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所說誦第七[1]
三四 羅陀相應[2]
一[3];一六五二(一一一)
[4]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滅」?佛告羅陀:「善哉所問,當為汝說。所謂有流者,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色愛樂,讚歎,攝受,染著。緣愛樂色故取,緣取故有,緣有故生,緣生故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如是純大苦聚斯集、起。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有流。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彼色不起愛樂,讚歎,攝受,染著。不愛樂,讚歎,攝受,染著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5],如是純大苦聚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如來所說有流,有流滅」。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六五三(一一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色斷知;受、想、行、識斷知。世尊!云何色斷知?受、想、行、識斷知」?佛告羅陀:「善哉所問,當為汝說。於色憂悲惱苦盡、離欲、滅、息、沒,是名色斷知;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息、沒,是名受、想、行、識斷知」。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六五四(一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摩拘羅山。時有[6]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尊者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尊者羅陀答言:「我為斷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復問:「汝為斷何等苦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為斷色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斷受、想、行、識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時諸外道出家聞尊者羅陀所說,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尊者羅陀,知諸外道出家去已,作是念:「我向如是說,將不毀謗世尊耶?如說說耶?如法說,法次法說耶?將不為他難問詰責,墮負處耶」?爾時尊者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說,得無過耶?將不毀謗世尊耶?不為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如說說耶?如法說,法次法說耶」?佛告羅陀:「汝成實說,不毀如來,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羅陀!色苦,為斷彼苦故,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苦,為斷彼苦故,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六五五(一一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7]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我為知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時諸外道聞羅陀所說,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說,得無毀謗世尊耶?將不令他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非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毀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色是苦,為知彼苦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是苦,為知彼苦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六五六(一一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為於色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為於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爾時,眾多外道出家,聞是已,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得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來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非法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羅陀!色憂悲惱苦,為斷彼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為斷彼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一六五七(一一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於色,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諸外道出家聞是語,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得無毀謗世尊耶?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受、想、行、識,見我、我所、我慢、使、繫著,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六五八(一一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於色,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寂、沒;受、想、行、識,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時眾多外道出家,聞是已,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將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8]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色有漏、有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寂、沒;受、想、行、識,有漏、障閡、熱惱、憂悲,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六五九(一一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有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於色,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諸外道聞是語已,心不喜,從坐起,呵責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將無謗世尊耶?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貪、恚、癡,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一六六〇(一一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至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問羅陀言:「汝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羅陀答言:「於色,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時諸外道聞是語已,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羅陀比丘晡時從禪覺,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說,具白佛言:「世尊!我之所說,不謗如來耶?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不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謗如來,不令他人難問呵責[9]墮負處也。如說說,如法說,[10]法次法說。所以者何?於色,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於受、想、行、識,欲、愛、喜,彼若盡、離欲、滅、寂、沒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1];一六六一(一二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所作。諸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所作」。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復問羅陀:「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世尊」![2]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告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不見是我、是我所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3];一六六二(一二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復問:「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世尊」!佛告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4];一六六三(一二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佛告羅陀:「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樂,守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故我說作苦邊」。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一六六四(一二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我當獨一靜處,專心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加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告羅陀曰:「善哉羅陀!能於佛前問如是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陀!當知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何等為有身?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有身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於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愛樂,無餘斷:捨、吐、盡、離欲、寂、沒,是名有身盡。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有身當知,有身集當斷,有身滅當證,有身滅道跡當修。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有身若知、若斷,有身集若知、若斷,有身滅若知、若證,有身滅道跡若知、若修已,羅陀!名斷愛離愛,轉結,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從坐起,作禮而去。
世尊如是教授已,羅陀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染色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益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5];一六六五(一二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諸比丘!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魔。羅陀!於意云何?色為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不」?答曰:「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羅陀![A1]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6];一六六六(一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魔所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告羅陀:「於意云何?色是常耶?為非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復問:「受、想、行、識,為是常耶?為無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佛告羅陀:「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曰:「不也,世尊」!「是故羅陀!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厭故不樂;[7]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8];一六六七( )
第三經亦如是。所異者,佛告羅陀:「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9]觀察非我、非我所。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不取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10];一六六八(一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當觀彼一切皆是死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餘如前說。
一八[11];一六六九(一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三一;一六七〇——一六八二( )
如是我觀察斷法,如是觀察滅法,觀察棄捨法,觀察無常法,觀察苦法,觀察空法,觀察非我法,觀察無常、苦、空、非我法,觀察病法,觀察癰法,觀察刺法、觀察殺法,觀察殺根本法,觀察病、癰、刺、殺、殺根本法:如是諸經,皆如上說。
三二;一六八三(一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觀察已,於色欲貪斷,欲[12]貪斷已,我說心善解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四五;一六八四——一六九六( )
如是比,十四經亦如上說。
四六[1];一六九七(一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爾時,世尊告羅陀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觀察斷法已,於色欲貪斷,[2]欲貪斷已,我說心善解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五一;一六九八——一七〇二( )
如當斷,如是當知,(當盡),當吐,當息,當捨,亦復如是[3]。
五二;一七〇三(一三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斷五受陰者,當求大師。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欲斷此五受陰,當求大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三——一一一;一七〇四——一七六二( )
如求大師,如是勝師者,順次師者,教誡者,勝教誡者,順次教誡者,通者,廣通者,圓通者,導者,廣導者,究竟導者,說者,廣說者,順次說者,正者,伴者,真知識者,親者,愍者,悲者,崇義者,安慰者,崇樂者,崇觸者,崇安慰者,欲者,精進者,方便者,勤者,勇猛者,固者,[A2]強者,堪能者,專者,心不退者,堅執持者,常習者,不放逸者,和合者,思量者,憶念者,覺者,知者,明者,慧者,受者,思惟者,梵行者,念處者,正勤者,如意足者,根者,力者,覺分者,道分者,止者,觀者,念身者,正憶念者,亦復如是[4]。
一一二;一七六三(一三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習於色者,隨魔自在,入於魔手,隨魔所欲,為魔所縛,不脫魔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不習色,如是沙門、婆羅門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欲,解脫魔縛,解脫魔繫。[5]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三——一二二;一七六四——一七七三( )
(如習),如是習近者,習著者,味者,決定著者,止者,使者,往者,選[6]擇者,不捨者,不吐者,如是等沙門、婆羅門隨魔自在,如上說。
一二三;一七七四(一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習[7]者,不隨魔自在,不入魔手,不隨魔所欲,非魔縛所縛,解脫魔繫。不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一三三;一七七五——一七八四( )
(如習),乃至吐色,亦復如是。
三五 見相應[1]
一;一七八五(一三三)
[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知[3]本際」?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繫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頭,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見,聞,覺,識,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見言:有我,有世間,有此世常,恆,不變易法,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復有見:非此我,非此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七八六(一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苦狐疑斷,於集[4]、滅、道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如是廣說,乃至作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七八七(一三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廣說如上,差別者:「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狐疑斷,於法、僧、苦、集、滅、道狐疑斷,如是廣說,乃至作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七八八(一三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何所是事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諸比丘!令彼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知本際」?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說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是色事起,於色繫著,於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色是常耶?為非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令彼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是觀者,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見,聞,覺,識,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見言:有我,有此世,有他世,有常,有恆,不變易,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復有見:非此我,非此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狐疑斷,於法、僧狐疑斷,是名比丘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諸聖弟子皆悉決定[5]向於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作苦後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七八九(一三七)
第二經亦如是,差別者:「於苦、集、滅、道狐疑斷」。
六;一七九〇(一三八)
第三經亦如是,差別者:「於佛,法,僧狐疑斷,於苦、集、滅、道狐疑斷」[6]。
七;一七九一(一三九)
[7]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何所著?何所見我?若未起憂悲惱苦令起,已起憂悲惱苦重令增廣」?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色有故,色起,色繫著故,於色見我,未起憂悲惱苦令起,已起憂悲惱苦重令增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於意云何?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曰:「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無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繫著,見我,若未起憂悲惱苦令起,已起憂悲惱苦重令增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復見,聞,覺,識,起,求,(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見有我,有世間,有此世,有他世,常、恆、不變易,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復有見;非此世我,非此世我所,非當來我,非當來我所,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狐疑斷,於法、僧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七九二(一四〇)
次經亦如是,差別者:「苦、集、滅、道狐疑斷」。
九;一七九三(一四一)
次經亦如是,差別者:「佛、法、僧、苦、集、滅、道狐疑斷」。
一〇;一七九四(一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未起我、我所、我慢、繫著、使起,已起我、我所、我慢、繫著、使重令增廣」?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二;一七九五——一七九六(一四三——一四四)
第二,第三經,亦復如上。
一三——一五;一七九七——一七九九(一四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若未起有漏、障礙、燒然、憂悲惱苦生,已起有漏、障礙、燒然、憂悲惱苦重令增廣」?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一六——一八;一八〇〇——一八〇二(一四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若三受於[8]世間轉」?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一九——二一;一八〇三——一八〇五(一四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三苦世間轉」?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二二——二四;一八〇六——一八〇八(一四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世八法世間轉」?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二五——二七;一八〇九——一八一一(一四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勝,我等,我卑」?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二八——三〇;一八一二——一八一四(一五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勝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三一——三三;一八一五——一八一七(一五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勝我者,無等我者,無卑我者」?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三四——三六[1];一八一八——一八二〇(一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恆,不變易法,如爾安住」?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三七——三九;一八二一——一八二三(一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如是我,彼一切不二、不異、不滅」?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四〇——四二[1];一八二四——一八二六(一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會,無說,無善趣、惡趣、業報,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眾生,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若此世、他世,見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四三——四五[2];一八二七——一八二九(一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四六——四八[3];一八三〇——一八三二(一五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諸眾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根隨空轉。輿床第五[4],四人持死人往塚間,乃至未燒可知。燒然已,骨白鴿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誑妄說。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四九——五一[5];一八三三——一八三五(一五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煩惱無因無緣」?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五二——五四[6];一八三六——一八三八(一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清淨無因無緣」?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五五——五七;一八三九——一八四一(一五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眾生無知無見,無因無緣」?時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五八——六〇;一八四二——一八四四(一六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7]時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六一——六三[8];一八四五——一八四七(一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謂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何等為七?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此七種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不轉、不變,不相逼迫。若福,若惡,若福惡;若苦,若樂,若苦樂;若士、梟士首,亦不逼迫。世間若命、若身,七身間間容刀往返,亦不害命,於彼無殺、無殺者,無繫、無繫者,無念、無念者,無教、無教者」?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六四——六六[9];一八四八——一八五〇(一六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作,教作;斷,教斷;[A3]煮,教[A4]煮;殺,教殺。害眾生,盜他財,行邪婬,知言妄語,飲酒。穿牆,斷鏁,偷奪,復道,害村,害城,害人民。以極利劍輪,剬[10]割斫截作大肉聚。作如是學,彼非惡因緣,亦非招惡。於恆水南殺害而去,恆水北作大會而來,彼非因緣福、惡,亦非招福、惡。惠施,調伏,護持,行利,同利,於此所作,亦非作福」?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六七——六九[11];一八五一——一八五三(一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於此十四百千生門,六十千六百五業,三業,二業,一業,半業:六十二道跡,六十二內劫,百二十泥黎,百三十根,三十六貪界,四十九千龍家,四十九千金翅鳥家,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家;七想劫,七無想劫;七阿修羅,七[A5]毘舍遮,七天,七人;七百海[12],七夢,七百夢;七嶮,七百嶮;七覺,七百覺;六生,十增進,八大士地。於此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究竟苦邊。彼無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我常持戒,受諸苦行,修諸梵行,不熟業者令熟,已熟業者棄捨,進退不可知。此苦樂常住,生死定量,譬如縷丸擲著空中,漸漸來下,至地自住。如是八萬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復如是」?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七〇——七二[13];一八五四——一八五六(一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風不吹,火不燃,水不流,箭不射,懷妊不產,乳不搆,日月若出、若沒、若明、若闇不可知」?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七三——七五;一八五七——一八五九(一六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此大梵自在造作自然,為眾生父」?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七六——七八[1];一八六〇——一八六二(一六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虛名;無色是我,餘則虛名;色非色是我,餘則虛名;非色非無色是我,餘則虛名。我有邊,餘則虛名;我無邊,餘則虛名;我有邊無邊,餘則虛名;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虛名。一想,種種想,多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餘則虛名」?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七九——八一[2];一八六三——一八六五(一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妄想;非色,非非色是我,餘則妄想。我有邊,餘則妄想;我無邊,餘則妄想;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妄想。我一想,種種想,少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八二——八四[3];一八六六——一八六八(一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八五——八七[4];一八六九——一八七一(一六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我常,世間我無常,世間我常無常,世間我非常非無常。我苦常,我苦無常,我苦常無常,我苦非常非無常。世間我自作,世間我他作,世間我自作他作,世間我[5]非自非他無因作。世間我苦自作,世間我苦他作,世間我苦自他作,世間我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八八——九〇;一八七二——一八七四(一七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涅槃。若離欲[6]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第四禪,是第一義般涅槃」?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九一——九三;一八七五——一八七七(一七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若麁四大色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復我欲界斷壞死後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復我色界死後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若得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我死後斷壞無所有,是名我正斷」?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三六 斷知相應[1]
一;一八七八(一七二)
[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法無常者,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何法無常?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八七九(一七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過去無常法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云何過去無常法?過去色是無常法,過去欲是無常法,彼法當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一八八〇——一八八五( )
(如過去),如是未來,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現在,(亦如是)[3]。
九;一八八六(一七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斷無常法故,當求大師。云何是無常法?謂色是無常法,為斷彼法,當求大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一六;一八八七——一八九三( )
(如無常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4]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當求大師,(共)八種經。
一七——四八八;一八九四——二三六五( )
(如大師),如是種種教[5]隨順,安,廣安,周普安,導,廣導,究竟導,說,廣說,隨順說,第[6]二伴,真知識,同意,愍,悲,崇義,崇安慰,樂,崇觸,崇安隱,欲,精進,方便,廣方便,堪能方便,堅固,[A6]強,健,勇猛,身心勇猛,難伏攝受,常學,不放逸,修,思惟,念,覺,知,明,慧,辯,思量,梵行,如意,念處,正懃,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憶念,一一八經,亦如上說。
四八九——二九二八;二三六六——四八〇五( )
如斷義,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亦如是[7]。
二九二九;四八〇六(一七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為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故,勤求大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三〇——二九三六;四八〇七——四八一三( )
如斷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如是八種救頭然譬經,如上廣說。
二九三七——三四〇八;四八一四——五二八五( )
如求大師,如是求種種教隨順教,如上廣說。
三四〇九——六七六八;五二八六——八六四五( )
如斷義,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滅義,沒義,亦復如是。
六七六九;八六四六(一七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斷無常故,當隨順[1]內身身觀住。何等法無常?謂色無常,為斷彼故,當隨順內身身觀住。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為斷彼故,當隨順內身身觀住」。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七〇——六七七六;八六四七——八六五三( )
如無常,如是過去色無常,未來色,現在色,過去未來色,過去現在色,未來現在色,過去未來現在色無常,斷彼故,當隨順內[2]身身觀住。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六七七七——六八六四;八六五四——八七四一( )
如隨順內身身觀住八種,如是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內受受觀,外受受觀,內外受受觀,內心心觀,外心心觀,內外心心觀,內法法觀,外法法觀,內外法法觀住,一一八經,亦如上說。
六八六五——七五三六;八七四二——九四一三( )
如斷無常義修四念處,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滅義,沒義故,隨順四念處,亦如上說。
七五三七;九四一四(一七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斷。為斷無常火故,隨修內身身觀住。云何為斷無常火故,隨順內身身觀住?謂色無常,為斷彼故,隨修內身身觀住。受,想,行,識無常,為斷彼故,隨修內身身觀住」。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三八——七五六〇;九四一五——九四三七( )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如內身身觀住八經,如是外身身觀八經,內外身身觀八經,如上說。
七五六一——七六三二;九四三八——九五〇九( )
如身念處二十四經,如是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二十四經如上說。
七六三三——八三〇四;九五一〇——一〇一八一( )
如當斷無常九十六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九十六經,亦如上說。
八三〇五;一〇一八二(一七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3]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斷。為斷無常火故,已生惡不善法當斷,起欲精勤,攝心令增長。斷何等無常法故,已生惡不善法,為斷故起欲方便,攝心增進?謂色無常故,受、想、行、識無常當斷故,已生惡不善法令斷,起欲方便,攝心增進」。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〇六——八三一二;一〇一八三——一〇一八九( )
如無常經,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亦如上說。
八三一三——八三三六;一〇一九〇——一〇二一三( )
如已生惡不善法當斷故,如是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廣故,起欲方便,攝心增進,八經亦如上說。
八三三七——八五六〇;一〇二一四——一〇四三七( )
如當斷無常三十二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三十二經,廣說如上。
八五六一;一〇四三八(一七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當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當斷何等法無常?謂當斷色無常,當斷受、想、行、識無常故,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如經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五六二——八五六八;一〇四三九——一〇四四五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亦如上說。
八五六九——八五九二;一〇四四六——一〇四六九( )
如修欲定,如是精進定,意定,思惟定,亦如是。
八五九三——八八一六;一〇四七〇——一〇六九三( )
如當斷三十二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三十二經,亦如上說。
八八一七;一〇六九四(一八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當修信根。斷何等無常法?謂當斷色無常,當斷受、想、行、識無常故,修信根」。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八一八——八八二四;一〇六九五——一〇七〇一( )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八八二五——八八五六;一〇七〇二——一〇七三三( )
如信根八經,如是修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八經亦如上說。
八八五七——九一三六;一〇七三四——一一〇一三( )
如當斷四十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四十經亦如上說。
九一三七;一一〇一四(一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當修信力。斷何等無常故當修信力?謂斷色無常故當修信力,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信力」。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一三八——九一四四;一一〇一五——一一〇二一( )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亦如上說。
九一四五——九一七六;一一〇二二——一一〇五三( )
如信力,如是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八經亦如上說。
九一七七——九四五六;一一〇五四——一一三三三( )
如當斷四十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四十經,亦如上說。
九四五七;一一三三四(一八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修念覺分。斷何等法無常故修念覺分?謂斷色無常,修念覺分;當斷受、想、行、識無常,修念覺分」。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四五八——九四六四;一一三三五——一一三四一( )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八經如上說。
九四六五——九五一二;一一三四二——一一三八九( )
如念覺分八經,如是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一一八經,亦如上說。
九五一三——九九〇四;一一三九〇——一一七八一( )
如當斷五十六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五十六經,如上說。
九九〇五;一一七八二(一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當修正見。斷何等無常法火故當修正見?斷色無常故,當修正見;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正見」。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九〇六——九九一二;一一七八三——一一七八九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九九一三——九九六八;一一七九〇——一一八四五( )
如正見八經,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一一八經,亦如上說。
九九六九——一〇四一六;一一八四六——一二二九三( )
如當斷六十四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六十四經,亦如上說。
一〇四一七;一二二九四(一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苦習盡道。斷何等無常法故,當修苦習盡道?謂斷色無常故,當修苦習盡道;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苦習盡道」。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四一八——一〇四二四;一二二九五——一二三〇一( )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一〇四二五——一〇四四八;一二三〇二——一二三二五( )
如苦習盡道八經,如是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4],一一八經,亦如上說。
一〇四四九——一〇六七二;一二三二六——一二五四九( )
如當斷三十二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三十二經,亦如上說。
一〇六七三;一二五五〇(一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無餘。為斷無常火故,當修無貪法句。斷何等法無常故,當修無貪法句?謂當斷色無常故,修無貪法句;斷受、想、行、識無常故,修無貪法句」。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六七四——一〇六八〇;一二五五一——一二五五七( )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一〇六八一——一〇六九六;一二五五八——一二五七三( )
如當修無貪法句八經,如是無恚,無癡諸句正句法句,[5]一一八經,如上說。
一〇六九七——一〇八六四;一二五七四——一二七四一( )
如當斷二十四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二十四經,亦如上說。
一〇八六五;一二七四二(一八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為斷無常火故,當修止。斷何等法無常故,當修止?謂斷色無常故當修止,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止」。如是廣說,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八六六——一〇八七二;一二七四三——一二七四九( )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
一〇八七三——一〇八八〇;一二七五〇——一二七五七( )
如修止八經,如是修觀八經,亦如上說。
一〇八八一——一〇九九二;一二七五八——一二八六九( )
如當斷十六經,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一一十六經,亦如上說。
一〇九九三;一二八七〇( )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正觀者,於色生厭,受、想、行、識生厭;厭已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九九四;一二八七一( )
如無常,如是動搖,旋轉,尫瘵,破壞,飄疾,朽敗,危頓,不恆,不安,變易,惱苦,災患,魔邪,魔勢,魔器,如沫,如泡,如芭蕉,如幻,微劣,貪嗜,殺摽,刀劍,疾妬,相殘,損減,衰耗,繫縛,搥打,惡瘡,癰疽,利刺,煩惱,讁罰,陰蓋,過患處,愁慼,惡知識,苦,空,非我,非我所,怨家,連鏁,非義,非安慰,熱惱,無蔭,無洲,無覆,無依,無護,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憂悲法,惱苦法,無力法,羸劣法,不可欲法,誘引法,將養法,有苦法,有殺法,有惱法,有熱法,有相法,有吹法,有取法,深嶮法,難澁法,不正法,兇暴法,有貪法,有恚法,有癡法,不住法,燒然法,罣閡法,災法,集法,滅法,骨聚法,肉段法,執炬法,火坑法,如毒蛇,如夢,如假借[1],如樹果,如屠牛者,如殺人者,如觸[2]露,如淹水,如駛流,如織縷,如輪涉[3]水,如跳杖,如毒瓶,如毒身,如毒華,如毒果,煩惱動。如是比[4],乃至「斷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當修止、觀[5]。斷何等法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修止、觀?謂斷色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故,修止、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九九五;一二八七二(一八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不[6]成就,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九九六;一二八七三( )
如成就不成就,如是知不知,親不親,明不明,識不識,察不察,量不量,覆不覆,種不種,掩不掩,映翳不映翳,亦如是。如〔是〕知,如是識,解,受,求,辯,觸[7],證,亦復如是。如貪,如是恚,癡,瞋,恨,呰,執,嫉,慳,幻,諂,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放逸,矜高,曲偽[8],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下[9]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欲愛,瞋恚,睡眠,掉悔,疑,[A7]惛悴,蹁躚,贔屓,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10],不堪任滅色作證。何等為一法?所謂惱苦。以惱苦映翳故,不堪任於色滅盡作證,不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何等一法?謂惱苦。此一法不映翳故,堪任於色滅盡作證,堪任於受、想、行、識滅盡作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1]。
三七 天相應[1]
一;一二八七四(八六一)
[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二八七五(八六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八百歲,是化樂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化樂天壽八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二八七六(八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間千六百歲,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歲,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愚癡無聞凡夫,於彼命終,生地獄、畜生、餓鬼中。多聞聖弟子,於彼命終,不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五;一二八七七——一二八八八( )
如佛說六經[3],如是異比丘問六經,佛問諸比丘六經,亦如是說。
一六;一二八八九(八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一二八九〇(八六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一二八九一(八六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不得解脫,以欲法、念法、樂法故,取中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無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槃。若不如是,或復即以此欲法、念法、樂法功德,生大梵天中,或生梵輔天中,或生梵身天中」。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一二八九二(八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於此等法,心生厭離,怖畏,防護。厭離、防護已,於甘露法界以自饒益,此則寂靜,此則勝妙,所謂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〇;一二八九三(八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不解脫,而以彼〔法〕欲法、念法、樂法,取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取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彼以欲法、念法、樂法,生自性光音天。若不爾者,生無量光天。若不爾者,生少光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一二八九四(八六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貪喜捨住,正念、正智,覺身樂,聖人能說能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若不爾者,以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於色[4]、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若不爾者,以彼法欲、法念、法樂,生遍淨天。若不爾者,生無量淨天。若不爾者,生少淨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一二八九五(八七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若不如是憶念,而於色、受、想、行、識思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乃至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或生因性果實天。若不爾者,生福生天。若不爾者,生少福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二六;一二八九六——一二八九九( )
如四禪,如是四無色定,亦如是說。
二七[5];一二九〇〇(八七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風雲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遊戲,如是念時,風雲則起」。
二八——三三;一二九〇一——一二九〇六( )
如風雲天,如是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四七;一二九〇七——一二九二〇( )
(如佛)說,如是異比丘問佛,佛問諸比丘,亦如是說。
四八;一二九二一(八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夜闇中,天時小雨,電光焰照。佛告阿難:「汝可以傘蓋覆燈持出」。尊者阿難即受教,以傘蓋覆燈,隨佛後行。至一處,世尊微笑。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不以無因緣而笑,不審世尊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來不以無因緣而笑。汝今持傘蓋覆燈隨我而行,我見梵天,亦復如是持傘蓋覆燈隨拘隣比丘後行;釋提桓因,亦復持傘蓋覆燈隨摩訶迦葉後行;袟栗帝羅色吒羅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舍利弗後行;[A8]毘樓勒迦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大目揵連後行;[A9]毘樓匐叉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摩訶拘絺羅後行;[A10]毘沙門天王,亦持傘蓋覆燈隨摩訶劫賓那後行」。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 修證相應[1]
一[2];一二九二二(八七三)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善好調伏眾,何等為四?謂比丘調伏,比丘尼調伏,優婆塞調伏,優婆夷調伏,是名四眾」。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5];一二九二三——一二九三〇( )
