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三
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閒靜處。不與。盜心取。隨不與取法。若為王。王大臣所捉。若殺。若縛。若驅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遊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城中有陶師子比丘。字檀尼迦。在閒靜處。止一草屋。入村乞食。取薪人破屋持歸。乃和泥作全成瓦屋。取柴薪牛屎燒之。屋成。色赤如火。佛制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羅。敕諸比丘往詣打破。檀尼迦乃誑摩竭國守材人。取瓶沙王所留要材。大臣白王。王念不應以少材而斷出家人命。訶責放去。諸臣不平。居士譏嫌。少欲比丘白佛。訶責結戒。
釋 隨不與取法者。王法若取五錢。若直五錢物。應死。
十誦云。一銅錢。直十六小銅錢。
律攝云。五磨灑者。一磨灑。有八十貝齒。
相 取離本處。波羅夷。方便欲舉而不得。偷蘭遮。取減五錢。偷蘭遮。不得。突吉羅。教人取。教人求。同上。方便教人求五錢以上。受教者取異物。異處取。取者波羅夷。教者偷蘭遮。受教者無盜心。而取得五錢以上。取者無犯。教者波羅夷。受教者謂盜取。而得五錢以上。犯波羅夷。教者無犯。有主。有主想。不與取。五錢以上。波羅夷。減五錢。偷蘭遮。有主疑。五錢以上。偷蘭遮(若根本部。亦波羅夷)。減五錢。突吉羅(準根本部。亦偷蘭遮)。無主。有主想。及疑。五錢以上。偷蘭遮。減五錢。突吉羅。比丘尼波羅夷。餘三眾突吉羅滅擯。不犯者。與想。[A1]己有想。糞掃想。暫取想。親厚意想。及最初未制戒等(親厚意想者。第三分云。有七法是親友。利益慈愍故。何等七。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雖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捨。貧賤不輕。根本雜事云。凡是親友可委寄人。有其五種。一心相愛愍。二近為得意。三是所尊重。四久故通懷。五聞用[A2]己財。心生歡喜)。
第四分云。以盜心為人輸稅物私度關。價直五錢。波羅夷。眾多比丘遣一人取他物。得五錢以上共分。雖各得減五錢。盡波羅夷(以盜心取他物離本處時。滿五錢故)。於彼處得直五錢物。到此處直減五錢。波羅夷。於彼處得減五錢物。到此處直過五錢。偷蘭遮。知前人以盜心使我取物。先可之。後悔不往。突吉羅。欲盜他衣。錯取[A3]己衣。偷蘭遮。他盜取物而奪彼取盜者。波羅夷。前後取滿五錢者。波羅夷。盜他地水果菜等滿五錢。若自受用。若令損減。一切波羅夷。畢陵伽婆蹉檀越。有二小兒。黠了不畏人。尊者至時。小兒便抱脚婉轉戲。後為賊偷去。父母向尊者涕泣。尊者還寺。以天眼見小兒在賊船中。即以神足持還父母。諸比丘嫌責。佛問以何心取。答言。慈心取。無有盜意。佛言。無犯。
僧祇律云。若比丘在道行。為賊所劫。或賊少比丘多。或賊藏物[A4]已更往餘處。是比丘若未作失想。還奪還取。無罪。若[A5]已作失想。還奪還取。便為賊復劫賊。又或賊順道去。漸近聚落。持物將分。比丘還從乞得。無罪。若以勢力恐怖令還。無罪。若告聚落主。方便慰喻令還。無罪。若知令彼或殺或縛。則不應告。若比丘作摩摩帝(此云寺主)。塔無物。眾僧有物。便作是念。天人所以供養眾僧者。皆蒙佛恩。供養佛者。便為供養眾僧。即持僧物修治塔者。此摩摩帝得波羅夷。若塔有物。眾僧無物。便作是念。供養僧者。佛亦在中。便持塔物供養眾僧。摩摩帝用者。得波羅夷。若塔無物。僧有物者。得如法貸用。但分明疏記。信某時貸用。某時得當還。若僧無物。塔有物。亦如是。若交代時。應僧中讀疏分明付授。若不讀疏。越毗尼罪。若有二比丘共財物應分。一比丘盜心獨取。除自分。他分滿。波羅夷。若同意取者。無罪。若作是念。我今用。後當償還。無罪。若共作制限。得物共分。既得物。便言各任相祿。是中半分滿者。波羅夷。置物。施家。作是語者。偷蘭遮。知有施主。作是語者。越毗尼罪。二糞掃比丘相約亦然。若比丘。知僧物。有應與。有不應與。云何應與。若損者。若益者。應與。云何損者。有賊詣寺索種種飲食。若不與。或能燒劫寺內。雖不應與。畏作損事故。隨多少與。云何益者。若治眾僧房舍泥工。土工。畵工。及料理僧物事者。應與前食後食。及塗身油。非時漿等。若王及諸天勢力者。應與飲食。是名益者應與。有比丘失衣鉢。若未作捨想。後知處。應從彼索。若[A6]已作捨想。後知處。從索者。越毗尼罪。若先作念言。後若知處。當從索取。如是索得。無罪。有二比丘作制限。當共受經。當共誦經。後不受不誦者。越毗尼罪。
