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至)通達自心分別之相。」
能取所取者,亦云能緣所緣,謂即心識見相二分也。故《華嚴經》云「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餘文意,謂欲了知者,應離浮沈,諸惡覺觀,真實修行也。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至)當勤修學。」
住智慧心所住相者,即上云:通達自心分別之相也。
「何等為三?所謂無影像相(至)於此三相修行不捨」
言跛驢者,謂未得無功用慧,故以況之。
「大慧!無影像相者(至)趣佛地故而得生起。」
無影像相者,謂無分別智,離二取也。然二乘外道所習淺陋,如來常種種訶叱。於此反取之者,欲其迴心,捨邪途入正轍也。諸佛願持相者,謂如諸佛皆發弘誓,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也。自證聖智所趣相者,謂如來法身,自覺聖智相也。餘文可知。
「大慧!是名上聖智三種相(至)應勤修學。」
言以是三相能到如來地,故勸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至)「聖智事自性法門。」
諸菩薩眾心念,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皆是聖人度眾生法門事。如來上既說八識竟,亦應為我說百八句差別所依,五法聖智事、三自性法門。眾有此念,故大慧承諸佛神力而興是問。言聖智事者,即五法也。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至)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言自共相者,且以四諦中苦諦言之。如苦諦下,三界依正,蘊界處等一切諸法,各各不同名自相,苦諦即名共相。謂苦諦四門中,無常為一切有為法共相,苦為一切有漏法共相,空與無我通為一切法共相。又如五陰不同名自相,共成人身名共相。界處等亦爾,乃至一切諸法,各各又有自共相也。兜率陀者,此云知足。彼天內宮,是一生補處菩薩所居也。色究竟天,是行滿報佛成正覺處。餘文悉明遠離過習,顯示眾德,成就如來法身之義。以有是利故,請佛為說如上法門。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至)於此而生牛有角想。」
自下,如來約牛兔角,破執名相起妄想見。此明敘彼二外道計,謂一外道,見一切法隨因緣滅,妄起分別想兔無角。復一外道,見大種功能,根身塵境緣未散時,形量差別,計牛有角。以不了故,互執異見生決定解。
「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至)一切皆唯分別所現。」
此明牒破彼外道見。文有八句,上四句破起見因,下四句示唯妄現,故伽陀云「知諸法唯心,便捨外塵相,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思之可了。
「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至)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此一段經,上四句總結應離妄,已下諸句別徵破也。
云何下,別徵破彼墮無見也。謂云何兔角離於有無,破云互因待故。彼兔角無,因牛角有故;若無牛角,彼何所因而言無耶?
分析下,次別破彼墮有見也。謂若執於牛有角者,分析牛角至於極微,何有實體而計有耶?故下偈云「無因有故無,是無不成無。有待無亦然,展轉相因起。」言皆不實也。聖智所行離彼見者,謂如實見者,悉離有見常見之有,亦離邪見斷見之無,是故結勸應離分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至)「比度觀待,妄計無耶?」
大慧因上言,兔角等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極微,求不可得。而為離彼妄見,復問佛言:彼離見者,既不作牛有角想,豈不以比度觀待,同妄計言無耶?
