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窾卷七
妙音品第二十四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徧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A1]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A2]已值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
放大人相。肉髻光明者。欲以菩薩所證大果示人也。又放眉間白毫光者。欲以菩薩所修大因示人也。前一光遍照東方萬八千界。是欲守寂聲聞破陰界也。今此二光徧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是欲持經菩薩破盡塵沙無明也。過是[A3]已後。有世界名淨光莊嚴者。言破盡塵沙無明。方得世界。純是淨光莊嚴成寂光土也。佛號淨華宿王智者。淨除法障。方得行無所染。智無所著。成法身佛也。釋迦牟尼光照其國者。表極果同證也。爾時下。顯妙音德本。供養諸佛福本也。成就智慧慧本也。無明窟中證不動智。故曰妙幢。心華開敷含褁萬法。故曰法華入眾類中毫無染汙。故曰淨德。遊諸國土。略無住著。故曰宿王戲。絕思絕慮。故曰無緣。隨感。隨應故曰智印。同類異類。語言悉了。故曰解一切語言。大德小德皆悉積集。故曰集一切功德。入五濁而不染。故曰清淨。了諸相而無跡。故曰遊戲。諸闇皆破。故曰慧炬。萬德皆備。故曰莊嚴王。鏡智圓明。故曰淨光明藏。識清淨。故曰淨藏。得如來不共法。故曰不共駕。如來無盡輪。故曰日旋。由此菩薩轉十六心。成就十六大三昧。由此三昧。更得百千萬億恒河沙三昧。此釋迦光及其身者。意有在也。
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妙音氣味相投。即知光及之意。故興心供佛。且要與此土菩薩相見。故白佛告往。爾時下。至囑妙音淨土菩薩。欲入穢土。恐心存二相。故戒勉之。言汝詣娑婆。勿以佛土穢而生下劣想。佛身小而生輕忽想。菩薩身四萬二千由旬。佛身六百八十萬由旬。皆所謂大人相也。如來欲以浮國菩薩大人相。示此土持經菩薩。令其心生欣艶。精勤修習。故放大人光相及之。妙音下。歸功於師。言我今日發足往詣娑婆。皆藉如來神通遊戲之力。即我身端正光明殊妙。亦藉如來功德莊嚴。非我所有。寧敢生輕慢下劣之想乎。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真)叔迦寶以為其臺。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真)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唯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升虗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到[A4]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妬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唯願世尊。示我令見。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此妙音現座也。在法座前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者。亦是八萬四千功德之所成就。故隨念化作是妙蓮華。非世間蓮華也。爾時下。問瑞因緣。爾時下。答瑞因緣。文殊下。問通求見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者。旁敲曲唱。風動眾心也。文殊求見妙音。世尊不自召。而令過去多寶召者。釋尊光召彼[A5]已現座。其不即來。必有所待。釋尊逆知其意。故令多寶再召也。善男子來者。亦見多寶與妙音。雖隔塵剎。宛若對面。妙音與八萬四千菩薩偕來者。正顯八萬四千功德。皆是菩薩眷屬也。所經下。顯此菩薩。威德廣大。舉足動步。驚天動地。故雨華奏樂。是菩下。出大人相也。目如廣大青蓮華葉者。狀其目也。正使和合百千萬月者。狀其目之精光也。其面下。總言其萬德莊嚴諸相具足也。入七下。明菩薩皆處法空之座也。下七下。修敬問安也。先問如來起居。次問眾生受化。三問多寶聽法。俱是佛事人情。貪瞋癡慢鈍使之四。嫉慳隨煩惱之二。邪見利使之一。五情。即五識也。諸魔。即煩惱與陰魔也。世尊下。求釋尊為介紹而見多寶也。佛告下。以[A6]己來意讚妙音。所謂溪山各異。雲月是同也。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A7]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先請問德本。佛告下。說其本事。佛名雲雷音王者。雲以蔭物。雷以動物故。國名現一切世間者。謂三世間。皆從此國流出故。劫名喜見者。一切眾生皆愛樂故。藥王然身供養日月淨明千二百歲。又然兩臂供塔七萬二千歲。表空我法二執。故菩薩名喜見。