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卷第五〔龍躬〕

△次例藏識明受俱(二)初徵

此染污意何受相應

補遺 前初能變識別立受俱門今不別立故徵問

△次釋(三)初師喜受俱

有義此俱唯有喜受恒內執我生喜愛故

△次師四受俱(二)初斥前非

有義不然應許喜受乃至有頂違聖言故

音義 瑜伽論說喜受只通二禪第七識徧三界若喜受俱應許喜受隨第七通至有頂則違聖言

△次申[A1]己義

應說此意四受相應(至)緣唯捨地善業果故

音義 此師釋意通具四受謂隨所緣界地果報不同故

△三師捨受俱

有義彼說亦不應理(至)故此相應唯有捨受

音義 變異受者謂憂喜樂三變易不定故謂此末那唯緣內我恒無轉易故不應與變異受相應又此下次以頌不別說顯定與藏識是同唯有捨受

△次[A2]已轉依

未轉依位與前所說(至)恒於所緣平等轉故

音義 先明未轉依位與十八心所俱起[A3]已如前說今次明轉依位心所有二十一如第八識[A4]已轉依者舉例明也謂第八於未轉依位唯五心所[A5]已轉依位亦有二十一心所俱故唯捨下次明受俱轉依心所既同第八亦應與彼轉依第八同是捨受任運而轉以彼證得十種平等性故恒於所緣平等轉故

△七三性門(二)初問答總標

末那心所何性所攝有覆無記所攝非餘

音義 先問有覆下舉頌答謂唯是有覆無記性攝非餘三性也

△次正釋頌義(二)初未轉依

此意相應四煩惱等(至)任運轉故亦無記攝

合響 先正釋聖道即聖慧眼自心即真實義如上下例明根隨煩惱通染二性今云唯有覆無記者何也例云如上二界諸煩惱等而由定力之所攝藏不起現行是無記攝此意相應煩惱由所依識極微細故唯是俱生任運轉故故此亦是無記性攝開蒙問唯有覆答有四惑覆故是有覆有覆義如三性門問既四惑俱何不成惡答四惑非是唯不善性第七又無強思計度所以不成不善性也

△次[A6]已轉依

[A7]已轉依唯是善性

△八界繫門(二)初問答總標

末那心所何地繫耶隨彼所生彼地所繫

補遺 先問隨彼下舉頌義答地謂三界九地初彼字指藏識次彼字謂界地

△次正釋頌義(二)初未轉依

謂生欲界現行末那(至)之所繫縛名被所繫

補遺 釋中有三義初約自地藏識明所生所繫謂生欲界有情所有現行末那王所即欲界繫乃至生於有頂即有頂繫云何知然末那王所任運恒緣自地藏識執為內我非緣他地執為我故若起下次約彼地藏識明所生所繫此中異熟藏識二名雙舉者何也若約當地異熟果報[A8]已具故唯就末那執藏邊說單舉藏識若言彼地異熟未就約當起彼地邊說故藏識異熟二名雙舉謂在欲界有情若起上界彼地酬先引業異熟藏識現在前者名生彼地此染污末那緣彼藏識執為內我即繫屬彼名彼所繫前二彼字謂界地後三彼字指藏識或謂下又一解約彼地煩惱明所繫謂生欲界現行末那相應心所即為欲界諸煩惱等之所繫縛乃至有頂應知亦然名彼所繫

△次[A9]已轉依

[A10]已轉依即非所繫

補遺 轉依位中煩惱[A11]已滅亦不執我故非所繫

△九伏斷門(二)初問答總標

此染污意無始相續(至)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音義 先問阿羅漢下舉頌答

△次正釋頌義(二)初別明無染污意(三)初總明

阿羅漢者總顯三乘(至)俱暫伏滅故說無有

音義 先明三乘無學此染污意現種永斷名無次明有學滅定出世道中暫伏名無滅定出世道即有學位所修定慧也

△次別釋(二)初明有學暫伏滅(二)初住定道暫伏滅(二)初出世道

謂染污意無始時來(至)俱無漏故名出世道

音義 先示末那微細俱生必無漏道方能伏滅真無我解者見道生空根本智智能破我違此染意是彼等流者謂後得智是彼真無我解等流是故亦與染意相違真無我下結會頌文此之二智俱名出世道也

△次滅盡定

滅定既是聖道等流極寂靜故此亦非有

補遺 滅盡定由無漏後得智而入故是聖道等流染意不行最極寂靜故亦非有

△次出定道復現行

由未永斷此種子故(至)此復現行乃至未滅

音義 謂正在定道雖暫伏滅由未斷種子故從二位起[A12]已猶復現行乃至未滅[A13]已還仍相續轉

△次明無學永斷滅(二)初正明無學位

然此染意相應煩惱(至)故無學位永不復起

補遺 先明斷相斷相有三一見所斷二修所斷三非所斷若分別煩惱見道所斷無漏善法不通見修二斷是非所斷此染意相應煩惱是俱生故是染污故意顯是修所斷非餘二斷也極微細下明斷之分齊言有頂地下下煩惱者此約六識中俱生煩惱三界總有九地每地各九品合有八十一品煩惱自麤至細次第別斷有頂下下品正當第八十一品極微細故直至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斷此染意相應俱生亦極微細所有種子與彼有頂地六識俱生煩惱一時頓斷何者彼此煩惱勢力齊等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同彼頓斷此種成阿羅漢故三乘無學永不復起金剛喻定現前者聲聞那含後心緣覺將證果時菩薩法雲地後心開蒙云第七我執三乘見後或行不行大乘八地後永不行我執種子直至三乘金剛心斷

△次例明迴趣者

二乘無學迴趣大乘(至)應義等故不別說之

音義 問三乘無學永害染意[A14]已如上說然有一類二乘[A15]已證無學迴心趣向大菩提者實是菩薩[A16]已永害此意何不言之釋云二乘迴心雖是菩薩以應供等三義同故亦名阿羅漢故不別說

△次通明染淨意有無(二)初安慧明三位染淨俱無

此中有義末那唯有(至)又說為識雜染依故

補遺 此師釋意唯有煩惱障相應染末那反顯不許有淨末那聖教下證成染淨俱無初一句證成三位無淨末那次二句反證三位無染末那為識雜染依者謂此染污末那為六識雜染依止故攝論云此識是餘煩惱識依止此煩惱識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污開蒙問安憑何說無淨七答由說七唯人執對法等說三位無故顯揚不說淨位有故攝論不說有淨依故憑此教理三位無體

△次護法明三位無染有淨(二)初斥前非(二)初標違教理

有義彼說教理相違(至)定有俱生不共依故

補遺 此就標章中略示違教理初句總斥出世下別明先明違教經即解脫經宗鏡問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有二義一名不必如義彼無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審思量無我相故亦名末那顯通無漏即知此名非唯有漏(文)執無淨意豈非違教無染下次明違理無染意識即淨第六也不共依謂意根即淨末那為淨第六俱生不共依故量云無染意識是有法淨末那為俱有依宗定有俱生不共依故因如有染時意識喻執無淨意豈不違理開蒙問護憑何教[A17]卻說淨七答解脫經說出世末那故知有淨護難安曰汝說三位無第七識彼時第六應無所依安質曰對法何說三位無七護會曰說無染七名無第七非無淨七安難曰教明說無何理敢違護例云如說四位無阿賴耶非無八體七亦應爾

△次釋違教理(二)初違聖教(三)初違瑜伽

論說藏識決定恒與(至)爾時藏識定二俱轉

音義 先引文若住下次以論意顯滅定聖道二位有淨第七謂住滅定[A18]已滅前六不恒行心心所及第七恒行心心所染污一分若無出世末那爾時藏識應無識俱便非恒定一識俱轉如何論說藏識決定一識俱轉謂末那耶住聖道時必以意識作無漏觀故起無漏淨第六時若無淨第七爾時藏識應唯一意識俱如何論言意識起時爾時藏識則二俱轉所謂意識及於末那

△次違顯揚

顯揚論說末那恒與(至)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音義 先引文彼論具云意者謂從阿賴耶種子所生還緣彼識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或翻彼相應於一切時恃舉為行或平等行與彼俱轉了別為性故知下結示通染淨謂彼論言四煩惱相應者即有覆無記人我見相應染污末那或翻相應我慢恃舉為行俱轉者即無覆淨無記法我見相應末那或平等行俱轉者即善淨無漏平等智相應末那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三違本論

若由論說阿羅漢位(至)彼既不爾此云何然

音義 謂若言本論頌說阿羅漢位無染意故便無第七亦應由頌言阿羅漢位捨藏識便無第八淨識彼既不云非無第八無垢識體此云何言無出世末那故知頌言三位無者依染意說非無淨體

△次違正理(四)初平等智無依

又諸論言轉第七識(至)許佛恒行如鏡智故

音義 先引文彼如下釋先順明餘智謂成所作等三智此識下反難識是所依智是能依不可下遮計若謂平等智依六轉識則所依六識既有間斷能依平智亦應間斷理則不然何者論許諸佛恒行平等性智如圓鏡智無間斷故量云平等智是有法定有所依相應淨識宗因云非離所依有能依故喻如餘三智又量云平等智是有法不可說依六轉宗因云許佛恒行故喻如鏡智初量真能立次量真能破

△二第八識無依

又無學位若無第七識(至)然必有此依如餘識性故

音義 量云無學位第八識有俱有依是識性故如餘識喻

△三法我見無依

又如未證補特伽羅(至)彼未證得法無我故

音義 先舉人我執亦應下例有法我執此識下反顯有第七謂恒行法我執所依識者即是第七此識若無彼依何識不可說依第八識何者法我見即慧八無慧故彼非所依由此下勸信謂彼但執聖教皆言三位無者唯無煩惱所依末那耳應信三位不無所知障相應末那彼未證得法無我故