如調伏,如是辯,柔和,無畏,多聞,通達法,說法,法次法向,隨順法行,亦如是說。
一〇[6];一二九三一(八七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子,何等為三?有隨生子,有勝生子,有下生子。何等為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子亦隨學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隨生子。何等為勝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子則能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勝生子。云何下生子?若子父母,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子不能受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戒,是名下生子」。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二九三二( )
如五戒,如是信、戒、施、聞、慧經,亦如是說。
一二;一二九三三(八七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一二九三四(八七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一二九三五(八七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為斷斷?謂比丘[7]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為修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8];一二九三六(八七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斷」。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9];一二九三七(八七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云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云何隨護斷?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淨[10]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云何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二五;一二九三八——一二九四六( )
如四念處,如是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止[11]觀修習,亦如是說。
二六;一二九四七(八八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作世間建立,彼一切皆依於地。如是比丘修習禪法,一切皆依不放逸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比丘不放逸者,能修四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一二九四八(八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能斷貪欲,瞋恚,愚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三二;一二九四九——一二九五三( )
如斷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調伏貪欲、瞋恚、愚癡,貪欲究竟,瞋恚、愚癡究竟、出要,遠離,涅槃,亦如是說。
三三[1];一二九五四(八八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黑沉水香,是眾香之上,如是種種善法,不放逸最為其上。譬如堅固之香,赤栴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一切皆不放逸為根本;如是乃至涅槃。譬如水陸諸華,優鉢羅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為根本;乃至涅槃。譬如陸地生華,摩利沙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乃至涅槃。譬如比丘!一切畜生跡中,象跡為上,如是一切諸善法,不放逸最為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畜生,獅子為第一,所謂畜生主,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屋舍、堂閣,以棟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譬如一切閻浮果,唯得閻浮名者,果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譬如[2]一切俱[A11]毘陀羅樹,薩婆耶旨羅俱[A12]毘陀羅樹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諸山,以須彌山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金,以閻浮提金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衣中,伽尸細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色中,以白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眾鳥,以金翅鳥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諸王,轉輪聖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天王,四大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三十三天,以帝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焰摩天中,以宿焰摩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兜率陀天,以兜率陀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化樂天,以善化樂天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他化自在天,以善他化自在天子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梵天,大梵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閻浮提一切眾流,皆順趣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以容受故,如是一切善法,皆順不放逸;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雨渧皆歸大海,如是一切善法,皆順趣不放逸海;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薩羅,阿耨大薩羅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閻浮提一切河,四大河為第一,謂恆河、新頭、博[3]叉、司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眾星光明,月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第一;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諸大身眾生,羅睺羅阿修羅最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諸受五欲者,頂生王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欲界諸神力,天魔波旬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眾生——無足、兩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無想,如來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所有諸法——有為、無為,離貪欲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諸法眾,如來眾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譬如一切所有諸界苦行、梵行,聖界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如上說,乃至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4]。
三四[1];一二九五五(八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禪:有禪三昧善非正受善,有禪正受善非三昧善,有禪三昧善亦正受善,有禪非三昧善非正受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住三昧善非住正受善,有禪住正受善非住三昧善,有禪住三昧善亦住正受善,有禪非住三昧善亦非住正受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起善非正受起善,有禪正受起善非三昧起善,有禪三昧起善亦正受起善,有禪非三昧起善亦非正受起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時善非正受時善,有禪正受時善非三昧時善,有禪三昧時善亦正受時善,有禪非三昧時善亦非正受時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處善非正受處善,有禪正受處善非三昧處善,有禪三昧處善亦正受處善,有禪非三昧處善亦非正受處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迎善非正受迎善,有禪正受迎善非三昧迎善,有禪三昧迎善亦正受迎善,有禪非三昧迎善亦非正受迎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念善非正受念善,有禪正受念善非三昧念善,有禪三昧念善亦正受念善,有禪非三昧念善亦非正受念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念不念善非正受念不念善,有禪正受念不念善非三昧念不念善,有禪三昧念不念善亦正受念不念善,有禪非三昧念不念善亦非正受念不念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來善非正受來善,有禪正受來善非三昧來善,有禪三昧來善亦正受來善,有禪非三昧來善亦非正受來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惡善非正受惡善,有禪正受惡善非三昧惡善,有禪三昧惡善亦正受惡善,有禪非三昧惡善亦非正受惡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方便善非正受方便善,有禪正受方便善非三昧方便善,有禪三昧方便善亦正受方便善,有禪非三昧方便善亦非正受方便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止善非正受止善,有禪正受止善非三昧止善,有禪三昧止善亦正受止善,有禪非三昧止善亦非正受止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舉善非正受舉善,有禪正受舉善非三昧舉善,有禪三昧舉善亦正受舉善,有禪非三昧舉善亦非正受舉善。復次、四種禪:有禪三昧捨善非正受捨善,有禪正受捨善非三昧捨善,有禪三昧捨善亦正受捨善,有禪非三昧捨善亦非正受捨善」。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一二九五六(八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三明,何等為三?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一二九五七(八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云何無學宿命智證通?謂聖弟子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成壞;我及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性,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A13]壽分齊;我及眾生於此處死、餘處生,於餘處死、此處生,有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受。種種宿命事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證明。云何生死智證明?謂聖弟子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色、惡色,上色、下色,向於惡趣,隨業受生,如實知;如此眾生,身惡行成就,口惡行成就,意惡行成就,謗聖人,邪見受邪法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惡趣泥犁中;此眾生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謗毀聖人,正見成就,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人中,是名生死智證明。云何漏盡智證明?謂聖弟子,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漏盡智證明」。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3];一二九五八(八八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而作是說:「此則婆羅門三明,此則婆羅門三明」。爾時,世尊告婆羅門言:「云何名為婆羅門三明」?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婆羅門父母具相,無諸瑕穢;父母七世相承,無諸譏論;世世相承,常為師長,辯才具足;誦諸經典,物類名字,萬物差品,字類分合,歷世本末,此五種記悉皆通達;容色端正,是名瞿曇!婆羅門三明」。佛告婆羅門:「我不以名字言說為三明也。賢聖法門[4],說真要實三明,謂賢聖知見,賢聖法律,真實三明」。婆羅門白佛:「云何瞿曇!賢聖知見,賢聖法律所說三明」?佛告婆羅門;「有三種無學三明,何等為三?謂無學宿命智證明,無學生死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如上經廣說。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婆羅門!是為聖法律所說三明」。婆羅門白佛:「瞿曇!是真三明」。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三八;一二九五九(八八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瞿曇!我名信」。佛告婆羅門:「所謂信者,信增上,戒、[5]聞、捨、慧,是則為信,非名字是信也」。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三九;一二九六〇(八八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相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名增益」。佛告婆羅門:「所謂增益者,信增益,戒、聞、捨、慧增益,是為增益,非名字為增益也」。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四〇;一二九六一(八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問訊安否。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名等起」。佛告婆羅門:「夫等起者,謂起於信,起戒、聞、捨、慧,是為等起,非名字為等起也」。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四一[6];一二九六二(八九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無為法及無為道跡。諦聽,善思。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云何為無為道跡?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7],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為道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六一;一二九六三——一二九八二( )
如無為,如是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無漏,覆蔭,洲渚,濟渡,依止,擁護,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流通,清涼,微妙,安隱,無病,無所有,涅槃,亦如是說。
六二[8];一二九八三(八九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湖池,廣長五十由旬,深亦如是。若有士夫,以一毛端,渧彼湖水,云何比丘?彼湖水為多,為士夫毛端一渧水多」?比丘白佛:「世尊!士夫毛端尠少耳,湖水無量千萬億倍,不得為比」。佛告比丘:「具足見真諦,正見具足世尊弟子,見真諦果,正無間等。彼於爾時,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所斷諸苦,甚多無量,如大湖水,所餘之苦,如毛端渧水」。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三——七〇;一二九八四——一二九九一( )
如毛端渧水,如是草籌之端渧水,亦如是。如湖池水,如是薩羅多吒伽,恆水,耶扶那,薩羅㳛,伊羅跋提,摩醯,大海,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 入界陰相應[1]
一[2];一二九九二(八九二)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內六入處,云何為六?謂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於此六法觀察忍,名為信行,超[A14]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命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名為法行,超昇離生,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乃至未終,要得須陀洹果。若此諸法,如實正智觀察,三結已盡、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決定不墮[4]惡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此等諸法,正智觀察,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〇[5];一二九九三——一三〇〇一( )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界身,五陰,亦如上說。
一一;一三〇〇二(八九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生,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壞種子,種種子。此諸種子,不斷、不破、不腐、不傷、不穿,堅新,得地界不得水界,彼諸種子不得生長增廣。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諸種子不得生長增廣。要得地界、水界,彼諸種子得生長增廣。如是(行)業,煩惱有愛、見、慢、無明而生行,若有業而無煩惱、愛、見、無明者,行則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二一;一三〇〇三——一三〇一二( )
如行,如是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亦如是說。
二二;一三〇一三(八九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我世間,於世間及世間集,不如實[6]知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為解脫、為出、為離,離顛倒想,亦不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我於世間及世間集,如實知故,是故我於諸天、世人,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眾生,為得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具足住,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三〇;一三〇一四——一三〇二一( )
如〔是〕世間、世間集,[7](如是)世間集、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8]、世間滅道跡,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道跡、世間滅道跡,世間集、世間滅、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世間集、世間滅、世間集道跡、世間滅道跡、世間味、世間患、世間出,(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一三〇二二(八九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愛,何等為三?謂欲愛,色愛,無色愛。為斷此三愛故,當求大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八一;一三〇二三——一三〇七二( )
如求大師,如是次師,教師,廣導師,度師,廣度師,說師,廣說師,隨說師,阿闍梨,同伴,真知識,[9]善友,哀愍,慈悲,欲義,欲安,欲樂,欲觸,欲通,欲者,精進者,方便者,出者,堅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攝者,常[10]學者,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憶念者,覺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識者,慧者,分別者,念處,正勤,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思惟求,亦如是說[11]。
八二;一三〇七三(八九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有漏,何等為三?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為斷此三有漏故,當求大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三——一三二;一三〇七四——一三一二三( )
如求大師,如是乃至求正思惟,亦如是說。
一三三[12];一三一二四(八九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羅睺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不憶念,於其中間,盡諸有漏」?佛告羅睺羅:「有內六入處,何等為六?謂眼入處,耳、鼻、舌、身、意入處。此等諸法,正智觀察,盡諸有漏,正智心善解脫,是名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四——一四二[13];一三一二五——一三一三三( )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一四三;一三一三四(八九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眼欲貪斷,欲貪斷者,是名眼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四——一五二;一三一三五——一三一四三( )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一五三[14];一三一四四(八九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眼生、住、成就顯現,苦生,病住,老死顯現。如是乃至意,亦如是說,若眼滅、息、沒,苦則滅,病則息,老死則沒。乃至意,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四——一六二;一三一四五——一三一五三( )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一六三[15];一三一五四(九〇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眼味著者,則生上煩惱;生上煩惱者,於諸染污心不得離欲,彼障礙亦不得斷。乃至意入處,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四——一七二;一三一五五——一三一六三( )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一七三;一三一六四(九〇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世間所作,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依內六入處而得建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四——一八二;一三一六五——一三一七三( )
如內六入處,如是外六入處,乃至五陰,亦如是說。
一[2];一三一七四(九〇二)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於一切如來最第一,乃至聖戒亦如是說」。
二;一三一七五(九〇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世間眾生所作,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法——有為、無為,離貪欲法最為第一,如是廣說,乃至聖戒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三一七六(九〇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世間眾生,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諸眾,如來聲聞眾最為第一,如是廣說,乃至聖戒」。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4]。
四[5];一三一七七(一一二一)
[6]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16]毘羅衛國尼拘律園。時有眾多釋氏,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諸釋氏:「汝等諸瞿曇!於法齋日及神足月,受持齋戒,修功德不」?諸釋氏白佛言:「世尊!我等於諸齋日,有時得受齋戒,有時不得。於神足月,有時齋戒、修諸功德,有時不得」。佛告諸釋氏:「瞿曇!汝等不獲善利,汝等是憍慢者,煩惱人,憂悲人,惱苦人,何故於諸齋日,或得齋戒或不得?於神足月,或得齋戒作諸功德或不得?諸瞿曇!譬人求利,日日增長:一日一錢,二日兩錢,三日四錢,四日八錢,五日十六錢,六日三十二錢,如是士夫日常增長,八日、九日,乃至一月,錢財轉增廣耶」?長者白佛:「如是,世尊」!佛告釋氏:「云何瞿曇!如是士夫錢財轉增,當得自然錢財增廣,復欲令我於十年中,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寧得以不」?釋氏答言:「不也,世尊」!佛告釋氏:「若得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喜樂,心樂多住禪定以不」?釋氏答言:「不也,世尊」!佛告釋氏:「且置年歲,寧得十月、九月、八月、乃至一月喜樂,心樂多住禪定以不?復置一月,寧得十日、九日、八日、乃至一日一夜喜樂,心樂禪定多住以不」?釋氏答言:「不也,世尊,」!佛告釋氏:「我今語汝:我聲聞中,有直心者,不諂、不幻,我於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緣,彼人則能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斯有是處。復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日暮)教化,至其明旦能令勝進,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勝進,以是因緣,得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禪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彼士夫先得須陀洹故」。釋氏白佛:「善哉世尊!我從今日,於諸齋日當修齋戒,乃至八支;於神足月,受持齋戒,隨力惠施,修諸功德」。佛告釋氏:「善哉瞿曇!為真實要」。佛說此經已,時諸釋種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7];一三一七八(一一二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17]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釋氏,集論議堂,作如是論議。時有釋氏語釋氏難提:「我有時得詣如來恭敬供養,有時不得;有時得親近供養知識比丘,有時不得。又復不知有諸智慧優婆塞,有餘智慧優婆塞、智慧優婆夷疾病困苦,復云何教化,教誡說法?今當共往詣世尊所,問如此義,如世尊教,當受奉行」。爾時,難提與諸釋氏,俱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釋氏,集論議堂,作如是論議:有諸釋氏語我言:難提!我等或時見如來恭敬供養,或時不見;或時往見諸知識比丘親近供養,或時不得。如是廣說,乃至如佛所教誡,當受奉行。我等今日請問世尊:若智慧優婆塞,有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云何教化,教誡說法」?佛告難提:「若有智慧優婆塞,當詣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種穌息處而教授之,言:仁者!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以是三種穌息處而教授已,當復問言:汝顧戀父母不?彼若有顧戀父母者,當教令捨,當語彼言:汝顧戀父母,得活者可顧戀耳,既不由顧戀而得活,用顧戀為?彼若言:不顧戀父母者,當歎善隨喜。當復問言:汝於妻子、奴僕、錢財、諸物,有顧念不?若言顧念,當教令捨,如捨顧戀父母法。若言不顧念,歎善隨喜。當復問言:汝於人間五欲顧念以不?若言顧念,當為說言:人間五欲,惡露不淨,敗壞臭處,不如天上勝妙五欲。教令捨離人間五欲,教令志願天上五欲。若復彼言:心已遠離人間五欲,先已顧念天勝妙欲,歎善隨喜。復語彼言:天上妙欲,無常、苦、空、變壞之法,諸天上有身,勝天五欲。若言已捨顧念天欲,顧念有身勝欲,歎善隨喜。當復教言:有身之欲,亦復無常、變壞之法,有行滅涅槃、出離之樂,汝當捨離有身顧念,樂於涅槃寂滅之樂,為上為勝!彼聖弟子已能捨離有身顧念,樂涅槃者,歎善隨喜。如是難提!彼聖弟子,先後次第教誡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猶如比丘百歲壽命,解脫涅槃」。佛說此經已,釋氏難提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六[8];一三一七九(一一二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18]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釋氏,名曰菩提,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為世尊親屬」。佛告菩提:「莫作是語,我得善利,得與世尊親屬!(故然)菩提!所謂善利者,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故菩提!當作是學:我當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說此經已,釋氏菩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七[9];一三一八〇(一一二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19]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聖弟子,得於佛不壞淨成就時,若彼諸天,先得於佛不壞淨戒成就因緣往生者,皆大歡喜歎言:我以得於佛不壞淨成就因緣故來生於此善趣天上,彼聖弟子今得於佛不壞淨成就,以是因緣亦當復來生此善趣天中。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10];一三一八一(一一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一三一八二(一一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須陀洹分,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須陀洹分」。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11];一三一八三(一一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當知是須陀洹」。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七;一三一八四——一三一九〇( )
如不分別說,如是分別: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一一經如上說。
一八;一三一九一(一一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一三一九二(一一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是名須陀洹果。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是名斯陀含果。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何等為阿羅漢果?若彼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阿羅漢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〇;一三一九三(一一三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彼處有比丘經行,於彼處四沙門果中得一一果者,彼比丘盡其形壽,常念彼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二三;一三一九四——一三一九六( )
如經行處,如是住處,坐處,臥處,亦如是說。
二四——四七;一三一九七——一三二二〇( )
如(是)比丘,如是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一四經如上說。
四八[12];一三二二一(一一三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四食,於四大眾生,安立饒益攝受。何等為四?謂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如是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一三二二二(一一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於佛不壞淨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於法不壞淨;於諸聞法可意愛念;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〇[13];一三二二三(一一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於佛不壞淨成就者,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若法;(若僧);若慳垢纏眾生所,心離慳垢眾,多住行解脫施,常施,樂於捨,等心行施;聖戒成就,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14];一三二二四(一一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是四種福德潤澤、善法潤澤、安樂食,彼聖弟子功德果報,不可稱量得爾所福、爾所果報;然彼多福,墮大功德積聚數,如前五河譬經說,乃至說偈」。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二;一三二二五(一一三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四十天子,極妙之色,夜過晨朝,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諸天子:「善哉!善哉!諸天子!汝等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時(一)天子從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於佛不壞淨,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法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僧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聖戒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時四十天子,各於佛前,自記說須陀洹果已,即沒不現。
五三——六二;一三二二六——一三二三五( )
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天子,八百天子,十千天子,二十千天子,三十千天子,四十千天子,五十千天子,六十千天子,七十千天子,八十千天子,各於佛前,自記說須陀洹果已,即沒不現。
四一 大迦葉相應[1]
一[2];一三二三六(一一三六)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如月譬住,如新學慚愧、軟下,攝心斂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臨深登[A20]峰,攝心斂形,難速前進。如是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御心斂形而入他家。迦葉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諸高慢,御心[A21]控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臨深登[A22]峰,御心[A23]控形,正觀而進。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比丘為何等像類,應入他家」?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於他家心不縛著貪樂,於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亦不自舉,亦不下人,如是像類比丘,應入他家」。爾時,世尊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佛告比丘:「比丘之法,常如是不著、不縛、不染心而入他家。唯迦葉比丘,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入他家。於他得利及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不自舉,不下人,其唯迦葉比丘應入他家」。爾時,世尊復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以不」?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其唯迦葉比丘,心常如是,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入於他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像類比丘,應清淨說法」?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作如是心,為人說法:何等人於我起淨信心?為本已、當得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如是說者,名不清淨說法。若復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此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眾生聞正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名清淨說法。唯迦葉比丘,有如是清淨心為人說法,以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如是說法,於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為人說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4];一三二三七(一一三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彼當施我莫令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以如是心而至他家,若他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則屈辱,以是因緣其心退沒,自生障閡。若復比丘欲入他家,作如是念: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頓施非漸施,多施非少施,勝施非陋施,速施非緩施!作如是念而至他家,若彼不施,乃至緩施,是比丘心不屈辱,亦不退沒,不生障礙。唯迦葉比丘,作如是念而入他家。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作如是念而入他家:出家之人,卒至他家,何由得施非不施,乃至速施非緩施」!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5];一三二三八(一一三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時尊者摩訶迦葉,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尊者摩訶迦葉:「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今諸[6]比丘難可教授,或有比丘不忍聞說」。佛告摩訶迦葉:「汝何因緣作如是說」?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見有兩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難弟子;二名阿浮[A24]毘,是摩訶目揵連弟子。彼二人共諍多聞,各言:汝來!當共論議。誰所知多?誰所知勝」?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以扇扇佛。語尊者摩訶迦葉言:「且止,尊者摩訶迦葉!且忍,尊者迦葉!此年少比丘,少智、惡智」。尊者摩訶迦葉語尊者阿難言:「汝且默然,莫令我於僧中問汝事」。時尊者阿難,即默然住。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槃稠[7]比丘、阿浮[A25]毘比丘所,作是言:大師語汝」。時彼比丘,即受教至槃稠比丘、阿浮[A26]毘比丘所,作是言:「大師語汝」。時槃稠比丘、阿浮[A27]毘比丘答言:「奉教」。即俱往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實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二比丘白佛言:「實爾,世尊」!佛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說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A28]毘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等法,而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二比丘白佛:「不也,世尊」!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而自調伏,自止息,自求涅槃耶」?二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二比丘:「汝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汝愚癡人!應共諍論,誰多、誰勝耶」?時二比丘前禮佛足,重白佛言:「悔過,世尊!悔過,善逝!我愚、我癡,不善、不辯,而共諍論」。佛告二比丘:「汝[8]實知罪悔過,愚癡、不善、不辯而共諍論。今已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我今受汝,憐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於未來世律儀戒生,終不退減」。時二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四[9];一三二三九(一一三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佛告迦葉:「汝當教授教誡諸比丘,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今諸比丘難可為說法,若說法者,當有比丘不忍、不喜」。佛告迦葉:「汝見何等因緣而作是說」?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於諸善法無信敬心,若聞說法,彼則退沒。若惡智人,於諸善法無精進、慚愧、智慧,聞說法者,彼則退沒。若人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身行慠暴,忿恨、失念、不定、無智,聞說法者,彼則退沒。世尊!如是比諸惡人者,尚不能令心住善法,況復增進!當知是輩,隨其日夜,善法退減,不能增長。世尊!若有士夫,於諸善法信心清淨,是則不退。於諸善法,精進、慚愧、智慧,是則不退。不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則不退。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忿、不恨,定心、正念、智慧,是則不退。如是人者,於諸善法日夜增長,況復心住!此人日夜常求勝進,終不退減」。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於諸善法無信心者,是則退減。亦如迦葉次第廣說」。時尊者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五[10];一三二四〇(一一四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汝當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所以者何?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教誡教授,汝亦應爾」。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今諸比丘,難可為說法,教誡教授。有諸比丘,聞所說法,不忍、不喜」。佛告摩訶迦葉:「汝何因緣作如是說」?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迦葉:「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告迦葉:「昔日,阿練若比丘,於阿練若比丘所,歎說阿練若法;於乞食比丘所,歎說乞食功德;於糞掃衣比丘所,歎說糞掃衣功德;若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智慧漏盡身作證比丘所,隨其所行,讚歎稱說。迦葉!若於阿練若所歎說阿練若法,乃至漏盡比丘所歎說漏盡身作證。若見其人,悉共語言,隨宜慰勞善來者:汝名何等?為誰弟子?讓座令坐,歎其賢善。如其法像類,有沙門義,有沙門欲。如是讚嘆時,若彼同住、同遊者,則便決定隨順彼行,不久亦當同其所見,同其所欲」。佛告迦葉:「若是年少比丘,[A29]見彼阿練若比丘來,讚歎阿練若法;乃至漏盡身作證。彼年少比丘,應起出迎,恭敬禮拜問訊,乃至彼同住者,不久當得自義饒益。如是恭敬者,長夜當得安樂饒益」。佛告迦葉:「今日,比丘見彼來者知見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床臥,湯藥者,與共言語,恭敬問訊,歎言善來:何某名字?為誰弟子?歎其福德,能感大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若與尊者相習近者,亦當豐足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若復年少比丘,見彼來者大智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者,疾起出迎,恭敬問訊,歎言善來:大智大德,能感大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迦葉!如是年少比丘,長夜當得非義、不饒益苦。如是迦葉!斯等比丘,為沙門患,為梵行溺,為大映障,惡不善法,煩惱之患,重受諸有,熾然生死,未來苦報,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迦葉!當如是學:為阿練若,於阿練若所稱譽讚歎;糞掃衣,乞食,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定,正智漏盡身作證者,稱譽讚歎,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尊者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六[11];一三二四一(一一四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糞掃衣重,我衣輕好,汝今可住僧中,著居士壞色輕衣」。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已長夜習阿練若,讚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佛告迦葉:「汝觀幾種義,習阿練若,讚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讚歎糞掃衣、乞食法」?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觀二種義:現法得安樂住義,復為未來眾生而作大明。未來世眾生,當如是念:過去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純熟,為世尊所歎,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彼於長夜習阿練若、讚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讚歎糞掃衣、乞食法。諸有聞者,淨心隨喜,長夜皆得安樂饒益」。佛告迦葉:「善哉!善哉!迦葉!汝則長夜多所饒益,安樂眾生,哀愍世間,安樂天人」。佛告迦葉:「若有毀呰頭陀法者,則毀於我;若有稱歎頭陀法者,則稱歎我。所以者何?頭陀法者,我所長夜稱譽、讚歎。是故迦葉,阿練若者,當稱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者,當稱歎糞掃衣、乞食法」。佛說此經已,摩訶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七[12];一三二四二(一一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久住舍衛國阿練若床坐處,長鬚髮,著弊納衣,來詣佛所。爾時,世尊無數大眾圍繞說法。時諸比丘,見摩訶迦葉從遠而來。見已,於尊者摩訶迦葉所,起輕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麁陋,無有儀容而來,衣服佯佯[13]而來?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善來迦葉!於此半座。我今竟[14]知誰先出家,汝耶、我耶」?彼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竪,並相謂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訶迦葉,大德、大力,大師弟子、請以半座」。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師,我是弟子」。佛告迦葉:「如是,如是!我為大師,汝是弟子。汝今且坐,隨其所安」。尊者摩訶迦葉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復欲警悟諸比丘,復以尊者摩訶迦葉,同己所得殊勝廣大功德,為現眾故,告諸比丘:「我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初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訶迦葉亦復如我,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欲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訶迦葉亦復如是,乃至第四禪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我隨所欲,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漏盡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爾時,世尊於無量大眾中,稱歎摩訶迦葉同己廣大勝妙功德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15];一三二四三(一一四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住耆闍崛山。時尊者阿難詣尊者摩訶迦葉所,語尊者摩訶迦葉言:「今可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尊者摩訶迦葉,默然而許。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日時太早,可共暫過比丘尼精舍」。即便往過。時諸比丘尼遙見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從遠而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坐。時諸比丘尼禮尊者摩訶迦葉、阿難足已,退坐一面。尊者摩訶迦葉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時偷羅難陀比丘尼不喜悅,說如是惡言:「云何阿梨摩訶迦葉,於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前,為比丘尼說法?譬如販針兒於針師家賣,阿梨摩訶迦葉亦復如是,於阿梨阿難鞞提訶牟尼前,為諸比丘尼說法」。尊者摩訶迦葉,聞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悅,口說惡言。聞已,語尊者阿難:「汝看是偷羅難陀比丘尼,心不喜悅,口說惡言。云何阿難?我是販針兒,汝是針師,於汝前賣耶」?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且止,當忍!此愚癡老嫗,智慧薄少,不曾修習故」。「阿難!汝豈不[16]聞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17]見,於大眾中說月譬經,教誡教授,比丘當如月譬住,常如新學,如是廣說。為說阿難如月譬住,常如新學耶」?阿難答言:「不也,尊者摩訶迦葉」!「阿難!汝聞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言:比丘當如月譬住,常如新學,其唯摩訶迦葉比丘」?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訶迦葉」!「阿難!汝曾為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於無量大眾中,請汝來坐耶?又復世尊以同己廣大之德,稱歎汝阿難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耶」[18]?答言:「不也,尊者摩訶迦葉」!「如是阿難!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於無量大眾中,口自說言:善來摩訶迦葉!請汝半座。復於大眾中,以同己廣大功德,離欲惡不善法,乃至漏盡通,稱歎摩訶迦葉耶」?阿難答言:「如是,尊者摩訶迦葉」!時摩訶迦葉於比丘尼眾中,師子吼已而去[19]。
九[20];一三二四四(一一四四)
