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窾卷五
安樂品(髻珠喻)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初文殊請問。敬順下。言如來以目視。即能敬順佛意。發大願而入惡世持經。故知甚為希有。第惡世眾生。剛強麤獷。恐畏實多。即有堅忍之力。或恐不能持久。然不知云何用心。行何等行。然後堪說是經也。佛告下。說四安樂法門也。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者。言日用所行處。與所親近處。渾身安住平等法性。不分高下。然後說法。方得安樂。云何下。先解菩薩行處有二。一事行。二理行。先明事行。事行者。忍於外也。忍於外者。不起煩惱障。住忍辱地者。言菩薩應世。先當忍人之辱。莫以人辱我而心有動也。柔和善順者。言彼以剛來。我以柔應。彼以瞋來。我以和應。彼以惡來。我以善應。彼以逆來。我以順應。如此不獨刀杖罵詈不能加。即使有夜叉殺害之心。亦且革為菩薩慈悲之面矣。所謂觀德人之容。使人意消也。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者。卒暴者。急遽之狀。驚者。恐怖之狀。由柔和故不卒暴。由善順故不驚。永嘉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是也。若一卒暴。一著驚。為彼所動。落彼綣繢。則刀杖可加。罵詈可入矣。此道人處世之良方。亦是持經之秘訣也。前所謂著忍辱衣者如此。涅槃經中。有聞讚佛為大福德相。怒者曰。生經七日。母便命終。豈謂大福德相。讚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嗔。罵之不報。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聞而心服。又復下。釋理行。理行者。忍於內也。忍於內者。則不起理障。於法無所行者。行謂分別。不見有法當情故。心無分別也。而觀諸法如實相者。若見世間實有善惡二相。未免為彼所轉。便有好善惡惡之心。不能住忍辱地。故觀察一切善惡諸法。無有高下。總是平等一相。故心無所行也。亦不行不分別者。不見無法當情故。即無分別者。亦不分別也。不作有見。不作無見。垢淨兩忘。心境如一。世出世法。打成一片。方名平等觀法。思益云。於法無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歸依法。此即菩薩即世法而行出世法也。是名菩薩行處者。言常觀察法相如是。是即行菩薩道也。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咏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叉)相撲(卜)。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朱)羊雞狗。畋(田)獵(烈)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臆音亦)。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虗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此釋親近處也。亦有事有理。先釋事親近。一不親近豪貴者。經云。比丘親近國王。有十非法。一陰謀王命。二王誅大臣。三典藏亡寶。四宮人懷姙。五王身中毒。六大臣諍競。七二國交兵。八王吝不施。九聚[A1]斂民物。十多諸疾疫。一切人民。謂是比丘所作。作此以謗比丘。即是謗佛謗法。故佛不令親近國王等也。二不親近邪師。言外道者。不即心以為道。心遊道外故。梵志者。其先志慕梵天。修梵天行故。尼犍子者。即常見外道。此人言罪福。定受非行道。能斷等者。等取其餘五師也。一富蘭迦葉。其人起邪見。言一切法皆斷滅。二末伽棃俱舍棃。其人計眾生苦樂。不因行得。皆是自然。三正勝。其人計久經生死。歷多劫苦際自盡。四欽婆羅。其人非因計因。以熏鼻拔髮為道。今併受苦。後世常樂。五迦栴延。此人言諸法有相無相。連上一師。即六師也。不許親近者。恐入邪種故。世俗文筆讚咏外書者。即八索九丘。三墳五典諸子百家也。不許親近者。多岐亡羊故。梵語路伽耶。此云惡議論。是順世外道計。順世情故。梵語逆路伽耶。此云惡問難。以所計不順世間故。不親近者。恐墮惡種故。三不近兇戲。那羅延者。此云上伎戲。謂綵畫其身。作變異戲。如少林神拳神棍之類。不許親近者。恐起鬪心故。四不近惡律儀。習惡則惡故。如是下。言此等人。我雖不去親近於彼。彼或悔心始萌。肯來親我。應當隨機說法導其良心。令彼捨舊圖新。不應希望供養也。五不近小乘者。小乘不解隨宜說法。恐起諍論故。不問訊。亦不共住也。六不近女人者。防微杜漸故。不近小女。不知節義者。處女。未嫁者。寡女。既嫁而稱未亡人者。七不近不男。即生劇妬變半也。不獨入者。防嫌疑之口也。一心念佛者。作尊重之想也。不露齒笑不現胸臆者。無褻狎之儀也。即使為法來者。亦不應親厚。況以他事因緣而親近哉。八不近年少沙彌。如上所說。皆能妨禪定。亂心想故。宜當遠離也。在於閑處修攝其心者。言在水邊林下空閑之處。攝心正念。所謂上不為仁義之操。下不為淫僻之行。唯默默調心。此非納衣在空閑之比也。是名初親近處者。言不與世俗親近。然後與道親近也。洪覺範。問金華志禪師。居山有何趣味。答云。山中住。獨掩柴門無別趣。三個柴頭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又曰。萬機俱罷付癡憨。踪跡常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庵。此所謂閑處攝心者。前來住忍辱地。心亦不驚。是因外境干我。而我以坦然之度應之。此言不親近世間等者。是教人莫向世間討不如意也。自處則氷清玉潔。處物則光風霽月。如此則身心自然安樂矣。問。世出世法。本無有二。何必分疆立界。答。初心入道。熟處太熟。生處太生。故不親近世法。然後與出世法相應。世味淡薄。道心自然濃厚。所謂轉生成熟。轉熟成生之機。正在乎此。若夫同乎汙世。合乎流俗。朱門懸薄。無不奔走。酒肆婬房。一例遊戲。此是破弊凡夫。非佛弟子。若盡分別善善惡惡。不以理融攝。是小乘人。非菩薩器。故在事觀。則歷歷分明。絲毫不濫。一入理觀。則法法混融。善惡平等。所謂非凡夫行。非聲聞行。是名菩薩行也。復次下。釋理親近。觀一切法空者。觀是觀察。一切法者。即三科七大。生死涅槃種種法也。由觀諸法。俱不可得。故曰空也。如實相者。以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無二相故。不顛倒者。以一切法遠離顛倒夢想故。不動者。以一切法本自不動故。不退者。在眾生分上未嘗退故。不轉者。在諸聖分上不曾轉故。喻如虗空者。圓同大虗。無欠無餘故。無所有性者。無自性他性賢愚性聖凡性。是無性之性名佛性故。一切語言道斷者。不落唇吻故。過去不生。現在不出。未來不起。不墮諸數故。無名無相者。四辯莫能談。五目莫能覩故。實無所有者。本來無一物故。無量者。無形量故。無邊者。無方所故。無礙者。無壁落故。無障者。無葑蔀故。所以謂之空也。應立量云。一切法是有。法空為宗。因云如實故。或是不顛倒故。同喻如虗空。以虗空為喻者。以虗空無鎻閉。無形段。無心眼。如是觀察一切諸法。本無一物。皆由一念不覺。轉為無明。由無明因緣。展轉相生。是則一切諸法。皆從一念顛倒妄想生起。既有妄想。遂起言說。應知一切諸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常樂觀察。法相如是。是名親近法也。所謂處法空座如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亦莫親近。屠兒魁膾(快)。畋(田)獵(烈)漁捕。為利殺害。販肉自活。衒(現)賣女邑。如是之人。皆勿親近。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婬女等。盡勿親近。莫獨屏(丙)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虗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弱弱。菩薩有時。入於靜空。以正憶念。隨義觀法。從禪定起。為諸國王。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其心安隱。無有怯弱。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能於後世。說法華經。
