為者。在小乘則三界惑盡名證無為。在大乘則二死[A15]已斷名曰無為。天如補註曰。昔阿難密承呪力得解婬難故曰冥獲而未聞。今乃重請顯說意在悲救此會及當來也。
○二大眾請。
於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祕密章句。
○二如來宣說二初現化佛說呪。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徧虗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佑。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呪。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耳(云云)
前云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呪今云肉髻即無見頂相也。熏聞引無上依經云。頂骨涌起自然成髻。涌百寶光即從頂發輝也。次云千葉寶蓮等即坐寶蓮華也。補遺云。此第六番放光。百寶光表百法界。千葉華表千如。有化如來坐華表千法同一覺性。從佛頂現表千法是佛所證無上之法。化佛頂又現十道百寶光表千法門佛理齊也。然初從佛頂現化佛又從化佛現金剛密跡擎山持杵表此神呪即生善滅惡之用。孤山曰。諸經神呪例皆不翻。自古人師多有異說。天台會之不出四悉。一云呪者鬼神王名。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為非。此世界義也。二云呪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呵問。不相應者即執治之。此為人義也。三云呪者密默遮惡餘無識者。如微賤人奔逃異國訛稱王子因以公主妻之。多瞋難事。有一明人從其國來王往[1]訢之。其人語曰。若當瞋時應說偈云。無親往他國欺誑一切人。麤食是常食何勞復作瞋。說是偈時默然瞋歇。即對治義也。四云呪者諸佛密語惟聖乃知。如王索僊陀婆一名而具四實。謂鹽水器馬也。群下莫曉惟智臣解之。呪亦如是。秪一法語徧有諸力。病愈。罪除。生善。合道即第一義也。具此四義故存本音。五不翻中即祕密故不翻。於四翻中即翻字不翻音。天如補註曰。孤山所引四悉者四悉檀也。悉徧也。檀施也。佛以四法徧施眾生也。初世界悉檀者隨方異說令生歡喜益也。二為人悉檀者生善益也。三對治悉檀者破惡益也。四第一義悉檀者[1]八理益也。
○二述功德勸持二初舉果人由此自行化他二初正示三初備列眾義又二一總明出生果德。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囉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佛頂光聚者。前文云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又化如來頂放十道百寶光明故是光聚。伽陀云諷誦。呪亦名頌。五會曰章。細分曰句。從法生佛故曰出生。
○二別示十種功能十一成正覺。
十方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
十方諸佛得此呪故八相成道。因此呪心為因地入道之門。該乎兜率降神入胎出胎出家逾城等相也。
○二降魔外。
十方如來執此呪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幽溪曰金剛降魔必執寶杵。金剛王寶覺義亦如之故言執也。金剛杵指山山崩指海海竭表當人觀照般若斷除疑惑覺心不昧。
○三應塵土。
十方如來乘此呪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
憑據是乘義故云坐寶蓮華。運動是乘義故云應微塵國。又乘者。法華明諸法空為座。此言諸佛以呪心為所坐之法。乘以運載為義。坐寶蓮華是載。應微塵國是運。
○四轉法輪。
十方如來含此呪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含者具德為本也。
○五蒙授記。
十方如來持此呪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
持此呪心者念力曰持。授記者果與心期曰記。是以佛之記心而成眾生之記心也。又持以握持為義。葢依手持以摩頂也。自果未成者。言記佛自凡入聖。初入分果未成妙覺故蒙佛記。是以憶呪不忘成佛果之可憶耳。又雖自果未成。而能持此呪即能持將來之佛果故佛與記。
○六拔羣苦。
十方如來依此呪心能於十方拔濟羣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瘂冤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飢渴貧窮應念消散。
依取依賴義。此中八苦與常不同。常途以生老病死足愛離冤會求不得五盛陰為八。今以三塗及盲聾瘖瘂足餘四為八。有聲無字為瘖。聲字俱無為瘂。孤山云灌頂經云。大橫有九。小橫無數。具如桐洲註。此文八難亦與常途不同。今以賊兵王獄水風火飢為八。自既依賴神呪以道化他。他亦依賴之也。
○七事知識。
十方如來隨此呪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隨取隨順之義。帶果行因事善知識。又十方分證諸佛須事極果如來。
○八攝親因。
十方如來行此呪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
行名進趣。親因是宿世受化之人。從小向大是進趣義故聞祕藏。從乘此呪心至此皆轉法輪事。又曾受化者為親因。多住小乘須聞祕藏方是進趣之義。
