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七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不假禪那等者。言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無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則不留欲界。麤惑不染。淨報現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眾。則眾庶而[A3]已。次名梵輔。乃大梵宰輔。而終於大梵。其進有序。
△二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初天但能執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順律儀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應。名定共戒。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由前淨心威儀戒行。而進至於妙圓清淨。又加以明悟超達。則盛德之至。故為梵王。
△四結。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莫非流也。有無明流生死流欲流勝流四果流涅槃流。皆各隨流類而趨也。欲流則趨於生死。雖至六天。未足為勝。此天[A4]已出欲流。背生死趨勝淨故。四禪皆稱勝流也。[A5]已離欲界八苦。故曰苦惱不逼。[A6]已離散動欲心。故曰諸漏不動。俱舍云。此名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也。
△二二禪三天四。一少光天。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此躡大梵之行升進具戒定慧。故曰圓滿。以圓滿故。能澄凝其心。不隨境動。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脫粘復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
△二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徧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定力轉明。妙光送發。境隨光淨。徧成琉璃。
△三光音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諸世界中。教體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積無文字說。但以眾香。此天以圓光成音。而發宣化法。故名光音。
△四結。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麤漏[A7]已伏。名為二禪。
二禪離憂。得極喜樂。故云憂懸不逼。初禪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A8]已伏麤漏。則業漸劣。行漸勝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樂地。謂有定水潤業憂懸不逼也。
△三三禪三天四。一少淨天。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由上圓光教體。披露妙理。發成精行。離前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怕寂靜。名寂滅樂。而淨力猶劣。則能通而[A9]已。未能成也。以猶劣故名少淨。
△二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者。離諸喜動。不緣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擴使淨相無際。協乎妙性。故身心輕安。而性樂成矣。以無際故名無量淨。
△三遍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徧淨天。
淨空無際。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則性樂歸託於是矣。以一切圓淨。故名徧淨。
△四結。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具精行性樂名大隨順。故安隱無量也。歡喜畢具者。此名離喜妙樂地。謂心雖離喜。而喜樂自具也。
△四四禪九天。四禪報境但有三天。其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別開凡夫報境。此四之上有五不還天。乃聖賢別修靜慮。資廣果故業而生。與凡夫不同。故又別列。文二。一四根本天。前之禪行。但是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禪。乃兼修慈悲喜捨利他之心名四無量善。無漏觀慧諸禪三昧。悉從此出。故名根本。文五。一福生天。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A10]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前雖逼苦[A11]已盡得無量樂。然樂不終樂。壞苦必隨。此天悟此。故苦樂頓捨。以捨苦樂名。麤重相滅。捨念清淨。故淨福性生。
△二福愛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苦樂二忘故捨心圓融。心無所累故勝解清淨。繇是福無遮礙。而得妙隨順。自有漏禪定而發無漏行。至於究竟。故曰窮未來際。定福如此。為可愛樂。故名福愛。
△三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從福愛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廣果。一迂避道趍無想。若於先心。不帶異執。直修禪定。使自無量光天至福愛。所修福德圓明而住。此天定福彌廣。故名廣果。
△四無想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先心雖能伏惑修禪。而涉妄帶異。以有心為生滅。以無想為涅槃。於是雙厭苦樂。專研捨心。以趍無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捨。名圓窮捨道。心慮灰凝。即無想定也。以是感報。生無想天。壽五百劫。俱舍說。初生此天。未全無想。經半劫始無。及報將盡。復經半劫有想。然後報謝。
△五結。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想念之心。麤曰尋。細曰伺。初禪二天兼之。大梵無尋唯伺。二禪無尋伺有喜樂。三禪離喜樂。有出入息。尋伺感火。喜樂感水。出入息感風。四禪并離之。不為三災所動。名不動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為真境。而有為功用至此[A12]已純熟矣。
△二五不還天三。一總敘。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第三果人。斷欲界惑盡。即生此天。不復欲界受生。故名不還。亦名五淨居。謂離欲淨身所居也。習氣種子惑也。與現行皆滅。故云俱盡。此指欲界無續生業也。苦樂雙亡。兼指四禪[A13]已下無續業也。故云下無卜居。此五天自四禪別立。通名捨念清淨地。故曰捨心同分。
△二別列五。一無煩天。
阿難。苦樂兩滅。鬬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前於苦樂有捨有厭。則心與境鬪。不能無煩。唯心境兩釋。煩惱斯斷。
△二無熱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盛熱曰煩。微煩曰熱。上雖鬬心不交。疑若猶有交地。方滅麤相。得無煩而[A14]已。此復增勝心機無對。研交無地。能滅緣影。故得無熱也。
△三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像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能滅緣影。故妙見圓澄。而染心塵像累性沉垢於是皆無也。圓見十方。故名善見。
