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14-A 法華大窾自敘
予初習法華時。即知此經是如來自陳出世本懷。然不知妙法蓮華命題之意。每於禪誦之暇。拈此四字時時提撕。終無所解。及尋諸疏解。皆以法喻為名。終不釋然。後讀佛華經。至華藏莊嚴世界品云。香水海中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有十佛剎微塵數世界種。住在其中。又至如來出現品云。有大蓮華。名如來出現處。躍然有省。廼知一切世界種。皆在自心蓮華中住。一切如來。亦在自心蓮華中住。所謂妙法蓮華者。意在茲乎。於是將此二經置案頭展轉披閱。然佛華文廣而義周。易尋頭緒。故開卷時即有入處。法華文顯而義幽。血脉難會。每一展卷。未嘗不反覆沉思。胸中著一疑團也。涵泳日久。而後灼見二經一貫之旨。故以二經大義合解。命名大窾。庶讀法華者。藉佛華而知法華之要。讀佛華者。藉法華而知佛華之詳。如是不獨常轉法華。即佛華亦常轉矣。或曰。說法華時。三變穢邦令成淨土。移置天人唯留聖眾。是有淨穢二相在也。又龍女於剎那頃。即轉女身。具菩薩行。南方成佛。亦有男女二相在也。說佛華時。即此娑婆便是華藏。不待變也。萬法一如。更無二相。不待轉也。二經旨趣迥別。何得始終一貫。答佛華所談。純被上機。故頭頭法法。直顯法身圓滿無礙之體。本來具足。不假脩成。故不勞轉變。法華所說。曲引權機入法界門。故有轉變之說。然轉與不轉。變與不變。盡屬化機。大事因緣。本無是事。切不得以情見作兩橛會。要知妙法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原非有定。不可以轉不轉作死語定之。經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若以思量分別心解之。不獨一椉極唱入理深談是死語。即拈華微笑瞬目揚眉等事盡成死語。安得名曰妙法乎。若以佛心解佛經。以法眼照諸法。不但轉與不轉變與不變是一貫。即拍門打地嬉笑怒罵等事無非一貫。故知一切在人不在法也。昔有三藏。問大珠禪師云。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藏曰錯也。師却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若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淨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即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爾真如即有變易也。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者。亦是外道。藏曰。禪師適來說真如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的當。曰若了了見性人。如摩尼珠現色。說變易亦得。說不變易亦得。若不見性人。說變易便作變易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會。故知南宗實不可測。三藏作禮而去。會得此意。具得此眼。方解看經。切不得扭定死語自生荊棘。須要推究世尊出世。畢竟為著何等一件大事。此件大事。何故喚作妙法蓮華。向四威儀中默默體會。忽然心華洞開。然後知古人所云。從自[A1]己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者。便是此件大事。此件大事。即是妙法蓮華。非他物也。爾時方信佛華法華原非二物。方信予言之有徵也。
鐵山通潤撰
No. 614-B 蓮華大窾敘
妙法蓮華有窾耶。有窾則不妙也。妙法蓮華無窾耶。無窾則亦不妙也。故天人師亦稱導師。導者何。導窾也。窾在導者。而不在妙法蓮華也。大窾者。南方尊宿一雨所導也。不稱導窾。稱大窾者。明導無可導。窾在妙法蓮華而不在導者也。導者見法妙。讀者見導妙。因見法妙。也則妙讀妙法蓮華大窾者也。妙讀者。余宗僧實法師湛脩也。湛脩軍持。歷落數十年。乃得於蓮華[1]須上建由旬寶幢。信手拈示皆中理。解則一雨師所導也。重刻大窾者。導導師所導也。雨在法窾中。脩在雨窾中。後讀者在脩窾中。筋肢相屬。可同窾而語也。乃知捉刀人真英雄也。不捉刀不可讀大窾也。妙在讀者而不在導者也。亦不在妙法蓮華也。妙讀者。視蓮華如視白牛。視白牛如風之步。無全步。也則妙讀妙法蓮華大窾者也。聞有讀蓮華經三十年來世。口中常作蓮華香者。又未知其所讀何窾也。善乎李禿翁曰。妙法蓮華經。品品皆說妙法蓮華。至求其所謂妙法蓮華者則渺不可得。嗚乎此其所以謂妙法蓮華也歟。嗚乎此其所以謂妙法蓮華大窾也歟。
崇禎庚午莫春幾望日霧山嬾禪劉谷貞題
No. 614-C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丘慈)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首四句。明此經流傳來歷。大夏者。指中印土。西域有五印土。如來生於中印。故以中印為大夏。四方為四印土。印土之外。皆為別名。亦如此方。以中原為華夏。四方為蠻夷戎狄之意。蘊者。藏也。結者。固而不出也。言此經出中印土。[A7]已有千年。然國中寶惜。不肯妄傳他國。故藏於中印千年。然後傳於震旦。即此方也。震為東方日所出之處。故以東國為震旦國也。此經雖傳震旦三百餘年。然未經翻譯。不得流通。故下復序翻譯源流。言西晉者。司馬氏所都在洛陽。永康。惠帝年號。長安者。古咸陽地。秦漢建都之處也。青門者。長安東門也。東方屬青。故以東門為青門。燉煌。郡名。竺法護者。月氏國人。自本國至此國駐鍚。燉煌時人尊之。不敢名。謂之燉煌菩薩。後入長安青門。初翻此經。名正法華經有十卷。五胡亂華。元帝自西晉渡江建都建康。對西晉言。故曰東晉。隆安。安帝年號。後秦對前秦言。初符堅自稱大秦王。晉敗符堅。而符堅之將姚萇。自稱後秦王。姚萇卒。子姚興立。改年弘始。乃迎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於草堂寺。重譯此經。名妙法蓮華。龜茲。國名。鳩摩羅什。此翻童壽。童年而有耆德故。隋氏仁壽者。即隋高祖文皇帝也。仁壽。文帝年號。普曜寺沙門上行。請闍那崛多。及達摩笈多二師。於大興善寺。重譯此經。名添品妙法蓮華經。有八卷。闍那崛多此云志德。達摩笈多。此云法密也。
