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山和尚語錄卷第十九
雜著
水月觀音大士贊
片月光華。千江澎湃。石上古錐。是誰之派。謂是曼殊。罕見青獅。謂是普賢。白象何在。咦。只因帶箇兜兒。被人和贓捉敗。
羅漢像贊(青嶼侍御請)
我不識君。君豈識我。今朝紙上相逢。且要從頭按過。謂你紹靈山之派。行藏不似迦文。謂你續少室之宗。面目全非達磨。瘦稜稜拄杖橫拈。長拖拖袈裟倒裹。逢佛賣佛。遇火放火。即其這般蹤跡以勘之。咄。定是天台那一夥。
題送子觀音大士
虛空有體。法界無量。菩薩化身。剎塵難況。十四無畏為干城。四分慈悲乃法仗。游堪忍界。即俗即真。入三摩地。奚名奚狀。時至而興。春榮菡萏于池邊。緣感而通。誕錫明珠來掌上。巍巍乎乃三界之尊。令無數眾生一稱名而滅卻河沙罪障。
達磨大師贊
這胡僧不知止涉流沙來。到此言教外別有旨。徒將無聖對梁皇。一似春雷貫聾耳。而今冷坐在嵩山。賺他神光立箇死。
題優曇花壽人
鐵榦凌空。英華覆地。天賦其姿。迥超凡類。謂是蘭亭金谷之物。早落今時。謂是紫芝瑤草之儔。終難寶祕。畢竟以何因緣而有此瑞。咄。苟不向鴻濛未判之先直契根源。爭識乃翁之鍾于間氣。
范十山居士行樂
頂禿似僧而非僧。髯長若俗而不俗。眼底無物可親。手中有卷不讀。問你胡為乎。蕭蕭然孤立于山谷。
萬松坪化鼓疏
昔日禾山解打鼓。希聲不是凡間譜。至今寥落歷千年。孰解拈提繼往古。萬松道者善知音。相勸共發雲門普。把得須彌第一鎚。直教森羅俱起舞。
青蓮募米疏
青蓮高廠萬山中。大會禪流要結冬。若問食輪將底轉。缽盂托出顯家風。
五老峰九雲寺募修造疏
九雲寺者。乃觀一律師所手創也。山既高嶮。居亦幽深。凡緇素之遊三疊五老。莫不於此憩足焉。明萬曆初。師結茆之始。睹怪石嵯峨。畏難開闢。一夕風雨暴作。聞空磕之聲異常。明旦視之。則夷然若掌矣。因感龍神冥助。遂矢願建寺演律。由是德音遐布。嚮風之衲若蟻屯蜂集。匡廬之有律院。自九雲始也。
國朝初。師示寂之。明年而寺遭回祿。一眾畏難。悉謀散去。獨監寺幻修公堅持正義。不為浮論所搖。今九雲復巍然稱甲五峰。蓋幻公二十餘年荼苦戮力。拮据所成者也。嗚呼。菩薩萬行皆在吾人一念真實中圓成。第患不猛力耳。九雲門下汗血駒幻公可多得哉。茲者見初上人又幻公之高弟。念山寒風勁。祖翁堂搆不頇為葺理。一旦樑棟衰頹。能不重吾之憂。特請疏願充修造。余嘉其發心而勉之曰。昔楊岐會祖卻衲子充修造。是以本分為急也。今上人願充修造。能時中不遺本分。豈不公私俱辦哉。因述乃祖乃父一段因緣。以告夫靈山受囑之大護法。大居士。願共出隻手。互相贊揚。助成勝事。則庶幾余娓娓之言不虛設也。是為疏。
[A1]自贊
這阿師。獃無比。誹謗他不嗔。讚歎他不喜。胸中渭涇不分。一味淈深到底。屈指大唐國裏禪師。第一箇不曉人事底就是你。
水玉禪人像贊
鶴骨冰肌世所稀。長輪百八念阿彌。尋常物色無心玩。聊對瓶花一解頤。
募裝先師恒老人像兼修造塔院疏
岑樓之木必有其本。滔天之浪寧沒其源。何戴天履地之英靈。而木本水源之可忽。惟先師之弘法[A2]邗江[A3]已近念載。受衣弟子碁布名山。薙髮僧徒籌盈石室。而卯塔之荒寒。吾滋懼矣。真容之缺略。孰興歎焉。不肖思敢罄折于同門。乃莊嚴難于獨力。幸感恩者揮金而不斁庶。報德者聞風而翕然。
知浴寮募緣偈
當年設浴自金陵。今日傳來遍地行。不是天寧頻效古。要將遺範示諸人。行者出力。長者揮金。不識誰能悟水因。
