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雨集(四)

中國佛教瑣談[A1]

一 生

「解脫生死」是修行佛法的根本問題所以「了生死」「了生脫死」成為中國佛教界的一般論題然而什麼是生什麼是死大家似乎並不想正確的去認識所以不免有以訛傳訛的傳說流行

依我們人類來說一般以為胎兒從母胎中誕生就是生釋迦佛不也是四月初八日生的嗎不錯這只是常識所說的生一般誤解了以為這是「了生死」的生於是傳出了「投胎」的故事如說老爺睡在書房中似夢非夢的見某人進來正在驚疑不定ㄚ環來報夫人生了公子孩子就是某人的靈魂投胎而生的又如說有女人懷孕過了十個月還沒有生下孩子等山中某老禪師坐化了女人才生下孩子來所以孩子是某老禪師的轉世我國有太多的這類「投胎」故事使人相信三世因果其實這是我國佛教界的錯誤傳說依佛法說什麼是生生是一期新生命的開始約胎生的人類來說父精母血(現代稱為精子卵子)和合因業力而「識」依精血生起名為「結生」從此「識緣名色名色緣識」[A2]也就是心與肉體的相依日漸成長正常的經三十八(個)七日(約二百七十天)而誕生所以生老病死的生是新生命的開始人是依父精母血識——三事結合而開始的結胎以後早已有了識後來又有了呼吸那裡要等另一個人的識(俗稱靈魂)來投胎而才生呢

二 死

是一期生命的結束依佛法說人死了或立即往生(如地獄天上等)或要等因緣(如人要有父精母血和合)而往生人如已經死了是不可能復活的但我國民間及佛教界的傳說中有的說某人死後去了地獄見到閻王原來陽壽未終所以被飭回而活了轉來有的說某人死後魂遊地獄活轉來說得繪影繪聲這類傳說不少有些不一定是造謠但都是錯誤的這是在病到某種情況如呼吸停止等一般以為是死了這才有死了活轉來的傳說病人在信仰或社會傳說影響下有怕墮地獄的意識所以從昏迷醒來可能有去了地獄一趟的感覺其實這並不是死還在「病」的階段所以死了活轉來的傳說是錯誤的不合佛法的

怎樣才是死通俗以呼吸停止沒有知覺為死亡然如溺水縊死等呼吸停止每能依人工呼吸而恢復所以但憑呼吸停止是不能確定為死亡的(佛教及外道)修得第四禪的「身行滅」——出入息停止了然身體健康等到一出定呼吸就立刻恢復了印度的瑜伽行者每有埋在土裡數小時出來還是好好的這一定是修到呼吸停止否則沒有被土埋而不窒息死的說到知覺一般是接觸外境——色觸而起的佛法名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如修習而得禪定五識都是不起的從前釋迦佛在田邊入定當時雷電交加田裡的人與牛都被電殛死了那種近距離的霹靂聲佛也沒有聽見五根(「五官」)的沒有引起知覺當然不能說是死的還有意識是內在的了別作用(依五識而引起的)知外物也知內心知事也知理(法則規律等)知有也知沒有知當前也知過去未來這樣的意識一般人是沒有中止的但在「悶絕」(昏厥得不省人事)「熟睡」無夢時意識也是不起的特別是修無心定——無想定滅盡定的六識都長時沒有了但只定中不起而不是死了所以也不能但憑沒有知覺而認定為死的人類因疾病而瀕臨死亡邊緣近代醫學界以「腦死」來決定如腦幹死了不能自己呼吸即使心臟還在跳動但不久就要停止所以腦死了不能再生存下去就可宣告死亡然依佛法說這不能說是死這是在向死亡接近的過程中不能因為不久一定死就宣告已死亡了佛法說死是一期生命的最後結束

經上說「壽煖及與識三法捨身時所捨身僵仆如木無思覺[A3]識——三者不再在身體上生起也就是沒有這三者才是死了倒在地上的身體與砍斷了的樹木落地的蘋果一樣「識」不但沒有六識內在的細意識——十八界中(六識界以外)的意界也不再生起了「煖」人是熱血動物如體溫下降全身冷透了就是死因病而死的體溫漸漸消失以全身冰冷為準「壽」也稱為命根指從業力而受生的生存有局限性因業力而決定的生存期限稱為壽命一般人或酗酒縱欲飲食沒有節制等不知維護身體而受到傷害或受到疾病的傳染等早衰而早死或受到水戰爭等而橫死的大都不能盡其壽命無論是病死或橫死如沒有了識與煖壽命也就完了這三者是同時不起而確定為死亡的這樣如還有體溫也就是還有意界(識)與壽命而醫生宣告死亡就移動身體或捐贈器官的就進行開割手術那不是傷害到活人嗎不會的如病到六識不起(等於一般所說的「腦死」)身體部分變冷那時雖有微細意界——唯識學稱為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但都是捨受不會有苦痛的感受移動身體或分割器官都不會引起苦痛或厭惡的反應所以如醫生確定為腦死接近死亡那麼移動身體與分割器官對病(近)死者是沒有不良後果的

三 鬼與地獄

在生死輪迴的六趣——六道中鬼與地獄是六趣中不同的二趣鬼與地獄可說是古代極一般的信仰在佛法傳來以前我國也早有了鬼與近似地獄的信仰佛法傳來在重信仰的民間佛教中鬼與地獄有了混合的傾向特別是盛唐以後佛教偏重實行法義的理解衰落傳出了國人自己編寫的經典鬼與地獄被混合為一成為民間的信仰

在我國古代的傳說中如魑魈等或是山精木怪或是災旱疫癘的厲鬼有關天象的稱為神人類是聚族而居的最初想到的死是回到(民族)祖神的所在(「帝所」)如文王的「在帝左右」[A4]但知識漸增自身的所作所為深深的有了罪惡感不但一般人自覺沒有回歸祖神所在的可能連君主也要舉行封禪禮——在高山上加些土(封)在山下挖掉些土(禪)才有出地府而登天的希望這樣才有「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的信仰起初似乎還有些自由如對於生前的怨敵有「訴之帝所」而來索命的也有對生前的恩人如「結草啣環」來報恩的不過人類的命運越來越悲慘終於為鬼而住在地獄中了從戰國時代的傳說來看古代的死鬼住處略有三處東方泰山是夷族(殷商屬於這一系)發展的中心地帶泰山最高泰山下有梁父蒿(或作高)里等山是當時的葬地所以古代的輓歌(極可能起初是推輓靈車去安葬時所發的哀聲)有「梁父吟」「泰山吟」「蒿里」「薤露」等名目人非死不可似乎有鬼卒來提取那樣所以漢代古樂曲說「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躊躇」死了就是鬼葬在地下鬼也在地下淒慘而不得自由所以說「魂歸泰山獄」這是「地獄」一詞的來源西方九原或作九京在今山西省絳縣是晉國士大夫的葬地黃河流域是黃土地葬在地下地下是有水的所以有「黃泉」一詞九原也就稱為「九泉」了「黃泉」「九泉」都是鬼魂的住處南方長江上流古代有「夔越」在今四川的奉節這裡古代稱「歸州」「秭歸」都與鬼有關所以奉節以西長江北岸的酆都後來被傳說為鬼魂住處我國是多民族融和而成的地區廣大鬼的住處當然也不可能一致但死了鬼在泰山獄的傳說由於這裡的文化高影響大西漢時已成為普遍的信仰了

佛教所說的地獄與鬼是不同的兩類眾生地獄原語音譯為「泥犁」「那洛迦」等意義是「苦器」住著最苦痛的眾生這一類眾生主要的在地下所以早期的譯經者為了國人的容易接受就譯作「太(泰)山地獄」如吳支謙譯的《佛說八吉祥神咒經》說「不墮太山地獄[A5]西晉失譯的《鬼子母經》說「盜人子殺噉之死後當入太山地獄中[A6]後來譯師們都譯作地獄或音譯為泥犁那洛迦等太山是方便的譯法其實地獄並不是在泰山的地獄可分四大類八熱地獄在地下最底層是阿鼻——無間地獄這是地獄中最根本的到處充滿火燄與基督教所說的「永火」相近遊增地獄每一熱地獄的四門每門又有四小地獄八熱地獄四門各有四獄總共有百二十八地獄這是附屬於大地獄的是從大地獄出來的眾生要一一遊歷的苦處所以總名為「遊增」八寒地獄是極寒冷的苦處都以寒冷悲號及身體凍得變色為名孤獨地獄這是在人間的山間林中等過著孤獨的非人的生活可說是人間地獄八熱八寒遊增孤獨總有十八地獄部派中也有立八熱十寒——十八地獄的我國一向傳說「十八層地獄」說十八是對的但不是一層一層的十八層總之這是六道中最苦痛的受極熱極寒或在人間而受非人生活的一類

說到鬼本於印度的固有信仰佛教又加以條理簡別鬼的原語為閉戾多一般譯作餓鬼印度傳說世界最初的鬼王名閉多是父或祖父(老祖宗)所以閉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這與中國傳說人死了回到祖神那裡一樣後來的鬼王名為閻魔王(或譯閻羅閻魔羅)鬼——閉戾多也分二類住在閻魔世界的由閻魔王治理散在人間的多數在樹林中所以稱樹林為「鬼村」這些鬼可分三類無財鬼少財鬼多財鬼無財鬼與少財鬼是沒有飲食可得或得到而不大能受用這是名符其實的餓鬼多財鬼中也有享受非常好的與天神一樣這與我國所說人死為鬼如有功德的為神意義相近這是約「人死為鬼」而說的所以名閉戾多依佛法說人間兒孫的祭祀唯有這類餓鬼才會接受兒孫的祭品從六道輪迴來說不一定是「人死為鬼」(人死也不一定做鬼)的也可能是從地獄畜生天中來的這類鬼名目繁多有與天象——風雨等有關的有與地——山榖等有關的有高級而被稱為天(神)的也有極低賤的名目有夜叉羅剎乾闥婆緊那羅鳩盤陀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夜叉是手執金剛杵的羅剎男的非常暴惡而女的以色欲誘人致死乾闥婆是愛好音樂的緊那羅頭上有一角鳩槃陀形似冬瓜以噉人精氣為生的這類鬼(泛稱為鬼神)高級的稱為天如四大王眾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又鬼的(也有畜生而天的如龍迦樓羅摩睺羅伽等)這類鬼神有善的也要信受佛法護持三寶惡的卻要害人障礙佛法所以佛法有降伏這些鬼神的傳說這類鬼神近於中國的魑雷神河伯鳳等與「人死為鬼」是不同的

佛教傳說的鬼神為中國人所關切的是「人死為鬼」——在地獄中的鬼受到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誰都關心死後父母等的餓鬼生活希望有所救濟使孝子賢孫們得到安慰首先傳來西晉失譯的《報恩奉盆經》(我國又敷衍為大乘化的《盂蘭盆經》)經上說目連尊者的生母墮在餓鬼中請佛救濟佛說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發心供養僧眾可以使七世父母六親眷屬等脫出「三途」——三惡趣的苦報這是有印度習俗成分的但到了中國大大的發展起來流傳出目連救母的故事演變為著名的「目連戲」不過目連只是阿羅漢重大乘的中國佛教終於發見了與「地」有關的地藏菩薩依《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特地在穢土人間現出家相宣說種種墮地獄的惡業勸告在家眾不可違犯這是著重化度眾生不致於墮落地獄而不是專門救墮地獄眾生當然地藏菩薩神力示現也有現「閻羅王身」「地獄卒身」的就這樣中國佛教開展出地藏菩薩救度地獄餓鬼的法門《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傳為唐實叉難陀所譯但在唐宋的「經錄」中沒有這部經《宋藏》《麗藏》《磧砂藏》《元藏》也沒有到《明藏》才有這部經這是可疑的《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說到一位婆羅門女以孝順心供養佛塔稱念佛名使墮在地獄中的亡母生天又說地藏菩薩的本生——光目女發大誓願願度盡地獄等惡道眾生然後成佛就這樣要墮地獄的母親脫離了苦難重孝道重於度脫地獄(餓鬼)眾生適合中國人心可說是目連救母的大乘化《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續藏經》乙二三)傳說是趙宋藏川所傳出的(陰間地府)閻羅國中有十王就是一般傳說的十殿閻羅人死以後要在這裡接受十王的審判怕他們審判不公地藏菩薩也會來參加裁斷十殿閻王加上判官鬼卒儼然是陽(人)間官府模樣依佛法「自作惡不善業是故汝今必當受報」[A7]「自作自受」隨業受報是不用審判的《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說無非參照人間政制編出來教化愚民十殿閻羅大都塑造在民間的城隍廟中地藏與十王的傳說與目連救母說混合終於陰曆七月被稱為「鬼月」了「鬼者歸也」中國舊有死後「招魂」有「魂兮歸來」的傳說陰陽家以為人死了在一定時間內要回來的所以有「避煞」「接煞」的習俗有一位法師說「人死後就像去旅行一般總要回到自己的房子(身體)(《文殊》三二期)這不是佛法只是中國固有的民間信仰七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恰好佛教說七月十五——自恣日供僧可以度脫餓鬼的苦難再與地藏閻羅王說相混合而有七月底為地藏菩薩誕的推定中國民間(及佛教)信仰七月是開放月地獄的鬼魂都回故鄉來探望親人唐代實叉難陀與不空都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不空還傳出《焰口儀軌》焰口是餓鬼中口出火焰的所以或譯面然(燃)這是印度佛教後期「祕密大乘」的救度餓鬼法可以救度無數的餓鬼適合中國「人死為鬼」的信仰七月裡到處「放焰口」救度父母眷屬的鬼魂有的稱之為「普度」倒也合適七月裡大批的鬼魂擁到到處放焰口(有的七月裡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我想是發放救濟餓鬼飲食的意思中國的陰曆七月是「教孝月」「救鬼月」也可說是「鬼魂回鄉渡假月」熱鬧非凡道——三教混合的七月超度與佛法中地獄與鬼的原意似乎越離越遠了