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沓。猶疊也。謂三經重見而迭出也。此經因三譯不同。而文旨詳略。亦各有異。如如是性如是相等。二本皆有。晉本獨無。如藥草品。二本各多半品。秦本獨無。如提婆達多品。二本皆有。秦本獨無。如普門品偈。隋本獨有。而二本皆無。故雖三經並傳於世。而世之所宗奉尊尚者。獨秦本為尤焉。問。若爾則秦理為得。二譯為失。且二譯之支品別偈。或多或少者何故。答。二本中雖有支品別偈。然各自有流派。由彼所見梵本。有詳有略。故譯人因之而有增減耳。然文雖有增減。其所說開佛知見一大事因緣。皆悉具足。如序曆然。毫末不爽。正不必較其誰得誰失。故我所以不述也。以序曆喻者。如曆曰正月大。二月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大月多一日。小月少一日。殊不知多者一月。少者亦一月也。或序曆是指添品法華經序說。此序詳明三譯支品別偈來歷。故曰序歷。其言曰。昔燉煌沙門竺法護。於晉武之世。譯正法華。後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考詳二譯。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似龜茲之文。余檢經藏。備見二本。多則與正法符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護葉尚有所遺。什文寧無其漏。而護所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藥草喻品之半。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又移囑累在藥王之前。二本陀羅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竊見提婆達多。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關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範。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勘本猶闕藥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後。囑累還結其終。等序主意。謂支品別偈來歷。具在此序。故我不復述也。曆歷二字。古麻字也。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僊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
問云。上說如來降靈本致。不知為何事出現。故云。夫以釋尊現相人中。示居靈鷲。豈無故哉。直為一切眾生。醉生夢死。佛眼不開。自非大覺聖人。無由開廣大之教化。令其成然𥧌者豁然醒也。如來出現其在茲乎。然如來教化。廣大平等無私。適當化之所及。必彼此皆有昔緣。令彼所化者易入。而能化者易導。若使往昔無大乘緣。驟而與之說大乘法。彼將執而不化。必稱怨大喚疾走而去。豈能親近佛乘哉。所以世尊。始從鹿苑。告厥成功。終至金河。重宣顧命。中間機分大小。教有淺深者。豈非教之所被。亦必乘時而設乎。所以如此者。由其根器狹劣。未足預乎法華高會。考其實而授之記。故以方便法門誘引之耳。然則四十年前。斷斷乎不可以大乘平等告之。必俟其出涯涘而後可以語大理也。金河即泥連河。水色如金。故曰金河。告成者。謂世尊初成道時。告厥成功也。顧命者。謂世尊將涅槃時。顧視諸弟子。命彼有疑請決也。問。若爾則四十年中。調根[A8]已熟。今在法華會上。純是大根。何故復有退席之眾。答。由是而知法華高會。無枝葉眾。純是真實。即有退席五千。亦是為人做牓樣。䇿進增上慢人。非真有退席志也。由是而知五百弟子同日授記者。亦是顯彼尋常內秘外現。非真聲聞。也若是則得記者。與退席者。悉是一流。實無差別。是知法華會上。信乎可以說平等一乘法矣。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所以二字。承上生下之辭。言如來雖知根器[A9]已熟。然法不孤起。必有所因。所以放白毫光。照見東方萬八千土。而又散華動地者。正欲警覺諸人。開發請之端。以為說經之張本。故彌勒騰疑。文殊領答也。既放光[A10]已。於時世尊。從三昧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謂出定揚德也。然如來出定揚德者。知彼大眾根器[A11]已熟。故將佛慧暢明大略。實欲激發二乘。進脩佛慧。非自讚以毀人也。故方便品中。發明出世因緣。鶖子得記。次復說朽宅一喻者。以四大弟子疑而不信故也。其中引三車一車之喻。以況三乘一乘之法。故經云。譬如長者有一大宅。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歘然火起。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戀著。無求出意。長者為設方便。我有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之。於是諸子爭出火宅。然後長者。等賜大白牛車等。說此一喻。正為會中尚有不解以一乘道隨宜說三者。欲其通達昔日說小。原為入大。若曰。書同文車同軌之意。言書雖不同而文同。車雖不同而軌同。故曰。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為本也。譬喻既明。四大弟子。又得授記。而復說化城喻者。引昔日之因緣。證今日之授記有自也。經云。大通智勝佛。有十六沙彌。曾與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生。說法華經。爾時所化恒河沙等眾生者。