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十二
〔所作不是隨情情者〕
〔五陵煙月〕
五陵皆在長安之北即古帝王山陵所在也如高帝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坡詩云五陵多豪士古詩云五陵煙月多年少往往或容豪傑之葬或貶謫於此或棄官隱遁於此者。
〔疏略分修證之位〕
若一道竪論此章屬解威德[A1]已下屬行今取普賢[A2]已下四章是上根修證緣普眼觀成同佛剛藏發難佛答種種取捨皆是輪迴[A3]已顯覺智之源故彌勒所問復究輪迴之本但是普眼章中餘義既起觀行必有修證位次從凡至聖如何差別故云修證位次言略分者如華嚴瓔珞等經廣明地位今經略明之耳。
〔經不思議事〕
大疏云何名不思議心言罔及故何法不思議謂前輪迴[1]本末種性差別即經事字何故不思議同今疏云云彼具三義今唯第三。
〔疏立相迢然破相俱絕〕
但揀立相破相不揀終教者約空性相三宗對說故(迢字宜作條)。
〔疏此之前〕
此字悞也大疏云比之。
〔疏蕩除細惑〕
彌勒章斷二障根本微細惑故得大饒益。
〔序及玄談[A4]已明言此是別教一乘〕
問序及玄談何處說是別教耶答序即性起為相處謂別教性起義結指所詮以歸當部等玄談即乘攝中一乘所攝處謂是會三所歸之一等如大鈔七云經含性相權實是圓頓宗具在教起因緣第七段中[A5]已如前說(二初二末)有謂大鈔云頓教今云頓別教者別字之錯即是頓字今謂大鈔止有頓漸淨穢二對故云頓教今鈔加同別一對而謂別字之錯者何止別字之錯乎亦多却一乘非法華通教等十五字也有謂別教者即別為一類離念之機故云別教非同別今謂此是古人之陳言知其非者適足以發笑豈應猶坐比邪吾宗止有圓別之別天台有歷別不謂又立離念之機之別若爾諸祖立教處何不言邪殊不知吾宗有此說者正緣天台不立頓教故云五時之外二十餘部頓經別為一類離念之機而說不有此門逗機不足若見此別字便謂以此立別教者亦何異易簡折薪遇同字即謂同教耶有謂此經是異時三乘屬法華破會者猶可笑也其異時三乘即戒賢三時之初二時也祖師[A6]已將法華難破豈當特違耶又況圭山謂是別教一乘對揀法華同教一乘謂是頓教對揀汝謂屬彼通教破會何參商之太甚乎去情思之。
〔經非性性有〕
非性者非前五性及差別之性同金剛十七疑法身非相好謂金師子色性有者差別性皆有圓覺同彼相好非不法身謂師子有金也又非性是以理奪事性有是依理成事。
〔經循諸性起〕
循者隨也謂覺性不守自性隨諸差別之性差別性起時全覺性起覺性平等無取證者如眼自不見眼耳。
〔對待得名〕
大鈔云對待假名然二俱可通。
〔倒似岸移隱於住相〕
大鈔云倒似執蛇隱於繩相然義意不別但以字不若似字此是遍計義鏡像脩證是依他義。
〔疏一分塵盡〕
頓教頓斷障習今云一分者約行布義故。
〔疏夢渡大河〕
大經疏(三十八)八地經顯七地[A7]已前皆夢中修道具云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2]即便覺寤既覺寤[A8]已所作皆具息云云疏云喻前正行廣大也論云示此行護彼過想者非無此地無功智故如從夢寤雖無夢想非無寤想但此行寂滅故云所作皆息鈔云即喻前意雖無夢想喻護彼過想。
〔小乘果別〕
今約成佛義小乘不成佛故云果別。
〔唯識五位〕
為迴心二乘說一資粮位資益[A9]己身之粮方至彼果即福德智慧二種是菩提涅槃道路之資糧唯識論云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資糧位即地前四十心謂信住行向然彼[A10]已前八六四二十千劫皆不入此即外凡位亦云遠方便謂十千劫修十信等言[A11]已前不入者會聲聞迴心向大耳。
〔為趣正覺等〕
釋資糧順解脫為求菩提故為度有情故修習福智二種資糧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此菩薩因依善友於唯識義雖深信解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門外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令其不起現行言二取者即能所取也隨眠者二取習氣也隨逐有情眠伏藏識二障種子(二現行雖伏其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故未能伏斷)。
〔二加行位〕
順解脫分既圓滿[A12]已隨順通達真如捨離二種能所取故證無所得能入見道加行者以近見道故是見道之加行故。
〔尋思〕
尋思有四謂尋思名(一也)義(二也)自性(三也)差別(四也)假有實無謂推求行相方便因相說名尋思名者謂色受等名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實名召諸法勝故但云尋思於名義者如名身等所詮蘊處界等得若體若義總名為義由義寬通故但名尋思於義此中唯觀妄情所執能詮所詮謂所取無故空於遍計所執無非依佗故言假有實無一切有為法皆義中攝自性通二謂名自性義自性差別亦二謂名差別義差別開之成六今合之為四。
〔煗注依明得定發下尋伺〕
(次前及大鈔用思字却恐人作平聲故用義大同)明得是定尋思是慧故名為發明是無漏慧初得無漏慧之明相故云明得明得之定也明與煗從喻為名明者如日初出先有明相煗者如鑽火欲出先有煗觸聖位見道如日如火故謂慧日道火也。
〔頂注依明增等〕
觀所取名義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但以伏除所取難故分上下二位尋思位極故復名頂頂是極義明相轉盛復名明增。
〔忍注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等〕
前煗頂觀所取假有此智忍可前境離識非有所取空[A13]已復能遍知能取亦空了知內識及所變相互不相離如幻事等。