如是我聞:一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世尊涅槃未久,時世飢饉,乞食難得。時尊者阿難,與眾多年少比丘俱,不能善攝諸根,食不知量,不能初夜、後夜精勤禪思,樂著睡眠,常求世利,人間遊行,至南天竺。有三十年少弟子,捨戒還俗,餘多童子。時尊者阿難,於南山國土遊行,以少徒眾,還王舍城。時尊者阿難舉衣鉢,洗足已,至尊者摩訶迦葉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摩訶迦葉問尊者阿難:「汝從何來?徒眾尠少」?阿難答言:「從南山國土人間遊行,年少比丘三十人,捨戒還俗,徒眾損減。又今在者,多是童子」。尊者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有幾福利,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聽三人已上,制[A30]群食戒」?阿難答言:「為二事故。何等為二?一者、為貧小家。二者、多諸惡人以為伴黨相破壞故。莫令惡人於僧中住,而受眾名,映障大眾,別為二部,互相嫌諍」。尊者迦葉語阿難言:「汝知此義,如何於飢饉時,與眾多年少弟子,南山國土遊行,令三十人捨戒還俗,徒眾損減,餘者多是童子!〔如〕阿難!汝徒眾消滅,汝是童子!不知籌量」。阿難答言:「云何尊者摩訶迦葉!我已[21]頭髮二色,猶言童子」?尊者摩訶迦葉言:「汝於飢饉世,與諸年少弟子人間遊行,致令三十弟子捨戒還俗,其餘在者復是童子,徒眾消滅,不知籌量,而言宿士眾壞。阿難!眾極壞。阿難!汝是童子,不籌量故」。時低舍比丘尼,聞尊者摩訶迦葉,以童子責尊者阿難[A31]毘提訶牟尼。聞已,不歡喜,作是惡言:「云何阿梨摩訶迦葉,本外道門[22],而以[23]童子呵責阿梨阿難[A32]毘提訶牟尼,令童子名流行」?尊者摩訶迦葉,以天耳聞低舍比丘尼心不歡喜,口出惡言。聞已,語尊者阿難:「汝看是低舍比丘尼,心不歡喜,口說惡語,言:摩訶迦葉本外道門[24],而責阿梨阿難[A33]毘提訶牟尼,令童子名流行」。尊者阿難答言:「且止,尊者摩訶迦葉!忍之,尊者摩訶迦葉!此愚癡老嫗,無自性智」。尊者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我自出家,都不知有異師,唯如來、應、等正覺。我未出家時,常念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知在家荒務,多諸煩惱;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盡其形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當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以百千金貴價之衣,段段割截為僧伽梨。若世間(有)阿羅漢者,聞[25](之當)從出家。我出家已,於王舍城那羅聚落中間、多子塔所,遇值世尊,正身端坐,相好奇特,諸根寂靜,第一息滅,猶如金山。我時見已,作是念:此是我師,此是世尊,此是羅漢,此是等正覺。我時一心,合掌敬禮,白佛言:是我大師,我是弟子。佛告我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是弟子。迦葉!汝今成就如是真實淨心!所恭敬者,不知言知,不見言見,實非羅漢而言羅漢,非等正覺言等正覺者,應當自然身碎七分。迦葉!我今知故言知,見故言見,真阿羅漢言阿羅漢,真等正覺言等正覺。迦葉!我今有因緣故,為聲聞說法,非無因緣故;依非無依;有神力非無神力。是故迦葉!若欲聞法,應如是學。若欲聞法,以義饒益,當一其心,恭敬尊重,專心側聽,而作是念:我當正觀五陰生滅,六觸入處集起滅沒;於四念處正念樂住,修七覺分,八解脫身作證。常念其身,未嘗斷絕,離無慚愧,於大師所及大德梵行,常住慚愧,如是應當學。爾時,世尊為我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我亦隨去。向於住處,我以百千價直衣割截僧伽梨四攝[26]為座。爾時,世尊知我至心,處處下道,我即敷衣以為坐具,請佛令坐。世尊即坐,以手摩衣,歎言:迦葉!此衣輕細,此衣柔軟!我時白言:如是,世尊!此衣輕細,此衣柔軟,唯願世尊受我此衣!佛告迦葉:汝當受我糞掃衣,我當受汝僧伽梨。佛即自手授我糞掃納衣,我即奉佛僧伽梨。如是漸漸教授,我八日之中,以學法受於乞食;至第九日,起於無學。阿難!若有正問:誰是世尊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付以法財——諸禪、解脫、三昧、正受,應答我是,是則正說。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當以灌頂住於王位,受王五欲,不苦方便,自然而得。我亦如是,為佛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諸[27]禪、解脫、三昧、正受,不苦方便,自然而得。譬如轉輪聖王寶象,高七八肘,一多羅葉能映障者,如是我所成就六神通智則可映障。若有於神通境界智證有疑惑者,我悉能為分別記說。天耳,他心通,宿命智,生死智,漏盡作證智通有疑惑者,我悉能為分別記說,令得決定」。尊者阿難語尊者摩訶迦葉:「如是,如是,摩訶迦葉!如轉輪聖王寶象,高七八肘,欲以一多羅葉能映障者,如是尊者摩訶迦葉六神通智,則可映障。若有於神通境界作證智,乃至漏盡作證智有疑惑者,尊者摩訶迦葉能為記說,令其決定。我於長夜,敬信尊重尊者摩訶迦葉,以有如是大德神力故」。尊者摩訶迦葉說是語時,尊者阿難聞其所說,歡喜受持[28]。
一〇[29];一三二四五(九〇五)
[30]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住耆闍崛山中。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舍利弗言:「云何舍利弗!如來有後生死耶」?舍利弗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又問:「云何舍利弗?如來無後生死耶」?舍利弗答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又問:「舍利弗?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耶」?舍利弗答言:「世尊說言:此是無記」。又問:「舍利弗?如來非有後生死、非無後生死耶」?舍利弗答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諸外道出家又問:「尊者舍利弗!云何所問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一切答言:世尊說此是無記?云何為上座,如愚、如癡,不善、不辯,如嬰兒無自性智」!作此語已,從坐起去。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相去不遠,各坐樹下,晝日禪思。尊者舍利弗知諸外道出家去已,詣尊者摩訶迦葉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出家所論說事,具白尊者摩訶迦葉。「尊者摩訶迦葉!何因何緣,世尊不記說後有生死,後無生死,後有後無,非有非無生死耶」?尊者摩訶迦葉語舍利弗言:「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為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是則為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為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若說如來有後生死者,是則為受,為想,為行,為識,為動,為慮,為虛誑,為有為,為愛;乃至非有非無後有,亦如是說。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是故說後有者不然;後無,後有無,後非有非無者不然。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緣故,有問世尊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一一[31];一三二四六(九〇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世尊先為諸聲聞少制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今多為聲聞制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佛言:「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A34]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32]。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迦葉!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倚[33]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是名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是故迦葉!當如是學: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讚歎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佛說是經已,尊者摩訶迦葉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月喻、施與,角勝、無信,佛為根本,極老、納衣重,是時、眾減少,外道、法損壞)[34]。
四二 聚落主相應[1]
一[2];一三二四七(九〇七)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來詣佛所,面前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古昔歌舞戲笑耆年宿士作如是說:若伎兒於大眾中歌舞戲笑,作種種伎,令彼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身壞命終,生歡喜天。於此瞿曇法中,所說云何」?佛告聚落主:「且止,莫問此義」。如是再三,猶請不已。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古昔此聚落眾生,不離貪欲,貪欲縛所縛;不離瞋恚,瞋恚縛所縛;不離愚癡,愚癡縛所縛。彼諸伎兒,於大眾坐中,種種歌舞伎樂嬉戲,令彼眾人歡樂喜笑。聚落主!當其彼人歡樂喜笑者,豈不增長貪、恚、癡縛耶」?聚落主白佛言:「如是,瞿曇」!「聚落主!譬如有人以繩反縛,有人長夜以惡心,欲令此人非義饒益,不安不樂,數數以水澆所縛繩,此人被縛,豈不轉增急耶」?聚落主言:「如是,瞿曇」!佛言聚落主:「古昔眾生亦復如是,不離貪欲、瞋恚、癡縛,緣彼嬉戲歡樂喜笑,更增其縛」。聚落主言:「實爾,瞿曇!彼諸伎兒,令其眾生歡樂喜笑,轉增貪欲、瞋恚、癡縛。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善趣者,無有是處」。佛告聚落主:「若言古昔伎兒,能令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生歡喜天者,是則邪見。若邪見者,應生二趣:若地獄趣,若畜生趣」。說是語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悲泣流淚。爾時,世尊告聚落主:「是故我先三問不答言:聚落主!且止,莫問此義」。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我不以瞿曇說故而悲泣也。我自念:昔來云何為彼愚癡、不辨、不善,諸伎兒輩所見欺誑,言大眾中作諸伎樂,乃至生歡喜天!我今定思:云何伎兒歌舞嬉戲,生歡喜天?瞿曇!我從今日,捨彼伎兒惡不善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佛言:「善哉聚落主!此真實要」。爾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頂禮佛足,歡喜而去。
二[4];一三二四八(九〇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戰鬪活聚落主,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古昔戰鬪活耆年宿士作是言:若戰鬪活,身被重鎧,手執利器,將士先鋒,堪能方便摧伏怨敵;緣此業報,生箭降伏天。於瞿曇法中,其義云何」?佛告戰鬪活:「且止,莫問此義」。如是再三問,亦再三止之。猶問不已,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聚落主!於意云何?若戰鬪活身被甲冑,為戰士先鋒,堪能方便摧伏怨敵,此人豈不先起傷害之心,欲攝縛、枷鏁、斫刺、殺害於彼耶」?聚落主白佛:「如是,世尊」!佛告聚落主:「為戰鬪活有三種惡邪,若身、若口、若意。以此三種惡邪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善趣箭降伏天者,無有是處」。佛告聚落主:「若古昔戰鬪活耆年宿士作如是見,作如是說:若諸戰鬪活,身被甲冑,手執利器,命敵先登,堪能方便摧伏怨敵,以是因緣生箭降伏天者,是則邪見。邪見之人,應生二處:若地獄趣,若畜生趣」。說是語時,彼聚落主悲泣流淚。佛告聚落主:「以是義故,我先再三語汝且止,不為汝說」。聚落主白佛言:「我不以瞿曇語故悲泣。我念古昔諸鬪戰活耆年宿士,愚癡、不善、不辨、長夜欺誑,作如是言:若戰鬪活,身被甲冑,手執利器,命敵先登,乃至得生箭降伏天,是故悲泣。我今定思:諸戰鬪活,惡業因緣,身壞命終生箭降伏天者,無有是處。瞿曇!我從今日捨諸惡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時戰鬪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三[5];一三二四九(九〇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調馬聚落主,來詣佛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調馬聚落主:「調伏馬者,有幾種法」?聚落主答言:「瞿曇!有三種法。何等為三?謂一者、柔軟,二者、剛[A35]強,三者、柔軟剛[A36]強」。佛告聚落主:「若以三種法,馬猶不調,當如之何」?聚落主言:「便當殺之」。聚落主白佛言:「瞿曇!無上調御丈夫者,當以幾種法調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剛[A37]強,三者、柔軟剛[A38]強」。聚落主白佛:「瞿曇!若三種調御丈夫猶不調者,當如之何」?佛言:「聚落主,三事調伏猶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法中,殺生者不淨;瞿曇法中不應殺,而今說言不調伏者亦當殺之」?佛告聚落主:「如汝所言。如來法中,殺生者不淨,如來不應有殺。聚落主!然我以三種法調御丈夫,彼不調者,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聚落主!若如來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豈非殺耶」?調馬聚落主白佛言:「瞿曇!若調御丈夫不復與語,不復教授,不復教誡,真為殺也。是故我從今日,捨諸惡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佛說此經已,調馬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四[6];一三二五〇(九一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兇惡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不修何等法故,於他生瞋恚?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佛告聚落主:「不修正見故,於他生瞋,生瞋恚已,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不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故,於他生瞋,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其作惡性名字」。復問世尊:「修習何法,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佛告聚落主:「修正見故,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修習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故,於他不瞋,不瞋恚故,口說善言,他為其作賢善名字」。兇惡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此言。我不修正見故,於他生瞋,生瞋恚已,口說惡言,他為我作惡性名字。我不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故,於他生瞋,生瞋恚故,口說惡言,他為我作惡性名字。是故我今當捨瞋恚,剛[A39]強,麁澁」。佛告聚落主:「此真實要」。佛說此經已,兇惡聚落主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7];一三二五一(九一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國王集諸大臣,共論議言:云何沙門釋子比丘,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淨耶?為不淨耶?其中有言:沙門釋子應受畜金銀、寶物。又復有言: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世尊!彼言沙門釋子,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為從佛聞,為自出意?說作是語者,為隨順法,為不隨順?為真實說,為虛妄說?如是說者,得不墮於呵責處耶」?佛告聚落主:「此則妄說,非真實說,非是法說,非隨順說,墮呵責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者,不清淨故。若自為己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沙門釋子受畜金銀、寶物者,非沙門法,非釋種子法,此真實說。世尊作是說者,增長勝妙。我亦作是說:沙門釋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佛告聚落主:「若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珍寶清淨者,五欲功德悉應清淨」!摩尼珠髻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難:「若諸比丘依止迦蘭陀竹園住者,悉呼令集於食堂」。時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蘭陀竹園比丘,集於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時」。爾時,世尊往詣食堂,大眾前坐。坐已,告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來詣[8]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國王集諸大臣作如是論議:沙門釋子自為受畜金銀、寶物,為清淨不?其中有言清淨者,有言不清淨者。今問世尊:言清淨者,為從佛聞,為自妄說,如上廣說。彼摩尼珠髻聚落主,聞我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諸比丘!國王、大臣共集論議,彼摩尼珠髻聚落主,於大眾前師子吼說:沙門釋種子不應自為受畜金銀、寶物。諸比丘!汝等從今日,須木索木,須草索草,須車索車,須作人索作人,慎勿為己受取金銀、種種寶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9];一三二五二(九一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時有王頂聚落主,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王頂聚落主:「今者眾生,依於二邊。何等為二?一者、樂著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五欲;二者、自苦方便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有三種樂受欲樂卑下田舍常人凡夫,有三種自苦方便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何等為三種卑下田舍常人凡夫樂受欲樂?有受欲者,非法濫取,不以安樂自供,不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知識,亦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世間第一受欲。復次、聚落主!受欲樂者,以法、非法濫取財物,以樂自供,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朋友、知識,而不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第二受欲樂者。復次、聚落主!有受欲樂者,以法求財,不以濫取。以樂自供,供養父母,給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屬、知識、隨時供養沙門、婆羅門,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第三受欲樂者。聚落主!我不一向說受欲平等;我說受欲者其人卑下,我說受欲者是其中人,我說受欲者是其勝人。何等為卑下受欲者?謂非法濫取,乃至不仰求勝處安樂果報,未來生天,是名我說卑下者受欲。何等為中人受欲?謂受欲者,以法、非法而求財物,乃至不求未來生天,是名我說第二中人受欲。何等為我說勝人受欲?謂彼以法求財,乃至未來生天,是名我說第三勝人受欲。何等為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有一自苦枯槁活,初始犯戒、污戒,彼修種種苦行,精勤方便住處住。彼不能現法得離熾然,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聚落主!是名第一自苦方便枯槁活。復次、自苦方便枯槁活,始不犯戒、污戒,而修種種苦行,亦不由此現法得離熾然,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第二自苦方便枯槁活。復次、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然修種種苦行方便,亦不能現法離熾然,得過人法,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第三自苦方便枯槁活。聚落主!我不說一切自苦方便枯槁活,悉等:我說有自苦方便是卑劣人,有說自苦方便是中人,有說自苦方便是勝人。何等自苦方便卑劣人?若彼自苦方便,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卑劣人。何等為自苦方便中人?若彼自苦方便,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中間人。何等為自苦方便勝人?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勝妙知見,安樂住,是名我說自苦方便勝人。聚落主!是名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有道有跡,不向三種受欲隨順方便,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不向三種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義饒益。聚落主!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不向三種受欲,三種自苦方便?聚落主!為欲貪障閡故,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現法、後世得斯罪報,心法憂苦;瞋恚、癡所障,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現法、後世得斯罪報,心法憂苦。若離貪障,不欲方便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不現法、後世受此罪報,彼心心法常受喜樂;如是離瞋恚、愚癡障閡,不欲自害,不欲害他,自他俱害,不現法、後世受斯罪報,彼心心法常受安樂。於現法中,遠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身現,緣自覺知。聚落主!如此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者,為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當其世尊說是法時,王頂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王頂聚落主,見法,得法,知法,深入於法,度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我今已度,世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從今盡壽為優婆塞」。時(王頂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七[10];一三二五三(九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力士人間遊行,到欝鞞羅住處鸚鵡閻浮林。時有竭曇聚落主,聞沙門瞿曇在力士人間遊行,至欝鞞羅聚落鸚鵡閻浮林,說現法苦集、苦沒,我當往詣彼沙門瞿曇;若我詣沙門瞿曇者,彼必為我說現法苦集、苦沒。即往彼欝鞞羅聚落,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常為人說現法苦集、苦沒。善哉世尊!為我說現法苦集、苦沒」。佛告聚落主:「我若說過去法苦集、苦沒者,知汝於彼為信為不信,為欲不欲,為念不念,為樂不樂?汝今苦不?我若說未來苦集、苦沒者,知汝於彼為信不信,為欲不欲,為念不念,為樂不樂?汝今苦不?我今於此說現法苦集、苦沒。聚落主!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苦生」。聚落主白佛言:「世尊極略說法,不廣分別,我所不解。善哉世尊!唯願廣說,令我等解」。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說。聚落主!於意云何?若眾生於此欝鞞羅聚落住者[11],若縛、若打、若責、若殺,汝心當起憂悲惱苦不」?聚落主白佛言:「世尊!亦不一向。若諸眾生於此欝鞞羅聚落住者,於我有欲、有貪、有愛、有念,相習近者,彼遭若縛、若打、若責、若殺,我則生悲憂惱苦;若彼眾生所,無欲、貪、愛、念、相習近者,彼遭縛、打、責、殺,我何為橫生憂悲惱苦」?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聚落主!於意云何?汝依父母不相見者,則生欲、貪、愛、念不」?聚落主言:「不也,世尊」!「聚落主!於意云何?若見、若聞,彼依父母,當起欲、愛、念不」?聚落主言:「如是,世尊」!復問聚落主:「於意云何?彼依父母若無常變異者,當起憂悲惱苦不」?聚落主言:「如是,世尊!若依父母無常變異者,我或隣死,豈唯憂悲惱苦」!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苦」。聚落主言:「奇哉世尊!善說如此依父母譬。我有依父母,居在異處,我日日遣信問其安否。使未時還,我已[12]憂苦,況復無常而無憂苦」?佛告聚落主:「是故我說其諸眾生,所有憂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憂苦」。佛告聚落主:「若有四愛念無常變異者,則四憂苦生;若三、二,若一愛念無常變異者,則一憂苦生。聚落主!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即說偈言: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竭曇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深入於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已[13]超越。我從今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唯憶持我」!佛說此經已,竭曇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八[14];一三二五四(九一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殘食人,從城至城,從聚落至聚落,人間遊行,至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時有刀師氏聚落主,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爾時,尼揵語刀師氏聚落主:「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䔧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聚落主言:「阿梨!我立何等論為蒺䔧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尼揵語聚落主言:「汝往詣沙門瞿曇所,作是問:瞿曇常願,欲令諸家福利具足增長,作如是願,如是說不?若答汝言不者,汝當問言:沙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若言有願、有說者,當復問言:沙門瞿曇若有如是願、如是說者,今云何於飢饉世遊行人間,將諸大眾千二百五十比丘,千優婆塞,五百乞殘食人,從城至城,從村至村,損費世間,如大雨雹雨,〔已〕乃是減損,非增益也。瞿曇所說,殊不相應!不類、不似,前後相違!如是聚落主!是名蒺䔧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爾時,刀師氏聚落主,受尼揵勸教已,詣佛所,恭敬問訊。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瞿曇!常欲願令諸家福利增長不」?佛告聚落主:「如來長夜欲令諸家福利增長,亦常作是說」。聚落主言:「若如是者,云何瞿曇於飢饉世,人間乞食,將諸大眾,乃至不似、不類,前後相違」!佛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聚落主!汝觀今日,有人家大富,多錢財,多眷屬,多僕從,當知其家長夜好施,真實寂止,故致斯福利。聚落主!有八因緣,令人損減,福利不增。何等為八?王所逼,賊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減,抵債不還,怨憎殘破,惡子費用。有是八種,為錢財難聚。聚落主!我說無常為第九句。如是聚落主!汝捨九因、九緣,而言沙門瞿曇破壞他家,不捨惡言,不捨惡見,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時刀師氏聚落主,心生恐怖,身毛皆竪,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善、不辯,於瞿曇所,不實欺誑,虛說妄語」。(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九[15];一三二五五(九一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時有刀師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爾時,尼揵語聚落主:「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䔧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聚落主白尼揵:「阿梨!何等為蒺䔧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尼揵語聚落主:「汝往沙門瞿曇所,作如是言:瞿曇不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耶?若言不者,應語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若言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者,復應問言:若欲安慰一切眾生者,以何等故,或為一種人說法,或不為一種人說法?作如是問者,是名蒺䔧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爾時,聚落主受尼揵勸進已,往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豈不欲常安慰一切眾生,歎說安慰一切眾生」?佛告聚落主:「如來長夜慈愍安慰一切眾生,亦常歎說安慰一切眾生」。聚落主白佛言:「若然者,如來何故為一種人說法,又復不為一種人說法」?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種田: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三田塉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聚落主言:「瞿曇!於最沃壤肥澤者,先耕下種」。「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聚落主言:「瞿曇!當於中田,次耕下種」。佛告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聚落主言:「當於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種」。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聚落主言:「不欲廢田,存種而已」。佛告聚落主:「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澤田者,我諸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我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察我住。作如是念:世尊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聚落主!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為諸外道異學,尼揵子輩,亦為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然於彼等少聞法者,亦為其說;多聞法者,亦為其說。然其彼眾,於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復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時聚落主白佛:「甚奇世尊!善說如是三種田譬」。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如士夫有三水器:第一器[16]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聚落主言:「瞿曇!當以不穿、不壞、不津漏者,先以盛水」。佛告聚落主:「次復應以何器盛水」?聚落主言:「瞿曇!當持彼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次以盛水」。佛告聚落主:「彼器滿已,復以何器為後盛水」?聚落主言:「以穿、壞、津漏之器,最後盛水。所以者何?須臾之間,供小用故」。佛告聚落主:「如彼士夫,不穿、不壞、不津漏器,諸弟子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如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我諸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如第三器穿、壞、津漏者,外道異學、諸尼揵輩,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多亦為說,少亦為說,彼若於我說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得長夜安隱樂住」。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心大恐怖,身毛皆竪,前禮佛足:「悔過,世尊!如愚、如癡、不善、不辯,於世尊所,不諦真實,虛偽妄說」。(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一〇[17];一三二五六(九一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時有刀師氏聚落主,尼揵弟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聚落主:「欲何所論?尼揵若提子為何所說」?聚落主言:「彼尼揵若提子說:殺生者,一切皆墮泥梨中,以多行故,則將至彼。如是盜,邪婬,妄語,皆墮泥犁中,以多行故,則將至彼」。佛告聚落主:「若如尼揵若提子說,殺生者墮泥犁中,以多行故而往生彼者,則無有眾生墮泥犁中。聚落主!於意云何?何等眾生於一切時有心殺生?復於何時有心不殺生?乃至何時有心妄語,何時有心不妄語」?聚落主白佛言:「世尊!人於晝、夜,少時有心殺生,乃至少時有心妄語;而多時不有心殺生乃至妄語」。佛告聚落主:「若如是者,豈非無有人墮於泥犁中耶?如尼揵所說,有人殺生者,一切墮泥犁中,多習行者,將往生彼;乃至妄語亦復如是。聚落主!彼大師出興于世,覺想籌量,入覺想地,住於凡夫地,自辯所說,隨意籌量,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法。言殺生者一切皆墮泥犁中,多習行將往生彼;乃至妄語亦復如是。彼諸弟子若信其說,言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能為弟子作如是說:若殺生者,一切皆墮泥犁中,多習行故,將往生彼。我本有心殺生,偷盜,邪婬,妄語,當墮泥犁中,得如是見,乃至不捨此見,不厭彼業,不覺彼悔,於未來世不捨殺生,乃至不捨妄語。彼意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亦不滿足;意解脫不滿足,慧解脫不滿足故,則為謗聖邪見;邪見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惡趣泥犁中。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業煩惱(清淨)。聚落主!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常為眾生呵責殺生,讚歎不殺;呵責偷盜、邪婬、妄語,讚歎不盜、不婬、不妄語。常以此法化諸聲聞,令念樂信重言: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呵責殺生,讚歎不殺,乃至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我從昔來,以愚癡無慧,有心殺生,我緣是故,今自悔責。雖不能令彼業不為,且因此悔責故,於未來世得離殺生,乃至得離盜、婬、妄語。亦得滿足正意解脫,滿足慧解脫;意解脫、慧解脫滿足已,得不謗賢聖正見成就,正見因緣故,得生善趣天上。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緣眾生業煩惱清淨。聚落主!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隨時晝夜觀察所起,少有心殺生,多有心不殺生。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若不有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隨喜已歡喜,生歡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樂,受樂已則心定。心定已,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滿於一方正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諸方具足正受住」。爾時,世尊以爪甲抄少土,語刀師氏聚落主言:「云何聚落主!我爪甲土多,大地為多」?聚落主白佛言:「世尊爪甲土少少耳,大地土無量無數」。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數無量,如是心與慈俱,修習、多修習,諸有量業者如甲上土,不能將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盜對以悲心,邪婬對以喜心,妄語對以捨心,不得為比」。說是語時,刀師氏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聚落主見法,得法,覺法,知法,深入於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不隨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白佛:「我已度,世尊!已越,世尊!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世尊!譬如士夫欲求燈明,取其馬尾以為燈炷,欲吹令然,終不得明,徒自疲勞,燈竟不然。我亦如是,欲求明智,於諸愚癡尼揵子所,愚癡習近,愚癡和合,愚癡奉事,徒自勞苦,不得明智。是故我今重歸依佛,歸法,歸僧。從今以去,於彼尼揵愚癡,不善、不辯者所,少信、少敬、少愛、少念,於今遠離,是故我今第三歸佛,歸法,歸僧、乃至盡壽為優婆塞,自淨其心」!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動搖及鬪諍,調馬與惡性,頂髮并牟尼,王髮及驢姓,飢饉與種田,說何論為十)[18]。
四三 馬相應[1]
一[2];一三二五七(九一七)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調馬,何等為三種?有馬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馬色具足,捷疾具足,形體不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如是有三種調士夫相,何等為三?有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比丘!何等為〔不〕調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於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觀者,三結斷:身見,戒取,疑。此三結斷,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非色具足?若有問阿[A40]毘曇律,不能以具足句、味,次第隨順,具足解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形體不具足?非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被、飲食、床臥、湯藥、眾具,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何等為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謂士夫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A41]毘曇,律,乃至能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不具足?非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被、飲食、臥具、湯藥,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何等為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士夫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A42]毘曇,律,乃至能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大德名聞,乃至臥具湯藥,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4];一三二五八(九一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良馬,何等為三?有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何等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如實知,苦滅聖諦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已,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云何色不具足?若問阿[A43]毘曇、律,不能解了句、味,次第隨順,決定解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形體不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不)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何等為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云何色具足?若有問阿[A44]毘曇、律,能以次第句、味,隨順決定而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云何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不)能感財利供養——衣被、飲食、隨病湯藥。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有問阿[A45]毘曇、[A46]毘尼,乃至而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名聞大德,能感財利,乃至湯藥眾具,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5]。
三[6];一三二五九(九一九)
[7]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良馬,何等為三?謂有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如是於此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何等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云何非色具足?若有問阿[A47]毘曇、律,乃至不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不具足。何等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乃至不感湯藥、眾具,是名形體不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云何色具足?謂若有問阿[A48]毘曇、[A49]毘尼,乃至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乃至不能感湯藥、眾具,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謂善男子,若有問阿[A50]毘曇、[A51]毘尼,乃至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善男子,名聞大德,乃至能感湯藥、眾具,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8];一三二六〇(九二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種良馬,王所服乘。何等為三?謂良馬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如是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世所奉事,供養恭敬,為無上福田。何等為三?謂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謂善男子,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色具足。何等力具足?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未生善法令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已生善法住不忘失,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是名力具足。何等為捷疾具足?謂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是名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9];一三二六一(九二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良馬,四能具足,當知是良馬王所服乘。何等為四?所謂賢善,捷疾,堪能,調柔。如是善男子,四德成就,世所宗重,承事供養,為無上福田。何等為四?謂善男子成就無學戒身,無學定身,無學慧身,無學解脫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10];一三二六二(九二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四種良馬:有良馬,駕以平乘,顧其鞭影馳駃,善能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隨御者心,是名比丘!世間良馬第一之德。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影而自驚察,然以鞭杖觸其毛尾,則能驚悚[11],察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二良馬。復次、比丘!若世間良馬,不能顧影,及觸皮毛能隨人心,而以鞭杖小侵皮肉,則能驚察,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比丘第三良馬。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其鞭影,及觸皮毛,小侵膚肉,乃以鐵錐刺身,徹膚傷骨,然後方驚,牽車著路,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四良馬。如是於正法律,有四種善男子。何等為四?謂善男子,聞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聞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顧影則調,是名第一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見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毛尾,能速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二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見聚落、城邑,有善知識及所親近,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膚肉,然後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三[12]善男子,於聖法律而自調伏。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親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於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厭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侵肌徹骨,然後乃調,隨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於聖法律能自調伏」。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13];一三二六三(九二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尸,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世間甚為輕賤,猶如[A52]群羊。世尊!唯我堪能調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伏」。佛告調馬師聚落主:「汝以幾種方便,調伏於馬」?馬師白佛:「有三種法,調伏惡馬。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麁澁,三者、柔軟麁澁」。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馬師白佛:「遂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為以幾種方便調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種方便,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麁澁,三者、柔軟麁澁」。佛告聚落主:「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所說: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為柔軟。麁澁者,如所說:是身惡行,是身惡行報;是口、意惡行,是口、意惡行報。是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麁澁教也。彼柔軟麁澁俱者,謂如來有時說身善行,有時說身善行報,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口意善行報;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報,有時說口、意惡行,有時說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獄,如是名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墮惡趣,是名如來柔軟麁澁教」。調馬師白佛:「世尊!若以三種方便調伏眾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於世尊法為不清淨,世尊法中亦不殺生,而今言殺,其義云何」?佛告聚落主:「如是,如是!如來法中殺生不清淨,如來法中亦不殺生。然如來法中,以三種教授不調伏者,不復與語,不教,不誡。聚落主!於意云何?如來法中,不復與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調馬師白佛:「實爾,世尊!不復與語,永不教、誡,真為死也。世尊!以是之故,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佛告聚落主:「善哉所說」!時調馬師聚落主只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八[14];一三二六四(九二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馬有八態,何等為八?謂惡馬臨駕車時,後腳蹹人,前腳跪地,奮頭齧人,是名世間馬第一態。復次、惡馬就駕車時,低頭、振軛,是名世間惡馬第二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下道而去,或復偏厲車,令其翻覆,是名第三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仰頭卻行,是名世間惡馬第四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小得鞭杖,或斷繮、折勒,縱橫馳走,是名第五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舉前兩足而作人立,是名第六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之時,加之鞭杖,安住不動,是名第七之態。復次、世間惡馬就駕之時,叢聚四腳,伏地不起,是名第八之態。如是世間惡丈夫,於正法律有八種過。何等為八?若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罪而發舉時,彼則瞋恚,反呵責彼言:汝愚癡、不辯、不善,他立舉汝,汝云何舉我?如彼惡馬,後腳雙蹹,前腳跪地,斷鞅、折軛,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一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反出他罪,猶如惡馬,怒項、折軛,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二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不以正答,橫說餘事,瞋恚、憍慢,隱覆、嫌恨、不忍,無所由作,如彼惡馬不由正路,令車翻覆,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三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令其憶念,而作是言:我不憶念。觝突不伏,如彼惡馬卻縮轉退,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四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輕蔑不數其人,亦不數僧,攝持衣鉢,隨意而去。如彼惡馬,加以鞭杖,縱橫馳走,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五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自處高床,與諸上座共諍曲直,如彼惡馬雙腳人立,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六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默然不應,以惱大眾,如彼惡馬,加其鞭杖,兀然不動,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七之過。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則便捨戒,自生退沒,到於寺門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捨戒退沒。如彼惡馬,叢聚四足,伏地不動,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八之過。是名比丘於正法律,有八種丈夫過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15];一三二六五(九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良馬,有八種德成就者,隨人所欲,取道多少。何等為八?生於良馬鄉,是名良馬第一之德。復次,體性溫良,不驚恐人,是名良馬第二之德。復次、良馬不擇飲食,是名良馬第三之德。復次、良馬厭惡不淨,擇地而臥,是名良馬第四之德。復次、良馬諸情態,速為調馬者現,馬師調習,速捨其態,是名良馬第五之德。復次、良馬安於駕乘,不顧餘馬,隨其輕重,能盡其力,是名良馬第六之德。復次、良馬常隨正路,不隨非道,是名良馬第七之德。復次、良馬若病、若老,勉力駕乘,不厭不倦,是名良馬第八之德。如是丈夫,於正法律八德成就,當知是賢士夫。何等為八?謂賢士夫,住於正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一之德。復次、丈夫性自賢善,善調、善住,不惱、不怖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復次、丈夫次行乞食,隨其所得,若麁、若細,其心平等,不嫌、不著,是名丈夫第三之德。復次、丈夫心生厭離,於身惡業,口、意惡業,惡不善法,及諸煩惱,重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其厭離。是名丈夫第四之德。復次、丈夫若有沙門過,諂曲不實,速告大師及善知識。大師說法,則時除斷,是名丈夫第五之德。復次、丈夫學心具足,作如是念:設使餘人學以不學,我悉當學,是名丈夫第六之德。復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復次、丈夫乃至盡壽精勤方便,不厭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隨其行地,能速昇進」。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16];一三二六六(九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A53]強良禪。如[A54]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佛說此經時,詵陀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跋迦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跋迦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惡馬、調順馬,賢乘、三及四,鞭影并調乘,有過、八種惡,迦旃延離垢,十事悉皆竟)[17]。
四四 摩訶男相應[1]
