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十
募疏
募造檀香佛疏
娑南上師原西域天竺國人過我支那國有年矣在京師光日庵住閒遊五臺山多在羅㬋寺度夏羅㬋寺亦梵僧寺也娑南上師三奉欽差送藏經之于闐國往來備歷艱險善全其事又通諸國鄉語精於梵書可謂有能之士因南詢訪余五臺庵中病僧離五臺二十餘[A1]年罕見梵相一見如舊契喜留度歲夜談之次娑南上師曰某意之粵東造檀香佛乞師一疏何如病僧曰上師之國金像銀像最多今在京師五臺栴檀像亦不少何復造像上師曰某非因無像而造像亦非待像而歸依既為佛子當報佛恩豈可虛受人天供養徒為山水之行必隨方應化令人發心續佛慧命方為佛子然世人非相不能攝心非勸難以發意今之造像者乃借像以勸發心因發心而成佛種某化人造佛意在化人成佛也法華經云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漸漸積功德皆已成佛道是可為證病僧合爪讚曰是真菩薩是真阿羅漢是真報佛恩蓋諸佛法身充遍一切虛空大地土木金石無非佛身華嚴經云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無名亦無相普現于諸國是也若夫造金像即金身佛若造銀像即銀身佛若造栴檀像即栴檀身佛若塑泥像即泥身佛即此金銀土木與肉身佛智身佛等無差別若捨此金銀土木別求能動止能說法為真佛者是以音聲色相求佛不免落于邪道但不以色相見佛無相不是佛相但不以音聲求佛無聲不是佛聲斯乃真見如來會此造佛即此金銀土木是真法身是真佛當可以真心禮敬尊重讚嘆供養即此真心便是佛心既是佛心非佛而何疑哉是以勸者造者皆佛也。
募化藏經疏
釋迦如來從三阿僧祇劫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量無邊自受蓮花臺藏世界千華上佛所囑下閻浮提示成正覺以廣長舌普告人天經四十九[A2]年所說法藏未幾一毛頭許耳然如來說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雖一毛頭許法門義備無量無邊皆不出此也四十九[A3]年所說法藏備在西域龍宮天上而我支那國中所來法藏止有五千四十八卷千萬億恒沙分中未及一分是亦毛頭許中之一毛頭許耳佛法初入我支那國始興於秦晉漸于蜀楚弘于吳越然後遍流天下從古至今隆替多端久不可考至我明時佛法甚衰而偏方僻域不知三寶為何物者有之 世宗皇帝御世以來法運略起高僧間出禪有達觀大師憨山先師教有雪浪大師空印大師律有蓮池大師無盡大師自此數大老力弘宣暢之後而禪講律法席遍于諸方可謂佛日重輝大地唯楚南與黔粵猶寥寥焉近十[A4]年以來地脈稍轉人才踵出科名勝前高僧亦隨至有講師融公乃雪浪大師嫡脈遊講席二十餘[A5]年後受具于古心和尚因三昧和尚開律堂於東林遠公道場有年矣法運南行龍天所使三昧和尚忽有歸隱南嶽之志遂同之衡山而講師融公因訪守明上座及敬中淨虛二新戒而來邵郡四眾見其律儀清尚識見超然議請主其講席雖處寶華王座至於湯果不給蔬飯粗糲而恬然自在縱有內外乖違亦歡喜調順此非具大忍力大精進力不能有此摩訶迦葉所問經云比丘入城邑聚落不為名聞利養但為教化眾生讚揚佛法觀講師融公甘此澹薄始終法席可謂親承佛囑是真法師也法席將罷深慨聽眾雖有其得旨者少皆佛法薰習之緣淺耳因留心此地作一佛法因緣念諸方都有藏經獨此地未有乃從未有者建立勸受法弟子三十人同心普化請大藏經供養此地為光明幢使見者聞者隨喜讚歎者搜閱受持者漸薰漸習漸染漸深同下菩提種子同抽菩提芽長菩提苗成菩提樹開菩提花結菩提果也此非乘宿願而來何能有此勝舉因求病僧為疏某自知不文見其利生願重弘法心切聊書此語以通高賢更希嘉題同成勝事云爾。
