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卷第三〔龍躬〕

△三相應門(三)初問答總明

此識與幾心所相應(至)以是徧行心所攝故

音義 初句問次句舉頌答阿賴下釋始自異生乃至十地金剛道前均名未轉依位聖凡生死流轉還滅昇沉定散世出世間名一切位於此等位恒與觸等相應

合響 宗鏡第四十七卷云以此五種體是徧行心所攝故決定相應雖復不增亦不可減定俱生滅名徧行故

△次別釋觸等(五)初釋觸(二)初明正義(二)初正明

觸謂三和分別變異(至)受想思等所依為業

合響 宗鏡第五十七卷云三和是因觸是其果觸若不生時餘受一心所亦不能生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觸前境是觸自性即諸心所緣境時皆是觸功能自性也即此觸似彼三和與受等為所依是觸之業用

△次轉釋(二)初釋性(三)初釋三和

謂根境識更相隨順(至)故說為彼三和合位

音義 宗鏡第四十七卷云即根境識體異名三不相乖反更相交涉名為隨順(文)觸依彼生為彼位者謂觸依三法而生三法由觸得合位者安其所也以觸能令彼三法和合是安其生位之者故說觸為彼位

△次釋分別變異(二)初正釋

皆有順生心所功能說名變異觸似彼起故名分別

音義 宗鏡云根可為依境可為取識二所生可依於根而取於境此三之上皆有順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為變異分別之用是觸功能謂觸之上有似前三順生心所變異功能說名分別分別即是領似異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

△次通妨

根變異力引觸起時(至)[A1]但說分別根之變異

音義 問觸既分別二之變異云何集論等但說分別根不言境識耶答根引觸勝識境則劣舉勝該劣故但說根宗鏡問何故三和唯根獨勝答一由主故有殊勝能名之為主一由近故能近生心及心所故三由徧故不唯生心所亦能生心故四由續故常相續有識境不爾故境體雖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闕二義不名為勝心雖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在故非徧也偏闕一義故非勝境識皆不相續識有境生故俱缺續義非得勝名唯根獨勝

△三釋令心觸境

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觸境是觸自性

音義 一切心及心所者此總明也若分別之如眼識相應觸能和眼識心心所同觸色境乃至第八心心所觸根身等境

△次釋業(三)初正釋

既似順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為業

音義 謂觸既有順生一切心所功能故與受想等為所依也

△次引證

起盡經說受想行蘊(至)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補遺 此證觸為受等生緣心所法有五十一除受想二餘四十九皆行蘊攝又於行蘊中除觸是能生故更除作意非觸所生故餘四十七并受想皆由觸起故云一切皆以觸為緣故由此之義故說識因根塵二和而生觸因根塵識三和而生受等者等餘心所皆因根塵識觸四和而生問何故諸心所法中受想二法別立為蘊答受著諸欲想著諸見生死輪迴以受及想為最勝因是故別立

△三通妨

瑜伽但說與受想思(至)極相隣近引發勝故

音義 難曰經說受想行蘊皆以觸為緣云何瑜伽但說觸為受想思所依耶思於下通云瑜伽但說思者思於行蘊為主勝故舉思一法攝餘心所集論下復問集論說但為受依何也以觸下通云近而勝故觸所取境受所取極相隣近引發受起比餘勝故可意等者等不可意及俱非相順益等者等違損及俱非相

△次斥異解

然觸自性是實非假(至)如受等性非即三和

音義 此由經部師計三和生觸體即三和非實有性今立量以證別有體性量云觸自性是有法是實非假宗六六法中下因如受等性非即三和喻六六法者謂識觸受想思愛此六種一一皆有六故謂觸於六六法中是心所性又於四食中是觸食攝於十二有支中能為受緣喻如受思各有自性非即三和

合響 身足論云六六者謂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也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眼識所生愛乃至意觸所生愛

△次釋作意(二)初明正義

作意謂能警心為性(至)心是主故但說引心

合響 宗鏡第五十七卷云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者令心起[A2]已趣境故言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初是體性後是業用問作意為在種位能警心為在現行能警心答在種位能警心以作意自性明利雖在種位若有境至而能警心心所種令生現行喻如多人同一室宿外邊有賊來時眾中有一人為性少睡便能警覺餘人此人雖自身未起而能警覺餘人令起亦如內心相分[1]離與見分同起法爾有能牽心功能今作意亦爾其作意種子既警彼諸心心所種生現行[A3]作意現行又能引心現行令趣前境

補遺 瑜伽第一卷云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如是眼識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次斥異解

有說令心迴趣異境(至)應非徧行不異定故

音義 先敘迴趣異境者正緣此境時引轉向餘故持心令住者專注一境故彼俱下次斥迴趣異境應非徧行持心一境何異於定故俱非理

△二釋受(二)初明正義

受謂領納順違俱非(至)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音義 合離非二欲者於順希合於違望離於非順非違雖不欲合亦不欲離故於三境皆有愛起

△次斥異解(二)初敘執

有作是說受有二種(至)以境界受共餘相故

音義 所緣謂順等三境自性受領俱觸者謂受從觸生即反領俱生觸為所緣境名自性受於二受中唯自性受是受之自相以境界受通餘心所共緣之相故非自性受

△次斥破(二)初破領俱觸(三)初正破

彼說非理受定不緣俱生觸故

音義 受於所緣自有其境決不以俱生觸而為所緣也

△次遮救(三)初破受似觸生

若似觸生名領觸者(至)應名因受何名自性

音義 先牒救詞似因下破謂觸生受觸是受因受即觸果因果相似名為領觸者則諸世間凡是似因之果亦應領因領故名受應皆受性又觸是受因受既領因應名因受何名自性受

△次破受領受體

若謂如王食諸國邑(至)違自所執不自證故

音義 先牒計王喻於受國邑喻觸意謂受從觸生而領觸所生受義同王自國邑生而食國邑物是則受領受自體名自性受非謂領因名自性受理亦下破違自所執者前云領俱生觸今受領受體則違自所執不自證者凡為證者必須他法如人指不自觸刀不自割今言受領受即是自證於自矣

△三破不捨自性

若不捨自性名自性受應一切法皆是自性受

音義 若言受不捨自性名自性受者應一切法皆受自性何者以一切法皆不捨自性故

△三結責

故彼所說但誘嬰兒

△次破共餘相

然境界受非共餘相(至)名境界受不共餘故

補遺 受領順等三境隨受一相定屬於[A4]名境界受如領順境時不領違捨若領違捨不領順境夫觸唯觸對作意唯警心想唯取像思唯造作受唯領納故不共餘相也

△四釋想

想謂於境取像為性(至)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合響 宗鏡第四十七卷云此中安立取像異名謂此是青非青等作分齊而取其相名為安立由此取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類眾多故言種種瑜伽第五十五卷云想云何謂三和合故施設所緣假合而取此復二種一隨覺想二言說隨眠想隨覺想者謂善言說人天等想言說隨眠想者謂不善言說嬰兒等類乃至禽獸等想(文)此想心所徧於諸識故於名言有起不起今總言能起者且對諸識釋耳若唯屬第八識想於二種名言皆不能起應准瑜伽第二種想思之又前受中起愛為業及後思中役心等言皆例知

補遺 顯揚論云想者謂名句文身熏習為緣從阿賴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取相為體發言議為業(文)分齊相者謂高下方圓等像依此像狀方起種種名言此瓶此依等

△五釋思

思謂令心造作為性(至)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音義 善品等者謂善品不善品俱非品正因等者謂正因邪因俱非因正因相即有義事邪因相即無義事俱非可知令造善等者行有義等事也

補遺 作意思惟二種別相轉識論云心恒動作名為作意籌量可行不可行令心成正成邪名為思惟作意如馬行思惟如騎者馬但直行不能避就是非由騎者故令其離非就是思惟亦爾令作意離漫行也

△三結相應義

此五既是徧行所攝(至)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音義 徧行相廣釋者文在第五卷末此觸下釋相應義行相異者問識以了別為行相受等以領納等為行相行相既異云何相應而時下答正明相應義時同者謂王所同一剎那故依同者謂所依根王所皆以末那為俱有依故所緣等者影像相分為所緣謂王所俱作青等解故自體名事等者相似義體雖各一境相相似故所緣及事皆名為等由二同二等故名相應如單[A5]己一人與誰為同無相應義

△四受俱門(二)初明唯捨受相應(二)初正釋(三)初約識行相明

此識行相極不明了(至)是故唯與捨受相應

音義 宗鏡釋云此有五義一極不明了是捨受相若苦樂受必明了故二不能分別順違境相取中容境是捨受相若是餘受取違順境故三由微細若是餘受行相必麤四由一類若是餘受必是易脫此行相定故成一類五相續而轉若是餘受必有間斷此恒相續故惟捨受由此五義必其有故便能受熏持種相續