四 嬰靈

嬰靈是近年台灣佛教界的新話題有人說墮胎的罪業極重嬰靈會纏繞生母使母親晝夜心神不寧甚至全家不安嬰靈非超度不可如要超度可到他的寺院去代為超脫有人說這不是佛法無非妖言惑眾設法[A8]斂財我不想斷人的財路因為形形色色的財神法多著呢這裡只是依佛法來論究一番

嬰靈纏繞母親等是不合佛法的超度嬰靈者所根據的經典——《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是我國歷代的「經錄」「藏經」所沒有的近代日本人編輯的《續藏經》才出現這部經這是可疑的什麼是「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是窮凶極惡的重罪要墮無間地獄的這樣的五逆罪可說是一切經所同的但該經的五罪除去殺阿羅漢而改為墮胎是無間重罪這可論定為後人(可能為日本人)偽造的嬰靈會不會纏擾母親依佛法是不會的胎兒夭死了或生人間天上或墮惡趣依胎兒過去生中的善惡業力而決定墮胎而死的胎兒還不會引起怨恨報復的敵意怎麼會纏擾母親使母親日夜心神不寧然而墮胎的母親可能會出現嬰靈纏擾的情形那是由於做母親的對墮胎有罪惡感內心深處總覺得對不住親生的骨肉而引起的我從前看過一篇故事(書名早已忘了)甲與乙是好朋友合資到外地去販賣獲利相當豐碩在歸途中甲起了歹意在住宿無主破屋的那天晚上甲把乙殺了破屋也放火燒了自己帶著全部金銀趕著上路返家回家後每晚夢見乙來索命纏擾不休於是到處求神拜佛作功德超薦但總是陰魂不散時常出現有時白天也聽到乙的聲音半年下來錢快用完了甲的身體已困頓不堪奄奄一息一天上午乙忽然走進來甲嚇得昏了過去原來那天晚上附近的鄉人見破屋起火趕來救火也把被殺而沒有死的乙救了乙以為是盜賊所傷怕甲也遭了毒手所以在身體療養復原後來甲家報告不幸的消息等甲醒來才明白了事實不過錢已用完了甲弄得瘦骨支離乙又沒有死這件事就算了在這一故事中乙並沒有死那害得甲身心不寧半死不活每晚來纏繞的乙的鬼魂是那裡來的呢這是甲的內心負疚是甲自心所現的(屠宰者臨死有見無數豬羊來索命的也是如此)墮胎而感到嬰靈纏擾不休也就是這樣胎兒早已在他處託生那裡會來糾纏呢

嬰靈的纏繞雖是虛妄的但墮胎的罪惡卻是真實的在殺戒中殺「人及似人」都是重的殺罪「似人」就是沒完具人形的胎兒雖還沒有出生或沒有完具人形但胎兒的生命與誕生的人是沒有差別的世間的習俗與國法也許有合法的墮胎但在佛法這是極重的罪惡世間事有些是難以理解的如兩性交合實際上是為了種族的延續不是為了欲樂動物的兩性交合多數是有時間性的也許人類進步了在種族的延續要求下發展為情愛有的「旦旦而伐」似乎還不能滿足現代的人類更進步了進步到「戀愛至上」人有滿足性交欲樂的權利進步到要戀愛要性交不要負生男育女的義務進步的人類哪進步到違反自然法則自然怕真要向人類低頭了

五 經懺法事

經懺法事或作經懺佛事現代中國台灣的「佛事」非常興隆富有中國佛教的特色可說是現代中國佛教的主流

經懺佛事從印度的「大乘佛法」中來「經」是經典的受持(背)誦解說書寫等如《般若經》《法華經》等說《法華經》稱讀誦(等)者為法師法師是「法唄𠽋」的意譯在佛教中「唄𠽋者」是主持音聲佛事的法唄𠽋——法師是領導大家來讀經誦經寫經(現在印刷方便所以少有人抄寫流通了)解說(應該是通俗的講說如「俗講」)依龍樹說這是入智慧的方便(《大智度論》卷五十四)書寫供養(經典)施他經典對當時大乘法的興起流行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讚歎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懺」通俗的說是「懺悔」早期集成的《舍利弗悔過經》傳出了「三品法門」——悔過隨喜勸請(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這一法門是在十方現在佛前懺悔的(與律制的懺法不同)所以含有稱念佛名與禮佛末了要發願迴向這一法門的經典不少主要為禮十方佛稱(名)讚佛德供養佛懺悔業障(擴充到三障五障)隨喜勸請(二事)迴向《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長行又加常隨佛學與恒順眾生成為十法這一法門龍樹稱之為方便的「易行道」憶念禮敬稱十方佛名(經中每舉十方十佛或三十五佛五十三佛為代表)也稱諸菩薩的名號然後懺悔隨喜勸請迴向這樣修行信願力增強就能進修六度等菩薩大行(《十住毘婆沙論》卷五)天台智者大師立「五悔法」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作為法華觀門的助行(《摩訶止觀》卷七下)〈普賢行願品〉依此而迴向彌陀淨土唐代所傳的秘密儀軌也是以此為修行前方便的(與咒語相結合)以懺悔為要門的方便修行促成「大乘佛法」相當的發達如《大正藏》「經集部」(卷十四)從(四二六)《佛說千佛因緣經》到(四五九)《文殊師利悔過經》都有相同的意義稱佛名號可以懺除業障往生淨土而稱念佛名等還有種種現生功德與《般若經》等所說讀誦經典相同所以誦經也好(念佛)禮懺也好有共通的意義而被聯合起來「經懺」的成為一詞也許因此而來

禮佛稱名的懺悔如《舍利弗悔過經》說「持悔過經晝夜各三過讀[A9]「晝夜各三過讀」那是一日一夜六時讀誦經的可說是懺悔與誦經的統一從譯典來看印度佛教發展為誦偈的禮懺如龍樹《寶行王正論》說「現前佛支提日夜各三遍願誦二十偈[A10]佛支提是佛舍利塔當時佛像還不多所以在塔前誦偈所誦的二十偈就是禮佛懺悔勸請隨喜等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的《文殊師利發願經》共四十四偈就是〈普賢行願品〉(六十二)偈的初型《出三藏記集》(卷九)〈文殊師利發願經記〉說「外國四部眾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A11]這可見禮佛稱名懺悔為主的誦偈已成為印度大乘佛教的一般行持在中國陳時代(西元五〇三~五八八)懺文發達起來唐道宣的《廣弘明集》(卷二十八)所載有梁武帝梁簡文帝陳宣帝陳文帝及江總所作的懺文不只懺文而編成懺法儀軌的是陳隋間的天台智者大師智者撰有《法華三昧懺儀》《請觀世音懺法》《金光明懺法》《方等三昧懺法》(「懺法」智者是稱為「行法」的後人改稱為「懺法」)天台的後人唐湛然有《法華三昧補助儀》《方等懺補助(闕)儀》到宋代法智有《修懺要旨》《(金)光明懺儀》《大悲懺儀》遵式有《金光明護國儀》治定《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治定《往生淨土懺儀》《熾盛光懺儀》《小彌陀懺儀》《法華三昧懺儀》淨覺有《楞嚴禮懺儀》仁照有《仁王懺儀》南宋晚年有志磐的《水陸道場儀軌》宋初的法智專心講經禮懺三十年而遵式被謚為「懺主」可見宋代天台學者的重視懺法天台教觀的弘揚與禮懺相結合是影響中國佛教最深切的屬於賢首宗的有唐宗密的《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知玄的《慈悲水懺法》等從懺法的內容來說有懺罪的是懺法中的取相懺要「見相」才能消除業障有作為修行的前方便天台宗華嚴宗密宗淨土宗都有這類懺天台的懺法本是以此為主的以上都是自己修持的有為人消災的如陳永陽王從馬上墮下來昏迷不知人事智者曾「率眾作觀音懺法」[A12]永陽王得到了平安這是為人的現生利益而修懺有為國家修懺的如天台宗的法智與遵式《仁王護國般若經》說到請百位法師「一日二時講讀此經不但護國亦有護(獲)福」[A13]這是為了國家而講讀經典與修懺法的(仁照有《仁王懺法》)誦經修懺法門在民間發展中漸漸的重在消災植福超度鬼魂關鍵在元代元是文化低的蒙古人成為中國的統治者對各種宗教都受到保護但自元世祖起「西番僧」(現在稱為喇嘛)受到了異乎尋常的尊敬與縱容對中國傳統的佛教好處是「三武二宗」(加一宋徽宗)佛教受到破壞都有道士在從中作怪到了元代總算在帝王的支持下佛道一再辯論達成焚毀一切偽造道經的勝利(現在還是編在《道藏》中)壞處是「西番僧」大都是不僧不俗的修男女和合的歡喜法有的還蒙元帝賜幾位美女國家隨時都在作消災植福的功德(經懺法事)還成立「功德司」來管理這主要也是「西番僧」的事「上有好之下必有甚者」內地僧侶的不僧不俗與民間的經懺法事當然會大大流行起來明太祖護持佛教也要維持僧伽清淨的從洪武二十四年「申明佛教榜冊」(《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二)所見僧人分三類在「禪僧」「講僧」以外有「瑜伽僧」也稱為「教僧」就是為人誦經禮懺的應赴僧誦經禮懺的已成為一大類(怕還是多數)中國佛教是大變了「榜冊」中明令有眷屬(妻)的還俗如與眷屬分離准予住寺修行對「私有眷屬潛住民間」[A14]嚴加取締「官府拿住必梟首以示眾」[A15]不僧不俗的情形太嚴重了並禁止「民間世俗多有倣僧瑜伽者呼為善友」[A16]這類應赴經懺的在家人從前我以為上海五馬路今日台灣才有這種現象原來元明間也曾如此虧了明太祖的護持總算阻遏了歪風(沒有變成不僧不俗僧俗不分的)但在民國初年太虛大師所見的佛教清高流坐香(坐禪)講經流懺燄流「其眾寡不逮後一(懺燄)流之什一」懺燄流就是瑜伽僧占佛教僧侶十分之九以上(台灣似乎少一些)這才是元明以來的佛教的主流