〔忍〕
者樂也印也順也順通二義一樂唯中忍二印順初後合但言印順定也又差別相言之下忍名印前所取無故中忍名樂順樂無能取順修彼故上忍但名印順印能取無順彼故合三忍名印順定。
〔世第一注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等〕
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二空雙印(鄰於見道故)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此名(無間即定無間之定二義皆通)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印無二取〕
者煗頂及下忍伏除所取中忍上忍伏除能取今雙伏除二取言伏除二取者唯分別及二現行非俱生及二種子順決擇分者決擇是智即擇法也決擇即分名決擇分決揀疑品彼猶豫故擇揀見品彼不擇故疑品擇而不決見品決而不擇故此智品名決擇分分是支義因義即擇法覺支。
〔三通達位〕
初照理故亦名見道位地有三心謂入心住心出心此初地入心見道有二一真見道以無分別智為體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種子)二相見道有二一辨三心二辨十六心(十六心亦同小乘四諦行相)具如大鈔(二十一)。
〔四修習位〕
從初地住心至金剛無間分齊即十地滿等覺位中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無間道中惑盡解脫道中得究竟果今是因位故至無間道為欲證轉依果故數數修習無分別智故名修習位。
〔斷除障〕
除字悞也大鈔云餘障此是見道所斷二障分別隨眠餘之障故云餘障即俱生二障種。
〔證二轉依〕
有二一總為別依二本為末依(謂轉捨轉得轉滅轉證)初總為別依者論云此能捨彼二麤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為依(染即遍計淨即圓成)轉謂二分轉捨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麤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佗起中圓成實性(流轉還滅依也即所捨所得)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菩提二本為末依者(即真如為迷悟所依也)或依即是唯識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迷此真如受生死苦悟此真如得涅槃樂今由斷二麤重故轉滅依如生死轉證依如涅槃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A14]已證得以是因位攝故要成佛方證故。
〔五究竟位金剛心後〕
者出前因位也。
〔解脫道〕
者得二果之初也盡未來際皆此位收。
〔攝論四地〕
一勝解脫行地慈恩以此地攝唯識資糧加行二位大鈔云今詳諸文初地但是三賢無加行地也餘三地同前謂見道地修道地究竟地然此三地亦不全同(云云)瑜伽七地為直進人始教以信成位故開為一位一種性地(十信)二勝解行地(三賢)三淨勝意樂地(初地)四行正行地(二至七地)五決定地(八地)六決定行地(九地)七到究竟地(十地及佛)又彼瑜伽說十二住與七地大略相似但開依十二一種性住(十信)二勝解行住(三賢)三極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上三合之總名增上慧住)九無相有功用住十無相無功用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菩薩住十三最上如來住或十二住就因位說或十三住通果位說第三[A15]已去如次是十地此上攝論四地瑜伽七地十三住等竝不立加行仁王瓔珞華嚴等所說地位悉不立加行以十地中地地有加行為入地方便故如華嚴地地有文皆在當地文初所說問初地加行許非聖人二地[A16]已去加行豈是凡夫耶答二地[A17]已去各未證本地真如時何妨有漏心同凡夫以非一人次第而證故(大鈔二十一)。
〔仁王五忍〕
演義引彼經云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謂伏忍上中下(三賢)信忍上中下(初三地)順忍上中下(四五六地)無生忍上中下(七八九地)寂滅忍上中下(十地等覺妙覺)然彼十五忍今鈔寂滅忍注唯言上下大鈔亦引彼經所結十四忍又云是十四法門此彼不同者瑜伽十二十三之謂也伏忍唯三賢不開十信者由終教以本位攝方便故沒於信名以方便攝本位故即十住名十信彼經偈云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堅心又彼十三法師亦不開信只以十信為種性位義同伏忍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A18]已上三賢)四善覺(初地)五德慧(二地)六明慧(三地)七爾𦦨亦云𦦨慧(四地)八勝達(五地)九常現真實(六地)十玄達(七地)十一等覺(八地)十二慧光神變(九地)十三觀佛菩薩(義當十地及等覺佛除也)。
〔瓔珞六種性〕
即本業經別譯亦不開信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A19]已上三賢)四聖種性(十地)五等覺性六妙覺性(前四總收大位後二因圓果滿)復名六堅謂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頂堅覺堅復名六忍謂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復名六慧復名六觀(云云)。
