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卷第七〔龍譏〕
[A1]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次舉本頌答。
頌曰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二)初釋不定通名。
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至)定徧地故立不定名。
音義 此四通名不定者。謂信等唯善。貪等忿等唯染。此於善染二皆不定。觸等徧心。欲等徧地。此於心地。二皆不定。是故立不定名。
補遺 不定二字標位。總名下。列四種心所。一悔二眠。三尋。四伺。二各二釋不定義。此中有二意一。釋名。謂悔眠為一。尋伺為一。是為二。又悔與眠是二。尋與伺是二。是前二中。復分為二。二釋義。謂悔與眠。各具善染二義。是二各二。尋伺亦然。
△次釋悔等別名(二)初悔眠(二)初別釋行相(二)初惡作。
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至)如是事業是我惡作。
音義 怪[A2]己昔作為非後乃追悔是惡作體能障奢摩他。而為業用。以惡作者。掉必俱故(瑜伽論五葢文中云掉舉惡作總為一葢)。此即於果假立因名者。謂惡作是因名。追悔即果。稱於追悔位。名為惡作。即是於果。假立因名。何者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此名[A3]已作。名惡作也。悔先下明先不作亦惡作攝。應作不作(瑜伽論云。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作不作)。是我惡其所作故。此通三性者。五蘊論曰。此有二位。謂善不善。於二位中。復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無記可知。故通三性。
合響 開蒙問。頌單言悔。長行屬云。悔謂惡作。莫悔與惡作。是一法耶。答惡作是因。悔是其體。以體即因故。論屬云。悔謂惡作也。問體之與因。是別之理。答惡作是因。悔體是果。問何以故知。答先惡所作業。後方追悔故。此是別理也。問恁麼。則因果既別。何敢即之。答謂百法門下。列云惡作。今頌云悔論屬意云。此頌悔者。即是百法門下惡作。非謂即之令成一法也(文)。
△次睡眠。
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至)如餘葢纏心相應故。
音義 能令身不自在。心極闇昧。略緣境界為性。障觀為業。謂睡下轉解心極闇劣一門轉者。闇劣釋昧一門釋略謂意識緣境通乎內外今此位中。唯向內門。略外門故。昧簡下。明有體用定位。惺惺寤時周悉。今言昧略簡別二時。即以昧略顯此睡眠。非無體用。有無心位。假立此名者。謂五無心位中。極重睡眠。雖無此體。而由此似此故。假說此名。如餘葢纏下。例明有體葢。即五葢謂貪欲等。纏即八纏十纏。謂無慚等。竝具瑜伽論第八卷量云。睡眠有法。昧略為性。非無體用。宗因云心相應故。如餘葢纏。
合響 義天鈔云。昧簡在定者。此睡眠位。雖然專注一類。微細之境。與定不同。定意識取境明了。此乃闇昧。略別寤時者。彼覺寤時。心極明利。具能緣六塵之境。則寤時。心心所緣境寬廣。此睡眠心心所。不明利故。唯緣一法塵境。取境少故。名為略也。華嚴鈔十七之一釋曰。謂睡眠位下。釋上不自在言。謂令身不自在坐。亦睡眠他搖動時。亦不覺故。令心極闇昧輕略為性。不能明利詳審故也。意識亦行。即是論中。一門轉故。顯五識不行定心一境略。而不昧故。云昧揀在定寤廣緣境。不得稱略故。云略別寤時故。眠有二。顯有別體。必依於心。而五無心一。熟眠者。假立為眠。非實眠也。眠必與心而相應故如餘葢等(文)。
△次通簡體性(四)初師唯癡分攝。
有義此二唯癡為體說隨煩惱及癡分故。
△二師癡無癡攝。
有義不然亦通善故(至)說隨煩惱及癡分攝。
音義 先斥前解。不應唯染通善性故。應說下次申[A4]己釋。謂染二以癡為體。淨二以無癡為體。論依下次。通論意。
△三師思慧想攝。
有義此說亦不應理(至)如不信等說為癡分。
音義 先斥前解。此通無記。不唯善染。以無記。睡眠非癡。無癡二所攝故。應說下。次申[A5]己釋。悔思慧攝。眠思想攝論俱說為世俗有故。彼染下。次通論意。
△四師各別有體。
有義彼說理亦不然(至)隨癡相說名世俗有。
音義 先斥前解。非思慧思想為體。纏即彼性故。纏義云何。雜集論云。數數增盛。纏繞身心。名曰纏故。應說下。正申有體。即悔眠二纏。與餘五位行相別故。隨癡下。次通論意隨他相說名世俗。有非無別體。
△次尋伺(二)初釋體用。
尋謂尋求令心怱遽(至)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音義 尋能令心[A6]怱務急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伺。則於意言境。細轉為性。意言境者。此二唯意識俱。意識取境。多依名言故。言麤細轉者。准五蘊論釋云。尋云麤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麤相故。伺云細者。謂於瓶衣等分別細相成不成等。差別義故。此一俱以安不安住等為業者。古疏釋云。身心若安。尋伺二種徐緩為業。身心不安。怱遽為業。又云或思名安。徐而細故。思量性故。慧名不安。急而麤故。簡擇性故身心前後。有安不安皆依尋伺故。名所依為業。
△次明分位。
竝用思慧一分為體(至)體類差別不可得故。
音義 於意言境不深推度等義類別者。瑜伽論曰。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故知。竝用思慧為體。
合響 開蒙問。尋伺二為假為實。答竝用思慧一分為體。問爭知竝用。答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問何理如此。答思者徐而細故。慧者急而麤故。問若如是者。令安則用思。無慧不安則用慧無思。何云竝用。答通照大師釋有兼有正。若正用思。急慧隨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徐思隨慧。亦令不安。若如是說。不違竝用(文)。
△三釋二各二言(二)初標。
二各二者。
△次釋(三)初師尋伺各二。
有義尋伺各有染淨二類差別。
音義 謂尋伺。是二各有染淨二類差別。名二各二。
△次師二種各二。
有義此釋不應正理(至)或復各有纏及隨眠。
音義 先斥前非。不唯尋伺。各有染淨悔眠。亦有染淨二故。應說下。次申[A7]己釋。應說如前染位心所有根隨二性。此根隨二。各有不善。及有覆無記二類。或復各有纏及隨眠。纏謂現行。眠謂種子。此亦應爾尋伺是一。悔眠是一。此二各有染淨。或復各有現行種子。名二各二。
△三師顯不定義。
有義彼說亦不應理(至)故置此言深為有用。
音義 先斥前不唯一二。不定四後有此言故。若唯一二。則各二言不能徧及此四種故。應言下。次申正先釋二字之義。應言頌中二者。顯二種二。悔眠一種二也。尋伺一種二也。此二二種種類別者。謂悔與眠別。尋與伺別故。一二下結示。此各下。釋各二之義。謂此二種二。各有一類。謂染不染不同信等。唯是善故。非如貪等。唯是染故。或唯簡隨煩惱之染。故說各二言。以瑜伽亦說。此四為隨煩惱故。為顯下結示。謂頌中為顯此四。於三性不定故。說二各二也。
△次諸門分別(十三)初假實門。
四中尋伺定是假有思(至)而論亦說世俗有故。
音義 四中尋伺。定假悔眠二說。一云亦假。一云是實。後義為正。世俗下。通論意。又如下。次例明竝如文。量云。悔眠是實。物有世俗。有言隨他相說故。喻如內種。
△二自類相應門。
四中尋伺定不相應(至)前二亦有互相應義。
音義 先以尋伺相對。謂四中尋伺二法。定不相應。麤細異故。謂有難云。尋伺既不俱起。若在欲界及與初靜慮。除靜慮中間。唯有伺起。尋不現時。豈不濫同。靜慮中間無尋唯伺地耶。釋曰。依於尋伺。有染不染。立三地別。謂若尋伺俱未離染。名有尋有伺地。若尋離染伺未離染名無尋唯伺地。若尋與伺。二俱離染。名無尋無伺地不依彼種。現起有無故。無濫同雜亂之失。俱與下。次以尋伺對悔眠。謂悔時眠時。得有尋伺。前二下。次以悔眠相對謂正睡眠中。亦得有悔故。皆相應。
△三諸識相應門(二)初簡不與七八俱。
四皆不與第七八俱義如前說。
音義 義如前說者。即前釋第八文中簡云。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釋第七文中簡。云惡作追悔先所造業等(云云)。
△次明唯與第六俱(二)初悔眠。
悔眠唯與第六識俱非五法故。
音義 悔眠唯與第六識。俱以悔眠。非是前五相應法故。謂前五任運。緣現在境。不與悔相應眠時。五識不行。不與眠相應。
△次尋伺(二)初師亦五識俱。
有義尋伺亦五識俱(至)任運分別謂五識故。
音義 此明尋伺二法。亦通前五。以論說五有尋伺故。七分別者。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義如瑜伽初卷中釋。雜集復言。任運分別謂五識故者。此師意明瑜伽。既云尋伺。即七分別。七中任運。即雜集所謂任運。故知尋伺。亦五識俱。
合響 華嚴鈔十七之一云。任運分別者。謂五識身。如所緣相無異分別。於自境界任運轉故。有相分別者。謂自性隨念。二種分別。取過現境種種相故。無相分別者。謂希求未來境行分別。所餘分別。皆用計度分別。以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時尋求。或時伺察。或時染污。或時不染污。種種分別故。瑜伽云。尋求分別者。謂於諸法觀察尋求所起分別。伺察分別者。謂於[A8]己所尋求。[A9]己所觀察伺察安立起分別故。染污分別者。謂於過去顧戀俱行。於未來希求俱行。於現在執著俱行。所有分別。若欲分別。若恚分別。若害分別。或隨與一煩惱。隨煩惱相應所起分別。不染污分別者。若善無記。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不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或威儀路。工巧處。諸變化所有分別(文)。
△次師唯意識俱(四)初引論釋成。
有義尋伺唯意識俱(至)曾不說與苦樂俱故。
音義 謂尋伺二。唯意識俱。論說尋等皆是意識。不共餘識法故。又言憂喜受。俱非苦樂故。若五識中。有尋伺者。彼論應言。苦樂俱故。
△二釋通妨難。
捨受徧故可不待說(至)而似憂故總說為憂。
音義 先有難云。尋伺亦有苦樂受俱。[A10]但彼論文。略而不說。例如捨受。定有亦不言故。釋曰捨受徧故可不待說。苦樂非徧。何緣不說。復有難言。五識有苦樂。尋伺唯憂喜。由斯尋伺。非五識俱。然前云於初靜慮。有意地樂。純受苦處。有意地苦(此中引苦樂二受。以證尋伺。不與五識相應)。此二處中。既有苦樂。豈無有尋伺俱耶。釋曰。雖初靜慮有意地樂。不離喜故。總名為喜。純苦處中。有意地苦。似餘憂故。總說為憂。是故此二。不違意識。
△三復明非五。
又說尋伺以名身等(至)以名身等義為境故。
音義 謂瑜伽說尋伺所緣(此以所緣之境。證尋伺不與五識相應)。唯是名句文身。所詮之義(名句文身為所緣。是比量境。五識是現量境)緣名等義。唯第六識。非五識身。故知尋伺唯意識俱。
△四通前引論。
然說五識有尋伺者(至)由此五識定無尋伺。
音義 初通瑜伽先牒。顯多下出意。彼論意。顯尋伺起時。多分由彼率爾五識而起故。說五識有尋伺。非說與彼五識相應。作如是說。雜集下雙通二論先牒。彼與下次通。謂彼雜集所言。與瑜伽異。異義云何彼雜集言任運分別。即是五識。以五識身。亦有自性分別義故。瑜伽所說。七種分別。是五識俱意識相應。尋伺以尋伺。具有七分別故。故彼下結斥。
△四諸受相應門。
有義惡作憂捨相應(至)純苦趣中意苦俱故。
音義 先初解惡作憂俱慼行轉故。亦與捨俱。通無記故。睡眠憂喜捨三受俱。以行相通。歡通慼及中容故。尋伺四俱除苦。云何樂俱。初靜慮中意有樂故。有義下次次解以純苦趣中意地有苦故。於四中各加苦受。
△五別境相應門。
四皆容與五別境俱行相所緣不相違故。
音義 此四彼五。皆容互俱。以欲等悔等。行相所緣。不相違故。
△六信等相應門。
悔眠但與十善容俱(至)初靜慮中輕安俱故。
音義 謂悔眠二。但與信等十善容俱。善性攝者。有信等故。除輕安者。悔眠二種。唯在欲界。欲界無有輕安法故。尋伺二種。容十一俱。初禪尋伺輕安俱故。
△七煩惱相應門。
悔但容與無明相應(至)此彼展轉不相違故。
音義 悔但癡俱。先作後悔。由無智故。不與餘九俱者。悔行相麤。貪等細故。眠與尋伺三法。十煩惱俱。此三彼十。不相違故。
△八隨惑相應門。
悔與中大隨惑容俱(至)眠等位中皆起彼故。
音義 悔與中大容俱者。以不善攝者。容與二隨相應起故。非忿等十俱者。以忿等各別為主。不與餘相應故。睡眠尋伺三法二十。容俱以眠等三法中。染性攝者容起彼二十故。
△九三性相攝門(二)初總明通三性。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於無記業亦追悔故。
音義 恐有問曰二通無記。其義易知。云何悔亦通無記耶。釋曰。亦有追悔無記業故。
△次別明通善等(二)初通善性。
有義初二唯生得善(至)聞思位中有悔眠故。
音義 釋有二師。初解謂悔眠二種。唯生得善攝。非加行善。以悔麤鄙眠昧略故。加行細審。及明了故尋伺二種。通生得善。亦通加行善攝。何者於聞思修。所成善法。得有尋伺俱故。次釋謂悔眠。亦通加行。以聞思位中。容有善悔及眠息故。雜集釋此二善義。云何等生得善。謂即彼諸善法。由先串習故。感得如是報。由此自性。即於是處。不由思惟。任運樂住。何等加行善。謂依止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淨善故。
△次通無記(二)初二無記。
後三皆通染淨無記惡作非染解麤猛故。
音義 染謂有覆。淨謂無覆。此二性者。後三皆通惡作一種。唯通無覆。非染無記。何者此行相麤。彼細審故。
△次四無記。
四無記中悔唯中二(至)不能尋察名等義故。
音義 四無記者。孤山機要云。無記有四種。一異熟。謂三界五道果報五蘊等。二威儀。謂行住坐臥等。三工巧。謂彩畵雕鏤等。四變化。謂改易形質無而歘有等悔於四無記中。唯通威儀路。及工巧處。二無記也。行相麤猛非定果者。簡非異熟變化二無記。此非定引故除後變化非業感故。除初異熟。睡眠通三。唯除第四。何除第四。非定引生故。云何有初異熟生無記心。亦得眠故。尋伺通三。唯除初一。云何除初。彼異熟心行相微劣。不能尋察名等義故。
△十界繫現緣門(三)初三界繫屬。
惡作睡眠唯欲界有(至)餘界地法皆玅靜故。
音義 餘界地。法皆玅靜故者。謂二禪[A11]已上七地所有身心皆玅寂靜尋伺麤動所以不徧。
△次三界現起。
悔眠生上必不現起尋伺上下亦起下上。
