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慶律寺志卷之八
僧伽上
伽藍練若,所以崇奉三寶。金身像設,佛陀也;三藏十二部,達磨也;菩薩二乘,僧伽也;是為供養過去之三寶。苾芻明心見性,是肉身佛;善說經律論,是轉法輪;嚴淨毘尼,肅恭齋法,是端僧範;則為現在未來之三寶。非現前體三寶之人,無以紹隆前緒,接引後來。是以名山勝剎,定有離羣絕類者出於其中,然後剎竿永永不倒,豈不以人能宏道,人傑而地靈歟!然同是寶場,同是緇眾,其間有主伴之別焉。非主無以表率,無伴何以輔行?主伴重重,法會最勝。故今先紀主者,伴則附從焉。
宗師
寺以律名,宗由律顯。持律說戒之宗師,名實兩符,洵昭慶之主人矣。考昭慶開山建壇之祖,則為永智宗師,當趙宋初,主寺宏律。
舊志載:「律師永智開山,寺名菩提。」此必〈菩提寺記〉及宋賢碑序遺語,可為誠據。而《新志》引《梵剎志》云:「吳興道宣律師開山,初名甘露律院。」又於〈道宣傳〉中,添綴「開創昭慶,名甘露律院」之語。稽唐初武德至石晉天福,年歷三百,當時尚無菩提,安有昭慶?菩提之前,初無甘露之名。天福以前,略無紀載之迹,此語憑何而得?如果始自宣師記,豈遺其名噪之南山而但稱永智?如果院名甘露,豈斥棄舊剎之嘉名而特著菩提?故凡言道宣開山甘露律院者,皆不實也。大抵永智律師傳南山宗,祖堂所奉則始澄照,而戒壇制度倣諸奉先甘露律寺。主筆之人,或遠溯道宣,遙證甘露,遂令此言傳播。而究其實際,道宣乃律宗之祖,非昭慶開山祖也;甘露乃壇制之始,非菩提之始也。固當以永智宗師為第一代。
慶歷年中,有允堪宗師築地湧戒壇,昭慶律宗於是大振,放戒之盛,光被迄今。
陳舜俞〈行業記〉略云:師諱允堪,錢唐人也。年九歲,客指小桂令賦詠,曰:「始生巖谷畔,早有月中香。」客奇之。從天台崇教院慧思大師祝髮。學無不通,專精律部。仁宗慶歷二年壬午,建戒壇於杭之大昭慶寺。奉旨開戒,歲歲度僧。師辯論精詳,撰《會正記》,續南山宣律師《行事鈔》,著十二部經解法門贊序等文。七年丁亥,仁宗賜號真悟大師。皇祐年間,又於蘇州開元寺、秀州精嚴寺,皆建戒壇,宏範毘尼。嗣之者靈芝元照律師。以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寂於昭慶丈室。初塔於西湖湧泉山,有塔銘。後遷菩提寺。徽宗崇寧元年,諡號智圓大師。
釋元復〈真悟律師贊〉曰:
繼者元照宗師。
《佛祖統紀》傳略云:師諱元照,字堪然,餘杭唐氏子。初依祥符東藏慧鑑法師,十八通《法華經》,試中得度,專學毘尼。後與道侶擇暎[1]從神悟謙大師。悟曰:「近世律學中微,汝當明《法華》,以會圓漸。」復從雷峯廣慧才法師受菩薩戒,感發戒光,乃博究南山頓漸律儀。神宗元豐年間,繼真悟主席昭慶,晚居靈芝寺三十年。有義天遠來求法,為授菩薩戒,登壇六十餘會,度幾及萬。所至伽藍,必為結界。每曰:「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又謂[A1]其徒眾曰:「化當世無如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乃述《資持記》以釋南山《行事鈔》,《濟緣記》以釋羯磨疏,《行宗記》以釋戒疏,《住法記》以釋《遺教》疏,《報恩記》以釋《盂蘭盆》疏。若《觀無量壽佛經》、大小《彌陀經》,皆有義疏。刪定《毘尼戒本》百餘卷,著《芝園集》。自號安養子。以徽宗政和六年丙申秋九月一日,集眾諷《普賢行願品》,跏[A2]趺入寂,世壽六十九,僧臘五十一。入寂之日,眾聞天樂異香。瘞骨於靈芝寺之西北隅。徽宗賜號大智律師,塔名戒光。劉燾撰銘,關演撰碑文,孫覿為之立石。