△次約俱生受明

又此相應受唯是異熟(至)待現緣故非此相應

音義 謂此識相應受唯真異熟[A6]但隨先引業力轉不待現緣是俱生受故是此識相應若苦樂受是異熟生屬前六識要待現緣方轉故非此識相應

補遺 瑜伽第六十三卷云阿賴耶識相應受於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真異熟此於一切識流轉時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非樂俱行位中恒相續流乃至命終無有斷絕所餘三受(即餘一切識相應三受也)當知思惟之所引發非是俱生時時作意引發現前彼俱生受極微細故難可分別

△三約執藏義明

又由此識常無轉變(至)故此但與捨受相應

△次釋妨(二)初難

若爾如何此識亦是惡業異熟

音義 難意云既唯捨受相應如何此識亦是惡業異熟惡業所招寧無苦受

△次釋

既許善業能招捨受(至)如無記法善惡俱招

合響 先例明善可招捨惡亦應然捨受下立量明捨受是有法善惡俱招宗不違苦樂品故因如無記法喻宗鏡第四十七卷云無記既寂靜何為惡業果捨雖寂靜不違二故得為惡果不同禪定寂靜此無所能為故通惡業感餘七轉識設起苦樂此識皆俱以捨不違苦樂品故若或苦樂不俱於人天中應不受苦果以相違故三惡趣中應不受樂果亦相違故此中苦樂皆是別招故捨不違(文)

△次簡非餘所相應(二)初徵答

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互相違故

△次釋明(二)初明非別境俱

謂欲希望所樂事轉(至)故此不與別境相應

音義 謂欲下文竝易了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那別緣者宗鏡釋云定雖影像相分剎那新起至加行時所觀本質前後相總但耑注境此識任運不作加行專注本質恒緣現在影像所緣但新新起且定行相一一剎那深取專注趣向所緣此識浮疎行相不爾故非定俱言任運者是隨業轉(文)餘可意得末句結答

△次明非善等俱

此識唯是異熟性故(至)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音義 善謂信等善心所染汙謂貪等忿等煩惱此識是異熟無記故不與善染二位俱惡作下釋非四不定俱惡作等四雖通無記是異熟生非真異熟非一切時恒相續故非此相應

△五三性門(三)初問

法有四種謂善不善(至)阿賴耶識何法攝耶

△次答

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性故

△三釋(二)初釋無覆無記義

異熟若是善染汙者(至)故此唯是無覆無記

補遺 宗鏡第四十九卷釋云異熟若是善染性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善趣既是善應不生不善恒生善故即無流轉惡趣之義由業故生死流由苦故生死轉惡趣翻亦然既恒生惡應無還滅由道故還由滅故滅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者此識既是果報之主既恒是善應不為惡依恒是惡應不為善依互相違故又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此識唯無記性可受熏習既無熏習即無種子種子若無即是無因因既無故其果亦無(文)初約異熟性顯無記次約善染依顯無記三約所熏性顯無記故此下結

△次釋無覆無記名

覆謂染法障聖道故(至)此非善惡故名無記

音義 先以覆釋無覆染法謂貪等聖道謂無漏智淨心謂清淨理貪等煩惱能障蔽之故名為覆此識非染故名無覆記謂下以記釋無記善惡謂能感業因愛非愛謂所招趣果因果皆有勝體可記別故是名記法此非善惡故名無記

△六心所例王門(二)初正釋(二)初例三性門

觸等亦如是者(至)諸相應法必同性故

合響 初句牒頌文謂如下例

△次例餘諸門

又觸等五如阿賴耶(至)故說觸等亦如是言

合響 謂阿賴耶既是異熟所緣行相俱不可知緣三種境此觸等五亦是異熟不可知緣三種境賴耶相應受一向是捨無記性攝此五法相應亦是捨受無記性攝如是五門皆可例同故說觸等亦如是言瑜伽第五十一卷云云何建立相應轉相謂阿賴耶識與五徧行心相應法恒共相應謂作意觸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異熟所攝是極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亦常一類緣境而轉又阿賴耶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餘心所行相亦爾

△次斥謬(二)初敘執

有義觸等如阿賴耶(至)亦如是言無簡別故

音義 此師意謂觸等五法例同賴耶亦是異熟及一切種乃至無覆無記何者亦如是言無簡別故

△次斥破(二)初破一切種(二)初正破(二)初約不能受熏持種破

彼說非理所以者何(至)如何同識能持種子

音義 謂觸等依識而有故不自在不能受熏何能持種故不可例同於識如貪信等量云觸等是有法何能持種宗因云依識不自在故不能受熏故喻如貪信等

△次縱受熏以種多難破

又若觸等亦能受熏(至)六眼識等俱時生故

音義 謂若觸等設能受熏於一有情隨熏[1]□法應有六種一王五所合有六故種既有六果從何生不應一果從六種起多種一芽曾未有故若說下遮計從一種生亦不下遮計次第生又不下遮計頓生

△次破救(二)初敘執

誰言觸等亦能受熏(至)亦如似火無能燒用

音義 初外人申救不爾下論主復詰謂若不言觸等受熏持種如何前云觸等同識名一切種謂觸等下重申救意謂觸等五緣境之時要託第八所緣三境為質方乃自變相分影像而為所緣即以所變似種名一切種非謂受熏持種名一切種也觸等下復以三因成立似種初謂觸等與識所緣相等識既緣種觸等亦有似種為所緣故又謂觸等但緣似根身等不緣種子生無色界有情既無色托應無所緣然必有所緣即似種也且親所緣緣定應有故謂心王據種觸等雖亦緣種[A7]但是疎緣若親所緣緣者必以內所慮托即觸等自證體上變起似種相分為親所緣緣也由此三義故知定應有似相種此似下釋無前過此似種相秖成所緣緣不為因緣生現行法故無受熏持種之義如觸等所變似根非眼等識所依亦如所變似火無能燒用那言從種生果或一或多若頓若漸耶

△次破斥

彼救非理觸等所緣(至)不爾本頌有重言失

音義 謂觸等所緣似種等相應於次後執受及處方與本識例同何得於前一切種中即言似種相耶由此故頌說一切種言定目受熏持種義不說所緣種相若不爾者則本頌有重言之失以前說所緣種後執受中復說所緣種故

△次破無簡別

又彼所說亦如是言(至)隨所應說非謂一切

音義 初牒前所執定不下破若謂無簡別咸可相例勿觸等如識亦應了別如識亦與觸等相應若不爾者非無簡別由此故知亦如是言隨其所應例而例之非謂一切也故前六句頌唯一切種及了與觸等相應三義有殊餘可例同故云隨應

△七因果譬喻門(二)初明正義(二)初正釋頌文(三)初徵答總標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

合響 初問非斷下答宗鏡問阿賴耶識若常則無轉變若斷則不相續如何會通得合正理答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方契因緣唯識正理

△次法喻別釋(二)初釋恒轉義

恒謂此識無始時來(至)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補遺 先釋恒義宗鏡第四十九卷釋云一類者常無記義相續者未曾斷義界趣生本者即是依此識故施設三界五趣四生是引果故識是界趣生之本(文)體性堅住持諸種子令不失故轉謂下釋轉義宗鏡云因果性故簡一非我也有生滅故簡常非自性也常一之法無因果若無因果即是斷常以是常故如虗空等應不受熏若不受熏即無生死涅槃差別(文)是知由恒故能持種由轉故能受熏恒以遮斷滅之見轉以表法體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相續量云阿賴耶識是有法非斷非常宗恒隨轉故因同喻如瀑流

△次釋如瀑流

如瀑流水非斷非常(至)外觸等法恒相隨轉

音義 初明非斷常故漂溺有情令不出離由有此識有諸趣故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又如下明雖遇眾緣起眼等識而恒相續如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次又如下明與習氣觸等恒轉謂內持習氣如水下魚外與觸等相應如水上草意明此識隨業流轉諸趣此內外法恒相隨轉而不捨也

△三結示緣起

如是法喻意顯此識(至)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補遺 初標謂此下釋玄談鈔第五卷云若因不滅遷至於果則名為常若果不續因無所生則隨斷滅今常相續故無斷常又云非斷非常因滅果生者於二諦門中曲開此義此則於俗諦中明非斷常不同法性宗二諦互融明非斷常以法相宗真俗二諦超然不同不同法性宗二諦相即故(文)緣起者廣百論第三卷云諸法展轉從無始來依同類因生等流果起後後果續前前因於中無間所以不斷若前因滅後果不生於中有間可名為斷由對治生前因力滅後果不續所以非常若法凝然不捨前相其體無變可名為常又前因滅所以非常後果續生所以非斷又念念滅所以非常相似相續所以非斷又法非有所以非常亦復非無所以非斷有即為常無便斷故如是佛子遠離二邊悟入緣起處中玅理

△次通妨顯理(二)初釋過未既假不成非斷難(二)初外難

過去未來既非實有(至)斷豈得成緣起正理

合響 此即玄談所明法有我無宗中一切有部來難彼意謂過去未來竝皆實有故得成緣起正理汝大乘宗既云過未非實非常可爾非斷之義如何可成既唯斷滅豈成緣起

△次答釋(二)初對斥

過去未來若是實有(至)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音義 若謂過未定是實有可許非斷既曰非斷便為定常豈是非常既唯常法亦不成緣起正理