〔天台六即〕
一理即一念心即如來藏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二名字即理雖即是日用而不知以未聞三諦全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於名字中通達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菩提三觀行即若但聞名口說如虫食木偶得成字是虫不知是字非字既不通達寧是菩提必須止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心口相應是為觀行即菩提四相似即逾觀逾明逾止逾寂如射鄰的名相似觀慧一切世間生產事業亦不違背是為相似即菩提五分真即因相似觀力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發心住[1]乃至覺無明微薄智慧轉著如十四夜月光垂圓闇卒盡能八相成道等六究竟即等覺一轉入於妙覺智光圓滿不復可增名[2]等提果總以譬喻如貧家寶藏而無知者(理即)知識示之即得知(名字)耘除草穢而掘出之(觀行)漸漸得近(相似)近[A20]已藏開(分真)盡取用之(究竟)見大經疏(二十七)鈔(二十五)。
〔頓教無位之位注無位者乃至本來平等同一覺故經即就實無證〕
謂無取無證等科云圓覺無證又。
〔約妄說別〕
經云。
〔眾生迷倒乃至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科云對機說證然即此[A21]已見無位之位行相何必異說廣如前辨(三初)。
〔注後兩重說平等因果〕
重字誤也當用品字自第二會說十信[A22]已後次第說住行向地至第七會初六品說等覺即差別因第七會中品說妙覺即差別果(不思議法品隨好品十身相海品)第七會中普賢行品說平等因出現品說平等果故云後兩品。
〔解心破倒正等法為解〕
破字悞也大鈔用數字又多却等法二字雖大鈔有之除却為妙或者移等法二字於倒正之上義亦可通。
〔不妨有悟人〕
人字悞也大鈔云悟入。
〔此句我見者是第七識中四惑之一數〕
疏有二義一上句我體元無妄想為有次句由妄執故生愛二約能所執以釋謂上句我體即所執下句我見即能執我見是第七識中四惑之一數又亦可二句通配四惑然大疏初義是同第二義約能所執文相亦同所不同者云我見是別境中慧故無著金剛論以為法執又亦二句通配四惑全同今鈔良由能執可通第七識中四惑之一亦可通別境中慧故影略之耳辯疑悞謂後人改易自是第七識乃至有此四惑故二十六字應削去却添大疏我見是別境中慧等十七字今謂若非疏主自意後人焉敢若此。
〔日光隙塵之喻〕
漸宗坐禪人初學坐者白師云自從息念[A23]已來想念紛然不知是何惡業師云如隙中日光光中有無量輕塵紛擾然滿屋總是此塵但闇時不覺遇日光則見汝藏識心念數如塵沙此迷不覺今因息念分有功用故覺之耳。
〔釋偈義意開而用之〕
開字悞也大鈔用間字。
〔證理行相〕
此下脫二十四字大鈔有二證理行相往往傳寫者悞就次證理行相下寫之耳今依大鈔補云就初地證遍行真如斷異生性障處明之以例餘地證理行相。
〔疏因教筌心〕
筌字誤也大鈔用詮字。
〔以此忘言象而得意〕
此悞大鈔用比字。
〔標指〕
指字音志幟字悞也大鈔云標指者標謂標舉又標者亦是指示之義指者即標指天月之手指故云標月之指今依大鈔。
〔不是且看後始棄之〕
圓頓之宗正聞法看教之時便勿滯情於文字不同權漸之教且看文字然后忘詮會旨。
〔講聽二士〕
大鈔云講聽之士義雖俱通不若之字。
〔注昨日前日今日識故〕
今日二字悞也大鈔云木心。
〔疏智明圓覺〕
明字悞也大鈔用冥字。
〔唯真妄俱真竝無真妄俱妄〕
止云無非解脫皆名涅槃不云無非縛著皆名生死故云俱真不云俱妄。
〔智慧菩提〕
提字悞也大鈔用薩字經中智慧對愚癡菩薩對外道其義甚明。
〔疏前由普示〕
大鈔云由前普示義雖俱通不若大鈔。
〔終不可免却得不如處陰影滅〕
大鈔云不可拋得却不如處陰影滅大鈔頗優。
〔故次後云〕
大鈔云故次復云。
〔就大乘中〕
大鈔云復有權教所說禪定實教所說禪定今鈔缺實教一句。
〔就實教中〕
大鈔云復有理定事定頓修之定漸修之定今鈔缺漸修一句者影略之耳。
〔大𦦨相續〕
大字悞也即火字。
〔疏心靜即現如來〕
大疏云心淨又次云此約心靜故然法中由心靜故於觀心中現正約取靜為行義喻中約鏡磨瑩現像或者取喻又取鈔中別釋現義的從自淨心中顯現故以淨字為正今取法說靜字為正。
〔方能對機〕
大鈔云方能對境對機今缺對境二字從略故。
〔略於中間謂成時〕
成字上脫一觀字大鈔有之。
〔經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觀彼觀約眼外觀(平聲)約智內觀(去聲)今作去聲又能觀曰觀(平聲)所觀曰觀(去聲)亦通平聲也如觀十六觀經上觀字約能觀(平聲)下觀字約所觀(去聲)若漢書云覇王觀(去聲)於漢王注云言其審諦觀之也若觀音經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四明疏竝作去聲評曰今經能觀是智所觀心性是識科云簡濫謂簡識殊智當作去聲又觀經云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令心眼見亦作去聲下文作是觀正觀邪觀例然。
〔經無知覺明〕
今經云所了身心大疏云異乎身心二鈔所釋皆云此觀所造異於前觀前觀以了知身心為境故無知者異於心無覺者異於身若爾大疏異乎為正若取所無之義謂無知覺三字即上所了者此云所了義亦甚當二疏互顯耳。
〔若云無知便是真知亦無〕
大鈔云若云無知知便為淺科釋明其所用有本就釋明所用便分法喻合三却於正顯體中分所遮所表然不若今本為正。
〔訶為邪小者〕