著重於消災消業超度亡靈的「經懺法事」現在流行的有一「水陸齋會」是盛大的普度法會宋《釋門正統》(卷四)梁武帝夢見神僧要他作水陸大齋普度苦惱眾生誰也不知水陸大齋是什麼誌公勸武帝「廣尋經論」武帝在經中見到了「阿難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A17]這才制立儀文天監四年二月在金山寺修水陸齋「帝親臨地席詔(僧)祐律師宣文」[A18]志磐的《佛祖統紀》也這樣說但略去了阿難見面然(燄口)鬼王事阿難見面然鬼王出於《佛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是唐(西元六九五~七〇四年)實叉難陀譯的武帝尋經怎能見到唐代的譯經志磐大概感覺到這一問題所以略去了但是《釋門正統》所說有事實的成分如說「諸仙致食於流水鬼致食於淨地[A19]布施餓鬼飲食是放在「淨地」上的布施仙人及婆羅門飲食「瀉流水中」[A20]這確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所說的「水陸」二字是依此得名的在每一餓鬼前「各有摩伽陀斗四斛九斗飲食」[A21]也就是「平等斛食」的意義這樣普度餓鬼仙人的水陸大齋會一定在實叉難陀譯經以後不可能是梁武帝所撰的《佛祖統紀》(卷三三)唐咸亨(西元八六〇~八七三)年間西京法海寺道英禪師「夢泰山府君」[A22]說起知道梁武帝所集的「今大覺寺義濟得之」[A23]這才得到了水陸儀「自是英公常設此齋流行天下」[A24]這才是中國流行水陸齋會的事實無論是義濟或道英極可能是唐末咸亨年間假傳泰山府君所說託名為梁武帝所集而興起來的「梁皇懺」是懺罪消災救度亡靈的法事元末覺岸的《釋氏稽古略》(卷二)梁武帝的夫人郗氏生性殘酷嫉妒死後化為巨蟒在武帝夢中求拯拔「帝閱佛經為製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A25]這是「梁皇懺」的來源稍微早一些的念常編《佛祖歷代通載》也說到郗氏的「酷妒」[A26]死後在夢中見帝並關心武帝的健康武帝「因於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置銀轆轤金瓶灌百味以祀之」[A27](卷九)文中並沒有說到懺法但目錄中作「郗氏夫人求懺」這應該是後人改寫的郗后的酷妒死後化作龍形唐高宗時李延壽所作的《南史》已有記載《佛祖歷代通載》進而說祭祀《釋氏稽古略》就說到懺法《佛祖歷代通載》說是天監四年《釋氏稽古略》改為二年這是天監四年水陸齋會傳說的翻版《茶香室叢鈔》說梁皇懺是梁代諸名僧刪改齊竟陵王的《淨行法門》而成元代的妙覺智等「重加校訂審核」成為現行的「梁皇懺」——《慈悲道場懺法》可以推定的這是元代所編假借梁武帝的名字來推行的在中國佛教史上梁武帝確是誠信佛法的隋《歷代三寶紀》(卷十一)武帝為了「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或饗神鬼或祭龍王」[A28]命寶唱等集錄了《眾經懺悔滅罪方法》等八部雖只是集錄經文但對建福禳災禮懺除障饗鬼神與祭龍王等法事是會有影響的這可能是「水陸齋會」與「慈悲道場懺法」都仰推梁武帝的理由吧「瑜伽燄口」是以超度餓鬼為主的唐不空譯的《救拔燄口餓鬼陀羅尼經》是實叉難陀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的再譯不空並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明藏》有較廣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可能是元代「西番僧」所出的清又有各種不同的改編本「施食」——救濟餓鬼在我國的晚課中有「蒙山施食儀」近代有人擴編為「大蒙山施食儀」也有作為「法事」的「水陸齋會」「瑜伽燄口」「蒙山施食」救度鬼魂的本質是相同的在「秘密大乘」中只是低級的「事續」適應中國的「人死為鬼」與「慎終追遠」的孝思這一超度鬼魂的法事得到了異常的發展七月——「鬼月」普度而施放(救濟品)燄口到處都在舉行流行的「水陸齋會」「內壇」是主體加上「大壇」的禮懺「華嚴壇」「淨土壇」等的誦經念佛成為「經懺法事」中最具綜合性的大法事「大悲懺法」宋知禮依《大悲心陀羅尼經》而編成的本是修持的方便但觀世音與現生利益(消災植福)西方淨土有關所以也成為一般的「經懺法事」「慈悲三昧水懺」是唐末知玄所輯成的可以消釋宿世的冤業也相當的流行「淨土懺」——《往生淨土懺願儀》是懺罪而往生西方淨土的「藥師懺」依《藥師經》而造作為消災延壽的法事「地藏懺」——《慈悲地藏懺法》這當然是超度亡魂用的此外還有「血湖懺」「金剛懺」「壬申懺」等流行的相當多再說與稱佛名有關的二部懺法「萬佛懺」與「千佛懺」陰曆年初寺院中多數拜「萬佛」與「千佛」由出家人主持唱誦在家信徒也隨著禮拜這是依《佛名經》及《三千佛名經》而來的元魏菩提流支譯《佛名經》十二卷是大乘經中佛名的集成《大正藏》中有三十卷本的《佛名經》每卷都列舉佛名經(法)名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僧名稱名禮敬三寶後有懺文末後附錄偽經——《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一段稱《法顯傳》為《法顯傳經》分賓頭盧頗羅墮為二人這部《佛名經》的編集者對佛法的理解顯然是幼稚的三十卷本的《佛名經》唐《開元釋教錄》(卷十八)列入〈偽妄亂真錄〉並且說「群愚倣習邪黨共傳若不指明恐穢真教」[A29]似乎當時已流傳民間了《麗藏》本在卷一末的校勘記說「然此三十卷經本朝盛行行來日久國俗多有倚此而作福者今忽刪之彼必眾怒[A30]「作福」就是作功德知道是「偽妄」而不敢刪去可以想見流行的盛況了這部經的後二卷與《三千佛名經》中的《現在千佛名經》相合也是稱佛名與懺悔的(過去未來千佛有佛名而沒有懺法)「萬佛懺」與「千佛懺」就是依此而來的在現在流行的經懺中「萬佛懺」與「千佛懺」及「大悲懺法」還有集眾禮誦懺的其他懺法都成為僧眾代人禮誦的「經懺法事」也就是「瑜伽」——應赴僧的專職了

「經懺法事」本出於大乘的方便道演化為應赴世俗的法事從適應世間來說是有相當意義的任何宗教普及社會對信徒都會有一定的宗教義務如結婚生孩子弟兄分家喪葬基督教也會為信徒舉行「禮拜」天主教伊斯蘭教等都各有不同的宗教儀式中國佛教的「經懺法事」可說是普及民間滿足信眾要求而形成的在佛教國家中中國是「經懺法事」最興盛的宋時代韓僧侶來中國求學佛法也有為信徒誦經等行儀代表原始佛教的「律部」中信徒如生孩子造新房外出遠行(去經商)喪葬等都會請僧眾去受午供吃好了飯施主在下方坐聽上座略說法要說偈頌迴向功德(「唄𠽋者」由此而來)如上座不會說法就背誦一則佛經這就是「應赴」受供為信眾作功德為信眾誦經的起源初期「大乘佛法」興起誦經禮佛稱名懺悔等方便自力而含他力的思想中國式的「經懺法事」雖多少中國化了而實受後期「秘密大乘」的影響如《大灌頂神咒經》(第十二卷是《藥師經》的古譯)是晉人編集的也有印度傳來的內容第十一卷《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也是地獄餓鬼不分的對臨終及已經死亡的一再說要為他「轉讀」(經)「修福」為人誦經禮懺以救度亡者在中國「人死為鬼」「慎終追遠」的民俗中是需要的如明洪武二十四年的聖旨說「率眾熟演顯密之教應供是方足孝子順孫報祖父母劬勞之恩[A31]適應中國民俗不妨有「經懺法事」但對中國「經懺法事」的氾濫總覺得是佛法衰落的現象因為一中國的經懺多主要是人死了都要做功德有的逢七舉行有的四十九日不斷滿百日周年也要做功德而七月普度到處在放燄口舉行法事需要的人也多如「梁皇懺」(七天)十三人或二十五人「水陸大齋」是四十九人五人七人的是小佛事人數多次數多時間長這多少是受到儒家厚喪厚葬的影響應赴經懺實在太忙了如僧數不足就邀在家的(穿起海青袈裟)湊數大家為這樣的法事而忙勝解佛法實行佛法體悟佛法的當然是少了「經懺法事」應該是對信眾的義務現代日本佛教遇信徒家有人喪亡會自動的按時去誦經人不多時間不長可能就是我國唐宋時代的情形民國四十一年我到台灣來台灣佛教也還是這樣的但大陸佛教(在家出家)來了做法事是要講定多少錢的從前上海的寺院有的設有「賬房」負責接洽經懺嚴格說這已失去宗教的意義變成交易的商業行為依《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二)明洪武年間的〈申明佛教榜冊〉說到「應赴世俗所酬之資驗日驗僧每一日一僧錢五百文主罄寫疏召請——三執事每僧各一千文」可見由來已久國家明定價格免瑜伽僧的貪得無厭但從此應赴經懺每天多少錢僧眾也覺得理所當然多數人為此而忙專在臨終度亡上用力難怪太虛大師要提倡「人生佛教」在家出家的佛弟子為佛法著想的確應該多多反省了

六 放生

放生是《梵網經》《金光明經》等所說到的佛法「不殺生」還要「護生」從救護人類而擴大到救護(人以外的)眾生當前動物的生命而有放生的善行正是慈悲心的表現經論中怎樣的放生呢有見到魚池乾涸運水來救活魚類有見水中浮有蟻群快要被淹死了設法引蟻類到達乾燥的地方也有見市上賣鼈用錢買來放入池中的動物在死亡邊緣設法救護牠使牠免於死亡這是放生的本意我國自梁武帝禁斷肉食放生就開始流行起來智者大師就是放生的一位在天台山臨海闢一放生池得到國王支持嚴禁採捕放生池的魚宋以來國王與民間有多數放生池的成立我所見到的福建鼓山湧泉寺寺內有放生院信徒送來放生的雞好多還有一隻牛一隻馬常住特地立雞頭牛頭馬頭(如庫頭園頭門頭「頭」是主管的意思)來負責管養還有西湖一帶寺院多有引溪水成池而放魚的溪水淺而清徹游魚五色斑爛「玉泉(寺)觀魚」多少變質而成為觀賞娛樂的地方這是我所知道的放生都放在受保護的特定地區被放的動物能平安的度過一生

台灣的放生池不多放生的風氣卻很盛(也許是從大陸傳來的)寺院舉行法會信徒們會自動的集款放生也有由寺方主辦信徒們發心樂施還有成立放生會而定期放生的放生是慈悲心行是功德據說還能消災益壽我理當讚歎但現今的放生方式副作用太大我真不敢贊同因為現在一般的放生不是見到眾生的生命垂危心不忍而放生讓牠平安的生活下去而是為了功德定期的大量的買來放生所放的主要是麻雀等小鳥小魚泥鰍烏龜等動物定期的大量的放生市場上那有這麼多所以要事先向市場去定購出賣鳥雀魚等為業的商人要設法去捉來應付買主買了回來也不問籠子裡竹簍裡水桶裡的小鳥們懂不懂國語或閩南語先請法師來為牠們歸依然後把這些被關了好久的小鳥們運到山上水中放生功德也就完成了試問如你們不放生這些可憐的小動物會被捉嗎他們的被捕是為了成就你們的功德這是什麼功德如犯法而被關在監獄中的囚犯國家舉行大赦那可說是「德政」如為了施行德政出動軍警把無辜的民眾大批捉來禁閉然後宣布大赦讓大家回去這能說「德政」嗎善心的佛弟子少為自己的功德打算也該為無辜的麻雀們想想呀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聯合報》有一則新聞某寺舉行大法會大量——連不會飛的小鳥也捉來放生恰遇寒流來襲放生的第二天到處是死傷的小鳥一位少年檢了十幾隻還不會飛的小鳥回去養著等他們會飛了讓他們自由的飛翔天空讀了這則報導我有說不出的感觸這位少年才是真正的放生者功德無量那些自以為放生的不但沒有功德還要負起間接殺傷小鳥的罪業為了放生而捕捉使小鳥小魚們受到恐怖不自由這是功德嗎有的定期放生在一定的水域內放魚時間久了漁人們到時會來等著等放生者功德圓滿而去漁人會立刻出來捕捉魚兒們被重疊的放在水桶中時間久了不大靈活當下捕捉十有六七被捉起來了這次可沒有人再來放生他們的被殺放生者應負間接的責任佛法不只是信仰不要專為自己著想迷迷糊糊的造罪業以放生為事業的法師居士慈悲慈悲吧

七 傳戒

出家的要受沙彌(女性名「沙彌尼」)十戒比丘(女性名「比丘尼」)具足戒才能完成僧格成為僧伽的一員這是成立僧伽根本出家的第一大事所以在「律部」犍度中「受具足」是第一犍度在南傳佛教區發心出家的只要師長及大眾同意就可以集眾為他受戒幾點鐘就完成了是隆重而又平常化的由於我國是大乘佛教所以出家受戒的還要受(通於在家的)菩薩戒合稱「三壇大戒」不知什麼時代開始我國是舉行大規模的集團受戒有五十三天的有三十五天的(極少數是七天的)時間長而人數多成為中國特有的盛大戒會

佛教在印度由於僧眾的分化出家所依據的「律部」也就大同而有些差別傳到我國來的東晉時譯出了五部律所以早期中國僧寺所依的戒律是並不統一的在流行中《四分律》漸呈優勢探究律部而大成的是以《四分律》為宗的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為以後中國出家眾所尊重經唐末衰亂北宋時有台州允堪杭州元照探究發揚使南山律中興起來宋代的寺院分禪寺講寺律寺可見當時是有「依律而住」的僧伽痛心的是元代信佛特重「西番僧」(即喇嘛)弄得僧制廢弛經懺法事氾濫到明初佛寺就分為禪寺講寺瑜伽應付經懺的教寺而律寺沒有了雖還有傳戒的沒有了律寺當然沒有「依律而住」的「六和僧」直到明末清初有古心律師在金陵(南京)弘傳戒法弟子三昧光與弟子們移住寶華山(今名)隆昌寺每年傳戒一直到近代論傳戒寶華山第一雖不能促成僧伽的清淨但到底維持了出家的形象功德是值得肯定的然依三昧光弟子見月律師《一夢漫言》所說見月提議「安居」同門都嫌他標新立異可見這是一個專門傳戒的集團對戒律是沒有多少了解的傳戒而不知戒當然會流於形式我是民國十九年冬在禪律並重的名剎天童寺受戒的戒和尚是(上)(下)暎大和尚由於我國是集團受戒人數眾多所以在三師七證外有好多位引禮師(女眾的名「引贊師」)引禮師的領袖稱為開堂大師父論到正式傳授戒法沒有引禮師的事但是平常管教戒子的大師父的地位好像非常重要我是出了家就去受戒的佛門中事什麼都不懂引禮師要我們記住「遮難文」主要是記住「無無」(可能有些記錯了)就是問一句就答一句「無」或答一句「非」依著問答的次第答下去不能答錯就是引禮師教導我們如答錯了是要楊柳枝供養(打)的等到正式受戒就是答錯了沒關係好在三師們都沒有聽見我莫明其妙的記住又莫明其妙的答復受戒就是要這樣問答的後來讀了「律部」才知「問遮難」等於現代的審查資格如有一條不合格的就不准受具足戒所以一項一項的詢問稱為「問遮難」能不能受戒完成受戒手續這是最重要的一關這應該是要根據事實的而引禮師卻教我們要這樣回答這樣來受戒的沒有不合格的原則上人人上榜那又何必考問有形式而沒有實際意義在受戒過程中沒有比這更無意義了不知寶華山怎樣近來台灣的戒會怎樣又如佛制出家的要自備三衣一鉢如沒有衣鉢是不准受戒的所以要問「衣鉢具否」引禮師教我們說「具」其實我國傳戒衣鉢由戒常住(向信徒募款)辦妥臨時發給戒子常住早準備好了還要問「衣鉢具否」不覺得多此一問嗎我受戒時常住給我一衣(「七衣」)一鉢受比丘戒時臨時披了一次三衣「五衣」我沒有再接觸過(這本是貼身的內衣)「大衣」是到台灣來才具備的現在台灣傳戒戒子們都有三衣一鉢比我受戒時好得多了不過常住預備好了何必多此一問這是受戒規制不能不問脫離了實際意義難怪在受戒過程中儘多的流於形式形式化的傳戒受戒可說到處如此有何話說不過我覺得在戒期中引禮師管教嚴格還挨了兩下楊柳枝對一個初出家的來說不失為良好的生活教育