師恆杖錫持缽乞食,無為居士楊傑贊曰:
釋元復贊曰:
照公有〈白雲菴詩〉:
案:大通善禪師,受具於昭慶圓照律師。頗疑「元」字誤作「圓」,非別一師。
自後寺乘無紀,迄於元末。然當嘉定、寶慶之間,寺漸興復,理宗且賜免稅劄付,應有奉旨開戒,宗師來主壇座,然已無考。元之酉菴,賜號佛真文懿普覺禪師,曾於昭慶具戒。楚石琦,賜號佛日慧辯禪師,亦於昭慶具戒。而開壇宗師名號不傳,其略見於他傳者,則有惠宗師。
天童松隱禪師,於昭慶惠律師受具。
果宗師
覺原慧禪師,洪武四年學律於昭慶果公。
濡宗師
鍾山樸隱禪師,於昭慶濡律師受戒,後嗣元叟端禪師,法祖靈隱席。
明洪武二十四年,大惠宗師建壇開戒。
寺舊志云:大慧律師,承高皇帝命重建戒壇,復白蓮、綠野諸勝,精闡毘尼,大宏戒範。
沈暹《喜日宗譜說》云:眾知指法相為祖塋,不知法相乃昭慶祖之二嗣也(謂慧皎日菴)。拈花正眼[A3]捨慶山之大衣鉢,端無耦耳?案:此語定有所據,頗疑「慶山」是大慧之號也。
《游覽志》云:昭慶寺戒壇,蓋自國初澄照、法慧兩律師奉上命而為之登壇授戒。此鈔刻之訛也,應云「大慧、慧皎兩律師」。澄照、法慧,係唐道宣一人之諡號,田公豈不知之?
嗣者慧皎宗師。
師名慧皎,字日菴。永樂六年主席昭慶,修整山門殿宇。後入都,膺朝命為海內具戒沙門。晚居法相,入寂,塔其旁。
案:空谷杲禪師,在正綂年從石菴出家於昭慶,似即日菴師也。又,虎邱空谷隆禪師,宣德二年受戒於昭慶,亦皎公之戒子也。
慶雲宗師
師名慶雲,字漢章。普周之嗣,慧皎之再嗣也。正統元年,登壇開戒,鑄大鐘,建藏閣、鼓樓。塔在法相。
案:智明梓禪師,正統元年受戒昭慶,則智明是雲公之戒子也。
智淳宗師開壇之盛,著於是時。
師名樸原,菩提節菴守公之嗣也。正統間,請主昭慶,奉旨開壇說戒,為天下傳戒宗師。後主靈芝寺。己亥辭於朝,沐浴而逝,骨歸靈芝,築塔。
英宗諭祭文云:正統十一年丙寅七月初九日,皇帝遣禮部郎中趙勗,賜祭宗師智淳大和尚曰:爾宿悟善緣,堅持梵行。邇膺寵命,為釋宗師。方闡法音,導人為善。倐云示寂,良可悼嗟。靈其如存,服此諭祭。
金陵古谿澄禪師,嗣投子楚山和尚法者也。居高座寺,亦得戒於昭慶。度其時當在昭慶主席年,否則智淳也。
越百年,有廣霌宗師。
師名廣霌,字日菴。嘉靖三十四年,興復本寺。奉部劄開壇說戒,僧眾如歸,不減慶歷之盛。師出永福房。
田蓺蘅〈昭慶寺訪翁子宿霌公蘭若詩〉:
又,〈重游寶石山記〉云:先是春仲二十二日,田子寄宿妙行寺,曉上人主之。二十三日,宿昭慶寺,霌上人主之。
福雷宗師
師名福雷,字萬春,號東渠,智瓚嗣也。嘉靖四[A5]十一年登壇說戒。
越二十餘年,有成玉宗師。
師名成玉,字藍田,出東竹房。坐關數年,眾稱關主。萬歷丙戌、丁亥之間,皇太后疉賜畫像於昭慶,且賜經建閣,因得放戒。師十六年登壇,開闡雲棲,淨妙真修蓮池禪師於是得戒。
萬歷間,古林古心宗師曾到壇說戒。