△四第六識無依

又諸論中以五同法(至)五恒有依六亦應爾

補遺 先順明意識有依顯有第七五同法者謂以前五識為第六識同法喻也量云第六意識是有法定有俱生不共依宗極成六識隨一攝故因同喻如眼等五識謂眼識依眼根乃至身識依身根此正以五同法證有第七為第六識依第七即第六意根也聖道下次反顯第六無依宗因有失謂二乘聖道滅定無學起觀智時若無淨七為第六依則宗上有能別不極成失何者若聖道起時但有第六相應生空觀智而無第七為第六俱有依則後陳宗法非極成矣能別即後陳宗法正指第七識言又因中犯共不定過何者為極成六識隨一攝故因五識定有所依而第六於無漏位中不定有依反被外人出過云為等六如前五一切時中定有所依而成就第六有依之宗乎為前五如無漏第六亦無有依而成就前五無依之宗乎有依無依皆共此因是犯共不定故若謂五根是第六意根同法喻者量云第六意根是有法為第六意識俱生不共依宗極成六根隨一攝故因同喻如五根第六意根即第七末那故以同法五根證有第七為第六依若無第七宗有所別不極成失前陳有法為所別正指第七不許有淨七前陳有法非極成矣又因中犯所依不成過以前陳無第七為第六所依故七既非有六何所依釋中同法雖分根識二義俱善不妨並出或應二句例難六既無依五亦應爾五恒二句順成五依恒有六亦應然

△次申正義(二)初明無染有淨

是故定有無染污意(至)非無第八此亦應爾

補遺 言彼無有者依染意說此結會頌文之義如說下舉例證有

△次明染淨差別(二)初通明染淨末那略有三種(二)初標

此意差別略有三種(至)三平等性智相應

△次釋(三)初人我見相應末那

初通一切異生相續(至)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音義 人我見相應末那一切異生恒時相續二乘下明間起一類菩薩謂漸悟者二乘有學及第七地[A19]已前漸悟菩薩於無漏心位則不現起若於有漏心位彼末那緣藏識起人我見開蒙云人我見相應位一切有漏皆是此位轉成無漏便非此位

△次法我見相應末那

次通一切異生聲聞(至)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音義 法我見相應末那一切異生聲聞獨覺彼未證得法無我故恒時相續一切下明間起謂大乘八地[A20]已上不分漸頓一切菩薩於法空智果現前位則不現起若於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意緣異熟識起法我見(八地[A21]已上[A22]已捨藏識故彼第七唯緣異熟)

△三平等智相應末那

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至)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音義 平等性智相應末那一切如來永斷二障究竟二空故恒相續菩薩下明間起若菩薩於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則不現起於法空智現前位彼意緣無垢異熟識起平等性智無垢異熟者以平智起時所緣第八暫有思量無我相故觀起執亡故名無垢金剛道前異熟未空仍名異熟故云無垢異熟

補遺 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者等於何法宗鏡云第七因中有漏唯緣我境無漏緣第八及真如果上許緣一切法故

△次別明我法二執相應末那(三)初明見所依(二)初明我見依法執

補特伽羅我見起位(至)如夜迷杌等方謂人等故

音義 宗鏡云此顯初位必帶後位以初短故人我起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如人夜行先迷枝杌方謂人等杌喻法執人喻我執

合響 開蒙問何故二執[A23]卻得俱起答我執必依法執起故所以俱生問其理如何答以先執法為實有後方執有作受等用(宗鏡云法我有自性勝用等人我有主宰作者等)故須同時又云我法二執誰寬誰狹答法寬我狹問為甚如此答迷人必迷其法迷法未必迷人問何以故答能持自體皆名為法有常一用方名為人

△次明二見依一慧

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至)不相違故此亦應然

音義 問我法二見其用各別云何俱起不相違耶答我法二見用雖有別其體無殊同依一慧故不相違例如眼識體一俱時而有了別青黃等多用乃至身識體一而有了別冷煖等多用同依一識不相違故

△次明二執伏斷(二)初通明三乘起滅(二)初我執伏位唯起法執

二乘有學聖道滅定(至)起法執我執[A24]已伏故

音義 我執伏位有三類文中先分列三類末後皆唯二句總收結成一二乘於有學位中聖道滅定現在前時唯起法執我執[A25]已伏定慧起時障治相違二頓悟菩薩於十地修道位中唯起法執我執[A26]已頓伏故三有學漸悟菩薩於初地至第七地有學位中彼皆生空智果現在前亦唯起法執我執[A27]已伏故

△次我執斷位亦起法執

二乘無學及此漸悟(至)亦唯起法執我執[A28]已斷故

音義 此我執斷位唯有二類謂二乘無學唯起法執我執[A29]已斷故迴心向大漸悟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時亦唯起法執我執[A30]已斷故

△次別明菩薩起滅(二)初正釋

八地以上一切菩薩(至)猶起法執不相違故

音義 此別明深位菩薩起法執一切者若頓若漸菩薩我執皆永不行或[A31]已下釋不行義漸則永斷不行頓則永伏不行若法智不現法執猶起問法空智果雖不現前生空智現前智生執盡云何猶起釋云生空智與法執不相主對故不相違

△次引證

如有經說八地以上(至)不爾煩惱亦應在故

音義 先引文此所下次釋意所知障即法執以煩惱障依所知障起煩惱雖不現行所知猶在故云唯有所知障在然是現非種此證八地[A32]已上所起法執是現行非種子不爾者設謂深位菩薩是種非現則煩惱障亦應說在何也以煩惱種亦未斷故

△三判屬法執末那(二)初約大小乘通判二性

法執俱意於二乘等(至)名無覆不障彼智故

音義 此法我見相應末那於二乘人俱斷煩惱不求法空所有法執俱意不障彼生空智故不名為染唯是無覆無記所攝菩薩反是所有法執俱意障彼法空智故亦名為染由此亦名有覆無記

△次立比量判屬異熟生

是異熟生攝從異熟識(至)餘不攝者皆入此攝

音義 謂此法執俱意雖隨第八所生所繫然是異熟生攝非異熟果何者從異熟識恒時生故此名下舉例明謂異熟果名局異熟生名通如增上緣餘三緣之所不攝者皆增上攝此名亦爾於真異熟果所不攝者皆異熟生攝故量云異熟生是有法餘不攝者皆入此攝宗因云此名通故喻如增上緣

△次證有第七(三)初問答總標

云何應知此第七識(至)聖教正理為定量故

音義 小乘謂但是第六識入過去名意無別七體故為此問

△次教理別明(二)初引教(二)初正引(四)初泛引大乘證三名(三)初引經

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至)了別名識是三別義

音義 古疏釋云此上總解為小乘謂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在是識種種分別然無別體今引經證

△次釋義

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至)麤動間斷了別轉故

音義 清涼釋云謂為一切現行所熏是集諸法種現法為依種子為因能生一切云起諸法故緣藏識等者因中有漏唯緣我境因中無漏緣於第八及緣真如果上許緣一切故論云等麤動者易了名麤轉易名動不續名間各有所緣故得別名又云若集起以解心第八獨名心若積集以解心八識皆名心若思量以解意第七獨名意若以等無間緣以解意八識皆名意若以了別別境以解識前六獨名識謂了差別六塵境故若了別以解識八識皆名識即別釋之義廣如彼釋

△三證成

如入楞伽伽他中說(至)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

△二通引大乘證第七

又大乘經處處別說有第七識故此別有

補遺 處處別說有第七識非謂第六入過去名為意也故此別有者正答前離眼等識有別自體之問

△三指前比量證至教

諸大乘經是至教量前[A33]已廣說故不重成

音義 謂前初能變中[A34]已引聖教及立比量證大乘經極成此中故不重說

△四重引解脫證第七

解脫經中亦別說有(至)過去未來無自性故

音義 先引頌文次彼經自釋頌言先釋前二句對治下釋第三句爾時下釋第四句無自性者此諸煩惱無實自體非今現無本來常寂但於迷時妄謂有悟後始知空耳

△次指廣

如是等教諸部皆有恐厭廣文故不繁述

△次顯理(三)初結前起後

[A35]已引聖教當顯正理

△次顯示正理(六)初恒行無明(二)初引經證有

謂契經說不共無明(至)若無此識彼應非有

補遺 此引經說不共無明證有第七無明為能依第七為所依此以能依顯所依若無二句反顯經說不共無明由依第七而有若無此識所說無明彼應非有非離所依有能依故

△次依經釋義(三)初正釋恒行(二)初釋(二)初順釋(三)初正釋

謂諸異生於一切分(至)覆真實義障聖慧眼

音義 一切分者謂善惡昇沉定散五趣等位覆真實義者謂二空所顯真如之理為此所覆而不發明障聖慧眼者真無漏道清淨慧眼為此所障而不開明

合響 宗鏡第五十二卷云今說不共者謂此微細常行行相難知覆無我理蔽無漏智名覆蔽真實真實有二義一無我理二無漏見義亦有二一境義謂見分境二義理謂真如理(文)

△次引證

如伽他說真義心當生(至)一切分謂不共無明

音義 此頌即攝大乘本論彼論釋初二句云謂能障礙真實義見彼若現有此不生故意明能照真理無分別智方當生時為彼所障而不生故釋次二句云是善不善無記位中常隨轉故意明一切異生於善等三性位中此不共無明俱行而不捨也

△三結示

是故契經說異生類(至)酔纏心曾無醒覺

合響 宗鏡第五十二卷云謂無明是闇義七俱無明恒行不斷是長闇義由長闇故名為長夜唯此無明為長夜體餘法皆無長夜之義唯此獨有故名不共除此[A36]已外餘法有一類長相續義而無闇義或有一類雖有闇義而無長相續義應作四句分別一者有是長而非是夜如七俱貪等三二者有是夜而非長如前六識相應無明三是長亦是夜七俱無明是四者非長非夜前六識除無明取餘貪等(文)無明所盲即障聖慧眼醉纏心即覆真實義

