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所說誦第六[1]
二八 舍利弗相應[2]
一[3];一四七六(四九〇)
[4]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竭提國那羅聚落。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摩竭提國那羅聚落。時有外道出家,名閻浮車,是舍利弗舊善知識。來詣舍利弗(所),問訊,共相慰勞已,退坐一面。問舍利弗言:「賢聖法律中,有何難事」?舍利弗告閻浮車:「唯出家難」。「云何出家難」?答言:「愛樂者難」。「云何愛樂難」?答言:「樂常修善法難」。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常修善法增長耶」?答言:「有謂八正道: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閻浮車言:「舍利弗!此則善道,此則善向,修習、多修習,於諸善法常修習增長。舍利弗!出家常修習此道,不久疾得盡諸有漏」。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如是比,閻浮車所問序,四十經。
二[5];一四七七( )
閻浮車問舍利弗:「云何名善說法者?(云何名)為世間正向?云何名為世間善逝」?舍利弗言:「若說法調伏欲貪,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說法者。若向調伏欲貪,向調伏瞋恚,向調伏愚癡,是名正向。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6]」。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能起善逝[7]」?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三[8];一四七八(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四[9];一四七九( )
閻浮車問舍利弗:「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斷貪欲、瞋恚、愚癡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五;一四八〇(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有漏盡,云何名為有漏盡」?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此三有漏欲盡無餘,名有漏盡」。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漏盡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六[10];一四八一(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七[11];一四八二(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者」?舍利弗言:「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是名阿羅漢者」。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者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八[12];一四八三(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閻浮車語舍利弗:「此是大闇積聚」!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無明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九[13];一四八四( )
閻浮車復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有漏,云何有漏」?如前說。
一〇[14];一四八五(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云何為有」?舍利弗言:「有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有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一一[15];一四八六(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身,云何有身」?舍利弗言:「有身者,五受陰。云何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有身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一二[16];一四八七(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苦者,云何為苦」?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苦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一三[17];一四八八(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流者,云何為流」?舍利弗言:「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流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一四;一四八九(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扼者,云何為扼」?扼如流說。
一五[18];一四九〇(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取者,云何為取」?舍利弗言:「取者,四取:謂欲取,我取,見取,戒取」。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取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一六;一四九一(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縛者,云何為縛」?舍利弗言:「縛者,四縛:謂貪欲縛,瞋恚縛,戒取縛,我見縛」。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縛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一七;一四九二(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結者,云何為結」?舍利弗言:「結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結,疑結,嫉結,慳結」。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結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一八;一四九三(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使者,云何為使」?舍利弗言:「使者,七使:謂貪欲使:瞋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使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一九;一四九四(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欲者,云何為欲」?舍利弗言:「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欲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〇;一四九五( )
閻浮車問舍利弗言:「所謂蓋[19]者,云何為蓋」?舍利弗言:「蓋者,有五蓋: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蓋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一[20];一四九六(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穌息者,云何為穌息」?舍利弗言:「穌息者,謂斷三結」。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三結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二;一四九七(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穌息者,云何為得穌息者」?舍利弗言:「得穌息者謂三結已盡、已知」。復問:「有道、有向,斷此結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三[21];一四九八(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云何為得上穌息」?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者,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是名得上穌息」。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四;一四九九(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處,云何為得上穌息處」?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處者,謂貪欲已斷、已知,永盡無餘;瞋恚、愚癡已斷、已知,永盡無餘,是為得上穌息處」。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處耶」?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五;一五〇〇(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清涼,云何為清涼」?舍利弗言:「清涼者,五下分結盡,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下分結、得清涼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六;一五〇一(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清涼,云何為得清涼」?舍利弗言:「五下分結已盡、已知,是名得清涼」。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清涼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七;一五〇二(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上清涼者,云何為上清涼」?舍利弗言:「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一切煩惱永盡無餘,是名上清涼」。復問:「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八;一五〇三(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得上清涼,云何名得上清涼」?舍利弗言:「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已斷已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已斷、已知,是名得上清涼」。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二九[22];一五〇四(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愛,云何為愛」?舍利弗言:「有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復問:「有道、有向,斷此三愛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三〇;一五〇五( )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業跡,云何為業跡」?舍利弗言:「業跡者,十不善業跡:謂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十業跡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三一;一五〇六( )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穢者,云何為穢」?舍利弗言:「穢者,謂三穢:貪欲穢,瞋恚穢,愚癡穢」。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三穢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三二——三六;一五〇七——一五一一( )
如穢,如是垢,膩,刺,戀,縛,亦爾。
三七——七二[23];一五一二——一五四七(四九一)
如閻浮車所問經,沙門出家所問,亦如是。
七三[1];一五四八(四九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彼住。時尊者舍利弗,語諸比丘:「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不樂著,顧念有身。譬如士夫,膠著於手,以執樹枝,手即著樹,不能得離。所以者何?膠著手故。比丘無量三摩提身作證,心不樂著有身滅涅槃,顧念有身,終不得離,不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還復來生此界,終不能得破於癡冥。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極深溺,久旱不雨,池水乾消,其地破裂。如是比丘不得現[2]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亦無所得,來生當復還墮此界。若有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身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譬如士夫以乾淨手,執持樹枝,手不著樹。所以者何?以手淨故。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於有識滅涅槃,心生信樂,不念有身,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是故比丘當勤方便,破壞無明。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數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穢惡流出,其池清淨。如是皆得現法隨順法教,乃至命終不復還生此界。是故比丘當勤方便,破壞無明」。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七四;一五四九(四九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若阿練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當作是學:內自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有欲想不?若不覺者,當於境界,或於淨相,若愛欲起,違於遠離。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則倒還,順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於遠離。是比丘學時,修下方便,不得淳淨,是故還為愛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靜,不一其心。於彼淨相,隨生愛欲,流注、浚輸,違於遠離。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淨相,即順遠離,流注、浚輸。比丘當如是知於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3];一五五〇(四九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於路邊見一大枯樹,即於樹下敷[A1]坐具,𣫍身正坐。語諸比丘:「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不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餘種種諸物,悉成不異。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七六[4];一五五一(四九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依退減,心不樂住。不樂住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如樹根壞,枝、葉、華、果悉不成就。犯戒比丘亦復如是,功德退減,心不樂住。不信樂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失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得解脫已,悉能疾得無餘涅槃。譬如樹根不壞,枝、葉、華、果悉得成就。持戒比丘亦復如是,根本具足,所依成就,心得信樂。得信樂已,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疾得無餘涅槃」。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七七;一五五二(四九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若諸比丘諍起相言,有犯罪比丘,舉罪比丘。彼若不依正思惟,自省察者,當知彼比丘長夜[A2]強梁,諍訟轉增,共相違反,結恨彌深。於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若比丘有此已起諍訟,若犯罪比丘,若舉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尅責,當知彼比丘不長夜[A3]強梁,共相違反,結恨轉增。於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云何比丘正思惟自省察?比丘應如是思惟:我不是、不類,不應作罪,令彼見我。若我不為此罪,彼則不見,以彼見我罪,不喜嫌責,故舉之耳;餘比丘聞者,亦當嫌責。是故長夜諍訟,[A4]強梁轉增,諍訟相言,於所起之罪,不能以正法律止令休息。我今自知,如己輸稅,是名比丘於所起罪,能自觀察。云何舉罪比丘能自省察?舉罪比丘應如是念:彼長老比丘,作不類罪,令我見之。若彼不作此不類罪者,我則不見。我見其罪,不喜故舉;餘比丘見,亦當不喜故舉之,長夜諍訟,轉增不息,不能以正法律止所起罪,令其休息。我從今日,當自去之,如己輸稅。如是舉罪比丘,善能依正思惟內自觀察。是故諸比丘!有罪及舉罪者,當依正思惟而自觀察,不令長夜[A5]強梁增長。諸比丘得不諍訟;所起之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七八[5];一五五三(四九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舉罪比丘欲舉他罪者,令心安住幾法,得舉他罪」?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舉他罪。云何為五?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不麁澁,慈心不瞋恚。舍利弗!舉罪比丘具此五法,得舉他罪」。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舉比丘復以幾法自安其心」?佛告舍利弗:「被舉比丘,當以五法令安其心。念言:彼何處得?為實莫令不實,令時莫令非時,令是義饒益莫令非義饒益,柔軟莫令麁澁,慈心莫令瞋恚。舍利弗!被舉比丘當具此五法,自安其心」。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見舉他罪者,不實非實,非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為義饒益,麁澁不柔軟,瞋恚非慈心。世尊!