師〈傳〉云:師諱如馨,字古心,江寧溧陽楊氏子。生時異香盈閭者七日。父母俱喪,詣棲霞千佛嶺,禮素菴法師出家。師開示曰:「佛法住世,功在毘尼,若不精嚴,佛恩焉報?」由是誓往五臺親見文殊受戒,三步一禮,千有餘日,始到山中。遙見金碧樓臺,有老姥手捧袈裟從林出,問:「師何求?」曰:「求見文殊菩薩親授大戒。」姥曰:「三衣是得戒正緣,汝未持來,將此贈汝。」師受衣訖,姥忽不見,樓閣亦無。但見五峯放光結成雲蓋,大士於光中垂手摩其頂曰:「文殊為汝授戒竟。」師即頓悟,視大小乘律如己胸中流出。還過金陵,值雪浪師修長干塔,而塔頂艱於上舉。夢韋天語之曰:「優波離尊者預斯,頂始克舉。」至是師至,繞塔方周,塔頂即合。雪公偕緇素共拜師,[A6]知為優波離再來也。遂請於古林傳戒,次往靈[A7]谷、棲霞、甘露、靈隱四道場,特到昭慶為承芳師[A8]一人說戒。萬歷四十一年,詔賜紫衣、缽、佛錫杖,命往五臺聖光永明寺授千佛大戒,建龍華大會,歸古林入寂,塔於玉環山。神宗賜號慧雲大律師。
神宗御贊云:
華山隆昌寺三昧宗師,古心嗣也,受請臨壇。
師〈傳〉云:師諱寂光,字三昧,江南瓜州錢氏子。初依雪浪大師習賢首宗。投潤州甘露寺古心宗師受具,親炙有年,惟律儀是專,遂嗣其法。受請廬山東林寺開戒,陸地忽透白蓮華十八莖,遙應遠公預記,眾知為遠公再來也。北至五臺,南至四明,說戒多處,鬼神咸來稟報。如無錫城隍、九江水神,兆感主祀者,祭無用牲。崇禎己卯,主寶華寺席,寺得中興。壬午應荊王請,中興溈仰道場。甲申應魯王請,開戒於越之大能仁寺。乙酉往嘉興三塔寺主壇,潞王請至昭慶,登古佛戒壇傳授千佛大戒。歸華山入寂,塔於寺之龍首山。所著有《梵[A9]網直解》。嗣者見月體。
再嗣定菴宗師,亦至寺說戒。
師諱德基,字定菴,徽州人。見月弟子三昧老人之再嗣也,主華山隆昌寺。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昭慶住持通畼及諸房共請至寺開戒,期滿歸山。
釋理順撰〈請啟〉云:毘尼法席,滙萬善以同登;梵網津梁,導三乘而共度。尸羅為六度之要,乘戒示雙輪之運。佛法於是久住,戒體因而發香。恭惟寶華山隆昌寺定翁大律師老和尚,迦葉前身,波離夙慧。止持簡練,深明澄照之科;作犯精通,直入智圓之室。年高臘長,抱栢木之黃腸;受缽傳衣,得獅王之真乳。竊念然燈寶地,須名宿之開堂;故兹真悟巍壇,貴老成之秉拂。伏懇千華臺上,默然允赴於羣機;百寶光中,莞爾願酬於三際。四百八十剎,來瞻滿月,儀範堪師;二百五十戒,聽吐洪鐘,盲聾盡愈。天神降監[1],海眾傾心。無辭度葦之勞,式慰望雲之切。
時同法宜潔宗師偕至。定公歸後,眾請宜公主席,歲歲春冬二時開壇,道風特盛。
本寺〈請書〉云:祇園外建,俯從樓至而成壇;安息中傳,備著紫芝之通論。幸千齡火傳之相嬗,仗一人錫駐而中興。賜察葵心,仰希藻鑑。恭惟宜翁大和尚,法海人龍,律門義虎。宣波離之軌範,宏澄照之家風。前有天親坐本壇而演法,今祈無著主兹席而揚宗,所謂扶起剎竿,大家出手也。資持會正,向澄明聖之清瀾;止過防非,近峙城垣之巨限。庶使圓頂方袍之輩,入聖超凡;頓令玉毫金燄之場,日輝月朗。湧空寶所塔,長依勇健之幢;涵碧放生池,永流功德之水。更望聿新寶苑,仰祝皇圖。羅萬種之華嚴,壯千重之樓閣。香拈前代之旃檀,法啟後來之龍象。殷懷震[A10]悼,企念寵臨。