一[2];一三二六七(九二七)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55]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釋種,名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佛告摩訶男:「在家清白,修習淨住,男相成就。作是說言:我今盡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是名優婆塞」。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信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壞。摩訶男!是名優婆塞信具足」。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戒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離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飲酒,不樂作。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戒具足」。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聞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聞具足者,聞則能持,聞則積集。若佛所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聞具足」。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捨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捨具足者,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平等布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捨具足」。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智慧具足」?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智慧具足者,謂此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智[4]慧具足」。爾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二[5];一三二六八(九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56]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與五百優婆塞,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淨住,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須陀洹」?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斯陀含」?佛告摩訶男:「謂優婆塞三結已斷、已知,貪、恚、癡薄。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斯陀含」。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阿那含」?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阿那含」。時摩訶男釋氏,顧視五百優婆塞而作是言:「奇哉!諸優婆塞在家清白,乃得如是深妙功德」!時摩訶男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三[6];一三二六九(九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57]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7]具足滿。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能自立戒[8],不能令他立於正戒[9];自持淨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自行布施,不能以施建立於他;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不能勸他令詣塔寺,往見沙門;自專聽法,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聞法自持,不能令他受持正法;自能觀察甚深妙義,不能勸人令觀深義;自知深法,能隨順行法次法向,不能勸人令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摩訶男白佛:「世尊!優婆塞成就幾法,自安安他」?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優婆塞自安安他。何等為十六?摩訶男!若優婆塞具足正信,(亦以正信)建立他人;自持淨戒,亦以淨戒建立他人;自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詣塔寺見諸沙門,亦教人往見諸沙門;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教人觀察;自知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亦復教人解了深義,隨順修行,法次法向。摩訶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優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摩訶男!若優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諸大眾,悉詣其所,謂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於諸眾中,威德顯曜。譬如日輪,初中及後,光明顯照。如是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後,威德顯照。如是摩訶男!若優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間難得」!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
四[10];一三二七〇(九三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58]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A59]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11];一三二七一(九三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60]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世尊!彼當云何修習、多修習住?於此法律,得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羸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如是比丘住在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修六隨念,乃至疾得安隱涅槃。何等六念?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流水,乃至涅槃。復次、聖弟子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昇進涅槃。復次、聖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復次、聖弟子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聖弟子如是念戒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戒所熏,昇進涅槃。復次、聖弟子自念施事:我得善利,於慳垢眾生中而得離慳垢處,於非家行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捨法,具足等施。聖弟子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施所熏,昇進涅槃。復次、聖弟子念諸天事:有四大王天[12],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行此正信;彼得淨戒、施、聞、[13]慧,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今亦當行此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兇嶮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昇進涅槃。摩訶男!若比丘住於學地,欲求上昇安樂涅槃,如是多修習,疾得涅槃者,於正法律,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六[14];一三二七二(九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61]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時釋氏摩訶男,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三月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四體不攝,迷於四方,聞法悉忘。以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是故我今思惟: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佛告摩訶男:「汝正使見世尊、不見世尊,見諸知識比丘及與不見,但當念於五法,精勤修習。摩訶男!當以正信為主,非不正信;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為本,非不智慧。如是摩訶男!依此五法,修六念處。何等為六?〔此〕摩訶男!念如來當如是念: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當念法,僧,戒,施,天事,乃至自行得智慧。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成就十一法者,則為學跡,終不腐敗,堪任知見,堪任決定,住甘露門,近於甘露,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譬如伏鷄,伏其卵或五或十,隨時消息,愛護將養,正復中間放逸,猶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所以者何?以彼鷄母初隨時消息,善愛護故。如是聖弟子成就十一法者,住於學跡,終不腐敗,乃至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佛說此經已,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七[15];一三二七三(九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62]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時釋氏摩訶男,聞諸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聞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體不攝,迷於四方,先所聞法,今悉忘失。以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乃至人間遊行。我作是念: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佛告摩訶男:「汝見如來、不見如來,見諸比丘、不見諸比丘,且汝常當勤修六法。何等為六?正信為本,戒,施,聞,空,慧以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訶男!依此六法已,於上增修六隨念:念如來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種念成就,彼聖弟子諸惡退減不增長,消滅不起,離塵垢不增塵垢。捨離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緣自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八[16];一三二七四(九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63]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正受故解脫,非不正受。云何世尊!為先正受而後解脫耶?為先解脫而後正受耶?為正受、解脫,不前不後一時俱生耶」?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訶男第二,第三問,佛亦再三默然住。爾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作是念:釋氏摩訶男以此深義而問世尊,世尊病差未久,我今當說餘事以引於彼。語摩訶男:「學人亦有戒,無學人亦有戒;學人有三昧,無學人亦有三昧,學人有慧,無學人亦有慧;學人有解脫,無學人亦有解脫」。摩訶男問尊者:「阿難!云何為學人戒?云何為無學人戒?云何學人三昧?云何無學人三昧?云何學人慧?云何無學人慧?云何學人解脫?云何無學人解脫」?尊者阿難語摩訶男:「此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成就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復於餘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如是摩訶男!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爾時,釋氏摩訶男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男去不久,語尊者阿難:「迦[A64]毘羅衛釋氏,乃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迦[A65]毘羅衛釋氏,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佛告阿難:「迦[A66]毘羅衛諸釋氏,快得善利,能於甚深佛法賢聖慧眼而得深入」!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17];一三二七五(九三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67]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名曰沙陀,語釋氏摩訶男:「世尊說須陀洹成就幾種法」?摩訶男答言:「世尊說須陀洹成就四法。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須陀洹」。釋氏沙陀語釋氏摩訶男:「莫作是說!莫作是言: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然彼三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三?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如是三法成就須陀洹」。如是第三說,釋氏摩訶男不能令沙陀受四法,釋氏沙陀不能令摩訶男受三法。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釋氏摩訶男白佛言:「世尊!釋氏沙陀來詣我所,問我言:世尊說幾法成就須陀洹?我即答言: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如是四法成就須陀洹。釋氏沙陀作是言:釋氏摩訶男!莫作是語世尊說四法成就須陀洹,但三法成就須陀洹。何等為三?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世尊說如是三法成就須陀洹。如是再三說,我亦不能令彼釋氏沙陀受四法,釋氏沙陀亦不能令我受三法,是故俱來詣世尊所。今問世尊:須陀洹成就幾法」?時沙陀釋氏從坐起,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若有如是像類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僧,我寧隨世尊,不隨比丘僧。或有如是像類法起,一者世尊,一者比丘尼僧、優婆塞、優婆夷,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我寧隨世尊,不隨餘眾」。爾時,世尊告釋氏摩訶男:〔如〕「摩訶男!釋氏沙陀作如是論,汝當云何」?摩訶男白佛:「世尊!彼沙陀釋氏作如是論,我知復何[18]說!我唯言善,唯言真實」。佛告摩訶男:「是故當知四法成就須陀洹,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如是受持」。時釋氏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一〇[19];一三二七六(九三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68]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迦[A69]毘羅衛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問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彼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然彼百手釋氏,犯戒飲酒,而復世尊記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摩訶男!當往問佛,如佛所說,我等奉持」。
爾時,摩訶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迦[A70]毘羅衛諸釋氏,集供養堂,作如是論:摩訶男!云何最後記說,是中百手釋氏命終,世尊記說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汝今當往,重問世尊,如世尊所說,我等奉持。我今問佛,唯願解說」!佛告摩訶男:「善逝大師、善逝大師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逝,而心正念、直見,悉入善逝正法律。正法律者,聖弟子所說,口說正法,發心正念、直見,悉入正法。善向僧,善向僧者聖弟子所說,口說善向,發心正念、直見,悉入善向。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於佛一向淨信,於法、僧一向淨信。於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復次、摩訶男!若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於正法律如實知見,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到。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見到,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摩訶男!此堅固樹,於我所說能知義者,無有是處。若能知者,我則記說,況復百手釋氏而不記說得須陀洹!摩訶男!百手釋氏臨命終時,受持淨戒,捨離飲酒,然後命終,我記說彼得須陀洹,乃至究竟苦邊」。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作禮而去。
(云何優婆塞,得果、一切行,自輕及住處,十一與十二,解脫并舍羅,麁手為第十)[20]。
四五 無始相應[1]
一[2];一三二七七(九三七)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A71]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一切皆修阿練若行,糞掃衣,乞食,學人未離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皆修阿練若行,糞掃衣,乞食,學人未離欲。我今當為說法,令其即於此生不起諸漏,心得解脫。爾時,世尊告波梨耶聚落四十比丘:「眾生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生死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恆水洪流,趣於大海,中間恆水為多,汝等本來長夜生死輪轉,破壞身體,流血為多」?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流血甚多,多於恆水百千萬倍」。佛告比丘:「置此恆水,乃至四大海水為多,汝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血流為多」?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其身破壞,流血甚多,踰四大海水也」。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出身血,甚多無數,過於恆水及四大海。所以者何?汝於長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頭、尾、四足,其血無量。或受馬身,駝、驢、牛、犬、諸禽獸類,斷截耳、鼻、頭、足、四體,其血無量。汝等長夜或為賊盜,為人所害,斷、截頭、足、耳、鼻,分離四體,其血無量。汝等長夜身壞命終,棄於塚間,膿壞流血,其數無量。或墮地獄、畜生、餓鬼,身壞命終,其流血出,亦復無量」。佛告比丘:「色為是常,為非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佛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佛告比丘:「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聖弟子寧復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告比丘:「若所有色,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已不樂,不樂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是法時,四十比丘波梨耶聚落住者,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4];一三二七八(九三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以來,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恆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為多,為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為多」?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甚多,過於恆水及四大海」。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流淚甚多,非彼恆水及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長夜喪失父、母、兄、弟、姊、妹、宗親、知識,喪失錢財,為之流淚,甚多無量。汝等長夜棄於塚間,膿血流出,及生地獄,畜生,餓鬼,諸比丘!汝等從無始生死,長夜輪轉,其身血淚,甚多無量」。佛告諸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佛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佛告比丘:「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其中見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比丘!聖弟子如是知、如是見,乃至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5];一三二七九(九三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繫其頸,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佛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恆河流水及四大海,其水為多,汝等長夜輪轉生死,飲其母乳為多耶」?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義,我等長夜輪轉生死,飲其母乳,多於恆河及四大海水」。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長夜輪轉生死,飲其母乳,多於恆河及四大海水。所以者何?汝等長夜,或生象中,飲其母乳無量無數。或生駝、馬、牛、驢諸禽獸類,飲其母乳,其數無量。汝等長夜棄於塚間,膿血流出,亦復無量。或墮地獄,畜生,餓鬼,髓血流出,亦復如是。比丘!汝等無始生死,輪轉已來,不知苦之本際。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無常耶」?比丘白佛:「非常,世尊」!乃至「聖弟子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於諸世間得無所取,不取已無所著;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6]。
四[7];一三二八〇(九四〇)
[8]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為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其諸父母數猶不盡。諸比丘!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9];一三二八一(九四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云何比丘!此大地土泥,悉以為丸,如婆羅果,以數汝等長夜生死以來所依父母,土丸既盡,所依父母其數不盡。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其數如是。是故比丘!當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10];一三二八二(九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安隱諸樂,當作是念:我等長夜輪轉生死,亦曾受斯樂,其趣無量。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11];一三二八三(九四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若見眾生受諸苦惱,當作是念:我長夜輪轉生死以來,亦曾更受如是之苦,其數無量。當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12];一三二八四(九四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而生恐怖,衣毛為[A72]竪,當作是念:我等過去,必曾殺生,為傷害者,為惡知識,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當作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13];一三二八五(九四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如是眾生,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如是長夜生死輪轉,無明所蓋,愛繫其頸,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精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14];一三二八六(九四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未來世當有幾佛」?佛告婆羅門:「未來佛者,如無量恆河沙」。爾時,婆羅門作是念:「未來當有如無量恆河沙三藐三佛陀,我當從彼修諸梵行」。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時婆羅門隨路思惟,我今唯問沙門瞿曇未來諸佛,不問過去。即隨路還,復問世尊:「云何瞿曇!過去世時復有幾佛」?佛告婆羅門:「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恆河沙數」。時婆羅門即作是念:過去世中有無量恆河沙等諸佛世尊,我曾不習近;設復未來如無量恆河沙三藐三佛陀,亦當不與習近娛樂,我今當於沙門瞿曇所修行梵行。即便合掌白佛言:「唯願聽我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佛告婆羅門:「聽汝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得比丘分」。爾時,婆羅門即出家,受具足。出家已,獨一靜處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
一一[15];一三二八七(九四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A73]毘富羅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人於一劫中生死輪轉,積累白骨不腐壞者,如[A74]毘富羅山。若多聞聖弟子,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血、淚及母乳,(籌)、土丸如豆粒,(樂、喜)、恐怖及彼愛,恒沙及骨聚)[16]。
一二[1];一三二八八(九四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劫長久如」?佛告比丘:「我能為汝說,而汝難知」。比丘白佛:「可說譬不」?佛言:「可說,比丘!譬如鐵城,方一由旬,高下亦爾,滿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盡其芥子,劫猶不竟。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長久,如是長劫,百千萬億大苦相續,白骨成丘,膿血成流,地獄、畜生、餓鬼惡趣。是名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2];一三二八九(九四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劫長久如」?佛告比丘:「我能為汝說,汝難得知」。比丘白佛:「可說譬不」?佛言:「可說,比丘!如大石山,不斷、不壞,方一由旬;若有士夫以迦尸劫貝,百年一拂,拂之不已,石山遂盡,劫猶不竟。比丘!如是長久之劫,百千萬億劫受諸苦惱。乃至諸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3];一三二九〇(九五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過去有幾劫」?佛告比丘:「我悉能說,汝知甚難」。比丘白佛:「可說譬不」?佛言:「可說譬。如比丘!有士夫壽命百歲,晨朝憶念三百千劫,日中憶念三百千劫,日暮憶念三百千劫;如是日日憶念劫數,百年命終,不能憶念劫數邊際。比丘!當知過去劫數無量。如是過去無量劫數,長夜受苦,積骨成山,髓血成流,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4];一三二九一(九五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不生不死者。如是長夜無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5];一三二九二(九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無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宗親、師長者,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6];一三二九三(九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大雨渧泡,一生一滅,如是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頸,無始生死,生者、死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7];一三二九四(九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普天大雨洪澍,東西南北無斷絕處,如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量國土劫成、劫壞,如天大雨,普雨天下,無斷絕處。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擲杖空中,或頭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8];一三二九五(九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轉五節輪,常轉不息,如是眾生轉五趣輪,或墮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趣,常轉不息。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〇[9];一三二九六(九五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A76]毘富羅山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一切行不恆、不安、變易之法。諸比丘!於一切行,當生厭離,求樂解脫。諸比丘!過去世時,此[A77]毘富羅山,名長竹山,有諸人民圍遶山居,名低彌羅邑。低彌羅邑人壽四萬歲,低彌羅邑人上此山頂,四日乃得往反。時世有佛,名迦羅迦孫提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說法教化: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長竹山於今名字亦滅,低彌羅聚落、人民亦沒,彼佛如來已般涅槃。比丘!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恆、不安、變易之法。於一切行,當修厭離,離欲解脫。諸比丘!過去世時,此[A78]毘富羅山,名曰朋迦,時有人民遶山而居,名阿[A79]毘迦邑。彼時人民壽三萬歲,阿[A80]毘迦人上此山頂,經三日中乃得往反。時世有佛,名拘那含牟尼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演說經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諸比丘!彼朋迦山名字久滅,阿[A81]毘迦邑人亦久亡沒,彼佛世尊亦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恆、不安、變易之法。汝等比丘!當修厭離,求樂解脫。諸比丘!過去世時,此[A82]毘富羅山,名宿波羅首,有諸人民遶山居止,名赤馬邑,人壽二萬歲。彼諸人民上此山頂,經二日中乃得往反。爾時,有佛名曰迦葉如來、應供、乃至出興於世,演說經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比丘!當知宿波羅首山名字久滅,赤馬邑人亦久亡沒,彼佛世尊亦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恆、不安、變易之法。是故比丘!當修厭離,離欲解脫。諸比丘!今日此山名[A83]毘富羅,有諸人民遶山而居,名摩竭提國。此諸人民壽命百歲,善自消息,得滿百歲。摩竭提人上此山頂,須臾往反。我今於此得成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演說正法,教化令得寂滅涅槃,正道、善逝、覺知。比丘!當知此[A84]毘富羅山名亦當磨滅,摩竭提人亦當亡沒,如來不久當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悉皆無常、不恆、不安、變易之法。是故比丘!當修厭離,離欲解脫」。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 婆蹉出家相應[1]
一[2];一三二九七(九五七)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佛告婆蹉種出家:「隨汝所問,當為汝說」。婆蹉種出家白佛言:「云何瞿曇!命即身耶」?佛告婆蹉種出家:「命即身者,此是無記」。「云何瞿曇!為命異身異耶」?佛告婆蹉種出家:「命異身異者,此亦無記」。婆蹉種出家白佛:「云何瞿曇!命即身耶,答言無記;命異身異,答言無記?沙門瞿曇有何等奇?弟子命終,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彼處。彼諸弟子,於此命終捨身,即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非為命異身異也」?佛告婆蹉:「此說有餘,不說無餘」。婆蹉白佛:「瞿曇!云何說有餘,不說無餘」?佛告婆蹉:「譬如火,有餘得然,非無餘」。婆蹉白佛:「我見火,無餘亦然」。佛告婆蹉:「云何見火無餘亦然」?婆蹉白佛:「譬如大聚熾火,疾風來吹,火飛空中,豈非無餘火耶」?佛告婆蹉:「風吹飛火,即是有餘,非無餘也」。婆蹉白佛:「瞿曇!空中飛火,云何名有餘」?佛告婆蹉:「空中飛火,依風故住,依風故然,以依風故,故說有餘」。婆蹉白佛:「眾生於此命終,乘意生身往生餘處,云何有餘」?佛告婆蹉:「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婆蹉白佛:「眾生以愛樂有餘,染著有餘,唯有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沙門瞿曇!世間多緣,請辭還去」。佛告婆蹉:「宜知是時」。婆蹉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二[4];一三二九八(九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亦於彼住。時有婆蹉種出家,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與尊者目揵連面相問訊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大目揵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目連答言:「婆蹉!隨意所問,知者當答」。時婆蹉種出家問尊者目揵連:「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有人來[5]問:云何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皆悉隨答;而沙門瞿曇,有來問言: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記說」?目揵連言:「婆蹉!餘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取著;如來無後死,有後死[6]無後死,非有後死非無後死,則生取著。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生取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生取著。如來者,於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著。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然;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皆悉寂滅。婆蹉!如是因、如是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為記說;如是因、如是緣,如來,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時婆蹉種出家,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三[7];一三二九九(九五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上廣說。爾時,婆蹉種出家歎言:「奇哉瞿曇!弟子、大師,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乃至同第一義。瞿曇!我今詣摩訶目揵連,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問於彼,彼亦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答我,如今瞿曇所說。是故瞿曇真為奇特!大師、弟子,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同第一義」。
四[8];一三三〇〇( )
爾時,婆磋種出家,有諸因緣,至那梨聚落。營事訖已,詣尊者詵陀迦旃延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詵陀迦旃延:「何因、何緣?沙門瞿曇,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詵陀迦旃延語婆蹉種出家:「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若種施設諸行[9]:若色、若無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非想。若彼因、彼緣、彼行無餘〔行〕滅,永滅已,如來於彼有所記說,言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耶」?婆蹉種出家語詵陀迦旃延:「若因、若緣,若種施設諸行:若色、若非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非想。彼因、彼緣、彼行無餘滅,云何瞿曇於彼記說: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詵陀迦旃延語婆蹉種出家:「是故如來以是因、以是緣故,有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婆蹉種出家問詵陀迦旃延:「汝於沙門瞿曇弟子,為日久如」?詵陀迦旃延答言:「少過三年,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婆蹉種出家言:「詵陀迦旃延!快得善利!少時出家,而得如是身律儀、口律儀,又得如是智慧辯才」!時婆蹉種出家,聞詵陀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五[10];一三三〇一(九六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佛告婆蹉種出家:「隨所欲問,當為汝說」。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有人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為記說耶」?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上詵陀迦旃延廣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婆蹉種出家白佛言:「奇哉瞿曇!師及弟子,義義同,句句同,味味同,其理悉合,所謂第一句說。瞿曇!我為小緣事,至那利伽聚落,營事訖已,暫過沙門迦旃延,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問沙門迦旃延,彼亦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答我所問,如今沙門瞿曇所說。是故當知實為奇特!師及弟子,義、句、味,義、句、味悉同」。時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六[11];一三三〇二(九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有我耶」?爾時,世尊默然不答。如是再三,爾時世尊亦再三不答。爾時,婆蹉種出家作是念:我已三問沙門瞿曇而不見答,但當還去。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種出家三問,世尊何故不答?豈不增彼婆蹉種出家惡邪見,言沙門不能答其所問」?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12];一三三〇三(九六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13]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耶」?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是則真實,餘則虛妄」。「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爾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於此見見何等過患,而於此諸見,一切不說」?佛告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餘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結見,是苦、是閡、是惱、是熱,見結所繫。愚癡無聞凡夫,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生。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婆蹉種出家白佛:「瞿曇!何所見」?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來所見已畢。婆蹉種出家!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婆蹉白佛:「瞿曇!何故說言生者不然」?佛告婆蹉:「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猶如有人,於汝前然火,汝見火然不?即於汝前火滅,汝見火滅不」?婆蹉白佛:「如是,瞿曇」!佛告婆蹉:「若有人問汝:向者火然,今在何處?為東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問者,汝云何說」?婆蹉白佛:「瞿曇!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若有於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婆蹉白佛:「我當說譬」。佛告婆蹉:「為知是時」。婆蹉白佛:「瞿曇!譬如近城邑、聚落,有好淨地,生堅固林。有一大堅固樹,其生已來,經數千歲。日夜既久,枝葉零落,皮膚枯朽,唯幹獨立。如是瞿曇!如來法律,離諸枝條、柯葉,唯空幹堅固獨立」。爾時,婆蹉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八[14];一三三〇四(九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15]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彼云何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佛告婆蹉:「於色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於受,想,行,識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婆蹉白佛:「瞿曇!知何法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知受,想,行,識故,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佛說此經已,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九[16];一三三〇五(九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婆蹉種出家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默然而住。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我與瞿曇共相隨順,今有所問,何故默然」?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種出家,長夜質直,不諂、不偽,時有所問,皆以不知故,非故惱亂,我今當以阿[A88]毘曇、律納受於彼。作是念已,告婆蹉種出家:「隨汝所問,當為解說」。婆蹉白佛:「云何瞿曇!有善、不善[17]法耶」?佛答言:「有」。婆蹉白佛:「當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受習五欲,於此法律,得度狐疑不」?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在於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瞿曇!今當說譬」。佛告婆蹉:「隨意所說」。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隨下。瞿曇法律亦復如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隨流,向於涅槃,浚輸涅槃。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為餘異道出家,來詣瞿曇所,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幾時便聽出家」?佛告婆蹉:「若餘異道出家,欲來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於和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為人粗作齊限耳」。婆蹉白佛:「若諸異道出家來,於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聽於和尚所受衣[18],若滿四月聽出家者,我今堪能於四月在和尚所受衣[19],若於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當於瞿曇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佛告婆蹉:「我先不說粗為人作分齊耶」?婆蹉白佛:「如是,瞿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婆蹉出家,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婆蹉種出家,即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如來正法。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已學[20]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彼一切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今當往見世尊。是時,婆蹉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於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世尊正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出家,學道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爾時,尊者婆蹉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婆蹉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時有眾多比丘,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爾時,婆蹉問眾多比丘:「汝等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耶」?諸比丘答言:「爾」。爾時,婆蹉語諸比丘:「尊者!持我語,敬禮世尊,問訊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令歡悅非不歡悅。大師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養大師,令歡悅非不歡悅」。時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禮世尊足,乃至歡悅非不歡悅」。佛告諸比丘:「諸天先已語我,汝今復說。如來成就第一知見,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爾時,世尊為彼婆蹉比丘說第一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身命及目連,希有、迦旃延,未曾有、有我,見及於愚癡,犢子所出家)[21]。
四七 外道出家相應[1]
一[2];一三三〇六(九六五)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欝低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世有邊耶」?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無邊耶?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有邊耶,答言無記;世無邊耶,世有邊無邊耶,世非有邊非無邊耶,答言無記?瞿曇於何等法而可記說」?佛告欝低迦:「知者、智者,我為諸弟子而記說道,令正盡苦,究竟苦邊」。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為諸弟子說道,令正盡苦,究竟苦邊?為一切世間從此道出,為少分耶」?爾時,世尊默然不答。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爾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語欝低迦外道出家:「汝初已問此義,今復以異說而問,是故世尊不為記說。欝低迦!今當為汝說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邊境城,四周堅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門。立守門者,聰明黠慧,善能籌量,外有人來,應入者聽入,不應入者不聽。周匝遶城,求第二門都不可得,都無猫狸出入之處,況第二門!彼守門者,都不覺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從此門若出、若入,更無餘處。如是世尊雖不用心覺悟,眾生一切世間從此道出及以少分,然知眾生正盡苦、究竟苦邊者,一切皆悉從此道出」。時欝低迦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二[4];一三三〇七(九六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富隣尼,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富隣尼,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富隣尼:「我聞沙門瞿曇作斷滅破壞有教授耶?今問尊者富隣尼,竟為爾不」?富隣尼語諸外道出家:「我不如是知。世尊教語眾生,斷滅壞有令無所有者,無有是處。我作如是解:世尊所說,有諸眾生,計言有我、我慢、邪慢,世尊為說,令其斷滅」。時諸外道出家,聞富隣尼所說,心不喜悅,呵責而去。
爾時,尊者富隣尼諸外道去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向諸外道出家所說,具白世尊。「世尊!我向答諸外道說,得無謗毀世尊耶?為是法說,如佛所說,如法說,隨順法說?得不為諸論議者所見嫌責耶」?佛告富隣尼:「如汝所說,不謗如來,不失次第,如我記說。如法法說,隨順法說,不為諸論者之所嫌責。所以者何?富隣尼!先諸眾生,我慢,邪慢,邪慢所迫,邪慢集,邪慢不無間等,亂如狗腸,如鐵鉤鏁,亦如亂草,往反驅馳,此世、他世,他世、此世,驅馳往反,不能遠離。富隣尼!一切眾生於諸邪慢無餘永滅者,彼一切眾生長夜安隱快樂」。佛說此經已,富隣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5];一三三〇八(九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阿難陀,於後夜時,向㯓補河邊。脫衣置岸邊,入水洗手足,還上岸,著一衣,摩拭身體。時俱迦那外道出家,亦至水邊。尊者阿難聞其行聲,聞聲已,即便謦咳作聲。俱迦那外道出家聞有人聲,而問言:「為何等人」?尊者阿難答言:「沙門」。俱迦那外道言:「何等沙門」?尊者阿難答言:「釋種子」。俱迦那外道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尊者阿難答言:「隨意所問,知者當答」。俱迦那言:「云何[6]如來死後有耶」?阿難答言:「世尊所說,此是無記」。復問:「如來死後無耶?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阿難言:「世尊所說,此是無記」。俱迦那外道言:「云何[7]如來死後有,答言無記;死後無,死後有無,死後非有非無,答言無記?云何[8]為不知、不見耶」?阿難答言:「非不知,非不見,悉知、悉見」。復問阿難:「云何知、云何見」?阿難答言:「見可見處,見所起處,見纏斷處,此則為知,此則為見。我如是知,如是見,云何說言不知不見」?俱迦那外道復問:「尊者何名」?阿難陀答言:「我名阿難陀」。俱迦那外道言:「奇哉!大師弟子而共論議。我若知是尊者阿難陀者,不敢發問」。說是語已,即捨而去。
四[9];一三三〇九(九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長者,日日出見世尊,禮事供養。給孤獨長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時彼外道問言長者:「汝見沙門瞿曇,云何見?何所見」?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世尊,世尊何所見」。諸外道言:「汝言見眾僧,云何見眾僧?眾僧何所見」?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僧,僧何所見」。外道復問長者:「汝今云何自見?自何所見」?長者答言:「汝等各各自說所見,然後我說所見亦不難」。時有一外道作如是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常,是則真實,餘者虛妄」。復有說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長者!世間常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世間非常非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世有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世無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復有說言:「世有邊無邊」。復有說言:「世非有邊非無邊」。復有說言:「命即是身」。復有說言:「命異身異」。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復有說言:「如來死後無」。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無」。復有說言:「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諸外道語長者言:「我等各各已說所見,汝復應說汝所見」!長者答言:「我之所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復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無常者是苦,如是知已,於一切見都無所得。如汝所見: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者,此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則無常,無常者是苦。是故汝等習近於苦,唯得於苦,堅住於苦,深入於苦。如是汝言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有如是咎。世間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皆如上說」。有一外道語給孤獨長者言:「如汝所說,若有見,彼則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無常法,若無常者是苦,是故長者所見,亦習近苦,得苦,住苦,深入於苦」。長者答言:「我先不言所見者,是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法,悉皆無常,無常者是苦。知苦已,我於所見無所得耶」?彼外道言:「如是,長者」!