佛言:「不以分別(至)非由相待顯兔角無。」
如來答言:離妄見者,不以分別起相觀待以言無也。何以故?彼妄見者,以妄分別為生因故,以角有無而起分別為其所依。既所依為因,即妄計有無。然分別與角,俱無定性,離異不異。離分別者,非由相待牛角無性顯兔角無。
「大慧!若此分別異兔角者(至)執有執無二俱不成。」
自下再牒破也。言若此分別定異兔角者,則非角因;若定不異者,又是因彼而起,言俱無自性也。分析牛角,乃至極微,求不可得。異於有角而又言無角,如是分別者,定非理也。謂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有既不有,則無無也。故云:二俱非有,誰待於誰?是知牛角、兔角二俱無性,而對何法言有言無耶?若相待不成,待於有故言兔角無者,不應分別,不正因故。謂有與無為因,無與有為因,此因不正也。既二因不正,有無兩果理自不成,故結破云:有無論者,執有執無,二俱不成也。
「大慧!復有外道見色形狀(至)異虛空起於分別。」
上以析法破牛兔,此以體法會色空,謂眾生所執聞宜不同,故佛施能治巧拙有異,亦是破轉計也。言又有外道見色形狀質礙變異,虛空分齊空廓無礙,而生執著,謂色異空。起妄分別者,此謂如來敘彼計也。
「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至)色空分齊應如是知。」
自下正破也。佛語大慧空即是色,隨入色種中故,色外無空也。色即是空,互為能所建立性故,非色滅空也。色空分齊應如是知。
「大慧!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不住虛空中,非彼無虛空。」
會昔權說,重明色空不二也。謂昔破外道執有我故,說有造色從大種生,自相各別。而密顯造色性即空故,更無別色而住於空,故云不住。非彼無虛空也。
「大慧!兔角亦爾。觀待牛角(至)若待餘物彼亦如是。」
此又引上牛兔二角以合色空,類觀諸法差別妄見,一一對破,應知亦爾。
然諸外道異計雖多,不出惡見及無因、邪因二種因也。言惡見者,謂於諸諦理顛倒推度,染慧為性,能障正見,招苦為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此見行相差別有五:一、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二、邊見,謂即於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為業。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說,如增上緣名義遍故。四、見取,謂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一切鬪諍所依為業。五、戒禁取,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無利勤苦所依為業。二種因義,如下當說。
「大慧!汝應遠離兔角牛角(至)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佛勸菩薩應常觀察自心所見妄想之相。既自知已,於一切處轉相傳授,普使知病識藥,令得服行,至安樂處。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心所見無有,唯依心故起(至)自證之境界。」
上五行偈文顯可知,更不繁釋。
此約外道執牛兔角決定有無,及色空異,以破五法中名相妄想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至)「為漸次淨耶?為頓淨耶?」
此就淨眾生心習現流,五法中次明正智義。謂能淨者自覺聖智也,所淨者自心現流也。
佛言:「大慧!漸淨非頓(至)令離一切有無惡見。」
上明四漸四頓者,謂淨眾生自心現流,其機大者頓之,其機小者漸之。漸者言其權,頓者言其實,權以趨實,實以導權。所以聖人開悟眾生,或頓或漸、權實偏圓,未始不相顧者,庶使含識隨宜得入也。又云漸,約修行未證入故,謂眾生學行止得漸也;頓,約修行已證入故。
「復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至)取以為實悉不可得。」
此明三佛建立說法,釋成頓漸所顯義也。法性所流佛者,報身佛也。說一切自共相法,是自心本識現習氣因相,及前轉識妄計所執因相,更相繫屬。種種幻事,皆無自性,故《起信》云「一切諸法,皆是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如鏡中像無體可得。」而眾生不了,種種執著取以為實,豈不誤哉!