於不實舉他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其改悔」?佛告舍利弗:「不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其改悔。當語之言:長老!汝今舉罪不實,非是實,當改悔!不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是義饒益,麁澁非柔軟,瞋恚非慈心,汝當改悔!舍利弗!不實舉他罪比丘,當以此五法饒益,令其改悔。亦令當來世比丘,不為不實舉他罪」。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不實舉罪比丘,復以幾法令不變悔」?佛告舍利弗:「被不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不自變悔。彼應作是念:彼比丘不實舉罪非是實,非時非是時,非義饒益非是義饒益,麁澁非柔軟,瞋恚非慈心,我真[A6]不變悔。被不實舉罪比丘,當以此五法,自安其心,不自變悔」。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比丘舉罪,實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不非義饒益,柔軟非麁澁,慈心非瞋恚。實舉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不改變」?佛告舍利弗:「實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不變悔。當作是言:長老!汝實舉罪非不實,時不非時,義饒益不非義饒益[6],柔軟非麁澁,慈心非瞋恚。舍利弗!實舉罪比丘,當以此五法義饒益,令不變悔,亦令來世實舉罪比丘而不變悔」。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被實舉罪比丘,當以幾法饒益,令不變悔」?佛告舍利弗:「被舉罪比丘,當以五法饒益,令不變悔。當作是言:彼比丘實舉罪非不實,汝莫變悔!時不非時,義饒益不非義饒益,柔軟非麁澁,慈心非瞋恚,汝莫變悔」!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見被實舉罪比丘有瞋恚者。世尊!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幾法,令於瞋恨而自開覺」?佛告舍利弗:「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五法,令自開覺。當語彼言:長老!彼比丘實舉汝罪非不實,汝莫瞋恨!乃至慈心非瞋恚,汝莫瞋恨!舍利弗!被實舉罪瞋恚比丘,當以此五法,令於恚恨而得開覺」。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實、不實舉我罪者,於彼二人,我當自安其心。若彼實者,我當自知,若不實者,當自開解言:此則不實,我今自知無此法也。世尊!我當如是,如世尊所說解材譬經說,教諸沙門:若有賊來執汝,以鋸解身,汝等於賊起惡念、惡言者,自生障礙。是故比丘!若以鋸解汝身,汝當於彼勿起惡心變易,及起惡言,自作障礙。於彼人所,當生慈心,無怨、無恨,於四方境界,慈心正受具足住,應當學。是故世尊!我當如是,如世尊所說解身之苦,當自安忍,況復小苦、小謗而不安忍」!「沙門利,沙門欲,欲斷不善法,欲修善法,於此不善法當斷,善法當修,精勤方便,善自防護,繫念思惟,不放逸行,應當學」。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若舉他比丘罪,實非不實,時非不時,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柔軟非麁澁,慈心不瞋恚。然彼被舉比丘,有懷瞋恚者」。佛問舍利弗;「何等像類比丘,聞舉其罪而生瞋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彼比丘[A7]諂曲,幻偽,欺誑,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不定,惡慧,慢緩,違於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不勤修學,不自省察,為命出家,不求涅槃,如是等人,聞我舉罪則生瞋恚」。佛問舍利弗:「何等像類比丘,聞汝舉罪而不瞋恨」?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不[A8]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有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不捨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尊崇涅槃,為法出家,不為性命,如是比丘,聞我舉罪,歡喜頂受,如飲甘露。譬如剎利、婆羅門女,沐浴清淨,得好妙華,愛樂頂戴以冠其首。如是比丘不[A9]諂曲,不幻偽,不欺誑,正信,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勤修自省,為法出家,志求涅槃,如是比丘,聞我舉罪,歡喜頂受,如飲甘露」。佛告舍利弗:「若彼比丘[A10]諂曲,幻偽,欺誑,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不定,惡慧,慢緩,違於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行,不求涅槃,為命出家,如是比丘,不應教授與共言語。所以者何?此等比丘破梵行故。若彼比丘不[A11]諂曲,不幻偽,不欺誑,信心,慚,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緩,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沙門行,志崇涅槃,為法出家,如是比丘,應當教授。所以者何?如是比丘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九[7];一五五四(四九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揵陀賣衣者菴羅園。爾時,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今現在,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當來、今現在,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佛問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不[8]」?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復問舍利弗:「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佛告舍利弗:「汝復知未來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佛告舍利弗:「汝復能知今現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佛告舍利弗:「汝若不知過去、未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云何如是讚歎,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說言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於大師所得淨信,心得淨,世尊是等正覺。世尊!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堅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人民入出,皆從此門。若入、若出,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令[9]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〇[10];一五五五(四九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時有月子比丘,是提婆達多弟子,詣尊者舍利弗,共相問訊,慰勞已,退住一面。退住一面已,尊者舍利弗問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比丘,為諸比丘說法不」?月子比丘答言:「說法,尊者」!舍利弗問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云何說法」?月子比丘語尊者舍利弗言:「彼提婆達多如是說法言:比丘心法修心,是比丘能自記說:我已離欲,解脫五欲功德」。舍利弗語月子比丘言:「汝提婆達多何以不說法言:比丘心法,善修心,離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不轉還欲有、色有、無色有法,彼比丘能自記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耶」?月子比丘言:「彼不能也,尊者舍利弗」!爾時,尊者舍利弗語月子比丘言:「若有比丘心法,善修心者,能離貪欲心,瞋恚、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無癡法,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譬如村邑近有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厚密,正使東方風來不能令動,亦復不能過至西方。如是南、西、北方、四維風來,不能傾動,亦不能過。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者,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譬如因陀銅鐵及銅柱,深入地中,築令堅密,四方風吹,不能傾動。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已,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是比丘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傾動。如是比丘心法,善修心已,悉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譬如火,燒未燒者,燒已不復更燒。如是比丘心法,修心已,離貪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11];一五五六(五〇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亦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乞食已,於一樹下食。時有淨口外道出家尼,從王舍城出,少有所營。見尊者舍利弗坐一樹下食,見已問言:「沙門食耶」?尊者舍利弗答言:「食」。復問:「云何沙門下口食耶」?答言:「不也,姊妹」!復問:「仰口食耶」?答言:「不也,姊妹」!復問:「云何方口食耶」?答言:「不也,姊妹」!復問:「四維口食耶」?答言:「不也,姊妹」!復問:「我問沙門食耶?答我言食。我問仰口(食)耶?答我言不。下口食耶?答我言不。方口食耶?答我言不。四維口食耶?答我言不。如此所說,有何等義」?尊者舍利弗言:「姊妹!諸所有沙門、婆羅門,明於事者,明於橫法,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下口食也。若諸沙門、婆羅門,仰觀星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仰口食也。若諸沙門、婆羅門,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方口食也。若有沙門、婆羅門,為諸醫方,種種治病,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四維口食也。姊妹!我不墮此四種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是故我說,不為四種食也」。時淨口外道出家尼,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隨喜而去。
時淨口外道出家尼,於王舍城里巷、四衢處,讚歎言:「沙門釋子,淨命自活,極淨命自活!諸有欲為施者,應施沙門釋種子。若欲為福者,應於沙門釋子所作福」。時有諸外道出家,聞淨口外道出家尼,讚歎沙門釋子聲,以嫉妬心,害彼淨口外道出家尼。命終之後,生兜率天,以於尊者舍利弗所生信心故也。
二九 目揵連相應[1]
一[2];一五五七(五〇一)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我於此耆闍崛山中住。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為聖默然?復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復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爾時,世尊知我心念,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我聞世尊說已,即復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我即復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A12]二禪具足住。若正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也。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長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尊者大目揵連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二[4];一五五八(五〇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名為聖住?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諸大德!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尊者大目揵連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三[5];一五五九(五〇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於一房共住。時尊者舍利弗,於後夜時,告尊者目揵連:「奇哉!尊者目揵連!汝於今夜住寂滅正受,(尊者目揵連聞尊者舍利弗語,尊者目揵連言)我都不聞汝喘息之聲」。尊者目揵連言:「此非寂滅正受,麁正受住耳。尊者舍利弗!我於今夜,與世尊共語」。尊者舍利弗言:「目揵連!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此極遠,云何共語?汝今在竹園,云何共語?汝以神通力至世尊所,為是世尊神通力來至汝所」?尊者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我不以神通力詣世尊所,世尊不以神通力來至我所,然我於舍衛國王舍城中聞。世尊及我俱得天眼、天耳故,我能問世尊,所謂慇懃精進,云何名為慇懃精進?世尊答我言:目揵連!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於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脇而臥,足足相累,係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於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慇懃精進」。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目揵連言:「汝大目揵連,真為大神通力,大功德力,安坐而坐。我亦大力,得與汝俱。目揵連!譬如大山,有人持一小石,投之大山,色味悉同。我亦如是,得與尊者大力、大德,同座而坐。譬如世間鮮淨好物,人皆頂戴,如是尊者目揵連!大德、大力,諸梵行者皆應頂戴。諸有得遇尊者目揵連,交遊往來,恭敬供養者,大得善利。我[6]今亦得與尊者大目揵連交遊往來,亦得善利」。時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我今得與大智、大德尊者舍利弗同座而坐,如以小石投之大山,得同其色。我亦如是,得與尊者大智舍利弗同座而坐,為第二伴」。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7]。
四;一五六〇(五〇四)
[8]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時釋提桓因,有上妙堂觀,於夜來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釋提桓因光明,普照耆闍崛山,周匝大明。爾時,釋提桓因坐已,即說偈言:
時大目揵連問帝釋言:「憍尸迦!云何為調伏慳垢,見於殊勝?而汝說言:
時天帝釋答言:「尊者大目揵連!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勝三十三天,稽首敬禮故。尊者大目揵連!我為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勝三十三天恭敬作禮,見斯果報,故說此偈。復次、尊者大目揵連!乃至日所周行,照於諸方,至千世界,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千弗婆提舍,千欝多羅提舍,千瞿陀尼迦,千閻浮提,千四王天[9],千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千梵天,名為小千世界。此小千世界中,無有堂觀與[A13]毘闍延堂觀等者。[A14]毘闍延有百一樓觀,觀有七重,重有七房,房有七天后,后各七侍女。尊者大目揵連!於小千世界,無有如是堂觀端嚴,如[A15]毘闍延者。我見是調伏慳故,有此妙果,故說斯偈」。大目揵連語帝釋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見此勝妙果報,而說斯偈」。時天帝釋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忽然不現。
五[10];一五六一(五〇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中。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獨一靜處禪思,作是念:昔有時,釋提桓因於界隔山石窟中,問世尊愛盡解脫之義,世尊為說,聞已隨喜,似欲更有所問義。我今當往,問其喜意。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於耆闍崛山沒,至三十三天,去一分陀利池不遠而住。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遊戲浴池,有諸天女音聲美妙。爾時,帝釋遙見尊者大目揵連,語諸天女言:「莫歌!莫歌」!時諸天女即便默然。天帝釋即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尊者大目揵連問帝釋言:「汝先於界隔山中,問世尊愛盡解脫義,聞已隨喜。汝意云何?為聞說隨喜,為更欲有所問故隨喜耶」?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我三十三天多著放逸樂,或憶先事,或時不憶。世尊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問事者,今可往問世尊,如世尊說,汝當受持。然我此處,有好堂觀,新成未久,可入觀看」。時尊者大目揵連,默然受請,即與天帝釋共入堂觀。彼諸天女遙見帝釋來,皆作天樂,或歌、或舞。諸天女輩著身瓔珞莊嚴之具,出妙音聲,合於五樂,如善作樂,音聲不異。諸天女輩既見尊者大目揵連,悉皆慚愧,入室藏隱。時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觀此堂觀!地好平正,其壁柱、梁、重閣、牕牖、羅網、簾障,悉皆嚴好」。尊者大目揵連語帝釋言:「憍尸迦!先修善法福德因緣,成此妙果」。如是帝釋三自稱歎,問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目揵連亦再三答。時尊者大目揵連作是念:今此帝釋極自放逸,著界神住,歎此堂觀,我當令彼心生厭離。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觀、悉令震動。時尊者大目揵連,即沒不現。諸天女眾,見此堂觀震掉、動搖,顛沛恐怖,東西馳走,白帝釋言:「此是憍尸迦大師,有此大功德力耶」?時天帝釋語諸天女:「此非我師,是大師弟子大目揵連,梵行清淨,大德大力者」。諸天女言:「善哉憍尸迦!乃有如此梵行大德、大力同學,大師德力,當復如何」!