音義 謂生上地悔眠二法。必不現起。以此二法。唯在欲界有故。尋伺二法。通於欲界及初禪故。得上下互現。
△三三界相緣。
下上尋伺能緣上下(至)夢能普緣所更事故。
音義 謂尋伺二下。能緣上上。亦緣下悔眠二解。一云下不緣上。一云亦能緣上邪見悔修定者。謂如有人。於欲界中。修得上定。忽遇邪師無因果說。彼人聞[A12]已。悔所修定。斯即下地起上悔也。夢能普緣所更事者。如有異生。從上界沒。生人中者。彼人或在夢中。普緣上界所更事故。此即眠能緣上境也。
△十一學等相攝門。
悔非無學離欲捨故(至)有為善法皆無學故。
音義 悔非無學位攝。此唯在欲。於不還位。離欲界惑。已捨此故。修三皆通三位求解脫下。釋通二位。謂三乘有學及無學位。所有有為善法通。二位故。意顯此三善性攝者。亦有為數。是故此三通斯二位。非二位攝。其義易知故。不重解。
補遺 一切凡夫。及初二果。皆得有悔。三果以上。即便無悔故。非無學凡夫睡眠尋伺。非學非無學攝。初二三果者。即是學攝。四果及大乘八地以上菩薩。睡眠尋伺。是無學攝。以其雖是有為。皆唯善故。
△十一三斷相攝門(二)初正明四種通三斷。
悔眠唯通見修所斷(至)故通見修非所斷攝。
音義 亦邪見等。釋通二斷邪見引生者屬見斷故等者等於有漏善力起者。即修斷故。非無下。簡眠悔不通非所斷。眠非非所斷者。非無漏道。所引生故。悔非非所斷者。此非如憂深求解脫故。理實憂亦非非所斷。意謂求解脫之憂。尚非非所斷。何況悔耶。若於見修斷。後更有睡眠。名非所斷。如薩遮尼乾經說。阿羅漢眠。乃至佛亦有眠。即非所斷眠也。尋伺下釋後二。彼謂無漏道尋伺。雖非無漏道。而能引彼無漏道者。即修所斷從無漏引生者。即非所斷。見斷可知。
△次別以尋伺對五法(二)初師唯分別攝。
有義尋伺非所斷者(至)瑜伽說彼是分別故。
音義 五法者。入楞伽云。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謂非所斷尋伺二者。唯第三分別攝耳。
△次師亦正智攝(三)初正釋。
有義此二亦正智攝(至)又說彼是言說因故。
音義 亦正智攝者。謂見修所斷二者。可言唯分別攝。非所斷者。亦通正智。何者八聖道中。正思惟是無漏故。謂即是無漏後得智。思能令心尋伺等故。又說彼是言說因故。菩薩說法。是後得智。意明尋伺。既以思為體。且是言說因。是故亦通正智所攝。
△次轉解。
未究竟位於藥病等(至)故此二種亦通無漏。
音義 藥謂法門。病謂心行。謂菩薩在於未究竟位中。未能徧知一切法門。及眾生種種心行。後得智中。為他說法。必假尋伺。推求藥病。然後隨宜為機說法。非如佛地。不假功用。而說法耳。故此下。結通無漏。
△三通論。
雖說尋伺必是分別(至)正智中亦有分別故。
△十三結例餘門。
餘門准上如理應思。
合響 如理應思者。例前有事無事有漏無漏事境。名境等。思之。
△次總示二諦(二)初略問答定即離。
如是六位諸心所法(至)分位差別設爾何失。
音義 先問。設爾下答。設令即離。便有何失。
△次廣問答顯二諦(二)初難即離(二)初標失。
二俱有過。
△次釋成(二)初明離心之過。
若離心體有別自性(至)於信等無別染善法。
合響 心遠獨行者。攝論頌云。遠行及獨行。無身𥧌於窟。調其難調心。是名真梵志。宗鏡第五十九卷。引百法釋云。如來於意根處。說遠行及獨行也。隨無明意識。徧緣一切境也。故名遠行。又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實主宰。名獨行。無身者。即心無形質故。寐於窟者。即依附諸根。潛轉身內。名為寐於窟也。寐者藏也。即心之所蘊在身中。此偈意謂。破外道執有實。我也。世尊云。但是心獨行。無別主宰。故言獨行也。又無始遊歷六塵境故名遠行。無別心所故名獨行。明知無別心所也。士夫六界者。瑜伽云。佛說皆云。四大空識。能成有情。色動心三法最勝。為所依色。所依者。即四大也。動所依者。空是也。謂內空界不取外者。由內身中。有此空界故。所以有動故。為動依。心所依者。識是也。即說六界。能成有情。不言心所界也。釋云。許心似二現者。此中似言似心外所計實二分等法。故名為似。無別染善法者。謂唯心變似相見二分。二分離心。無別有法。復言心變似貪信等故。貪信等離心之外。無別染善法體即心也。如二分故(文)。
△次明即心之失。
若即是心分位差別(至)無別故與聖教相違。
音義 他性相應非自性者。瑜伽論。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徧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淨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瑜伽頌言。五種性不成等者。彼論釋云。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法。此不應理。何以故。且說諸蘊。有五種性。不成就故(若謂心所即是心王。則五種取蘊之性不得成就。以無受想行三蘊故。又若謂[A13]但由分位差別。而立五蘊者。亦有過失。以一剎那中。其因緣必無差別可得故。又則與聖教相違聖說五蘊法。同在一剎那中。橫具不依前後假立)。又若彼計分位別故。有種性者。分位別計。亦有過失。何以故是諸分位。展轉相望。作用差別。若有若無。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異故。便應有異。實物體性。若言無者。計分位別。則為唐捐。又不應如六識身分位差別。何以故。由六識身所依所緣有差別故。是諸分位一處可得故不應理。若謂轉變。亦不應理。何以故。於有色物可轉變故。得有分位。前後差別。非於無色。有如乳酪生酥等異。又心因緣無差別故行別分位。不應道理。於一剎那。必不可得。差別因緣。令彼分位。而有差別。是故汝計分位差別。不應道理。又違聖教。如契經言。貪瞋癡等。惱染其心。令不解脫。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貪等。應不依識。又復經言。三和合與觸。俱生受想思等故名所攝四無色蘊。心與心所。更互相應。道理成就。
△次答玅理(二)初正答(二)初約王所相望顯二諦(二)初依世俗以明離心有性(二)初正明有性。
應說離心有別自性。
音義 謂前六位諸心所法。應說離八心王。有實自性依理。世俗法如是故。
△次通前引教。
以心勝故說唯識等(至)及現似彼皆無有失。
音義 言心勝者。具有四義。宗鏡云。一能為主。二能為依。三行相總四恒決定。心所不爾。故云勝也。意明心勝所劣。諸聖教中。依心勝義說。唯有識及心。遠行獨行。染淨由心。士夫六界等。又復心所依。心勢力生故。所以論說似貪等。現非顯貪等。即是其心。又識心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是故唯識等言。皆無即心之失。
△次依勝義以示非即非離。
此依世俗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離非即。
合響 開蒙問。一異理。答若約俗諦。尊卑逈然。三所不同。若約真諦。一能緣性。或二空理乃至廢詮。寧分王所。宗鏡第五十九卷云。又若依第一體用顯現諦即心王為體。心所為用。即體用不即不離也。若依第二勝義。即因果差別諦。即王所互為因果。法爾非離也。若依第三。證得勝義諦。即依詮顯者。若依能詮。依他起性說非即。若依所詮。二無我理。說即王所非離。若第四勝義。勝義諦廢詮談旨。亦不言即離也。即一真法界。離言絕相。即王所道理同歸一真如故(文)。
△次例諸識相望顯二諦。
諸識相望應知亦然。
合響 開蒙問。八王相望。約真諦說。亦應無異。答理固同然。寧分彼此。問何以知之。答仁王疏。說性源相源。若相源者。前七皆歸一第八識。問何以故。答淵深七浪楞伽說故。若性源者。諸法皆歸一真如故。問喻如何者。答如水與波。若俗諦說。停水非波。波非停水。又此一波非彼多波。若真諦說。唯是一水。濕性何異。難曰。如此說。成用別體同。合不正義。答彼不正者。體一用別。此正義者。各分體用。問請說各分。不違真俗之理。答東波西波。各全水體。各全波用。若依俗諦。其東水波。非西水波。若依真諦。東西波水一箇濕性。豈東濕性別如西濕。況濕無東西。人自分為東西故(文)。
△次結歎。
是為大乘真俗妙理。
合響 開蒙問。設心心所逈然各別。不與會同。有何過。答便違聖說。真中有俗。俗中有真識表之中。此二決定。元真元俗。誰知真俗。豈有此理。問教他元然又且如何。答真是俗法之本源故。倘若無真俗。依何有若。無俗者。汝之真性。對誰說真。既相待立。必不相離必然之道。何疑之有。又俗諦中。心心所法。逈然各異者。一人身中。有五十九。成多有情。答第八識。是其相源。唯依第八立一有情。是總報主。一命根故(文)。
△[1]次明共依等後三門(三)初結前問後。
[A14]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起分位。
△次舉本頌答。
頌曰依止根本識(至)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音義 此八句頌。初句六識共依門。次三句六識俱轉門。後四句起滅分位門。
△三末論釋成(三)初釋共依門。
論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至)以根本識為共親依。
音義 清涼釋曰。舉阿陀那。通至佛果位。若言賴耶。位局染故。[A15]但言六者。第七識緣恒時具故。又此正明六識義故。為共親依者。共依即是現行本識。識皆共故。親依即是彼種子識。各別種故。
△次釋俱轉門(三)初法釋(二)初釋五識隨緣現。
五識者謂前五轉識(至)眾緣和合方得現前。
音義 清涼釋曰。種類相似者。一俱依色根。二同緣色境。三俱緣現在。四俱有間斷。緣謂作意等者。有頌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於前各加一。眼九緣者。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依第八識。七染淨依第七識。八分別依第六識。九種子即因緣依。耳唯除明。七更除空。此三合中知故。後三即六七八。第六五緣。更除染淨及與分別。分別即所發識。染淨即所依根。第七識或三或四。謂除染淨。染淨即所發識故。前六識中。約為根故。除此第七中。約為識故除。復除第八。第八即總故。或三更除於境。境即根故。第八或三者。但有種子作意及根。或四即更加境。廣如宗鏡五十五卷中明。
△次釋或俱或不俱。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緣合者有頓漸故。
音義 謂即由此隨緣現義。故五識起或俱不俱。何者。外緣頓合。則五識俱起。若漸合時。或二三四。或唯一故。
△次喻明。
如水濤波隨緣多少。
△三指廣。
此等法喻廣說如經。
音義 廣說如經者。即解深密經云。廣慧。如大瀑流水。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乃至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諸識亦爾。彼更有淨明鏡喻。恐繁不引。
△三釋起滅分位門(二)初釋意識常現起(二)初對諸識通明起不起。
由五轉識行相麤動(至)故無緣礙令總不行。
音義 諸識行相。有麤有細。所藉眾緣。有多有少。所以現起有不同耳。
△次對前五別明常現起。
又五識身不能思慮(至)由斯不說此隨緣現。
音義 思慮有能不能。轉處有內有外。是以前五第六現起有異。
△次釋五位亦不行(三)初正明五位(三)初標徵。
五位者何生無想等。
△次別釋(三)初釋無想天報(三)初正釋無想。
無想天者謂修彼定(至)故六轉識於彼皆斷。
音義 昔於因中。修無想定。厭患麤想。而求出離。承斯定力。生彼天中。違六轉識。及彼心所。想滅為首。以此立名。故於彼天。六識皆斷。
合響 無想天厭麤想力者。宗鏡第五十五卷云。謂諸外道。以想為生死之因。即偏厭之。唯前六識想。非第七八。故言麤想。細想在故。滅於六識。七八微細。彼不能知。故不滅也(文)。
△次簡識有無(三)初師常無六識。
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至)又說彼為無心地故。
音義 謂彼天中。自初生時。乃至命終。常無六識。聖教下。引教釋成。唯有有色支者。謂十二有支中。名色一支。說彼唯有色支。而無名故。故又說彼。為無心地。
△次師初無後有。
有義彼天將命終位(至)依長時說非謂全無。
音義 先釋義。謂彼天中於命終位。要起轉識。非一向無。何者。彼命終時。必起下地潤生愛故。潤生愛俱有轉識故。瑜伽下次證成。然說下通前引教。
△三師初後俱有(二)初正釋。
有義生時亦有轉識(至)如餘本有初必有轉識故。
音義 意謂。彼天不但命終。初生之時。亦有轉識何者。彼天中有身。將生彼時。必起潤生煩惱愛。故初生時亦有六識。中有者。俱舍頌云。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如餘下。舉例明有轉識。餘謂餘禪天也。本有初者。俱舍頌云。本有謂死前。居生剎那後。清涼釋曰。本有即是今身。未至當有故。言初者。即本有身初生時也。
合響 宗鏡第七十四卷中。問心為起惑之因。身是造業之本。身約幾種有。何身能造業。答身總四有。一生有。即中有後本有前。正結生相續時。剎那五蘊起。名生有。二本有者。即生有後死有前。於其中間所有五蘊。皆名本有。以是本總報業所招故。三死有者。即本有後中有前。將死正死諸蘊滅時。名死有。四中有者。即死有後生有前。於兩中間有故。名為中有。即生死二有身。不能發業。以無心故。若中本二有身。即能發業。
△次引證(二)初引入義顯初非無。
瑜伽論說若生於彼(至)先有後無乃名入故。
音義 先引文。即第十二卷。彼本有下釋義。意謂。彼本有初。必有轉識。後時由串習力。滅此轉識。而住無心。乃名入耳。
△次引滅義顯初定有。
決擇分言所有生得(至)故彼初位轉識暫起。
音義 先引文。此言下釋義。生得滅言。顯本有天報身。初時有異熟生。轉識暫時現起。由宿串習。此定勢力。違前轉識。令不現行。因此引起真異熟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無想引生。說名無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定。名善者。加行善根所引發故。不爾下斥前。故彼下結示。
△三明所繫地。
彼天唯在第四靜慮(至)能感彼天異熟果故。
音義 唯在第四靜慮者。即四禪天。此四禪中。有九天。茲當第四。問彼天何以不居下上地耶。答下三地中。想心麤動。難可斷故。上四地中。而無無想異熟處故。無處者。謂四空滅色存心。無想滅心存色。彼無滅心存色之處。故不居也。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者。謂生彼天。由串習力。引發定思。思即意業。業能感果。故曰能感彼天異熟果。