△次顯理

豈斥他過[A8]己義便成(至)何假去來方成非斷

音義 將申正理先示意云豈謂斥他之過便成[A9]己所立義若不摧破邪宗難以顯其正理前之辯析意在於斯前因下正申緣起兩頭喻因果低昂喻生滅非異剎那故云時等因果體殊生滅事異同在一時更非前後如是因果剎那生滅相續不斷何假去來二世實有方成非斷

△次釋無因無果誰離斷常難(二)初外難

因現有位後果未生(至)既無因果誰離斷常

音義 謂大乘既云前因滅位後果方生則因現有時後果猶未生後果既未生此因是誰因如不生子未可名父此難無因也後果現有時前因既[A10]已滅既無有因果是誰果如無有父寧得有子此難無果也既無下結難

△次答釋(二)初對破

若有因時[A11]已有後果(至)無因無果豈離斷常

音義 若謂因現有時[A12]已有後果是則本有果矣果既本有何待前因然因本為辦果果為酧因因義既無果義寧有有因有果離斷離常既無因果豈離斷常

△次顯理(二)初略明

因果義成依法作用(至)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音義 前既對破外難[A13]已靖故此中略示緣起正理以勸其信謂大乘言因果者依前滅後生法體作用非同情執故前所詰難於汝有失非預我宗何者若謂果體本有用亦應然所待因緣亦本有故若此則體用皆本來有何待前因故云由斯汝義因果定無應信大乘緣起正理

△次廣顯(三)初標義

謂此正理深玅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

音義 謂此正理假智及詮所不能到故云深玅離言今言因果離斷常等義皆依增益似相假施設耳

補遺 宗鏡第四十九卷問此阿賴耶識既為一切法因又稱引果只如因果之法為真實有為假施設答皆從識變是假施設

△次釋成

觀現在法有引後用(至)假謂現識似彼相現

音義 宗鏡第四十九卷釋云今明諸法自相離言謂觀三世唯有現法觀此現法有能引生當果之用當果雖無而現在法有引彼用用者功能行者尋見現法之上有此功用觀此法果遂心變作未來之此相似未來實是現在即假說此所變未來名為當果對此假當有之果而說現在法為因此未來果即觀現在法功能而假變也其因亦爾觀此現法有酬前之相即異熟變相等觀此所從生處而能變為過去實非過去而是現在假說所變為現法即對此假曾有過去因而說現在為果而實所觀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且如於因性離言故非實是因有功能故非定不因果亦如是(文)所言假者謂現在識似彼當果曾因相現此是增益非真實有

△三結勸

如是因果理趣顯然(至)諸有智者應順脩學

補遺 開蒙問因果二字如何能離斷常二邊答有因故非常有果故非斷(文)此即緣起中道如是妙理非智莫契應順修學

△次斥異說(二)初正斥(二)初斥餘部(二)初敘計(三)初標

有餘部說雖無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

合響 此即玄談所明法無去來宗中大眾說轉等八部所執也彼計實有現在法及無為法其過未法體用俱無故云無去來意謂不假設設曾因當果唯依現法而立因果恒相續義

△次釋

謂現在法極迅速者(至)體相雖殊而俱是有

音義 先明因果義謂現在法如擊石火極速一念猶有初生後滅二時況稍緩者即此一念法初生時酬能引因即名為果奚必曾因對說現果後變滅時引所生果即名為因何藉當果對說現因雖有初後生滅二時此之因果法體唯一前因下顯相續義謂前引果之因正滅此後酬因之果正生此之因果體相雖殊即滅即生而俱是有前後相續成緣起理

△三結

如是因果非假施設(至)誰有智者捨此信餘

△次斥非(三)初總斥

彼有虗言都無實義

△次別破(三)初破一念二時

何容一念而有二時(至)生既現有滅應現無

音義 謂極迅速者唯在一念豈有剎那一念而容生滅二時況生滅二相義極乖反寧得同居一現在法滅若下明三世不同義謂滅本過去生是現在若言滅居現在生應合是未來寧執同世若謂生是現有滅是過去設謂有故名生既是現在無故名滅寧非過去何俱執同現在耶又謂滅若非無而居現在生應非有必在未來生既是有而居現在滅應現無寧非過去由斯理趣生滅定非同世故前所執於此唐捐

△次破生滅體一

又二相違如何體一非苦樂等見有是事

音義 生滅二法決定相違猶如苦樂如何體一故斥云非苦樂等見有是事

△三時體互破

生滅若一時應無二生滅若異寧說體同

音義 若執生滅體一則不應言時雖有二若執生滅時異寧說生滅體同則汝所執自語相違

△三結非

故生滅時俱現在有同依一體理必不成

合響 問大乘言前因滅位後果即生餘部亦言前因正滅後果正生二說是同何故大乘斥之彼有虗言無實義耶答言雖似同義實逈別大乘因果是假施設如稱兩頭低昂時等餘部因果計為實有雖約現在猶有生滅初後二時有此之異是故斥之

△次斥經部

經部師等因果相續(至)阿賴耶識能持種故

音義 廣百論釋第九卷出彼執云我經部等因緣和合無間果生果起酧因復能生後如是展轉無始時來因果連綿相續不絕無有生滅斷常等過今破斥之意謂由有賴耶受熏持種得有因果相續若不許有斯義不成

△次結勸

由此應信大乘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1]八伏斷位次門(二)初徵答總標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至)阿羅漢位方究竟捨

△次廣釋頌義(二)初正明捨阿賴耶(二)初總明

謂諸聖者斷煩惱障(至)永遠離故說之為捨

音義 謂三乘無學聖人於煩惱障中分別皆斷俱生或永斷或永伏皆名阿羅漢爾時第八識中煩惱障攝現起等麤重究竟遠離故說為捨

合響 大鈔云言麤重者違細輕故麤重有三一現起麤重貪等令心無堪任故二種子麤重煩惱種子障諸智故三麤重麤重實非煩惱似煩惱故如身子嗔習畢陵慢習等(文)今論文麤重即初二兩重也

△次別釋(二)初明能捨諸位(二)初明正義(二)初正釋(二)初釋義

此中所說阿羅漢者(至)永不復受分段生故

音義 頌中所說阿羅漢者非局聲聞之第四果通指三乘無學果位何者阿羅漢義含殺賊應供無生以三乘無學果人皆具此三義故得阿羅漢名清涼云大乘第八地菩薩同於羅漢以捨分段出三界故

△次引證

云何知然決擇分說(至)成阿羅漢及如來故

音義 初徵辭意謂三乘無學永捨賴耶皆名阿羅漢者由何教理而知其然耶決擇下答先引瑜伽決擇分證三乘無學捨賴耶名諸阿羅漢者有時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等不同次引集論證成諸菩薩名阿羅漢

△次釋妨(二)初難

若爾菩薩煩惱種子(至)亦不成就阿賴耶識

音義 此躡前意難問謂汝引決擇分說諸阿羅漢獨覺如來皆不成就阿賴耶以彼皆永遠離煩惱麤重故若爾菩薩未盡煩惱障種皆應成就賴耶何故即彼決擇分說不退菩薩亦不成就阿賴耶識耶

△次答(二)初約迴心向大釋

彼說二乘無學果位(至)故彼論文不違此義

補遺 謂彼決擇所言不退者是二乘無學迴心向大之人[A14]已永斷煩惱障惑即迴小向大之時不復退位起惑故名不退因其趣大菩提復名菩薩彼自無學來[A15]已不成就阿賴耶識即攝入此諸阿羅漢中故論前云阿羅漢此云不退菩薩名異義同故不相違

△次約直修大乘釋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至)此亦說彼名阿羅漢

音義 不動地[A16]已上謂八九十之三地菩薩一切煩惱即修道所斷俱生障永不行者[A17]已永遠離諸現纏故法駛流即所知法執漂溺有情受變易死如瀑流水任運轉者能於駛流得自在故能諸行中起諸行者如於布施一行能起諸波羅蜜剎那剎那轉增進者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以此諸義證成不動等地名為不退然此下釋成捨賴耶名我見愛等即末那相應四惑即俱生我執八地[A18]已上生空智果相續現前不復執藏為我捨賴耶名故此頌中亦說彼名阿羅漢

△次斥異解(二)初正破(二)初敘

有義初地以上菩薩(至)故亦說彼名阿羅漢

音義 此師意明不唯八地[A19]已上名為不退七地[A20]已前菩薩亦名不退[A21]已證生法二空真如[A22]已得生法二智[A23]已斷分別煩惱所知二障隨修一行諸行莊嚴雖為利益眾生現起俱生煩惱終不為失有此諸義故初地等亦名不退然此下釋捨賴耶名謂初地等雖不斷盡俱生惑障此識分別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此義故亦捨賴耶名亦說彼名阿羅漢故集下引證不起煩惱過失煩惱如諸毒正智如呪藥煩惱雖起以正智調伏故不為過雖伏未斷猶如[A24]已斷亦名阿羅漢

