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一)
釋第六勝義菩提心之八
由前所說道理,諸法之生,非無因自然生,非由大自在天為因為生,等取非從時,微塵,自性,士夫,那羅延天等生。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故知唯是依此因緣,有彼果生。破四生[A3]已唯有彼生,故亦不破壞世間之因果名言。如薄伽梵說:「諸法名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寶鬘論云:「此有故彼有,如有長說短,此生故彼生,如燈然發光。」中論云:「因業有作者,因作者有業,除此緣起外,更無成業因。如破業作者,受受者亦爾,及餘一切法,亦應如是破。」唯說有此生,不說有四邊生。如佛說唯有緣生,聖者亦唯作是說。并許依業立作者等觀待緣起。言「除此緣起外」,即分別自宗生與他宗生之差別。凡屬有法皆如是說。月稱論席亦多勵力總許有生,由非四邊生,故許緣起生。有違反此宗,倒說四邊不生即全無生者,當知是以惡分別垢,污染此宗通達空性之無上正理,謂緣起深義即空性義也。
如是宣說唯有緣性之緣起,非但不落無因生等四生,其餘增益有自性之常見,都無作用之斷見,及先有後仍存在之常住,前後自性各別之剎那無常,有自性之有事,無事,此等分別或分別境,亦皆非有。為顯此義,頌曰:
依此為緣有彼果生,唯由此道理,諸世俗法便得成立。非由餘理。故非自他生等諸邪分別之所能觀察。以此緣起道理,即能破除前說計,自[A4]他生等一切惡見網也。
唯以此緣性立為緣起義之中觀師,不許少法是有自性。六十正理論云:「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自性不生者,云何得名生。」此說依緣生者即自性不生,是則如何可說苗芽由自性生。中論亦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說由是因緣生故,即是自性空。經亦云:「若從緣生即不生,此中無有生自性。若法依緣即說空,知空即是不放逸。」從緣生是因,不生是所立,第二句解釋彼義,謂自性不生。故非於所破不加簡別。顯句論引楞伽經云:「大慧,我依自性不生密意,說一切法不生。。」佛自解其密意故。龍猛菩薩由見世尊,以緣起理破自性生,最為希有。故中論及六十正理論等,多由宣說緣起門,稱讚世尊。諸有智者,不可𦘳說,由依緣生即是不生也。
不許諸法是有自性,無自性中,如何得有自他生等。唯計有自性者,乃有自然生,自生,他生,自在等生,及生[A5]已安住不滅之常,與壞[A6]已斷滅等分別。餘則不爾。為顯此義,頌曰:
執諸法有自性,乃生諸邊執分別。由前道理已觀諸法是無自性。既不執諸法有自性,則不生彼等邊執分別。譬如無薪為因,則不生火果也。諸瑜伽師由修所決擇之真實義故,證聖道時,以根本智不見戲論境相之理而見真實義。無始所習執著諸法實有之分別,皆得息滅。如眩翳人塗以安膳那藥,令毛髮等相皆歸息滅,即所得之果。非令毛髮等相轉成餘性之境也。
子四 明正理觀察之果