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以十萬種伎樂并八萬四千七寶鉢。供養雲雷音王萬二千歲。伎樂者。娛樂具也。寶鉢者。應量器也。亦是表空我法二執。由捨此二執。故菩薩名妙音。而三昧亦名現一切色身也。然則所捨未甞同。所得未甞異。以如是因。感如是果。所謂殊途同歸也。華德下。點明今昔。以見事佛久而植德深也。華德下。現六凡身也。是妙音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言此菩薩雖在淨光莊嚴國中。實未甞離娑婆界。現種種身。說一相法。令諸眾生隨類各解也。若應下。現四聖身也。華德下。結顯妙音神通。智慧廣大無際也。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A8]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初問三昧名。佛告下。答三昧名。說是下。同類得益。八萬四千菩薩。雖與妙音同在一處。今日纔與妙音相見。所謂達者同遊涅槃路也。此娑下。又顯妙音一脉傳在娑婆也。爾時下。還土覲佛。自陳利益。與前文照應。
普門品第二十五
頌云。
觀世音者。是大悲菩薩圓證圓悟之名。言世音者。或是三世音聲。或是三世間音聲。此等音聲。雖有無量種種差別。無非皆是淨妙第一之音。但眾生不解。悉以耳聽。隨聲所轉。故有種種差別。所謂世人之耳非不聰。耳聰特向經中聾是也。今此菩薩無論聖凡鬼畜。有情無情。種種音聲。不以耳聽。皆以眼聞。無非皆是淨妙第一之聲。故曰觀音。古德云。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是也。普門者。由此菩薩。將此一音應接群生。廣作佛事。則無塵不現。無剎不周。無類不徧。無門不入故。所謂大慈悲為室也。然藥王。妙音。觀音。名雖不同。所證三昧。平等無二。故二品之後。而繼之此品也。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苦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A9]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訪)。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丑)械(解)枷鎻。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冤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機)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冤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初無盡發問。謂此大悲菩薩通身是手。徧身是眼。慈悲無盡。利益無窮。自非有限量人所能發問。故假無盡意問其因緣。佛告下。先明下與眾生同一悲仰。故能一心稱名即得解脫。一心二字是脫難之本。正謂攝心一處。便是觀音出現時也。蓋觀音既與眾生同體。則觀音身徧在一切眾生心想中。而觀音之名。又徧在一切眾生耳根裏。但不肯一心注念。循聲流轉。却與觀音遠隔千里。若肯一心稱名。則觀音不離當處。時時出現。假使百千萬億受苦眾生。同時一心注念。則同時反聞自性。親見觀音。所有苦惱亦得同時解脫。然亦有受持觀音而不驗者。此非觀音不靈。持觀音者不專耳。若專心至志。如猫捕鼠。如雞捕卵。未有不獲靈驗者。若有下。明菩薩現身水火。由彼菩薩證入。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性水真空。性空真水。與水火渾同一體。故水火不能燒溺也。要知現前水火。皆是觀音現身說法之地。古德云。火𦦨為三世諸佛轉法輪。又云。汝還聞偃溪聲麼。故有人逢火難水難者。一心稱名。則大火變為蓮華藏海。大水化為琉[A10]璃寶地矣。漂墮羅剎鬼國。即得解脫者。由菩薩現身鬼國。即鬼國亦有觀音。故眾生有漂墮鬼國。若一心稱名。則觀音。應念現前。不但自得解脫。即羅剎亦化為觀音矣。臨當被害。刀杖尋壞者。即劊子心中亦有觀音。由殺心現前。觀音不現。設有臨刑之際。一心注念觀音名號。即劊子化成菩薩。刀杖盡生蓮華。奚翅段壞。故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即觀音現前之時也。惡鬼不能加害者。由菩薩徧在鬼心。即鬼心中亦有菩薩。但鬼心熾盛。菩薩即隱。故欲來惱人。若一聞其人稱觀世音。則鬼心觀音。亦躍然而起。鬼心亦當下。寧帖不敢加視。況加害乎。枷鏁斷壞者。由菩薩無覊絆。無拘鎻故。一心稱名。伽鏁盡脫也。冤賊解脫者。正見劫賊心中亦有觀音也。多婬多瞋多癡亦得解脫者。正謂三毒心中。亦是觀音現身說法處也。設有多婬多瞋多癡之人。但肯一心注念觀音。即三毒化成三德矣。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者。以男女形相各異。觀音則同。不逆人心。故令彼所求。無不如意。易所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此之謂歟。稱一名。供一形。而與受持供養六十二億恒河菩薩功德無異者。