△次反顯

若異生位有暫不起(至)有行不行不應理故

補遺 謂異生位有暫時一念不起此無明時便與聖教相違以此迷理不共無明念念執第八識為自內我無有一息間斷謂此無明有行與不行不應理故

△次結

此依六識皆不得(至)許有末那便無此失

音義 若不信有此染污第七依何識說恒行不共無明若言依六轉識皆不得成何者若以所依六識言六識間斷無明亦應間斷若以能依無明言無明恒染六識亦應恒染許有末那便無二失

[1]次料簡不共(二)初問

染意恒與四惑相應此俱無明何名不共

音義 此染第七恒與四惑相應無明起時與三共轉何以無明獨名不共

△次答(三)初師謂無明是根本名不共

有義此俱我見慢愛非根本煩惱名不共何失

音義 此師謂意俱無明是根本惑見慢愛三非根本攝雖四俱起三非同類是故無明獨名不共

△次師謂無明是主義名不共(二)初斥前非

有義彼說理教相違(至)與四煩惱恒相應故

音義 初句總斥純隨下出所由謂此三既非根本煩惱純隨煩惱中何不說之此三是十根本攝故處處皆說染意與四惑俱何獨此三非根本惑

△次申[A37]己義(二)初立義

應說四中無明是主(至)曾不省察癡增上故

音義 宗鏡第五十二卷云主是自在義為因依義與彼為依故名不共何故無明名為不共謂從無始際顯長夜常起恒內明一切時不了空理曾不省察彰恒執我無循反時此意總顯癡主自在義

△次釋難(二)初難

此俱見等應名相應

音義 問意云癡既增上是主名為不共見慢愛三非增上非主應名相應煩惱耶

△次釋

若為主時應名不共如無明故許亦無失

音義 答意云此俱見等若為主時應亦名不共謂流轉生死貪愛為主障於聖道見慢為主例如無明許亦無失

△三師謂恒行唯七有名不共(二)初立義

有義此癡名不共者如不共佛法唯此識有故

音義 無明名為不共者唯此第七識有餘識所無如十八不共佛法唯如來有餘人所無故名不共

△次釋難(二)初釋餘識應例難(二)初難

若爾餘識相應煩惱此識中無應名不共

音義 難意云此俱無明餘識所無名不共者餘識相應之惑此識中無亦應名不共耶

△次釋

依殊勝義立不共名(至)唯此識有故名不共

音義 先直答謂此無明名不共者依殊勝立非謂此有彼無名不共謂第下轉釋此俱無明無始恒行障真實理及無漏智如是殊勝業用此有餘無故名不共

△次釋餘三應例難(二)初難

既爾此俱三亦應名不共

音義 難意謂此俱無明恒障理智餘識所無名不共者此俱見慢愛三勝用亦然亦應名不共耶

△次釋

無明是主獨得此名(至)對餘癡故且說無明

音義 無明是主者攝論釋此見慢愛三皆用無明而為因故謂由癡是見等三中之主獨得此名餘若為主(躭著高舉執我為主之時)亦名不共然今為對餘識俱癡顯此勝用且說無明不言餘三耳

合響 宗鏡第五十二卷云以主是不共義不共即獨一義此七俱無明不但不與餘識共兼亦不與自聚貪等三共謂雖與同聚貪等俱起而貪等無長夜闇義貪等以染著等為義此以長闇為義與彼不同故名不共(文)

△三結判不共(二)初約識判(二)初正判

不共無明總有二種(至)獨行不共此識非有

合響 宗鏡第五十二卷云一恒行不共者此識俱是今此所論餘識無也二獨行不共者不與忿等相應起故名為獨行或不與餘俱起無明獨迷諦理此識非有此以第七恒時迷闇名不共六識中無者無恒時義但有獨起之義名為不共問恒行不共無明相應有幾種義答有四義古德云一是主者謂前六識無明是客有間斷故第七無明是主無間斷故二恒行者有漏位中常起現行不間斷故名恒行三不共者不同第六識獨頭名不共第六不共但不與餘九煩惱同起名為不共若第七名不共者障無漏法勝故又恒行不間斷故四前六識通三性心時此識無明皆起現行謂前六識善性心時於施等不能忘相者皆是第七恒行不共無明內執我令六識等行施時不能達三輪體空

補遺 餘識所無攝論云謂能障礙真智生愚此於五識無容說有是處無有能對治故若處有能治此處有所治非五識中有彼能治於此見道不生起故非於不染意識中有由彼此應成染性故亦非染污意識中有與餘煩惱共相應時不共無明名不成故若立意識由彼煩惱成染污者即應畢竟成染污性諸施等心應不成善彼煩惱相恒相應故若說善心俱轉有彼煩惱是即一向與彼相應餘不得有此染污意識引生對治不應道理若說染污意俱有別善心能引對治能治生故所治即滅應正道理故曰餘識所無

△次引證

故瑜伽說無明有二(至)非貪等俱者名獨行無明

音義 瑜伽第五十八卷云又此無明總有二種一者煩惱相應無明二獨行無明非無愚癡而起諸惑是故貪等餘惑相應所有無明名煩惱相應無明若無貪等諸煩惱纏但於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揀擇覆障纏褁闇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

△次約斷判(二)初約二斷別判獨行不共

是主獨行唯見所斷(至)忿等皆通見所斷故

音義 釋獨行有是主非主二義兼判見修二道所斷是主者力用麤猛能生餘惑發惡業故顯是分別故見所斷何以知之如經言有學[A38]已斷不共無明不造新業故知是主是見所斷非主者行相微細無力引生餘惑不發業故顯是俱生故修所斷亦修斷者意兼見所斷故忿等皆通見所斷者意明忿等小隨各自為主故皆見道所斷今非主獨行既與彼俱起故亦通見所斷

合響 開蒙問何名是主獨行答不與忿等小十俱者名為是主問何以故答忿等十法自類不俱各自為主此之無明既然不與是主者俱獨自行時自便為主是故名為是主獨行問何名非主獨行答與忿等俱名為非主問此之無明各何時斷答是主獨行唯見所斷非主無明通見修斷

△次約五部通判二種不共

恒行不共餘部所無獨行不共此彼俱有

合響 准俱舍論見修二斷分為五部見四諦所斷各為一部修唯一部(部者分也類也根本十惑各由迷於諦理而起故各有部分一一諦下各起多惑故部類不同)今云餘部即見四部此即修部彼即餘部謂恒行不共唯修所斷故云餘部所無獨行不共通見修斷故言此彼皆有

△二意法為緣(二)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眼色為緣(至)若無此識彼意非有

音義 宗鏡第五十二卷云眼根色境為二緣引生眼識乃至意根法塵為二緣引生意識若無第七識者即應第六識唯有法塵為緣應無所依根緣既有俱有根者明知即是第七識與第六識為俱有根(文)此證成斥無第七

△次釋成經義(三)初以前五例第六識應有依

謂如五識必有眼等(至)此識若無彼依寧有

音義 例如眼等五識是六轉識中攝必有眼等五根為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意識既是六識中攝理應許有如是所依彼依即是第七識此識若無彼依寧有

補遺 五根為五識依有三義一者增上由根發識故二者不共眼識自依眼根不與耳識等共故三者俱有眼正見時識正了別同一剎那無前後故餘耳等亦然故云增上不共俱有所依

△次遮小乘肉團心為第六依

不可說色為彼所依(至)隨念計度二分別故

音義 宗鏡第五十二卷謂小乘云我宗取肉團與第六為依何要別執有第七識耶論主破云亦不可說第六依於色故(肉團是色法故)第六必依意有說意非是色故又說第六有三分別隨念計度自性分別故若許第六依色而住者即同前五無隨念計度二種分別矣

△三遮小乘根先識後為所依

亦不可說五識無有(至)如心心所決定俱時

音義 宗鏡小乘救云我宗五識根先識後故即前念五根發後念五識論主破云俱有依者如芽依種起芽種俱時影藉身生身影同有識依根發理必同時無前念根發後念識故既若五識有俱有根將證第六亦須有俱有根即第七識也

△三立量結顯

由此理趣極成意識(至)極成六識隨一攝故

音義 顯自名處者謂依眼之識名為眼識乃至依意之識名為意識即顯自名之內六處等無間不攝者非等無間意根之所攝增上生者謂根是識之增上生緣隨一攝者謂於六中隨一所攝量云極成意識是有法必有下宗極成六識一攝故因如眼等識喻

△三思量名意(二)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思量名意若無此識彼應非有

△次釋成經義(二)初正釋(二)初遮第六等無間名意

謂若意識現在前時(至)既爾如何說名為意

合響 宗鏡第五十二卷小乘云但是第六等無間名思量意何要別說第七為思量意耶論主破云且如第六意識現在前時前念等無間意[A39]已滅無體如何有思量用名意耶

△次遮假說名意(二)初遮假說

若謂假說理亦不然無正思量假依何立

音義 恐彼計云思量名意者應知假說非實有體破云假名為意由正思量無正思量假依何立

△次遮曾有思量

若謂現在曾有思量爾時名識寧說為意

音義 救云意識現在曾有思量今雖[A40]已滅得名為意何要別說第七為思量意耶故破云第六意識若居現在時雖有思量爾時名識不名意故要待過去方名為意此以小乘計現在名識過去名意故

