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慶律寺志卷之七
軌儀
法程可循謂之軌,辦作有度謂之儀。先佛世尊作之於前,學佛弟子由之於後。非軌儀,則學處無序無程,叢林聚眾之所,主者將何紀綱,依止者將何趨捨?此每處伽藍所以各有規則也。今昭慶衍華山宗派,凡有軌,則悉遵隆昌。彼之規矩法度,備載《華山寺志》,不煩紀述。惟此放戒持律軌儀,先佛定制未可漏,略陳於左,方表其法門所獨著也。
戒軌儀
自宋至明,昭慶每歲三月三日放戒。今則因是萬壽戒壇三月十八日恭逢聖祖仁皇帝降生聖節,定於是日首放戒。
《游覽志》云:每歲三月三日,海內緇流雲集於昭慶寺,推其長老能通五宗諸典者,登壇說法,敷陳具戒。其徒跪而聽之,名曰受戒,至今行之。
發心受戒者,先期赴寺。
《戒壇圖經》云:欲受戒者,先於有智人所策發,教於萬境之上起慈護心。《毗婆沙論》云:由普於一切有情上起善意樂,無損害心得戒。若臨集僧,當行法事,但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者。沙彌未曾聞,不知何謂,此猶空雷發奇峰之天,甘雨絕流金之地爾。上品心者,即是於萬境上起慈護也。
釋如蘭〈送昇上人游浙受戒昭慶序〉 出世之士,欲廣其道者,必四方參訪,以會通其旨,庶不滯於一隅。所以觀覽山川,以擴其心目;交接文物,以充其學問。游焉,息焉,皆有以裕乎中而應乎外者。猶器窪而後可以受,鼓鍠而後考則鳴也。武昌昇上人,少有四方之志,浮西江觀勝於上都,嘗歷清要於天界禪林,其心未以為足。又將抵錢唐,受具戒於西湖昭慶寺。渡江而東,禮阿育王之塔,以瞻舍利。登補陀之巗,以覲大士。觀感之際,必將有所得焉。一日,過長干,求序以白其志。夫戒為三學之初門,定慧由是發生,未有不受戒而得成正覺者。吾佛舍利,徧乎寰宇,靈光昭著,唯鄮峰為最,是不可不一睹也。觀音氏以如幻三昧,普應羣機,赫然震耀於海岸孤絕之處,是不可不一往也。一舉而得三勝事,豈不慊其平生素願哉?雖然,人固有務外博而不內觀者,世俗之通病也。上人能以知養恬,以人合天,則接容而悟物、目擊而道存者,其在茲焉。
釋方澤〈送南詢之昭慶受具詩〉:
又〈送施居士受戒昭慶詩〉:
至則登名字於籍,名曰行童。
釋成覺〈行童籍序〉云:昭慶以律宗創戒壇,裒然為海內稱首,獨行童一事,正君子所謂始進者,乃漫不加察,始之不慎,貽悔於終。有識者,病其法之不立也。舊法藁書《行童》一冊,有去而名留,有亡而名存,有旁注塗抹等弊,有增報改名等偽。朔望祝延之時,攙越前後,上下攘臂爭位,殆非所以尊朝廷、整律儀也。萬歷丙戌,住持仰山端公、碧溪心公當其寺任,不能無憂之,慨然曰:「行童者,出世始進之名也。始進於正,猶難保其後,況以不正進乎?且今日之行童,他日之住持也,亦宗師也。正其名,序其次,夫豈小故哉?」於是命工刊其都圖、籍貫、年月、名字,去亡則削之,不能施其旁注塗抹之私,示人以皆知皆聞,不敢改名增報,真者顯露而奸偽銷,然後上下前後,適居於應住之序而爭端絕矣。覺子曰:是法也,倡之自一時,雖百世行之可也,可為後來放戒法。喜而為之序。
先期主壇宗師推擇高行僧為羯磨師、教授師,選其熟於軌儀者為引禮師。
行童進堂日,誦持《毘尼日用》等法典,引禮教之。誦者恐有音讀違誤,句讀不明,必詣教授師處,親聆誦經一過,謂之過經。日持四威儀法,亦引禮教之,而大成就於教授。凡將受戒,先謁羯磨寮問難,審其從前罪犯,應得若何懺摩,遂如教奉行懺悔滅罪法。及說戒日,堂設三座,中宗師,左羯磨,右教授,引禮旁列糾儀。比邱菩薩戒則異是。
梵言懺摩,此言悔過,發露過咎、厭悔捨離也。遮難者,十三重難,十六輕遮。
沙彌戒,在殿說十種戒(十戒詳見前卷)。比邱戒,據壇正位,白四羯磨,說具足戒(具足戒詳見前卷),具三師七尊證,是名十師。
梵語羯磨,此言作法。一切羯磨,須具四法:一法,二事,三人,四界。第一法者,羯磨三種。一、心念法,發心念境,口自傳情,非謂不言而辨前事。二、對首法,謂各共面對,同秉法也。三、眾法,四人以上,秉於羯磨,以三羯磨通前單白,故云白四。三師者,本師和尚、羯磨、教授也。七尊證者,阿闍黎七座為證明師。