爾時,給孤獨長者於外道精舍,伏彼異論,建立正論。於異學眾中作師子吼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共論事,向佛廣說。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善哉!宜應時時摧伏愚癡外道,建立正論」。佛說是語已,給孤獨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10];一三三一〇(九六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長爪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一切見不忍」。佛告火種:「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長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佛告火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捨、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火種!多人與汝所見同,多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捨此等見,餘見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火種!依三種見。何等為三?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於一忍一不忍。火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繫不離繫,煩惱非清淨,樂、取、染著生。若如是見,我一切不忍,此見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淨非煩惱,離繫非繫,不樂、不取、不著生。火種!若如是見,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見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所詰。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則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捨所見,餘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捨見,離見,餘見不復相續,不起,不生。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者,則有二責[11]、二詰。何等為二?謂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一忍一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等二?謂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復次、火種!如是身色麁四大,聖弟子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若聖弟子觀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住者,於彼身身欲、身念、身愛、身染、身著永滅不住。火種!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彼於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出如實知,如實知已,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彼於身分齊受覺如實知,於命分齊受覺如實知。若彼身壞命終後,即於爾時,一切受永滅無餘[12]。彼作是念:樂受覺時,其身亦壞:苦受覺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覺時,其身亦壞,悉為苦邊。於彼樂覺離繫不繫,於彼苦覺離繫不繫,於不苦不樂覺離繫不繫。於何離繫?離於貪欲,瞋恚,愚癡,離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斯等名為離苦」。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長爪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於佛法中修諸梵行」!佛告長爪外道出家:「汝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即得善來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長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3]。
六[14];一三三一一(九七〇)
[1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王舍城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悉知,我先已知彼法律而悉棄捨」。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唱言[16]:「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先已知彼法律,然後棄捨」。聞是語已,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舍羅步,住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是唱言:沙門釋子法,我已悉知,知彼法律已,然後棄捨。善哉世尊!可自往彼須摩竭陀池側,憐愍彼故」。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於日晡時,從禪覺,往到須摩竭陀池側,外道舍羅步所。時舍羅步外道出家,遙見世尊來,即敷床坐,請佛令坐。佛即就坐,告舍羅步言:「汝實作是語:沙門釋子所有法律,我悉已知,知彼法律已,然後棄捨耶」?時舍[17]羅步默而不答。佛告舍羅步:「汝今應說,何故默然!汝所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我當令汝滿足」。時舍羅步猶故默然。如是第二、第三說,彼再三默然住。時舍羅步有一梵行弟子,白舍羅步言:「師應往詣沙門瞿曇,說所知見,今沙門瞿曇自來詣此,何故不說?沙門瞿曇又告師言:若滿足者,我則隨喜,不滿足者,當令滿足,何故默然而不記說」?彼舍羅步,梵行弟子勸時,亦復默然。爾時,世尊告舍羅步:「若復有言:沙門瞿曇非如來、應、等正覺,我若善諫、善問,善諫、善問時,彼則遼落,說諸外事;或忿恚、慢覆,對閡不忍,無由能現;或默然抱愧低頭,密自思省,如今舍羅步。若復作如是言:非沙門瞿曇無正法律者,我若善諫、善問,彼亦如汝今日默然而住。若復有言:非沙門瞿曇聲聞善向者,我若善諫、善問,彼亦乃至如汝今日默然而住」。爾時,世尊於須摩竭陀池側,師子吼已,從坐起而去。
爾時,舍羅步梵行弟子,語舍羅步言:「譬如有牛,截其兩角,入空牛欄中,跪地大吼。師亦如是,於無沙門瞿曇弟子眾中,作師子吼。譬如女人欲作丈夫聲,發聲即作女聲。師亦如是,於非沙門瞿曇弟子眾中,作師子吼。譬如野干欲作狐聲,發聲還作野干聲。師亦如是,於非沙門瞿曇弟子眾中,欲作師子吼」。時舍羅步梵行弟子,於舍羅步面前呵責毀呰已,從坐起去。
七[18];一三三一二(九七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側,有外道出家,名上座[19],住彼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所修行梵行」。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與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有外道出家,名曰上座,住須摩竭陀池側。於自眾中作如是說:我說一偈,有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唯願世尊應自往彼,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禪覺,往至須摩竭陀池側。時上座外道出家,遙見世尊,即敷床座請佛令坐。世尊坐已,告上座外道出家言:「汝實作是語:我說一偈,若能報者,我當於彼修行梵行耶?汝今便可說偈,我能報答」。時彼外道,即累繩床以為高座,自昇其上,即說偈言:
爾時,世尊知彼上座外道心,即說偈言:
爾時,上座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即從床而下,合掌白佛言:「今我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不」?佛告上座外道出家:「今汝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上座外道出家,得出家、作比丘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八[20];一三三一三(九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婆羅門出家,住須摩竭陀池側,集聚一處,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諦,如是婆羅門真諦」。爾時,世尊知彼眾多婆羅門出家心念,往到須摩竭陀池側。時眾多婆羅門出家,遙見佛來,即為佛敷床座,請佛就坐。佛即就坐,告諸婆羅門出家:「汝等於此須摩竭陀池側,眾共集聚,何所論說」?婆羅門出家白佛言:「瞿曇!我等眾多婆羅門出家,集於此坐,作如是論:如是婆羅門真諦,如是婆羅門真諦」。佛告婆羅門出家:「有三種婆羅門真諦[21],我自覺悟成等正覺,而復為人演說。汝婆羅門出家作如是說:不害一切眾生,是婆羅門真諦,非為虛妄。彼於彼言我勝,言相似,言我卑,若於彼真諦,不繫著,於一切世間作慈心色像,是名第一婆羅門真諦,我自覺悟成等正覺,為人演說。復次、婆羅門作如是說:所有集法,皆是滅法,此是真諦,非為虛妄。乃至於彼真諦,不計著,於一切世間觀察生滅,是名第二婆羅門真諦。復次、婆羅門作如是說: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22]此則真諦,非為虛妄。如前說,乃至於彼無所繫著,一切世間無我像類,是名第三婆羅門真諦,我自覺悟成等正覺,而為人說」。爾時,眾多婆羅門出家,默然住。時世尊作是念:今映彼愚癡,殺彼惡者。今此眾中,無一能自思量欲造因緣,於沙門瞿曇法中修行梵行。如是知已,從坐起而去。
九[23];一三三一四(九七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住於彼。時有外道出家,名曰栴陀,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言:「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阿難答言:「為斷貪欲、瞋恚、愚癡故,於彼出家修梵行」。栴陀復問:「彼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我亦能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復問:「汝見貪欲、瞋恚、愚癡有何過患,說斷貪欲、瞋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染著貪欲映障心故,或自害,或復害他,或復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二俱得罪,彼心常懷憂苦受覺。若瞋恚映障,愚癡映障,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乃至常懷憂苦受覺。又復貪欲為盲,為無目,為無智,為慧力羸,為障閡,非明、非等覺,不轉向涅槃;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我見貪欲、瞋恚、愚癡有如是過患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復問:「汝見斷貪欲、瞋恚、愚癡有何福利,而說斷貪欲、瞋恚、愚癡」?阿難答言:「斷貪欲已,不自害,又不害他,亦不俱害;又復不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心法常懷喜樂受覺。瞋恚、愚癡,亦復如是。於現法中,常離熾然,不待時節,有得餘現法,緣自覺知。見有如是功德利益故,說斷貪欲、瞋恚、愚癡」。栴陀復問:「尊者阿難!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不」?阿難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栴陀外道白尊者阿難:「此是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貪欲、瞋恚、愚癡」。時栴陀外道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一〇[24];一三三一五(九七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尊者舍利弗,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稽首禮足而去。時有外道出家補縷低迦,隨路而來。問尊者舍利弗:「從何所來」?舍利弗答言:「火種!我從我世尊所,聽大師說教授法來」。補縷低迦問:「尊者舍利弗!今猶不離乳,從師聞說教授法耶」?舍利弗答言:「火種!我不離乳,於大師所,聞說教授法」。補縷低迦語尊者舍利弗言:「我久已離乳,捨師所說教授法」。舍利弗言:「汝法是惡說法律,惡覺,非為出離,非正覺道,壞法,非可讚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汝等疾疾捨乳,離師教法。譬如乳牛麁惡狂騷,又少乳汁,彼犢飲乳,疾疾捨去。如是惡說法律,惡覺,非出離,非正覺道,壞法,非可讚歎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師者,非等正覺,是故速捨師教授法。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覺,是出離,正覺道,不壞,可讚歎,可依止。又彼大師,是等正覺,是故久飲其乳,聽受大師說教授法。譬如乳牛不麁狂騷,又多乳汁,彼犢飲時,久而不厭。我法如是,是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時補縷低迦語舍利弗:「汝等快得善利!於正法律,乃至久聽說教授法」。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從道而去。
一一[25];一三三一六(九七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先日眾多種種異道——出家沙門,婆羅門,集於未曾有講堂。作如是論議:沙門瞿曇智慧猶如空舍,不能於大眾中建立論議:此應此不應,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邊畔,不入中田。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應不應,無合不合」。佛告補縷低迦:「此諸外道論議,說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譬如士夫年八、九十,髮白齒落,作小兒戲,團治泥土,作象、作馬,種種形類。眾人皆言:此老小兒。如是火種!種種諸論,謂應不應,合不合,於聖法律如小兒戲。然於彼中,無有比丘方便所應」。補縷低迦白佛:「瞿曇!於何處有比丘方便所應」?佛告外道:「不清淨者令其清淨,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調令調,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諸不定者令得正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解脫者令得解脫,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不斷令斷,不知令知,不修令修,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云何不淨令淨?謂戒,不淨者令其清淨。云何不調伏令其調伏?謂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不調伏令其調伏,是名不調伏者令其調伏。云何不定令其正受?謂心不正定,令得正受。云何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謂心不解脫貪欲、恚、癡,令得解脫。云何不斷令斷?謂無明、有愛,不斷令斷。云何不知令知?謂其名、色,不知令知。云何不修令修?謂止、觀,不修令修。云何不得令得?謂般涅槃,不得令得。是名比丘方便所應」。補縷低迦白佛言:「瞿曇!是義比丘方便所應,是堅固比丘方便所應,所謂盡諸有漏」。時補縷低迦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一二[26];一三三一七(九七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外道出家,名曰尸婆,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為學?所謂學者,云何學」?佛告尸婆:「學其所學,故名為學」。尸婆白佛:「何所學」?佛告尸婆:「隨時學增上戒,學[27]增上意,學增上慧」。尸婆白佛:「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復何所學」?佛告尸婆:「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乃至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覺知貪欲永盡無餘,覺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故不復更造諸惡,常行諸善。尸婆!是名為學其所學」。時尸婆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一三[28];一三三一八(九七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尸婆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佛告尸婆:「彼沙門、婆羅門,實爾洛漠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所以者何?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尸婆!若復時節所害,冬則大寒,春則大熱,夏寒、暑俱,是名節氣所害。世間真實,非為虛妄。尸婆!世間有此真實,為風所害,乃至節氣所害,彼眾生如實覺知,汝亦自有此患——風、痰、唌唾,乃至節氣所害覺,如是如實覺知。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尸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尸婆!有五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29]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說是法時,尸婆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尸婆外道出家,見法,得法,知法,入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佛告尸婆:「汝今得出家」。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一四[30];一三三一九(九七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爾時,那羅聚落有商主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那羅聚落諸沙門、婆羅門、長者、居士尊重供養,如阿羅漢。彼商主外道出家,先有宗親一人命終生天,於彼天上,見商主外道出家已,作是念:我欲往教彼商主外道出家,詣世尊所修行梵行。恐其不隨我語,我今當往彼,以意論令問。即下那羅聚落,詣彼商主外道出家所,說偈而問:
若汝仙人!持此意論而問於彼,有能分明解說其義而答汝者,便可從彼出家修行梵行」。時商主外道出家,受天所教[31],持詣富蘭那迦葉所,以此意論偈,問富蘭那迦葉。彼富蘭那迦葉尚自不解,況復能答?彼時商主外道出家,復至末迦梨瞿舍利子所,刪闍耶[A89]毘羅[A90]坻子所,阿耆多枳舍欽婆羅所,迦羅拘陀迦栴延所,尼乾陀若提子所,皆以此意論偈而問,悉不能答。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我以此意論,問諸出家師,悉不能答,我今復欲求出家為?我今自有財寶,不如還家,服習五欲。復作是念:我今可往詣沙門瞿曇,然彼耆舊諸師——沙門、婆羅門,富蘭那迦葉等悉不能答,而沙門瞿曇年少出家,詎復能了然!我聞先宿所說:莫輕新學年少出家。或有沙門年少出家,有大德力,今且當詣沙門瞿曇。詣已,以彼意論心念而問,如偈所說。爾時,世尊知彼商主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爾時,商主外道出家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心念。而白佛言:「我今得入沙門瞿曇正法律中,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不」?佛告商主外道出家:「汝今可得於正法律,修行梵行,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出家已,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一五[33];一三三二〇(九七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堅固雙樹林中。爾時,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為世尊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爾時,尊者阿難奉教,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已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爾時,世尊詣雙樹間,於繩床上北首,右[A91]脇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想,正念、正智。時俱夷那竭國,有須跋陀羅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俱夷那竭國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彼須跋陀羅出家,聞世尊今日中夜,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我今當詣沙門瞿曇,問其所疑。即出俱夷那竭,詣世尊所。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須跋陀羅語阿難言:「我聞沙門瞿曇,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往白瞿曇,少有閑暇,答我所問」。阿難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極」。如是須跋陀羅再三請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亦再三不許。須跋陀羅言:「我聞古昔出家耆年大師所說:久久乃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如優曇鉢華,而今如來中夜,當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於法疑,信心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白沙門瞿曇」!阿難復答言:「須跋陀羅!莫逼世尊,世尊今日疲極」。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阿難與須跋陀羅共語來往,而告尊者阿難:「莫遮外道出家須跋陀羅,令入問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後與外道出家論議,此是最後得證聲聞善來比丘,所謂須跋陀羅」。爾時,須跋陀羅,聞[34]世尊為開善根,歡喜增上,詣世尊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凡世間入處,謂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門,此是沙門。云何瞿曇!為實各各有是宗不」?爾時,世尊即為說偈言:
佛告須跋陀羅:「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須跋陀羅!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除此已,於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於眾中作師子吼」。
說是法時,須跋陀羅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跋陀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右膝著地,白尊者阿難:「汝得善利!汝得大師!為大師弟子,為大師雨雨灌其頂。我今若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者,亦當得斯善利」!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是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今求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爾時,世尊告須跋陀羅:「此比丘來修行梵行」!彼尊者須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時尊者須跋陀羅得阿羅漢,解脫樂。覺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
(優陟、分匿、俱迦那,須達、長爪、奢羅浮,重床、三諦及聞陀,二不留得、尸蔔根,尸蔔、那羅婆力迦,須跋陀羅第十五)[35]。
四八 雜相應[1]
一;一三三二一(九八〇)
[2]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跋耆人間遊行,至[A92]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A93]毘舍離國有眾多賈客,欲向怛剎尸羅國,方便莊嚴。是眾多賈客,聞世尊於跋耆人間遊行,至[A94]毘舍離國,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聞已,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為諸賈客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3]住。時諸賈客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諸賈客,方便莊嚴,欲至怛剎尸羅國。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旦受我供養」!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諸賈客知世尊受請已,從坐起,禮佛足,各還自家。辦種種淨美飲食,敷床座,安置淨水。晨朝遣使白佛:「時到」。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鉢,詣諸賈客所,就座而坐。時諸賈客以淨美飲食,自手供養。食畢,洗鉢訖,取卑小床,於大眾前坐,聽佛說法。爾時,世尊告諸賈客:「汝等當行於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竪。爾時,當念如來事:謂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如是念者,恐怖則除。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親近,緣自覺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如是念者,恐怖即除。過去世時,天、阿須輪共鬪時,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輪共鬪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若不念我幢者,當念伊舍那天子幢;若不念伊舍那天子幢者,當念婆留那天子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如是諸商人!汝等於曠野中有恐怖者,當念如來事,法事,僧事」。爾時,世尊為諸[A95]毘舍離賈客,說供養隨喜偈:
爾時,世尊為諸[A96]毘舍離賈客,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
二[4];一三三二二(九八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住於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竪者,當念如來事及法事、僧事,如前廣說。念如來事,法事,僧事之時,恐怖即除。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與阿修羅共戰。爾時,帝釋語諸三十三天言:諸仁者!諸天、阿修羅共鬪戰時,若生恐怖,心驚毛竪者,汝當念我伏敵之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如是比丘!若於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竪者,當念如來: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所以者何?彼天帝釋懷貪、恚、癡,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得解脫,有恐怖、畏懼、逃竄、避難,而猶告諸三十三天,令念我摧伏敵幢;況復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離貪、恚、癡,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無諸恐怖、畏懼、逃避,而不能令其念如來者除諸恐怖」!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5];一三三二三(九八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娑枳國安闍那林中。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我能於法略說、廣說,但知者難」。尊者舍利弗白佛言:「唯願世尊略說、廣說、法說,於法實有解知者」!佛告舍利弗:「若有眾生,於自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我慢、繫著、使,乃至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我慢、使、繫著故,我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舍利弗!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富隣尼迦所問[6]: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即從坐起,作禮而去。
四[7];一三三二四(九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獨一靜處,如是思惟:或有一人作如是念:我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我當於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爾時,尊者阿難晡時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作是思惟:若有一人作如是言: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乃至自知作證具足住」。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8]有一人作如是念: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阿難!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阿難!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乃至自知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阿難!我於此有餘說,答波羅延憂陀耶所問[9]:
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五[11];一三三二五(九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此等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諸比丘!何等愛為網、為膠,乃至往來流轉[12]無不轉時[13]?謂有我故:有我,欲我,爾我,有我,無我,異我,當我,不當我,欲我,當爾時,當異異我,或欲我,或爾我,或異,或然,或欲然,或爾然,或異:如是十八愛行從內起。比丘言有我,於諸所有言我欲,我爾,乃至十八愛行從外起。如是總說十八愛行。如是三十六愛行,或於過去起,或於未來起,或於現在起,如是總說百八愛行。是名為愛為網,為膠,為泉,為藕根,能為眾生障;為蓋,為膠,為守衛,為覆,為閉,為塞,為闇冥,為狗腸,為亂草,為絮,從此世至他世,從他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14];一三三二六(九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愛,從恚生恚。云何為從愛生愛?謂有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他復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故,我於他人復生於愛,是名從愛生愛。云何從愛生恚?謂有一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眾生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而他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瞋恚,是名從愛生恚。云何為從恚生愛?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他復於彼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隨行,故我於他而生愛念,是名從恚生愛。云何從恚生恚?謂有一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此作是念:我於彼眾生不喜、不愛、不念、不可意,而他於彼有喜、有愛、有念、有可意隨行,我於他所〔問〕起瞋恚,是名從恚生恚。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不自舉,不起塵,不熾然,不嫌彼。云何自舉?謂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自舉。云何不自舉?謂不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不自舉。云何還舉?謂於罵者還罵,瞋者還瞋,打者還打,觸者還觸,是名還舉。云何不還舉?謂罵者不還罵,瞋者不還瞋,打者不還打,觸者不還觸,是名不還舉。云何起塵?謂有我、我欲,乃至十八種愛,是名起塵。云何不起塵?謂無我,無我欲,乃至十八愛不起,是名不起塵。云何熾然?謂有我所,我所欲,乃至外十八愛行,是名熾然。云何不熾然?謂無我所,無我所欲,乃至無外十八愛行,是名不熾然。云何嫌彼?謂見我真實,起於我慢、我欲、我使,不斷、不知,是名嫌彼。云何不嫌彼?謂不見我真實,我慢、我欲、我使,已斷、已知,是名不嫌彼」。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三三二七(九八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事斷難持。何等為二?若俗人處,非人處,於衣、食、床臥、資生眾具,持彼斷者,是則難行。又比丘非家出家,斷除貪愛,持彼斷者,亦甚難行」。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三三二八(九八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斷未曾遠離。於善法不知足故,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捨離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歡喜,常樂增進,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比丘!當於二法依止多住:於諸善法不生足想,依於諸斷未曾捨離,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精勤方便堪能,修習善法不息。是故比丘!於諸下劣勿[15]生歡喜想,當修上上昇進。多住如是修習,不久當得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一三三二九(九八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釋提桓因形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天身威力,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世尊曾於隔界山石窟中說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彼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云何為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佛告天帝釋:「謂比丘,若所有受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彼諸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出如實知,如實知已,觀察彼受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如是觀察已,則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拘尸迦!是名比丘於正法律,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乃至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〇;一三三三〇(九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住耆闍崛山,後夜起經行,見有光明遍照迦蘭陀竹園。見已作是念:今夜或有大力鬼神,詣世尊所,故有此光明。時尊者大目揵連,晨朝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昨暮後夜,出房經行,見勝光明,普照迦蘭陀竹園。見已作是念:有何大力鬼神,詣世尊所,故有此光明」。佛告尊者大目揵連:「昨暮後夜,釋提桓因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如上修多羅廣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1];一三三三一(九九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詣舍衛城次第乞食,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尊者阿難,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難令坐」!時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蘭那,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華,遠諸凡鄙;叔父梨師達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究竟苦邊。云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世」?阿難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差別。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坐起去。
時尊者阿難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優婆夷所說,廣白世尊。佛告阿難:「彼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或有一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或有一犯戒,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於彼籌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則應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彼如是籌量者,得長夜非義饒益苦。阿難!彼犯戒者,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此人是退非勝進,我說彼人為退分。阿難!有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自非如來,此二有間,誰能悉知?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持戒,無餘滅。若掉動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掉,無餘滅。彼若瞋恨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瞋恨無餘滅。若苦貪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苦貪無餘滅。穢污,清淨,如上說;乃至如來能知人人。阿難!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而於如來一向說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難!如來所說豈有二耶」?阿難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善哉!善哉!如來說法若有二者,無有是處。阿難!若富蘭那持戒,梨師達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蘭那所不能知;梨師達多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後世?若梨師達多所成就智,富蘭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師達多亦不能知:彼富蘭那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阿難!彼富蘭那持戒勝,梨師達多智慧勝,彼俱命終,我說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後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生此,究竟苦邊。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得知!是故阿難!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2];一三三三二(九九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釋氏彌城留利邑夏安居。有餘比丘,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彼比丘,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次第,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比丘來,疾敷床座,請比丘令坐,如上阿難修多羅說。時彼比丘語鹿住優婆夷:「姊妹且停!汝那得知眾生根之優劣!姊妹!唯有如來能知眾生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坐起去。