此下大鈔脫二行半文有謂今鈔後人添之非彼脫也今謂鈔有二訶為邪小必然傳寫大鈔正書前訶為邪小悞於後訶為邪小文下寫之但于傳寫脫文多應若此。
〔約妄計三四等〕
即三種四種涅槃。
〔身心塵域等乃至故云超過也〕
一行半大鈔無或云今鈔多却今謂於第三意中兼之此義以後文配釋礙無礙境應疏主持用增輝其義略鈔反更增廣文相前後頗多不必疑也。
〔合起幻等〕
大鈔云今超幻等悞也。
〔毗盧遮那是法界身〕
身字悞也大鈔用義字。
〔經如器中鍠切韻云訓和訓樂〕
(音洛)宋韻云訓和訓樂亦鐘聲也今疏三釋初義闇合宋韻依此迴潤當云如器中聲鍠鍠出外聲是體鍠鍠是聲之相當先言其體也然依宋韻鍠鍠是聲只依先譯義亦可通但疏主不見宋韻疑故以三義釋之若見宋韻必不加後二義耳慤疏依大鐘釋之即是鐄也不出經中鍠字義相故云未免媕婀辯疑悞云疏鈔三解皆失經意而慤疏意却相符今謂且未論不領悟疏主三解忝是孫牟何太孟浪乎故芝漩澓嘗云某凡聽笑菴三講至此三破并之諦祖悖德神明貽禍三招逆意之事告爾後學切宜誡諸。
〔疏樓拘鐘相形礙管聲〕
疏云謂彼又疑鏞不是鍠故羅之以管不的云鍠訓何物為當是鏞為當是鍠正作管籥之管破之或曰即拘管之管疏主悞也令謂拘鐘相礙管聲對偶既明若作拘管義釋者管字無用與礙字義無別放疏主若爾之不明乎爾則辯疑悞謂經與慤意俱失應果然耶故知此說斷然不可。
〔但云寂不云滅〕
有本寂滅二字倒置悞也。
〔故寂之滅之〕
大鈔云非故寂之(滅之應改不字作亦字)。
〔悟淨圓覺心也〕
大鈔心字上添以淨覺心三字今鈔從略義亦不缺。
〔今證彼也〕
今字悞也大鈔用令字。
〔但以頓悟漸修故〕
有本大鈔無悟字傳寫之脫也有人取彼今謂前文云俱是頓悟漸修但前是上根通修若無悟字應前是頓修此是漸修耶。
〔故不分別〕
大鈔云故不別分悞也此是中下根故開作三觀前是上根故但作二空法界觀故云不分別。
〔赴心〕
赴字悞也本鈔云起心。
〔無十相故名大涅槃〕
彼經云師子吼言無相定者名火涅槃以何因緣名為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為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等(如鈔所列)。
〔若有比丘數數修習三種相者則斷十相〕
數數修習三昧定相數數修習智慧定相數數修習捨相是名三相然彼經以二乘定多菩薩慧多世尊定慧均等名為捨相以今三觀配者奢摩他者名為能滅故名定相毗鉢舍那名為正見是名慧相憂畢叉者名為平等是名捨相定。
〔三昧若取色相不能觀色常相等〕
師子吼言云何名為定慧捨相定名三昧者一切眾生皆有三昧云何修習三昧若心在一境即名三昧若更餘緣不名三昧乃至慧捨亦復如是佛言如汝所言是義不然如是餘緣亦一境故又言眾生先有三昧是亦不然言三昧者名善三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云何而言不須修習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觀一切法名善慧相不見三昧智慧異相名捨相(正同不取幻靜絕待之義)善男子若取色相不能觀色常無常相是名三昧(大鈔注不能觀色常無常者現量而觀心一境故故名三昧觀色常無常者揀擇分別故名慧也)魯魚云不能觀色等者親檢涅槃經即無不字乃是後人擅加應知若取色相一句貫通下足三相也評曰今謂若取色相不能觀色常無常相反顯不取色相正唯三昧如次文云。
〔此初名止取靜澄神〕
彼云但不取色相是故定相當用不字慧相則無不字義理甚明良由彼經南北本別應所撿之本異耳。
〔注駕駟遲疾〕
具云如善御駕駟(四馬車謂一乘四馬而駕也)遲疾得中故名捨相(即同中觀)。
〔注世尊定慧等故見佛性〕
合駕駟也。
〔名曰平等注不諍〕
大疏云不淨或曰當云不靜靜字甚當。
〔注生大憍慢〕
具云菩薩或因說法而生憍慢或因布施而生憍慢或因貴人所敬而生憍慢(云云)當知爾時不宜修智應修定是名菩薩知時非時(有憍慢者若智慧增憍慢轉盛故宜修定以伏之耳)。
〔注精勤未益〕
具云菩薩勤修精進未得利益涅槃之樂以不得故生大悔心以鈍根故不能調伏五情諸根諸垢等當知爾時不宜修定宜應修智是名菩薩知時非時(懷疑及悔不堪入定宜以智慧觀察對治)。
〔注能見五陰生滅之相〕
修證儀云但彼漸門觀陰法等故云小異也彼是漸教故今取大同之義耳。
〔疏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則推窮諸法性相〕
淨覺云推窮諸法性相是唯識觀復有真如觀等豈非用心耶[A24]已具前文(三末)。
〔生金銀〕
胡夏雙彰也胡云生像此云金銀。
〔聞慧等者緣三界〕
聞字悞也大鈔云三慧。
疏三(辨音章) 鈔十一 大鈔二十三
〔經令悟實相〕
前是起行之悟即解悟今修證而悟即證悟亦通悟。
〔疏觀網交羅〕
二十五種互相交絡如網故。
〔經便入涅槃〕
即無住處涅槃。
〔兼能釋觀名〕
能字悞也大鈔云兼解。
〔隨流分異〕
隨字悞也大鈔云滓流。
〔經於陀羅尼〕
此云總持總持寂靜謂不失寂念及靜慧故。
〔鍠等之聲〕
若依注當用鍠字若據釋相大鈔鐘字為優。
〔隨犍應響〕
具云犍(巨寒)椎(音地)聲論翻為磬亦翻鐘亦一切法器之通稱資持云諸律論竝作犍槌(亦音地)又羯磨鈔直云犍地或作犍椎者悞也。
〔疏及後一圓〕
三觀齊修頓具三觀故名為圓教也。
〔疏初中士觀〕
士字悞也即七字。
〔廓爾清虗〕
古本云澄虗正釋湛海澄空澄亦通且從今鈔故云波瀾不動等此是牒疏故等字悞也大鈔云疏云不動者今依大鈔。
〔如波不起〕
起字下缺波不起三字大鈔有之。
〔此門與前雖法體無別先動後靜之喻亦無別意〕
無別者多却無字大鈔云雖法體別謂先幻後靜先幻後寂靜寂有異故云法體別也所喻法體雖別能喻之相先武後文功成退職大意不別故云亦無別意。
〔經圓合一切〕
此之一輪圓修三觀故云圓合。
〔疏云圓融和合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乃至雙遮雙照遮照同時是為圓覺〕