募齋僧疏
修幻上座乃病僧舊識也今欲之滇南為齋僧佛事余曰趙州有言至道無難惟嫌揀擇經云飯一千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乃至飯十方諸佛不如飯一無心道人此還是揀擇不揀擇若辨得出許上座齋僧有分即可於無陰陽地上無影樹下支無底鍋炊無米飯煮無虀羹接納十方一任千足萬足個個皆是三頭六臂巨口剛牙吞吐佛魔縱橫自在若於此辨不出須臾接人一粒米令他施主昇都史陀天受百千萬億劫如意快樂然後仗此因緣成等正覺只怕猶有算帳者在上座微笑而已矣過三日遺此卷不辭而往余尋書此語追贈之。
募茶疏
盧仝七碗千載共仰嘉名趙老一盃萬古常沾法味入口者雙睛電掣濡唇者兩腋風生昏沉魔聞風落膽誰敢交鋒疲倦鬼望影失魂豈能共戰鳳髓初生滋潤高山雲霧鵲舌纔吐宜藏深谷陰林天生瑞艸清香不讓幽蘭地長靈根奇味休言甘露消食如妙劑醒酒似神丹如斯珍品堪以供佛供法供僧若此清奇可以修福修慧修壽化無所化功行周乎法界捨無所捨福德遍乎虛空拈來一葉生前覺樹抽條飲到三杯劫外曇花現瑞木侍者殷勤催化石童子仔細烹煎施受勿分緇白莫論萬般皆光明心地一等是清淨道場。
古攸報恩寺募藏經疏
南雲之地青原南嶽往來之咽喉自古佛法流通之處擬當時雲堂巨剎必星布鄉城代異人非湮沒失考茲報恩寺亦古寺也荒廢多[A6]年有皮公乃篤厚之士從病僧受優婆塞戒發心修復此寺約同去六興化二公建造觀音大士閣請大藏經同食息其間頂禮圓通大士博覽大藏靈文共發耳根圓通同遊菩提智海請病僧一語為募疏乃為囑曰三公之舉乃菩提妙行先堅固其心自利利人一切具足蓋佛性人人本有緣所習所染下劣故名眾生眾生假名佛性真也如其日對觀音妙像所習所染勝妙廣大何如日游法藏智海所薰所入光明智慧何如又一切佛相菩提之光也一切法藏菩提之智也能助能施之福菩提之行也能修能悟之心菩提之性也是則三公此舉無論募者施者修者悟者見者聞者同一菩提心同一菩提願同一菩提智同一菩提行同成菩提道見聞隨喜宜各歡喜踴躍圓成此菩提妙道自性莊嚴也如肯信性分之所當為者應爭前不可後之。
匡山五乳寺募米疏
諸佛出世本為一大事因緣善知識傳持亦唯佛心印而已蓋佛性人人本有非善知識無因發明若不遇真善知識為天魔外道所惑雖本有佛性即轉成種種異類誰之過歟是師友不可不慎也而三界中不可不知歸向三寶於三寶中不可不知親近真善知識是為出世正因緣也憨山先師密乘佛囑示生末法真人天正眼真大善知識大扶宗教於 神宗年間中興曹溪疏通諸祖道脈不十年內而諸方上堂說法者行腳山居真實參悟者不可數計誰知憨山先師之力耶曹溪未整頓之前此道絕聞若亡也而曹溪法源一開諸祖道場法脈貫通禪道乃有今日之復興天下不論緇素深得此道受用者誰之與耶是則真善知識住世或出或處語默動靜皆非[A7]己有總為一切有情受用但受用者知之鮮矣匡山五乳寺乃憨先師衣缽塔之處其法屬奉塔精修多不下山少涉外緣其常住未免淡薄大眾亦多甘苦有先師五世法孫慈彥慮常住空虛恐大眾清苦難堪自忘身心之勞為眾募緣以為善知識護塔供奉勝行普叩十方緇素高賢有見過者有聞名者或未見未聞從今日始知者同發向上心念善知識饒益世間心於自[A8]己受用中分減一升一斛於善知識功德海中廣積無量無邊同結菩提之因共證菩提之果行無虛設語不妄傳請高明諦信爭先施之。
募米疏
如來住世曾持缽於天上人間諸祖開山亦投疏於高人達士一麥一麻共下菩提種子一粥一飯咸資般若真光法輪未轉食輪先轉食輪即是法輪未修佛道先修人道佛道不離人道菩薩子喫飯來個個那非者個阿闍黎洗缽去頭頭總是一頭舉匙處粒粒入口先知簸米時顆顆著眼莫錯舟運肩挑大開無窮寶藏車裝背負同歸常住珍鄉斫松吹火飯熟香遍十方敷坐同堂味足飽餐一切人人獲真實功德事事具滿足神通法身周遍無壞無雜慧命圓成同修同證欲佛乘早就宜法號先登。