△次結示

故知別有第七末那(至)[A41]已滅依此假立意名

音義 故知須信有第七識以具思量名意故若等無間意依此假立得名意耳

△四無心定別(二)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無想滅定染意若無彼應無別

△次釋成經義(二)初正釋(二)初明無第七二定無別

謂彼二定俱滅六識(至)一有一無彼二何別

音義 謂彼滅盡無想二定俱滅六識及彼相應心所體數無異體即心體數即心所前六王所二定俱滅故曰無異若無下意顯滅定無染意無想有染意故二定有異若無第七二定一有一無彼二何別

△次遮二定別有差別因

若謂加行界地依等(至)此若無者彼因亦無

音義 彼救云二定別者由加行等有差別故何關第七識耶集論謂此二定有五差別一所依二自體三假立四作意五界地此中加行即彼第四作意界地如名依等者依即所依等餘二種理亦下破差別因由此有者謂由有此第七識故成五差別若出離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為首立無想名此定唯屬第四靜慮若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及恒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雖屬有頂而無漏攝此即加行界地之差別所依別者滅定是佛弟子依正教說力起故無想由諸外道依邪教說力起故餘二可知此五差別皆因意有

補遺 自體別者無想定體屬有漏滅盡定體屬無漏假立別者依有覆第七緣無想第八為真解脫處假立無想定依無覆第七緣異熟識以為無我假立滅盡定

△次結示

是故定應別有此意

△五無想天染(二)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無想有情(至)若無此識彼應無染

△次釋成經義(二)初正釋(二)初明無意無想非染

謂彼長時無六轉識(至)便非聖賢同所訶厭

音義 異生我執唯於六七識中有彼天長時無六轉識若不許彼有染污意一期生中應無我執曾不見有具縛凡夫一期生中都無我執彼天長時既無我執應如涅槃清淨無漏便非聖賢同所訶厭

△次明無意展轉有過

初後有故無如是失(至)餘法受熏[A42]已辯非理

音義 謂彼救云彼天六識及彼心所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初後半劫有第六識起我執故無如是失(意謂有第六識起我執故即是彼天之染何定要有第七識)中間下破云初後雖有中間四百四十九劫無故有過去來下復救云過去未來有我執故無如是失彼非下破云過去未來非現非常如空華等現常無故有過所得下重斥非理所得無者謂彼有情於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得彼天異熟染污末那即緣彼執我依之麤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中假立無想報若無此識彼天異熟則不應有所得無想異熟既無能得無想有情亦無恐彼救云無想異熟是不相應行豈非是有不相應行依色心分位假立不是實有[A43]已遮破藏識無者謂有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攝藏一切染淨品法令不失故因斯以立阿賴耶名無此執藏彼識非有既無執藏染淨諸法熏習亦無何者餘法受熏前文[A44]已辯理非有故

△次結示

故應別有染污末那(至)由斯賢聖同訶厭彼

音義 宗鏡云有第七於彼起我執是異生故出定[A45]已後復沉生死起諸煩惱聖賢訶彼若無第七不應訶彼無過失果

△六三性心染(二)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異生善染(至)若無此識彼不應有

△次釋成經義(二)初正釋(二)初約相縛釋(二)初釋

謂異生類三性心時(至)所起施等不能亡相

音義 謂異生類善染無記三性心時前六轉識雖外起善惡及不動業而第七相續執我由內恒執我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善業不了體空執取於相

△次證(三)初引文

故瑜伽說染污末那(至)末那滅[A46]已相縛解脫

音義 論意云染污末那徧為前六染識依止彼若未滅令六識中相縛見縛不得解脫染污滅[A47]方得解脫相即相分了別即見分

△次釋義

言相縛者謂於境相(至)不得自在故名相縛

音義 相縛者謂由染意恒執我故令六轉識於所緣依他境上不能了達非有非無緣生如幻事等由斯為彼見相二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縛

△三重證

依如是義有伽他言(至)未滅時識縛終不脫

△次約成漏釋(二)初簡六識等不能成漏(四)初簡煩惱

又善無覆無記心時(至)勿由他解成無漏故

音義 又善及無覆無記心時若無第七恒起我執則彼善等應非有漏何者自相續六識中所有煩惱與彼善等不俱起故自相續者謂後念眼識續前念眼識等設彼救云現在煩惱雖不與善等俱而由過未煩惱故成有漏破云去來緣縛理非有故他惑者謂他人煩惱如施者之心雖善由受者心中有惑故令施心成於有漏他解謂他人無漏淨解意謂非由他受者煩惱能令我施者善心成漏若爾設受者是無漏淨田亦能令我施者有漏心成無漏耶故知善無記成有漏者由第七內恒執我故耳

△二簡隨眠

又不可說別有隨眠(至)彼非實有[A48]已極成故

音義 恐彼轉計云別有一法名曰隨眠異心心所是不相應行蘊所攝於善等時現相續起由斯善等成有漏法故先云又不可說等隨眠非實[A49]已極成故如第二卷中明

△三簡漏種

亦不可說從有漏種(至)勿學無漏心亦成有漏故

音義 又恐彼轉救云善等有漏由從有漏種生成於有漏故復遮云亦不可說等何者彼種先無因可成有漏故意謂有漏成種必由第七識執我與善等現行俱熏成漏種若無第七彼種先無有因成有漏種何得從漏種生有漏法耶非由下復舉例破謂非由漏種令現行善等成有漏法勿學無漏心亦成有漏何者以彼有學位中猶有有漏種在學無漏心即有漏位中所現起無漏心也

△四簡染引

雖由煩惱引施等業(至)彼復如何得成有漏

音義 又彼計云善等心時雖非惑俱而由此前煩惱引起故施等業成有漏法釋云雖由煩惱引起施等而施業起時煩惱[A50]已滅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何者以有漏言表與漏俱故又無下反例詰破若謂施等善心是煩惱所引成有漏者又第六起無記業不待現緣非煩惱引彼復如何得成有漏意謂成漏由漏俱正由第七識同時執我故也

△次正明六七互益成漏(三)初正釋

然諸有漏由與自身(至)異生既然有學亦爾

音義 諸有漏者謂善無記等自身簡非他惑現行煩惱簡非隨眠及種謂即第七識俱我執等俱生俱滅簡非不俱起互相增益者謂六識中所起施等時由與自身第七識現行我執俱生俱滅故六七互相資益方成有漏由此復熏成有漏法種異生二句例有學位謂初二三果聖人俱生惑猶未永盡故成有漏與異生同

合響 開蒙問善與無記自體非染由何成漏答由與第七煩惱俱起互相增益故成有漏所謂成漏有漏俱善等由七漏

△次釋難

無學有漏雖非漏俱(至)故成有漏於理無違

音義 難云有學未盡我執而與漏俱故成有漏則有漏言必表漏俱無學位中[A51]已斷我執則非漏俱云何亦有有漏法耶釋云無學有漏(謂異熟根身也)雖非自身現行煩惱互相增益而成葢從先時熏成有漏種起故成有漏於理無違然不復熏有漏法種自相續中非漏俱故

合響 開蒙難曰二乘無學有漏之法既非漏俱如何成漏答由從有漏舊種生起故是有漏

△三結成

由有末那恒起我執(至)此意若無彼定非有

△次結示

故知別有此第七識

△三指廣勸信

證有此識理趣甚多(至)諸有智者應隨信學

△三通妨總結

然有經中說六識者(至)而識類別實有八種

合響 難云餘處經中唯說六識不言七八識者何耶釋義如文宗鏡第五十二卷云第七末那諸教同詮羣賢共釋創入道者此意須明是超凡聖之因宜窮體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則為人法執之愚悟之則成平等性之智於諸識內獨得意名向有漏中作無明主不間不斷無想定治而不消常審常恒四空天避而還起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常起現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稱不共但成染而潤生是以欲透塵勞須知要徑將施玅藥先候病源若細意推尋冥心體察則何塵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斷惑之門斯為要矣(文)釋第二能變竟

[1]三第三能變(二)初明差別等前六門(二)初廣釋六門(二)初釋前四門(三)初結前問後

如是[A52]已說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其相云何

△次舉本頌答

頌曰次第三能變(至)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

開蒙問解三能變有幾門答有九門一差別門(次第至六種)二體性門(了境為性)三行相門(了境為相)四三性門(善不善俱非)五心所相應門(此心所至不定)六受俱門(三受共相應)七共依門(依止根本識)八俱轉門(五識隨緣至依水)九起滅分位門(意識常現至悶絕)

△三末論釋成(三)初差別門(二)初標

論曰次中思量能變識後(至)隨六根境種類異故

補遺 圓覺小鈔卷四下云隨六等者是總標六識隨根隨境而立名也以所依根及所緣境各有六別名種類異識隨彼異故非多少亦非定別又明此識既隨根境有六數定明得名時非唯據一即於根境二處得名大論亦說隨根名識隨境名識

△次釋(二)初正釋立名(二)初隨根立名(二)初正釋

謂名眼識乃至意識(至)五謂依發屬助如根

補遺 圓覺小鈔卷四下應先問云既辯識得名實通根境何為諸論依根得名謂名眼識乃至意識故此答云具五等也勝於境故偏從根稱五義者[A53]但列云五謂依發屬助如根而無解釋今據對法論釋之謂依於根根之所發屬於彼根助於彼根如於根故對法第二卷云若了別色故名為識何故但名眼等識不名色等識耶以於眼等五種解釋(即依發屬助如)非色等有此五種此中第一依根之識彼有二義且如眼識眼中之識故名眼識依眼處所識得有故及由有眼識得有故且如意識如何意中隨七無色處所而意亦依彼同無色所依在無色所依中也又由有第七故得有意識非是境色得識住中不由有色識定生故且據麤相以盲冥者不能見故雖知有色識必不生第二根所發者彼云眼所發之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識必變異如迦末羅病損眼故所見青色皆以為黃非色壞時而識亦壞第七如何謂由有此第七識故第六相縛不得解脫即其事也復由七若無漏六必無漏故(然七無漏時必由第六斷惑引起)第三屬於根者彼云屬眼之識故名眼識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此謂生依非染污依及根本依引發依也由此故知七於六有勢力謂六種子隨七種子七種子生現行時六方得起與彼力故不爾必不生非色種子識種隨之問此色有時必識所變如有識時必根所生何得識種不隨色起答色是外法根是內法根恒相續色即不然不可為例第四助於根者彼云助根之識故名眼識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損益非於境界故謂由根合識令根有損益非由色合識令色有損益離識之色識雖無損益色有損益故如第六識俱無漏故第七損有漏成無漏故第五如於根者彼云如眼之識故名眼識眼識二法俱有情類非彼色法定是有情六七亦爾唯內攝故隨根五義從勝多說依根得名