「復次大慧!妄計自性。執著緣起自性起。」
言自共相等一切諸法,本無自性,依他眾緣和合生起,猶如幻事,即依他起性也。而諸眾生妄想計度,種種執著取以為實,即是妄計自性執著緣起自性而起。
「大慧!譬如幻師以幻術力(至)種種分別皆無真實。」
舉喻以明緣起不實。如幻師依草木起眾生色像。譬如來藏性,隨緣起種種諸法,故《肇論》云「萬法假立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皆明緣起不實故。
「大慧!此亦如是(至)是名妄計性生。」
此以法合,謂於緣起性中生妄計性亦如是。
「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
結說因緣所生諸法,皆如幻不實。
「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證智所行離心自性相。」
建立自覺聖智所證法界,離妄想心量自性塵境相,是法佛法。
「大慧!化佛說施戒忍進禪定智慧(至)超無色行。」
化佛八相示成,應緣攝化,說六度治六蔽,離陰界入、解脫諸識相,隨宜建立諸法差別,超外道執見,越無色所行,謂外道取無色以為涅槃。
「復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緣(至)當速捨離。」
攀緣妄念也,所緣妄法也,所作妄業也,餘義如文。上既顯示三佛說法,此結獨舉法佛所證法,以勸修學者。故《法華經》云「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
「復次大慧!聲聞乘(至)分別執著自性相。」
二約聲聞所證聖智,以明正智義。因上勸菩薩修自證聖智境界相,然聲聞亦有自證聖智境界相。欲簡異聲聞,故舉聲聞有二種差別相。初自證聖智異彼外道,故云殊勝。
「云何自證聖智殊勝相(至)自證聖智境界相。」
言聲聞人於三界有情,明見無常、苦空、無我,及四諦境界,厭離五欲栖心寂滅,於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而未獲法空,但得人空慧。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遂獲諸禪、八解、三三昧門、八聖道分、四沙門果,而得出離也。但斷現行煩惱,未斷習煩惱;但斷分段生死,未離變易生死,是故名為聲聞乘自證聖智境界相。
「菩薩摩訶薩雖亦得此聖智境界(至)不應修學。」
明菩薩所證是了一切法本性無生正受樂,不同聲聞息陰界入求涅槃樂。菩薩雖亦得是聖智境界,以大悲本願故,不取證寂滅及三昧樂,故誡諸菩薩,於此樂中不應修學。
「大慧!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至)漸住諸地。」
此謂聲聞知彼四大形顯色等種種諸法,非如外道計作者生。然守如來止啼權說,於自共相妄想執著;菩薩於彼應知唯是自心妄現,故應捨離,了我法空,漸入智地到如來境。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至)「常不思議作者耶?」
三破外道所計,顯正智義。因上如來說頓,為顯示常不思議智。大慧舉以白佛:如來所說常不思議,即是此間自證聖智第一義境,將非同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作者耶?謂外道以作者為常不思議因相也。
佛言:「大慧!非諸外道作者(至)常不思議不成。」
如來告大慧:非諸外道作者因緣得常不思議,彼因自相不成故。故《楞嚴》云「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至)是故菩薩當勤修學。」
明如來舉上常不思議有因有相成也,能所因相俱離有無,謂自證聖智所行相故,非餘境故有相;第一義智為正因故,非生滅故有因;能所因相離有無故,非作者。譬如虛空涅槃寂滅,無作法故,常不思議。是故我說異諸外道所有諍論。此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覺聖智所得,故勸菩薩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至)非自相因力故常。」
言外道以無常變異相為常不思議因故云常,非是自覺所行相因力故常。
「大慧!外道常不思議(至)無常已不因此說為常。」
明外道見世間所作法,有已還無,悉是無常。妄計神我為常,待無常已,比知是常。佛則反是,不因此說以為常也。
「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至)無自因相故。」
若外道以如是無常因相,成常不思議者,此因相非真實故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妄想言說。何以故?無有常因常相故。
「大慧!我常不思議(至)此不應說。」
前謂佛反外道,此則外道反佛,曾不能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離有無、超情識,而恒妄計在於自證聖智所行相外,是故如來誡不應說。然三乘之道優劣雖殊,悉皆內證。若心外見法,任說幽玄,然成外道。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至)無所有故。」
四約愚智觀解優劣,以明正智。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是妄分別有者。謂對生死說涅槃,如對病說藥,達生死無故,所對涅槃亦不可得。故《思益經》云「諸佛出世,不為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生死、涅槃之二見耳。」妄想無性,即涅槃故。
