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指掌疏卷二之上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譬喻正義。尚在後文。今以品題寄居於此者。以身子得記。為發請譬喻之端故。言身子若不得記。無人代請。譬喻無由而說。所謂若無漁父引。爭得見波濤也。若釋其義者。譬謂比類發明。喻謂託言訓曉。文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於法說之後。復說譬喻品焉。又此品別有五義。一謂身子雖解。四子猶迷。譬喻酧請。俯就中根故。二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譬喻形顯。令生厭離故。三謂三乘假立。猶如三車。譬喻發明。令知非真故。四謂一乘實相。猶如大車。譬喻稱揚。令知安住故。五謂先三後一。似近妄語。譬喻問答。審定不虗故。總則如來辯才無礙。權巧有方。究其玄微。則聲聞辟支等所不能知。託彼事相。令三乘五性等同沾法雨。其不自信者。特畫地以自限耳。此品豈獨為中根說耶。
△(此是通後品題。本科經文分三)一身子領解。二如來與記。三時眾供養。初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分二。一領解歡喜。二徵釋其由。初。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至)得未曾有。
初經家敘置。踴躍者。心曠神怡。莫知所之之狀。歡喜者。自信作佛。憂疑頓釋之情。合掌者。端肅[A1]己躬。身業精也。瞻仰者。注想聖容。意業專也。白佛者。陳詞呈解。口業殷也。
今從下。身子自陳。因聞前來此等法音。了知自心作佛。喜出望外。若有不能自[A2]已。故云心懷踴躍。素恐絕分。一旦獲於不意。故云得未曾有。
△二徵釋其由二。一昔日疑悔。二今日信解。初三。一對境傷感。二獨處思惟。三常時尅責。初。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至)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首句寄言總徵。我昔下。且明傷感。昔指方等般若。言方等般若之時。亦說真實之法。亦記菩薩作佛。由方等為三乘共會。般若命二乘轉教。故得聞得見也。雖得聞得見。而不得參預菩薩。同受記莂。故云不預斯事。大小相形。不能自安。故云甚自感傷。無量知見。即十力解脫等。是諸佛果所證法。既不得記。於此俱應無分。故名為失。此感傷之不能[A3]已也。
△二獨處思惟。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至)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初疑佛有私。二乘厭塵趣寂。故常獨處。山林者𨶑寂之地。樹下者。曠絕之境。處此地境時。形影相吊。淪落堪憐。較之對境逢緣。更為難安。故於若坐若行。每每作是念也。三乘同斷見思。同證五分法身。故云同入法性。然不知有住與不住之別。故反怪聖心有私。云何者。怪疑之詞。意謂。我與菩薩。同入法性。理宜等心相濟。云何如來獨以小乘之法。見濟我等。將非聖心有私耶。
是我下。引過歸[A4]己。意謂。我於閒居獨處之時。初疑佛心有私。既而思之。是我等樂小之咎。非世尊果有私於彼也。
所以下。徵起釋成。因猶為也。意謂。佛於阿含會上。初說小乘。亦為成就菩提。但以時未至故。不曾說出。若我等虗心遠圖。待佛說出。所為成就菩提者。必當如諸菩薩。以大乘得度。以是而思。非世尊之私也。然字。有慨悔昔非之意。意謂。從前四諦方便。本屬隨宜所說。悔我等不解此意。初聞佛法。不別真偽。遇便信受。當時思惟。只圖取證之速。後來不意。竟成焦芽敗種。以是而思。非我等之咎乎。
△三常時尅責。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尅責。
自述方等般若。以至今日。故云我從昔來。白日難安。清夜猶慚。故云終日竟夜。自思冠天履地。同為物靈。薙髮染衣。均稱佛子。寧可獨滯小乘。永失勝利。故每自尅刳其心。責備於[A5]己也。然此昔日尅責。正今日之悟機。較之四子。自謂[A6]已得涅槃等。心志霄壤矣。昔日疑悔竟。
△二今日信解。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至)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初聞法斷疑。聞所未聞者。會權歸實。不同方便之法。素所習聽也。未曾有法者。記小同大。不同方等般若。獨記菩薩也。疑謂疑[A7]己絕分。悔謂悔前欲速。由聞會權歸實。了知無權不實。故云斷耳。
身意下。歡喜自信。疑悔俱斷。內外舒暢。故云身意泰然。從此慶快平生。無復傷感疑怪尅責等情。故云得安隱也。今日乃知者。翻昔不知也。以從前不預斯事。將謂絕分故。真是佛子者。翻昔似子也。以從前不契佛心。似子非真故。從佛口生者。親受記莂。從法化生者。轉小為大。得佛法分者。慚臻極果。此即所謂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也。長行竟。
△二偈頌(標頌云)。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正頌分二)一頌領解歡喜。二頌徵釋其由。初(略經家敘。廣自陳語)。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聞亦除憂惱。
向謂絕分。今知成佛。故云得未曾有。憂疑頓釋。慶快非常。故云懷大歡喜。疑有三種。後云自惟失此利。疑自非器也。次云將非魔作佛。疑師非人也。又云惱亂我心耶。疑法非真也。三疑橫胸。結縛正智。故名疑網。既聞會權歸實。瓦解氷消。故云[A8]已除。此正頌長行義也。昔來二句。乃自述慶快之意。意謂。昔蒙佛教。[A9]但證偏真。自謂失於大乘。今聞會權歸實。乃知不失。其慶快為何如哉。佛音下。乃稱讚權實之語。昔日權說。今日實教。皆為佛音。通為安隱。無非饒益。故甚希有。如初說三乘。能除眾生。眾苦逼迫之惱。權音豈不甚希有乎。又如我昔[A10]已得漏盡。尚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之憂。終日竟夜。每自尅責之惱。今聞一乘。自知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從前憂惱。亦得除滅。實音豈不甚希有乎。是則權實皆為希有。始終常受佛恩。所謂大千莫酧。累劫難報者。此也。
△二頌徵釋其由(偈無徵詞。科順長行)。分二。一頌昔日疑悔。二頌今日信解。初三。一頌獨處思惟。二頌常時尅責。三頌對境傷感。初(約義超頌)。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至)我為自欺誑。
初頌疑佛有私。山谷者。謂山石空隙之處。若坐若行者。雙標二儀也。嗚呼等。且約獨坐時言。以向下引過歸[A11]己。在獨行時故。嗚呼者。愁歎聲。言身子於山林獨坐之時。寂寞難堪。反思[A12]己躬。未全道業。故嗚呼作愁歎聲而自責也。云何者。自怪自責之詞。意謂。四諦方便。本屬隨宜。不別真偽。遇便信受。云何認雹為珠。自相欺誑。[A13]已至此乎。大小雖異。同為及門之徒。故云我亦佛子。見思通惑。三乘同斷。故云同入無漏。雖同入無漏。而如來獨記菩薩。不記聲聞。故云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以記尚不得。豈能成佛演法乎。金色指身言。以佛身如金光聚故。三十二指相言。始從頂上肉髻。終至足下安平。皆以因修百福所致。十力解脫如前。同共一法者。謂同一師承。非有邪正之異。共一時世。非有正像之別故。雖師無邪正之異。時無正像之別。然於身相力解等事。自揣無分。故云而不得也。妙好者。隨形之好。惟佛能有。好之至極。故稱為妙。始自無見頂。終至手足有德。共有八十。不共法者。不與二乘等共故。始自身無失。終至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共有十八。如是皆以積功累德所致。故稱功德。承前身相尚不能得。安望隨好。力解尚不能具。豈獲不共。故云皆[A14]已失也。然此中不能。不得。[A15]已失等字面。寓有疑佛之意。意謂。我與菩薩。同為佛子。同入無漏。同共一法。何獨彼能而我不能。彼得而我不得。彼不失而我獨失。將謂佛心無私。恐未然也。
我獨下。頌引過歸[A16]己。我獨經行時。單[A17]己無眷屬也。見佛在大眾。天人咸恭敬也。名聞滿十方。德譽隆沙界也。廣饒益眾生。化道周品類也。失利之事有三。一謂單[A18]己無從。不比諸佛人天侍衛。二謂孤丁無聞。不比諸佛德譽隆彰。三謂自行獨善。不比諸佛化道徧周。凡此皆失利之事。不得不展轉以自惟也。我為句。正引過自歸之意。意謂。我昔獨行見佛。雲泥有感。初以失利自惟。既而思之。非真有失。由我得少為足。不復進求。為自欺以自誑耳。
△二頌常時尅責(超頌)。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雖引過自歸。終是惟恐或失。故日夜思惟。思惟寓尅責意也。失與不失。究竟不能自決。故欲問世尊。欲問即求決意也。
△三頌對境傷感(追頌)。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
承上日夜思惟。欲問世尊者。非無所因而然也。葢以我於方等般若之時。常見世尊。稱讚菩薩。與之授記。以是於夙興晏寐之際。終日竟夜之時。籌量是事。何如龍若象之褒如彼。而跛鱉瘸驢之誚如我。此傷感之情。有莫可禁也。頌昔日疑悔竟。
△二頌今日信解二。一頌聞法斷疑。二頌歡喜自信。初二。一遠斷昔疑。二近斷前疑。初(廣頌)。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至)永盡滅無餘。
初因悟述迷。佛音聲。指前廣明權實之語。前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又云是法皆為一佛乘故等。皆明隨宜說法。無漏難思議義也。既隨宜說法。難思難議。則知如來[A19]但化菩薩。惟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故云令至道場。此今日得悟之因也。由今日之悟。自述昔年之迷。故云本著邪見。本著邪見者。未遇佛時。原依沙然梵志。習外道法故。沙然死後。身子自率邪徒。故云為梵志師。梵志者。西域外道也。其人自稱梵天苗裔。志生梵天。身子窮盡其法。更求勝師。路逢馬勝尊者。引見世尊。世尊對症施藥。為說小乘之法。故自述世尊知我心。㧞邪說涅槃也。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故云悉除邪見。思惟修習。取證偏真。故云空法得證。當爾之時。不知權滅非真。竟爾認奴作郎。故自謂得至滅度。此昔年執迷之情也。
而今下。翻迷成悟。從前執權為實。如同醉夢。今聞會權歸實。如夢覺醉醒。故云自覺。又自覺者。顯是真覺實悟。若知解宗徒。一味隨人起倒。豈自覺乎。若得作佛時者。雖非楷定之語。[A20]已知作佛有分。不同前云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也。具三十二相者。既得作佛。必具相好嚴身。不同前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也。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者。既具相好。必有八部侍衛。不同前云我獨經行時。自惟失此利也。當是時也。可謂真窮惑盡。似金出鑛。如木成灰。故云盡滅無餘。
△二近斷前疑(補頌)。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至)謂是魔所為。
初因信述疑。準前結勸信解文云。汝等既[A21]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是佛於大眾之中。說以當作佛也。向以不得成佛為疑。故有每自尅責之悔。今聞成佛。二心俱斷。故云聞是法音。疑悔悉除。初聞佛說。指前略明中。稱歎實智之語。乍聞此語。不知何因何緣。故大驚疑。其意以為將非魔化作佛。惱亂我心。令退道果耶。但彼時未敢出口。至今自信之後。乃發露耳。
佛以下。斷疑生信。過去未來。盡屬因緣。將他顯[A22]己。即是譬喻。是皆如來為酧前請。分別解說。故云巧言說也。當其正聞之時。其心[A23]已安。如大海之澄湛不動。既聞法[A24]已。其疑又斷。如正智之網羅冰釋。此略明斷疑生信意也。佛說過去等。復約前來自他權實之義。以詳明之。過去諸佛。莫不從實施權。故云安住方便。亦莫不會權歸實。故云亦說是法。現在未來等可知。此述諸佛權實中義。如今世尊等。復述自證權實中義。生及出家。俱是如來大悲之心。故前但云為是眾生。起大悲心。即攝生及出家之義。得道者。即前始坐道場等。轉法者。即前趣波羅奈等。亦以方便說。是施權與諸佛同也。世尊說實道者。言世尊雖施權乘。究竟為說實道。是顯實與諸佛同也。波旬。此云惡者。即魔之異名。然彼縱懷惡心。惱亂行人。豈能備達權實。一如諸佛儀式。故云無此事也。以是之故。定知前來稱歎實智。非魔作佛。乃世尊要說真實。皆以我之智識狹劣。自墮疑網。妄謂是魔所為。幾將如來一片婆心。擲於無何有之鄉矣。此亦身子自肯自信之後。披肝瀝膽之語也。頌聞法斷疑竟。
△二頌歡喜自信。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至)教化諸菩薩。
佛有八音。一極好。二柔軟。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不竭。今以分別解說。善順眾情。可當第二。故云柔軟。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可當第七。故稱深遠。言甚微妙者。好之至極。不可以言語形容。亦即八音之一。極好音也。演暢者。宣演舒暢。清淨者。實相之法。以此法久抑在懷。未得宣演舒暢。至今時至機熟。乃以柔軟之音。深遠微妙之語。而演暢之。大歡喜者。自信作佛。喜逾尋常故。疑者五鈍之一。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悔者不定心所之一。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今以會權歸實。不疑現證。無權不實。不悔先作。故云永[A25]已盡也。實智無方。徧在諸法。由一向棄海認漚。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今聞法住法位。世相常住。乃知若身若心。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故云安住。所謂經行及坐臥。常在於其中也。定當作佛者。既住實智。則咳𠻳掉臂。無非佛事。從此積功累德。自然成佛無疑。所謂乘是寶乘。直至道場是也。天人所敬者。既成佛道。自有天人敬仰。轉無上輪者。雖說諸法。究竟惟為一乘。然能被之教。既惟為一乘。則所化之機。豈實存餘眾。故云教化菩薩。必兼天人敬仰。轉法化眾言者。正以見信之真。而無疑矣。然身子於未悟之前。動云不得此事。我皆[A26]已失。為失不失等。其語何其慘傷。今既悟之後。便云定當作佛。天人所敬。教化菩薩等。其語何其雄毅。所謂虎子初生。便有食牛之氣者。其身子之謂歟。身子領解竟。
△二如來與記二。一開迹顯本。二正與授記。初。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初先示本迹。當爾身子領解之時。佛欲與記。先令自識宿因。故告之也。必於眾中說者有二義。一欲記身子。令作證故。二恐眾有疑。示記因故。二萬億佛。文雖未出其名。以義揆之。應指威音王佛。以如來於彼佛所。曾為不輕。修菩薩行故。欲求無上菩提。一音徧記四眾。故云為無上道。常教化汝。然彼時雖蒙音記。尚為無明所覆。反恣毀謗。同如長夜。但一音甫及於耳。佛種[A27]已納於心。即是受學。亦如夢沉長夜之人。暗投寶珠。反作寱語罵之。但珠既在懷。不可謂不蒙其利也。威音之後。復以權宗接濟。故云方便引導。緣合時熟。今值世尊受化。故云生我法中。
舍利下。正與開顯。佛為不輕時。初以一音徧記。後復增壽說經。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菩提。故云我昔教汝。志願佛道。中以梵志乞眼。退失大心。至今未復。故云汝今悉忘。由悉忘故。執權為實。故云而便。自謂[A28]已得滅度。佛意不欲令至滅度。故云還欲令汝憶念所行。由此因緣。乃說法華。故云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等。據此。則身子。緣在多劫。而向下之授記成佛者。有由來矣。開迹顯本竟。
△二正與授記二。一長行二偈頌。初四。一行因得果。二依正莊嚴。三主伴壽量。四遠近化事。初。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至)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初經劫行因。夫業識迂濶。如千尋大海。非一勺而可竭。佛道長遠。若九仞重樓。非一級而可陟。故須過無量等劫。而研斷之。供佛致福。奉法修慧。福慧圓滿。故云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問。前云但有聞法。無不成佛。此則經劫行因。方能具足。何前後易難。相背若是。答。前恐權教著相人等。不達即心即佛。動謂佛道長遠。不易可得。由此深生畏懼。自甘絕分。故世尊以但有聞法。無不成佛示之。此恐圓教狂慧人等。不解從。性起修。動謂把臂諸佛。齊肩聖賢。由此。大言不慚。頓蠲修證。故世尊以經劫行因。乃得成佛示之。若是則。前後各有取義。不惟不相背而反相為用矣。此語豈獨為身子說哉)當得下。當成果號。別號華光者。華彰富麗表福。光顯照耀表慧。以因中供佛奉法。故果受斯稱。又既得成佛。如大夢覺。似蓮華開。故以華名。說法度生。如燈照夜。似炬消暗。故以光稱。又佛即體大。法身德也。華即相大。解脫德也。光即用大。般若德也。蓮師彌陀序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故知佛德無盡。名義無窮。惟體之於心。則統攝無遺矣。
△二依正莊嚴四。一國土嚴淨。二三乘具足。三劫名殊勝。四菩薩充滿。初。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至)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首句標名。次句下顯相。其土平正者。非若今之坑坎堆阜。高下不平也。清淨嚴飾者。非若今之雜穢充滿。便利不淨也。安隱豐樂者。非若今之八苦交煎。豐歉不常也。天人熾盛者。非若今之三途充滿。天人減少也。琉璃為地者。非若今之土石諸山。沙礫徧布也。有八交道者。非若今之關山難越。往來不通也。黃金界側者。非若今之轍迹縱橫。觸向轗軻也。旁有寶樹者。非若今之荊棘塞道。動止留礙也。常有華果者。非若今之春榮秋枯。遷變無恒也。若此者。皆由菩薩淨心所現。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
△二三乘具足。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至)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三乘度生。諸佛同軌。身子成佛。率由舊章。故云亦以三乘。教化眾生。此正明也。舍利下。防問(恐承上問云。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故說三乘之法。今國名離垢。應非惡世。亦以三乘化生。何所為乎。故此防云)。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云云)。本願說三有二義。一報恩二攝生。報恩者。身子自念。從前退失大心。由安住方便。方能漸臻極果。發願成佛時。說三乘法。報接濟之恩故。攝生者。身子自念。從前墮落凡外。若不遇權宗。必當永受淪溺。發願成佛時。說三乘法。攝當墮之生故。此皆以義推也。
△三劫名殊勝。
其劫名大寶莊嚴(至)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首句標名。次句徵起。末句釋成。雖三乘俱寶。惟以菩薩為大。以羽翼法化。續佛慧命。攝化眾生。為道統所繫故。正量論云。以菩薩立名者。如楚書不寶金玉。而寶善人之類。
△四菩薩充滿。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至)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初數量眾多。盡大海之可飲。數量無窮。極虗空之可度。邊際叵測。故云無量無邊。非心路之可及。非言道之可通。故云不可思議。算師及資。莫之能計。恒沙地塵。不足為比。故云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無分別智。觸處洞然。降斯以還。隨分成滯。故云非佛智力。無能知者。
若欲下。儀表非常。寶取真實。華表因行。足顯進趣。言此菩薩。皆是以真實因。趣無為果。故以寶華承足表之。
此諸下。德本深厚。因深緣勝。故曰非新發意。根確蔕固。故曰久植德本。佛所修行。顯幹蠱之深。釋上久植德本義也。諸佛稱歎。顯護念之勝。釋上非新發意義也。
常修下。願力弘深。常修佛慧者。佛道誓成願也。以誓期必成。故慧須常修。具大神通者。眾生誓度願也。以誓期普度故通須具大。善知法門者。法門誓學願也。以誓期盡學。故門須善知。質直無偽者。煩惱誓斷願也。以誓期俱斷。故治須絕本。質直則內外一如。無偽則虗妄不起。正以絕煩惱之本也。如上誓願。不退不屈。故曰志念堅固。如云虗空有盡。願力無窮是也。
如是下。總結充滿。然此亦由未成佛時。因心願行所致。淨名云。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無謟曲眾生來生其國等。足證此義。依正莊嚴竟。
△三主伴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至)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佛壽十二小劫者。但就一期事畢而論。要知法身不墮諸數。豈華光佛。猶為王老師之兒孫乎。除為王子。未作佛時者。惟約成道以後。滅度以前。兩楹中間。說為十二小劫。人民壽八小劫者。淨國善世。壽命自長。若論世相常住。豈八劫之可局哉。
△四遠近化事。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至)亦三十二小劫。
初記授堅滿。過十二劫。將臨滅度時也。將臨滅度。授堅滿記者。續此道。度此生。為滅後不盡之益故。菩薩名堅滿者。願必期於有成。行必期於有終。乃任重道遠。不夭不閼之稱也。告諸比丘者。對眾表揚。顯非私授也。因中寶華承足。果號華足安行。顯因果一致也。多陀阿伽等。舉三號。攝餘號也。如如來。即攝善逝。及無上士調御丈夫。以自證無上真如。來為調御。方能逝而無逝。來而無來。名曰如來。應供。即攝明行足。及天人師。以福慧雙足。模範人天。方可應受人天供養。正徧知。即攝世間解。及佛陀耶。以三覺圓明。善解三世間法。方稱正徧知者。既統該眾德。則超出一切。亦攝世尊。故經中或俱列十號。或略言三號。而義無殊也。土亦如是者。謂華足依報。亦如華光無異也。
舍利下。法住劫數。正像俱三十二者。華光願重。眾生緣深所致。釋正像之義者。法初盛行。人能現量體悟為正。去聖漸遠。現量者希。惟以比量倣效為像。正法時。教理行果備具。像法時。有教理行無果。及乎末法。則空騰似量。荒唐無實。雖有教理。行果俱無。今為顯示殊勝。令生欣取。故不言末法也。長行竟。
△二偈頌(標頌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正頌分二)一正頌長行。二結勝[A29]歡喜。初四。一頌行因得果。二頌依正莊嚴。三頌主伴壽量。四頌遠近化事。初。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至)證於無上道。
初超頌當成果號。成佛普智尊者。既成佛果。無智不具。在處稱尊故。當度句。義攝三乘具足。合在下科。佛隨便超頌於此。供養下。追頌經劫行因。菩薩行者。指權智中差別行門。利他法也。十力等。指實智中差別功德。自利法也。二利具足。二智成就。故云證無上道。
△二頌依正莊嚴。
過無量劫[A30]已劫名大寶嚴(至)華光佛所化。
初二句。超頌劫名殊勝。
世界下。追頌國土嚴淨。坑坎堆阜曰瑕。垢污便利曰穢。餘同長行。不頌三乘具足者。義見於上故。
彼國下。略頌菩薩充滿。諸菩薩。顯數量眾多。志念固。明願力弘深。神通準前。六波羅密。即開三願。能遮六蔽。斷煩惱也。能開萬行。學法門也。能到彼岸。成佛道也。於無數佛所者。見德本深厚也。悲智雙運。自他兼利。故曰善學菩薩。又學而稱善者。從性起修。不住於相故。如是等大士。既為華光所化。則感恩不去。長行所謂如是菩薩。充滿其國者。以此。