△次簡濫

雖六識身皆依意轉(至)辯識得名心意非例

音義 問若識隨根而立名者六識皆依意轉應悉名意識何唯第六名意識耶釋云雖六識身皆依意轉而前五以意為共依唯第六以意為不共今隨不共立意識名例如五識依五色根各隨不共立名故無互相濫同之失或唯下又一解或第六唯依於意故名意識不同前五兼依色根故不名意識耳辨識下又難云隨根立名乃至依意名意識者則第八心依於意第七意復依於心亦應七八二識隨根互立名耶釋曰此中辯識得名故隨根立非辯心意不應為例

△次隨境立名(二)初正釋

或名色識乃至法識(至)謂於六境了別名識

合響 宗鏡第六十一卷引古師云現識名為色識者此言色識是從境為名見分識變似色故名為色識體實是識由能變色故名色識此取見分識為體由能緣色或能變色故名色識又相分色不離識故名為色識此即取相分色為體相分之色實非識由從識變不離識故名為色識或相分名色見分名識此雙取識境二法為體以見相同種故

補遺 開蒙問識依眼等名眼識若緣色等應名色識耶答曰亦得何以故順識義故問如何是順答識者緣慮緣慮色等此是順識

△次簡濫(二)初約六名簡

色等五識唯了色等(至)故六識名無相濫失

補遺 問既隨境立名第六亦能緣色等何故獨名法識答初約通義簡謂五識唯了自別色等第六通了一切法故或能下次約別義簡謂第六亦能了自別法故由此簡之是故六識隨境立名無相濫之失

△次約轉依簡(二)初正簡

此後隨境立六識名(至)但可隨根無相濫失

合響 謂此後之隨境立名之義且依色根未自在位說若在聖人自在位中諸根互用則一根發識緣一切境一識可得諸識之名而不偏局於色識聲識等名也若爾諸識豈無濫同之過故曰但可隨根等意謂於自在位雖一根發識緣一切境[A54]但可隨其能發之根以立其名如眼根發者仍名眼識乃至意根發者仍名意識故無相濫之失

△次釋妨

莊嚴論說如來五根(至)若不徧緣無此能故

音義 謂有難曰若自在位一根緣一切境何故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而轉文中先牒且依下次通五塵麤顯法塵細微彼論且依五塵麤顯同類境說(謂五塵同是一類性境故)其實如來五根一一能緣一切故引佛地經說(云云)證成能徧緣一切也三業化者大鈔云身口意三業化合有十種四記者雜心論云一一向記二分別記三反詰記四捨置記

△次結指依緣

然六轉識所依所緣(至)此所緣境義便當說

補遺 問前第二能變頌云依彼轉緣彼今第三能變何故不說所依緣耶然六轉識所緣麤顯易知所依大小極成故此不說前隨義便[A55]已說所依者指前傍論諸識所依之文此所緣境義便當說者指後所緣緣文中當說所緣也

△次性相二門(二)初正釋

次言了境為性相者(至)能了別境名為識故

補遺 宗鏡云自證分是了別性見分是了別相識以了境為自性即復用彼為行相故則了境者是識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文)由斯兼釋別名者以對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以釋了別境故名為識也

△次引證

如契經說眼識云何(至)餘所依了如前[A56]已說

補遺 先引文彼經下出意謂彼經所說六識各依自根各緣自境此且說六識之不共依及六識未轉依位中見分所了若餘共所依如前傍論三所依文中說五識皆依分別染淨根本三依第六復依第八根本依若餘轉依見分所了如上章云若得自在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故云餘所依了如前已說

△三三性門(二)初問答總標

此六轉識何性攝耶謂善不善俱非性攝

△次正釋頌義(二)初未轉依(三)初釋三性義(二)初別釋俱非

俱非者謂無記非善不善故名俱非

補遺 開蒙問云何無記答無愛非愛果可記別故名無記

△次通釋三性(三)初善性

能為此世他世順益(至)非於他世故不名善

補遺 開蒙問云何名善答自體及果俱可愛樂名之為善二世順益方名為善謂前世益今世今世益後世問人天樂果亦是順益何非善也答唯善益現世故是無記

△次不善性

能為此世他世違損(至)非於他世故非不善

音義 翻善可知

△三無記性

於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

△次示三性相

此六轉識若與信等(至)俱不相應無記性攝

音義 與無慚等十法者謂無慚無愧并小隨中七謂忿恨覆惱嫉慳害及根本中瞋此十唯通不善性故若餘貪癡慢疑惡見與八大隨小隨中誑諂憍通二性故略不分攝

△三明俱不俱(二)初師不俱(二)初正釋

有義六識三性不俱(至)便違正理故定不俱

音義 此師謂六識起時三性不俱何者此六同外門轉善等三性互相違故五識下設三性俱起難謂五識生必由第六導引而起俱時而生同緣於境成染成淨若許五識一時三性俱行爾時五俱意識應通三性便違正理故定不俱

△次通妨

瑜伽等說藏識一時(至)非一生滅無相違過

音義 難云瑜伽等說藏識一時與轉識相應三性俱起今言不俱寧不相違釋曰彼云一時乃依多念相續而起之一時如說一心非一生滅今依一念定不容俱故彼此不相違

△次師容俱(三)初正釋

有義六識三性容俱(至)前所設難於此唐捐

音義 率爾者謂聞法創初遇境便起之心此屬無記等流者謂念念緣境前後齊等之心此通善染或多謂五識俱起或少謂二三四容俱起者率爾等流容俱起故謂五識緣境若遇五塵齊現或眼識起率爾耳識起善等流餘識起不善等流或耳識起率爾餘識起等流等斯即五識三性俱起義意識與五識雖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是故六識三性容俱起也不同義見次文前難唐捐者前師云五識三性俱行意識爾時應通三性便言違理今言意識雖與五俱而性不必同則前難於此徒設

△次引證(二)初引瑜伽論(三)初引文

故瑜伽說若遇聲緣(至)若有希望後時方出

音義 諸瑜伽師正入定時五識俱不行若遇聲緣從定起者此是與定相應善意識俱轉之餘耳識生非唯彼定相應等者意顯要須意俱耳識領受聲[A57]然後出定非唯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若言唯意無耳識者一向在定獨頭意識不能聞聲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故前五與第六為明了門非取下明出定耳識定與意俱恐有謂耳識取聲即便出定非要與定相應意識俱轉然後乃出釋曰非取聲時即便出定必耳識領受聲[A58]意識爾時若有希望後方出定故第六與前五為分別依以心猶在定必應二識共取此聲方出定耳

△次釋義

在定耳識率爾聞聲(至)非定與五善等性同

音義 謂彼在定創發聞聲耳識理應非善何者未轉依位率爾墮心定無記故以五八識極果方圓既證轉依雖率爾心亦唯善性由此下結意云無記耳識既與定相應善意俱轉由此證知五俱意識非定與五識善等性同

△三重證

諸處但言五俱意識亦緣五境不說同性

△次會雜集論

雜集論說等引位中五識無者依多分說

補遺 難云雜集論說等引位中無有五識此何言與定相應意識俱轉餘耳識生能聞聲耶釋曰彼依在定多分而說此約出定少時而言故不相違三摩呬多此翻等引是定名謂修習止觀平等不偏引生功德故等引位中善定善慧與第六識相應調柔正直而住多分不起五識

△三結示

若五識中三性俱轉(至)故六轉識三性容俱

音義 偏注者偏重專注也如眼識偏注於善則意識隨其偏注而亦成善或餘識偏注於不善或無記則意識亦成不善及無記是知六識三性容俱

△次[A59]已轉依

得自在位唯善性攝(至)[A60]已永滅除戲論種故

補遺 此明果位唯善性攝謂佛果位中轉異熟成無垢識爾時無根成無漏故所發五識亦成無漏意根純無漏故所發意識亦純無漏五根名為佛無漏色八識名為佛無漏心色即相好功德莊嚴心即四智菩提相應心品皆道諦所攝無有不善戲論種子[A61]已永滅盡無有無記故觀察智相應心品成智相應心品皆唯善性

△次釋後二門(二)初略標心所廣釋受俱(三)初末論設問

六識與幾心所相應

△次本論頌答

頌曰此心所徧行(至)隨煩惱不定三受共相應

補遺 宗鏡第五十五卷云上三句頌列六位心所總名(即心所相應門)下一句正解受俱(即受俱門)

△三末論釋成(二)初略釋六位心所(二)初總標

論曰此六轉識總與六位心所相應謂徧行等

補遺 起信疏上二云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心謂心王念法謂心所王數不同故云異也)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若王知染心法亦同心王緣淨心法亦同知相即能知同緣相即所緣同)

△次別釋(二)初釋心所名義(二)初約三義釋

恒依心起與心相應(至)如屬我物立我所名

合響 開蒙云具此三義名為心所何名恒依心起答要心為依方得生故問與心相應答觸等恒與心相應故名心所既云與心相應心不與心自相應故心非心所何以故他性相應非自性故問與心相應其義有幾答有四義謂時同依同所緣同事同色等望心不具此義色非心所問繫屬於心答觸等看與何心生時便屬彼心之觸等故既云繫屬於心心王不自繫屬於心故心非心所喻明如文

△次約助事釋(二)初正釋

心於所緣唯取總相(至)如畵師資作模填彩

合響 宗鏡第五十五卷云心所行相者心取境之總相但總取而[A62]不更分別如言緣青但總取青不更分別心所於彼取總別相故說亦言如畵師資作模填彩者師謂博士資謂弟子如師作模畵形既[A63]弟子填彩彩於模填不離模故如取總相著彩色時令媚好出如亦取別相心心所法取境亦爾識能了別事之總相不言取別相以是主故若取別相即心所故

