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八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讚謝前法也。惑消心悟。身意輕安。謝發明覺性決通疑滯之益也。多方誨示。為無上大悲。洗我沉垢。為清淨寶王。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引前請後也。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有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失性如旅泊。見性如華屋。見性不修。如獲屋不入。故請如來本發心路。冀入佛知見也。無餘涅槃。圓果也。本發心路。圓因也。陀羅尼圓行也。佛知見圓解也。既[A1]已見性。又求入佛知見者。見方開示。修乃悟入。周稱天子曰天王。簡諸王也。
作是語[A2]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二佛慈開示二。初敘意標宗。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妙三摩提。即首楞正定。二決定義。即因心業本也。
△二開示二義二。一審因心二。一總教。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不滅不生合如來藏為同。以生滅心求常住果為異。
△二審察二。一外審。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使先審有為法無非幻妄。例明[A3]己身即幻妄本。唯湛圓真體。終無滅壞。是為真基也。
△二內審二。一明妄三。一示濁因。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四大假幻妄之身。縛性為纏。五疊織見覺之妄。汩湛為濁。纏為生死根本。濁為惑業根本。故應審明。
△二明濁相。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清水覺湛明性也。塵沙煩惱惑業也。性不相循真妄染淨異也。世間人非出世智也。故起惑擾湛。使性渾濁。
△三釋濁義。此五濁義。與法華別。葢彼依果言。此依因言也。因者。由於覺湛明性瞥起妄惑。汩湛成濁。次第有五。劫濁者。劫云時分。即三細初。不覺心動之相。為無明初起之時。非劫末之劫濁也。見濁即轉相現相也。煩惱濁即六麤前四。眾生濁即業相。命濁業繫苦相也。文五。一劫濁。
阿難。汝見虗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覺非空色。由一念不覺妄見空相。以生發遍迷故空見不分。以不分故有空無體。為雜於見也。有見無覺。為雜於空也。此無明初起混茫之相也。故為第一重。
△二見濁。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真性廓湛。本無見覺。由四大摶結以成根隔。故見覺生而廓湛壅。四大旋而覺知生。是謂相織。
△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憶識誦習。即智及相續執取計名之事也。由是於性之內分發六知根。容之外分現六塵境。根境煩搆。以惱湛性名煩惱濁。
△四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朝夕生滅。即造業相也。知見欲留。即戀著三界。業運常遷。即隨趣受生。此所以為眾生也。
△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見聞自湛圓而分故。元無異性。眾塵隔圓融之體故。無端成異。自性觀之同一真常。故曰相知。自用觀之互起生滅。故曰相背。真常生滅。同異和合。失其凖常。是命濁之妄織也。五濁從細至麤。有生皆具。所謂生死根本虗妄滅生者也。
△二審真。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虗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見聞覺知。六受用根也。常樂我淨。涅槃妙德也。生死根本。五濁業用也。夫欲反妄契真。先當擇去生死妄本。依不生滅圓湛之性。以成其功。如澄濁水必於靜器。以湛旋其虗妄。使伏還元覺。如以靜沉其沙土使清水現前也。此則初伏客塵煩惱而[A4]已。葢方旋之使伏非真無生滅性也。及得其本元真明之覺無生滅性。則無明之根本永斷。而覺湛明相於是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如去泥鈍水一任攪淘無復汩濁。乃可為因地心也。因心如此。則果地修證無有不圓。涅槃妙德無有不合。故因心不可不審也。
△二審業本五。一總教審察。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無明發業。愛取潤生。六識能作。梨耶能受。潛為煩惱根本。發為虗妄根塵。知之乃可降伏。降之乃可取果。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虗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釋上須知其處也。引空義者。謂除無結則無解。而孰能無結哉。
△二正示業本。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示虗妄根塵顛倒處也。眼耳六賊妄根也。媒引六境妄塵也。自劫真性自生纏縛顛倒也。眾生世界即根身也。器世間即三界也。
△三廣明妙用。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末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眾生世界亦具四方。即左右前後是也。世者三際迭遷。界者各有定位。界位有十。世數有三。一身所具。理自互涉。故曰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
方雖有十。常數唯四。
