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等獻佛助成三昧法印呪品
一時佛在毘富羅山大眾會中說諸金剛陀羅尼印祕密法藏神呪壇法。於是會中有梵天王及天帝釋、摩醯首羅、日天、月天、星天、地天、四天大王、火天等俱,是諸天王各有無量諸眷屬俱共會說法。[13]又有無量天龍八部、諸大鬼神、藥叉、羅剎、諸眷屬等,聞是金剛神通自在法呪功能,各大驚怕,莫知走處。
佛語:「止止,汝等莫[14]怕,此金剛法藏大有利益,汝等諦聽,我為汝等說諸利益方便之事。」
爾時,天龍八部眾等聞佛說已,心生歡喜,各各慚愧,悔諸罪過,從座而起,五體投地,頭面禮敬,前白佛言:「世尊!我等眷屬各有一百一十[15]二大將,一一大將各領四萬藥叉眷屬,一一藥叉各領四百萬億鬼神相共遊行娑婆世界,滿諸國土,常伺人便,貪食血肉,為諸橫難,縱暴天下,破壞正法,欺誑三寶,恒作不善。我等愚癡,不知諸佛慈悲,憐愍一切眾生,多諸利益。我等眷屬各各不覺心口失念,發大誓願歸佛法僧,同諸天等獻是神呪,助護三寶,不敢違教,從佛印可。對佛、菩薩、金剛等前結諸要誓:『我等[16]從眾所領眷屬,在在處處如有寺舍道場講說大乘法[17]輪及有誦持陀羅尼藏神呪印者,所住之處若有惱亂、反加殘害、不相擁護,我等眷屬即同欺犯負於三寶,我等皆當未來之世誓願不得成佛道果。』願佛證明印可法呪,我等亦當同諸佛等利益一切。
大梵摩天法印呪第一
「仰右手掌,直申小指、頭指,屈無名指、中指中節,頭並向上竪之,大指附於頭指側上,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輸嚕(二合)致(二) 悉彌哩(三合)致(三) 陀囉(上[18]音)尼(四) 鳴𤙖訶(上音)(五)』[19]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受持此法、修習是呪、供養梵天欲得驗者,日日[20]洗手面訖,先胡跪地,於左腋中以[21]俠澡罐,罐口向前,即以[22]左手作此印[23]已,寫澡罐水,盛印掌中,口近其掌,呪水三遍自飲水訖。又更印中盛水,以拭自口,誦呪三遍。又印中盛水呪之三遍,即用水[24]泮自右脚上,次泮左脚上。復以右手大指、無名指捺自兩眼、兩鼻、口中、右耳、左耳竟,向自頭上過手放之。
「若是好事,以頭指入中指、頭大指兩指之間,即以頭指向外放之,出聲彈指;若是惡事,即以大指、中指相捻,出聲彈指。
「作此法者,種種得驗,作法即成,論義得勝。若作都大道場之時,亦作印呪喚梵天[25]人助護供養。如能日日誦呪,供養一切佛等,一切有驗。
帝釋天法印呪第二
「先仰兩手,即以二無名指相鉤,其二中指及二小指各[26]向掌屈之,二頭指各斜竪,頭相拄,以二大指亦斜竪,附[1]博頭指側,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怯[2]皤弭唎(二合)佉(二) 怯皤伽弭唎(二合)佉(三) 那羅阿姥腎穰(二合)(四) 阿姥皤訶(五) 阿佉殊姥佉(六) 娑伽提(七) 時那筏囉(二合)𠺒(八) 莎(去音)訶(九)』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受持是呪印等,供養[3]天帝者,種種有驗。若在佛前,每日作意常供養者,是人恒得諸天衛護,一切歡喜。
摩醯首羅天法印呪第三
「合掌,以二大指、二頭指、二小指皆相著竪,即以右手中指叉在左手中指、無名指[4]芰出,又以無名指復叉在左無名、小指芰出,以左手無名指叉在右手無名指、中指芰出,[5]又以中指叉在右手頭指、中指芰出,二手指相叉以向外,各博著手背節間,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跢囉(二合)薩尼(二) 波囉(二合)末(平音)陀(去音)尼([6]三) 瞋陀[7](去音)尼(四) 頻陀(去音)尼(五) 莎(去音)訶(六)』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日日受持此印誦呪,供養摩醯首羅天者,種種得驗。每作是印誦呪供養諸佛之時,一切佛等亦生歡喜,兼療一切諸病有驗。
摩醯首羅天求馬古印呪第四
「右手屈中指最下節向掌內,其餘二節直申,又以無名指[8]苾在中指背根,又屈小指頭向掌中,又屈頭指,以中節文[9]押無名指甲,又屈大指,以大指文押頭指甲,以其大指頭復押小指甲。呪曰:
「『唵(一) 潛倍謀戲(二) 莎(去音)訶[10](三)』
「若人欲得求馬古者,七日之中全不喫食,日日作此印印中中指上,以[11]酥蜜塗之,數數誦呪,口云所求馬古名字急急來者,至第七日即來打門。夜時作法,莫聽人知;若晝日作,牢閉門著,莫聽人知。
「又法,以[12]埿作四箇像形,如天像,長三四指。何等為四?一名闍夜,二名毘闍夜,三名阿自多,四名阿婆囉自多。又以埿作摩醯首[13]囉天像,中央安摩醯首[14]羅,右邊安闍夜及毘闍夜,左邊安阿自多及阿婆[15]羅自多,前著火[16]爐,取猫兒[17]屎(此是西國[18]鬼食餅名)及人爪甲與人頭髮,三種相和燒供養之,數數作印并誦呪已,口云所求馬古名字急急來看。如是七日,日日作法,至第七日即來打門,從心所願。
「此法喫食亦無所苦,於夜作法莫令人知;若其晝日欲作法者,牢閉門著,莫令人見。若事了竟,收取[19]其像,藏著還用。
東方提頭賴吒天王法印呪第五
「側左手掌,中指已下三指把[20]捲,又屈頭指中節,頭亦小曲,又以大指直斜申,頭勿捻著頭指上。右手亦同,[21]唯舉腕下著於左手臂上,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地𠼝致囉(上音)瑟吒[22](二合)(二) 囉囉囉(三) 波囉(二合)末(平音)陀(去音)那(四) 莎(去音)訶(五)』
南方毘嚕陀迦天王法印呪第六
「側左手腕,以右腕側著左腕根上,二掌相背,以二中指相鉤,申之如索,以二小指、二頭指、二大指各曲之,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嚕陀迦(二) 藥叉地波跢曳(三) 莎(去音)訶(四)』
西方毘嚕博叉天王法印呪第七
「[23]右手側腕,以右手腕著於左手腕根上,二手中指已下三指各屈在掌作捲,屈二大[24]指,頭各押中指甲上,以二頭指相交如索申之,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嚕博叉那(去音)伽(二) 地波跢曳(三) 莎(去音)訶(四)』