補遺 助成心事得心所名者瑜伽第一卷云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及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

△次引證(二)初證徧行別境(二)初證徧行

故瑜伽說識能了別(至)此表心所亦緣總相

合響 即諸心所所取別相一句該貫上下五句宗鏡第五十五卷云作意一法獨能了別眾多別相由作意令心心所取境功力勝故有此總取多法別相瑜伽論以作意為初此論以觸為初和合勝故各據一義觸能取三謂可意不可意俱相違相受中攝受損益俱相違相想能了此言說因相者能取境分劑相故謂此是青非青等便起言說故想之相言說因也思了正因邪因俱相違等即是境上正邪等相業之因也(文)此表心所亦緣總相者釋諸句中此字義也

△次證別境

餘處復說欲亦能了(至)定慧亦了得失等相

△次例善等四位

由此於境起善染等諸心所法皆於所緣兼取別相

音義 徧行別境既取境別相由此例知餘善染等四位心所皆於所緣兼取別相

△次釋六位類別(二)初標列

雖諸心所名義無異(至)如是六位合五十一

補遺 瑜伽第一卷云五十三心所可得謂作意等乃至尋伺為後邊彼於八大隨外又加邪欲邪勝解故成五十三今論由別境中[A64]已有欲解且通善染故沒邪欲邪勝解只成五十一

△次釋義(二)初明六位總名

一切心中定可得故(至)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次辯種類差別

然瑜伽論合六為五(至)由此五位種類差別

補遺 瑜伽合六為五者第一卷文中貪恚無明慢見疑六種根惑之後即列小中大三隨故合根隨二類染法為一位也四一切者謂一切性即善等三性一切地為三界九地一切時謂現在一切時一切俱謂與八種識俱共相應五中徧行具四者以通三性徧九地一切時起八識皆共有故別境唯二者唯通三性徧九地而無一切時以四境各別起故無一切俱以欲等不徧心故善唯一者謂一切地俱通善故三性相違無俱一切十一數不同時而起故無時一切有漏七八二識無之故無俱一切染四皆無者謂不通善性不徧地不同時起八識無之不定唯一者唯通三性於善染等性皆不定故睡眠唯欲界有尋伺不徧三界無一切地不同時起無一切時六識所專無俱一切

△次廣釋三受相應(二)初未轉依(二)初明六識受俱不同(二)初總標

此六轉識易脫不定(至)皆領順違非二相故

音義 宗鏡第五十五卷云此六轉識易脫不定者以體皆易脫恒不定故易脫是間斷轉變義不定是欣慼捨行互起故皆通三受

△次別釋(六)初明三受相

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至)非逼非悅名不苦樂受

△二明三各分二

如是三受或各分二(至)苦受亦由無漏起故

音義 分二中有二種二謂身與心并漏無漏問無漏聖法永盡諸苦道滅所攝云何亦通苦受耶釋云良以修無漏者必須備歷艱辛苦其心志然後方得是以苦受由無漏而起

補遺 清涼云依色根生故名身受意識中受從意根生故名心受

△三明三各分三

或各分三謂見所斷(至)又學無學非二為三

補遺 分三中有二種三初各分三斷分別惑相應三受是見所斷俱生惑相應三受是修所斷與無漏相應三受是非所斷次各通三位謂學位三受等非二者謂非學非無學即凡位或資糧加行內外凡也

△四三總分四

或總分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覆二無記受

音義 謂樂受即善苦受即不善不苦不樂即二無記

△五三各分四(三)初標

有義三受容各分四

音義 謂善心相應三受不善及二無記亦爾

△次釋(二)初正釋

五識俱起任運貪癡(至)彼皆容與苦根相應

音義 此中隨難別釋有覆無記通苦受義謂五識俱及純苦趣中二類任運煩惱以不發惡業故非是不善是有覆無記所攝彼皆容與苦受相應

△次引證(二)初瑜伽

瑜伽論說若任運生(至)意地一切根相應

補遺 此瑜伽第五十九卷中文問是諸煩惱幾與樂根相應乃至幾與捨根相應答若任運生一切煩惱皆於三受現行可得是故通一切識身者與一切根相應不通一切識身者與意地一切根相應(文)今引此通證六識中有覆無記通三受義一切識身謂前五識即身受意地為第六意識即心受謂身心二受任運煩惱與三受相應

△次雜集

雜集論說若欲界繫(至)所餘皆是有覆無記

音義 所餘謂欲界繫不發惡業者及上二界任運煩惱皆是有覆無記所攝此明煩惱是二性攝雙證二性通三受

△三結

故知三受各容有四

音義 結意云既通染二善淨可知故知三受皆通四性

△六總分五(二)初正分五

或總分五謂苦樂憂喜捨(至)無分別故平等轉故

音義 先總標分五以樂分喜苦分憂故三中下別釋所由先明苦樂各分義逼悅身者名苦名樂由無分別是尤重故逼悅心者名憂名喜由有分別是輕微故有此相別故各分二不苦不樂不分二者謂捨受非逼非悅於身於心無別異相純無分別無有重輕一味轉故所以不分

△次對六識(二)初適悅受

諸適悅受五識相應(至)安靜尤重無分別故

音義 適悅受者領順益境通情悅意故謂適悅受若與五識相應恒名為樂唯悅身故意識相應有三種別若在欲界及初禪二禪近分名喜在初二禪根本名樂名喜在第三靜慮若近分若根本俱名為樂言近分者即未至地謂將得根本而未至根本地也安靜尤重無分別者謂修第三禪時厭離二禪之喜是浮動是輕微有分別故修第三禪時若至未至皆安靜尤重而無分別由其靜慮益深觸處無非樂境故無分別近分根本者如色界初禪有三謂梵眾梵輔大梵前二為近分大梵名根本二禪有三謂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三謂少淨徧淨無量淨俱前二為近分第三名根本近分者於彼根本隣近將得未得故根本者得此天根本收廣如顯揚第二卷釋

△次逼迫受(二)初標

諸逼迫受

音義 逼迫受者領違損境戕害身心故

△次釋(二)初對五識

五識相應恒名為苦

音義 以逼身故無分別故不得名憂恒名為苦

△次對第六(二)初標

意識俱者

△次釋(二)初師唯憂(三)初立義

有義唯憂逼迫心故諸聖教說意地慼受名憂根故

△次引證

瑜伽論說生地獄中(至)一分鬼趣傍生亦爾

音義 先明地獄意地唯憂異熟及異熟生義如前釋苦憂相續者五識名苦意地名憂逼迫無間名曰相續又說尋伺憂俱者謂尋伺二唯意識有既與憂俱故唯憂受一分下例餘二趣一分者謂一向受苦之一分也

△三結況

故知意地尤重慼受尚名為憂況餘輕者

音義 結意云彼論既言苦憂相續又言尋伺憂俱故知意地尤重尚名為憂況餘趣輕者不名為憂乎

△次師通二(四)初立義

有義通二人天中者(至)純受尤重無分別故

音義 謂逼迫受意識俱者通苦憂二若在人天恒名為憂傍生鬼界名憂名苦地獄唯苦梵音捺落迦此云苦器即眾生受苦之器亦云泥梨耶此翻無有謂彼獄中無有義利故或翻人惡謂惡人生彼處故

△二引證(三)初證第六俱生煩惱通三受

瑜伽論說若任運生(至)現行可得廣說如前

音義 廣說如前者應引前釋文云不通一切識身者意地一切根相應以此證知意俱逼迫容通苦受

△次證第六俱生二見屬苦根

又說俱生薩迦耶見(至)論說憂根非無記故

音義 彼論又說俱生身邊二見唯有覆無記性所攝此俱下釋此二見相應苦受定屬苦根非憂根攝論說憂根非無記故意明彼論所云身邊二見意識相應唯無記故既與苦俱故知意地亦通苦受

△三證純苦趣中唯苦根(三)初引文

又瑜伽說地獄諸根(至)純苦鬼界傍生亦爾

合響 此即瑜伽論第五十七卷建立二十二根中文論問生捺落迦成就幾根答八現行種子皆得成就除三(謂三無漏根)所餘(謂信等五根意根男女二根)或成就或不成就三約現行不成就約種子或成就謂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謂不般涅槃法餘三現行故不成就種子故成就如生捺落迦趣於一向苦傍生餓鬼當知亦爾若苦樂雜受處後三種亦現行成就(文)論文簡略難明須先點示二十二根及地獄有情幾根定是成就幾根定不成就至下料簡文中方易曉了二十二根者謂五色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根男女二根命根信進念定慧五根三無漏根即未知欲知根[A65]已知根具知根并苦樂憂喜捨五受根論中言八現行種子皆得成就者即五色根為五命根為六苦根為七捨根為八餘三現行定不成就者即樂喜憂三根略出論意如此下料簡中二家所爭唯在七八二根次師據論正義謂七八定是苦捨以顯唯苦之旨初師欲成唯憂之宗自許意根憂根為七八也

△次釋成

餘三定是樂喜憂根以彼必成現行捨故

音義 謂彼論云餘三不成就者定是樂喜憂三根不成就也無樂可知喜憂如下簡言彼必成現行捨者標定彼獄第八根必現行捨也

△三料簡(二)初正簡(二)初正對初師簡七八二根(二)初簡意根(二)初師難捨根立意根為第七

豈不容捨彼定不成寧知彼文唯說容受

合響 難意有二初謂地獄有情唯是不可意境何容有捨且彼論但云餘三不成豈不容捨受定不成就而必言樂喜憂耶次謂彼論八現行種子之言寬寧知彼文唯說中容之捨受耶容受即捨受瑜伽中每說捨受為容受故此初師雖難去捨根意立憂根以當第八又若許第七是苦根則唯憂之宗不成故又自許意根以當第七