募長生燈油偈
天寧堂殿無其數。處處神燈燦佛天。續燄添膏憑好手。光明赫奕萬斯年。
素嚴老和尚真贊
這老古錐。秉性質直。廣龍池派。具履真踐實之心胸。大太白門。有捍勞忍苦之氣骨。人皆曰是末世津梁。故巍巍乎門風早扇江淮。赫赫然號令晚行吳越。湖海浩歸。人天喜悅。乃冀起滹沱已墜之宗。振楊岐將興之脈。胡為乎遽爾西逝。將天大底法門拋下。累他子若孫皆擔荷不得。吾未及門。敢云入室。今日殷勤讚翁真。肯學他達磨對梁皇。信口依稀。道箇不識。
曹殷六居士行樂
目無近人。胸無近事。混跡山樵。超然肆志。一味我行我道。寧問今世何世。如此倜儻不羈。方可稱為天下士。
孫汲山居士行樂
可以掬明月而不掬。可以攀青雲而不攀。身處繁華之世。心在幽寂之間。竹葉黃花。聊自遣興。楮生管伯。足以消閒。當此紛紛擾擾之世。如此行徑。眼底惟有我汲山。
題江山萬里圖
半升鐺內煮山川。古人猶以未為盡其妙。今公以萬里江山收之一箑中。其別有道耶。別無道耶。雖然。非眼曠雲山。胸富丘壑者。不能真身在一室中而心在萬里外也。
源徒募結茆疏
湖海浪游。固是衲僧本色。丘壑偃臥。還為道者家風。支片石誰能高枕無憂。結把茅貴在素心有託。陵谷未遷。處處溪山如舊侶。滄桑無改。頭頭風月屬閒人。但達士未逢。尖頭屋難為結搆。知音若遇。破蒲團易得安排。買山不慮餘資。子懷暢矣。苫瓦可容隻影。他願酬焉。恁寬世界。何愁無馮海粟其人。許大乾坤。且喜有須達多故事。當場出手。願大自然福大。努力為人。因真必定果真。熱腸漢難辭觸事關心。老頭陀未免憐兒出醜。
華山見老和尚真贊
樹寶華幢。續南山派。虎視耽耽。獨尊氣概。說法以身而名播寰區。荷眾以慈而聲聞薄海。演律藏如瀉水之瓶。修般舟似摩雲之岱。晚近獲此阿師真。如時一現之優曇。焉得不使遐裔荒陬之徒。皈誠而頂戴。
棲賢寺舍利放光頌
至聖遺跡。玅展機權。一光纔放。如鏡而圓。圓極之際。還分小大。普令觀者。同入法界。法界一真。匪寬匪窄。不思議境。眾玅難及。我昔聞佛。八斛四斗。粒粒如斯。甚為希有。奚同一塔。有放不放。隱顯隨機。誠難比量。世傳磁石。而能吸鐵。事雖昭然。理難分別。惟此光相。慈善為基。緣感而應。實亦如之。十世何多。沙界不廣。剎那圓現。足慰瞻仰。山谷效靈。草木騰輝。遐邇交感。吾佛摩尼。
募米偈
萬丈匡廬倚太清。金鉤釣米舊來名。樂施豈問廬陵價。也省高吟添缽聲。
方廣堂募化修造疏
方廣居廬山絕頂。面黔崗而背五老。饒有境致。昔開山老宿大會禪流。以轉華嚴為佛事。故名方廣焉。歷明及清。年代浸遠。不惟鼓寂鍾沉。抑且椽衰棟朽。將見佛面生苔矣。有獅子叢大德憤然曰。方廣堂者。我祖汗血而成。今見其凋敝若此。肯堂肯搆。我輩之責。茲何時尚忍坐視乎。即請疏走四方以募。余嘉其志而勉之曰。美輪美奐。定在是矣。但願公任勞任怨。始終如一。焉知不有特達丈夫為君一肩擔荷耶。特書之冊頭。以為之勸。
憨石鑑旨二尊宿并孫秋我居士共圖合贊
僧耶俗耶。誰名誰狀。釋也儒也。何拘何曠。比商山四皓而嫌其過高。較竹林七賢而恥其太放。求其行合中庸。言出至當。捨你這一夥阿師。吾誰與之同躋。夫羲皇之上。況乎乾坤草昧。老成凋喪。筆擅雕龍底自應為世教權衡。道降角虎底寧不作叢林保障。行看闕里杏壇。曰詩曰禮。提攜一代鳳麟。海會龍華。若律若禪。收拾三乘龍象。大矣哉。儒釋同源。會見茲時。一函經。一張琴。未足為山林清況。
棲賢舍利放光頌