德山乾明寺募藏經疏
德山舊稱枉山為崇善卷之隱德而名善德山人從略但呼德山自無相律師開為蘭若次郡主雪公請見性鑒大師補其居大弘禪道有雪峰嵒頭諸大老從其門雪峰後出雲門法眼二宗而慧燈已爭明矣此德山之名遍聞宇宙德山源于龍潭龍潭祖于天皇天皇宗于石頭頭始青原原發于曹溪可謂源遠而流長也茲山自無相律師經始至無聞聰禪師相傳百代皆以自性而為莊嚴是穢土中一淨土也此山雖已經百代住持今稱德山皆知惟鑒大師之名又百代之後凡住持者非大解脫即聞見高遠非聞見高遠即行德精嚴決無常品亦見山之靈無猶存近聞有性天和尚久住此山金飾佛像而靈宗開士接踵而至開士南京寧國府人年二十歲入此山今六十有二重修大雄寶殿刱造毘盧精舍補砌垣牆山門整頓僧行規矩鐘鼓梵唄清聞遠近儼然德山主人常住於世開士有功於此山較之百代之間虛其左亦不多數蓋天下祖席甚多如此山綿遠者亦未多見是知開士非鑒大師化現而來即鑒大師所使護持此山以為人天出世眼目不然何能住此山中四十餘年只知有聖地可嚴不知有身心之累耶第山中所應作者咸已作成昔宋米顛題寶藏二字虛其名未見藏之所在昔我憨山先師同副憲馮公遊此見米蹟可珍慨祖地而缺法藏欲補所有而未有乃建寶藏閣於法堂之上嗣圖藏經未果二哲人已為先覺開士惜二大老之願未成寶藏閣又為虛設抑尋米蹟之所留藏閣之所廢難得其始末但耳傳藏經為蠹食狼籍前人收入佛臟中矣藏閣舊基竟失所考開士欲克其成以填二大老之願并壯祖骨之靈又恐年老力微難以成就蘊之久矣甲戌冬觀衡特來禮鑒大師塔居開士右丈室每夜談次唯以藏經一事為語中骨脈但以老為慮因而勸之曰身有老少性無童耄汝我為佛弟子但以性為主豈可以幻身為慮耶大抵放下身心便能頓超佛地有何生死有何老少豈不是大解脫豈不是大變化而生死老少豈不是自性神通妙用耶開士聞其說歡喜踴躍曰某甲方見真性方悟大道再不與老少去來作障礙從今已去以莊嚴佛土為本分受用先以藏經一事竟成願以盡法界為無盡佛事衡喜其垂老而明自心境界自愧拙守殘病不能為開士一助其成揀缽籠中只得舊衲一件以助其端普告檀門有久信佛法者知祖地非自心外不待勸而應前有未入佛法者見善亦應隨喜各捐一滴世財共成大海法藏有益事無益事高見自明有漏因無漏因達人自鑒衡不敢多語聊就浮淺蹤跡說此其餘山水源流禪教同別幽旨又候高明發揮。
山西大同府白衣庵募造佛疏
世出世間惟佛乃究竟大事也夫造佛作佛學佛成佛禮佛敬佛贊佛念佛總一佛心也金佛銀佛銅佛鐵佛土佛木佛應佛報佛總一佛身也身似有相實無所相心似有知實無所知無知即真知無相即真相蓋真相不異真知真知不異真相能所一如身心皆等也禪人性寶原山西大同府人依本地白衣庵披剃幼從師之南海遍參諸方知識回錫中途為舊識相議晉地多銅像泥像佛而檀香像不多見既然行腳一番游歷大方豈可空手而歸應造幾尊香像佛迎歸本地供養一不虛行腳一番草鞋錢二令本地諸上善人得瞻仰希有相好豈不是自利利人無上妙行耶禪人之師踴躍身心募檀香一伯觔收於舊識檀越願造西方三聖護法二尊將欲開木其師偶為風寒不調而逝禪人追慕師恩無可為報又念師志未遂其成因遍叩檀門同興佛事助銀助米不論多少佛因佛果速期圓成禪人成師志以報師恩檀越發佛心而成佛果勸者施者等一佛道心也相也無二菩提如欲速圓佛果願請早注佛名真語實語。
長干大報恩寺三藏殿募田疏