由諸異生,不知如前所說法性,即被邊執分別繫縛,諸聖瑜伽師,由能如是通達法性,不邪分別,即得解脫。故破盡一切邊執分別所執之境,令分別息滅。智者說彼即是龍猛菩薩中論等中,觀察所得之果。四百論云:「若法有自性,見空有何德,處妄分別縛,彼是此所破。」此說諸法若有自性,彼即諸法之真理,見彼為妙。見自性空則無功德。虛妄分別執有自性,彼即是縛,彼所著境即此中觀論之所破也。月稱疏亦云:「分別謂增益不實之自性。」此說於非真實有。增益為真實有。故非說一切分別,是說實執分別與邊執分別。邊執分別之邊[A8]字,雖亦通多義,然離邊見之邊,如中觀光明論云:「若計任何一法是勝義有性者,以有彼故,隨執為常。或云無常,皆是邊見。若謂如實隨順諸法真實性轉,如理作意,是墮落處者,則不應道理。」此謂若如所執而境有者,彼境非邊,彼心亦是如理作意,非是邊見。故此之邊是墮落處,如世間之懸險名邊,墮彼險處名墮邊處。如是由執何事能使執者衰損,即名墮落邊處。由自性有,於名言中亦不可有,其自性無,於名言中則可容有。故云「勝義無」,非執無邊。及云「非如是」,亦非彼無邊。然執所破之無為真實有,則是墮落於無事邊,破彼亦是破無邊也。因果等法於名言有,無量能害。若執彼無或執非有,其所執境即是無邊,其能執心即無邊執。若謂佛無過失,則非是無邊,及無邊執。此執無因果等,是損減之無邊。前者是增益執之無邊。無邊即斷邊,有邊即常邊。除前說之所破,若執餘法為勝義有或自相有,其所執境即是有邊,其能執心即有邊執。若謂佛有悲智,則非是有邊及有邊執。論亦有時,說一切勝義有,皆是有邊。頌曰:
龍猛菩薩於中論中演說極多觀察道理,當知非好諍論為降伏他故而說。是為解脫眾生故。演說觀察道理,顯示真理。謂念云何能使眾生無倒通達此真實義,而得解脫。
汝於論中豈非列舉實事師一切所計而破斥乎?故汝造論專為諍論,云何可說唯滅分別為所得果。曰:此諸觀察雖非為諍論而發,然由顯示真實義時,他宗本性脆弱,所有教理不能建立,如近光明冥闇自息,此於我等何咎之有。頌曰:
若由解釋真實義故,破壞他宗假立諸法,無有過咎。四百論云:「諸佛雖無心,說法摧他論,而他論自壞,如野火焚薪。」謂如然火意在煎茶,非為製造灰炭,然灰炭亦自然而有也。
若因好諍而說法者,决定瞋他有過宗,愛自應理宗。必不能滅貪瞋分別。何以故?頌曰:
若愛著自見,及瞋恚他見,此即繫縛之分別。貪瞋分別增長不息,是為繫縛,非是解脫。若時說法非為諍論,頌曰:
是故若能除遣貪著自宗,瞋恚他宗,而以正理觀察,則能速得解脫。六十正理論云:「智者無諍論,彼即無所宗,自宗尚非有,云何有他宗。」四百論云:「若汝愛自宗,他宗則不喜,不能證湼槃,二行無寂滅。」三摩地王經云:「若聞此法起貪愛,聞說非法動瞋心,被憍慢摧成顛倒,由憍慢力受眾苦。」此說若於自他宗,不能棄捨貪瞋私見,以正直慧如理觀察。則於宗派觀察修習,依此因緣,反令生死繫縛緊迫。當知此是由大悲心賜給我等最勝教授。
釋論說:從破自生,至此,明法無我。意謂多明有為法無我,中間亦兼明無為法無我。
癸二 以理成立人無我分三,子一 明求解脫者當先破自性我,子二 破我我所有自性之理,子三 觀我及車亦例餘法。今初
上文已以聖教正理明法無我,今當明人無我,頌曰:
諸瑜伽師,欲求悟入真實義,斷除一切煩惱過患。先作是念;生死輪廻以何為本,既以正慧觀察[A10]已,便見貪等煩惱,與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皆從執我我所有自性之染慧薩迦耶見而生。彼等皆是薩迦耶見之果。諸有智者,如是見[A11]已,為欲斷除薩迦耶見故,便知要如前引法界讚與四百論所說,由觀彼境上無彼所執之我,乃能斷除。進觀薩迦耶見為著何事,以何為所緣?則能了知所言之我,是我見所緣之境。以我執是緣我之心故。欲求斷除一切過患者,應斷根本薩迦耶見。