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轉觀世音菩薩心印呪第一(與一切[20]觀音菩薩心印呪同)
「頭指以下四指反叉,向內相捺,左大指屈入頭指中間,右大指舒直向內,勿曲,兩腕相合,以右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阿嚕力(二) 莎訶(三)』
「若作此印法,一切觀世音菩薩見之。請觀世音坐、作結界法、燒香供養竟,次作此印,觀音歡喜。日日作者,大好益善。
又千轉印呪第二
「[21]手印與前一切觀世音心印同,[22]惟足不同。頭指以下四指反叉,向內相捺,左大指屈入頭指中,右大指舒直,向內勿曲,兩腕相合。兩脚作丁[A1]字形,右脚丁頭、左脚丁尾,乃[23]右脚直立,[24]左膝曲在外,努𦜮,身屈向左邊。以心印當右乳前,勿著乳,面作笑顏,頭面向右。每月十五日香湯[1]洒浴,入於淨室,而作此印誦後大呪,四重、五逆悉皆消滅。
「千轉陀羅尼曰:
「『那(上[2]音)謨囉(上音)怛那(二合)跢囉(二合)夜耶(一) 那謨阿[3]𠼝耶婆盧(輕呼)枳帝攝筏(二合)[4]囉耶(二) 菩提薩埵(去音)耶(三) 摩訶薩埵(去音)耶(四) 摩訶迦嚧尼迦(去音)耶(五) 跢姪他(六) 闍(上音)曳闍曳(七) 闍(上音)夜婆醯(上音)儞(八) 闍(上音)榆跢唎([5]上)(九) 迦(上音)羅迦(上音)羅(十) 麼羅麼羅(十一) 者羅(上音)者[6]羅(上)(十二) 器拏器拏(十三) 薩婆羯磨跋囉(上音)拏儞迷(十四) [7]薄伽婆底(都儞[8]反)娑(上音)訶(上音)薩囉薄羯底(十五) 薩婆菩(上音)陀婆盧(輕呼)枳羝(十六) 者[9]芻(上音)([10]眼)(十七) 輸(上音)嚕怛囉(上音)[11](耳)(十八) 揭囉(上音)拏(上音)(鼻)(十九) 是訶(上音)皤(二十)(舌) 迦夜(二十一)(身) 末弩(二十二)(心) 毘(上音)輸達儞(二十三) 素囉(上音)素囉(上音)(二十四) 鉢囉(上音)素囉(上音)鉢囉(上音)素囉(上音)(二十五) 薩婆菩(上音)陀阿(上音)地瑟恥(二合)羝莎訶(二十六) 達麼陀(去音)覩揭囉(上音)鞞莎訶(二十七) 阿(上音)婆皤(二十八) 娑(上音)皤婆皤(二十九) 達摩皤(三十) 菩陀(上音)尼曳(三十一) 莎訶(三十二)』
「《千轉經》云:誦此呪已,惡業銷滅;誦至七遍,五逆罪滅;若滿千遍已,罪無不滅;滿十萬遍,面見觀音、種種莊嚴者。
「七日之中初作法時,惟得食乳糜、[12]酥酪、白餅、粳米飯,不得食鹽醬菜,最後一日勿食。十五日夜空腹,佛前[13]相續誦呪,無定限數,見像動搖,出聲唱言:『善哉,善哉!』放光明曜。復以真珠寶物安呪師頂上,即知成驗。面見觀音已,得滿一切善願。
「又於睡眠中夢見觀音種種莊嚴者,一切善事成就,一切惡業銷滅,直轉讀者亦得滅罪。
「欲東西行時,先呪手七遍以摩拭面,所至之處無諸災橫。
「若能清淨如法,常誦不廢,得第一地。
「若有女人能誦持者,後成男子,更不重受如是女形。
「[A2]先作壇,安置供養備訖,然始誦呪。其壇四面各十六肘,四重作規,院相皆外白色、內四色,各一重如似壁勢,即是八重也。合五方色,四面開門,東、西、南、北相當,正中一重不須開門。
「[14]大瓦罐八枚、瓮子四枚,各滿盛水,插[15]柏及[16]柳枝安水罐瓮中,作白[17]餅、粳米飯、乳酪、[18]酥蜜、香果子等供養,然十六燈。
「四門外合[19]插十六隻未經用箭,掛五綵線於箭上,取佉陀[20]囉木(紫[21]薑木是)四枚——二長五指、二長六指——釘壇四角,散種種時、非時華於壇上。
「又取頗伽木(拘[22]杞子小者是)一千八[23]百枚,各長一尺,若一瓦鉢、若銅鉢和酥乳塗此木枝,呪一枝一遍即擲火中。無佉陀囉木時(赤棗木代亦得),須畫一白色觀音聖者像,隨力大小作。
「又先翻法云:千劫聚集業障,一時誦念悉皆滅盡,得千佛聚集善根,得背千劫流轉生老病死邊際,捨此身已,即見千轉輪聖王,恒持十善。若欲生諸佛淨土者,晝夜各三時誦二十一遍,滿三七日,如其所欲,即於夢中或見佛金色形像及菩薩形像,此是先相,即知當生淨土。
「又,受持法,取突婆香([24]唐云茅香)并苗五斤、楮木一千箇,長一尺,并酥,總呪一千遍。臨欲燒之,以酥塗木莖及香上,各呪一遍燒之。
「預五月、六月,取牛糞陰乾,突婆香水和作泥作場,身二肘圓作場,場上安種種華香。[25]冬月無華,刻華安之,然熏陸香。
「呪師面向東坐,誦滿一千遍,法成;未呪之時,用此呪水二十一遍或七遍服之。呪水解污,淨室、道場、佛堂、洒身,呪柳枝打病、呪水治病並得,各二十一遍。
「若能一生日別三時,時別誦二十一遍,滅罪不可思議,通一切用。作是法者,觀世音歡喜。
觀世音母身法[26]印第三
「兩大指堅各捻二小指頭,兩手並竪相著,二頭指相捻在二大指、小指上,二無名指亦爾,二中指在上,頭少不相到,掌下相著,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稅閉(二合)提(二) [27]槃陀囉(二合)婆悉尼(三) 折吒麼俱吒(四) 陀[28]羅尼(五) 莎訶(六)』
「是法印呪,若有人能日日作之,相續供養,以胡麻、酥蜜和稻穀華,誦呪一遍一燒火中,如是乃至一千八遍——一百八遍呪燒亦得。如是日日作是法者,一切觀世音歡喜。
「又法,孩兒啼哭,當以此呪呪結、呪索,繫項即止。
觀世音母心印呪第四