△次破

彼說非理七地[A25]已前(至)許便違害諸論所說

音義 謂七地[A26]已前第七識中俱生我執猶未永斷故不應捨阿賴耶名若彼下舉例破若言唯斷分別我見愛等名捨賴耶則預流等亦應名捨許則違於諸論所說以諸論中曾不見說預流等捨賴耶故

△次破救(二)初敘

地上菩薩所起煩惱(至)寧可以彼例此菩薩

音義 救云地上菩薩為利生故示起煩惱由正知故不為過失預流不爾寧可例同

△次破

彼六識中所起煩惱(至)由此故知彼說非理

音義 謂俱生煩惱通前七識前六識中有間俱生可如上說而第七識中無間俱生於有漏心位任運執藏寧不同彼有漏位者謂諸菩薩於見道位[A27]已永遠離分別二障俱生二障猶未伏滅故於地上漏與無漏相間而起無漏心時則第七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若出無漏任運恒爾故未捨藏由此下結斥

△次簡所捨唯名

然阿羅漢斷此識中(至)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補遺 宗鏡第五十卷云八地[A28]已上無阿賴耶名唯有異熟識第七恒執異熟識為法又第八識本無阿賴耶名由第七執第八見分為我令第八得阿賴耶名[A29]若不執時但名異熟識(文)故阿羅漢但捨賴耶名非捨一切第八識體以彼異熟未空尚持俱生法執種子故第八名多故云一切若捨識體諸阿羅漢纔證無學應便入無餘依涅槃何者以無異熟識體持種最後身智無能任持故反顯未有不斷盡異熟種子而能捨異熟識者故云勿也

△次通明第八異名(二)初廣釋諸名(二)初釋名義(二)初總標

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

音義 第八識通聖凡一切位故雖諸異生有學無學皆悉成就然隨積集執持等義立七種名

補遺 義別立名者小鈔云於有情有成就此名者有不成就此名故也

△次別釋(四)初釋心等四名

謂或名心由種種法(至)此等諸名通一切位

音義 宗鏡釋云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或能熏種於此識中既能積集復起諸法故說此識名為心義阿陀那此云執持執持諸種有色根故所知依者依謂第八所知即雜染清淨三性種現與彼為依名所知依無性攝論云所應可知故名所知依謂所依此所依言簡取能依雜染清淨諸有為法不取無為由彼無有所依義故所依即阿賴耶識或名種子識能持世間出世間種者持有漏種名為世間持無漏種名為出世間問種子識與心義何別答即取第八識現行亦名種子故但是種能生現行故名種子識此識現行能生法種功能義邊第八識名種子識前言心者但是積集集起義名心此等下結上四名通聖凡位

△次釋阿賴耶名

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至)有雜染法執藏義故

音義 此名通二非無學下正顯阿賴耶名唯在異生與有學二類也

△三釋異熟識名

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至)猶有異熟無記法故

音義 此異熟識名通異生二乘無學十地菩薩唯除如來以如來純是無漏善性而無有漏異熟無記法故

△四釋無垢識名

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至)圓鏡智相應

音義 非煩惱依故名無垢最極清淨無漏法者謂佛地所有諸功德也此無垢識名唯如來有三乘異生皆未得善淨第八故如契經下引如來功德莊嚴經證成

補遺 宗鏡第五十卷云異熟識至金剛心末一剎那間永捨解脫道中即成無垢識名阿摩羅即果中第八識純一無漏不攝一切染法種子故不與雜染種現為所依故唯鏡智相應名無垢識

△次簡所捨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至)心等通故隨義應說

音義 問第八識既有諸名通凡聖位云何本頌唯說阿賴耶釋云過失重故謂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亦為有情執藏為我是有漏生死根本餘名不爾故云過重又最初捨故謂不動地前纔捨藏未捨餘名先捨此故有斯二義故頌偏說將得菩提時指金剛道後心也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者謂二乘身泯智時也無垢無捨以能出生力無畏等無漏善法窮未來際利樂有情心等四名通一切位依染淨義隨應說之

補遺 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異熟識體者是就小乘當教論也若以大乘望之實未曾捨必要斷盡異熟種子在菩薩金剛道後方空其體今就小乘身泯智邊權云捨體實則亦是捨名而[A30]阿賴耶曰捨名異熟識曰捨體良由賴耶因三藏義得名於三藏中執藏過重第七不執即捨藏名異熟識以異熟果得名兼有劣無漏法說不全空其體不名菩提故曰捨體

△次結歸二位

然第八識總有二位(至)鏡智徧緣一切法故

音義 初句總標一有下別明有漏位中唯是無覆無記性攝相應心所唯觸等五所緣唯執受處三境無漏位中唯善性攝與二下明相應先標列次與一下釋成初句釋徧行五所常樂下五句如次釋別境五所極淨一句釋性等善十一無染下簡不相應無染汙故不與根隨煩惱相應無散動故不與不定四法相應此亦下釋相應受名同有漏此唯屬善以一下明所緣若不徧緣非圓鏡智故[A31]已上釋頌竟

△次證有本識(三)初徵答總標

云何應知此第八識(至)聖教正理為定量故

音義 小乘向來唯知有眼等識今聞論主廣明第八緣起作用乃至立種種名雖知如是然云何知離眼等識別有自性聖教下答宗鏡釋云此第八非是世間現量所見之境唯憑聖言量及真正道理而知有之

△次教理別明(二)初引教(二)初引大乘(二)初引契經證有第八(二)初三經四頌(四)初引阿毗達摩頌(二)初引頌

謂有大乘阿毗達摩(至)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音義 阿毗達摩此云無比法攝論釋云無始時者初際無故界者因義即種子是誰因種謂一切法一切法等依者(第八識自證分)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義是所依義非因性義所依(無覆無記)能依(三性)性各異故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者謂生雜染等那落迦等若離阿賴耶識皆不可有生等雜染畢竟止息名為涅槃若離阿賴耶識不應證得

△次釋義(二)初正釋(三)初約二用釋(二)初略判頌文

此第八識自性微細(至)流轉還滅作依持用

音義 初二句總彰頌意頌中下別判初後作用不同

△次廣釋頌義(二)初因緣用(二)初釋(二)初正釋因緣

果是因義即種子識(至)一切法等為依止故名為緣

音義 宗鏡第四十七卷釋云言界者是因義謂第八識從無始至今能持一切漏無漏色心等諸法種子又能與漏無漏種子力令生現行即第八與一切種子為依持生起二因依是緣義者謂第八識能變為身器作有情依與一切漏無漏現行法而為所依以能執受五色根身與前七識現行為俱有依故即第八識能以一切現行色心等法為增此緣依也

△次轉釋緣用

謂能執持諸種子故(至)亦以第七為俱有依

音義 謂第八能持種故與現法為所依故即變為彼器界根身及為彼七轉識所依以能下別釋所依初明為前五識依止又與下為六七二識依止瑜伽云由有阿賴耶識得有末那由此末那為依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無意根(文)末那下復立比量明六七有俱有依末那意識是有法依俱有根轉識攝故因如眼等識喻第八復依第七第八是有法亦以第七為俱有依宗是識性故因如第七識喻

△次結

是謂此識為因緣用

△次依持用(二)初明流轉依持(三)初標

由此有者由有此識有諸趣者有善惡趣

△次釋

謂由有此第八識故(至)諸趣資具亦得趣名

音義 順流轉法謂惑業苦種流轉生死謂五趣現果惑業種望生死為增上緣苦種與生死能作因緣第八能持三種習氣故令有情生死相續雖惑下釋疑有疑云惑業苦三皆流轉法何故頌中唯言諸趣生即是苦釋有二義初約果勝釋次通因果釋能趣謂惑業所趣謂苦生資具即是惑業能作諸趣資糧具度故

△三結

諸惑業生皆依此識是與流轉作依持用

△次明還滅依持(三)初標

及涅槃證得者由有此識故有涅槃證得

△次釋

謂由有此第八識故(至)究竟盡位證得涅槃

音義 順還滅法謂本有無漏種子由此識持於見道前後展轉熏生乃至究竟證得涅槃故云令修行者證得宗鏡云謂第八識不唯獨與有漏流轉法為依持用兼能與一切無漏順還滅法為依持用(文)此中下簡釋謂此頌中言證得涅槃者唯說能證道不言涅槃以涅槃是清淨法界了因所了不依此識有故此唯約能證釋也或此下約所證釋或此但說所證涅槃以發心修行正所求者唯涅槃故謂證得言目所證得或雙說滅道道即能還滅滅即所還滅故二皆是還滅品攝謂涅槃下出雙說之義能得即解脫道能斷即無間道

△三結

能所證斷皆依此識是與還滅作依持用

音義 能所斷謂能斷道所斷惑也能所證謂能證道所證滅也

△次約染淨釋

又此頌中初句顯示(至)依轉識等理不成故

音義 初句言無始時來界者界是性義即識自性無始恒有次句一切法等依者顯與染淨法為依止故由此有諸趣即染依止及涅槃證得即淨依止雜染下轉釋集諦即是能趣惑業苦諦是所趣生此二世間因果也道諦能證得道滅諦所證涅槃此二出世因果也彼二下結意明此第八識唯無記性故與染淨法為所依止前七轉識通善染性不能與二俱作所依也