後由通達彼所緣我是無自性,乃能斷除。故瑜伽師,先應觀察我執所緣之我,為有無自性。諸瑜伽師,由破自性我故,便斷薩迦耶見,滅盡一切過患。故觀察我,即是修解脫之方便。集學論云:「若善成立補特伽羅空,由根本斷故,一切煩惱皆悉不生。如來秘密經云:寂靜慧,如斬斷樹根,一切枝葉皆當乾枯。寂靜慧,如是若滅薩迦耶見,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亦皆寂滅。」諸天論師於此所說意旨相同,故當了知生死過患,如理思惟,次應認識何為其本。為斷彼故,須求能斷正確方便,破所著境,於無我見獲决定解,後於彼義數數修習。是大小乘共需之道。設作是念:寶鬘論云:「乃至有蘊執,從彼起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說法我執執蘊實有為生死之根本。此中則說薩迦耶見為生死根本。二應相違。以生死根本,不容有不同之二法故。曰:無過,此宗所說二種我執,由所緣分,行相無別,二執俱以執有自相為行相故。若生死根本二相違者,須立二法行相不同為生死之根本也。論說法我執為薩迦耶見之因者,是顯無明中二執之因果。說彼二執為煩惱之根本者,是明為餘行相不同一切煩惱之根本。由彼二執皆具此理,故不相違。如說前後二念同類無明為生死之根本。
子二 破我我所有自性之理分二,丑一 破我有自性,丑二 破我所有自性。初又分六,寅一 破外道所計離蘊我,寅二 破內道所計即蘊我,寅三 破能依所依等三計,寅四 破不一不異之實我,寅五 明假我及喻,寅六 明此建立易除邊執分別之功德。初中又二,卯一 敘計,卯二 破執。初中又二,辰一 敘數論宗,辰二 敘勝論等宗。今初
薩迦耶見所緣之我其相云何?且述外道計。頌曰:
數論計我,是能受者受苦樂等。是常法,非變異之作者,無喜憂闇之功德,徧一切故更無作用。彼論云:「根本自性非變異,大等七性亦變異,餘十六法唯變異,神我非性非變異」由能生故名自性。於何時生?謂見神我起欲時生。若時自性了知神我欲受用聲等境,即與神我相合。次由自性出生聲等。生起次第謂自性生大,大生慢,慢生十一根與五唯共十六法。十六法中聲等五唯復生五大。言自性非變異者,謂但生果,非如大等亦通變異。大等七法既是能生亦是變異。以大等七法,望自果則是自性,望根本自性則是變異。五知根等十六法唯是變異。神我既非能生亦非變異。耳等五根由意加持,攝取聲等五境,覺使貪著。神我思惟覺所著義,即由彼欲受用諸境也。若時神我於境少欲,觀察諸境過患,遠離諸欲,修習靜慮。依止靜慮得天眼通。次以天眼觀察自性。由是觀察,自性含羞如他人婦,即便脫離神我。一切變異亦皆逆轉入自性中隱滅不現。爾時神我獨存名曰解脫。由彼神我常時獨立故名為常。
何等是作者,何等非作者。曰:其中喜憂闇為三德。憂以動轉為性。闇以重覆為性。喜以輕明為性。苦樂癡三即此三之異名。三德平等時名冥性。此時三德為主極寂靜故。三德未變時名有自性。從自性生大,大為覺之異名。此能雙現外境與內我之影像,從大生慢,慢有三種,曰變異慢,喜慢,闇慢。從變異生色聲香味觸五唯。從五唯生地水火風空五大。從喜慢生十一根,曰五作根,謂口手足大小便道。曰五知根,謂眼耳鼻舌皮。曰通二性之意根。闇慢能發動餘二慢。其中大慢五唯等七法,雙通自性與變異。十一根及五大,唯是變異。根本自性唯是自性。(自性即因,變異即果。)
辰二 敘勝論等宗