「合腕,二食指、二中指、二無名指並[29]屈,頭相拄,與大節令平,二大指並竪相著,捻食指頭側,二小指竪,頭相著,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摩訶室唎([30]二合)曳(二) 莎訶(三)』
「是前二法印呪,名觀世音母法。若有人誦持,能除身中百億劫重罪。一切菩薩聞此呪者,皆得奢摩他,由此因[A3]緣得成佛位,故名菩薩母呪。有能受持者,不久當蒙諸佛授記,一切觀世音菩薩由此呪印得奢摩他記。
持一切觀世音菩薩三昧印[1]呪第五
「兩腕合,二大指、二小指直竪,頭合,餘指不相著,直竪[2](但開二大指,小指頭不相到,是名十一面印,是大三昧印,頭指來去),呪用十一面大呪。
「作是法者,能除一切王、賊、水、火、刀、毒等難,皆無怖畏,是觀世音威神力故。
「欲請諸菩薩等法,先須作三昧印,即得一切菩薩歡喜。
觀世音菩薩[3]隨心印呪第六
「二手中指、無名、小三指向外相叉,合掌,右壓左,指頭總[4]博掌背,並竪二食指相著,大指亦然,各博食指,大指來去,歸命與前十一面等歸命法同。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多([5]去)唎多(去音)唎(三) 咄多(去音)唎(四) 咄唎(五) 莎訶(六)』
「是法印呪,若人欲得聰明,取一黃牛置清淨所,令一童男子持八戒齋,[6]𤚲取牛乳。經於三日所𤚲得乳,日日還與其牛飲之。從第四日至第七日𤚲得乳者,即用作酪,以酪作[7]酥。日月蝕時,香湯洒浴,著新淨衣,而作四肘五彩水壇。其壇無門,其壇東面置蓮華座,座上安置雞都摩致,南面置都邏羅華座、北面置俱嚕屈羅華座、中央置隨心觀世音華座。十六盞燈、八盤飲食、燒香散華而供養已,取前件酥盛一新淨赤銅器中,呪師此日不食,三度洒浴,念佛,不得餘想。將其酥[8]椀[9]置壇中心,令其作酥小兒在外看於日月,勿令小兒見壇內事。呪師不得見於日月,若見日月,一不得驗。若日月漸生來,至心作多唎心印,把其酥椀數數呪酥,其酥椀中三種相現——謂[10]𣊵、煙、火。若但𣊵,服酥之人一日誦得七百偈經;若出煙者,服[11]酥之人一日誦得七百偈經;若出火者,服酥之人及與他服即大聰明,一日誦得一千偈經;若其如常,亦能強記。其酥一兩、二兩、三、四、五兩,任意皆得。
又有隨心觀世音印第七(不見別號,亦無別呪)
「二手十指皆竪,頭合,掌內少空,兩腕相著,正當心上(此印共供養一切印法同)。
隨心觀世音祈一切願印第八
「左手大指屈而向掌,又屈頭指頭離大指頭四五分許,中指以下三指總[12]申相博,以印橫側著心上,指頭向右,呪用前呪。
「是一法印,欲求願時,先作縱廣四肘水壇,懸諸[13]幡蓋,種種莊嚴。於其壇中著隨心像,當其像前列著四椀,其四椀中各盛一味——謂盛石蜜、沙糖、乳、蜜——如其次第各盛供養,散種種華、燒沈水香。供養像已,對像至心發露懺悔,隨其所願仰祈請竟,像前作印,以袈裟覆、或用淨巾覆其印已,至心誦呪滿八百遍,更莫餘緣。誦此呪竟,隨心所願悉得稱意。隨事大小,一日乃至七日作法,日日三時——晨朝、日中、及黃昏時——依前作法必果所願,除不至心。
十二臂觀世音菩薩身印呪第九
「左右無名指各列在中指背上,竪二中指,頭相著,合竪二小指、二大指並著,屈二食指,頭相拄,各壓大指頭,其食指齊,第二節令平,食指來去。呪曰:
「『唵(一) 摩訶稅(去音)羝(二) 莎訶(三)』
「是法印呪,取牛糞、牛尿、酥、乳酪等各一大兩,總共和攪,香湯洒浴,著新淨衣,正面向東,並足蹲坐,即呪前藥一百八遍,六月一服,一年再服,自身無病、治病大吉。
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身印呪第十
「准前觀世音母身印,上[14]唯改開二中指,去一寸許,二頭指、無名指少舉,勿與大指相著,頭指、無名指間開容一中指地,頭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濕閉(二合)多夜(三) 濕閉(二合)多菩闍(去音)夜(四) 㖶(去音)醯㖶醯(五) 鉢囉麼(六) 輸馱薩埵(七) 摩訶迦嚧膩迦(八) 莎訶(九)』
「是法印呪,通種種用,皆有大力,亦能降伏一切惡鬼神、療一切病、一切賊難皆不能害。若被枷鎖,取施輸末羅,指作印呪已,塗枷鎖上,更至心呪,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口法印第十一
「以左右小指內隻直竪,右無名指[15]㧙左無名指、中指背,向頭指、中指岐間入,左無名指從右中指、無名指間出之,即[16]入食指、中指岐間入,二中指直竪,頭相拄,屈二食指,各鉤無名指頭,並二大指直竪,頭相拄,與小指離半寸許,同誦前呪。
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牙法印第十二
「准前口印,[17]唯改少屈二中指頭,各壓二大指頭,二小指出外,右壓左,總握無名指背,呪用前呪。
「是一法印,能除一切水、火、風、賊、刀,及王難、夜叉、羅剎、一切鬼神、毒龍、毒蛇、繫縛等難。若人日日常作供養,得觀世音及諸菩薩等皆生歡喜,命終得生阿彌陀佛國,又復十方淨土隨意往生。
「若欲止風,先以此呪呪灰一百八遍,小片絹裹,將隨身去。若風來者,以右手取灰,向風打散,次以右餘指作拳,頭指直竪,向風數數誦呪,瞋喝即斷。
觀世音菩薩不空羂索心中心呪第十三
「呪曰:
「『唵(一) 唎悉底哩([1]二合)盧迦(去[2]耶[3]反)毘社夜(二) 阿謨伽波舍(三) 摩訶鳩嚧馱(四) 囉闍夜(五) 唎陀(去音)夜(六) 阿波囉(上音)提[4]阿跢(七) 嗚𤙖嗚𤙖(八) [5]㧊㧊(九)』