「妄計未來諸根境滅(至)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
以凡愚不知生死即涅槃,計未來根境滅作涅槃想,非是自覺所證境界。如來證自智境界者,以有識藏故妄見生死,轉識藏故生死即涅槃。故下經云「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彼愚癡人說有三乘(至)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愚夫以生死異涅槃,為此愚夫說斷生死趣涅槃,故說三乘種性。智者說此六趣生死是妄想心量,無有境界。而彼愚夫,不知三世如來所說生死妄想是自心現境界,取心外境計生死相與涅槃差別,故生死流轉。
「復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至)非諸愚夫二分別境。」
言三世如來說外心現一切諸法不生。何以故?謂自心所現非有性故不生、離有無生二種見故不生。此就智者知諸法無生起佛種性,如兔馬等角本來不生。凡愚不覺妄取生滅,唯如來自覺所證之處,一切法自體性相不生,非愚夫有無分別境界。
「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至)汝於此義當勤修學。」
言正報色身及資生器界,一切諸法是本識影像,能所二取之所變現,妄想無性。而諸愚夫墮彼見中分別有無,故告大慧:汝於此心現一切法不生義,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有五種種性(至)不定種性無種性。」
五約種性以驗於機,明正智義。因上畏生死苦樂求涅槃,起於種性,故次明種性相也。
「大慧!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至)此是聲聞乘種性。」
若聞滅陰界入自共相身得涅槃,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時,悲喜異相愛樂修習,於緣起發悟之相不樂觀察。應知以修上法,名聲聞乘種性。
「彼於自乘見所證已(至)乃至生於得涅槃覺。」
此明聲聞斷惑分齊,類諸菩薩第五六地。然但斷三界現行煩惱,未斷習使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議變易死。諸魔外中決定唱言:我得四智究竟覺乃至生於得涅槃覺也。
「大慧!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至)此是涅槃。」
言有眾生妄計覺知我人眾生、長養士夫各各差別,以見神我,此是涅槃。復有執言自在天等以為作者,名為涅槃。此二即是無種性外道。
「大慧!彼無解脫(至)應勤修習捨此惡見。」
此明外道計有神我性無解脫法,聲聞取自共相未獲法空,皆不出妄覺,故應勸修習轉彼惡見,而趣如來種性故。
「大慧!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至)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言若聞說緣起諸法,知緣體空無所染著、或時聞說現種種身、或合多身為一身、或離一身為多身,及於神通變化,信受無違欣樂修習,是謂緣覺乘種性。然有二種不同:一、遇佛演說十二因緣法,依以受行,名為緣覺,即如一說;二、出無佛世覩緣自悟,名為獨覺。
「大慧!如來乘種性(至)當知此是如來乘性。」
自性、無自性法者,謂三自性、三無性祕密法也。內身自證聖智法者,謂佛自證一乘了義不可思議真實法也。外諸佛剎廣大法者,謂廣大悲願、莊嚴淨土、攝化眾生,究竟到於一切智地法也。若有聞說此等法者,是故名為佛乘種性。
「大慧!不定種性(至)隨生信解而順修學。」
言此不定人聞說三乘法時,隨生信入順學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至)作此建立。」
初治地人,即不定種性者,三乘俱可入也。為說是種性,令彼明悟了權趣實,超入第八無所有地,任運至如來地,故作此建立。
「大慧!彼住三昧樂聲聞(至)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此明三乘、五性同入如來一佛乘也。謂昔權說三乘、五性中,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許成佛。今究竟說,雖有三乘、五性之異,由新熏故,本來唯是一佛乘也。舉一例諸,是故但云彼住三昧樂聲聞,既已修習斷煩惱結,若能迴心證知識性,見法無我,畢竟皆得無上最勝如來之身。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惑。」
言小乘初心,修七方便,至見諦理,能斷三界見道所斷八十八使,創預聖流,名預流果。次從是發六無礙道,斷於欲界前之六品修所斷惑,證第六解脫,於人天更一往來,名一來果。又發後三無礙道,永斷欲界七八九品諸煩惱盡,更不還欲界受生,名不還果。又於色界修行,永斷上二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盡智無生智,不受後有,名阿羅漢果。如來方便,為畏生死妄想苦愚夫,說斷三界煩惱,得諸果差別。然皆不離心量,故云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亂。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為愚夫少智,樂寂諸聖說。」
佛應機立,三一俱權。三約一施,一對三設;三既不存,一亦非有。為彼愚夫樂寂諸聖,故有是說。
「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取,住於無境界,何達立三乘。」
於第一義中諸法無所有,何有教法及有諸乘名?