即汝等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如是。則知今日法華會上。得授記者。皆有昔日一線因緣在也。化城之喻。既明五百弟子皆得授記。故深領宿昔因緣。說繫珠喻。以自責自喜故。經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A12]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少。此喻正領十六沙彌說法華時。[A13]已將此珠繫著衣裏而我不知。今日世尊指示於我。令我得珠。乃知此珠。原是自[A14]己衣裏本有之物。世尊不過作箇示珠人耳。故曰。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自上放光揚德。朽宅化城。是敘世尊說法。開佛知見之意。繫珠一喻。是敘弟子領悟之意。鑿井一喻。正喻世尊說法多方。而此經典最為第一。經云。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A15]已。轉見溼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此喻正顯求佛道者。必藉此經也。若未聞此經而求佛道。正知索水於高原之上。雖是用功。尚見乾土時也。若得聞此經而思惟脩習。決定自知成佛不遠。正如索水而見濕土爛泥時也。此喻是如來為滅度後。令弟子作六種法師。受持此經。故極贊美之也。
辭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沉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羣藉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
言此經雖文辭義理。摹寫宛然。而譬喻鋪陳。旨趣實遠。自非如來弘慈曠濟。拔滯溺於生死海中者。孰肯左提右挈。援其手而出之也。自非如來至極悲心。拯昏迷於火宅之內者。孰肯近牽遠引。投其好而誘之哉。正見婆心太切。故有落草之談。此結歸非大聖無由開化也。遺塵猶言流風餘韻也。勣功也。言六百年中。天竺羣經。傳於此土者。總有四千餘軸。四千餘軸之內。舉天下唯受持此經者。是機教相投。也然而今日機教相投。大非容易。皆是釋迦往昔。在大通智勝佛時。為十六沙彌。說法華經之流風餘韻也。無論機教相投。受持不失者。是有宿因。即聞此經。而有一念竦然深敬者。亦是釋迦在威音佛時。作常不輕菩薩。而以佛性遍記四眾之餘功也。不然。則一聞此經。即以杖木瓦石打擲之矣。安能令其深敬哉。此結歸非昔緣無以導心也。
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趨樂土之玄猷。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言我即於經首。錯錝其說而成此序。亦欲藉此微因。庶幾現世六根清淨。仰見慈尊。他生四德圓成。得趨樂土。然此經之妙。豈可以筆舌罄之哉。貽之後人。作敲門瓦子耳。言慈尊樂土者。是佛皆號慈尊。是佛土悉名樂土。不必專指慈氏為慈尊。西方為樂土也。四德者。一者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是也。玄猷。猶言妙道也。
No. 614-D 妙法蓮華經大窾卷首
此經是如來原始要終。最尊最勝之極談也。然謂之妙法蓮華經者有故。昔世尊菩提場中。於一切法成最正覺。便欲將自[A16]己證入處。拈出示人。於是不起樹王。現法界身。徧坐一切道場。稱法界性。說華嚴經。以闡普徧圓融無礙大解脫法門。故初會菩提場中。放眉間光。加被普賢菩薩入如來藏身三昧。而說華藏莊嚴世界海。以顯如來依報正報二種果法。至玄至極。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故大經云。爾時普賢菩薩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於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普入一切眾生平等法性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虗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所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一剎中有微塵數諸佛。一一佛前有微塵數普賢菩薩。亦皆入此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普賢一入如來藏身三昧。便顯如來依正。重重無盡)。爾時普賢告諸大眾。此華藏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脩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脩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此言如來因中有大行大願。故感如是大果報)。諸佛子。此華藏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最下風輪名平等住。其最上者名殊勝威王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蕋香幢。華藏莊嚴世界住在其中(一經大旨。不出如來藏身華藏世界八字。如來藏身。即是如來正報。華藏世界。即是如來依報也。八十一卷大經中間。不過摸寫如來藏身在華藏世界海。作種種佛事耳)。此華藏莊嚴世界海。大輪圍山。住日珠光蓮華之上。栴檀摩尼以為其身。威德寶王以為其峰。妙香摩尼以為其輪。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眾妙莊嚴(自此以下。皆是寫出華藏世界圖樣。言華藏世界之邊岸。有大輪圍山。四面包褁住日珠王蓮華之上。即種種光明蕋香幢也)。