查慎行撰〈序〉云:師諱書玉,字宜潔,武進唐氏子。生抱異質,神光奕然。甫能言,常口誦佛號。長習儒業,應有司試。一旦宿根內朗,割愛入嘉山寺,禮自謙師薙染。既而謁見月師於華山,既圓具,為綱維者有年。夙夜勤劬,精究律範。見公知為法器,遂傳衣焉。癸亥冬,偕定公赴昭慶放戒。定公還,昭慶長老暨杭之檀護,仰師高行,請為寺主,時康熙二十三年也。師豐頤廣顙,目深口方。每遇戒期,座下圍繞之時,覩其貌者,聳聳然而敬;聆其訓者,勃勃然而感。久之,則依依然而不忍去。師率大眾以身立範,披衣於盛暑,露頂於嚴寒。其或坊市相逢,有目無邪睨,步不岐趨,肅恭衣缽者,不問而知為昭慶僧徒,師之自律可知矣。京口彼岸寺、佛日淨慧寺,皆嘗延請宏律。及庚辰被災,不數年間,崇壇巍殿,煥然復新。向非德化冥通於緣集,其能致此歟?萬乘南巡臨寺,師曾奏對,三賜法寶,叢林傳以為榮。住昭慶四十年,臨壇二十九度。年近八旬,日誦《梵網》、《四分》無間云。
釋隆樹撰〈傳〉曰:師於康熙辛丑十一月初六日示微疾,尋愈。十二日,命戒弟子心印卜善逝日,印以十四日未時對。至期,鎮浙將軍、都統諸大人偕來會,師沐浴更衣,集眾誦佛號說偈,端坐而逝。自庚辰年後,寺中日事土木,師殫精敝慮數十年。又勤於著述,筆不停[A11]輟。眼光落地,不知者虞其手足忙亂,而卒能入廛,垂手得大自在。三學之功,於兹驗矣。
案:寺從庚辰燬後,宜公躬圖興復,歷盡諸艱,至晚年已得規模大概,而身能端操守範,名顯諸方,四眾信仰,實昭慶之中興祖也。所著有《梵網初津》、《羯磨儀式》、《沙彌述義》、《香乳記》若干卷。今塔於寺後忍慧院。
魏荔彤〈贊〉云:
嗣者德先宗師、大聞宗師、澄如宗師。
德師諱隨道,嘉興石門人,姓沈氏。投餘杭龍泉寺履初師受度,為宜宗師得戒弟子。久居本寺,常為羯磨,持身端肅。學人依止者,多為德羯磨道風而來。稟問毘尼大法,皆悉原委以示,如瓶瀉水。康熙六十年,奉宜公命,說冬戒一期,今懷德宗師其戒弟子也。生於康熙癸卯年十月初五日,世壽六十有二,預知時至,歿於雍正甲辰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聞師諱明學,嗣宜公主席,二師同塔於青芝塢。
澄師諱福溶,仁和薛氏子。投西湖瑞雲菴鏡傳師受度。後得戒於昭慶宜公,執侍巾瓶有年。常為傳戒綱維,遂受付囑。雍正三年,繼主寺席。於興復未備之處,曾為補益。生於順治甲午年十月初二日,示化於乾隆丁巳年十月十九日,世壽八十有四。塔於忍慧院宜公之左。
乾隆元年,圓應靈宗師代澄公夏期說戒。二年冬,化三宗師繼師放冬戒,戊午放春戒。
圓公、化公,俱樂習靜,期畢退隱。
今主壇席者,懷德宗師,宏律授戒二十七年矣。開法度眾,政未有艾。
師諱果證,吳興歸安人,俗姓俞。鄰媼見衣袈裟僧入其室,師遂生。年十六,投杭州吉祥寺淨明師受度,授經於曰唯師。康熙辛丑,受具於昭慶德先宗師。後為澄公所器,傳衣付偈。乾隆戊午夏,繼主昭慶法席。自嚴戒行,真樸無華。普興慈濟,廣播道風。歷任公卿、元戎,皆蒙器重。今鎮浙將軍福 、總藩索 、總憲李 、府主劉 、縣主梁 、太湖遊擊朱 、仁和縣主邢 、左堂馬 ,逾隆廕護,遂得檀施輻輳,殿閣益光。建堂築塔,拓地置產,肇興水陸道場,莊嚴最勝。而其徒曉蒼、清瑩、與微等,咸得其力。諸緣滙集,當今住山隆盛,斯為第一。
攷由宋及明,開壇放戒,必上奉朝命,或當事聽許顯者主持,方得開期,傳示遠邇。是以昭慶之衍法雖長允,當宗師之實而[A12]褎然據壇以集眾,不能多覯。國朝寬大圓通,不為苛細,凡能成辦戒事,不妨任意施為。故宜公衍隆昌正宗於昭慶,歲啟兩期;諸師纘緒一家蟬聯,不懈厥職。迨今懷德宗師,昭慶之面目更新,游者耀目;重以聖天子龍光疊被,人天効祥。律宗法門,不獨美於寶華矣。