「諸禪及無量,無色三摩提,乃至滅受想,唯心不可得。」
諸禪及無量者,謂四靜慮、四無量心也。無色三摩提,即無色界四空處定也。滅受想,謂聲聞滅盡定也。言如來說諸禪三昧等諸法,亦無有實,為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說,故云:唯心不可得。上明正智竟。
「復次大慧!此中一闡提(至)為無始眾生起願故。」
三約菩薩、闡提,知生死、涅槃無二,以明如如義。
「云何捨一切善根?(至)善根悉斷不入涅槃。」
言此闡提謗大乘法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以斷一切善根,不得涅槃。
「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至)此是無涅槃種性相。」
菩薩本願方便,欲斷一切眾生生死令得涅槃,若一眾生未證入者,我竟不入。言一闡提以謗菩薩藏故,不得涅槃。菩薩知生死即涅槃,亦更不得涅槃,以不得涅槃名同,故云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也。
大慧菩薩言:「世尊(至)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
言捨善根一闡提,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得涅槃,是故菩薩知生死即涅槃,故言不入。以上明如如竟。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至)緣起自性圓成自性。」
上雖分別三自性為五法,未知何者是三自性?故下正明三自性體也。
言妄計自性者,謂諸愚夫妄想計度,所執蘊界入等為實我實法,名妄計性。此有二種:一、自性,總執諸法實有自性;二、差別,別執常無常等,實有自體。或依名妄計義,或依義妄計名等,約體不出人法二體,約執不出名義二執。又云眾生染心於依他起自性中,有二種妄計自性:一者、隨覺,即現行執;二者、慣習習氣隨眠,即執種子也。
言緣起自性者,謂依他眾緣和合生起,猶如幻事,名緣起自性。亦有二義:一、依真理之他,如波依水起;二、依妄緣之他,如波依風。
圓成自性者,謂妄想體空,緣起無性,即是圓成,究竟唯一真心,更無所有。故《楞嚴》云「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上總釋竟,下文即別釋。
「大慧!妄計自性從相生(至)種類顯現生計著故。」
言妄想無體,但從緣起事相生計執故。
「大慧!彼計著事相(至)是名二種妄計自性相。」
言計此相起二種妄想,是諸如來建立演說,謂於內外法起男、女、瓶、衣等名,是名相計著相;於彼內外法中計著自共相法,是事相計著相。即是自性差別二計著。
「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
依因也,謂諸法從因緣而生,名緣起性,故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何者圓成自性?(至)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言圓成自性無別自體,但於緣起自性,離名相事相妄想分別,自覺聖智所證如如,此即圓成自性法身實體,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也。是故須假如實方便,離念觀察,方能悟入。故《摩訶衍論》云「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一、自性清淨,謂真如實際勝義法界;二、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得此道清淨,謂一切波羅密多菩提分法;四、生此境清淨,謂最上乘妙正法教。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諸法,無有遺餘。」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名相分別,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圓成實。」
前明世出世間,若因若果染淨差別,不離五法。此一行經,還攝五法為三自性,謂名相分別,是妄計緣起二自性。正智如如,即圓成實。
是知三性無際,隨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無礙。從緣起生分別,即是妄計;從緣起悟真實,即是圓成。所以由分別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實故,一分成涅槃。了分別性空故,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實性有故,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隨緣顯義成三,三非三而一性圓,一非一而三性具。卷舒不失,隱顯常如。非一非三,泯性相於實地;而三而一,耀行布於義天。撮要所歸,莫先斯旨。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法門(至)當勤修學。」
結成五法、三性法門,以勸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至)法無我相。」
既能修學五法、三自性已,更當觀察人法二無我相。言人無我者,梵云補特伽羅,此言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為能取當來五趣,名之為趣。雖復數數起惑造業,五趣輪迴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言無我。經云「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法無我者,謂諸法體,雖復任持軌生物解,亦無勝性實自在用,故言無我。
此二種執我,或有有情總執補特伽羅為我,或有有情別執色受想行識等為我。故《瑜伽》云「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是故經云「當善觀察。」上略通釋竟。下文即別廣釋。
「大慧!何者人無我相?(至)皆是藏心之所顯現。」
云何人無我?謂離我。云何離我?謂於我所陰界入中分別觀察,但是無明業愛等生,於眼識等諸根,妄取自心現妄想境界,皆是藏心妄想施設,彼無有我也。此即就陰界入中,以示無我。
「剎那相續變壞不停(至)躁動不安如猿猴。」
自下,約喻舉五觀門,以明無我。此舉無常門也。夫我謂常義,今既無常,故無有我。文標六喻,上五喻幻身,下一喻妄心。如水奔流、種牙變易、燈藉眾緣,飄風不住、浮雲起滅,以上諸喻剎那變壞,此身亦爾,豈有常耶?又妄心躁動等若猿猴,既不能令身心常住,我義焉在?