「是一法呪,能滅罪障,懺悔治病大有神驗,具如《不空羂索經》說。
畫觀世音菩薩像法
「一切觀世音菩薩像,通身白色,結加趺坐百寶莊嚴蓮華座上,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而有重光。其華冠中有立化佛,其華冠後作簸箕光,其光之內總作赤色。其像背倚七寶繡[6]机。其像左手屈臂當心,又屈中指向上直竪。右手屈臂向左手上,屈頭指與大指相捻,而拄左手中指之上。其像頸有寶珠瓔珞,左右臂腕各有寶釧,又以寶花莊白褻絡[7]膊。身著花莊白褻之裙,其裙腰作青色赤裹,又以寶[8][絕-巴+日]繫其腰上。
「其像左右廂各有一菩薩以為侍者,其二菩薩通身黃色,俱頭戴華冠。右[9]廂菩薩,右手屈臂而把白拂,左手屈臂而把蓮華。左廂菩薩,右手屈臂,把雜寶華一枝,左臂屈竪,手把白拂。悉著朝霞,[10]縵𦜮之上,華莊白褻絞於髀上,而各立於蓮華座上。
「其像侍者後左右廂各有三菩薩,以次上下側身,各面向像,瞻仰而坐,助觀世音神通自在救護眾生。
「其像左廂上一菩薩,通身黃色,頭上有少黃色,以寶莊華[11]緣於髻上,青色圓光,耳有白環。而申右手當右膝上,皆展五指,垂掌向下,左手當心而把蓮華。以白華褻絡其[12]膊上,兩臂腕上而著寶釧,又以朝霞縵𦜮,而坐青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黃色,頭戴華鬘,作赤圓光,耳有白環。乳房高大,以輕白華褻橫[13]縵乳上。右手背在[14]髀上屈著,竪手向上,五指俱散。左手覆在左髀膝間,臂腕有釧。著朝霞裙,坐紅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白色,面上眉間而有天眼。其頭髮髻如似赤色,頭無華鬘,作青圓光,耳上無環。而有四臂,右邊一臂屈肘向後,腋間出,舉向頭,以其手指拄著髮鬢。一手屈臂,拄右膝上,把黃色數珠,珠有三七。左一臂屈肘向後,腋間出手,向上至於肩上,手指如拳。一臂拄著髀膝間,覆手把經匣,以淺綠紗絡其膊上。[15]以朝霞裙交其脚脛,而坐紫色蓮華座上。
「右廂三菩薩,[16]次上一菩薩通身白色,頭戴華鬘,作青圓光,耳有白環。乳房高大,以白華褻橫縵[17]乳上。左手屈臂在左髀上而把蓮華,右手按髀上,仰把一物,狀似果子亦如似華,盛在掌中,[18]班斑然作。臂腕有釧,著朝霞裙,帖膝坐於紫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黃色,頭戴赤色華鬘,作赤圓光,耳有白環。左手屈臂在左髀上把於蓮華,右手在右髀上仰掌散指如峻顯之。臂腕有釧,以素白褻絡其膊上,著朝霞裙,交脚而坐紅蓮華上。
「次下菩薩,通身黃色,頭有花鬘,仰面向上看視其像,耳有白環,作青圓光,而有四臂。乳房高大,以白寶褺橫縵乳上。二手合掌,又一左手屈臂在左髀上而把蓮花,其華紫色,其華莖狀如箭[19]幹形而作黃色,華頭向上。右一臂屈向後,腋間出手,向上至於肩前,而把數珠,珠有三七。而著赤色菊華褺裙,交脚而坐青蓮華上。
「其菩薩等並是觀世音菩薩眷屬,於其像上近光左右各有二軀須陀會天。右廂天者,作乾闥婆音樂供養;左廂天者,以散華香供養菩薩。
「又,華光兩邊各有四鳥而助供養——左邊有二頻伽鳥並行而立,次後有二鸚鵡並行,右邊有二孔雀並行,次後有二白鶴並行。
「其像座下左[20]廂又有二菩薩,通身赤色,作年少形,顏容端正,軀貌肥壯,頭髮短促,如作赤色,面上眉間有一天眼。有一白蛇從背後出,而向[21]左轉高舉頭,却向此菩薩面看。右手屈展,左手近乳而把蓮華。而著竪[22]襴青白色褻,短小裙子[23]縵腰𦜮上,[24]立而不坐。
「右[25]廂菩薩通身黃色,著朝霞裙,合掌峻坐紫蓮華上,仰面看像而作供養。
「布以綠地,其像兩邊有菩提樹,於其樹上有[26]凌霄華,[27]絞絡座下著青、綠、黃、赤、紫等色。
「為廁寶地畫像法竟。」
觀世音毘俱知菩薩三昧法印呪品(印有二十一,呪有四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中說諸法印陀羅尼呪時,與無量菩薩大眾及無數持呪賢聖眾俱,前後圍繞,來詣佛所。到佛所已,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禮佛足已,繞佛三匝,却坐一面。
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心呪名毘俱知,甚深微妙,祕[1]密神通,具諸法印及壇場法,護持世間,普令眾生、人非人等免離諸苦,一切眾生獲其利益。我今欲說,惟願世尊聽許我說。」
時佛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為一切諸眾生故欲說法印陀羅尼壇,我助汝[2]喜,隨汝意說。」爾時,同會諸菩薩眾莫不歡喜,一時稱善。
爾時,觀世音菩薩承佛神力,即說印呪。
毘俱知大身法印呪第一
「先反列二手小指各在無名指背上,次各列無名指在中指背上,二腕相著,竪二中指,頭相拄,竪二大指、二食指,然其食指少屈,似不屈勢,頭指來去(若以二食指總屈來即是華座印)。呪曰:
「『那(上音)謨薩婆怛他伽[3]底驃(一) [4]阿囉訶陀(上音)驃(比冶[5]反)(二) 三藐三菩提驃(比冶反)(三) 唵(四) 跛冶那(去音)薩儞(五) 怛囉(二合上)薩儞(六) 怛囉(二合上)西(七) 怛囉(二合上)薩耶(八) 毘𠼝(二合)俱(上音)知(九) 跢知(十) 倍移跢知(十一) 倍移跢知(十二) 倍囉(上音)提(十三) 倍囉(上音)提(十四) 濕閉(二合)羝(十五) 遮智尼(十六) 莎(去音)訶(十七)』