○九入涅槃。
十方如來誦此呪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
誦謂剎那無間之義。因此呪心剎那無間故從成佛直至涅槃。
○十付佛法。
十方如來傳此呪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如今佛重說神呪即傳此呪心也。阿難是持法藏人故云付佛法事。法事即結集法藏及憐憫人天為世間依也。使佛法究竟住於世間護持不失。以呪力故戒律清淨。桐洲註曰。傳持之義直至滅後偕前第九同涅槃相也。
○二指廣結名。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囉呪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恒沙劫終不能盡。
吳興曰總言呪心者即前文云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所說心呪也。亦是祕密藏中精要之語故曰呪心也。幽溪曰。經之前四卷則顯詮藏心。入華屋以來則修此藏心。今說神呪則密詮藏心。入壇持誦則修此藏心。是則呪名摩訶悉怛多般怛囉而義翻大白傘葢者以此。所以呪心亦準顯詮。而說文有十一段。初段總名出生果德。後十別開十種功能。須知事雖有十心惟一種而有三義。量廓沙界曰大。即空不空如來藏呪心。體絕妄染曰白。即空如來藏呪心。用覆一切曰傘葢。即不空如來藏呪心。昔印海法師甞以天台十乘妙觀消呪心十因義多勉強。每恠山教諸師往往強以止觀配釋楞嚴名義多不相循。類似捕風捉影。由此不能服於物論致使台教與楞嚴本相符合者而反成乖隔。豈非欲流通之反壅塞之乎。大率欲以台教釋楞嚴者。必屬文義相符參同於圓覺三觀。印定於本有心宗。如函葢之相應水乳之相冥。不知孰為楞嚴孰為台教然後為得也。祗如楞嚴一經要而論之不外天台所立十乘觀法。惟第一不思議境而有兩重。一顯。二密。顯如初卷至四卷約常心以開圓解。密如壇法莊嚴種種取像皆不思議境也。第二真正發菩提心文見兩處。一則當機讚佛繼之發願而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此總該四弘。一則壇中專心發菩薩願我毗柰耶先有願教。第三善巧安心止觀亦有兩處。顯則自請入華屋以來訖于耳根圓通乃至端坐安居經一百日莫非善巧安心止觀。密則依壇誦呪。壇是不思議像。呪乃不思議體。觀之緣之忘情絕解。正以止觀安心於不思議境也。第四破法徧。豎而言之則一經所明三惑無所而不破。橫而言之如圓融三諦十界無所而不非。第五識通塞。如一切諸法無非涅槃。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則於通成塞。若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則於塞成通。是故修大定者有塞須當破。有通須當護。第六道品調適。苟於覺路通而不塞當於坦途中使道品調適。即萬行中三十七道品一一稱性踏於大方行步平正也。第七對治助開。耳根法門固為正修。若有獘病亦須對治。或以六度治六蔽。如以四種律儀以治貪欲。持呪以治宿習。經云具足萬行則何行而不修。第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離法愛。所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即其事也。次研七趣辯陰魔乃別約二種能招報心以明修證。一一必須十乘具足。如止觀例歷餘心及發得九境皆即十觀成乘也。葢十乘觀法為如來開佛知見之大途通乎實相之指要。無此則不足以稱大乘。缺一則不足以成正教。即小乘經中若關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者無不具之。如曰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佛乘最上乘。凡一言乘必如法華具足十乘方可自運運人以至道場也。
○三更說別名。
亦說此呪名如來頂。
幽溪曰前云佛頂光聚從所依而立稱也。葢此神呪依化佛所說。化佛依光明示現。光明依頂發輝。則此摩訶薩怛多鉢怛囉祕密伽陀所依在頂故曰佛頂光聚。今曰名如來頂則直就頂法而言之也。
○二勸持。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呪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上須陀洹既在大乘。此阿羅漢未必專在於小。故坐道場之言亦指破無明惑。溫陵曰上顯如來境界。此明亦攝漸修。下顯持呪之益也。
○二舉因人以此滅惡生善二初廣明生善滅惡二一總勸受持。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氎書寫此呪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諸世界則不止於娑婆一界又有多土。今盡舉諸界中土故云隨也。又云隨國者指樺皮貝葉為隨國所生也。
○二別明功德二一標。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呪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長水曰世間凡夫奉信此呪必能背塵合覺漸明出世間智。三乘妙心頓獲開悟。