闡法諸師
昭慶雖名律寺,亦有出世名師到寺宏經說法,指揮如意,屢遇生公,把棒機鋒,或遵初祖,盡大昭慶之法會也,固當繼宗師而述之矣。考宋咸平年後,則有慈雲大師在寺宏教,前接省常,後啟允堪,道風甚著者也。(廣賓《輯略》云:淨行社,後為慈雲懺主教觀道場。)
《鐔津集.行業記》云:師名遵式,字知白,姓葉,臨海寧海人。投天台東掖山義全師出家,納戒於禪林寺,習律於守初師。郡校諸生要其還初服,師答偈曰:「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詣國清寺普賢像前,燃指自誓。習天台教法,趨寶雲義通師講席,盡通台宗秘奧。遂燃頂,誓行四禪三昧。後感疾危甚,入靈墟佛室持咒消伏其疾,七七日感夢驚覺而愈。乃著〈觀音禮懺文〉,復撰〈誓生西方記念佛三昧十四大願文〉。大中祥符四年,昭慶齊一師啟請,至昭慶講四部,兼宏律儀。學者嚮慕,沛然如水趨澤。杭之風俗,以酒肴會葬。師諭以勝緣,其俗皆化,易為蔬果。因著〈誡酒肉慈悲法門〉,以正其事,至今人猶遵之。又赴蘇開元寺開講。後居天竺靈山,於寺東建日觀菴老焉。撰《天竺高僧傳》,補《智者大師三昧行法說》,著《金光明經懺法三昧儀》。名徹上聞,召賜紫衣。乾興元年,賜號慈雲大師。明道壬申入寂,葬寺東月桂峯下。所著詩文《金園集》、《靈苑集》。
釋元復〈贊〉曰:
《慈雲集》中有〈酬伉上人詩〉:
〈贈智倫弟〉:
〈寄劉處士〉:
〈酬蘇屯田西湖韻〉:
〈寄悟和尚〉:
林逋〈和天竺慈雲大師〉:
〈送慈師北游〉:
《冷齋夜話》云,王冀公鎮金陵,以書致錢唐講師遵式,遵式以病辭。及愈,將謁公,乃過孤山訪林逋。逋以詩送之曰:
案:逋翁集中,〈送慈雲金陵謁王丞相〉共詩三首,其一云:
其二即前作。其三云:
繼以淨覺大師。
〈本傳〉云:師名仁嶽,自號潛夫,霅川姜氏子。聞法智至南湖之化,往依為學。法智器之。撰《問疑書》及《止疑抉膜》、《指濫十難》,以折他師,而輔四明甚力。後因疾宴坐靜室,恍若夢覺,自謂向之所學皆非,乃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四明所著),自此道不合。還浙陽靈山,慈雲攝為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簡以[A13]斥師,師復上十諫雪謗,書往還不已。會西湖昭慶有請,慈雲為詩送之,學徒從往者半,雲弗之止。既而遷石壁,徙靈芝,居永嘉淨社十年,大宏化法。霅守請主祥符,觀察劉從廣為請上賜命服,樞密胡宿為請上賜淨覺號。晚年專修淨業,燃三指供佛。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謂門人曰:「翌日午刻,吾當行。」二十五日留偈,安坐入寂於隱淪堂休室,塔全身於何山之西隅。師著述極富,於《棱嚴》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說題》一卷,《熏聞記》五卷。胡宿序之曰:室中千燈多,光互入堂下。六樂正聲相,宣鼓吹妙經。藻火圓教,法施豈有盡哉?
《佛祖統記》云:何山更為禪居,淨覺塔地作菜圃。師見夢於僧曰:「塔處灌溉非便,乞遷之。」開龕,色身不壞,舍利盈滿,乃具禮易葬他地。此與東山神照遷塔事相類,皆能示瑞於二百年之後,異哉!