時彼比丘三月夏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往詣彌城留利釋氏邑。到已,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共鹿住優婆夷所論說事,向佛廣說。佛告比丘:「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世間眾生諸根優劣!唯有如來能知世間眾生諸根優劣耳。不離瞋恨、憍慢,時起貪法,不聽受法,不學多聞,於法不調伏見,不能時時起解脫心法。比丘!若復有一,不離瞋慢,時起貪法,然彼聞法,修學多聞,於善調伏見,時時能起解脫心法。若思量彼:此有是法,彼有是法,此則同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如是思量者,長得非義不饒益苦。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起貪法,亦不聽法,不習多聞,不調伏見,亦不時時得解脫心法,我說此人卑鄙下賤。比丘!若復彼人不離瞋慢,時時起貪法,然彼聞法,樂多聞,調伏諸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我說是人第一勝妙。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乃至如來能知優劣。比丘!復次、有一不離瞋慢,時時起口惡行,餘如上說。比丘!復次、有一賢善安樂,同止欣樂明智修梵行者,樂與同止而彼不樂聞法,乃至不時時得心法解脫,當知彼人住賢善地,不能轉進。賢善地者,謂人、天趣。復次、有一其性賢善,同止安樂,欣樂梵行以為伴侶,樂聞正法,學習多聞,善調伏見,時時能得解脫心法。當知彼人於賢善地,能轉勝進,當知此人於正法流有所堪能。此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別知!是故比丘!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比丘!鹿住優婆夷愚癡、少智,如上修多羅廣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3];一三三三三(九九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世間有幾種福田」?佛告長者;「世間有二種福田。何等為二?學及無學」。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4]。
一四;一三三三四(一二四一)
[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淨信;諸在我舍而命終者,皆得生天」。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是深妙說,是一向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言:在我舍者皆得淨信,及其命終皆生天上。有何大德神力比丘為汝說言:凡在汝舍命終者,皆生天上耶」?長者白佛:「不也,世尊」!復問:「云何為比丘尼,為諸天,為從我所面前聞說」?長者白佛:「不也,世尊」!「云何長者!汝緣自知見,知在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耶」?長者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長者;「汝既不從大德神力比丘所聞,非比丘尼,非諸天,又不從我面前聞說,復不緣自見知,若有諸人於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汝今何由能作如是甚深妙說,作一向受,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作是言:有人於我舍命終者,皆生天上」?長者白佛:「無有比丘大德神力而來告我,如上廣說,乃至悉皆生天。世尊!然我見[6]眾生主懷妊之時,我即教彼為其子故,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其生已,復教三歸。及生知見,復教持戒。設復婢使、下賤客人懷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賣奴婢者,我輒往彼語言:賢者!我欲買人,汝當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受持禁戒。隨我教者,輒授五戒,然後隨價而買;不隨我教,則所不取。若復止客,若傭作人,亦復先要受三歸、五戒,然後受之。若復有來求為弟子,若復乞貸舉息,我悉要以三歸、五戒,然後受之。又復我舍供養佛及比丘僧時,稱父母名,兄弟、妻子、宗親、知識、國王、大臣、諸天、龍神,若存、若亡,沙門、婆羅門,內外、眷屬,下至僕使,皆稱其名而為呪願。又從世尊聞稱名呪願因緣,皆得生天。或因園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臥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下至一摶施與眾生,此諸因緣皆生天上」。佛言:「善哉!善哉!長者!汝以信心故能作是說。如來於彼有無上知見,審知汝舍有人命終,皆悉生天」。爾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五;一三三三五(一二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恭敬住,常當繫心,常當畏慎,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繫心,不畏慎,不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儀足者,無有是處。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如是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儀具足者,斯有是處。威儀具足已,而學法具足者,斯有是處。學法備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斯有是處。解脫知見身具足已,得無餘涅槃者,斯有是處。是故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儀滿足,乃至無餘涅槃,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7];一三三三六(一二四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一三三三七(一二四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燒燃法,不燒燃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燒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惡不善法,身惡行成就,口、意惡行成就。若彼後時疾病困苦,沈頓床褥,受諸苦毒。當於爾時,先所行惡悉皆憶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眾生先所行惡,身、口、意業諸不善法,臨終悉現,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眾惡,當墮惡趣,受諸苦毒。憶念是已,心生燒燃,心生變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終,後世亦不善心相續生,是名燒燃法。云何不燒燃?若男子、女人,受持淨戒,修真實法,身善業成就,口、意善業成就。臨壽終時,身遭苦患,沈頓床褥,眾苦觸身。彼心憶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當於爾時,攀緣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為眾惡,當生善趣,不墮惡趣,心不變悔。不變悔故,善心命終,後世續善,是名不燒燃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一三三三八(一二四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捨身惡行者,能得身惡行斷;不得身惡行斷者,我不說彼捨身惡行。以彼能得身惡行斷故,是故我說彼捨身惡行。身惡行者,不以義饒益安樂眾生;離身惡行,以義饒益得安樂故,是故我說捨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九 譬喻相應[1]
一[2];一三三三九(一二四六)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住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鑄金者,積聚沙土,置於槽中,然後以水灌之,[4]剛石堅塊隨水而去,猶有麁沙纏結。復以水灌,麁沙隨水流出,然後生金猶為細沙黑土之所纏結。復以水灌,細沙黑土隨水流出,然後真金純淨無雜,猶有似金微垢。然後金師置於爐中,增火鼓韛,令其融液,垢穢悉除;然其生金猶故不輕,不軟,光明不發,屈伸則斷。彼鍊金師、鍊金弟子,復置爐中,增火鼓韛,轉側陶鍊,然後生金輕、軟、光澤,屈伸不斷,隨意所作——釵、鐺、鐶、釧諸莊嚴具。如是淨心進向比丘,麁煩惱纏,惡不善業,諸惡邪見,漸斷令滅,如彼生金淘去剛石堅塊。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5]麁垢,欲覺,恚覺,害覺,如彼生金除麁沙礫。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次除細垢,謂親里覺、人眾覺,生天覺,思惟除滅,如彼生金除去塵垢細沙黑土。復次、淨心進向比丘,有善法覺,思惟除滅,令心清淨,猶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純淨。復次、比丘於諸三昧,有行所持,猶如池水周匝岸持,為法所持,不得寂靜、勝妙,不得息樂,盡諸有漏;如彼金師、金師弟子,陶鍊生金,除諸垢穢,不輕,不軟,不發光澤,屈伸斷絕,不得隨意成莊嚴具。復次、比丘得諸三昧,不為有行所持,得寂靜、勝妙,得息樂道,一心一意,盡諸有漏;如鍊金師、鍊金師弟子,陶鍊生金,令其輕、軟、不斷、光澤,屈伸隨意。復次、比丘離諸覺、觀,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禪,如是正受,純一清淨,離諸煩惱,柔軟真實不動。於彼彼入處,欲求作證,悉能得證。如彼金師陶鍊生金,極令輕、軟、光澤、不斷,任作何器,隨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於諸入處,悉能得證」。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6];一三三四〇(一二四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當專心方便,隨時思惟三相。云何為三?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於是處其心下劣。若復一向思惟舉相,則於是處掉亂心起。若復一向思惟捨相,則於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以彼比丘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捨相故,心則正定,盡諸有漏。如巧金師、金師弟子,以生金著於爐中增火,隨時扇韛,隨時水灑,隨時俱捨。若一向鼓韛者,即於是處生金焦盡。一向水灑,則於是處生金堅[A99]強。若一向俱捨,則於是處生金不熟,則無所用。是故巧金師、金師弟子,於彼生金,隨時鼓韛,隨時水灑,隨時兩捨,如是生金、得等調適,隨事所用。如是比丘!專心方便,時時思惟憶念三相,乃至漏盡」。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7];一三三四一(一二四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摩竭提國有牧牛者,愚癡無慧。夏末、秋初,不善觀察恆水此岸,亦不善觀恆水彼岸,而駈[A100]群牛峻岸而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多起患難。諸比丘!過去世時,摩竭提國有牧牛人,不愚不癡者,有方便慧。夏末、秋初,能善觀察恆水此岸,亦善觀察恆水彼岸,善度其牛,至平博山谷好水草處。彼初度時,先度大牛能領[A101]群者,斷其急流;次駈第二多力少牛,隨後而度;然後第三駈羸小者,隨逐下流,悉皆次第安隱得度。新生犢子愛戀其母,亦隨其後,得度彼岸。如是比丘!我說斯譬,當知其義。彼摩竭提牧牛者愚癡無慧,彼諸六師富蘭那等,亦復如是,習諸邪見向於邪道。如彼牧牛人愚癡無慧,夏末、秋初,不善觀察此岸、彼岸,高峻、山嶮,從峻岸下,峻岸而上,中間洄澓,多生患難。如是六師富蘭那等,愚癡無慧,不觀此岸,謂於此世;不觀彼岸,謂於他世;中間洄澓,謂境諸魔,自遭苦難。彼諸見者,習其所學,亦遭患難。彼摩竭提善牧牛者,不愚不癡有方便慧,謂如來、應、等正覺。如牧牛者善觀此岸,善觀彼岸,善度其牛於平博山谷。先度大牛能領[A102]群者,橫截急流,安度彼岸。如是我聲聞,能盡諸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橫截惡魔世間貪流,安隱得度生死彼岸。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次度第二多力少牛,截流橫度。如是我諸聲聞,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彼受生,不還此世;亦復斷截惡魔貪流,安隱得度生死彼岸。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駈其第三羸小少牛,隨其下流,安隱得度。如是我聲聞,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來此世,究竟苦邊;橫截於彼惡魔貪流,安隱得度生死彼岸。如摩竭提國善牧牛者,新生犢子愛戀其母,亦隨得度。如是我聲聞,斷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斷截惡魔貪流,安隱得度生死彼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8];一三三四二(一二四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長,亦不能擁護大[A103]群牛令等安樂。何等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去蟲;不能覆護其瘡;不能起烟;不知擇路;不知擇處;不知度處;不知食處;盡𤛓其乳;不善料理能領[A104]群者,是名十一法成就,不能黨護大[A105]群牛。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不能自安,亦不安他。何等為十一?謂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蟲;不覆其瘡;不能起烟;不知正路;不知止處;不知度處;不知食處;盡𤛓其乳;若有上座多聞耆舊久修梵行,大師所歎,不向諸明智修梵行者,稱譽其德,悉令宗敬奉事供養。云何名不知色?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為色不如實知。云何不知相?事業是過相,事業是慧相,是不如實知,是名不知相。云何名不知去蟲?所起欲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所起瞋恚、害覺,能安不離,不覺,不滅,是名不去蟲。云何不覆瘡?謂眼見色,隨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心隨生漏,不能防護;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是名不覆其瘡。云何不起烟?如所聞,如所受法,不能為人分別顯示,是名不起烟。云何不知[9]道?八正道及聖法律,是名為道,彼不如實知,是名不知道。云何不知止處?謂於如來所知法,不得歡喜、悅樂、勝妙、出離饒益,是名不知止處。云何不知度處?謂彼不知修多羅,[A106]毘尼,阿[A107]毘曇,不隨時往到其所,諮問請受: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法為勝非惡?於隱密法不能開發,於顯露法不能廣問,於甚深句義自所知者不能廣宣顯示,是名不知度處。云何不知放牧處?謂四念處及賢聖法律,是名放牧處,於此不如實知,是名不知放牧處。云何為盡𤛓其乳?彼剎利、婆羅門、長者,自在施與衣被、飲食、床臥、醫藥、資生眾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盡𤛓其乳。云何為上座大德多聞耆舊,乃至不向諸勝智梵行者所,稱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供養,令得悅樂?謂比丘不稱彼上座,乃至今諸智慧梵行者,往詣其所,以隨順身、口、意業,承望奉事,是名不於上座多聞耆舊,乃至令智慧梵行,往詣其所,承望奉事,令得悅樂。彼牧牛者成就十一法,堪能令彼[A108]群牛增長,擁護[A109]群牛,令其悅樂。何等為十一?謂知色,知相,如上清淨分說。乃至能領[A110]群者,隨時料理,令得安樂,是名牧牛者十一事成就,能令[A111]群牛增長擁護,令得安樂。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樂,亦能安他。何等十一?謂知色,知相,乃至十一,如清淨分廣說,是名比丘十一事成就,自安、安他」。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10];一三三四三(一二五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一奢能伽羅聚落,住一奢能伽羅林中。時有尊者那提迦[11],舊住一奢能伽羅聚落。一奢能伽羅聚落剎利[12]、婆羅門,聞沙門瞿曇,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一奢能伽羅聚落,住一奢能伽羅林中。聞已,各辦一釜食著門邊,作是念: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各各高聲、大聲,作如是唱。爾時,世尊聞園林內有多人眾,高聲、大聲,語尊者那提迦:「何因、何緣,園林內有眾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尊者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此一奢能伽羅聚落,諸剎利、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此林中,各作一釜食,置園林內,各自唱言:我先供養世尊,我先供養善逝。以是故,於此林中,多人高聲、大聲,唱說之聲。唯願世尊,當受彼食」!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莫以稱我,我不求稱。那提迦!若於如來,如是便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者,則於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迦!唯我於此像類,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而得,不苦而得,於何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迦!汝等於如是像類色,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故,不得不求之樂,不苦之樂。那提迦!天亦不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唯有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於何彼彼所起利樂,若味、若求」?那提迦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說譬」。佛告那提迦:「宜知是時」。那提迦白佛言:「世尊!譬如天雨,水流順下。隨其彼彼世尊住處、於彼彼處,剎利、婆羅門、長者,信敬奉事,以世尊戒德清淨、正見真直,是故我今作如是說:唯願世尊,哀受彼請」。佛告那提迦:「莫以利我,我不求利;乃至云何於彼彼所起利樂,有味、有求?那提迦!我見比丘食好食已,仰腹而臥,急喘長息。我見已,作是思惟:如此長老,不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復次、那提迦!我見此有二比丘,食好食已,飽腹喘息,偃闡而行。我作是念:非彼長老能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之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那提迦!我見眾多比丘,食好食已,從園至園,從房至房,從人至人,從[A112]群聚至[A113]群聚。我見是已而作是念:非彼長老,如是能得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我得如是像類出要、遠離、寂滅、等正覺樂,不求之樂,不苦之樂。復次、那提迦!我於一時,隨道行,見有比丘於前遠去,復有比丘於後來亦遠。我於爾時,閑靜無為,亦無有便利之勞。所以者何?依於食飲,樂著滋味,故有便利,此則為依。觀五受陰生滅,而厭離住,此則為依。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厭離而住,此則為依。於[A114]群聚之樂,勤習[A115]群聚,厭於[13]遠離,是則為依。樂修遠離,則勤於遠離,厭離[A116]群聚,是則為依。是故那提迦!當如是學:於五受陰觀察生滅,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樂於遠離,精勤遠離,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尊者那提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六[14];一三三四四(一二五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那楞伽羅聚落,如上廣說,乃至彼彼所起求利。佛告那提迦:「我見聚落邊有精舍,有比丘坐禪。我見已作如是念:今此尊者,聚落人〔此〕或沙彌,來往聲響,作亂障其禪思,覺其正受,於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而作留難。那提迦!我不喜彼比丘住聚落精舍。那提迦!我見比丘住空閑處,仰臥吁咄。我見是已而作是念:今[15]彼比丘,覺寤睡眠,思空閑想。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搖身坐睡。見已作是念:今此比丘於睡覺寤,不定得定,定心者得解脫。是故那提迦!我不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端坐正受。我見已作是念:今[16]此比丘不解脫者,疾得解脫;已解脫者,令自防護,使不退失。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住空閑處。那提迦!我復見比丘住空閑處,彼於後時遠離空處,集捨床臥具,還入聚落受床臥具。那提迦!我亦不喜如是比丘還入聚落。復次、那提迦!我見比丘住聚落精舍,名聞大德,能感財利——衣被、飲食、湯藥、眾具。彼於後時集捨利養,聚落床座,至於空閑,床臥安止。那提迦!我喜如是比丘,集捨利養,聚落床臥,住於空閑。那提迦!比丘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那提迦比丘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七[17];一三三四五(一二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離車子,常枕木枕,手足龜坼,疑畏莫令摩竭陀王阿闍世[A117]毘提希子得其間便,是故常自儆策,不放逸住。以彼不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闍世[A118]毘提希子,不能伺求得其間便。於未來世不久,諸離車子恣樂無事,手足柔軟,繒纊為枕,四體安臥,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摩竭陀王阿闍世[A119]毘提希子得其間便。如是比丘!精勤方便,堅固堪能,不捨善法,肌膚損瘦,筋連骨立。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乃至未得所應得者,不捨精進,常攝其心,不放逸住。以不放逸住故,魔王波旬不得其便。當來之世,有諸比丘,恣樂無事,手足柔軟,繒纊為枕,四體安臥,日出不起,放逸而住。以放逸住故,惡魔波旬伺得其便。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精勤方便,乃至不得未得,不捨方便」。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18];一三三四六(一二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晨朝以三百釜食惠施眾生,日中、日暮,亦復如是。第二士夫,時節須臾,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乃至如𤛓牛乳頃,比先士夫,惠施功德所不能及,百分、千分、巨億萬分、算數譬類不得為比。是故比丘!當作是學:時節須臾,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下至如𤛓牛乳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19];一三三四七(一二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當知是家易為盜賊之所劫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數數下至如𤛓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當知是人易為諸惡鬼神所欺。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為盜賊數數劫奪。如是善男子,數數下至如𤛓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不為諸惡鬼神所欺。是故諸比丘!常當隨時數數,下至如𤛓牛乳頃,修習慈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20];一三三四八(一二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有匕首[21]劍,其刃廣利。有健士夫言:我能以手、以拳,椎打汝劍,令其摧碎。諸比丘!彼健士夫,當能以手、以拳,椎打彼劍令摧碎不」?比丘白佛:「不能,世尊!彼匕首劍,其刃廣利,非彼士夫能以手、以拳,椎打碎折,正足自困」。「如是比丘!若沙門、婆羅門,下至如𤛓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若有諸惡鬼神欲往伺求其短,不能得其間便,正可反自傷耳,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數數下至如𤛓牛乳頃,修習慈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22];一三三四九(一二五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以爪抄土,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上土多,為大地土多」?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無量無數,不可為比」。佛告諸比丘:「如是眾生能數數,下至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甲上土耳。其諸眾生不能數數,下至如彈指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諸比丘!常當數數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23];一三三五〇(一二五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不恆、不安,是變易法。諸比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佛告比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比丘白佛:「可說譬不」?佛言:「可說」。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執[A120]強弓,一時放發,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為捷疾不」?比丘白佛:「捷疾,世尊」!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雖復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於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於虛空神天;日、月天子,復倍捷疾於四王天;導日月神,復倍捷疾於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於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24];一三三五一(一二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人名陀舍羅訶。彼陀舍羅訶有鼓,名阿能訶,好聲、美聲、深聲,徹四十里。彼鼓既久,處處裂壞。爾時,鼓士裁割牛皮,周匝纏縛;雖復纏縛,鼓猶無復高聲,美聲、深聲。彼於後時轉復朽壞,皮大剝落,唯有聚木。如是比丘!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以彼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故,於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所知,彼則頓受周備受;聞其所說,歡喜崇習,出離饒益。當來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聞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彼不頓受持,不至到受。聞彼說者,不歡喜崇習,而於世間眾雜異論,文辭綺飾,世俗雜句,專心頂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不得出離饒益。於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應[25]法隨順緣起者,於此則滅。猶如彼鼓朽故壞裂,唯有聚木。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應[26]法,隨順緣起,頓受遍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出離饒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一三三五二(一二五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鐵丸投著火中,與火同色,盛著劫貝綿中。云何比丘!當速燃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愚癡之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若見年少女人,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貪欲心,欲燒其心,欲燒其身,身心燒已,捨戒退減。是愚癡人,長夜當得非義饒益。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護根門,繫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27];一三三五三(一二六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猫狸,飢渴羸瘦,於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有時鼠子出穴遊戲,時彼猫狸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藏;食內藏時,猫狸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塚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見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貪欲發已,欲火熾燃,燒其身心;燒身心已,馳心狂逸,不樂精舍,不樂空閑,不樂樹下,為惡不善心侵食內法,捨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饒益苦。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心正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一三三五四(一二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若沙門、婆羅門,從本以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損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諸比丘!譬如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生於水中,長於水中,隨水增長。如是沙門、婆羅門,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悟,當知是等善根功德,日夜增長,終不退減。當如是學:善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功德善法日夜增長,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一三三五五(一二六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於後夜時,聞野狐鳴。爾時,世尊夜過天明,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後夜時,聞野狐鳴不」?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諸比丘:「有一愚癡人,作如是念:令我受身,得如是形類,作如是聲。此愚癡人,欲求如是像類處所受生,何足不得!是故比丘!汝等但當精勤方便,求斷諸有,莫作方便,增長諸有,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一三三五六(一二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讚歎受少有身,況復多受!所以者何?受有者苦。譬如糞屎,少亦臭穢,何況於多!如是諸有,少亦不歎,乃至剎那,況復於多!所以者何?有者苦故。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增長有,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28];一三三五七(一二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夜後分時,聞野狐鳴。是夜過已,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於夜後分,聞野狐鳴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彼野狐者,疥瘡所困,是故鳴喚。若能有人為彼野狐治疥瘡者,野狐必當知恩報恩。而今有一愚癡之人,無有知恩報恩。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復大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2];一三三五八(一二六五)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尊者跋迦梨,住王舍城金師精舍,疾病困苦,尊者富隣尼瞻視供養。時跋迦梨語富隣尼:「汝可詣世尊所,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言: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積床褥,願見世尊。疾病困苦,氣力羸惙,無由奉詣,唯願世尊降此金師精舍,以哀愍故」!時富隣尼受跋迦梨語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世尊答言:「令彼安樂」!富隣尼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篤,委在床褥,願見世尊,無有身力來詣世尊。善哉世尊!詣金師精舍,以哀愍故」!爾時,世尊默然聽許。時富隣尼知世尊聽許已,禮足而去。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詣金師精舍,至跋迦梨住房。跋迦梨比丘遙見世尊,從床欲起。佛告跋迦梨:「且止,勿起」!世尊即坐異床,語跋迦梨:「汝心堪忍此病苦不?汝身所患,為增為損」?跋迦梨白佛:如前叉[4]摩比丘修多羅廣說。「世尊!我身苦痛極難堪忍,欲求刀自殺,不樂苦生」。佛告跋迦梨:「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為非常耶」?跋迦梨答言:「無常,世尊」!復問:「若無常,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復問跋迦梨:「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中寧有可貪、可欲不」?跋迦梨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如是說。佛告跋迦梨:「若於彼身無可貪、可欲者,是則善終,後世亦善」。爾時,世尊為跋迦梨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即於彼夜,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
時有二天,身極端正,於後夜時,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彼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俱禮佛足,即沒不現。爾時,世尊夜過晨朝,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昨夜有二天子,形體端正,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而作是言:尊者跋迦梨,住金師精舍,疾病困苦,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稽首作禮,即沒不現」。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當往詣尊者跋迦梨比丘所,語跋迦梨言:昨夜有二天,來詣我所,稽首作禮,退住一面。語我言:尊者跋迦梨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此是天語,佛復記汝:汝於此身,不起貪欲,是則善終,後世亦善」。
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已,詣金師精舍跋迦梨房。爾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汝等持繩床,共舉我身著精舍外,我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時有眾多比丘出房舍,露地經行。受使比丘詣眾多比丘所,問眾多比丘言:「諸尊!跋迦梨比丘住在何所」?諸比丘答言:「跋迦梨比丘,告侍病者,令舉繩床出精舍外,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受使比丘即詣跋迦梨所。跋迦梨比丘遙見使比丘來,語侍病者:「下繩床著地。彼比丘疾來,似世尊使」。彼侍病者,即下繩床著地。時彼使比丘語跋迦梨:「世尊有教,及天有所說」。時跋迦梨語侍病者:「扶我著地,不可於床上受世尊教,及天所說」。時侍病者,即扶跋迦梨下,置於地。時跋迦梨言:「汝可宣示世尊告敕,及天所說」。使比丘言:「跋迦梨!大師告汝:夜有二天來白我言:跋迦梨比丘疾病困篤,思惟解脫,欲執刀自殺,不樂久生。第二天言:跋迦梨比丘,已於善解脫而得解脫。說此語已,即沒不現。世尊復記說汝:善於命終,後世亦善」。跋迦梨言:「尊者!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然我今日,於色[5]無常,決定無疑;無常者是苦,決定無疑;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彼無有可貪、可欲,決定無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猶故隨身,欲刀自殺,不樂久生」。即執刀自殺。
時使比丘供養跋迦梨死身已,還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以世尊所敕,具告尊者跋迦梨。彼作是言:大師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見所見,廣說乃至執刀自殺」。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共詣金師精舍跋迦梨尸所」。見跋迦梨死身,有遠離之色。見已,語諸比丘:「汝等見是跋迦梨比丘死身在地,有遠離之色不」?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復告諸比丘:「遶跋迦梨身,四面周匝有闇冥之相,圍遶身不」?諸比丘白佛:「已見,世尊」!佛告諸比丘:「此是惡魔之像,周匝求覓跋迦梨善男子識神,當生何處」。佛告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識神,以刀自殺」。爾時,世尊為彼跋迦梨說第一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6];一三三五九(一二六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闡陀,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時尊者舍利弗,聞尊者闡陀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聞已,語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知不?闡陀比丘在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疾病困篤,當往共看」。摩訶拘絺羅默然許之。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共詣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至尊者闡陀住房。尊者闡陀遙見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凭床欲起,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闡陀:「汝且莫起」!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坐於異床,問尊者闡陀:「云何尊者闡陀!所患為可堪忍不?為增為損」?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尊者闡陀言:「我今身病,極患苦痛,難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無損,唯欲執刀自殺,不樂苦活」。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闡陀!汝當努力,莫自傷害!若汝在世,我當與汝來往周旋。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汝若無看病人,我當看汝,必令適意、非不適意」。闡陀答言:「我有供養,那羅聚落諸婆羅門、長者,悉見看視,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無所乏少;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隨意瞻病,非不適意。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難可堪忍,唯欲自殺,不樂苦生」。舍利弗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闡陀!眼及眼識、眼所識色,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闡陀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闡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所識法,彼寧是我,異我,相在不」?闡陀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復問:「闡陀!汝於眼、眼識及色,為何所見、何所識、何所知故,言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闡陀答言:「我於眼、眼識、及色,見滅、知滅故,見眼、眼識及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復問:「闡陀!汝於耳……。鼻……。舌……。身……。意、意識及法,何所見、何所知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闡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於意、意識及法,見滅,知滅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時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闡陀:「汝今當於大師修習正念,如所說句:有所依者則為動搖,動搖者有所趣向,趣向者為不休息,不休息者則隨趣往來,隨趣往來者則有未來生死,有未來生死故有未來出沒,有未來出沒故則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7]苦聚集。如所說句: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闡陀言:「尊者摩訶拘絺羅!我[8]供養世尊,事於今畢矣;隨順善逝,今已畢矣,適意非不適意。弟子所作,於今已作;若復有餘弟子所作供養師者,亦當如是供養大師,適意非不適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難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殺,不樂苦生」。爾時,尊者闡陀,即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尊者闡陀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闡陀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云何世尊!彼尊者闡陀當至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記說言:尊者摩訶拘絺羅!我供養世尊,於今已畢;隨順善逝,於今已畢,適意非不適意;若復有餘供養大師者,當如是作,適意非不適意耶」?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世尊:「彼尊者闡陀,先於鎮珍尼婆羅門聚落,有供養家,極親厚家,善言語家」。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脫善男子,有供養家,親厚家,善言語家。舍利弗!我不說彼有大過。若有捨此身餘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若有捨此身已,餘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也。無大過故,於那羅聚落好衣菴羅林中以刀自殺」。如是世尊為彼尊者闡陀說第一記。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歡喜,作禮而去[9]。