○次釋十一能除諸難。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呪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呪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惡星并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大毒小毒者。大經九云。譬如良毉善知除毒無上呪術。若惡毒蛇若龍若蝮以諸呪術呪藥使良。用塗革屣觸諸毒蟲毒為之消。惟除一毒名曰大龍。據大經此文則毒有大小明矣。心得正受者。不受諸受故曰正受。以邪受不能動故惡呪不能著也。熏聞云。厭鬼名眠內不祥伏合人心曰厭。蠱蝮中蟲謂蠱行毒也。正法華有蠱狐。舊維摩經有妖蠱。左傳云皿蟲為蠱。竝音古。上但云小大毒今備舉諸毒。幽溪云。此顯神呪有滅惡生善之力用也。如有誦持者水火不能焚溺大毒小毒精魅惡鬼所不能害皆滅惡力也。心得正受呪詛毒藥入口反成甘露。諸惡鬼王領恩守護皆生善力也。
○二能生諸智。
阿難。當知是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熏聞云那由他此當萬億。俱胝此當千萬。見應師音義。後文所列金剛藏王菩薩數與今合。一類相聚故曰種族。非以菩薩而兼種族也。下列諸金剛眾方是眷屬。行住坐臥常在菩提心中名決定。發彼神識。彼指決定心者。補遺云。金剛藏王得如來藏心。去惑純精陰密神速發彼持呪人神識。即中云神識既發即能見道。是人下更言發宿命也。既識宿世無數劫苦則道心增盛。若更知未來即是天眼。
○三不墮惡趣。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讚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長水云第一劫者發心修行之初時也。直至菩薩最後身時於其中間不落雜類。或生人中亦非貧賤。以持尊勝法故身尊勝也。
○四具諸功德。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自身不作對下諸佛悉與。言不作福業則呪是慧業可知。此人但持神呪諸佛功德皆以與之呪力所使也。由是下明諸佛與福為見佛之因。恒河沙尚少增至阿僧祇。非謂有恒河沙數之阿僧祇也。文有三重。初言恒沙。次言僧祇。三再言不可說以結之。其與諸佛同生一處葢為諸佛之弟子耳。古註云。如惡义聚喻與諸佛無分散也。今謂無量功德不出戒定慧不出空假中故如惡义聚。同處熏修重明與佛同生一處。是故能令破戒下重明無量功德如惡义聚。故此兩科應是一文。不清淨者指三業穢濁。如下文食噉五辛等亦是不淨。此前後文多言初心功德。疏云果報雖未成就華報先[A16]已現前其說是。也而此中但言戒慧不言定者持呪即是正。定如後。
○五除諸垢罪。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呪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呪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呪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呪[A17]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除滅更無毫髮。
前云破戒之人戒根清淨今出其相。未受時者。桐洲云。謂犯戒[A18]已未經懺悔重受之時。言縱經者。謂未持呪前有飲酒食辛之過。飲食中言縱經衣言設著又云縱不作壇等皆明不淨為淨之意。一行一住悉同清淨者謂無一行一住而非清淨。作壇之後須入道場入道場後又須行道。今三事皆無特以持呪等彼三事。孤山曰。比丘四棄即殺盜淫妄四根本重罪。梵語波羅夷此云棄。謂犯此者永棄佛海邊外。猶如大海不受死屍。比丘尼復加四棄。謂觸八覆隨也。
○六宿業消除。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呪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消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前但除一生之罪今舉往劫諸罪悉皆消滅。至得無生忍即入聖果。利益可謂極矣。所謂成就眾生出世間智義見於此。懺悔者。懺是梵語具云懺摩。此翻悔過。悔是華言。華梵兼稱故云懺悔。止觀云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館客舍也。
○七所求如願。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呪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前明誦呪功德[A19]已極至此更說女人。長水云命終尚能隨願往生諸佛淨土況世間所求而不獲耶。即中云此節多就女人說也。求長命下雖兼男子屬女意多。欲求果報速圓滿者是求近效。謂持呪之報當在來世而現在欲速得之。溫陵云。雜形謂鬼畜等類。
○八國界安寧。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飢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鬬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呪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呪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前明男女持呪功德今通及一國。癘者四時不和之氣人得之而生疾也。餘厄難如水火等。地字即指州縣等。支提云可供養處即淨剎之通稱。脫闍此云幢。又闍音都。脫都即城臺也。雨公云一心供養者必專心致敬始得靈騐也。