六[11];一五六二(五〇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A16]毘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安居。時諸四眾,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大目揵連:「知世尊夏安居處不」?尊者大目揵連答言:「我聞世尊在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A17]毘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時諸四眾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時諸四眾過三月安居已,復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大目揵連,為諸四眾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時諸四眾從座而起,稽首作禮,白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目揵連!當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眾甚虛渴,欲見世尊。尊者大目揵連!若不憚勞者,願為我等往詣三十三天!普為我等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又白世尊:閻浮提四眾,願見世尊,而無神力昇三十三天禮敬世尊,三十三天自有神力來下人中。唯願世尊還閻浮提,以哀愍故」!時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而許。時諸四眾知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許已,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知四眾去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如大力士屈申臂頃,從舍衛國沒,於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A18]毘陀羅香樹不遠而現。爾時,世尊與三十三天眾,無量眷屬圍繞說法。時尊者大目揵連,遙見世尊,踊躍歡喜,作是念:今日世尊,諸天大眾圍繞說法,與閻浮提眾會不異。爾時,世尊知尊者大目揵連心之所念,語尊者大目揵連言:「大目揵連!非為自力,我欲為諸天說法,彼即來集;欲令其去,彼即還去,彼隨心來、隨心去也」。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世尊言:「種種諸天大眾雲集,彼天眾中,有曾從佛世尊聞所說法,得不壞淨,身壞命終來生於此」?佛告尊者大目揵連:「如是,如是!此中種種諸天來雲集者,有從宿命聞法,得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時天帝釋見世尊與尊者大目揵連:歎說諸天眾,共語已,語尊者大目揵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揵連!此中種種眾會,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時有異比丘,見世尊與尊者大目揵連,及天帝釋語言,善相述可已,語尊者大目揵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揵連!是中種種諸天來會此者,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而來生此」。時有一天子,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亦成就於佛不壞淨故來生此」。復有天子言:「我得法不壞淨」。有言:「得僧不壞淨」。有言:「聖戒成就故來生此」。如是諸天無量千數,於世尊前各自記說,得須陀洹法,悉於佛前即沒不現。時尊者大目揵連,知諸天眾去。不久,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閻浮提四眾稽首敬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四眾思慕,願見世尊!又白世尊:我等人間無有神力昇三十三天,禮覲世尊,然彼諸天有大德力,悉能來下至閻浮提。唯願世尊還閻浮提,愍四眾故」。佛告目揵連:「汝可還彼,語閻浮提人,卻後七日,世尊當從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城,於外門外優曇鉢樹下」。
尊者大目揵連受世尊教,即入三昧,譬如力士屈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至閻浮提,告諸四眾:「諸人當知!世尊卻後七日,從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城,於外門外優曇鉢樹下」。如期七日,世尊從三十三天下閻浮提、僧迦舍城優曇鉢樹下。天、龍、鬼神,乃至梵天,悉從來下,即於此時,名此會名天下處。
七——一〇[12];一五六三——一五六六(五〇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四十天子,來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時尊者大目揵連,語諸天子言:「善哉諸天子!於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成就」。時四十天子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尊者大目揵連:「我得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故生天上」。有一天言:「得於佛不壞淨」。有言:「得法不壞淨」。有言:「得僧不壞淨」。有言:「聖戒成就,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時四十天子,於尊者大目揵連前,各自記說得須陀洹果,即沒不現。
如四十天子,如是四百,八百,十千天子,亦如是說。
一一[1];一五六七(五〇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大目揵[2]連,與尊者勒叉那比丘,共在耆闍崛山中。尊者勒叉那,晨朝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語尊者大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時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行至一處,尊者大目揵連心有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見微笑已,即問尊者大目揵連言:「若佛及佛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尊者大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且入王舍城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當為汝說」。
時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入王舍城乞食而還,洗足,舉衣鉢,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我今晨朝與汝共出耆闍崛山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我即問汝微笑因緣,汝答我言所問非時。今復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路中見一眾生,身如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乘虛而行。我見是已,作是思惟:如是眾生受如此身,而有如是憂悲大苦,故發微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我亦見此眾生而不說者,恐人不信。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受苦」。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彼大身眾生,在此王舍城為屠牛兒,以屠牛因緣故,於百千歲墮地獄中。從地獄出,有屠牛餘罪,得如是身,常受如是憂悲惱苦。如是諸比丘!如尊者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汝等受持」。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3];一五六八(五〇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在耆闍崛山。尊者勒叉那於晨朝時,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語尊者大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行至一處,尊者大目揵連心有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見尊者大目揵連微笑,即問言:「尊者!若佛及佛聲聞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尊者大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且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
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食已還。洗足,舉衣鉢,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我今晨朝,與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我即問汝何因緣笑,汝答我言所問非時。我今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於路中,見一眾生,筋骨相連,舉身不淨,臭穢可厭。烏、鵄、鵰、鷲、野干、餓狗,隨而擭食;或從脇肋,探其內藏而取食之。極大苦痛,啼哭號呼。我見是已,心即念言:如是眾生得如是身,而受如是不饒益苦」。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如是眾生。我亦見是眾生,而不說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受不饒益苦。諸比丘!是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牛弟子,緣屠牛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彼屠牛惡行餘罪緣故,今得此身,續受如是不饒益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汝等受持」。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4];一五六九(五一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在耆闍崛山中。尊者勒叉那於晨朝時,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語尊者大目揵連:「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尊者大目揵連默然而許,即共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行至一處,尊者大目揵連心有所念,欣然微笑。尊者勒叉那見尊者大目揵連微笑,即問言:「尊者!若佛及佛聲聞弟子,欣然微笑,非無因緣,尊者今日何因何緣而發微笑」?尊者大目揵連言:「所問非時,且乞食還,於世尊前,當問是事,是應時問」。
尊者大目揵連與尊者勒叉那,共入城乞食已還。洗足,舉衣鉢,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我今晨朝,共入王舍城乞食,汝於一處欣然微笑,我即問汝微笑因緣,汝答我言所問非時。我今問汝:何因何緣欣然微笑」?尊者大目揵連語勒叉那:「我於路中,見一大眾生、舉身無皮,純一肉段,乘空而行。烏、鵄、鵰、鷲、野干、餓狗,隨而擭食;或從脇肋,探其內藏而取食之。苦痛切迫,啼哭號呼。我即思惟:如是眾生得如是身,乃受如是不饒益苦」。佛告諸比丘:「善哉比丘!我聲聞中,住實眼、實智、實義、實法、決定通達,見是眾生。我亦見是眾生,而不說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受不饒益苦。諸比丘!是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羊者,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得此身,餘罪緣故,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無異,汝等受持」。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四;一五七〇(五一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連,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無皮,形如脯腊,乘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羊弟子,屠羊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得此身,續受斯罪。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無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五;一五七一(五一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無皮,形如肉段,乘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自墮其胎,緣斯罪故,墮地獄中,已百千歲受無量苦。以餘罪故,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無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5];一五七二(五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連,於路中見一大身[6]眾生,舉體生毛,毛如大針,針皆火然,還燒其體,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調象士。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七——二〇;一五七三——一五七六( )
如調象士,如是調馬士,調牛士,好讒人者,及諸種種苦切人者,亦復如是。
二一;一五七七(五一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連,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然,還割其體,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樂戰諍,刀劍傷人,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7];一五七八(五一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尊者大目揵連,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遍身生毛,其毛似箭,皆悉火然,還燒其身,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曾為獵師,射諸禽獸,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三[8];一五七九(五一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生毛,毛如䂎𨥨,毛悉火然,還燒其身,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屠豬人,䂎殺[A19]群豬,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四[9];一五八〇(五一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無頭眾生,兩邊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諸蟲唼食,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斷人頭,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五;一五八一( )
如斷人頭,捉頭亦如是。
二六[10];一五八二(五一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眾生,陰卵如瓮,坐則踞上,行則肩擔。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王舍城作鍛銅師,偽器欺人,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二九[11];一五八三——一五八五( )
如鍛銅師,如是斗秤欺人,村主,市監,亦復如是。
三〇;一五八六(五一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以銅鐵羅網自纏其身,火常熾然,還燒其體,痛徹骨髓,乘虛而行。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捕魚師,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三二;一五八七——一五八八( )
如捕魚師,捕鳥[12],網兔,亦復如是。
三三[13];一五八九(五二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轉磨其頂,乘虛而行,受無量苦。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卜占女人,轉式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財物,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四;一五九〇(五二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其身獨轉,猶若旋風,乘虛而行。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為卜占師,誤惑多人,以求財物,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五;一五九一(五二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見一眾生,傴身藏行,狀如恐怖,舉體被服,悉皆火然,還燒其身,乘虛而行。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行他婬,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14];一五九二(五二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勒叉那比丘,晨朝共入波羅㮈城乞食。於路中,尊者大目揵連思惟顧念,欣然微笑。時尊者勒叉那白尊者大目揵連言:「世尊及世尊弟子,欣然微笑,必有因緣,何緣尊者今日欣然微笑」?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此非時問,且乞食還,詣世尊前,當問此事」。