此世界海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切妙寶莊嚴其底妙香摩尼莊嚴其岸。毗盧遮那摩尼寶而為其網(此言輪圍山內大地上復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小香水海。在大地之中也)。一一香水海。各有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一一河皆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此言一小香水海。復有微塵數香水河。旋繞一海。如此眾海皆然。故云各)。善男子。此諸香河兩間之地。有何等世界住。我今當說。諸佛子。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此言每一小香水海。有一世界種。安住十不可說小香水海。有十不可說世界種。安住一世界種中。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在一世界種中安住)。諸佛子。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在華藏莊嚴世界海中。如天帝網分布而住(此總結也。如此世界。皆是毗盧如來往昔因中。行菩薩行時。大願之所嚴淨)。諸佛子。此最中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出大蓮華。名一切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名普照熾然寶光明。以一切莊嚴具為體。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其最下方有世界名最勝光徧照佛號淨眼離垢燈。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名種種香蓮華妙莊嚴。佛號師子光勝照。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寶莊嚴普照光。佛號淨光智勝幢。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至第十三重有世界名娑婆。其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上文云。華藏世界。皆是毗盧遮那如來之所嚴淨。此云即是毗盧遮那。可見釋迦牟尼。即是。毗盧隱勝顯劣所分之身也)。乃至最上第二十重。有世界名寶𦦨。佛號福德相光明。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此徧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有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各各所依住。各各形狀。各各體性。各各方面。各各趣入。各各莊嚴。各各分齊。各各行列。各各無差別。各各力加持。周匝旋繞。所謂十佛剎微塵數迴轉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江河形世界。旋流形世界。壇墠形世界。樹林形世界。樓觀形世界。尸羅幢形世界。普方形世界。胎藏形世界。佉勒迦形世界。眾生形世界。佛相形世界。圓光形世界。雲形世界。網形世界。門闥形世界。如是等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此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圍繞。此諸世界。一一復有如上所說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如是所說。皆在此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及圍繞此海香水河中(此特舉華藏世界。香水海中。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中之一世界種而言。自下而上。有二十重。總在最中央。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即此華中一世界種。佛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如此。[A17]已是極玄。又況此無邊香水海。東南西北所圍繞者。尚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一一世界種中。各各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故。又云此無邊妙華香水海東。次有世界海。名離垢燄藏。此離垢燄藏南。復有香水海。名無盡光明輪等。每一世界種。從下至上。亦有二十重。如是重重無盡世界。總在蓮華藏香水海中。如此世界。皆是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時。所知所見之世界也。所謂開佛知見者如此)。故知藏識清淨。即名如來藏。世界種清淨。即名蓮華藏。如來名藏。世界亦名藏者。總是轉藏識得名耳。是以佛知見不開。藏識不轉。總有如來藏身華藏世界。却被一微塵覆蔽。不見其大。佛知見一開。藏識一轉始知有此大身。有此大世界。且知此大身。本來周徧如此大世界也。故古德云。若端的一回汗出。便向一莖草上。現瓊樓玉殿。若未端的一回汗出。縱有瓊樓玉殿。却被一莖草葢。正此意也。然如來與諸大菩薩。七處九會。鼓揚此道。而舍利弗大目犍連等。諸大聲聞。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淨剎。亦復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神變。菩薩遊戲。菩薩宮殿。菩薩莊嚴師子座。菩薩住處。菩薩所入三昧。菩薩授記乃至菩薩諸行圓滿。如是等一切聲聞諸大弟子皆悉不見。