△次釋二無心定(二)初略明。
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
△次廣釋(二)初無想定(四)初正釋定體。
無想定者謂有異生(至)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合響 宗鏡第五十五卷云。無想定伏徧淨貪者。謂第三禪。無第四禪[A16]已上貪。猶未伏顯離欲也。出離想者。顯想即作涅槃想也。不恒行等滅者。顯所滅識多少也。作意伏染而入定者。觀想如病如癰如箭。於所生起種種想中。厭背而住。唯謂無想寂靜微妙。於無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漸次。離諸所緣。心便寂滅(文)。問此與無想天。有何差別。答此是因彼是果。此善彼無記。此有報彼是報。此有行彼無行等。即是別義。
補遺 徧淨貪及上染。皆指六識相應之俱生惑。
△二三品修相。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至)窮滿壽量後方殞沒。
音義 此定三品別者。由彼異生根分利鈍。修有勤怠。故於現法有退不退。修因若是。感果亦殊。故有不甚光淨。及最光淨等之別。由是而分上中下耳。
△三界性等攝。
此定唯屬第四靜慮(至)四業通三除順現受。
音義 初約界地判。以界地言。唯屬第四靜慮。次約三性判。以三性言。唯是善性。即彼加行善心等法所引生故。下上地無由前所說。下想麤動。上無處故。三約四業判。四業者。雜心論曰。一順現受。二順生受。三順後受。四不定受。彼論釋曰。若業此生作。即此生受。名為現受。第二生受。名為生受。三生乃至無量時受。名為後受。不定受者。前三皆不定故。此中言。唯通三種。除現受者。非於現生即受彼天之果報故。
△四定所起處(二)初師唯欲界起。
有義此定唯欲界起(至)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次師欲色界起。
有義欲界先修習[A17]已(至)故唯有漏非聖所起。
合響 謂於欲界人中。先修此定。從欲界沒。後生色界。以串習力故。能引此定現前。意顯欲色二界。皆能現起。除無想下通妨。妨云。豈生色界者。皆能現起此定耶。通云。凡夫外道修此定者則爾。聖者不然。以聖者於十八天中。除無想天。餘天或超或次。至究竟故。此由下。復問。何以聖教。除無想天。不起此定。答此由凡夫外道。厭惡想心。欣彼無想果報。故入此定。所以唯是有漏。聖者漏無漏雜修。故非所起。是以除之。
補遺 據上文。此定唯屬第四靜慮。此地有九天。今除無想。至究竟六天。後生色界。能引現前者。唯局無雲福生廣果三天耳。上下地無由前說故。次師此定現前。通於二界。先於欲界人中。修習此定。從欲界沒。後生色界。以先人中串習力故。能引此定現前。除無想天。至色究竟故者。簡除四禪第四是無想天。無煩至究竟。是那含所住五淨居天。今言生色界者。能引此定。設無簡別。恐謂凡生色界者。皆能起此定耶。故簡之。無想天。是此定所趣之果。定若未成。猶未得生。故除之。此定凡夫外道所修。唯是有漏。非那含聖人所起。故此五天併除之意。唯生色界第四禪。無雲福生廣果三天。能起此定耳。
△次滅盡定(四)初正釋定體。
滅盡定者謂有無學(至)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
合響 宗鏡第五十五卷云。滅盡定者謂有無學等者。有學聖者。除初二果(如後文云。初起此定。要全斷欲界一地修惑。故除初二果。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唯不還果等。得此定故)。唯身證不還第三果人。有學中。除異生故。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者。以滅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此以初修二乘者言離。菩薩伏不離貪。即此亦名滅受想定(文)。由止息下。謂由暫止息想作意為先導。令六識心心所。及第七恒行染污末那。及彼心所。皆悉滅盡。故立此名。令身安和。亦得名定。由加行時。偏厭受想故。亦名為滅受想定。宗鏡。問滅盡定。與無想定。俱稱無心。二定何別。答有四義不同。古釋云。一約得人異。滅盡定是聖人得。無想是凡夫得。二祈願異。入滅盡定者。作止息想。求功德。入無想定。作解脫入。三感果不感果異。無想定是有漏。能感無想天別報果。滅定是無漏。不感三界果。四滅識多少異。滅盡定滅識多。兼滅第七染污末那。無想定滅識少。止滅前六識(文)。
補遺 清涼云。謂有無學者。即羅漢及獨一辟支也。或有學聖者。即三果身證那含。[A18]已伏等者。謂無所有[A19]已下諸貪。或伏或滅。未滅上貪。或滅上貪。欲超過有頂。由暫止息想作意為先。令六識心及心所。染污第七恒行心心所。俱不行故。立滅盡名。謂有心定。令心平等和悅。如有心定。故亦名定。
△二三品修相。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至)上品修者畢竟不退。
音義 雜集論說。修定有三。若於諸定。未能了達。入住出相。是下品修。雖[A20]已了達。未善串習。是中品修。既了達[A21]已。復善串習。是上品修。如次似此三品別義。
補遺 此但判三品。不云招果者。是無漏道。不感三界異熟果故。
△三界等所攝。
此定初修必依有頂(至)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
音義 此定初修習時。必依有頂非非想定。遊歷觀察真無漏理。而為加行。乃得趣入。所以者何。九次第中。此最後故。謂從初禪乃至有頂。鄰接而入。次第不亂。此定既在有頂定後。故依有頂為加行入。有頂之上。無別有地。是故此定亦屬有頂。問若屬有頂。則通凡聖。何唯聖修。答雖屬有頂。無漏攝故。問餘七地後。亦得起此定否。若修此定。[A22]已得純熟。出入自在者。餘地心後亦得現前。問此屬道諦。學等何攝。答雖屬道諦。然非二攝。何非二攝。似涅槃故。意謂。寂靜微妙。似涅槃故。非學所攝。非真涅槃。是故亦非無學所攝。
△四定所起處(二)初初起處所。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至)知有藏識不斷滅故。
音義 謂此定起。必在欲界人中。是佛及佛弟子說法之力。而得起故。且五趣中。人中慧解極猛利故。若修此定[A23]已得自在。後生色無色界。亦得現前。問色界有身。起此可爾。於無色界。既無色身。云何此定亦得現前。答鄔陀夷經。即此誠證。說無色界。亦名意成天故。意顯彼天。雖無業果。既名意成。非無名攝。非色四蘊。是以亦得起此定故。然雖得起。有二類別。若於人中。聞大乘教所說第八識名。不信受者。雖生不起。何者。恐色心俱無。成斷滅故。若聞[A24]已信有第八識者。生彼亦得現前。何者。知有藏識不斷滅故。
△次斷惑方起(二)初通明三乘(二)初全斷見起。
要斷三界見所斷惑(至)隨應後得所引發故。
音義 初修此定。必依有頂。遊觀無漏故。此定初起。要斷見惑。若未斷見。即異生性。異生不能或伏或滅有頂心心所故。又復此定微妙。須證二空。隨應後得智。所引發故。言隨應後得者。即根本智。先證二空。後得智中。復修加行。然後能入此定。設未斷見。無後得智故。要全斷見惑。於人法空。皆有後得。二乘或單。菩薩或複。而不決定。故曰隨應。
△次分斷修起(二)初正釋(二)初師下八地伏七斷欲。
有義下八地修所斷(至)生上八地皆得後起。
音義 此釋謂唯除非想下八地中。修所斷惑中。要全斷欲界一地。餘但伏除。然後方能初起此定。何全斷欲。謂欲界惑種不善有覆二性繁雜。障定強故。聖教唯說不還果等得此定故。要斷欲界九品惑盡。方得名為不還果故。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起者。彼謂不還果等。隨所應者。或全超。或半超。或徧沒。如是等類。生上地者。皆得起此。故曰隨應。
△次師九地中伏五斷四。
有義要斷下之四地(至)生上五地皆得後起。
音義 此釋謂修斷惑中。要斷下之四地。餘五伏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何者。下四地中。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末句准前。
△次通妨(二)初難。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至)豈生上[A25]已却斷下惑。
音義 難云。若伏餘惑。隨應生上。皆得起此定者。然不還等內鈍根人。消礙入空。生無色界。此之生上地者。後於所伏不斷之惑。退起潤生之時。豈無生上却斷下惑之失耶。
△次釋(二)初順彼答。
斷亦無失如生上者(至)但由惑種潤上地生。
音義 生上斷下。亦無有失(以第七識徧三界故。如那含生上地。將證無學時。斷下末那俱生煩惱。今以彼例此。則生上斷下六識中俱生惑。亦無不可。此且順彼權答。若據下逆答。文中定無生上斷下之失)。如生上地得無學者。斷下末那俱生惑故。然不還下。通伏難。又難云。若伏餘惑。能起此定。後於所伏。設不退起。豈生上者。而無潤生惑耶。釋曰。不還果人。觀智力強。正潤生位。不假現行煩惱。但由惑種。而潤生故。
補遺 如生上地證無學者。一時頓斷下九地末那相應俱生惑故。六識中俱生煩惱。其相麤顯故。三界九地種子。次第漸斷。第七識中。俱生煩惱。其相微細故。三界九地種子。須待金剛喻定。方能頓斷。
△次逆彼答。
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至)故無生上却斷下失。
音義 有退。即前難義。不退。即伏難義。而無伏下生上地義者。謂前順答。約第七識俱煩惱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斷。故生上地得無學者。有斷下地末那俱生惑義。此復逆答。約前六識俱修所斷種。三界九地。一一漸次九品別斷。或為一聚九品別斷。故無伏下生上地義。寧有生上却斷下惑之過失乎。
△次別明菩薩(二)初迴心。
若諸菩薩先二乘位(至)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若不爾者或有乃至(至)方能現起滅盡定故。
音義 不爾者。翻上迴心。即一向發大乘心者。謂有一類漸悟菩薩。登初地時。漸漸伏除諸煩惱障。乃至七地後心。方能永伏三界諸惑。然於欲界九品。雖未永斷。而能如彼得不還者。於此位中。能起此定。論說下。引證如文。
△次頓悟。
有從初地即能永伏(至)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音義 謂有一類頓悟菩薩。於初地中。永伏三界修所斷惑。如阿羅漢。永斷無異。彼從初地。乃至十地皆得起此。經說下引證。前六既爾。後四可知。
△三釋睡眠悶絕(三)初總標。
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至)令前六識皆不現行。
音義 六識不行。其勢不異於前二定。故此二種。亦得無心之名。
△次別釋(三)初睡眠。
疲極等緣所引身位(至)而由彼似彼故假說彼名。
音義 先正釋。謂有疲勞極重等緣所引身位。身頓勞故。六情闇鈍。令前六識。皆不現行。故名極重睡眠。此睡下次通妨。難云。眠即不定。心所與心相應。此既無心。寧有心所。釋曰。此睡眠時。雖無彼睡眠心所體。而由彼睡眠心所引起。與彼相似。是故假立彼名耳。
△次悶絕。
風熱等緣所引身位亦違六識故名極重悶絕。
音義 或由感冐風熱等緣。所引身位。亦令六識不行。故名悶絕。
△三結屬。
或此俱是觸處少分。
音義 此者。指前睡悶疲極風熱等緣。皆屬觸塵。故云俱是觸處少分。
△三總結。
除斯五位意識恒起。
△次釋及與言(二)初問。
正生死時亦無意識何故但說五位不行。
△次答(二)初師顯生死時。
有義生死及與言顯。
音義 謂正生死位。即頌中及與二字以顯之。
△次師顯五無雜(三)初斥前。
彼說非理所以者何(至)謂前五位及無餘依。
音義 聖教但說六時無心。不應別有。六時者。謂前五位。及入無餘依涅槃時。
△次申正。
應說生死即悶絕攝(至)說及與言顯五無雜。
△三通妨。
此顯六識斷[A28]已後時(至)由此不說入無餘依。
音義 或問曰。聖教既云六時無心。此何不言無餘依耶。釋曰。此中明起滅分位門。故顯六轉識後時。還從自種起。無餘不爾。唯滅無起。故略不言。
△三判通聖凡。
此五位中異生有四(至)唯得存一無睡悶故。
音義 聖唯後三者。無想因果。唯屬凡夫故。自在菩薩。謂八地[A29]已上。唯存一者。并無極重睡眠悶絕故。
補遺 凡夫外道。俱名異生。以未證聖法。不能入滅盡定。三乘聖人。不入無想定。不生無想天。八地[A30]已上。得法自在故。無極重睡悶。但有入滅定耳。宗鏡云。如來及自在菩薩。以惡法故。現似有睡。實無有故。即二乘無學。亦有悶絕。從第二卷中至此。釋三能變相竟。
△次會三能變俱轉示二諦(三)初總明俱轉。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至)是謂略說識俱轉義。
音義 五隨緣現。而非常起。意雖常起。五位中無。故八識中心及末那。二恒俱轉。意識不遇五種違緣。前五隨緣。合有頓漸。則三俱轉。乃至八俱。是謂略說識俱轉義。
補遺 開蒙。問一身八識。長俱時轉耶。有不俱時。答七八二識。長恒俱轉。若第六起。有三俱轉。餘隨緣合有四五六七至八俱轉(文)。
△次料簡俱義(六)初簡示多識俱轉唯一有情(二)初問。
若一有情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
合響 開蒙云。小乘來問。一身同時多識俱轉。如何說彼是一有情(文)。
△次答(二)初反詰。
若立有情依識多少(至)如何可說自分有情。
音義 若謂依識多少。立有情數。則汝將謂無心位者。既無有心。應非有情數耶。又若依識立有情者。即如第六識與戒善相應起位。爾時可言人趣有情。設起餘趣心時。應非人趣自分。何者。汝執一識一有情。理應爾故。
△次顯正。
然立有情依命根數(至)彼俱恒時唯有一故。
補遺 謂止依第八種子識命根一數。立一有情。或依第八異熟現行果報識一數。立一有情。非依識數多少。而立有情也。何者。一有情身。恒唯一故。
△二簡示多識轉有多等無間緣(二)初問。
一身唯一等無間緣如何俱時有多識轉。
音義 難者意謂。諸心心所。依四緣生。餘三種緣。或可容多等無間緣。一身唯一。既唯是一。云何一時。能開導多識。令俱轉耶。
補遺 小乘所執七十五法。心法唯一。由前滅心。引生後心。故云一身唯一等無間緣。
△次答(二)初答等無間緣(二)初順問意答。
既許此一引多心所寧不許此能引多心。