△三約三性釋

或復初句顯此識體(至)圓成實性如次應知

補遺 三自性義如後第八卷中釋後三顯與三種自性為所依止者第二句與依他起性為所依止諸法皆依緣所生故第三句與徧計性為所止依由徧計執有諸趣趣生體是第八故第四句與圓成實為所依止二種圓成皆依第八而證得故

△次結證

今此頌中諸所說義離第八識皆不得有

△次重引前經中頌(二)初引頌

即彼經中復作是說(至)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次釋義(二)初正釋(二)初釋前三句(二)初約含藏義釋

由此本識具諸種子(至)能依所依俱生滅故

音義 頌中文倒故長行迴文解釋謂第八識自證分持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此能含藏義立阿賴耶名非如下簡異數論謂勝性轉為大等因果雖殊而體是一果雖生滅而因是常今則不爾故云非如何者能生種子與現行果體非一故能依諸法與所依識俱生滅故是故異於邪執能顯正理

△次約三藏義釋

與雜染法互相攝藏(至)故說此識名阿賴耶

△次釋第四句(二)初約地上釋

[A32]已入見道諸菩薩眾(至)故我世尊正為開示

音義 現觀有六後第九卷中釋真者謂地前相似現觀猶未斷惑不名為真證解者地上菩薩[A33]已得二種殊勝智故如實了知此微細識雖未窮源[A34]已能分覺是故世尊正為開示

△次通地前釋

或諸菩薩皆名勝者(至)求彼轉依故亦為說

音義 信解者未能證悟憑教而生信解轉依者謂此識能持染淨法種與染淨法俱為所依聖道轉令捨染得淨謂資糧位等諸菩薩雖未實證此識而能依教信解於唯識義發大勇猛求彼轉依之果故我世尊亦為彼說

△次結證

非諸轉識有如是義

△三引解深密經頌(二)初引頌

解深密經亦作是說(至)恐彼分別執為我

音義 攝論釋云甚深者世聰叡者所有覺慧難窮底故甚細者諸聲聞等難了知故是故不為聲聞等開示此識彼不求微細一切智智故一切種子如瀑流者剎那展轉相續不斷如水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者懷我見者不為開示恐彼分別計為我故

△次釋義(二)初正釋(三)初釋第一句

以能執持諸法種子(至)不能通達故名甚細

合響 阿陀那此云執持宗鏡第五十卷云執持有三一執持根身令不爛壞二執持種子令不散失三執取結生相續者即有情於中有身臨末位第八識初一念受生時有執取結生相續義結者繫也屬也於父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繫屬彼亦如磁毛石吸鐵鐵如父母精血二點第八識如磁毛石一剎那間便攬而住同時根塵等種從自識中亦生現行名為執取結生(文)如世尊言阿陀那識若不入母胎者不應和合成羯邏藍等無性者謂一闡提不信第八識為諸法自性若無第八即無佛性故名無性闡提外道由不信此識為諸法本或執冥性或執大有性執斷執常為此漂溺令不出離故不能窮底趣寂者謂諸聲聞亦不信有第八唯知六識三毒為染淨根本沉空滯寂而不覺知故不能通達

△次釋第二句

是一切法真實種子(至)恒無間斷猶如瀑流

音義 真實種子者親生現行法故如瀑流者第八識中一切種子雖遇眾緣皷擊起眼等識而此識體恒無間斷猶如瀑流或種子生住異滅不停似瀑流故

△三釋後二句

凡即無性愚即趣寂(至)故我世尊不為開演

音義 聞甚深妙理不能證解更起邪執妄計為我由昔未聞聖教恒起俱生今聽法音復增分別此分別執是惡趣因障礙聖道令不得生故我世尊不為開演

△次結證

唯第八識有如是相

△四引入楞伽經頌(二)初引頌

入楞伽經亦作是說(至)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

音義 此八句頌前四句唯喻後四句法喻合說藏識如海境界緣如風恒字合上無有間斷起諸識如波浪波浪即海之作用諸識即藏識之作用

△次釋義

眼等諸識無如大海(至)故知別有第八識性

音義 意明眼等諸識轉間易脫無如大海恒相續轉起識浪義反顯第八有如是義故知下結證

△次指廣證有

此等無量大乘經中皆別說有比第八識

△次顯大乘是至教量(二)初立比量證

諸大乘經皆順無我(至)如增壹等至教量攝

音義 謂聲聞等一向信小乘增一阿含等經是至教量不信諸大乘經若不以彼所信小乘經為同喻證成大乘經是至教量直饒廣引千經彼若不信徒施無益所以欲扶大乘先須證有然後令彼無疑而深信也文中先明大乘所證之義皆順無我等二句明人空棄背等二句明四諦讚佛法等二句明讚內毀外表蘊等二句明表正遮邪樂大乘下結上所詮理非顛倒樂大乘者許為開示立量云諸大乘經是有法至教量攝宗皆順無我乃至契經攝故因同喻如增一等

△次引七因證(二)初引聖慈氏七因(二)初總標

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

補遺 如上既引現在釋迦今又引未來彌勒以證大乘是佛所說

△次別明(七)一先不記

一先不記故若大乘經(至)諸可怖事先預記別

音義 若未來當起壞正法可怖畏事如來在時皆預記別如佛說末法世時有諸魔王入我法中著我袈裟破我正法法必滅盡諸如是等佛先授記若大乘經非佛所說佛何故不同滅後為壞正法者諸可怖畏事先預記別量云大乘經是有法真是佛說宗因云先不記故喻如小乘經下六因比量准知

[A35]二本俱行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至)寧知大乘獨非佛說

△三非餘境

三非餘境故大乘所說(至)故大乘經非非佛說

音義 大乘經所說甚深難思具大根者方堪領受非彼邪外思量境界故彼教中曾所未說說亦不信況是彼說故知大乘真是佛說非是非佛所說

△四應極成

四應極成故若謂大乘(至)是佛所說其理極成

音義 今佛餘佛同是佛故若謂大乘是他佛說非今釋迦佛說既佛佛道同應信大乘經是佛所說其理極成無容異議

△五有無有

五有無有故若有大乘(至)非大乘教不應正理

音義 若許有大乘應信此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教外別求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何者以離大乘無成佛義誰出於世說聲聞乘故許聲聞乘是佛所說而非毀大乘不是佛說不應正理

△六能對治

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至)故應信此是佛所說

音義 謂小乘修行能引真智對治煩惱信是佛說若依大乘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

△七義異文

七義異文故大乘所說(至)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音義 大乘所說理趣甚深聞者宜應默識心通忘言契理不可但取文而略其義謗非佛語如此甚深之教非至聖莫能宣示故知大乘真是佛說

△次引莊嚴論頌義

如莊嚴論頌此義言(至)極成有無有對治異文故

△次引餘部(二)初總標

餘部經中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性

補遺 此引小乘四部密意說者恐彼分別起執故暗指而不顯言今論主於下文中標出皆指此第八識

△次別引(四)初大眾部

謂大眾部阿笈摩中(至)非眼等識有如是義

音義 梵音摩訶僧伽此云大眾即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併下之上座部會玄十三引南山戒疏云根本二部如四分中初結集時選五百人即是窟內迦葉上座部餘不在數名大眾即窟外部阿笈摩此云契經即律部中經謂彼經中密意說此第八名根本識是眼等識所依止故譬如樹根莖等所依是莖根本非眼等識有如是義者反顯唯第八識有此根本義故

△次上座部

上座部經分別論者(至)唯此恒徧為三有因

音義 梵音體毗履此云老宿秦言上座唯迦葉等老宿同會共出律部經即是此部中經分別論者即造論釋經之人謂彼經及論皆密意說此第八名有分識唯此下顯唯此第八識常無間斷周徧三界方能為三有之因

△三化地部

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至)唯此識名窮生死蘊

音義 准宗輪論此部即一切有部分出會玄云言化地部者部主昔作國王化治地上庶人後捨位出家修道從本為名曰化地部無性釋云於彼部中有三種蘊一者一念頃蘊謂一剎那有生滅法二者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恒隨轉法三者窮生死蘊謂乃得金剛定恒隨轉法說此名窮生死者宗鏡釋云緣此第八徧三界九地恒常有故但有生死處即常徧為依直至大乘金剛心末煩惱盡時方捨故名窮生死蘊離第八下明彼窮生死蘊即是第八若離此識彼窮生死蘊不可得故謂無下簡餘蘊非窮生死蘊謂無色界諸色間斷此簡色蘊無想天等餘心等滅此簡受想行併識蘊中前七識不相應行無別自體此簡不相應行故唯此第八識名窮生死蘊

△四說一切有部(二)初引文

說一切有部增一經中(至)欣阿賴耶喜阿賴耶

音義 此即上座部分出初總標謂愛下別立四名

△次論釋(二)初釋義(三)初明正義

謂阿賴耶識是貪總別(至)不應執餘五取蘊等

音義 初略示立四名所以謂第七末那貪彼第八總別緣彼三世為境立此四名宗鏡釋云愛是總句總緣三世為境餘三是別句別緣三世樂是現世欣是過去喜是未來有情下明貪愛義即此第八是諸有情第七時時執此第八識見分為自內我故唯賴耶是真愛著處餘法不爾故不應執餘五取蘊等為愛著處