田之為物乃有生之大本諸有形神生命無不賴之蓋世出世法依報正報互相安立依報為正報依託正報乃依報主持是正非依則不能生育依非正則不能顯揚又則依正親疏之色為所緣之相分依正攝持之識為能緣之見分若於所緣色香味觸不起分別不生憎愛其所緣境即一真法界妙真如性即三諦一如乃大寂滅田也其能緣識名正遍知即煩惱成菩提即三觀一智實大般若命也若於所緣色香味觸分別取捨耽著留礙其所緣境即差別分相浮塵幻化即生死海也其能緣識名顛倒想即清淨智化為煩惱賊也然色香味觸之境本寂是一而正倒在人分別不分別故有聖凡迷悟之殊耳如遇倒想時不病人而病於境是所病亦不真也諸方叢林之有田有因田能廣作佛事接引眾生護持道場究竟常住因此發明自性成就慧身登無上覺者不可以數知也此田之利益又何如哉有因田以生貪著取捨不公至于惡罵捶打干犯王法致有破和合眾壞滅招提往往有之此田之害亦又何如哉蓋田亦一也成壞在人而不在田如不病人而病田之有無此亦所見未至也佛初制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凡夫比丘多不能活佛隨開二食於辰午二時是佛自制佛仍自開無乃隨順眾生保持身命能增長菩提非獨貪生為事亦見法無定法明矣佛在世時尚不可定至於末法又豈以定法為常法耶震旦諸道場開山置田未必不是釋迦化身未必不是堅固之護念第法久自弊弊在人而不在法也金陵諸大剎皆有供給莊田獨三藏殿向以藏經板頭錢資其眾需比末世道儉薄此一方便尚不足供日月況期年乎主人皆符亦少年中白眉也舉念募田攝持大眾以護裝大師之塔良哉斯舉因發揚其意以廣其知識成就如願當名慧命田可也。
北京栴檀庵募造栴檀像佛疏
栴檀像佛者乃釋迦佛像用栴檀造成故稱栴檀像佛非異釋迦別佛之號也蓋因如來昇忉利天為母說法數月未還時人間久不獲瞻仰優填王闊思亦切召三十二匠用栴檀香修佛之像以慰懸慕匠用精工多次不成目犍連尊者以神力攝三十二匠昇忉利天諦觀佛光相往返三次像乃始就觀之仰之儼然釋迦佛在目如來住世滅後所造金銀珍寶等像甚多惟此居首此像亦可謂佛之分身亦可謂佛之長子也及佛還復人間時合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等遙空迎佛此像先往空中迎佛佛為摩頂記曰吾滅後汝當代吾行化諸國佛滅後此像始自西域行化漸至龜茲東至涼州次至長安次至江左次至淮南次至江南北至汴京至宋高宗紹興元年辛亥金國太宗迎至燕京建水陸道場安奉憫忠寺次迎奉積慶閣中次迎還燕宮內殿大元丁丑歲三月會內殿火尚書石抹公迎於聖安寺至我朝嘉靖十七年因寺回祿表聞於內奉迎於鷲峰寺至今一百六年自優填王造像始成之歲至今二千六百餘載得瞻仰禮敬發菩提心登無上覺者恒河沙之恒河沙未足較其數之多少佛最後色身住世不過七十餘年其像垂化以來二千六百餘載將來行化未知底止如來說法四十餘年其年有限所說三藏十二部其言詮亦有盡此像法身不說之說其義無量不論根之大小觀之仰之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其饒益普被恒遍亦不可以思議得也有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此像乃佛自性法身也如能觀察如來法身報化二身亦不外此如見一佛法身即見諸佛法身有云十方三世佛同證一法身可證既能禮敬諸佛法身諸佛報身化身亦得矣此像既是諸佛法身亦是一切眾生法身是瞻仰禮敬此像即禮敬瞻仰人人自性法身也若視此像為目前之境心外之相不惟昧卻自性法身亦昧卻諸佛法身亦不見十方世界面目亦不見三世劫海面目是則瞻仰此像者幸勿當面錯過則不孤此栴檀像佛行化之深慈也有禪人慮此像能從西域行化至我國亦或從我國轉化餘國設有此豈不我國頓失瞻仰欲請欲迎恐不及再至故預依此像別造一像務求二像無二像少栴檀像對佛之像不二於佛再像對此像之像不二於此像是再像亦像佛之像也庶當來見聞隨