三[10];一三三六〇(一〇二三)
[1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尊者叵求那,住東園鹿母講堂,疾病困篤。尊者阿難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住東園鹿母講堂,疾病困篤。如是病,比丘多有死者。善哉世尊!願至東園鹿母講堂尊者叵求那所,以哀愍故」!爾時,世尊默然而許。至日晡時,從禪覺,往詣東園鹿母講堂,至尊者叵求那房,敷座而坐。為尊者叵求那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尊者叵求那世尊去後,尋即命終。當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時尊者阿難供養尊者叵求那舍利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叵求那,世尊來後,尋便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膚色清淨,鮮白光澤。不審世尊!彼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佛告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若覺病起,其身苦患,心不調適,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種種說法,彼聞法已,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則大師教授說[12]法福利。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然後病起,身遭苦患,生分轉微,不蒙大師教授教誡說法,然遇諸餘多聞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得聞法已,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教授教誡聽法福利。復次、阿難!若比丘先未病時,不斷五下分結,乃至生分微弱,不聞大師教授教誡說法,復不聞餘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然彼先所受法,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得斷五下分結。阿難!是名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然後得病,身遭苦患,生分微弱,得聞大師教授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大師說法福利。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覺身病起,極遭苦患,不得大師教授教誡說法,然得諸餘多聞大德諸梵行者教授教誡說法,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教授教誡聞法福利。復次、阿難!若有比丘先未病時,斷五下分結,不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其身病起,極生苦患,不得大師教授教誡說法,不得諸餘多聞大德教授教誡說法,然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得無上愛盡解脫,不起諸漏、離欲解脫。阿難!是名思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何緣叵求那比丘,不得諸根欣悅,色貌清淨,膚體鮮澤!叵求那比丘先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彼親從大師聞教授教誡說法,斷五下分結」。世尊為彼尊者叵求那,受阿那含記。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四[13];一三三六一(一〇二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濕波誓,住東園鹿母講堂,身遭重病,極生苦患。尊者富隣尼瞻視供給,如前跋迦梨修多羅廣說。謂說三受,乃至轉增無損。佛告阿濕波誓:「汝莫變悔」!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實有變悔」。佛告阿濕波誓:「汝得無破戒耶」?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不破戒」。佛告阿濕波誓:「汝不破戒,何為變悔」?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先未病時,得身息樂正受,多修習;我於今日,不復能得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將無退失是三昧耶」?佛告阿濕波誓:「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阿濕波誓!汝見色即是我,異我,相在不」?阿濕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復問:「汝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不」?阿濕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濕波誓:「汝既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何故變悔」?阿濕波誓白佛言:「世尊!不正思惟故」。佛告阿濕波誓:「若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應作念:我於三昧退減。若復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但當作是覺知: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貪、恚、癡永盡無餘已,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是法時,尊者阿濕波誓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歡喜踊悅,歡喜踊悅故,身病即除。佛說此經,令尊者阿濕波誓歡喜隨喜已,從坐起而去。
五[14];一三三六二( )
差摩迦修多羅,如五受陰處說。
六[15];一三三六三(一〇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年少新學,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識,獨一客旅,無人供給,住邊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篤。時有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學,乃至疾病困篤,住邊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無活。善哉世尊!往彼住處,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從禪覺,至彼住處。彼病比丘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佛告比丘:「息臥勿起!云何比丘!苦患寧可忍不」?如前差摩修多羅廣說。如是三受,乃至病苦但增不損。佛告病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無變悔耶」?病比丘白佛:「實有變悔,世尊」!佛告病比丘:「汝得無犯戒耶」?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實不犯戒」。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為變悔」?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於過人法、勝妙知見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終之時,知生何處?故生變悔」。佛告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識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復問比丘:「於意云何?有眼識故有眼觸,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云何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識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復問比丘:「若無眼識則無眼觸耶?若無眼觸,則無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故比丘!當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終,後世亦善」。爾時,世尊為病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時病比丘世尊去後,尋即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時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年少比丘,疾病困篤。尊者今已命終,當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云何世尊!如是比丘,當生何處?云何受生?後世云何」?佛告諸比丘:「彼命過比丘,是真寶物!聞我說法,分明解了,於法無畏,得般涅槃。汝等但當供養舍利」。世尊爾時為彼比丘受第一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16];一三三六四(一〇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彼比丘作如是念: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彼比丘,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若彼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者,是名比丘斷愛欲,轉諸結,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三三六五(一〇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乃至佛告病比丘:「汝不自犯戒耶」?比丘白佛言:「世尊!我不以持淨戒故,於世尊所修梵行」。佛告比丘:「汝以何等法故,於我所修梵行」?比丘白佛:「為離貪欲故,於世尊所修梵行。為離瞋恚、愚癡故,於世尊所修梵行」。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應為離貪欲故,於我所修梵行;離瞋恚、愚癡故,於我所修梵行。比丘!貪欲纏故,不得離欲;無明纏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若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身作證;離無明故慧解脫,是名比丘斷諸愛欲,轉結縛,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是故比丘!於此法善思惟」。如前廣說,乃至受第一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17];一三三六六(一〇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時多有比丘疾病。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云何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云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捨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苦受,觀察無常,乃至捨,於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因緣?謂身因緣,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捨,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18]所使永不復使。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19];一三三六七(一〇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時有眾多比丘,集會迦梨隸講堂,多有疾病,如上說。差別者,乃至「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生老病死」。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歡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三三六八(一〇三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給孤獨長者得病,身極苦痛。世尊聞已,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次第乞食,至給孤獨長者舍。長者遙見世尊,馮床欲起。世尊見已,即告之言:「長者勿起,增其苦患」。世尊即坐,告長者言:「云何長者!病可忍不?身所苦患,為增為損」?長者白佛:「甚苦,世尊!難可堪忍」。乃至說三受,如差摩修多羅廣說,乃至苦受但增不損。佛告長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長者白佛:「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今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告長者:「善哉!善哉」!即記長者得阿那含果。長者白佛:「唯願世尊今於此食」!爾時,世尊默而許之。長者即勅辦種種淨美飲食,供養世尊。世尊食已,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而去。
一二[1];一三三六九(一〇三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難,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往詣其舍。長者遙見阿難,馮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前叉摩修多羅廣說,乃至苦患但增不損。時尊者阿難告長者言:「勿恐怖!若愚癡無聞凡夫,不信於佛,不信法、僧,聖戒不具,故有恐怖,亦畏命終及後世苦。汝今不信已斷、已知,於佛淨信具足,於法、僧淨信具足,聖戒成就」。長者白尊者阿難:「我今何所恐怖!我始於王舍城寒林中丘塚間見世尊,即得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自從是來,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尊者阿難言:「善哉長者!汝自記說是須陀洹果」。長者白尊者阿難:「可就此食」!尊者阿難默然受請。即辦種種淨美飲食,供養尊者。阿難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而去。
一三[2];一三三七〇(一〇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聞已,語尊者阿難:「知不?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當共往看」。尊者阿難默然而許。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阿難,共詣給孤獨長者舍。長者遙見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乃至說三種受,如叉摩修多羅廣說,身諸苦患,轉增無損。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耳、鼻、舌、身)、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聲、香、味、觸)、法界生貪欲識。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不依(水、火、風、空)、識界生貪欲識。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受、想、行)、識陰生貪欲識」。時給孤獨長者悲歎流淚。尊者阿難告長者言:「汝今怯劣耶」?長者白阿難:「不怯劣也。我自顧念,奉佛以來二十餘年,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如今所聞」。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我亦久來,未嘗為諸長者說如是法」。長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勝信、勝念、勝樂,不聞深法而生退沒。善哉尊者舍利弗!當為居家白衣,說深妙法,以哀愍故!尊者舍利弗!今於此食」。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請。即設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即從坐起而去。
一四[3];一三三七一(一〇三三)
達磨提離長者修多羅,亦如世尊為給孤獨長者初修多羅廣說。
一五;一三三七二( )
第二修多羅亦如是說。差別者:「若復長者依此四不壞淨已,於上修習六念,謂念如來事乃至念天」。長者白佛言:「世尊!依四不壞淨,於上修六隨念,我今悉成就。我常修念如來事,乃至念天」。佛告長者:「善哉!善我!汝今自記阿那含果」。長者白佛:「唯願世尊受我請食」!爾時,世尊默然受請。長者知佛受請已,即具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而去。
一六[4];一三三七三(一〇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長壽童子,是樹提長者孫子,身嬰重病。爾時,世尊聞長壽童子身嬰重病,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到長壽童子舍。長壽童子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叉摩修多羅廣說,乃至病苦但增無損。「是故童子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今悉有。我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告童子:「汝當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明分想。何等為六?謂一切行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童子白佛言:「如世尊說,依四不壞淨,修習六明分想,我今悉有。然我作是念:我命終後,不知我祖父樹提長者當云何」?爾時,樹提長者語長壽童子言:「汝於我所顧[5]念且停!汝今且聽世尊說法,思惟憶念,可得長夜福利,安樂饒益」!時長壽童子言:「我於一切諸行,當作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常現在前」。佛告童子:「汝今自記斯陀含果」。長壽童子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住我舍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長壽童子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童子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而去。
一七;一三三七四(一〇三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婆藪長者身遭苦患。爾時,世尊聞婆藪長者身遭苦患,如前達摩提那長者修多羅廣說,得阿那含果記,乃至從坐起而去。
一八;一三三七五(一〇三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A122]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釋氏沙羅,疾病委篤。爾時,世尊聞釋氏沙羅疾病委篤,晨朝著衣持鉢,入迦維羅衛國乞食,次到釋氏沙羅舍。釋氏沙羅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差摩迦修多羅廣說,乃至患苦但增不損。「是故釋氏沙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釋氏沙羅白佛言:「如世尊說,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我悉有之。我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告釋氏沙羅:「是故汝當依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於上修習五喜處。何等為五?謂念如來事,乃至自所施法」。釋氏沙羅白佛言:「如世尊說,依四不壞淨,修五喜處我亦有之。我常念如來事,乃至自所施法」。佛言:「善哉!善哉!汝今自記斯陀含果」。沙羅白佛:「唯願世尊今我舍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沙羅長者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沙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而去。
一九;一三三七六(一〇三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曲谷精舍。爾時,耶輸長者疾病困篤,如是乃至得阿那含果記,如達摩提那修多羅廣說。
二〇[6];一三三七七(一〇三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竭伽池側。時有摩那提那長者,疾病新差。時摩那提長者語一士夫言:「善男子!汝往尊者阿那律所,為我稽首阿那律足,問訊起居輕利,安樂住不?明日,通身四人,願受我請。若受請者,汝復為我白言:我俗人多有王家事,不能得自往奉迎,唯願尊者時到,通身四人來赴我請,哀愍故」!時彼男子受長者教,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禮足。白言:「尊者!摩那提那長者,敬禮問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唯願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請」。時尊者阿那律默然受請。時彼士夫復以摩那提那長者語,白尊者阿那律:「我是俗人,多有王家事,不得躬自奉迎,唯願尊者!通身四人,明日日中哀受我請,憐愍故」!尊者阿那律陀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時。明日,通身四人,往詣其舍」。時彼士夫受尊者阿那律教,還白長者:「阿梨!當知我已詣尊者阿那律,具宣尊意。尊者阿那律言:汝且自安,我自知時」。彼長者摩那提那,夜辦淨美飲食。晨朝復告彼士夫:汝往至彼尊者阿那律所,白言時到。時彼士夫,即受教行,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禮足,白言:「供具已辦,唯願知時」!
時尊者阿那律,著衣持鉢,通身四人,詣長者舍。時摩那提那長者,婇女圍遶,住內門左。見尊者阿那律,舉體執足敬禮,引入就坐。各別稽首,問訊起居,退坐一面。尊者阿那律問訊長者:「堪忍安樂住不」?長者答言:「如是,尊者!堪忍樂住。先遭疾病,當時委篤,今已蒙差」。尊者阿那律問長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差」?長者白言:「尊者阿那律!我住四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尊者阿那律!我於四念處繫心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尊者阿那律[7]告長者言:「汝今自記阿那含果」。時摩那提那長者,以種種淨美飲食,自手供養,自恣飽滿。食已,澡漱畢,摩那提那長者復坐卑床,聽說法。尊者阿那律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
五一 業報相應[1]
一[2];一三三七八(一〇三九)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精舍。時有淳陀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問淳陀長者:「汝今愛樂何等沙門、婆羅門淨行」?淳陀白佛:「有沙門、婆羅門,奉事於水,事[A123]毘濕波天,執杖澡罐,常淨其手。如是正士,能善說法,言:善男子月十五日,以胡麻屑、菴摩羅屑、以澡其髮,修行齋法,被著新淨長鬘[4]白㲲,牛糞塗地而臥其上。善男子晨朝早起,以手觸地,作如是言:此地清淨,我如是淨。手執牛糞團,並把生草,口說是言:此是清淨,我如是淨。若如是者,見為清淨,不如是者永不清淨。世尊!如是像類沙門、婆羅門,若為清淨,我所宗仰」。佛告淳陀:「有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成就如此諸惡法者,雖復晨朝早起,以手觸地,唱言清淨,猶是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執牛糞團并及生草,唱言清淨,亦復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淳陀!何等為黑、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淨?淳陀!謂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A124]慚、無愧,慳貪、悋惜,於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不離於殺。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A125]強干,不離邪婬。不實妄語,或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是名妄語。兩舌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遞[5]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不離惡口罵詈[6]若人軟語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三昧,捨如是等而作剛[A126]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如是等言,不離麁澁,是名惡口[7]。綺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壞語。不捨離貪,於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不捨瞋恚弊惡,心思惟言:彼眾生應縛、應鞭、應杖[8]、應殺,欲為生難。不捨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說[9],無福,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黑、黑報,不淨、不淨果,乃至觸以不觸,皆悉不淨。淳陀!有白、白報,淨、有淨果,輕仙上昇。成就已,晨朝觸地,此淨、我淨者,亦得清淨;若不觸者,亦得清淨。把牛糞團,手執生草,淨因、淨果者,執與不執,亦得清淨。淳陀!何等為白、白報,乃至執以不執,亦得清淨?謂有人不殺生,離殺生,捨刀杖、[A127]慚、愧,悲念一切眾生。不偷盜,遠離偷盜,與者取、不與不取,淨心不貪。離於邪婬,若父母護,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A128]強干起於邪婬。離於妄語,審諦實說。遠離兩舌,不傳此向彼,傳彼向此,共相破壞;離者令和、和者隨喜。遠離惡口,不剛[A129]強,多人樂其所說。離於壞語,諦說,時說,實說,義說,法說,見說。離於貪欲,不於他財、他眾具,作己有想而生貪著。離於瞋恚,不作是念:撾、打、縛、殺,為作眾難。正見成就,不顛倒見,有施,有說,報有福,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世阿羅漢,於此世、他世,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白、白報,乃至觸與不觸,皆悉清淨」。爾時,淳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10];一三三七九(一〇四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精舍。時有異婆羅門,於十五日洗頭已,受齋法,被新長鬘[11]、白㲲,手執生草。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爾時,佛告婆羅門:「汝洗頭,被新長鬘、白㲲,是誰家法」?婆羅門白佛:「瞿曇!是學捨法」。佛告婆羅門:「云何婆羅門捨法」?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如是十五日,洗頭,受持法齋,著新淨長鬘、白㲲,手執生草,隨力所能,布施作福。瞿曇!是名婆羅門修行捨行」。佛告婆羅門:「賢聖法律所行捨行,異於此也」。婆羅門白佛:「瞿曇!云何為賢聖法律所行捨行」?佛告婆羅門:「謂離殺生,不樂殺生,如前清淨分廣說。依於不殺,捨離殺生,乃至如前清淨分廣說。離偷盜,不樂於盜;依於不盜,捨不與取。離諸邪婬,不樂邪婬;依於不婬,捨非梵行。離於妄語,不樂妄語;依不妄語,捨不實言。離諸兩舌,不樂兩舌;依不兩舌,捨別離行。離於惡口,不樂惡口;依不惡口,捨於麁言。離諸綺語,不樂綺語;依不綺語,捨無義言。斷除貪欲,遠離苦貪;依無貪心,捨於愛著。斷除瞋恚,不生忿恨;依於無恚,捨彼瞋恨。修習正見,不起顛倒;依於正見,捨彼邪見。婆羅門!是名賢聖法律所行捨行」。婆羅門白佛:「善哉瞿曇!賢聖法律所行捨行」。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三[12];一三三八〇(一〇四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生聞梵志,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有親族,極所愛念,忽然命終。我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佛告婆羅門:「非一向得。若汝親族生地獄中者,得彼地獄眾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飲食。若生畜生、餓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飲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羅門!餓鬼趣中,有一處名為入處餓鬼,若汝親族生彼入處餓鬼中者,得汝施食」。婆羅門白佛:「若我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者,我信施誰應食之」?佛告婆羅門:「若汝所可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者,要有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中者得食之」。婆羅門白佛:「瞿曇!若我所為信施親族,不生入處餓鬼趣中,亦更無[13]餘親族知識生入處餓鬼趣者,此信施食誰當食之」?佛告婆羅門:「設使所為施親族知識,不生入處餓鬼趣中,復無諸餘知識生餓鬼者,且信施而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達嚫」。婆羅門白佛:「云何施者行施,施者得彼達嚫」?佛告婆羅門:「有人殺生行惡,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淳陀修多羅廣說。而復施諸沙門、婆羅門,乃至貧窮乞士,悉施錢財、衣被、飲食、燈明、諸莊嚴具。婆羅門!彼惠施主,若復犯戒生象中者,以彼曾施沙門、婆羅門,錢財、衣被、飲食乃至莊嚴眾具故,雖在象中,亦得受彼施報——衣服、飲食、乃至種種莊嚴眾具。若復生牛、馬、驢、騾等種種畜生趣中,以本施惠功德,悉受其報;隨彼生處,所應受用皆悉得之。婆羅門!若復施主持戒不殺、不盜,乃至正見,布施諸沙門、婆羅門,乃至乞士錢財、衣服、飲食乃至燈明,緣斯功德,生人道中,坐受其報——衣被、飲食乃至燈明眾具。復次、婆羅門!若復持戒生天上者,彼諸惠施,天上受報——財寶、衣服、飲食、乃至莊嚴眾具。婆羅門!是名施者行施,施者受達嚫果報不失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四[14];一三三八一(一〇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鞞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集,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有眾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佛告諸婆羅門、長者:「行非法行,行危嶮行因緣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婆羅門、長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佛告婆羅門、長者:「殺生乃至邪見,具足十不善業因緣故,婆羅門!是非法行,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婆羅門白佛:「何因緣諸眾生身壞命終,得生天上」?佛告婆羅門、長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復問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壞命終得生天上」?佛告婆羅門、長者:「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跡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婆羅門、長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姓[15]家,婆羅門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緣故。若復欲求生四王(天),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淨戒者,其心所願,悉自然得。若復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若復欲求往生光音(天),[A130]遍淨(天),乃至阿伽尼吒(天),亦復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淨,心離欲故。若復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欲求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欲求斷三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無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時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五[16];一三三八二(一〇四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時鞞羅磨聚落中,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鞞羅磨聚落身恕林中。聞已,乘白馬車,多將翼從,持金柄[17]傘蓋,金澡瓶,出鞞羅磨聚落,詣身恕林。至道口,下車步進,入於園門,至世尊前,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有人命終生地獄中?乃至生天」,如上修多羅廣說。時鞞羅磨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六[1];一三三八三(一〇四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鞞紐多羅聚落北身恕林中。住鞞紐多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引,往詣身恕林,至世尊所,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如上說)。我尚不喜人加麁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時鞞紐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七[2];一三三八四(一〇四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相習近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相習近法?謂殺生者,殺生者習近;盜、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各各隨類更相習近。譬如不淨物,不淨物自相和合。如是殺生、殺生,乃至邪見、邪見,自相習近。如是比丘!不殺生、不殺生相習近,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譬如淨物、淨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如是不殺、不殺,更相習近;乃至正見、正見,更相習近,是名比丘相習近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3];一三三八五(一〇四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蛇行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蛇行法?謂殺生惡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前淳陀修多羅廣說。彼當爾時,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彼如是身、口、意蛇行已,於其二趣,向一一趣:若地獄,若畜生。蛇行眾生,謂蛇、鼠、猫、狸等腹行眾生,是名蛇行法。云何非蛇行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如前淳陀修多羅十善[4]業跡廣說,是名非蛇行法。身非蛇行,口非蛇行,意非蛇行,於其二趣,生一一趣:若天上,若人中,是名非蛇行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5];一三三八六(一〇四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必墮惡趣泥犁中。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處住。如是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墮地獄中無住處。云何為惡業?謂殺生乃至綺語,如上廣說,是名惡業。云何惡心?謂貪、恚心,如上廣說,是名惡心。云何惡見?謂邪顛倒,如上廣說,是名惡見。是名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身壞命終,必生惡趣泥犁中。善業因,善心因,善見因,身壞命終,必生善趣天上。婆羅門!云何為善業?謂離殺生,不樂殺生,乃至不綺語,是名善業。云何善心?謂不貪、不恚,是名心善。云何為見善?謂正見不顛倒,乃至見不受後有,是名見善。是名業善因,心善因,[A131]見善因,身壞命終,得生天上。譬如四方摩尼珠,擲著空中,隨墮則安。如是彼三善因,所在受生,隨處則安」。佛說[6]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一三三八七(一〇四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殺生人,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必得短壽。不與取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錢財多難。邪婬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所有妻室為人所圖。妄語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多被譏論。兩舌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親友乖離。惡口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常聞醜聲。綺語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言無信用。貪欲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貪欲。瞋恚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瞋恚。邪見多習、多行,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增其愚癡。若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不盜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錢財不喪。不邪婬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修良。不妄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譏論。不兩舌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親友堅固。不惡口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聞妙音。不綺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見信用。不貪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愛欲。不恚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瞋恚。正見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癡」。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7];一三三八八(一〇四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殺生有三種,謂從貪生故,從恚生故,從癡生;乃至邪見亦三種,從貪生,從恚生,從癡生。離殺生亦有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乃至離邪見亦三種:不貪生,不恚生,不癡生」。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8];一三三八九(一〇五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有出法、出不出法。何等為出法、出不出法?謂不殺生出於殺生,乃至正見出於邪見」。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9];一三三九〇(一〇五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說此彼岸,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佛告婆羅門:「殺生者謂此岸,不殺生者謂彼岸;邪見者謂此岸,正見者謂彼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爾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一四——一六;一三三九一——一三三九三( )