長松一徑連。幽足稱棲賢。舍利何年至。神光此日旋。靈由僧寶著。瑞應祖燈傳。共識慈門普。浮生尚闇然。
跋培柏堂重九分韻詩
許大世界都為利名兩字役。當此霜飛木落之際。幾人知時節一大變而賦詩興感哉。雨窗讀培柏堂重九分韻詩。諸公乃其人矣。其辭旨藻麗。英才天發。非不各擅其長。一種勁節清風。如歲寒不凋之操。堂名培柏。皆為不忝。
張一枝居士行樂
白白者石。青青者松。乃翁行徑。弗與人同。明鏡止水以接物。光風霽月而處躬。塵中物色。世外襟胸。抱德懷才而不矜不伐。雖遍朝野而問。孰不曰是世間之英雄。
題古存居士像
繆墨老以古存居士小影索題。要次前韻。余世外人也。不當以綺語唐突。聊展本色鉗鎚。與之相見。儻於言外領意。他日投塵外之契。未必不從這裏去也。
竹院清閒乘早過。莫學陳[A4]摶憨臥。平生知負經綸大。壺中日月。方外乾坤。還須一究破。
獨坐沉吟思甚那。浩浩紅塵無一可。此時幸得存真我。夢中之夢。身外之身。勘穿能幾箇。
同戒錄序
遺教經云。佛告諸比丘。吾滅度後。汝等當尊敬波羅提木[A5]叉。夫波羅提木[A6]叉乃梵語也。此土翻為保解脫者。其意何居。良以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心地原自清淨。原自解脫。以不善保任故。隨妄流轉。以流轉故。復墮輪迴。先佛世尊大哀曠濟。此波羅提木[A7]叉之一門所由立也。過去諸佛從此一門超出爾。現前新學菩薩子得不孝順敬重而勤習之。故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A8]已。真是諸佛子。由是觀之。厥功懋矣。雖然非三衣挂體。一缽嚴身。便所以云登佛位也。夫戒有事相。有體性。不明事相不足以云得戒。不證體性不足以云得戒。嗚乎。戒豈易言哉。但去聖時遙。人多懈怠。或撥無因果而莽蕩無忌。或甘守愚痴而聖因不植。以至應赴外緣。鑽研故紙。皆非所以尊敬波羅提木[A9]叉之佛種耳。余住天寧之始。於禪於律。父祖舊有章程。但遵而行之。之外重以躬行實踐四字誨勵諸子。則又何也。竊惟世出世間之法。非躬行。非實踐。則沿為虛文。習為故事。況無上戒法。金口所宣傳者。而可虛妄沿習乎。咨爾新學諸菩薩子。當發鐵石心。秉金剛志。窮事相。務要皎若冰霜。研體性。必期明於日月。然後行取所說。說取所行。如是豈不為律社之津梁。宗門之砥柱也哉。
先師恒老人像贊(以前師贊有師眼師心圈圈點點之說故師反之也)
師之眼非筆可描。師之心豈言可讚。而以善古今。善顧盻擬之。是謂須彌有斤兩。海水有涯岸。況復圈圈點點。自謂善大仰之宗。我道伊是箇脫土墼的漢。不若揭過一邊。放出吾師本來面目。一任天下人好看。
慈光老宿像贊
慈既有光。德寧無信。玉矩金規。神鬼生敬。古貌古形。無人不仰以為師。佛行佛心。是處必尊之作證。如此標榜。如此行徑。豈獨熱惱海中之情涼散焉。即使狂妄禪和遇之。與他頂門一鍼。定起膏肓必死之症。
益茂禪師語錄序
佛法兩字。甚難得人。古宿嘗言之于前矣。況時當後五百歲。其難又何啻十倍于茲。嘗思前輩稱善說法要者。無如昭覺勤。徑山杲二公。出南宋間。一為精金美玉。一為長江大河。降此而下。難乎其繼矣。乃今讀益茂和尚語錄。重有感焉。和尚嗣福緣恩。恩嗣瑞光徹。徹嗣三峰藏。蓋余同祖昆弟也。因思祖平生說法。耑以第一義示人。所貴去華存實。屬望腳下兒孫繩繩振起者。不止以日為歲。今歷四世。得益公其人。稱祖園翹楚。古稱佛法難得人。由是觀之。難耶。易耶。其質諸當世。自有具眼者。公主善慶。復遷福緣。遠近重其行解。蓋以身說法者也。俄爾歸真示寂焉。法孫遠微君出其語錄求序。觀其施設而無雕辭琢句之弊。亦無鑽珠解玉之勞。一味以本色人吐本色語。亦何容心其間哉。且隨機而赴。觸事而施。有不可得而名狀。嗚乎。真三峰門下汗血駒也。是為序。