案《稽古錄》載:普照子法師,依昭慶淨覺法師受具。則淨覺亦曾於昭慶開堂授戒者,子法師後嗣法於明教嵩禪師。
此後數百年,不聞紹開講席。
《武林梵剎志》記昭慶高僧子元禪師,在澱山湖創立白蓮懺堂,修淨業。乾道二年,壽聖召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特賜「勸修淨業白蓮導師慈照宗主」號,就居錢唐西湖昭慶寺,作祝聖謝恩佛事。案:乾道年間,大昭慶尚為教場,未聞興復。此云昭慶,或是南昭慶也。又載道匡禪師、省僜禪師法語數則,道匡語中有「昭慶一時拋與諸人好麼」之句,亦是他處昭慶,非西湖大昭慶律寺也。故不紀列。
至明萬歷間,則有承芳法師。
師與古心宗師比肩弟昆,及在昭慶開講,古心駐錫靈隱開戒,師以弟子禮謁求戒。先一夕,夢韋天囑之曰:「文殊菩薩化身南來受戒。」古心意不謂師當之也。三壇畢,師以疾不赴。古心忽憶前夢,來昭慶問疾,即於榻上說沙彌十戒,為摩頂已,戒得威力,身不由己,勇猛精進,盥潄更衣,下榻求具。更為集僧具儀,傳授菩薩大戒。受畢,回五臺。慈聖太后夢感文殊菩薩肉身還山,物色及師,遂詔師主五臺傳戒,師辭曰:「纔登戒品,行持未全,有本師在,不敢妄承。」上乃移命古心。三年期滿,古心奏辭。寺任付囑於師,繼其法席。(見〈慧雲大律師本傳〉)
案廣賓《輯略》云:承芳法師說經大殿,三昧和尚開戒本壇,介山法師傳宏台教,靈源、艤航二法師述性相宗乘。因是檢考承芳諸師事迹,竝列焉。
介山法師
宋人中撰〈傳〉云:師諱傳如,號介山(亦作戒山),嘉興武原人,顧逋翁之後裔也。母夢金甲神推車上堂遂舉。師童時,往僧舍見《棱嚴經》,恍同宿習。歸白母,矢願出家。投杭昭慶慈忍房,禮鏡湖為師。其祖大慈曰:「予嘗夢慈恩窺基尊者過吾家,此子相貌奇偉,殆類之,名之曰興如,謂能興佛道也。」後為真寂百松和尚所器,易名傳如,摩頂謂曰:「三千界如是,傳佛心燈之準,子其勉之。」嘗至嘉興東塔閱藏,紳士沈繼山隨取般若部經一函,試令背誦。師立誦數卷,繼山驚服曰:「此神僧也!」東走鄮峯,禮阿育王設利,二七日設利放百寶光,光中湧現無數佛菩薩,一一皆身在其前瞻禮。向有礙胸之物,至是一時空盪。師以此質於百松,松曰:「此普現色身三昧,是方便境,須修法華懺法,方不住此位。」受具區馮公西溪安樂之請,修法華懺法六載,以證師囑。庚子入都,欲奏開昭慶戒壇,并請《龍藏》。與紫栢可公甚契。及妖書事起,師已南歸,并逮師,師易俗服自詣縣,縣主曰:「何來自羅苦趣?」師曰:「解京,游方也;坐獄,住靜也;受刑,苦行也;就死,捨身也。除此四法,何處更有安心法門?」赴京與可公同就獄。刑部主政魯史曾游西山佛寺,逢異僧語之曰:「吾教中有二大士,將以罣誤入法網。公當主此案,幸左右之。」魯問:「為誰?」僧指庭柏及山示之。魯心識已久,及閱讞辭,見紫柏、介山名,心感悟,竭力維持之,事得釋。丙午,因經廠王太監奏請,得賜大藏經,賜金建閣。歸構齋堂、寮舍。登戒壇講演經論,二願畢遂。癸亥,駐錫塘棲大善寺。甲子,還真寂,示微疾,更衣趺坐,說《金剛經》及《十六觀經題》畢,寂然而逝。世壽六十三,塔於瓶匋駱園,後遷本山卧牛石側。所著有《法華抒海》、《棱嚴歇》、《棱嚴截流》、《老子笑》、《莊子參》若干卷。
師有〈贈塘棲大善寺賓嶽詩〉:
曹學佺〈月朔聖果寺訪介山上人詩〉:
釋真可〈圜中寄昭慶介公〉:
馮夢禎〈與黃貞父書〉云:昭慶僧戒山,名傳如,從妙峯法師學天台教,頃與之談,辯口河懸,甚憐愛之。
又,〈與如上座〉云:洪鐘不叩不鳴,公頃無俗事,吾幾失公矣。蛣𧏙六即之說,敢不擊節,以副賞音?