時俱入城,乞食還。洗足,舉衣鉢,俱詣世尊,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勒叉那問尊者大目揵連:「晨朝路中,何因何緣欣然微笑」?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勒叉那:「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膿壞,臭穢不淨,乘虛而行。烏、鵄、鵰、鷲、野干、餓狗,隨逐擭食,啼哭號呼。我念眾生得如是身,受如是苦,一何痛哉」!佛告諸比丘:「我亦見此眾生,而不說者、恐不信故。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受苦。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㮈城,為女人賣色自活。時有比丘於迦葉佛所出家,彼女人以不清淨心,請彼比丘,比丘直心受請,不解其意。女人瞋恚,以不淨水灑比丘身,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15];一五九三(五二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乃至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火然,乘虛而行,啼哭號呼,受諸苦痛。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㮈城,為自在王第一夫人。與王共宿,起瞋恚心,以然燈油灑王身上,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八[16];一五九四(五二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眾生,舉體糞穢以塗其身,亦食糞穢,乘虛而行。臭穢苦惱,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波羅㮈城,為自在王師婆羅門。以憎嫉心,請迦葉佛聲聞僧,以糞著飯下,試惱眾僧,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九;一五九五(五二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頭上有大銅鑊,熾然滿中烊[17]銅,流灌身體,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所出家,為知事比丘。有檀越送油,應付諸比丘。時有眾多客比丘,知事比丘不時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後乃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〇;一五九六(五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有熾熱鐵丸,從身出入,乘虛而行,苦痛切迫,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次守眾僧果園。盜取七果,持奉和上,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一;一五九七(五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其舌廣長,見有利釿,炎火熾然以釿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以斧破石蜜,供養眾僧。著斧刃者,盜取食之,緣斯罪故,入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二;一五九八(五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18]大身眾生,有雙鐵輪,在兩脇下,熾然旋轉,還燒其身,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持石蜜䴵供養眾僧。盜取二䴵,著於掖下,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三[19];一五九九(五三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以熾然鐵葉以纏其身,衣被、床臥悉皆熱鐵,炎火熾然,食熱鐵丸,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比丘,為眾僧乞衣食。供僧之餘,輒自受用,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〇;一六〇六(五三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熾然鐵車而駕其頸,拔其頸筋,及連四腳筋,以勒其頸,行熱鐵地,乘虛而去,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駕乘牛車以自生活,緣斯罪故,於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一;一六〇七(五三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其舌長廣,熾然鐵釘以釘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比丘,為摩摩帝。呵責諸比丘言:諸長老!汝等可去!此處儉薄,不能相供,各隨意去,求豐樂處,饒衣食所,衣、食、床臥、應病湯藥可得不乏。先住比丘悉皆捨去,客僧聞之,亦復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二;一六〇八(五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揵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比丘之像,皆著鐵葉以為衣服,舉體火然,亦以鐵鉢盛熱鐵丸而食之」。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作摩摩帝。惡口形名諸比丘,或言此是惡禿,此惡風法,此惡衣服。以彼惡口故,先住者去,未來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三;一六〇九(五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比丘,好起諍訟,鬪亂眾僧,作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比丘厭惡捨去,未來者不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揵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2];一六一〇(五三五)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住松林精舍。時尊者大目揵連,住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時尊者阿那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於四念處遠離者,於賢聖法遠離;於賢聖法遠離者,於聖道遠離;聖道遠離者,於甘露法遠離;甘露法遠離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於四念處信樂者,於聖法信樂;聖法信樂者,於聖道信樂;聖道信樂者,於甘露法信樂;甘露法信樂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知尊者阿那律心之所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沒,至舍衛城松林精舍,尊者阿那律前現。語阿那律言:「汝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令眾生清淨,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於四念處不樂者,於賢聖法不樂;聖法不樂者,於聖道不樂;不樂聖道者,於甘露法亦不樂: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於四念處信樂者,樂賢聖法;樂賢聖法者,樂於聖道;樂聖道者,得甘露法;得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耶」?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揵連言:「如是,如是」!尊者大目揵連語尊者阿那律言:「云何名為樂四念處」?「尊者大目揵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心緣身,正念住,調伏止息寂靜,一心增進;如是受,心,法念處,正念住,調伏止息寂靜,一心增進。尊者大目揵連!是名比丘樂四念處」。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從舍衛國松林精舍沒[4],還至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
二[5];一六一一(五三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大目揵連問尊者阿那律:「云何名為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揵連言:「若比丘於內身起厭離想,於內身起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正念、正知。如內身,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作厭離想,不厭離想,厭離不厭離俱捨想,住正念、正知。如是尊者大目揵連!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入三昧)從舍衛國松林精舍,入三昧神通力,如力士屈申臂頃,還到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住處[6]。
三[7];一六一二(五三七)
[8]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而能致[9]此」?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舍利弗言:「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何等為四念處?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是調伏世間貪憂。尊者舍利弗!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尊者舍利弗!我於四念處善修習故,於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於樓觀上,觀下平地種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四[10];一六一三(五三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爾時,尊者大目揵連,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時尊者大目揵連問尊者阿那律:「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尊者阿那律語尊者大目揵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何等為四?內身身觀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繫心住:精進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於千須彌山,以少方便,悉能觀察。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頂,觀下千多羅樹林。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以少方便,見千須彌山。如是尊者大目揵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五[11];一六一四(五三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爾時,尊者阿難往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尊者阿難問尊者阿那律:「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成就如是大德大力、大神通」?尊者阿那律語尊者阿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除世間貪憂。如是尊者阿難!我於此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少方便,以淨天眼過天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上色、下色,善趣、惡趣,隨業受生,皆如實見。此諸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譬如明目士夫,住四衢道,見諸人民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我亦如是,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神通,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趣、惡趣。如是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生地獄中。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是尊者阿難!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神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六[12];一六一五(五四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身遭病苦。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語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所患增損,可安忍不?病勢漸損,不轉增耶」?尊者阿那律言:「我病不安,難可安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即說三種譬,如上叉[13]摩經說。然我身已遭此苦痛,且當安忍,正念、正知」。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心住何所,而能安忍如是大苦,正念、正知」?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住四念處。我於所起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何等為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受,心,法觀念處。是名住於四念處,身諸苦痛,能自安忍,正念、正知」。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七;一六一六(五四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病差未久。時有眾多比丘,往詣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安隱樂住不」?阿那律言:「安隱樂住,身諸苦痛,漸已休息」。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住何所住,身諸苦痛漸[14]得安隱」?尊者阿那律言:「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隱。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是名四念處。住此四念處故,身諸苦痛漸得休息」。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八[15];一六一七(五四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那律:「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住,聖弟子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若比丘在於學地,上求安隱涅槃心住。聖弟子云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者,當住四念處。何等為四?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諸比丘共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九[16];一六一八(五四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住。時有眾多比丘,詣尊者阿那律所,與尊者阿那律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耶」?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一〇;一六一九(五四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那律:「尊者何故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尊者阿那律言:「為修習故」。復問:「何所修習」?答言:「謂修諸根,修諸力,修諸覺分,修諸念處,汝欲聞何等修」?復問:「根,力,覺分。我不知其名字,況復問義!然我欲聞念處」。尊者阿那律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時眾多外道出家,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一一[17];一六二〇(五四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住松林精舍。時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譬如大樹,生而順下,隨浚隨輸;若伐其根,樹必當倒,隨所而順下。如是比丘修四念處,長夜順趣、浚輸,向於遠離;順趣浚輸,向於出要;順趣、浚輸,向於涅槃」。尊者阿那律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三一 大迦旃延相應[1]
一[2];一六二一(五四六)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跋蘭那聚落烏泥池側。時有執澡灌杖梵志,詣摩訶迦旃延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梵志復問:「何因何緣,出家、出家而復共諍」?摩訶迦旃延答言:「以見欲繫著故,出家、出家而復共諍」。梵志復問摩訶迦旃延:「頗有能離貪欲繫著,及離此見欲繫著不」?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梵志!有,我大師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能離此貪欲繫著,及見欲繫著」。梵志復問:「佛世尊今在何所」?答言:「佛世尊今在婆羅耆人中,拘薩羅國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梵志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所住處,合掌讚歎:「南無(南無)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能離欲貪諸繫著;悉能遠離貪欲縛及諸見欲——諍[4]根本」。時持澡灌杖梵志,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二[5];一六二二(五四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在婆羅那烏泥池側,與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持衣事。時有執杖梵志,年耆根熟,詣食堂所,於一面柱杖而住。須臾默然已,語諸比丘:「諸長老!汝等何故見老宿士,不共語、問訊、恭敬命坐」?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亦在眾中坐。時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我法有宿老來,皆共語、問訊、恭敬禮拜,命之令坐」。梵志言:「我見此眾中,無有老於我者,不恭敬禮拜命坐。汝云何言我法見有宿老,恭敬禮拜,命其令坐」?摩訶迦旃延言:「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色白髮黑,盛壯美滿,而彼成就耆年法者,為宿士數」。梵志問言:「云何名為八十、九十,髮白齒落,而復成就年少之法?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為宿士數」?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有五欲功德,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於此五欲功德,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6]。梵志!若如是者,雖復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雖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於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7]。若如是者,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成就老人法,為宿士數」。爾時,梵志語尊者摩訶迦旃延:「如尊者所說義,我自省察,雖老則少;汝等雖少,成耆年法。世間多事,今便請還」。尊者摩訶迦旃延言:「梵志!汝自知時」。爾時,梵志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還其本處。