以此菩薩。得真圓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其或不能受持全經。即受持一品。不能受持一品。即持受一偈。不能持一偈。即持一名號。亦得無量福德之利者。譬如師子捉象捉兔。皆用全力。故一偈一句。無非妙旨。如是則觀音名號。實該一卷大經。其功德豈小之哉。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車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云何遊此者。問其現何等身也。天耶。人耶。聲聞耶。辟支耶。菩薩耶。云何說法者。問其說何等法也。為說人天法耶。三乘法耶。云何方便者。言在此作何等方便也。善男下。正答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故現三十二種應身也。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即現佛身。為說佛慧。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性現圓。即現辟支。說因緣法。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解現圓。即現聲聞。說四諦法。此言現三乘身。說三乘法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作大千主。名曰梵王。統領諸天。為地居主。名曰帝釋。遊行十方。所向無礙。名自在天。飛行虗空。不勞心力。名大自在。愛統鬼神。救獲國土。掃清魔壘。蔭覆群生。名天大將軍。愛統世界。保護。眾生。不令鬼神侵犯擾亂。名毗沙門。此現天主天將身也。作兆民君。為一國主。名曰小王寬仁厚德。世間推讓。名曰長者。居家有道。清自自守。名曰居士。秉公執法。剖斷邦邑。名曰宰官。精修淨行。攝衛自居。名婆羅門精持禁戒。不犯五篇。名曰比丘。五百律儀。皎若氷雪。名比丘尼。堅持五戒。名婆塞婆夷。勤修婦道。以事舅姑。名曰婦女。不壞男根。不思婚配。名童男童女。[A11]已上現人主臣民身也。天龍下。現異類身也。唯上上人。能作下下事。故執金剛神。即露肩神。臣於帝釋者。若準次第。當在毗沙門之下。無盡下。結答問辭。言汝問作何方便。今答云。成就如是功德。汝問云何遊此。云何說法。今答云。以種種身。遊諸國土。說種種法。度脫諸生。正見亦是隨類現身。亦是稱機說法。悉與藥王妙音。同一鼻孔。亦由往昔持經之力。故得如此圓悟圓證。汝等應當一心供養也。是觀世音以至施無畏一節。是四無畏之結。當在福德之利下。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闥乾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無盡下。因聞佛說而興供也。觀音不受者。以圓通界中。不立一塵。不欠一法故。亦見菩薩有功不居故。昔耽源應真禪師。一日携籃歸。國師問。籃裏甚麼物。師曰。青梅。國師曰。將來何用。曰。供養國師。曰。青在爭堪供養。師曰。以此表獻。國師曰。佛不受供養。師曰。和尚如何。師曰。我不供養。師曰。為甚麼不供養。國師曰。我無果子。亦是此意。因佛告而受者。不違佛教故。分奉二佛者。轉作供養故。無盡下。結三十二應。此節當在度脫眾生之下。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或在須彌峯。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虗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冤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或囚禁枷鎻。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完)蛇及蝮(伏)蠍(穴)。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雲雷鼓掣(徹)電。降雹注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冤悉退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菩三菩提心。
初一偈重問菩薩得名。具足下。先總答。善應諸方所者。言其分身無量。誓願弘深。本不可思。亦不可議。我當為汝略陳梗槩耳。或有聞其名而專心注念者。或有見其形而專心注念者。皆不空過。悉能滅三有之苦也。假使下。頌十四無畏。由菩薩法相皆空。心無水火故。有注念觀音。設使推入火坑。即火坑原是寶池。必不能燒。設使漂流大海。即大海亦如寶地。必不能沒。或在下。由菩薩徧在天堂地獄之內。而天堂不能攝。地獄不能收。故專心注念者。即使天報[A12]已盡。五衰相現。必不墮落。故曰。或在須彌。為人推墮。如日處空也。設或墮落。被牛頭獄卒。驅入刀山劍樹。爐炭鑊湯。必不能壞。故曰。被惡人逐。墮落金剛。不能損其一毛也。蓋須彌是帝釋所都。金剛是鬼子之宅。故長阿含云。三千大千世界。