根本律云。起盜心。興方便。得惡作罪(突吉羅也)。觸彼物。窣吐羅底也(即偷蘭遮)。舉離處。滿五錢。波羅市迦。不滿者。得麤罪(亦即偷蘭遮)。若是畜生邊物。觸彼物。惡作罪。舉離處。滿五者。得麤罪。不滿者。惡作罪。
律攝云。獵師逐鹿。走入寺中。隨傷不傷。不還無犯。若鹿被箭。入寺便死。應還勿留。若與賊同心。示彼舍處。後時受分。隨得招罪(問。此與教他取有何差別。倘不受分。寧無罪耶。答。教他為我取。則物離處時。罪[A7]已在我。示賊彼舍處。則賊劫彼時。未必與我。故須從受分時結罪。然雖不受分。亦得方便偷蘭遮罪)。若後生悔。向彼物家。報遣防護。勿令失脫。設彼賊偷。皆方便罪。後雖受分。亦窣吐羅。與賊同行。欲為盜事。中路而退。但得惡作。同心作賊。為他守道。分物受分者成犯。由怖為伴。無心共盜。彼雖偷得。苾芻非犯。若持自物。或是他物。作如是語。我欲偷稅。得越法罪。教偷稅者從異道去。得惡作罪。若作惡心。指他異道。冀免稅直。得窣吐羅。若持他物過彼稅處。無心取分者麤罪。未至稅處。或取半分。或取全分。而未過處。得窣吐羅。若過稅處。數滿本罪。若持[A8]己物到於稅處。使他越過。亦得本罪。實是[A9]己財。決心迴與父母兄等。告掌稅者。此非我物。不與汝稅。或乘空去。或口含。或衣裏。或避路。並得麤罪(問。此亦仍同為他越過。云何不犯本罪。答。為他過物。利必歸[A10]己。故結本罪。今決心迴施。既無得利之愆。但有違稅之過。故但麤罪也)。若為父母及三寶事。持過稅處。應為稅官種種說法。稱讚三寶。說父母恩。彼不取稅直者。無犯。若猶索者。應與。盜事略有五種。一對面強取。二竊盜取。三調弄取。四因寄取。五與更奪取。此之五種。咸是盜收。有施物來。知非[A11]己分。言我合得者。窣吐羅罪。若受其分。準數成犯。他不請食。輒去食者。得惡作罪。本師有緣須向餘處。為受利者非犯。若取分時。須告他知。勿不囑言輒取他分。若為他將物。擬濟病人。聞彼身亡。物還本主。若及命在。後方死者。此成亡物。若賊盜他物。為恐怖故。持施苾芻。此不應受。若作還彼主心。受之無犯。若知是賊首領者。隨意應受。受[A12]已。刀割染壞。方可畜持。本主來索。應還。若興方便欲盜他財。觸著之後。便從主乞。彼與得時。得前麤罪。初為貸借。後欲不還。決絕之時。便得本罪。若他所寄物。先作盜心。得窣吐羅。後時移處。便得本罪。若先移處。後心決絕。亦得本罪。博奕偷子。迷惑取物。準數成犯。凡是賭物。皆得惡作。意偷彼物而錯得此。既乖本心。但得麤罪。若被他盜物。[A13]已作捨心。即是屬他。重奪彼財。準數成犯。是故不應輒作捨意。若見賊來。恐喝令去。捉得賊者。不應付官。先為說法。從乞其物。若不肯與。當酬半價。或復全還。凡受事人閉寺門時。有其五別。謂上下轉鳴。鎖并副鎖。門關及扂。不閉賊偷。準事酬直。若闕一者。應還一分。乃至若總不著。即應全償。若施主本心造立房寺。於此住者。與其供養。苾芻輒將餘食。計直全還。若為病人欲覓藥者。應問病人何處求藥。如所教處覓之。
根本目得迦云。凡主人見客來至。先應問彼。是汝伴不。若索衣鉢。與不。若言莫與。而將與者。應酬彼價。若言與者。失不須酬。凡客苾芻至他房內。應問主人。若有人來索衣鉢者。可與不。若言莫與而與者。計直酬價。若言與者。失不須酬。為人過衣帒者。乃至未受。不應輒放。若故放者。應須賠直。
五分律云。非同意人。輒作同意取其衣食。突吉羅。
十誦律云。若水中浮物來。比丘以偷奪心取。選擇時。偷蘭遮。若捉留住。後水到前。或沈著水底。或舉離水。直五錢以上。波羅夷。若相言奪他田地。得勝者。波羅夷。不如者。偷蘭遮。盜佛舍利。偷蘭遮。若尊敬清淨心取。無罪。盜經卷。隨計直犯。盜塔寺精舍中供養具。若有守護。隨計直犯。取西拘耶尼人物。隨計彼物價犯。弗于逮亦如是。取鬱單越物無犯。檀越請僧。食次未至。自言我應去。波逸提。得食時隨計直犯。破鳥巢。取鳥巢。皆突吉羅。憐愍心解放他人畜生。突吉羅。奪神像物。偷蘭遮。一切捕獵物。以快心壞。偷蘭遮。憐愍心壞。突吉羅。