若有下六句。總頌二處。常離下。別頌事親近處。三藏學者。佛在彼羅柰。最初與五人。說修多羅藏。佛在羅閱祇。最初與須那提。說毗尼藏。佛在毗舍離獼猴池。最初為䟦耆子。說阿毗曇藏。故經律論。總名藏教。學三藏者。名三藏學者。破戒比丘者。即前於戒有缺漏是也。名字羅漢者。即前名為解脫其實未得者也。好戲笑者。非是離諸戲笑親近智者之人也。著五欲而求滅度者。是緣木求魚。淘灰索金之人也。若是下。言此等人。雖不著意要親近他。若彼以好樂之心。欲聞大法。或來親近。應以喜心接之。為彼說法。勿以畏而拒之也。又復下。頌理行。不行者。謂不當以心行分別。實有諸法差別。以法法皆同一法故。上中下法者。三乘法也。有為法者。生滅法也。無為法者。不生滅法也。實法者。實相法也。不實法者。虗妄五蘊法也。言不唯不當分別法。亦復不當分別此人是男是女。是人不得法。不見法。以智愚賢不肖者皆可知。皆可見。皆可得故。問。前云女人不應親近。此云亦不分別是男是女。得無犯自語相違耶。答。前以相言。此以性言。事雖行布。理實圓融故。一切下。頌理親近。無有常住亦無起滅者。喚作常住是常見。喚作起滅是斷見。隨緣故非常。不變故非斷。不斷不常。果生因滅。如是觀法。則造次顛沛。常在一處。未甞暫離。古德所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嘿同居止。智者親近如斯而[A2]已。何以故。以一切法本非斷常。有無等相。但以顛倒妄想分別。計度是有是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竟不知不有不無。非實非虗。無生無滅。究竟平等。本不可以妄想推求也。故在閑處修攝其心。置之一處。不使落路落草。安住不動。猶如須彌。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虗空。常住一相。是名初心親近佛法處也。若有下。言末世菩薩能處法空之座。則懦者立。弱者強。膽充神王。肆口而說。不生怖怯矣。菩薩下。第二說法之方。如欲說法。必先入定。觀法觀機也。以正憶念者。以。用也。正憶念者。不起一念。名正憶念。用此正念不用第二念也。隨義觀法者。但隨於義。不著言說。所謂依義不依文也。從禪下。從定起而發言。言必真當故。亦無怯弱也。文殊下。結顯處。法空座者。然後能說法也。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牀座。以油塗身。澡(早)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安處法座。隨問為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漸漸增益。入於佛道。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利)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聘)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第二安樂行。是不宜過惡。口業清淨也。若宣此經。或讀此經。不得樂說他人不宣讀此經。宣讀餘經之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者。如倚圓頓而輕漸修。依實相而慢權說之類。不說他人好惡長短者。或執小難大。或以大破小。或禪律相非。或宗教互詆。各開戶牖。互立門庭。總是卜杓虗聲。孰非孰是。故不必臧否之也。不毀讚聲聞。而心亦不嫌者。毀則增其傲慢而不信。讚則安於卑小而不進。嫌則終於棄厭而不度故也。不逆其意者。謂彼小乘有所難問。就其心之明透處而引導之。令入大乘。更不當導以小乘法。所謂達之而入於無疵也。偈中若有難問下。頌有所難問。不逆其意。應以善巧方便引誘。皆使發大乘心。令彼日就月將。入於佛道。若於小乘心有怨嫌。則生憂惱懶惰懈怠之心。故宜併除。當起慈心而為說法。令彼翻小成大。咸生懽喜。然亦不得希望他人四事供養。但當一心自念。藉此說法因緣。自願成佛。聞我法者。亦願彼得成佛。是則名為受大利益。受大安樂。受大供養也。安住忍故者。忍於言也。由能忍於心故。能忍於言。由忍於言故。怖畏等不加。所謂外無臭穢蠅自不來也。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彼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A3]已能持。持[A4]已能誦。誦[A5]已能說。說[A6]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不輕懱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第三安樂行。不起惡心。是意業清淨也。無懷無輕罵無得惱三無字。皆禁止之辭。嫉者徇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為性。諂者為罔他故。矯設形儀。險曲為性。誑者為獲利養。矯現有德。詭詐為性。小隨之三也。昔山谷禪師云。觀人之壽夭。必視其用心。夫動入欺誑者。豈長世之人乎。寒山云。語直無背面。心真無罪福。大溈真禪師。一生誨門弟子。作事要實頭。雲蓋智禪師。凡有所示。必曰但莫瞞心。心自靈聖。故學道人。先從不諂誑始。輕者心生眇忽。罵者口加惡言也。求其長短者。吹毛求疵也。語其下。出惱亂之語。言汝等不肯向[A7]己躬下覔佛。却在他人口角邊覔。豈非甚遠。縱經千劫。下稍終是食泥食土。由汝等向外馳求。不肯制心一處故。由汝摘葉尋枝。不向[A8]己躬著力故。此語雖是直捷。於小機人。方底圓蓋。若對上機。不妨妙藥。昔慧朗禪師。初參石頭。問。如何是佛。頭曰。汝無佛性。師曰。蠢動含靈作麼生。頭曰。皆有佛性。曰。慧朗為甚麼無。頭曰。為汝不肯承當。師於言下悟入。此所謂上機也。不應戲論諸法有諍競者。言不得執語言文字。大小諸乘。互相是非。總是如來方便說故。大悲想者。以眾生皆依恃我。故憐之如子。慈父想者。以諸佛能生我故。尊之如父。大師想者。以菩薩能成我故。事之如師。平等說法者。既眾生皆是我子。當以等心說平等法也。以順法性不多不少者。言法性本來無欠無餘故。為人說亦當順法性。不以人愛法而多說。不以人不愛而少說。以諸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故。文殊下。結行成得益。得好同學等者。言既能平等說法。自有同心同德之人。輻輳禪階。風趨理窟。傾心側耳。信受奉行。彼且恭敬讚歎之不暇。安有惱亂者哉。偈中先頌。無懷嫉妬諂誑心。慢者恃[A9]己於他。高舉為性。如云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當在靈運後之類。邪謂偏邪。偽謂虗偽。質者實也。治諂誑之藥。直者治邪偽之藥。不輕懱者。治我慢之藥也。亦不戲論法一句。頌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不令二句。頌汝等去道甚遠等。慈悲下。頌於諸眾生起憐愍想。言當憐愍眾生。於上中下平等說法。誘掖㢡勸。去來坐立。終莫疲厭也。十方。下頌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諸下。頌於諸如來生慈父想。憍慢心者。自高而卑人。自滿而忽人也。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虗空諸天。為聽法故。亦當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第四安樂行。生大慈悲也。生大慈者。憐三界人以若為樂。欲拔其苦也。生大慈者。愍小乘人志樂小樂。欲與其大樂也。則為大失者。以不解如來平等佛慧。故有如來寶藏而不能得。有廣大威神而不能用也。應作下。愍彼不解如來方便說法也。由不聞故不知。由不知故不覺。由不覺故不問。不問故不信。不信故不解也。其人下。正出慈悲心。言彼雖無意求法。隨彼眾生在何國土。當以如來自在神力。及甚深無量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所謂大慈悲為室也。文殊下。結行成得益。若具前三行。能令行人三業清淨。具第四行。能令行人精進不怠。常為下。四眾尊敬。虗空下。諸天隨侍。諸佛神力所護。故曰佛所護念。佛所護念者。而人天有不衛護者哉。