北方毘沙門天王法印呪第八
「左手側腕,屈頭指已下四指在掌中作捲,又屈大指押頭指上。右手腕亦側之作捲,如左手法,唯以大指直申向上,於左手捲上累著,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25]吠賒囉(二合)麼那(二) 檀[26]那[27]牝(平音)陀羅(三) 莎(去音)訶(四)』
「是四天王法印呪等,若諸人輩受持諸佛、般若、菩薩、金剛、天等法呪之時,因有供養都會道場法壇之所,并作此印誦呪喚天,安置供養,即得一切人等歡喜。
「是天王等過去亦曾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并金剛等,其呪印法皆同,諸佛之所印可,并顯像法具諸相貌,[28]威侍佛所,利益一切。
又四天王通心印呪第九
「[29]二手頭、中、小三指反叉合掌,二無名指竪,頭相拄,屈初節上,二大指還向內捲中,大指來去。
「作是像已,於道場北面向南邊,作行安置竟,呪師南坐,面向北方,即手作前法印,各別作印,各誦其呪,一一喚之。安置坐已,燒安悉香,種種供養。次作通心印,誦通心呪。呪[1]曰。
「右手大指、中指、小指皆竪向上,屈頭指、無名指捲著掌上,手掌向前,屈肘向上(不[4]是別來去法)。
「呪曰:
「『那(上音)謨毘(上音)嚕[5]茶(上音)迦(上音)夜(一) 那麼毘(上音)嚕跛叉夜(二) 那麼吠(輕呼)賒囉皤拏曳(三) 那麼提唎(二合)底囉(長音)瑟吒(二合)囉夜(四) 跢姪他(五) 壇茶(徒皆[6]反)陀壇茶(六) 壇吒(上音)䶩壇吒䶩(七) 跢摩唎(八) 莎訶(九)』
「若能清淨如法受持是法印呪,四大天王將二十八部善神來詣道場助護行者,治一切病,七日呪之悉皆除[7]差。
四天王像法
「提頭賴吒天王像法,其像身長量一肘作,身著種種天衣嚴飾,極令精妙,與身相稱。左手申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著寶,寶上出光。
「毘嚕陀迦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亦同前天王法,[8]申臂把刀,右手執矟,矟根著地。
「毘嚕博叉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唯執矟異,其右手中而把赤索。
「毘沙門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執矟拄地,右手屈肘擎於佛塔。
「作是像已,於道場北面向南邊作行,安置竟,呪師南坐,面向北方,即手作前法印,誦呪一一喚之。安置坐已,燒安[9]悉[10]香,種種供養及誦心呪。呪曰:
「『唵(一) 漸婆羅(二) 謝輦陀羅夜(三) 莎(去音)訶(四)』
「是法印呪名四天王通心印呪。若作像身,於道場中日日作印,對於像前誦上呪等及誦心呪,得四天王歡喜垂恩。若能誦呪滿十[11]萬遍,療病大驗,多得錢財。
日天法印呪第十一
「先背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等背竪使齊,以二頭指斜直,頭相拄,以二大指側屈,捻頭指側本節文,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娑訶薩囉(二) 囉(上音)濕迷(二合)(三) 莎(去音)訶(四)』
「是法印呪,若有受持此印誦呪,日日供養日天子者,一切無病。若在佛前為供養者,諸佛歡喜。
日天子供養印第十二(不見別呪)
「右手無名指、小指屈在掌中,以大指捺無名指、小指上節,中指直竪,少屈頭指,指頭側著中指上節,即以左手四指把腕,大指把著右手腕背,小指斜申屈,右臂肘直向上竪。
月天法印呪第十三
「反叉二小指、無名指在掌中,右押左,直竪[12]上中指,頭相著,以二頭指各押中指第三節上,以二大指各捻掌中無名指兩頭,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住住鉢底(二) 莎(去音)訶(三)』
「是法印呪,若作大道場都壇之時,當作此印誦呪供養,一切歡喜。
星宿天法印呪第十四
「先[13]仰右手,逆覆左手相叉,以右手無名指頭[14]齊押左手中指內根節,以右中指押左無名指內根節。復以左無名指逆累押右中指內根節,以左中指頭捻右無名指內根節,總綟正如索。以二小指直竪,頭相拄。以二頭指斜直,頭相拄。以二大指向身,頭相拄,開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那剎跢囉(二) 提婆跢曳(三) 莎(去音)訶(四)』
「是法印呪,[A1]若有呪師日日相續對於佛前每作此印、誦呪供養者,身常無病。作都壇[15]時亦通入數,[16]誦喚供養,一切歡喜。
地天法印呪第十五
「合腕,以二頭指及二小指反叉在掌中,[17]左押[18]右,以二中指及二無名指直竪,頭相拄,以二大指並竪,押二頭指側,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婆孫陀哩(二) 陀那陀若(三) 鉢囉(二合)婆(上音)囉怛(二合上音)儞(四) 莎(去音)訶(五)』
「是法印呪,若有人等日日相續受持此印、至心誦呪、供養地天,得一切珍寶。若作都壇時亦通[19]一位,喚而供養,一切歡喜。
火天法印呪第十六
「直竪右手後三指,頭指少曲,以大指屈在掌中,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阿耆那(去音)曳(二) 訶弊[20](毘治反)歌弊[21](同上下同)(三) 婆訶那(去音)夜(四) 地弊地弊(五) 地[22]跋夜(六) 莎(去音)訶(七)』
「是法印呪,呪師若作一切壇法供養之時,先喚火天坐於火[23]爐華座中已,燒酥蜜等種種供養竟,即移火天於火爐邊安置坐之。然後以次請一切佛、及請般若、一一菩薩、一一金剛、并[24]請天等,安置火爐華座中已,燒酥蜜等,及以五穀、種種華香、并諸餅果、香水等物,而為供養竟。一一次第還作本印,誦其本呪而送本位。供養遍已,作發遣印而令散之。
火天子助呪師天驗印第十[1]七
「右臂屈肘,向上直竪,頭指、中指、及無名指屈頭向掌,頭勿著掌,直竪大指,捻頭指側。
閻羅王法身印呪第十八
「屈[2]右手三指,仍稍出頭指三分許,以大指博附著頭指下節文,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閻摩囉闍(二) 烏揭囉([3]上音)毘𠼝(二合)[4]耶(三) 阿揭車(四) 莎(去音)訶(五)』
