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見聞錄卷十
餘論
南天竺當屬龍井一路
南天竺之名始見唐陸羽〈靈隱寺記〉。記文不傳,雜見地志所引有「南天竺、北靈隱」之文。《咸淳臨安志》:「下竺靈山教寺,隋開皇十五年僧真觀法師與道安禪師建,號南天竺。」《西湖遊覽志》襲用其文,增一「寺」字於「南天竺」之下,是「下竺」為「南天竺」也。然歷考元明以來名流詩文,如元成廷珪有〈過南竺登二老亭詩〉,柳貫有〈送南竺澄講主詩〉,黃溍有〈南天竺崇恩寺記〉,云:「寺在小麥嶺積慶山之靈石塢,今所謂南天竺也。」皆謂龍井一路。以是《西湖遊覽志.演福寺》下亦曰「俗稱南天竺」,且繫以「法師真觀」;是龍井演福一路為南天竺也。竊思龍井、演福在南山一路,下竺在北山一路;南北雖分,而龍井、演福當南山之極北,下竺當北山之極南,其地密邇。案魏㟲《錢塘縣志》:「天門山在北高峯,後為南北兩山之祖。」《上天竺山志》:「天門山在上竺捫壁嶺之上(即郎當嶺),北擁上竺、獅子、乳竇諸峯。從此東南是為龍井。」《西湖遊覽志》:「中天竺之對為永清塢,永清塢之背即龍井。永清塢者,乳竇峯之支也。」亦見聶心湯《錢塘縣志》。然則南天竺者,大概上竺以南諸山之通稱,不必屬下竺矣。且下竺,隋慧理法師首先建寺,地志甚明;而《武林舊事》於「真觀塔」下註:「為下竺開山祖師」,非是。若南山則至真觀始闢,《高僧傳》所載「實有開山興創之象」,其不在下竺可知。今錄敘僧首列隋真觀師,誠以《高僧傳》不言下竺,《咸淳臨安志》所載胡宿、强至二記,俱不言南竺;其說惟見《咸淳臨安志》。周密、田汝成因之;而汝成作志仍以「南竺真觀」兼繫演福,固已顯然。及再參之元明以來詩文,於是南天竺定屬龍井一帶無疑。
宋時寺在嶺背,今老龍井即當日龍井
老龍井,宋人紀載未聞,始見《西湖遊覽志》。《咸淳臨安志》於龍井稱「更上嶺背」,《武林舊事》以下並稱「在嶺之上」;而今日龍井僅在山半,則昔之龍井非今日之龍井也。據秦觀〈遊記〉:「院去龍井一里,遊客至壽聖者皆取道井旁」,而張京元《西湖小記》:「井在殿左」,其說不合。《兩湖麈談錄》因童時所見老龍井辯才塔及小庵不在今寺左右,遂疑今寺所在為昔日井之所在,非寺故址。此不深考之故也。山泉能洑地潛行,忽隱忽見;即一風篁嶺左右前後察之,水泉不一,要皆恃老龍井以源源不竭。觀《西湖遊覽志》敘老龍井,即用《咸淳臨安志》敘龍井語,無所更易;安知非今日龍井在昔猶未著上出之功、而今日之老龍井正昔日之龍井乎?馮夢禎〈復賜田記〉:「龍井有二,舊龍井在嶺西,辯才退院;新龍井則今寺是也」,尤為明白可據。又詳宋人秦觀、程珌、周必大所記,並先過嶺,次至井,然後至院;則井與院址並在嶺背,所以有過嶺、越嶺之文,其說確不可易。滄桑更易,固不必專屬伽藍矣!魏㟲《錢塘縣志》:「天門山側為獅子峯,獅子峯下為老龍井」,則老龍井蓋屬獅子峯,然龍井遊人罕有至老龍井者。
小龍井
今人知有老龍井,不知更有小龍井。《武林舊事》「南高峯塔小龍井」註云:「井側有龍王祠」;魏㟲《錢塘縣志》:「南高峯塔下有小龍井」。據《咸淳臨安志》,龍王祠在榮國寺後鉢盂潭,未有此名。要其去龍井則遠矣。