△三頌主伴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至)壽命八小劫。
諸佛出世。必托王位者有三義。一顯佛位尊極。無過上故。二顯世間富貴。不足恃故。三令邪見眾生。知尊敬故。願廢蕞爾之區。希望三千之境。故曰棄國。不戀虗空之華。冀得真常之樂。故曰捨榮。惟此一生。因圓果滿。故曰於最後身。即此一身。離俗證真。故曰出家成道。自此以後。方論住世劫數。長行所謂除為王子。未作佛時是也。
△四頌遠近化事(前略記授堅滿。後補舍利流布。長行偈頌。義互出也)。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至)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至)宜應自欣慶。
初結勝。為猶作也。所為者。謂果上之報。皆以因所作故。如今所說。絲毫不爽。故曰事皆如是。二嚴俱備。超出羣品。故曰兩足聖尊。不惟九界稱尊。諸佛亦遜一籌。故曰最勝無匹。
彼即下。[A32]歡喜。意謂。彼佛即是汝身。依正更非他有。況苦海無邊。今得涯矣。佛果無上。今有望矣。故宜自生欣慶。如來與記竟。
△三時眾供養二。一總明眾供。二別明天供。初。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至)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此中四眾八部。多是大權示現。默契聖心。鼓舞中下。故見身子受記。而歡喜踊躍也。又歡喜踊躍者。自信作佛故。上衣者。衣中之上。脫以供佛。表為法無悋故。又借此為因。希望佛果故。
△二別明天供二。一經家敘供。二諸天陳詞。初。
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至)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初總表福慧。別明釋梵等供者。供異前眾故。供後有言故。衣以嚴身表福。華以開敷表慧。用以供佛者。表所作福慧。回向佛道也。
所散下。別表福業。所作福業。三輪體空。不住於相。故以天衣住空。而自迴轉表之。迴轉者。旋繞不住之狀。
諸天下。別表慧業。所作慧業。皆以文字助成。故以技樂百千等表之。於空中作者。表文字性空也。文字性空。而慧業得成。故以雨眾天華表之。
△二諸天陳詞二。一歷敘聖教。二稱讚回向。初。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至)無上大法輪。
初長行。初轉法輪者。施權之始。今轉無上等。顯實之終。此亦領前如來權實。而歷以敘之。
爾時下。偈頌。正頌中。分別說諸法者。如苦分三八。集分二五。道分七科。滅分餘無等。差別不同故。五眾。即陳如等五人。之猶至也。生滅者。四諦有四。一生滅四諦。謂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此當小教之義。二無生四諦。謂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此當始教空宗。及頓教中少分之義。三無量四諦。謂苦則十界果報不同。集則五住煩惱不同。道則諸波羅密不同。滅則恒沙佛法不同。此當終教。及始教相宗一分之義。四無作四諦。謂苦則陰入皆如。無苦可離。集則塵勞本淨。無集可斷。道則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滅則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此當圓教。及頓教中多分之義。據此。則五眾所至。惟齊生滅分齊。故云之生滅也。又五眾。即是五陰。以陰有和合義故。生滅即是無常。謂既說四諦。復說五陰無常義也。妙而言最者。揀非方等般若。對麤言妙故。大而言無上者。揀非始終二教。對小言大故。
△二稱讚回向。
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至)盡回向佛道。
初指法稱讚。是法指今之所轉。惟佛與佛。乃能究盡。故甚深奧。聲聞辟支。所不能及。故少信者。從昔以來。數說權宗。諸天莫不在座。故曰數聞。深妙上法。從不開演。至今方乃吐露。故曰未聞。
世尊下。述信回向。隨喜者。揀非當機。謂隨從法會。成歡喜益故。當機既得受記。隨喜亦可成因。故曰必當作佛。既得作佛。亦必超出世間。故曰最尊無上。最尊無上。所證自然莫及。故曰道叵思議。道叵思議。亦必分乘隨語。故云方便隨說。必兼道後化法言者。正見其信之篤也。所有福業。即戒善所積有漏之因。或現在所積。未來當受。或過去所積。現在當受。總而言之。故曰今世過世。見佛功德。應屬慧業。以見佛必聞法故。然此福慧。向屬有漏。今以有漏之因。趣無為果。故曰回向佛道。此亦因聞微因散善。皆成佛果。故作如是語也。又此中諸天。雖在隨喜之數。吐氣發聲。別具一種知見。請觀必當作佛。回向佛道等語。非寄位聖賢。及宿緣深厚者。孰能如此發真實信。拈莖草作丈六身哉。三請中判為上根者。以此。法說一周被上根[A33]已竟。
△二喻說一周被中根四。一身子代請。二如來許說。三正說譬喻。四中根獲益。初。
爾時舍利弗(至)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初自陳[A34]己悟。前聞分別解說。了知自心作佛。故云無復疑悔。無疑悔故。蒙佛印許當成。故云親得受記。
是諸下。悲他尚迷。[A35]已證我空。智脫界繫。故云心自在者。昔住學地。指未證無學時說。未證無學。佛令研真斷惑。故云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者。教以斷惑之言。以斷集方能離苦故。究竟涅槃者。教以研真之言。以修道方能證滅故。究竟即證入義也。學無學人。昔住學地之稱。謂研真斷惑。始學無學人故。我見即是身見。謂妄計身中有我。為主宰故。有無即是邊見。謂謬於五蘊身中。執斷常故。等該餘見。乃至六十二種。如是諸見。皆以我見為本。自以為離者。以隨順佛言。知苦斷集。斷至我執盡時。自覺諸見皆亡。遂執為極故。小乘涅槃。以我空為體。謂以為得者。以隨順佛言。修道證滅。修至[A36]已證我空。不知權巧假立。便執為真故。如是皆為執權為實。今聞正直捨方便等。故云所未聞也。皆墮疑惑者。若謂昔是。則疑今日誑妄。若謂今是。則惑昔日徒勞。又豈知今日之實。不離昔日之權哉。
善哉下。代為啟請。美其權實雙行。望其不悋慈悲。故稱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者。無學尚迷。餘眾可知故。法說章中。屢言惟一佛乘。無有餘乘。且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等。如是廢棄權宗。不無因緣。四眾不知。故有今昔相乖之疑。是非莫辨之惑。於是身子代為啟請。求說因緣。廢棄之因緣若明。今昔之是非自辨。故云令離疑悔。準後如來結答文云。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頌云。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皆應此也。身子代請竟。
△二如來許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初按定[A37]己說。身子既有兼利之心。如來不避饒舌之嫌。故又告也。我先不言等。寓有斥問不當之意。意謂因緣譬喻等。方便說法。皆為阿耨菩提。故知會權歸實。為廢棄權宗因緣。我先不曾言過是語耶。何故復請說其因緣哉。
是諸下。牒法標喻。是諸所說。牒上因緣譬喻等。為下巧設三車之旨。為化菩薩。牒上皆為阿耨等。為下等賜一車之旨。然字有三義。一轉語詞。謂轉變其文故。二慨歎聲。謂嗟其不悟故。三允諾意。謂允其所請故。再說不解。仍前無益。故云當以喻明。諸有句。有鼓舞勸勉意。意謂。爾等果是有智之人。自當以喻得解。若仍有未解者。則是終於下流。吾末如之何也[A38]已矣。如來許說竟。
△三正說譬喻二。一長行。二偈頌。初三。一喻說。二法合。三結答。初三。一喻眾生機感。二喻如來化應。三喻佛語無虗。初三。一喻所感之佛。二喻能感之眾。三喻結成感義。初(法說章云我以佛眼觀。此即我字義也)。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至)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若猶如也。國邑聚落。準合文當以一切世間配之。一切世間。於三種中指器世間。所謂三千大千世界是也。若別喻者。國喻大千。邑喻中千。聚落喻小千。從廣至狹。秩然可。對有。字有係屬。義言長者係國邑聚落之主。喻如來為一切世間。之父故。長者喻佛。古德說有十義。今略為三。一名盛。謂善順物情。聲譽隆彰。喻佛應機說法。名稱周徧故。二德隆。年高行潔。眾所推尊。喻佛證極情亡。德冠九界故。三大富。謂倉盈庫溢。給國不乏。喻佛智淨慧圓。出生諸法故。其年衰邁者。衰則甘苦歷盡。離諸怖畏邁則理事練達。絕諸昏朦。喻佛斷德。五住究盡。二死永亡。即上所釋德隆義也。財富無量者。財如紫標黃榜。富比銅嶺金谷。喻佛智德。廣大深遠。無窮無盡。即上所釋大富義也。田宅僮僕者。田能滋命。宅可棲身。僮備驅遣。僕候聽用。喻佛恩德。滋養法身。棲止慧命。驅慈與樂。用悲拔苦。即上所釋名盛義也。喻所感之佛竟。
△二喻能感之眾(法說章云。見六道眾生。此即眾生義也)。
其家廣大惟有一門(至)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初喻五道眾生。其家廣大者。五百止住曰廣大。雖五百止住。而屬於長者。故曰其家。喻三界雖五道所居。亦佛化境也。惟有一門者。兩戶相合曰門。喻善惡品中修斷二事。言欲出三界。惟修可得。惟斷方能故。多諸人眾者。家大事煩。各有專司。喻五道眾生。酧債償冤。循業發現故。一百居初。喻天道。二百次之。喻人道。乃至者。超略三百四百。喻畜鬼二道。五百居末。喻獄道。五道之數。轉次轉增者。顯修善者少。作惡者多。所謂三惡道充滿。天人眾減少也。往復循環。不出三界。故喻云止住其中。
堂閣下。喻三乘眾生。正寢曰堂。𮖵屋曰閣。竪喻三界層數。四相三災。奄忽而至。故喻以朽故。朽故猶殘弊也。周垣曰墻。四圍曰壁。橫喻六道分齊。死此生彼。輪迴相逼。故喻以隤落。隤落猶墜墮也。柱喻別業。根喻同業。依真忽起。妄動非真。故喻云腐敗。腐敗猶壞爛也。梁喻別報。棟喻同報。二業所感。妄見無實。故喻云傾危。傾危猶脫斜也。徧滿其中曰周匝。無前無後曰俱時。無而忽有曰欻然。猛𦦨頓熾曰火起。堂閣俱然曰燒宅。今當逆次取喻。其義自明。言火起燒宅者。喻五濁八苦。逼迫三界。然此五濁八苦。本由惑業妄現。從畢竟無。成畢竟有。故喻以欻然。雖從畢竟無。成畢竟有。亦六道同時俱起。無空無隙。無前無後。故喻以周匝俱時。諸子總喻三乘。以大通威音。從佛結緣。有子義故。若十別喻菩薩。二十別喻緣覺。三十別喻聲聞。三乘之數。轉上轉少者。勝因難修故。并與五道俱溺。故喻云在此宅中。喻能感之眾竟。
△三喻結成感義(此即正喻法說章中。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兼喻以佛眼觀。乃至貧窮無福慧等義)。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大火四起者。謂四面周匝。一時俱起。喻五濁八苦等。徧於四生及六道故。佛於法身理地。受熏垂照。故喻云長者見也。驚怖義通法喻。喻中謂驚子傷身。怖子失命。法中則驚怖三乘。傷法身。失慧命也。而作是念。喻佛興大悲。以作念意欲救火。興悲意欲拔苦故。所燒即是火宅。仍喻三界之門。即是出路。仍喻修斷。安隱得出。喻離苦得樂。言佛與眾生。同為凡夫。同住三界。同受眾苦。惟佛於修斷事中。精勤不息。[A39]已能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故喻以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字應上雖字。言父雖安隱得出。而諸子尚處宅內。喻佛雖離苦得樂。而三乘機性。尚淪三界也。或墮落凡夫。躭荒五欲。或流入邪見。深著妄法。故喻以樂著嬉戲。不覺者。不覺宅中有火。不知者。不知火能焚燒。喻三乘淪於三界。不覺三界是苦。不知苦是逼迫性故。不驚者。不驚喪身。不怖者。不怖失命。喻眾生塵勞日侵。喪法身。失慧命。恬然無懼也。火來逼身。苦痛切[A40]己者。身喻法身。[A41]己喻慧命。總喻眾生。一樂未遂。眾苦[A42]已至。逼迫法身。關切慧命。法說章中。所謂生死險道者此耳。心不厭患。喻眾生不思離苦。無求出意。喻眾生不思得樂。不思離苦。則不知斷集。不思得樂。則不知修道。所以修斷之門雖設。不惟不能出。亦復不能知。言念及此。不得不出真而涉俗也。喻眾生機感竟。
△二喻如來化應二。一喻從實施權。二喻會權歸實。初二。一喻從實不得。二喻隱實施權。初二。一喻三七思惟。二喻作念無計。初(即前法說章中。我始坐道場等義)。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至)若以几案從舍出之。
作是思惟。準偈中[A43]已入火宅。喻如來現相人中。示成正覺。欲稱本懷。擬用大法也。身喻神通。手喻智慧。神通有荷負之功。智慧有提㧞之能。故喻云有力。衣裓几案。總喻佛地功德。佛地功德。無量無邊。略而言之。曰知見。曰十力。曰四無所畏。若別喻者。衣裓乃西域華器。能受眾華。喻知見能含眾妙。几香几也。置必居中。喻無畏能居正位。案書案也。用處廣博。喻十力功能無邊。從舍出之者。身有力則負以衣裓。手有力則提以几案。故能從舍出之。喻如來初成正覺。欲以神通力。智慧力。讚歎如來知見。力無所畏等。令眾生一生圓證。頓超三界也。
△二喻作念無計(即前法說章中。若[A44]但讚佛乘等義)。
復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至)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復更思惟者。知子幼稚。轉復作念。喻如來知諸根鈍。展轉思惟也。一門則別無出路。狹小則易於留礙。喻三界惟修斷可出。而修斷門中。多阻滯故。稚小也。幼稚無識。則不知出路。戀著戲處。則不體父心。不體父心。故几案空提。衣裓虗負。雖身手有力。亦莫可奈何。故曰或當墮落。為火所燒。喻眾生根鈍智劣。不知出要。戀著三界。不體佛心。不體佛心。故不能領受佛知見等。如來雖有神通智慧。亦莫可奈何。或彼機猶未熟。仍當墮落三界。為眾苦所迫。所以如來有寧不說法。疾入涅槃之歎也。喻從實不得竟。
△二喻隱實施權(即前法說章中。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等義。[A45]但法說惟約鹿苑。此中義含三會。法說惟約聲聞五人。此中文具三乘諸機。法說惟言法輪總名。此中喻出四諦別相。此前後法喻。詳略隱顯之不同講者亦惟依喻立義。不必強為牽引貼合。反令喻義不順也)。分二。一喻先示苦集。二喻次施道滅。初三。一喻尋念方便。二喻正示苦集。三喻違情不信。初。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至)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我當者。擬度之詞。喻佛知根鈍。尋念方便之意。說怖畏事者。欲令速出。喻如來擬說苦諦。令斷集出界也。此舍[A46]已燒。正擬所說怖畏。喻苦諦當知。宜時疾出。正擬勸其速出。喻集諦當斷。以斷集方能出界故。宅不出。則定為火害。故誡以無令。喻界不出。則眾苦難免。故勸以不可。此等俱係擬議語也。
△二喻正示苦集。
作是念[A47]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擬度[A48]已定。故云作是念[A49]已。喻如來施權意決也。如所思惟。具告諸子者。謂如上所擬。說此舍[A50]已燒。勸宜時速出。誡無令火害等語。一一具悉詳告諸子。喻如來示苦令知。勸集當斷。誡以三界不可久居。普告羣機。同離同斷也。末復教以汝等速出者。正長者反覆叮嚀。喻如來諄諄教誡之意。
△三喻違情不信。
父雖憐愍善言誘諭(至)但東西走戲視父而[A51]已。
反覆叮嚀。即是憐念哀愍。說怖勸出。皆為善言誘諭。喻如來諄諄教誡。說苦說集也。父雖如是。而子猶未信。喻如來雖示苦集。而眾生不受教也。樂著嬉戲者。喻眾生躭荒五欲。染著邪見。著邪見故。不知佛為導師。荒五欲故。不知法能出離。故喻云不肯信受。此即所謂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也。不驚者。不驚喪身。不畏者。不畏失命。喻眾生不怖傷法身。不懼失慧命也。了無出心者。樂著嬉戲。全無出宅之心。喻眾生躭欲著邪。不求出離。蓮師所謂束手死門者是也。亦復不知。通貫下文。不知是火者。謂火來逼身。不自覺知。喻眾生眾苦逼迫。不知苦是逼迫之性。不知為舍者。身住朽宅。不自觀察。喻眾生久淪三界。不知界是無常之法。蓮師所謂如蠅蛆飫於廁中。類牛羊就乎屠肆者。是也。不知為失者。門外樂利。失而不顧。喻眾生但取界內無常之樂。不知界外真常之樂。因此永失。古德所謂捨却反魂香。反撾塗毒鼓者。是也。隨善業以上升。喻如東馳。逐惡業而下墜。喻如西走。從流上下。還源無期。故喻云但也。亦知佛果可欣。其如自甘無分。故喻云視父而[A52]已。喻先視苦集竟。
△二喻次施道滅三。一喻尋念方便。二喻正施道滅。三喻適願修證。初。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至)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即作是念者。由諸子不信父言。父念愈急。喻眾生不受佛化。佛悲愈切也。此舍[A53]已為大火所燒者。言火起[A54]已久。喻無始[A55]已來。有此三界。即有此眾苦所逼故。長者為救子故。[A56]已入火宅。與子同住。故云我及諸子。喻如來為度眾生。示生三界。凡聖同居也。若不時出。必為所焚者。既不能及時救子。同出火宅。又不忍捨彼獨出。必至與子俱焚。喻如來既不能速度昔緣。同出三界。又不忍捨化。丈雖六之身。亦未免為四相所遷。淨名所謂因病而病者。亦此義也。當設方便者。擬設玩好之具。合其先心。喻如來擬用三乘滅諦。投其宿性故。令諸子等。得免斯害者。由玩好合其先心。必當欣取。由欣取故。自能出宅免害。喻滅諦投其宿性。必當慕證。由慕證故自能出界離苦也。道諦義含。以慕滅必修道故。此等亦係擬議語也。
△二喻正施道滅。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至)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父知諸子者。喻如來鑒機不謬。先心所好眾者喻生宿性所習。宿性所習。有聞緣菩薩之別。故喻云種種珍玩。以種種珍玩。暗指下之三車。應喻三乘也。三乘滅諦。俱非世間所有。故喻云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者。既係先心所好。雖一時忘懷。聞則愛生。喻眾生宿性所習。雖隔陰暫昏。觸則機動故。而告之言者。既知子[A57]已。隨情說與。喻如來既知機[A58]已。隨宜施教也。所可玩好者。懸示門外。更有所可玩賞。所可好樂之物。喻如來懸示界外滅諦中。有真樂可取也。希有難得者。非宅中所有。非輕易可得。喻滅諦真樂。非界內所有。非造次可證故。汝若不取。後必憂悔者。勉其及時而取。勿致後來憂其不得。悔其取遲。喻如來勉以及時修證。勿致後來空無所獲。虗生浪死。徒增悲悼也。如此種種等。手指門外。示以三車。喻如來正示滅諦。若別喻者。羊車任輕致近。喻聲聞滅諦。惟求自利。急於取證故。鹿車任載微重。致道微遠。喻緣覺滅諦。少懷兼利。少欲上達故。牛車任重致遠。喻菩薩滅諦。兩利為心。果滿為期故。可以遊戲者。可以乘遊。可以嬉戲。喻既證滅諦。自當六通縱任。自在無礙也。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者。意明火宅不可久居。當速求出離。喻如來示以三界無安。當急修道諦。急修道諦。則界外滅諦。便可隨意取證。故喻云隨汝所欲。皆當與汝。所謂但辨肯心。必不相賺也。然三乘俱約四諦釋者。以諦緣六度。名別義同。今觀前後經文。允合四諦。姑就文立義耳。又四諦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等義。何機不攝。何教不收也。
△三喻適願修證。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至)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聞說適願者。合其先心。喻眾生聞說滅諦。投其宿性也。心各勇銳者。各各勇猛精銳。喻眾生各發勝心精進不退也。互相推排者。彼此推逐排遣。喻三乘各執[A59]己見。互相是非也。競共馳走者。奪路驟馳奔走。喻三乘各遵[A60]己法。競共進取也。爭出火宅者。各欲早得自車。乘遊嬉戲。喻三乘各欲速證自果。受用自在也。若以位次釋者。聞說適願。喻發心位。謂始從不覺。初發出界取滅之心。猶適願故。心各勇銳。喻資糧位。以資糧位中。五停心。總相念。別相念。伏煩惱惑。未得即除。如勇如銳故。互相推排。喻加行位。以加行位中。煖頂忍世第一。伏除分別煩惱。未得即斷。如推如排故。競共馳走。喻通達位。以通達位中。須陀洹果。斷八十八使分別見惑。未盡俱生。如馳如走故。爭出火宅。喻修習位。以修習位。中。斯陀含果。斷欲界前六品俱生思惑。阿那含果。斷欲界後三品俱生思惑。更有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未得即盡。如爭未出故。向下安隱得出。露地而坐。方喻無學。臨文再辯。此是聲聞位次。緣覺菩薩準知。若以四諦釋者。適願勇銳喻慕滅。互相推排喻斷集。競共馳走喻修道。爭出火宅喻離苦。若以三慧釋者。聞說珍玩喻聞慧。心各勇銳喻思慧。推排馳走喻修慧。總言一音說法。隨類各解。配位約法對慧。由人取用而[A61]已。喻從實施權竟。
△二喻會權歸實三。一喻時至機熟。二喻等賜一乘。三喻聞法獲益。初(即前法說章中。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等義)。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至)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初喻時節[A62]已至。安隱者。未為火害。得出者。無恙而出。喻眾生未為眾苦所覊。保善出界也。四方通途曰四衢。尚在半路曰道中。喻三乘為四德之衢。[A63]但未究竟也。既到空閑曰露地。不求遠達曰而坐。喻三乘[A64]已證分果。不復進求也。無復障礙者。欲至父所。亦可得去。無復有火宅之障。喻三乘欲證佛果。亦可得修。無復有三界之礙故。若依上科辯位次者。安隱得出等。義當無學。以無學位中。阿羅漢果。斷我執分別俱生煩惱盡。離三界繫。如安隱得出。證生空理。住偏真涅槃。如露地而坐故(問。前以三。車喻滅諦今既未見得車。應是未得滅諦。何得遽以露地喻涅槃耶。答。佛以三車非有而假設。正喻三乘本無而權名。今諸子[A65]已出火宅。得至露地。則是[A66]已得三車。正喻三乘[A67]已出三界。得證偏真。則是[A68]已得涅槃。後云。若全身命。便為[A69]已得玩好之具是也)。泰然者。自得之貌。對前驚怖而言。前見四面火起。懼子被焚。故驚怖作念。此見安隱得出。露地而坐。故泰然喜躍。喻三乘[A70]已住權果。昔善不失。佛心稍慰。法說章中。所謂今我喜無畏者此也。時諸下。喻根機[A71]已熟。各白父言者。不知車是假設。欲求必得。喻三乘不知果是權立。欲求必證也。父先所許三車。喻從前所說三乘。願時賜與者。為車出宅。不見三車之賜。故願時與。喻眾生取果出界。忽聞權果非真。故求速說。如前代請文云。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等。即索車義也(問。身子代請。應是最上一乘。何故復以三車為喻。答。身子代請。原為中根。即就中根言之。以彼雖聞三乘非真。不知更求真實一乘。意中惟以從前三乘。求示真實。亦如長者諸子。雖見三車非有。不知更求大白牛車。意中惟以先許三車。必求見賜。故仍以三車為喻。當善思之)。喻時至機熟竟。