三[8];一六二三(五四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在稠林中住。時摩偷羅國王,是西方王子,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禮摩訶迦旃延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自言:我第一、他人卑劣,我白、餘人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是婆羅門子,從口生,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尊者摩訶迦旃延!此義云何」?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摩偷羅王言:「大王!此是世間言說耳。世間言說,言婆羅門第一、餘人卑劣,婆羅門白、餘人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是[9]婆羅門,從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所化,是婆羅門所有。大王!當知業真實者,是依業者」。王語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則略說,我所不解,願重分別」!尊者摩訶迦旃延言:「今當問汝,隨問答我」。即問言:「大王!汝為婆羅門王,於自國土諸婆羅門、剎利、居士、長者,此四種人悉皆召來,以財、以力,令其侍衛,先起後臥,及諸使令,悉如意不」?答言:「如意」。復問:「大王!剎利為王,居士為王,長者為王,於自國土所有四姓,悉皆召來,以財、以力,令其侍衛,先起後臥,及諸使令,皆如意不」?答言:「如意」。復問:「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別?當知大王!四種姓者,皆悉平等,無有勝如差別之異」。摩偷羅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實爾,尊者!四姓皆等,無有種種勝如差別」。「是故大王!當知四姓,世間言說為差別耳,乃至依業真實,無差別也。復次、大王!此國土中有婆羅門,有偷盜者,當如之何」?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中有偷盜者,或鞭、或縛、或驅出國,或罰其金,或截手、足、耳、鼻,罪重則殺。及其盜者,然婆羅門則名為賊」。復問大王:「若剎利、居士、長者中,有偷盜者,當復如何」?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亦鞭、亦縛,亦驅出國,亦罰其金,亦復斷截手、足、耳、鼻、罪重則殺」。「如是大王!豈非四姓悉平等耶?為有種種差別異不」?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義者,實無種種勝如差別」。尊者摩訶迦旃延復語王言:「當知大王!四種姓者,世間言說,言婆羅門第一、餘悉卑劣,婆羅門白、餘人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當依業,真實業依耶」?復問大王:「婆羅門殺生、偷盜、邪婬、妄言、惡口、兩舌、綺語、貪、恚、邪見,作十不善業跡已,為生惡趣耶?善趣耶?於阿羅呵所,為何所聞」?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婆羅門作十不善業跡,當墮惡趣,阿羅呵所,作如是聞」。剎利、居士、長者,亦如是說。復問大王:「若婆羅門行十善業跡,離殺生乃至正見,當生何所,為善趣耶?為惡趣耶?於阿羅呵所,為何所聞」?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若婆羅門行十善業跡者,當生善趣。阿羅呵所,作如是聞」。如是剎利、居士、長者,亦如是說。復問:「云何大王!如是四姓為平等不?為有種種勝如差別」?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是義者,則為平等,無有種種勝如差別」。「是故大王!當知四姓悉平等耳,無有種種勝如差別。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第一、(餘人卑劣),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作,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當知業真實業依」。王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實如所說,皆是世間言說,故有婆羅門勝、餘者卑劣,婆羅門白、餘者悉黑,婆羅門清淨、非非婆羅門;婆羅門生,生從口生,婆羅門化,婆羅門所有。皆是業真實依於業」。爾時,摩偷羅王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四[10];一六二四(五四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國拘羅羅咤精舍。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拘羅羅咤[11],次第乞食,至迦梨迦優婆夷舍。時優婆夷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即敷床坐,請令就坐。前禮尊者摩訶迦旃延足,退住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如世尊說僧耆多童女所問偈[12]:
尊者摩訶迦旃延!世尊此偈,其義云何」?尊者摩訶迦旃延語優婆夷言:「姊妹!有一沙門、婆羅門言:地一切入處正受,此則無上,為求此果。姊妹!若沙門、婆羅門於地一切入處正受,清淨鮮白者,則見其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得真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姊妹!如是水一切入處,火一切入處,風一切入處,青一切入處,黃一切入處,赤一切入處,白一切入處,空一切入處,識一切入處,為無上者,為求此果。姊妹!若有沙門、婆羅門,乃至於識處一切入處正受,清淨鮮白者,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以見本、見患、見滅、見滅道跡故,是則實義存於心,寂滅而不亂,善見、善入。是故世尊答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如是姊妹!我解世尊以如是義故,說如是偈」。優婆夷言:「善哉!尊者說真實義,唯願尊者受我請食」。時尊者摩訶迦旃延,默然受請。時迦梨迦優婆夷,知尊者摩訶迦旃延受請已,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尊重,自手奉食。時優婆夷知尊者摩訶迦旃延食已,洗鉢,澡嗽訖,敷一卑坐,於尊者摩訶迦旃延前恭敬聽法。尊者摩訶迦旃延,為迦梨迦優婆夷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五[13];一六二五(五五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比丘:「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六[14]法,出苦處昇於勝處,說一乘道淨諸眾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何等為六?謂聖弟子念如來、應、等正覺所行法,念[15]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智,乘於直道,修習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一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復次、聖弟子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爾時,聖弟子念此正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法,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二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復次、聖弟子念於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時,〔爾時〕、聖弟子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復次、聖弟子念於戒德,念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不憎惡戒。若聖弟子念此戒時,自念身中所成就戒。當於爾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戒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四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復次、聖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慶:我今離慳貪垢,雖[16]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捨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若聖弟子念於自所施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於何染著?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施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五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復次、聖弟子念於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心,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聞、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如是聖弟子念天功德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於何染著?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天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六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尊者摩訶迦旃延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六[17];一六二六(五五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時訶梨聚落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18]:
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偈有何義」?尊者摩訶迦旃延答長者言:「眼流者,眼識起貪,依眼界貪欲流出,故名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謂意識起貪,依意界貪識流出,故名為流」。長者復問尊者摩訶迦旃延:「云何名為不流」?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識,眼識所識色,依生愛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依生貪欲,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復問:「云何(流源)」?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謂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染著流。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受生愛喜流,是名流源」。「云何亦塞其流源」?「謂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塞流源;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亦塞其流源」。復問:「云何名習近相讚歎」?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在家、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是名習近相讚歎」。復問:「云何不讚歎」?「在家、出家,不相習近,不同喜,不同憂,不同苦,不同樂,凡所為作,悉不相悅可,是名不相讚歎」。「云何不空欲」?「謂五欲功德,眼識色,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是名不空欲」。「云何名空欲」?「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更不復生,云何當復與他諍訟!是故世尊說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
是名如來所說偈義分別也」。爾時,訶梨聚落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七[19];一六二七(五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於界隔山天帝釋石窟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正善解脫,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眼識,眼識所識色,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比丘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八;一六二八(五五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釋氏訶梨聚落。時[20]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界隔山石窟中,為天帝釋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究竟邊際[21],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若比丘,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22]、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23]竟清淨。耳……。鼻……。舌……。身[24]……。意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若盡、離(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一六二九(五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尊者摩訶迦旃延,聞訶梨聚落主長者身遭病苦。聞已,晨朝著衣持鉢,入訶梨聚落乞食,次第入訶梨聚落主長者舍。訶梨聚落主長者,遙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從座欲起。尊者摩訶迦旃延見長者欲起,即告之言:「長者莫起!幸有餘座,我自可坐於餘座」。語長者言:「云何長者!病可忍不?身諸苦痛漸差愈不?得無增耶」?長者答言:「尊者!我病難忍,身諸苦痛轉增無損。即說三種譬,如前叉摩比丘經說」。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是故汝當修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淨,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長者!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捨除慳貪,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戒、於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長者!如是(覺)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長者白尊者摩訶迦旃延:「世尊說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我悉成就;我當修習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善哉長者!能自記說,得阿那含」。是時長者白尊者摩訶迦旃延:「願於此食」。尊者摩訶迦旃延,默然受請。訶梨聚落主長者,知尊者摩訶迦旃延受請已,具種種淨美食,自手供養。飯食訖,澡鉢洗嗽畢,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一〇;一六三〇(五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於釋氏訶梨聚落住。時有八城長者,名曰陀施,身遭病苦。尊者摩訶迦旃延,聞陀施長者身遭苦患,晨朝著衣持鉢,入八城乞食,次到陀施長者舍,如訶梨長者經廣說。
三二 阿難相應[1]
一;一六三一(五五六)
[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娑祇城安禪林中。爾時,眾多比丘尼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為眾多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三昧,不踊[3]、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時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眾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三昧,說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語諸比丘尼:「姊妹!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今諸比丘尼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問世尊,世尊亦以[4]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我等說,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是故奇特!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時諸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5];一六三二(五五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有闍知羅比丘尼,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尊者阿難!世尊說此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語闍知羅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闍知羅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尊者阿難!昔於一時,佛在娑祇城安禪林中,時有眾多比丘尼,往詣佛所,問如此義。爾時,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諸比丘尼說。是故當知奇特!大師、弟子,所說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時闍知羅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一六三三( )