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四互涉。故曰宛轉。三世流變。故有三疊。自一疊十。十疊百。百疊千。成千二百。六根各具。然此權依世論。以顯妙用大略耳。若夫六解一亡。互用圓照。夫何數量所及。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依四方論。則一方三百。以三分言。則一分四百。先顯織妄。欲明根結之始使知所解也。次辯優劣。欲明耳根圓通使知所選也。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能周聽故功全也。動若等者。隨彼之動則似有近遠。在我之靜則周聽無邊。
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能取香。入能聞香。出入之中無能。故闕中交。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世出世智所知之境。唯舌詮顯。其言雖局。其理不窮。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離闕一分。合全二分。曰離一合雙。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四牒審圓根二一總告。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流根即妙湛不動者也。決之而出流逸奔境。名生死流。逆之而入反流全一。名不生滅。六受用根即上所明者。循圓則合性而深。不圓則離性而淺。深淺相遼。故遲速之功日劫相倍。夫欲速反。須擇圓根也。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得圓自在慧。則十八界無非圓通。然下劣初機未能圓得。且自一門而入。一根無妄則六皆清淨。不唯悟十八界。塵塵剎剎皆圓通矣。
△二別明二。一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二答四。一辯惑。
湛圓因惑而分。一六因惑而生。故將告一六之義。先與辯惑也。小乘見道門。斷三界貪嗔癡等十分別惑。乃證初果。故曰[A7]已得陀洹[A8]已滅見惑也。修道門。斷三界貪嗔癡慢四俱生惑。亦曰思惑。此乃根中累生無始虗習。三果乃斷。所以阿難未知也。況此根中。更有生住異滅諸微細惑。其分劑頭數。又非阿難所知者。斷盡此惑。六湛乃圓。
△二推明。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耳不見足無語。不可以為一也。耳聞法而身口同。不可以為六也。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
既無定趣。則一六之義。非本元有。由顛倒生。
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六者。麤惑妄結也。一者。法執細識也。須陀洹[A9]已斷麤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得六銷。而尚滯法執。是未亡一也。以後文證之。此乃方得人空。而未能成法解脫。至俱空不生。乃亡一矣。然小乘必消六然後亡一。大乘直亡一使六自消。叔世窮道。雖曰得妙。竟涉離微。求其真能亡一者。不可多得。覆尋聖言。葢深有所發也。
如太虗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虗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虗空本非同異。喻湛圓本非一六。合器除器。喻一六義生之由也。知太虗之同異。是非了無所立。則一六併亡而湛圓不分矣。
△三原妄。一六既無。而現有六根者。由粘湛妄發耳。故原其妄發之源以示之。文七。一原眼。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
妙湛圓明。本非見覺。由粘妄失真。於是發見。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見精眼識也。色眼塵也。二者妄結以成眼根。此根之元。攬四大而成體。以未奔境。故名清淨。方是之時。如蒲萄朵而[A10]已。葢體雖具而識未流。所謂但如鏡中無別所知者。是也。及乎流逸奔境則染。故轉名浮根四塵。而不名清淨四大。
△二原耳。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自此而下。皆例上釋。新卷葉則有竅而[A11]已。
△三原鼻。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齅。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四原舌。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甞。甞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常性為恬。奔味為變。初生之月偃然。舌相如之。皆喻無情之物者。明體雖具。而識未流也。
△五原身。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皷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覺精身識也。腰皷顙徒有觸體。未有觸用。喻清淨根元也。顙喻根元。則皷喻浮根。元因浮根然後流。如顙因成皷然後觸。
△六原意。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暗室之見。亦有體而[A12]已。識未流也。
△七結顯。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有明明覺。如所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黏妄發光。則妄有見覺也。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非變非恬甞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釋上因妄發故六皆虗妄。若離六塵悉無自體。了知即意用也。