「是法印呪,若欲誦時,可作身印,至心誦之。諸佛聞者,皆悉稱讚;若諸菩薩聞呪音者,皆生歡喜;諸天聞者,皆悉頂禮;一切金剛聞呪音者,皆悉怖畏;若諸鬼神聞呪音者,皆生恐[6]懼;六道一切眾生聞者,一切皆發菩提之心;在地獄中受苦聞者,皆得停息一切酸楚,法應如是。
毘俱(上音)知中大心呪第三(用身印)
「呪曰:
「『唵(一) 毘𠼝(二合)俱(上音)知(二) 沒馱(上音)儞(三) 索(四)』
毘俱知小心呪第四(用身印)
「呪曰:
「『唵(一) 毘唎(二合)(二)』
「准前身印,上唯改二大指,[18]愽著二食指,二中指屈上節,頭相拄。呪曰:
「『唵(一) 賜俱(上音)嚧俱(上音)嚧(二) 毘闍(去音)曳(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毘俱知菩薩呪時,當以此印印其香鑪。及印香已,然後燒香,手執香鑪,心口發願:『今為某事(云云)。』供養畢已,次印香水。
毘俱知香水法印呪[19]第十(印是第三,呪[20]是第十,梵音云乾陀達羅度波)
「以右手五指相愽展之,屈肘,側手,印香水上,左手無用。呪曰:
「『唵(一) 菩底(都爾反下同)(二) 菩陀鉢底(三) 輸達(上音)儞(四) 莎訶(五)』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呪之時,作印印水,誦呪七遍,以水散灑頭身之上。亦用此法呪供養諸佛菩薩等已,次[21]作護身印呪法事。
毘俱知護身法印呪[22]第十一(印是第四,呪是十一)
「斜側覆二手,以二大指並竪,仍頭狀似鳥翅。呪曰:
「『唵(一) [23]鼻(上音)比儞(二) [24]訶(入上音呼)』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呪之時,即以此印護自身已,次作結界。
毘俱知結地界法印呪[25]第十二(印是第五,呪[26]是十二)
「左右中指以下反叉掌中,右壓左,指背愽掌,以二大指斜並相拄,直竪,屈二食指,相愽甲,相背,以二大指拄地。呪曰:
「『唵(一) 倍移跢知(二) 嗚𤙖(三)』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呪之時,以此印印地,辟除一切地上、地下所有諸惡魔、神鬼等。次作四方結界印呪。
毘俱知結四方界法印呪[27]第十三(印是第六,[28]呪第十三,梵音波羅迦[29]羅)
「先側左手,五指相著,以右手壓左臂上,手背相著,以右大指鉤左大指,隨日右轉。呪曰:
「『唵(一) 婆移跢知(二) 嗚𤙖(三) (是呪同地界呪)』
「是法印呪,當欲作法誦呪之時,即以此印右旋三轉,向四方繞,辟除四方所有一切魔、鬼神等,次作結上方界印呪。
毘俱知結上方界法印呪[1]第十四(印是第七,[2]呪第十四)
「左右二手中指以下三指反叉,右壓左,指背愽掌,以二大指頭斜相拄,屈二食指,甲相愽拄,以大指頭倒臨頂上,勿令著頂。呪曰:
「『唵(一) 跢知(二) 嗚𤙖(三)』
「是法印呪,能除天上虛空所有一切諸魔、惡鬼神等。當欲作法誦呪之時,但護身結界,更無所畏,種種欲作毘俱知法無有妨難,皆有神驗。
毘俱知師子座法印(印是第八,用大心[3]呪,梵本云思蠅伽散那)
「以左右頭指、中指、無名指頭相拄,合腕,以二小指直竪,相去半寸許,以二大指屈入掌內(若來,向外直竪二大指名來)。
毘俱知歡喜法印(印是第九,用大心呪)
「二手各屈小指,以二大指各壓甲上,餘指各散舒,右手者直舒臂,左手者覆胸上著,起立屈右膝,身就右邊,左脚斜直竪(若二脚相去四尺許即是使者印,若喚來,用右食指,屈即來、展即去)。
「是一法印,打一切鬼及阿脩羅,所在用者皆得大驗。若惡人作一切惡法欲來相害者,作此印呪悉皆不成。
毘俱知供養法印(印是第十,用大心呪,梵本云阿伽母陀羅)
「准前身印,唯改二大指開,頭相去二寸半許(若並屈二大指入掌即是來法,出二大指即是去法)。
「是一法印,若以種種華香飲食供養三寶、并作此印而供養者,得福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
毘俱知隨心法印(印第十一,用大心呪)
「屈二無名指在掌,右壓左,二小指、二中指各竪相著,屈二食指,各附中指第一節下,以二大指屈愽食指下節側。
「是一法印,欲供養時,當作此印誦大心呪,毘俱知身現行者前令行者見,所願皆隨,稱心所欲。
毘俱知施與一切食法印(印第十二,用大心呪,梵音云皤唎)
「以二手仰舒八指,小指至腕側相愽,各屈二大指頭於掌中心著。
「是一法印,印中盛著諸飲食已,將布施與護法神等,一切眾生、一切得者皆生歡喜。
「以前五印皆共同誦前大心呪,種種有驗。
毘俱知華供養法印呪(印第十三,呪第十五)
「合掌,仍虛[4]掌中,屈二食指於掌內,現二大指並竪,勿愽著食指。呪曰:
「『唵(一) 失哩([5]二合)智羅(上音)閦([6]初數反)彌(二) 蘇婆羅(上音)帝(三) 鉢囉(上二合)底(都爾反)紇哩(二合)瑟拏(二合)(四) 摩逾波指登布[7]史(五) 莎訶(六)』
「是法印呪,若作觀世音毘俱知菩薩法事,皆須應作此印供養,得蒙一切菩薩歡喜。
毘俱知滅罪呪(呪第十七,印用花供養印)
「『[9]唵(一) 阿地邑(以入反二合)地(二) 毘訶囉儞(三) [10]波囉(二合)提(四) 莎訶(五)』
