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心見眼識也。識清淨故種種通利。心無際故見覺圓明。心見發光光極知見者。由心見發明。而圓照萬法也。迦葉兄弟即優樓頻螺等。或云遇馬勝說偈。彼乃小乘因緣。非圓通所取。身子智慧第一。聲德居長。故稱長子。
△二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A1]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行無不遍曰普。佑上利下曰賢。以周遍佑利故。凡具大根。修菩薩行。皆名普賢之行。心聞耳識也。分別眾生知見者。擇普賢行而成就之也。
△三鼻識。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虗淨。猶如瑠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消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孫陀羅難陀云𧰟喜。佛親弟也。前數息依根。所以攝心。此觀白依識。所以駐心也。息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其狀如煙。昧者不覺。唯諦觀能見六交見火燒息能為黑煙紫焰。皆煩濁所發也。淨觀發明。則煩濁漸消故。內明外虗。而煙消成白。及乎漏盡。無復煩惱。內瑩發光故。出入息化為光明也。消息即消煙成白也。滅漏即心開漏盡也。皆由鼻息發明也。
△四舌識。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祕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冤。消滅諸漏。斯為第一。
說法第一辯才無礙因。以降魔滅漏。皆舌識力也。苦空實相者。世間諸法。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而中有真常不苦不空。如涅槃四德。即實相也。佛以身口意三輪。應物無滯。音聲即口輪也。
△五身識。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優波離云近執。謂親近執侍於佛也。言親隨親觀。乃至脫欲承教。皆明身識欽承也。行住坐臥律儀各二百五十。對三聚成三千。復以三千配身口七支。復配四分煩惱。成八萬四千。性業即殺盜婬等根於性者。遮業即支末愆失因過遮止者。戒律為眾綱紀。親印我心。言眾所印可也。我以執身等者。言由持戒故。身與身識無不圓通也。律中得度波離第一。僧中得度憍陳最初。故今堂置憍陳。壇置波離。各立本也。
△六意識。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娑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因緣深義。謂非世間和合麤相。乃發明世出世法故。因之發心。得大通達。神通如意也。旋湛者。旋意識而復妙湛。故久成清瑩。通力圓明。清淨自在也。
△四七大悟入七。一火大。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支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冤。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消。生大寶𦦨。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烏芻瑟摩云火頭。即火頭金剛也。多婬之人。本由煖觸迫發。生為欲火。死為業火。業力增熾故成猛火聚也。徧觀煖氣者。令悟火大無礙流通也。諸礙既消。故神火內凝成智慧火發於頭上。故名火頭。生大寶𦦨。即火光三昧也。
△二地大。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飢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來如來藏。虗妄發塵。塵消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平險防損。代人濟牛。無彼我相。表善平心地無有高下也。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亦由平心故一切自在也。我即心開下皆因地大圓悟也。身界二塵。本如來藏。虗妄發生。故不相摩觸。了本虗妄。即悟無生矣。妙蓮華佛知見地。即諸佛心地法門也。行實圓契。染淨雙忘。名妙蓮華。逈出三乘。深造一實。名佛知見地。持地所持在此而[A2]已。故得身界塵消。無上智圓也。
△三水大。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A3]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牕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1]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A4]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月太陰水精也。昔師水天。修習水觀。水性圓明。故號月光。修習水精。謂觀水精性也。水性無奪者。內之津血。外之剎海。水相雖異。而性不相奪。此即因水悟圓也。浮幢王剎者。世界海外諸香水海通號也。我於是時至身質如初。敘作觀之緣也。但見其水。謂專於一觀未融四大。故未得無身。舍利弗於恒河岸入定。遭怨害之鬼所掌。而出定頭痛。亦未得無身故也。山海自在通王。即於地水諸大得妙圓通者也。月光至此。乃融四大。故方得無身。而性合真空。初由水性一味流通耳。漢州綿竹縣水觀和尚。迹同月光。稠禪師入火光定。其室如焚。亦此類也。
△四風大。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閙。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因風大悟圓。身心發光。洞徹無礙。號琉璃光。無量聲佛。亦依風大。開示菩薩。使知本覺無動。而身界之動。皆風力所轉。琉璃光。因是觀界。觀世。觀身觀心。遷流運止。悉唯風力。故曰諸動無二。由是覺了。大千群動皆即狂勞。猶百蚊蚋鼓於方寸耳。既了狂勞。乃見不動佛也。東為群動之本。而佛號不動。乃即動而靜者也。能即動而靜。故身心無礙也。傳一妙心者。知風力無依萬動皆妄。而獨證無動本覺也。
△五空大。
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因證空性故。性中所有一切皆空。身與剎海涉入無礙。號虗空藏。定光即然燈佛也。於定光所得無邊身者。法身如空。無有邊際。必假心燈寂照而後發明也。執四寶珠等者。由觀四大無依。妙力圓明。而照了法界。一切皆空。所謂虗空無二佛國本同也。又於自心現大圓鏡等者。亦由四大無依。妙力圓明。於圓洞心。內瑩發光。而交徹融攝也。幢王剎即華嚴法界剎名。
△六識大。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A5]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徧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彌勒此云慈氏。為慈隆即世悲臻後劫。愍物迷識。故示迹發明也。心重世名好遊族姓者。迷識著境。故外慕妄求也。從燈明教而名心頓歇者。了識依智。則迷妄自除也。然燈佛現乃成妙圓者。迷妄既除。心燈即現。心燈既現。則萬境妙圓矣。得是妙圓三昧。遂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故盡空如來皆我心變。國土淨穢亦我心變。無量佛性從此發揮。是謂流出無量如來。至得補處。亦不離此也。識心圓明入圓成實等者。由妙圓識心。證入實智。不復迷識逐境種種計著也。
△七根大。前云見大。此云根大者。前舉一例諸。此舉總兼別。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亦名無量光。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名大勢至。今表念佛三昧。能發智光。離三塗苦。其力無上也。所值之佛。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最後名超日月者。表念佛之人自性如來。十二時中淨念相繼。則無量性光終自發明超於日月也。觀經曰。夫念佛者。不得一彈指間念世五欲。是謂繫念。脫能如此。一無間雜。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下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此也。譬如下。示必須繫念。然後相應。不專念佛。則雖逢不逢。雖見不見也。染香則襲香。念佛則見佛。故以念佛妙薰。名香光莊嚴也。念佛得忍者。葢以淨念蠲濁想。正念滅邪受。邪濁既遣。心境空寂一切不生名無生忍。如此則自性佛土淨矣。故可攝行人同歸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
音切
(烏介切)。
填(音田)。
闤(音還)。
闠(胡對切)。
推(他罔切)。
液(余石切)。
窺(去規切)。
稚(直利切)。
捷(疾葉切)。
激(音擊)。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1 冊 No. 270 楞嚴經要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三六識悟入六。一眼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