(如生聞婆羅門所問),如是異比丘所問,尊者阿難所問,佛問諸比丘,三經亦如上說。
一七[10];一三三九四(一〇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法,有真實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惡法?謂殺生,不與取,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名惡法。云何為真實法?謂離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八[11];一三三九五(一〇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法,惡惡法;有真實法,真實真實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惡法?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惡法。云何為惡惡法?謂自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起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是名惡惡法。云何為真實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真實法。云何為真實真實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真實真實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12];一三三九六(一〇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男子,善男子,諦聽,善思,今當為汝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者,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善男子」。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〇[14];一三三九七(一〇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有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不善男子?謂殺生乃至邪見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為不善男子不善男子?謂手自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行邪見,教人令行邪見,是名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云何為善男子?謂不殺生乃至正見者,是名善男子。云何為善男子善男子?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善男子善男子」。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15];一三三九八(一〇五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成就十法者,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入惡趣泥犁中。何等為十?謂殺生乃至邪見。若成就十法,譬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十?謂不殺生乃至正見」。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16];一三三九九(一〇五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成就二十法者,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二十?謂自手殺生,教人令殺;乃至自行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有[17]二十法成就,譬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二十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是名二十法成就,如鐵鉾仰鑽虛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18];一三四〇〇(一〇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三十法成就者,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三十法?謂自手殺生,教人令殺,讚歎殺生;乃至自行邪見,復以邪見教人令行,常復讚歎行邪見者。是名三十法,如鐵鉾鑽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有三十法成就者,如鐵鉾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三十法?謂自不殺生,教人不殺,常復讚歎不殺功德;乃至自行正見,復以正見教人令行,常復讚歎正見功德。是名三十法成就,如鐵鉾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四[19];一三四〇一(一〇五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法成就,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何等為四十法?謂手自殺生,教人令殺,讚歎殺生,見人殺生心隨歡喜;乃至自行邪見,教人令行,讚歎邪見,見行邪見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槍投水,身壞命終,下生惡趣泥犁中。有四十法成就,如鐵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何等為四十?謂不殺生,教人不殺,口常讚歎不殺功德,見不殺者心隨歡喜;乃至自行正見,教人令行,亦常讚歎正見功德,見人行者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五[20];一三四〇二(一〇六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法,有正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法?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非法。何等正法?謂不殺生乃至正見,是名正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一三四〇三(一〇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非律,有正律。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律?謂殺生乃至邪見,是名非律。何等為正律?謂不殺乃至正見,是名正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注
[0477001] 〈如來所說誦第七〉,原譯本附於〈五陰誦〉,〈雜因誦〉,〈道品誦〉下。今倣〈弟子所說誦〉意,別立為第七誦。原本卷六,卷七;卷二二(已佚失),卷二三(舊誤編為卷三一);卷三一(舊誤編為卷四一)——卷三七,共一一卷。本誦除佚失外,分〈羅陀〉,〈見〉,〈斷知〉,〈天〉,〈修證〉,〈入界陰〉,〈不壞淨〉,〈大迦葉〉,〈聚落主〉,〈馬〉,〈摩訶男〉,〈無始〉,〈婆磋出家〉,〈外道出家〉,〈雜〉,〈譬喻〉,〈病〉,〈業報〉——一八種相應。 [0477002] 〈羅陀相應〉共一三三經。與《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相當。 [0477003] 《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三經。 [0477004] 《雜阿含經》卷六。 [0478005] 「滅」,原本缺,依宋本補。 [0478006] 「時有」,原本缺,依宋本補。 [0479007] 「時有」,原本缺,依宋本補。 [0482008] 「不令……法次法說」——二十二字,原本缺,依宋本補。 [0483009] 「責」,原本「嘖」,依宋本改。 [0483010] 「說」下,原本有「如」,依宋本刪。 [0484001] 《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一二經。 [0485002]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原本缺,依宋本補。 [0485003] 《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二〇經。 [0486004] 《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二經。 [0487005] 《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二三經。 [0488006] 《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二四經。 [0489007] 「於受……故不樂」——十一字,原本缺,依宋本補。 [0489008] 《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二九、三〇經。 [0489009] 「觀察」上,原本有「陰陰」二字,依宋本刪。 [0489010] 《相應部》(二三)〈羅陀相應〉三二經。 [0489011] 從一八經至四五經,略與(二三)〈羅陀相應〉第二品相近。 [0490012] 「欲」,原本作「色」,依宋本改。 [0491001] 本經與上三二經全同。以「當斷」為例,明下「當知……當捨」,故再舉之。 [0491002] 「欲貪斷已」,原本缺,依宋本補。 [0492003] 「如當斷」等十七字,原本在「當求大師」下,今提前。 [0492004] 「大師」等六〇名稱,如《瑜伽師地論》卷八三說(大正三〇.七六〇上——下)。 [0493005]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原本缺,依宋本補。 [0493006] 「選」,原本作「撰」,依宋本改。 [0493007] 「習」下,原本有「近」字,今刪。 [0495001] 〈見相應〉共九三經。與《相應部》(二四)〈見相應〉相當。 [0495002] 《雜阿含經》卷六中。 [0495003] 「知」,原本作「去」,依宋本改。 [0496004] 「集」,原本作「習」,依元本改。 [0497005] 「決定」,原本作「不從」,依宋本改。 [0498006] 《雜阿含經》卷六終。 [0498007] 《雜阿含經》卷七。 [0500008] 「於」,原本作「形」,依宋本改。 [0502001]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三經。 [0503001]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五經。 [0503002]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七經。 [0503003]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五經。 [0504004] 「第五」,宋本作「弟子」。 [0504005]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七經。 [0504006]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七經。 [0505007] 「如是說」下,文義不足,應問「眾生智見無因無緣」? [0505008]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八經。 [0505009]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六經。 [0506010] 「剬」,原本作「鈆」,依宋本改。 [0506011]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八經。 [0506012] 「海」,宋本作「人」。 [0507013]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一經。 [0508001]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三七——四四經。 [0509002] 與上三經同。 [0509003] 《相應部》(二四)〈見相應〉九——一八經。 [0509004] 與上三經同。 [0510005] 「世間我」下,原本有「非自作非他作」,衍文,今刪。 [0510006] 「欲」,原本缺,依宋本補。 [0513001] 〈斷知相應〉,簡約共為一〇九九六經。若詳計末後四經所說,則共為三二五八三二經。類例經說之多,遠出常情意想之外。巴利藏缺。 [0513002] 《雜阿含經》卷七中。 [0513003] 總為無常法,別為三世——七類,共八經。以下處處說「八經」,即此。 [0514004] 「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十二字,原本缺,依宋本補。 [0514005] 自「大師」至「正憶念」者,依前(三四)〈羅陀相應〉。五一——一一〇經,共六〇事。本文與之相同,可對比知之。「種種教隨順」,應含得「勝師,順次師,教誡,勝教誡,順次教誡」五者。 [0514006] 「第二伴」,〈羅陀相應〉作「正者,伴者」。 [0514007] 「斷」……「捨」,依下文實為八類,此處且依文作六類。 [0516001] 「順」,原文作「修」,依宋本改,下例。 [0516002] 「內」,原本缺,依宋本補。 [0518003] 「當」,原本缺,依宋本補。 [0524004] 苦習盡道,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四道,實為「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之舊譯。 [0525005] 無貪、無恚、無癡,此處為三法句,然餘處或作四法句。 [0528001] 「如假借」,原本作「價借」,依宋本改。 [0528002] 「觸露」,疑「濁露」。 [0528003] 「涉」,原本作「沙」,依宋本改。 [0528004] 「比」下,原本有「丘」字,依宋本刪。 [0528005] 「如無常」至「煩惱動」,共一〇五法。「乃至斷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即無常等八。「乃至滅沒」,即斷,知等八。「當修止、觀」,即當修四念處……止觀,共四六法。若依上例計算,此二經應含三〇九一二〇經在內。 [0528006] 「不成就」,原本作「成就不」,依宋本改。 [0529007] 「觸」,原本作「獨」,今改。 [0529008] 「偽」,原本作「為」,依宋本改。 [0529009] 「下貪」,原本作「不貪」,依宋本改。 [0529010] 「成就不成就」至「映翳不映翳」,為一一類。自「知」至作「證」,為八類。自「貪恚」至「惱苦」,共六五類。若依上例計算,此二經內含五七二〇經。 [0529011] 《雜阿含經》卷七終。 [0531001] 〈天相應〉,共四八經。 [0531002] 《雜阿含經》卷二三(舊誤編為卷三一)。 [0532003] 「佛說六經」,即別說六欲天。但前三天——四王天,忉利天,炎摩天,在上卷中,已佚。 [0534004] 「色」原本缺,依宋本補。 [0535005] 二七——三三經,與《相應部》(三二)〈雲相應〉相當。 [0537001] 〈修證相應〉,共七〇經。 [0537002] 《增支部.四集》七經。《增壹阿含經》(二七)〈等趣四諦品〉五經。 [0537003] 《雜阿含經》卷二三(舊誤編為卷三一)中。 [0537004] 「如」,疑「是」。 [0537005] 同上經。 [0537006] 《小部.如是語》七四經。《本事經》一二二經。 [0539007] 「已」上,原本有「亦」字,依宋本刪。 [0539008] 《增支部.四集》六九經。 [0540009] 《增支部.四集》一四經。 [0540010] 「淨」,原本作「盡」,依元本改。 [0541011] 「止」,原本作「正」,今改。 [0542001] 《增壹阿含經》(二六)〈四意斷品〉一——四經,並出此。 [0543002] 「譬如」,原本作「如是」,元本作「譬如是」,今改。 [0544003] 「博」,原本作「摶」,依宋本改。 [0545004] 經舉三五譬喻,每喻說:「如上說,乃至涅槃」。如依上二六——三二經,一喻為七經計,則本經共含攝二四五經。 [0545001] 《相應部》(三四)〈禪定相應〉相當。 [0547002] 「處」,原本作「夜」,依宋本改。 [0548003] 《增支部.三集》五八、五九經。 [0548004] 「門」,原本作「間」,依宋本改。 [0549005] 「戒」下,原本有「施」字,今依下二經刪。 [0550006] 四一——六一經,與《相應部》(四三)〈無為相應〉相當。 [0550007] 「志」原本作「智」,依聖本改。 [0550008] 六二——七〇經,與《相應部》(一三)〈現觀相應〉相當。 [0553001] 〈入界陰相應〉,共一八二經。 [0553002] 《相應部》(二五)〈入相應〉一經。 [0553003] 《雜阿含經》卷二三(舊誤編為卷三一)中。 [0553004] 「決定不墮」,原本作「不墮決定」,今改正。 [0553005] 《相應部》(二五)〈入相應〉二——一〇經。 [0554006] 「實」,原本作「是」,今改。 [0554007] 「世間集」下,原本有「世間滅」三字,今刪。 [0554008] 「世間集」下,原本缺「世間滅」三字,今補。 [0555009] 「善友」上,原本有「之」字,今刪。 [0555010] 原本作「常者學者」,今刪一「者」字,成「常學者」,乃與前合。 [0555011] 「求大師」等,原有六〇名,此處減略,「大師」外僅五〇名,今且依之,下例。 [0556012] 《相應部》(一八)〈羅睺羅相應〉二二經,而次第同於一——一〇經。 [0556013] 義見上注。 [0557014] 一五三——一六二經,同《相應部》(二六)〈生相應〉。 [0557015] 一六三——一七二經,同《相應部》(二七)〈煩惱相應〉。 [0561001] 〈不壞淨相應〉,共六二經。多出《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 [0561002] 一——三經,別讚三寶,與《增支部.四集》三四經,及《增壹阿含經》(二一)〈三寶品〉一經前分相當。 [0561003] 《雜阿含經》卷二三(舊誤編為卷三一)末。 [0561004] 《雜阿含經》卷二三終。 [0561005] 《增支部.十集》四六經。 [0562006] 《雜阿含經》卷三一(舊誤編為卷四一)。 [0563007]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五四經。 [0564008]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四八經。 [0565009]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三六經。 [0565010]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五〇經。 [0565011]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四六經。 [0567012]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三一經。 [0568013]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三二經。 [0568014]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四一經。 [0571001] 〈大迦葉相應〉,共一一經。與《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相當。 [0571002]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三經。《別譯雜阿含經》一一一經。 [0571003] 《雜阿含經》卷三一(舊誤編為卷四一)中。 [0572004]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四經。《別譯》一一二經。 [0573005]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六經。《別譯》一一三經。 [0573006] 「諸」,原本作「世」,依宋本改。 [0573007] 「稠」,原本作「禂」,依宋本改,下例。 [0574008] 「汝」,原本缺,依宋本補。 [0574009]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七經。《別譯》一一四經。 [0575010]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八經。《別譯》一一五經。 [0577011]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五經。《別譯》一一六經。《增壹阿含經》(一二)〈壹入道品〉五、六經。 [0578012]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九經。《別譯》一一七經。 [0578013] 「佯佯」,宋本作「彷徉」。 [0578014] 「知」上,疑脫「不」字。 [0579015]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一〇經。《別譯》一一八經。 [0579016] 「不」,原本缺,依宋本補。 [0580017] 「所」,原本缺,依宋本補。 [0580018] 「耶」,原本缺,依宋本補。 [0580019] 「而去」,原本缺,依宋本補。 [0580020]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一一經。《別譯》一一九經。 [0581021] 「已」,原本作「以」,依宋本改。 [0581022] 「門」,原本作「聞」,依宋本改。 [0581023] 「以」,原本作「己」,依宋本改。 [0581024] 「本外道門」,原本作「本聞外道」,今改。 [0582025] 「聞」,原本作「闇」,依宋本改。 [0582026] 「攝」,宋本作「襵」。 [0583027] 「諸」,原本作「法」,今改。 [0583028] 《雜阿含經》卷三一(舊誤編為卷四一)終。 [0583029]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一二經。《別譯》一二〇經。 [0583030] 《雜阿含經》卷三二。 [0585031] 《相應部》(一六)〈迦葉相應〉一三經。《別譯》一二一經。 [0585032] 「滅」,宋本作「減」。 [0585033] 「倚」,原本作「猗」,依宋本改。 [0586034] 攝頌見《別譯雜阿含經》卷六(大正二.四一九下)。 [0589001] 〈聚落主相應〉,共一〇經。與《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相當。 [0589002]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二經。《別譯》一二二經。 [0589003] 《雜阿含經》卷三二中。 [0590004]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三經。《別譯》一二三經。 [0591005] 《別譯》一二四經。 [0592006]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一經。《別譯》一二五經。 [0593007]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一〇經。《別譯》一二六經。 [0594008] 「詣」,原本作「諒」,依宋本改。 [0594009]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一二經。《別譯》一二七經。 [0597010]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一一經。《別譯》一二八經。 [0597011] 「者」下,原本有「是」字,依明本刪。 [0598012] 「已」,原本作「以」,今改。 [0598013] 「已」,原本作「以」,今改。 [0598014]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九經。《別譯》一二九經。 [0600015]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七經。《別譯》一三〇經。 [0602016] 「第一器」,原本缺,依宋本補。 [0602017] 《相應部》(四二)〈聚落主相應〉八經。《別譯》一三一經。 [0605018] 攝頌見《別譯》卷七(大正二.四二五下)。 [0607001] 〈馬相應〉,共一〇經。多見《增支部》。 [0607002] 《增支部.三集》一三八經前文。《別譯》一四三經。 [0607003] 《雜阿含經》卷三二中。 [0608004] 《增支部.三集》一三八經後文。《別譯》一四四經。 [0609005] 《雜阿含經》卷三二終。 [0609006] 《增支部.三集》一三九經。《別譯》一四五經。 [0609007] 《雜阿含經》卷三三。 [0610008] 《增支部.三集》九四——九六經。《別譯》一四六經。 [0611009] 《增支部.四集》一一二經。《別譯》一四七經。 [0611010] 《增支部.四集》一一三經。《別譯》一四八經。 [0611011] 「悚」,原本作「速」,今改。 [0612012] 「第三」,原本缺,依元本補。 [0612013] 《增支部.四集》一一一經。 [0614014] 《增支部.八集》一四經。《別譯》一四九經。 [0615015] 《增支部.八集》一三經。《別譯》一五〇經。 [0616016] 《增支部.十一集》一〇經。《別譯》一五一經。 [0618017] 攝頌見《別譯》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中)。頌說「十事」,但經文缺一「調乘」。 [0621001] 《摩訶男相應》,共一〇經。 [0621002]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三七經。《別譯》一五二經。 [0621003] 《雜阿含經》卷三三中。 [0622004] 「智」,原本缺,依宋本補。 [0622005] 《別譯》一五三經。 [0622006] 《增支部.八集》二五經。《別譯》一五四經。 [0623007] 「令」下,原本有「其」字,依宋本刪。 [0623008] 「戒」,應為「信」之誤。 [0623009] 「戒」,應為「信」之誤。 [0624010]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二一、二二經。《別譯》一五五經。《增壹阿含經》(四一)〈莫畏品〉一經前分。 [0625011] 《增支部.六集》一〇經。《別譯》一五六經。 [0626012] 「王天」,原本作「天王」,今正。 [0626013] 「聞」下,原本有「捨」字,今刪。 [0627014] 《增支部.十一集》一二經。《別譯》一五七經。 [0628015] 《增支部.十一集》一三經。 [0628016] 《增支部.三集》七三經。《別譯》一五八經。 [0630017]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二三經。《別譯》一五九經。 [0631018] 「何」,原本作「可」,依聖本改。 [0631019]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二四經。《別譯》一六〇經。 [0633020] 攝頌見《別譯》卷八(大正二.四三四下)。頌說十事,但經缺「十二」,但有九經。 [0635001] 〈無始相應〉,共二〇經。與《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相當。 [0635002]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一三經。《別譯》三三〇經。 [0635003] 《雜阿含經》卷三三中。 [0636004]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三經。《別譯》三三一經。 [0637005]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四經。《別譯》三三二經。 [0638006] 《雜阿含經》卷三三終。 [0638007]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一經。《別譯》三三三經。 [0638008] 《雜阿含經》卷三四。 [0638009]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二經。《別譯》三三四經。 [0638010]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一二經。《別譯》三三五經。 [0639011]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一一經。《別譯》三三六經。 [0639012] 《別譯》三三七經。 [0639013]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一四——一九經。《別譯》三三八經。 [0640014]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八經。《別譯》三三九經。 [0641015]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一〇經。《別譯》三四〇經。 [0641016] 攝頌見《別譯》卷一六(大正二.四八七下)。 [0642001]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六經。《別譯》三四一經。《增壹阿含經》(五二)〈大愛道般涅槃品〉三經。 [0643002]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五經。《別譯》三四二經。《增壹阿含經》(五二)〈大愛道般涅槃品〉四經。 [0643003]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七經。《別譯》三四三經。 [0644004] 《別譯》三四四經。 [0644005] 《別譯》三四五經。 [0645006] 《別譯》三四六經。 [0645007] 《別譯》三四七、三四八經。《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九經,當本經後分。 [0645008] 《別譯》三四九經。 [0646009] 《相應部》(一五)〈無始相應〉二〇經。《別譯》三五〇經。《增壹阿含經》(五〇)〈禮三寶品〉一〇經。 [0648010] 攝頌見《別譯》卷一六(大正二.四八九中)。 [0649001] 〈婆蹉出家相應〉,共九經。與《相應部》(三三)〈婆蹉種相應〉,及(四四)〈無記說相應〉相當。 [0649002] 《相應部》(四四)〈無記說相應〉九經參照。《別譯》一九〇經。 [0649003] 《雜阿含經》卷三四中。 [0650004] 《相應部》(四四)〈無記說相應〉七經。《別譯》一九一經。 [0650005] 「來」,原本作「求」,依聖本改。 [0650006] 「無」上,原本有「有」字,依宋本刪。 [0651007] 《相應部》(四四)〈無記說相應〉八經。《別譯》一九二經。 [0651008] 《相應部》(四四)〈無記說相應〉一一經。《別譯》一九三經。 [0652009] 「種施設諸行」,原本作「行身施」,依元本改。 [0652010] 《別譯》一九四經。 [0653011] 《相應部》(四四)〈無記說相應〉一〇經。《別譯》一九五經。 [0653012] 《中部》(七二)《婆蹉衢多(火)喻經》。《別譯》一九六經。 [0653013] 「面」,原本作「而」,依聖本改。 [0655014] 《相應部》(三三)〈婆蹉種相應〉全。《別譯》一九七經。 [0655015] 「面」,原本作「而」,依聖本改。 [0656016] 《中部》(七三)《婆蹉衢多大經》。《別譯》一九八經。 [0656017] 「不善」,原本缺,依宋本補。 [0658018] 「衣」,原本作「依」,依宋本改。 [0658019] 「衣」,原本作「依」,依宋本改。 [0659020] 「學」,原本作「覺」,依宋本改。 [0660021] 攝頌見《別譯》卷一〇(大正二.四四七中)。 [0663001] 〈外道出家相應〉,共一五經。 [0663002] 《增支部.十集》九五經。《別譯》一九九經。 [0663003] 《雜阿含經》卷三四中。 [0664004] 《別譯》二〇〇經。 [0665005] 《增支部.十集》九六經。《別譯》二〇一經。 [0665006] 「如來」上,原本有「阿難」二字,依宋本刪。 [0665007] 「如來」上,原本有「阿難」二字,今刪。 [0665008] 「如來」上,原本有「阿難」二字,今刪。 [0665009] 《增支部.十集》九三經。《別譯》二〇二經。 [0667010] 《中部》(七四)《長爪經》。《別譯》二〇三經。 [0668011] 「責」,原本作「種」,依元本改。 [0669012] 「無餘」下,原本有「永滅」二字,依明本刪。 [0669013] 《雜阿含經》卷三四終。 [0670014] 《增支部.三集》六四經。《別譯》二〇四經。 [0670015] 《雜阿含經》卷三五。 [0670016] 「言」,原本缺,依宋本補。 [0670017] 「舍」,原本作「捨」,依聖本改。 [0671018] 《別譯》二〇五經。 [0671019] 「上座」,原本作「上坐」,依元本改,下例。 [0673020] 《增支部.四集》一八五經。《別譯》二〇六經。 [0673021] 「諦」,原本作「實」,依明本改。 [0673022] 「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重說衍文,今刪其一。 [0674023] 《增支部.三集》七一經。《別譯》二〇七經。 [0675024] 《別譯》二〇八經。 [0676025] 《別譯》二〇九經。 [0677026] 《別譯》二一〇經。 [0677027] 「學」,原本缺,依宋本補。 [0677028] 《相應部》(三六)〈受相應〉二一經與本經前文相當。《別譯》二一一經。 [0678029] 「因瞋恚……不起心法憂苦。尸婆」!——共四三字,原本缺,依明本補。 [0679030] 《別譯》二一二經。佛說偈,同《小部.經集》二品三經。 [0679031] 「教」,原本作「問」,依明本改。 [0680032] 「間」,原本作「聞」,依聖本改。 [0681033] 《別譯》二一三經,一一〇經。集入《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長阿含經》(二)《遊行經》。 [0682034] 「聞」,原本缺,依宋本補。 [0683035] 攝頌見《別譯》卷一一(大正二.四五三中)。 [0687001] 〈雜相應〉,共一八經。 [0687002] 《雜阿含經》卷三五中。 [0687003] 「而」,原本缺,依宋本補。 [0688004] 《相應部》(一一)〈帝釋相應〉三經,《增壹阿含經》(二四)〈高幢品〉一經。 [0689005] 《增支部.三集》三二經之二。 [0690006] 引頌見《小部.經集》五品四經。 [0690007] 《增支部.三集》三二經之一。 [0691008] 「若」,原本缺,依宋本補。 [0691009] 引頌出《小部.經集》五品一四經。 [0691010] 「念」,原本作「貪」,依宋本改。 [0691011] 《增支部.四集》一九九經。 [0692012] 「轉」,原本作「馳」,依明本改。 [0692013] 「時」,原本缺,依元本補。 [0692014] 《增支部.四集》二〇〇經。 [0695015] 「勿」,原本缺,今補。 [0697001] 《增支部.十集》七五經。 [0699002] 《增支部.六集》四四經。 [0700003] 《增支部.二集》四品四經。 [0700004] 《雜阿含經》卷三五終。 [0701005] 《雜阿含經》卷三六(舊誤編為卷四七)。 [0701006] 「見」,原本作「有」,依宋本改。 [0703007] 《增支部.二集》九經。《小部.如是語》四二經。《增壹阿含經》(一八)〈慚愧品〉一經。 [0704008] 「擇」,原本作「澤」,依元本改。 [0704009] 「正」,原本作「止」,依宋本改。 [0707001] 〈譬喻相應〉,共一九經。與《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部分相當。 [0707002] 《增支部.三集》一〇〇經前分。 [0707003] 《雜阿含經》卷三六(舊誤編為卷四七)中。 [0707004] 「剛石」上,原本有「麁上煩惱」四字。此處舉喻,不應有此四字,今刪。 [0707005] 「次除」,原本作「除次」,今改正。 [0708006] 《增支部.三集》一〇〇後分。 [0709007] 《中部》(三四)《牧牛者小經》。《增壹阿含經》(四三)〈馬血天子品〉六經。 [0710008] 《中部》(三三)《牧牛者大經》。《增壹阿含經》(四九)〈放牛品〉一經。《增支部.十一集》一八經。 [0711009] 「知」下,原本有「正」字,依宋本刪。 [0712010] 《增支部.五集》三〇經;〈六集〉四二經;〈八集〉八六經。 [0712011] 本經「那提迦」,或作「那提伽」,先後不統一,今悉作「那提迦」。 [0712012] 「剎利」,原本誤作「沙門」,今改。 [0714013] 「於」,疑「而」。 [0714014] 《增支部.六集》四二經。 [0714015] 「今」原本作「令」依宋本改。 [0714016] 「今」原本作「令」依宋本改。 [0715017]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八經。 [0715018]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四經。 [0716019]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三經。 [0716020]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五經。 [0716021] 「首」原本作「手」,依宋本改。 [0717022]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二經。 [0717023]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六經。 [0718024]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七經。 [0718025] 「應」原本作「要」,今改。 [0718026] 「應」原本作「要」,今改。 [0719027]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一〇經。 [0721028] 《相應部》(二〇)〈譬喻相應〉一二經。 [0725001] 〈病相應〉,共二〇經。 [0725002] 《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八七經。 [0725003] 《雜阿含經》卷三六(舊誤編為卷四七)中。 [0725004] 「叉」,原本作「又」,依宋本改。 [0727005] 「色」下,原本有「常」字,依宋本刪。 [0728006] 《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八七經。《中部》(一四四)《教闡陀經》。 [0729007] 「大」,原本作「一」,依宋本改。 [0730008] 「我」,原本缺,依宋本補。 [0730009] 《雜阿含經》卷三六(舊誤編為卷四七)終。 [0730010] 《增支部.六集》五六經。 [0730011] 《雜阿含經》卷三七。 [0731012] 「說」,原本作「設」,依元本改。 [0732013] 《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八八經。 [0733014] 見(一)〈陰相應〉一七一經。 [0733015] 《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七四經。 [0735016] 《相應部》(三五)〈六處相應〉七五經。 [0736017] 《相應部》(三六)〈受相應〉七經。 [0737018] 「所使」,原本作「使使」,依元本改。 [0738019] 《相應部》(三六)〈受相應〉八經。 [0740001]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二七經。 [0741002] 《中部》(一四三)《教給孤獨經》前分。《增壹阿含經》(五一)〈非常品〉八經前分。 [0742003]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五三經。 [0743004]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三經。 [0743005] 「顧」,原本作「故」,依元本改, [0745006] 《相應部》(四七)〈念處相應〉三〇經。 [0746007] 「阿那律」下,有「住故……阿那律」——一五字,重出衍文,今刪。 [0749001] 〈業報相應〉共三五經。多見於《增支部》。 [0749002] 《增支部.十集》一七六經。 [0749003] 《雜阿含經》卷三七中。 [0749004] 「鬘」,原本作「髮」,依元本改。 [0750005] 「遞」,原本作「遍」,依宋本改。 [0750006] 「詈」,原本缺,依宋本補。 [0750007] 「口」,原本作「心」,依元本改。 [0750008] 「杖」,原本作「伏」,依元本改。 [0750009] 「說」,原本作「報」,依宋本改。 [0751010] 《增支部.十集》一六七經。 [0751011] 「鬘」,原本作「髮」,依元本改。下例。 [0752012] 《增支部.十集》一七七經。 [0752013] 「更無」,原本作「無更」,依宋本改。 [0753014] 《中部》(四一)《薩羅村婆羅門經》;(四二)《鞞蘭若村婆羅門經》。 [0754015] 「大姓」,原本作「大性」,依宋本改。下例。 [0755016] 與上經同。 [0755017] 「柄」,原本作「斗」,依宋本改。 [0756001] 《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七經。 [0757002] 《增支部.十集》一九四經。 [0757003] 《增支部.十集》二〇五經。 [0758004] 「善」,原本缺,依宋本補。 [0758005] 《增支部.十集》二〇六經。 [0759006] 「說」下,原本有「如」字,依宋本刪。 [0760007] 《增支部.十集》一七四經。 [0760008] 《增支部.十集》一七五經。 [0760009] 《增支部.十集》一六九、一七〇經。 [0761010] 《增支部.十集》一九一經。 [0761011] 《增支部.四集》二〇七、二〇九經。 [0762012] 《增支部.十集》一九二經。 [0762013] 「爾時……諸比丘」——八字,原本缺,依宋本補。 [0762014] 《增支部.四集》二〇四經。 [0762015] 《增支部.十集》二一〇經。 [0763016] 《增支部.十集》二一一經。 [0763017] 「有」,原本缺,依宋本補。 [0763018] 《增支部.十集》二一二經。 [0764019] 《增支部.十集》二一三經。 [0764020] 《增支部.十集》一九一經。 [0765021] 《增支部.十集》一七九經。 [0765022] 《增支部.十集》一八〇經。 [0765023] 《增支部.十集》一九〇經。 [0765024] 《增支部.十集》一八一經。 [0765025] 《增支部.十集》一八四經。 [0765026] 《雜阿含經》卷三七終。【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32 冊 No. 30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