喜瞻仰禮敬即親見釋迦老子真面目其功德饒益不敢預為宣明如有心作佛成佛者不可不勇於前而速其成也再像一成即自性法身光明遍滿亦可謂海印發光若謂此像是假相是外相又不知何為真也身是真耶心是真耶菩提涅槃是真耶如身心菩提涅槃不可言真則一切處俱非真也若一切處無真可指則無不真也若然者像耶形耶假耶真耶總不可名言豈容以真假內外分別戲論哉又則所造之佛無揀金石土木皆自性之法身能造之人乃金石土木之手眼妙慧又則造佛成佛禮佛敬佛實則佛造佛成佛敬佛禮也有外此像佛別修別證以為自佛真佛者佛則佛矣恐未極全佛也若不以心境自他二其佛即為十方諸佛歡喜讚歎。
募三衣疏
居塵幻質全憑四事資生出世威儀須藉三衣具足佛佛授受祖祖傳持以有相之衣表無相之法以離俗之眾遠居俗之身形跡既不混同心光自然超越此如來制出世法服之本致也此衣持之者高出人天服之者迥別魔外龍眾一縷尊崇能免金翅鳥王之難獵人片時假藉不為金毛獅子之傷黃梅密付付無所付就中未有纖毫曹溪中止止無所止即今何曾欠缺七斤方成十虛頓沒一絲不掛萬象齊彰性相融通自它俱利出家者雲鶴自適超方者衣食隨緣一絲一縷須植福於檀那一線一鍼不求安于私[A9]己欲受諸佛淨戒先乞三品法衣大發普遍慈悲稱為踴躍喜捨轉有生之寶藏廣無上之福田施者受者功德無殊勸之造之解脫不二總之清淨本然相續諸佛慧命大概周遍法界圓成本有法身。
寶集林募揀骨普度引
有云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眾生則無菩提可得是菩薩以眾生為性命審矣然眾生之苦通乎三界四禪以上唯行苦三禪以下至六欲天通壞苦人道壞苦苦苦兼之三途中多苦苦地獄中為苦苦之極處非非想天為行苦之最清處又則行苦通乎三界壞苦通下二界苦苦通人道並四惡趣總之三界有情皆苦眾生也緣此苦眾生興起大悲悲智圓明登無上覺是則諸佛菩薩以眾生為最勝福田能生諸佛菩薩慧命也蓋人道受生本是苦苦眾生癡迷認苦為樂一期所求稱意頓忘有身之累及刀兵疾疫饑饉到來方知為苦此亦苦苦中之壞苦也連年以來刀兵疾疫饑饉聚於一時眾生十分已去其半髑髏與瓦礫交雜枯骨並艸苴狼籍貂錦之身腐為蟻壤金玉之軀戲於犬口行客難於措足達人何忍舒觀如斯慘境最動悲傷緣此苦因大興愍念大觀盡是自家本體密照那非多劫親緣此則正是菩薩性命中之性命最勝痛惜茲有禪人幻愚乘菩薩願廣菩提心觀此不忍觀之苦境悲此不勝悲之業因普告十方諸大檀越欣增長菩提心者同垂接引共運慈航雖未普遍諸方暫及耳目所到上至安慶下至鎮江沿江兩岸闊之里許不分新舊胔骼髑髏均拾細揀運歸一處以火茶毘使本骨神識無執愛之迷他物幽靈絕依附之想所依既失自覓生方共為啟建水陸普濟大道場四十九晝夜一切白骨皆化為大寂滅場諸有幽魂同登入普光明殿又則活骨易於通達死骨難於開發此一方便乃拔苦之末後方便此一妙行實度生之最勝妙行活骨佛視死骨佛為自[A10]己性命死骨佛恃活骨佛實自[A11]己神通死骨活骨共一法身有漏無漏同登正覺四通八達還歸清淨故鄉南往北來仍蹈風光舊路度生至此十二類生無有遺餘是謂究竟無上菩提是謂清淨法界是謂莊嚴淨土自他無礙大解脫語不虛馳信當踴躍。
機緣
僧問久聞和尚常教人讀楞嚴經是否師云是進云如何是大佛頂師即低頭示之進云與麼則聖凡平等因果一如去也師云汝未知大佛頂在進云師意如何師云無汝見處進云既無見處低頭何為師云若有見處低頭何為。
僧問如何是大佛頂師即舉一足示之進云和尚莫欺學人好師云豈敢欺汝僧復理前問師又以足示之進云不會師云向後逢人切忌錯舉。
僧問和尚一生教人究首楞嚴如何是首楞嚴師云殺人見血斬草除根進云與麼則一切究竟去也師云切忌隨語生解復以偈示曰大道元無相言說本是空。為君顛倒想。聊作耳邊風。