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計)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名字不可得聞。正顯此經諸佛守護不妄宣說也。轉輪王。喻如來。諸國小王不順命。喻諸魔擾亂。起種種兵。喻三乘人。兵戰有功。喻三乘人斷見思惑。各出三界。隨功賞賜者。功小者賞與田宅聚落。次功者賞與嚴身之具。功大者賞與七寶象馬人民。喻三乘法。髻中明珠。喻最上一乘。獨王下。言此明珠。唯輪王頂上有此一珠。所以為輪王者。由此珠耳。今若以此珠與人。人必驚異。如來下法合。得法國土。以法界為國合輪王。魔王不順。合諸國不順。如來賢聖諸將。合種種兵。為說諸經。即三乘法。合隨功賞賜。賜以禪定大乘法財。合種種珍寶。賜涅槃城。合田宅聚落城邑。法華經合髻珠。文殊下。喻有大功者方賜髻珠。如來下法合。菩薩法將與五陰魔戰。二乘法將與煩惱魔死魔戰。皆有大功。故如來歡喜說法華經。湖南祇林和尚。每叱文殊普賢皆為精魅。手持木劍。自謂降魔。纔見僧來參。便曰魔來也。以劍亂揮歸方丈。如是十二年置劒無言。僧問十二年前為甚麼降魔。師曰。賊不打貧兒家。曰。十二年後為甚麼不降魔。師曰。賊不打貧兒家。若祇林和尚是降魔有大功者。末後賜與者。禪宗謂之末後句。故在末後賜與。如彼下。以喻合法。文殊下。以法合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如有勇徤。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A10]已。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今正是時。為汝等說。我滅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隱。演說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先)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又夢作國王。捨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在菩樹提下。而處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成無上道[A11]已。起而轉法輪。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烟盡燈滅。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之功德。
忍辱哀愍。頌初四二安樂行。譬如下。輪王隨功賞賜。如有勇徤下。賜髻珠。如來下。障機說法。合隨功賜與。既知下。說法華經。合賜髻珠。如王下。以喻合法。此經下。以法合喻。我滅下。結勸四行。讀是下。顯讀經果報。常無憂惱者。現世刀杖不加。罵詈不至。故身心安樂。無有憂惱。又無病痛者。療治眾病故。顏色鮮白者。內含德本故。不生貧窮者。具足法財。周給一切故。不卑賤者。生如來家。處處稱尊故。不醜陋者。慈悲具足。相好莊嚴故。眾生樂見如慕賢聖者。行如來事故。天諸童子以為給使者。諸天守護故。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者。兕無所投其角。兵無所措其刃故。若人惡罵口則閉塞者。無處可著。還著本人故。遊行無畏如師子王者。威德具足故。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者。四智圓明故。若於下。上言晝得安隱。下言夜得安隱也。夢中但見妙事者。謂與如來氣分交接。精神感召。即夢中所見者皆妙事也。見諸下。先見如來說法。大眾圍繞。次見自身為眾說法。如仰山。夢入彌勒內院。堂中諸位皆足。惟空第二位。師就座。有一尊者白槌云。合當第二座說法。師起白槌云。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眾皆散去。及覺舉似溈山。山曰。子[A12]已入聖位。又見下。夢中見佛說法。佛為下。又見自身讚佛供佛證智授記也。汝善下。即夢中授記語。又見下。夢入禪定。見諸佛聞法。為人說一句。點出夢中所見妙事。皆由為人說經故。開眼合眼。眠裏夢裏。無非皆是佛境界也。又夢下。捨國王而得法王。捨樂場而入道場。捨帝座而處佛座。捨金輪而轉法輪。若後下結勝。言具此四行而說經。遂有如上諸功德。亦何驚怖之有。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頌云。
自寶塔地涌。如來雲集分身諸佛徧十方界。[A13]已見如來所證之深。故召告菩薩發願持經。然有發願在此方持經者。有發願在異國持經者。有發願在十方國土持經者。會中尚有六萬菩薩不發願持經者。此皆畏難苟安。不愜如來本意。故如來宣說四安樂行。授以持經之法。於是在娑婆八方之外異國菩薩。其數有八恒河沙。發願持經。如來不許。如來召告下方六萬恒河沙等諸大菩薩。從地涌出。發願持經。以見如來所度之廣。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至此方得明暢矣。前示如來之所證。故寶塔地涌。此示如來之所度。故菩薩亦從地涌。正顯如是因。如是緣。皆不離當地也。
爾時它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說是時。婆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虗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它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它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A14]己(紀)。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筭數譬喻。所不能知。是諸菩薩。從地出[A15]已。各詣虗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A16]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遶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徧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虗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教化眾生。得無疲倦。又諸眾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A17]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諸眾生等。易可化度能。問諸佛。甚深智慧。聞[A18]已信行。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他方菩薩發願此方持經也。它方國土。即是娑婆之外者。其數有八恒河沙之多也。爾時下。如來不許者。欲顯如來本跡故。佛說下。菩薩地涌。振者。搖撼也。裂者。開拆也。世尊纔說時。下方菩薩即從地涌者。啐啄之機也。先盡下。明其住處。是諸下。出其來意。所說音聲。或是聞誰能於此娑婆世界廣說此經之語。或是聞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語。故從下方涌出也。見得雖是上方下方。宛若對面。一一下。顯其眷屬。言唱導者。謂此唱而彼和。此導而彼隨也。各將下。言一一唱導菩薩。又各有六萬恒河沙菩薩為眷屬也。況有菩薩所將眷屬。其數有五萬四萬乃至一萬恒河沙者。乃至漸減。至於單[A19]己無眷屬者。其數又無量無邊也。是諸下。敘一時相見之儀。先禮全身。次禮分身。禮也。是諸下。敘讚佛之儀。問釋迦在娑婆世界。自始至終。秪有七十餘載。而靈山一會。菩薩讚佛五十小劫。如來默然亦五十小劫。令諸大眾謂如平日者。得無太荒唐乎。答。此佛不思議境界。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所謂延促自在。念劫圓融。不可以心量測其長短也。如大經云。過去無量劫。安置未來今。