○九年豐障消。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呪。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恠災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鎖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明呪功諸文大槩以前生後前明國界安寧今明天龍等衛護。又前有難令安今兼指無難之地。五穀謂麻黍稷麥豆。十億曰兆。謂京兆大國多民也。星各有方故曰隨方。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頭曰枷。在身曰鎖。葢三木一鐵也。
○十惡星不入。
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有此呪地悉皆銷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上云能鎮惡星今具出其相。二十八宿為四方之紀。而稱為惡者從應逆而言也。文云作種種形出現世時即非尋常所見明矣。由旬正云踰繕那此云合。應計合爾許度量也。或云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如此方館驛。然彼由旬數有大小。或四十里。或二十里。諸經論中多用小數耳。溫陵曰。天反時物逆理皆所以為災。而反之逆之職由乎人。天與物應之而[A20]已。所謂災變惡星則應人之災惡者也。八萬四千應眾生之煩惱業也。二十八則四方之紀。八則五行之經及羅計孛也。順則福應。逆則災應。所謂惠廸吉從逆凶也。能生災異者亦應其逆而[A21]已。如彗孛飛流為應同分非星之為也。今以呪力叶乎百順故惡變悉滅乎天災祥不入其境。祥吉凶之先兆也。
○二總述佛意結勸。
是故如來宣示此呪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呪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前初卷阿難請問最初方便今云保護初學顯密二門文皆相應。冤謂冤對。橫謂橫逆。前生所結名曰宿殃。舊業是六蔽之業。陳債如負財負命等。熏聞云。具四緣故方能獲益。謂依我壇場一。如法持戒二。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三。於此呪心不生疑惑四。憶持此呪者當自惟念於此四緣為全不全。吳興曰心通者據前所說不出三義。一者證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二者發解。謂縱其身心聖果未圓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三者宿命。謂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三述願加護六一金剛眾。
說是語[A22]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以上顯呪之益下出護持之人。前文云金剛藏王菩薩一一皆以諸金剛眾而為眷屬。今正是諸金剛眾故云如佛所說。前如來所說雖明呪功實所以囑金剛也。長水云執金剛神由護法故亦護人也。
○二天王眾。
爾時梵王及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梵釋四王壇中所供皆有護法之責故次金剛發願。所作之事如現生取證及世間無畏也。既云一生則不止建立道場時矣。
○三八部眾。
復有無量藥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藥义等皆呪中有名。頻那夜迦壇中所供。故諸鬼神皆佛所囑。師者將師首領也。云令菩提心速得圓滿則於此呪為有權矣。上文云修菩提指持呪即修菩提也。上云如願願即心也。今雙承上文云菩提心耳。
○四天神眾。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前云天龍歡喜風雨順時所以日月風雨皆護神呪。補遺云。陰陽相感薄而為電。電雷光也。而言師與伯者必有神物主之也。法華疏云。有四電師。東身味。南百主。西阿竭羅。北阿祝藍。逐年巡察世間善惡者名巡官。此則於有道場時誓為保護。葢前所作之事可論一生。若水旱風雨等惟在立道場時使不為害耳。
○五靈祇眾。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前明國界安寧。國界是諸神所統故山海神等皆為永護。土地即地神。水陸空行亦各有神。萬物精祇指主稼主林神等。神王兩字是總承上文也。苕溪云。無色界天但無麤色非無細色。故有稽首白佛之事。涅槃云非想等天若無色者云何得有去來進止。如是之義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桐洲註更引諸經明無色有色。又云無色天不列天眾而在雜眾者。以其無色非前天之儔類故與風神無色者類而言之。(文)所發之願為成菩提之外護也。