善見律云。若受人寄物。物主還取。答言。我不受汝寄。突吉羅。令物主狐疑。偷蘭遮。物主言我不得此物。波羅夷。若偷人取物。比丘以偷心奪取物。離偷人身分。若此人健。又奪物去。比丘雖不得物。亦波羅夷。以決定得偷心離本處故。若檀越施眾僧果樹。或擬衣服。或擬湯藥。眾僧不得分食。若以果樹為四事布施。比丘以盜心過分食。隨直多少結罪。若為作房舍施。眾僧迴食。得偷蘭遮。應還直。若為衣施。應作衣。若饑儉時。眾僧羯磨和合食用。無罪。以衣施作房舍。以房舍施作飲食。亦如是。又寺中房舍多。無人修治。敗壞。應留好者。餘麤敗得壞。賣為食用。為護住處故。
○三殺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聲聞殺傍生。犯波逸提。大士亦犯重。聲聞於父母阿羅漢成逆。大士於二師亦成逆。逆則不通懺悔。重則雖許懺悔。須要得見好相。問。大士殺傍生。義疏結罪既有二途。云何僅用其一。又二師法恩是同。云何大士成逆。而比丘不名逆耶。答。受菩薩戒。必是發菩提心。自應了知眾生同有佛性。慈悲愛愍。如子如身。豈可輕視傍生。橫加殺害。故單用結重一途也。二師法恩。實無差別。然比丘犯殺。[A14]已成邊罪。永無重受之科。菩薩犯殺。猶堪見相重受。若殺二師。必障戒品。是以稱逆耳。
若比丘。故自手斷人命。持刀與人。歎譽死。快勸死。咄男子。用此惡活為。寧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種種方便歎譽死。快勸死。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遊毗舍離獼猴江邊講堂中。說不淨觀。歎不淨觀。歎思惟不淨觀。比丘聞[A15]已。習不淨觀。厭患身命。求刀欲自殺。時有比丘。字勿力伽難提。手執利刀入婆裘園。有一比丘語言。大德斷我命來。我以衣鉢與汝。即受僱斷其命。詣江洗刀。尋生悔恨。天魔立水勸讚。悔心即滅。復入園中。殺諸比丘。至六十人。園中死屍狼籍。居士驚怪譏嫌。時佛觀眾減少。知而故問。阿難具白上事。佛乃集眾。為說阿那般那三昧而結此戒。
善見律云。如來以天眼觀。往昔有五百獵人。共入阿蘭若處殺諸群鹿。以此為業。墮三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昔有微福。得生人間。出家為道。宿殃未盡。於半月中更相殺害。諸佛所不能救。於此五百人中。有四果聖眾。生死有際。有餘凡人。輪轉無際。是故為說不淨觀。令離愛欲。得生天上。本不教死。但不可以神力救護。是故為說不淨觀[A16]已。半月入於靜室。唯聽一人送食。勿使諸人作如是言。佛是一切智。而不能斷諸弟子相殺。以世尊入定。無人得往說如此事耳。
薩婆多毗婆沙云。佛一切智。何故。教諸比丘令得如是衰惱。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教。爾時不但六十人受不淨觀。佛教法無有偏。但受得利有多有少。佛深知眾生根業。始終必以此法因緣後得大利。六十比丘。迦葉佛所受不淨觀法。不能專修。多犯惡行。命終入地獄中。今佛出世。罪畢得生人間。墮下賤家。出家入道。以本緣故。應受此法。既命終[A17]已。得生天上。於天來下。從佛聽法。得獲道迹。以是因緣。佛無偏也。
釋 阿那般那。此翻遣來遣去。即十六特勝法門也。法界次第初門云。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諸身行。並屬身念處觀。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此三屬受念處觀。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此三屬心念處觀。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此五並屬法念處觀。又知入知出。正依隨息為門。得麤細住及欲界定。則知長短。入未到地。則知徧身。得初禪。則除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得二禪。則心作喜作攝。得三禪。則心作解脫。得四禪。則觀無常。得空處。則觀出散。得識處。則觀離欲。得無所有時。則能觀滅。得非有想非無想時。則觀棄捨。此與根本四禪四定。一往雖同。觀行有別。行人若於地地修觀照了。則地地之中顛倒不起。心不染著。隨其因緣會處。即於是地發真無漏。證三乘道。