未來無量劫。安置過去世。又云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是也。爾時下。四眾見諸菩薩遍滿虗空者。始見分身諸佛充滿國土。今見菩薩復徧虗空。主伴圓融。是何境象。且分身諸佛。是釋迦之所證。而地涌菩薩。又是釋迦之所化。本末因緣。無窮無極。一佛如是。諸佛皆然。諸佛如此。眾生皆然。由眾生有如此大事因緣。而不知不見。此如來所以出現於世也。是菩薩下。導師問安。四導師皆名行者。皆得四安樂行。故住法忍地。得不退轉。名上行。不逆眾生。所化則多。名無邊行。平等說法。心無愛憎。名淨行。以慈悲心。安立一切。名安立行。具此四行。又為六萬恒河沙唱導師之上首。故曰最為上首唱導之師也。而問下。問安之辭。世尊在堪忍界度。生與眾同事。若眾生病。如來亦病。眾生惱。如來亦惱。故問如來現身三界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度眾生。易受化否。不令世尊倦津梁乎。此等菩薩將欲發願持經。故先密探如來口吻。以驗度生之難易。爾時下。如來答訊。如是如是者。言汝所問。愜當我心也。如來下。答眾生易度。所以下。釋易度之意。言利根者。過去為沙彌時。[A20]已曾受我教化。今一見我身。一聞我法。即入佛慧。若過去世。不信佛慧。學小乘者。四十年中。徐徐引誘。今聞妙法亦入佛慧矣。此如來密知菩薩發願持經。故密以度生之法授之也。爾時下。說偈讚佛。言如來如是度生。真是世出世間大英雄漢。此界眾生狠戾剛強。難調難伏。難化難度。今日世尊能化難化。能度難度。豈非大雄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無能發問。即有問者。人不願聞。即有聞者。又不能信。即有信者。又不能行。而今乃有肯問肯聞而肯信。信而肯行者。是真希有。不但諸佛生懽喜心。即我等樂寂靜而不樂在眾者。亦生隨喜。此見菩薩[A21]已萌發願持經之心。而生懽喜也。於時下。讚其隨喜者。所以玉成發願持經之意。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A22]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昔所未曾見。願兩足尊說。是從何所來。以何因緣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頗)思議。其志念堅固。有大忍辱力。眾生所樂見。為從何所來。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無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薩。將六萬恒沙。如是諸大眾。一心求佛道。是諸大師等。六萬恒河沙。俱來供養佛。及護持是經。將五萬恒沙。其數過於是。四萬及三萬。二萬至一萬。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億萬分之一。千萬那由它。萬億諸弟子。乃至於半億。其數復過上。百萬至一萬。一千及一百。五十與一十。乃至三二一。單[A23]己(紀)無眷屬。樂於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過於恒沙劫。猶不能盡知。是諸大威德。精進菩薩眾。誰為其說法。教化而成就。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受持行誰經。修習何佛道。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四方地振裂。皆從中涌出世尊我昔來。未曾見是事。願說其所從。國土之名號。我常遊諸國。未曾見是眾。我於此眾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今此之大會。無量百千億。是諸菩薩等。皆欲知此事。是諸菩薩眾。本末之因緣。無量德世尊。惟願決眾疑。
此彌勒騰疑也。若欲知其來處。即涌出菩薩。自[A24]己亦不能知從何所來。豈彌勒可知。又豈八千恒沙菩薩可知。宜乎有請決之問也。偈中昔所未曾見者。言我常在佛所從未曾見。正顯如來秘密神通力也。是從何所來。問其所來之處。以何因緣集。問其所來之故。巨身下。讚其德也。一一下。讚其眷屬之多也。是諸下。問其所從之師。所謂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稱揚者。出乎口也。受持者。存乎心也。修習者。現乎事也。世尊下。重問所來之處也。我常下。重問所來之故。今此下。正請決疑。本末因緣者。言從始至終一段因緣。當為我等一決之也。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它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虗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
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A25]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楷)。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分身侍者。生疑者。即八方分身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也。爾時下。分身慰諭[1][A26]已。問斯事等者。言彌勒[A27]已問此事本末因緣。佛今將答。汝等因如來答彌勒之問而得聞也。爾時下。勸信被精進鎧。勉其努力度生。勿懈怠也。發堅固意。勉其努力求法。勿退墮也。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人不能知。今欲借此地涌菩薩。以顯如來甚深智慧故。如來住靈鷲山。廣作佛事。人所盡知。如來不動道場。徧一切處。人所不知。今地涌菩薩。皆是佛化。則知如來自在神力矣。如來于四十年中說三乘法。人所盡知。如來以一味法雨。平等普沾。如為一人。眾多亦然。正如師子奮迅。皆用全力。人不能知。今地涌菩薩。及諸眷屬。皆是如來全力所化。則知如來奮迅力矣。如來著弊垢衣。執除糞器。無勢無威。化諸窮子。人所盡知。如來著珍御服。化諸菩薩。人則不知。今地涌一出。則知如來威猛大勢之力矣。所謂見雨猛而知龍大。見華盛而知池深也。偈中出信力住忍善者。言我今日欲說此事。皆是諸佛度生說法。秘密權巧之事。汝等當出信力忍之於心。勿得忘也。
爾時世尊說此偈[A28]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29]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虗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碍。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從無數劫來。修習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頭陀事。志樂於靜處。捨大眾憒(快)閙。不樂多所說。如是諸子等。學習我道法。晝夜常精進。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堅固。常勤求智慧。說種種妙法。其心無所畏。我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坐。得成最正覺。轉無上法輪。爾乃教化之。令初發道心。今皆住不退。悉當得成佛。我今說實語。汝等一心信。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是諸下。答第一問。由前問云是誰教化。從誰發心。故答云是我教化。從我發心。此諸下。答第二問。由前問云從何所來。住於何地。答云在下方空中住。從下方空中來。於諸下。答第三問。由前問云受持行誰經。故云於諸經典等。言諸者。謂大乘小乘。皆讀誦也。通利者。依義不依文。無碍滯也。思惟分別者。解其義也。正憶念者。嘿嘿提撕親行斯事也。阿逸下。出住下方空中之意。不樂在眾多有所說者。言彼好於閑處攝心。不樂眾中多言多語也。常樂靜處勤行精進者。非若小乘身唯善寂。意翫清虗。不肯進求也。