○六金剛藏王眾二一述意。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呪。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述意即是本迹。久成菩提本也。若入涅槃則不住世間。故不取涅槃隨呪護人迹也。具此本迹故云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二敘護持。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餘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求入正定在道場時本所應護。前云於散亂心心憶口持常隨從彼故今云乃至散亂心等。前云金剛藏王菩薩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故今云徒眾等。長水云。欲界第六名大自在即魔所居處。求方便者謂求惱人之方便也。諸小鬼神欲為障難驅令遠離。若發心修禪即不在制。所作如願者。成就是人出世間智及於世間得大無畏也。既云恒令故不止在道場時矣。此文有三雙。一修行有定散為一雙。二魔有大小為一雙。三遮惡持善為一雙。寶杵碎首遮惡也。所作如願持善也。孤山曰。夫大聖之訓物也。或用攝受或行折伏。羣邪之屏迹也。或感其惠或畏其威。恒此二途咸令得度。今行折伏俾畏其威。若涅槃殺一闡提。法華破諸惱亂。僊豫之誅淨行。滿足之僇眾生。皆由住無緣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耳。從第四卷中請入華屋以來齊此通名示正助以修圓行。向下即證圓位。
○三明迷悟以證圓位。阿難於證入圓位之初獨問修證地位。世尊答文首敘十二類生而後明五十七位者意使一切眾生依此法門從凡入聖重重研極至盡妙覺成無上道也。為二初阿難述請二一敘過述益。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前屢呵多聞故今謙言愚鈍。此又是尊者誓願故於諸漏未求出離。諸漏指三界思惑。前見道修道二文皆慈誨也。於身心中見有佛性。如大經云我身即有佛性種子。故云快然等。
○二因行請位。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地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A23]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以好多聞故求聞五十五位。以得正熏修故叩修證階級。乾慧之後信住行向及四加行為四十四心。其說是也。然十信與初住但是開合之殊。開為方便合為住體。共成四十四心。故孤山之說不可全棄。至何漸次者。准下三種漸次。初則除其助因所謂五辛未為正行。至於第二刳其正性所謂婬心。由是之故修三摩地能得第三違其現業乃至獲無生忍。所以第二漸次名為真修。即修行之目。孤山曰。阿難所請斯有二意。一者既受行門必有位次。如得門入宅須知堂室淺深是故請之。二者經初佛語阿難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前解行圓融則心言直矣。地位無曲未知其相。因此請之。
○二如來宣說二一讚許。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未證先示故云懸示。幽溪曰。刳音枯。增韻云剖也。虗其中也。易云刳木為舟。今云刳心者。凡弟子受法於師若引瓶之受水必虗其心然後有所得也。
○二宣說二初標明二別示初又二一明理絕名相。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妙空也。性中也。圓明假也。三諦無形俱不可見何有名相。溫陵云生滅真妄菩提涅槃皆所謂諸名相也。
○二明對迷立悟二一迷真起妄。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
長水云此為分別敘迷真起妄為立位之因。地位之興本由迷悟。迷真起妄本性即虗故有斷分。斷即成悟。悟有淺深因成階降。階降既分名位斯別。若不迷真焉有斯位。故順敘也。
○二滅妄名真。
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此文略示妙位始終。大經云。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無上大般涅槃。幽溪云。一理之中本無地位。因滅妄故不得[A24]已而強立名相也。二轉依號者。眾生則轉菩提而依煩惱。轉涅槃而依生死。此從理絕名相中而妄生名相也。諸佛則轉煩惱而依菩提。轉生死而依涅槃。此從妄生名相中而復乎理絕名相也。又復應知非謂直至妙覺方謂理無名相。要須圓家名字位中了知即名相而本無知相。能如是知則修即無修。雖說地位本無地位可得也。
○二別示二初迷真起妄顛倒類生二返妄歸真淺深位立初中二初總明二種顛倒次別明十二類生初文二一敘意。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如前所明因妄故有世界眾生。滅妄則成二轉依號。故知欲證真源先須識妄。但言涅槃不言詣菩提者真三摩地即菩提也。長水云。前明三種相續。今明二種顛倒。以眾生顛倒即攝業果故。
言二倒者。眾生為正報。世界為依報。正報為能依。依報為所依。倒則俱倒二不可闕故標二顛倒因。顛倒何因。因妄而有。妄謂不實。二倒咸因不實而有。以先當識顛倒因故於五十五位之前先明十二類生。類生之後即廣明妙位始終。其意如此。三摩他亦有真偽。如涅槃明無真三昧等及能生人顛倒之心。故惟如來所得為真三昧耳。吳興云。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為凡悟之為聖。吳興之意以在迷為因在悟為果。悟必由迷故以顛倒為因。此是台家正義可與前解竝用。前解謂二倒以妄為因。今謂悟果以迷為因。
釋中云眾生為正報世界為依報未必然也。觀下經文是以生滅為眾生顛倒。有數量者為世界顛倒。故眾生中亦有依正。世界中亦有依正。其文顯然。即十二類生。似亦世界所攝。