復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復有八大地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是也。或值下。由彼菩薩冤親平等。慈心無盡。故注念者。即有冤賊加害。令彼意消。反生慈念也。或遭下。由彼菩薩自無殺心。現身屠劊。故注念者。延頸就戮。無所措刃也。或囚下。由[1]被菩薩我愛既除。法愛亦淨。無拘無繫。故注念者。即有枷鏁杻械。不能禁錮。自然得釋也。呪詛下。由彼菩薩。常以法藥療身心病。又以呪力護救眾生。故注念者。即有呪詛毒藥欲害其身。皆無受處。故還著本人也。或遇下。由彼菩薩惡毒消亡。鬼心殄滅。而現身毒龍惡鬼中。故注念者。即有毒龍惡鬼尚不敢視。何況加害。苦惡下。由彼菩薩絕滅獸心。而現身在獸。故注念者。令彼見影潛蹤。尋聲回去。即有爪牙。無能攫噬。即有毒氣。無能蠚螫也。雲雷下。由彼菩薩覺心不動。恐怖遠離。故注念者。即遇烈風雷雨。應時消散。決不能迷也。眾生下。總結十四無畏。言眾生被困厄。眾苦逼身之時。但肯專心注念。菩薩即以微妙智慧之力。度諸苦厄也。具足二四句。頌三十二應。由彼菩薩具足如來無量神通。廣修如來智慧善巧。故能於釋迦分身國土。無有一剎不現身說法。令彼六趣三途。生死眾苦。漸令消滅。漸得入道。故觀音一名。便足當一卷大經也。真觀下。以五觀合一品之旨。以真觀觀聲聞根。以清淨觀觀緣覺根。以廣大智慧觀觀菩薩根。以悲觀下合眾生。以慈觀上同諸佛。由菩薩具此五觀。觀此五根。念念不離。故當常常願得瞻仰不可須臾生怠忽也。無垢下。申明五觀之義。以有真觀故得無垢光。有清淨觀故得清淨光。有智慧觀故得智慧日。由具此三種光明。故能破三種黑暗。能伏世間三災。而能普照三世間也。悲體二句。申明慈悲二觀也。以有慈觀為體。警覺群生。正如戒雷之動萬物。以有慈觀為體。蔭覆羣生。亦如大雲普覆一切。由此二觀。如雷如雲。故能降平等一味甘露法雨。令彼群萌受潤。各滅煩惱。各證道果也。諍訟下。由彼菩薩絕無鬪心。故注念者。雖有冤家。悉皆退散也。此一偈。當在釋然得解脫之下。由菩薩以此五觀。觀此五根。方能對機說法故。對聲聞根說法。名妙音。欲令聲聞皆得妙音密圓故。對緣覺根說法。名觀世音。欲令緣覺推審三世因緣故。對菩薩根說法。名梵音。欲令菩薩具足清白梵行故。由上合如來三十二應入國土身。名海潮音。應不失時故。由下合眾生十四種無畏功德。名勝彼世間音。以超勝一切世間音聲故。由菩薩以一觀分五觀。以一音分五音。所以現身如雲。說法如雨。令彼大小霑恩。人天獲利也。故行人當行住坐臥。冥記不忘。時時常念。念念之間。又當篤信勿得生疑也。何以故。由此菩薩住於眾生煩惱心中。染汙不得。喚作淨聖。故能入生死苦惱。能與生死苦惱眾生。為依為怙。故知菩薩德無不備。慈無不等。福無不具。是故汝等應當時時頂禮。勿得忘也。爾時下。持地讚德。言持地者。平持心地故。由平持心地。故能慈悲平等。現身平等。說法平等也。自在之業者。謂菩薩三十二應。十四無畏。皆是調而應。偶而會。曾無縛著。遊戲自在。故能隨機現身說法。此菩薩所以亦名觀自在也。佛說下。大眾獲益。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頌云。
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以能護善遮惡故。自地涌菩薩持經。如來囑累。心事[A13]已畢。復恐地涌菩薩。久居下界。常處空閑。初入塵寰。利生接物。難堪難忍。故復將此界他方諸大菩薩。所證法門。一一拈出。如藥王之忍辱。妙音之法空。觀音之慈悲。與彼菩薩。常受摸[墓-旲+汜]。若忍辱而不得法空。則心量不大。若證法空而不行慈悲。則教化不廣。必須入此三種法門。方得流通此經不斷。持經典刑。至此[A14]已極。然而復有此品者。正恐末世邪師熾盛。魔事實多。初心持經。信力未固。故諸菩薩說呪護持。神力冥加。不令侵毀。此益見菩薩慈悲無盡也。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若。
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呪。以守護之。即說呪曰。
安爾。曼爾。摩禰(你)。摩摩禰(你)。旨隷。遮黎第。賖(奢)咩(米)。賖履多瑋(尾)。羶(山)帝。目帝。目多履。娑履。阿瑋(尾)娑履。桑履。娑履叉裔(異)。阿叉裔。阿耆膩(義)。羶(山)帝。賖履。陀羅尼。阿盧伽婆娑(蘇柰切)。簸(播)蔗毗叉膩。禰毗剃。阿便哆。邏(懦)禰履剃。阿亶哆(墮)波隷輸地。歐究隷。牟究𨽻。阿羅𨽻。首迦差(恥)。阿三磨三履。佛陀毗(直)吉利袠帝。達磨波利差(妻)帝。僧伽涅瞿沙禰。婆舍婆舍輸地。曼哆邏。曼哆邏。叉夜多。郵(尤)樓哆郵(尤)樓哆。憍舍略(來如切)。惡义邏。惡叉冶多冶。阿婆盧。阿摩若(荏蔗切)。那多夜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A15]已。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讀誦通利者。言不能恒久受持。即讀誦通利者。其功德與供養八百萬億恒河沙諸佛等。又不止於起塔供佛。廣造僧坊供僧而[A16]已。爾時下。說呪護持。呪者。密語也。藥王既以神力顯持。又以神呪冥加。則知捨身為法者是藥王。說呪護人者亦是藥王。若無藥王亡身為法。則法藥不存。若無藥王竭力為人。則病根不去。故知為法為人。皆藉藥王之力也。世尊下。