△次師破意根立捨根為第八

應不說彼定成意根彼容六識有時無故

合響 意根謂總意根依現八識以立其名故宗鏡云唯取同時八識心王為意根處後第七卷中明二十二根出體云意根總以八識為性彼容六識有時無故應定不成意根此因初師以意代苦故今直破意根是則第七仍成苦根苦根既立彼唯憂宗旨自破而捨根仍是第八

△次簡憂根(二)初師縱許捨根為第七立憂根為第八

不應彼論唯說容受(至)如何說彼定成八根

合響 難意亦云此初師意欲還立意根仍救唯憂之旨故先奪難云不應彼論唯說捨受即說意根成就亦何傷理何者若是總意根可如所破葢彼論二十二根中意根之言通漫無別異因證成定是總意根何妨定成就別意根耶次縱難云又若彼論依捨受說然苦根終不成就何者以苦根唯與前五識相應地獄五識既有間斷如何有苦是知縱成捨受數止有七如何說彼定成八根故知第八定是憂根

△次師奪破憂根為第八立苦根為第七

若謂五識不相續故(至)死生悶絕寧有憂根

合響 若謂五識不相續故唯逼迫心定說憂根為第八者然彼地獄劇苦逼心忽生忽死及悶絕時全無分別寧有憂根故知唯以苦捨二根為彼第七第八方與瑜伽論旨相符

△次兼簡執喜根等為第八

有執喜根為第八者(至)可有希求淫欲事故

音義 先例破喜根設執下簡非男女二根先牒形謂形勢即男女根理亦下破謂彼地獄形非定故惡業所招容無形故彼由所造增上惡業令五根門受苦是以定成眼等五根必有一形於彼何用非於無間獄中有希望淫欲事故

△次結示(二)初正示

由斯第八定是捨根(至)故餘三言定憂喜樂

音義 承上所簡既非意憂喜等諸根由斯第八定是捨根何者七八二識捨相應故地獄七八恒相續故如極下例明地獄中第七是苦根極樂即第三禪餘並可知

△次通妨

餘處說彼有等流樂(至)無異熟樂名純苦故

音義 妨云餘處說彼有等流樂那言不成樂耶應知下通云應知彼依隨轉理說或通雜受處說雜受處者如立世毗曇云人養六畜飲飴溫清者在熱地獄得冷間在寒地獄得溫間此之溫冷是異熟果果似前因名等流樂是知雜受可言有樂此言純苦故不相違何者無異熟樂名純苦故

[1]三通前引教(二)初正通所引(二)初諸教

然諸聖教意地慼受(至)或隨轉門無相違過

音義 依多分說者天等五趣唯惡趣純苦一分通苦根故

△次瑜伽

瑜伽論說生地獄中(至)亦爾者亦依隨轉門

△次重通教意(二)初約類

又彼苦根意識俱者是餘憂類假說為憂

音義 又彼意俱苦根或是餘趣意俱憂根同類依類假說非實憂根

△次舉例(二)初正例

或彼苦根損身心故(至)顯揚論等具顯此義

音義 謂彼地獄苦根由損心故而亦名憂例如初二靜慮近分喜根由益身故而亦名樂

△次釋妨

然未至地定無樂根說彼唯有十一根故

音義 難云寧知是喜而亦名樂豈不容彼定成樂根釋曰然二近分定無樂根以論說彼唯有十一根故十一根者謂眼等五根及意命苦憂喜捨六根也

△四總結指廣

由此應知意地慼受(至)恐文增廣故不繁述

△次明六識三受俱不俱(二)初師不俱

有義六識三受不俱(至)心非一生滅無相違過

音義 先正釋五俱下立難瑜伽下通妨

△次師容俱

有義六識三受容俱(至)由斯六識三受容俱

音義 先正釋意不下通前立難意不定與五受同者謂意定不與五識之受同故由斯下結成此上二師所解義如三性文中並可思凖

△次[A66]已轉依

得自在位唯樂喜捨諸佛[A67]已斷憂苦事故

△次廣釋六位心所別相(五)初徧行別境(三)初攝前標問

前所略標六位心所(至)且初二位其相云何

△次舉本頌答

頌曰初徧行觸等(至)勝解念定慧所緣事不同

△三末論釋成(二)初徧行(一)初指前[A68]已釋

論曰六位中初徧行心所即觸等五如前廣說

音義 指前初能變章中廣說觸等五所相應之義文在第三卷初

補遺 第三卷初文中云其徧行相後當廣釋正指此中宗鏡云即四一切是所行所徧觸等五所是能行能徧徧者是圓義行者是遊履義緣境義但取見分能緣四一切不取內二分內二分但互相緣即不能外緣一切又若別境欲等五所有行非徧行是能緣徧是所緣即所樂等四境以四境不能令能緣欲等所徧緣故名有行非徧

△次教理證成(二)初徵

此徧行相云何應知

△次釋(三)初略標

由教及理為定量故

補遺 此由小乘以別境五混為徧行今大乘以教理證成觸等是徧行簡非欲等

△次正釋(二)初引教(二)初釋(二)初證四種

此中教者如契經言(至)由斯觸等四是徧行

音義 謂彼經言三和合位定生於觸觸起必與受想思俱由觸等四心起定有故是徧行

△次證作意

又契經說若根不壞(至)由此作意亦是徧行

音義 謂彼經言根境和合作意正起方能生識故心起位必有作意餘經復言若於此境起作意即於此境起了別顯是作意與心俱生恒共和合故此作意亦是徧行

△次結

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次引理

理謂識起必有三和(至)無此隨一故必思

音義 謂根境識三和合定生於觸而彼三和必由觸有無觸心等應不和合同觸一境故必有觸作意引心取自所緣無此心應不觸自境故受令心等起歡慼捨不見有心無此三相中之隨一故必有受想安自境分齊無此心不取境分齊相故必有想思令心取正因等相不見有心無此隨一故必有思

△三結證

由此證知觸等五(至)餘非徧行義至當說

△次別境(三)初正釋體用(三)初釋別境通名

次別境者謂欲至慧(至)於六位中次初說故

音義 謂別境五於六位中次初說故簡非徧行所攝

補遺 欲等以四境別故名為別境定慧二同一所觀境有少分同故言多分不同

△次釋欲等別名(五)初釋欲(二)初明正義(二)初略明

云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音義 此出體用欲謂樂欲於境希求冀望而為體性精勤依此而生是其業用

△次轉釋(三)初師約可忻釋(三)初正釋

有義所樂謂可欣境於可欣事欲見聞等有希望故

音義 此師以可欣釋所樂謂唯於可欣順境則有欲起非餘二境

△次釋妨(二)初難

於可厭事希彼不合望彼別離豈非有欲

音義 難云於可厭事若未合時希彼不合[A69]已合時望彼別離豈非有欲

△次釋

此但求彼不合離時可欣自體非可厭事

音義 釋意云希彼不合者此但求彼不合之時謂有可欣自體可合望彼別離者此但求彼別離之時謂有可欣自體不離非謂求彼可厭之事而起希望

△三簡示

故於可厭及中容境(至)若不希望亦無欲起

音義 謂於可厭中容及不希望則無欲起是故欲非徧行

△次師約所求釋

有義所樂謂所求境(至)若不希求亦無欲起

合響 此師以所求釋所樂謂於可欣可厭之境求合求離則有欲起非中容境及不希求故非徧行

△三師約欲觀釋

有義所樂謂欲觀境(至)由斯理趣欲非徧行

音義 此師以欲觀釋所樂一切事欲觀等者謂不簡境之欣厭中容但欲觀者則有欲起不欲觀者則全無欲由斯故知欲非徧行上來三釋雖各應理然淺深不同學者當以第三解為正

△次斥異解(二)初敘

有說要由希望境力(至)故經說欲為諸法本

音義 餘部以別境五亦大地攝所以有師作如是釋謂由樂欲希望境力諸心心所方取所緣故心起時定應有此所以欲是徧行復引經證欲為諸法本故

△次破(三)初正破

彼說不然心等取境(至)由欲能生心心所故

音義 謂心等取境由於作意非關樂欲是以經說若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不說由欲生心等故

△次例破

如說諸法愛為根本豈心心所皆由愛生

音義 若由經說欲為諸法本便言諸心心所皆因欲起然經亦說愛為諸法本豈心心所皆由愛生彼既不然此云何爾

△三通經

故說欲為諸法本者(至)故論說此勤依為業

音義 說欲所起一切事業此通三性說或唯善欲能發四正勤助成一切善事是為諸法以欲為本

△二釋解(二)初明正義(三)初略明

云何勝解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

音義 此出體用決定謂非猶豫於決定境印可任持而為自性他緣不可引誘轉改而為業用

△次轉釋

謂邪正等教理證力(至)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

音義 謂依邪正教理明證之力故於所取之境審決印持由是異緣不能牽引令移此義而起餘義

△三簡示

故猶豫境勝解全無(至)由斯勝解非徧行攝

音義 謂猶豫境及非審決全無勝解故非徧行

△次斥異解(二)初敘

有說心等取自境時無拘礙故皆有勝解

音義 謂心等取境無拘礙者由勝解力故是徧行

△次破

彼說非理所以者何(至)復待餘便有無窮失

音義 謂能不為礙者即所緣諸法所不被礙者即能緣心等能作勝增上緣發起心等者根及作意如是推求皆非勝解若謂由此勝解彼根作意方作勝緣發起心等者理亦不然此應待餘有無窮失

△三釋念(二)初明正義(三)初略明

云何為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

音義 此出體用曾習簡非未受謂於過境明審記憶不忘而為自體等持所依是其業用

△次轉釋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音義 謂由念力數數憶持曾所受境不忘失故定由此生是為彼依