又靜觀是理幻觀是事寂觀雙具理事又靜觀是雙遮幻觀是雙照寂觀遮照同時於是中道現焉或曰雙存即同教也得非此經屬同教乎今謂作是說者猶見同字而謂同教之謂也當知此是今經所具遮照同時之義也如華嚴中所具雙遮雙照存泯無礙亦同教乎。
〔經經三七日〕
佗經局定斯限今經不定若下根三期中根三七日上根不作方便。
〔疏積習〕
積字悞也大鈔云即習。
〔亦障通門觀故〕
門字悞也大鈔用明字。
〔經便知頓漸〕
齊修圓修是頓單修是漸。
疏第四(淨業章)
〔疏遠成所答文殊之問〕
指經之來意云遠成文殊所問然亦可指前章彼云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故。
〔疏炳然齊現如琉璃缾盛多芥子〕
炳然齊現華嚴十三之一也謂微細相容安立門若爾與彼何別耶答彼是德相法爾如是今經觀成一念頓具耳。
〔經因何染汙迷悶不入〕
前章三觀既成似不當如此設問今約觀未成者問之例如法界觀成之後剛藏所難耳。
〔經一切眾生妄想執有我人等〕
即權教及實教地前若依疏云生盲之喻即邪定聚眾生問疏云未曾悟故前章縱未觀先開解豈曰未悟耶答先曾開解未證悟故又若約所問末世眾生即未解悟者若邪定聚眾生亦未解悟者。
〔疏迷識境〕
即六七識中惑謂六七識執第八識為內自我故金剛四相皆情識所計故云迷識境即地前機今是登地機所迷智境具如前說(三末)。
〔我所度〕
彼論云我所取然所取者即取於所度也。
〔疏總當二乘宗中生滅四諦〕
二乘宗通大小乘小乘即生滅四諦大乘即無生四諦等[A25]已見前文(四中)。
〔二乘〕
者此是牒疏者字上缺一宗字大鈔有之。
〔注業煩惱〕
謂業障與煩惱障名集即世間之因逼迫名苦即世間之果。
〔經由有無始本起無明〕
問我執即中間二麤何故指根本無明耶答有二意一此上根凡夫我執未斷故於此斷之此四相亦即法義我除此四相即除二我同論生相[A26]已盡又亦同彼漸教登地如云羅漢未曉故知非止中間二麤也。
〔經為憎愛心養無明故〕
問此是凡夫境界與法執何相預乎答今取憎愛熏無明故由是為障道也。
〔塵沙無明〕
問塵沙無明是事惑今是理障何得與彼是同耶答不取所障但取能執無明之體是同故。
〔通於有情事〕
大鈔云通於有情無情然取文義備如大鈔云事境通有情義亦不缺。
〔經心所證者〕
問既迷智境何不云智慧所證者答智無分別故能所無二今云心者以有分別未忘能所故問此是何心耶答大疏云心者謂第七識所證者即第八見分一切眾生任運執為內自我故此相難可自見約事證知(云云)。
〔第三能所俱泯矣〕
行願鈔二云二明能所無二者即法性宗證道謂大乘終教也三能所俱泯者即大乘教中證道謂即體之用故涅槃即覺所泯也即用之體故覺即涅槃能泯也今既證得涅槃不忘能所即是我相謂無明妄我以妄見有涅槃所證故非法身真我。
〔即妄見有涅槃等〕
即字悞也大鈔用既字。
〔疏除能悟之累〕
除字悞也有本即餘字然文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疏云同前非也〕
謂超過證者雖絕所證之過尚餘能悟之累故云人相也爾則餘字為正。
〔疏不取能所故〕
大疏云圓悟者不取能所然此正釋圓悟二字當於圓悟之下注之今注差悞也。
〔疏謂前二相〕
前字上脫一了字大疏有之。
〔經非彼我故〕
大疏先雙釋彼我云此顯於自於彼次單釋云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今疏先單釋[A27]已後雙釋云又顯於自於彼然今疏云又顯大疏云此顯有謂大疏悞者今謂不然大疏當云此顯今疏當云又顯單雙所釋前後異故。
〔經若心照見一切覺者〕
疏云通二若大疏云能覺所覺謂心照是自然業智即能覺一切覺者即所覺今疏略彼義亦不釋。
〔疏正同華嚴多劫六度不名菩薩〕
在華嚴則通揀前四竝屬三乘顯二宗差別何者此菩薩在華嚴為假名在彼三乘為真實復古謂探玄云假名菩薩者但依權教修行未到一乘實行也非約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則不能分二宗差別矣然今云正同華嚴者如前云是圓別故謂同彼通揀前四何者圓頓合論頓即圓故。
〔經認一切我〕
謂四相是也又於一切有為無為之法認之皆是我故。
〔疏猶此貧窮〕
猶子悞也大疏云由此。
〔經有我愛者〕
我是俱生種子愛是俱生現行然此雖非五欲之愛所愛之心無別五欲之愛者是生死根本故。
〔經以[A28]己微證為自清淨〕
錯認解悟為實證故若實證者必無我無我即無瞋喜今既贊喜謗瞋知非實證既非實證我未盡故然不閑聖教者錯認解悟以為證悟將謂到家自悞悞人者多矣。
〔經讚喜謗瞋〕
問瞋喜是麤惑今云存我即是細惑何故用此耶答約事驗我其猶因苗識根因麤發現明知細者猶在第八識至根身為自內我微細不可知經意由讚喜謗瞋得藏識我執堅強故云我相堅執潛伏藏識問前云第七執第八見分為我今何云藏識堅執耶答約始教定分八識之別故云是第七所執今則不然即藏識中微細惑故是第八堅執又第七即第八之用體無別故所言微細者即俱生種子。
〔外執器界〕
大鈍云外變器界義雖俱通外變為正。
〔鈍根者亦有聞思二慧〕
〔改首換面〕
大鈔云改號換面。
〔經末世眾生不了四相〕
四相乃觀行之障何故云末世邪答由根機漸劣在觀不了便同末世又不妨兼通世修行眾生。
〔疏縱令信解法門〕
此即隨相信鈔云未能稱實信故謂約信解言教也問今論行人[A31]已歷前章正說觀行之病何不云悟解耶答疏主且約今時隨相信心對真證說彼犯重此無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根本戒中大妄語彼是業道故犯重此是惑道故累於悟解於戒則無犯。
〔玄義章十五門〕
(三實章同卷)只有十門多却五字。
〔經末世眾生無令求悟唯益多聞〕
不了自心廣學義解唯益多聞心既不通我見增長便同末世此即觀行中障。
〔疏云唯宗名數〕
者鈔云且據相宗人也以經云唯益多聞增長我見意順此故。
〔疏斷惑成因〕