「是二呪法,若作毘俱知法,皆同作前華供養印,誦此二呪。一切諸佛聞此呪者,皆生歡喜,悉得除滅無量劫罪。
毘俱知萬里結界供養呪(呪第十八,用法身印)
「呪曰:
「『唵(一) 紇哩(二合)瑟拏(二合)絲(二) 嗚𤙖(三) [11]㧊(四)』
「是一呪者,若欲作諸道場、結法壇所、廣為供養,懼諸魔事,應可用結前法身印,誦是呪時即得法成。
毘俱知作壇泥地供養呪(呪第十九,用香水印)
「呪曰:
「『唵(一) 帝誓帝闍婆(上音)底(都爾反)(二)』
「是一呪者,若欲立壇廣設供養,用前香水印印香水已,當以此呪呪其香水一百八遍,用塗壇地,即得法成。
毘俱知菩薩降魔印呪法品
毘俱知法左射呪(呪二十二)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薩耶(二) 嗚𤙖(三)』
毘俱知法箭呪(呪二十四)
「呪曰:
「『唵(一) 毘𠼝(二合)俱(上音)知(二) 嗚𤙖(三)』
毘俱知解一切外道及諸法事等結界呪(呪二十五)
「呪曰:
「『唵(一) 濕閉(二合)羝(二) 闍智儞(三) 莎訶(四)』
「是甲等呪,若作毘俱知道場,及設諸壇、結界防護、供養之所,及以療病、防諸[15]神鬼、破諸外道婆羅門難法,一一皆須作前身印,誦此六呪及誦諸呪,悉得有驗。
毘俱知斫迦[16]羅法印(印第十四)
「准佛輪印,上唯改二食指去中指半寸許。
毘俱知跋折囉法印(印第十五,亦名瞋印)
「二手合,以二大指各捻掌內無名指下節,並屈二無名指壓大指上,餘三指各頭合,二手三指中節相去一寸許。
毘俱知打一切鬼法印(印第十六)
「准前,屈左手食指、無名指、小指,以大指壓三指甲上,勿令現甲,直竪中指,起立並兩脚,將印置額上,以中指向下垂,當眉間,面作瞋形,右手無用,應用此印打一切鬼。
毘俱知三眼法印(印第十七)
「准佛頂印,上[1]惟改二手中指已下三指反相叉掌中,直竪二食指,頭相拄,其二大指勿愽中指,各附食指側竪,起立並二脚,反列手,正當額上,指頭正當眉間下垂,面作瞋形(同軍[2]茶利三眼法印)。
「是一法印,若欲療病、及將降伏一切惡魔、大鬼神等,當用此印誦前大呪,法皆有驗。
毘俱知[A4]掐數珠法印呪(印第十八,呪二十六)
「與十一面觀世音部[A5]掐數珠法同,更無別異,用大心呪。
「又用滅障礙呪曰:
「『唵(一) 毘唎(二合)舍稜(輕呼)伽(上音)儞(二) 索(三)』
「是法印呪名滅障礙,毘俱知菩薩云:『作印[A6]掐珠,誦此呪時,除去過去、未來、現在三業罪障,皆悉銷滅,永盡無餘。』皆誦此呪,無不有驗。
毘俱知捻灰法印呪(印第十九,呪二十七)
「以右手大指及無名指捻取灰,呪七遍,頂上著。呪曰:
「『唵(一) 烏特(二合)伽(上音)底(都爾反)(二) 息普(二合)嚕(三) 莎訶(四)』
「是法印呪,若人誦持毘俱知呪法,若有出行來去之處,欲自防護及與他人防護其身,以此法印捻灰呪七遍,從頂至眉間、兩腋、咽下、心等六處以灰塗之,處處去者皆無障礙。
毘俱知菩薩使者法印品
「毘俱知有二使者:一名鉢囉塔摩、二名鉢囉薩那。是二使者各說一呪,請用菩薩前身印降伏一切。
使者鉢囉薩那呪(合前[7]呪三十,使者呪第二)
「即說呪曰:
「『唵(一) 婆伽婆底兮(二合)(二) 毘𠼝(二合)俱(上音)底兮([8]二合下同)(三) 鉢囉(二合)那儞兮(四) 鉢囉(二合)婆皤底(五) 莎訶(六)』
「是二呪誦,菩薩聞者心生歡喜。其二使者隨請菩薩,菩薩印可,是人得說此神呪者,能令一切皆生信仰,更有餘呪亦請通用及諸印等助成菩薩威神力故。爾時,[9]佛亦[10]同時悉皆印可,其使者等皆大歡喜。行菩薩法人當誦持。是呪法者,能令呪師所為之法皆蒙菩薩常所護念。即說呪曰(呪第三十一,使者呪第三):
「『唵(一) 跢知(二) 嗚𤙖(三) 脚(四)』」
使者眼法呪(呪合前三十六,使者呪第八)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薩耶(二) 㧊(三)』
使者口法呪(呪合前三十七,使者呪第九)
「呪曰:
「『唵(一) 跢囉(二合上)西(二) 嗚𤙖(二合)(三) 㧊(四)』
使者弓法呪(呪合前三十九,使者呪第十一)
「呪曰:
「『唵(一) 婆移跢知(二) 嗚𤙖(二合)(三) 㧊(四)』
毘俱知救病法壇品
「呪師若欲救病人者,至於病家,香湯洒浴,著新淨衣,與作法壇,救其病苦。其作壇處宜就好地,居近水樹華林之間、若臨恒河[7]崕岸之處、或近有龍深潭之所,隨其所住最勝之處淨修其地,如十一面七日壇法。淨修地竟,香泥塗地,懸於種種雜色幡蓋及諸寶器。
「其道場中應作四肘五色法壇,壇中心著毘俱知菩薩位。東方作蓮華座,座上橫著一口大刀;北方亦作一蓮華座,座上仰安明鏡一面;南方復作一蓮華座,於其座上竪三隻箭;壇西門外敷呪師座。
「取五水罐各受一升以下者,好滿盛淨水,著五穀子,以青柏葉及竹葉枝、梨柰葉枝塞其罐口。莊嚴罐已,將安四角及壇中心。種種上味果食十盤,然十二燈,以諸香華、種種作法誦呪供養,日日不絕。
「滿七日已,當候隨心法印,至驗為限,至誠懺悔,得滅除障,速成證驗。
「後若療病亦依此法,令其病人在呪師東面向北坐,呪白芥子,遶其病[8]人頭上,[9]燒之三日,定[10]差。
「若作是法壇,如能候得日月蝕時,為此壇者最為大驗;若不值遇日月蝕時,於其月內擇取吉日。若無如前好處所者,當就好寺作壇亦得。
「而其呪師必須得他布施白馬;若無白馬,用銀作馬而與呪師;若無銀作馬,任呪師意所須之物以代馬用;若無物者,好心孝順,持戒堅固,能得不違阿闍梨教嚴決之者,方教此法。