△四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精見智照也。向滯塵垢不能發化。今既澄圓。猶如明鏡隨緣顯現。名陶鑄無礙。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幾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則局於色相。自為限礙。此能究而窮之。故出乎形礙入無邊際。名色究竟。
△三結勝。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無漏聖業。麤細有異。故不能見。
△二總結。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A15]已還名為色界。
[A16]已離欲染故獨行無交。尚有色質故未盡形累。
△三無色界四天。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定性聲聞所居。或無想外道別報。或捨厭天人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文四。一分岐超出。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隣。名色邊際。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無色。即次科也。四禪皆依捨念修定。此言捨心。指有頂因心也。因心能發無漏智慧。斷盡塵惑。至於圓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薩乘。是名回心。
△二隨定趣入。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色空識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迴。不成聖道。文四。一空處。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消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此專依捨。不修智慧。厭[A17]已形礙。竪修空觀。滅身歸無。即厭色依空者也。名空處定。故報生空處。
△二識處。
諸礙既消。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諸礙既消而無。則不依於色。無礙之無亦滅。則不依於空。唯留阿賴末那。即厭空依識者也。名識處定。故報生識處。賴耶第八識也。末那第七識也。身根既消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而末那所緣。色空識三。此位厭色空而依識。則色空麤緣[A18]已無。故唯全半分微細也。
△三無所有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逈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滅識心。此則都滅。故十方寂然逈無所往。以寂無攸往故名無所有。然此雖亡識心。未亡識性。今之行人。見性不深。多滯於此。雖能洞了色空。灰滅心慮。逮無所有。而終於識性幽幽綿綿。不能自脫生死窟穴。實存乎此。
△四非想非非想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識性者。識心幽本也。不動者。寂無攸往也。既能不動復窮研使滅。然依識滅之。竟非真滅。是強於無盡中。發明盡性。所以似存不存似盡不盡。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盡不盡。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綿綿至微之相也。以綿微不脫故。云不盡空理。而聲聞依此以為究竟。終成鈍果。外道依此無所歸宿。終迷有漏也。修出世心。至此終極。麤業[A19]已無。唯識性為滯。若奮然脫此。斯出三界矣。諸天行位。皆是三摩漸次。不徒說示其行相。相躡相資。同前聖位。但此示凡淺升進耳。若深智體之。亦可頓證也。
△三通辯凡聖。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漸次增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通指欲色無色天也。其眾乃隨業感報。未出輪迴。其王乃隨行權應。寄位升進。華嚴謂。初地菩薩多作閻浮提王。二地輪王乃至六欲。三梵天王。是也此竪論[A20]已終。故通結指。
△四結名顯妄二。一結名。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身心滅盡者無色蘊及麤識也。
△二顯妄。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三界由妄發生。七趣由妄取著。補特伽羅。即妄取之幽本也。
△七脩羅趣。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脩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脩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脩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脩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脩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脩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虗空。暮歸水宿。此阿脩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脩羅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無天行。為多瞋故也。隨業輕重。有四生之異。水穴即尾閭也。
△四通結總答四。一通結七趣。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脩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虗妄。更無根緒。
精研細窮也。夢識昏沉。故妄隨七趣。覺心妙圓。則了無根緒。
△二總答前問。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地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前問妙心圓徧。何有獄鬼人天等道。故此結示。由殺盜婬三為根本。有是業則名鬼倫。言必墜也。無是業則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無殺盜婬。即天趣也。七趣舉二。以善惡通攝也。因有而墜。因無而升。故曰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正定。則妙性常寂。無復輪迴矣。有無二無。言相傾業斷也。無二亦滅言分別情忘也。業斷情忘。則三種妄本。名迹雙泯矣。故欲斷妄輪。須修正定也。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無定處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故此牒答。三業即[1]殺婬也。
△三勸斷三業。
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虗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殺盜婬為惑業之本。故名三惑。上明諸趣。戒備失錯。而終於勸除三惑。乃戒備真要也。
△四結示正說。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二詳辨魔境。深防邪誤。魔羅此云殺者。亦云奪者。謂能殺慧命奪善法。開之有五。曰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鬼魔。合之唯陰魔天魔而[A21]已。陰魔即生死煩惱依五陰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發心者常與隨順。則無寇敵。唯正修者。違而不順。偏致惱害。故須辨識也。文二。初召告宣示三。初召告。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牀。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A22]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A23]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前法既終。當機無問。故將罷法座。而又攬寶几。回金容無問自說者。真止觀中微細魔事。非一切智莫能辨識。能隳寶覺。破法王家。故須特告。乃最後深慈也。四禪無聞者。智論說。比丘無多聞慧。但勤小行。得生四禪。便謂[A24]已證阿羅漢。及乎天報將畢見有生處。遂謗佛妄說羅漢不受後有。因此墜墮。乃邪誤之咎也。