音義 此謂等無間緣。引多心所者。謂如前念眼識。引生後念眼識。緣色等境時。必有善染心所。即是一等無間。引多心所義。引所既爾。引王亦然。是故諸識俱起。亦無有失。
△次奪破唯一。
又誰定言此緣唯一說多識俱者許此緣多故。
△次答多識轉義(四)初以生緣力齊明諸識俱。
又欲一時取多境者(至)識前後生不應理故。
音義 前問云。如何俱時。有多識轉。此釋云。多境現前。諸緣和合。其勢力齊。不應前後而生識故。是以容俱。
△二舉心所例明異類並起。
又心所性雖無差別(至)寧不許心異類俱起。
音義 如諸心所心法體義。雖無差別。而善等六位類別者。於一身中。一時俱轉。互不相違。心所既爾。寧不許心王異類並起。
△三復約譬喻顯多識俱轉。
又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
音義 如一暴流。遇多風緣。有多波浪俱起。互不相違。如一淨鏡。照多外質。有多影像俱起。互不相違。如是於一阿賴耶識。遇多境界等緣。有多識轉。亦不相違。
補遺 開蒙。小乘質曰。汝大乘宗。依一第八。立有情者。何用多識。大乘釋曰。依用立多。如浪與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識俱轉。
△四以同時意識辯與五俱。
又若不許意與五俱(至)如散意識緣久滅故。
音義 謂若一身。唯一識轉。是則不許意與五俱。五非意俱。取彼五塵。應不明了。以無同時明了意故。例如散位獨頭意識。緣過去久滅之境。似有似無。不明了故。
△三簡示一同時意識緣境容多(二)初問。
如何五俱唯一意識於色等境取一或多。
音義 問者意云。五識俱起唯一意識。色等多境。現在前時。取一則可。云何或取多耶。
△次答。
如眼等識各於自境(至)相見俱有種種相故。
音義 此以五識取境非一。例顯意識取境或多。眼等識各於自境取一或多者。謂色有青黃赤白等異。眼識緣境。或於一時。唯取青色一種。或於一時。頓取青黃多種。如眼識於色如是。乃至身識於觸。於一時一事境。或取一相。或復頓取多種境相。如是分別意識。於一時間。或與眼識。唯取色塵。或於一時。頓同五識。取色等五境。何者。以意識通緣一切法。而有種種相見分故。
△四簡示諸識同類不俱(二)初問。
何故諸識同類不俱。
音義 此躡前意。問謂若眼等諸識。各於自境。既能取多。則眼等識。有多同類。云何一時不俱起耶。
△次答。
於自所緣若可了者一[A31]已能了餘無用故。
音義 眼等諸識。於自所緣不可了者。多亦奚為。若可了者。一[A32]已能了。餘無用故。是以同類不俱起耳。
△五簡示同時意識應有(二)初問。
若爾五識[A33]已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識了為。
五俱意識助五令起(至)名有分別五識不爾。
音義 答中先明意識起時。能為前五所依。助生五識。非唯為了五所緣故。又於下次明。由意識故。取境明了。非為無用。由此下。證六非五。不應一例。
補遺 開蒙。問其五六相須之理。答五由六而方生。六由五而明了。前五與六。為明了門。六與五為分別依。是相須理。
△六簡示諸識不相應(二)初問。
多識俱轉何不相應。
補遺 王所俱轉。王所相應。諸識俱轉。何不相應。
△次答。
非同境故設同境者(至)如五根識互不相應。
音義 心王與所互相應者。具五義故。同一剎那和合似一。定俱生滅。同所依根。共所緣境。今此諸識。雖有剎那俱起之義。非同境故。互不相應。問五俱意識。豈非同境。釋設同境者。彼此所依體數異故。互不相應。所依異者。非同王所同所依根。體數異者。非同王所和合似一。如眼等識。雖與眼等根俱時而轉。然不相應。此亦如是。
△三結示二諦(三)初正示。
八識自性不可言定(至)如幻事等無定性故。
音義 此結示俗諦。先以四義。顯非定一。一行相謂見分。二所依謂根。三緣謂所緣。四相應謂心所。以此四義各別異故。又一識滅時。餘七等不必滅故。七是能熏。八是所熏。相各異故。又七是因。八是果。亦非下。次明非定異義。第八前七。如水與波。無異相故。定異則非更互。而為因果性故。如麥不生荳等芽故。以智了知。如幻事等。無定性故。如經云。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亦如是。異亦不可得。
合響 開蒙云。外人來問。八識相望。定一定異。內返徵云。定一何失。外難內曰。若定一者。行相所緣相應何異。能所熏等。何以不同。見一滅時。餘不滅故。知非定一也。內又徵曰。定異何過。外難云。若定異者。非因果性。非如水波。非如幻事。亦非定異。內答之曰。八識相望。不定一異。外又徵曰。何故不定。內釋曰。真俗道理須如此故(文)。
補遺 當知無性之俗。俗不違真故。總以幻事結成無定性。八識是有法。非定一異宗。無定性故因。如幻事喻。當知無相之真。真不違俗故。第八識如水。前七識如波。真勝義如濕性。非波非水。亦不異波水也。
△次簡非。
如前所說識差別相(至)真勝義中心言絕故。
合響 此結示真諦。宗鏡第六十二卷。問若爾前來所說。三能變相是何。答此依四俗諦中。第二道理世俗。說有八等隨事差別。非四重真諦中。第四真勝義諦。勝義諦中。若八識理。分別心與言皆絕。故非一非異(文)。又開蒙問云。泛問八識相望。既非一異。四真俗中。當何真俗。答當第二俗第一真也。問何理知當第二俗也。答第二俗者。隨事差別。乃三科等是有別(文)。第四真勝義諦。謂勝義勝義。不可施設。即廢詮談旨諦。第二俗即隨事差別諦。第一真即體用顯現諦。若欲備知八諦名義。當簡開蒙五位八諦章。
補遺 理世俗者。不同外道餘乘所執我法。故名為理。不約平等一實真如法性。故名世俗。
△三引證。
如伽陀說心意識八(至)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
合響 宗鏡云。相所相無故者。相即是能。所相是所。識上何者為能相所相。謂用為能相。體為所相。或以見分為能相。相分為所相。又以七識為能相。第八為所相。所相既無。能相非有。若入真門。理皆無別。真門但是遮別。言無別無別。亦無別無不別(文)。
△[1]次九行頌廣釋外難顯唯識(四)初釋我法難(三)初結前問後。
[A36]已廣分別三能變相(至)由斯一切唯有識耶。
合響 初領前。云何下正問。謂[A37]已明三種能變。為自所變。相見二分所依。云何而知。依識所變。二分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斯一切唯有識耶。
△次舉本頌答。
頌曰是諸識轉變(至)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三末論釋成(二)初正釋頌文(二)初約相見分釋。
論曰是諸識者謂前所說(至)非不離識心所法等。
音義 先釋初句是諸識言。亦攝心所。皆能變似相見二分。是故依此立轉變名。所變下。釋第二句。即此所變。似見相分。名為分別。及所分別。以是能取所取相故。由此下。釋第三句。由此識變。似見相分。緣起正理。彼所妄執。實我實法。離似所變。決定非有。何者。離能所取。無別物故。非離所依。有能依故。是故下。釋第四句。心及心所色不相應。此四位者。名曰有為。虗空等六。即是無為。又前三位。從緣生故。名之為實。不相應行。依色心立。故可名假。如是一切。皆不離識。唯言但遮離識實物。非為遮止不離識法。是故亦有心所法等。
合響 宗鏡第六十卷。釋云。是諸識轉變者。轉變是改轉義。謂一識體改轉。為二相起。異於自體。即見分有能取之用。相分有質礙之用。由識自體轉起能取。及有礙故。所變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者。前所變中。以所變見分。名為分別。是依他性。能取於所變依他相分故。起種種徧計所執分別。是此識體所變用能分別。故名分別。其識所變依他性相分。似所執相分者。名所分別。是前能分別見分之所取相故。非謂識自體能緣。名為分別起。分別見者。識之用也。相見俱依自證起故(文)。又第六十二卷云。此見相二分。妄執彼我法二執是無。即由此見相二分外。妄情執有。心外我法之境。皆是無。故云由此彼皆無(文)。
補遺 是中唯遮外境非有。識表心及心所非無。即遣虗存實觀。不云唯相唯見。而云唯識。即捨濫留純觀。不云唯二分。而云唯識。即攝末歸本觀。不云唯心心所。而云唯識。即隱劣顯勝觀。無為即識實性。亦不離識。以至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即遣相證性觀。
△次約似我法釋。
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至)唯識義成契會中道。
音義 先釋初句。諸識准前。言轉變者。即內諸識。及彼心所。我法分別熏習力故。生起之時。變似我法。外境相現。立轉變名。此能下。釋第二句。謂此能變三界心及心所。即名分別。虗妄分別為自性故。此所妄執實我法性。名所分別。虗妄分別所執境故。由此下。釋第三句。由此能變分別力故。變似外境。我法相現。故實我法決定皆無。前引教理[A38]已廣破故。是故下。釋第四句。由斯理故。一切唯識。以聖教說。虗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故。唯言為遮徧計所執離識實物。不遮不離識法。故真如及依他起。亦是有性。由斯下結示。唯識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遠離二邊。玅符中道。
合響 宗鏡云。唯既不遮不離識法。故真如等亦是有性者。唯言不遮不離識法真如及心所者。亦不離識。故體皆有。今此位但遮離識所分別有。不遮不離識真如等有。如理應知。此意既有能變分別識。及所變境。依他相分所分別心外實法等。決定皆無。唯有真如心所等法。皆不離識。亦是實有。遠離增減二邊者。無心外法故。除增益邊。有虗妄心等故。離損減邊。離損減邊故。除撥無如空。清辯等說。離增益邊故。除心外有法。諸小乘執。唯識義成。契會中道。無偏執故(文)。
△次釋小乘難(九)初唯識所因難(二)初略問答。
由何教理唯識義成豈不[A39]已說。
音義 [A40]已說者。指前第三四卷中。所引教理也。
△次廣釋義(二)初復問。
雖說未了非破他義[A41]己義便成應更確陳成此教理。
音義 問者意云。雖前論文。廣引教理。[A42]已彰唯識。然論家意。但在破他餘外妄計心外有法之執。於唯識義。猶未顯了。非為破斥他義。[A43]己義便成。應更確實指陳。成此唯識教理。
合響 若依宗鏡。小乘九難。此中應補出難辭。宗鏡六十二卷。諸小乘師難云。離心之外。現見色法。是其實境所緣。論主何故包羅歸心。總說名為唯識。一乃色心有異。二又能所不同。關云。色境不牽能緣心。以色從心可唯識。當情色境外迷心。心被境迷非唯識(文)。
△次廣答(二)初教理別明(二)初引教(二)初正引(三)初引五經。
如契經說三界唯心(至)又說有情隨心垢淨。
合響 此中應先有答文。宗鏡論主答小乘云。只此外邊色境。一是一切有情緣心變。二是一切有情心之所持。根本皆由於心。是故攝歸唯識。次引證云。十地經及華嚴經。說三界唯心。意云。三界之法。唯是心之所變。離心之外。更無一物。此亦為遮我法二執。但是妄情執有。舉體全無。唯有內心。故言唯心。問欲色二界。有外器色境。云是心變故。所言唯心。且如無色界天。唯有內心。無外色境。何要更言唯心。豈不成相扶極成過。答不但說色境不離心。方名唯心。此亦遮無色界天貪等取能取之心故。為無色界有情。亦貪於空等境。起其妄心。故無色界。亦名唯心。若得無漏時。其出世無漏色等。是出世無漏心心所。唯識亦是唯心。故云三界唯心。解深密經云。又說所緣唯識所現。即一切所緣之境。唯是識之所變。更無外法。所以佛告慈氏菩薩云。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無作用故。楞伽經又云。諸法皆不離心。無垢稱經又說。有情隨心垢淨。
△次引四智(三)初標。
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
合響 此即阿毗達摩經說。宗鏡第六十二卷云。即是地前小菩薩。雖未證唯識之理。而依佛說。及見地上菩薩。成就四般唯識之智。遂入有漏觀。觀彼十地菩薩所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化肉山魚米等事。此小菩薩入觀觀[A44]已。即云。如是所變實金銀等。皆不離十地菩薩能變之心。更無外境。既作觀[A45]已。亦能隨順悟入真唯識理。又如勝論師。為守六句義故。變身為大石。此有實用。若定實境者。不應隨心變身境為石(文)。
△次釋(四)初相違識相智。
一相違識相智(至)境若實有此云何成。
合響 宗鏡云。第一相違識相智者。即四類有情。各別能緣之識。識既相違者。其所變相分。亦相違故。即天見是寶嚴池。魚見是窟宅。人見是清冷水。鬼見是膿河猛火。緣此四類有情能變之識。各相違故。致令所變之境。亦乃相違。所言相者。非是徧計相。但是相分之相。由四類有情先業之力。共依一處。各變相分不同。故名相違。識相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薩。能緣之智。智能了彼四類有情。自業識所變相分不同。更無心外別四境。舊云一境應四心者不正。問何以不正。答若言一境者。未審定是何境。若離四類有情所變相分外。更別有一境者。即是心外有法。問其四類有情。為是各變相分。為本質亦別。答四類有情。由業增上力。其第八所變相分亦別。若將此第八相分。望四類有情。前六識說。即為本質故。相質皆別。故知更無外境。唯有識也。唐三藏云。境非定一。故為四類有情所變相分。隨四類有情能變之心。境亦成四。一處解成差。證知唯有識。論云。如人見有糞穢處。傍生見為淨玅飲食。於人所見淨妙飲食。諸天見為臭穢不淨。故知隨福見異。垢淨唯心。業自差殊。食無麤細(文)。
△二無所緣識智。
二無所緣識智(至)彼境既無餘亦應爾。
合響 宗鏡云。第二無所緣識智者。無所緣識者。即是一切異生。將自第六獨生散意識。緣過去未來水月鏡像等。變起假相分是。此等相分。但是眾生第六識妄搆畵徧計。當情變起。都無心外實境。名無所緣識。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薩。能緣之心。菩薩云。此等異生所變假相分。皆不離一切異生能變之心。是其唯識。即以此例。於一切實境。亦不離一切有情能緣之心。離心之外。更無一物。舊云。緣無不生。慮即不正。問何以不正。答且如緣空華等一切假境之時。心亦起故。何言緣無不生慮。故知緣無體假境時。不無內心實相分。能牽生心。望見分亦成所緣緣義。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又不違護法四分成唯識義。若離却內心實相分外。其搆畵徧計執心之境即無。唐三藏云。應言境非真慮起。證知唯有識(文)。
△三自應無倒智。
三自應無倒智(至)不由功用應得解脫。