徑山龍井
世傳龍井水可洗眼,案《東坡集.徑山詩》:「問龍乞水歸洗眼,欲看細字終殘年。」自註:「龍井水洗病眼有效」,乃徑山龍井也。集中又有〈次韻楊次公惠徑山龍井水詩〉。
浙江龍井不一
龍之神靈能屈能伸,往往託迹幽隱,凡稱龍潭、龍湫、龍池、龍井,職此之故。龍井亦名龍泓,《咸淳臨安志》載王隨〈寄慈雲詩〉:「丹井經臺接巖洞,或曰龍泓即壽聖院龍井,非也。」知當時「龍井」之名已專屬靈隱矣。龍泓之外,案《咸淳臨安志》:「方家峪寶藏庵有古井,俗名烏龍井」,《西湖遊覽志》:「令泉峪有龍王井及南高峯塔下小龍井」。又《咸淳臨安志》:「鹽官縣有烏龍井,新城縣有折桂鄉龍井,昌化縣凡邑禱祈處在龍井院者名龍湫,在龍興寺者名龍潭,在峒坑山、大鵠頭山者名龍湫。而昌化之院,紹興中亦賜廣福額」。又案《浙江通志》:「紹興府餘姚縣龍泉山有龍泉,宋高祖飲之甘,取十甕以去」;考《東坡集.送劉寺丞詩》:「餘姚古縣亦何有?龍井白泉甘勝乳」,疑即指此。又台州府巾子山有龍井、葛谿山有龍湫。明陶望齡〈遊五泄詩〉:「諸暨縣五泄有二龍井,一黑龍井,一白龍井」。又《浙江通志》:「寧波府鄞縣有龍井七,金華府金華縣有龍井,處州府龍泉縣九漈有龍井九」。浙稱澤國,而祈請雨澤所恃在龍,無怪比比皆是。惟杭郡雨暘,自宋以來多請之天竺觀音,《東坡集》祈雨文甚多可見。故雖有龍井而不甚著。
葛洪鍊丹處不足信
胡承謀《湖州府志》引《吳興掌故》:「葛洪鍊丹處,天下凡十三」。今案《咸淳臨安志》:「靈隱龍泓洞,葛仙於此得道」。又有葛嶺、葛塢、天竺山丹井、治平寺雙井。《西湖遊覽志》:「智果寺葛井,上方下圓」。陳善《杭州府志》有葛谿。聶心湯《錢塘縣志》,翁家山有葛井,水樂洞後有丹井,並以洪著。兼風篁龍井,是錢塘已居其十。又案《咸淳臨安志》,臨安縣九仙山、新城縣寶勝院,亦以洪著;新城又別有丹井。又案《浙江通志》,寧波府定海縣葛仙峯,在金塘山有丹井;上虞縣龍頭山有洪坐石;西莊山有洗藥谿;金華府金華縣葛公山一名葛仙峯,三峯山有鍊丹所。義烏縣有鍊丹石;紹興府會稽縣有諸葛山,又有葛仙巖丹井。湖州府烏程縣有葛仙山,並以洪著。是在浙江所屬,又居其十四。又陳善《杭州府志》,昌化縣有武隆山丹井,海寧縣有紫薇山丹井。他如江南丹徒之丹井、江西袁州之洪陽洞、贑州府興國縣之洗藥池、廣東惠州之蓬萊閣,載之地志,不可悉數;而《湖州府志》謂烏程居其一,殆不然也。竊詳〈本傳〉,洪,丹陽句容人。生平僑寓廣州最久,得仙亦在羅浮;僅一至吳興,一至洛陽,仕於金陵,如此而已!何緣浙東西棲隱之所至二十餘處耶?或謂「此皆得仙後,隨處顯著靈蹟」,則不可得而知矣。
封篁
《咸淳臨安志》:「辯才淬治脩篁,怪石風韻蕭爽,名曰風篁」,而《快雪堂集》概作「封篁」,初非寫刻之誤,未詳。
與龍井聯屬諸山水、寺院