無惑之惑不妨無斷而斷(無位之位可例此知之寧一向無位耶)。
〔疏根本煩惱中三〕
本頌云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是為根本六也愛即貪攝非其六數貪者於有有具染著為性於有者謂後有即異熟三有果也有具者即中有并煩惱業及器世間等是三有具故瞋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於苦者即三苦愛其樂受乖離瞋亦依之生故苦具者一切有漏無漏法但能生苦者皆是苦具然無漏不順苦具者具如大鈔(二十一)。
〔經求善知識〕
免成邪見之過亦是起後二章故普覺所問求何等人依何等法同前剛藏章云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彌勒便躡迹而問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七慢九慢〕
[A32]已見三中九慢如大鈔二十四小隨煩惱有十忿恨覆惱嫉慳諂誑害憍中隨煩惱有二謂無慚無愧此二遍不善故名中大隨煩惱有八謂失正念不正知放逸掉舉惛沉散亂不信懈怠此八遍於染心故云大謂大隨是根本之等流中小是根本之差別分位共為二十。
〔疏剎是世界〕
然剎者具云剎摩此云土田世界之謂也。
〔經快說禪病〕
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是也遠取前章約相三觀別說者奢摩佗是[1]上即定之初門三摩鉢提是觀即慧之初門禪那云靜慮定慧均等若通而言之三種皆禪三種皆觀三種偏修或功行不成者即是禪病。
〔經除去何病〕
除去(竝作去聲)除亦平聲。
〔經將發大心〕
前[A33]已發心今又云者即舉前發心之時求善知識心無憍慢故云將發。
〔香城敲骨〕
大品般若云[2]菩薩多波崙(此云常啼)菩薩欲求般若不惜身命空中有聲汝但東行莫憚勞苦即當得聞菩薩念言令我東行何時何處當聞般若即住啼泣經于七日空中有佛語云從此東方五百由旬有城名尋香彼有菩薩名曇無竭(此云法尚亦云法勇)宣說般若常啼欲見法勇自念貧乏何以供養遂欲賣身中路有城而帝釋化為婆羅門云我欲祀天須人血肉骨髓汝可與之當酬汝直常啼遂[A34]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復敲骨出髓有長者女摟上遙見遂問其故供給所須許共同往時帝釋復天身云我相試汝欲求何願云我欲求無上菩提釋言非我所能遂令其身還復如故常啼既至彼城(云云)演義(二十三)。
〔鏡梟〕
西漢郊祀志云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注云梟惡逆之鳥令神仙之帝食惡逆之物使天下為逆者破滅無有遺育也以梟食母故五月五日作梟羮以賜百官以其惡鳥故食之也破鏡獸名食父如貙虎眼黃帝欲絕其類故使百吏祠皆用之楞嚴經七云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疏云冤對相讐連環不止託至親之父子發至怨之殺害豈不怪哉又說文云梟不孝鳥也列宿(音秀)中有星名梟(音憍)辰謂倒食也。
〔注求不得〕
求字悞也大鈔云永不得文云。
〔非長無邊際〕
然長即永也。
〔空而無過〕
無過悞也大鈔云無礙。
〔竉臣獻奇果〕
史書云惠帝三子彌子瑕初竊馬剩歸供母帝聞之謂孝矣又於園中竊一桃甞之覺美遂絕一半獻之帝亦嘉其誠后因事怒之以竊馬剩獻殘桃而及罪之。
〔中私〕
中字悞也大鈔云衷私。
〔唯見他懇切〕
唯見悞也大鈔云雖見。
〔經應離四病〕
前章四相是俱生微細惑即入道之病障於內證此是修行之病障於外行故不同也。
〔疏此病從前幻觀中來〕
幻觀成就者即無此病良由鈍根觀未成者故有斯病疏結云失彼文意成此作病。
〔疏積上聚沙〕
上字悞也即是土字彼經漸中極暢會權歸實方說此經今經創初入道頓了覺性本圓所作無不相應圓覺漸頓斯見矣。
〔看經即見不得引〕
得字大鈔待字(皆誤應作備字)。
〔甘脆〕
脆字即肥字。
〔降殺〕
(所介切)周禮注云殺衰小也。
〔下怨中樂中怨上樂〕
七品行慈降殺七等前三如鈔一云上親上樂中親中樂下親下樂二云中親上樂下親中樂不怨不親下樂三云下親上樂不怨不親中樂下怨下樂四云不怨不親上樂下怨中樂中怨下樂鈔云。
〔中怨上樂〕
悞也五云下怨上樂中怨中樂上怨下樂六云中怨上樂上怨中樂七云上怨上樂言七品者謂上中下親不怨不親下中上怨也第一品親以上樂奉之頗易第七品上怨以上樂奉之甚難非菩薩身心不能行也然約怨親言之故云降殺一等約與樂之行言之後後勝於前前以後後難行故。
〔若以即時之心猶是宿習之性〕
宿習之性者惡習純熟故忘[A35]己濟物之行即時難行。
〔經應當發心〕
諸病既除次令發心者亦由彌勒章先斷愛根方說悲智。
〔疏入於無餘涅槃各隨宗故〕
彼是三乘宗故無餘涅槃唯揀二乘灰斷之餘今是頓宗超於權漸。
鈔十二 大鈔二十五
〔大樹之下坐禪〕
大鈔云坐草今云坐禪義雖可通經云大子坐菩提樹下將成正覺吉祥童子施輭草如來坐[A36]已成正覺爾則坐草為正。
〔謂智身遍坐法性道場〕
華嚴云佛身恒遍坐一切道場疏釋云佛身謂智身法身報身化身言智身者冥證之智體名為智身證所證之理即涅槃也此身遍坐法性道場乃至化身坐水月道場。
〔此二俱從佛滅後方說住世年載〕
此二者謂正像也年載者謂佛滅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若佛住世之時不在言其年載以是法住故法住者對佛滅後法滅而言也。
〔鈔云法主〕
悞也今依大鈔文中但言末法具足應云若佛滅後正法像法末法之時譯師巧妙經文簡當以佛滅後三字當其正像也。
〔聞法界等流法〕
[A37]已由聞法故現世轉更樂聞於法也此約自心說若約業相說者樂善者善業增長樂亦然行願疏鈔未具明等流果等。
〔五性之中必皆是具者〕