是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不捨道法。行凡夫事者也。亦不依止人天而住者。不樂人天。心不在世也。常樂深智無有障碍者。雖不樂在人天。而潛心於本來無物甚深智慧也。亦常樂於諸佛。法者。言不止一佛二佛三四佛所種善根。皆於諸佛邊得四安樂行者。故能荷擔此事也。偈中阿逸下。答所從之師也。捨大眾憒閙。即是不親近國王大臣。乃至沙彌等。不樂多所說者。即不習外道經書等。如是諸子雖好靜處。似乎小乘。然又精勤修習佛道。晝夜不怠。為求下三句。頌所住之處。志念下四句。頌上求下化。我於下。頌能化之人。我從久遠來一句。正顯此等菩薩。亦是作十六沙彌時。以至於今所度也。化城品中。[A30]已廣明如來化小乘本末因緣。特未曾顯發化菩薩本末因緣。故於此中發之。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A31]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A32]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A33]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A34]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虗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A35]已。亦不生疑。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於菩提樹。爾來尚未久。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A36]已行佛道。住於神通力。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涌出。皆起恭敬心。住於世尊前。是事難思議。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為除眾疑。如是分別說。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髮白而面皺(縐)。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於難問答。其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讚。善能分別說。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若有於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為解說。是無量菩薩。云何於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心生疑惑者。疑上添疑也。而作是念下。言如來成佛之時甚少。所化之眾甚多。原始要終。故執末而疑本也。即白下。陳疑也。以佛勢力者。領諸佛威猛大勢力也。以佛功德者。領諸佛自在神通。及師子奮迅之力也。世尊下。迷遠本而疑近跡也。言此等菩薩。其數既多。又在久遠劫中。歷事諸佛。植諸善根。其時亦久。云何如來成佛未久。說法不多。於此少時。廣度諸眾。如此之事。世所難信。故前文云。汝今出信力者。葢為此也。譬如下。設喻以明難信。言少時成佛。而化久遠植德之菩薩。正如少年指百歲老人為子。老人亦指少年為父也。佛亦下。法合。入出住者。地上菩薩。從地入地。皆有入心住心出心。今此言入定住定出定也。百千三昧者。如方網海印等。得大神通者。如菩薩遊戲神通等。次第修習善法者。如初地布施。二地持戒等。言所學深廣也。巧於問答者。謂應對如流。善說法也。此等菩薩植德既久。而云世尊得佛道時。初令發心。令向菩提。是以少年為父。而以百歲老人為子也。我等下。正陳請意。言我固自信佛不虗。然恐末世初發心人。不信是語。故陳疑問。偈中佛昔四句。頌如來得道未久。此諸下。頌菩薩植德[A37]已深。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者。正言靜處修攝其心。而又勤行精進。故名善學。而又曰不染世間。如蓮在水也。譬如下。頌難信。世尊下。法合可知。我等下。正陳請意。
壽量品醫師喻第十六
頌云。
此品來意有二。一謂此經自最初說無量經。入無量定。放無量光。以顯如來事事無量。故在方便品譬喻品。顯如來善巧無量。藥草品。見如來法雨無量。化城品。顯如來劫數無量。知見無量。所化聲聞弟子無量。寶塔品。見如來分身無量。地涌品。見如來所化菩薩無量。雖然如是。悉是如來應化門頭事。然未極顯法身慧命平等無量也。故此品專言如來壽命無量。以顯如來之本。[A38]已在塵點劫先。成道[A39]已竟。豈在今日。故名壽量品。由此一品。然後知釋迦從無量劫。現無量身。入無量土。演無量法。化無量眾。皆是方便。豈止為十六沙彌時。出家成道。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為方便。又豈止在伽耶城中。出家成道。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為方便乎。至此方顯如來本末究竟平等法身。本無生滅也。所以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昔唐順宗。問佛光滿禪師云。佛從何處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在世。佛今在何處。師曰。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虗空。常住無心處。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又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地。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師答曰。生滅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虗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常生。滅亦未常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皇情大悅。益重禪宗。此可作一品註解。第二義者。謂前寶塔品後云。如來不久當入涅槃。恐人認以為實。墮斷滅見。不生敬仰。故將醫師一喻。發明如來入滅。亦是方便。則知如來本無生滅。其壽命寧有數量哉。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A40]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A41]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筭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A42]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爾時下。先勸信。是時下。請說。爾時下。正答。秘密神通者。言此事天人不知。聲聞不知。菩薩不知。唯如來自知。豈非秘密。一切下。牒其所疑。然善下。正出其本。言天人等。執我近時應化之跡而生疑。然我據實而論。實在無量劫先。成佛[A43]已久。不當執近跡而疑遠本也。譬如下。設喻以明化城。以一三千大千世界塵點為喻。此以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劫為喻。則知釋迦在大通智勝時。出家成道等事。皆應化之跡也。非算下。言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A44]已不可知。況將如此世界。抹為微塵。盡是微塵被點之界。如此世界而可知乎。正顯如來壽量非數量可知。非心思可測也。一切下。言辟支利智亦不能知。我等下。即不退菩薩亦不能知。爾時下。言不但以五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抹為微塵為多。即將微塵被點之界。若著不著者。復為微塵。