△二喻等賜一乘(即前法說章中。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等義)。分二。一喻正賜一乘。二喻廢立之由。初。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至)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初喻一乘之體。爾時者。出宅索車之時。喻時至機熟時也。機熟故。會羣機而普施圓音。故喻云各賜諸子。時至故。捨羣詮而獨標一乘。故喻云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者。高以竪論。喻一乘之體。位居象先。廣以橫言。喻一乘之體。理含眾妙。眾寶莊校者。金銀等寶。莊校所成。喻一乘之體。乃如來無量功德之所成故。如歎德文云。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是也。周匝下。喻一乘之相。周匝欄楯。持內遮外。喻諸總持法門。持善不失。遮惡不起。四面懸鈴。隨風振嚮。喻四無礙辯才。隨機說法。晚悟羣生。上張幰葢者。幰為周幔。喻四無所畏。能遮外難。葢為頂覆。喻十力功能。超出一切。亦以珍奇等。謂此幰此葢。皆以寶嚴。喻力無所畏。亦以無量功德之所成就。寶繩交絡者。眾寶為繩。交相聯絡。喻四無量心。借彼成物。聯絡[A72]己德也。垂諸華纓者。華纓四垂。見者喜悅。喻四攝法。攝受眾生。獲益歡喜也。重敷婉筵者。婉美筵席。重重敷設。如繒纊茵褥之類。喻諸禪定解脫三昧等。種種具足。受用無盡也。安置丹枕者。枕具兩頭。首枕其中。喻中道兼於二諦。然此三諦。不離一乘之體。故喻云安置。安置謂陳放車內也。鴐以下。喻一乘之用。一乘之用。有教有理有行。初二句。喻一乘之教。駕以白牛者。車以牛駕。喻體以教顯。牛以白名。喻文字性空也。膚色充潔者。膚腠充滿。喻無善不備。顏色淨潔。喻無惡不盡也。形體二句。喻一乘之理。一乘之理。總觀別觀。無非至精至善。故喻云形體姝好。謂眾形姝美全體妙好也。有大筋力者。可以任重。可以致遠。喻依理起行。可以普度眾生。可以直趣菩提也。行步四句。喻一乘之行。一乘之行。不入險邪。故喻云行步平正。十信滿心。攝位證覺。故喻云其疾如風。此自利行也。慈悲雙運。與拔俱行。故喻云又多僕從。借彼成物。以嚴[A73]己德。故喻云而侍衛之。此化他行也。喻正賜一乘竟。
△二喻廢立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至)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初喻廢權之由。所以句。總徵二由。是大下。且釋廢義。財富無量者。家財富足。無能測量。喻如來知見。廣大深遠也。種種諸藏者。眾寶庫藏。喻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等。差別功德也。悉皆充溢者。充滿於中。流溢於外。喻諸差別功德。體備於[A74]己。用現於外也。而作是念者。擬欲捨三與一。喻如來於法華會上。擬欲廢權從實也。財物無極者。自[A75]己之受用無盡也。既自[A76]己之受用無盡。應與諸子同享。故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喻如來自證[A77]已圓。應令眾生同得。不當以權宗分果竟許三乘。法說章云。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即此義耳。今此下。喻立實之由。幼童者。幼稚無識也。雖幼稚無識。在長者觀之。均屬親生。故云皆是吾子。喻三乘雖智慧狹劣。以如來觀之。同為昔緣。俱有大機也。愛無偏黨者。既均屬親生。而愛念之心。固應無偏無黨。喻三乘既有大機。而如來慈悲平等。固應無遮無限也。七寶大車。乃長者平日所造。故云我有。喻一乘果體。乃如來多劫修成。此世現證。其數無量者。依車造車。轉轉滋多。喻如來以果印果。繩繩無盡。應當等心者。皆是子故。喻如來憶念昔緣。等心相濟也。各各與之者。愛無偏故。喻如來慈悲無遮。各記成佛也。不宜差別者。有寶車故。喻如來自證佛果。不應以餘乘教人也。所以句。轉徵不悋所以。言財雖無量。應有盡時。所以等賜無悋者。何也。喻不知佛者。妄謂佛法有盡。謬起問難。不宜逢人便說佛法也。以我等。正釋無悋之義。周徧也。給與也。匱竭也。徧與一國。尚不能竭。何況諸子。豈足以竭父之財。喻如來以此佛法。普施法界眾生。猶不能盡。何況三乘。豈足以盡佛之法乎。所以如來等賜一乘。而無悋也。喻等賜一乘竟。
△三喻聞法獲益(此喻法說章中。菩薩聞是法。疑網皆[A78]已除等義)。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是時者。喻等賜一乘之時。各乘大車者。喻三乘人等。俱解安住實相。得未曾有者。喻權宗之流。至此成佛有分。非本所望者。喻本不求佛。所得過於所期。喻文可了。喻如來化應竟。
△三喻佛語無虗(即前法說章。讚法勸信中。佛語無虛義也)。分三。一如來就喻垂問。二身子依問直答。三如來讚善印許。初。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至)珍寶大車寧有虗妄不。
於汝句。偈意徵起。是長下。牒喻致問。以如來許三與一。自說無妄為難。故假身子之意徵起。復牒喻中之事致問。葢為借彼口中言。明此心腹事也。
△二身子依問直答二。一總答。二別明。初。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大成云。凡稱虗妄者。以無益而有損也。今雖許三賜一。有益無損。故直以不也答之。然既知長者無虗妄之咎。自信如來非欺誑之語。幸勿謂三既假立。一亦非真。自斷佛種。障他勝進。
△二別明二。一喻許三無虗。二喻與一無虗。初。
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至)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初舉例。但令免火者。謂長者許車之後。但以身手遮護。令其暫免火害。喻如來施權之後。但以神通智慧。加被覆護。令其暫脫眾苦。暫脫眾苦。則法身慧命。略可少延。故喻云全其軀命。謂既免火害。則身軀性命。便能保全也。既能保全。諸子身軀性命。即不救出火宅。亦非有妄。喻如來既能少延眾生。法身慧命。即不度出三界。豈復為虗。何以下。徵釋。保全身命。便為[A79]已得玩好者。以身命為眾物之主。主在即是物在。喻法身慧命為眾果之本。本固即是果存。況復下。況顯。承上[A80]但令免火等。尚非虗妄。況復以彼許車方便。於火宅中而拔濟之。豈猶妄乎。喻如來但令脫苦。[A81]已不虗妄。況復以彼施權方便。救度令出三界。又誰能以虗妄議之。是知從前雖許三乘。固無妄也。
△二喻與一無虗。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至)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初舉例。最小之車者。兒戲犬豕等車。喻人天有漏之乘。較三乘猶劣故。喻中。謂諸子既出火宅。不但不與三車。乃至最小之車。亦不與之。猶非虗妄。喻眾生既出三界。不但不許住於三乘。乃至人天之乘。亦不許住。仍無虗妄。何以下。徵釋。先作是意。方便令出者。謂長者雖許三車。先意原是方便。但為令子得出。非謂實與。喻如來雖說三乘。初心本為權巧。但令眾生得出三界。非教實住權宗也。以是因緣。無虗妄者。先意非真故。子今[A82]已出故。喻如來初說權宗。本非令住。而又能令眾生。出離三界。故雖不與人天之乘。猶不妄也。何況下。況顯。承上不與最小之車。猶不虗妄。何況以[A83]己所有。等以大車而饒益之。寧有虗妄乎。喻如來不與人天之乘。[A84]已非是虗。何況以自所證。等以一乘而授與之。又孰從而議其有虗妄之咎哉。是知今日等賜一乘。更無妄也。身子依問直答竟。
△三如來讚善印許。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重言善哉者。有二義。一讚歎義。謂讚其於喻既明。於法自信故。二慶幸義。謂慶其既知長者之心。必知如來之意故。如汝所言者。印定之詞。設如來自說無妄。或生疑議。今假身子說出。一言印定。而時眾自無詞也。喻說竟。
△二法合三。一眾生機感。二如來化應。三佛語無虗。初三。一所感之佛。二能感之眾。三結成感義。初。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至)大慈大悲常無懈倦。
如來句。寄言總合。謂如來許三與一。無有虗妄。亦復如彼長者是也。則為下。依次別合。一切世間。合前國邑聚落。義見喻中。父非是喻。即佛之美稱。以佛視世如子。故稱世父。合長者視國等如子。故稱國邑聚落。有大長者也。怖畏即二種生死。二種生死。無始輪轉。可怖可畏故。衰惱憂患。即老病二苦。老則日近衰微。施為反初故惱。病則眠臥床枕。久憂弗瘥故患。此生死兩楹之相。亦生死攝。無明者。界外別惑。心不明淨為性。轉變種種惡法為業。亦云無明住地。闇蔽者。界內通惑。謂見與思也。昏闇障蔽為性。成造有漏因果為業。義躡四住煩惱。如上二死五住。究竟寂滅。故云永盡無餘。此明斷德。合前其年衰邁義也。無量知見等。謂實智體相。一一圓滿。故云而悉成就。神力智慧者。謂實智力用。體相既備。而力用自彰。故名為有。此明智德。合前財富無量義也。方便智慧者。謂權智體相。體相差別。佛悉究竟。故以波羅密稱之。大慈大悲者。謂權智力用。力用度生。經劫忘疲。故以無懈倦稱之。此明恩德。合前田宅僮僕義也。所感之佛竟。
△二能感之眾。
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至)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者。謂如來於無量劫來。恒求修善斷惡之事。利益一切眾生。俾離苦而得樂也。準梵網來此世界八千返。故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者。法中帶喻。令知三界無常。敗壞不安。猶如火宅。急生厭離故。眾生者。準下令得菩提。應指往昔結緣之機。言如來出世。雖利益一切。而重在有緣。故云為度。憂悲苦惱者。即生老病死之相。對論則生處胎獄故苦。老厭龍鍾故惱。病患床枕故憂。死傷別離故悲。此明苦諦。愚癡即是無明。由無妙覺之明。故稱愚癡。闇蔽同前。三毒者。貪瞋癡也。為煩惱本。故別舉之。此明集諦。苦集二諦。俱明為火者。苦集相因。如薪火相然。同為燒性故。令得菩提者。為結大通威音之案。并完出世度生之懷也。若合前喻者。恒求則常住世間。合其家廣大。善事謂修善斷惡。合惟有一門。一切則總該五道。合五百人。眾生指結緣之機。合三十子。喻中更有堂閣朽故。乃至欻然火起等文。總以三界朽故火宅合之。此中為度令得等文。喻義不具。葢為顯示眾生。屬於昔緣。帶言之耳。能感之眾竟。
△三結成感義。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至)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見諸眾生者。約此番示降之前。理地觀機也。所觀之機。略具三苦。詳備八苦。略具三苦者。一後報苦。如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乃前世業因所成。今受燒煑。故屬後報。二現報苦。以五欲財利。受種種苦者。或因色而損精。或緣聲而耗神。或貪香而受毒。或著味而傷身。或由觸而壞形。或為毫髮之財。臥雪眠霜。或為蠅頭之利。披星帶月。甚至忍饑衝寒。喪身失命者。比比皆是。貪著者。於現在境。貪染愛著。追求者。於過未境。追逐營求。如此則未得患得。終日營營。既得患失。無所不至。故云現受眾苦。此上皆以現生作業。現生即受。故屬現報。三生報苦。後受者。由上貪著追求。業因[A85]已成。華報不足以償。後受果報也。地獄有八寒八熱等苦。餓鬼有針咽炬口等苦。畜生有銜鐵負鞍等苦。此約惡業重者而言。如或惡業稍輕。而善業微重者。則若生天上。如或善惡均等。而不升不墜者。則及在人間。人間眾苦。類有多種。貧窮困苦者。食不充口。衣不蔽形等。此由不知布施。慳貪嫉妬等所致。愛別離苦者。生離妻子。死別父母等。此由破他親眷。間彼恩義等所致。怨憎會苦者。讐敵難解。怨對莫避等。此由劫他財物。傷彼生命等所致。若約天上而論。有漏之福。不比無漏。貧窮困也。報盡時至。五衰相現。愛別離也。修羅爭權。累戰不釋。怨憎會也。此上皆是今生作業。來生方受。故屬生報。詳備八苦者。五道眾生。莫不有身。即是五陰熾苦。貧窮所迫。五欲財利所牽。貪著追求等。有願不遂。即是求不得苦。合前生老病死。并後怨會愛別。共為八種。此合前喻。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也。如是者。總結之詞。略具三苦。詳備八苦。微細分之。品類實繁。故云種種諸苦。諸苦無涯。猶如大海。隨業升沉。不能自出。故云沒在其中。執苦為樂。流蕩忘返。故云歡喜遊戲。不覺二句。準喻可知。不思斷集離苦。故曰亦不生厭。不思修道證滅。故曰不求解脫。何以見其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也。但見其於三界火宅。隨善業以東馳。隨惡業以西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豈知心生厭離。而更求解脫法哉。此合前喻。即大驚怖。而作是念。乃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等也。眾生機感竟。
△二如來化應分二。一從實施權。二會權歸實。初二。一從實不得。二隱實施權。初二。一三七思惟。二作念無計。初。
舍利弗佛見此[A86]已(至)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佛見此[A87]已者。理地觀機[A88]已竟也。便作是念。指道後思惟。如是則便之一字。不合緊接上句。葢譯者略失意耳。若以義會通。應云示生成道。始坐道場時。便作是念。此即法說章。三七日中思惟是事也。我為眾父等。有慨然自任之意。所謂以斯道。覺斯民。非予覺之而誰與。拔苦者。頓拔二死之苦。與樂者。圓與眾智之樂。得眾智樂故。優遊於四德之場。離二死苦故。永別乎三界之區。故云令其遊戲。此如來雖知根鈍。擬稱本懷意也。若合前喻者。既為眾父。必具神通智慧。合身手有力。拔苦與樂。必以知見功德。合衣裓几案。令其遊戲。永離三界火宅。合從舍出之。皆以文外之義合者。以經家意到文不到耳。
△二作念無計。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拔苦與樂。雖父道所當盡。然轉更思惟。終難從實。故云復作是念。前科但云。我為眾生之父。不云具何功能。此科乃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又前科但云。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不云說何法門。此科乃云。捨於方便。讚如來知見等。葢義之隱於彼者。顯於此。而解者。不能細尋隱覆之義。妄以後法合於前喻。以致法喻不齊。猶如海水潛流。彼沒此出。不知者。謂為彼地無水。以致越境尋河。徒費曲折。良可愍歎。不能以是得度者。謂不能領受大法。尚應淪溺。故不得度。此合前喻。或當墮落。為火所燒義也。所以下。乃徵釋不能得度。所以未免生老病死等苦者。由於修斷多誤。合前一門狹小。而為三界火宅所燒者。由於躭欲著邪。合前戀著戲處。具此二義。是乃根鈍智劣。何由能解佛智。合前幼稚無識。佛智既不能解。云何得度。所以如來展轉思惟。雖有神通智慧之力。亦無如之何矣。從實不得竟。
△二隱實施權二。一提喻貼合。二正明施權。初。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初總提前喻(謂總提前來隱實施權。會權歸實之喻也)。承上眾生不能以大法得度。如來當如之何。故總提前喻以告之。如彼長者等。先提隱實施權之喻。殷勤者。諄諄懇切。勉濟者。勸勉救濟。餘可知。然後各與等。次提會權歸實之喻。非本科正喻。乃帶言耳。
如來下。別以貼合(謂別合上來隱實施權之喻也)。如來隱神智而施權乘。宛同長者。停身手而用方便。故云亦復如是。雖有句。貼合隱實之喻。但以等貼合施權之喻。佛乘即大乘也。在因名菩薩乘。在果名佛乘。雖名佛乘。但是權漸。非圓頓最上一佛乘也。
△二正明施權二。一先示苦集。二次施道滅。初(喻有三科惟合正示)。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至)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
而作是言者。統收三乘。作四諦說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故教以莫得樂住。此示苦當知也。麤弊者。是有為。非無為。是無常。非真常。麤而非妙。弊而非堅故。古德云。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則死。香如憋龍氣。嗅之則病。味如沸蜜湯。䑛之則爛。觸如臥獅子。近之則嚙。又前云。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故云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此示集當斷也。若論集諦。攝法尚多。惟貪為首。故獨戒之。若合前喻者。莫得樂住三界。合前具告諸子中。此舍[A89]已燒之義。勿貪麤弊五欲。合前具告諸子中。宜時疾出。無令火害之義。
△二次施道滅(喻亦三科惟合後二)。分二。一正施道滅。二適願修證。初。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至)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素無遠大之志。如來鑑知。故教以速出三界。宿具權小之習。性欲猶在。故示以當得三乘。三乘滅諦。必出界乃當得者。顯是界外之果。此合前喻。父知諸子先心所好。示以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等義。保任猶承管也。既示滅諦。恐生畏難之心。故許為保任。[A90]但辦肯心。再無不得之理。故示以不虗。此合前喻。隨意所欲。皆當與汝之義。勤修者。勤修道品。精進者。精進不輟。如此乃能出界證滅。故教以汝等但當等。此合前喻。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之義。又汝等但當勤修精進者。教以只管修習。勿憂弗得。亦先難後獲義也。如上道滅二諦。本為羣機假設。故云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者。稱歎果德。令發出界取滅心也。汝等下。正所作稱歎之言。教以當知者。恐生輕易想故。三乘之法。雖未即至寶所。亦可暫息疲勞。方便利生。法爾如是。故為聖所稱歎。自在無繫者。心得自在。絕諸有繫。所謂能離生死是也。無所依求者。無有餘依。不復進求。所謂究竟涅槃是也。此合前喻。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之義。親證滅諦。名為乘是三乘。上乘字。即登御義也。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者。謂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禪。九定。八解脫。三三昧門。如此皆以無漏稱者。謂依此修習。能超諸漏。從功能為名也。而自娛樂者。約隨分利益言之。謂修益道品。即得一種娛樂。道非他修。樂亦自受故。便得無量等。約究竟利益言之。謂三乘果中。更有無量安隱快樂。如果精修道品。即便能得故。是可見既得是乘。二利皆為[A91]己樂。不得是乘。兩失又復誰傷。此合前喻。可以遊戲。及汝若不取。後必憂悔等義。然此一科。與喻文前後交絡。上下顛倒。乍觀似異。細尋實同。惟以義合。不必膠柱。正施道滅竟。
△二適願修證(前文三乘總喻。此中別合)。分三。一聲聞修證。二辟支修證。三菩薩修證。初。
舍利弗若有眾生(至)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宿修生空智品。納習在心。故云內有智性。從佛聞法者。從小教佛。聞生空法。空法投其宿習。故能信受。此合前喻適願勇銳之義。殷勤精進者。殷勤修道。精進不退。此合前喻。推排馳走之義。欲速出界者。急欲出離。自求涅槃者。不思援他。大成云。欲速則不達。自求則不大。此合前喻。爭出火宅之義。末與結合。言既欲速自求。縱得出界證滅。不能遠大。故曰是名聲聞乘。眾生求此。如彼長者諸子。為求羊車出宅者無異。下二科。合喻準此。
△二辟支修證(辟支。具云辟支迦羅。此翻緣覺。亦翻獨覺。緣覺出有佛世。依佛因緣。覺真諦理。獨覺出無佛世。深山邃谷。無師自悟。又無佛之世。亦有緣覺。如雖不值佛。常依佛教者是。有佛之世。亦有獨覺。如雖值佛出。不常近佛者是。今雖時當有佛。亦二類俱該。至下釋文自見)。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至)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不言內有智性者。準上可知故。下倣此。從佛聞法。同上。以聲聞辟支。教理無異故。殷勤精進者。殷勤觀緣。精進不退。求自然慧者。從他悟少。自推義多。此總兼二類言之。樂獨善寂句。別指獨覺。以彼嗜絕人境。喜處深邃。故以樂獨稱之。寂而稱善者。寂中時窮物理。非徒寂也。深知諸法句。別指緣覺。諸法即十二有支。展轉生起。互相由藉。故以因緣稱之。知而言深者。順觀逆觀。知生起因。及無生理也。末與結合。言既求自然慧。樂獨知緣。縱超過聲聞。而未及菩薩。故曰是名辟支佛乘。眾生求此。如彼長者諸子。為求鹿車出宅者無異。
△三菩薩修證。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至)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從佛聞法者。從始終二教佛。聞法空藏心法。勤修者。勤修六度。精進者。經劫忘疲。此通約上求下化言之。求一切智等。別明上求佛道。一切智。即大圓鏡智。轉第八識相應心品而成。如大圓鏡。一切明了。故以一切為名。佛智。即平等性智。轉第七識相應心品而成。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與佛無異。故以佛智為名。自然智。即妙觀察智。轉第六識相應心品而成。善能觀察諸法次第。復知眾生根性淺深。任運而說。自然而應。故以自然為名。無師智。即成所作智。轉前五識相應心品而成。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應變無方。不拘成範。故以無師為名。具上四智。名為如來知見。亦即清淨法界。根本智也。五智圓滿。能知是處非處等。則成十力。能說自他智斷。則成四無所畏。愍念安樂等。別明下化有情。愍念者。憐其久苦。大悲義也。安樂者。授以勝善。大慈義也。五道眾生。莫不為慈悲所覆。故云無量。利益天人。度脫一切者。正明愍念安樂之義。人天[A92]已生善道。故須更增利益。此安樂眾生義也。一切尚淪惡趣。故惟度令脫苦。此愍念眾生義也。是名下。結合。言既上求下化。二利具足。則跨越小乘。揀異聞緣。故曰是名大乘。菩薩求此。名為摩訶薩。以是具大道心之眾生故。以喻言之。如彼長者諸子。為求牛車出宅者無異。又大乘者。準提喻中。云佛乘。約所求滿果而言。或有云菩薩乘者。約現住分果而論。分果固非究竟。滿果亦屬權漸。圓頓教中。二俱不立。故向下俱廢。從實施權竟。
△二會權歸實二。一重提前喻。二以法帖合。初。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初提時至機熟喻。自惟下。提等賜一乘喻。準前更有聞法獲益之喻。後無合文。故不重提。
△二以法帖合二。一時至機熟。二等賜一乘。初(文缺後義。科凖喻文。以時既至。機必熟故)。
如來亦復如是(至)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初寄言總合。為一下。本科正義。一期所化。難以枚舉。故云無量億千。佛說修善斷惡之教。即眾生離苦得樂之門。故曰以佛教門。出三界苦等。三界眾苦所逼。動傷法身。輙喪慧命。故云怖畏險道。三乘雖屬權果。[A93]已盡諸結。[A94]已滅生死。故云得涅槃樂。此合前喻。是時長者見諸子等。乃至露地而坐等義。
△二等賜一乘(與喻文前後交互。科隨義便。不必拘泥)。分二。一廢立之由。二正賜一乘。初。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初雙出二由。便作是念者。欲會一乘。以完出世之懷也。我有者。約自證而言。自證功德。甚深度大。故云無量無邊。略而言之。曰智慧。曰十力。曰四無所畏。等該餘德。各能含攝出生。無盡佛法。故云諸佛法藏。此合前喻。長者財富無量。諸藏充溢等義。是諸眾生。皆是我子者。現根雖異。昔緣無別。此合前喻。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等義。等與下。雙結二由。正以如來自證法藏。無量無邊。故等與大乘。既等與大乘。則不立權果。此結廢權之由。合前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義也。又以是諸眾生。皆是佛子。故不令獨得。言向來惟許菩薩。獨得佛滅。今則不爾。故曰不令。又向來不許二乘。同得滅度。今則不爾。故曰皆以。言如來滅度者。即佛果無住涅槃。以此滅五住惑。度二死苦。故云而滅度之。此結立實之由。合前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義也。