如數論派所計之我,即依彼我少少差別,諸外道類演成多派。如勝論派計覺,樂,苦,欲,瞋,勤勇,法,非法,行勢,為我之九種功德。覺謂能取境。樂謂受所欲境。苦與上相違。欲謂希望所願事。瞋謂厭離所不欲境。勤勇謂於所作事,思惟善巧令到究竟。法謂能感增上生與決定勝者。非法與上相違。行勢謂從知生復為知因。若時我與九德和合,即由彼等造善不善業流轉生死。若時神我以真實智,斷除覺等功德,便獲獨存而得解脫。又說彼神我,為常住,能作果,能受用果,有功德,徧一切故更無作用。勝論有一派計我有屈伸作用。
[A12]吠陀派計,如一虛空,瓶等各異。由所依身異,即一能依神我成為多種。
釋論曰:「依我少少差別,諸外道類遂成異派。」有說此謂依數論之差別,分成多派外道者。是未了解論義。
卯二 破執
外道各派說我不同,頌曰:
彼等所計之我皆非實有,以離生故,如石女兒。此因是外道自許比量。彼因雖破所說有法,然無過失。以因與法,皆唯遮詮故。如是他所計我亦非是俱生我執所依,因喻同前。言非我執所依者,謂非所緣境。以彼所緣境,是我及補特伽羅。許此是有事,與不生相違故。其行相境謂補特伽羅我,此於名言亦不許有,與不生無違也。有說此宗許補特伽羅我於名言有者,是未了解此宗關要,復未能分薩迦耶見所緣境與行相境之差別,隨意妄說。
如是破彼我有,及薩迦耶見之境,是依勝義差別而破。非但如是,當知於世俗中亦破彼二。言不許有我者,謂不許我為實物也。
又彼因喻,非但破上述二義,當知亦破外道所計我之差別,一切非有。頌曰:
數論論典與勝論等論典中,外道所計我之一切差別,當知以外道自許之不生因與石女兒喻,便能廣破我之自性差別。頌曰:
是故無離蘊之異我,以離五蘊別無單獨之我可取故。若我與蘊異,以俱無二種係屬故,應全無關係,有我可取,如不取瓶可單取衣。然彼都無可見也。中論云:「若離取有我,是事則不然,離取應可見,而實無可見。」又云:「若我異五蘊,應無五蘊相。」取即五蘊也。復有過失。頌曰:
不許此異蘊之我,為世間有情無始以來我執所依之境,以不了知外道所計之我,不執彼相。然由執著差別之力,亦起我見執我我所故。此與前文:「此亦非是我執依。」無重複過。前破實我為我見所緣,此破異蘊我為所緣故。
設作是念:現在諸人,雖不了知我有常住不生等差別,然由往昔串習之力,彼等亦有緣彼我之我見也。曰:此亦不然,唯學邪宗者,乃計離蘊之我為我見所依。初未學邪宗之有情,現見彼等亦有我執。頌曰:
有諸有情生旁生趣,經過多刧,至今未出旁生趣者,彼亦未見有如外道所計常住不生之我。然猶見彼等有我執轉,誰有智者,執著外道所計之我為我執所依耶?故離五蘊全無異體之我。亦字攝墮地獄等趣。
寅二 破內道所計即蘊我分五,卯一 明計即蘊是我之妨難,卯二 成立彼計非理,卯三 明計即蘊是我之餘難,卯四 解釋說蘊為我之密意,卯五 明他宗無係屬。初又分二,辰一 正義,辰二 破救。初中又二,巳一 敘計, 巳二 破執。今初
此中內教人計。頌曰:
由離諸蘊無異體我,故我見薩迦耶見之所緣,唯是自蘊,以彼所緣,異蘊即蘊二類决定,異蘊非理。故說唯自內蘊為我。此是犢子部等正量部計。復有異執。頌曰:
正量部二派,計自身五蘊為我見所緣之依,說此我執從五蘊起。如薄伽梵說:「苾芻當知,一切沙門婆羅門等所有執我,一切唯見此五取蘊。」為顯此見是於可[A13]壞積聚之法而起,非於我我所起。故說我我所行相之見,名薩迦耶見。因經說見五取蘊,故計五蘊為我見所緣。正量別派則計唯心為我。如契經云:「我自為依怙,更有誰為依,由善調伏我,智者得生天。」此頌即說內心為我。何以知然?以無異蘊之我故,餘經亦說調伏心故。如契經云:「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故說我執所依之心,名我。