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二正示四。初敘魔所起。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覺圓心體。所謂真元。由迷理背真。化迷立妄。成有漏界。為魔所依。化迷者。隨迷轉變也。
當知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虗空耶。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喻片雲。以明世界虗幻微芒易以消殞也。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真元之體本自廓然。虗空國土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發真不迷。則無安立者。故自殞裂也。或曰有漏空界乃眾生同感。云何一人而能消殞。矧古今發真者眾。而空界依然。安在其消殞耶。曰同業所感不離晦昧。發真返明。故可消殞。然眾生不可盡。世界不可盡。故雖一人發真。而眾復感結。所以依然。使同業之人同能發真。則山河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而為淨妙佛土矣。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㳷。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魔以晦昧為依。今修禪飾定。妙心精明。與菩薩羅漢㳷合。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惱害也。凡夫天魔王天也。惟未得漏盡通也。
△二悟則無惑。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鄰。不日消殞。
妙覺真體無動無壞。正力所鑠。邪氣自消。
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柰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徒恃神力。言諸魔也。五陰主人。指其心也。陰消入明。指發真者。
△三迷則遭害。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呪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登伽眇劣。只毀戒體。諸魔熾惡。能隳寶覺。固宜深防也。宰臣籍沒。喻幾於覺位。而淪墜惡趣。
△四隨陰詳辨五。一色陰三。初示陰相。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消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消落諸念者。以湛旋其虗妄生滅也。離念精明者。得元明覺無生滅性也。湛寂故動靜不移。離念故憶忘如一。定力雖爾。而色陰未破。故如明目處暗。雖精性妙淨。而心未發光。此色陰之相也。陰以蔽覆為義。區局性真。故曰區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五陰盡相。非滅身歸無。乃觀力洞照不為迷礙而[A25]已。故譬若目明朗則十方洞開也。最初一念空見不分。名劫濁。乃色陰之體也。故色陰盡則超之。色陰始因父母[A26]己三妄倫交結。故曰堅固妄想為本。五種妄本。經末自釋。
△二辨現境十。一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中一色陰定中也。妙體本融。由妄質成礙故。精窮妙明。則四大不織而身能出礙也。然此特定力所逼。使精明流溢。暫而不常。故非聖證。
△二體拾蟯蛔。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真精妙明流溢前境。則外無所隔。流溢形體。則內無所障。故能身內拾出蟯蛔。此亦暫爾。
△三空聞密義。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魂魄意志神五藏主也。執受第八。識為七識之總。身為五根之總。既為總統。故無所涉也。前之精研。初能外虗。次能內徹。此復內外精研。俱虗徹故。五神七識皆失故。常迭互相涉故。夙昔聞熏自能發揮。而忽有所聞也。今夫刻意凝神。討論之極。則奇文麗藻未嘗經意者。往往煥然得於夢寐。則精研激發神者偶現。類可知也。
△四默現佛境。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淨穢之境常隨心感。故澄徹之極。則心魂染於靈悟。佛境現于心光。此同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也。
△五空色如寶。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虗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精研妙用。抑伏雜想。制心勝托。力用過越。故妙明逼極煥散而現也。
△六暗室如晝。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合。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人固有不明自發暗不能昏者。惟細微定心澄使不亂。而後能現。暗物不除。言皆實境。不隨定變也。
△七身無所覺。
又以此心圓入虗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定力虗融。則五塵併消。四大排遣。純覺遺身。故無傷觸。定力所持。故火不能燒也。世之端居喪我者。尚能使形槁木而心死灰。況真定之力哉。
△八見能洞觀。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厭麤濁之質礙。欣淨妙之虗融。名成就清淨。凝想日深。久而自化。故能洞觀。得無障礙也。
△九夜或隔見。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研心窮遠。逼迫精神。遺身而出。冥有所至。故能見聞遠方事也。上皆未離色陰。徒因定力。而能出礙。見聞遠及。若色陰盡。則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六通縱任。無為山壁。由之直度。固無疑矣。
△十漸發魔事。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所見知識乃魔變現也。前九但明定力。獨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不能動魔。研究精極。乃漸發魔事也。故下文魔事愈甚。
△三結勸深防。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十七
音切
校注
[0869001] 殺下疑脫盜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1 冊 No. 270 楞嚴經要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色界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故名色界。通名梵世。為[A1]已離欲染也。通號四禪。為[A2]已離散動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禪定感生。然特有漏禪觀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麤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世間道也。文二。一列明四。一初禪三天四。一梵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