毘俱知菩薩呪功能
「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持是大呪印,為護身結界、種種作法、療病懺悔、供養香華不絕者,當得菩薩護念。
「若欲入阿修羅宮者,於八年中日日誦呪滿三千遍,作三眼印,用前大呪呪白芥子一百八遍,一呪一散以打地上,其地即開而作孔穴,呪師得入。
「欲住得見彌勒佛者,即任意住;若欲出來,勿入城中;若見道中有財物者,將擎出來亦得無罪;若有果子取而食之,壽命一千歲。
「若意[11]得大海竭者,可至海際,經三箇月用前大呪呪白芥子一百八遍散海水中,日日如是,海水即竭。
「若意欲得捉龍取者,應當近於有龍水邊,經一百日作法誦呪,其龍自出,來就呪師,任為調伏。
「若治熱病,最為驗吉。
「若人欲得安怛囉(二合)陀[12]那,取摩那叱囉([13]唐云石雄黃也)、蜜陀僧二物等分,共擣為末,更細研之,經六箇月,日日洒浴,著新淨衣,日日三時——平旦、日中、及日暮時——至心呪藥一百八遍訖,更呪七遍,點著眼中,即得隨意安怛囉(二合)陀那,洒去方見,其藥勿使餘人把之。
「若意欲入阿修羅宮,有諸惡物、羅剎、蛇等而作障難,及門不開、黑闇等障,皆預作意,呪白芥子一千八遍,自隨將行,但有障處即用打之,在在處處皆無障礙。
畫毘俱知像法
「若用白褺、若於絹上畫作其像,畫師先受持八戒齋,畫釋迦佛像,左廂畫金剛、右廂畫觀世音菩薩。
「其佛金色金剛身,面勿黑勿白,形狀如年十六童子,一切身分猶如莊嚴菩薩身法。
「其觀世音面及身分,頭冠瓔珞,天衣莊嚴,錦綺羅裙,皆如餘處畫觀世音菩薩之法。觀音左手下更別畫天女形,身皆白色,衣服赤白,貌極端正,頭戴華冠。次畫持呪師在下胡跪,手執香鑪,向觀世音。
「作此像已,從白月一日至十五日當食大麥、乳糜,恒誦後呪,至黑月八日三日三夜勿食。
「供養像時,其天女像即放光,入佛脚指中。見此相時,悉果心願。
「又,若欲見槃茶囉婆私尼,於十三日、若十四日、或十五日,三日三夜可入大海水中誦呪,張其畫像於水岸上,以百千蓮華供養之。時其槃茶囉婆私尼天神若來,修道聰明、智慧辯才,持呪仙人隨其所願皆得如意。
「又,毘俱知呪。呪[1]曰:
「『那(上音)麼薩皤跢他揭羝驃(鼻朝反)(一) 婆伽(上音)皤帝弊(鼻可反)(二) 唵(三) 薩皤婆(上音)夜那舍儞(四) 怛囉娑(上音)儞怛囉娑(上音)儞(五) 怛囉娑(上音)夜怛囉娑夜(六) 怛囉西(七) 苾[2]炬智(八) 儞[3]矩智(九) [4]哆智[5]哆智(十) [6]吠跢智[7]吠跢智(十一) [8]戶嚕嚕吠跢智(十二) 稅(去音)羝闍(上音)智儞(十三) 莎訶(十四[9]句)』
「是呪亦名觀世音菩薩說金剛呪。
「誦此呪時,一切障難皆悉休息。
「若欲自護,呪灰七遍,點額、項下、并[10]二膊上,去處無畏。若為他人,呪其頭髮,結作為結,心恒念呪,一切官府、若夜獨行、若賊中行,一切[11]畏處皆得無難,所有惡人皆歡喜歸伏,不能為礙。
「[12]欲降伏一切,當於白月十五日一日一夜勿食,以菩提樹為柴,然火,一撮胡麻呪一遍已擲火中燒,如是數滿八千遍時,一切歸伏——尸利沙樹(合歡樹是),拘留孫佛得道樹是,但是佛得道樹即得用也,苦[13]練亦得。
「若被一切怨人厭禱,遂失心性,取男骨作橛,呪滿八千遍,[14]丁埋怨人門底,還令彼人失心性也。
「又法,取燒尸灰,於黑月八日呪一撮灰一遍擲火中燒,如是滿八千遍,怨人即滅。
「又法,於黑月十四日入水中立至臍,誦呪,一切怨家、惡賊群眾兩作和解,俱生善心。
「又法,欲作四方結界,取佉陀囉木——長、橫,八指——四枚,各呪八百遍已,釘著四方,一切惡鬼及惡怨人皆不得入此界之內。
「又於界中作曼茶羅,呪水二十一遍,灑散地上即成結界,於中即堪作呪法也。
「又法,薩埵姥跢跛吒(上音)那𤙖蒲利沙蜱,七遍呪芥子。
「又法云長命,闕物難成,[15]不譯也。
「又法,取[16]秦牛酥一點子許,一呪一燒,如是數滿八千遍已,若[17]到一切病痛障礙並悉銷除。亦不須看日月時節,得作即作,柴亦任用。
「又法,取木[18]患子柴,然火燒藥(此土無,故闕之)。
「又法,瞋賊來欲躓頓我,誦此呪已即心歡喜。
「又法,官事,月八日於觀音像邊呪白花,一莖一遍擲火中燒,滿八千遍,官事解了。
「又法,有賊欲來侵亂,於觀音像前至心誦呪,賊即還去。
「又法,隨求何法,誦此呪時,燒無煙炭,呪白芥子,一顆一遍[19]一擲火中燒,滿八千遍,所求皆遂。
「又,呪白芥子七遍,一切起屍鬼等皆悉被縛。
「又法,呪石蜜七遍,擲著水中,即取此水作曼茶羅結界,於中誦呪,一切師子、大蟲、禽獸、水牛、白象、囉闍、朱囉、水等皆不能害。
「毘俱知印呪及功能法略說已竟。」
校注
[0825017] 五【大】,六【明】【甲】 [0825018] 卷中【大】,部之三【元】【明】【甲】 [0825019] (大唐…譯)十一字【大】,唐朝中天竺大德瞿多譯【宋】【宮】,唐中天竺三藏大德阿地瞿多譯【元】【明】【甲】 [0825020] 觀【大】,觀世【元】【明】【甲】【乙】 [0825021] 手印與前一切觀世音心印同惟足不同【大】,(手印與前一切觀世音心印同惟足不同)【元】【明】【甲】 [0825022] 惟【大】*,唯【元】【明】【甲】* [0825023] 右【大】,左【考偽-甲】 [0825024] 左【大】,右【考偽-甲】 [0826001] 洒【大】*,洗【宋】【元】【明】【甲】* [0826002] 音【大】*,聲【明】【甲】* [0826003] 𠼝【大】,唎【宋】【元】【明】【甲】 [0826004] 