分別熾然論云:「我等於名言中亦於識上安立我名。由識能取後有,故識是我。」又引教云:「有契經說,調伏內心能得安樂。有契經說,由調伏我能得生天。故於內心安立為我。」又以理成立云:「能取蘊者謂我。識能取後有,故立識為我。」清辨論師不許阿賴耶識,故說取後有之識是意識。餘不許阿賴耶識者,當知亦爾。許阿賴耶識者,則計阿賴耶識為補特伽羅。彼等宗中,說二乘能證無實物之補特伽羅,然不許彼能證無實物之第二識(第六第八)。言補特伽羅無自立實物者,是說補特伽羅自相無實。非說補特伽羅所相識無實也。
巳二 破執
若謂自身五蘊即是我者,由蘊多故,一補特伽羅亦應有多我。若謂唯心是我,由眼識等差別,或由一一剎那有多識生滅差別,有多識故我亦應多。釋論說:「我應成多之過,於彼二派中為第一派出。或餘過失通難兩派。」此非說凡許我與多蘊是同體者,便能出過。是許我與蘊全無異者,乃能出過。他宗初不許爾。故先應難彼,若是假我與蘊同體異相,雖可無過。然汝計我蘊實有,故應成全無差別之一體。次乃難彼我應成多,或五蘊應成一也。契經說:「世間生時,唯一補特伽羅生。」故他宗亦不許有多我。
我應是實物者,由色等物有過去等差別,唯諸異法說名為蘊。汝說彼等是我,故我應是實物。然契經說:「苾芻當知,有五種法,唯名唯言唯是假音,謂過去時,未來時,虛空,湼槃,補特伽羅。」又有頌言:「如即攬支聚,假想立為車,世俗立有情,應知攬諸蘊。」故彼亦不許我為實物。
又見諸蘊之薩迦耶見,由於實物轉故,是緣實物之心,應非顛倒,如緣青黃等識。故斷薩迦耶見,應非令其同類相續不生名斷。應如斷緣青黃色等之識,唯斷緣薩迦耶見之欲貪,說名為斷也。復有過失,頌曰:
若如汝說,自蘊是我者,則無餘依般湼槃時,由五蘊斷故,我亦决定應斷。故成邊執之斷見。以汝等說緣所計我執常斷者,是邊見故。未般湼槃前諸剎那中,如五蘊剎那生滅,其我亦應一一剎那各別生滅。如憶宿命决不念曰:「我今此身昔[A14]已曾有。」如是亦不應說:「我於爾時為頂生王。」以彼時我,如身[A15]已滅,現在非有,汝許離彼前我,別有異性之義,受此生故。中論云:「非所取即我,彼有生滅故,云何以所取,而作能取者」又曰:「若五蘊是我,我應有生滅。」若前後剎那自性各異,應無能作之我。由業無所依故,業亦應無。則我與業果亦應無關係。
設作是念。前剎那造業,後剎那受果,無過失者。是則他人作業,應餘人受果。以他造業,餘受報故。如是亦犯造業失壞,未造受報等過失。中論云:「若謂有異者,離彼應有今,我住過去世,未死今我生,如是則斷滅,失壞諸業報,他作業此受,有如是等過。」此說若前後我自性各異,則後我不應觀待前我,即無前我後我亦應生。前我照常安住不死,今我應自生也。
辰二 破救
設有是念,前後剎那雖異,而是一相續,故無過咎。頌曰:
若謂諸真實異法,是一相續故無過者。此不應理。前文:「如依慈氏近密法。」觀察自性異法是一相續時,[A17]已說其過失。中論云:「若天異於人,是即為無常,若天異人者,是則無相續。」故自性互異諸法,是一相續,不應正理。未造業而受報,造業後失壞等過,仍不能免。頌曰:
故計自身諸蘊為我,與計內心為我,皆不應理。
卯二 成立彼計非理
非但以上文所說道理,諸蘊與內心非我。復有過失。頌曰:
世間有邊,等取無邊,二俱,雙非。世間常,無常,二俱,雙非。如來死後有,非有,二俱,雙非。身即命者,身異命者。許此十四見,為不應記故。此不應記見,一切部中咸誦持故,說蘊是我不應道理。若「世間」言目諸蘊者,自宗許諸蘊生滅,則應記世間無常。般湼槃後諸蘊皆無,汝亦應記世間有邊,如來死後非有。然問世間有邊等遮止授記,故計諸蘊是我不應道理。此中命者是我之異名。問世間亦是依我而問。問者意樂既是依神我而問,彼所別事尚屬非有,如何可記其能別法。若依假我而答,由彼問者尚非通達無我之法器,故亦不可作如是答。
卯三 明計即蘊是我之餘難
復有過失,頌曰:
若如汝說,則瑜伽師現見無我時,謂見一切法無我,是見苦諦無我相。爾時决定由見無有蘊等諸法名見無我,以計五蘊及心即是我故。然不許爾。故五蘊非我。問:不許諸蘊為我之宗,現見無我時,亦應見安立為我之補特伽羅畢竟非有,理相等故。答:未解微細正理者,不能答此難,茲當解釋。他宗計蘊與心為我者,是因未知我及補特伽羅等,唯由名言增上假立。謂要尋求假立之義有所得者乃能安立。故計五蘊或內心為我,成為有自性之我。現見無我時,應見彼我畢竟非有。故他宗計為內我之五蘊內心等性,亦應見為一切非有也。其許唯由假名安立,非由尋求假義而立之宗,則無彼失。
設作是念,業果關係時,由離五蘊更無別法,故所說我唯詮五蘊。見無我時,則詮外道所計神我。故見無我時,是離神我唯見諸行。不犯見無蘊等諸法之失。頌曰:
若謂見無我時,是離常住神我,見為非有。餘處所說之我,亦不可作別義解。則汝所說內心及蘊,皆非是我。便失汝自宗。
若謂業果關係時,不許外道所計之我於彼境轉,故無失壞自宗之過失者。此亦非理,汝於此時,說是神我,於業果關係時,則說是五蘊。如斯隨意轉計,非正理故。
若謂於業果時,決無神我為作業者及受果者,則五蘊上亦無此我,前[A18]已宣說。故說一切法無我時,不許我字詮五蘊者,則業果時亦應不許。若業果時許彼我字詮五蘊者。則說一切法無我時亦應許我字詮表五蘊。復有過失,頌曰:
若如汝宗,則瑜伽師現見無我時,應不通達色等真實義,以彼於爾時唯見無有外道所計之常我故。由緣色等有實執故,則緣色等生貪等煩惱,以未通達彼色等之本性真理故。如昔未曾嘗花中蜜汁者,僅見花上有鳥,猶不能知彼味甘美。如是諸瑜伽師先不曾知色等體性者,僅見蘊等法離常住之我,後仍不知色等體性,又如曾嘗花中蜜汁者,即見花中無鳥,非即不知彼味甘美,亦不能斷彼味之愛著。如是執著色等自性實有者,雖見無有常住之我,由何能斷緣色等所起之貪等耶。若見無有常住之我,即能斷除緣色等之貪等。任何有情,皆不為令神我快樂求可樂境,及恐常我痛苦避不可愛境。是故若無能斷貪等之因緣,則必不能解脫生死,猶如外道。
卯四 解釋說蘊為我之密意分五,辰一 解釋經說我見唯見諸蘊之義,辰二 依止餘經解釋蘊聚非我,辰三 破蘊聚之形狀為我,辰四 計蘊聚為我出餘妨難,辰五 佛說依六界等假立為我。初又分三,巳一 明遮詮遮遺所破是經密意,巳二 縱是表詮亦非說諸蘊即我,巳三 破救。今初
設作是說:吾等以聖教為量,諸分別量不能妨難。聖教中說唯蘊為我。如世尊說:「苾芻當知,一切沙門婆羅門等,所有執我,一切唯見此五取蘊。」頌曰:
若謂此經說蘊是我,便計五蘊為我者。然彼經非說諸蘊是我,佛說唯蘊之密意,是破計離蘊之我為我見所緣,是觀待世俗諦外道論,及為無倒顯示世俗諦中所有之我故。
由何知彼是破離蘊之我耶?曰:以餘經說色非我等,破色等是我故,餘經如何破。頌曰:
由餘經說色受想行識皆非是我,故前經略標:「唯見此五取蘊」者,非許諸蘊即我。是破計有離蘊之我。