台灣佛教本從國內傳來夾雜些羅祖下的道門(齋教)受了日本五十年的統治出家中心的佛教變得面目全非光復後民國四十一年中國佛教會發起首次在大仙寺傳授「三壇大戒」以後每年傳戒一次出家中心的佛教從此有了轉機這一傳戒運動白聖老法師的功德不小傳戒的流於形式由來已久到處皆然是不能歸咎於誰的在白老指導下有新的發展也有值得注意的事「二部受戒」比丘尼受具足戒劉宋以來一向是從大德比丘受的現在舉行二部受可說是「律部」古制的恢復在印度比丘僧與比丘尼僧稱為二部僧住處是完全分別居住的由於佛世的女眾知識低一些而感情又重難免不如法為了維護比丘尼僧的清淨所以這樣的立制受比丘尼戒的先由大德比丘尼(在尼寺)如法受戒接著到比丘僧住處(寺院)請大德比丘們再依法傳授也就是由大德比丘加以再審查核准這是二部受戒的意義台灣舉行律制的二部受戒應該是大好事不過台灣舉行的「三壇大戒」受戒的男眾女眾一來就住在同一寺院裡與古制不同既然共住一處倒不如直接向大德比丘受也可省些手續否則又只有二部受戒的形式沒有二部的實際意義「增益戒」曾受具足戒的再來戒會受一次具足戒稱為增益戒依佛法通於在家出家的菩薩戒受了戒不妨再受可以增益戒的功德但受出家具足戒的如犯重而破戒的逐出僧團不准再出家受戒如犯了或輕或重的戒可依律制懺悔隨所犯的輕重而給以不同的處分——出罪(與大乘的懺法不同)「懺悔則清淨」回復清淨比丘或比丘尼的僧格精進於修行得證所以受了出家的具足戒再受增益戒是不合律制的雖然提倡出家的增益戒女眾來受戒的會更多傳戒的法會更盛大但這只有法會盛大的形式而已這兩點我也只是聽說可能與事實不符

有關傳戒受戒問題多多無從說起說起我也無法做到就這樣結束了吧

八 還俗與出家

佛教有出家制出家的可以還俗嗎還了俗可以再出家嗎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依「律部」說出家的可以捨戒還俗佛教與社會都不應輕視他出家與還俗每人有自決的權利還俗的原因很多做一個如法而行的在家弟子不也同樣的可以修行解脫嗎不過還俗要合法的公開的捨戒而去不能偷偷的溜走(以便偷偷的回來)男眾(比丘)還了俗可以再出家落髮受沙彌戒受具足戒又成為僧伽的一分子但不論過去出家多久年齡多高對佛教的貢獻多大這些資歷由於捨戒而全部消失了現在還要從末座——最小的比丘做起女眾如捨戒還俗是不准再出家的為什麼不准再出家律師們也許會知道原因的總之出家是大丈夫事還俗並不等於罪惡——佛法是這樣說的

出家與還俗與世間的入籍出籍入黨退黨一樣都有一定的制度決不能要去就去說來就來的我出家以後一直往來於閩院武院普陀佛頂山閱藏樓對中國佛教的實際情況實在知道得太少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開始我卻在武院病倒了懨懨無生氣一直無法康復忽有三位僧青年從寧波來到武院大家愛國情深決心要投入抗戰陣營三位去了半月又回武院來了他們曾去了延安參觀共黨表示歡迎但勉勵他們到華中方面宣傳抗日他們有點失望乙同學回湖南去丙同學不知怎樣的到了雲南甲同學知道了沈君儒到了漢口就渡江去拜訪沈君儒為他介紹到山西李公樸主辦的民族大學去學習於是甲同學脫下僧裝參加革命陣營去了似乎不到三四個月由於日軍的侵入晉南民族大學瓦解甲同學隨著民大同學又渡河去延安訪問但還是回到了武院重披僧裝似乎有些失望了所以賦詩說「再探赤域力疲殫」不久去香港宏法成為宏法海外的大德那時我感到非常難過虛大師門下的僧青年竟這樣的來去自由新僧新僧我不禁為虛大師的革新運動而悲哀在我出家的歲月中國難教難而自己又半生不死這一年是我最感到沮喪與苦惱的日子(其實這種情形中國佛教由來已久只怪自己無知自尋苦惱)三十八九年間在香港見到了又一位使我更感到震驚一位天台宗傳人本來在香港弘法抗戰期間到了後方響應蔣公「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決心還俗從軍以身報國這是多難得呀後來他陷身在北平由於香港某教團的需要設法請他來港一到香港馬上披起大紅袈裟講經說法大法師又回來了等某教團的事務辦妥又一聲不響的去了台灣從事黨務工作天台宗被稱為老派而竟與新僧同一作風這是我意想不到的這位天台傳人一直到退休才以居士身分與佛教界相見過了好幾年台灣中部某寺舉行住持晉山典禮長老們大多來了他宣布重行出家據說長老們為他證明他就是老法師了從此弘法中外住持道場脫掉又穿上穿上又脫下一而再的自由出入我這才知道在中國佛教界是由來久矣以上還可說愛國愛教事難兩全而另一位優秀的僧青年卻大為不同弘法多年忽而與同居人改裝還俗由於生活艱難只好再度出家在台北臨濟寺閉關檳城某法師來台想請一位法師於是關中的青年法師被推介而出關了檳城的極樂寺是福建鼓山湧泉寺的下院歷屆的監院與大護法都是閩北人這位去檳城的青年法師恰好是閩北人所以得到護法們的擁護供養大概一年吧青年法師得到了不少供養所以一回台灣就重過家庭的生活為什麼要閉關原來這是有舊例的清末民初上海租界有一位知名人物黃中央得到哈同夫人羅迦陵的賞識中央勸迦陵發心由他自己主編了一部《(迦陵)頻伽大藏經》中央與中山先生等往來對國民黨的革命事業有相當的貢獻這真是一位為教為國的偉人二次革命失敗後(那時羅迦陵又賞識了一位伊斯蘭教友)黃君回到了鎮江金山寺據說原來他本名宗仰是接了金山寺法(有資格當住持)的法師金山寺是江南名剎還了俗的不好意思讓他再當住持趕快閉關吧掩關三年金山寺推介到另一名剎去任住持這樣看來還俗的只要閉關一次就恢復了完全的僧格可說中國人自己想出來的制度我以為這決不是創新而是中國佛教的慣例以上幾位有的根本不認識總之與我說不上恩怨我所以說起毫無對人的攻訐意義而只是略舉一例慨歎佛教界的法紀蕩然由來已久「入僧」與「出僧」沒有法紀可言傳戒有什麼意義如說佛教(出家眾)要組織化那真是緣木而求魚了

出家受戒捨戒還俗是僧伽「依律而住」的基石這才能達成「正法久住」的目的大概的說佛法傳來中國最沒有成就的就是律早在宋代離律寺別有禪寺講寺等到只有「傳戒訓練班」式的律寺持律只是個人的奉行無關於僧伽大眾了我國出家與還俗的雜亂原因是中國文化以儒家為主流儒家重道德而不重法治佛弟子受到影響總覺得律制繁瑣學佛應重內心的解脫在來台灣以前聽說「天理國法人情」現在台灣上下改為「情法」提倡法治而人情第一可說是「甚希有事」佛教中大家人情第一這樣的來去自由也沒有人提出異議見多了成為常態只要回來了就好重定慧而輕戒律唐無著文喜去五台山遇到有人(據說是文殊)問「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答「末法僧尼少修戒律」文喜反問「此地佛法如何住持」那人說「這裡是龍蛇混雜凡聖交參」文喜不忘律制的佛法立場那人所說就是大乘佛教了「龍蛇混雜凡聖交參」等於中國佛教隆盛期的忠實描寫等到蛇多龍少大家向經懺看齊大德如鳳毛鱗角在社會人士的眼光中到底佛法是怎樣的宗教與佛教的受迫害有關西元千年以前中國佛教已經歷了「三武一宗」的法難趙宋以後又經歷了多少的折磨(如宋徽宗明世宗)嚴重的僧尼被殺輕的也被迫還俗好在法難時間不久佛教恢復心存佛法的又回來了不一定再受戒例如禪宗的溈山靈祐在唐武宗毀佛時被迫還俗他覺得道在內心的修證不在乎有沒有落髮後由門人勸請才再度落髮的還有政府(如唐肅宗)為了籌措經費大批的出賣度牒(出家的可以免兵役與免丁稅)這樣的出家眾怎能如法清淨如真是「王難」「賊難」(如衣服被盜賊剝光只能臨時找衣物來蔽體再來乞化僧衣也不能說是還俗)那是佛教的大不幸但一再遭受迫害(被迫還俗又出家)引起的副作用——還俗而又自由出家是相當大的中國出家眾是多苦多難的如民國三十七八年間有的出家人被強迫的抓來從軍有的為了避難而混在軍中(大陸的十年文革更徹底的被消滅了)來台灣後再設法次第的回到僧中(有的就一去不返)又如服兵役後出家逢到臨時召集還得改裝去參加幾天這樣的脫卻僧衣重新穿上是「王難」一類出於無奈是可以諒解的不過被迫改裝再出家還是會引起副作用的僧伽是會一天天雜濫起來的如要整頓佛教要先將一切出家的納入組織有出家與捨戒的檔案可查(及「王難」而被迫的)進一步做到破戒(不是犯戒)的勒令還俗不得再出家僧團才會有清淨的可能

九 供僧

供僧就是供眾佛教的出家弟子專心於自利利他的法業生活所需是依在家眾的供施而來的在印度佛與出家弟子每日去村落城中乞食布施飲食的不能說是供僧因為這是隨來乞求的而施與不是平等的施給多數人如在家弟子請多少(不定)眾去他家裡受供養平等的供給每一位那就是供僧了在供僧中「安居施」——七月十五日最隆重佛制比丘比丘尼在夏三月(四月十五——七月十五日)中「雨安居」這雖由於雨季不適宜到處遊行而三月中安居修行也是好事古人多有在安居中成聖的所以安居終了俗稱「解夏」那一天附近的信眾都來供養稱為「安居施」除豐盛的飲食外還有供養布疋(做新衣用)的日常用品的這是佛教的大節日佛法是平等的但法在世間也不能沒有限制安居施只布施給在這裡安居的人數是一定的如有聽說這裡的安居施豐厚他處的出家人臨時趕來那安居施是沒有他這一分的出家眾三月安居到這天受比丘戒的年齡長了一歲所以比丘(及比丘尼)的年齡古稱多少「夏」中國佛教不重安居與世俗的年節混合所以變成「僧臘」了這一天比丘比丘尼都大了一歲如父母見兒女長大一樣所以稱為「佛歡喜日」可是中國佛教七月十五日與餓鬼相結合成為超度鬼魂的佳節佛法的演化有些真是出人意外的

信眾(出家人也可以)到寺院裡「打齋」(西藏稱為「放茶」)平等供養就是供僧我受戒時天童寺「打齋」的分供眾如意齋上堂齋那是依供養金錢多少而分類的現在台灣戒會在上堂齋以上又有╳╳齋╳╳齋而最高的是護法大齋一般人總說佛教守舊其實創新的也著實不少呢