以此一塵以為一劫。我從成佛[A45]已來。復過如此微塵劫數。從是[A46]已來。常住娑婆世界。教化眾生。使利根者。先得授記。其鈍根者。今得授記。其不信者。未來授記也。亦於餘處者。言不但娑婆一土。導利眾生。又在十方無量國土中。導利眾生。又不但如來身從無量劫在娑婆界化度眾生。亦於無量劫中分身十方國土化導眾生也。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此通難也。難云。如來既從塵點劫先久遠成佛。常在娑婆說法教化。何故又說在然燈佛所授記。作佛授記之後。便入涅槃。答云。此等皆是如來方便。為世間立法王法師標榜。轉相授受。令如來道統相繼不斷耳。殊不知即然燈授記成佛時。亦是釋迦化現之跡也。所以化現者。由我往昔劫中。亦以佛眼觀一切眾生。信等五根。各有利鈍。不堪說實。不得[A47]已而隨類現身。各立名字。各現壽量。名現涅槃。又各隨機說法。其所說法有權有實。有頓有漸。無非誘人發懽喜心。令入佛慧。若以實論。無一物非如來身。無一名非來如號。無一剎那非如來出現之時。無一芥子非如來寂滅之地。塵塵爾。剎剎爾。念念爾。物物爾。豈以一身一名一時一地可限量哉。此顯在過去時。以秘密神通之力。無生現生。無滅現滅如此。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A48]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A49]己身。或說他身。或示[A50]己身。或示他身。或示[A51]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虗。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虗。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A52]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下顯現在。亦以秘密神通之力。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如此。如來又以佛眼觀見一切眾生。貧窮無福。志量狹小。功德淺薄。罪垢深重。不堪授與大乘法藥。亦不堪說如來智慧。如來壽量。為是樂小法人。忍於斯事。以方便力。現生此界。十九出家。六年苦行。得證菩提。然我實成佛[A53]已來。[A54]已過無量阿僧祇劫。但為誘引下劣眾生。令入佛慧。作如是說。此見如來出家成道是方便也。諸善下。顯四十年中轉法輪。亦是方便。或說[A55]己身者。如說過去第十六王子是我身。過去國王是我身。過去常不輕是我身等。或說他身者。如過去阿私陀仙。是提婆達多。過去聞法眾生。是現在聲聞弟子。過去喜見菩薩。是藥王等。或示[A56]己身他身者。或示現在分身諸佛。是我所證。或示現在地涌菩薩。是我所化等。或示[A57]己事他事者。或示自[A58]己成佛事。或示弟子成佛事。或示自[A59]己本事。或示他人本事等。言我作如是說。皆是實語。毫無虗辭。以我從無量劫來。成佛[A60]已久。經歷[A61]已多。故能如實知見三界之相。本無生死。不見有一眾生退入三界者。亦不見有一眾生超出三界者。亦不見有如來三界出現。亦不見有如來三界滅度。一乘未嘗實。三乘未嘗虗。一真未嘗如。三世未嘗異。不同三界眾生所見三界之相。實有生死。實有涅槃。實有一乘三乘。實有真如三世。何以故。由我明見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一乘三乘。無非方便。真如三世。總是虗名。故能觀彼久遠如今日。觀眾生如[A62]己身。觀三界如指掌。無有絲毫錯謬。故說[A63]己身他身。[A64]己事他事。無非引入佛慧而[A65]已。問。若爾何不直以佛慧告之。而必說[A66]己身他身。[A67]己事他事者何故。答。以諸眾生。過去種性不同。現在好樂不同。種種行業不同。種種所念不同。欲令種種眾生。生種種善故。說若干因緣。若干譬喻。或說自[A68]己身上事。或說他人身上事。左說右說。橫說竪說。從昔至今。未曾有頃刻間歇。如是則知我成佛久遠。常住不滅明矣。豈真有生滅哉。此顯四十年中種種說法。皆是方便也。問。既曰常住不滅。何故如來在大眾中。言我今不久當入涅槃耶。諸善下答。即唱滅亦是方便也。言我宿昔行菩薩道。所成慧命。尚倍超塵刧。無有窮盡。況[A69]已證金剛不壞之身而有盡乎。然本無滅而唱滅者。亦是方便度生。以唱滅有益故。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虗。
所以下。徵釋唱滅有益。以作喻本。言若不唱滅。而久住于世。則薄德眾生。恃佛憍憐。不種善根。既感貧窮下賤之果。又不回頭思念好事。眠裡夢裏。唯是憶想五欲。入於妄見網中。不肯求出三界。如來若不唱滅。常在于世。便將如來視作尋常。沒要緊人。不唯不生難遭恭敬之想。亦且更生憍慢放肆之心。復懷憎厭懈怠之志。是故如來復方便說。如來出世難可值遇。正如優曇鉢華。經過多時。纔得一現。何以故。以諸德薄福淺之人。或有從無量劫中。得一見者。或有過無量劫。尚不得一見者。是故我說諸佛難遇。況又不久。將入涅槃。斯等眾生。一聞此語。不唯不起憍恣厭怠之心。復生戀慕渴仰之想。不貪五欲。便種善根。有此利益。是故如來雖不滅度。而以方便唱言滅度耳。下總結云。如上所說出家成道轉法輪。乃至唱滅。如此方便。不但一佛如此說。即三世諸佛皆如是說。無非為度生。故於無生說生。不滅唱滅。此皆諸佛誠諦之語。非妄說也。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他。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倒)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樂。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慜。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A70]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A71]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A72]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慜(閔)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A73]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虗妄罪不。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A74]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虗妄過者。
此設喻以明唱滅之益。良醫。智慧聰達。喻如來具權實二智。知法知機。故能廣化眾生也。明練方藥者。喻如來能知法藥也。其人多諸子息等者。喻如來以十類眾生為子也。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者。喻如來應化他方。不在娑婆也。諸子誤服毒藥者。因無佛化眾生。誤中三毒。復墮邪見。輪轉三界也。是時下。喻如來現示三界八相成道也。諸子下。喻三界人天。請轉法輪也。或失本心者。喻中毒深也。不失本心者。喻中毒淺也。見父歡喜者。言初見佛時歡喜尊重恭敬讚歎也。我等愚癡等者。喻請轉法輪也。見子苦惱者。喻如來愍眾生。為三毒業火燒煑也。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者。依諸佛儀式。而為說三乘法也。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者。謂眾善莊嚴之色。五分法身之香。無上醍醐之味。無不具足也。擣篩和合與子令服者。和眾色為一色。合眾味為一味。擣眾香為一香。喻將十善諦緣和以一相一味之法。令人修習也。而作下。勸令服藥。言但肯沾唇。皆得愈疾也。正喻大乘法藥。具足萬行。但辦肯心。皆得脫苦也。其諸子等不失心。而服藥除病者。正喻三乘中有利根者。煩惱淺薄。昔宿曾經化導有一隙之明者。一點便悟。努力進修。便出三界也。餘失心而不肯服藥者。正喻鈍根之人。雖亦見佛聞法。不信自心作佛。不肯進修。何以故。