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慶律寺志卷之六
戒律
昭慶以律名寺,與教觀、禪宗法門分軌。若具說戒律之義趣儀度,備詳毘柰耶藏中,未易悉數。今略為揚搉銖分,為近者,本寺所獨擅、所遵循、所追溯,約有三條:曰戒壇,曰戒相,曰傳律。
戒壇
經云,佛在祇園,比邱樓至請立壇為比邱受戒。如來於園外院東南置一壇。此戒之有壇,自佛始也。《統紀》云,宋元嘉七年庚午,天竺求那跋摩(梁云功德鎧)至南都南林寺前竹園,始立壇為比邱受戒。此東土之立壇,自求那跋摩始也。《舊志.戒壇圖經》云,趙宋太平興國三年,西湖昭慶寺戒壇,永智律師建。慶歷二年壬午冬,允堪律師晝夜精勤,依此行道。七年丁亥春三月,同母止此。夜分感韋天示現,謂堪曰:「今師行道處,是古然燈佛降生地,最吉祥者。願師以續然燈慧命。弟子於西天竺取香泥和白牛糞,及世尊降伏外道處金剛王座下土,四大海心水,具如規制築壇。使登踐受戒者即入諸佛位,永為末法四眾依止,不墮泥犁,師當荷之。」即以佛牙舍利付師。母醒,見火燄煇煌,驚懼久之。師於是創立,地涌戒壇,廣闡毘尼,事聞於上。皇祐元年己丑春,奉旨說戒。此昭慶戒壇始於永智,而大成於允堪者也。嗣後屢燬屢修,但依舊制。至明萬歷二年,增高一仞,廣三尋。四十四年,鎮元等上嚴金像,下整石基,四面周匝,欄楯精緻,歷地而上為兩層。崇禎毀,後馮洪業獨任造築,規制如故,莊嚴有加。本朝康熙庚辰,火毀之,後宜潔律師重為建立。壇作二層,高六尺,方四面,前後相距三丈九尺,東西相距三又七尺。每邊下斲石龕,列昭靈護戒神六十身,中奉盧舍那佛,隅列宗師四座:曰澄照法慧師、真悟智圓師、大智元昭師,曰萬壽戒壇傳戒沙門某師。此現在之制度也。
《僧史》云,戒壇,今稱方等壇者。戒壇本小乘教,應人僧界法一一如律,若有乖違,則受者不得戒,臨壇人犯罪。今方等法是大乘教,即不拘根缺緣差,但發大心領納即得戒,可謂廣大平等矣。或名甘露壇,甘露以喻涅槃,戒為入涅槃之初門,故從果彰名也。案:比邱戒壇制度,具見小乘經中,東土唯尚大乘法,故其制別異摩訶衍教,方便多門,圓通無礙,名曰方等,即非與阿含同條。究三藏旨趣者,無以異於彼制,頓加譏呵。若其別稱甘露,《梵䋞經》云:「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即開。」《法苑珠林》云:「菩薩戒法,流布京國。自爾以來,黑白受持,受者無量。願斯甘露,等雨大千。」故奉先甘露寺襲其名義,而諸壇踵斯稱耳。然萬歷年間之增高,前有闌楯,今藏石龕。前者歷地有級,今設木梯,既改允堪之舊,且亦每築而易。觀此真圓教法門,無不可者。
孫隆題壁:嘉靖始有禁例,罷戒壇。此壇兩遭回祿,雖道有否泰,亦由教乏棟梁,無荷擔者耳。余謂有世間法,國刑書,使人畏之而不敢犯,則勉為良善。經載在禮者,廣之三千三百,約之四句,使人遵行而不違,則可為聖賢。若如來法門禁防三毒,三千八萬無量律儀,受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比邱持此無違犯,則護四果十地。蓋為世人一切禍福苦樂,皆由妄生,如妄見、妄取、妄動、妄想等。一切非真,是名為妄,皆從心起,不由他來。既生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流浪生死,憂苦身心。此諸聖經律儀,皆為遮止妄心,使人自悟本來耳。彼上善人,體大醫王為世藥師,廣說良法,直指人心病本。欲治此病,仍從心求,即是良醫。譬如離地求起,無有是處。嘗記一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還將心藥醫[1]。心境淨時身亦愈,心生還是病生時。」此醫三真訣也。本寺久廢,余略為修治,特於壇壁標此一段公案,告諸四眾,示一波羅提木叉法。