設作是念:彼經言「唯見」,雖破異我,然言「唯見此五取蘊」。既說見五蘊。則明說諸蘊為我見所緣,故彼經意,是說諸蘊為我見所緣也。若如是者,則違餘經說諸蘊非我。以俱生我執薩迦耶見之所緣,定是我故。此於後經義,都無妨難。不爾則如前說違難極多。後亦當說。故知前經非說諸蘊即薩迦耶見之所緣,經言「唯見諸蘊」者,當知是說緣依蘊假立之我。計即蘊離蘊為我執所緣,皆[A19]已破故。
若有經中破除色等為我,當知彼經,亦破薩迦耶見所緣,依蘊假立能取諸蘊之我為有自性。以說色等非我之經,是依真實義而說故。若能取之我是無自性,則我所取之諸蘊自性亦定非有。故於色等遠離實執之貪著,亦應正理。
若將眾經互相配合,破除即蘊離蘊為我見之所緣,則知唯由名言增上,依蘊假立我名,安立此補特伽羅為無我義。此不共理,是內教大乘各宗論師解釋契經密意者所未能闡發之契經密意。今以精微教理無倒揭出。依此道理,亦顯安立所餘諸法法無我義,與前無別,披露諸佛最深密意,是此論師不共深旨。諸有智者,當善學習。
[A20]巳二 縱是表詮亦非說諸蘊即我
即使經說「唯見此五蘊」,是表詮門說蘊是我,然亦非說一一蘊皆是我。頌曰:
經說五蘊是我時,是說諸蘊總聚為我。非說一一蘊體皆是我。如言眾樹為林,是說樹聚為林,非說一一樹皆是林。此是他宗共許之喻,若謂許蘊總聚為我者。頌曰:
經說我為依怙,可調伏,為證者。若如汝宗,則彼蘊聚非是依怙亦非可調伏,非是證者。以唯蘊聚,無實物故。故蘊聚亦非我。經說我為依怙等,如云:「我自為依怙,亦自為怨家,若作善作惡,我自為證者。」此說我為依怙為證者。又云:「由善調伏我,智者得生天」此說我可調伏。
巳三 破救
若作是念:離有聚法別無總聚,能作依怙等果,即是有聚法。故我作依怙,可調伏,為證者亦應道理。破曰:汝之我名,時詮蘊聚,時詮有聚諸蘊,何得如是隨意轉計,此過如前[A21]已說。復有過失,頌曰:
若計蘊聚為我者,爾時車之支分堆聚一處亦應名車,以車與我,於自支聚安立不安立,二者相等故。如經云:「汝墮惡見趣,於空行聚中,妄執有有情,智者遠非有,如即攬支聚,假想立為車,世俗立有情,應知攬諸蘊。」
辰二 依止餘經解釋蘊聚非我
由前說道理,頌曰:
經說依止諸蘊假立有情,故唯蘊聚非即是我。此以量式立云:凡依他法而立者,非唯他法支聚,依他立故,如大種所造。如以大種為因,安立青等大種所造色與眼等根。然彼二法非唯大種相聚。如是以蘊為因安立為我,說唯蘊聚亦不應理。設作是念:若經云:「攬諸蘊聚」,雖不可說蘊聚即是補特伽羅,然經僅云:「攬諸蘊」而無聚字,不可證明蘊聚為安立補特伽羅之所依也。曰:不然!經舉喻云:「如即攬支聚」,說依支聚假立為車。次合法云:「應如攬諸蘊」,雖未明說聚字,勢必應有。故當知智者誦經之文句,而生歡喜。若謂瓶等不決定者,此亦不然,說瓶等唯色等聚亦不成故。彼亦與觀察我相同。如唯我之支聚為不可說為我,唯色等支聚亦不可說為瓶等,二者相同。
辰三 破蘊聚之形狀為我
設作是念:唯輪等堆積猶非是車,要輪等堆積,具足特殊車形,乃名為車。如是有情身中色等諸蘊之有形狀乃是自我。此亦不然。頌曰:
形狀唯色法乃有,汝宗應說唯色法是我,心心所等聚,應不立為我,以心心所等非有形故。非色法故。
辰四 計蘊聚為我出餘妨難
復有過失,頌曰:
由此取故,名能取者,即作者我。由取此故名所取事,即所作五蘊。言彼二為一體不應理者,謂安立蘊聚為我,不應道理。倘計色等蘊聚即是我者,則作業作者皆應成一。然非汝許,以大種與所造色,瓶與陶師皆應一故。中論云:「若薪即是火,作者業則一。」又云:「以薪與火理。說我與所取,及說瓶衣等,一切皆如是。」如不許火與薪為一,亦不應計我與所取為一,論說彼二相等故。