靈璽禪師五秩序
凡物必有沖厚鎮奠之資。而後能成天下之材。予往閱禪史。至宋時有末山其人者。而以尼比丘身。具宗師峻拔之用。與灌溪一期酬唱。未嘗不一擊三歎。夫灌溪一英衲也。慨然腰包。詣末山請益。苟非有大過人處。烏能服其心耶。自宋而元而明以及 聖朝。歷五百餘年。細閱禪典。無可以繼其芳躅者。乃今于靈璽融公見之矣。公生本華胄。襁褓時即具出塵之志。視世利紛華如幻泡電影。非心堅劫石。志烈秋霜。曷克臻此。然公非無所助。遂能發祥爾爾。蓋與天鏡徹公同德同心。殆世所謂天親無著也。憶辛丑冬。二公以秉戒來天寧。即以向上一著咨扣。先師隨宜開發。俱獲神珠。如發伏藏。既而以末山風境四字署其門。則其屬望二公可知。未幾先師往化。知其將來堪任大法。即以[A10]己衣分授。二公益感激。由是互相策發。期以徹法源底。今所著偈頌各若干首。多圓妙昭徹。豈非沖厚鎮奠之資之一驗歟。況平生弘護法門。一種心力又非末山輩所可同日語也。予曩讀法華普門品。佛告無盡意菩薩。遊此娑婆世界。現種種形而度脫眾生。皆不離乘本願力。今二公利[A11]己利人之念瑩然堅確。不雜不撓。屈指歷如許春秋。罔或少易。蓋其種性殊特。薰積濃厚。所由致真。乘本願力而來者也。今歲陽月為靈公嶽降之辰。諸禪人感公護念天寧之德。徵壽言于予。予方謝不文。繼念同源之誼不獲辭。因思世間稱壽各有其倫。或祝以崗陵。或祝以松柏。要之萃歡心而迓純嘏也。惟出世之祝則不然。語以劫墨微塵猶落數量。須知無量之量。須彌不足方其大。香海未可喻其深。棗柏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毫端。此語近之矣。持以為靈公祝。不亦宜乎。
栯堂山居詩註序
昔秦少游論諸家書法。獨愛政黃牛者。以其天趣純真。不作意而臻其妙耳。余嘗取以為立言之譬。夫道固非言。苟任吾真而發揚之。雖嬉笑怒罵。皆窮源達本之具。安有駕空言。張飾說。明欺一世之失也哉。日燄大師道行高古。不下匡山三十年如剎那頃。殆深入華嚴三昧林者。近於禪寂之餘。有取乎栯堂山居韻而箋釋之。一日乃出示。余觀其稱性而書。事詳理悉。雖片言隻字。皆詣其極。筆端有廣長舌矣。非天趣純真。曷能不作意而臻其妙有如此耶。至於激頑起懦。尤多慨切。與古先列宿之垂慈若合符節。因思栯堂生面垂三百餘年而得大師重開。夫豈偶然。余與大師游舊。且辱知愛。故不惜蕪陋而為之序。讀是集者。當離卻紙墨文字外見大師真面目始得。若作尋常攻訓詁業鉛槧者視之。則失卻一隻眼矣。
雨山和尚語錄卷第十九(終)
校注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40 冊 No. B494 雨山和尚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6-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LINDEN 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