赤山北連麥嶺,東接湖濱,下為赤山步,有惠因寺——即高麗寺。寺側有澗,秦觀〈遊記〉:「濯足於惠因澗」,是也。案《西湖遊覽志》,澗出自赤山,經寺前以入湖。陳善《杭州府志》又有筲箕泉,在赤山之陰流出,合於惠因澗。其北為法相寺,即長耳相寺。周必大〈記遊〉:「午飯後過長耳相院」,是也。其西靈光庵有靈光泉,見《咸淳臨安志》,《西湖遊覽志》謂之「錫杖泉」。六通寺在長耳巷,更北為大麥嶺。《咸淳臨安志》:「嶺與步司左軍寨相連,路通放馬場」。《西湖遊覽志》又有小麥嶺,西支徑通大麥嶺,則《咸淳臨安志》所無也。嶺有積慶教忠寺、旌德顯慶寺、慶安院。《咸淳臨安志》,積慶寺有君子泉、天一泉。慶安院即水陸庵,充旌德廨院。又大麥嶺山後有花家山,三賢堂後相對,亦見《咸淳臨安志》。更北為靈石山,即積慶山,有靈石寺、崇報顯慶院、崇因報德院。《咸淳臨安志》,山在西山放馬場側;而靈石山、靈石塢、靈石凡三見,可為複冗。又崇報院在放馬場,即舊棲真院,獨不著崇因;惟「歲寒泉」下云:「在龍井山崇因院」。《武林舊事》,靈石山崇因報德院有靈石泉,又名歲寒泉。《西湖遊覽志》繫院於雞籠山側,足補《咸淳臨安志》之闕。廟一,靈應廟,祀宋蔣通,在小麥嶺下、飲馬橋邊,見夏時正《杭州府志》。道觀一,太清宮,《咸淳臨安志》所謂「在履泰鄉龍井山路」者也。靈隱觀,據《武林舊事》,改仁壽院矣。以上寺觀,惠因、法相而外,《西湖志》並云久圮。又法空寺,《咸淳臨安志》不言何地,《西湖志》繫麥嶺,亦云久圮。
九谿、十八澗通江,不滙龍井
九谿,《咸淳臨安志》云:「在赤山煙霞嶺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達龍井。」十八澗,《咸淳臨安志》云:「在龍井之西、步司左軍寨後,路通龍井。」《西湖遊覽志》:「在龍井西,路通六和塔。」李賢等《明一統志》云:「在龍井山西,東出錢塘江。」所謂「達龍井」、「通龍井」者,謂循谿而行,有路可至龍井,非谿澗之水與龍井滙也。《西湖遊覽志》又云:「龍井之南為九谿,其西為十八澗」,蓋亦指路而言。
三獅子峯複一
龍井獅子峯以辯才〈十詠〉存之。此峯極峻,四望皆見,在天竺乳竇峯之右,以是靈竺諸志亦皆采列。然志西湖者不可以此為例。《西湖遊覽志》於南北兩山並列獅子峯,《西湖志》從之,複矣。又魏㟲《錢塘縣志》:「獅子峯在寶石山,以形似名,繫北山」,則非此獅子峯也,故今《西湖志》有三獅子峯。
三茯苓泉誤
南泉、噴月泉、僧錄泉本在淨林廣福院,茯苓泉本在無垢院。《西湖志.山水》以噴月泉、僧錄泉繫暗竹園,以南泉、茯苓泉繫廣福寺,似未知暗竹園之即為廣福寺者。雖淨林、無垢後皆為廣福寺,要已參錯不倫;而前此鵶雞峯下又據魏㟲《錢塘縣志》列無垢院之茯苓泉,是一而為二矣。後此,北山路又據《西湖遊覽志》列靈隱後山之茯苓泉,是又一而為三矣。北山之誤,沿《西湖遊覽志》之舊。案《武林舊事》,無垢院舊在石人嶺,慶元中,韓平原移寺於此,故後來脩靈隱志者並載無垢院,不詳更改之由,宜其誤也。石人嶺,《咸淳臨安志》在靈隱寺西。《武林舊事》,無垢院次演福寺之上,《西湖遊覽志》亦繫之風篁嶺畔,今《西湖志》從之可見。
兩君子泉
南山積慶教忠寺有君子泉,北山定業院亦有君子泉,見《武林舊事》。案《兩湖麈談錄》,鳳林寺有乳泉石,上刻「君子泉」。鳳林本宋喜鵲寺,寺與院俱烏[1]窠禪師道場;當時二地相去不遠。意者年歲既久,其一已亡,故指院以為寺與?