馮洪業〈昭慶寺萬壽戒壇志略序〉 初,盧舍那如來坐千葉佛華光明座,放光告千釋迦以十戒體性,開入佛界地。其後,釋迦來此閻浮,告諸菩薩言:「十無盡藏光明戒相,是一切佛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不誦此戒,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半月半月自誦。」如《梵網心地品經》說。今昭慶律寺戒壇從地涌出,此涌千佛華座之一葉,實從舍那本源光明該攝,非別非異也。姚秦時,羅什尊者譯授《梵網》戒本,菩薩比邱僧既承佛制,半月半月持誦,以為心首。亦猶古皇以道德持世,大司徒而下,月朔必讀法云。蓋自識浪流注,而人心有江河莫為之砥,鮮不狂濫。夫是以世出世諦,布憲制律,若不遑寧處,不輟誦讀,規約繩準,日操習故,民氣恒[A1]斂而心地光明,即有苛癢,可抑搔而解也。吾儒修內聖外王之學,寧不樂我簞瓢?憂民饑溺,乃出處道暌。或縱心踰矩,身名世績,回首初懷,遂倬如雲漢者有焉。何況叢林龍象,虺蜴蹴蹋,鱗湊東海。先生以大養濟論敘,謂亦君父之所憐而許之,其言深痛。今白椎紫斕,一席萬指,分鉢傳衣,一源百派。昔雲棲老人恒憂法門太盛,嘗自杜門退席以觀,於今當復如何?使熱劄痛椎,不以誦戒持律為第一急務耶?即福慧妙嚴,異生緣熟,乘願為王臣帝師,康濟安攘,何事不辨?乃或者準今揆後,其能援五濁塗炭,殆亦幾希!夫寧是蔑戾袈裟下之堪憂乎?
《留青日札》云,杭州昭慶寺戒壇,為天下僧人受戒之所,故名。
戒相
《繫年錄》云:「初毘尼大學,親自佛制。自文殊已降,不許措一辭,優波離結集,不敢愆一字。人間天上、十方三界、剎海無盡聖眾唯同一律。」《通載》云:「世尊涅槃後,集四部眾結集毘尼藏。優波離尊者口誦聖言,十番眾證無差,然後宣布其在三藏,名毘柰耶,亦言毘尼。」
什師云:「毘尼,秦言善治,謂自治婬怒癡,亦能治眾生惡也。」南山云:「毘尼,翻『滅』,從功能為名,非正譯,正翻為『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約刑科。道與俗違,刑名乃異。至於處斷,必依常法。」
在六波羅蜜則名尸羅,經中亦言波羅提木叉,其文廣如本藏。
尸羅,古師翻為「戒」,戒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波羅提木叉,此言別解脫。言解脫者,即戒所感果。
總列戒相,曰三歸戒,曰五戒,曰八戒,曰十戒,曰三聚戒,曰具足戒,四十八輕垢罪戒。
歸依佛、法、僧三寶,是名三歸戒。《優婆塞戒經》云:「長者善生白佛言:『先說有來乞戒者,先教三歸,後施與戒,云何?』佛言:『為破諸苦,斷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先受歸依。』」
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食肉。前四是性戒,後一是遮戒。《毘婆沙論》云:「五戒名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
八戒者:即前五戒;第六、不坐高廣大牀;七、不著花鬘瓔珞,不用香油塗身熏衣;八、不自歌舞,不輒往觀聽;九、不過中食,是名八關齋戒。《婆沙論》云:「齋者以過中不食為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法,故言八不言九也。」《文殊問經》云:「世間菩薩戒,八戒是也。」案:世間菩薩戒,謂居士發大心者。顏魯公真卿曾受戒法,有〈八關齋石刻文〉。