凡欲受菩薩大戒者,先發大願,燃頂以誓,然後受戒。
《梵網經》云: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燒臂、燒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案:慈恩然頂,誓行四禪三昧。遵承是法,今為定制。
定於四月初八日世尊降生辰,於殿廡說菩薩戒,宣十重四十八輕垢罪(十重四十八輕垢罪,詳見前卷)。
菩薩戒,唯佛足當本師和尚,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彌勒菩薩為教授,十方諸佛為尊證,十方菩薩為同學。故主戒宗師側坐,代佛說戒,二師旁立。
期畢,給訓嚴持,列其名氏,曰《同戒錄》。
宜潔宗師〈同戒錄序〉云:夫戒法而言同者,有理有事。何謂理?如經云,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又經云,光非青黃赤白,非色,非心,非因果法。所謂諸佛已悟,眾生尚迷者是也。何謂事?如律云,必須十師數滿,白四羯磨成就,方能感發戒體,攝入僧論。是以和尚稱為得戒本師,謂能生諸子之戒身也。其餘諸師,各有輔佐成戒之功。羯磨浣滌道器,教授教誡威儀,尊證證明受授,引禮親授演習,乃得戒之增上緣,皆屬事相。苟外緣弗具,則內因難達。今汝等發上品心,獲上品戒,皆由諸師成就,理宜遵奉佛制,識取諸師相貌名號,或終身承事供養,或五夏依學毘尼,適恐他緣,師資各異。凡遇節臘佛事之期,必須憶容焚香,遙為敬禮,以志不忘臨壇秉具之初心,孝名為戒之聖典也。律云,白四羯磨受戒竟,和尚當語年月日時,以便好分上中下座。今受戒諸子,理雖本具,事戒新得,因各給《同戒錄》一冊,以記諸師及得戒之先後,庶布薩自恣而無紊亂,承迎禮拜次第秩然,不負如來諄切之誡,所冀謹護今日新得之戒身,以復其心佛眾生同具之理也。諸子勉旃。
尤侗〈戒錄題辭〉云:昭慶寺戒壇,余既為之記矣。於今延請華山宜潔律師登壇說戒,期終給訓嚴持列其名氏,曰《同戒錄》,余覽而美之。蓋師親承南山一宗,總持三學,翹勤四分,於止作二持率由見公教,教毘尼者所希有也。吾觀大眾株杌,幾入般舟三昧,當安居自恣布薩羯磨。至於晨鐘暮鼓,梵唄潮音,持缽著衣,威儀秩秩,程子三代禮樂之歎,豈有異哉?師若曰:「凡我同戒之人,既受之後,言歸於律,由此為沙彌、為比邱、為菩薩,人皆可以作佛矣。」後之覽是錄者,猶如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時也。
辭去日給戒牒。
護戒牒文:敕建大昭慶律寺護國萬壽戒壇,欽承歷朝聖旨。按:唐麟德二年,詔終南山道宣律師於淨業寺建石戒壇,受具足戒。又,寶歷元年,敕兩街建方等戒壇,擇戒行者為大德。又,大中二年,敕上都、東都、荊、揚、汴、益等州建方等戒壇,為僧尼傳受戒法。宋祥符二年,詔京師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壇。又,慶歷二年,詔允堪律師於杭州大昭慶寺建壇開戒,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京師慈孝寺別立大乘戒壇。明洪武十年,禮部尚書張呂本等奉聖旨,天下各寺院僧人、行童,願要遊方參學、共相講明經義、傳誦戒律,所遇官司毋得禁他。又,永樂五年,諭行腳僧人受戒,依善知識住處結壇說戒、講演經典,若遇關津把隘,官員人等,不許阻當,任地集眾教化善法,如朕親臨,教訓圓明,無如佛上法寶,永為定例。又,萬歷四十一年,御馬監太監張然傳奉聖旨,詔大沙門如馨律師,欽賜紫衣、鉢盂、錫杖,於四十二年四月初一日至初八日,恭就五臺山敕建聖光永明禪寺,傳受千佛大戒。又,明末甲申年,敕大沙門寂光於南京大報恩寺演教傳戒。至大清啟運,於順治十七年,世祖皇帝遣內使,敕降禮部製受戒牒,受戒僧人,凡傳持戒律,原期廣布佛法,佐助太平,爾既習戒律,聽教參禪,或在寺院,或在山林,須講明經義,精嚴戒律,俾釋教修明,僧規整飭,等因在部。欽此欽遵。今於浙江省大昭慶寺萬壽戒壇,依律開演戒法,內有某甲(籍貫)依某出家,於某年某月某日受某戒,宏傳戒法,用報國恩。為此具牒各給一道,隨身收執,游方參學,凡遇關津把隘處,執此驗實。須至戒牒者:
南山教主第一代澄照道宣律師
昭慶建壇真悟允堪律師
《資持記》主大智元照律師
中興昭慶第一代宜潔書玉律師
本壇嗣法傳戒和尚某
羯磨阿闍黎某
教授阿闍黎某
尊證阿闍黎某某
年月日給 右牒給付某戒弟子某甲收執
案《唐書》:「宣宗大中十年,敕法師辯章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給牒。此給牒之始也。」牒制則未考,至有明昭慶牒文略見之。田叔禾《志餘》纂云:「每歲三月三日,昭慶寺開說戒壇,海內緇流雲集,而民間好善者,亦皆歸依聽說佛法。壇上設法座,推其能通經典、戒行高潔者升座談經、陳具足戒。僧徒俯聽,或參究疑難,從問條解。人受戒牒一紙。」其文云云。得之者,若士人之應舉中式云。案:叔禾所載牒文未全,近訪之老僧,得明時戒牒,為錄於左。
洪武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欽奉聖旨事諭:如今為僧的,多不通曉佛法,都要習學《心經》、《金剛》、《楞伽經》,晝則講說,夜則禪定,以深通佛法為長。其次依戒臘行坐。違者論罪。欽此欽遵。又於洪武十五年,欽依開設僧道衙門,照得禮部,榜文內一件道:務要恪守戒律,闡揚教法。奉此遵依律範,傳授戒法。原夫佛法三藏,以經為首,以戒為先。戒者,是三寶之舟航、眾聖之街衢也。論其行相,則有二百五十之殊。究其軌儀,則有三千八萬之別。佛佛相授,祖祖相傳。持之則為三乘證聖之基,犯之則為六道沉淪之本。三世諸佛,因此戒而證涅槃;一切菩薩,由此戒而成正覺。是知究佛心者謂之禪,非戒不明;宣佛語者謂之教,非戒不尊。故戒為萬行之首,眾德之原者也。今欽依聖旨,晝則講說,夜則禪[A1]定[1]故經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生智慧。[A2]聖旨以深通佛法的為長,其次依戒臘行坐。故經[A3]云,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A4]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由是觀之,[A5]誠所謂王化與佛化並行不相悖也。茲於誦經之次,恭遵律範,圓授具足戒法,使奉而行之於一切境上,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由堅固金剛之志,超濟寶覺之場有日矣。今準律文,略具法相於後。
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花鬘瓔珞、不香油塗身,七不歌舞伎樂作倡、故往觀聽,八不坐高廣大牀,九不非時食,十不捉生像及金銀錢寶。
具足戒二百五十條:(一)四波羅夷法,(二)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三)二不定法,(四)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五)九十婆逸提法,(六)四波羅提提舍尼法,(七)[A6]一百突吉羅法,(八)七滅諍法。
六念法:[A7]一念白[A8]月十四日,黑月十五日;二念我無請處食僧食,或[A9]云我有請處云赴;三念我因年月日時受具足戒;四念我與三衣缽具,長依我清淨;五念不別眾食,[A10]若有,得別眾食;六念我今無病堪行,我今有病瘳治之。