兩噴月泉
南山廣福院有噴月泉,六和塔亦有噴月泉,見《西湖遊覽志》。
一地兩名
地志諸書訛複不可枚數,《咸淳臨安志》無垢院之鵶雞巖即鵶雞峯;《西湖志》亦名丫髻峯。《咸淳臨安志》之靈石塢即靈石山。魏㟲《錢塘縣志》之鉢泉,即《武林梵志》之鉢池庵。聶心湯《錢塘縣志》之金沙泉即天馬山之金沙井。趙抃詩之龍泓亭即元淨詩之龍井亭。《武林舊事》之飲馬橋,即《咸淳臨安志》之永福橋。《咸淳臨安志》之德威亭即過谿亭。《武林舊事》之寂照閣,即《咸淳臨安志》之寂室、照閣。魏㟲《錢塘縣志》之鏡心堂,即《武林舊事》之鏡清堂。魏㟲《錢塘縣志》之浣沙池,即《西湖遊覽志》之浣花池。或舛易其名,或兩名並列。良以書成非出一手,遂致傳疑。兹錄類多削而不登,附辨於此。
寺名先後重出
龍井寺,宋淳祐六年改延恩衍慶額;其名壽聖者,在衍慶之前,并在廣福之前,其實即此寺也。魏㟲《錢塘縣志》列龍井寺於〈寺觀〉,列壽聖院於〈古蹟〉。《西湖志》,南山路列衍慶院,於衍慶下又列壽聖院,俱複。誤與《西湖遊覽志》麥嶺列淨林廣福院、風篁嶺亦列淨林廣福院正同。
龍井、演福為一
宋元以來,龍井、演福並嘗被燬;然演福屢興而龍井無聞焉。觀林右〈志敘〉,荒涼在目,演福盛則龍井衰,以是名流詩文多演福僧;而及其紀遊則直以龍井之名加之演福。大抵龍井寺址與演福本相鄰並;又或元明之交併歸演福,若所謂下院、子院者,亦未可定。如僧澄湛堂住演福,見黃溍〈寺記〉,又見宋濂〈圓照若公塔銘〉。而虞集〈龍井詩〉有「澄公愛客至」句,則又似當為龍井僧。又王逢〈遊龍井詩〉為曦上人作,而〈跋遊龍井卷〉亦以曦為湛堂孫裔,蓋無分彼此也。田汝成作《西湖遊覽志》時,演福久廢;《西湖志》亦云燬於元末。其址,《咸淳臨安志》謂在小麥嶺積慶山,而《西湖遊覽志》附之風篁嶺畔。今《西湖志》從《西湖遊覽志》,疑亦約略之詞。案馮夢禎〈日記〉頗多道演福寺者,亦不言舊址何所,然則明末當尚有知者。
他寺併歸演福亦稱龍井
不獨演福也,他寺亦有焉,如淨林廣福院,《咸淳臨安志》不言所在,而下有主僧可全語;附姜白石四詩,詩題有全老,又有銛樸翁、聰自聞二僧,其為淨林之僧何疑?而蘇籀有〈龍井僧全一詩〉,中歷敘辯才淨、自聞聰以及全則,亦為龍井僧。考其實,蓋淨林廣福院後為演福寺,而淨林廣福遂廢,具載《武林舊事》及《西湖遊覽志》。演福以龍井著,而併歸演福之淨林廣福院亦以龍井著矣。又考程珌〈遊記〉,月林,辯才所廬,今為廣福寺,廣福乃衍慶以前額。証以《西湖遊覽志》,知後來復為廣福寺。然則其始也衍慶為廣福,其繼也衍慶、廣福並歸演福,此亦衍慶衰而演福盛之一証也。他若《咸淳臨安志》之無垢院,亦不言所在,而《武林舊事》亦云「後為演福,寺遂廢」;《西湖遊覽志》云「與廣福院俱併為廣福寺」,《武林舊事》之劉庵註云「今歸龍井寺」。