△二正賜一乘(喻中先體次相後用。此中先相次體後用。義同而次第不同也)。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至)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初一乘之相。三乘眾生。同離分段。故稱脫三界者。諸佛禪定等。不止四禪。九定。八解。應兼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約義合前。重敷婉筵之喻。文中等字。等餘不盡功德。約義合前。周匝欄楯等喻。此等皆為佛地受用。故云娛樂具也。皆是下。一乘之體。言如上差別功德。約理不出一乘實相。約智不出一切種智。故云皆是一相一種。據此則一乘實相。具無量相。一切種智。具無量種。約義合前。其車高廣之喻。聖所稱歎者。以是無量功德。之所成故。如云。佛曾親近諸佛。盡行道法等。即聖所稱歎之語。約義合前。眾寶莊校之喻。能生句。一乘之用。淨脫業繫。即解脫德。妙覺諸法。即般若德。第一證窮。即法身德。能生此樂者。須依教解理。緣理起行。約義合前。駕以白牛。乃至又多僕從等喻。如來化應竟。
△三佛語無虗二。一重提前喻。二以法貼合。初。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
初提許三與一喻。安隱第一。喻最上一乘。離二死苦。生三德樂。為安隱中最故。末句。提二皆無虗喻。
△二以法貼合。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虗妄(至)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初總合。喻中[A95]已明。不須借口。故直言無有虗妄。
初說下。別合。初說三乘。原為引導眾生。故雖不與。無有虗妄。此合許三不虗喻也。不說一乘。原為待時。時至機熟。然後但以大度。故雖今與。亦無虗妄。此合與一不虗喻也。何以下。轉釋。初徵起者。欲明先以三引。後以大度所以也。如來下。先釋後義。正以如來有無量法藏。能與大乘。所以後以大度。末句。次釋前義。正以不盡能受。所以先以三引。由此觀之。益見如來之無虗妄矣。法合竟。
△三結答。
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此科乃通承上文。以結答前請。如來意謂。汝先代眾啟請。求說廢棄權宗因緣。如我上說。初設三乘。原為後來會歸一乘。以是因緣。當知汝等從前所證。乃諸佛方便權巧。於一說三。非究竟法。執權為實者。亦可以知所悟矣。長行竟。
△二偈頌(標頌云)。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正頌分三)一正頌長行。二極顯悲心。三結[A96]囑珍重。初三。一頌喻說。二頌法合。三頌結答。初二。一頌眾生機感喻。二頌如來化應喻。初三。一頌所感之佛喻。二頌能感之眾喻。三頌結成感義喻。初(略頌)。
譬如長者。
準長行。有依報德業。今以正攝依。以人攝德。喻如來。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也。
△二頌能感之眾喻(約義廣頌)。分四。一喻三界依報。二喻三界正報。三喻三界眾苦。四喻逼迫之相。初(凖長行。依報凡二處。一曰其家廣大。二曰堂閣朽故。乃至梁棟傾危。今合頌之。末後長出泥塗阤落等喻。既與長行無的對之文。故科中不言頌也。下皆倣此)。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至)周障曲屈雜穢充徧。
有一大宅。喻如來三界為家。頌前其家廣大。略惟有一門。久故者。久遠故舊。喻無始時來。有此無明。即有此世界。法爾不牢。非暫時不安也。頓獘者。頓遭震動。一時破獘。喻三毒招感。三灾欲起。不久蕩謝故。堂舍。即前堂閣。竪喻三界層數。高危者。高聳危大。易於傾[A97]圮。喻三界為四住所積。易於遷變故。柱根梁棟同前。摧朽傾斜者。仍前腐敗傾危之義。基者墻之址。陛者階之級。以此執持宅舍。妄計不壞。喻分別俱生二種法執。執著三界。妄計實有故。雖執著妄計。其本體亦未免為四相所遷。故以隤毀喻之。隤毀猶敗壞也。墻壁同前。[A98]圮坼者。隳裂義。泥塗所以飾縫隙。覆苫所以蔽風雨。椽梠所以持覆苫。此即向下蟲棲鳥宿之處。喻鈍使眾生所依依報。以彼惡業殊勝。依報易壞。故以阤落。亂墜等喻之。阤落。謂阤敗零落。亂墜。謂歷亂凋墜。差脫。謂參差脫謝也。四維籓籬曰周障。紆迴難明曰曲屈。此即向下鬼潛怪藏之處。喻利使眾生所依依報。以彼邪法陷人。易入難出。故以周障曲屈等喻之。屎尿不淨曰雜穢。彌綸無遺曰充徧。喻彼邪見眾生。宣淫道妄。敗常亂倫。在在皆是也。
△二喻三界正報(凖長行。正報亦二。一曰五百人。二曰三十子。今缺三十子。補出鴟梟鵰鷲等喻)。分二。一總喻五道。二別喻利鈍。初。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義準長行。三乘雖具昔緣。此時尚淪五道。故不別開三十子喻。
△二別喻利鈍三。一別喻五鈍。二別喻五利。三總結二喻。初(五鈍者。謂貪瞋癡慢疑也。於所緣境。頑嚚不决。如彼鳥獸無知。故以為喻)分五。一喻慢使。二喻瞋使。三喻疑使。四喻癡使。五喻貪使。初(慢者。恃[A99]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
慢有七種。一但慢。謂於劣[A100]己法中。執[A101]己為勝。二過慢。謂於同[A102]己法中。執[A103]己為勝。三慢過慢。謂於勝[A104]己法中。反執[A105]己勝。四我慢。謂但知有我。不知有人。五增上慢。謂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六卑劣慢。謂卑劣自守。反傲他能。七邪慢。謂執著邪見。不敬有德。今此中鴟鳥。亦名鵂鶹。乘隙入他巢。攫鳥子而食。以大凌小。即喻但慢。梟鳥。亦名流離。俗呼夜貓。孚成反食其母。以小凌大。喻慢過慢。鵰鷲。鷙鳥也。自恃形力。執取餘鳥為食。即喻我慢。烏。即慈烏。俗呼烏鴉。奪柴為巢。同類相爭。即喻過慢。鵲。喜鵲也。本非休徵。鳴則頓令人喜。喻增上慢。鳩。即斑鳩。性極庸拙。巢則數柴自足。喻卑劣慢。鴿。鳩屬。唐明皇呼為飛奴。性喜交合。羣聚則肆淫無忌。即喻邪慢。
△二喻瞋使(瞋謂於苦。苦具。增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
瞋有三種。一有理瞋。觸犯方動。二無理瞋。無端自生。三諍論瞋。強執[A106]己是。今此中蚖。謂蠑蚖。亦名蜥蜴。如蛇而有足。有青綠黑色之別。皆含毒螫人。與蛇無異。蝮亦蛇類。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否則必死。此三皆潛行暗螫。無故傷人。喻無理瞋。蠍。即護背蟲。觸背乃任尾螫人。喻有理瞋。蜈蚣瞋狠而行速。蚰蜒漣涎而走滯。此二緩急各異。喻諍論瞋。
△三喻疑使(疑謂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守宮百足鼬貍鼷鼠諸惡蟲輩交橫馳走。
疑有三種。一疑自。謂疑自非器。二疑師。謂疑師非人。三疑法。謂疑法非真。今此中守宮。亦名蝘蜓。漢宮養以丹砂。取血用梅華印。塗宮女眉間。有邪私者。華印即散。以能防守宮女淫亂。故以為名。乃偃伏庭壁。伺蠅蚋而食者。百足似蜒而小。俗呼錢龍。時於壁間往來。而暗夜猶多。此二皆倐出倐入。忽東忽西。若恐懼然。葢疑自非壯物。時或為他所傷。喻疑自也。鼬。黃鼠。貍。狐貍。鼷。甘口鼠。噬人而不覺痛者。鼠。盜粮鼠。善竊粮食。此四皆多疑之物。如狐貍渡水。輙登即退。鼠類出穴。再四不果。葢疑人所陷害。喻疑師也。諸惡蟲輩。別收不盡之屬。如蜘蛛等。東西交橫。馳走未決。葢疑所向有難。喻疑法也。
△四喻癡使(癡。謂於諸理事。迷暗為性。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屎尿臭處不淨流溢蜣蜋諸蟲而集其上。
屎尿臭處。喻癡所著境。癡所著境。莫過男女。以彼身為穢本。類切畫瓶。故喻以屎尿臭處。且彼九孔常流。不淨之物。故喻以不淨流溢。蜣蜋。亦名鐵甲蟲。摶糞為丸者。諸蟲。亦兼蠅蛆。約皆執穢為淨。而癡心眾生如之。癡心不了。於男女身邊。生欲樂想。故喻云而集其上。
△五喻貪使(貪。謂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狐狼野干咀嚼踐踏(至)鬬諍摣掣啀喍嘷吠。
貪有三種。一有力貪。如貪官酷吏。強盜劫賊之類。二計巧貪。如附勢求財。窩盜取利之類。三無力貪。如僕隷哀索。穴墻竊取之類。今此中狐狼。野獸名。似犬而口大。其色似狐。故名狐狼。性嗜肉食。且能有力。捕取小兒等物。喻有力貪。野干。出胡地。亦名胡犬。似狐而小。羣行夜鳴。動轉捷疾。不避虎狼。猶能附彼求食。喻計巧貪。咀嚼者。以口咀嚼。踐踏者。以足踐踏。喻彼貪得無厭。食其物復擄其財故。嚌謂以舌䑛血。齧謂以齒截骨。弱善之家。恣彼擄掠。猶若死屍。有力計巧。盡其財復罄其家。何異嚌齧。針炙之言。類此者宜當驚心。得來者易。恣情拋撒。不知珍惜。故喻以骨肉狼藉。狼藉者。謂骨肉零落。披靡縱橫。如狼臥之藉也。由是者。承上起下之詞。狗屬家畜。無力自取。或於遺處營逐。或於暗地潛就。喻無力貪。競來搏撮者。搏謂搏取狼藉。撮謂蹙聚一處。喻彼羣小交攻。雖蠅頭之利。亦所必趨也。狼藉無幾。不足充腹曰飢。久飢自瘦。皮骨連拉曰羸。終日營營。常患不足曰慞惶。乞餘不足。又顧之他曰處處。無他所為。口腹是務曰求食。總喻小人蠅利必趨。而所獲無多。常患不足。而到處營求。究其處心。惟思養其口體而[A107]已。各欲獨食。互相凌奪曰鬬諍。彼此撕繫。互相牽拽曰摣掣。銜物欲食。收聲含鬬曰啀喍。失物死爭。放聲潑呌曰嘷吠。總喻小人放利而行。各欲肥家利[A108]己。始則鬬諍撕撻。繼則詞訟控訴。如彼分利不均。鬬諍不[A109]已。捨身首告者是也。然此以上五喻。雖言似不經。而意實諄切。借彼蟲名獸狀。警覺舉世人心。與夫孟子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其維持世道之心。如出一轍。讀者當善思之。別喻五鈍竟。
△二別喻五利。(五利者。謂身邊邪見戒也。於所緣境果决剛斷。如彼鬼怪有靈。故以為喻)分二。一結前起後。二正喻五利。初。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上二句。結前。禽獸逼人曰恐怖。千差萬別曰變狀。如是者。結歸之詞。謂略說恐怖變狀。[A110]已如是也。下二句。起後。言不惟如是。且處處皆有魑魅魍魎也。魑魅魍魎。鬼怪總名。總喻惡見眾生。惡見眾生。略明有五。如下所喻。詳分則有六十二種。徧滿三界。故云處處皆有。如此土種種邪教。各立門頭。邪師妖黨。盈於寰區。扇惑無限無知男女。生遭王法。死墮地獄。其為害於生民。何止如魑魅魍魎而[A111]已哉。
△二正喻五利五。一喻邪見。二喻戒見。三喻身見。四喻見見。五喻邊見。初(邪見者。謂不敬三寶。不禮塔寺。撥無因果。專事邪法之類)。
夜叉惡鬼食噉人肉(至)鬪諍之聲甚可怖畏。
夜叉。此云捷疾。謂行處捷疾。喻邪見智利。緣境迅速也。惡鬼者。食人食物。其性𠒋惡。喻邪見撥無因果。知見不正也。人有少長。喻善因善果。長則細嚼而食。少則直吞而噉。而邪見撥無善因善果如之。毒蟲之屬。諸惡禽獸。喻惡果。從卵孚乳。從胎產生。喻惡因。惡因成時。多畏人知。故喻以各自藏護。夜叉競來者。飢渴惱急。爭取食之者。不論大小。而邪見撥無惡因惡果如之。法興教立。邪見成就。如食之既飽。歸從者眾。邪見增長。如惡心轉熾。希自利養。謗他所說。如鬪諍之聲。從其說者。竟入阿鼻。如甚可怖畏。古德云。似此一般愚男女。生遭王法死阿鼻。此之謂也。
△二喻戒見(戒見者。非因計因。如牛狗等戒。苦行自持之類)。
鳩槃茶鬼蹲踞土埵(至)以脚加頸怖狗自樂。
鳩槃茶。此云甕形。謂其形似甕。喻戒見邪行自恃。空腹高心也。虗坐不實。曰蹲踞。荒阜不正。曰土埵。而戒見依彼邪戒。暫住邪定。不能實住正定如之。乘空遊行。曰或時離地。不能高舉。曰一尺二尺。未能遠達。曰往返遊行。放蕩自恣。曰縱逸嬉戲。而戒見依彼邪定。暫發邪通。不能高舉遠達。不得真實自在如之。邪戒自持。令貪不行。如捉狗兩足。雖令不行。是伏非斷。如撲令失聲。失聲云者。顯非真實死也。復以覺觀。進伏種子。如以脚加頸。非涅槃因。計涅槃因。如怖狗自樂。愚昔於鄉邸。遇一外道。彼自衒其行。以七日不食。名為打七。目眩華生。名為見光。虗火上升。名天門開。即怖狗自樂之流。吁。邪教陷人。[A112]已至此矣。
△三喻身見(身見者。謂於色等五陰。妄計為身。依之強立主宰。恒起我見。即執我我所之流)。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至)發大惡聲呌呼求食。
諸見之中。身見居多。故以諸鬼喻之。大成云。竪入三世計我名長。橫徧五陰計我名大。計我自在。不修善法。即無慚愧。故言裸形。以惡業莊嚴。無功德資助。故言黑瘦。計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住其中。計我在心。發言宣說有我之相。故言發大惡聲。冀因此說。證得道果。故言呌呼求食。又發大惡聲者。即今男諠女雜。宣卷唱偈之類。終日號喊。徹夜高聲。無非希圖利養。以資口體。豈不甚於呌呼求食者哉。
△四喻見見(見見者。見取見也。非果計果。如鬱頭藍弗之類)。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見見之流。以邪定通至非非想處。既不同識處之有想。又不同無所有處之無想。非有非無。若有若無。故以其咽如針喻之。其咽如針者。餓鬼中針咽鬼也。施食經上師誡諭文云。咽喉似針竅之關。一粒米不能透過。即此鬼耳。
△五喻邊見(邊見者。於一身見。計斷計常。各執一邊之類也)。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至)飢渴所逼呌喚馳走。
牛頭有二角。兩不相到。喻邊見各執一邊。互相是非也。食人噉狗者。喻彼執斷執常。善惡因果以并撥無也。惡因果中。獨以噉狗為喻者。以貪為煩惱之首。舉一以例餘耳。頭髮髼亂者。𠒋惡之相。而邊見施為動作。邪氣逼人如之。殘害者。食人噉狗。𠒋險者。肆意無忌。而邊見撥無因果。不懼惡報如之。飢渴所逼者。喻彼空修無獲。定慧全缺。呌喚馳走者。喻彼無常一至。呌苦無脫。然此以上五喻。雖絕人[A113]已甚。而勢不容辭。所以然者。葢為正法難行。邪術易就。以致邪書異教。徧滿寰中。故我世尊。縱出世舌辯。代世間斧斤。剖其肺腑。現其隱微。使其無所逃形於天下後世。與夫孟子拒楊墨。放淫詞。其扶持正教之心。若合一契。吾徒既為佛子。當報佛恩。至必極力發揮。務使未入其教者。聞而不入。[A114]已入其教者。聞之而出。幸勿礙口姑容。使其涵淹卵育。為害正法也。別喻五利竟。
△三總結二喻。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至)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利使喻中。略舉夜叉餓鬼。餓鬼。即針咽鬼也。鈍使喻中。略舉諸惡鳥獸。各舉二類。以攝其餘。無善法資助。有惡業逼迫。輪轉四生。如彼飢急四句。無常迅速。方生即死。無暫停息。如彼窺看窗牖。如是皆有害於人。故云諸難。喻鈍利二使。皆為害於世也。既為害於世。時時防之。猶恐為彼所侵。故喻云恐畏無量。無量者。猶云了不得也。喻三界正報竟。
△三喻三界眾苦。
是朽故宅屬於一人(至)四面一時其燄俱熾。
宅屬一人者。喻三界中。惟佛為主也。壽量品云。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既云常在。不過暫時捨應。故喻以近出未久。於後。指長者去後。去後忽然火起者。喻如來捨應之後。眾生起惑造業。五濁八苦。無狀自生也。雖無狀自生。久之愈積愈甚。六道四生。都盧成一苦聚。故喻以四面一時。其𦦨俱熾。
△四喻逼迫之相三。一略喻依報之相。二詳喻正報之相。三總結依正二喻。初。
棟梁椽柱爆聲震裂摧折墮落墻壁崩倒。
棟梁椽柱者。火宅別相。喻三界依報差別。如同報別報之類。爆聲震裂者。火燒發嚮。喻眾苦逼迫之聲。如風鳴地震之類。摧折墮落者。被燒傾動。喻眾苦逼迫之相。如山崩海沸之類。當此之時。四生六道分齊。無不隨眾苦遷變。故又以墻壁崩倒喻之。
△二詳喻正報之相二。一喻下界之相。二喻上界之相。初。
諸鬼神等揚聲大呌(至)諸大惡獸競來食噉。
初喻人間之相。鬼而曰神。應非尋常之鬼。喻彼邪師。邪師遇苦。則宣邪道妄。希望出離。故喻以揚聲大呌。鵰鷲。仍喻慢使。鳩槃。仍喻戒見。等之一字。總喻鈍利二使。周慞者。周維慌慞。惶怖者。恐被火焚。喻鈍利二使。於六道四生。輪迴往復。亦知眾苦可畏也。雖知眾苦可畏。不諳正修。無由出離。故喻以不能自出。
惡獸下。喻六天之相。惡獸。仍喻貪使。毒蟲。仍喻瞋使。不舉餘喻者。以前攝後故。此等被火所燒。穿墻欲避。故云藏竄孔穴。喻人間鈍使眾生。被苦所逼。暫修少善。上生六天也。孔穴者。墻上竇隙。小者為孔。喻四王忉利二天。大者為穴。喻夜摩兜率等天。然孔穴雖無猛𦦨。猶未免於蒸炙。喻四王忉利等天。雖無人間極苦。不能免離五衰相故。既不免五衰。終非安身立命之處。故以藏竄喻之。毗舍闍。此云噉精氣。喻六天利使。以彼侵損正法。與夫噉人精氣者無異。雖異鈍使。未超六天。故喻云亦住其中。無真實定慧以自莊嚴。故喻以薄福德故。有細注眾苦逼迫身心。故喻以為火所逼。既無定慧莊嚴。又有眾苦逼迫。自疑其法。互相毀謗。如彼共相殘害。始而毀謗。既而撥無。如彼飲血噉肉。野干如前。屬兼羣狗。並[A115]已前死者。喻計巧無力二貪。惟人間有。將生天上。此貪即斷也。諸大惡獸。競來食噉者。喻六天之貪。一味貪著天福。能令計巧無力二貪。永不發於現行也。喻下界之相竟。
△二喻上界之相。
臭烟蓬㶿四面充塞(至)飢渴熱惱周慞悶走。
前六句。承前起後。臭者鬼畜之氣。烟者猛火之餘。蓬㶿者。凝聚之相。喻人間利鈍眾生。不盡餘苦。行相昭然也。既行相昭然。雖徧歷四生。乃至六天。猶自相隨不離。故喻以四面充塞。四面者。無處不有。喻苦徧四生。充塞者。孔穴必至。喻苦隨六天。蜈蚣蚰蜒等。喻六天瞋使。六天眾苦所逼。進修四禪。上求色界。故以為火所燒。爭走出穴喻之。
後六句。正喻上界。鳩槃茶鬼。喻色界戒見。邪戒自持。伏瞋不行。故喻以隨取而食。所謂上界不行瞋者。以此。此色界相也。又諸餓鬼。喻空界利使。苦生空頂。故喻以頭上火然。無無漏食。缺定慧水。故喻以飢渴熱惱。既無無漏定慧。只得隨業牽引。邪定壞時。仍受輪轉。故喻以周慞悶走。如鬱頭藍弗。下生還作牛頷中蟲。足證此義。此空界相也。詳喻正報之相竟。
△三總結依正二喻。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眾難非一。
結上爆聲震裂。摧折墮落。故云其宅如是。若不時出。必為所傷。故云甚可怖畏。此結依報。喻三界無安如是。不出必至墮落也。結上禽獸鬼神。大火臭烟。故云毒害火灾。若不時出。必為所害。故云眾難非一。此結正報。喻眾生起惑致苦。不出必從淪墜也。頌能感之眾竟。
△三頌結成感義喻(約義略頌)。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至)長者聞[A116]已驚入火宅。
在門外立者。喻如來真窮惑盡。久離修斷之門。長行云。能於所燒之門。安隱得出是也。又立者。在外方歸。喻如來他方捨應。將欲示生此界也。將欲示生。領受先佛遺[A117]囑。以備當來補處。故喻以聞有人言。有人指先見之人。喻過去先佛也。汝諸子等者喻先佛示以化機。是如來結緣之子。雖是結緣之子。早退大心。戀著有漏。復淪三界之中。故喻以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喻眾生根鈍智劣。歡娛樂著。喻眾生躭欲著邪。躭欲故。不思厭苦斷集。著邪故。不知慕滅修道。義頌長行。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之喻。長者聞[A118]已者。聞而必見。喻如來既受先佛之囑。必以佛眼觀機。義頌長。行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之喻。驚入火宅者。驚而必念。念而方入。喻如來觀機驚怖。興悲示生。義頌長行。即大驚怖。而作是念等喻。頌眾生機感喻竟。
△二頌如來化應喻分二。一頌從實施權喻。二頌會權歸實喻。初二。一頌從實不得喻。二頌隱實施權喻。初(略以合頌)。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
方比也。宜當也。謂長者既入火宅。比度擬議。不知當如何以救之。乃令無有燒害。喻如來既示三界於成道三七日中。思惟羣機。不知當如何以度之。乃令免於眾苦。法說章云。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即此義也。長行云。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等。皆方宜救濟之義。
△二頌隱實施權喻二。一頌先示苦集喻。二頌次施道滅喻。初(長者有三。今缺尋。念方便)分二。一頌正示苦集喻。二頌違情不信喻。初(約義廣頌)。
告諭諸子說眾患難(至)此苦難處況復大火。
初喻示苦諦。頌前如所思惟。具告諸子義也。告諭諸子。說眾患難者。喻如來曉諭三乘。廣談三界苦諦。此總喻也。惡鬼。喻惡見。毒蟲喻瞋毒。三界之中。類多此等之流。不出則常相會遇。即怨憎會苦也。灾火義喻餘苦。蔓莚者。展轉相然。喻生老病死等。展轉相生。互為因緣。此別喻也。眾苦二句。法喻通用。喻指宅中眾苦。即惡鬼毒蟲等。法指界內眾苦。即怨憎會苦等。次第者。次第而至。相續者。往來循環。不絕者。周而復始。此總結也。毒蛇下。喻示集諦。頌前汝等速出義也。毒蛇蚖蝮等。總喻三界利鈍。言二使眾生。廣造惡業。無定慧資助。有眾苦逼迫。如彼飢渴惱急。一使有加於[A119]己。便喪法身。輒失慧命。如彼甚可怖畏。末二句。有誡勉令出之意。言火宅之中。日與鬼獸禽蟲為伍。動被損傷之苦。[A120]已難處受。況復更有大火。豈可不急思出離。喻三界。日與諸使相親。動被習染之苦。[A121]已不可當。況復更有八苦交煎。寧可故為因循。而不速求出離也哉。
△二頌違情不信喻(略頌)。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A122]已。
上二句。頌前父雖憐愍。善言誘諭。但前約父說。此約子聞。聞說互出也。下二句。頌前而諸子等。樂著嬉戲等文。[A123]但廣略不同。法合準長行可知。頌先示苦集喻竟。
△二頌次施道滅喻三。一頌尋念方便喻。二頌正施道滅喻。三頌適願修證喻。初(義頌)。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諸子不聽父言。故長者作念。喻眾生不信佛語。故如來思惟。諸子如此者。謂懊恨諸子。何無知[A124]己至如此。喻如來慨嗟眾生。何智劣[A125]己及若是也。諸子既入火宅。[A126]已切父心。加以不聽父言。故益增愁惱。喻眾生既墮三界。[A127]已關佛意。加以不信佛語。故愈增悲念。此頌長行。爾時長者。即作是念之義。舍宅無一可樂。喻三界渾成苦聚。躭湎者。貪溺之甚。喻眾生迷倒之極。迷倒之極。不信佛言。故喻以不受我教。不信佛言。必至為苦所迫。故喻云將為火害。此頌長行。此舍[A128]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之義。但長行父子俱焚。與此稍異。要知法身湛寂。本不受焚。但以為度眾生。示有色身。既云子焚。即兼於父。雖異而仍不異也。即便思惟者。恐為火燒。設諸方便者。欲施救濟。此頌長行。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之義。法合可知。
△二頌正施道滅喻(略頌)。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至)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知子先心故告。喻如來鑑其宿性乃說。既言珍玩又稱妙寶者。顯其殊勝。令生欣取。喻如來稱歎滅諦。令發慕滅之心。此頌長行。父知諸子。先心所好。乃至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等義。羊車下。遙示三車在外。喻如來懸示三乘。此頌長行。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之義。教以出來。許以所造之車。隨意所樂者。喻如來勸修道品。許以保任不虗。此頌長行。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之義。可以遊戲句。全同長行。但前後不同。葢譯主變其勢耳。
△三頌適願修證喻(與長行出沒稍異屬義頌)。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至)到於空地離諸苦難。
初四句義同長行惟略去適願勇銳。及互相推排之句。到於空地者。即露地而坐。離諸苦難者。即無復障礙此二句準長行應在下科。葢順義超頌也。頌從實施權喻竟。