合響 宗鏡云。第三自應無倒智者。即十地菩薩。起智觀察一切眾生。妄執自身。為常樂我淨。菩薩云。此但是凡夫執心倒見。離却妄執心外。其凡夫身上。實無常樂我淨之境。必若有者。應異生不假修行。而得解脫。既不爾者。明知唯有妄識(文)。
△四隨三智轉智。
四隨三智轉智(至)境若是實何容不現。
合響 宗鏡云。第四隨三智轉智者。一隨自在者智轉智。即是菩薩起智。觀自所變之境。皆不離我能變之心。是其唯識。為八地[A46]已去菩薩。能任運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此是境隨真智轉。所變事皆成。轉者改換舊質義。即隨轉大地山河舊質。成金銀等。眾生實得受用。鍛煉作諸器具皆得。若離心有外實境者。如何山河等。能隨菩薩心。便變為金銀等物。以相分本質。皆悉轉故。故知一切諸境。皆不離菩薩能變之心。乃至異生。亦能變火為水。變晝為被。點鐵成金等。此皆是境隨事智轉。所變事皆成。亦是唯識。若是迦多演那所變宮殿金銀等。皆不成就。故知離心更無實境。論云。凡變金銀宮殿者。是實定果色。從初地[A47]已去。方能變。若約自在八地[A48]已上菩薩。於相及土。皆得自在。以上品定心有大勢力。所變金銀宮殿等。皆得成就。如變金銀鍛煉作諸器具。實得受用。其所變金銀。是實定果色。皆不離菩薩內心。是其唯識。心外無境。若諸聲聞。及地前小菩薩等。若變金銀宮殿時。即託菩薩所變金銀宮殿。以為本質。第六識所變金銀等。皆不成就。無實作用。然所變金銀。是假定果色。不離聲聞諸小菩薩內心。是其唯識。心外無境。今迦多演那。緣是聲聞。未得上品定故。所變金銀。雖無實作用。然不離內識。心外無境。又古德云。色自在心生故。心能變色。所以移山覆海。倒地翻天。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為黃金。悉無難事。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者。無性菩薩云。謂諸聲聞獨覺菩薩等。若修苦空等觀。得相應者。或作四諦觀時。隨觀一法之上。唯有無常苦空無我等。眾相顯然。非是諸法體上。有此眾多苦空等義。[A49]但是苦空等眾相。即是諸法之體。既若無常相。於聖人觀心上有者。故知一切諸法。皆不離觀心而有。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者。謂菩薩根本智。證真如時。真如境與智冥合。能所一般。更無分別。離本智外。更無別境。即境隨真智轉。是故說唯心。汝小乘若執有心外實境者。即證真如時。一切境相。何不現前(文)。
△三結。
菩薩成就四智者於唯識理決定悟入。
△三引一頌。
又伽他說心意識所緣(至)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
音義 諸識所緣。皆不離識。是故佛說一切唯心。
△次總結。
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次顯理(二)初正顯(二)初約能緣顯親相分(二)初前五。
極成眼等識五隨一故如餘不親緣離自色等。
音義 宗鏡云。第一成立五塵相分。皆不離五識者。今[A50]但成立一識相分。不離於識。餘四識準作。量云。極成眼識是有法。定不親緣離自識色是宗。因云。極成五識中隨一攝故。如餘極成四識。將釋此量。分之為二。初釋名揀過。次略申問答。初者宗。前陳云極成。即揀兩宗不極成眼識。且如大乘宗中。許有他方佛眼識。及佛無漏眼識。為小乘不許。亦揀之不取。若小乘宗中。執佛是有漏眼識。及最後身菩薩。染污眼識。即大乘不許。亦須揀之。即兩宗互不許者。是不極成法。今[A51]但取兩宗共許極成眼識。方立為宗。故前陳言極成眼識也。問若不致極成兩宗簡。即有何過。答前陳便。有自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因中亦犯自他一分所依不成過。為前陳無極成眼識。為所依故。所以安極成二字簡。後陳言。定不親緣。離自識色宗者。但是離眼識相分外。所有本質色。及餘四塵。但離眼識者。皆不親緣。若立敵共諍。只諍本質也。若大乘自宗。成立眼識。親相分色。問何故不言定親緣。不離自識色耶。答恐犯能別不極成過故。謂小乘不許色不離於眼識故。次因云。極成五識中隨一攝故者。因言極成。亦簡不極成五識。若不言極成簡。空言五識中隨一攝者。即此因犯自他一分隨一不成過。所以因安極成言揀之。喻云如餘極成四識者。喻言極成。亦揀不極成法。若不安極成。犯一分能立所立不極成過。所以安極成言簡。既立得相分色。不離於眼識。餘聲香味觸等。皆準此成立。皆不離於餘四識故。次申問答。一問宗依須兩共許。今後陳立者。言不親緣離自識色。敵者許親緣離自本質色。何言極成。答小乘亦許眼識不親緣餘四塵。以離眼識故。但使他宗許有不親緣離自識色。即是宗依極成也。二問他宗既許餘四塵。眼識不親緣。後合為宗。便是相扶。豈成宗諍。答今所諍者。但取色塵本質。眼不親緣。互相差別。順[A52]己違他。正成宗體。以小乘雖許色本質。離於眼識。且是親緣。今言不親緣。豈非宗諍。三問宗中所諍。是眼識不親緣本質色。同喻如餘四識。餘四識[A53]但不親緣餘四塵。豈得相似。答餘四識是喻依。各有不親緣。離自識法。是喻體。今取喻體。不取喻依。亦如聲無常宗。同喻如瓶。不應分別聲瓶有異。但取聲瓶各有無常義。相似為因等也(文)。
△次後三。
餘識識故如眼識等亦不親緣離自諸法。
合響 宗鏡云。第二以理成立第六。兼闇成立七八二識者。量云。極成餘識是有法。亦不親緣離自識法宗。因云是識性故。同喻如極成五識。釋云。宗前陳言極成。亦簡不極成。若不言極成。犯自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若言六七八識為有法。他不許七八二識。即犯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若但立意識為有法。因中便犯不定過。被他將七八二識為異喻。量犯共中自不定過(謂六七八識。皆共識性故因。是則識性因寬。向七八異喻上轉。是故不定。小乘出過云。為如眼等五識。是識性故。證汝第六不親緣離自諸法耶。為如七八二識是識性故。證汝第六是親緣離自諸法取。以小乘許本質色離於眼識。且是親緣故。大乘若不感立七八。即彼小乘就[A54]己所計。謂七八二識親緣離自本質色。故將七八翻為異喻也)。今[A55]但總言餘。別取第六。意兼七八。即闇成立攝取七八於餘識之中。後陳言。亦不親緣離自識法者。亦者同也。同前極成五識不親緣離自識諸法。因云是識性故者。即同五識是識性故。喻如極成五識者。即同五識亦不親緣離自識故。明知即親緣不離自識法。既成立[A56]已。故知一切親所緣緣境。皆不離心。是唯識義(文)。
△次明所緣不離心體(三)初親所緣緣。
此識所緣定非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
音義 宗鏡云。第三以理成立。前六識親所緣相分。皆歸心體。所言心體者。即自證分也。然雖見分亦依自證而轉。今但立相分者。以見分共許故。量云。六識親所緣緣是有法。定不離六識體宗。因云。見相二分中隨一攝故。如彼能緣見分。小乘許見分不離心體故。取為同喻(文)。
△次疎所緣緣。
所緣法故如相應法決定不離心及心所。
音義 宗鏡云。第四道理成立。一切疎所緣緣境。皆不離心。是其唯識。即第八識相分。望前六。名疎所緣緣。以小乘不許第八故。但云疎所緣緣也。量云。一切隨自識所緣是有法。決定不離我之能緣心及心所宗。因云。以是所緣法故。同喻如相應法。釋曰。此量後陳言。定不離我之能緣者。謂一切有為無為。但所緣之法。定不離我之能緣識。若後陳不言我之能緣者。便犯一分相扶之失。謂小乘亦許他心智所緣之境。不離能緣心法。為簡此相扶過。遂言我之能緣。即簡他之能緣也。同喻如相應法者。即是前來[A57]已成立親相分是也。皆是所緣法故(文)。
△次總結。
此等正理誠證非一。
△次結勸總證(二)初勸信。
故於唯識應深信受(至)離有離無故契中道。
音義 我法非有者。以是徧計所執性故。空識非無者。依他圓成非所執故。
△次引證(二)初正引。
慈尊依此說二頌言(至)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音義 準中邊論釋曰。虗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於此二都無者。謂即於此虗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虗妄分別中。但有離所取。及能取空性。於彼亦有此者。謂即於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虗妄分別。一切法者。謂諸有為及無為法。虗妄分別。名有為。二取空性。名無為。依前理故。說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虗妄分別。故說非空。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說非不空。有故者。謂有空性虗妄分別故。無故者。謂無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謂虗妄分別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虗妄分別故。是則契中道者。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玅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
補遺 宗鏡云。虗妄分別有者。即有三界虗妄分別心。於此二都無者。謂無能取所取我法二執之相。於真如心之上都無。此中唯有空者。謂此妄心中。唯有此妄。此是空性。依空所顯故。於彼亦有此者。彼者彼空性中。亦有此者。亦有此妄分別識。即虗妄分別。是世俗諦故。於此俗諦中。亦有真諦之空性也。故說一切法者。即有為無為二法。即一切法也。非空非不空者。非空謂虗妄分別心及空性。即依圓是有。故名非空。以二諦有故。非不空者。謂能取所取我法二執之相是空。即徧計性也。有無及有故者。有謂虗妄分別有故。無謂二取我法無故。及有故者。謂於妄分別中。有真空故。於真空中。亦有妄分別故。是則契中道者。謂非一向空。如清辨等。非一向有。如小乘等。故名中道。謂二諦有。不同清辨。二取我法無。不同小乘。故名中道。
△次簡示。
此頌且依染依他說理實亦有淨分依他。
合響 謂頌言虗妄分別有。且依染依他說。如實義者。亦有淨分依他。以染淨分。皆名依他性故。問何故但言染緣起。便能顯中道耶。答以緣起法。即中道故。前第三卷中云。應信大乘緣起正理。謂此正理。深玅離言。又云。謂此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等。亦可頌中[A58]已含淨分依他。但不顯說耳。何者。以後文云。淨分依他。亦圓成故。
△二世事乖宗難(二)初難。
若唯內識似外境起(至)處時身用定不定轉。
音義 宗鏡云。第二世事乖宗難。此是經部師難云。論主若言唯有內識無心外境者。如何現見世間。情與非情等物。有處定時定。身不定作用不定等。就此中。自有四難。一處定難。二時定難。三身不定難。四作用不定難。初難云。論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識。無心外境者。且如世人。將現量識。正緣南山處。其識與山。俱在其南。山不離識。可言唯識。忽若將現量識。緣北之時。其山定在南。且不隨緣者。心轉來向北。既若緣北之時。緣南山心不生者。明知離識之外。有實南山之境。此何成唯識。第二時定難者。難云。若正緣南山時。識現起。山亦隨心起。即可成唯識義。且如不緣南山時。其緣山心即不生。然山且在。不隨心滅。即是離心有境。何成唯識義。此上二難。皆是難現量識。亦難比量。若約比量心者。即山相分。亦於餘處心上現故。第三有情身不定難者。難云。若言一切皆是唯識者。且如有多眾有情。同在一處。於中一半眼有患眩瞖者。或十或五。或有見空華。或有見頭髮。或有見蒼蠅。或有全不見物者。此等皆是病眼人自識變起。所變髮蠅等相分。皆不離患眩瞖者之心。可是唯識。且如一半不患眩瞖者。或十或五。共在一處。所見一般物皆同。境既是一者。明知離心有境。何成唯識。第四作用不定難者。於中分出三難。第一難云。復有何因。患眩瞖所見髮蠅等。即無髮蠅等實用。餘不患眩瞖者。所見髮蠅等物。是實用非無。法大乘既許皆是唯識者。即須一時有實作用。不然一時無實作用。今既不同。未審何者是其唯識。第二難云。復云何因有情。於夢中所得飲食刀杖毒藥衣服等。即無實作用。及至覺時。若得便有實用。[1]等三難云。復有何因尋香城等。即無實作用。餘甎土城等。便有實作用(文)。
△次釋。
如夢境等應釋此疑。
音義 宗鏡云。論主答前四難。引二十唯識頌云。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若依此頌。答前四難即足。且第一答前處定難者。論主云。汝還許有情。於夢中。有時見有邨園。或男或女等物。在於一處即定。其有情夢心。有時便緣餘處。餘處便不見前邨園等物。即夢心不定。汝且總許是唯識否。經部答云。我宗夢中雖夢境處定。夢心不定。然不離有情夢心。皆是唯識。論主云。我覺時境色亦復如然。雖山處長定。其有情能緣心不定。然皆不離現心。總是唯識。立量云。我宗覺時所見境色是有法。決定是唯識為宗。因云。境處定心不定故。喻如汝宗夢中之境。皆是唯識。第二答前時定難者。論主云。且如有情。於夢中所見邨園等物。其夢心若緣時。可是唯識。若不緣時。應非唯識。經部答云。我夢中之境。若夢心緣時。亦是唯識。若夢心有不緣時。然不離夢心。亦是唯識。論主云。我覺時境色亦復如然。我今長時緣南山。山不離心。是唯識。有時緣山。心雖不生。然不離現心。亦是唯識。頌云。處時定如夢。此一句答前二難。第三答身不定難。論主云。汝經部還許眾多餓鬼。同於一處。於中有三有五。業同之者。即同見膿河定。又有三五。隨自業力。所見不定。即同於一處。或有見猛火。或有見糞穢。或有見人把棒欄隔。如是餓鬼同於一處。一半見境定。一半所見各異。汝總許是餓鬼唯識否。答云。雖見有同異。然不離餓鬼自業識所變。皆是唯識。論主云。我宗唯識。亦復如是。雖一類患眩瞖者。所見各別。有一類不患眩瞖者。所見即同。然不離此二類。有情識之所變。皆是唯識。頌云。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此兩句頌。答此一難。成唯識。第四總答作用不定中三難者。論主云。汝經部等。還許有情夢中所得刀杖飲食等。無實作用。是唯識否。答云爾。又問只如有情於夢中。有時遺失不淨。及失尿等事。即有實作用。汝亦許是唯識否。答云爾。論主例答。汝既許夢中有實作用。及無實作用。俱是唯識者。即知我宗患眩瞖。及不患者。并夢中現覺。兼假城實城。此三般皆是有實作用。亦如汝夢中。有實無實作用。皆是唯識。論主以量成立云。我宗覺時境色是有法。定是唯識宗。因云有實作用故。如汝夢中境色不然。汝夢中境色是有法。應非唯識宗。因云。有實無實作用故。如汝覺時境色唯識。頌云。如夢損有用。此一句答上難境(文)。