○二正明二初明眾生顛倒又二一竝明能依所依。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初句牒徵。由眾生而有依正二報故下文所說總屬眾生倒攝。性明心者。前四卷中明世界生起則捨妙而言明。今文亦然。前云妙性圓明。茲欲釋顛倒所由即捨妙言明也。心為依正之總故特言之。性明圓者。以此無相性具依正二報。天台所謂圓具圓徧性具十界是也。因性明一照而依正二報之性一一發明還成無情有情之種。由是於本性中還生妄見。而此是正此是依判然分二途矣。妄見即無始無明。從此無明生四住惑。於畢竟無依正中成究竟有依正。佛順眾生情見故云究竟有耳。應知無明亦性本具故云性妄見生。釋籤云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不其然哉。問。此中依正成究竟有。後文何云妄性無體非有成依。答。所言依正不可得者。但云無實誰云永無。以非永無故順凡情云畢竟有。以無實體故後文云無體無依。善觀空者但觀不實。終不起斷滅見言無依正。輔行云。所言三世不可得者。但言無實誰謂永無正此義也。此有下委出眾生世界之相以明無住本義。能有即眾生。所有即世界。據後文即以所有為界。因所因者。三世中後為能因前為所因。以不住故雖曰能因復為所因。雖曰所因復作能因。故曰非因所因也。如此則無住著而亦無所住之處。此遷流無住中安有根本可得而無住內有無始無明為生世界眾生之本。
○二正示眾生顛倒。
迷本圓明是生虗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A25]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前雖因明發性。發性之時圓明即隱。如前偈云所立照性亡也。因此生妄見即無始無明。無明元無體質似為諸妄所依。然非實有故曰無依。上文云本此無住恐謂實有此本故今遣之。將復真者恐指明覺照性之時元欲復歸性真。而欲真之念即非真真如性。非真至非相似釋明上句。既是真如便不須復。必自謂非真故求復歸真元耳。如此則宛成非真之相矣。非生下明諸法生起。以為生而復為住。以為住而復為異。故曰非生非住。以為心則能生法。以為法則又能生心。故下即云展轉發生。惑能生起業苦最有力用是生力也。妄惑之力熏習成業業能招苦。然必有同業相引方成十二類生。同業互相招感名為感業。長水云。婬欲故相生。殺盜故相滅。幽溪云。同業相感此但。舉胎卵二生。不言濕化者亦以造業力大者言之也。
○二明世界顛倒二一能成所成分成二種十二。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初句總徵世界顛倒。是有所有者。眾生為能有世界為所有。分段者指東西南北之界有分量形段也。又聲香味等相因而有。總以後為能因前為所因。前後不停故曰無住。亦無無始無明故非所住。以不住而成三世也。孤山云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眾生正報因果和合亦成十二。吳興曰。第四卷方世相涉加流變三疊。對彼依報顯於正報。六根功德各千二百也。此中相涉以依從正明世界顛倒立十二類生也。既前云功德今云顛倒。古師用此釋前三疊者其可同乎。桐洲云。三世四方顯是依報。因此世界顛倒出生十二類生。吳興所云非也。桐洲此釋最是。葢三世四方之十二非十二類生之十二也。經文三世四方和合相涉[A26]已成一个十二。次云變化眾生成十二類又是一个十二。明文顯然。但下文十二區分似指十二入又是一个十二。此十二入皆在一身而亦有內外之分。若以三世四方為世界顯是依報。後以色聲味等為世界則通正報。兩種世界不二而二。當知後文束前三世四方之十二但為六塵。故復對六亂妄想以明十二也。葢色聲等六塵離眾生而論但屬乎依。就眾生而辨即可通正。經文具離合二義不可不知。
○二依報正報合成一種十二。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此文從是有所有非因所因無住所住發來。故以是故承之。因動有聲等。人師解云因念動而聞聲。因聞聲而見色。其說非也。文初以世界標名明指無情之體。先論見聞不亦謬乎。至因味知法始屬意知。六亂妄想方對六塵辨六根耳。當依長水解云。內由動相外感風輪故有聲現。因空生搖堅明立礙故有色立。風金相摩則有火光。光則有氣氣即香也。寶明生潤火光上蒸由斯流水。水有冷氣為觸。觸分澀滑與舌相對是有味生。五境合意則名為法。上皆長水語也。此中有字點上非有所有。因字點上非因所因。從聲至色香又點無住所住而為世。六境既分眾生六情染之遂成亂想。眾生六情虗妄如獼猴窺於六牕不恒其一故曰六亂。由此造作諸業而成業性。十二區分是十二入。此是所感之報便屬輪轉。十二變即十二區分也。一番受生輪轉必具內根外塵故云為一旋復。旋即轉旋。復即回復。
○次別明十二類生三一總列。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前文有兩種十二。一者三世四方和合而成十二。二者六塵六根相對而成十二。今云乘此輪轉是近承因聲有色等。顛倒承上世界顛倒十二區分。窮變旋復既具十二。變化眾生亦成十二。取其數之相合耳。此方十二時。十二月。亦是其類。
○二別示文分十二一卵生。
阿難。由因世界虗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世界[A27]已具十二。輪迴復具十二。顛倒之言多屬有情亦多在因。言由因世界者。謂世界中有虗妄輪迴名動顛倒也。輪迴之言該今世來世。輪迴雖歷三世而同一種顛倒。古註云。卵惟想生虗妄即想也。想體輕舉名動顛倒。其說甚是。言和合氣成者。同業和合而卵以氣交。如莊子云。雄[A28]鳴于上風。雌鳴于下風而風化。又孔雀聞雷而孕亦是其事。想體輕舉可上可下為八萬四千飛沉亂想此為受生之由。魚偏得其下。鳥偏得其上。當知受生之時[A29]已具上下之相故曰飛沉亂想。羯邏藍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眾生知覺之體若離器界便登聖位。若合器界便為類生。故云流轉國土。卵生之後為魚鳥龜蛇其類充塞亦不止于魚鳥而[A30]已。卵羯邏藍映上妄動。魚鳥龜蛇映上飛沉。一往偏承作此釋耳。又十二皆名想生復云卵惟想生者。十二亂想乃受生時之想。卵生之想是因中想著故獨得虗妄之名也。