如闍知羅比丘尼,迦羅跋比丘尼亦爾。
四;一六三四(五五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時有異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詣尊者阿難所,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說此何功德?尊者阿難若問我言:比丘!汝得此無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實問異答,我當隨逐尊者阿難,脫有餘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無有餘人問此義者。即自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問: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問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難語彼比丘言:「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尊者阿難說此法時,異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6]。
五[7];一六三五(五五九)
[8]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利弗妬路國。尊者阿難,及尊者迦摩,亦在波羅利弗妬路雞林精舍。時尊者迦摩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難:「奇哉!尊者阿難!有眼、有色,有耳、有聲,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有觸,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覺知。云何尊者阿難?彼比丘為有想不覺知,為無想故不覺知」?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覺知,況復無想」!復問:「尊者阿難!何等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禪,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云何無想,有法而不覺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憶念,無想心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無想,於有法而不覺知」。尊者迦摩比丘復問尊者阿難:「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踊、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時二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去。
六[9];一六三六(五六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何等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說初道。復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離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說道。復次、比丘、比丘尼為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則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說道。復次、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者,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教誡,或求是名第四說道」。時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七[10];一六三七(五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復問:「尊者!何所斷」?答言:「斷愛」。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答言:「婆羅門!依於欲而斷愛」。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八;一六三八(五六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名為世間說法者?云何名世間善向?云何名世間善到」?尊者阿難語瞿師羅長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長者!於意云何?若有說法,調伏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得名世間說法者不」?長者答言:「尊者阿難!若有說法,能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是則名為世間說法(者)」。復問:「長者!於意云何?若世間向調伏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善向?若世間已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是名善到耶,為非耶」?長者答言:「尊者阿難!若調伏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善到」。尊者阿難答言:「長者!我試問汝,汝便真實答我,其義如此,當受持之」。瞿師羅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九[11];一六三九(五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A21]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爾時,無畏離車是尼揵弟子,聰明童子離車是阿耆[A22]毘弟子,俱往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揵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業不作,斷截橋梁,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業永盡。業永盡故,眾苦永盡;苦永盡故,究竟苦邊。尊者阿難!此義云何」?尊者阿難語離車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三種離熾然,清淨超出道,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何等為三?如是聖弟子住於淨戒,受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信於諸罪過,生怖畏想。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離車長者!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所知所見,說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復次、離車!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復有三昧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新[12]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爾時,尼揵弟子離車無畏,默然住。爾時,阿耆[A23]毘弟子離車聰慧,重語離車無畏言:「怪哉無畏!何默然住?於如來、應、等正覺所說,所知所見善說法,聞不隨喜耶」?離車無畏答言:「我思惟其義,故默然住耳。誰聞世尊沙門瞿曇所說法不隨喜者!若有聞沙門瞿曇說法而不隨喜者,此則愚夫,長夜當受非義不饒益苦」。時尼揵弟子離車無畏,阿耆[A24]毘弟子聰慧,重聞佛所說法,尊者阿難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一〇[13];一六四〇(五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有異比丘尼,於尊者阿難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難:「我身遇病苦,唯願尊者哀愍見看」!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往彼比丘尼所。彼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露身體,臥床上。尊者阿難遙見彼比丘尼身,即自攝𣫍諸根,迴身背住。彼比丘尼見尊者阿難,攝𣫍諸根,迴身背住,即自慚愧,起著衣服。敷坐具,出迎尊者阿難,請令就坐,稽首禮足,退住一面。時尊者阿難為說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穢食長養,憍慢長養,愛所長養,婬欲長養。姊妹!依穢食者,當斷穢食;依於慢者,當斷憍慢;依於愛者,當斷愛欲。姊妹!云何名依於穢食當斷穢食?謂聖弟子於食,計數思惟而食,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持身故,為養活故,治飢渴病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崇習長養,若力、若樂、若觸,當如是住。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車,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運載故。如病瘡者,塗以酥油,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瘡愈故。如是聖弟子計數而食,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養活故,治飢渴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離,新諸受不起,若力、若樂、若無罪觸,安隱住。姊妹!是名依食斷食。依慢斷慢者,云何依慢斷慢?謂聖[14]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聞已,作是念:彼聖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今何故不盡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則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慢斷慢。姊妹!云何依愛斷愛?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等何不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彼於爾時,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愛斷愛。姊妹!無所行者,斷截婬欲和合橋梁」。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彼比丘尼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心得無畏。禮尊者阿難足,白尊者阿難:「我今發露悔過,愚癡、不善,脫作如是不流類事。今於尊者阿難所,自見過,自知過,發露懺悔,哀愍故」!尊者阿難語比丘尼:「汝今真實自見罪,自知罪,愚癡、不善。汝自知作不類之罪,汝今自知自見而悔過,於未來世得具足戒。我今受汝悔過,哀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減[15]。所以者何?若有自見罪,自知罪,能悔過者,於未來世得具足戒,善法增長,終不退減」。尊者阿難為彼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一一[16];一六四一(五六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橋池人間遊行,與尊者阿難俱,至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爾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橋池人間遊行,住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聞已,相呼聚集,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時尊者阿難語諸童子言:「帝[17]種!如來、應、等正覺,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云何為戒淨斷[18]?謂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戒增長,威儀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恐怖,受持學戒。戒身不滿者能令滿足,已滿者隨順執持,欲精進方便超出,精勤勇猛堪能,諸身、心法常能攝受,是名戒淨斷。帝種!云何名為心淨斷?謂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定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執受,欲精進乃至常執受,是名心淨斷。帝種!云何名為見淨斷?謂聖弟子聞大師說法,如是、如是說法,則如是、如是入如實正觀;如是、如是得歡喜,得隨喜,得從於佛。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然從餘明智尊重梵行者說,聞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說,則如是如是入如實觀察;如是如是觀察,於彼法得歡喜、隨喜,信於正法。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亦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隨先所聞受持者重誦習,隨先所聞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誦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於正法。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重誦習,然先所聞法為人廣說。先所聞法,如是、如是為人廣說,如是、如是得入於法,正智觀察,乃至信於正法。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重誦習,亦復不以先所聞法為人廣說,然於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觀察。如是、如是思惟觀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於正法。如是從他聞,內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見令起,已起正見令增廣,是名未滿慧[19]身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方便,乃至常攝受,是名見淨斷。帝種!云何為解脫清淨斷?謂聖弟子貪心無欲解脫,恚、癡心無欲解脫。如是解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乃至常攝受,是名解脫淨斷」。[20]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三 質多羅相應[1]
一[2];一六四二(五六六)
[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質多羅長者稽首禮諸上座比丘足,往詣那伽達多比丘房,稽首禮那伽達多比丘足,退坐一面。時那伽達多比丘問質多羅長者:「如所說[4]:
長者!此偈有何義」?質多羅長者言:「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耶」?答言:「如是」。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言:「尊者!須臾默然,我當思惟此義」。須臾默然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言:「青者,謂戒也。白覆,謂解脫也。一輻者,身念也。轉者,轉出也。車者,止觀也。離結者,有三種結,謂貪、恚、癡。彼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滅、已知,已斷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未來世成[5]不起法。觀察者,謂見也。來者,人也。斷流者,愛流於生死。彼阿[6]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不縛者,謂三縛——貪欲縛,瞋恚縛,愚癡縛。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是故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
此世尊所說偈,我已分別也」。尊者那伽達多問質多羅長者言:「此義汝先聞耶」?答言:「不聞」。尊者那伽達多言:「長者!汝得善利,於此甚深佛法,賢[7]聖慧眼得入」。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二[8];一六四三(五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精舍,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質多羅長者,詣尊者那伽達多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有無量心三昧,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為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後當答」。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復問長者:「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長者答言:「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答言:「尊者!謂貪(者是)有量,(恚、癡者是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尊者那伽達多問言:「云何長者!此義汝先所聞耶」?答言:「尊者!不聞」。復告長者:「汝得大利,於甚深佛法,現聖[9]慧眼得入」。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三[10];一六四四(五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已,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者,云何名行」?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復問:「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復問:「尊者〕[11]!覺、觀已,發口語,是(故)覺、觀名為口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12]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復問:「尊者!有幾法?