「樂不淨處如飛蠅。」
舉不淨門明其無我。然一切世間貪著此身不淨之聚,三十六物穢惡之軀,如彼飛蠅翫於臭處。我謂淨義,故知無我。
「不知厭足如猛火。」
舉苦門以破我,一云如風火。我者樂義,今貪欲無厭,如風中猛火,逢薪轉熾,追求不得,為苦所惱。既無有樂,故知無我。
「無始虛偽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
舉不自在門以示無我。謂無始虛偽習業所熏,往來三有,如汲井輪循環不息。為愛水故溉灌業因,即業因所推,豈有實我?
「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至)亦如木人因機運動。」
此舉空門以破我。謂觀陰界入種種身色,如機關木人呪術所起死屍,雖若云為,實非我也。
「若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
上以法喻推詰,善知陰界入中悉無有我,如機關木人等,是名人空智。
「大慧!云何為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
言菩薩知緣起陰界入法,若執為實者,是妄計自性,本來非有。故《寶積經》云「了色不堅如聚沫,思惟諸受等浮泡,想如熱時陽焰動,芭蕉諸行應觀察,如世善幻舞戲者,剎那便現諸色像,了知識用亦如是,智者於此皆無願。」此破凡夫執有五蘊也。《大般若》云「苦惱聚沫是蘊相,如來覺為無相。」
《寶積》又云「內外十二處,我說心為主,彼復因業生,業由思久住。眼色俱為緣,而生起於識,緣闕則不生,譬無薪之火。如是生諸法,和合互相生,無作無受者,現作用如幻。一切內外法,我已知空幻,愚夫顛倒執,分別我我所。」此破凡夫執有十二處、十八界也。《大般若》云「生長門是處相,如來覺為無相;多毒害是界相,如來覺為無相。」
《楞嚴》亦云「根塵同源,縛解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
「如蘊界處離我我所(至)愚夫分別非諸聖者。」
如陰界入空無我我所,唯共積聚煩惱業故。如繩自縛展轉相生,無實自體。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離自共相,由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如是,非諸聖者,令知悟修超凡入聖。
「如是觀察一切諸法(至)法無我智。」
言諸聖賢何以不起妄想者?以滅一切心意識名相妄想故。
「得此智已知無境界(至)而坐其上。」
自此已下,明觀察法無我所得利益也。謂見法無我故得入初地,觀察開覺,次第漸進,乃至十地所作已辦。有大寶花王眾寶莊嚴上,有大寶宮殿蓮花王座。菩薩修如幻三昧成就,而坐其上受佛職位也。
「同行佛子前後圍繞(至)而灌其頂。」
言此菩薩欲受佛位故,同類菩薩以為眷屬前後圍繞。一切諸佛從十方來,以手摩頂授以佛位。如轉輪王授太子王位時,以金鍾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頂上,授轉輪王位。譬諸佛皆申右手摩菩薩頂授法王位。
「超佛子地獲自證法(至)應勤修學。」
以見法無我故,乘茲增進行因圓滿,故超菩薩地得如來法身。是故諸菩薩當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至)「願說建立誹謗相。」
因上觀二無我,能離有無斷常二見,故請建立誹謗相也。非有說有名建立,非無說無名誹謗。
「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至)三藐三菩提。」
若如來為我說者,令我等離有無惡見,疾得無上菩提。
「得菩提已(至)令於正法不生毀謗。」
言正法離有無。若說於有無,名謗正法。
佛受其請即說頌言:「身資財所住,皆唯心影像,(至)離心不可得。」
言依正諸法,不知自心妄現,而起有無建立誹謗,墮於二見也。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至)「無有性建立性是為四。」
此列四名,謂非有相見因性之中,而橫立也。
「大慧!誹謗者(至)此是建立誹謗相。」
彼於所建立法,觀察不得而說言無,名為誹謗矣!