僧問。如何是楞嚴意旨。師云。天不蓋。地不載。進云。便是究竟堅固否。師云。汝力大過天地。僧擬進語。師云。蓋覆了也。
僧問。何為佛子住持。師云。近山莫費柴。近河莫費水。
僧問。如何是佛子住持。師云。鄰舍高打牆。親戚遠來香。進云。只如向上還有事也無。師云。多栽松柏少栽花。半種青篁半種茶。進云。請師別道。師云。博求不如約守。
僧問。何為常住真心。師云。鼠糞尖。羊糞圓。進云。何為妄想。師云。桃花紅。李花白。
僧問。甚麼人能用常住真心。師云。黧駑白牯。進云。甚麼人能用妄想。師云。諸佛菩薩。進云。為甚麼諸佛菩薩卻不如黧駑白牯。師云。爭怪得他。
僧問。如何是七處徵心的旨。師云。鞭牛歸欄。進云。歸後如何。師云。行步平正。其疾如風。進云。既然如此。用歸作麼。師云。汝與麼好撞墻頭。進云。如何見得。師云。不唯墻頭。一畫也過不得。進云。恁麼則某甲無問。和尚無答也。師云。又是一頭。
僧問。如何是返聞聞自性。師云。用返作麼。進云。畢竟如何是返聞聞自性。師擊桌云。聞麼。進云。聞。師云。是返是順。僧茫然。師云。病僧罪過。
僧問。如何是返聞聞自性。師云。手執金剛杵。擊碎珊瑚枝。進云。意旨如何。師云。誰將秦時鏡。照破野狐精。
僧問。返聞聞自性。意旨如何。師云。螳螂推糞。螻蟻尋腥。進云。不會。師云。說個不會的道理來。僧擬答。師搖手。僧有省。
僧問。楞嚴經中五種陰魔。如想陰魔云。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如是穢言。因什麼也有人信受。師云。地穢多生草。水清返無魚。僧無語。師把住云。汝作麼生。速道。速道。僧云。和尚真善知識。能於非道通達佛道。師拓開云。子般若根深。乃能悟入。善自護持。
僧問。如何是清淨法身。師云。赤肉團。如何是圓滿報身。師云。六根具足。如何是千百億化身。師云。四儀無礙。進云。究竟如何。師云。衣食具足。逆順隨緣。進云。恁麼則佛法即在目前。師云。汝試指點著。進云。不會。師云。莫妄語好。
郡伯六來王公一日坐間言及吉州道學。諸公一座有謂天性無乎不在。有謂既天性無乎不在。如人生背癰。潰爛不堪。此時天性又在甚麼處。一座無語。眾問師。師云。背瘡還覺痛麼。王公云。自然覺痛。師云。天性何在。公默肯。少選王公又問。不覺痛時如何。師云。是誰不覺痛。諸公大悅。
玄印上座自金粟來。閱師語錄。坐間云。觀和尚長篇短篇。只具活人劍。無有殺人刀。師微笑而已。又問。和尚引圓覺經云。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不引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師亦微笑而已。一日舒運使同上座茶話。詰論不已。上座向師云。我二人相打。和尚何不一解圍。師亦微笑而已。過後侍者問云。每見玄印上座問和尚。因甚麼只是笑而不答。師云。子曾讀過世書麼。者云。也曾讀過。師云。中庸曰。不怒而民威于鐵鉞子。作麼生會。者云。和尚元來殺人不用刀。師笑云。低聲。
僧問。諸方善知識棒喝交馳。和尚為什麼不用。師云。我不是善知識。進云。和尚又作麼生。師展兩手。僧擬議。師云。糠裏無油。棒之何益。
僧問。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師云。曾問幾人來。進云。即今問和尚。師云。我實不知。唯病為事。僧罔措。
僧問。金粟慣用棒。博山非之。都是善知識。為什麼舉措不一。師云。汝莫謗他好。進云。豈敢謗。師云。金粟博山聻。僧無語。