《武林舊事》之白蓮院,《北磵集.白蓮院翻蓋法堂榜》註云「在風篁嶺下」,程珌〈遊記〉云「傍佛舍獨白蓮為近」,俱此。淨林廣福院、無垢院、白蓮院與《武林梵志》之鉢池庵,歷來地志並云在風篁嶺。又「靈隱西無垢院半山,古松婆娑,下有甘泉」,見《咸淳臨安志》。《武林舊事》「松下有茯苓,因名茯苓泉」。魏㟲《錢塘縣志》:「院在鵶雞峯下,淨林廣福院有南泉,噴月、僧錄二泉在南山暗竹園廣福院」。《咸淳臨安志》,寺下、泉下互見,《西湖遊覽志》則云「噴月、僧錄二泉在淨林廣福院暗竹園下」。是皆考龍井故實者所當知也。
普澤院
宋孫沔有〈龍井普澤院仁法師行業記〉,惟見魏㟲《錢塘縣志》。據《咸淳臨安志》,嘉會門龍山六和塔沿江一路有普澤院,舊名「靈源」,治平改額,似不得屬之龍井。疑當時以普澤為龍井之下院,如《武林舊事》劉庵併入龍井,又如《快雪堂集》海寧三十二都有龍井田之類。
演福僧
演福與龍井為一,此以寺言也,僧則不在此例,見《咸淳臨安志》者一。堂僧紹祖環薪自焚,見馮夢得〈寺記〉者一。僧可湘主寺事,見黃溍〈寺記〉者二。淳祐戊申,天台圓庵果開山,才公名必才,字大用,嗣法於湛堂,至元丁丑住山,見徐一夔〈夕佳樓記〉者一。至正中,佛海弟子海慧與黃文獻、張外史交,海慧即繼絕宗,亦見宋濂《學士集》,見宋濂《學士集》者十。圓照(若)、方巖(則)、愛山(靜)、玉岡(蒙潤)、天岸(濟)、大山(仲齡)、瞽菴(顯示)、東溟(慧日)、良謹、如玘,或住演福、或為上座,玘亦見一夔詩,見《西湖遊覽志》者二。元僧清古、源澤、雲夢疊主寺事,見《上天竺山志》者一。我庵本無見湛堂於演福,今錄所列非鑿然。龍井僧不入,附此備考,亦因以見元明間演福徒眾之盛。
禪教互易
上天竺靈感觀音院,至元淨始以教易禪。龍井為教寺,以此演福初建實為教寺。越十四年,易教為禪,馮夢得〈寺記〉可考;而據《西湖遊覽志》,則元至元中復為教院。
魏㟲《錢塘縣志》舛複
魏㟲《錢塘縣志》成於康熙五十七年,其書舛複極多,不可勝舉。即以龍井論,〈山川門〉列龍泓,龍泓下列歸隱橋、寂室、照閣、閒堂、訥齋、潮音堂、秋月堂、滌心沼、鏡心堂、薩埵石、諸天閣、方圓庵諸勝蹟,而〈寺觀門〉列龍井寺,寺下又複列諸名;又去秋月堂、鏡心堂,增鉢池庵、辟塵爐、片雲亭、與時亭。〈古蹟門〉列壽聖院,院下又複列諸名;又去〈寺觀門〉之鉢池庵、與時亭,增三賢祠、神運石、插劒池、浣沙池、浴麟池、與眾亭。至諸天閣本出《武林舊事》,今於龍井既已三見,而於演福寺下又見諸天閣。又秦觀〈遊記題名〉鄭清之〈跋題名〉,〈山川〉、〈寺觀〉兩載全文,一何重複舛謬至此?