顯呪功德。言此呪是諸佛所說。若有法師說此經。持此呪。即為如來所遣行如來事者。而有侵凌謗毀。則為謗毀諸佛無異。蓋有敬主以及其使。愛人而及其甘棠者。故侵毀法師。即是侵毀諸佛矣。時釋下。發言讚歎。言汝既於惡世。不惜身命護持此經。而又愍念持經法師。說呪冥加。令彼諸魔不敢侵凌謗毀。安敢加之杖木瓦石乎。此藥王所以能止眾病也。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鳩槃茶。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痤(生平聲)𨽻。摩訶痤𨽻。郁枳。目枳。阿𨽻。羅阿婆第。涅𨽻第。涅𨽻多婆第。伊緻(智)抳(你)。韋緻抳。旨緻抳。涅𨽻墀抳。涅犂墀婆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即為侵毀是諸佛[A17]已。
勇施等亦說呪冥加者。一人唱而眾人和也。夜叉。此云捷疾鬼。羅剎。此云噉精氣鬼。亦皆隨喜者。言此呪是諸佛所說。即諸佛亦順此呪而生歡喜也。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呪曰。
阿黎。那黎。㝹(婁)那黎。阿那盧。那履。拘那履
世尊。以是神呪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呪。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呪曰。
阿伽禰(你)。伽禰。瞿利。乾陀利。旃陀利。摩蹬(鄧)耆。常求利。浮樓莎抳。頞(遏)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A18]已。
毗沙門。即北方多聞天王也。持國。東方天王也。楞嚴云。心持呪印。顧盻雄毅。故惡世持經道力未充者。必仗神呪冥資之力。降伏魔冤。得無恐畏。此神呪所以不容[A19]己也。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臯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伊提履。伊提泯(閔)。伊提履。阿提履。伊提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樓醯。樓醯。樓醯。樓醯。多醯。多醯。多醯。兜醯㝹(樓)醯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毗陀羅。若犍駄。若烏摩勒伽。若阿䟦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黎樹枝。如殺(示)父母罪。亦如壓油殃。斗秤欺誑人。調達破僧罪。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A20]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伎樂。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1]香燈。酥摩那華油燈。薝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鉢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臯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說呪之義。正為此等。此等既[A21]已革心革面。持經之人。無復憂慮矣。古德云。昨夜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故王道興而守在四夷。佛道備而防在魔外也。藍婆亦云結縛。毗藍婆亦名離結縛。寧上下。是叮嚀眾鬼語也。毗陀羅。此云赤色鬼。犍陀。此云黃色鬼。烏摩勒伽。此云[2]鳥聲鬼。阿䟦摩羅。此云青色鬼。熱病鬼者。如瘟疫瘧鬼之類。若男下。鬼形也。乃至夢中亦復莫惱者。令彼法師覺安夢安也。阿黎樹枝。其樹墮地。碎成七片。殺父母五逆之二也。壓油殃者。西方壓油。多取眾華腐爛。然後取油。華中之虫極多。故壓油之殃亦重。斗秤欺誑者。如小斗出而大斗入。小秤出而大秤入。由欺誑世人。其罪亦重。調達破僧。亦五逆之一。若諸鬼更犯持經法師。所獲罪戾。悉與此等。故知受持此經者。不但善神擁護。即惡鬼亦能革心。故末世持經者。盡其在我。即遇惡人。勿須恐怖也。我等下。發願親護。佛告下。發言讚歎。言汝等擁護受持此經名字者。福[A22]已無量。又況擁護受持全經。乃至以種種供養此全經者。其福德豈能量哉。酥摩那華。即須曼那華也。婆師迦。即波利師迦。優鉢羅。即青蓮華也。言取此諸華為燈油以供佛也。臯帝下。又呼其名而囑之曰。若能擁護受持供養是經典者。不但令彼有益。即汝等所獲福利亦不可量。以彼此悉有利益是故汝等應當擁護如是法師。說是下。大眾獲益。
妙莊嚴王品第二十七
頌曰。