△三聖教相違難(二)初難。
何緣世尊說十二處。
音義 第三明聖教相違難者。小乘難意云。論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識。無心外實境者。何故世尊。於阿含經中。說有十二處。若一切皆唯識者。世尊只合說意處法處。即不合說有十色處。今世尊既說有十二處者。明知離却意法處外。別有十色處。是心外有。何言一切皆唯識(文)。
△次釋。
依識所變非別實有(至)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音義 宗鏡云。論主答中分三。初假答。二正答。三喻答。初假答。引二十唯識頌云。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言識從自種生者。即五識自證分現行。各從五識自種而生。將五識自種。便為五根。言似境相而轉者。即五識自證分。從自種生[A59]已。而能變似二分現。其所變見分。說名五識。所變相分。自外境現。說名五境。其實根境十處。皆不離識。亦是唯識。此是假將五識種子。為五根。答經部師。以經部許有種子。問設許有種子。豈不執離識有。答彼許種子。在前六識中持。亦不離識有。論主云。其所變相分。似外五境。亦不離識有。能變五識種即五根。亦不離識有。雖分內外十處。然皆是唯識。言佛說彼為十者。以佛密意。為破外道執身。為一合相我故。遂於無言之法。強以言分別。說有根塵十處。有大勝利故。唯識頌云。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解云。謂若有智者。即依此佛說根塵十處教文。便作觀云。我於無量劫來。為惡慧推求。愚癡迷闇。妄執自他身。為一合相。我因此生死沉淪。今依教觀自他身。但有根塵十處。以成其體。於一一處中。都無主宰自在常一等用。何曾有我。因此便能悟入無我之理。成我空觀。此即大乘。假將五種子為五根。假答小乘也。小乘又難云。若爾者。且如五塵相分色。是五識所變故。可如汝宗是唯識。其本質五境色。未審是何識之唯識。謂五識及第六。皆不親緣本質五境。即此本質五境。豈不離心外有。何成唯識。因此問故。便是論主第二正答。唯識論云。依識所變非別實有。解云。此依大乘自宗正解。即約[A60]已建立第八識了。既論主云。五塵本質色。此是第八識之親相分。相分不離第八識。亦是唯識。第三喻答者。即論主舉喻答小乘。世尊建立十二處之所以。唯識論云。如遮斷見說續有情。但是佛密意。破於眾生一合相我。假說有十二處名。令眾生觀十二處法。都無有我。便入我空。次依唯識。能觀一切諸法之上。皆無實軌持勝性等用。既除法執。便成法空(文)。
△四唯識成空難(二)初難。
此唯識性豈不亦空不爾如何。
音義 宗鏡云。小乘難云。既言一切諸法。皆無實軌持勝性等用。成法空觀者。即此唯識體性。豈不亦空。因此便成第四唯識成空難(文)。謂識性不可空故。答云不爾。復徵云。不空又如何。
△次釋。
非所執故謂依識變(至)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音義 宗鏡第六十三卷。論主答云。唯識體即不空。非所執故。我前言空者。但是空其一切法上。妄心執有實軌持勝性等用。徧計虗妄之法。此即是空非空離執唯識之體。即如根本智。正證如時。離言絕相。其徧計虗妄。一切我法。皆不現前。於此位中。唯有本智。與理冥合。不分能所。此識體亦空。便無俗諦。俗諦無故。真諦亦無。真俗相依。而建立故(文)。
△五色相非心難(二)初難。
若諸色處亦識為體(至)一類堅住相續而轉。
音義 宗鏡云。小乘難意云。若言一切外色。皆心為體。由心自證分。變似能取。說名見分。變似所取。說為相分者。何故所變色相即顯現。其能變心。即不顯現。又若外色以心為體者。何故所變色。即一類相續而轉。且如外色山河大地等。即千年萬年一類。更無改變。又相續不斷。得多時住。若有情能變心。即有改變不定。又不得多時。今外色既不似內心者。明知離心有外實色。何言一切皆是唯識(文)。
△次釋(二)初正釋。
名言熏習勢力起故(至)是故諸識亦似色現。
音義 宗鏡云。此但由一切有情。無始時來。前後遞互。以名言虗妄熏習。作心外堅住相續等解。由此勢力。有此相現。非是真實有心外堅色等。外人又問。既言唯識者。有情何要變似外色而現。論主云。一切有情。若不變似外色現者。便無染淨之法。且如一切凡夫。由先迷色等諸境顛倒妄執。由此雜染便生。雜染體即二障。汝外人若不許識變似外色現者。即有情不起顛倒。顛倒妄執既若不起。即雜染煩惱不生。雜染既若不生。淨法因何而有(文)。
△次引證。
如有頌言亂相及亂體(至)若無餘亦無。
音義 宗鏡云。亂相者。即前所變色相。亂體者。即能變心體。應許為色識者。即前所變亂相。及與非色識者。即前變心是體。若無餘亦無者。若無所變似外色境為亂相者。亦無能變之識體。故知須變似外境現。所以諸色皆不離心。總是唯識(文)。
△六現量違宗難(二)初難。
色等外境分明現證現量所得寧撥為無。
音義 宗鏡云。小乘難意云。且如外五塵色境。分明五識現證。是現量所得。大小乘。皆共極成。何故撥無言一切唯識。二十唯識論中。亦有此難云。諸法由量刊定有無。一切量中。現量為勝。若無外境。寧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境耶。意云。論主若言無外實境者。如何言五識現量。取外五塵境。若是比量非量。徧計所起。徧計所執。強思計度搆畵。所生相分。不離於心。可成唯識。今五識既現量。得外實五塵境者。何故亦言皆是唯識(文)。
△次釋。
現量證時不執為外(至)不可執為是實外色。
音義 宗鏡云。論主云。且如現量五識。緣五塵境時。得法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不生分別。不執為外。[A61]但是後念分別意識。妄生分別。便執為外。言有實境。問且小乘許現量心中。不執為外否。答許。問與大乘何別。答唯識鏡云。若是大乘。即五識及同時意識。皆現量。不執為外。若小乘宗。即唯是五識。不執為外。論主云。汝小乘既許五識緣境。是現量。不執為外者。明知現量心中。皆無外境。是其唯識。外人又問云。其五識所緣現量五塵境。為實為假。答是實。難云。若爾者。即是離心外。有實五塵境。何言唯識。答五識緣五塵境時。雖即是實。但是五識之所變自識相分。不離五識。皆成唯識。意云。五識各有四分。其五塵境。是五識之親相分。由五識自證分。變似色等相分境現。其相分。又不離見分。皆是唯識。若後分別意識起時。妄執心外有其實境。此即是無不稱境體而知故。問且如五識中瞋等煩惱起時。不稱本質。何言唯是現量。答雖不稱本質。然稱相分。亦是現量。由心無執故。其第六意識相應瞋。若與執俱時相分本質皆不稱。若不與執俱起時。即同五識。問何故五識無執。答由不通比非二量故無執。故知五識現量緣境。不執為外。皆是唯識(文)。
△七夢覺相違難(二)初難。
若覺時色皆如夢境(至)於自色境不知唯識。
音義 此即夢覺相違難。先牒領前意。如從下正難。覺時所緣如夢唯識。今觀法喻。依不全同。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云何覺時。不知唯識。
△次釋。
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至)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音義 先仍舉喻。如人正在夢中。不能自覺夢境唯心。要至醒時。返思夢中。一切唯識。次法合云。覺時境色。應知亦然。若人未得真如智覺。不能自知三界唯心。至真覺時。亦能追覺所緣唯識。未得真覺。恒處夢中。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合響 宗鏡第六十四卷云。即第七是生死長夜根本。能令起惑造業。三界輪迴。直須至真覺位時。方知一切皆是唯識。故知萬法唯識。夢覺一如。覺中所見。即明了意識。夢中所見。即夢中意識。分別之意既同。差別之境何異。迷悟若此。曷疑慮焉昏。覺如斯。可洞達矣。
△八外取他心難(二)初難。
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
音義 宗鏡云。若論主言外色實無是內識之境者。即可然。且如他人心是實有。豈非自心所緣耶。意云。且如此人心。若親緣得他人心著。即離此人心。別有心為境。若此人心。緣他心不著者。即有境而不緣。若緣著。即乖唯識義。若緣不著者。即何成他心智耶(文)。
△次釋。
誰說他心非自識境(至)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合響 宗鏡。論主答云。誰說他人心。非此人境。若此人親緣他人心即不得。若託他人心為質。自變相分緣。亦有他心智。但變相分緣得。即不得他人本質。但由他人影像相。自心上現。名了他心。即知他心相分。不離自心。亦唯識。意云。此人心緣他人心時。變起相分。當情相分。無實作用。非如手等執物。亦非如日舒光。親照其境。緣他人心時。但如鏡中影。似外質現。鏡中像。亦無實作用。緣他人心時。亦復如是。非無緣他人心體故。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又古德問。他心智者。謂既有他人心。為自心之所知。即是離自心外。有他人心。為自心之境。何得言無境唯有識耶。答謂緣他身浮塵根相分色。亦不親得。但託為質。如自身眼識。緣第八識所變器世間色時。亦但託為質。亦不親得。其耳等四識。緣本識所變。聲等亦爾。以本質是第八識變。今望五識。故名影識。如五識等。緣本識所變本質境。亦不親得。雖亦得緣。只成疎所緣緣。
△九異境非識難(二)初略問答(二)初難。
既有異境何名唯識。
音義 宗鏡。小乘云。唯識之義。[A62]但離心之外。更無一物。方名唯識。既他人心。異此人心為境。何成唯識耶。又他人境。亦異此境。即離此人心外有異境。何成唯識(文)。
△次釋。
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教但說一識。
音義 宗鏡云。汝小乘。何以此堅執處處生疑。豈唯識之言。[A63]但說一人之識耶。
△次復問答(二)初難。
不爾如何。
音義 不唯一識。義復云何。
△次釋(二)初斥失。
汝應諦聽若唯一識(至)誰為誰說何法何求。
音義 初句誡聽。若唯下出過。六法界凡。四法界聖。佛法界尊。三乘界卑。菩薩為因。佛界為果。佛為九界說。九界從佛求。此諸有情。由各有識。是事方成。若唯一識。如是等事悉不成就。
合響 宗鏡云。若言有一人之識者。即豈有凡聖尊卑。若無佛者。眾生何求。若無凡夫。佛為誰說(文)。
△次正釋。
故唯識言有深意趣(至)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音義 初句標立。識言下釋成。謂我所立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五位。一者心法。謂八種識。二者心所有法。謂六位心所。三者所變。謂相見二分。四者分位差別。謂不相應行。五者無為。謂真如等。初即識之自相。次即識之相應。三即初二所變。四即前三分位。五即前四實性。如是百法。皆不離識。故立識言。有深意趣。所立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外實色等。不遮內識所變。不離諸識色等諸法。故立唯言。亦有深趣。
合響 宗鏡第五十九卷。問一百法中。凡聖總具不。答若凡夫位。通約三界九地種子。皆具一百法。若諸佛果位。唯具六十六法。除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不相應行中四。共除三十四法。問心攝一切。云何但標五位百法之門。答雖標百法。以為綱要。此中五位次第[A64]已攝。無盡法門。不出於此。何者百法云。一明心法。謂此八種心王。有為法中。此最勝故。世出世間。無不由心造。二明心所有法。與此心王。常相應故。名相應法。望前心王。此即是劣。先勝後劣。所以次明。三色法。心王等之現影。謂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心王心所變現故。變不親緣。故致影言。或通本質。前二能變。此為所變。先能後所。所以次明。四不相應行。謂此得等二十四法。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別假立。前三是實。此即是假。先實後假。所以次明。五無為法。體性甚深。若不約法。以明無為。無由得顯。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前四有為。此即無為。先有後無。所以後明(文)。
△三勸信。
若如是知唯識教意(至)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音義 謂若解知唯識理者。便能善備福慧資糧。速證法空。成無上覺。復能救拔含識輪迴。此等勝益。是信唯識教。遠離增減二過者所為。非全撥無違教理者。能成是事。是故欲求無上覺者。應信唯識。
△[1]二釋分別難(三)初外人申難。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
合響 宗鏡第六十三卷云。又小乘都申一難。若唯識無外境者。由何而得種種心生。既若無境牽生心。即妄心由何而起。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文)。
△次舉本頌答。
頌曰由一切種識(至)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三末論釋成(二)初略釋頌文(二)初染種現生染分別(二)初別釋句義(四)初釋第一句(三)初明四果種(二)初出所有。
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至)增上果故名一切種。
合響 宗鏡第六十三卷云。功能有二。一現行名功能。即似穀麥等種。能生芽功能是。二第八識中種子名功能。有能生現行功能故。今言一切種識者。但取本識中種子功能。能生一切有為色心等法。即色為所緣。心便是能緣。即色是境不離心是唯識。即此心境。但從本識中生起。何要外境方生(文)。
△次明所除。
除離繫者非種生故(至)此說能生分別種故。