夢粱錄因襲
吳自牧《夢粱錄》二十卷,向少足本,近多有之。其所載山谷、谿井、寺塔、橋之類,大概抄錄《咸淳臨安志》原文,毫無增益刪潤。每段末自註云「依《咸淳志》敘之」,殊為不解。即如《咸淳臨安志》:「噴月泉在南山暗竹園廣福院,僧錄泉在南山暗竹園福聖院」,暗竹園無兩院,「福聖」乃「廣福」,此《咸淳臨安志》刻字之誤,而《夢粱錄》亦依之不改,仍作「福聖」,其他可知也。《西湖遊覽志》亦作「福聖」,誤同。而朱存理、朱彝尊極稱其書,殆未深考。
詩文編錄之誤
蘇轍〈訥齋記〉自《欒城集》,而《淳臨安志》誤作蘇軾,《西湖志》及《上天竺山志》從之。楊傑〈院記〉,陳善《杭州府志》誤稱為〈訥齋記〉。又傑訥齋、寂室、照閣三詩,魏㟲《錢塘縣志》誤以為趙抃詩。又傑風篁嶺詩,誤以為楊蟠詩。至我聖祖仁皇帝五巡浙西,未至龍井,魏㟲《錢塘縣志》卷首〈天章〉一卷稱龍井御書一聯云:「禪心澄水月,法鼓聚魚龍」。謹案《西湖志.雲林寺》載康熙三十八年聖駕再幸,御題一聯正此十字,疑當時住持僧人後來或有退院歸龍井,摹刻以往,遂傳本寺;魏㟲不知載入雲林寺,而繫之龍井,極為疎略,是皆不可不辨。
趙抃詩不見本集
趙抃〈龍泓亭詩并敘〉見《咸淳臨安志》,其事當時緇俗咸樂稱道之;然今《清獻集》不載,而《西湖志》云「見清獻、辯才諸集」,非也。
元淨著述
陳起聖《宋高僧詩選》四十三人,《續選》十九人;陳世隆《宋詩補遺》三十二人,不錄元淨詩。《續文獻通考.釋老門》,元淨在〈名釋傳〉,不與道潛同在〈詩僧傳〉,知不以文詞見也。元淨詩見《咸淳臨安志》及《上天竺山志》者,五古一首、七律二首、五絕十首、七絕二首,文則〈心師銘〉一首。又《上天竺山志》詩散句十七字,更無遺者。〈圓事理說〉見〈塔碑〉及釋傳燈《天台山方外志》。魏㟲《錢塘縣志.經籍》有「釋元淨,字無象,著《辯才集》」,今亦不傳,疑不必果有其書。
元淨詩入蘇軾集
《上天竺山志》:「元淨有〈次韻參寥子寄秦少游三絕〉,時少游舉進士不得。」蓋道潛原倡,秦觀亦有次韻,而施元之註蘇詩,以元淨詩繫蘇軾,莫可考。然詳詩格,知非蘇也。詩云:
道潛《參寥子集.彭門書事寄少游三首》云:
秦觀《淮海集.次韻參寥》云:
元淨詩誤入蘇軾集
元淨〈次韻參寥四照閣七律〉一首,蘇軾嘗書之而跋其後,其跋見〈元淨外傳〉。今刻本猶列元淨詩於跋前。馮景《蘇詩續補遺》以此詩為軾作,此因軾書而誤者也。
名媛詩
《西湖志》用《西湖遊覽志.香匳》一卷,錄〈閨秀詩〉一卷,遊龍井者得二人焉。
張瓊如,字赤玉,杭州人,〈龍井七律一首〉:
徐媛,字小淑,姑蘇人,〈遊龍井殢雨漫成七絕三首〉:
婦人、中官附著
今錄既以「祠墓諸賢」繫人物,惟「婦人、中官」別無可附。婦人可考者三。一吳越王妃仰氏,《咸淳臨安志》:「在龍井放馬場」。案《十國春秋》,仰氏湖州人,父仁詮,以牙將事文穆王有功績,官至寧國軍節度使。天福八年,忠獻王納為元妃。一宋劉婉容攢所,《武林舊事》:「劉庵,孝宗朝劉婉容攢所,今歸龍井寺」。案《宋史》有〈劉婉儀傳〉,無〈劉婉容傳〉。〈婉儀傳〉稱婉儀與婉容俱高宗妃,同被寵。此云「孝宗」,疑誤。一宋主簿關君妻曾氏,曾鞏撰表云「在錢塘縣履泰鄉龍井之原」,表見《元豐類稿》。中官可考者一。明德,《西湖遊覽志》:「德,高麗人,幼警悟,讀書一目下數行。洪武間,黎王以獻,高皇喜之,俾事左右。歷事五朝,頗著勞績。鎮守兩浙,卒,敕葬風篁嶺下」。又稱正統中嘗駐龍井云。