「大慧!云何無有相建立相(至)是名無有相建立相。」
言陰界入無自共相,而妄計此如是,自相也;此不異,共相也。從無始過惡熏習所生故也。
「云何無有見建立見(至)是名無有見建立見。」
謂於蘊界處中,妄建立我人眾生,以為能見者。
「云何無有因建立因(至)是名無有因建立因。」
外道建立初識有因,從冥諦而生。佛言此識初不從冥諦因生,其初識本無生,後眼色明念等為因,如幻生,一念不住故,生已有,有還滅。
「云何無有性建立性(至)是名無有性建立性。」
言外道於三無為無作法,而建立有性。佛言此離性非性,類明一切諸法離於有無,猶如毛輪垂髮由翳目而生,兔馬等角本自無有。
「大慧!建立誹謗(至)當勤觀察遠離此見。」
總結離二惡見,以勸修學。
大慧菩薩摩訶薩(至)「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已。」
言佛說八識、五法、三性、二無我者,欲令眾生離於名相妄想得如來法身,展轉相續成佛不斷。
「為眾生故作種種身(至)不住聲聞辟支佛道。」
為利眾生令得佛種不斷故,隨眾生善根,影現種種諸色身也。如依緣起起於妄計,以譬如來依眾生善根生也。如摩尼珠不作心而隨色變,以譬如來不作意,能隨眾生善根心水大小而變。亦如摩尼隨物而變,以譬如來隨眾生善根現取佛土,大眾集會於中說法,其所說諸法不實如幻夢等。菩薩既知諸法如幻,而離生滅斷常等見,亦離二乘自共相見。
「聞已成就無量百千(至)悉令遠離有無等執。」
言菩薩既知諸法如幻,得諸地無量億三昧現成正覺。復說自心現量法,令眾離有無等見。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佛子能觀見,世間唯是心,(至)一切皆成就。」
言能觀察生死世間,唯是自心妄現故,如摩尼無思,示於多身,離所作行,則一切成就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至)「無生無二無自性相。」
因上說一切法如幻如夢,即是說法空,故大慧舉此空法,以請如來。又云自下舉空無生等,為顯上四門至趣也。所言空者,明前五法非有,無生以顯八識不生,無二即二我兩亡,離性即三性空寂。故上經云「見諸如來所行境界,畢竟捨離五法自性。」
「我及諸菩薩悟此相故(至)三藐三菩提。」
我等覺悟已,即離妄想而證菩提。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至)說空無生無二無自性。」
言空者,謂世間妄想計度性句義,為愚夫計著諸法自性,是以我說諸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至)彼彼空。」
諸教辨空自有增減,斯經雖略,其義不殊。
「云何相空?謂一切法(至)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
言諸法相,展轉因緣積聚,無自體故,自他及共俱不生故,相依何住?
「云何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
即生性體,自性不生。
「云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槃(至)是名無行空。」
一切諸決本性常滅,不復更滅,豈有行耶?