釋廣印〈上介法師書〉云:吾師北上,某當奉瓶錫隨行給侍。因餐變通法乳及觀國光,而以薄怙失之,悵悵何言!緬惟軒車北境,冒陟星霜,日暮風沙,此某結心時也。九月六日手札,得悉起居。承諭途間備經險阻,視苦猶樂。乃師忍力成就,動與神會。達師誾誾,德有鄰矣;道俗顒顒,化可隆矣。行將降紫泥於九重,馱白馬於兩浙。鹿野揮彌天之麈,寶峯駭揵地之聲。法門幸甚,四眾幸甚!達師昭代宗匠,欲見未能。某於古德機緣有不徹處,水牯牛有未馴時,但一切處知有不受瞞,雖然明明地,又如探沸湯,卒難下手;若在懸崖,艱於捨命。以故不敢灑灑作無事人。竊欲乞師一言,以為策進。
案屠隆〈碑記〉云:「力興建乎道場,則有如智禮;大增光於講席,則有若如公。」而尤侗〈戒壇記〉則云:「賴智仁、介山、覺海諸宿德,後先整頓,遺教未墜。」智仁,不可考,頗疑即是智禮,偶誤耳。
繼以靈源法師。
吳本泰〈昭慶靈源禪師塔銘〉 夫應真間出,覺道難臻。高蹈毘盧,舉步不無階級;深栽波若,證果起屬浮根。破頭山下再來,磨塼菴畔獨坐。或換形而嗣法,或寂處而逢師。大悟不鬬捷於機鋒,大成匪刻期於旬朔。蘊靈現瑞,豈偶然哉?自末學陵夷,淺夫躐等,方卵而求時夜,越疆而不宿舂,聞靈源禪師得道因緣,亦可以少愧矣。師諱大惠,字靈源,仁和邵氏子。先世自句餘徙家,為衣冠甲族。師自髫及壯,托志超曠,未遣周何之累,輒慕禽尚之遊。其於榮利,泊如也。時蓮居、紹覺師從雲棲分席,土橋師以白衣參,叩問《觀經.上品上生》章,夙通頓發,慨然遂稟歸戒。詢及法要,覺師首舉台、相二宗。師即銳心研習,多所詮解。覺師深器之。閱十載,游燕都。四威儀中,不忘正定。偶於慈慧寺,聞愚菴貴師八識標指,微參疑義,貴師歎服,就咨決焉,請登講座。師以未唱善來為辭,強而後可,為現優婆塞身說法,一音演畼,皆蓮居唯識宗旨。庚申至愍忠寺,匃大慧海師薙髮受具,時年已五十七矣。尋即登座談宗,辯如瓶瀉。繼歷牛宮、石燈諸席,道風彌煽。蒙熹廟皇太后賜紫伽黎,中使賫香供奉。此禪林之榮遇,師不以介意也。師服膺覺師教義,如薪火傳、水月印,惟恐學者浸尋勦說而失其宗。海昌有刻《唯識疏》者,稍駢枝於覺師,師奮欲釐正之。遂南還棲黃鶴山,發故帙纂成《唯識自考錄》,蓋不敢主名述作也。同門新伊、古德、金臺、元著諸上座,咸卒讀贊歎,謂儼若蓮居講筵未散。師以北緣未了,復如石燈。沖元、淨凡請歸杭駐錫昭慶,諸山瞻風禮足者日益眾,受請復開適園講席,居古戒壇院,宏教者六年。復往吳中龍樹菴、慧慶寺開演。乙亥還昭慶。師傳覺苑心印,特台教綱宗,埽波旬障於《唯識》真詮,獲旋陀羅於《法華》元義。對機設化,身土互融。攝偏歸圓,權實無礙。佛隴而下,不得不以嫡統推之。而襟清灑脫,行履孤高,雖歷主名藍,而隨緣旅泊。有多肘之籌室,無蓋頭之把茅。此豈四流小果、六欲梵天能望見其頂相哉?所著自《自考錄》而外,有《元籖妙樂儀注》三種,《備簡山宗筆要》、《毘檀意旨》、《棱伽日記》、《唯識證義》,重訂《因明論解》若干卷。將順世,聲鐘集眾,唱經佛名,安詳而逝世,壽七十有三。弟子觀空、濬初,奉龕塔於瑪瑙山之陽。嗚呼!師參方非早,出世最暮,未選佛而心空及第,甫拈華而果熟香飄。洵叢林之領袖,末學之範模已。銘曰:
覺海大師,分揚性相。
師諱性慧,字覺海。薙染於上虞縣某院,曾預天竺蔬筍社。《輯略》所稱艤航,似即師之別號也。為續淨行社主,興建殿壇,有勳於昭慶。舊有覺海〈重構昭慶律寺戒壇記〉,今遺失。吳本泰〈跋〉其後。
〈跋〉曰:覺海師錫從天目飛來,暫卓湖上。能於祝融冷燄中現出千華寶壇,像飾嚴好,堂殿莊校,頓復舊觀。一切瞻仰歸戒者,如游覩史陀天宮,歎未曾有。或疑師一黃面老衲,頂笠而來,荷瓢而往,身不名一錢,云何不數白而成此殊勝功德?噫!此戒定中無作妙力也。天台論戒,體無作而戒相有。興廢大要,求受則興,捨犯則廢。師持戒如優波離,其於律儀及定道共,恆興不廢。又度諸學人,幾盈籌室,並無捨犯二緣。此波羅提木叉常住,即法界常住,區區像季之劫灰,何論哉!金石可磨,兹壇不壞。
千峯和尚,更闡宗風。
天童位下無隱千峯和尚,曾於康熙十九年主昭慶法席。盧元昌撰〈請啟〉。
〈啟〉曰:古德宗風,天童嫡嗣。心參七祖,印印相符。身許雙峯,燈燈不滅。牛肩大乘,渡盡此岸之迷流;珠體牟尼,照徹人間之濁水。苟不躳依法座,何由親遇機鋒?用滌戒壇,虔修香積。惟是當僧佉之艱食,鉢苦沿門;所望破檀越之慳囊,帖題乞米。粒分鸚鵡,共助伊蒲廚內之供;味等醍醐,何殊善法堂中之獻?昔者愷之畫像,而施錢盈屋;杜陵當食,而減餐及魚。何況大德之親臨,亮有勝緣之輻湊。於是法傳雙樹,下紫鴿於罘罳;教演三車,展金鵬於溟渤。錫飛石筧,虎溪之笑重聞;盃渡錢湖,船子之機立授。
皆為昭慶僧輝,後先亙暎。別有方禪師者,未考出處,而道力昭顯,略見別編,要皆昭慶僧寶也。
《豔異編》云:成化丁酉,湖州郡學倪昇,寓僧舍讀書,為妖所眩,迓昭慶方禪師建壇咒誦。一女子哀訴曰:「氏本宋末某樞密使之女,緣私憤而死,願師超度。」鞫其竁啟而火之。容色如生,顙有泚,穢不可近。昇疾乃愈。
行師
宗師法師之外,有曾於昭慶立功行者,或勤勞於勸募,或竭力竭貲於興修,均應勒績貞珉,為後來扶起剎竿者勸。若宗師,若法師,若住持師,能兼此勝功,固已各各附紀。其在他方異院之師,若廣運師、廣慎師、疎言師、智禮師、道通師、真琦師、圓釤師、圓果師及道家真寶信道人等,不可泯沒其名也。其所事功績,具著於「興建」篇中。
諸師多未詳其出處。道通則居中天竺,字無礙。真琦則居定香寺,字翠峯。圓釤則居祥符寺,字本綱。圓果則居無門洞。
大昭慶律寺志卷八
校注
[0275001] 「暎」,《佛祖統紀》作「映」。(CBETA, T49, no. 2035, p. 297, b26) [0284001] 本卷有多處文字脫漏,悉據《杭州佛教文獻叢刊.大昭慶律寺志》卷八同文補入。(曹中孚標點,徐吉軍審訂,杭州出版社,2007) [0290001] 「監」,《杭州佛教文獻叢刊.大昭慶律寺志》作「臨」。(曹中孚標點,徐吉軍審訂,杭州出版社,2007)【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16 冊 No. GA016n0015 大昭慶律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