藥王本事。是顯藥王因中求法供佛之德本。此品雖名妙莊嚴王本事。實顯藥王藥上度生之善巧也。妙莊嚴王。往昔因中。曾為比丘。結伴修道。一日見王出駕。忽起欲心。後為國王。貪著五欲。不敬三寶。由彼往昔修道因緣。二友現為二子。轉其邪心。要知化度眾生。有難有易。如不輕之化四眾。反加罵辱。太費精神。若文殊之化龍女。二子之轉妙莊嚴。一時頓信。又何容易。蓋機有淺深。故受化有難易。非謂菩薩善巧有優劣也。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色淨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王名妙莊嚴。夫人名淨德。藥王品中。藥王名一切眾生喜見。佛名日月淨明德。生於淨德王家。宿王華問藥王本事。妙音品中。世界名淨光莊嚴。佛號淨華宿王智。菩薩名妙音。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皆是一貫事。若以事言。則妙莊嚴是王。夫人是內助。淨藏淨眼。是克家之子。若以理言。妙莊嚴王是眾生本有佛性。夫人名淨德。即本性所具無量不思義功德。藏識清淨曰淨藏。法眼清淨曰淨眼。謂本有佛性。具足無量性功德。故莊嚴妙好。本來自在。不假修成。由彼忽生一念。遂起妄執。即墮邪見。若不翻染成淨。不得妙嚴。藏識不淨。不得妙嚴。法眼不淨。不得妙嚴。必須轉藏識開法眼。萬德清淨。然後妙莊嚴王自在無礙。此一經之結局。故楞嚴名妙莊嚴。華嚴名妙嚴也。若欲紹法王位。必如是而後可企及。故於此發之。是二下。出二子之德。權實皆具。大小悉通。又得七大三昧也。由轉染汙意故。得淨三昧。轉貪著心故。得日星宿三昧。轉愚癡黑暗故。得淨光三昧。轉色法故。得淨色三昧。智慧無量故。得淨照明三昧。福德無際故。得長莊嚴三昧。威德無窮故。得大威德藏三昧。此皆轉前七識所得也。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虗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虗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虗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供俱往。
法王欲導引人王入大乘。故說法華為發起。所謂佛種從緣起。是故說大乘也。時淨下。勸母聽法。欲化父而先勸母詣佛者。欲其母發端。徐熏緩導之也。母告下。令子勸父。言婆羅門我慢最高。汝父既[A23]已信受。此等著邪見法。汝不勸彼詣佛。而反勸我。若汝欲我聽法。須汝勸父同行。蓋其母逆知其父。深信外道。不肯詣佛。故激其子以導之也。淨藏下。二子懊惱。言我等母子深信佛法。皆是法王之子具正知見。何為生此邪見之家。母告下。令子化父。汝等當憂念汝父者。言父之入邪。二子之憂也。當以此為念。為現神變者。示以化父之方。邪見之人。不知正法。決不許我等詣佛。亦不許我等出家。非現神通。決不能動心易慮。故令二子現神變以轉其邪心。然後導其聽法也。於是下。二子現通。邪見之處。即是現通之地。若無邪見。雖有神通亦無所施。時父下。見通歡喜。宿世善根。躍然興起。故敬其子而遂問其師也。二子下。敬陳師法。既以神變轉其心。欲以法水洗其垢。故陳其所師而誘令詣佛也。父語下。心樂覲佛。所謂利根之人。一撥便轉。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A24]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A25]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如優雲鉢華。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A26]已通達。淨藏菩薩。[A27]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於是莊妙嚴王。與羣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A28]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二子覆母從空下者。現神變時。身在虗空。化父[A29]已畢。然後白母。故從空下也。今[A30]已信解者。言父昔日不信佛法。今現神變。而往昔之心隆隆復起矣。堪任發菩提心者。言父王正在深信堅固之際。此時正堪詣佛聽法。發明大事。勿得蹉過。我等既[A31]已轉父邪心。心事[A32]已畢。故願母詣佛出家也。偈中放字作上聲讀。猶效也。謂效我等亦出家也。先白母者。知母之緣熟[A33]已久也。母即下。母子投機。許子出家。於是下。勸駕速行。因母聽許出家。併勸其父聽法也。言願時往詣者。言此時雲雷音王正說法華。當速詣佛所。供養親近。勿得覊留。我等往劫。植福深厚。生逢佛法。故當聽我等出家。以諸佛難值。時亦難遇。故當及時覲佛。勿得唐喪光陰也。彼時下。正顯昔緣成熟。一門皆是菩提眷屬。所謂大家團圞頭。共說無生話也。因開佛知見。故得法華三昧。因捨藏識。故得遠離惡趣三昧。因知如來秘密藏故得集福王三昧。二子下。說出方便。言有二子為增上緣。妙莊嚴王雖欲信邪。不樂佛法不可得也。故修行人。雖有妙莊嚴為正因。若不淨藏識。不開法眼。不具淨功德。便埋沒了也。既自有正因。又有助緣。彈指之頃。便得入道。於是下。同時覲佛。爾時下。逗機說法。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於虗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牀。