○二胎生。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世界中有可以雜染之處如形類之色男女之相皆可欲之境也。眾生因之起欲顛倒。然輪迴該十二旋復。有欲即雜名曰雜染。欲字亦雜染之義。輪迴既稱雜染則顛倒必以欲為性矣。胎以情感。情愛如水有滋成之義。情有偏正名橫豎亂想。以此為入胎之由。遏蒲曇此云疱。狀如瘡疱。即入胎第二位胎卵[A31]已分也。國土之名與世界稍別。世界該根塵國土則專屬無情矣。出胎之後為人畜龍仙。資中云。人懷正道豎首而行。違正從邪斯生橫類。即中云入胎之初但名橫豎之想。至出胎後其相始現。胎遏蒲曇承上滋成。人畜龍仙承上橫豎。一往承釋耳。
○三濕生。濕以合感者。對下化生是離而名合也。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含蠢蝡動其類充塞。
濕以合感合即執著。世界中有可以起著之處。眾生感之而成輪迴。故具六根六塵十二法也。趣是趣附。輪迴既稱執著則顛倒必以趣附為性矣。顛倒中有世界眾生兩法和合。濕以陽生名之為煖。翻覆者此類最多非翻即覆。受生亂想之中[A32]已具此相。苕溪云。翻覆飛伏之貌。此約形說。謂飛動蝡伏是也。資中云。違心背信翻覆任情遂感此類或翻或覆。即中云眾生所趣不同或翻或覆非是一物翻覆不定。似不必以違心背信釋之。然資中之說亦自有義。以眾生背信者多。而翻覆之報不妨各得其一以酬因心也。蔽尸此云軟肉。濕生初相既不入胎則無前二位矣。濕相應上煖成。含蠢蝡動承上翻覆。一往偏承意必互具。
○四化生。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化生有二種。有無而忽有之化如諸天化生是也。有當體轉變之化如蟲化為蝶百合化為蚯蚓是也。古來解者如溫陵孤山取蟲化為蝶之義。吳興取無而忽有之義。然經云其類充塞豈偏取一義哉。初云變易者。化是轉變之相故云變易。世界中有可以變易之道眾生乘之具十二入名輪迴法。假是假托新質。溫陵云。離此托彼名假顛倒其說是也。觸者新故相觸。或云根境相觸。如生初禪必先現八觸。新故亂想者。若從諸天之化則以欲界為故初禪為新。若當體轉變則以舊質為故變體為新。此為受生之由。次云化相羯南應上變易。羯南胎中第四位也。今是化生即無前三乃成第一位矣。轉蛻飛行應上新故。轉蛻屬故。飛行屬新。此文會解具列古釋。天如所評最當更錄於後。
溫陵曰。化以離應變易即離也。離此托彼名假顛倒。觸類而變名和合觸成。轉故趣新名新故亂想。故感應亦爾。蛻脫故趣新也。如蟲為蝶則轉行為飛。如雀為蛤則轉飛為潛。凡以不同形而相禪皆轉蛻也。羯南云硬肉。蛻即成體無蝡相也。自下皆稱羯南者諸類通稱也。若第五鉢羅奢佉曰成形。則名隨狀貌非通稱也。孤山曰。化相者非無而忽有之化。如蠐螬蟲脫換故皮欣取新質意欲飛騰故曰轉蛻飛行也。吳興曰。轉蛻飛行未必唯舉蠐螬之類。葢是化生取譬之象。如列子曰天地委蛻。下文純想則飛。皆取譬也。是則轉蛻譬故形之易蛻。飛行喻新質之輕舉。無而忽有理合在茲。天如曰。環圓岳三師所解化生固合經意。若論諸天獄鬼等皆有化相則岳師無而忽有之說亦有理焉。宜備取之。
○五有色。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資中曰。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堅執不捨障隔不通名為留礙。精明顯著因此受生故名色相。即中云此下四類皆修行不得正道者派成四種。今言留礙者。眾生精神結聚一處即生留礙。由世界中有可以留滯之處如日月水火可以尊事眾生事之。或吞吸精色誠意感通是留礙輪迴也。障顛倒者。如星辰墮地即化為石非當體障礙耶。故知精耀元由障礙所成。所以和合著成精耀亂想也。色相羯南承上留礙。而障即留礙之意。伏咎精明承上精耀。休為吉。咎為凶。光現其象名曰精明。如景星慶雲祥麟威鳳與彗孛飛流虹霓商羊皆是其類。資中溫陵言皆有義。大槩修心煉氣者能感生此耳。
○六無色。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沉其類充塞。
此類與上文精耀相反。上云著成精耀今云暗成陰隱敵體相翻。然胎因情有。此有色無色皆情之變。銷散雖不可云情。而滅情正情之變也。云由因等者。世界中有可以銷散之法眾生惑之以形為有待身為患本銷之散之。歷十二入名曰輪迴。輪迴雖具十二而顛倒之性惟一惑耳。資中曰。由迷惑不了厭壞色想思無邊空豈非顛倒。即中云顛倒既名為惑則顛倒多就有情說也。暗者其形不著為暗。有細色在名為陰隱。熏聞問。既云無色何謂羯南。答。應取一分細色通名其類。不可即同堅硬之狀亦化生之類也。即中云銷散則無色。陰隱故亦稱羯南。空散銷沉者。幽溪云。且論欲界如舜若多神之類。不必以無色界外道言之其說甚是。補遺中以空散銷沉別對四空。空指空處。以脫色籠故。散指識處。緣識生定未免散亂故。銷指無所有處。銷前識故。沉指非想非非想處。到空之底故。方允其類充塞之義。此說亦可兼用。如是故有下通承上文。不必以空散等應上銷散。無色應上陰隱。
○七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罔象者不真之貌。為想所取。亦具十二入名為輪迴。而從始至終以影響顛倒為體。資中曰。論因或如外道凡夫祠禱神明託附形像終身奉事志慕靈通。因果相酬故生其類。資中論因之說可釋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從因招果可釋如是故有想相羯南。但此中憶成等或是類生果上亂想。以類生之果是亂想所成也。葢鬼神與人幽潛相結為感為應無非心想所注。故鬼神憶人甚於人憶鬼神。稱為想相不亦宜乎。想相之言通承上文。不必偏映伸者為神。屈者為鬼。精者無形而有。靈者能為靈通。言其類充塞者。乩仙巫覡皆是其類今世最多此種。八萬四千者應八萬四千煩惱數也。