十戒:有二。一、沙彌十戒。《僧祇律》云,一離殺生,二離不與取,三離非梵行,四離妄語,五離飲酒,六離處高廣大牀,七離著華鬘瓔珞、塗身熏衣,八離作歌舞及往觀聽蓄種種樂器,九離蓄金銀錢寶,十離非時食。二、菩薩十戒者,如前五戒;六不自贊毀他,七不說在家出家菩薩過失,八不貪,九不嗔,十不謗三寶,此十名無盡戒。
三聚戒者:一、攝律儀戒,謂惡無不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果。此戒,止是持,作是犯。二、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即身口意善及聞思修三慧、十波羅密、八萬四千助道行等,是智德因,修成報身果。此戒,作是持,止是犯。三、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謂生無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果。此戒,作是持,止是犯。是三者,大乘菩薩戒也。
具足戒者:出家二眾所受戒也。此戒有六聚,比邱二百五十條,比邱尼三百四十八,共五篇。一曰波羅夷,比邱四,尼八。二曰僧伽婆尸沙,比邱十三,尼十七。三曰波逸提,比邱百二十,尼二百八。四曰提舍尼,比邱四,尼八。五曰突吉羅,比邱及尼各一百。六不定。七滅淨。七聚者,如上五篇,第三偷蘭遮,第七惡說。波羅夷,義當極惡。僧伽婆尸沙,義當僧殘,如人為他斫殘。波逸提,義翻墮,墮在燒煮覆障地獄。提舍尼,義翻向彼悔,謂罪應發露。突吉羅,義翻應當學。偷蘭遮,義翻大障善道,將墮惡道。
四十八[A2]輕垢罪者:《梵網經》云,第一不敬師友,第二飲酒,第三食肉,第四食五辛,第五不教悔罪,第六不供給請法,第七懈怠不聽法,第八背大向小,第九不看病,第十畜殺眾生具,十一國使,十二販賣,十三謗毀,十四放火焚燒,十五僻教,十六為利倒說,十七恃勢乞求,十八無解作師,十九兩舌,二十不行放救,二十一瞋打報讐,二十二憍慢不請法,二十三憍慢僻說,二十四不習學佛,二十五不善知眾,二十六獨受利養,二十七受別請,二十八別請僧,二十九邪命自活,三十不敬好時,三十一不行救贖,三十二損害眾生,三十三邪業覺觀,三十四暫念小乘,三十五不發願,三十六不發誓,三十七冒難遊行,[A3]三十八乖尊卑次序,三十九不修福慧,四十揀擇受戒,四十一為利作師,四十二為惡人說戒,四十三無慚受施,四十四不供養經典,四十五不化眾生,四十六說法不如法,四十七非[A4]法制限,四十八破[1]法。案:此四十八輕垢,是菩薩戒法也。
受戒之具曰三衣,曰尼師壇,曰缽多羅,曰[A5]隙棄羅。
尼師壇者,淨[A9]法師云:「此云坐具,乃是敷具,坐卧皆得。」
缽多羅[A10]者,此云應器,亦呼為缽。《十誦》云:「小者半缽,大者鍵𨩲。佛許二種,或瓦或鐵。」
隙棄羅者,此云錫杖。二股六環,是迦葉佛製。四股十二環,是釋迦佛製。
其外尚有漉水羅,慮傷水中微細眾生故。
戒法之入中國,自曹魏始。
《僧史》云,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天竺律師曇摩迦羅上書,方興受戒之事(其前惟受三歸戒故)。
究明戒義,不失佛旨者,唯唐澄照律師。釋澄照之義獨為盡理者,唯昭慶真悟律師及元照律師。