相 是中自殺。教他殺。遣使殺。勸殺。方便殺。一切波羅夷。不死。偷蘭遮。八部及畜生解語變形求殺。殺者偷蘭遮。不死。突吉羅。實人人想殺。波羅夷。人疑。偷蘭遮(依根本律亦波羅夷)。人作非人想。非人人想。非人疑。非人想。一切偷蘭遮。比丘尼波羅夷。餘三眾突吉羅滅擯。不犯者。悞殺無害心。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分云。方便墮他胎。波羅夷。母死兒活。母死無犯。但得偷蘭罪。眾多比丘遣一人斷他命。一切波羅夷。方便欲自殺。偷蘭遮。
僧祇律云。方便欲自殺時。偷蘭罪。若自殺[A18]已。波羅夷。用刀治愛處。偷蘭遮。愛處者。離穀道邊各四指。
根本尼陀那云。不應截痔。
五分律云。入母胎後。至四十九日。名為似人。過此。盡名為人。若人。若似人。殺者盡波羅夷。若作書令彼殺。字字偷蘭遮。書至彼。彼因是死。波羅夷。若作相似語教人殺。彼因此死。波羅夷。獨作獨想。突吉羅。不獨獨想。獨不獨想。皆偷蘭遮。凡發殺心時。突吉羅。作方便時。偷蘭遮。死者。波羅夷。有二比丘相瞋。後共道行。於路相打。一人遂死。佛言。無殺心。不犯重。瞋打比丘。波逸提。從今不聽相瞋未悔謝者共道行。犯者突吉羅。欲殺彼而悞殺此。偷蘭遮。
十誦律云。若為人作阬桁弶羂等。人因是死。波羅夷。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波羅夷。後不因死。偷蘭遮。若為非人作。非人死者。偷蘭遮。人死。畜生死。皆突吉羅(應云人畜死無犯。本無殺心故。但於非人邊得方便罪)。若為畜生作。畜生死者。波逸提。人非人死。皆突吉羅(亦但從畜生邊結方便罪)。若不定為一事作。諸有來者皆令死。人死。波羅夷。非人死。偷蘭遮。畜生死。波逸提。都無死者。一偷蘭遮。二突吉羅。自斷陰。偷蘭遮。自斷指。突吉羅。殺化人。偷蘭遮。殺心打人不死。偷蘭遮。看病久。生厭心。置令死。偷蘭遮。令趣得藥食便服食。死者偷蘭遮。破未熟癰瘡。死者偷蘭遮。破熟癰。無罪。
薩婆多毗婆沙云。若以比丘語故。征統異國。兼得財寶。皆得殺盜二波羅夷。
摩得勒伽云。欲殺凡人。誤殺羅漢。欲殺羅漢。誤殺凡人。欲殺父。誤殺母。欲殺母。誤殺父。皆偷蘭遮。不得逆罪。
辯 問。出世聖人。生身父母。雖是誤殺。寧免三塗苦報。豈無世人譏嫌。乃於戒身無恙。猶可安心進道耶。答。殺盜二戒。論心不論事。今於所欲殺者。事猶未遂。故僅結方便罪。所誤殺者。實無殺心。故不得罪。既四緣未備。則戒體仍存。至於三塗苦報。世人譏嫌。一切遮罪亦皆有之。豈以此論失戒也。
○四大妄語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
若比丘。實無所知。自稱言我得上人法。我[A19]已入聖智勝法。我知是。我見是。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虗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遊毗舍離。獼猴江邊。時世穀貴。乞食難得。婆裘河邊有諸比丘。向居士自說得上人法等。諸居士信樂供養。不為飲食所苦。安居既竟。往見世尊。慰問及此。具白上事。佛言。汝等愚人。有實尚不應向人說。況復無實。世有二賊。一者實非淨行。自稱淨行。二者為口腹故。不真實。非[A20]己有在大眾中故作妄語。自稱得上人法。是中為口腹者最上大賊。以盜受人飲食故。
除增上慢者。僧祇律云。有二比丘。在阿練若住。其一比丘。暫成就根力覺道。貪恚不起。語第二比丘言。長老。我得阿羅漢。後時遊諸聚落。放縱諸根。廢習止觀。便起煩惱。覺癡愛生。還語其伴。彼言。長老妄稱得過人法。犯波羅夷。是比丘言。我非知而妄語。謂為實耳。以是白佛。佛言。此是增上慢。云何於正法中捨家出家。起增上慢。汝當方便除增上慢。可得羅漢。彼時比丘大自慚愧。即精進方便修習正觀。除增上慢。得羅漢果。
辯 問。增上慢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如第四禪無聞比丘。罪亦重矣。云何不結罪耶。答。除增上慢者。謂其不達法相。錯認消息。得小輕安。自謂究竟。乃是如心而語。故不結妄語罪耳。是以覺悟之後。悔過精修。尚堪入道。若使硬作主宰。不復虗心。乃有無聞之禍。非如大妄語人。當下失戒。決定沉淪也。