△二頌會權歸實喻三。一頌時至機熟喻。二頌等賜一乘喻。三頌聞法獲益喻。初(長行不分。偈頌廣於長行)分二。一頌時節[A129]已至喻。二頌根機[A130]已熟喻。初(約義廣頌)。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至)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見子出宅。住於四衢。喻如來見諸眾生。出界得果。此頌長行。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之義。不言露坐無礙者。上[A131]已超頌故。坐師下。廣頌其心泰然。歡喜踊躍之義。前恐諸子被焚。不遑寧處。今見諸子出宅。乃坐師座。喻如來昔恐羣機朱善。展轉弗寧。今見出界離苦。安住無畏。以師子有無畏義故。而自慶言者。慶其後嗣不絕。後嗣不絕。則家業有託。故云我今快樂。喻如來自慶紹隆得人。紹隆得人。則斯道有賴。故佛亦言喜無畏也。生謂初生。喻最初結緣。育謂養育。喻中間教化。[A132]已經多劫。故以甚難喻之。愚小無知。喻昔根鈍智劣。根鈍智劣。退墮三有。故喻以而入險宅。毒蟲喻瞋。魑魅喻邪。多諸則時時相逢。可畏則動被損害。仍喻怨憎會苦。大火猛𦦨。總喻餘苦。徧於四生。彌於六道。故喻以四面俱起。貪樂嬉戲。喻眾生心不生厭。不求解脫。救令脫難。喻如來[A133]已設方便。誘其出離。此長者自釋快樂之意。喻如來自明歡喜無畏之由。是故諸人。我今快樂者。乃長者呼諸旁人。結示快樂不虗。喻如來今對法會。結顯歡喜無畏非妄。如法說章云。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是也。
△二頌根機[A134]已熟喻(廣頌)。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至)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自覺離苦。便知如來無畏。故喻云知父安坐。聞說佛慧。自失所住。故喻云皆詣父所。千二騰疑。身子三請。故喻云而白父言。雖聞權乘非真。不知更求真實。仍以三乘。更求開示。故喻云願賜我等。三種寶車。據昔所說。似有三乘。故喻云如前所許。諸子出來。當以三車隨欲。今[A135]已出界。乍聞所證非真。願佛務示真實。故喻云今正是時。惟垂給與。此科廣於長行。文勢稍異。但以義合。不必逐句分配。頌時至機熟喻竟。
△二頌等賜一乘喻(長行分二。今缺廢立之由。餘雖大同。為文稍略。屬略頌)。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至)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初喻一乘之體。頌前等一大車。眾寶莊校之義。庫藏金銀等。總喻因感功德。以斯功德。成就果體。如眾寶造車。既成果體。仍用德嚴。如莊校嚴飾。不言高廣者。大義攝故。不言各賜者。留待後故。
周匝下。喻一乘之相。頌前周匝欄楯。乃至安置丹枕等義。金繩。即前寶繩。或以金繩貫穿眾寶。故前後互出。羅網。即前幰葢。前出其名。此言其相。以幰葢如羅網相故。前云雜寶嚴飾。此云真珠者。以真珠交結為主。餘寶雜襯為伴也。金華二句。即前垂諸華纓。但開合異耳。眾綵者。結上鈴繩華纓。眾多綵色。雜飾者。結上欄楯羅網。雜廁莊飾。周匝圍繞者。喻體具眾相。相嚴一體。此二句。乃補頌語也。柔軟繒纊。帛絮之精且細者。喻諸禪定解脫。非權宗世諦粗浮法也。既非權宗世諦。乃如來安住之境。故喻云。以為茵褥。以茵褥乃坐臥之具也。細㲲者。微細白㲲。喻佛地三昧正受。非世受用。故喻以上而且妙。不易可得。故喻以價直千億。不受餘受。故喻以鮮白淨潔。尅體受用。故喻以而覆其上。此上六句。即前重敷婉筵。但開略為廣耳。準長行。更有安置丹枕之句。偈略之也。
有大下。喻一乘之用。頌前駕以白牛。乃至僕從侍衛等義。白牛肥壯。即前膚色充潔。喻一乘之教。多力姝好。喻一乘之理。駕寶車。必步平行疾。喻一乘之行。儐前導。從後隨也。末二句。追頌各賜諸子。長行在前。偈頌變其勢耳。
△三頌聞法獲益喻(義頌)。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至)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故歡喜踊躍。葢長行明喜躍之意。偈頌出喜躍之相也。依斯一乘。造就乎常樂我淨之鄉。如乘是寶車。遊於四方。永享法樂。任運乎世出世間之境。如嬉戲快樂。自在無礙。準長行。此下更有佛語無虗之喻。以餘疑[A136]已斷。故不頌也。頌喻說竟。
△二頌法合二。一頌眾生機感。二頌如來化應。初三。一頌所感之佛。二頌能感之眾。三頌結成感義。初(略頌)。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智斷究竟。羣真共仰。故稱眾聖中尊。慈悲廣大。萬類均沾。故稱世間之父。文頌長行。如來則為一切世間之父。義具佛果。智斷恩之三德。蓋偈頌喻既從略。法合亦從略也。
△二頌能感之眾(義頌)。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至)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者。有二。一五道眾生。名正因子。各具正因故。二三乘眾生。名緣因子。昔結大緣故。深著於五欲。如𤛆牛愛尾。故云深著世樂。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故云無有慧心。此合有五百人。止住其中等喻。以深著世樂。即具鈍使。無有慧心。亦兼利使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者。法中帶喻。形顯易明。此合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復頓獘等喻。眾苦充滿者。徧於四生彌於六道。甚可怖畏者。失手錯脚。喪失善根。此合是朽故宅。屬於一人。近出未久。宅舍火起。四面俱熾等喻。常有生老病死憂患者。謂眾苦時侵。如是等火。熾然不息者。謂周而復始。此合棟梁椽柱。爆聲震裂。摧折墮落。墻壁崩倒等喻。既屬義頌。不必逐一分配長行。
△三頌結成感義(義頌)。
如來[A137]已離三界火宅(至)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久成道果。早脫界繫。故云如來[A138]已離。三界火宅。無煩惱雜亂。離生死逼迫。故云寂然閒居。優游佛地功德。棲息無餘涅槃。故云安處林野。此合前喻。是時宅主在門外立也。又喻中言立者。顯大悲弗寧。此中言處者。顯大智絕累。悲智交成。故法喻互顯。佛為三界之主。故云皆是我有。佛為眾生之父。故云悉是吾子。既云悉是。則三乘亦在其中。此合前喻。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貪著有漏。眾苦常侵。故云而今此處多諸患難。此合前喻。稚小無知。歡娛樂著。長行云。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煑。即多諸患難義也。頌眾生機感竟。
△二頌如來化應二。一頌從實施權。二頌會權歸實。初二。一頌從實不得。二頌隱實施權。初(約義略頌)。
惟我一人能為救護(至)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首二句頌三七思惟。言如來當時思惟。我為眾生之父。拔苦與樂。是我之責。除佛如來。無能為者。故曰惟我一人。能為救護。救謂拔令離苦。護謂保其得樂。此合前喻。方宜救濟。令無燒害義也。
雖復下。頌作念無計。教謂但讚佛乘。教以圓證佛果。詔謂廣施神智。詔以頓超三界。雖復如是。而不信受者以眾生根鈍智劣。不解佛慧。長行云。不能以是得度是也。於諸欲染。貪著深故者。言眾生不能信受。雖由根鈍智劣。亦以貪著欲染。盲蔽慧目。尚未免於眾苦。何能達乎至道。長行云。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是也。
△二頌隱實施權(凖長行有二。今缺提喻貼合。餘文仍略乃約義略頌不曲分也)。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至)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由前不解佛慧。方便假設諸法。故云以是方便。為說三乘。此承上起下語也。令諸眾生。知三界苦者。知苦必當斷集。此頌先示苦集之義。開示下。頌次施道滅。復有二義。初頌正施道滅。出世間道。言含二義。一者道因。即是道諦。二者道果。即是滅諦。二俱演說。令慕滅而修道也。是諸下。頌適願修證。決定。有二義。一者決定忍可。即聞法信受。二者決定修習。即殷勤精進。三明者。一宿命明。知過去苦。生大厭離。二天眼明。知未來苦。生大厭離。三漏盡明。能作正觀。斷諸煩惱。六通者。三明之外。更加神境。他心。天耳也。以前三具知苦斷集之明。及三世無礙之通。故名明。亦名通。若神境惟是遠達。天耳惟是遠聞。他心惟緣別想。故但名通。不名明耳。今明通二皆具足。應是聲聞無學。此頌聲聞修證。不惟此也。亦有依佛因緣。覺真諦理。而得緣覺乘者。亦有上求下化。精進不退。而入菩薩乘者。此頌辟支修證。及菩薩修證耳。辟支乘中。不言獨覺者。有佛之世。從緣悟入者多。約多分言也。頌從實施權竟。
△二頌會權歸實(長行有三。今缺時至機熟)。分二。一頌等賜一乘。二頌聞法獲益。初(長行復二。今缺廢立之由。餘亦義頌)。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至)日夜劫數常得遊戲。
初頌一乘之體(超頌)。先呼汝。後呼名者。表意有所屬。重其事也。欲令直下承當。就喻要明玄旨。故云以此譬喻。說一佛乘。若能信受。皆當成佛者。顯一乘之法。各各有分。長行喻云。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者。此也是乘微妙。清淨第一者。明體具三德。微妙者。般若德。揀異二乘執斷纏空。不微妙故。清淨者。解脫德。揀異人天埋塵戀有。不清淨故。第一者。法身德。揀異菩薩分斷分證。非第一故。於諸世間者。三世間中。且就情覺而論。惟佛為最。故云為無有上。準長行喻云。其車高廣。今體具三德。正顯一乘之廣。世間無上。正顯一乘之高也。佛所悅可者。以是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故。眾應稱讚等。以具無量功德而為莊嚴故。喻云。以眾寶物。造諸大車。莊校嚴飾者。此也。
無量下。頌一乘之相(追頌)。諸力。即是十力。禪定解脫可知。智慧。即差別智慧。餘法。則總該一切。長行云。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與此大同。
得如下。頌一乘之用。乃如來作證勸修之意。意謂。我於往昔經劫修習。[A139]已得如是最上一乘。今為汝等宣說。無非令諸子等。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劫數。常得遊戲於一乘法中。依此成佛。依此度生耳。長行云。能生淨妙第一之樂者。此也。又日夜劫數。常得遊戲者。約喻而言。如現前聞法解悟。永離邪途。起自利行。如日中遊戲。當來起利他行。入無明夜。教化眾生。如夜中遊戲。究竟行滿果圓。然後現生現滅。三世益物。化化不絕。如劫數遊戲。總則既悟此理。乘此自利利他。成佛度生。但如遊戲。更有何德不具。何樂不生也哉。頌等賜一乘竟。
△二頌聞法獲益(長行無文今依喻中補出。屬補頌)。
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與猶許也。聲聞亦該緣覺。葢如來面許三乘。聞法獲益之意。意謂。向於方等般若。或許成佛。或有不許。今說此經。普許汝諸菩薩。及聲聞眾。各各成佛。汝等果能乘此寶乘。精勤修習。管取汝等直至道場。永無諸委曲相。汝等其勉之哉。準喻中。直言諸子歡喜。乘是寶車。遊於四方等。即約自獲。今云與諸菩薩。及聲聞眾等。葢是佛許。雖法喻文勢不同。而義無殊也。頌法合竟。
△三頌結答。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初說權宗。原為後會真實。今立真實。自然廢棄權宗。如來既爾。諸佛亦然。故曰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此結答身子因緣之問。與長行義無殊也。除佛方便者。言縱有權乘。亦是諸佛對機權巧。與我昔年所說。無以異也。執魚目為明珠。夫豈可哉。正頌長行竟。
法華指掌疏卷二之上
音釋
(苦具切音𨁺靜也)。
薙(他計切音替與剃同除也)。
歉(苦簞切音嗛不滿也)。
輱軻(不行利也上苦感切音坎下丘何切音珂)。
閼(阿葛切音遏止也遮壅也)。
蕞(徂外切音最小貌)。
飫(依據切音淤燕食也又立曰飫坐曰晏)。
賺(直陷切音詀市物失實也)。
憋(普蔑切音潎惡也急性也)。
頑嚚(上魚鰥切刖平聲癡也下疑巾切音銀愚也又心不則德義之經曰頑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嚚)。
攫(厥縛切音矍以脚取物也)。
鷙(支義切音至猛鳥也鷹鸇之類)。
蠑(于營切音榮蛇屬)。
蜥蜴(上先的切音錫下夷益切音奕爾雅釋蟲蜥蜴蝘蜓)。
蝘蜓(上於殄切音蝘下徒典切音殄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又小而五色尾青碧者名蜥蜴小而緣牆色黑者曰蝘蜓)。
擄(籠五切音魯抄掠也)。
妙法蓮華經指掌疏卷二之下
△二極顯悲心(從前法喻。雖顯如來悲心。但約現在未盡其極。今則前約過去。後兼未來。則如來三世益物。化化不絕之悲心。極情顯發。無餘蘊矣。必如此顯者。一則以令體貼此心。發起真信。足上文不盡之意。一則以令珍重此法。勿妄宣傳。為向下結囑發端。一則以指出父子。點出過去。為因緣一周張本。讀者幸研昧之屬補頌)三。一完過去益。二結未來緣。三防現在疑。初三。一過去植種。二中間引熟。三現在當脫。初。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皆是吾子我則是父。
上二句。欲顯悲心。呼當機。曉大眾也。下二句。為發真信。出父子。定昔緣也。
△二中間引熟。
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上二句。指大通威音之後。退墮凡外。累劫以來。常受眾苦。下二句。指如來常相隨逐。濟以小道。拔以權宗。令出三界。必令出三界者。一則以脫當時之苦。一則以作今日之階。其悲心之在於過去者如此。
△三現在當脫。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至)今所應作惟佛智慧。
先說滅度者。指四十年前。暫許權果。非究竟許。故置雖言。[A140]但盡生死者。縱其[A141]已盡分段。而實不滅者。奪其未滅變易。既未滅變易。不應固守昔年行履。既[A142]已盡分段。還當更求今所應作。要知今所應作者。亦無別事。惟有佛智佛慧。應修應證而[A143]已。此如來重示佛乘。欲結大通威音之案也。完過去益竟。
△二結未來緣三。一現在植種。二中間引熟。三未來當脫。初。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至)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菩薩獨指上根。是眾亦兼中下。能字著眼。足見法無偏黨。權實在機耳。諸佛實法。即指今日所說。今日所說。乃三世通說之法。故統約諸佛言之。實有二義。一謂有實體性。究竟堅固。揀非諸法遷變不常。二謂有實功能。畢竟成佛。揀非諸法唐捐無濟。然既有實體性。有實功能。則歷耳便可成因。納識終竟不壞。惟是中下之眾。不能一心聽受。不能諦信此義耳。若果有上根菩薩。於是中下眾中。獨能別具正見。專一其心。聽受諸佛實法。則知但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何況諸佛三乘弟子。故雖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皆當成佛。但應脫者脫。應熟者熟。應種者種。而當來得度之機。即寓於中矣。
△二中間引熟。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至)離諸苦縛名得解脫。
初別說苦諦。葢偏對鈍根。以苦諦為初門也。若人者。指上科植種之機。同聞實法。不能直下承當。自信作佛。故云小智。由智小故。仍舊墮落凡外。故云深著愛欲。愛欲者。可愛可欲之境。即色等五塵也。欲為苦本。知苦則不復著欲。故為此等說於苦諦。向處眾苦。枉受而不覺不知。乍聞佛說。如夢方醒。故曰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以佛所說。騐[A144]己所受。絲毫不虗。故曰佛說苦諦。真實無異。所謂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苦諦實苦。必不可令樂也。若有下。通說三諦。葢以根器不齊。令隨機而修證也。貪欲為眾苦之本。由不知故。依此起諸見思。名為苦因。在在處處。常相隨逐。即是深著。生生世世。不求解脫。豈能暫捨。欲示寧沸抽薪之方。為顯清流奠源之術。故以方便說道。諸苦所因。貪欲為本。道猶言也。諸苦所因。即指見思。依於貪欲而起。故為其本。斫其本而枝葉盡脫。故云若滅貪欲。無所依止。謂貪欲既滅。則見思無所依止。此示以斷集之方也。苦因既盡。苦果不生。故云滅盡諸苦。妄果既盡。真理自圓。故云名第三諦。此示以名滅之由也。欲求出世之果。須假出世之因。故云為滅諦故。修行於道。以修道故。斷見思惑。三界眾苦不能縛繫。故云離諸苦縛。苦縛既離。則長揖世間。永絕輪迴。故云名得解脫。此示以修道之益也。以上三諦。相因而說。皆可為門。惟從機便而[A145]已。又此中所說四諦。義在法華之後。言法華之後。若仍有小智著欲。不知苦本之機。佛於中間。仍復以四諦之法。而接引之。或一生。或多生。或至盡未來際。漸熟漸脫。其悲心之及於當來者又如此。
△三未來當脫。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至)我意不欲令至滅度。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者。承上徵起。以於何義而得解脫名也。但離虗妄。名為解脫者。正出得名所以。虗妄即分段因果。離於分段因果。則三界不繫。故曰名為解脫。然此中曰但。曰名者。但顯未盡。以變易方熾故。名顯非實。以法執仍存故。一切解脫者。二死俱離。我法雙空之號。彼既變易方熾。法執仍存。故曰。其實未得。由未得一切解脫故。縱彼執權為實。自謂滅度。佛亦不許。故云佛說是人。未實滅度。所以不許實滅者。以佛道無上。尚在半途。故曰斯人未得無上道故。由彼未得無上道故。縱欲小就。速取偏空涅槃。非佛本意。故曰我意不欲令至滅度。葢必進求無上菩提。當來以大法得度。乃佛意也。結未來緣竟。
△三防現在疑(恐有疑云。權既歸實。大復引小。法無定相。說無定時。似設虛妄。何以取信。故此防云)。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者。正顯說權說實。無非自在隨機。固不可執一定之相。安隱眾生故現於世者。正顯說大說小。總為隨緣安隱。又豈可拘一定之時哉。極顯悲心竟。
△三結囑珍重二。一略囑。二詳囑。初二。一略囑非機莫傳。二略囑是機乃說。初。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至)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初囑令珍重。一乘妙法。佛佛相授。故以印稱。為利故說。妄傳反損。故以勿誡。若有下。明其所以言。如來所以囑令珍重。勿妄宣傳者。正以頂受。信受。并徒信者。皆難得耳。隨喜者。隨順歡喜。頂受者。頂戴受持。若非多劫緣熟。位登不退者。不能如此。故曰當知是人。阿惟越致。梵語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轉地。此上明頂受之難。信謂遵信不疑。受謂領受不失。如此雖不及於隨喜之切。頂受之誠。若非久經多劫。供佛聞法者。不能如此。故曰是人[A146]已曾見過去佛等。此上明信受之難。信汝所說者。謂信身子代佛宣揚。不作為造之想。不起數擯之愆。如此雖不及於信受佛語。若非靈山一會。大有宿緣者。亦所不能。故曰則為見我。亦見於汝等。此上明徒信之難。
△二略囑是機乃說。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至)隨順此經非[A147]己智分。
初囑令珍重。斯經乃一乘之教。深智為一乘之機。機教相投。乃可為說。不失人。亦不失言也。淺識下。明其所以。言如來所以囑令珍重。為深智說者。正以凡夫淺識。小乘智劣。皆不能解耳。躭湎五欲。不知緣假。曰淺識。猶豫一乘。不達性真。曰迷惑。由斯二緣。雖聞不解。此約凡夫言也。聲聞辟支。智如螢火。一乘實相。體同太虗。以螢對虗。自然失照。故曰於此經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等。是況顯不及之義。言舍利智稱第一。尚於此經。不能現量體悟。惟以信心得入。降斯[A148]已還。不言可知。故曰況餘聲聞。其餘聲聞等。乃結歸不及之語。信佛語者。信佛言無虗妄。順此經者。順經擬知作佛。如是皆以比量而知。故曰非[A149]己智分。此約小乘言也。略囑竟。
△二詳囑(略而復詳者。深為弘法者慮故)二。一詳囑非機莫傳。二詳囑是機乃說。初三。一指機標囑。二歷明有損。三結歸[A150]囑詞。初。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聞不能解亦勿為說。
佛意深以弘法為慮。故又呼當機以詳囑之。憍慢偏指增上。憍謂自矜。即詐言得道。慢謂傲人。即責他恭[A151]己。懈怠偏指二乘。懈謂心灰。即無所堪任。怠謂意懶。即不復進求。計我偏指外道。以六十二見。我為其本。此上各以多分言之。總言受道責乎虗心。憍慢乖之。修道貴乎精進。懈怠反焉。證道貴乎解脫。計我違矣。如是之人。縱聞無益。故以莫說囑之。凡夫者。上不預聖。懈怠輕乎二乘。下不流邪。我見遜於外道。中不喜偽。憍慢減乎增上。泛爾尋常。固無足為重輕。惟是識見淺薄。貪欲熾盛。甘露不注毒器。妙法豈入染心。故亦以勿說囑之。
△二歷明有損三。一標罪誡聽。二次第敘列。三極言顯廣。初。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至)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此中謗有四種。初明真謗。不信即毀謗之本。故先言之。毀者身心輕賤。謗者口出訕言。既通三業。則存之於心。現之於形。發之於口。肆無忌憚如此。故屬真謗。一人謗之於前。眾人繼之於後。致令[A152]已信者悔。未信者避。故曰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或復下。明似謗。顰蹙者。顰眉蹙額。疑惑者。疑法惑人。雖通身意。尚未出口。故屬似謗。此上二種。業因既分真似。罪報不無重輕。故教以汝當聽說。此人罪報。若佛下。明顯謗。在世滅後。分途兩說者。以佛在世時。三業殊勝。誹謗無濟。其罪少輕。佛滅度後。四依衰微。誹謗易侵。其罪尤重故。誹者非言妄加。謗者旁言背議。此亦無論有心無心。動身未動。但既出於口。業[A153]已彰著。故屬顯謗。見有下。明冥謗。對本為讀。背本為誦。此二惟是自利。注䇿為書。將授為持。此二亦兼利他。輕賤者。鄙少其事。憎嫉者。媢忌其人。而懷結恨者。恨其攘自利養。障彼恭敬。懷之一時。結之終身。此惟存之於心。未形身口。故屬冥謗。此上二種。業既冥顯有異。報亦輕重懸殊。故教以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二次第敘列四。一真謗罪報。二似謗罪報。三顯謗罪報。四冥謗罪報。初。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至)斷佛種故受斯罪報。
其人指真謗之人。葢如上所標。從頭序列也。命終徑入阿鼻。劫盡更生他方。經劫莫出。由彼斷他佛種。致彼常淪所感。毀謗由於無智。故地獄餘報。當墮畜生。畜生即無智報也。無智毀謗。猶如狂吠。故報墮狗干。𩑔無毛。瘦無肉也。少有毛而雜色。曰黧黮。少有肉而瘡癬。曰疥癩。此由毀謗正法。全無善業莊嚴。惟有惡業成就。故感斯報。觸謂實打。嬈謂戲弄。由彼毀兼實擲。謗惟虗聲。故致報亦相應也。為人惡賤者。毀謗由於惡賤。報反自身耳。毀謗正法。斷人定慧飲食。故感常困飢渴。障彼修習。令他法報全缺。故感骨肉枯竭。生受楚毒者。現遭苦痛。如上所說。死被瓦石者。命盡餘殃。此身仍受。良以此經為諸佛之母。謗之者死有餘辜。如彼弑父母者。無以異也。末二句。應前標詞以結告之。前云。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此云斷佛種故。受斯罪報。科為真謗罪報者以此。
△二似謗罪報。
若作馲駝或生驢中(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初明顰蹙罪報。若猶或也。顰蹙但形於色。未出諸口。其罪稍輕。故曰或作馲駝或生驢中。不同毀謗罪報。獄畢方墮畜生也。負重則步步難行。杖棰則時時受苦。由彼聞者顰蹙。說者懈意。致令妙道難行。眾苦常侵。感斯報也。顰眉蹙額。不知改革。一味恣無明飲。壞正法味。故感但念水草。餘無所知。雖非真謗。事義相類。故曰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有作下。明懷疑罪報。言[A154]但事顰蹙。罪[A155]已如上。若更兼懷疑。則不獨若此。故曰有作野干。野干乃郊外之物。入聚落則時見打擲。由彼懷疑。令人退失大心。自界外而入界內。感斯報也。懷疑阻他。致彼道體不成。慧眼不開。故感疥癩無目。懷疑悞人。令彼常受眾苦。故感打擲苦痛。壽盡業重。一報未足以償。故感致死轉蟒。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者。由彼致諸眾生。幻軀難脫。常淪五道所致。聾騃無足。宛轉腹行者。由彼致諸眾生。不得聞修。匍匐生死所致。一人因疑而退。多人因退而惑。含情抱識。均遭其悞。萬劫千生。常受其殃。故感小蟲𠯗食。受苦無休。末二句。結告同上。