囉【大】,囉(去音)【宋】【元】【宮】,囉(去聲)【明】【甲】 [0826005] 上【大】*,上聲【明】【甲】* [0826006] 羅【大】,闍【宋】【元】【明】【宮】 [0826007] 薄【大】*,𮑀【宋】【元】【明】【甲】* [0826008] 反【大】,切【明】【甲】 [0826009] 芻【大】,[蔑-戍+勻]【明】 [0826010] 眼【大】,服【宋】【宮】 [0826011] (耳)(十八)【大】,十八耳【明】【甲】 [0826012] 酥【大】*,蘇【宋】【宮】* [0826013] 相續【大】,馺馺【元】【明】【甲】 [0826014] 大【大】,木【元】【明】 [0826015] 柏【大】,柏葉【宋】【元】【明】【甲】 [0826016] 柳【大】,樹【宮】 [0826017] 餅【大】,飯【宮】 [0826018] 酥【大】,蘇【宋】 [0826019] 插【大】,𢮿【宋】【宮】 [0826020] 囉【大】,羅【宋】【元】【宮】 [0826021] 薑【大】,橿【宋】【元】【宮】【甲】,[木*薑]【明】 [0826022] 杞【大】,無【宮】 [0826023] 百【大】,〔-〕【考偽-甲】 [0826024] 唐【大】,此【明】【甲】 [0826025] 冬【大】,若【元】【明】 [0826026] 印【大】,印呪【明】【甲】 [0826027] 槃【大】,盤【宋】【元】【明】【甲】 [0826028] 羅【大】,囉【宋】【元】【明】【宮】【甲】 [0826029] 屈頭相【大】,指相屈【乙】 [0826030] 二【大】,一【元】 [0827001] 呪【大】,〔-〕【明】【甲】 [0827002] (但開二大指小指頭不相到是名十一面印是大三昧印頭指來去)【大】,但開二大指小指頭不相到是名十一面印是大三昧印頭指來去【明】【甲】 [0827003] 隨【大】,〔-〕【乙】 [0827004] 博【大】*,摶【明】【甲】【乙】* [0827005] 去【大】,去音【宋】【元】【宮】,去聲【明】【甲】 [0827006] 𤚲【CB】*,搆【大】*,𤛗【元】【明】【甲】* [0827007] 酥【大】,蘇【宋】 [0827008] 椀【大】,碗【明】【甲】 [0827009] 置【大】,直【元】 [0827010] 𣊵【大】*,煗【元】【甲】* [0827011] 酥【大】*,蘇【宋】* [0827012] 申【大】*,伸【明】【甲】* [0827013] 幡【大】下同,旛【甲】【乙】下同 [0827014] 唯【大】*,惟【宋】* [0827015] 㧙【大】,苾【宋】 [0827016] 入【大】,從【考偽-甲】 [0827017] 唯【大】,惟【宋】【宮】 [0828001] 二【大】,三【元】【明】【甲】 [0828002] 耶【大】,邪【宋】【元】【明】【宮】【甲】 [0828003] 反【大】,切【明】【甲】 [0828004] 阿【大】,訶【宋】【元】【明】【宮】【甲】 [0828005] 㧊㧊【大】,泮泮【元】【明】【甲】 [0828006] 机【大】,枕【宮】 [0828007] 膊【大】,縛【元】【明】 [0828008] [絕-巴+日]【大】,絛【宋】【元】【明】【宮】【甲】 [0828009] 廂【大】*,相【宮】* [0828010] 縵【大】*,鞔【宋】【元】【明】【宮】* [0828011] 緣【大】,絞【宋】【元】【明】【甲】 [0828012] 膊【大】*,髆【元】【明】【甲】* [0828013] 縵【大】*,鞔【宮】【宮】,袜【元】【明】【甲】* [0828014] 髀【大】,鞞【明】 [0828015] 以【大】,著【考偽-甲】 [0828016] 次【大】,〔-〕【甲】 [0828017] 乳【大】,嬭【甲】 [0828018] 班斑【大】,班班【乙】,斑斑【甲】 [0828019] 幹【大】,簳【元】【明】【甲】,笴【宮】 [0828020] 廂【大】,相【宋】【宮】 [0828021] 左【大】,右【宋】【元】【明】【宮】【甲】 [0828022] 襴【大】,𦅘【宋】【元】,襇【明】【甲】 [0828023] 縵【大】,鞔【宋】【元】【明】【宮】【甲】 [0828024] 立【大】,坐【甲】 [0828025] 廂【大】,相【宋】 [0828026] 凌【大】,陵【甲】 [0828027] 絞【大】,交【元】【明】【甲】 [0829001] 密【大】,蜜【明】 [0829002] 喜隨汝【大】,隨喜汝隨【甲】【乙】 [0829003] 底【大】,低【宋】【元】【明】【宮】【甲】 [0829004] 阿【大】,呵【元】【明】【甲】 [0829005] 反【大】*,切【明】【甲】* [0829006] 懼【大】,怖【宮】 [0829007] 梨【大】,𠼝【元】【明】【甲】 [0829008] 俱【大】,但【校異-甲】 [0829009] 知【大】,知莎【元】【明】【甲】【乙】 [0829010] 唎【大】,𠼝【元】【明】【甲】【乙】 [0829011] 唎【大】,𠼝【明】【甲】【乙】 [0829012] 莎【大】,〔-〕【宋】【宮】 [0829013] 三【大】,二【宮】 [0829014] 泮【大】,㧊【宋】【元】【明】【甲】,捕【宮】 [0829015] 三【大】,二【宋】【元】 [0829016] 鑪【大】,爐【宋】【元】 [0829017] 第九【大】,〔-〕【元】【明】【甲】 [0829018] 