釋 人法者。人陰。人界。人入。上人法者。諸法能出要成就。自言念在身。乃至有得有果。聖智者。法智。比智等。見者。見苦見集等。乃至隨眾生業報。如實知之。
相 如是虗而不實。口向人說。若遣使。若書。若作知相。前人知。波羅夷。不知。偷蘭遮。靜作不靜想。不靜作靜想。口自說者。偷蘭遮。向鬼畜等說。知者。偷蘭遮。不知。突吉羅。人作人想六句準知(依根本部二重四輕)。比丘尼波羅夷。餘三眾突吉羅滅擯。不犯者。向人說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法。不言自得。乃至獨說。夢說。錯說。最初未制戒等。
五分律云。寧噉燒石。吞飲烊銅。不以虗妄食人信施。世間有五大賊。一者作百人千人主。破城聚落害人取物。二者有惡比丘。將諸比丘遊行人間。邪命說法。三者有惡比丘。於佛所說法。自稱是我所造。四者有惡比丘。不修梵行。自言我修梵行。五者有惡比丘。為利養故。空無過人法。自稱我得。此第五賊。名為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中之最大賊。又云。為利養故。種種讚歎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而密以自美。偷蘭遮。為利養故。坐起行立。言語安庠。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偷蘭遮。
十誦律云。說我是阿羅漢。乃至得阿那般那念。不實。犯波羅夷。若說我善持戒。婬欲不起。不實。偷蘭遮。若說天來乃至羅剎鬼來互相問答。不實者。波羅夷。若說旋風土鬼來至我所。不實者。偷蘭遮。有人問比丘言。汝是阿羅漢不。若默然者。偷蘭遮。應言。我非阿羅漢。
薩婆多毗婆沙云。無所誦習。而言我有所誦習。悉偷蘭遮。
摩得勒伽云。若言我不墮三塗。偷蘭遮。言我[A21]已離結使煩惱。波羅夷。向聾人瘂人聾瘂人入定人說。偷蘭遮。若問得果不。答言得。而示以手中果。偷蘭遮。
善見律云。若有阿練若比丘立制。坐此樹下。此處經行者。得阿羅漢。我等應以香華供養。有惡比丘欲得此供養。往坐行者。犯波羅夷。若有白衣作寺。入我寺者是阿羅漢。有惡比丘入此寺者。犯波羅夷。若眾僧立制。於夏三月中。莫語。莫眠。莫受檀越供養。如是非法制。不從無犯。
辯 問。經中有一行三昧。但坐不臥。常行三昧。不坐不臥。又懺法制專莫雜語及接對問訊。先德亦有終身不出山者。與善見律相違。云何可通。答。依大乘教如法進修。決不名為犯律。佛律儀外重加精進。斯則名為非法。以義通之。實不相違。今更細釋者。一行等三昧。皆是自誓精修。非繫僧中條約。懺法雖制雜語。亦非受行瘂法。獨宿孤峰。迹絕人世。一身之高蹈可然。大眾又豈能齊奉耶。
證 大般涅槃經云。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說言。佛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作是說者。當知不犯四重。若有說言。我[A22]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緣。我今[A23]已得成就菩提。當知是人犯波羅夷。何以故。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未見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結問。
諸大德。我[A24]已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不得與諸比丘共住。如前。後亦如是。是比丘得波羅夷罪。不應共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釋 律攝云。前是俗人。無比丘分。後犯戒時。與前俗人體無有異。故云如前。後亦如是。