△三簡示

於曾未受體類境中(至)故念必非徧行所攝

音義 曾未受境及不明記即全無念故非徧行體境謂所受自體類境謂所受同類

△次斥異解(二)初敘

有說心起必與念俱能為後時憶念因故

音義 謂心起時必與念俱何者由念於境明記能為後時憶念因故

△次破

彼說非理勿於後時(至)足為後時憶念因故

音義 若謂後時有憶念故前必有念而為其因故是徧行攝者勿可後時有癡信等前亦有此而為因故然前心等或想取境分齊勢力足為後時憶念之因何要定執心起必與念俱

△四釋定(二)初明正義(三)初略明

云何為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

音義 此出體用繫心所觀令心專注不散而為定體智依此生而為業用

△次轉釋(二)初釋體用

謂觀得失俱非境中(至)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音義 謂觀如理不如理及俱非境中由定勢力令心專注而不散亂依斯智生故是彼依

△次釋專注

心專注言顯所欲住(至)前後境別應無等持

音義 心專注言謂表此心所欲住境此定令心即便能住非唯一境而不遷移若不爾者見道位中歷觀上下苦等四諦前後境別而不定一既唯專注一境此位應無等持者乎故專注言非唯一境

△三簡示

若不繫心專注境位便無定起故非徧行

音義 簡意可知

△次斥異解(二)初破徧行(二)初敘

有說爾時亦有定起但相微隱

音義 設不繫心專注境位亦有定起但相微隱而不昭著非謂全無

△次破

應說誠言若定能令(至)作意令心取所緣故

音義 初句反顯其言之不誠若定下牒執難破若謂定能令心和合趣境故是徧行攝者理則不然三和合位是觸作用非定因故若執此定令心於自所緣剎那不易故是徧行攝者理亦不然一剎那心時之極促自無易義非由定故若言由定力故心取所緣故是徧行攝者彼亦非理心取所緣由作意力亦非定故

△次破即心(二)初敘

有說此定體即是心經說為心學心一境性故

音義 謂定體即是心非別有體何者經說三學以定為心學故又說此定為心一境性故

△次破

彼非誠證依定攝心(至)如念慧等非即心故

音義 經謂依定攝心故名心學令心一境故名心一境性非謂定體即心作如是說根力下立比量顯有實體量云定非即心根力覺道等道品攝故如念慧等

補遺 五根中有定根五力中有定力七覺支中有定覺分八正道中有正定亦如念慧等別有自體也

△五釋慧(二)初明正義(三)初略明

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斷疑為業

音義 於所觀境簡別決擇而為自體斷除猶豫而為業用

△次轉釋

謂觀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

音義 謂觀得等三種境中由慧推求而得決定依斯永斷一切疑故

△三簡示

於非觀境愚昧心中無簡擇故非徧行攝

音義 謂於非所觀境及愚迷暗昧心中無決擇智所以慧非徧行所攝

△次斥異解(二)初敘

有說爾時亦有慧起(至)對法說為大地法故

音義 有云於非觀境及愚昧心中亦有慧起但相微隱故似無耳例如纖細之物為大器所受寧知是有然不可謂無對法句證徧行攝言對法者梵言阿毗達磨此云對法通大小乘此中意指小乘俱舍等論

△次破

諸部對法展轉相違(至)說十非經不應固執

音義 謂小乘諸部對法宗計各異展轉相違初無準的汝等云何執為定量此明其所引非為誠證唯觸下責其違經

△三結示非徧行

然欲等五非觸等故定非徧行如信貪等

音義 此總簡欲等非徧行攝故以信等而為同喻立量可思

△次現起分位(二)初師定俱起

有義此五定互相資隨一起時必有餘四

音義 此師釋義意顯欲等五法行相無違且互相資故五中隨起一法定與餘四俱起

△次師不定俱(二)初總明不定

有義不定瑜伽說此(至)所緣能緣非定俱故

音義 謂此欲等起位不定四一切中無後二故無後二者謂一切時一切俱意明此五既非一切時有及八識俱故知欲等起時不定又說下重證不俱謂所緣境非決定俱能緣亦非恒相應故非定俱起

△次別申正釋(二)初明起位(二)初別明(五)初起一

應說此五或時起一(至)謂不專注馳散推求

音義 起一者謂所樂起欲決定起解曾習起念所觀起定謂愚昧下明於所觀有定無慧之義彼加下通妨謂有難云觀者觀察即簡擇義愚昧心中既無簡擇云何說彼緣所觀境耶通意云謂彼愚昧之人雖在定中有定無慧然於加行少有聞思之慧今依加行時少有慧義故說等持緣所觀境或依下又一釋於所觀境多分定慧俱有少分有定無慧今依多分故說等持緣所觀境如戲忘下引事證知此天即欲界所攝或於下明於所觀有慧無定

△二起二

或時起二謂於所樂(至)起定及慧合有十二

音義 起二者或於所樂決定二境起欲勝解或於所樂曾習二境起欲及念或於所樂所觀二境起欲與定或於所樂所觀二境起欲并慧或於決定曾習二境起勝解念或於決定所觀二境起勝解定或於決定所觀二境起勝解慧或於曾習所觀二境起念與定或於曾習所觀二境起念及慧或於所觀一境雙起定慧如是合有十個二

△三起三

或時起三謂於所樂(至)起念定慧合有十三

音義 或起三者謂於所樂決定曾習三境起欲解念或於所樂決定所觀三境起欲解定或於所樂決定所觀三境起欲解慧或於所樂曾習所觀三境起欲念定或於所樂曾習所觀三境起欲念慧或於所樂所觀二境起欲定慧或於決定曾習所觀三境起解念定或於決定曾習所觀三境起解念慧或於決定所觀二境起解定慧或於曾習所觀二境起念定慧如是合有十個三

△四起四

或時起四謂於所樂(至)起後四種合有五四

音義 起四者或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四境起欲解念定或於此四境起欲解念慧或於所樂決定所觀三境起欲解定慧或於所樂曾習所觀三境起欲念定慧或於決定曾習所觀三境起解念定慧如是合有五個四

△五起五

或時起五謂於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境中俱起五種

△次總結

如是於四起欲等五總別合有三十一句

音義 此總結句數俱起五種總為一句別者起一有五句二三各有十句起四亦五句故合有三十一句

△次明不起

或有心位五皆不起(至)及藏識俱此類非一

音義 於非所樂等四境及率爾墮心并藏識相應如是等位五皆不起其類非一

△三諸門分別(三)初諸識相應門(二)初後三識

第七八識此別境五(至)依轉未轉皆不遮故

音義 隨位有無如前說者謂第七識於未轉依唯有一慧第八全無[A70]已轉依皆具五種第六意識[A71]已轉未轉諸位皆容此五俱起諸聖教中皆不遮故

△次前五識(二)初師無五

有義五識此五皆無(至)不能推度無簡擇故

音義 此師謂前五識無別境五釋義如次可知

△次師有五(二)初未轉依位容有

有義五識容有此五(至)餘三准此有慧無失

音義 護法正義謂五識容有欲等五俱雖無下如次釋成遮等引故等者先有問曰論說五識自性散動何得有定故釋云遮等引故等然等引等持准清凉鈔釋云梵音三摩此云等持唯局有心而通散心梵語三摩呬多此翻等引通於有心及與無心謂離沉掉名之為等引生功德名之為引論主意明遮有心及與無心引生功德之定故說自性散動非遮有心散心之定作如是言故知五識容有定俱(以離沉掉名之為等引生功德名之為引故唯第六意識所能脩習等持即定心所不過專注一境之義故五識亦有)由此下引證眼等有慧謂聖教說六神通中天眼天耳二通即是二識相應之智眼耳二識既有慧俱餘三准此有慧無失

△次[A72]已轉依位定有

未自在位此五或無(至)五識皆有作事智故

音義 謂自在位如來五識一一皆與欲等五俱最極增上而非微劣釋義易了

△次諸受相應門(二)初徵

此別境五何受相應

△次釋(二)初師有相應不有相應

有義欲三除憂苦受(至)以審決等五識無故

音義 謂欲唯樂喜捨三受相應除憂苦受餘四通喜等四受唯除苦受此釋即前解五識無欲等初師也

△次師一切五受相應

有義一切五受相應(至)由斯欲等五受相應

音義 初句總標欲等五受相應論說憂根下釋欲有憂純受下釋欲有苦論說貪愛下雙證憂苦與欲俱苦根既下釋勝解等四與苦相應通餘喜等準前釋由斯下結

△三結例餘諸門

此五復依性界學等諸門分別如理應思

音義 性謂善不善等界謂欲界色界等學謂學無學等此五既具四一切中初二一切是則三性三界皆通又第六識依轉未轉皆不遮故則知學等位中應有如是等類例推可知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卷第五

音釋

(倉胡切音粗)

(孚艱切音幡)

(呈延切音蟬繞也)

(呼昏切音昏心不明也)

(楚浪切瘡去聲始造也)

(儒順切音閏濕潤又澤也)

(虗器切音戲)

(亭年切音田塞也滿也)

(七迹切音戚痛也)

(居顏切音姦難治也)

(慈良切音牆傷也殘也)

(延知切音夷)

(倉歷切憂也)

(息利切察也)

(徒吊切迢去聲搖動也)


校注

[0619001] 卷五之二 [0624001] 卷五之三 [0631001] 卷五之四
[A1] 己【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卻【CB】郤【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卻【CB】郤【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己【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已【CB】巳【卍續】
[A53] 但【CB】伹【卍續】
[A54] 但【CB】伹【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已【CB】巳【卍續】
[A61] 已【CB】巳【卍續】
[A62] 已【CB】巳【卍續】
[A63] 已【CB】巳【卍續】
[A64] 已【CB】巳【卍續】
[A65] 已【CB】巳【卍續】
[A66] 已【CB】巳【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A68] 已【CB】巳【卍續】
[A69] 已【CB】巳【卍續】
[A70] 已【CB】巳【卍續】
[A71] 已【CB】巳【卍續】
[A72]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