音義 問果有五種。何除離繫。答除離繫者。以非種生故。問彼是可證。何非種生。答彼離繫果。雖可克證是了因所了。而非種生。須起現行。真無漏道。斷障所證善無為法。此現起道。雖從種生。望於彼果。有展轉義。然非此中正意所說。此說能生分別種故。有展轉義者。即現行無間道是能斷。解脫道是能得。有增上緣等故。
△次出種識體。
此識為體故立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
音義 謂此種是本識相分。即以所依。而為自體。以種離識。無有別體。故立識名。
△三簡示種識。
種識二言簡非種識(至)非持種識後當說故。
音義 謂種識二字合言者。簡非種識。現行異熟識名識。而非是種。種子未成熟名種。而非是識。今簡非彼故名種識。又種識言顯本識中生現之種。非顯能持種子之識。此差別義。向後當說。
△二釋第二句。
此識中種餘緣助故(至)共不共等識種盡故。
音義 頌言如是如是變者。謂識中種。得餘增上緣等力助故。即從生位轉變。成熟增上緣。乃識種因緣之餘。故曰餘緣。顯變種多重言如是。此攝名言我執有支。共不共等識種盡故。名一切耳。
△三釋第三句。
展轉力者謂八現識(至)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音義 展轉力者。即餘緣助也。八現行識。及相應等法。望於種子。皆有助種生現之力。故名展轉。
△四釋第四句。
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至)分別類多故言彼彼。
音義 即從種生現行識等。總名分別。然有王所類多。故言彼彼。
△次示頌答意。
此頌意說雖無外緣(至)何假外緣方起分別。
△次淨種現生淨分別。
諸淨法起應知亦然淨種現行為緣生故。
音義 謂由依附本識一切淨種轉變差別。及以現行淨法。為緣助故。彼彼淨法。而亦得生。何假外緣。方得生起。
△次廣釋頌義(二)初徵。
所說種現緣生分別云何應知此緣生相。
△次釋(二)初正釋緣生(三)初且明四緣(二)初標。
緣且有四。
補遺 安鏡云。因緣則於有為之門。親辦自果。無間則為開導之義。萬有咸生。所緣則具慮託而方成。約親疎。而俱立增上。則有勝勢力。不障他緣。瑜伽論云。因緣一種。亦因亦緣。餘三種。唯緣非因。
△次釋(四)初因緣(二)初標列。
一因緣謂有為法(至)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
音義 感果曰因助生曰緣(因者是果之因即此因有親能生果之用名緣)親辦自果有助生義因即是緣故名因緣有為法者要而言之除法界外餘色心等又此中即指本識中種及能熏心心所等。
△次釋義(二)初正釋(二)初種子。
種子者謂本識中(至)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音義 謂本識中。三性三界九地等。差別功能。名為種子。能引次後功能者。種生種義。能起同時自類果者。種生現義。此即三性界地等差別功能。彼謂次後自類功能。及現果也。
合響 宗鏡第七十卷云。若一切煩惱種。被加行智折伏[A65]已。永無生現行用。雖種子是因緣法。以不能生現行故。不得名因緣。又如將心種望色現。亦不名因緣。心種生心現。色種生色現等。皆是因緣。此雙通新本二類種子故(文)。
△次現行。
現行者謂七轉識(至)極微圓故不熏成種。
補遺 謂七轉識。與相應心所。及所變相見性界地等。差別諸法。皆名現行。即此差別現行。唯除佛果。善七轉識等。及六識三性中。極劣無記外。餘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等現行法。熏根本識。生自類種。此轉識等。望自類種。是因緣性。第八下釋疑。謂有疑曰。第八王所一總是心法。何緣第八心王。是所熏心所。非所熏耶。心品即觸等五。所釋曰。謂第八王所。於所熏四義。有具不具故。王是所熏所。非所熏故。云第八心品無所熏故。何緣前七王所。皆能熏前七。不簡王所。皆具能熏四義故。能依心所。亦能熏非取所依。心王獨能熏也。復問能熏法中。何除佛果善及劣無記。釋曰。極微圓故。不熏成種。意云劣無記者。極微劣故。佛果善者。極圓滿故。由此二法。不熏成種。是以除之。此中應檢開蒙八能所熏義。
△次簡示。
現行同類展轉相望(至)展轉相望為因緣故。
補遺 現行同類。即現引現。謂八現識。各自前後展轉相望。但名等無間緣。非因緣。有開導義。以各各前後念。從自種生故。現行異類。如眼識望耳識等。是異類。謂一切現行異類相望。但名增上。亦非因緣。有助生義。非親生故。然有處說。同類異類相望為因緣者。是隨宜說。非究竟言。如現引現。是真等流。有處亦假說為因緣。有處唯說。種望現行。為因緣者。以現熏種因緣隱微故。從顯勝。唯說種生現耳。非為盡理聖說。賴耶轉識。互為因緣。如炷與𦦨。展轉生燒故。因緣性。定應有二。
△二等無間緣(二)初正釋體用(二)初正釋。
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至)而開導令彼定生。
合響 宗鏡第七十卷釋云。八現識及心所者。出緣體。唯見自證。此是緣體。總名現識。簡色不相應種子。無為非此緣性。論說。等無間緣。唯望一切心心所說。以前生開導所攝受故。開者避義。與彼處義。導者招引義。即前往避其處。招引後法令生。前聚於後者。簡俱時及後。為前緣義。非開導故。自類者。顯非他識為緣。無間者。顯雖前無間。為後緣非中間隔。要無間者。等而開導者。顯緣義。令彼定生。即顯後果。雖經久遠。如經八萬劫。前眼識望後。亦為此緣。以彼後果。當定生故。即簡入無餘。依最後心無果定生故。非此緣雖有開義。無導引力故(文)。開蒙問。何故揀色及不相應。答皆無力故。問何揀無為。答無前後故(文)。
△次料簡(三)初遮俱轉。
多同類種俱時轉故(至)由斯八識非互為緣。
合響 多同類種者。謂八識種子相望。同是心種故。問八識種子。何非等無間緣。釋曰。須有前後義故。今同類種。但俱時而轉。各各別異。如不相應故。非此緣所攝。由斯義故。從種所生之八識。若俱時而轉各自為緣定非互為體用各別故。故俱轉者。非此緣攝。
△次簡相應。
心所與心雖恒俱轉(至)故得互作等無間緣。
音義 問曰同類現行俱時轉故。非等無間。此則可耳。然心與心所。亦恒俱轉。那得互作等無間緣。釋意如文。
合響 宗鏡第七十卷。問心與心所。既非自類如八種識。恒時俱轉。體用各殊。如何俱起。望後並得互為緣義。答和合似一者。同一所緣。及同一依。同一時。同一性攝。不可離別。令其殊異不同。八識行相所緣及依。各不等故。非互為緣(文)。
△三簡無餘(二)初正簡。
入無餘心最極微劣(至)等無間法故非此緣。
音義 此簡入無餘涅槃最後心。非此緣攝。以其身智。俱泯一入。永入前無開導之用。後無當起之法。是以非此等無間緣所攝。
△次引證。
云何知然論有誠說(至)此是彼等無間緣故。
△次對識歷明(四)初對第八(三)初正約界地明互為緣。
即依此義應作是說(至)下上死生相開等故。
音義 謂阿陀那識徧界地故。於三界九地。皆容互相引生。何者於下界地死[A66]已生上。或上界地死生下者。互相開導。其義等故。
△次約漏無漏等辯為緣。
有漏無間有無漏生(至)善與無記相望亦然。
音義 有漏無間。引生無漏者。謂如菩薩金剛。喻三摩地現在前時。斷異熟識。成無垢識。此則應理無漏定。無生有漏者。設既轉成無垢。與鏡智俱必無斷故。此唯在佛餘非分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者。此約性言也。謂異熟無記無間有無垢識。生無垢善識。定無生無記異熟識故。
△三別示無漏初起界地(二)初問。
此何界後引生無漏。
△次釋(二)初標起。
或從色界或欲界後。
△次釋成(二)初順悟菩薩。
謂諸異生求佛果者(至)大自在宮得菩提故。
音義 謂若凡夫。直發大心求菩提者。定於色界後心。此第八識。方成無漏。何者因行既滿。將成佛時。必生淨居色究竟天。得菩提故。
合響 後必生等者。會玄記第五卷云。別說有五義。一云以二乘人。執化身為真佛。不信別有聖人。然信第四禪是聖人生處。欲令其知八相非真於彼示成也。二云由三災不及故。三云由欲界色界質麤。是有無色界都無色質。是無表離有無契中道故。四云以摩醯首羅面有三眼。表證三德涅槃故。五云下界慧多定少。上界定多慧少。表定慧平等故。又引古疏云。頓悟異生者。至八地要生第四禪。得勝身[A67]已。方受變易身故。大自在天宮者。謂淨居天上。有實淨土。即自受用身。於彼初起證等(文)。實淨土等義。應檢彼(文)。
△次迴心菩薩(二)初師唯欲界後。
二乘迴趣大菩提者(至)所留生身是欲界故。
音義 謂二乘極果之人。迴趣大乘。此第八識。定欲界後引生無漏。何者所留不受後有之身。唯欲界故。彼雖下釋妨。
△次師亦通色界。
有義色界亦有聲聞(至)經不說彼發大心故。
音義 先正釋然五下。簡非意顯聲聞之人。雖色界後。亦得引生無漏第八。然於五淨居天。無迴趣者。以經說聲聞。生彼無發大心故。
△二對第七(二)初約界地等明互為緣。
第七轉識三界九地(至)前後位中得相引故。
音義 謂第七識界地上下等無間緣。義同第八。以隨所生所繫處故。有漏無漏。容互引生者。以第七識因中轉故。十地有學修習位中。漏與無漏。相間起故。無記染與不染亦相開導者。由彼生空前後。皆屬有覆故。染唯中間智果相應末那。則屬無覆故。得互引相開導也。
補遺 第七識與平等性智相應。名為無漏。我法二執相應。名為有漏。十地位中。入法空觀。則名無漏。出法空觀。則名有漏。故互相生。又我法二執相應。名為有覆。亦名為染。或伏斷我執。但與法執相應。名為無覆。亦名不染。初二三果。聖人入生空觀位中。則名不染。未入之前。[A68]已出之後。則名為染故。亦得互相引生鈍根二乘。得生無色。以厭色故。地上菩薩。不生無色。以無益故。若菩薩證二十五王三昧。亦必應現無色善無記亦然者。十地位中。法空智果起時名善。不起時名無記故。亦互相生。
△次別示無漏所起界地。
此欲色界有漏得與(至)地上菩薩不生彼故。
音義 謂此末那。於欲色二界。漏與無漏。容互引生。非無色界。以地上菩薩。不生彼界故。
△三對第六(二)初約界地等明互為緣。
第六轉識三界九地(至)潤生位等更相引故。
音義 先明互為緣義。第六識等無間緣。三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謂第六於上下生時。潤生位中。及於餘時善不善等三性。更相引故。見道後生空智果。前後位中。漏與無漏。得相引故。等者等於見道後及餘時也。
補遺 生法二空觀智。皆名無漏。無漏唯善。我執相應。名為有漏。有漏則有善惡。有覆無覆不同。然皆互相引生。
△次別示無漏所起界地。
初起無漏唯色界後決擇分善唯色界故。
補遺 決擇分善。即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位所修善根也。謂第六識。初起無漏。約位而言。在四加行。此四善根。必依第四靜慮。方得成滿。所以第六初起無漏。唯色界耳。
△四對前五(二)初約界地等明互為緣。
眼耳身識二界二地(至)善等相望應知亦爾。
音義 謂眼耳身三識。於欲界五趣。雜居色界離生喜樂。此二界二地等無間緣。自類互作鼻舌二識。一界一地。并善等相望。其義易知。
△次別明無漏唯從漏起(二)初師因中漏與無漏互起。
有義五識有漏無漏(至)未成佛時容互起故。
音義 此師意。謂因中五識。有轉無漏義。如六七識。前後互起。所以作此解也。
△次師果上無漏唯從漏起。
有義無漏有漏後起(至)此二於境明昧異故。
音義 先明有漏。容起無漏。無漏定無起有漏義。無漏五識下。出其所以。非佛無者。以前五識同乎。第八唯於極果。方圓滿故。又彼非佛五色根者。定有漏故。根是異熟相分攝故。能緣異熟。是有漏故。根定有漏所依根。若有漏能依識。亦有漏故。然五色根。是前五識。不共俱生同境所依。此若有漏發無漏識。不應理故。此二於境明昧者。謂有漏根。於境如瞖目視物。無漏識。於境如淨眼。觀空義實天殊。豈令昧根。發於明識。
補遺 又說明昧異者。無漏根。發成所作智相應五識。於境則明有漏根。發於有漏五識。不論善惡無記。於境則昧也。
△二所緣緣(二)初正釋體用(二)初總明。
三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A69]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託。
合響 別行鈔云。所緣緣者。謂是心之所慮處故。名為所緣。只此所緣境。又有牽心令生。是心之所託故。復說名緣。即所緣為緣。名所緣緣。持業釋也(文中所緣帶相義是體緣能生義是用)。有法者。宗鏡第七十一卷云。有兩解。初顯幽鈔解云。有法即有體實法。揀於假法。及徧計相無體法。但是所緣。不成緣。夫為緣須是有體。實法有力用。能牽生識。即圓成依他起。是有體法。二龍興云。謂若有法者。即依圓二性。以有體故。能牽於心。名之為緣。不通無體。若是徧計。以無體故。但有所緣。而非緣體。若是所緣。即體通有無。問徧計所執既也。無體不能生心。何得名為所緣答無體所緣。依有體緣生。於有體法上。妄增益而有非緣故。兩解之中。後解為正。若依今明有法通取三境。假之與實。[A70]但名有法。盡作所緣。緣於八識中。分別前五。第八性境。為所緣緣揀諸假法。及徧計所執。第七帶質境。為所緣緣。唯假非實。及簡徧計所執。第六意識。緣於三境作所緣。緣通於假實。唯簡徧計所執。問實法有體。名所緣緣。假法無體。非所緣緣。答假法有二種。一有體假。即依圓性中。諸假法也。二無體假。即徧計所執也。若我若法。空華兔角等。但簡無體非所緣緣。不簡有體故。問若徧計所執非所緣者。如何第六緣空華等。時亦有所緣緣義。豈即有體耶。答但望自親相分。為親所緣緣。非望空華也。若是空華等。[A71]但於相分上。妄執生華。解其體是無。若所變相分。其體是有。得成所緣緣。問應一切有體法。總是所緣緣。以是有法故。答疏云。是帶[A72]己相須是能緣之心緣所緣時。帶起所緣[A73]己相此有體法。即是所緣緣。餘不帶起[A74]己相者。雖是有法。不為所緣緣。是眼識緣境時。所帶起色。[A75]己相此有體法。即是眼識家所緣緣。餘不帶起[A76]己相者。雖是有法。不是眼識所緣緣。眼識既爾。餘識亦然。帶與[A77]己相。各有二義。且帶二義者。一者挾帶。即能緣心親附境體而緣。二者變帶。即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言[A78]己相。亦有二義。一體相相。二相狀相。若無分別智緣真如。是挾帶體相而緣。是所緣緣。及內二分相緣。并自證緣。見分是挾帶。若有漏心心所見分及無漏後得智。起見分緣境時即是變帶相狀而緣。是所緣緣。謂若有法是緣是帶[A79]己相是所緣。具此二義。名所緣緣義。又簡法辯果者。先引慈恩徵云。緣生於誰。誰帶[A80]己相。疏答云。心或相應。此辯所緣緣果也。以所緣為緣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言心者。即八識心王。或相應者。即五十一心所有起有不起不定故。而言或也。即簡不立色。及不相應。無為等。為所緣緣。彼非心法無緣慮故。宗鏡第七十卷。問云且如將鏡照人時。於鏡面上。亦能親挾於人影像。以人影不離鏡面故。應成親所緣緣。又鏡面望外邊人。本質應成疎所緣緣。答將所慮簡之。意云。夫為所緣緣者。須對能緣慮法所慮。方名所緣緣。今鏡面既非能緣慮法者。即鏡中人影。及外邊人本質。亦不得名所慮法。既闕所慮義者。不成所緣緣。外人又難。若爾者且如第六識。緣空華無體法時有所慮義。應成所緣緣為識。是能緣慮故。答將所託簡之。意云。其意緣無體法時。雖有所慮義。又闕所託義。以空華等無體。不與能緣心。為所託。不妨但成所緣。即不成緣。由是應須四句分別。一有所慮非所託。即徧計妄我法等。是以無體故。但為所慮。不為所託。二有所託非所慮。即鏡水所照人等。是此但有所託。而無所慮。以鏡水等非能慮故。三俱句。即一切所緣緣實相分是。四俱非。即除鏡水等所照外。餘不緣者是(文)。