補遺 言不應執餘等者會玄第九卷云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此等諸師由教反證愚於阿賴耶識故作此執如是安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亦不相應(文)故下文一一簡釋

△次別簡釋(七)初簡餘蘊

謂生一向[A36]苦受處者(至)令我自在受快樂故

音義 一向苦受處者謂三惡趣餘取蘊者對此賴耶故云餘即前七識并餘四蘊俱是第八識之餘謂諸苦趣有情彼恒厭逆餘五取蘊苦受身心唯求內我得自在樂是則所厭在蘊所愛在我故唯賴耶是真愛著處

△次簡五欲

五欲亦非真愛著處(至)雖不貪著而愛我故

音義 離欲者謂不還果人[A37]已斷欲界煩惱即於色界妙五欲雖不生著而俱生我執猶未斷盡故於賴耶猶生我愛

△三簡樂受

樂受亦非真愛著處(至)雖厭樂受而愛我故

音義 離第三靜慮染者謂第四靜慮[A38]已上由彼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雖厭樂受而恒愛我

補遺 會玄第九卷云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生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

△四簡身見

身見亦非真愛著處(至)而於內我猶生愛我

音義 依身執我名為身見非無學者謂有學聖人即初二三果能於正法信解無我雖於外身不執為我而於內我猶生愛故

△五簡轉識

轉識等亦非真愛著處(至)雖厭轉識等而愛我故

音義 謂有學聖人求滅盡定雖厭轉識而於內我猶生愛著故轉識等非愛著處

△六簡色身

色身亦非真愛著處離色染者雖厭色身而愛我故

音義 離色染者謂生無色界人厭離有色求生無色雖厭色身而愛我故

△七簡不相應行

不相應行離色心等無別自體是故亦非真愛著處

△三總結示

異生有學起我愛時(至)故唯此是真愛著處

音義 意明一切異生及諸有學起我愛時於前所簡餘蘊法中雖有愛與非愛而於此識我愛定生故唯第八是真愛著處

補遺 異生有學所起我愛此是第六識中分別我而於此識我愛定生是第七識中俱生我

△次結證

由是彼說阿賴耶名定唯顯此阿賴耶識

補遺 由是彼增一經中所說阿賴耶名定唯顯此阿賴耶識義[A39]已上引教竟

[1]次顯理(三)初結前起後

[A40]已引聖教當顯正理

△次依經廣顯(十)初持種心(三)初引經證有

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至)彼持種心不應有故

合響 此引理證有即引經中明著道理而為憑據論主推顯非離經外別有道理宗鏡第五十卷云集起名心唯屬第八集諸種子起現行故集諸種子者即色心人天三界有漏無漏一切諸法種子皆是第八識能集猶如世間庫藏起現行者謂三界五趣有漏無漏一切色心等現行皆從第八識生起第八識是能集起一切色心等種子是所集起今取能集起名心正取第八心王自證分名集起心相分是色見分是用證自證分落後邊故為自證分能集諸法種子令不散失復能起諸種現行功能從無始來更不間斷故獨有集起義即知第八自證分與識中種子為二因便是此中集起二義一為依持因即是集義二與力令生起因即是起義(文)若無下據理證有第八

△次依義廣釋(二)初明正義(二)初正釋(二)初簡轉識非持種心

謂諸轉識在滅定等(至)非染淨種所集起心

補遺 宗鏡第五十卷云前七名轉識轉謂改轉是不定義即三性三量三境易脫不定(文)滅定等者等取五位無心此諸轉識有間斷故在有心位中以根境作意等生識之緣各別又善惡等三性類別更易轉脫猶如電光性不堅住非可受熏不能持種故諸轉識非彼經所說染淨種所集起心也量云諸轉識是有法不能持種非染淨種所集起心宗因云在滅定等有間斷故根境作意善等類別易脫起故不堅住故喻如電光等此中前後十科雖引經為證耑在顯理既欲顯理若非比量則不能定是非覈邪正故比量申而外人結舌不容其不生信矣故破簡文中每用三支比度楷定使無混淆則大乘正理自顯也

△次明第八是持種心(二)初正釋(二)初順明

此識一類恒無間斷(至)契當彼當所說心義

補遺 對上轉識簡別一類者唯是無記簡三性類別恒簡易脫無間斷簡有間斷堅住簡不堅住此識具此等義故能持種是故第八方契彼經所說集起心義量云此第八識是有法堅住可熏宗一類恒無間斷故因喻如苣蕂等

△次反顯

若不許有能持種心(至)應同外道執自然生

音義 初略示謂若不許有持種心者[A41]但違於集起等經亦違熏習正理謂諸下轉釋有兩種違理初明現行不熏成種失謂若無第八則所起染淨轉識雖是能熏無受熏之識不熏成種則所起能熏現識虗喪其功染淨下顯無因應同外道失謂前七現行之功虗棄不熏成種則後時染淨法起是無因種應同外道自然生矣既爾受熏持種二義俱無寧不違理是以許有第八能持種心則無是過

△次簡非(二)初簡色不相應

色不相應非心性故(至)寧可執為內種依止

補遺 非心性者第八自證分體是心性能持種色及不相應非心性故不是所熏豈能持種如聲光等聲是實法喻色光乃虗假喻不相應又彼二法色是識所變不相應依色心分位假立無實自體非內種依豈能持種量云色不相應是有法理非所熏豈能持種宗因云非心性故喻如聲光等

△次簡轉識心所

轉識相應諸心所法(至)不能持種亦不受熏

補遺 轉識間斷易脫起故[A42]已如前簡相應心所如王亦爾且更闕自在之義又非心之體性豈能受熏持種量云轉識相應心所是有法不能受熏持種宗間斷易脫起故因喻如識即以心王為同喻秪可分取間斷易脫起之因以王自在是心性故

△次結示

故持種心理應別有

△次斥異解(五)初破識類受熏持種(二)初敘

有說六識無始時來(至)何要執有第八識性

補遺 此是小乘所執彼宗止許唯一心王其用有六名為六識依根境等前後分位者謂唯一心王隨六根六境作意及與善等三性前後分位轉變成於六識事雖轉變而類無別者事即識體類者似也是識之類意謂前念識體帶起後念識類如谷聲之響聲雖[A43]已滅餘響猶存是聲之類識之事類亦爾謂識體雖依根境等前後分位改轉變換而類無善惡等殊唯是一味無別即前念轉變之事熏後念一味無別之類是所熏習能持種子因果義成何要執有第八自證體性能受薰持種耶

△次破(六)初約假實破

彼言無義所以者何(至)應不能持內法實種

音義 若執識類是實即同數論執冥性是實非假許類是假便無勝用豈能持實種子

△次約三性破

又執識類何性所攝(至)別類必同別事性故

音義 初句總徵若是下別破先破善惡量云類若是善惡應不受熏許有記故猶如擇滅以擇滅是慧性是有記善法故以為喻若是下次破無記謂類若是無記六識起善惡心時無記心斷類亦應爾如何受熏又事若善惡類亦必同勿使事是善惡類是無記何者事既有三性之別類亦應然別類必同別事性故

△三約無心位破

又無心位此類定無(至)如何可執持種受熏

音義 無心位中既無六識此類定無無則間斷非堅何能受熏持種

△四約凡聖類同破

又阿羅漢或異生心(至)無漏法熏許便有失

音義 聖凡之別由藏識有捨不捨之殊故熏習亦有差別若不許有第八識唯執聖凡識類同是無記是所熏性則聖者識類應為染法所熏異生識類應為無漏法熏若許異生受無漏熏則異生應名聖者羅漢受染法熏則聖者應名異生故云許便有失量云阿羅漢是有法應為諸染法熏宗因云識類同故喻如異生異生准知

△五約根法類同破

又眼等根或所餘法(至)故不應執識類受熏

合響 所餘法即色聲等謂識既有類即根與法亦應有類識類既許受熏即根類法類亦應受熏然汝不許故不應執識類受熏

△六約事類不俱破

又六識身若事若類(至)能熏所熏必俱時故

合響 汝執六識事類前後二念既不俱有則非互熏以前後二念故何故前後二念便不相熏能熏所熏必同時故量云六識事類是有法非互相熏宗前後二念不俱故因喻如隔念者

△次破六識俱轉受熏持種

執唯六識俱時轉者(至)故彼亦無能持種義

音義 由上破前後二念不俱時故非互相熏復有餘部說眼等六識俱時而轉前五是能熏第六是所熏俱時而有熏習義成能持種子由前下破由前理趣者謂第六識無心位無既有間斷性非堅住無所熏義豈能持種