三賢祠塑像
龍井故有元淨畫像,見蘇軾〈書贈劉浙僧〉。程珌〈遊記〉則增范仲淹、蘇軾、蘇轍、道潛,凡五人。張雨詩則增胡則、趙抃、秦觀,而無仲淹,凡七人。而敖陶孫《臞翁詩集》註云:「龍井寺有辯才師、趙清獻、蘇文忠塑像」,疑即三賢祠中所祀也。
海棠
元淨海棠見《咸淳臨安志》:「塔前有海棠二株,乃師手植」是也。蘇軾海棠見《二老堂雜志》:「寺有海棠一株,蘇公手植」是也。
顯應廟有二
顯應廟祀宋胡則,案《咸淳臨安志》,府治又有顯應廟,乃淨因寺土地也。
於潛三賢祠
西湖有兩三賢堂,既載入〈軼聞〉矣。案:趙之珩《於潛縣志》亦有三賢祠,祀蘇軾及於潛令刁璹、毛國華。刁、毛有德政,蘇軾倅杭,行縣至潛,皆為賦詩。《東坡集》〈於潛令刁同年野翁亭詩〉有云「我來觀政問風謠,皆云吠犬足生氂」,〈捕蝗至潛戲令毛國華詩〉有云「羨君封境稻如雲,自識人人不識君」,其人之賢可知。
兩元淨
兩辯才已見〈軼聞〉。案《上天竺山志》:「元皇慶二年,住持竹屋元淨」,是又有兩元淨也。
四辯才
《宋高僧傳.明律篇》:「唐朔方龍興寺辯才,姓李氏,襄陽人」,是又有三辯才也。《東坡集》有〈龜山辯才師七古〉,又有〈潁川龜山長老四書〉,王註:「龜山在泗州盱眙縣,同時又有一辯才」,是有四辯才也。案馬汝礪《盱眙縣志》,龜山有二,一在縣西南,名上龜山;一在縣東北,臨淮河。而〈仙釋〉止載宋二僧自性、廣辯,豈即此辯才耶?《東坡集.海月碑》:「海月名慧辯」。又有南華辯公住曹谿,亦稱「重辯長老」。又《釋氏稽古略》有南山法師慧才,皆同時人。《續文獻通考》有泗州山水陸院曉津禪師,臨濟宗。
蘇軾戲問辯才師墨蹟
蘇軾〈[A1]聞辯才法師復歸上天竺,以詩戲問〉,真蹟舊藏海寧某翰林家,有南宋緝熙殿印及元虞集草書跋。翰林後彫落,鬻歸他姓,今不知輾轉何所矣。
辟塵爐不藏龍井
《西湖遊覽志》:「六通律寺有辟塵爐,非木非石,叩之錚然,纖塵不染」。魏㟲《錢塘縣志》既載入六通,而於〈古蹟〉復次入龍井名勝之列,殊屬不倫,其誤則不待考也。
入山之路
西湖泊舟入山之所,類稱曰步。其一茆家步,見《咸淳臨安志》「丁家山橋」下。《武林舊事》,「茆家步」繫「大麥嶺」下。《輟耕錄》作「毛家步」,今作「茆家步」。《西湖遊覽志》:「花家山瀕湖,而登為茆家步」。陳善《杭州府志》:「在飲馬橋北」。其一赤山步,見《西湖遊覽志》:「赤山由湖而陟此者,近定香橋為赤山步」。陳善《杭州府志》:「在赤山路口」。其一則見陳善《杭州府志》:「在茅家步北」,且稱「俗皆曰埠」。又《武林舊事》:「第六橋通耿家步」,港當在棲霞嶺下,然不著;陳善《杭州府志》亦無之。此上三步則入山所必經矣。凡遊者航湖、登陸以至龍井,有赤山步、茅家步二道。而赤山步又有二道,一由支徑過小麥嶺、飲馬橋,與茅家步路會;蓋自東而西,折而西北,不經大麥嶺、積慶山。一則經大麥嶺、積慶山,如卷一田汝成所記,則亦自東而西,又折而北,然後迆西北行。茅家步路過九里松、臙脂嶺,則先自北而南,然後自東南迆西北行,與赤山支徑會。當其未西北行,稍折而北,則至天竺路也。