「是法印呪,若作大壇供養一切諸佛等時,即作此印誦呪七遍,其閻羅王即來[5]受供,心大歡喜。
又有龍王法身印第二十
「左右臂腕准前不改,但以左右小指、無名指反叉掌中,右押左,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以二食指拄中指背上節,以二[8]大指少曲,各拄二食指內中節,頭指來去(同誦後呪)。
「呪曰:
「『唵(一) [9]蒲祇蒲祇(二) 蒲雞蒲伽跋底(三) 嗚𤙖訶([10]上音)(四)』
「是法印呪,若作大會供養壇時,即作此印誦呪,喚入都壇會中同供養者,即得一切皆悉歡喜。
五方龍王華座印第二十一(不見別呪)
「二手八指似曲不曲,皆向上竪,二小指頭相離二分,二無名指及二中指頭各相離,可二寸許,二頭指頭相去四寸,並竪大指,[13]二指相著。
五方龍王牙印第二十二(不見別呪)
「屈右臂肘,直向上竪,屈無名指、小指在掌,中指直竪,又屈頭指指頭側著中指中節,以大指捻頭指頭側。
祈雨法壇
「若欲乞雨,可就國中四望勝地及好池泉有龍之處,近其池側修理平淨,方面各取正五十步,著淨衣服,置立道場竟,當中心作十二肘壇——八肘亦得。其壇四方皆將皂布幕[14]幃遶之,上方亦覆,於其幕內多懸皂幡,又以五色粉遶四畔。其壇界畔唯作一重而開四門。
「壇之東門,將以埿作一龍王身,身長三肘,一身三首。其龍立地,龍身一肘在於壇內,二肘在外。次於南門又以泥作一龍王身,身長五肘,一身五首。其龍立地,龍身一肘在於壇內,四肘在外。次於西門又以泥作一龍王身,身長七肘,一身七首。龍身立地,龍身[15]長一肘在於壇內,六肘在外。次於北門又以泥作一龍王身,身長九肘,一身九首。龍身立地,一肘在內,八肘在外。次壇中心又以泥作一龍王身,身長八肘,一身一首,龍頭向東。
「五龍王前,龍別各安[16]一大瓦瓶,瓶上各以白粉塗之。其瓶身上以真牛黃各畫四箇須菩提像,結[17]加趺坐,一一瓶[18]中口滿著雜華——若無生華,以綵華充——其瓶項上花鬘[19]絞絡。
「其壇四角各別安一赤銅水罐,其罐各受可一[20]斗者,滿盛淨水,不須畫飾。其口插柳、柏枝——竹枝亦得中用——各并葉取。又各以生五色綵帛繫其枝上,共成一束,其綵色別各長五尺。
「其壇內外多以[21]埿作小龍子形,以為眷屬。
「五龍王前,各以種種[22]餅菓飲食一大牙盤盛而供養,其食日別換新好者。
「作是壇法乞雨之時,每日以煮五穀一石散施地上鬼神等食。作法時,共八弟子伴——悉曾經入都道場者——令入驅使,以外餘人不得輒入。其作法人等唯合得食乾粳米[23]飯、粳米乳粥、餅、果子等,不得喫菜。香湯洗浴,著新淨衣,入壇作法。一上廁時一度洗浴,著新淨衣,方入壇上。
「遣一呪師坐於壇內,多燒雜香,至心誦呪,直護身作,莫作結界。如是八人更互入壇誦呪,不得令其壇內空虛,日夜誦呪,呪聲莫絕,每至夜然一百二十盞燈。
「若欲出入來去之時,皆從西門出入來去,其餘三門不得輒入。幃幕以外四面各別而開一門,門別各懸雜綵色幡,門別張幕,多敷氈褥,供給香油、飲食、臥具。
「又請有德有行精進眾僧,[24]及自清齋,香湯洗浴,著新淨衣,入幃之內轉《大雲經》、《孔雀王經》、《大雲輪經》,六時遶壇行道禮拜,助祈雨人。
「若能如是作法乞雨,三日得雨;若不得者,一七日內必得大雨。
那羅延天身印呪第二十三(亦名呼[25]召印,[26]上下例然也)
「以兩手四指反相叉,仰掌向上,指頭向上直竪,二大母指各附二食指側,大母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那[1]羅延提婆那(三) 訖[2]柳(二合)噓拏(二合)訖柳(二合)噓拏(二合)(四) 莎訶(五)』
那羅延天無邊力印第二十四
「准前印,上迴掌,向身合腕,以左手大母指屈入右手大母指岐間,以右手大母指押左手大母指,誦前呪。作此印呪,能移山覆海,不得與人結怨,必為報讎損於前人,慎之慎之。
乾闥婆身印呪第二十五
「以二小指左右相叉,以二無名指鉤取二小指在掌中,二中指直竪,頭相拄,二頭指附二中指側少屈,二大母指並散竪,大母指來去。呪曰:
「『唵(一) 薩婆乾闥婆那(二) 迦嚕茶耶(三) 畔陀畔陀(四) 莎訶(五)』
緊那羅身印呪第二十六
「以左右二中指、無名、小指合掌相叉,右押左,二頭指竪,頭相拄,開掌一寸許,二大母指散竪來去。呪曰:
「『唵(一) 跋折囉(二) 緊那囉伽(去音)耶(三) 畔陀畔陀(四) 莎訶(五)』
摩呼囉伽身印呪第二十七
「以兩手把捲,仰掌側相著,先竪二頭指,又以二大母指各捻二中指側文上,頭指來去。呪曰:
「『唵(一) 薩婆摩呼囉伽(二) 伽囉吒耶(三) 莎訶(四)』
摩訶摩喻唎[3]印身呪第二十八(唐云孔雀王印,用此結界縛魔)
「先以[4]左手中指叉入[5]右手中指背,左手頭指、無名、小指並把右手中指背,又以右手頭指、無名、小指把左手大母指,左手大母指在右手大母指岐間出頭,與右手中指相捻,右手大母指押右手頭指、中指甲上,左手頭指直竪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摩訶摩喻[6]利(三) 薩婆伽那鉢地(四) 畔陀畔陀(五) 嗚𤙖頗吒(二合)(六) 莎訶(七)』
摩訶摩喻[7]利集天眾印第二十九(與遮文荼追天鬼印同也)師子王呼[8]召呪法第三十
「起立,先以左手頭指屈第二節,又以左手大母指押頭指上,又以中指押大母指甲上,無名、小指直竪,舉手與左[9]膊齊,又以右手大母指屈入掌中,三指把捲又與右膊齊,迴手掌向膊,頭指直竪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二) 吼吼吼吼(三) 呼呼呼呼(四) 訶訶訶訶(五) 莎訶(六)』
「[10]作此印時,一切鬼神一呼立至。
師子王護界印呪第三十一
「與前軍茶利金剛一字降魔王印同,[11]唯改[12]二中指頭拄眉間。呪曰:
「『唵𤙖(一) 豆留豆留(二) 𤙖𤙖𤙖𤙖(三)』
「遶壇三匝,發大聲吼,誦此呪已,所有一切毘那夜迦聞此呪音皆悉散滅。
伽嚕茶呼召印呪第三十二
「仰二手掌,右押左,以右手大母指鉤[13]取左手大母指,左手亦如之。左手中指、無名、小指屈[14]指在右手掌中,以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押[15]右手三指甲上,頭指直竪來去。呪曰:
「『唵(一) 跋折囉伽嚕拏(二) 瞋陀瞋陀(三) 摩他摩他(四) 𤙖[16]泮(五) 莎訶(六)』