給諫空空張居士訪師坐次。問云。如何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師指香爐云。此是福窯裏的。
僧問。如何是毘盧師。師云。毘盧不如。進云。何以不如。師云。若如怎敢為師。進云。究竟如何。師云。汝試親近看。
僧問。觀音菩薩即今在什麼處。師云。佯咳嗽作麼。進云。不會。師云。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僧問。觀音大士即今在什麼處。師云。汝名什麼。進云。道足。師喚云。道足。僧應諾。師云。在什麼處。僧有省。
僧問。觀音菩薩即今在什麼處。師云。菩薩且置。上座即今在什麼處。進云。現今親覲和尚。師云。病僧不受親覲。進云。某甲何曾親覲。師云。你那裏學得者虛頭來。進云。和尚入海也洗不清。師云。為甚如此。進云。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師云。到也有些氣息。
僧問。觀音大士即今在什麼處。師云。你瞞我不得。進云。和尚還見某甲否。師曰。你瞞我不得。進云。某甲卻不會和尚意。師云。我瞞你不得。進云。積年老賊。師云。我瞞你不得。
僧問。久聞和尚常教入參觀音大士即今在什麼處。是否。師云。上座從那邊來。進云。金粟。師云。金粟和尚萬福。進云。仗庇。師云。病僧無緣。未嘗一面。進云。和尚為什麼不答某甲話。師云。上座適來問甚麼。進云。大士在什麼處。師云。強將帳下豈有弱兵。
僧問。和尚是誰家兒孫。師云。臨濟。進云。臨濟兒孫多是棒喝交馳。速如雷電。硬似剛鐵。和尚為什麼綿軟如泥。師云。好兒不住爺屋。
僧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如何是藏。師云。子親到五臺。進云。到後如何。師云。取之無窮。用之不竭。進云。如何是珠。師云。子親見顓愚。進云。見後如何。師云。供養也好。毀罵也好。進云。謝和尚慈悲。從後再不敢向人前討衣食。師云。你得何境界。進云。清風明月。萬古常閒。師云。也須親證始得。僧便作禮。師云。露也。
侍郎朱玉居士來參。問云。聞說西方黃金為地。若然。此間土到西方。必貴過於金。師云。長者曾到西方否。進云。不曾到。師云。也要到過一番。方好說貴賤。居士默然。移時又問。聞師勸人念佛。何不勸人尋真我。師云。佛非真我耶。進云。既是真我。無處不是。何必耑往西方。師云。既然無處不是。何不一往西方。進云。不是不往。在此亦是。師云。在彼又非耶。進云。雖彼此俱是。我只願在此。師云。好個真我。久坐成勞。
僧問。如何是宗。師云。摩騰初來。進云。如何是教。師云。達磨後去。進云。來去意旨如何。師云。病僧今日失利。進云。和尚為什麼自作退屈。師云。對驢彈琴。
浮漚上座一日辭師云。音鎬事和尚三年。有舊行腳賜一件。以為後日信具。師云。病僧只有一頂破樺皮帽子。不嫌收取去。鎬云。就請樺皮帽看。師即舉一足示之。鎬便禮謝。師復印以偈曰。禪人覓我舊行腳。只有一頂樺皮帽。舉足眾前親付汝。若陰若雨莫忘卻。
僧問。求淨土與修圓通是同是別。師指香爐云。是圓通。是淨土。進云。和尚也會作野狐精伎倆。師云。明眼衲子。進云。和尚莫活埋人好。師云。伶俐不可使盡。進云。和尚也要自重始得。師云。病僧罪過。
僧來參。作禮拜勢。師將回禮。僧便高聲一喝。師即就位而坐。僧又喝。師掩耳視之。僧拂袖而去。師向侍者云。幾乎嚇倒病僧。