愽【大】*,搏【明】【甲】【乙】* [0829019] 第十【大】,〔-〕【元】【明】【甲】 [0829020] 是【大】,〔-〕【宋】【宮】 [0829021] 作【大】,〔-〕【宋】【元】【明】 [0829022] 第十一【大】,〔-〕【元】【明】【甲】 [0829023] 鼻【大】,嚊【宋】【元】【明】【甲】 [0829024] 訶【大】,沙訶【元】【明】,莎訶【甲】 [0829025] 第十二【大】,〔-〕【元】【明】【甲】 [0829026] 是【大】,第【宋】【宮】【甲】 [0829027] 第十三【大】,〔-〕【元】【明】【甲】 [0829028] 呪【大】,呪是【元】【明】【甲】 [0829029] 羅【大】*,囉【宋】【元】【明】【甲】* [0830001] 第十四【大】,〔-〕【元】【明】【甲】 [0830002] 呪【大】,呪是【宋】【元】【明】【甲】 [0830003] 呪【大】,印【宋】 [0830004] 掌【大】,堂【明】 [0830005] 二【大】,一【明】【甲】 [0830006] 初【大】,去【宮】 [0830007] 史【大】,央【宮】 [0830008] 二合上【大】*,上二合【宋】【元】【宮】*,上聲二合【明】【甲】* [0830009] 唵【大】,呪曰唵【宋】【元】【明】【宮】【甲】 [0830010] 波【大】,婆【甲】 [0830011] 㧊【大】*,泮【元】【明】【甲】* [0830012] 治【大】,冶【宋】【元】【明】【甲】 [0830013] 薩【大】,〔-〕【甲】 [0830014] 三【大】,〔-〕【元】 [0830015] 神鬼【大】,鬼神【明】【甲】 [0830016] 羅【大】,囉【明】【甲】 [0831001] 惟【大】,唯【元】【明】【甲】【乙】 [0831002] 茶【大】,荼【元】【甲】 [0831003] 拓【大】*,托【元】【明】【甲】【乙】* [0831004] 俱【大】,但【考偽-甲】 [0831005] 合【大】,呪合【甲】 [0831006] 二【大】,一【元】 [0831007] 呪【大】,呪第【宋】【元】【明】【甲】 [0831008] 二合下同【大】,下同二合【元】【明】【甲】 [0831009] 佛【大】,諸佛【宋】【元】【明】【甲】 [0831010] 同【大】,共同【宋】【元】【明】【甲】 [0831011] 三【大】,呪三【考偽-甲】 [0831012] 第【大】,呪第【考偽-甲】 [0831013] 㧊【大】*,泮【元】【明】【甲】*,捕【宮】* [0831014] 四【大】,〔-〕【元】 [0831015] 三【大】,二【宋】【元】 [0831016] 二合【大】,合二【宋】【元】 [0831017] 上【大】,上音【宋】【元】【宮】,上聲【明】【甲】 [0831018] 四【大】,第四【宋】【元】【明】【宮】【甲】【乙】 [0831019] 一【大】,〔-〕【宮】 [0832001] 四【大】,第四【甲】,前四【乙】 [0832002] 入二【大】,入【元】【明】 [0832003] 茶【大】*,荼【宋】【元】【明】【宮】【甲】【乙】* [0832004] 凌【大】,[口*凌]【宋】【元】【明】【宮】【甲】 [0832005] 大【大】,夫【宮】 [0832006] 德【大】,能【宋】【元】【明】【宮】【甲】 [0832007] 崕【大】,涯【元】【明】【甲】 [0832008] 人【大】,〔-〕【宋】【元】【明】 [0832009] 燒【大】,繞【宮】 [0832010] 差【大】,瘥【明】【甲】 [0832011] 得【大】,欲得【宋】【元】【明】【宮】【甲】 [0832012] 那【大】,耶【乙】 [0832013] 唐【大】,此【明】【甲】 [0833001] 曰【大】,曰(呪第四十四)【甲】【乙】 [0833002] 炬【大】,矩【宋】【元】【明】【宮】【甲】 [0833003] 矩【大】,炬【乙】 [0833004] 哆【大】,跢【宋】 [0833005] 哆【大】,跢【宋】【元】【宮】 [0833006] 吠【大】,跋【明】【甲】 [0833007] 吠【大】*,跋【元】【明】【宮】*【甲】 [0833008] 戶【大】,尸【元】【明】【甲】【乙】 [0833009] 句【大】,〔-〕【元】【明】【甲】 [0833010] 二【大】,一【元】 [0833011] 畏【大】,是【元】【明】【甲】 [0833012] 欲【大】,若欲【宋】【元】【明】【甲】 [0833013] 練【大】,楝【元】【明】【甲】 [0833014] 丁【大】,釘【宋】【元】【明】【甲】 [0833015] 不【大】,故不【宋】【元】【明】【甲】 [0833016] 秦【大】,𤚩【元】【明】【甲】 [0833017] 到【大】,致【考偽-甲】 [0833018] 患【大】,槵【元】【明】【甲】【乙】 [0833019] 一【大】,〔-〕【宋】【元】【明】【甲】 [0833020] 五【大】,五(觀世音部之三)【元】,六【明】【甲】 [0833021] 甲本奧書曰貞享三載星紀丙寅六月二十四日點校之了淨嚴四十八,乙本亦載之【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8 冊 No. 901 陀羅尼集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