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與知識[A1]
厭苦求樂,是生物的特徵,是文明進展的動力。人類不斷地發出解除苦痛的要求,就不斷推動知識的前進。不過,世間的現象太矛盾了,推進知識來解除痛苦,結果因知識的發達而加深了苦痛。拿戰事來說:半開化的時代,不過是「血流漂杵」、「滅此朝食」。現在的戰事,卻走上了全體性的戰爭,動員一切的人力物力,用之於苦痛的戰爭。知識愈發達,苦痛愈增加,文明的世界與苦痛的人間攜手合作。
有人主張發展知識、組織群眾來解除苦痛。物質的苦痛,或許獲得部分的解除;內心的隱痛,試問如何解放?有人走上了極端,主張絕聖棄智。不但違反了現實,即使做到塊然無知的狀態,也不過麻醉自己的心靈,好讓他忍受苦痛的襲擊。
佛教的見解:苦痛的根源在無知(無明),在對宇宙人生缺少根本的認識,在不理解相依共存的緣起法則而固執個體獨立的存在。雖然世間的知識,也有部分類似的思想,但既不懂得徹底的無性(沒有真實不變的自體),自然在緣起變化的背後,潛藏著自我的活動。在個體獨立的倒見控制之下,產生了仇恨敵對的思想,利用一切的知識文化,成為製造苦痛的工具。知識的發達,苦痛的增加,形成了正比例。
佛法的特色,從悟解緣起無性(人我、法我)下手。獲得體悟真理的知識,就是般若。假如通達緣起,就知道假我以一切的存在為根據,就能解除因自我妄執而生起不必要的苦痛,實現苦樂不入於胸次的自在。同時,在真空智的領導下,發動一切的知識和文化,促成慈悲共利大樂的實現。
佛是一切智者!也就是常樂的具體表現者!(靈芳.演培記)
【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28 冊 No. 28 華雨集(四)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