以彼煩惱深厚。嗜欲滋多。失本心故。父作下。喻如來思設方便也。由諸眾生心皆顛倒。以苦為樂。雖三乘出苦之道。不肯進修也。即作下。喻說法華之後。即便唱滅也。是好下。喻留經教。使人受持讀誦。皆得利益也。作是下。喻此土化緣[A75]已畢。此方滅而復往他土也。遣使下。喻如來所使滅度之後。弘經法師告之也。若佛滅後。無弘經法師。則此法者。絕滅無遺矣。是時下。喻聞佛滅而依法精脩。遂得道果也。意謂若父在世。慈愍於我。即有病苦。能見救護。今父[A76]已喪。自思孤身露處。又無所恃之人。悲辛感慨。遂服藥而療病也。其父下。喻得見佛也。知見未聞。即有佛在。對面千里。知見既開。乃知佛未甞滅也。故知唱滅亦為眾生。入滅亦為眾生。留藥亦為眾生也。此方自如來滅度之後。佛法徧天下。皆是如來留藥之功。亦是弘經法師說藥之力也。問。何故亦有服藥而病不愈者。答云有故。昔靈源云。道人保養。如人病須服藥。藥之靈驗易見。要須忌口乃可。不然服藥何益。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藥。染汙心。是雜毒。不能忌之。生死之病無時而損也。諸善下。辯覈虗實。言良醫不死而言死。得無犯妄語過否。不也世尊者。言非是妄語。以此方便誘引眾生服藥故。佛言下。法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度為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汝等不聞此。但為我滅度。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當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皷。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久乃見佛者。為說佛難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虗。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虗妄。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首七句。是頌成道轉法輪是方便。為度下四句。頌涅槃亦是方便。實未嘗離此娑婆界也。我常下。問如來既常住世界說法度生。云何眾生不得見佛。答。我雖常住此界。但以秘密神通之力。令彼一切顛倒眾生。終日對面。如隔千里。令彼不見。反謂滅度。問。既不見佛。有何利益。答。眾見滅度。造塔起廟。供養舍利。如子慕慈父。渴思甘露。專心至志。咸懷戀慕。必欲見佛。至於不惜身命。猶如藥王時。我令彼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若彼既見我身。即以實語告云。我常在此娑婆說法度生。實未曾滅也。且我見其顛倒則示滅見。其信伏則現身者。皆是以方便力令其入佛慧耳。餘國下。言不但此娑婆一土現生現滅。即十方國分身諸佛亦復如是。見其信樂則現生。見其沒苦則現滅。因其戀慕則說法也。神通四句。結上言我秘密神通之力如此。故雖此界他界。從無量劫現生現滅。殊不知如來無時無處不周遍也。故眾生見有劫盡。又見大火燒壞世界。豈知劫火洞然。大千俱壞。而此世界安隱如故。天人亦滿。乃至遊戲之地。併其受用之物。不曾動著一絲毫。皆由眾生業力所感。遂見燒盡不見如來耳。憂怖下。正明不見因緣。以眾生造諸惡業。沒在憂惱。但見三途憂惱之事。不見如來安樂。之處。但聞三途苦惱之聲。不聞三寶尊勝之名。如恒河水。鬼見為火。魚見為宅。人見為水。諸天見為瑠璃。各隨業力所見不同。所謂心穢土穢。心淨土淨耳。諸有下。明得見因緣。若有肯修十善四諦等法。志意柔和。而不卒暴。心行質直而無虗偽。則見我身常在說法。又彼眾生根器各異。所見不同。故我說法亦隨機器。或時說佛壽命常住在世。或時說佛久遠一出。如優曇華。此我方便智力又如此。然而慧光無量。壽命無數。亦非一朝一夕。一生一劫得來。皆從無量劫中。久修淨業所得。非妄語也。汝等下。勸其生信。如醫下舉喻。我亦下法合。言良醫治狂子之疾故。實在而言死。正合如來治顛倒凡夫之病。亦實在而唱滅也。所以實在而唱滅者。以彼常見如來。心生憍恣。貪著五欲。造諸惡業。墮三惡道。由我知此眾生。有見佛而即行道者。亦有見佛反生憍恣而不行道者。我亦隨機說種種法。故雖常在於世。而以方便。說生說滅也。所以在世而現生現滅者。無有他意。無非欲令一切眾生得入平等佛慧。成就佛身耳。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頌云。
前壽量品。雖為唱滅而言。其實包羅出家成道。轉輪度生。始終本末等事。故諸大眾隨機得益。各有淺深。一一分別。故品名分別功德。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它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虗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旃檀沉水香等。於虗空中。天皷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徧於九方。眾寶香鑪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葢。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徧身。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或一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虗空無邊。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雨旃檀沉水。繽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養於諸佛。天皷虗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眾寶妙香鑪。燒無價之香。自然悉周徧。供養諸世尊。其大菩薩眾。執七寶幡蓋。高妙萬億種。次第至梵天。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幡。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
先總明聞經得益。此益亦惟如來知。故為說也。於時下。別明有頓有漸。先明頓悟。自心有頓獲無生。法忍者。大經所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也。聞持陀羅尼者。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謂一聞此法。即能持而不失。故曰聞持。而又曰總持。所謂從緣入者。永無退失是也。無礙辨才者。即四無礙之一。是善慧地也。無量旋陀羅尼者。旋者轉也。所謂心悟轉法華也。轉不退輪者。一超直入。故曰不退。即不退地也。轉清淨輪者。修證不無。染不汙得。故曰清淨也。[A77]已上皆明頓入聖位也。復有下。明漸得菩提也。八生當得者。言此一生不得。當過八生即得菩提果。乃至四生。三生。二生。一生得菩提者。復有聞此發菩提心者。即信位菩薩也。一聞法而證入各不同者。所謂一音演法。隨類各證也。佛說下。諸天供養。先雨華者。欲得如來大因也。次雨香者。欲得如來法身香也。擊天皷者。欲擊如來大法皷也。雨衣者。欲得如來衣之所覆也。垂瓔珞徧九方者。欲使九界眾生。皆得如來萬德莊嚴也。寶鑪燒香者。欲以五分法身之香徧及大眾也。菩薩執幡上梵天者。表聞法而增進也。又以妙音讚佛者。感佛德而發于言也。佛說下。先頌聞法得益也。或住下。別明頓得也。復有小千下。明漸得也。復有八世下。頌發心也。雨天下。頌諸天雨華雨香等也。其大下。頌菩薩執幡讚德也。如是下。大眾歡喜。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德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它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行五波羅蜜。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珍異之飲食。上服與臥具。旃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迴向佛道。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為此所輕惱。如是亦能忍。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於無量億劫。一心不懈息。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閑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持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是人於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彼。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A78]場時。說壽亦如是。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