大辯天神王呼召印呪第三十三
「先以右手大母指屈入掌中,中指、無名、小指把捲,又以左手向前把右手腕,右手頭指來去。呪曰:
「『[17]跢姪他(一) 唵(二) 摩訶提婆布怛囉(三) 却吒(二合)旁伽(四) 賀悉跢(二合)曳(五) 莎訶[18](六)』
焰摩檀陀呼召印呪法第三十四
「以兩手中指、無名、小指正相叉,二頭指竪,頭相拄,二大母指各附二頭指側,開掌如掬水法,大母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唵([19]二) 焰摩檀馱那(三) 尸朋迦唎尼(四) 跋折利杜[20]堤(五) 𤧕醯𤧕醯(六) 莎訶(七)』
水天呼召印呪第三十五
「以兩手小指頭側相博,二無名指在小指後指[21]心相捻,二中指亦然,二頭指[22]苾捺二中指背第一節上,仰掌狀如掬水法,以二大母指各附食指側,大母指來去。呪曰:
「『跢姪他(一) 烏馱(去音)迦提婆那(二) 𤧕醯𤧕醯(三) 莎訶(四)』
「若欲作此水[23]天印呪法者,當作縱廣四肘水壇,壇開四門。其壇北面安水天座,安十六盤飲食供養,燒熏陸香。呪師[24]洗浴,著新淨衣,面向北坐,誦呪滿足一千八遍,祈雨先得。
「若入水中作此印法,履水如地。
造水天像法
「以白檀木刻作其像,身高五寸,似天女形,面有三眼,頭著天冠,身著天衣,瓔珞莊嚴,以兩手捧如意寶珠;身高二寸半作亦得。造此像已,安木函內,以錦囊盛繫於左臂,諸願悉隨。
「次作身印。
水天身印第三十六
「起立並脚,合掌當眉間,二頭指押二大指頭。作此印者,水天身現。
風天法印呪第三十七
「起立地,兩脚相離二尺許,脚指並齊,左右中指屈中節在掌中,次以並二大指各押中指側上,鉤左右頭指、無名指、小指,頭皆相著,三指側皆開,合腕,以[1]二大指下節當額上著,指頭向上。呪曰:
「『唵(一) 婆遮鞞(二) 阿揭車(三) 莎[2](去音)訶(四) (印無來去,法印出十一面,呪是當部)』
阿修羅王法印呪第三十八
「以左手中指等屈指頭,離掌三分許,其頭指曲,以大指亦稍曲,與頭指相應,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毘摩質多囉(二) 阿蘇囉(三) 地波多曳(四) 莎(去音)訶(五)』
「是法印呪,若作大都法壇之時,作此印呪喚入供養,一切歡喜。
遮文茶法印呪第三十九
「以左右中指、無名指倒[3]綟相絞,以二小指相叉,以二大指向上相叉,其二頭指亦相叉,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胡嚧胡嚧([4]二) 遮文地(徒皆[5]反)(三) 莎(去音)訶(四)』
「是法印呪,若作大都法壇之時,作此印呪喚入供養,一切歡喜。
遮文茶天伏魔鬼印第四十二
「左右八指總反叉於掌中,唯二中指直竪,頭相拄,合腕安頂上,翼二肘,誦心呪。
遮文茶天追諸天印呪第四十三
「左右九指總反叉在掌中,唯右手中指直竪來去,二大指亦屈頭於掌中,誦大身[11]呪。呪曰:
「『那(上音)謨悉陀(去音)喃(上音)(一) 那(上音)謨摩登伽(去音)喃(上[12]音)(二) 那(上音)謨悉陀(去音)耶(三) 遮文茶耶(四) 頞跢囉(二合)迦羅波泥(五) 什婆娑那(去音)耶(六) 提婆陀(去音)那婆不嗜陀(去音)曳(七) 阿彌迦槃羅毘利耶(八) 鉢羅迦羅摩曳(九) 藥叉囉剎娑婆不嗜陀(去音)耶(十) 拔囉不摩婆羅臘陀(去音)曳(十一) 𠼝師伽那(十二) 伽膩鞞闍伽拏(十三) 瞢伽羅鉢瑟吒曳(十四) 濕摩捨那(十五) 婆那婆悉泥曳(十六) 㖶醯(平音)曳醯(上音)婆伽婆帝(十七) 遮文遲(十八) 薩婆阿[13]遏地(二合)悉啼(十九) 訶[14]囉訶羅(二十) 頡利頡利(二十一) 戶盧戶盧(二十二) 遮[15]羅遮羅(二十三) 只唎只唎(二十四) 主嚧主嚧(二十五) 㖶醯(平音)曳醯(上音)婆伽婆帝(二十六) 遮文茶(二十七) 闍婆羅闍婆囉(二十八) 陀婆陀婆(二十九) 涅唎吒涅唎吒(三十) 彌利彌利(三十一) 訶訶(三十二) 醯醯(三十三) 呼呼(三十四) 勃馱勃馱(三十五) 陀囉陀囉(三十六) 提唎提唎(三十七) 途嚧途嚧(三十八) 伽吒伽吒(三十九) 伽知伽知(四十) 瞿都瞿都(四十一) 訶囉訶囉(四十二) 醯唎醯唎(四十三) 呼嚧呼嚧(四十四) 阿嚧訶阿嚧訶(四十五) 暴嚕訶暴嚕訶(四十六)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婆帝(四十七) 遮文茶(四十八) 安跢[16]嚧迦羅波薩那𧜟(四十九) 勃蘇摸投休(二合)遲當儀(五十) 伽羅伽羅(五十一) 岐利岐利(五十二) 瞿盧瞿盧(五十三)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婆帝(五十四) 必帝唎婆[17]𭒂那𭒂悉泥𧜟(五十五) 阿勘跋蘇(五十六) 謨途致當嗜(五十七) 唵(五十八) 遮羅遮羅(五十九) 婆羅婆羅(六十) 鉢囉鉢囉(六十一) 森羅森羅(六十二) 阿鼻賒阿鼻賒(六十三) 阿婆阿婆(六十四) 鉢囉謨吒耶(六十五) 婆伽婆帝(六十六) 遮文茶(六十七) 薩[18]羅薩羅(六十八) 跋羅跋羅(六十九) 阿突那阿突那(七十) 勃馱勃馱(七十一) 俱嚧俱嚧(七十二) 訶羅訶羅(七十三) 伽羅伽羅(七十四) 岐利岐利(七十五) 瞿盧瞿盧(七十六) 㖶醯(平音)曳醯(上音)婆伽婆帝(七十七) 遮文茶(七十八) 薩皤遏貪(七十九) 摩森娑達耶(八十) 阿遮囉寫(八十一) 望不折耶(八十二) 莎訶(八十[19]三) [20](自呪亦名摩登伽呪)』
又遮文茶呪第四十四
「呪曰:
「『那謨悉陀那([21]一) 摩登伽那(二) 那謨悉陀夷(三) 遮文茶夷(四) 阿多[22]囉迦囉波(二合)(五) 婆娑那夷(六) 提婆陀那婆不嗜多夷(七) 阿尼訶多皤[23]羅毘𠼝夷(八) 波羅迦羅摩夷(九) 藥叉囉剎[24]娑不嗜[25]哆夷(十) 跋羅(上音)摩(十一) 跋羅臘陀夷(十二) 𠼝師伽那(十三) 毘闍伽羅(十四) 瞢伽羅樹師吒(二合)夷(十五) 奢摩奢那皤悉泥(十六)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婆帝(十七) 遮文遲(十八) 薩婆遏他悉[26]弟(十九) 訶羅訶羅(二十) 爰利爰利(二十一) 戶盧戶盧(二十二) 遮羅遮羅(二十三) 至利至利(二十四) 注留注留(二十五) 㖶醯(平音)曳醯(上音)婆伽皤帝(二十六) 遮文遲(二十七) 闍婆羅闍婆羅(二十八) 馱婆馱婆(二十九) 多利吒多利吒(三十) 四利四利(三十一) [1]訶醯呼訶醯呼(三十二) 佛提佛提(三十三) 馱囉馱囉(三十四) 地唎地唎(三十五) 度嚧度嚧(三十六) 伽吒伽吒(三十七) 祇致祇致(三十八) 巨誅巨誅(三十九) 訶囉訶囉(四十) 奚唎奚唎(四十一) 戶[2]盧戶盧(四十二) 阿魯訶阿魯訶(四十三) 波烏魯訶波烏魯訶(四十四) 㖶醯(平音)曳醯(上音)婆伽皤帝(四十五) 遮文遲(四十六) 阿多囉劫婆羅(四十七) 皤娑那夷(四十八) 勃蘇摸投休遲當儀(四十九) 伽羅伽羅(五十) 祇利祇利(五十一) 求婁求婁(五十二)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皤帝(五十三) 畢帝利伽拏(五十四) 皤悉泥(五十五) 唵(五十六) 遮羅遮羅(五十七) 婆羅婆羅(五十八) 摩羅摩羅(五十九) 波羅波羅(六十) 阿鼻賒阿鼻賒(六十一) 阿暮吒曳(六十二) 波羅暮吒曳(六十三)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3]婆帝(六十四) 遮文遲(六十五) 波羅波羅(六十六) 阿度那阿度那(六十七) 毘[4]度那毘度那(六十八) 屈婁屈婁(六十九) [5]阿羅阿羅(七十) 唏利唏利(七十一) 休婁休婁(七十二) 伽訶羅伽訶羅(七十三) 祇唏利祇唏利(七十四) 求休婁求休婁(七十五)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皤帝(七十六) 遮文遲(七十七) 薩皤遏他摩摩(某甲七十八) 娑陀夷(七十九) 莎訶(八十[6]句)』
又遮文茶呪第四十五
「呪曰:
「『那(上音)謨婆伽婆妬(一) 嚧達囉耶(二) 那謨悉陀[7]喃(三) 那(上音)謨婆伽婆帝(四) 遮文茶𧜟(五) 阿鉢囉帝賀多(六) 婆羅毘唎耶(七) 鉢囉羯麼𧜟(八) 摩訶囉剎賜𧜟(九) 鉢囉什婆履多[8]㮈耶那(去音)𧜟(十) 阿帶囉(上音)迦羅婆(二合)皤薩那𧜟(十一) 摩奴沙摩乞[9]此婆叉泥𧜟(十二) 㮈羅母制(十三) 摩婆薩那𧜟(十四) 底唎迦跛羅(十五) 摩羅佉吒(十六) 婆伽害羅昵𧜟(十七) 欝馱(二合)雞舍(十八) 鼻[10]𠼝俱(上音)知目佉𧜟(十九) 摩醯濕婆(二合)[11]羅婆羅臘陀𧜟(二十) 阿蘇囉那舍泥𧜟(二十一) 藥叉囉剎(二十二) 此鉢利鼻唎多(去音)𧜟(二十三) 唵(二十四) 遮文茶𧜟(二十五) 馱囉馱囉(二十六) 努盧奴努盧奴(二十七) 揭哩(二合)闍揭哩闍([12]二十八)([13]唐云雷震) [14]茂囉[15]囉(二十九) 帶波帶波(三十) 什婆羅什婆羅(三十一) 吉利吉利(三十二) 妬盧妬盧(三十[16]三) 牟盧牟盧(三十四) 摩訶[17]麼盧(三十五) 阿毘舍阿毘舍(三十六) 泥毘舍(三十七) 薩婆遏貪([18]二合上音)(三十八) 淼淼大野(三十九) 婆伽婆帝(四十) 遮文茶(四十[19]一) 度盧度盧(四十二) 陀(去音)婆陀婆([20]唐云急走)(四十三) 佉佉佉馱佉馱(四十四) 制吒制吒(四十五) 拔波拔波(四十六) 吉[21]利吉利(四十七) 折波折波(四十八) 婆伽婆帝(四十九) 遮文茶(五十) 薩婆提羅(上音)醯(五十一) 驃謨制耶(五十二) 莎訶(五十三) 囉(上音)叉囉叉(五十四) 淼淼阿闍履𧜟[22](五十五) 寫薩婆鼻馱(去音)那(五十六) 鼻那[23]耶泥雞轉(五十七) 莎訶(五十八[24]句)』
又遮文茶呪第四十六
「呪曰:
「『唵(一) 遮文茶(二) 必帝唎婆尼迦(三) 罽波羅訶悉帝(四) 茶岐尼羅迷(五) 破破敷沙必唎耶(六) 阿鉢[25]羅提訶多(七) 縛陀鉢吒(八) 帝𠼝(二合)輸([26]去音)利迦那迦(九) 跋折囉(十) 浮瑟泥(二合)(十一) 阿羯吒(十二) 毘羯吒(十三) 鉢[27]覩(吒魚反)羯吒(十四) 劬羅鄧瑟智(二合)泥(十五) 芒斯婆羅摩耶(十六) 輸藍鉢囉(十七) 毘舍摩奴沙(去音)(十八) [28]佉伽訶薩帝(十九) 唵(二十) [29]跛羅[30]蒲瑟泥(二十一) 遮羅遮羅(二十二) 罽波罽波(二十三) 醯醯(二十四) 脯羅脯羅(二十五) 阿鼻舍阿鼻舍(二十六) 婆伽婆帝(二十七) 那(上音)悉都(二合)提(二十八) 莎訶(二十九) 胡嚧都(吒魚反)牟羯多(三十) 莎訶(三十一句)』
又遮文茶呪第四十七
「呪曰:
「『那(上音)謨悉陀喃(一) 那謨摩登伽喃(二) 那謨悉陀夷(三) 那謨遮文茶夷(四) 阿鉢囉底訶多(五) 摩羅彌梨鉢羅伽囉摩夷(六) 那謨婆伽婆帝(七) 遮文遲(八) 摩訶囉剎西(九) 鉢羅闍婆利跢(十) 那夷那(上音)延安多羅尼却波羅(十一) 提婆薩那夷(十二) 摩怒沙恾娑拔剎那夷(十三) 唵(十四) 陀囉陀[31]羅(十五) 室利室利奴(十六) 伽闍婆伽闍婆(十七) 伽多婆伽多婆(十八) 吉[32]利吉[33]利(十九) 都盧都盧(二十) 暮盧暮盧(二十一) 摩訶暮盧(二十二) 阿毘賒阿毘賒(二十三) 薩婆遏他(二合)麼麼(某甲)(二十四) 婆陀夷(二十五)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婆帝(二十六) 遮文遲(二十七) 吐吐(二十八) 他婆他婆(二十九) [34]呵陀呵陀(三十) 婆吒婆吒(三十一) 拔波拔波(三十[35]二) 吉利吉利(三十三) 折波折波(三十四) 㖶醯曳醯(上音)婆伽婆帝(三十五) 遮文遲(三十六) 薩婆伽羅夷驃(三十七) 暮者也(三十八) 莎訶(三十九句) (前第二呪[36]反與此呪受持法用并及功能如下所說)』
「若欲受持摩登伽呪法,先作一壇,縱廣七尺,用牛糞塗地,方七尺七寸。當取一杖,隨杖長短,量取七尺亦得,取柳枝長六尺及竹。口含淨水,半[37]噀,餘者咽去。初含水叩齒七遍,然後噀半,殘半咽之,即呪;呪鉢亦然。
「若呪病人時,取灰——無灰取土及水——隨得呪之訖,用灰水塗病人身,然後呪燒白膠香。地上畫一鬼形,呪師手捉石榴枝、或用柳枝,即呪此枝。打病人時,若鬼著者,即問姓名行病所由;若不語者,誦呪一遍,以水灑之,即便自語——若以芥子代水亦得。
「結界之法,水及芥子或呪三遍、或呪七遍以散四方,心中作念:『齊若干步當擁護我。』
「凡呪童男女令遣看吉凶者,清淨洗浴,燒安悉香,手[1]捉石榴杖,呪杖打地。若打四[2]指地及打身上,即神著也。
「若一日瘧、二日、三日、四日、及七日者,當呪白線,一呪一結,結三七結,繫頭即差。
「若人欲斷[3]厭[4]𩲐鬼者,捉鑌鐵刀,大小隨意,撝病人頭上即便得差。