答言:「長者!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復問:「尊者!云何為出滅正受」?答言:「長者!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從滅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復問:「尊者!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與[13]觀」。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四[14];一六四五(五六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於一面坐。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質多羅長者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請諸上座言:「唯願諸尊受我薄食」!時諸上座默然受請。時彼長者知諸上座默然受請已,禮足而去。還歸自家,辦種種飲食,敷床座。晨朝遣使白時到。時諸上座著衣持鉢,至長者舍,就座而坐。長者稽首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所謂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時諸上座默然而住。如是再三。爾時,尊者梨犀達多,眾中下坐,白諸上座比丘言:「諸尊!我欲答彼長者所問」。諸上座答言:「可」!長者質多羅即問言:「尊者所謂種種界,何等種種界」?梨犀達多答言:「長者!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耳界異,聲界異,耳識界異;鼻界異,香界異,鼻識界異;舌界異,味界異,舌識界異;身界異,觸界異,身識界異;意界異,法界異,意識界異。如是長者!是名種種界」。爾時,質多羅長者下種種淨美飲食,供養眾僧。食已,澡嗽,洗鉢訖。質多羅長者敷一卑床,於上座前坐聽法。爾時,上座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時諸上座於路中,語梨犀達多:「善哉!善哉!梨犀達多比丘!汝真辯捷,知事而說。若於餘時,汝應常如此應時(說)」。諸上座聞梨犀達多所說,歡喜奉行。
五[15];一六四六(五七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諸上座言:「諸世間所見,或說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云何尊者!此諸異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時諸上座默然不答。如是三問,亦三默然。時有一下座比丘,名梨犀達多,白諸上座言:「我欲答彼長者所問」。諸上座言:「善!能答者答」。時長者即問梨犀達多:「尊者!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復問;「尊者!云何為身見」?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復問:「尊者!云何得無此身見」?答言:「長者!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復問:「尊者!其父何名,於何所生」?答言:「長者!我生於後方長者家」。質多羅長者語尊者梨犀達多:「我及尊者二父,本是善知識」。梨犀達多答言:「如是,長者」!質多羅長者語梨犀達多言:「尊者!若能住此菴羅林中,我盡形壽供養——衣服、飲食、隨病湯藥」。尊者梨犀達多默然受請。時尊者梨犀達多,受質多羅長者請,供養障礙故,久不詣世尊所。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質多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六[16];一六四七(五七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諸上座比丘言:「唯願諸尊,於牛牧中受我請食」!時諸上座,默然受請。質多羅長者,知諸上座默然受請已,即自還家。星夜備具種種飲食,晨朝敷座,遣使白諸上座:「時到」。諸上座著衣持鉢,至牛牧中,質多羅長者舍,就座而坐。時質多羅長者,自手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洗鉢,澡嗽畢,質多羅長者敷一卑床,於上座前坐聽法。時諸上座,為長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質多羅長者,亦隨後去。
諸上座食諸酥、酪、蜜飽滿,於春後月,熱時行路悶極。爾時,有一下座比丘,名摩訶迦,白諸上座:「今日大熱,我欲起雲雨微風,可爾不」?諸上座答言:「汝能爾者,佳」!時摩訶迦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應時雲起,細雨微下,涼風亹亹,從四方來。至精舍門,尊者摩訶迦語諸上座言:「所作可止」?答言:「可止」。時尊者摩訶迦,即止神通,還於自房。時質多羅長者作是念:「最下座比丘,而能有此大神通力,況復中座及與上座」!即禮諸上座比丘足,隨摩訶迦比丘,至所住房,禮尊者摩訶迦足,退坐一面。白言:「尊者!我欲得見尊者過人法,神足現化」!尊者摩訶迦言:「長者!勿見恐怖」。如是三請,亦三不許。長者猶[17]復重請:「願見尊者神通變化」!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汝且出外,取乾草木積聚已,以一張㲲覆上」。質多羅長者即如其教,出外聚薪成𧂐,來白尊者摩訶迦:「薪𧂐已成,以㲲覆上」。時尊者摩訶迦,即入火光三昧,於戶鉤孔中出火焰光,燒其𧂐薪都盡,唯白㲲不然。語長者言:「汝今見不」?答言:「已見,尊者!實為奇特」!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長者!此及餘功德,一切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道品法」。質多羅長者白尊者摩訶迦:「願常住此林中,我當盡壽供養[18]——衣被,飲食,隨病湯藥」。尊者摩訶迦有行因緣故,不受其請。質多羅長者聞說法已,歡喜隨喜,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尊者摩訶迦不欲令供養利障罪故,即從座起去,遂不復還。
七[19];一六四八(五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爾時,眾多上座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議:「諸尊!於意云何?謂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法繫意耶」?時質多羅長者行有所營,便過精舍,見諸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諸上座答言:「長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論:為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為法繫意耶」?長者問言:「諸尊者!於此義云何記說」?諸上座言:「於長者意云何」?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我意,謂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中間有欲貪者,隨彼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駕以軛鞅。有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如是尊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其中間,欲貪是其繫也」。時質多羅長者,聞諸上座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八[20];一六四九(五七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林中。時有阿耆[A25]毘外道,是質多羅長者先人親厚,來詣質多羅長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質多羅長者問阿耆[A26]毘外道:「汝出家幾時」?答言:「長者!我出家已來,二十餘年」。質多羅長者問言:「汝出家來過二十年,為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不」?答言:「長者!雖出家過二十年,不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唯有躶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於土中」。質多羅長者言:「此非名稱法律,此是惡知,非出要道,非曰等覺,非讚歎處,不可依止。唐名出家,過二十年,躶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灰土中」。阿耆[A27]毘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作弟子,於今幾時」?質多羅長者答言:「我為世尊弟子,過二十年」。復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弟子,過二十年,復得過人法,勝究竟知見不」?質多羅長者答言:「汝今當知!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復增於丘塚,不復起於血氣。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生此世」。如是說時,阿耆[A28]毘迦悲歎涕淚,以衣拭面,謂質多羅長者言:「我今當作何計」?質多羅長者答言:「汝若能於正法律出家者,我當給汝衣鉢、供身之具」。阿耆[A29]毘迦須臾思惟已,語質多羅長者言:「我今隨喜,示我所作」。時質多羅長者,將彼阿耆[A30]毘迦,往詣諸上座所,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比丘言:「尊者!此阿耆[A31]毘迦,是我先人親厚,今求出家作比丘。願諸上座度令出家,我當供給衣鉢眾具」。諸上座即令出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增進學道,淨修梵行,得阿羅漢。
九[21];一六五〇(五七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時有尼揵若提子,與五百眷屬,詣菴羅林中,欲誘質多羅長者以為弟子。質多羅長者聞尼揵若提子,將五百眷屬,來詣菴羅林中,欲誘我為弟子。聞已,即往詣其所,共相問訊畢,各於一面坐。時尼揵若提子語質多羅長者言:「汝信沙門瞿曇,得無覺、無觀三昧耶」?質多羅長者答言:「我不以信故來也」。尼揵若提子[22]言:「長者!汝不諂、不幻、質直,質直所生,長者若能息有覺、有觀者,亦能以繩繫縛於風;若能息有覺、有觀者,亦可以一把土,斷恆水流。我於行、住、坐、臥,智見常生」。質多羅長者問尼揵若提子:「為信在前耶?為智在前耶?信之與智,何者為先?何者為勝」?尼揵若提子答言:「信應在前,然後有智,信、智相比,智則為勝」。質多羅長者語尼揵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尼揵若提子言:「汝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質多羅長者言:「汝先言我不諂曲、不幻、質直,質直所生,今云何言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耶」?「若汝前實者,後則虛;後實者,前則虛。汝先言我於行、住、坐、臥,知見常生,汝於前後小事不知,云何知過人法,若知、若見,安樂住事」?長者復問尼揵若提子:「有於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汝有此不?若無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云何能誘於我?而來至此菴羅林中,欲誘誑我」?於是尼揵若提子,息閉掉頭,反拱而出,不復還顧。
一〇[23];一六五一(五七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爾時,質多羅長者病苦,諸親圍繞。有眾多諸天,來詣長者所,語質多羅長者言:「長者!汝當發願得作轉輪王」。質多羅長者語諸天言:「若作轉輪王,彼亦無常,苦,空,無我」。時長者親屬語長者:「汝當繫念!汝當繫念」!質多羅長者語親屬:「何故汝等教我繫念,繫念」?彼親屬言:「汝作是言:無常,苦,空,無我,是故教汝繫念,繫念也」。長者語諸親屬:「有諸天人來至我所,語我言:汝當發願得作轉輪聖王,隨願得果。我即答言:彼轉輪王,亦復無常,苦,空,非我」。彼諸親屬語質多羅長者:「轉輪王有何,而彼諸天教汝願求」?長者答言:「轉輪王者,以正法治化,是故諸天見如是福利故,而來教我,為發願求」。諸親屬言:「汝今用心,當如之何」?長者答言:「諸親屬!我今作心,唯不復見胞胎受生,不增丘塚,不受血氣。如世尊說五下分結,我不見有,我不自見一結不斷;若結不斷,則還生此世」。於是長者即從床起,結加趺坐,正念在前,而說偈言:
質多羅長者說此偈已,尋即命終,生於不煩熱天。爾時,質多羅天子作是念:我不應停此,當往閻浮提,禮拜諸上座比丘。如力士屈伸臂頃,以天神力,至菴羅林中,放身天光,遍照菴羅林。時有異比丘,夜起出房,露地經行。見勝光明普照樹林,即說偈言:
質多羅天子說偈答言:
質多羅天子說此偈已,即沒不現[24]。
校注