《稽古手鑑》云,大法至東土,唯律未明。唐貞觀中,永興軍終南山澄照大律師道宣,作《戒疏》、《羯磨疏》、《[A11]行事鈔》,宏四分律,流傳四百載。釋義六十家,唯大昭慶真悟律師允堪作《會正記》,獨為盡理。後靈芝大智元照以《法華》開顯圓意作《資持記》,與《會正》殊途,歸趨則一,如分金杖,不失金體。
宋濂〈釋氏諸教編後記〉云:律學均以南山為宗。真悟智圓律師允堪著《會正記》等文,識者謂其超出六十家釋義之外,何不可者?大智律師元照復別以《法華》開顯圓意作《資持記》,又與《會正》之師殊指矣。
由是論之,闡戒為南山獨擅,而戒義之精唯許昭慶,天下應宗昭慶矣。
傳律
優波離尊者口傳律藏,是為傳律始祖。
尊者為如來十大弟子之一,持戒第一。
繼有曇無德尊者、曇摩迦羅尊者。
曇無德,此言法正,毱多尊者弟子,為《四分律》主,[A12]南山所宗。曇摩迦羅,此言法,時西天竺沙門始依《[A13]四分律》,十人受戒,遠承法正。
《稽古略》又載,南[A14]山所宗律師,天竺曇柯迦羅尊者、佛陀耶舍尊者。
東土則北臺法聰律師、雲中道覆律師。
法聰師,元魏孝文帝時人,首傳四分,遠承法[A15]時,道覆其弟子也。
大覺慧光律師、高齊道雲律師、河北道[A16]洪律師、宏福智首律師。
慧光依道覆通《四分律》,撰疏十卷。道雲從慧光受學,撰疏鈔九卷,判釋廣文。道洪從道雲受學,亦著疏文。智首從道洪受學,撰疏二十卷。
傳至唐,澄照道宣律師成立南山宗。
傳云:師諱道宣,字實相,京兆錢氏。父吏部尚書申。母夢月輪貫懷而孕,夢梵僧語之曰:「所孕者,梁之祐律師也。」及長,出家依智首律師受具,即從其學。以律自持,感天神送饌。暮年以戒壇未合律,躬負土新之。一夕,行道臨砌,蹶且仆,有甲冑少年擁衞之。師問為誰?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師戒德精嚴,故常給侍耳。」師問世尊在世及滅度時事,瓊一一以答。乃授師佛牙并餌藥方,今天王補心丹是也。師所撰甚富,而戒律諸編最精。乾封二年十月三日坐逝,高宗下詔傷悼,勅天下寺院圖形奉祀。穆宗製〈頌〉贊之。懿宗賜諡澄昭,塔名淨光。宋徽宗諡曰法慧大師。
顏真卿〈撫州戒壇記〉云:漢靈帝建甯元年,有天竺五桑門、支法顗等,始於長安譯出《四分戒本》兼羯磨法,與大僧受戒。至曹魏時,有天竺十尼,自遠而來,為尼受具。後秦姚興宏始十一年,有梵僧佛陀耶舍譯出《四分律》本,而關中先行僧祇,江南盛行十誦。至元魏,法聰律師始開四分之宗。聰傳道覆,覆傳慧光,光傳雲暉願,願傳樂洪雲,雲傳洪遵,遵傳智首,首傳道宣,宣傳法勵、滿意,意傳法成,成傳大亮、道省,亮傳曇一、道岸超、惠澄,澄傳慧欽,皆口相授受,臻於壼奧。又,《稽古略》紀,南山之宗,東土首祖法聰,次光統,次雲暉願,次樂洪雲,次洪遵,次智首,次道宣,次文綱,次道岸,次大亮,次曇一,次道澄,次惠欽。案:其名字次序皆不符同,今第依舊志序列,似當以魯公文為正。
得南山宗之髓者,唯昭慶允堪律師。固知傳天下律宗,推昭慶律師為最上矣。
大昭慶律寺志卷之六終
校注
[0227001] 此句另有一說「身病還將心自醫」。參見明朝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2016.08.15) [0237001] 本卷有多處文字脫漏,悉據《杭州佛教文獻叢刊.大昭慶律寺志》卷六同文補入。(曹中孚標點,徐吉軍審訂,杭州出版社,2007)【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16 冊 No. GA016n0015 大昭慶律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