「若人欲得錢財、寶貨、穀帛、資生者,取七種穀,用紫[5]薑木[6]齊作井[7]欄,以火然[8]柴,呪七種穀,一呪一燒紫薑火中,如是乃至一百八遍,即如心願。
「若人欲得婦女自在者,取胡麻呪燒之。
「若人欲得驅遣一切惡鬼神者,可呪生肉,燒於火上。
「若人欲除熱病之時,燒青木香,誦呪即差。
「若人欲除蛇毒之時,燒皮誦呪。
「若人欲得錢財、衣物者,燒蘇曼那華,誦呪即得。
「若人欲作那(上音)伽阿練那法,取烟[9]支、好墨、胡麻油和研,塗童子手指甲之上,向日呪之,即見種種善惡境界。
「若有人忽得天魔羅雞室陀鬼病,其狀[10]似風[11]癲、或似狂人、或哭或笑,此是病狀經四十九日不療,其人必死。呪師於城門外寂靜之處東流水邊作四肘水壇,種種供養。喚病人近壇門邊,結火輪印,誦前心呪。以右手把白芥子散患人面上,鬼得芥子,其身碎裂,狀如火燒;左手執柳枝打病人。
「數數作此法及燒[12]蘇酪、胡麻,如是三日,呪神歡喜。
「又法,所有[13]痛處以蘇油摩病人體上,又[14]呪塗心下,即得除愈。
「又法,欲得大驗時,於遮文茶像前以種種香華、然燈供養,穿一火坑,方圓一肘,坑中畫作蓮花形,燒桑木柴一百八段,誦呪一遍一度投著火中。
「又燒蘇酪、粳米、石蜜、蕎麥華、芥子、安悉香等,如是一千八遍,能令呪師得大珍寶。
「若能日日作此法,天神歡喜,恒具大驗,不為鬼神之所惱亂。
「所有行人誦遮文茶呪,不得食胡[15]芹、胡椒、胡薑、胡豆、胡荽,以上五種皆不得食;若人食者,令人失驗。
又遮文茶印呪移腫法第四十八
「以左右二手中指以下三指各屈成捲,二頭指頭相拄,二大指各捻中指側成捲,三指各背相著。呪曰:
「『唵(一) 遮文茶(二) 伊利彌利(三) 莎訶(四)』
「受此法印,預前七日持齋戒已,當大齋日對佛像前燒沈水香供養已竟,陰誦此呪二十一遍。次當叩齒二十一下,後陰唱殺,受持以後任意用之。
「男左女右,若禁男時,用左頭指捻腫上訖,即取一骨書此骨頭,著地,面上作腫移字,即誦前呪二十一遍。次當叩齒二十一遍,口陰唱殺,即將患人近樹邊立,以左頭指[16]書於樹上,應時即移著於樹上,[17]大有神驗。
「遮文茶呪功能略竟。
一切毘那夜迦法印呪第四十九
「以二小指、二無名指相鉤向內,即以二中指竪相叉,又以二頭指各竪附中指,以二大指亦竪附近頭指側,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薄迦囉准(去音)茶(二) 阿地波多曳(三) 莎([18]去)訶(四)』
「是法印呪,若作大都法壇之時,作此印呪喚入供養,一切歡喜。
又毘那夜迦呪法第五十
「呪曰:
「『那(上音)謨毘那夜迦(上音)寫(一) 訶悉知(二合)目佉(上音)[19]寫跢姪他(三) 阿知耶(二合)(四) 那知耶(二合)(五) 殊播帝耶(六) 烏悉曇([20]二合去)卑耶(二合)(七) 悉婆(二合)巴鉢耶(八) 跛途薩耶(九) [21]娑[22]梨跛遲(十) 莎訶(十一句)』
「欲作此法,先須造像,或用白[23]鑞及銅木[24]等,若灌、若[25]刻,作其形像,夫婦二身令相抱立,各長五寸——七寸亦得——二身並作象頭人身,其造像直不得還價。
「造其像已,白月一日於淨室內用淨牛糞摩作圓壇,隨意大小。當取一升清胡麻油,用上呪文呪其淨油一百八遍,即[26]煖其油。以淨銅器盛著煖油,然後將像放著油中,安置壇內。用淨銅匙、若銅杓等𢍶油灌其二像身頂一百八遍,以後日日更呪舊油一百八遍,一日之中七遍灌之——平旦四遍,日中三遍,共成七遍——如是作法乃至七日,隨心所願即得稱意。
「正灌油時,數數發願。
「復用蘇蜜和麨作團、及[27]蘿蔔根、并一盞酒,如是日別新新供養,一切善事隨意成就、一切災禍悉皆消滅,其所獻食必須自食始得氣力。
調和毘那夜迦法印呪第五十一
「作帝殊羅施印,以二小指、無名指相叉於掌內,竪二中指,頭相捻,以二頭指各加中指背第一節下半分許,即是喚一切天,大指來去。呪曰:
「『唵(一) 鑠覩嚕(二) 波囉摩馱儞曳(三) 莎訶(四)』
「調毘那夜迦法,但是誦呪人夢中驚怖,見諸畜生惡境界等,當知是毘那夜迦鬼王瞋。夢中覺已,即慚愧乞:『莫[1]瞋,明日自有飲食勞謝。』謝法以水摩地作二肘水壇——圓如盤大亦得。取蒸餅五顆、[2]蘿蔔根三顆火燒熟,有華著華,并燒白膠、熏陸香等安於壇中。呪師壇西面向東坐,誦大自在天呪一百八遍已,口云:『慚愧,好去。』如是語已,壇中雜物盤盛,出門向西棄却——西北亦得。口云:
「『薩婆藥叉囉闍 阿藹[3]捨訶 娑鉢闍伽車』
「作是語已,棄却即歸。
「大自在天呪曰:
「『唵(一) 毘跢囉薩尼(二) 波囉末唎達尼(三) 瞋達尼(四) 頻達尼(五) 莎訶[4](六)』
「誦一百八遍,即心歡喜,非但夢中但覺有魔事,即作前法定好。
校注
[0877010] 十一【大】,十二【明】 [0877011] 諸天卷下【大】,〔-〕【明】【宮】 [0877012] 天【大】,天部【元】【甲】 [0877013] 又【CB】【宋】【元】【明】【甲】【乙】,叉【大】 [0877014] 怕【CB】【麗-CB】,𭟑【大】,怕【宋】【元】【明】【宮】【甲】【乙】 [0877015] 二【大】,〔-〕【甲】 [0877016] 從【大】,徒【宋】【元】【明】【宮】【甲】 [0877017] 輪【大】,論【元】【明】【甲】 [0877018] 音【大】*,聲【明】【甲】* [0877019] 甲本朱書曰私云此呪與蘇悉地軌上卷灑身呪同 [0877020] 洗【大】,洒【宮】 [0877021] 俠【大】,挾【元】【明】【甲】【乙】 [0877022] 左【大】,右【宋】【元】【明】【宮】【甲】 [0877023] 已【大】,〔-〕【宋】【元】【明】【宮】【甲】 [0877024] 泮【大】*,㧊【宋】*,潑【元】【明】【甲】*,柿【宮】* [0877025] 人【大】,入【宋】【元】【明】【宮】【甲】【乙】 [0877026] 向【大】,自【宮】 [0878001] 博【大】*,搏【甲】【乙】* [0878002] 皤【大】*,皓【宮】* [0878003] 天帝【大】,帝釋天【宋】【元】【明】【宮】【甲】 [0878004] 芰【大】*,岐【宋】【元】【明】【宮】【甲】【乙】* [0878005] 又【大】,入【元】 [0878006] 三【大】,二【宋】【元】 [0878007] 去音【大】,〔-〕【宋】【元】【明】【宮】【甲】 [0878008] 苾【大】,㧙【明】【甲】 [0878009] 押【大】*,壓【宋】【元】【明】【宮】【甲】* [0878010] 