[0373001] 〈弟子所說誦〉,本附於〈雜因誦〉等下,但原譯本已別立,題〈弟子所說誦第四〉。自卷一八起,至卷二一,共四卷。分〈舍利弗〉、〈目揵連〉、〈阿那律〉、〈大迦旃延〉、〈阿難〉、〈質多羅〉——六種相應。 [0373002] 〈舍利弗相應〉,共八一經。前七二經與《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三九)〈沙門出家相應〉相當。 [0373003]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一六經。 [0373004] 《雜阿含經》卷一八。 [0374005]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三經。 [0374006] 「逝」,原本作「斷」,依宋本改。 [0374007] 「逝」,原本作「斷」,今改。 [0374008]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一經。 [0374009]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四經。 [0375010]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二經。 [0375011] 同上經。 [0375012]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九經。 [0376013]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八經。 [0376014]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一三經。 [0376015]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一五經。 [0376016]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一四經。 [0377017]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一一經。 [0377018]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一二經。 [0379019] 「蓋」,原本作「養」,依元本改。下例。 [0379020]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五經。下經同。 [0380021]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六經。下經同。 [0381022] 《相應部》(三八)〈閻浮車相應〉一〇經。 [0382023] 《相應部》(三九)〈沙門出家相應〉,共一六經。 [0384001] 《增支部.四集》一七八經。 [0385002] 「現」,原本作「見」,今改。 [0386003] 《增支部.六集》四一經。 [0386004] 《增支部.五集》一六八經。〈十集〉四經。〈十一集〉四、五經。《中阿含經》(四八)《戒經》。 [0388005] 《增支部.五集》一六七經。 [0389006] 「饒益」,原本缺,依元本補。 [0391007] 《相應部》(四七)〈念處相應〉一二經。《長部》(二八)《自歡喜經》初分。《長阿含經》(一八)《自歡喜經》初分。 [0392008] 「不」,原本缺,依元本補。 [0393009] 「令」,原本缺,依宋本補。 [0393010] 《增支部.九集》二六經。 [0394011] 《相應部》(二八)〈舍利弗相應〉一〇經。 [0397001] 〈目揵連相應〉,共五三經。與《相應部》(四〇)〈目揵連相應〉少分,(一九)〈勒叉那相應〉相當。 [0397002] 《相應部》(二一)〈比丘相應〉一經。(四〇)〈目揵連相應〉二經。 [0397003] 《雜阿含經》卷一八中。 [0398004] 《相應部》(四〇)〈目揵連相應〉九經。 [0398005] 《相應部》(二一)〈比丘相應〉三經。 [0399006] 「我」,原本缺,依宋本補。 [0400007] 《雜阿含經》卷一八終。 [0400008] 《雜阿含經》卷一九。 [0400009] 「四王天」,原本作「四天王」,今改。 [0401010] 《中部》(三七)《愛盡小經》。《增壹阿含經》(一九)〈勸請品〉三經。 [0402011] 《增壹阿含經》(三六)〈聽法品〉五經中分。 [0405012] 《相應部》(四〇)〈目揵連相應〉一〇經之一。 [0406001]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經。 [0406002] 「揵」,以下各經,原本均作「犍」。 [0407003]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二經。 [0408004]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四經。 [0410005]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八經。 [0410006] 「身」,原本缺,依明本補。 [0411007]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六經。 [0411008]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五經。 [0412009]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六經。 [0412010]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〇經。 [0412011] 同上經。 [0413012]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三經。 [0413013]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四經。 [0414014]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三經。 [0415015]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五經。 [0415016]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二經。 [0416017] 「烊」,原本作「群」,今改。宋本作「洋」。 [0417018] 「一」,原本作「是」,今改。 [0417019]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七經。 [0418020]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八經。 [0418021]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一九經。 [0418022]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二〇經。 [0418023] 《相應部》(一九)〈勒叉那相應〉二一經。 [0423001] 〈阿那律相應〉,共一一經。與《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相當。 [0423002] 《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二經。 [0423003] 《雜阿含經》卷一九中。 [0424004] 「沒」,原本作「門」,依宋本改。 [0424005] 《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一經。 [0424006] 《雜阿含經》卷一九終。 [0424007] 《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六經。 [0424008] 《雜阿含經》卷二〇。 [0425009] 「致」,原本作「至」,依宋本改。 [0425010] 與上經同。 [0426011] 《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二三經。 [0427012] 《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一〇經。 [0427013] 「叉摩」,即「差摩」。 [0428014] 「漸」,原本缺,依宋本補。 [0428015] 《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四經。 [0428016] 《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五、九經。 [0429017] 《相應部》(五二)〈阿那律相應〉八經。 [0433001] 〈大迦旃延相應〉,共一〇經。 [0433002] 《增支部.二集》四品六經。 [0433003] 《雜阿含經》卷二〇中。 [0433004] 「諍根本」,原本作「淨根本」,今改。 [0433005] 《增支部.二集》四品七經。《增壹阿含經》(一九)〈勸請品〉九經。 [0434006] 「渴」,原本作「濁」,今改。 [0434007] 「渴」,原本作「濁」,今改。 [0435008] 《中部》(八四)《摩偷羅經》。 [0435009] 「是」,原本缺,依宋本補。 [0437010] 《增支部.十集》二六經。 [0437011] 「拘羅羅咤」下,原本有「精舍」二字,今刪。 [0437012] 經所引偈,見(一八)〈魔相應〉九經。 [0438013] 《增支部.六集》二六經。 [0439014] 「六」,原本作「於」,依宋本改。 [0439015] 「念」,原本誤作「淨」,今改。 [0440016] 「雖」,原本作「離」,依元本改。 [0441017] 《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三經。 [0441018] 經中引偈,出《小部.經集》四品九經。 [0442019] 《相應部》(二二)〈蘊相應〉四經。 [0443020] 「時」,原本缺,依宋本補。 [0443021] 「究竟邊際」原本作「邊際究竟」,今改正。 [0443022] 「滅」,原本缺,依明本補。 [0443023] 「畢」,原本作「究」,依明本改。 [0443024] 「身」下,原本有「意」字,今刪。 [0449001] 〈阿難相應〉,共一一經。 [0449002] 《雜阿含經》卷二〇中。 [0449003] 「踊」,原本作「勇」,依宋本改。下例。 [0449004] 「以」,原本作「已」,依宋本改。 [0449005] 《增支部.九集》三七經後分。 [0451006] 《雜阿含經》卷二〇終。 [0451007] 《增支部.九集》三七經前分。 [0451008] 《雜阿含經》卷二一。 [0452009] 《增支部.四集》一七〇經。 [0453010] 《相應部》(五一)〈神足相應〉一五經。 [0454011] 《增支部.三集》七四經。 [0455012] 「新」,原本誤作「心」,今改。 [0455013] 《增支部.四集》一五九經。 [0456014] 「聖」,原本缺,依宋本補。 [0457015] 「減」,原本作「滅」,依宋本改。下例。 [0457016] 《增支部.四集》一九四經。 [0457017] 「帝種」,宋本作「苦種」。下例。 [0458018] 「淨斷」,原本作「清淨」,依宋本改。 [0458019] 「慧身」,原本誤作「戒身」,今改。 [0459020] 「尊者」上,原本有「帝種」二字,今刪。 [0461001] 〈質多羅相應〉,共一〇經。與《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相當。 [0461002]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五經。 [0461003] 《雜阿含經》卷二一中。 [0461004] 經中引偈,見《小部.自說》七品五經。 [0461005] 「成」,原本作「滅」,依明本改。 [0461006] 「阿」,原本缺,依宋本補。 [0462007] 「賢」,疑「現」。 [0462008]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七經。 [0463009] 「聖」字上原本有「賢」,依宋本刪。 [0463010]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六經。 [0464011] 重複,應刪。 [0464012] 「想」,宋本作「相」。 [0465013] 「與」,原本作「以」,今改。 [0465014]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二經。 [0466015]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三經。 [0467016]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四經。 [0468017] 「猶」,原本作「由」,依宋本改。 [0468018] 「供養」,原本缺,依宋本補。 [0469019]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一經。 [0470020]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九經。 [0471021]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八經。 [0471022] 「尼揵若提子」,原本作「阿耆毘」,依明本改。 [0472023] 《相應部》(四一)〈質多相應〉一〇經。 [0474024] 《雜阿含經》卷二一終。【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32 冊 No. 30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