△三顯謗罪報二。一佛在稍輕。二滅後尤重。初。
若得為人諸根闇鈍(至)如是等罪橫罹其殃。
如來在世。護念緣勝。縱謗無濟。或不至於轉畜。故曰若得為人。若亦或也。諸根闇鈍者。闇局於眼。對明而言。鈍通於五。對利而言。言不明不利也。矬陋者。形矮貌醜。𤼣躄者。手曲足跛。盲聾者。不辨聲色。背傴者。䠰脊蹲踞。言不實。乃人不信受。口常臭。致鬼魅時侵。總言此經。持之則六根清淨。口出蓮香。謗之則障他勝利。報反自身。吁。可不畏哉。貧窮者。衣食不充。下賤者。品行俱穢。為人所使者。身有所屬。心不自在。此皆破他忍衣。障他法食。壞他善品。阻他勝行。令他四安樂行。不得成就。故感斯報。多病者。床枕不離。痟瘦者。骨肉枯竭。無所依怙者。無父可怙。無母可恃。此亦毀法空座。壞無畏床。損一真骨。傷萬德肉。致使三界慈親。莫之能救。故感斯報。雖親附人。人不在意者。有意於人。人不採錄。由彼謗法悞人。銜恨餘習所致。若有所得。尋復忘失者。一時僥倖。瞬息迷遺。由彼悞人自悞。遇法如無所致。斯經為大醫王。謗之者。不惟修醫無騐。且或致死獲殃。斯經為好良藥。謗之者。不惟染病無救。且或服藥成毒。謀國弑君曰反逆。依勢掠奪曰抄劫。乘隙私取曰竊盜。他所作時。[A156]己本不預。乃遭憲網。橫罹其中。此亦無故障人。悞彼墜墮三塗所致。
△二滅後尤重。
如斯罪人永不見佛(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佛滅度後。聖道難行。加以誹謗。斷佛法緣。故曰如斯罪人。永不見佛等。永不見佛者。佛前佛後。與佛同處。而不同時。常生難處者。限境隔域。與佛同時而不同處。狂聾心亂者。病障迷封。與佛時處皆同。而聲氣不能相通。總言此經。是諸佛法身。是諸法實體。謗之者。報合不得見佛。不得聞法。劫如恒沙者。不止一世。生輒聾瘂者。非比中傷。諸根不具者。寧惟闇鈍。據此則滅後誹謗。罪重於前無疑。雖罪重於前。尚屬人道。若能於此。深生慚愧。悔過除𠎝。整心慮。趣菩提。猶可希冀。如其悠悠緩緩。愈累愈深。一朝墮落。萬劫難逢。所謂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A157]已矣。地獄如園觀者。時出時入。無少間故。惡道如舍宅者。此滅彼生。無暫離故。四畜是行處者。旋去旋來。無休息故。方便品云。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此之謂歟。末二句。結告。可知。顯謗罪報竟。
△四冥謗罪報。
若得為人聾盲瘖(至)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冥謗在心。未形身口。其罪稍輕。或亦不失人道。故曰若得為人。聾盲等以自莊嚴者。或假作聾盲。或故為瘖瘂。或裸身詐現貧窮。或塗形飾出諸衰。動他矜憐。希彼衣食。論其身家。尚不至此。葢亦冥謗之報。不自由耳。水腫等以為衣服者。或脫體䏺脹。或通身枯竭。或傷濕而纏綿疥癩。或凝熱而暴發癰疽。旋消旋長。時愈時患。此由見人讀誦。心懷結恨所致。臭處則自輕其體。不淨則人嫌其穢。此由見人讀誦。輕賤憎嫉所致。著我多癡。增恚多瞋。婬盛多貪。葢以此經為真戒定慧。而輕賤憎嫉者。合感此報。然此雖未形身口。而內心[A158]已萌。即同於謗。故亦曰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次第敘列竟。
△三極言顯廣。
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
劫可速盡。罪難悉述。謗法者宜知警心。歷明有損竟。
△三結歸[A159]囑詞。
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承上謗經獲罪。結歸前[A160]囑宜遵。故曰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等。準前非機有四。一憍慢。二懈怠。三計我。四著欲。四皆由於無智。故總言無智人中。莫說此經。詳囑非機莫傳竟。
△二詳囑是機乃說二。一詳明是機。二顯廣結囑。初十。一智度。二力度。三施度。四禪度。五慧度。六戒度。七忍度。八便度。九願度。十進度。初智度。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諸根通利。則資稟超羣。智慧明了。則頴悟拔萃。多聞強識。堪為助道之緣。求佛道者。定取正覺之果。故曰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文中識同誌。猶記也。
△二力度。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見多佛。則聞熏緣勝。植善本。則造就因深。深心以證道為期。堅固則勵節無變。如是之人。具真實力。真實之法。乃可為說。
△三施度。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精進者。上求佛道不退轉也。修慈者。下化眾生無休息也。為此二事。身命尚然不惜。況財物乎。如此必是喜見之流。故此法乃可為說。
△四禪度。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能恭敬。則求道虗心。無異心。則專意為法。離凡愚。自無塵俗之累。處山澤。則有靜慮之工。定能發慧。聞必解生。故云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五慧度。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惡知識。知見不正。故須捨之。善友。知見分明。故須近之。近善友。則能生正慧。定獲聞熏修習之益。捨惡知。則不入邪途。自無謗法墜墮之𠎝。故曰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六戒度。
若見佛子持戒清潔(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持戒者。持有二義。一止持。二作持。今云清潔者。清則無善不修。即作持也。潔則無惡不斷。即止持也。秋水冬霜。無以為喻。故云如淨明珠。小乘半字。無心希取。故云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者。以大乘如甘露。持戒如淨器。器淨而甘露可注也。
△七忍度。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無瞋者。於物無害。於逆能忍。質直者。處事質樸。居心正直。柔軟者。其性調柔。其語和軟。若柔軟而不質直。則近乎謟曲。若質直而不柔軟。則近乎傲肆。葢必質直持身。柔軟接物。忍斯善矣。愍一切。則寬於容眾。忍難下化也。敬諸佛。則易於忘[A161]己。忍苦上求也。如是之人。真稱佛子。故云乃可為說。
△八便度。
復有佛子於大眾中(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以清淨心者。不為利養。不務名聞。種種因緣等者。為度眾生。廣設方便。雖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故云無礙。如是之人。有大方便。堪紹佛種。故云乃可為說。
△九願度。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為一切智。發願成佛也。發願成佛。以法為進道之門。故於四方求之。如玄奘西征。善財南詢之類。合掌者。慶其已得。頂受者。頂戴受持。但受大乘。不受餘經者。正量論云。欣載大足以廣容。惡艇小難以任重故也。一偈不受者。以少況多之意。言少尚不受。況於多乎。如是之人。既能四方求法。又復欣大厭小。正當此經之機。故可為說。
△十進度。
如人志心求佛舍利(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如人志心。求佛舍利者。約喻而言。必以此為喻者。以求佛舍利。欲其必得。精進之心。莫此為甚。如魏康僧會者。事足徵焉。如是求經者。謂以如是求舍利之心求經。極顯其精進之至耳。得[A162]已頂受。不求餘經者。堅守一法。懼亡羊之失也。亦未曾念。外道典籍者。久絕異學。杜染邪之漸也。正量論云。取實擇權。堪是法門之表。惡邪好正。足為荷道之資。故云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問。既具十度。不依常次者。何也。答。長途重在修習。故以施戒為首。此中重在悟入。故以智力居初。智力既具。還須放捨身命。深入禪寂。外假善友以資生正慧。內憑戒力以嚴護機心。然後忍苦上求。忍難下化。化他以方便為門。求道以願力作主。精進不退。尅證有期。故為此次也)詳明是機竟。
△二顯廣結囑。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至)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初顯廣。上雖略明十種。各取一德。然方便更有多門。歸元終無二路。但趣向萬端。非詞可罄。故云我說是相。窮劫不盡。要在為人師者。具勘騐龍蛇之睛。辨析真偽。勿使青囊見於愚婦。則庶幾可耳。如是下。結囑。如是等人者。指上十類。以例其餘也。能信則佛法易入。能解。則修證可期。妙法華經。微斯人其與誰歟。傳持此道者。幸勿覿面錯過。正說譬喻竟。
△四中根獲益分三。一四子信解。二如來印啟。三通授果記。初(品題云)。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品雖冠下。名實承前。前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又云。其餘聲聞。信佛語故。據此故以信解名品。若依後文釋者。信謂於諸諦理。忍可為性。能生希望為業。後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即忍可希望義也。解謂於諸諦理。明了為性。不可引轉為業。後云。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即明了不轉義也。若承前起後釋者。因見授記。信知聲聞。成佛有分。因聞譬喻。解了如來法惟一乘。此品題所由名也。然四子於譬喻品後。即說信解品者。其意有五。一謂自述緣熟。如文云。漸漸遊行。遇向本國。二謂自恨執迷。如文云。領知眾物。無希一飡。乃至下劣之心。亦未能捨等。三謂自呈信解。如文云。爾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等。四謂引發下根。如文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等。五謂感佛恩德。如文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等。總則教不徒施。機無虗受。如來既有譬喻之談。四子即有信解之益。信解在心。非言莫表。托之譬喻。引發羣機。此信解品所由說也。
△(經文分二)一長行。二偈頌。初三。一信解歡喜。二說喻發明。三以法貼合。初二。一經家敘置。二四子自陳。初。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大成云。上品為千二百人說喻。惟敘四人者。所謂智者。以譬喻得解也。若從正敘。當先飲光。今為捨偏空。證入實道。故以空生居先。至下說偈授記。仍是飲光居先。從正敘也。空生獨稱慧命。三稱摩訶者。通論皆大皆慧。別論空生解空第一。以空慧為命故。從佛所聞。未曾有法者。據生解惟指譬喻。論創始亦兼法說。二俱究竟。異於常聞。故并稱未有。世尊上。據義當有并見字面。以世尊授舍利記。四子目覩其事故。發希有心者。自異所遇。冥作希有想也。歡喜者。情動乎中。踊躍者。喜形於外。此亦四子。自信作佛。故致然耳。
△二四子自陳二。一昔年執迷。二今日信解。初二。一阿含不復進求。二般若心不喜樂。初。
即從座起整衣服(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所陳白。法不應坐。故云。即從座起。如禮請益則起。更端則起之義。整衣以肅儀容。袒肩以表執役。一顯請益之誠。一明師資之分也。右膝著地者。半似胡儀。一心合掌者。仍局佛教。以漢屈兩膝。胡不合掌故。又合掌而曰一心者。表內外一如之意。曲躬者。自卑其身。示不敢肆也。恭敬者。自肅其意。示有所循也。瞻仰尊顏者。瞪矇瞻佛。目睛不瞬。而白佛言者。有得於心。覿面呈解。昔為眾所推尊。故云。居僧之首。入道即近衰暮。故曰年並朽邁。居僧首故。自滿成性。故纔及涅槃。便自謂[A163]已得。年朽邁故。下劣居心。雖更當黽勉。便惟恐不任。不復進求者。有二義。一者自謂[A164]已得。遂以為不必求。二者無所堪任。又以為不能求。此四子自敘。阿含保證自足。畫地自限之態也。
△二般若心不喜樂。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初正明。往昔指般若以前。既盡阿含。又歷方等。故云。說法既久。楞伽被訶。淨名受斥。故云。我時在座。在座既久。精進退而放逸生。故云。身體疲懈。被訶受斥。劣心成而勝心墮。故云。但念空無相無作。大成云。觀諸法無我。名空門。觀男女一異等相不可得。名無相門。既知一切法無相。即都無所作。名無作門。此即小乘三解脫門也。由但念乎此。無願下化眾生。身體疲懈。無力上求佛道。故云。於菩薩法等。心不喜樂。菩薩法。即般若會上。教菩薩法也。菩薩法中。出生入死。得無障礙。故云。遊戲神通。因中於此行化。果上於此成佛。因中於此結緣。果上於此度生。據此則遊戲神通者。正嚴淨當住佛國。成就當度眾生耳。所以句。徵起。承上所以心不喜樂者。何也。世尊下。釋成。略有二義。一者[A165]已證權果。得少為足。故云。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二者自諉衰殘。欲進無力。故云。又今我等年[A166]已朽邁前云年並朽邁。今朽邁過前。故云[A167]已也。教化菩薩者。即上淨國度生之法。淨國度生。總為成就佛果。故以阿耨菩提代之。由上二義在懷。故於此法。不惟不生好樂。然且一念亦無。此四子昔年行處。半步不移。其信解後。於身子宜矣。昔年執迷竟。
△二今日信解。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至)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初信記歡喜。佛記身子。四眾同聞。以一例諸。皆當成佛。故心甚歡喜。如得未曾有之物也。不謂下。解法慶幸。晚年際遇。出乎望外。故曰不謂於今。一乘深教。從未面領。故曰忽然得聞。如是妙法。譬如優曇。故曰希有之法。又希有之法。通該方便譬喻之文。然四子初聞稱嘆智慧。動執生疑。次聞分別解說。疑執漸減。及聞譬喻疏通。深信諦解。故以深自慶幸而形容之。獲大善利者。今日之獲。非昔若也。末二句。取喻總結。此記此法。皆具無量功德。莊嚴法身。成就佛果。故喻以無量珍寶。阿含不復進求。般若心不喜樂。今日得聞。故喻以不求自得。信解歡喜竟。
△二說喻發明(標喻云)。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樂以喻明者。表信解之真也。
△(正喻分二)一喻眾生機感。二喻如來化應。初(正領火宅喻中。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等義。兼領授記文中。二萬億佛所。常教化汝等義。亦領極顯悲心文中。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㧞等義)。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有人者。古德謂單喻聲聞。以四子齊已分領。不及餘乘故。年既幼稚。喻昔聞法為種。善根微弱。捨父逃逝。喻昔背棄本師。違遠大法。中間常淪五道。喻如久住他國。在獄如十歲。在鬼如二十。畜及人天。三四五十。依次為喻。論果報後後。勝於前前。論經時前前。少於後後者。葢以善根內熏。惡業漸輕。而善業漸重。下墜時少。而上升時多故。年既長大。加復窮困者。喻善根漸增。反覺苦重。善根漸增。[A168]已有反本之機。反覺苦重。漸尋出塵之路。故喻以馳騁四方。以求衣食。葢指宿世以智斷力。馳騁於四諦法中。求小善以資法身。乞空理以續慧命也。漸漸遊行。喻二乘循序修習。循序修習。便可潛通佛乘。故喻以遇向本國。遇向者。不期而向。向亦不知。喻二乘本不求佛。雖潛通佛乘。而不自知也。喻眾生機感竟。
△二喻如來化應二。一喻從實施權。二喻會權歸實。初二。一喻從實不得。二喻隱實施權。初二。一喻三七思惟。二喻作念無計。初(此領火宅喻中。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等義)分三。一喻佛初成道。二喻深思化機。三喻機教乖違。初。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至)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初喻示生成道。其父先來者。因子逃逝。各處推求不得。先自來歸。喻如來因機退墮。常隨教化不得。先辦自道也。求子不得。中止一城者。謂來至途中。又復求子不得。不得[A169]已中道而止。暫住一城。喻如來行菩薩道時。又復教化不得。不得[A170]已依於中道。示生三界也。言依於中道者。以生則不住涅槃。示則不住生死故。其家大富者。漸致豐足。財寶人眾。器具貿易。無不備具。喻如來修行成道。功德法侶。法門機益。皆悉具足也。
財寶下。喻佛地功德。佛地功德。無能盡述。故喻以財寶無量。力無所畏等。差別不同。故喻以金銀等寶。其諸倉庫者。贮寶之處。喻如來智慧。積聚無量。功德寶也。功德之寶。體備於中。而用現於外。故喻云。悉皆盈溢。多有下喻衛隨法侶。僮僕臣佐等。喻諸住菩薩。象馬車乘等。喻諸位法門。以如來功高十地。德邁三賢。攝諸位菩薩為化侶。諸位法門為化具故。出入息利者。謂先出今入。生息利益。喻如來往昔結緣。今得化機。化功機益皆增長也。五道四生。莫非化功所及。機益所在。故喻以乃徧他國。坐買坐賣曰商估。喻此土菩薩。住此說法度生。行貿行易曰賈客。喻他土菩薩。來此輔化結緣。此土他土。皆悉來集。故喻以亦甚眾多。然此一科。雖主伴具足。智法兼備。機教俱該。只可作道高德重。諸緣畢備之義。且不可遽指。演說華嚴。以演說華嚴之喻。尚在後也。喻佛初成道竟。
△二喻深思化機三。一喻機生佛國。二喻佛思機扣。三喻機近覺場。初。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時。即中止致富之時。喻如來示生成道時也。經歷國邑者。承上漸漸遊行而言。言彼既漸漸遊行。或遊諸聚落。或經歷國邑。天性相牽。遂到父所止城。喻眾生循序修習。或起停心等觀。如遊諸聚落。或得預流等果。如經歷國邑。昔緣相牽。來生三界。如到父所止城也。
△二喻佛思機扣。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至)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初喻為道思機。父每念子者。自中止致富之後。常念亡子。喻如來示生成道之後。三七日中。常思化機也。與子離別者。初以有事出外。致子逃逝。喻如來於大通威音之時。應緣他方。致眾生退失墮落也。退失墮落。五道備歷。復就權乘。故喻以五十餘年。言五十餘年者。顯子逃逝之久。喻眾生退墮。[A171]已歷五道。及權乘也。未曾向人。說如此事者。不聞思歸。說之無益。喻眾生不思向大。佛亦不與顯本。以大機不動。顯之無益也。[A172]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者。悔自家法不嚴。恨子流蕩忘歸。喻如來常思大機。悔昔日教導不深。恨眾生退墮不返也。自念下。喻思機所以。自念老朽者。老朽則不任久住。喻如來乘緣暫現。緣盡斯滅。多有財物者。多財則承嗣望人。喻如來眾德畢備。續道需機。倉庫盈溢。必得子乃堪承受。無有子息。非餘人所可委託。喻如來功德智慧。是機能傳。非機不授也。一旦終沒。財物散失者。謂不得真子。身後則財屬五家。縱有異姓螟蛉。僅得少分。故云。無所委付。喻如來不得大機。滅後則法被魔侵。縱有小乘弟子。僅獲偏空。豈任佛道耶。是以殷勤。每憶其子者。望其來歸。喻如來深思化機。冀其返本也。冀其返本。不覺展轉思惟。故喻以復作是念。得子則後嗣不絕。付財則家業有託。故坦然快樂。無復憂慮。喻如來果得大機。授以佛地功德。自當樂其傳持有人。無復有道。統廢墜之憂矣。
△三喻機近覺場。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爾時者。其父作念之時。喻如來思惟時也。庸人任力取利。所獲無多。名曰傭賃。喻二乘未遇佛時。各修異道。徒勞肯綮。所證無幾也。直行曰展。回走曰轉。喻眾生正修異道。忽解回頭。以回頭故。昔緣相牽。偶近覺場。故喻以遇到父舍。住立者。不敢徑入。門側者。不敢當門。喻眾生雖近覺場。不能直入法性。正對舍那。仍住凡外偏邪地也。喻深思化機竟。
△三喻機教乖違二。一喻教乖乎機。二喻機違乎教。初。
遙見其父踞師子床(至)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初正喻。遙見其父者。既住門外。不能近觀。喻二乘昔住凡外。不能真見報體。惟比知也。踞名傲坐。師表威嚴。喻舍那安住無畏。演大華嚴之相。寶几承足者。以寶為几。承受雙足。不令塵侵。喻如來以甚深三昧。攝持所作福慧。一切無能壞也。諸婆羅門。淨行高潔。喻正覺世間主。剎利尊姓貴族。喻有情世間主。居士無位有德。喻無情世間主。諸世間主。各證毗盧一德。助發玄化。故喻以恭敬圍繞。珍珠瓔珞。喻諸相好。一一相。一一好。皆以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喻以價直千萬。無非飾彼報體。以示尊特。故喻以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於前菩薩喻中。舉四攝餘也。手喻智慧。拂喻辯才。言華嚴會上。諸位菩薩。各具差別智慧。運淨妙辯才。輔佛揚化。故喻以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喻佛攝授之慈。有蔭覆生善之義。垂諸華旛。喻佛折伏之嚴。有翻轉滅惡之義。香水灑地。散眾名華者。喻如來既具折攝。先施圓定以清心。次施圓慧以生解也。寶物喻佛地功德。羅列喻明示無隱。即欲令眾生。同得此道之義。出內取與。謂先出者。內之而還。今取者。與之而去。喻如來昔結緣者。今收化機。今求化者。與結大緣。亦化化不絕義也。有如下。總結。身相功德。主伴法門。同嚴報體。故喻以種種嚴飾。舍那尊特。非二乘所堪覩。故喻以威德特尊。
△二喻機違乎教。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至)作是念[A173]已疾走而去。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者。遙見其父。有種種嚴飾之力。威德特尊之勢。喻眾生比知報體。具足妙嚴。成就勝報也。即懷恐怖者。懼其力勢。怕見執捉。喻眾生怯懼佛果。畏說大法也。畏說大法故。冥思退轉。故喻以悔來至此。竊作是念者。不敢聲言。喻眾生冥思退大。恐佛不許也。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者。不識本父。及輔翼人。恐是王及大臣境界。喻眾生不識本師。及輔化眾。恐是佛及菩薩。自所住地也。佛及菩薩。自所住地。非小機劣根。能修能證。故喻以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者。自揣庸碌。只宜貧里傭作。喻眾生自知根鈍。祇堪異道修習也。異道修習。不得真實定慧。故以貧里喻之。肆力者。恣力傭作。有地者。處所易得。喻異道中。用力修習。尚有歸投處也。衣食喻邪定邪慧。非正定慧。不勞肯綮。故以易得喻之。若久住此。或逼強作者。意欲不去。恐以官事相逼。強令與作。喻眾生意欲不退。恐以大行教誡。竟令修習也。竟令修習。不耐勤苦。故喻以作是念[A174]已。疾走而去。疾走而去者。謂急急反向貧里。喻惶惶各修異道也。喻三七思惟竟。
△二喻作念無計(此領火宅喻中。復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門。而復狹小等義)分三。一喻教不契機。二喻機不契教。三喻暫息大化。初。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至)爾時使者疾走往捉。