△三破色心自類前為後種(二)初敘

有執色心自類無間(至)故先所說為證不成

音義 經部師執言從前剎那色後剎那色無間而生從前剎那心後剎那心及相應法無間而生此中因果道理成就何用復計阿賴耶識是諸法因故先所說第八持種為證不成

△次破(二)初正破(二)初約無熏習義破

彼執非理無熏習故(至)如何可執前為後種

音義 謂種必由熏習生長色心自類既無熏習如何可執前為後種

△次約間斷不生破

又間斷者應不更生(至)死位色心為後種故

音義 若無種子則間斷者應不更生梁攝論破云謂從無色界退沒或從無想天退沒及從滅盡定起此色心等久滅云何得為後色心生因二乘無學無後蘊者謂既間斷不生則二乘無學身智俱泯[A44]無餘依無色心故應無後蘊由彼不以第八識為後種而以死後色心為後種故既二乘入無餘依則死位[A45]已無色心復以何種生後蘊耶故攝論破竟結云色心前後相生但應容有等無間緣及所緣緣無因緣義

△次遮救

亦不應執色心展轉(至)非所熏習前[A46]已說故

音義 經部師救云無色雖無有身以有心在無想滅定雖無有心非無身存即以色心互為種生是故退沒定起非無色心故遮云亦不應執互為種生以轉識與色非所熏習[A47]已說故

△四破三世實有能成因果(二)初敘

有說三世諸法皆有(至)起染淨法勢用強故

音義 准宗輪論此一切有部所執謂三世法皆是實有以過去為因現在為果現在為因未來為果因果感赴無不皆成何勞執有第八持種若爾云何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然經說心為種子者能起染淨現法心之勢用強故

△次破

彼說非理過去未來(至)一切因果皆不得成

音義 初立量破過未非實又無下次明過未無作用故非因緣若無下顯有第八持種因果方成

△五破執遣相空撥無本識(二)初敘執斥違經

有執大乘遣相空理(至)彼特遣害前所引經

合響 宗鏡第五十卷云不達真異熟證唯識人多執俗有真無強生異見不知諸佛密意執遣相空理以為究竟此乃破徧計情執是護過遮詮便撥依他圓成悉作空華之相若無依圓本識及一切法皆應無體既非實有成大邪見

△次約法斥違理(二)初斥成邪見

智斷證修染淨因果(至)亦不謂全無但執非實故

音義 謂起智斷惑修因證果染淨諸法皆執非實成大邪見何者外道亦不謂染淨等皆無但執非實謂染因不招惡果淨因不感善果如空華等因果皆虗

△次斥反正智

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至)求石女兒用為軍旅

音義 若染淨等一切諸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為捨不實生死精修不實菩提資糧誰有智者(云云)幻敵喻不實生死石女兒軍旅喻不實資糧

△三總結證成

故應信有能持種心(至)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二異熟心(三)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有異熟心(至)彼異熟心不應有故

合響 宗鏡第四十七卷云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為因招感得今生第八異熟心是果若無下證成

△次依義廣釋(二)初簡轉識非真異熟

謂眼等識有間斷故(至)是異熟生非真異熟

音義 非一切時是業果者謂眼等識通三性於中唯無記性是滿業所感之果若起善惡時則非業果故云非一切時是業果故異熟下轉釋間斷非異熟心謂彼命根依第八識立由先業所引住時決定無有斷[A48]已更續之義言等者等眾同分眼等下簡六識中滿業果非真異熟量云眼等識是有法非異熟心宗因云有間斷故非一切時是業果故喻如電光等

△次明第八是真異熟(三)初約有情身器顯有真異熟

定應許有真異熟心(至)復依何法恒立有情

音義 初依理順明由上理故決定應許有真異熟是酬引業果能變身器為有情依次身器下反顯簡非根身器界離心理非有故不相應法指命根及眾同分轉識等非恒有故若無此心身器誰變又依何法恒立有情

△次約身受怡勞顯有真異熟

又在定中或不在定(至)彼位如何有此身受

音義 謂在定時無思慮不在定時有思慮無思慮則後時身有怡適樂受生起有思慮則後時身有勞損苦受生起此等身受現行皆由真異熟有此若無者無如是事

△三約非佛有情顯有真異熟

非佛起餘善心等位(至)如許起彼時非佛有情故

補遺 非佛者謂十界中除佛顯餘之九界有情位中起餘善等心時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對佛果極善故稱餘善等者等於不善無記即等覺位菩薩猶有一分俱生法執未盡而異熟尚在究竟空時必在菩薩金剛道後故唯佛無異熟如許起彼餘善心等則定有異熟非佛是有情故量云非佛起餘善心等位是有法必應現起真異熟心宗因云非佛有情故同喻如許起彼時

△三總結證成

由是恒有真異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三界趣生體(三)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有情流轉(至)彼趣生體不應有故

合響 初引經若無下證成宗鏡第四十七卷云須信有第八識為三界九地五趣四生之體若無此識即一切有情不應得有

△次依義廣釋(二)初標義

謂要實有恒徧無雜彼法可立正實趣生

補遺 具足四義方是趣生之體

△次釋成(二)初簡轉識等非趣生體

非異熟法趣生雜亂(至)皆不可立正實趣生

音義 謂前六識善染二性待現緣起非業所感故非異熟法若以此為趣生體則趣生雜亂何者住此趣生中起餘趣生法故如於人中若起上品善心則屬諸天若起上品惡心則屬地獄中下善惡准知是善染心既雜亂故非正實趣生之體諸異熟色者謂五色根與香味觸及色聲中一分五識業所感者即前五識異熟生無記此等諸無記法雖不雜亂不徧無色界故非趣生體生得善者善有修得報得此即報得善心謂先修習為因緣故後於此中生便即得名俱生善意識中業所感者即第六識異熟生無記此二雖徧三界起不雜亂然於無心位中間斷不生不恒有故非趣生體不相應行指命根眾同分此二雖徧恒有無雜然依此識假立無實體故亦非趣生故總簡皆不可也

△次明第八心品是趣生體(三)初約實等四義順明

唯異熟心及彼心所實恒徧無雜是真實趣生

音義 唯第八現行心品反上所簡是四義故是趣生體

△次約無色第六反釋

此心若無生無色界(至)故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

音義 謂若不許有異熟心生無色界有情既無有色與前五識唯有意識起善等心時應非趣生以無異熟趣生體故設許下彼謂無色有情未斷惑故所起善等是有漏攝猶名趣生故縱云設許趣生攝諸有漏那含聖者生無色界[A49]已斷惑故所起善等或是無漏應非趣生許便違理何者理應有界必是趣生如四果聖人未入無餘猶是趣生攝故勿有下結示勿有前起善等非趣生過及後無漏非趣生攝失故應許有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

補遺 攝論云生無色界若離異熟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染汙善心者謂無色界天起愛味著名為染汙有等至故名為善心)又即於彼(無色界)若出世心(謂無漏心)正現在前餘世間心(有漏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爾時便應滅離彼趣者彼趣所攝異熟無故不由功用自然應得無餘涅槃能治現前一切所治皆永斷故)

△三約佛非趣生反證

由是如來非趣生攝(至)諸戲論種[A50]已永斷故

音義 由上理故佛非趣生異熟[A51]已空故亦非三界攝諸漏永盡故苦集二諦是三界因果如來[A52]已捨故界是因義即有漏種諸戲論種[A53]已永斷故

△三總結證成

正實趣生既唯異熟(至)故知別有此第八識

△四有執受(三)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有色根身(至)彼能執受不應有故

合響 初引經若無下證有宗鏡第四十七卷云有色界中有情有五色根及內五塵是第八親相分唯第八識能執受若是餘識即無此能

△次依義廣釋(二)初明第八是能執受(二)初顯有能執受心

謂五色根及彼依處(至)彼定由有能執受心

音義 眼等五根(勝義根)及彼依處(浮塵根)過去[A54]已滅未來未生唯現在世是有執受故決定應有能執受心

△次立第八是能執受(二)初正立

唯異熟心先業所引(至)眼等轉識無如是義

△次簡別

此言意顯眼等轉識(至)唯異熟心故作是說

音義 此眼等轉識無如是義之言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何者若謂唯以異熟為能執受則諸佛異熟[A55]已空應無執受耶然無垢識亦能執受諸佛色身是故此言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若爾何故前云唯異熟心能執受然能執受有漏色身唯異熟心故作是說

△次簡轉識等非能執受(三)初簡諸轉識

謂諸轉識現緣起故(至)不能執受有漏色身

音義 此中有三比量皆以末句不能執受有漏色身為宗初量總明轉識次二量別約三性現緣起簡非引業非引業者簡非一類謂善染二性是自力招非業所引正如非擇滅無為是自性清淨非由智力斷惑所顯非徧依簡非能徧不相續簡非相續是故轉識不能執受有漏色身

補遺 現緣起者假現在緣而得生起謂眼識九緣生等瑜伽第五十一卷云謂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行為因眼等轉識於現在世眾緣為因如說眼及境界作意力故諸轉識生