△次別釋(二)初列。
此體有二一親二疎。
合響 宗鏡第七十卷云。親緣者。是逼附義。近義即如相分親逼附近於見分。更無餘分間隔故。言疎者。是遠義被相分隔故。即本質法是(文)。
△次釋。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至)應知彼是疎所緣緣。
合響 先明親所緣緣。宗鏡第七十卷。引慈恩云。若與能緣者。是見分體。不相離者。即與自證分。體不相離。意云。相分是見分親所緣緣。見分是自證分親所緣緣。皆不離自證分體。此正簡疎所緣緣。本質法。望能緣見分。有相離八識故。此亦簡他人所變相分。及自身八識。各各所變相分。更互相望皆不是親。今唯取自識所變相分名親望能變見分體不相離中間。更無隔礙。方是親義。是見分等。內所慮託者。言見分等者。即等取自證分。及第四分并本智緣如等。此皆成親所緣緣。且如相分。是見分家親所緣緣。見分即自證分親所緣緣。自證分是證自證分親所緣緣。又真如是根本智親所緣緣。又等取心心所緣親相分亦是親所緣緣。內所慮託者。此有二種。一是有為即識所變。名內所慮託二是無為真如體不離識。名所慮託。即如自證緣見分等。竝是此例。又親所緣緣。都有四類。一有親所緣緣。從質及心而變起。即五識緣五塵境。所緣相分是。二有親所緣緣。但從心變不仗質起。即第八識緣。三境相分是。三有親所緣緣。不由心變。亦不由質起。即根本智所證真如是。四有親所緣緣。而非相分。即內二分互相緣是(文)。又若與下次明疎所緣緣。宗鏡又云。疎所緣緣。與能緣心相離法是。謂即他識所變。及自身中別釋所變仗。為本質者是(文)。又宗鏡第七十一卷。合明親疎二緣云。親則挾帶逼附而起。如鉗取物。似日舒光。親照親持。體不相離。疎則變帶仗託附影而起。緣似質之狀。離相分之親。體不相收。內生慮託等(文)。
△三結判。
親所緣緣能緣皆有(至)外所慮託亦得生故。
音義 謂親所緣。與能緣心。決定皆有以離所緣。必不生故。諸心心所。四緣起故。如初卷云。自心內蘊一切皆有。若疎所緣。與能緣心。有無不定。何者或緣過未等境。離却外質。亦得生故。如論初云。自心外蘊。或有或無。
合響 宗鏡第七十卷云。親所緣緣。但是能緣之心。皆有離內所慮託之相分。一切心等。必不行故。今大乘中。若緣無法。不生心也。疎所緣緣。能緣之法。或有或無。以是心外法故。如執實我法。雖無本質。然離彼法。心亦生故(文)。
△次對識歷明(四)初對第八心品(二)初師唯親所緣緣。
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
△次師亦有疎緣。
有義亦定有疎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
△三師疎緣有無不定。
有義二說俱不應理(至)一切位中有無不定。
音義 先斥前非。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變者。為自質者。此斥初家。唯有親緣。不應理也。自種於他無受用理他變為此不應理者。斥次家之非理也。非諸有情種皆等者。有情本來法爾。有五種性別故。應說下。次申正義。自種定無所緣緣。器界與身。[A81]已轉未轉。一切位中。有無不定。
合響 宗鏡第七十卷。引百法云。護法解此第八心及心所。名此品若因若果。疎所緣緣。有無不定。若因中第八識。託他人浮塵器世間境。自變相分緣。即可互受用。有疎所緣義。若是自他緣義。五根及種子。不互變緣。即無疎所緣義也。又有色界。即有浮塵器世間。可互仗托。即有疎所緣緣。若無色界。即無色可仗托故。即無疎所緣緣義也。若自第八識。緣自三境。唯有親所緣緣也。此是因中料簡。若至佛果位中第八識。若緣自境。及緣真如。及緣過未一切無體法時。即無疎所緣緣也。若緣他佛身土。即變影而緣。亦有疎義。即第八識心王。自果位中。疎所緣緣。有無不定。若第八五心所因果位中。皆有疎所緣緣也。為托第八心王三境。為質而緣故(文)。
△二對第七心品。
第七心品未轉依位(至)緣真如等無外質故。
合響 宗鏡云。今言此第七識。有漏位中者。體是俱生任運無力。必仗第八識。以為外質故。自方變影緣故。即定有疎所緣緣。若約無漏時。即疎所緣緣有無不定。若第七根本智相應心品。緣真如。即無疎緣。若後得智緣如。即有疎緣。若是無漏第七。緣過未及無體法。皆無疎所緣緣。問何故有漏第七起執事。須仗託本質起耶。夫是執者。搆畵所生。即不合假於外質而起。答執有二。一有疆思分別計度而起執者。即所托本質。有無不定。如第六識。獨生散意是也。二者有任運起執。即第七識是為第七心心所。是俱生任運。自無力起。要假外質。方自起執也。故知第七無漏位中。疎所緣緣。有無不定(文)。
△三對第六心品。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至)疎所緣緣有無不定。
合響 宗鏡云。於因果位中。皆自在轉。或分別起。或俱生故。緣一切法時。有仗質起。有不仗質起。緣境最廣故。疎所緣緣。有無不定。
△四對前五心品。
前五心品未轉依位(至)緣過未等無外質故。
音義 謂未轉依前五心品行相麤鈍唯緣現在須仗外質。方起內所慮託故。有疎緣[A82]已轉。依位能緣三世。緣過未法。則無外質故。曰此非定有。
合響 宗鏡云。前五轉識因果位中。約諸根互用。亦須仗質而起。定有疎所緣緣。若至果位。有無不定。
△四增上緣(二)初總明(三)初明緣用。
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餘法或順或違。
合響 宗鏡第七十一卷釋云。謂若有法亦是有體。此簡所執。有勝勢用者。謂為勝義。即有為無為。有勝勢用。此用非是與果等用。但不障力。能於餘法者。簡其自體。顯不同前所緣緣故或順或違者顯與順違俱能為緣。與後生異法為緣。非前滅法。謂十因中。前九是順。第十是違。亦是此緣故。問增上緣。約逆順有力無力。都有幾種。答古釋有四種。夫增上緣者。即簡徧計所執。是無體法。須是有體法。得為增上緣。即是依圓二性。皆是有體法。為增上緣義。若無體法。即是我法等。全無體故。從妄執生。非增上緣。一順如水土與青草等順增上緣。六波羅蜜行。與佛果為順增上緣。愛取二支。與五果種子。為順增上緣。二違即如霜雹與青草。作違增上緣。又如智與惑作違增上緣。即一念間智起時。惑便斷。即知一念有二增上。一念正與惑作違增上。便與二空理。作順增上。三有力增上。亦名親增上。如五根發生五識等。四無力增上。即此人五根。望彼人五識。是無力增上。亦名疎增上。如燈焰正生時。一切大地等法。不礙此𦦨生。名疎增上。但取不障礙義邊。名增上緣(文)。
△次明簡取。
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至)為顯諸緣差別相故。
音義 或有問曰。因緣等三。望所生法。亦有增上之義。云何第四獨得其名。釋曰。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餘。為顯四緣差別義故。除彼取餘者。良以四緣之名。有通有別。通名增上。別名因緣等。前三緣者。從別立名。今第四緣。得通名耳。故曰除彼取餘耳。
△三示轉處。
此順違用於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
音義 問前言能於餘法。或順或違。此順違用於幾處轉。釋曰。此順違用於四處轉。望後異法。或生或住等法。四事別故。
△次別釋(三)初標數。
然增上用隨事雖多(至)應知即是二十二根。
音義 辯中邊論。釋增上義云。二十二根。依六事增上義立。謂於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義。命根於住一期相續有增上義。男女二根。於續家族有增上義於能受用善惡業果樂等五根。有增上義。於世間淨信等五根。有增上義。於出世淨未知等三根。有增上義。
合響 瑜伽第五十七卷。問何等是根義。答增上義是根義。問為顯何義。答為顯於彼彼事。彼彼法最勝義(文)。
△次出體(二)初明十九根。
前五色根以本識等(至)及善念等而為自性。
音義 信進二根。即以善位。信勤為體。念定慧三根。即以別境。善念等為體。
合響 瑜伽第五十七卷。問眼根作何等業。答於諸色境。[A83]已見今見當見為業。如是耳根乃至意根。所有作業。如應當知。問男女二根。作何等業。答父母妻子親戚眷屬互相攝受。顯現為業。問命根作何等業。答令諸有情。墮在存活。住持數中為業。問受所攝根。作何等業。答令諸有情。領納一切興盛衰損為業。問信等諸根。作何等業。答能生善趣。及能圓滿涅槃資糧為業(文)。意根總以八識為性者。宗鏡第七十二卷云。唯取同時八識心王。為意根處。以意根處緣得八個識故。若是等無間意。即自為一依。故不取(文)。
補遺 本識等者。等於五根種。此是勝義根故。以本識所變。眼等清淨。四大所成色為性。
△次明後三根(二)初正釋(三)初未知當知根(三)初明位。
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至)能遠資生根本位故。
音義 謂見道位。有十六心。即八忍八智。亦名十六剎那。前十五心。名見道。由見所未曾見諦故。於第十六心。由熏習所曾見故。屬修道攝。今言除後利那者。以修道位。[A84]已知法性。無所未知當知根故。順決擇分善根者。謂加行位義見於後。
合響 會玄記第八卷。引俱舍云。一未知當知根。謂在見道八忍七智。如苦法忍。與疑得俱未知。苦諦名未知。後至智位。必當知故。名未知當知根。如苦忍既爾。餘七忍亦然。中間七智。雖能證知。良由知諦。未徧中間起故。亦名未知當知。於[A85]已知根道。有增上用。見道引修道故名根(文)。此且約小乘釋。後二根亦然。
△次出體。
於此三位信等五根(至)非正善根故多不說。
音義 謂三位中。所有信等九根。即是未知當知體。加行下。或有問曰。雜集論說。加行道時。順決擇分。後於上解脫。希求欲證。愁慼所攝。所以加行等位。亦有憂根。為此根性。何不言耶。釋意可知。
合響 瑜伽第五十七卷云。憂根雖道所依。非道攝故。此中不取(文)。
△三簡別(二)初傍修菩薩。
前三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
音義 三無色者。謂空無邊處。至無所有處。傍修得者。決擇分善。在四靜慮。有勝見道菩薩。兼修上定故。三無色。亦有此根。
△次迴心二乘。
或二乘位迴趣大者(至)但說地前以時促故。
合響 地前亦起者。二乘極果。生空無漏。對菩薩。言位齊八地。若迴趣大乘。求證法空。其位僅在資糧。故言地前。亦起九地下釋疑。問彼二乘[A86]已斷三界九地下。八十一品思惑。證入生空無漏。則[A87]已有具知根。何以猶有未知當知根耶。釋曰。二乘則爾。若望菩薩。則九地所攝。生空無漏。與彼法空無漏。皆是未知當知根攝故。何者以二乘期心。唯欲斷煩惱障。證生空故。三根亦單。約生空說。菩薩期心。要具斷二障。證二空故。三根亦雙約生法二空說。今迴趣菩薩。於生空雖是具知。於法空猶屬未知故。地前亦起。又問。據此則菩薩於見道位。亦有此根。何故不說。答意云。時促者。以見道位。唯有十五心故。
△次[A88]已知根。
始從見道最後剎那(至)非正善根故多不說。
音義 金剛喻定。通大小乘。一二乘位。那含後心。為斷最後有頂九品。俱生煩惱。得起此定。二菩薩位。此有二種。一遠行地滿心為永伏三界。俱生一切煩惱。亦起此定二法。雲地後心。為永斷一切煩惱種子。及最後一分所知障故。亦起此定。今文中意通此三種。未離欲下。釋妨意如前解。
合響 會玄記引俱舍云。二[A89]已知根。從道類智[A90]已去。乃至金剛喻定。皆修道。上下八諦。總[A91]已知。竟無未曾知。但為斷除迷事煩惱貪嗔癡慢四隨眠故。於四諦境。復數起智知名為[A92]已知。於具知道。有增上用。引無學故名根(文)。
△三具知根。
諸無學位無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
音義 二乘無學。於生空理。究盡無餘得具知名大乘無學。若八地[A93]已上。諸菩薩等。具證人空分得法空。若佛位者。二障永盡。具證二空所顯真如。所以三乘極果。皆是具知根耳。
合響 會玄記。引俱舍云。三具知根。在無學道。謂盡智無生智。作知[A94]己已知之解故。名為知。有此知者。名為具知。於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脫心。若解脫。方證涅槃。故名為根(文)。
△次簡非。
有頂雖有遊觀無漏而不明利非後三根。
音義 問曰入滅盡定。依有頂。遊觀無漏。前無色既云有無漏根。何獨有頂非無漏攝。釋曰。不明利故。非後三根者。良以第八非非想定。雖止觀竝行。將入滅盡。必依此定。遊觀無漏。然意偏在於定。慧不明利。是以非後三根之所攝耳故。瑜伽云。問非想非非想處地。幾根可得。答曰有八。言八者。即是命意捨三根。及信等五根。非後三故。
△三結廣。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諸餘門義如論應知。
音義 諸餘門義如論應知者。謂二十二根。業用假實。至界繫等。餘門分別。竝如瑜伽第五十七卷中。廣明茲不繁贅。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卷第七
音釋
(丁聊切。音貂。刻也)。
鏤(郎豆切。音漏。雕刻也)。
歘(呼骨切。音忽)。
癰(於容切。音雍。癰疽)。
殞(羽敏初。音允。歿也)。
眩(音衒。目無常主也)。
瞖(音意。眼疾目瞖也)。
蠅(音英。蒼蠅也)。
甎(音專)。
瞖(音意)。
鉗(音拑。以鐵束物也)。
促(音蔟短也)。
贅(追去聲)。
校注
[0665001] 卷七之二 [0672001] 卷七之三 [0677001] 等疑第 [0680001] 卷七之四【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1 冊 No. 826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五不定心所(三)初結前問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