大鈔云未必皆是意云汝宗立五性定別於中唯一分半是有性即知學習者未必皆是具佛性者枉功者多矣故云應合有多分人枉功修學爾則大鈔為正。
〔菩提心者第二重〕
此下脫二十一字今依大鈔補云菩提心者第二重也隨分思察及道場加行即第三重修菩薩行也三重因義如文殊章初[A38]已釋。
〔利而精進者上期〕
此下脫二十七字亦依大鈔補云利而精進者上期進堪久故障有麤細未成佛時本未盡故就鈍根者鈍而精進者上期鈍而怠者下期評曰前為重字此為期字而脫文凡所脫文多應如此不補苦無利害但文義不備耳。
〔疏禮懺儀式〕
或曰釋禮懺儀式中應分四科一釋經助緣二釋經三七日等今缺初科收懸諸旛華一句經疏不盡評曰隨相用心經文分三科各加釋字乃經疏同科此釋禮懺儀式雖曰總科以釋經助緣附之故不別開此例有多。
〔疏總有八重〕
重字悞也當用種字。
〔三四障〕
常談加見障為四見及煩惱利鈍分異前五鈍使名煩惱障後五利使名見障若通而言之十使總成煩惱以所知為見障。
〔懇到〕
禱然到字義亦可通佗處多用。
〔注皆發等流願也〕
皆發者通指前五等流願者此五現生決求果遂故。
〔若無意擬運身口〕
前未是正答但言為例不齊以覈定其非自此方是正答云無意作殺盜事既無過無意運身口禮佛那有功德邪應須禮時作此無相觀智方可。
〔正智觀之無性即是一真法界〕
於此便說一真法界者若揀之唯在緣起今以後三門皆同一真之禮故。
〔古德集此名無相禮何不於第四門引之〕
古德指勒那三藏引經證成也彼於第四無相門引之今於第七門引之者答意云無相之言通後四門隨空性二宗取之不同今取雙遮內外拂故即頓教之義於此第七門引之耳。
〔不得無所觀〕
大鈔云不別得名無所觀等言等者等餘九偈一一皆云敬禮無所觀也以大鈔為正。
〔疏六中觀禮第一義諦佛等〕
此約真體而顯配天台中道觀即雙照顯中道義。
〔疏不取真棄假泯絕無寄故〕
此約三觀三諦配釋義相泯絕無寄即雙遮顯中道義。
〔疏具云懺摩此云悔過若別說者懺云陳露先罪等〕
鈔云翻懺為悔但是一義經云懺悔華梵雙彰別說者懺悔兩字各是一義懺名陳露先罪(義翻)悔名改往修來狀(二義鈔意是同願鈔亦同)。
〔佛名經云懺是懺謝之名(亦義翻亦似華言)悔以悔責為義西塔律疏(即葉素律師)云興善伐惡為懺(亦義翻)追變往愆為悔〕
義淨三藏云梵語懺摩此云請忍亦云忍恕(亦義翻)天台懺悔即首伏也(亦義翻)若唐韻不取借讖字用之宋韻取之訓自陳悔也(明作華言)。
〔大而為論〕
大鈔云大而為語義雖不遠語字頗擾。
〔獨頭無明〕
即根本無明非實教不說。
〔能發是身業〕
身字誤也大鈔云三業言能發者謂貪瞋癡能發于身口意三業所發是身具身口意是作業之具度。
〔此三障者更相由藉〕
釋相如文首楞云如惡叉聚者是也惡叉此云線貫珠或即樹名其子如沒食子生必三顆同[A39]蔕以喻惑業苦也。
〔疏若約責心三障俱懺〕
大鈔云四障俱懺及至懺悔亦唯懺三障。
〔注自弄等〕
四分律云若比丘故弄陰失精彼此媒嫁持男女意為成婦事及為私通事僧伽婆尸沙(即十三僧殘之數也)。
〔若對小夏闕無禮足〕
若小夏為五德而耆年比丘不應於小夏比丘邊禮足。
〔摩那埵〕
此云意喜亦云折伏貢高。
〔除罪還成令淨〕
成字悞也即戒字文又不次大鈔云還令戒淨。
〔十人[A40]已還〕
修證儀云通十人缺則許俗人入有於律中彼以四人為眾足以結磨。
〔疏若天台等〕
問彼是漸宗所修所顯此是頓宗何得多配同彼耶答前文云若約通論三觀諸輪道場加行具南宗北宗天台止觀若約別論唯具北宗由南宗修證隱密故天台止觀屬經論中義相非頓悟後修故(具如三中)。
〔經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經不假徒眾疏云不必六和〕
〔經作如是言〕
大疏云作如是言亦在下也意云此句屬下三正陳辭句今疏云言在下也唯指言字義屬下文耳如行願經云復次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言字義屬下句。
〔經優婆塞夷〕
疏云即三歸五戒之士女也小乘局於二眾大乘通道俗然大乘既通道俗便有四眾通而言之具有九眾小乘唯七眾七眾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九眾者加白衣士女塞夷以亦能僅事故願鈔又云亦可戒律言之有七通而言之有九彼約白衣不受戒善男女說今約起行以大小乘對說。
〔經以大圓覺為我伽藍〕
問疏中配四智或云今是安居行相與五八果上成頗不相類何得配之邪答冥心覺體盡法界為大伽藍即是鏡智佛果之謂也。
〔身心安居〕
者身安即成所作智心安即妙觀察智其平等性智經文顯然疏以前七識與覺體一如故配後三智也。
〔疏比以四惑相應等〕
四惑即第七識中四惑也如疏次云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自如如即平等性智矣。
〔大中示現〕
大鈔云文中示現此正大小相對大中為正。
〔便形對小乘說故〕
理本離念等豈待安居道場然後不起念等耶今約示現安居故形對小乘而說也若小乘身出界外方是破相今即在當處念起即出圓覺伽藍[A45]已是破相故云形對小乘而說。
〔疏總標加行等〕
若信解行證四科言之今當證也若約當章言之前是信解今是行證故云總標加行中所證之境誡其邪謬謂誡其邪謬取證也。
〔疏且學悲心〕
疏有二義一此觀在前威德章約大悲化生在此約大智求佛二但憶想佛菩薩且隨學大悲心故將起化用。
〔疏先用數息觀門〕
(數去聲)疏約二義初依天台數息觀二約所知生滅心念即是數門謂心王心所俱名為數也故鈔云或因息數而入心數或不由息但入心數故但入心數者唯觀王所生滅之念也。
〔經心中了知〕
觀成故能了知眾生心數即此是所觀之境也然三觀在前章正修不立所觀之境今是方便修證故亦立所觀之境耳幻觀知佛菩薩此知眾生心數不妨凡聖交徹。
〔藥病〕
藥即數門也病即思覺以是正障禪那之病故。
〔提婆菩薩〕
(婆去聲)。
〔三種絕於對待之念〕