證 第四分云。死人有五不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犯戒人亦如是。一身口意業不淨。二惡聲流布。三諸善比丘畏避。四諸善比丘見之。生惡心言。我云何乃見如是惡人。五與不善人共住。
破戒有五過失。自害。為智者所訶。有惡名流布。臨終時生悔恨。死墮惡道。復有五事。先所未得物不能得。既得不護。隨所在眾中有愧恥。無數由旬內人稱說其惡。死墮惡道。
有五法名為大賊。長壽作大罪。不被繫縛。何等五。若住無定處有好伴。若多刀杖。若大富多有財寶。有捉者賂之。若有大人親友。或依止王及大臣。有捉者護之。若於遠處作賊而還。破戒比丘。亦有五法。多作眾罪。不速為他所舉。若住無定處有伴黨。若多聞能憶持。初中下言悉善。有文有義。具說淨行。而不能善心思惟。深入正見。若能得四事供養。有舉者賂之。若有大人為親厚。或上座及次座。有舉者護之。若在空野中住。來至大家求覓利養。是為五法同彼大賊。
善見律云。一切作諸惡法。無人不知。初作者。護身神見。次知他心天人知。如此之人。天神俱見。是故大叫喚。展轉相承。傳至梵天。置無色界。餘者悉聞。
薩婆多毗婆沙云。初犯一戒。[A25]已毀破受道器。名波羅夷。後更殺人。得突吉羅。實罪雖重。無波羅夷名。以更無道器可破故。
優婆塞五戒相經云。佛告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
初四棄法竟。
○二。十三僧殘法三。初總標。二別列。三結問。
○初總標。
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釋 十誦云。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屬僧。僧中有殘。因眾僧前悔過得滅。是名僧伽婆尸沙。
根本律云。僧伽者。若犯此罪。應依僧伽而行其法。及依僧伽而得出罪。婆尸沙者。是餘殘義。若於四事隨犯其一。無有餘殘。不得共住。此十三法。有餘殘可治。故名僧殘。
律攝云。由奉眾教。罪方除滅。
毗尼母經云。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名之為殘。如二人共入陣間。一為他所害。命絕。二為他所害。命根少在不斷。若得好醫良藥。可得除瘥。若無者。不可瘥也。犯僧殘者。亦復如是。有少可懺悔之理。若得清淨大眾。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無清淨大眾。不可除滅。是名僧殘。
○二別列十三。初弄陰失精戒(至)十三不捨惡性戒。
○初弄陰失精戒。大乘同制。梵網經云。寧以利斧斬破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菩薩戒本經云。起五葢心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汙起也。
若比丘。故弄陰失精。除夢中。僧伽婆尸沙。
緣 迦留陀夷欲意熾盛。顏色憔悴。身體損瘦。異時隨念憶想弄失不淨。諸根悅豫。顏色光澤。親友比丘問知其故。白佛結戒。時一比丘亂意睡眠。夢中失精。疑犯此戒。佛言。無犯。然亂意眠。有五過失。一惡夢。二諸天不護。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於夢中失精。善意眠五功德。反上可知。
相 弄失。僧殘。不失。偷蘭遮。教他比丘者。弄失。偷蘭遮。不失。突吉羅。教餘人弄。失不失一切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餘三眾突吉羅。
第四分云。若女人捉比丘前。彼動身失不淨。僧殘。不動身失不淨。突吉羅。捉後亦如是。捉足禮時亦如是。若以男根逆水。或順水。或水灑。或逆風。或順風。或口噓。或空中憶想身動失不淨。一切僧殘。
根本律云。寧以手執可畏黑蛇。不以染心自捉生支。以染心視生支。得惡作罪。
五分律云。散亂心眠。突吉羅。憶行婬事。突吉羅。
大涅槃經云。應於婬欲生臭穢想。乃至不生一念淨想。若夢行婬。寤應生悔。
○二女身相觸戒。大乘同制。
若比丘。婬欲意。與女人身相觸。若捉手。若捉髮。若觸一一身分者。僧伽婆尸沙。
緣 迦留陀夷因佛制戒。不得弄陰墮精。便伺婦女至房。捫摸嗚口。樂者笑其所作。不樂者瞋恚罵詈。語諸比丘。比丘白佛結戒。