七月十五日供僧中國佛教早變質(度鬼)而忘記了似乎菩提樹雜誌社發起七月十五日供僧由信徒發心集合購買些日用品選定對象到時分別寄去每人一分雖不是安居施而確是喚起供僧的先導者台北蓮華佛學院多年來也發起這樣的供僧不到十年吧中國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有齋(比丘比丘尼)僧大會元亨寺等局限於南部縣市台北方面是全國(全省)性的真可說盛況空前四方僧到處遠來見面晤對可以增進佛教僧團的和合(團結)也許有些作用的不過全省(國)性的齋僧地區未免太廣了遙遠的乘車(有的可以搭飛機)遠地是要早一天動身的為了參加一餐午齋(也許還有物品)而要費二三天時間總覺得不償失將來全國統一如主辦齋僧大會遠地的飛機往來也要好幾天呢某次齋會是中佛會與城隍廟合辦的(也許是中佛會名義被利用一下)城隍廟的神像是屬於中國道教的與中佛會合辦可能城隍爺已經信佛了兩()年前曾接到一份城隍廟的「月()訊」似乎也在努力宣揚有一篇文字主題是「佛由心成教因魔興」——八個字「佛由心成」似乎肯定佛教的即心是佛而「教因魔興」顯然是反對出家教團的這八個字原本是「道門」的老話從城隍廟通訊看來即使是自稱信佛或者加入中佛會而城隍廟份子的反佛教(出家)特性明顯的存在我建議要辦齋僧大會切不可與城隍廟某某宮等合作將來大家神佛不分佛魔不分誰來負因果的責任

[A32]十 拈華微笑

盛唐以下佛法日漸在起伏中衰落能始終維持佛法形象受到一般人尊敬的是禪宗雖然禪宗已多少中國化了但從維繫佛法來說對中國佛教的功績是首屈一指的佛法有師承的傳授師長並以護持正法相付囑如西晉譯的《阿育王傳》說佛「告摩訶迦葉言於我滅後當撰(結集)法眼」[A33](卷三)「迦葉付囑阿難而作是言長老阿難我今欲入涅槃以法付汝汝善守護」[A34]「阿難語商那和修我今欲入涅槃汝當擁護佛法」[A35](卷四)「商那和修語優波毱多言我今以法付囑於汝」[A36](卷五)「優波毱多語提多迦言我今以法付囑於汝」[A37](卷六)在自己要入滅時這樣一代代的付囑下去「法藏」是佛法藏如摩訶迦葉等所結集的「法眼」是悟入佛法的清淨知見可見付囑的是結集的法藏與佛法的如實知見付囑後人要後來的護持佛法以達成「正法久住」的目標這一臨終付囑的傳說元魏所譯《付法藏因緣傳》共二十四代到師子尊者為止都是這樣的付囑禪宗是菩提達磨傳來的起初也是這樣的臨終付囑一代一人到了黃梅五祖以後來學而得益的不少所以形成了從師長修學而有深悟的就得師長的付囑在形式的付囑外還有「密傳心印」受付囑不一定在臨終受付囑的也不止一人所以傳說有達磨的預言「我本來大唐(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燉煌本《壇經》)[A38]「五葉」是五代從此以後果實纍纍不再單傳一人了禪宗所傳的西天二十八祖還是依《付法藏因緣傳》略加補正而成的六祖以後師資授受分為五宗在宋代出現了釋迦付法的新傳說如(西元一一八八年)宋智昭的《人天眼目》(卷五)「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A39](一一〇九年撰)《禪門續燈錄》(一一八三)《聯燈會要》也有這一記錄但契嵩在皇祐年中(一〇四九——一〇五三)所著《傳法正宗記》(卷一)對這一付囑還不敢肯定這是過去禪家所沒有的傳說大抵是宋代(西元九六〇——)以來所傳出的這一傳說出現的意義是釋迦化世一向以聲教為主所以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A40]達磨西來還是以「楞伽印心」《付法藏因緣傳》也只是付囑護持而禪宗接引學眾的方便馬祖(弘法於西元七五〇後)等以後作風大有變化如彈指謦咳揚眉瞬目推倒禪床棒喝交施可能會引起懷疑過去傳法說的可信性那麼「拈華示眾」「破顏微笑」的心心相印而付囑就適合當前的禪風了而且禪師們輕視經論自稱「最上乘」這一傳說也是很適合的從此「拈華微笑」被一般看作「禪源」禪宗是從「拈華微笑」而來的後來甚至有「抹殺五家宗旨單傳釋迦拈花一事謂之直提向上」[A41](《五宗原序》)這可能是不滿宗派偏執專在師資授受上起諍論的反響

[A42]十一 付法與接法

禪宗自五祖弘忍以下分為南北二宗南宗的六祖慧能門下也分幾大派後由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大流發展而分為五宗被後世稱為禪門正宗五宗中溈仰宗與法眼宗已經衰絕了雲門宗也是斷斷續續的只有臨濟宗與曹洞宗最為興盛有「臨天下」「曹半邊」的稱譽禪宗的師資相承與印度所傳臨終付囑護持法藏的意義不完全相同而著重於「心心相印」的法門授受有「付衣」為憑信的傳說等到禪門興盛學眾多了無論是一代付一人還是付囑多人憑什麼證明得到了師長的付法是一個嚴重的事實問題唐韋處厚所作〈興福寺大義禪師碑銘〉說「洛者曰會得總持之印獨曜瑩珠習徒迷真竟成《壇經》傳宗優劣詳矣(《全唐文》卷七一五)是洛陽的神會為六祖傳授心印的一位神會的後人傳法時傳付一卷《壇經》為憑信證明是「南宗」弟子韋處厚代表了當時洪州(馬祖)門下的意見對傳付一卷《壇經》的形式採取了批評的態度現存的燉煌本《壇經》是神會門下流傳的本子《壇經》中敘述了歷代傳授的法統又說「須知法處年月日姓名遞相付囑[A43]這是說在付囑的《壇經》上要寫明傳法處時間師長與弟子的姓名洪州門下起初是承認神會「得總持之印獨曜瑩珠」的但後來又否認了說他只是「知解宗徒」當時被批評的傳法方式後代雖不用《壇經》而證明授受法門的「法卷」內容是敘述法統從釋迦到菩提達磨從達磨到慧能慧能下傳到臨濟(或曹洞)宗初祖這樣的一代一代到傳法的法師接法的法子末了也是年月日與神會門下的「《壇經》傳宗」完全一致那是當時被批評的現在卻又採用了不要說「見地」就是傳法的形式也沒有是非標準這就是宗派意識在作祟

禪宗興盛極了臨濟曹洞雲門一直在興衰起伏的流傳中但是否代代相傳代代都能心心相印呢到明代(以前還沒有見到記錄)顯然已雜亂不堪了憨山德清(西元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在《紫柏尊者全集》中說「然明(朝)國初尚存典型此後則宗門法系蔑如也以無明眼宗匠故耳其海內列剎如雲在在皆曰本出某宗某宗但以字派為嫡(傳)而未聞以心印心(《卍續藏》一二六冊)[A44]《憨山老人夢遊集》說「五十年來師弦絕響近則蒲團未穩正眼未明遂妄自尊稱臨濟幾十幾代於戲邪魔亂法可不悲乎(《卍續藏》一二七冊)[A45]禪宗到了明末雖然門庭如舊而實質已相當衰落不是說從來是什麼宗就是形式的付法自稱臨濟多少代當然真參實學的不能說從此沒有了只是質量越來越差到近代真可說一代不如一代了

付法的是「法師」接受法的是「法子」付法與接法的制度一直沿襲下來一般的小廟以從師出家的關係也自稱什麼宗也有法派的名字如我是臨濟宗的因為我出家的師父是臨濟宗我師父的師父是臨濟宗我也就是臨濟宗了這是不用接法的也不能付法只是出家剃度的關係毫無「法」派的意義大寺院有以傳戒為事的律寺要在本寺受戒的才有出任住持的可能有講經的講寺如天台宗的國清寺觀宗寺也有付法與接法的那一定是修學弘揚天台宗學的最普遍的當然是禪宗的臨濟與曹洞了凡是禪宗叢林(除「子孫叢林」)就是佛教僧伽共有的都採取付法與接法的制度住持是一定接了法的泛論付法與接法略有二類一是仰慕「法師」的德行名望在佛教中的地位或勢力所以取得「法師」同意而付法一是付了法「法子」可以在「法師」的道場任住持這可能變質為世俗名位的追求近代的大寺院有的採取選賢制如天童寺住持任期圓滿前先由寺眾推選一人本寺或他處的但一定要屬於同一法系也就是在同一法系中選一位較理想的來任住持原則的說選賢制是比較合理的有的寺院採取本寺付法制如金山寺「法師」付法給本寺的住眾——三五人將來大法兄二法兄一位位的繼任住持這一制度廣泛流行於大江(下流)南北選賢制是推選長老的本寺付法制是付與青年才俊的副作用比較大些如有的甲寺與乙寺住持彼此相通我付法給你的(剃度)徒弟你付法給我的徒弟容易形成佛教中的門閥再則法兄弟好幾位誰也想當住持而住持不一定有年限法弟要等到那一天呀於是彼此結合把(大法兄)現任住持逼退二法兄登位不久三法兄又聯絡大法兄(已是「退居」)等把老二推下去如心不在佛法而在住持那就容易引起聯合又反對的不斷內部鬥爭付法接法的制度傳到了台灣不知道傳的是曹洞還是臨濟宗其實是不用知道的只要接法就得了那何必要付法接法付了法形成「法師」與「法子」的法眷關係「法師」「法子」「法兄」「法弟」互相結合對佛教事務的運作上多少有些世俗意義的當然這是不能與古代禪宗付法並論的

再說些付法的有趣問題依法法是不能代付的但沒有接過法的我卻曾代付了一次半的法民國三十二年初四川合江法王寺的老和尚住持和尚相繼的去世了全縣公推了一位新住持但他沒有資格就任因為法王寺的制度要接法王寺的法才能就任住持老和尚與住持都去世了住持無法登位怎麼辦呢當時我是法王寺的「首座」於是代為付法的責任推也推不了只好由我照本宣科的付法一番讓新住持登位了這是一次來台灣後又與白聖老法師共同代一位過去了的閩南長老付了一次法我只能說半次現在回想起來付法的本義可說一些也不存在了我竟付了一次半真是愚癡在香港時知道某長老付法給一位比丘尼「法卷」高高的供著多麼光榮這裡面還有暗盤就是港幣多少好在根本沒有法否則真是稗販如來正法了傳說接了法的一定要把法付出去否則斷絕法種罪過無量台灣有一位接了法的病重時還沒有把法付出去怎麼得了苦苦的求他同門的師兄弟接他的法以免成為斷絕法種的大罪人事實是可笑的但怕斷法種而受苦報一分對佛法的愚昧信心末法中也還是難得的

[A46]十二 叢林與小廟

「十方叢林」意思是住眾多的大寺是佛教僧伽所共有的也有古寺衰落了寺不太大住眾也不多不如大寺的組織完善但住持還是要接過法的這也可說是叢林的一類「小廟」是師父傳徒弟徒子徒孫繼承的一般是小型的其實只要是子孫繼承制的不管他寺大寺小都應歸入小廟類這二類宋初就有了稱為「十方住持院」「甲乙徒弟院」

叢林與小廟的分類是十方公有制子孫私有制的分類依釋迦律制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是真正無產的國際主義者屬於比丘個人所有的是穿著保暖的三衣(比丘尼是五衣)吃飯用的鉢這是乞食所必須的臥在床上坐在地上不能把自己的衣服常住的床與床褥弄髒了所以要有尼師壇——舖在地上床上的坐臥具(現在變成禮拜用的具)這是個人所必備的還有些日用品是屬於個人私有的為了適應眾生准許保有「淨施」的超標準的衣物但這是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古代經濟貧乏出家人以佛法自利利人依賴信施而生活當然生活要簡樸即使時代進步經濟繁榮出家人也不應該豪華奢侈的佛與出家弟子起初是住在山野的山洞樹下也有在露地住的王舍城的頻婆娑羅王將「竹林」布施給僧眾(佛也在僧中)這是佛教僧眾最先擁有的林園後來舍衛城的給孤獨長者與祇陀太子奉獻了「祇樹給孤獨園」這是有建築物的佛法越來越發展出家(僧)眾也越多信眾布施的土地與寺院(印度舊稱「僧伽藍」「毘訶盧」)也越多凡是布施來的土地與寺院是屬於僧伽共有的有現前僧與四方僧如有人今天來這裡布施(衣物)是住在這裡的僧眾——現前僧所應得的每人一分僧伽所有的土地與寺院現在的住眾在規定內有些是可以使用的但現前僧沒有處分——出賣或贈與別人的權利因為這是全體僧伽所共有的土地與寺院的所有權屬於四方僧(現在及未來)只要是合法的比丘(比丘尼別有比丘尼寺)從四方(八面)來誰也可以在寺院中住住下來就是現前僧的一分子中國是大乘佛教歡喜說「十方」其實四方是現實的誰見比丘從上方或下方來住在僧寺裡呢後來僧眾分為二類有(定期)常住的有暫來的客僧待遇上略有差別這與我國叢林的住眾與臨時來住「上客堂」的一樣總之原則的說寺院寺院所有的土地寺院內的物品都是屬於僧伽全體的(中國稱為「常住」的)也有例外的那是施主為某比丘造的或比丘自己築的房屋但限制嚴格要經僧伽的同意要察看地方的是否適合還限定大小——長不過一丈二尺寬不過七尺這是個人住的小屋不准再擴大的上面所說的四方僧制是歷史的事實如我國的求法僧經西域(今新疆及中亞西亞)或從海道經錫蘭而到印度印度及西域的比丘們來中國弘法也有來巡禮的韓比丘來我國求法的可說是到處無礙到處可住——小住或久住佛教是超越民族國家的世界性宗教唐代(禪宗)興起的十方叢林多少改變律制以適應中國社會但還是十方(四方)僧所共有的各處出家人都可以來住來學的宋初已有「徒弟院」近代的「小廟」在數量上叢林是不及十分(或百分)之一「小廟」是家庭一般的子孫繼承子孫當然有權處分我以為子孫制的出現是受了儒家家庭本位文化的影響徒弟繼承師父也許俗人以為是很合理的習以為常而其實是違反佛法的子孫制與經懺法事的氾濫為中國佛教沒落變質的主要原因