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加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A34]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A35]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升虗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A36]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A37]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爾時下。割愛供佛。於虗下。現通增信。以實二子所言也。由彼好神通。故化臺化佛以示之。爾時下。樂佛身相。所謂珠玉在前。覺我形穢。時雲下。告眾授記。言此王若作比丘。當得作佛者。正欲其捨國出家也。其王下。付國出家。出世大雄。勇猛決烈。類皆如此。王出下。出家得道。而白下。了悟前因。讚揚二[1]字。所以醉中不覺醒後方知也。至此妙莊嚴王。始與二子相見。爾時下。如來印證。言汝宿昔曾種善根。故今得三昧入菩提。皆善知識之力也。大王下。發明二子本事。
妙莊嚴王。即從虗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A38]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時。禮佛而出。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A39]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此讚佛也。言我未入佛會。未見法王時。自謂尊勝無能過者。見佛之後。乃知如來成就無量功德。復能教戒我等日用所行之事。能令我等得安隱快善。今日既聞如來正法。不復更隨自[A40]己心行。習邪見事。行邪見法。亦復不生種種矜憍傲慢瞋恚正人之心矣。總是一妙莊嚴王。始而不信佛。既而欲見佛。卒之愛佛。親近佛。讚歎佛。始知一切眾生。本無定性。習惡則惡。習善即善。入邪則邪。就正即正。了無定相。故知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也。佛告下。點明今昔。華德菩薩即是問妙音本事。而轉法華三昧者。佛說下。大眾獲益。
普賢品第二十八
頌云。
普賢有二。行彌法界曰普。隣極亞聖曰賢。此在等覺屬因。稱真法界曰普。彌綸萬化曰賢。此在妙覺屬果。以此普賢乃法界之全體。毗盧之願身。故授記弟子之後。多寶如來。及現在分身諸佛作證。暨乎菩薩發願持經。復廣說菩薩本事。普賢願王現身作證。勸人發心流通此法。故有此品。然此經非智無以立體。非行無以成德。要須智行並進。德業俱隆。大事因緣。方得了當。故以文殊發始。普賢成終。所以云。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賢之行門。曾無別體。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先普賢發足。不速而疾。不行而至。故曰自在神力。生人敬想。發人信心。故曰威德。具此威德則立處皆賢。故名稱普聞也。從東方來者。將說經時。一光東照。集分身時。一光東照。召菩薩時。一光東照。故菩薩亦從東方來。以普賢萬行。原不離日用動作施為故。所經諸國皆震動者。是惟不作。作則萬類震驚故。雨華奏樂者。詶其宿因故。八部各現神通者。皆得普賢毛孔三昧故。白佛下。自陳來意。佛號寶威德上王者。是威德最尊極貴太上之王。故曰寶。而又曰上王也。言從此國遙聞說法華經。故來聽受也。言遙聞者。心聞洞十方也。云何能得是法華經。言得者。正謂流離困苦。造次顛沛。皆不失此一卷大經也。若善下。告以得經之方。諸佛護念者。此經是諸佛護念。故能護念此經者。諸佛亦護念之也。植眾德本者。六度十力。四無所畏等。無不植也。入正定聚者。如妙華妙幢等三昧。無不入也。發救一切眾生之心者。如十二類生。無不度也。若成就此四法。必得是經者。如藥王得此而然身。妙音得此而化座。觀音得此而普應。妙莊得此而轉邪。普賢得此而說呪等。問。此四法與四安樂是同是別。答。四安樂行。是說經之法。此四法是持經之方。然總是自利利他之德。故亦同亦別。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表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A41]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呪。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呪。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檀陀婆帝。檀陀鳩舍隷。檀陀修陀隷。修陀隷。修陀羅婆底。佛陀波羶(山)禰(你)。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薩婆婆沙阿婆多尼。修阿婆多尼。僧伽婆履叉尼。僧伽涅伽陀尼。阿僧祇。僧伽婆伽地。帝隷阿惰僧伽兜略(六遮切)。阿羅帝波羅帝。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蘭地。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薩婆薩埵樓䭾憍舍略阿㝹伽地。辛阿毗吉利地帝