○八無想。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隳技黜聰以六根而法外塵則具十二入故曰輪迴。彼謂至道在是豈非癡乎。頑者無知也。情識者人之生意。生意俱無名枯槁亂想。如是下通承上文。華表生精。黃頭化石。如桐洲註所載須者往檢。天台山志。有化石僧事云。天台山東有洞入十餘里有居人市肆多賣飲食。乾符中有遊僧入洞經歷市中。飢甚聞食香買蒸餅啗之。同行一僧服氣不食。行十餘里出洞門[A33]已在青州牟平縣。而食僧俄化為石。[A34]已上二種是想之變。自有色無色至此皆修行而不得正道悞成此類。
○九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凡相假借有待而成即名虗偽。相待中具有根塵。如上以蝦為目則六根亦可假待況六塵乎。因中亦然以具十二入曰輪迴也。所云染者不同欲染之染。依附不離即是染著。從染而感故是因依亂想。水母以水沫為身故疏云不從自類受身。是非有色相而成色相也。又以蝦為目是無目之色相而有其色。相待及偽染成因依皆類生果上之事因中亦然。故託此類而為羯南。長水云。託穢成身藉物為導。此釋與水母最合。幽溪曰。世人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孰有不因依以成其類亦求其正而[A35]已矣。苟有不正未有不墮茲類也。水母俗謂之蝦蛇一名蟦。形如羊胃。夫蛩蛩巨驉之負蟨亦然。蛩蛩巨驉二獸名。前足高不得食而善走。北方有獸名蟨走則蹙。食得甘草必齧以遺蛩蛩巨驉。二獸見人來必負蟨而走。二獸非愛蟨也為其得甘草以遺之。蟨非愛二獸也為假足也。
○十非無色。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呪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此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呪咀厭生其類充塞。
引者牽引。以呪術牽引令鬼附托。具十二入名曰輪迴。性者稟自然之質也。今因相引假他而成非顛倒而何歟。世界中有此輪迴。眾生有此顛倒。以此之故而成類生。古註云。如蝦蟇等以聲附卵者。葢卵必得聲然後長養非聲即壞。此與相引呼召雖合而稱為無色羯南可乎。當知呪詛之力能使現形厭物故非無色相。然因呪即有非呪即無。因呼召即至非呼召即不至。是本無色質也。無色中色亦號羯南。乃初受生時得此名目耳。前後皆云如是故有今變云由是通承上文不必偏映。呪詛亦呼召也。厭禱之鬼元非先有。實因呼召而生名曰厭生。輔行有梵志起尸使鬼事宜檢。世入鍊樟木鬼亦是其類[A36]已上二種是合之變。
○十一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蘆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合妄者。資中曰棄本蒸甞承他宗嗣以此為因其說甚是。無子而有子則子即妄。無父而有父則父即妄。故云合妄。無而為有曰罔。異成者即下云異質相成。回互者交互也。此亂想或是受生之因或是果上亂想皆可釋之。如是下通承上文。言非有想相者非有父子之想而竟成父子之想。如蒲蘆等是其類也。蒲蘆蜾蠃也。取青蟲為子。楊子法言云。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速哉。
○十二非無想。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恠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此類生以怨害為因。怨害中具十二入故曰輪迴。眾生起殺心即是顛倒眾緣和合恠成食父母想。此想亦類生果上亂想。長水曰。冤對相尋連環不止。托至親之父子發至怨之殺害豈不恠哉。其說是也。如是下通承上文。本為報怨而來故非無想。土塊毒樹實是無想。古有多釋而此解於羯南稍順。孤山曰。土梟破鏡者。史記孝武本紀云。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孟康云。梟鳥名也食母。破鏡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物祠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今云鳥者恐譯人誤。或鳥字合是等字。後人妄改耳。貙音摳。似狸而大。[A37]已上二種是離之變。
○二總結。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類生文首皆言世界結言眾生者有數量故名世界而受生實眾生也。佛意將明聖位中有單複十二故先明凡類十二。又餘經多言四生今云十二是推廣其說。足見今經為了義矣。
首楞嚴經觀心定解卷七
校注
[0771001] 訢疑訴 [0772001] 八疑入【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5 冊 No. 306 楞嚴經觀心定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明誦呪除習二一結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