我國佛教流傳到清末已衰落了七八百年與各地佛教也隔膜了這麼久等到再與各地佛教接觸時發現與從前不大相同了佛教受到國家政治的限制而自身也失去了四方僧的特性由於部派及衣食等瑣事的差異在南傳佛教界看來似乎我國的出家人已不再具備僧格日本寺院的住眾多數的西藏喇嘛帶妻食肉在我國僧界看來也是怪怪的思想上形象上隨方異俗的演化不再是過去那樣——出家眾往來修學弘法可以到處無礙到處可住了就我國來說現在的大陸小廟等於全部消滅叢林已成為觀光地區不再是過去的叢林了在台灣也有標名「十方」的而事實卻只是師徒繼承的「子孫院」佛制寺院是「四方僧」共有的僧團中是和合(組織)的平等的法治的我覺得佛教僧制的原則與現代文化的傾向相近使我更深信佛陀的偉大但事與願違現在台灣佛教而發展得有相當規模的都是子孫制大家為我們自己的道場而同心努力對衰落的佛教來說這總是好事何必批評呢現代的台灣佛教界有的是事業心缺少古代求法(不是求學)的精神真參實學的精神不要說以佛法為中心以宗派為中心的也沒有了付法接法只是形式一番專精念佛的多數是在家善友四方僧制原不是他們所能知道的律師本來難得有的也只著重過午不食上廁所換鞋子提倡每天披一次三衣等律制的根本大義似乎很少聽說缺少了佛法的實質為佛教而努力當然只是子孫制大家為個人的前途而努力了習以成風如寺院而是僧所共有的怕反而要難以為繼了

[A47]十三 橫出三界

稱名念佛是佛法的「易行道」比起菩薩的深觀廣行確是容易多了稱念他方佛名能消業障能往生淨土能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本是通於一切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佛更能順應眾生心所以為多種大乘經(及論)所提到在最後的「秘密大乘」中阿彌陀佛也還是三佛五佛之一在中國與日本雖所說的不一定相同而稱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確是普遍極了依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五)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卷六)馬鳴()《大乘起信論》所說淨土法門的長處是能適應一般初學容易修學可以堅定信願中國稱揚淨土者過分強調淨土的特勝有「橫出三界」等說有些是值得再考慮的

「橫出三界」也許是依據《無量壽經》的「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卷下)[A48]惡趣一切經論只有三惡趣《無量壽經》的不同譯本也沒有「五惡趣」字樣所以「五」應該是「三」的訛寫不過五趣是三界生死是有漏法雜染不淨法約「勝義善」說姑且說是三界五惡趣吧三界五趣生死是怎麼出離的有以為佛法的淨土法門是橫超的其他的法門是豎出的豎出的是漸不如橫超的頓出這樣淨土法門是太好了據我的了解解脫生死的佛法都是頓斷橫出的豎出是不能解脫生死的什麼是豎出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外道依禪定求解脫如離欲界而得初禪那是豎出欲界了離初禪而得二禪離二禪而得三禪離三禪而得四禪還在色界以內如進離四禪而得空無邊處那是豎出色界了空無邊處是無色界中最低的如離空無邊處而得識無邊處離識無邊處而得無所有處離無所有處而得非想非非想處那是無色界中最高的了修到這一地步就不可能離非想非非想處而超出無色界為什麼因為這一修行「厭下苦麤障欣上靜妙離」是以世俗的「欣厭心」——厭離當前的缺陷而求以上的美妙可是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再沒有可欣求處也就不能出離非想非非想處了經論中比喻為尺蠖(或作「屈步蟲」)緣樹而上總是前腳先搭住上面然後後腳放鬆身體一拱就前進一步這樣的向上到了樹頂向上再沒有落腳處無法前進還是向下回來了厭此欣彼的禪定行也是這樣從非想非非想處退回來又到欲界人間三惡趣中了佛法所以能超出三界不是豎出而是橫出的為什麼有三界五趣的生死是業力所感的為什麼有感報的業力是煩惱所引發的所以要解脫生死重要點在斷煩惱煩惱有枝末的也有根本的佛法能頓斷煩惱根本所以能離(煩惱)繫而出離生死人間的修行者如截斷三界生死的根本煩惱那就是得初(預流)果的聖者了得初果的「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A49]這是說得了初果的再也不會墮落三惡趣了最多也不過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就決定能得究竟解脫不再有生死苦了經上比喻為得初果的如大湖的水乾涸了只剩一些些水這是說無量無邊的業力沒有煩惱的滋潤所以都乾枯而不再受報僅剩七番生死的(總報)業力如截斷樹根樹還在發芽開華結果而很快的就不會再生了說出離生死佛法都是這樣說的所以能頓斷生死的根本煩惱那由於智慧的體悟無住無著的根斷「我我所見」(加「疑」與「戒禁取」名為「三結」)是勝義慧不是厭下欣上那樣的世俗智所以解脫生死是頓斷對禪定的豎出可說是橫出的

淨土行者厭惡五濁惡世而欣求淨土約三界生死說欣厭心是不能出離生死的不過生在淨土的由於環境好「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蓮華化生不會生老病死不已在這樣的環境下是一定要解脫生死的所以「因中說果」不妨說往生淨土已解脫生死了正如得初預流果的雖還有七番生死但決定解脫不妨說「我生已盡」了至於修行在淨土是否比穢土要快些依經文說淨土修行不如在穢土修行如《無量壽經》(卷下)(在此娑婆五濁惡世)「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A50]可以說在淨土中進修是緩慢的但不會退墮非常穩當穢土修行功德強進步快只是障礙多風險要大些穢土與淨土法門適應不同根性是各有長處的不要自誇「橫出三界」了

[A51]十四 帶業往生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帶業往生極樂淨土這是念佛法門的特勝我沒有查考不知這是那一位淨宗大德所倡說的十年前陳健民居士批評「帶業往生」是沒有根據的依據經文要消業才能往生於是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在台灣著實熱鬧了一番消業往生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的經說觀想念佛念佛的剎土念佛(菩薩)的身相如說「此(觀)想成者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A52]念佛而可以懺罪就是「取相懺」於定心中能見佛相(及國土相)念佛而能懺除生死罪業往生(各方)淨土是多種大乘經所說的不限於(觀)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其實念佛消罪生淨土是沒有一定關係的如《觀無量壽佛經》說「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A53]這是觀念佛消業障生淨土——三者一致的經上接著說「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觀念)[A54]這是聞名也能消罪沒有說淨土——這是消罪業不一定生淨土《觀無量壽佛經》是由於韋提希的「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A55]佛才教他修三種「淨業正因」及觀想「淨業正因」與(願)「樂生」是往生淨土的先決條件否則如《般舟三昧經》(卷上)說念佛而見佛現前還問佛怎樣才能往生佛國可見念佛見佛而不發願往生是不一定能往生的

淨土行者所說的「帶業往生」我以為是當然的合理的但並不表示淨土法門的特勝「往生」是什麼意義死了以後生到別處去就是往生——往生人間往生天上都是往生《般若經》有〈往生品〉往生是不限於往生淨土的但「往生西方」「往生淨土」我國的淨土行者說多了大家也聽慣了以為往生就是往生西方淨土那是不對的說到「業」佛弟子都認為眾生無始以來積集了無邊能感生死(總報)的業力這一生又造了不少造作了善業惡業就有業力(潛能)存在在沒有受果報以前那怕是千生萬劫業是永不會消失的徹底的解決方法就是智慧(般若)現證截斷生死根源的煩惱根本煩惱一斷那無邊的惡業善業乾枯而不再受生死報了如種子放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中失去了發芽的能力那種子也就不成其為種子了這是徹底辦法但是深了一點大乘佛法的方便道是以強有力的功德如念佛誦經等壓制罪業使罪業的功能減弱惡消善長轉重為輕罪業還是罪業但功能減弱因緣不具不能再感生死苦報那就是「消業」了如種子放在石板上種子無法生芽生芽也長不下去(重罪輕受)一般眾生的業如從人而生鬼的由於某鬼趣業成熟所以往生鬼趣受鬼趣果報但在前生人中還有無始來的種種業與這一生所造的種種業並不因為生鬼趣而消失無邊潛在的業力都帶著往生鬼趣如因善業或禪定力往生天國無邊的業力都帶著到天國去所以依佛法說業是從來隨造業者而去——帶業往生的如人有信有願有行念(稱名念觀想念)佛而求生淨土的只要淨業成就就能往生淨土無邊生死業都帶到淨土去了業與煩惱在淨土中是一樣的一般(除得無生忍的上上品)往生淨土的沒有斷煩惱煩惱卻不會生起帶有無邊的生死罪業業卻不會感苦報所以我以為「帶業往生」是當然的合理的大家都是這樣的帶業往生淨土值不得特別鼓吹的

[A56]十五 隔陰之迷

四十年前我曾讀過一本淨土宗的書有這麼一句「羅漢猶有隔陰之迷」意思說修證到羅漢還有隔陰之迷不如往生極樂世界的好但阿羅漢生死已了不會再受後陰怎麼會有隔陰之迷呢我曾向人請教有的說「四果羅漢」本指第四阿羅漢果有的以為一四果都可以稱為阿羅漢才有這樣的文句中國人的作品有些是不能以嚴格的法義來評量的雖這麼說我也不知對不對近見《當代》雜誌(三十期)所引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說「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迴依舊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當然沒有念佛法門的穩當了文句說到「既受胎陰從迷入迷者多」也許這就是隔陰之迷的一種解說吧先說什麼是「隔陰」什麼是「迷」陰是五陰——五蘊我們的身心自體佛分別為五陰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眾生在生死中只是這五陰的和合相續沒有是常是樂的自我這一生的身心自體是前陰下一生的身心自體是後陰前陰與後陰生死相續而不相同所以說隔陰迷有二類迷事是對事相的迷亂錯誤無知迷理是對諦理——無常無我我所空性法住法界的迷惑約「迷事」說一般眾生及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的聖者在從此生到下一生的過程中都是「不正知」的如入胎時或見怖畏或見歡樂的境界在胎中與出生時也這樣的不能正知前生的自己與事都忘失了約事迷說一切眾生就是前三果聖者(阿羅漢不會再受後陰)都是有此「隔陰之迷」的不過三果聖者初生時雖不能正知但很快能憶知前生的一切所以釋迦佛的在家弟子得三果而生色界天的有的從天上來下向佛致敬與說偈讚歎如約「迷理」說凡夫是迷理的如不能轉凡成聖是從迷入迷的初果聖者是能見諦理的一得永得是不會再退失的在入胎出胎時雖不能正知不能現見諦理但所得無漏智果並沒有失落如錢在衣袋中雖沒有取出來用你還是有錢的所以得初果的最多是七番生死得二果——「一來」的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得三果——「不還」的一生天上就能究竟解脫所以聖者雖有「隔陰之迷」對解脫生死來說是絕對穩當的解脫生死是為期不遠的聖者決不會從覺入迷不知念佛的人為什麼要怕聖者的「隔陰之迷」

再來研求《淨土決疑論》的意趣文中說到「徹悟自心」大抵是針對中國禪者說的我不知禪者的徹悟自心有沒有斷惑「見惑」是見(道)所斷煩惱「思惑」是修(道)所斷煩惱見惑是見諦所斷的佛教中或說「一心見諦」或說「十五心見諦」十五心是十五剎那心就世俗說是一霎眼就過去了所以見惑說斷就斷盡而成聖者不斷就是凡夫見惑是不會斷而未盡的徹悟自心如等於見道斷惑那即使受胎迷著也不可能「從迷入迷」而一定是「由覺至覺」的也許中國禪者的徹悟自心內心雖有些超常經驗但不能斷見惑還是與凡夫一般如說「思惑」沒有斷盡那是二果三果的事怎麼會「從迷入迷者多」這一段文字是不正確的印光大師是精通天台的淨土行者對這些應該是不會不知道的可能慈悲心重為了弘揚淨土故意這樣說的吧

[A57]十六 四句料簡

佛教界流傳有禪淨的四句料簡據說是宋初永明延壽大師造的現在簡略的引述如下「有禪無淨土十人九岔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A58]四句偈中的「禪」不是一般的專指達磨傳來發揚廣大的禪宗「淨土」也不是十方淨土而是「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禪與淨土表示參禪與念佛往生淨土的修行永明延壽是一位禪淨雙修的在他的著作中並沒有這四句偈所以是否延壽所作是值得再考慮的依四句偈的內容來判斷這是在禪淨都流行的時代作者沒有輕視禪宗而卻是志在西方淨土以淨土行為最殊勝的法門——這是四句偈作者的立場