設作是念;此中全無能取蘊聚之作者,唯有所取蘊聚之所作業耳。此亦不然,頌曰:
若無作者,亦無無因之業故。中論云:「如破作作者,應知取亦爾,及餘一切法,亦應如是破。」此說以破作業作者有自性之理,當知亦破受與受者是有自性。言餘法者,顯句論云:「亦破能生所生,能去所去,能見所見,能相所相,能出所出,支與有支,德與有德,能量所量等法是自有性。智者應知唯是互相觀待而有。」此中總說一切能作所作,別說能量所量非有自性,許為觀待而有。故此觀待。當知更有不共互相觀待之理也。言取者,此中事字界「鄔跋札」,給以「羅札」字緣,猶能取故名之為取。若離作用則亦無事。故所取能取,俱名曰取。問曰:羅札字緣,表由此取之作用,云何可說通所取業?答:如聲明論云:「枳達與羅札是多分。」謂多分雖爾,然於作業可給羅札字緣,故通所取業亦不相違。中論亦云:「我不異於取,亦不即是取,而復非無取,亦不定是無。」此說我非異所取而有,亦非即是所取,復非不待所取,此我亦非全無。故非無作者而有作業。勝義空經,說無作者,有業有報。當知是破有自性之作者,非破名言支分假立之我。如經廣云:「補特伽羅無明隨轉,作諸福行。」解釋正理論雖說前經於無性宗不相符合,於唯識宗極為符順。然此宗安立補特伽羅之理,謂蘊之自性作者,名言中亦無。若名言中所有業報,則如後經所說能作業之補特伽羅,亦定許有。故不立所取即我,立我為彼之能取者,極為善哉。
辰五 佛說依六界等假立為我
若計諸蘊積聚即是我者,復有過失。頌曰:
佛於父子相見經中,說依於六界,謂地水火風識界,鼻孔等空界,及依六觸處,謂眼觸處乃至意觸處,假說名我,既說依於心,心所等法假立為我,故非彼地等任何一界即是我。亦非彼等積聚即立為我,故彼諸法若總若別皆非無始傳來我執心之所緣也。經云:「大王,六界,六觸處,十八意近行,是士夫補特伽羅。」士夫與補特伽羅是異名。六界,六觸處,十八意近行之三者,是所具之法。補特伽羅是能具之人。十八意近行,謂緣六種可愛境,生六種喜受。緣六種不可愛境,生六種憂受。緣六種中庸境,生六種捨受。由憂喜捨受之力,含意於色聲等境,數數馳逐,故名意近行。
如是諸蘊既非俱生我執所緣境,離諸蘊外亦無彼之所緣。故我執所緣境非有自性。諸瑜伽師,由見我無自性故,亦知我所是無自性。即能斷除一切有為生死繫縛,不受後有而得涅槃。是故五蘊若總若別,及離五蘊,皆不立為我見所緣。然善安立我見所緣補特伽羅。依此道理,便能安立補特伽羅是自性空。此觀察慧,是最利根求解脫者,至上莊嚴。於他宗中皆非有故。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一終
校注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9 冊 No. 44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2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子三 以緣起生破邊執分別
若汝於二諦俱破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者,則從無明生行識等,及從種子生芽苗等,此世俗生如何決定?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