△四顯圓四。一開發。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
彼十二相。能粘六根。障湛明故。拔一根而本明發。本明一發。則妄粘皆脫而圓矣。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不明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粘妄則由前塵。循浮根。故成隔礙。脫粘則不由不循。特寄根而[A13]已。故能互用。
△二引證。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那律尊者因精進失明而能見。賢喜龍王無耳能聽。[A14]恒河之神無鼻聞香。驕梵受牛哨報。故曰異舌。舜若多主空神也。其質如風。而能覺觸。修滅盡定得空寂者意根斯滅。如大迦葉者。雖滅意根而能了知。此皆不由不循。而發本明耀者也。
△三結示。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A15]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失彼精了。由塵起見。則根境成礙。故脫粘圓拔。真光瑩發。則浮塵幻相如湯消冰。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四驗顯。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聚見於眼。則緣明有見之時也。急合而暗。則暗成無見之時也。六根頭足既黯然無見。而觸之一一能辨。同於明時。由是驗之。不明自發。暗不能昏者。人人具有。但脫粘消塵。自成圓妙矣。
△五牒審常性二。一問難。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牒前起難也。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離幻復真。常住不壞。名七常住果。而見聽六用離塵無體。是斷滅法。依斷滅因求常住果。烏得相應耶。此誤認緣塵迷失常性也。由失常性故難契常果。實修證大患。故須難明也。諸佛所得曰菩提。寂靜常樂曰涅槃。不妄不變曰真如。離過絕非曰佛性。分別一切而無染著。曰菴羅識。一法不立煩惱蕩盡。曰空如來藏。洞照萬法而無分別。曰大圓鏡智。菴摩羅此云無垢。即第九白淨識也。此[A16]已成智。而名識者。以能分別故。楞伽曰。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有空如來藏。有不空如來藏。有空不空如來藏。寶積經曰。空如來藏離不解脫一切煩惱。不空如來藏。具河沙佛不思議法。空不空如來藏。隨為色空。普應一切。後二隨用得名。獨空如來藏為真體。故為果號。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唯埀大慈。開我蒙恡。
復揣六用疑若斷滅。而反以佛說湛常為不誠。而近乎戲論。不得為真實語者。
△二與審二。一辨迷三。一敘迷。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倒因即疑妄分別也。真倒即執常為斷也。
△二驗倒二。一約根驗。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此但無聲非謂無聞。必再擊疊問者。欲令審辨而有悟也。
△二約塵驗。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上答為倒。此答為正。葢聲有生滅。聞性常在。迷情不了。以聞同聲。是以常為斷也。
△三責惑。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二正審四。一顯常。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A17]已滅同于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聲塵或有或無。聞性未甞有無。所謂聲無亦非滅。聲有亦非生。此即不生不滅真常性也。夫知無者亦因聞根。不可謂無聲則無聞也。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牒上顯常也。
△二警發。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牒上警發。使悟常性也。
△三驗常。
如重睡人眠熟牀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皷。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皷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此驗勞生雖在倒妄。生死常性不昏不滅也。
△四結告。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不悟性常故逐諸生滅。能守常性常果可冀矣。前令審擇常性為因地心。而阿難牒難。故此結告也。常光現前根塵消落者。謂得其常心則妄塵自滅。妄塵既滅法眼自明。以此為因。則七常住果於是可獲。故曰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八
音切
(烏奚切)。
泊(步各切)。
捐(與專切)。
汩(古忽切)。
媒(莫杯切)。
織(音職)。
貿(亡候切)。
黏(女亷切)。
恬(徒亷切)。
顙(蘇朗切)。
殑(其證切)。
黯(乙湛切)。
怪(昔恠)。
選(先充切)。
頃(傷并切)。
舂(書容切)。
遄(市緣切)。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1 冊 No. 270 楞嚴經要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修道分。雖見性真。非修莫證。故即前了義。示修行門。文三。初修行真基二。初阿難伸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