由赤山步為南山,由茆家步為北山,入山之路大略如此。考昔人紀,秦觀則云「出雷峯、度南屏,濯足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周必大則云「出暗門、上風篁嶺。午飯後過長耳相院,由支徑至石屋、水樂洞、上煙霞嶺,歸休淨慈」;程珌則云「出清波門、經淨慈寺、過白蓮院、上風篁嶺」,正皆赤山步路。然諸賢不由北山而南山,且不由南山赤山埠入,而必經南屏、淨慈者,蓋因出清波門,陸行不及航湖。若秦觀則既航湖矣,又因過南山、約道潛同行,是以亦由此路。要之,北山茆家步,大路也,較赤山為近。此路當日已有特遊者,偶無記述耳。如馮夢禎〈歷龍井還孤山詩〉,則必由茅家步出入無疑也。然周必大既至嶺寺,又稱「午飯後過長耳相院」,則當其入山初未經法相。分赤山大路必經法相而與茅家步會之,支徑則不經法相。又知必大亦由今赤山支徑至嶺也;然此支徑又非秦觀所由之支徑。蓋秦觀既入靈石塢然後得之,此則不經靈石,靈石即積慶也。昔人遊歷,合之於今,大略如此。若乃寺門之外亦有二道:一過東北則南北兩山入寺大路;一稍南,益上至風篁嶺巔,自巔南下,近江矣。此路中間未及嶺顛,過寺右新舊小門不一里,又分一路繞今寺牆外、迆西北。其路在嶺巔,經楊梅塢抵天竺,極崎𡼲。今土人謂之「新開路」,疑天門獅子峯在焉。又今由茆家步入山,未至寺門,嶺東又有一路,從此而南則為翁家山、煙霞嶺、石屋諸勝。此正周必大到寺以後出山之支徑矣。蓋大路之外,其近嶺旁、達支徑,可知者又如此。
餘論題後
一卷之書,不勝異議,志家為甚!何則?其地滄海成田,則今昔遷改;其書成不一手,則彼此參差。考其異同得失而論述之,匪以云辯也。蓋或庶幾愚者千慮之一得。
龍井見聞錄卷十
跋
(臣)孟鋗,草莽微末,知聞短淺,於乾隆十五年,叨與本省鄉解;十六年辛未、二十二年丁丑,兩逢皇上巡幸兩浙,(臣)以計偕春官,不獲隨士民後恭迎聖駕。洎居里肄業,備聞我皇上恭奉大安,由江入浙,童叟扶攜、謠頌載路。於時大澤溥洋,與江海俱長;溫言稠疊,視家人父子加暱。(臣)每以未得與觀聽自憾。二十六年,皇上軫念南民,特諭二十七年正月,三舉南巡典禮,浙之士民忭舞騰躍。而(臣)以初未與觀聽之列,今得仰覩天顏,欣喜尤倍。伏聞補助之餘,不廢瞻眺。惟浙江杭州龍井者,以龍神著稱,其地山水幽邃;在宋為壽聖院,經高僧元淨住持,交遊名賢如趙抃、蘇軾輩,風流照暎,於今未泯。守土臣工,躬率居民,訪稽勝蹟,冀留宸賞。(臣)竊考元僧以仁撰《龍井志》,林右敘之。志久失傳,故實遺闕。(臣)因詳覈地志,旁及諸家,編輯《龍井見聞錄》十卷,敬謹繕寫,進呈御覽。自今以往,天章炳煥,泉石增光萬一。敕脩寺志,(臣)書雖觕淺褊略,或得比於小說家之雜識叢編。聊備採擇,則(臣)之榮幸實甚。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舉人.揀選知縣(臣)汪孟鋗恭跋
【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2 冊 No. GA022n0020 龍井見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