「云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至)是名行空。」
言五陰諸行法,從眾緣所起,無有我我所故,有為諸行空。
「云何一切法不可說空(至)是名不可說空。」
一切法從妄想所起,無自性故,離言說。
「云何第一義聖智大空(至)是名第一義聖智大空。」
謂如來得自覺聖智第一義時,一切妄想見過習氣,悉皆離故。
「云何彼彼空?謂於此無彼是名彼彼空。」
此名互無空。於此無彼,於彼無此,故名空;於彼有此,於此有彼,即不名空。
「譬如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等(至)非無比丘眾。」
鹿子,人名也,其母即毘舍佉優婆夷,深重三寶,造立精舍、安止比丘,於中不畜象馬等。象馬無,故言空。
「大慧!非謂堂無堂自性(至)非謂餘處無象馬牛羊。」
舍及比丘有,不名空。若餘處有象馬,亦不說象馬空。
「大慧!一切諸法自共相(至)空中最麁汝應遠離。」
言是空最麁,非是真空,故勸遠離。
「復次大慧!無生者(至)除住三昧是名無生。」
此解無生,言就因緣中破生,故說不自生。若破生說無生,不是真無生。除住八地如幻三昧以上,是名真無生。
「大慧!無自性者以無生故(至)是名無自性。」
言諸法一念不住,異性起故,名無自性。
「云何無二相?大慧!如光影(至)皆相待立,獨則不成。」
言譬如光影、長短、黑白,悉相待立無實故,不得言二。
「大慧!非於生死外有涅槃(至)無自性相汝當勤學。」
謂了妄想性空,即生死成涅槃;若迷真實性有,即涅槃成生死。如生死涅槃既無二,類通一切法亦爾。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言真實道理生死實空,猶如幻夢。但不得幻夢解者,生死諸業即不可壞。
「虛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愚夫妄分別,諸聖離有無。」
舉上三無為空,不得對涅槃說生死,亦不得對生死說涅槃。愚夫妄想故說為二,聖人體達故離有無。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至)「皆是此義。」
言空等義,普入諸經,無有一法不含斯理。
「大慧!諸修多羅(至)令生水想而實無水。」
此謂會權歸實也。而諸經有不說空無生者,以眾生悕望不一,故如來隨眾生心,作種種異說,而實在乎心悟,不在文言。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而彼陽焰實非是水。
「眾經所說亦復如是(至)應隨順義莫著言說。」
勸依實義,莫著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至)「如無價寶在垢衣中。」
《如來藏經》亦云「一切眾生貪瞋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常無染污,德相具足,如我無異。」
「外道說我是常作者(至)豈不同於外道我耶?」
此難如來,若說有如來藏義,是違上一切修多羅皆應說空,即同外道說有神我。然彼計我其義有三:一者、體常名為作者;二者、雖在五陰而離於求那;三者、遍歷諸趣實非生滅。今說藏義,豈非同於外道我耶?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至)不應於此執著於我。」
言如來所說不同外道神我也。外道說我,如麻麥拇指,立其定相。佛說如來藏,或名為空,或名實際,乃至無願。斯則體一,應物名異,不同外道所說神我。以愚夫恐怖於無我故,如來方便說無所有境界,作如來藏門,勸諸菩薩不應於此同於外道計我。
「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至)種種名字各各差別。」
如陶師依一泥聚,隨其所須,方便作種種器,以譬如來於一法無我,應機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種種名字不同也。
「大慧!我說如來藏(至)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此明欲離妄見,證無上菩提,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然言如來藏者。通有三義:
一、隱覆義,謂覆藏如來,故云藏也。故《理趣般若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勝鬘經》云「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二、含攝義,謂如來法身含攝一切身相國土,神通大用無量功德故。亦謂含攝一切眾生,皆在如來藏內故。
三、出生義,謂此法身既含眾德,了達證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論》云「地智能生無漏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
此三義者,初約迷時,後約悟時,中間剋體。故《勝鬘經》云「若於無量煩惱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纏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但果顯易信,因隱難明,故淺識之流輕因重果。願諸學者深信自心。
爾時世尊而說頌言:「士夫相續蘊,眾緣及微塵,勝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別。」
外道所計由神我故,令陰相續。又計微塵等與生法為緣,或計一切悉是勝妙自在天之所作,此但心量妄想。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9 冊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常修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