種字悞也大鈔云三重三重者唯指威德章絕待靈心觀文相三重也謂不取幻化及諸靜相等一重也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等二重也便能內發寂滅輕安等三重也然或取威德章三觀為三種絕待或取威德辨音今章三寂觀為三種蓋取舍不同也往往挍證本今鈔云三種者取後二義之一故。
〔今云寂觀但取文少〕
大鈔云取文少異以彼為正。
〔根本自性如真如涅槃等〕
大鈔無涅槃二字未撿大經。
〔疏直見心源〕
者此下脫中也二字大鈔有之以直見心源一句正屬中觀以大鈔為正。
〔經賢善首〕
若華嚴此菩薩在十信若取鄰極亞聖在三賢今是流通分攝地前入於地上故當此菩薩問。
〔經不思議事〕
疏近慶道場遠該一部既云遠該一部其不思議事指前十一章耳或云指經題目不思議然與疏相違未知其可也。
〔疏說釋思修〕
講說解即流布斯教思惟修習即觀智加行。
〔疏一說即是多說〕
具云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真身無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是多說乃至指同華嚴塵說剎說等若科揀者如修證儀云有一類頓機見佛常說不斷但無主伴圓明因陀羅網耳。
〔念念常說〕
即華嚴十緣中依時之義此不指同者此經缺此義故。
〔經三世諸佛之所守護〕
鈔云華嚴及此經是諸佛自護良由根本法是諸佛師故又次云諸教所說一切染淨皆是圓覺妙心中派流生起故達此法則諸法皆通然將此經為枝末法輪者請去情思之。
〔經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修證儀云十二部經清淨眼除却華嚴無竝肩。
〔經圓覺陀羅尼〕
顯密雙彰又二無別故如經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相即之謂也。
〔疏非器不聞〕
非圓頓之器不悟故但聞聲音不聞法也。
〔疏隨器異聞〕
隨圓頓之器而聞有異權教所聞。
〔經如來藏自性差別〕
約終教以釋自性差別又自性是真如門即頓教差別是生滅門即終教如來藏者釋論十種如來藏中當還轉如來藏并與與相總相如來藏以此經含圓分圓故。
〔經汝當奉持〕
疏云[A46]已悟者文字性離而持法未悟者無離文字而持義是奉持之相也此二十六字大疏在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下用今疏用之於此鈔亦於後用之異說頗眾今謂若約斷文取義此之一句即答奉持若約頓悟是真奉持故次文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乃正答奉持有此兩勢不同是故二疏互彰非錯誤也。
〔受持大乘儀式有五門〕
即華嚴三昧章。
〔經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依解修行至於佛地又從十法行至於佛地。
〔經頓機眾生〕
純一乘機不歷三時五時權漸直從凡夫頓入故。
〔經從此開悟〕
問經云開悟何故科云答奉持之問邪答此約開悟於心方真奉持如修證儀頌云耳。
〔經亦攝漸修等〕
問前云超於權漸此文何故亦攝漸修耶答前揀此收疏云宗是頓教事具漸門即兼為收而不揀之謂也。
〔經乃至蚊蝱及阿脩羅〕
脩羅是大身眾生故總喻權實教菩薩皆堪奉持問蚊蝱喻二乘脩羅喻菩薩或取此謂斯經所被三乘機者當否答疏云宗是頓教事具漸門今從疏主。
〔經汝善男子當護等〕
前是佛護持今是菩薩護持後是神王等護持。
〔經尼藍婆金剛〕
陀羅尼集經云是青色金剛此經唐高宗永徽二年譯疏主合應見之應遺忘耳。
〔經若後末世〕
當會及觀行者亦護今經但云末世者以是流通故又偏護末世以多障故又末世尚護當世可知。
〔經吉槃荼〕
或云鳩槃華嚴音義云翻盛此人陰藏甚大如冬爪故古譯云冬爪。
〔經八部眷屬〕
問淨土所說之經唯登地菩薩能見聞何有八部鬼神答有二意一結集流通於穢土故二大菩薩權現故如修證儀云耳然此八部有二種一阿修羅等謂天龍八部一阿修羅王二迦樓羅王三緊那羅王四摩睺羅伽王五夜叉王六龍王七鳩槃荼王八乾闥婆王二四天王各領二部謂八部鬼神大經疏六云八部四王眾前四雜類後四四王所統謂能統是四天所統是八部初阿脩羅王此云非天二迦樓羅王此云金翅謂金翅鳥王三緊那羅王此云疑神頂有一角似人面四摩睺羅伽王此云大腹行即蟒之類五夜叉王北方毗沙門天王此云多聞領二部一夜叉王此云輕捷二羅剎王此云可畏(能領是天王所領是夜叉羅剎)六龍王西方毗樓博叉天王此云醜目亦云廣目領二部謂龍王及富單那王此云熱病鬼七鳩槃荼王南方毗樓勒叉天王此云增長領二部謂鳩槃荼王薜茘多王此云厭魅鬼八乾闥婆王東方提頭賴吒天王此云持國所領二部謂乾闥婆王即帝釋之樂神此云尋香尋香而往執樂故毗舍闍王此云噉精氣。
〔于今凡夫〕
大鈔云于今只作凡夫。
〔次即知斷除貪愛〕
即字悞也大鈔云既知。
〔疏本末無遮頓演說〕
鈔云頓者是化儀之頓也問前云此是逐機頓非化儀頓今云化儀頓何異華嚴耶答頓有三說前云是逐機頓者揀異華嚴不逐機宜對待故今云化儀頓者化儀頓通有二義具如前文(四末)。
絕筆頌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十二(終)
校注
[0141001] 本末大疏作根本字 [0141002] 經即便上有施方便故四字 [0143001] 乃至下疑脫等字乎 [0143002] 等提未審或是菩提之誤乎 [0147001] 上疑止 [0147002] 菩疑剩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0 冊 No. 250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次情字上脫一隨字大鈔者有之義俱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