△次簡諸心所

諸心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如唯識言

補遺 量云轉識心所是有法不能執受宗與諸轉識定相應故喻如唯識言恐有謂轉識不能執受或彼心所可能執受故又簡之

△三簡色根命根

非諸色根不相應行(至)無所緣故如虗空等

合響 五色根是所執受無能執受義不相應行中命根等無實自體根雖有照境之用而無能緣之義故同不相應行並無所緣量云諸色根不相應行是有法非可能執受有色根身宗無所緣故因如虗空等喻

△三總結證成

故應別有能執受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五持壽煖識(三)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壽煖識三(至)令久住識不應有故

合響 初引經若無下證有

△次依義廣釋(二)初簡轉識非持壽煖識

謂諸轉識有間有轉(至)不可立為持壽煖識

音義 諸轉識是有法不可立為持壽煖識宗因云有間有轉無恒持用故喻如聲風等

△次明第八是持壽煖識(二)初正立

唯異熟識無間無轉(至)故可立為持壽煖識

音義 異熟識反上諸義故可立為持壽煖識壽煖如初卷中釋此二住時決定亦無間轉故為同喻立量可知

△次釋成(二)初正釋

經說三法更互依持(至)唯識不然豈符正理

音義 恐有謂曰經說識言或詮轉識何理定知是第八識耶故釋云經說三法更互依持而壽與煖一類無間識獨不然如何同彼有恒持用故有間轉識與無間壽煖更互依持豈符正理

△次通妨(二)初難

雖說三法更互依持(至)何不許識獨有間轉

音義 大乘宗許煖不徧三界以無色無身故無煖相故小乘引煖為例難云三法相依既許煖法不徧三界何不許識亦有間轉耶

△次釋(二)初約三法具處釋

此於前理非為過難(至)故前所說其理極成

音義 謂難之不得其當故云非為過難也前准經立第八是持壽煖識者正約是處具有三法俱無間轉可恒相持若無色不具煖法此煖法更無恒相持用前以此三法俱無間轉之理顯示經說識言非詮轉識正明異熟識有恒持用今援煖法不徧為難豈壞前所立理何者以捨煖時餘二不捨故我以前所說持壽煖者為無間異熟其理極成

△次約煖不徧處釋

又三法中壽煖二種(至)爾時何識能持彼壽

音義 煖是第八相分色法壽是命根即依親生第八現行種子假立自異生乃至未空異熟此二恒屬有漏故知彼識定非無漏此則立理顯示三法定俱有漏生無下正約煖不徧義折難謂那含聖者生無色界第六起無漏心時此識若無爾時何識能持彼壽勿無漏心持有漏種

△三總結證成

由此故知有異熟識(至)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六生死時心(三)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諸有情類(至)生死時心不應有故

音義 初引經謂有情類於受生時及命終時眼等轉識定不現起必住散心有心非無心亦非定心若無下反顯證有

△次依義廣釋(二)初正明生死時心(二)初明正義(二)初簡轉識非生死時心

謂生死時身心(至)有必可知如餘時故

音義 初約身心顯無轉識量云謂生死時明了轉識必不現起身心昧故如睡無夢極悶絕時又此下約行相所緣不可知顯無轉識量云此位中六種轉識必不現行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無心位六種下反顯有必可知如尋常非生死時故

△次明第八是生死時心

真異熟識極微細故(至)名生死心不違正理

合響 問生死位六識行相所緣既不可了名為無者生死位異熟行相所緣亦不可了云何非無答真異熟識極微細故行相所緣俱不可了非謂無心名不可了以此異熟是酬引業為總報主一期相續不斷恒無轉變即此是散心有心非無心定心以此名為生死時心

△次斥異說(二)初異說(二)初敘

有說五識此位定無(至)故受生位意識亦無

音義 初謂受生位中定無五識意識下謂無第六因五識者謂因與五識同緣現五塵境此即同時意識因他教者謂因他人之教起邪正思惟此即散位獨頭意識定為因者謂即諸禪三昧中定位獨頭意識謂第六意識生起由此三因今生位三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識亦無云何說言受生命終必住散心

補遺 受生位無意識原同正論但妄謂由三因之不可得故無意識則成異說以其不信有第八識中種子為因而別以五識等三因為因故被大乘破斥

△次破(二)初正破

若爾有情生無色界(至)必無引定散心無由起故

音義 若爾牒前所執謂若受生位中諸因無故意識不起有情若生無色界中後時意識應永不生何者定心必由散意加行引起散意必由五識他教引起五識他教彼界必無引定散心無由而起既無三因故永不生

△次遮救

若謂彼定由串習力(至)此即前因何勞別說

音義 先牒救詞彼救云彼界雖無引定散心然由宿昔串習力故後時彼定率爾現前彼初下破若由串習彼初生時寧不現起何待後時又欲下例破謂無色界既許定心由串習力率爾現起於欲色界初受生時串習意識亦應現起何獨不然若謂初受生時昧故意識未即現前此即前云身心轉識不現何勞別說

△次餘部

有餘部執生死等位(至)極成意識不如是故

音義 先敘應知下通

△次別明將死時心(二)初立義

又將死時由善惡業(至)轉識不能執受身故

音義 瑜伽論云又將終時作惡業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即從上分冷觸隨起於是漸捨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識於所依從下分捨即從下分冷觸漸起如是漸捨乃至心處當知後識唯心處捨從此冷觸徧滿所依

補遺 瑜伽第五十一卷云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時識不應道理謂臨終時或從上身分識漸捨離冷觸漸起或從下身分識漸捨離冷觸漸起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受身此若捨離即於身分冷觸便生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故若無阿賴耶識不應道理

△次釋成(二)初簡轉識不生冷觸

眼等五識各別依故(至)不應冷觸由彼漸生

音義 各別依者簡非徧依謂眼識依眼根乃至身識依身根故或不行者或時緣缺不現起故不住身者謂第六識不依五色根唯依心根故境不定者或色或心或過現未來等境徧緣一切故徧寄身中恒相續者如經云其心在在常處諸根隨逐諸塵無有暫捨以眼等六識有此諸義不應冷觸由彼漸生

△次明第八能生冷觸

唯異熟心由先業力(至)雖變亦緣而不執受

音義 唯異熟心是能執受捨執受處冷觸便生何者壽煖識三不相離故無識之處便無煖故冷觸起處如外器界即是非情此識雖變亦緣為境而不執受

△三總結證成

故知定有此第八識

△七緣起依(三)初引經證有

又契經說識緣名色(至)彼識自體不應有故

音義 先引經瑜伽論問何故建立名色與識互為緣耶答識於現法中用名色為緣名色復於後法中用識為緣所以者何以於母腹中有相續時說互為緣故由識為緣於母腹中諸精血等名色所攝受和合共成羯邏藍性此即名色為緣復令彼識於此得住斯即二法相依俱時轉義若無下證成

△次依義廣釋(二)初引經釋

謂彼經中自作是釋(至)恒俱時轉不相捨離

音義 非色四蘊謂受想行識羯邏藍此云雜穢父母赤白不淨為雜穢此即初位等餘四位俱舍頌云最初羯邏藍此云薄酪次生額部曇此云胞從此生閉尸此云軟肉閉尸生健南此云堅肉羅奢佉此云肢節此之五位皆名色支此第五位亦六處攝下有三位皆六處支六髮毛爪位七根位八形位若取一生皆名色攝則六處觸受皆屬名色故云等也如束蘆者如立二束蘆兩頭相依方得安住去東西倒去西東倒名色與識相依亦然

△次明論釋(二)初明第八是名色緣(二)初正明

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為識

音義 宗鏡第四十七卷中引小乘云我將六識為名色依何要第八論主云眼等六識[A56]已攝在名中為識蘊故須得第八為名外識支與名色為依第八若無說誰為識

合響 華嚴鈔云若言四蘊曰名羯邏藍等為色則所依現行之識亦唯賴耶又云以非色四蘊為名則名支之中[A57]已有識竟故以第八為識支也

△次遮救

亦不可說名中識蘊(至)第六羯邏藍時無五識故

音義 清涼曰恐復救云名中識蘊是眼等五所謂識支即是第六故遮破云亦不可說等意顯初七日內羯邏藍時根未具足境未現前大小乘教共許無前五識故大乘以第六為名中識蘊也

△次簡轉識非名色緣

又諸轉識有間轉故(至)寧說恒與名色為緣

△三總結證成

故彼識言顯第八識

成唯識論音響補遺卷第三

音釋

(音英)

(音酬筭也)

(音蒙目不明也)

(音使馬行疾也)

(沈平聲水聚而𨗉淺之對也)

(音銳深明通達也)

(呼昆切音昏心不明也)

(樞絹切音釧穿也貫也)

(郎佐切羅去聲巡也遮也)


校注

[0570001] 離疑雖 [0573001] □疑一 [0576001] 卷三之二 [0583001] 卷三之三
[A1] 但【CB】伹【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己【CB】巳【卍續】
[A6] 但【CB】伹【卍續】
[A7] 但【CB】伹【卍續】
[A8] 己【CB】已【卍續】
[A9] 己【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若【CB】苦【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二【CB】一【卍續】
[A36] 苦【CB】若【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但【CB】伹【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無【CB】為【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已【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