法璽禪人來參。纔作禮。師便問。病僧曾在洪都為汝開關事。即今還記得麼。進云。怎敢忘卻。師云。汝試舉看。進云。西山紅雨靜。南浦白雲多。師云。猶有窠臼在。進云。昨離修水。今到雲居。師云。還見個什麼。進云。親見和尚。師云。要見病僧真面目始得。璽便震聲一喝。師笑云。又是諸方蝦蟆氣息。
僧問。婆子燒菴。且道具甚麼手段。師云。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進云。未審菴主過在什麼處。師云。明鎗易躲。暗箭難[A12]防。
僧問。趙州自謂勘破婆子。未審什麼處是他勘破的意。師云。也是老不知羞。進云。請和尚為某甲說破。師云。恐你到罵病僧。
僧問云。生時不知來處猶可。死不知去處大好愁人。師云。上座即今在什麼處。進云。某甲即今在和尚面前。師云。病僧又在什麼處。進云。和尚即今在某甲面前。師云。是一處。是兩處。僧有省。
僧問。一口氣不來。未審向什麼處去。師云。鏡面明。鏡背暗。進云。某甲不會。師云。潮水還歸海。僧擬議。師云。參去。
僧問。一口氣不來。不知向什麼處去。師云。春到百花香。黃鶯啼柳上。僧有省。
僧問。今請和尚的確示某甲安身立命處。師起座笑云。生一床。死一筐。進云。究竟如何。師云。草自青。土自黃。進云。與麼則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去也。師云。迷在作麼。
僧問。和尚百年後向什麼處去。師云。憑上座送我到什麼處去。進云。某甲豈能送得和尚。師云。汝既送不得我。我豈指示得汝。進云。某甲送得和尚。師云。你還送到什麼處去。進云。不是天堂。便是地獄。師云。勞子太殺殷勤。
方融監院呈偈入方丈。有甕裏不走鱉之句。師閱過。徵云。汝喚什麼作甕裏鱉。融咄。師云。此莫是住山得的麼。融云。從來不欠少。師云。觀音大士即今在什麼處。融云。家家門前雪滿堆。師云。雪消後如何。融云。水到渠成。師云。也不辜汝喫清粥澹飯。
法璽禪人一日入方丈。作禮云。謝師究竟。師云。得何消息便與麼道。璽云。從今不受和尚欺瞞。師云。一切淆訛且置。你道觀音大士即今在什麼處。璽便直前打師一掌。師即把住云。不要手忙腳亂。清楚道將一句來。璽云。者老漢猶嫌少在。師云。者是古人用過的。更須別道。璽便托開云。不與老漢說夢。師大悅。
雲谷座主一日同師在蘇溪柏桂園中傘下坐次。主云。和尚號傘居。傘杷卻在某甲手裏。師笑云。拿得好。次日同坐。又問云。和尚愛傘居。因什麼傘杷又在某甲手裏。師云。公卻過於殷勤。
(遼東錦州松山所見任 浙江湖州府總巡廳信官余三瀛發心捐貲 喜刻顓愚和尚語錄第十卷計字一萬一百九十七 該銀六兩一錢八分敬為慈母張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圓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賴菩提而安寧老稚謹意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 日楞嚴寺藏經坊附板)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十
校注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28 冊 No. B219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LINDEN 大德提供之部份經文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