相 觸女人。一觸一僧殘。觸鬼女及畜女能變形者。偷蘭遮。不變形者。突吉羅。若女人作禮捉足。覺觸樂。動身。僧殘。不動身。突吉羅。若欲心觸衣鉢等乃至自觸身。一切突吉羅。比丘尼波羅夷。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有所取與。若相解勸等。
第四分云。作女想。與男身相觸。作男想。與女身相觸。皆偷蘭遮。此女。餘女想。餘女。此女想。身相觸。皆僧殘。與死女人身未壞者相觸。僧殘。半分壞多分壞者相觸。偷蘭遮。隨女人所倚處。比丘以欲心動之。偷蘭遮。女人為水所漂。慈念接出。不受觸樂。無犯。
僧祇律云。若比丘坐時。有女人來禮足。若起欲心。當正身住。應語言小遠住禮。若女人篤信。卒來接足者。應自嚙舌令痛。不令覺女人細滑。若女人從比丘索水者。不應自捉罐澆女手。應以器盛與。若無器。令淨人與。若無淨人。應持罐著牀几上。令其自取。若女人落水求救者。比丘作地想捉出。不犯。若授竹木繩牽出。不犯。若言。知汝雖苦。當任宿命者。無罪。
根本律云。凡觸女身。若是堪行婬者。無衣隔時。僧殘。有衣。麤罪。若不堪者。無衣。麤罪。有衣。惡作。若觸男及黃門堪行婬者。無衣。麤罪。有衣。惡作。若不堪者。有衣無衣。俱得惡作。若觸傍生。堪與不堪。並得惡作。若見女人被水所漂。或自縊噉毒等。為救濟時。觸皆無犯。
十誦律云。女人以欲心摩觸無衣比丘。比丘有欲心。身動。受細滑。僧殘。有衣比丘。偷蘭遮。若救火難水難刀難惡蟲難惡鬼難高處墮難。一切不犯。若無染心誤觸。不犯。女人為水所漂。應救。雖婬心起。但捉一處莫放。到岸不應更觸。更觸得罪。若繡畵女。木女。故觸。突吉羅。
善見律云。女人打比丘。比丘以欲心喜受。突吉羅。若有力女人捉比丘。若眾多女人共捉。不受樂。無罪。
戒因緣經云。阿難為摩鄧伽呪所惑。不犯罪。
辯 問。據僧祇律。若不能作地想。并無竹木繩等可授。則當任其宿命。而十誦律。雖婬心起。亦許救出。此復何從。答。僧祇重在防過。十誦急於救人。今宜自審。倘染習偏強。應守僧祇之制。若慈心果勝。方行十誦之權。
○三麤惡語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
若比丘。婬欲意。與女人麤惡婬欲語。隨所說麤惡婬欲語。僧伽婆尸沙。
緣 亦起自前人。故制。
釋 麤惡者。非梵行。婬欲語者。稱說二道好惡。若自求。若教他求。若問。若答。若說。若教。若罵。
相 說而了了。一一僧殘。不了了。偷蘭遮。若與書。若遣使。若作相。令彼女人知者。僧殘。不知者。偷蘭遮。說餘處好惡。偷蘭遮。向二根非人女及能變形畜生女說。偷蘭遮。不知。突吉羅。向不能變形畜生女。及向男子說。盡突吉羅。比丘尼偷蘭遮。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若為女人說不淨觀。若說毗尼言次及此。并夢說錯說等。
第四分云。女作男想。男作女想。麤惡語。偷蘭遮。此女作餘女想。餘女作此女想。僧殘。性好麤惡語。非欲心。突吉羅。
十誦律云。若女人。於比丘前說麤惡語。比丘隨順其心。少多語出。隨一一語。僧殘。
○四歎身索供戒。大乘同制。
若比丘。婬欲意。於女人前自歎身言。大妹。我修梵行。持戒精進。修集善法。可持是婬欲法供養我。如是供養第一最。僧伽婆尸沙。
緣 亦起自前人。故制。
釋 歎身者。歎身端正好顏色種姓等。梵行者。勤修離穢濁。持戒者。不缺不穿漏無染汙。善法者。樂閒靜處。及十二杜多行。多聞。能說法。持律。坐禪等。
相 隨稱歎多少。了了者。一一僧殘。不了了。偷蘭遮。鬼畜女知不知想疑等同上。比丘尼等同上。
○五媒嫁戒。此是遮罪。大乘同制。
若比丘。往來彼此媒嫁。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成婦事。若為私通。乃至須臾頃。僧伽婆尸沙。
緣 迦羅比丘善知俗法。作是媒嫁。時諸男女婚娶適意者。供養讚歎。不適意者。怨詈譏毀。故制。
相 隨媒嫁多少。一一僧殘。受語。往彼說。不還報。偷蘭遮。不受語。往彼說。還報。偷蘭遮。受語。不往彼說。不還報。突吉羅。不受語。往彼說。不還報。突吉羅。鬼畜女知不知想疑等同上。若持他書往不檢看。若為白衣作餘使。盡突吉羅。比丘尼僧殘。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為和合別離。為父母病及繫閉在獄。為信心優婆塞病及繫閉在獄。為三寶。為病比丘等。看書持往。