受持者。寸絲不掛。守護者。寸步不離。韋陀羅。此云厭禱鬼。乘白象者。乘大願力也。白牛白象。皆可負重致遠故。思惟者。凝神定志。究其義趣也。脩習者。行住坐臥。精修熏習也。古德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是也。現身說法者。覿面親呈也。與陀羅尼者。兩手授與也。世尊因普眼欲見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於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普眼纔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要知眾生起心動念處。皆是普賢現身面時。人自不識耳。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技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隨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下明五種法師。即是行普賢行者。若但下。以淺況深。言不行餘四。但作書寫一種法師。亦生忉利受快樂。何況五種俱作者乎。千佛授手者。謂以手親援之也。由具有此大威德法門。故不恐怖。不墮惡趣。而生彌勒內院。與諸菩薩。常為眷屬。是故下。結勸當持。閻浮提內廣令流布者。要知南閻浮提。凡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法華經處。皆是普賢神力。普賢道場。勿得作輕易想。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A42]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猪羊雞狗。若獵師。若衒(現)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虗。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疎缺。醜唇平鼻。手脚繚戾。眼目角睞(賴)。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施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先讚德。言汝是過去[A43]已成之佛。而能在此會中。發神通願。守護是經。我亦以神通力。守護受持普賢名者。雖是互相讚揚。其實普賢名字。又該一部全經。故持普賢名者。即與持法華經。功德等無差別。普賢下。廣讚持經之益。則見釋迦者。持此經者即持佛身故。供養釋迦者。持此經者即是藥王故。佛讚善哉者。持此經者諸佛所喜故。手摩其頭者。持此經者得頂法故。衣之所覆者。持此經者皆如來所遣故。不貪世樂者。持此經者[A44]已得法喜故。不好外書者。持此經者[A45]已得無上法寶故。不親近其人者。諸佛菩薩是其伴侶故。及諸惡者。捨惡律儀故。心意質直者。無諂曲心故。有正憶念者。無邪思量故。不為三毒所惱等者。無根隨故。少欲者。世味澹薄故。知足者。不外馳求故。不久詣道場者。成佛不遠故。所願不虗者。隨心滿願故。若有下。廣顯謗經獲罪。汝狂二句。出輕毀之語。如是下。出輕毀之報。世世無眼者。壞正法眼故。得白癩病者。無功德莊嚴故。繚戾者。卷曲之狀。角睞者。瞳子不正也。臭穢者。無法身香故。水腹者。空腹高心故。短氣者。浩氣不充故。是故下。結勸受持。說是下。大眾獲益。佛說下。歡喜流通。
妙法蓮華經大窾卷之七(終)
校注
[0818001] 被疑彼 [0820001] 經無香字 [0820002] 鳥聲疑烏色 [0822001] 字疑子【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1 冊 No. 614 法華經大窾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5-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頌云。
此品談妙音本事。妙音往昔以十萬種伎樂。并八萬四千七寶鉢。供養雲雷音佛。果上得此第一微妙之言。併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故能以一身現種種身。以一音說種種法。然此菩薩雖居淨國。意在娑婆。故釋尊光召其來。亦為地涌菩薩向在下方空中。久住樂處寂靜。不樂人天。今始發願持經。復恐不能持久。故如來召至與此土菩薩相見。以固持經之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