「有禪有淨土」的最為理想如虎稱「獸王」老虎頭上生角那真是雄猛無上了最理想的「有禪有淨土」姑且不論所說「有禪無淨土」「無禪有淨土」到底怎樣是「有」怎樣是「無」如看語錄或住過禪堂打過禪七這是不是有禪如有時去佛寺或去居士林蓮社等念佛(名號)或打過佛七這是不是有淨土如說是「有」這樣的有禪可能還沒有到達禪的邊緣走入岔路的資格都沒有呢這樣的有淨土就能「萬修萬人去」嗎念佛而能生淨土的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三種「淨業正因」[A59]其中發菩提心決不是心裡想一下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就得了發起菩提心也不太容易吧放低標準如《阿彌陀佛經》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A60]要修到「一心不亂」與「心不顛倒」也不能說是「萬修萬人去」呀如說「有禪」把標準提高以為禪者即使「徹悟自心」還可能多數走入歧途說到「有淨土」把標準儘量抑低以為只要口頭喃喃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那不是公正恰當的料簡六度萬行是如實的難行道念佛往生淨土是方便的易行道難行與易行是有的那是適應根性的不同而又相成的法門決不能如四句料簡偈的那種偏私論法末後一句——「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A61]可說是豈有此理中國的禪宗自達磨傳來(經過中國的玄學化)被稱為「最上乘禪」中國的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也有適應中國的特性這是中國佛教但佛教是不限於中國的如今日錫蘭等南傳佛教國佛教非常興盛就是我國的隋唐時代也不及他們然而南傳佛教國家沒有我國所弘的禪也不知道西方極樂淨土與阿彌陀佛這當然是「無禪無淨土」的難道這樣的信佛修行者都要「鐵床并銅柱」非墮入地獄不可嗎作者處身於禪淨盛行的中國只知道禪與淨缺乏對佛教深廣的遠見一心要弘揚淨土才作出這不合情理的料簡

以上所說的「橫出三界」「帶業往生」「隔陰之迷」「四句料簡」是一般淨土行者用來讚揚淨土法門的依法義說這都含有似是而非的成分但在弘揚淨土來說確有接引初學的作用可以說雖缺乏真實意義卻有「為人生善」的宣導價值

[A62]十七 臨終助念

「臨終」是病重而死亡快將到來可能幾點鐘也可能拖上幾天人既然生了那就不能不死從生到死的過程中又不免(老)病生老病死中病而走向死亡確是最痛苦的身體上的(病)苦阿羅漢也是有的佛在涅槃那一年在三月安居中病已相當重了後來與阿難走向拘尸那的途中受純陀的供養引發了重病如經上說「重病發迸出赤血(赤痢)生起近於死亡之苦(《南傳長部大般涅槃經》)學佛不是修到沒有身體的病苦只是「身苦心不苦」而已中國佛教界似乎多數以「無疾而終」為修行成就(往生淨土)的證明如見人生病或纏綿床笫就說他不修行業障深重自己念佛修行只是為了死得好些這可說對佛法沒有正確的了解阿羅漢而成就甚深禪定的臨死也不是沒有身苦只是能正念正知忍苦而心意安詳一般的「無疾而終」其實是心臟麻痺症或是嚴重的腦溢血很快就死亡了這是世間常事不學佛的窮凶極惡的都可能因此而死如以此為念佛修行的理想之一那可能要漂流於佛法以外了臨終者的痛苦身苦以外心苦是最大的苦痛如人在中年自知病重而不免死亡會想到上有老年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兒女中有恩愛的夫妻那種難以捨離的愛念繫縛是苦到難以形容的還有豐富的資產(經濟的政治的)正在成功的事業眼前一片光明忽而黑暗來臨那是怎樣的失望與悲哀衰老殘年屬於自己的眷屬財富事業權力早已漸漸消失世間是不屬於自己的了臨終會心苦少一些但不論少壯與老年是不能沒有「後有愛」的會想到死亡以後善良的人好一些以殺妄為生的不惜損人以成就自己的現在一身將死後顧茫茫恐怖的陰影形形式式的幻境電影般的從心上掠過這是愛所繫縛業所影響比起身體上的病苦心苦的嚴重性是局外人所難以想像的

臨終者的身苦心苦苦惱無邊應該給以安慰雖方法與程度不同而可說是一切宗教所共有的釋迦佛的時代知道某比丘某長者病重了會有比丘(也有佛自己去的)去探病安慰他勉勵他開示佛法的心要使他遠離顛倒妄想身心安定為一般信眾說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教病人一心「念佛」的功德莊嚴圓滿「念法」是清涼而能解脫的「念僧」有戒定慧等功德是世間無上福田念三寶功德也就是心向三寶在三寶光明的護念中「念戒」是念自己的持戒功德「念施」是念自己曾在功德田(悲田敬田)中如法的清淨布施「念天」是念七寶莊嚴的勝妙福樂的天報一心歸向三寶的持戒淨施的一定能上生天上人死生天如出茅屋而登大廈離低級職務而上升這那裡會有恐怖憂苦呢這就是「助念」幫助臨終的病人使他念三寶等而心得平安佛法在流傳中有些因時因地的演化但原則是相同的唐義淨(西元七〇一年)所譯的《無常經》附有「臨終方訣」[A63]教病人對佛像而起觀想(念佛)使他發菩提心為病人說三界難安歸依菩提「必生十方諸佛剎土」[A64]教病人禮佛菩薩願生淨土懺悔受戒如病太重了「若臨命終看病餘人但為稱佛聲聲莫絕」[A65]念佛是隨病者的意願不一定稱念無量壽佛(與我國不同的是印度沒有專稱阿彌陀佛名號的淨土宗)如命終時見佛菩薩來迎病者「便生歡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亂正見心生如入禪定」[A66]這是當時印度大乘佛教的「助念」法助念是病重到命終使病死者身心安定的方便「臨終助念」是佛教安頓病死者的行儀而信佛學佛的決不能專憑臨終憶念的人的死後往生有隨重隨習隨憶念的三類我曾在《成佛之道》(八八——八九)[A67]說到

1.有「隨重」的或造作重大的善業或造作重大的惡業(如五無間業等)業力異常強大無論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重業一直佔有優越的地位一到臨命終時或見地獄或見天堂就是『業相現前』是上升或下墜的徵兆接著或善或惡的重業起(作)用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這就是常說的「強者先牽」)2.「或」有「隨習」的既沒有重惡也沒有大善平平的過了一生在這一生中對於某類善業或惡業養成一種習慣性這也就很有力量了到了臨命終時那種慣習了的業力自然起用而決定招感來生的果報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憶)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時在十字街頭人又多象馬又多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時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會不會墮落佛告訴他說不會墮落的你平時念佛養成向佛的善習即使失去正念而死還是會上升的因為業力強大是與心不相應的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的所以止惡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業當然很好最要緊的還是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3.「或」有「隨憶念」的生前沒有重善大惡也不曾造作習慣性的善惡業到臨命終時如忽而憶念善行就引發善業而感上升人天的果報如忽而憶念生前的惡行就能引發惡業而墮落對這種人臨命終時的憶念非常重要所以當人臨終時最好能為他說法為他念佛說起他生前的善行讓他憶念善行引發善業來感果淨土宗的臨終助念也就是這一道理學佛修行到底平時要緊

「臨終助念」是幫助病人使他能憶念佛心向佛(願生淨土)不是病人躺著一切讓別人來幫助的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淨土的信仰在中國非常普遍所以助念阿彌陀佛也特別流行在這裡我想說到幾點我國的信佛者似乎只知臨終憶念而不重視業力與「一心不亂」重善(或惡)的業力習慣性的善業業力是潛在的——或說是心種子或說是無表色或說是心不相應行總之是與現起心不相應的念佛如得「一心不亂」平時即使忘了也還是得到了的「得」是心不相應的佛法重視潛在的力量舉喻來說如政治或經濟存有某種潛在問題起初不覺什麼重要(有深見遠見的人是見到了的)等到潛在的問題發動起來可能手忙腳亂搞得一塌糊塗佛法重視潛力所以修學佛法要平時積集善業念佛的要信願深切念得「一心不亂」這才是正常的穩當的修行臨終「隨重」與「隨習」而往生後世的是多數臨終「隨憶念」而往生的是少數如病重而心力衰弱不能專注憶念或一病(及橫禍等)而失去知識不能再聽見聲音想助他憶念也無能為力了「臨終助念」是從病重到死亡這一階段的助念「臨終方訣」說人死了請法師「讀《無常經》孝子止哀勿復啼哭」[A68]人生的老是無可如何而必然要到來的大家不用悲哀了應該從無常的了解中不著世間而歸向菩提這樣的讀經主要是對眷屬及參與喪禮者的安慰與開示是通於「佛法」及「大乘佛法」的又說到持咒以淨水及淨泥土灑在屍身上可以消除惡業那是羼入「祕密佛教」的作法了死亡以後不用再助念了但中國人「慎終追遠」特別多助唸些有人說不斷念佛八小時內不可移動其實死了或六識不起而還沒有死聽不見聲音已失去助念的意義而轉為處理死亡的儀式了有人發起助念團的組織應病家的邀請而前往助念如出於悲心弘揚彌陀淨土的熱心那是難得的不過好事可能引起副作用如發展為專業組合極可能演變為三百六十行以外的一行未必是佛教的好事了台灣經濟繁榮佛教也似乎興盛了有佛教界的知名長老大德長者死亡以後四十九日念佛聲不斷這是什麼意義是助念嗎長老們一生提倡念佛精進念佛而臨終及死後還要人長期助念怕他不能往生嗎那是對長老長者的一種誣辱如以七七念佛為紀念那只是中國人厚喪厚葬的變形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活人的場面如有心紀念那在每年忌辰集眾精進念佛不是更有意義嗎對死者的舖張場面我覺得是應該再考慮的聽說高雄有一位唐一玄長者平時攝化青年老而不已臨終的遺言是不用為我念佛因為我不想去西方不用為我誦經因為我讀的經已夠多了末法時代還有老老實實的學佛者

[A69]十八 肉身菩薩

印度佛教的出家人死了多採用火葬制如釋迦佛那樣火化後的骨灰稱為「碎身舍利」舍利是遺體的意思舍利中有堅固的微粒中國人稱之為「舍利子」是更適合於分散供養紀念的如土葬的稱為「全身舍利」也有經多年而沒有壞的近代中國佛教界稱之為「肉身菩薩」這是很難得的但與是否菩薩無關民國四十七年攝受來台的僧青年對當時台灣佛教大有貢獻的慈航法師發現他的遺體不壞被稱為肉身菩薩受到多少人的稱歎那時我在馬尼拉恰好讀到了日報上一篇屍身不壞的報道就寫了篇「肉身菩薩」但想到那時而發表這篇文字是不合時宜也會被人誤解的文字一擱下原稿也就丟了現在時過境遷對於這一事實不妨依事實而略加說明

以人的遺體來說古代埃及以香料[A70]斂屍屍身不壞而久存的稱為木乃伊我家鄉的習慣入殮時棺內多放石灰包與燈心草這兩種都是能吸收水分的近代以防腐劑來保存國家偉人的遺體更是不少這種以藥物來保存不是我所要說明的我所要說的是自然不壞的生物中動物死了(核)果實熟了是會腐爛的但也有例外如桃子在沒有成熟前乾癟而留在樹枝上不會掉下來可以作藥用名為桃梟在動物中蝦蟆就是一例蝦蟆一名土蛙灰色在我家鄉的桑樹上每發見蝦蟆死而乾了沒有腐爛俗稱「蝦蟆乾」——乾蝦蟆民國五十七年我住在台北外雙溪的報恩小築一天一陣風過有什麼從屋上落到門前地上原來是一條蛇蛇頭向上豎起的我驅斥他他卻不睬我只好用竹竿去趕才發現是風乾了的死蛇動物風乾而暫時不壞我想是不會少的說到人在馬尼拉當時所見的報道在南美洲某地(國名忘了)有一廢棄了的古老教堂一個唱詩班死了都靠在牆壁上有少數已風化倒地了人死了而不腐爛的還真不少民國十七年孫殿英的部下挖掘河北省遵化縣的東陵——乾隆帝與慈禧太后的陵寢盜取珍寶在乾隆帝的陵寢中有一棺木內的妃子(或采女)屍身好好的沒有變壞民國十五六年讀過一本有關蘇俄革命的書(書名忘了)說到俄羅斯人信仰的東正教(天主教的一支)傳說神父的信仰虔誠到什麼程度死後是屍身不會壞的所以也留下不壞的遺體在革命期間發現其中有些是假的大概公認為應該不壞的而竟腐爛了怕削弱信徒的信心所以有了偽造的但在這故事中可見東正教的神父確有死而不腐壞的七十七年十二月五日到九日《聯合報》上有馬仲欣所寫的〈新疆古屍〉古屍多極了有一千年前的高昌公主「皮膚仍有彈性」的古屍有距今兩千年前(漢代)「皮膚光滑五官清晰內臟未損」的女屍有三千兩百年前(商代)「手足軀幹毛髮與指甲清晰可辨全身脫水乾縮屍重只有七公斤」的古屍我想皮膚光滑內臟未損的古屍應該是經過防腐手續的那個脫水乾縮的可能是自然風乾的在四川時聽人說起西藏的薩迦派就是元世祖時帝師八思巴這一派元代起擁有西藏的統治權對敵人是決不容忍的對不利自己政權的分子指為魔類捉來繫縛在(忿怒相)明王的腳下就此死了有的死而不壞經長期而後風化骸骨離散在明王腳下恐怖極了這些傳說(我沒有親見)中的事實如南美洲的俄羅斯的新疆的西藏高原的都有天氣寒冷(或極熱)乾燥的特性在這種情況下遺體不壞似乎是並不太希罕的說到新疆記起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所說「有二石窟各一羅漢於中入滅盡定端然而坐難以動搖形若羸人膚骸不朽已經七百餘歲其鬚髮恒長故眾僧年別為剃髮易衣[A71]玄奘所見的在新疆西部的葱嶺正是天氣冷空氣薄而乾燥的地區玄奘所說有眼見的有傳聞的如「七百餘歲」「年為剃髮」這是年久而乾癟了的人死了由於肌肉萎縮水分消失會覺得鬚髮長了不少的也就有每年為剃髮的傳說傳說中的「入滅盡定」也只是我國所說的「肉身菩薩」而已