五觀法: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觀忖己德行全虧應供,三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觀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如上戒法,乃諸佛之因地,自性之本源,貴勝瓔珞之珠。當乘堅固之志,光逾日月之鑑,用符稟受之心,轉不退輪,成無上果,紹隆佛種,答報皇恩,法界有情,均霑上善者。第一壇,第 引 中 末 。右牒付某甲收執。 年 月 日。
娑婆世界毘尼大教主本師釋迦牟尼萬德世尊
疏經宏法,築壇授戒,南山教主澄照法慧聖師菩薩
《會正》、《僧輝記》主真悟圓智律師菩薩
《資持記》主戒光大智圓鑑律師菩薩
杭州傳南山教觀、西湖萬善戒壇昭慶寺住持沙門某
右牒文中措辭俱依傍朝旨,和會而說詩為之也。[A11]昔之受戒者,能持沙彌戒,方發心求受比邱戒。若[A12]更發大心,方求受菩薩戒。無一期頓受三戒者。而[A13]此昭慶石壇,唯比邱戒始據座。故文中止提二百[A14]五十條具足戒名,蓋比邱戒之給牒文也。今欲廣度眾生,唯取方便,所以一期受三戒之例,諸寺通行。
冬期定於仲冬十八日說沙彌戒,次說比邱戒。季冬初八日說菩薩戒,儀制悉如春期。
持律軌儀
本寺諸比邱,每月十四日問難懺摩,十五日誦《梵網經》,二十九日問難懺摩,三十日誦《四分戒本》(月小則前一日)。
《善見》云,半月半月自觀身,從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間不犯戒耶?或有犯者,於同意所懺悔。《梵網經》云,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四分戒本》云,如來立禁戒半月半月說。
每年四月十六日結制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制自恣。
南山云:形心攝靜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託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安居有三時:初期三[A15]月為前安居。不及期,則中三月為中安居。再不及[A16]期,後三月為後安居。《行事[A17]鈔》云,九旬修道,精練身[1]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云自恣。結集以守佛制,曰結制解開也。
安居,俗謂之坐夏,或云坐臘。坐臘多者,推為長老,不以世年為長幼也。
《摭華鈔》云:諸經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邱五分法身生來之歲,則七月十五日是臘除也。比邱出俗,不以俗年計,乃數夏臘耳。《增輝》云:臘,接也,謂新故之交接。案:安居值夏,故俗云「坐夏」。臘,猶年也。不安居,是虛過。四時不稱為僧一年,故坐夏亦呼坐臘。而田叔禾《志餘》則云:「戒臘本作戒蠟。西域番僧結制之日,秤其身重若干,即以蠟為身如其重。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蠟,即為得道。蠟重於身,則學敗矣。蓋制中拘窘,鮮食寡睡,淡薄强忍,非寧定者不肥也。」古德斥之曰:「如此之事,不知起自何時,并非佛制。豈特迷制犯非,抑且不辨臘蠟。」
大昭慶律寺志卷之七終
校注
[0263001] 本卷有多處文字脫漏,悉據《杭州佛教文獻叢刊.大昭慶律寺志》卷七同文補入。(曹中孚標點,徐吉軍審訂,杭州出版社,2007) [0269001] p. 269、p. 270 兩頁文字脫落,茲依《中國佛寺志叢刊 71.大昭慶律寺志》p. 267、p. 268 補入。(白化文、張智主編,揚州:广陵書社,2006)【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16 冊 No. GA016n0015 大昭慶律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