體具萬德。如富長者。智證無畏。如座師坐。見子便識者。識是本所生子。喻如來知諸眾生。為往昔結緣眾也。心大歡喜者。既識本子。喜其家業有託。喻如來既知昔緣。喜其道統有賴也。即作是念者。念適宿願。喻如來思稱本懷。思稱本懷。欲授佛地功德。故喻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常念此子。無由見之者。憶前望子。不休之情。喻如來於三七日中。憶昔為生。無[A175]已之念。而忽自來。甚適我願者。慶今見子來歸之樂。喻如來於三七日中。慶今有機來就之歡。我雖年朽。猶故貪惜者。[A176]已知不任久住。而家業難忘。喻如來[A177]已知緣盡斯滅。而道統常念也。道統常念。神力加諸菩薩。故喻以即遣旁人。以華嚴會上。多分皆是菩薩。承佛神力說故。如法慧說十住。乃至金剛藏。說十地等是也。遣以急追將還者。喻如來加被速說。攝羣機而就大法之義。爾時使者。疾走往捉者。喻諸菩薩等。乘佛威神。助發玄化也。但以法大機小。難契難入。故曰走曰捉。所謂雖知根鈍。且稱本懷者以此。
△二喻機不契教。
窮子驚愕稱怨大喚(至)轉更惶怖悶絕躃地。
驚愕者。恐懼之貌。稱怨者。望釋之情。大喚者。驚望之聲。喻小機怯大願退。彰言鳴志也。身入其地。求彼之財曰犯。言窮子不過。暫住門外。還欲旋往貧里。故曰我不相犯。喻小機自謂無心求大。還思修習異道。無心求大。反怪佛不鑑機。故喻云。何為見捉。執之愈急。強牽將還者。喻菩薩各說法門。教令修習也。教令修習。有乖小心。故喻以自念無罪。無罪者。無相犯之罪。喻小機自念。無求大之願也。本無求大之願。強令依教修習。故喻以而被囚執。以小機入廛無力。觀菩薩行。如被囚執耳。此必定死者。喻小機自謂。入廛無力。恐將宿因微善。以并失也。轉更惶怖者。喻生疑不信。悶絕躃地者。喻破法失善。方便品云。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是也。
△三喻暫息大化。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至)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父遙見之者。喻勝身劣機。非正為也。而語使言者。喻勅伴傳宣。非親說也。大會不容小機。故喻云。不須此人。小機尚容循誘。故喻云。勿強將來。冷水灑面。準後文應喻布施資身。以後文如次有愛語。利行。同事。共為四攝法故。布施資身。心生歡喜。不至謗法失善。故喻云。令得醒悟。雖不至謗法失善。佛意亦惟存此佛種。以待機緣。勅諸菩薩。更不必以大法示之。故喻云。莫復與語。所以句。徵起。言所以教令。莫復與語者何也。父知下。釋成。父知其子。喻佛智鑑機。小機不求上達。故喻以志意下劣。自知豪貴。喻如來自覺尊特。自覺尊特。非小機所堪覩。故喻以為子所難。難畏憚也。審知是子者。喻如來以宿命智。知是往昔結緣之機。雖知往昔結緣之機。但以時未至故。權覆本因。不遽對眾與之發迹。故喻以不語他人。云是我子。此如來勅諸菩薩。暫息大化意也。使者語之。喻愛語攝。愛語故。不強以大。故喻云。我今放汝。不強以大故。任彼修習。故喻云。隨意所趣。向修異道。今投宿習。故喻以窮子歡喜。乍受大制。忽聞隨修。故喻以得未曾有。不起謗法之𠎝。不墜三途。故喻以從地而起。還修異道。仍趣邪宗。故喻以往至貧里。依邪定慧。以資邪知邪見。故喻以以求衣食。喻從實不得竟。
△二喻隱實施權(此領火宅喻中。我當為說怖畏之事等義)。分二。一喻阿含保證。二喻般若轉教。初三。一喻權人攝化。二喻佛轉法輪。三喻保證小果。初。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至)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初喻佛勅權人。昔緣不容遽棄。意欲循序化導。故喻以將欲誘引。大法非可驟施。意欲權巧接引。故喻以而設方便。二人。喻聲聞緣覺二種權人。以彼本是菩薩。佛勅內秘外現。如密遣也。後云。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等。足證此義。形色憔悴。喻惑業纏縛。無法自資之相。無威德者。喻生死逼迫。有苦可畏之相。此即權人。內秘外現。示有苦集也。後云。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等。足證此義。汝可詣彼等。喻如來教諸權人。以利行攝也。利行有三。一身行。二口行。三意行。詣彼者。以身往就。喻身行。徐語者。隨情巧示。喻口行。意行如下。此有作處。喻研真斷惑之法。研斷法中。有實因果。不比異道修習。空無所獲。故喻云。倍與汝直。直猶價也。窮子若許者。喻小機果能依教奉行。將來使作者。喻權人。即當如機施教。如機施教。未免屈意從他。即意行也。若言欲何所作者。喻小機設問。欲何修習。便語雇汝除糞者。喻權人。即當教以斷除見思。以見思染污心地。如糞穢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喻如來命諸權人。以同事攝。而攝持之。以示同其事。密結其心。如共作耳。時二下。喻受勅攝化。即求窮子。喻以法尋機。既[A178]已得之。喻有機受法。具陳上事。喻教以斷除見思。清淨心地也。爾時下。喻依化感佛。先取其價者。喻小機將欲修習。先審利益也。利益既審。遂乃依教而修。故喻以尋與除糞。愍喻大慈憐念。怪喻大悲哀矜。由彼本是佛子。今流邪外。且又上棄佛果。下甘劣行。故佛見之。有不禁駭然澘然。憐焉而哀焉耳。喻權人攝化竟。
△二喻佛轉法輪二。一喻先示苦集。二喻次施道滅。初。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至)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初喻轉照觀機。阿含[A179]已屬轉照。故喻以他日。佛處第一義空。向偏空而觀小機。故喻以窗中遙見。無定慧資助。有生死逼迫。故喻以羸瘦憔悴。糞喻見思麤重。土喻無明微細。必三惑俱出者。以麤況細。義當有故。坌謂坌布於身。喻三惑障其機性。障其機性。法身被染。故以污穢。不淨喻之。即脫下。喻隱勝現劣。舍那勝妙之身。以勝妙之相為嚴。故喻以瓔珞。勝妙之相。復以勝妙之好為飾。故喻以軟服。為就小機。隱此勝妙。故以即脫喻之。釋迦鄙劣之身。以鄙劣之相為嚴。故喻以麤獘。鄙劣之相。復以鄙劣之好為飾。故喻以垢衣。為就小機。現此鄙劣。故以更著喻之。最後之身。示同結業所持。故喻以塵土坌身。右手喻權智。以權智。有便於運用義故。糞器喻三十四心。以三十四心。為小佛斷結具故。狀有所畏者。喻如來為接小機。示同怕怖生死。正謂憐兒不覺醜也。語諸下。喻正示苦集。權現實行。同事修習。如來示。則同示。故喻以語諸作人。以諸作人中。[A180]已攝密遣人也。汝等勤作。喻如來教以斷集。以勤作無別。仍前除糞事故。勿得懈息。喻如來教以知苦。以懈則被逐。仍受馳騁之勞。喻修習不勤。仍前墮落生死。為眾苦所逼也。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者。從前方便有四。一放還不語。二遣人尋雇。三脫珍著獘。四勉作戒息。今取後二。以是親方便故。若論從疎至親。四義俱該。總言以劣應劣。師資不復相左。故喻以方便得近。
△二喻次施道滅。
後復告言咄男子(至)亦有老獘使人須者相給。
道滅二諦。如次在苦集之後。故喻以後復告言。咄字法喻通用。依高低均平。說有三義。一振威義。高聲也。二呼召義。平聲也。三安慰義。低聲也。今取後二。以既示權巧。無振威之理。準前徐語著獘狀畏等。可例知矣。汝常此作。勿復餘去者。喻如來教以恒附正法修習。勿得仍前。流入邪道也。當加汝價。喻示滅令慕。以四果隨行增益。故置加言。諸有所須。喻示道令修。須猶用也。總喻正助道品。修行所必須故。盆器有攝持之義。喻戒能持定。米麵有資養之義。喻定能資慧。鹽醋有調和之義。喻慧能調定。此正道也。屬猶類也。喻諸助道。以三十七品。皆以三學義類攝故。莫自疑難者。喻如來教以有疑求決。有難求通。莫自疑慮。莫自畏難也。老獘使人。喻先學之輩。須者相給。喻有求皆應。亦有者。喻明莫自疑難所以。言汝等設或。不及決通於佛。亦有先學。儘可咨問。果有所求。彼自應汝。何疑難之有哉。喻佛轉法輪竟。
△三喻保證小果。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至)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好自安意。喻如來教以安心修證。我如汝父。喻如來示。以似有昔緣。本是結緣之父。而喻言如者。以時節未至。不遽顯其本也。似有昔緣。自相護念。不必更怖墮落。故喻以勿復憂慮。勿復憂慮者。以既言如父。自相照應。勿復以馳騁為憂也。所以下。徵釋。言我之所以自謂如父者何也。葢以我年老大。有先生義。故如父。而汝少壯。有後生義。宛肖子。喻如來真窮惑盡。可稱先覺二乘研斷力富。允為後覺也。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者。顯子信其父。喻二乘信佛。若別配者。常作時。喻平常修習之時。欺喻上慢。以彼未得謂得。有欺誑義。怠喻人天。以彼著樂不修。有怠惰義。瞋怨喻外道。以彼欣邪惡正。有瞋怨義。二乘與佛。心相體信。都無是過。故喻以無有。都不見汝。有此諸惡者。顯父知其子。喻佛知二乘。二乘研真斷惑。殷勤精進。佛[A181]已知其不同上慢。凡外等流。故喻以不見。餘作人。即喻上慢凡外等也。自今以後。如所生子者。謂子既信父。父又知子。故如親生無異。喻二乘既信於佛。為可歸依。佛又知彼二乘。是可教誡。故如昔結大緣菩薩。無異視也。即時長者。更與作字者。喻如來易彼。凡外之稱。授以聞緣之號。雖授聞緣之號。猶屬名字羅漢。非真佛子。故喻以名之為兒。方便品云。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等是也。喻阿含保證竟。
△二喻般若轉教三。一喻中經方等。二喻佛勅轉教。三喻受勅不取。初。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至)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爾時。喻保證小果時也。雖欣此遇者。遇有二義。一恩遇。謂作字名兒。欣長者恩遇之隆。二際遇。謂馳騁得主。欣自[A182]己際遇之奇。喻如來巧立權果。恩遇之隆。二乘狂修值佛。際遇之奇也。凡諸聲聞辟支。莫不歡喜慶躍。但以應進不進。故喻置雖言。不預家務。自謂雇覔曰客作。喻二乘不修大行。自執權學。不盡子職。自謂下品曰賤人。喻二乘不發大心。自甘小道。但以不應住而住。故喻以猶故。由是之故者。承上起下可知。方等前通阿含。後通般若。故喻以二十年中。常令除糞者。知子志劣。樂為鄙事。常令淨除糞穢。勿使復聚。喻如來知諸二乘。志樂小行。常令淨治見思。勿使復起。過是[A183]已後者。喻方等之末。般若之初。當此之時。二乘體信於佛。可歸可依。無復他求。佛亦體信二乘。可教可誡。尚冀前往。故喻以心相體信。入出無難者。有時暫入父舍。有時退出草菴。喻二乘有時與大乘共會。有時任小道受呵。共會聞大。不以為異。受呵住小。不以為耻。故復以無難喻之。無難者。出入不以為事也。由出入不以為事。不羨父舍。不棄草菴。故所止猶在本處。喻二乘聞大不異。不羨佛乘。受呵不耻。不棄小道。故所住猶在權果。葢以方等。為三乘共會。故云爾也。
△二喻佛勅轉教。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至)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初喻時至般若。如來住世既久。眾起憍恣。逼佛捨應。故喻以長者有疾。般若之後。即說法華。法華之後。即轉雙林。故喻以將死不久(問。佛未唱滅。何得遽以將死不久喻之。答。光中萬八千佛。皆有滅度之相。文殊所引燈明。亦有唱滅之儀。彼佛既爾。今佛豈獨不然況人生四相迭遷。會必有離。雖未唱滅。亦可推測而說)。語窮下。喻正勅轉教。我今多有。金銀珍寶者。喻如來示以佛地功德。佛地功德。體蘊於智。用現於外。故喻以倉庫盈溢。其中多少者。多少猶云若干。既有若干。所應取以與人者。不可不檢點分明。故教以悉知。喻如來德智無限。所有應教菩薩者。一一付諸二乘。令以分明記取。必將教菩薩法。付諸二乘者。寓有望其慕大之意。故喻以我心如是。喻中謂我心望汝者如是也。當體此意者。謂父既望子。子當體貼父心。視為[A184]己事。喻佛既望其慕大。二乘即當體貼佛意。回小心而預大也。所以句。徵起可知。今我與汝。便為不異者。父財即是子財。喻如來示以佛地功德。各各有分。既各各有分。亦當善自護持。無令斷絕。故喻以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由此一科觀之。不獨法華。始記成佛。則般若付財時。即授記成佛時。其如時未至故。不能自信。[A185]但謂教菩薩法。正是如來。頭頭顯示。二乘頭頭錯過也。
△三喻受勅不取。
爾時窮子即受教勅(至)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即受教勅等。喻二乘從佛聞法。備悉佛地功德。無希一飡。喻二乘雖[A186]已受勅。不生一念好樂。既不好樂。則偏真之果未移。纏空之志未易。故喻以故在本處。下心未捨。喻從實施權竟。
△二喻會權歸實三。一喻時至機熟。二喻等賜一乘。三喻聞法獲益。初(此領火宅喻中。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等義)。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復經少時。喻般若以後。法華之初。或指楞嚴之時。亦無不可。但不必拘泥太甚。父知子意者。喻如來隨時觀機。漸以通泰者。喻二乘權執漸破。以既經方等彈斥。般若淘汰。抱迷之執。漸以開通。絕分之憂。漸以安泰也。成就大志者。喻二乘有向大之志。自鄙先心者。喻二乘有恥小之懷。如方便品中。千二騰疑。身子三請。火宅喻中。詣父索車等。皆成就大志。自鄙先心義也。
△二喻等賜一乘(此領火宅喻中。各賜大車。并領授記文中。開迹顯本等義)。
臨欲終時而命其子(至)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初喻集眾作證。臨欲終時。喻如來涅槃在近。應前將死。不久之文。子喻當機之眾。緣合時熟。佛力攝入高會。故喻以而命。親族者。九族之親。較疏於子。喻結緣眾。結緣之眾。乃兼為之機。故喻以并會。并猶兼也。國王屈尊證事。喻果人帶果行因。為影嚮眾。大臣忘勢成善喻菩薩輔佛揚化。為發起眾。剎利尊姓。喻諸天龍八部。居士無位。喻諸人非人等。皆悉[A187]已集。喻同來佛所。所謂龍蛇混雜。凡聖交參者此也。即自下。喻開迹顯本。即自宣言。喻如來對眾表揚。遠本幽微。無能發問。故以自宣喻之。諸君當知。喻如來令眾作證。此是我子者。喻二乘曾隨受化。為結緣子。我之所生者。喻如來曾與結緣。是法身父。或在大通結緣。或於威音植種。既無定處。故但以某城喻之。竛竮行不正貌。喻中間流浪。中間流浪。眾苦備受。故以辛苦喻之。五十餘年。喻流浪五道。及漸復小善時也。其本字某者。喻昔曾發大心。本是菩薩。我名某甲者。喻如來或為王子。或為不輕。名不定也。昔在本城。喻昔結緣之處。雖結大緣。仍復退失。佛恐墮苦。常隨教化。故喻以懷憂推覔。懷憂者。憂其失所。推覔者。處處尋求。譬喻品偈云。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即懷憂推覔義也。忽於此間。即前中止一城。仍喻示生三界。不期而逢曰遇。喻先照時中。小機偶近覺場。有意而見曰會。喻轉照時中。方便俯就小機。父子相認曰得。喻還照時中。俱顯師資本因。實子實父者。取正量義云。父子傳體。天性不異。喻以心傳心。佛性不二。揀非從前。如父名兒也。今我下。喻與之授記。一切財物。總喻佛地功德。皆是子有。喻佛記以當證。譬喻品云。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即此義也。先所出內。喻般若所說法門。及所獲機益。二乘從佛轉教。一一備悉。故喻以是子所知。般若轉教之事。今復對眾表揚者。有二義。一者顯彼有自利。利他之行。堪於授記。二者顯彼有護念。付[A188]囑之責。宜盡厥職。如淨明德。佛記喜見云。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乃至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是也。
△三喻聞法獲益(此領火宅喻中。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等義)。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聞佛授記聲。如甘露見灌。故喻以聞父此言。即大歡喜等。而作是念者。自異所遇。發希有心也。焦芽敗種。得記成佛。故喻以我本無心。有所希求等(準此經。前後凡九喻或如來隨機施設。或弟子齊已分領。或缺而未備。或略而未詳。或純一圓融。而不涉次第。雖皆合於教儀。未有如此喻之詳且盡者。讀者幸研昧之。則一代時化斯過半矣。後文所謂善說。如來功德者其信然也)。說喻發明竟。
△三以法貼合二。一眾生機感。二如來化應。初。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至)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世間大富長者。如前所說。若出世大富長者。則是如來。以如來功德智慧。悉皆具足。而且度生之心。始終無替。如彼大富長者。無以異也。我等皆似佛子者。若以結緣而論。本是佛子。但以退大向小。流浪五道。雖漸復小善。未極究竟。終非真子。故但以似名。此合前喻。捨父逃逝。乃至漸漸遊行。遇向本國義也。如來常說我等為子者。四子謙卑遜順。似子猶不敢居。故引如來常說。以證成之。常說者。謂阿含方等般若諸會。常有是語也。
△二如來化應二。一從實施權。二會權歸實。初二。一從實不得。二隱實施權。初。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三苦者。一苦苦。從苦受生。謂身[A189]已是苦。加以根境乖違。復生苦也。二壞苦。從樂受生。謂樂不能常。樂變壞時。致憂苦也。三行苦。從平等受生。謂念念遷謝。新新不住。無自由分也。此指過去餘苦。以過去餘苦未盡。今生三界。故云。於生死中。既在生死。難免眾苦逼迫。故云。受諸熱惱。受苦不暇。寧解佛慧。故云。迷惑無知。此合前文。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等喻。譬喻品法合文云。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亦此義也。樂著小法。不得其門。未免流入異道。故前文有窮子聞放。喜向貧里之喻。從實不得竟。
△二隱實施權二。一阿含保證。二般若轉教。初。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至)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今日應是昔日。葢譯者悞耳。令思惟者。教以知苦慕滅。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生習矣不察。涅槃清凉。猶如露地。眾生迷而不返。故令以思惟。當離當證也。諸法即陰入等法。於中起諸分別。名為戲論。二戲論中。世俗戲論是也。蠲猶斷也。蠲除戲論。即教以斷集修道。以戲論即是集諦。非修道無以斷故。糞字乃法中帶喻。形顯易明故。於中者。於四諦法中也。勤加精進。即修道斷集。得至涅槃。即離苦證滅。涅槃有二。一少分。如勝鬘云。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二究竟。如大法皷云。得一切功德。一切種智。大乘涅槃。然後究竟。今屬少分。較彼究竟。故如一日之價。若合前喻者。令我思惟。蠲除戲論。合前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乃至後復告言。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莫自疑難等喻。勤加精進。合前無有欺怠。瞋恨怨言等喻。得至涅槃。合前作字名兒等喻。餘不盡合者。法從略也。
△二般若轉教三。一中經方等。二佛勅轉教。三受勅不取。初。
既得此[A190]已心大歡喜(至)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既得此[A191]已者。謂既於阿含。得涅槃[A192]已。較之向在異道。空修無獲者。不啻百一之殊。故大喜而自足也。便自謂言者。口不言而心自語義。於佛法中。仍指四諦之法。勤精進者。兼修斷言。得弘多者。兼離證言。由彼向在異道。空修無獲。乍入佛法。即得離苦證滅。故云弘多。此二乘自揣根鈍。得少為足。約義合前。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喻也。然字。轉語詞。先知。指華嚴時說。以華嚴不解佛慧。即知其為心著。麤獘五欲。志樂小乘法耳。便見縱捨者。縱謂縱其小心。捨謂捨於大化。如跛鱉瘸驢之斥。焦芽敗種之彈。皆縱捨義也。不為分別。當有知見之分者。為護小機。且令防護見思。以待機緣。約義合前。二十年中。常令除糞之喻。餘無合詞。不必強贅。
△二佛勅轉教。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至)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般若令其轉教。實為發起大心。故云。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此合前喻。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等義。我等得涅槃日價。以為大得者。自述向來得少為足也。得少為足。不思上進。故云。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所謂積獘不能頓除者此耳。
△三受勅不取。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初正合前喻。因猶依也。謂依佛所說智慧。為菩薩說也。開謂開其新封。示謂示其本有。演謂演其義。說謂說其文。此合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倉庫之喻。自無志願者。自揣機劣。無志願求。此合無希一飡。故在本處。下心未捨之喻。所以下。轉釋合詞。徵起可知。釋成意謂。佛於向來。知我樂小。雖至般若會上。不敢直示佛慧。但以方便之力。令我轉教。是如來隨我機宜。曲屈為說。而我等彼時。亦惟隨順佛語。轉教菩薩。不知自[A193]己。真是佛子。所以無志願求者此也。從實施權竟。
△二會權歸實三。一時至機熟。二等賜一乘。三聞法獲益。初。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至)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今指經初。喻中所謂。復經少時是也。佛智慧。仍指般若所說。亦即經初所嘆。言如來於般若會上。但令轉教菩薩。似於我等。深有悋惜。至今根器[A194]已熟。始知佛無悋惜。喻中所謂。漸[A195]已通泰是也。所以下。徵釋知佛。無悋之義。言我等於今經之初。聞佛稱嘆智慧。即權明實。回思我等昔來。真是佛子。但以我等。志樂小法。是故但令轉教。不即為我說大。若我等。昔日有樂大之心。佛則直為我說。由是知佛。於我無悋。此合前喻。成就大志。自鄙先心義也。
△二等賜一乘。
於此經中惟說一乘(至)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承上知佛無悋。正二乘根機[A196]已熟。故如來於此經中。若法若喻。惟說一乘。此合前喻。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之義。喻中尚有多文。法從略也。而昔下。葢四子以今悟昔。足前中經。方等不盡之義。四子意謂。以今惟說一乘觀之。不惟般若轉教。是佛以方便力。為說如來智慧。即方等於菩薩前。毀辱聲聞。為跛鱉瘸驢。訾詈樂小。為焦芽敗種。據佛本意。實為激發我等。亦是以大乘教化。前云。便見縱捨者。非真縱捨。正如來不屑之教耳。
△三聞法獲益。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至)所應得者皆[A197]已得之。
是故二字。通承前義。謂以是阿含自足。般若不樂之故。所以我等於前喻中。說本無心有所希求。此即取喻文。以為合文也。又以是於此經中。惟說一乘之故。即今可謂法王大寶。自然而至。此即於合文。兼帶喻文也。末二句。自慶所得之奇。合前喻中。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之義。長行竟。