中國佛教界禪宗的黃梅五祖曹溪六祖石頭希遷等都是全身不壞的我所見到的普陀山古佛洞()有一位那是辛苦募化而建這道場的香港九龍某院有一位是佛教而略有「道門」氣息的生前經常到星洲與星方的佛教界相熟三十九年閩南大德廣周(廣義廣淨三位來香港等候去星洲的手續就住在他——那時是他徒弟主持的精舍在台灣除慈老外後來新店有一位清嚴法師也是肉身不壞曾引起徒眾與地方(區公所)的一番爭奪香港台灣的氣候溼熱死後肉身不壞可能與坐龕有關律制出家人死後是火化的人一死就將身體燒了在中國風俗中未免有些不適應發展出坐龕(俗稱坐缸)的方式人死了安放在陶瓷的缸中還是跏趺而坐上蓋龕頂作斜尖形象徵塔的形式所以也稱「塔龕」龕一般是倚山巖而供奉的(也有死後棺殮土葬與俗人一樣)過了幾年開缸如身體變壞那就火化了檢骨灰入塔如發見肉體不壞那就加漆或裝金而供奉我以為龕是漆封得密密的氧氣不容易進入而龕底(缸底)大抵是不上釉的水分能微微的滲出如供龕處高燥就有肉身不壞的可能了在台灣慈老的肉身經過三十年偶爾還有人去瞻禮而新店的那一位冷落淒涼似乎誰也忘記了《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說得好「我於(碎身的或全身的)舍利非不恭敬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生故般若波羅蜜所熏故得供養[A72]佛與佛弟子的舍利(遺體)受到尊敬供養是由於曾依此遺體修發般若(智慧)慈悲等功德以正法自利以正法利益眾生不要以為碎身舍利全身舍利表示什麼修證功德動物人類——不知佛法的異教徒肉身不壞的多著呢


校注

[A1] 民國七八年撰
[A2] 《成唯識論》卷3(CBETA, T31, no. 1585, p. 17, a23)
[A3]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5〈2 分別根品〉(CBETA, T29, no. 1558, p. 26, a28-29)
[A4] 《一乘決疑論》卷1(CBETA, X58, no. 1029, p. 705, c24 // Z 2:9, p. 76, c9 // R104, p. 152, a9)
[A5] 《佛說八吉祥神咒經》卷1(CBETA, T14, no. 427, p. 72, c4-5)
[A6] 《佛說鬼子母經》卷1(CBETA, T21, no. 1262, p. 291, a17-18)
[A7] 《中阿含經》卷12〈6 王相應品〉(CBETA, T01, no. 26, p. 504, a11-12)
[A8] 斂【CB】歛【印順】
[A9]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卷1(CBETA, T24, no. 1492, p. 1091, b8-9)
[A10] 《寶行王正論》卷1〈5 出家正行品〉(CBETA, T32, no. 1656, p. 504, b12-14)
[A11] 《出三藏記集》卷9(CBETA, T55, no. 2145, p. 67, c7-8)
[A12] 《續高僧傳》卷17(CBETA, T50, no. 2060, p. 565, b11-12)
[A13]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2〈5 護國品〉「一日二時講[1]讀此經汝國土中有百部鬼神是一一部復有百部樂聞是經此諸鬼神護汝國土大王國土亂時先鬼神亂鬼神亂故萬民亂賊來劫國百姓亡喪臣君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異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時失度多有賊起大王若火難水難風難一切諸難亦應講[2]讀此經法用如上說大王不但護國亦有護福」(CBETA, T08, no. 245, p. 830, a7-14)[1]〔讀此〕-【宋】【元】【明】[2]〔讀〕-【宋】【元】【明】
[A14] 《釋鑑稽古略續集》卷2(CBETA, T49, no. 2038, p. 936, b5-6)
[A15] 《釋鑑稽古略續集》卷2(CBETA, T49, no. 2038, p. 936, b6-7)
[A16] 《釋鑑稽古略續集》卷2(CBETA, T49, no. 2038, p. 936, c9-10)
[A17] 《釋門正統》卷4(CBETA, X75, no. 1513, p. 303, c22-23 // Z 2B:3, p. 401, c6-7 // R130, p. 802, a6-7)
[A18] 《佛祖統紀》卷33(CBETA, T49, no. 2035, p. 321, b26-27)
[A19] 《釋門正統》卷4(CBETA, X75, no. 1513, p. 303, c18-19 // Z 2B:3, p. 401, c2-3 // R130, p. 802, a2-3)
[A20]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卷1(CBETA, T21, no. 1314, p. 466, b11-12)
[A21]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卷1(CBETA, T21, no. 1314, p. 466, a17-18)
[A22] 《佛祖統紀》卷33(CBETA, T49, no. 2035, p. 321, b29)
[A23] 《佛祖統紀》卷33「今大覺寺吳僧義濟得之」(CBETA, T49, no. 2035, p. 321, c3)
[A24] 《佛祖統紀》卷33(CBETA, T49, no. 2035, p. 321, c12-13)
[A25] 《釋氏稽古略》卷2(CBETA, T49, no. 2037, p. 794, c25-26)
[A26] 《佛祖歷代通載》卷9(CBETA, T49, no. 2036, p. 544, c22)
[A27] 《佛祖歷代通載》卷9(CBETA, T49, no. 2036, p. 544, c24-25)
[A28] 《歷代三寶紀》卷11(CBETA, T49, no. 2034, p. 99, b18-19)
[A29] 《開元釋教錄》卷18(CBETA, T55, no. 2154, p. 672, b3-4)
[A30] 《佛說佛名經》卷1〈1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品〉(CBETA, T14, no. 441, p. 191, b4-6)
[A31] 《釋鑑稽古略續集》卷2(CBETA, T49, no. 2038, p. 936, b1-3)
[A32] 十【CB】一〇【印順】
[A33] 《阿育王傳》卷3(CBETA, T50, no. 2042, p. 112, a13-14)
[A34] 《阿育王傳》卷4「迦葉以法[14]付囑阿難而作是言長老阿難佛以法藏付囑於我我今欲入涅槃以法付汝汝善守護」(CBETA, T50, no. 2042, p. 114, b7-9)[14]付=行【聖】
[A35] 《阿育王傳》卷4「阿難語商那和修佛以法付囑尊者迦葉迦葉以法付囑於我我今欲入涅槃汝當擁護佛法」(CBETA, T50, no. 2042, p. 115, c11-13)
[A36] 《阿育王傳》卷5「商那和修語優波毱多言如來以法付囑尊者摩訶迦葉迦葉便以付囑我[*]和上阿難[*]和上以法付囑於我我今以法付囑於汝」(CBETA, T50, no. 2042, p. 121, a23-26)[*17-8]和上=和尚【宋】【元】【明】【宮】*[*17-9]和上=和尚【宋】【元】【明】【宮】*
[A37] 《阿育王傳》卷6「優波毱多所得供養不如於我便自思惟阿羅漢者[6]無我慢將知我今非是羅漢即往詣尊者求教授法尊者語言汝不堅持佛法云何教汝佛不聽比丘請雨汝復生憍慢[7]云何自[8]云我得羅漢即向尊者至心懺悔尊者教授便得羅漢使著籌窟中尊者毱多作是念言提多迦為出未也觀猶未出尊者爾時將比丘眾至提多迦父母之家漸漸轉少唯二比丘往到其家乃至獨往長者問言阿闍梨何以獨行答言無有弟子是故獨行欲供給者便來供給長者言我樂居家不得供給若後有子共相給使爾時長者生子皆死後生一子字提多迦漸漸長大往尊者所遂使出家學道年滿二十與受具戒初白之時得須陀洹第一羯磨得斯陀含第二羯磨得阿那含第三羯磨得阿羅漢尊者毱多作是思惟我化緣已訖以法供養佛竟饒益同梵行者使諸檀越大得饒益而令正法相續不絕又作是念我多利眾生有窟長三丈六廣二丈四得阿羅漢者各以一四寸之籌滿此窟中今涅槃時到語提多迦言子佛以法付囑迦葉迦葉以法付囑阿難阿難以法付我和上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以法付我我今以法付囑於汝」(CBETA, T50, no. 2042, p. 126, a15-b10)[6]無+(有)【宋】【元】【明】【宮】[7]云=言【宋】【元】【明】[8]云=言【宮】
[A38]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卷3「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華開五葉」(CBETA, X22, no. 427, p. 776, a15-16 // Z 1:33, p. 337, b12-13 // R33, p. 673, b12-13)
[A39] 《人天眼目》卷5(CBETA, T48, no. 2006, p. 325, b11-14)
[A40]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CBETA, T19, no. 945, p. 130, c18)
[A41] 《五宗原》卷1(CBETA, X65, no. 1279, p. 102, a7-8 // Z 2:19, p. 101, a4-5 // R114, p. 201, a4-5)
[A42] 十一【CB】一一【印順】
[A43]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卷1「須知法處年月日性名遍相付囑」(CBETA, T48, no. 2007, p. 342, a25-26)
[A44]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20(CBETA, X73, no. 1456, p. 607, c20-23 // Z 2:32, p. 251, b5-8 // R127, p. 501, b5-8)
[A45]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27(CBETA, X73, no. 1456, p. 655, a20-22 // Z 2:32, p. 298, b10-12 // R127, p. 595, b10-12)
[A46] 十二【CB】一二【印順】
[A47] 十三【CB】一三【印順】
[A48] 《佛說無量壽經》卷2(CBETA, T12, no. 360, p. 274, b22-23)
[A49] 《雜阿含經》卷29(CBETA, T02, no. 99, p. 210, b28-29)
[A50] 《佛說無量壽經》卷2(CBETA, T12, no. 360, p. 277, c3-4)
[A51] 十四【CB】一四【印順】
[A5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CBETA, T12, no. 365, p. 343, a15-16)
[A5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CBETA, T12, no. 365, p. 346, b7-8)
[A5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CBETA, T12, no. 365, p. 346, b11-12)
[A55]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CBETA, T12, no. 365, p. 341, b28-29)
[A56] 十五【CB】一五【印順】
[A57] 十六【CB】一六【印順】
[A58] 《淨土聖賢錄》卷3「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伹>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牀并銅柱」(CBETA, X78, no. 1549, p. 244, c19-23 // Z 2B:8, p. 122, d3-7 // R135, p. 244, b3-7)
[A59]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CBETA, T12, no. 365, p. 341, c14)
[A60] 《佛說阿彌陀經》卷1「執持[18]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19]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20]心不顛倒即得往生」(CBETA, T12, no. 366, p. 347, b11-14)[18]Nāmadheya.[19]Avikṣptacitta.[20]Aiśparyastacitta.
[A61] 《淨土聖賢錄》卷3(CBETA, X78, no. 1549, p. 244, c19-23 // Z 2B:8, p. 122, d3-7 // R135, p. 244, b3-7)
[A62] 十七【CB】一七【印順】
[A63] 《閱藏知津(第6卷-第44卷)》卷31「佛說無常經(一紙欠)(南當北孝)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淨譯說老三法不可愛經前有偈讚偈述絕妙經後有五言偈頌七言咒願頌并臨終方訣二紙」(CBETA, J32, no. B271, p. 126, a11-14)
[A64] 《佛說無常經》卷1(CBETA, T17, no. 801, p. 746, b20)
[A65] 《佛說無常經》卷1(CBETA, T17, no. 801, p. 746, c9-10)
[A66] 《佛說無常經》卷1(CBETA, T17, no. 801, p. 746, c14-15)
[A67] (ref yinshun::vol:12;page:p72-74)
[A68] 《佛說無常經》卷1(CBETA, T17, no. 801, p. 746, c27-28)
[A69] 十八【CB】一八【印順】
[A70] 斂【CB】歛【印順】
[A71] 《大唐西域記》卷12(CBETA, T51, no. 2087, p. 942, a21-24)
[A72]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2〈5 舍利品〉(CBETA, T08, no. 227, p. 545, a27-29)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