僧祇律云。若男子。有眾多婦。有念者。有不念者。比丘語言。當等看視。務令均平。答言。當如師教。比丘爾時得偷蘭罪。若夫婦鬬諍。比丘便勸喻和合。得偷蘭罪。若彼夫婦不和。或於佛事僧事有缺。為福事故。勸令和合。無罪。若有婦女還家。勸其早還夫舍。得偷蘭罪。有人多畜馬。而無好種生者。倩比丘語某家有生馬。為我求之。比丘為求。得偷蘭罪。有二比丘。一有子。一有女。即自為婚配。二俱僧殘。
十誦律云。媒事[A26]已成。比丘後來佐助。偷蘭遮。
根本部云。若苾芻至施主家。作是語。此女長成。何不出適。此男既大。何不娶妻。若言。此女何不往夫家。此男何不向婦舍。皆惡作罪。
戒因緣經云。解放畜生。合其牝牡。僧伽婆尸沙。
辯 問。諸部媒嫁畜生。不結本罪。戒因緣解放畜生合其牝牡。獨結僧殘。何耶。答。但作媒嫁。則婬機尚遠。故非人畜生以次漸降。解放令合。則目覩非法。故雖畜生。亦結本罪也(今時叢林。放生難豕。不知難雄。各別安頓。罪那可言)。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三
音義
具云羅閱祇伽羅。此翻王舍城。
耆闍崛此翻靈鷲。亦云鷲峰。亦云鷲臺。既棲鷲鳥。又類高臺。
陶師子比丘窑匠之子。出家為比丘也。
檀尼迦未見翻譯。
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五百世為婆羅門。慢習猶在。
黠胡八切。音轄。黠慧也。
西拘耶尼亦云瞿耶尼。瞿陀尼。此翻牛貸。
弗于逮亦云毗提訶。此翻勝。又翻初。
鬱單越亦云拘盧。此翻勝處。亦翻勝生。亦翻高出。
天魔梵語魔羅。此翻奪命。亦翻殺者。又翻為障。又翻惡者。魔有四種。一煩惱魔。百八煩惱。八萬四千諸煩惱也。二五陰魔。煩惱因緣和合。得是色受想行識有漏色心也。三死魔。無常因緣。令一期五陰身心壽命斷也。四天魔。居第六天。為欲界主。深著世樂。障人修出世道也。
八部或云。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或云。四天王各領二部。東方持國天王。領乾闥婆及毗舍闍。南方增長天王。領鳩槃茶及薜茘多。西方廣目天王。領龍及富樓那多。北方多聞天王。領夜叉及羅剎。
桁音杭。械也。
弶其亮切。強去切。設罟於道以掩鳥獸也。
羂吉券切。涓去聲。罟也。又上聲。
邪命說法即五種邪命。
由旬或云由延。正云踰繕那。乃輪王巡狩一停之舍。舊傳四十里。西國乃三十里。聖教所載。唯十六里。又大論云。由旬三別。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謂中邊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
賂音路。以財與人。
迦留陀夷此翻黑光。
摩鄧伽亦云摩登伽。此云本性。阿難為呪所惑因緣。具在摩登伽經中。
十二杜多行舊云頭陀。此翻抖擻。亦翻修治。亦翻淘汰。十二行者。一住阿蘭若處。二常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果漿蜜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塚間住。十樹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
牝牡牝。婢忍切。畜母也。牡音某。畜父也。禽曰雌雄。獸曰牝牡。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0 冊 No. 719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盜戒。此是性罪。大乘同制。見機得作。具如菩薩戒本。問。大乘見機。得作殺盜婬妄。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於比丘戒。有違犯否。答。出家婬戒。大小同遮。殺盜妄三。大開小制。若果屬慈心濟物。於菩薩戒。雖無違犯。於比丘法。仍須依律結罪。夫菩薩本懷。尚欲普代眾生受地獄苦。豈不能受僧中治罰苦耶。倘自稱大士。不服僧規。既非比丘。亦非菩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