△二偈頌(標頌云)。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正頌分三)一頌信解歡喜。二頌說喻發明。三頌以法貼合。初(準長行。除經家敘置外。四子自陳。仍分為二。今缺昔年執迷。惟頌今日信解。文猶從略。屬略頌)。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至)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長行信記在前。解法在後。今前後倒置。文義大同。
△二頌說喻發明二。一頌眾生機感喻。二頌如來化應喻。初(略頌)。
譬如童子幼稚無識(至)周流諸國五十餘年。
餘年者。兼喻習小之日。長行所謂。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是也。
△二頌如來化應喻二。一頌從實施權喻。二頌會權歸實踰。初二。一頌從實不得喻。二頌隱實施權喻。初二。一頌三七思惟喻。二頌作念無計喻。初三。一頌佛初成道喻。二頌深思化機喻。三頌機教乖違喻。初。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至)以諸緣故往來者眾。
初喻示生成道(廣頌)。眾生退失大心。佛恐失善墮苦。故喻以其父憂念。四方推求者。約處則在在處處。推求大機。約法則四諦接引。尋覔有緣。既疲則先自來歸。喻如來不得大機。先辦自道。此頌長行。其父先來義也。頓止一城者。來至中途。又復推求不得。頓然而止。暫住一城。喻如來行菩薩道時。又復尋覔大機不得。頓依中道。示生三界。此頌長行。求子不得。中止一城義也。造立舍宅者。重治新業。喻如來示生之後。重復修因致果。致果之後。自受用境。不與二乘等共。故喻以五欲自娛。其家巨富。喻果上諸緣畢備。巨亦大也。多諸下。喻佛地功德(略頌)。長出硨磲碼碯。略去珊瑚琥珀玻瓈。及倉庫盈溢之語。葢以佛地功德。無量無邊。出沒開合。無可不可。故立喻亦不同也。象馬下。喻衛隨法侶。此復二義。初正頌長行。象馬乃至田業。喻諸位法門。較長行長出。輦輿田業。以諸位法門。差別不一。喻亦開合不定。僮僕人民。仍喻諸位菩薩。無臣佐吏者。人中攝故。出入三句。義準長行。無處不有。即甚多義。千萬下。補頌總結。華嚴主伴重重。助發玄化。故喻云千萬億眾。圍繞恭敬。王喻十方諸佛。法身既同慧命相關。故以愛念喻之。臣豪喻十方菩薩。共助佛化。同贊嘉猷。故以宗重喻之。以諸緣故。往來者眾者。承上王愛臣重二緣。結出千萬億眾。圍繞所以。喻如來既為諸佛歡喜。又為菩薩尊崇。以是二緣。諸佛分燈行化。菩薩代佛轉輪。或受勅遠去如往。或奉命遙歸如來。主伴重重。無盡無盡如眾也。頌佛初成道喻竟。
△二頌深思化機喻三。一頌佛思機扣喻。二頌機生佛國喻。三頌機近覺場喻。初(超頌而略)。
豪富如是有大力勢(至)庫藏諸物當如之何。
既證道果。諸緣畢備。故以豪富喻之。功德智慧。海眾欽崇。威光赫奕。猶如日輪。故以有大力勢喻之而年朽邁者。喻如來智斷究竟。應緣暫現。不久住世。由不能久住於世。愈思傳道需人。故喻云。益憂念子。夙夜惟念。死時將至者。夙興夜寐。惟念將死不久。喻如來日夜思惟。機緣若盡。斯歸圓寂耳。癡子捨我。五十餘年者。恨子愚癡。流浪不歸。喻如來悲恨眾生。墮落忘返也。墮落忘返。如來功德智慧。無機可授。故喻以庫藏諸物。當如之何。當如之何者。謂展轉思惟。不知委託何人也。然此科既屬略頌。不必一一分配長行。
△二頌機生佛國喻(追頌而廣)。
爾時窮子求索衣食(至)漸次經歷到父住城。
既屬追頌。爾時二字。不合緊承上文。葢指其父中止之時。喻如來示生三界時也。如來示生三界。彼等宿世。尚於四諦法中。求少定慧。故喻以求索衣食。或得預流等向。如從邑至邑。或得預流等果。如從國至國。此頌長行。遊諸聚落。經歷國邑義也。有時精進無輟。少獲定慧。如或有所得。有時逢緣退失。盡棄前功。如或無所得。既乏功德資身。如飢餓羸瘦。常為結習纏綿。如體生瘡癬。漸次經歷者。喻宿世。循序漸進也。循序漸進。隨佛下生。而為應度之機。故喻以到父住城。此頌長行。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義也。
△三頌機近覺場喻(略頌)。
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無住立門側者。偈從略也。頌深思化機喻竟。
△三頌機教乖違喻二。一頌教乖乎機喻。二頌機違乎教喻。初(約義略頌)。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至)出內財產注記[A198]券疏。
佛以智斷功能。證入一真法界。故喻云。於其門內。稱法界以敷真慈。無生不覆。故喻云。施大寶帳。依法界而起勝智。無難不摧。故喻云。處師子座。以師子表無畏義故。眷屬者。即長行婆羅門。剎利居士。葢以受惠結親。故稱眷屬。喻三世間主。各證毗盧一德。同為如來法性眷屬也。諸人者。即長行吏民僮僕。法準長行可知。或有計算。金銀寶物者。喻諸菩薩等。分別佛德。分別佛德。施法成益。故喻云。出內財產。施法成益。依因記果。故喻云。注記[A199]券疏。券疏者。文契之類。然此科既屬約義略頌。不必拘配。
△二頌機違乎教喻。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至)借問貧里欲往傭作。
豪貴尊嚴。頌前有大力勢。以力出豪貴。勢由尊嚴故也。謂是二句。頌前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驚怖二句。頌前即懷恐怖。悔來至此。覆自下六句。頌前若久住此。或見逼迫。乃至疾走而去。此上法合。俱準長行。末二句。長行無文。偈頌補出。喻彼請教邪宗。欲向異道修習也。頌三七思惟喻竟。
△二頌作念無計喻(準長行分三。今缺暫息大化。餘二亦略。屬略頌)。二。一頌教不契機喻。二頌機不契教喻。初。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至)即勅使者追捉將來。
默而識之者。口不言而心識。喻如來於華嚴會上。雖不與發迹顯本。[A200]已識為本。所化機也。餘同長行。法亦準知。但長行更有爾時使者。疾走往捉之語。偈略之耳。
△二頌機不契教喻。
窮子驚喚迷悶躃地(至)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首句。頌前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義亦準知。迷悶躃地。仍喻破法失善。是人下。出成迷悶所以。窮子意謂。觀是人強執於我。其勢必當見殺。想我初來。原為求些須衣食。至今思之。何用求些須衣食。使我至於必死之地。懊悔至此。不覺迷悶。而躃地也。此喻小機。既被大法攝持。恐入廛無力。喪失善根。自思初來覺場。原為求少許定慧。既而思之。求少定慧。何必至此。喪失善根之地。言念及此。不覺破法。而失善也。準長行先出所以。後明迷悶。偈頌先明迷悶。後出所以。特文法變換。而會義無殊。又長行於窮子。驚喚之下。更有我不相犯等語。今并略之。頌從實不得喻竟。
△二頌隱實施權喻二。一頌阿含保證喻。二頌般若轉教喻。初三。一頌權人攝化喻。二頌佛轉法輪喻。三頌保證小果喻。初。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至)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初喻佛勅權人(義頌)。長者知子。喻如來觀機有準。愚癡狹劣。喻小機無正知見。無正知見。不解一乘深義。不識本所師承。故喻以不信我言。不信是父。餘人者。大成云。即二人也。現聞緣乘。為大乘之餘耳。𦕈目者。一目眇小。喻智示偏邪。矬陋者。短矬鄙陋。喻身示分段。分段無常。且缺嚴飾。故以矬陋喻之。餘同長行。惟超追廣略稍異。無煩委悉。倍與汝價下。準長行應有。受勅攝化之喻。或筆受脫悞。講演時補足方妙。窮子下。喻依化感佛(略頌)。投其好樂。願隨受化。故喻以歡喜隨來。依教斷惑。淨諸染心。故喻以除糞淨舍。長行所謂。先取其價。尋與除糞是也。其父愍怪之義。偈略不具。
△二頌佛轉法輪喻二。一頌先示苦集喻。二頌次施道滅喻。初。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至)方便附近語令勤作。
初喻轉照觀機(義頌)。愚劣喻智小根鈍。智小則怯聞大法。根鈍則願習小行。故以樂為鄙事喻之。準長行但云見子。今兼云念子。葢見而必念。喻如來觀機。必生悲也。於是下。喻隱勝現劣(略頌)。初缺脫纓之文。葢略去隱勝喻也。著弊等。雖存現劣之喻。文亦從略。方便下。喻正示苦集(略頌)。方便句。頌前以方便故。得近其子。附親附也。語令句。頌前語諸作人。勤作勿息。雖文次不同。義準長行可知。
△二頌次施道滅喻(略頌)。
既益汝價并塗足油(至)如是苦言汝當勤作。
既益汝價句。喻教令慕滅。并塗足油等。喻教令修道。塗足油者。於道品中。別喻根力。以根力置諸道品。能令道不夭閼。如以油塗足能令足。不皴裂也。飲食者。即長行米麵鹽醋等。統喻三無漏學。亦攝七覺八正等。諸助道品。薦藁薦。席莞席。此二皆坐臥之具。喻四禪九定等。為小乘安住之境。如是者。指上所說。以上來教以勤作。示以益價。并許以塗足油等。皆長者苦苦勸諭之言。苦苦勸諭。無非望其勤勞。故云汝當勤作。喻如來自述諄諄教誡。教以精勤修習。追頌長行。汝常此作。勿復餘去之義。頌佛轉法輪喻竟。
△三頌保證小果喻(略頌)。
又以軟語若如我子。
隨順小機。假立權果。故以軟語喻之。若猶汝也。如子義見長行。頌阿含保證喻竟。
△二頌般若轉教喻(長行分三。偈頌從略。不曲分也)。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至)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初喻中經方等。長者有智。喻佛有權巧之智。漸令入出者。入見父理家務。出仍除諸糞穢。喻二乘人等。有時進聞大法。有時退守小行。此頌長行。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義也。經過也。過二十年。即方等般若。相交之時。此頌長行。過是[A201]已後義也。執作家事者。二十年後。父子情洽。時或同父。執作家中事務。喻方等之後。師資緣熟。時或同佛。助揚大乘法化。此頌長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義也。前後餘文。從略不頌。示其下。喻佛勅轉教。承上二乘人等。既[A202]已同佛助揚大化。佛即示以佛地功德。故喻云。示其金銀。珍珠玻瓈。此頌長行。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等義也。雖示佛地功德。且令轉教菩薩。未即許以成佛。故喻云。諸物出入。皆使令知。令知云者。非即交付。此頌長行。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義也。
猶處下。喻受勅不取。小乘智斷。尚在權假。故喻云。猶處門外。不比如來。以門內為喻。偏空真理。僅蔽分段生死。故喻云。止宿草菴。草菴者。結草為菴。略遮風雨。不同如來。以施大寶帳為喻。此頌長行。然其所止。故在本處義也。自念者。窮子自念。貧事者。除糞之事。除糞之事。祇堪受一日之價。金銀珍寶。豈應有分。故云我無此物。喻二乘人等。惟知斷除見思。證於小果。佛地功德。自覺無分。此頌長行。下劣之心。亦未能捨義也。準長行。此上更有。即受教勅。領知眾物等義。亦從略不頌。頌從實施權喻竟。
△二頌會權歸實喻三。一頌時至機熟喻。二頌等賜一乘喻。三頌聞法獲益喻。初(略頌)。
父知子心漸[A203]已曠大。
長行此科之初。有復經少時之喻。今亦當有。以此乃法華之初。非前時也。教到機熟。故喻云。父知子心。大機微動。劣機微減。故喻云。漸[A204]已曠大。曠遠也。遠則不住小道。大則有志佛乘。此亦由於方等彈斥。般若洶汰之功。故喻云漸[A205]已。長行所謂。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是也。
△二頌等賜一乘喻(略頌)。
欲與財物即聚親族(至)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初喻集眾作證。子心既[A206]已曠大。又覺臨欲終時。故欲與財物。喻眾生根機[A207]已熟。如來化緣將畢。欲授佛記。俾令續此道也。餘準長行。於此下。喻開迹顯本。文中自見子來者。兼阿含方等般若。而總喻之。阿含隱勝現劣。俯就小機。如初見。方等大小並談。前後相接。如二十年。般若從佛轉教。冥受大益。如二十之餘。今至法華授記之時。故喻云。[A208]已二十年。謂[A209]已過二十餘年也。周行求索者。約地則在在處處。推求大機。約法則四諦接引。尋覔有緣。長行云。懷憂推覔。前文云。四方推求。皆此義也。遂來至此者。喻如來示生三界。前文云。其父先來。中止一城是也。凡我下。喻與之授記。舍宅義兼寶藏。喻道場所得功德。人民義兼僮僕。喻人天及諸賢聖。如來授與令記。故喻以悉付於汝。如長行所引。藥王品義是也。恣猶任也。謂道場功德。任意取證。三乘賢聖。任意度脫。給侍諸天。任意勅令。是皆當來。出世受用。故以恣其所用喻之。
△三頌聞法獲益喻(義頌)。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昔貧則不求宅舍。志劣則無望珍寶。忽而大獲。寧不生大歡喜。如得未曾有之物哉。又此中財物二字。似重珍寶。當易以人民二字。方與上科。舍宅人民相應。亦可珍寶。指七珍八寶。財物指錢財器物。總以佛地功德。無量無邊。喻中隨意開合。或但云倉庫。或兼云珍寶。或并云財物。或別云金銀琉璃。或總云寶藏。無不可也。頌說喻發明竟。
△三頌以法貼合(長行分二。今缺眾生機感。惟頌如來化應。亦但約義而頌)。分二。一頌從實施權。二頌會權歸實。初二。一正頌長行。二補頌顯迷。初二。一頌從實不得。二頌隱實施權。初。
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當作佛。
首句寄言總合。言如來為接昔緣。始而巧立權果。終而直示佛乘。宛同長者誘子。始而作字名兒。終而交付家業。故云佛亦如是。知我下。本科別義。言如來於華嚴會上。知我樂小。故亦暫息大化。未說汝當作佛。如所謂不須此人。勿強將來是也。長行云。我等以三苦故。乃至樂著小法。此云知我樂小。雖機教互出。而會理無殊。
△二頌隱實施權二。一頌阿含保證。二頌般若轉教。初。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華嚴未說作佛。必待阿含徐誘。故云而說。而說指阿含時說也。斷集離苦。故云得諸無漏。修道證滅。故云成就小乘。作字名兒。故為聲聞弟子。長行約初修言。故曰令我思惟。蠲戲論糞等。此中約[A210]已證言。故曰而說我等。得諸無漏等。喻云。又以軟語。若如我子是也。
△二頌般若轉教(長行分三。今缺中經方等)。分二。一頌佛勅轉教。二頌受勅不取。初。
佛勅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
最上道。即成佛之法修之者。圓至功於曠劫。習之者。證極果於將來。故云。當得成佛。此合喻中。示其金銀玻瓈等義也。長行云。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與此文別義同。
△二頌受勅不取。
我承佛教為大菩薩(至)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初受勅奉行。頌前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義也。諸佛下。菩薩獲益。此下二段。長行無文。偈頌補出。是時諸佛者。諸助語詞。即指本佛言也。一切下。聲聞不得。秘密奧藏。是機堪授。故但為菩薩。演其實事。甚深功德。非器不傳。故不為我等。說斯真要。然如來既命轉教。非說而何。但以曲暢旁通。不能就便領荷。謂為不說。正是含元殿裏問長安也。如彼下。心不希取。有三義。一提喻貼合。可知。
我等下。正明不取。頌前而自於此。無有志願之義。滅界內因。離分段果。故云我等內滅。證偏真理。住無學位。故云自謂為足。但知斷集離苦。修道證滅。故曰惟了此事。不思回小向大。嚴國化生。故曰更無餘事。無餘事故。若聞嚴國化生。如被囚執。故曰都無欣樂。長行喻中。所謂無希一飡是也。所以下。釋不取意。承上所以。都無欣樂者。何也。葢以二乘。但念三解脫門耳。一切諸法。皆悉空寂者。謂於一切法。了知無我。即空解脫門。無生無滅者。無始終相。無大無小者。無勝劣相。即無相解脫門。無漏者。無惑可斷。無為者。無真可證。即無作解脫門如是思惟。則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由此所以不生喜樂。此頌長行。而我不知真是佛子義也。正頌長行竟。
△二補頌顯迷四。一顯執迷堅固。二顯因果虗妄。三顯孤負佛恩。四顯孤負佛意。初。
我等長夜於佛智慧(至)而自於法謂是究竟。
此中長夜。指般若時說。以般若從佛轉教。不知真要之義。如長夜作務。雖工巧不自知也。不自知故。所以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貪著故。不起向大之心。故云無復志願。無志願故。不動回小之念。故曰自謂究竟。此自顯般若之時。執迷堅固義也。
△二顯因果虗妄。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至)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此中長夜。指阿含時說。以阿含修習小乘。不知非真之義。亦如長夜作務。雖拙陋不自知也。不自知故。但觀人無我理。故曰修習空法。了知人無我故。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故云。得脫三界。苦惱之患。苦惱之患既脫。不受後有。惟餘殘質。故云住最後身。既住最後之身。猶有餘依。故稱有餘涅槃。要知小乘無餘。尚非真滅。況有餘乎。是則因果。俱屬虗妄。到底無本可據矣。
△三顯孤負佛恩。
佛所教化得道不虗則為[A211]已得報佛之恩。
承上[A212]已住有餘。不知虗妄。將謂佛所教化。只是如是。我等既[A213]已體貼佛心。得涅槃道。則是[A214]已報佛恩。然不知佛所教化者。原為成就無上菩提。必至成佛。乃為得報佛恩。是昔年之孤負佛恩者。今始知矣。
△四顯孤負佛意。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至)而於是法永無願樂。
承上自謂。[A215]已報佛恩故。所以我等。雖至般若之時。受如來勅。為諸佛子說法。令求佛道。而我等自於是法。永無願樂。然不知佛勅轉教者。正為啟發我等。願樂之心。是昔年之孤負佛意者。今始悟矣。頌從實施權竟。
△二頌會權歸實二。一正頌長行。二補頌顯悟。初。
導師見捨觀我心故(至)如彼窮子得無量寶。
先合頌時至機熟。及等賜一乘。復有二義。初承前提喻。由我等無願樂故。所以導師見捨。葢以如來。觀察我心。知我樂小。為護小機。以待大緣。初不勸以進求佛道。說佛法中。更有真實利益。如彼喻中。大富長者。知子志向鄙劣。先不說以當得寶藏。且以方便之力。令其領知財物。柔柔軟軟。伏其倔強之心。然後聚集人眾。乃付一切財物。此雙提漸以通泰。及交付家業。二喻之義。佛亦下。以法貼合。佛亦如是句。總合可知。二乘轉教菩薩。即是希有之事。佛不自教。故令如此。即是現也。如來所以現希有事者。葢為知我心樂小法。先以方便之力。令其轉教。漸漸調其小心。伏其權執。令其根器成熟。喻中所謂。漸以曠大是也。此頌長行。時至機熟之義。乃教大智。即指法華會上。授記成佛。喻中所謂。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是也。此頌長行。等賜一乘之義。以文略難分。故合頌之。我等下。頌聞法獲益。長行云。說本無心。有所希求。此云。非先所望。長行云。法王大寶。自然而至。此云。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文異而義同也。正頌長行竟。
△二補頌顯悟四。一顯信解堅固。二顯因果真實。三顯深知佛恩。四顯深知佛意。初。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至)今得無漏無上大果。
初自信成佛。四子口稱世尊言。我今可謂。得菩提道。得涅槃果矣。何以見之。葢以我今聞說此法。於諸無漏實相。諦信無疑。得清淨智慧眼耳。我等下。自解得果。四子又言。我等昔為權宗固蔽。如處長夜。將謂持佛淨戒。終無實果。敢道始於今日。得其果報矣。何以見之。以我等昔處長夜。不離法王法中。持佛淨戒。正是久修梵行。以故今蒙許記。當得惑盡真極。具足眾德。無漏無上。廣大之果。所謂如佛子。所應得者。皆[A216]已得之是也。
△二顯因果真實。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至)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初顯因行真實。言昔日雖稱聲聞。[A217]但聲惟四諦。聞惟一[A218]己。假名非實。今者乃真是聲聞。何以見之。葢由我等。自今而後。能以佛道之聲。令一切聞也。我等下。顯果德真實。阿羅漢。名含三義。今據文。且翻應供。言昔日雖稱應供。可應順。而不可應逆。可應善。而不可應魔。權稱非真。今者乃真是應供。何以見之。以我等自今而後。於諸世間。無論若天若人。若魔若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故也。
△三顯深知佛恩。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於恒沙劫亦不能報。
初總顯佛恩難報。世尊句。遠承前文。言昔日初得小果。便謂[A219]已報佛恩。以今而觀。世尊之恩大矣。何以見之。言世尊初於阿含。以希有事。俯垂憐愍。令我等。保證偏空。次於方等。以希有事。曲示教化。令我等。進退心安。後於般若。以希有事。冥授利益。令我等。從佛轉教。如斯循循善誘。始終無替之恩。縱經無量億劫。誰復能報。是佛恩之見。於昔日者。今始知矣。然轉照三會。俱稱希有事者。以能為下劣隱於勝妙故也。手足下。別明難報之相。復有二義。初略明。手足供給。如執勞服役之類。頭頂禮敬。如虔恭晉謁之類。一切供養。如四事奉贍之類。如此皆有盡之事。而佛恩無盡。故皆不能報也。若以下。詳明。首四句。身心供養。又以下。四事供養。牛頭下。塔廟供養。牛頭旃檀者。華嚴云。出離垢山。若用塗身。火不能燒。或以此香形如牛頭。故名。正法念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狀如牛頭。旃檀生於其中。故名。末四句。總結莫報。如斯等事。以用供養。其供養可謂極矣。而乃於恒沙劫。亦不能報者。葢以佛本無我。亦無有法。能受所受。俱不可得。故不能報。畢竟如何能報。今取楞嚴經偈釋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四顯深知佛意。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至)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初總明。佛意希有。首句。亦遠承前文。言昔日般若會上。令我轉教。固為現希有事。以今而觀。諸佛希有之事。不[1]□於彼也。何以見之。葢以眾生無量。如來則有無量神力。眾生無邊。如來則有無邊神力。眾生不可思議。如來則有不可思議神力。是皆出自如來。為度眾生之意。之所示現。昔日不知。而今始知也。無漏下。別明希有之相。復有二義。初略明無漏無為者。惑盡真窮。顯果德[A220]已極也。諸法之王者。於法自在。顯神用無限也。神用無限。能為下劣二乘。忍斯無漏無為之事。不務速說。又能為取相凡夫。隨彼有漏有為之機。適宜而說。此諸佛希有之相。[A221]已略見其槩矣。諸佛下。詳明。此與總明文中。俱約諸佛言者。顯佛佛道同故。於諸法中。得最自在者。隨意演說。無滯礙也。又此二句。即詳明。為諸法王之義。知諸眾生。指人天之機。人天之機。於戒善禪定法中。喜好不同。故云種種欲樂。及其志力者。謂各種欲樂中。志向心力。復各不同也。隨所堪任者。謂既知欲樂。及志力[A222]已。於戒善禪定法中。隨其堪任何法。即以何法。而引導之。但以人天機劣。直言難明。故以無量譬喻。而為說法。此詳明取相凡夫。隨宜為說之義。隨諸眾生。指三乘之機。三乘之機。宿世善根不同。佛能順機而教。故云隨也。成熟未成熟者。謂各種善根中。有深修而[A223]已成熟者。有淺修而未成熟者。佛能順時而觀。故云知也。種種籌量。分別知[A224]已者。以法審機。於一乘道。隨宜說三者。因機授法。此詳明能為下劣。忍於斯事之義。四子信解竟。
妙法蓮華經指掌疏卷二之下
音釋
(巨員切音權曲脊行也)。
艇(徒鼎切音挺小舟也)。
黽勉(謂力所不堪心所不欲強而為之也上弭盡切音泯)。
肯綮(筋肉結處也下詰定切音罄)。
潸(師姦切音刪涕流貌)。
校注
[0575001] □疑止【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3 冊 No. 631 法華經指掌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上根獲益(此處有通後品題。應先釋之。品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