三【大】,〔-〕【宋】【元】【明】【宮】【甲】 [0878011] 酥【大】*,蘇【宋】【宮】* [0878012] 埿【大】*,泥【宋】【元】【明】【宮】【甲】* [0878013] 囉【大】,羅【宋】【元】【明】【甲】 [0878014] 羅【大】,囉【元】【明】【宮】【甲】 [0878015] 羅【大】,囉【元】【明】【甲】 [0878016] 爐【大】,鑪【宋】【明】【宮】【甲】【乙】,罏【元】 [0878017] 屎【大】,糞【宋】【元】【明】【宮】【甲】【乙】 [0878018] 鬼【大】,人【宮】 [0878019] 其【大】,像【宮】 [0878020] 捲【大】*,拳【宋】【元】【明】【甲】【乙】* [0878021] 唯【大】*,惟【宋】* [0878022] 二合二囉【大】,囉三合二【甲】 [0878023] 右【大】,左【甲】【乙】 [0878024] 指【大】,指以二大指【宋】【元】【明】【宮】【甲】 [0878025] 吠【大】*,跋【宋】【元】【明】【宮】【甲】* [0878026] 那【大】,那(上)【宋】【元】【宮】,那(上聲)【明】【甲】 [0878027] 牝【大】,胝【宋】【元】【甲】【乙】 [0878028] 威【大】,咸【明】【甲】【乙】 [0878029] 二【大】,一【元】 [0879001] 曰【大】,曰(呪同最後)【元】【明】【甲】 [0879002] 呪用最後【大】,〔-〕【元】【明】【甲】 [0879003] 用【大】,同【宋】【明】【宮】 [0879004] 是【大】,見【宋】【元】【明】【宮】【甲】 [0879005] 茶【大】下同,荼【宋】【元】【明】【宮】【甲】【乙】下同 [0879006] 反【大】,切【明】【甲】 [0879007] 差【大】*,瘥【宋】【宮】* [0879008] 申【大】,神【宋】【元】,伸【甲】 [0879009] 悉【大】*,息【明】【甲】* [0879010] 香【大】,皆【宮】 [0879011] 萬【大】,方【宮】 [0879012] 上【大】,二【宋】【元】【明】【宮】【甲】 [0879013] 仰【大】,仰左手【宋】【元】【明】【宮】【甲】 [0879014] 齊【大】,累【宋】【元】【明】【宮】【甲】 [0879015] 時【大】,前【宮】 [0879016] 誦【大】,請【宋】【元】【明】【宮】【甲】 [0879017] 左【大】,右【宋】【元】【明】【宮】【甲】 [0879018] 右【大】,左【宋】【元】【明】【宮】【甲】 [0879019] 一【大】,入【宋】【元】【明】【宮】【甲】 [0879020] 毘治反【大】,毘治切下同【明】,毘冶切下同【甲】,毘冶反【乙】 [0879021] (同上下同)(三)【大】,三【明】【甲】,音上下同三【宮】 [0879022] 跋【大】,跛【明】【甲】 [0879023] 爐【大】*,鑪【宋】【元】【明】【宮】【甲】【乙】* [0879024] 請【大】,諸【宋】【元】【明】【甲】 [0880001] 七【大】,七(不見別呪)【宋】【元】【明】【宮】【甲】 [0880002] 右【大】,左【宋】【元】【明】【甲】 [0880003] 上【大】,去【宋】【元】【甲】 [0880004] 耶【大】*,邪【宮】* [0880005] 受【大】,之【宮】 [0880006] 右【大】,左【宮】 [0880007] 呪【大】,〔-〕【宮】 [0880008] 大【大】,之【宮】 [0880009] 蒲【大】*,蒱【宋】* [0880010] 上音【大】,〔-〕【明】【甲】 [0880011] 依【大】,所【明】【甲】 [0880012] 祈【大】,所【元】 [0880013] 二之字元本白缺 [0880014] 幃【大】,帷【宋】【宮】,圍【元】【明】【甲】 [0880015] 長【大】,〔-〕【宋】【元】【明】【甲】 [0880016] 一【大】,二【元】【明】【甲】 [0880017] 加【大】,跏【甲】【乙】 [0880018] 中【大】,〔-〕【宋】【元】【明】【甲】 [0880019] 絞【大】,交【宋】【元】【明】【甲】 [0880020] 斗【大】,升【宮】 [0880021] 埿【大】,泥【宋】【元】【明】【甲】 [0880022] 餅菓【大】,果餅【元】【明】【甲】 [0880023] 飯【大】,餅【宮】 [0880024] 及【大】,各【宋】【元】【明】【甲】 [0880025] 召【大】,名【宋】【元】【明】【宮】 [0880026] 上【大】,已【甲】【乙】 [0881001] 羅【大】*,囉【元】【明】【甲】* [0881002] 柳【大】*,抑【元】【明】* [0881003] 印身【大】,身印【甲】 [0881004] 左【大】,右【宋】【元】【明】【甲】【乙】 [0881005] 右【大】*,左【宋】【元】【明】【甲】【乙】* [0881006] 利【大】,唎【明】【甲】 [0881007] 利【大】*,唎【宋】【元】【明】【甲】* [0881008] 召【大】,召印【宋】【元】【明】【宮】【甲】 [0881009] 膊【大】*,髆【元】* [0881010] 作此印時一切鬼神一呼立至【大】,(作此印時一切鬼神一呼立至)【宋】【元】【明】【甲】 [0881011] 唯【大】,惟【宋】【宮】 [0881012] 二【大】,一【元】 [0881013] 取【大】,耳【宮】 [0881014] 指【大】,〔-〕【宋】【元】【明】【宮】【甲】 [0881015] 右【大】,左【甲】 [0881016] 泮【大】,𭠒【宋】【元】【明】,柿【宮】,㧊【甲】 [0881017] 跢【大】,哆【宮】 [0881018] 六【大】,〔-〕【宮】 [0881019] 二【大】,一【明】【甲】 [0881020] 堤【大】,提【甲】 [0881021] 心【大】,頭【考偽-甲】 [0881022] 苾【大】,㧙【元】【明】【甲】 [0881023] 天【大】,大【元】 [0881024] 洗【大】*,洒【宮】* [0882001] 二【大】,一【元】【明】 [0882002] 去音【大】,〔-〕【宮】 [0882003] 綟【大】,捩【宋】【元】【明】【宮】【甲】 [0882004] 二【大】,三【明】【甲】 [0882005] 反【大】*,切【明】【甲】* [0882006] 天【大】,大【元】【明】 [0882007] 於【大】,指【宮】 [0882008] 輪【大】,轉【宮】 [0882009] 右【大】*,左【宋】【元】【明】【宮】【甲】* [0882010] 左【大】*,右【宋】【元】【明】【宮】【甲】* [0882011] 呪【大】,呪(此呪亦名摩登伽呪)【元】【明】【甲】 [0882012] 音【大】,同【宋】【元】【宮】,聲【明】【甲】 [0882013] 遏【大】,囉【甲】 [0882014] 囉【大】,羅【宋】【元】【明】【甲】 [0882015] 羅【大】*,囉【宋】【元】【明】【宮】【甲】* [0882016] 嚧【大】,囉【宋】【元】【明】【甲】 [0882017] 𭒂【大】,嘙【宋】【元】【明】【甲】【乙】 [0882018] 羅【大】*,囉【宋】【元】【甲】* [0882019] 三【大】,三句【宋】【元】 [0882020] (自呪…呪)八字【大】,〔-〕【元】【明】【甲】 [0882021] 一【大】,二【元】 [0882022] 囉【大】*,羅【宋】【元】【明】【宮】【甲】* [0882023] 羅【大】*,囉【宋】【元】【明】【宮】【甲】* [0882024] 娑【大】,娑婆【甲】【乙】 [0882025] 哆【大】,多【宋】【元】【明】【甲】 [0882026] 弟【大】,第【宋】【元】【明】【宮】【甲】 [0883001] 訶醯呼訶醯呼【大】,訶訶醯醯呼呼【甲】 [0883002] 盧【大】*,嚧【宋】【元】【明】【宮】【甲】* [0883003] 婆【大】,皤【宋】【元】【宮】【甲】 [0883004] 度【大】*,遮【宋】*【元】*【明】* [0883005] 阿【大】*,何【宮】*,呵【甲】* [0883006] 句【大】,〔-〕【甲】【乙】 [0883007] 喃【大】,南【明】【甲】 [0883008] 㮈【大】*,捺【甲】【乙】* [0883009] 此【大】,些【甲】 [0883010] 𠼝【大】,唎【宋】【元】【明】【甲】 [0883011] 羅【大】,囉【宋】【元】【明】【甲】 [0883012] 二十八【大】∞唐云雷震【宋】【元】【明】【宮】【甲】 [0883013] 唐云雷震【大】∞二十八【宋】【元】【明】【宮】【甲】,唐=此【甲】【明】 [0883014] 茂【大】,筏【宋】【元】【明】【甲】【乙】 [0883015] 囉【大】,筏羅【宋】【元】【明】【甲】,筏囉【乙】 [0883016] 三【大】,二【元】 [0883017] 麼【大】,摩【宋】【元】【明】【甲】 [0883018] 二合上音【大】,上聲二合【明】【甲】 [0883019] 一【大】*,二【元】* [0883020] 唐【大】,此【甲】【明】 [0883021] 利【大】*,唎【宋】【元】【明】【宮】【甲】* [0883022] 五十五寫【大】,寫五十五【甲】 [0883023] 耶【大】,〔-〕【甲】 [0883024] 句【大】*,〔-〕【明】【甲】【乙】* [0883025] 羅【大】,囉【明】【甲】 [0883026] 去【大】,上【宋】【元】【明】【宮】【甲】 [0883027] 覩【大】,都【宋】【元】【明】【甲】【乙】 [0883028] 佉【大】,佶【宮】 [0883029] 跛【大】,跋【元】【明】【宮】【甲】 [0883030] 蒲【大】,蒱【元】【明】【甲】【乙】 [0883031] 羅【大】,囉【宋】【元】【明】【甲】 [0883032] 利【大】,唎【宋】【宮】 [0883033] 利【大】,唎【明】 [0883034] 呵【大】*,可【宋】【元】【明】【宮】【甲】* [0883035] 二【大】,一【元】 [0883036] 反【大】,〔-〕【宋】【元】【明】【甲】【乙】 [0883037] 噀【大】*,𠹀【宋】【元】【宮】* [0884001] 捉【大】,提【元】【甲】 [0884002] 指【大】,廂【宋】【元】【明】【甲】 [0884003] 厭【大】,魘【明】【甲】 [0884004] 𩲐【大】,魅【宋】【元】【明】【宮】【甲】 [0884005] 薑【大】*,橿【宋】【元】【明】【甲】【乙】* [0884006] 齊【大】,累【宋】【元】【明】【甲】 [0884007] 欄【大】,闌【宋】 [0884008] 柴【大】,紫橿【宋】【元】【明】【甲】,紫【宮】 [0884009] 支【大】,脂【元】【明】【甲】 [0884010] 似【大】,如【宋】【元】【明】【宮】【甲】 [0884011] 癲【大】,顛【宋】【元】【明】【宮】【甲】 [0884012] 蘇【大】*,酥【元】【明】【甲】* [0884013] 痛【大】,病【宋】【元】【明】【宮】【甲】 [0884014] 呪【大】,呪泥【宋】【元】【明】【宮】【甲】 [0884015] 芹【大】,芥【元】【明】【宮】【甲】 [0884016] 書【大】,畫【宋】【元】【明】【宮】【甲】 [0884017] 大有【大】,有大【宋】【元】【明】【甲】 [0884018] 去【大】,去音【宋】【元】【明】【宮】,去聲【甲】 [0884019] 寫【大】,寫(二)【宋】【元】【明】【甲】【乙】 [0884020] 二合去【大】,去聲二合【明】【甲】 [0884021] 娑【大】,婆【校異-甲】 [0884022] 梨【大】,唎【宋】【元】【明】【甲】 [0884023] 鑞【CB】【甲】,臘【大】 [0884024] 等【大】,守【宮】 [0884025] 刻【大】,剋【宋】【宮】 [0884026] 煖【大】*,暖【宋】【元】【明】【宮】【甲】* [0884027] 蘿蔔【大】,蘆菔【宋】【元】【明】【甲】 [0885001] 瞋【大】,䝵【宮】 [0885002] 蘿蔔【大】,蘆菔【宋】【元】【明】【宮】【甲】 [0885003] 捨【大】,捺【甲】 [0885004] 六【大】,〔-〕【元】 [0885005] 努【大】,怒【甲】【乙】 [0885006] 三【大】,二【甲】【乙】 [0885007] 阿二合【大】,二合阿【宋】【元】【明】 [0885008] 卷第十一【大】,卷第十二【明】【甲】 [0885009] 甲本乙本奧書曰貞享三年丙寅七月初六夕訓點校了金剛乘末裔淨嚴四十八載寶永五戊子年冬十月念五日一校了性寂但乙本寶永乃至性寂無之【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8 冊 No. 901 陀羅尼集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