一念信解功德無量者。信謂不疑。解謂明了。謂隨所聞處。豁然開明。單刀直入。更無疑惑。是名一念信解。古德云。見則直下便見。擬心則差是也。若有下較量功德。言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者。俱不及一念信解功德。唯得般若者。功德相等。以一念信解。決定不退菩提故。若人下四句。是總頌。於是下。別頌布施。若復下。頌持戒。若復行下。頌忍辱。眾惡者。即刀林瓦石及毀罵也。諸有得法者。即假名阿練若。自謂行真道也。懷於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若復勤下。頌精進。又於下。頌禪定。除睡攝心者。即經行林中。未嘗睡眠。攝心一處也。盡諸禪定際者。所謂深入無際也。有善下。校量福德。然雖如是行五波羅蜜。過無量劫。若聞說壽量。一念生信。不生疑惑者。其福過於彼也。其有下。正顯一念信解功德無量者。以此人曾於無量劫中行菩薩道故。今一聞此法。即能信受頂戴奉行。又能發願度生。故所獲功德無有量也。如今下八句。正陳願辭。若有下六句。正顯唯深心清淨。多聞總持。隨義了達之人。方得無疑一念信解也。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葢。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心解相。
解其言趣功德無量者。謂聞經之後。能以單詞隻句。解說此品所說義趣。如云此等壽量。皆與眾生平等無二。是佛誠言。若人解了。便能起發平等佛慧。故功德無量。何況下。又以聞持書寫供養校福也。聞者入之於耳持者。存之於心。書者行之於手。前云發者。萌其芽也。此云生者。有其根也。言深心信解者。既解而廣修善法者名深心。又不止一念信解也。則為見佛等者。此人即能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嘗滅也。又親見娑婆即是淨土未嘗穢也。若能作如是觀。即是深心信解之相也。[A79]已上皆是校量現在聞佛說而生信解之功德也。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A80]已為深心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A81]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葢。及眾寶鈴。香華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A82]已。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旃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牀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房。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虗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A83]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下又校量五種法師功德。與前法師品同。前說末世有人作五種法師者。當敬視如佛。當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此中校量五種法師功德。故曰不須造塔造僧坊供養眾僧。則為[A84]已造塔。[A85]已造僧房。[A86]已供養眾僧。功德無異也。問。前品[A87]已說。云何此中復說。答。前品為會中菩薩說。此中為地涌菩薩說也。言佛滅度後。在法師邊聞經不毀。但起一念隨喜心。即與佛在世時。深信解相者。功德無異。何況滅度之後。既能受持而兼讀誦者。如是之人。則為以法供養於佛。如來亦常在彼頂𩕳。不必更起塔寺僧坊。及四事供養眾僧也。以受持處即是塔寺。讀誦處即是建立僧坊供養眾僧故。此是第一重校量也。第二校量。若有受持而兼書寫者。則為造立僧坊。供養眾僧。是故下。結五種法師功德。況復下。第三重校量。是持經而兼行六度。其功德無量與虗空等。又勝於兼讀誦書寫者。若人下。第四重校量。五事皆作。六度俱修者。此人[A88]已趣道場。得近菩提。又勝於受持而兼行六度者。志念堅固者。言千呼萬誘其志不能奪也。攝諸善法者。眾善奉行也。善答問難者。巧於問答也。阿逸多下。正結五事俱作。六度俱修之人。若坐處立處行處。皆當起塔供養。如佛之塔無異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岳)。然香油蘇燈。周帀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為[A89]已如上。具足諸供養。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以牛頭旃檀。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上饌妙衣服。牀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哭)。種種皆嚴好。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虗空無邊。其福亦如是。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恭敬於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樹。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偈中若我下。頌受持而兼讀誦功德也。結能下。頌受持而兼書寫功德也。若有下。頌五事俱作六度皆修功德也。須曼。此云善適意。薝蔔。此云黃華。小而香者。阿提目多。此云善思惟。若見下。頌最後法師當禮敬如佛也。
妙法蓮華經大窾卷五
校注
[0779002] 法或作慈 [0788001] 已疑也【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1 冊 No. 614 法華經大窾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5-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頌云。
由前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發願持經。不惜身命。忍諸難事。然加刀杖罵詈而能忍。未必安。見恐怖畏懼而能忍。未必樂。今使有刀杖罵詈而不能加。有恐怖畏懼而不能入。是則終日在刀山劍樹上行。氷凌火聚中住。皆是安樂道場。然非深達無生法忍者不能也。故又以無生法忍進之。永嘉云。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2]法忍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