何以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脩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讚說十方世界一切佛剎清淨功德故。本不稱嘆諸佛世尊種種神變故。本不於生死流轉中發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本不攝受諸眾生故。本不勸他脩習菩薩波羅蜜故。本在生死流中不勸眾生求於最勝大智眼故。本不發一切菩薩諸大願故。乃至本不得菩薩廣大歡喜故。如來皆是普賢菩薩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緣。諸大聲聞。不能見。不能知。乃至不能思惟。不能分別。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諸大神變。(所謂雙丸塞耳。片葉遮睛。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華藏法)由是觀之世尊本意。要一切眾生成正覺。開佛知見。出現於世。非為自[A18]己一人獨作佛以自尊也。所以菩提樹下。纔成正覺。開佛知見。急忙便將佛知佛見。廣示一切菩薩聲聞。及諸大眾。而諸菩薩目擊道存。不言而喻。其奈聲聞不知不見何。是謂覿面面過。於是世尊隱法界藏身。化為丈六。隱華藏世界。現居娑婆。脫珍著獘。設種種方便。親近其子。令子得見。循循善誘。令其心相體信。根熟志純。至法華會上。然後重番舊案。乃以實言告之。言我本意。原要汝等證如來藏身。原不要汝等證此變易身。原要汝等入如來華藏世界海。原不要汝等入一解脫門。原要汝等開佛知見。獲大寶藏。不要汝等得涅槃一日之價以汝等原有如來寶藏分。原有如來藏身分。原有華藏莊嚴世界海分。原與毗盧如來一般富貴。不曾欠少一絲毫。原先在華藏各各[A19]已成佛道。但汝自暴自棄。不把做一件大事。不放在懷裏。東飄西蕩。甘為下劣。枉受貧窮。故我今日不惜唇皮。一一為汝指出自家寶藏。與汝受用。更與汝等安名立號。汝等即是當來華藏界中某佛某佛也。此等華藏大世界。皆是汝等真實受用處。自今[A20]已後。切須記取。切須保任。切莫忘失。此便是如來以妙法蓮華經授與人也。然雖授與。若不受持讀誦。復恐遺忘。故教其發願持經。作大法師。則法王大寶。永無遺失。此便是如來始終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之本懷也。故出現品云。譬如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生。徧滿三千大千世界。生大蓮華。名如來出現。徧覆水上。光照十方一切世界。摩醯首羅淨居天等。見是華[A21]已。即決定知於此劫中。有爾所佛出興於世。又云如來不以一事。不以一緣出現於世。為無量事無量緣。出現於世。此經云。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無量事。無量緣。即一大事因緣也。一大事因緣。即妙法也。是知心華不開。如來不現。有法不妙。世界即成娑婆。必也心華一開。如來現而心法妙。世界總成華藏矣。所以大經名佛華。而此經名法華。佛華。法華。先後不同。其究也總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耳。問云。華嚴是最初之教。法華是末後之談。二經各自有宗。何必勾牽合說。答云。經有明文。非臆說也。大經云。爾時世尊菩提場中。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果也)。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性也)。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於諸國土平等隨入(體也)。身恒徧坐一切道場(報也)。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A22]已清淨(因也)。而恒示生諸佛國土(緣也)。無邊色相。圓滿光明。徧照法界。等無差別(相也)。演一切法。如布大雲。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作也)。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力也)。徧十方界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本末)。此是釋尊初成正覺。開佛知見時所得妙法也。如來四十年中。秘而不說者此也。直至法華會上。欲將此事向人吐露。故先放光現瑞。一眾驚疑。不知所措。彌勒為眾旁通云。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此是彌勒暗猜世尊。欲將菩提樹下所得妙法。久默而不說者。向人吐露也。是彌勒又猜世尊。欲將此事轉授與人也。及乎世尊出定之後。却將自[A23]己初坐道場。開佛知見時所證所得者。在大眾前賣弄一上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偈中又云。道場得成果。我[A24]已悉知見。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此是世尊分明顯說。初坐道場所說。究竟平等妙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但如來體相因緣果報等事。一一皆在後文發明。故但云如是體相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平等而[A25]已。言如是者。猶言如此也。意指如來如此徧華藏海之體相因緣果報也。下文又將四十年中所說諸法。復賣弄云。諸佛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一切聲聞辟支佛亦不能知。唯有佛知。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故我四十年來。實未曾說二乘法。皆是指示眾生佛知佛見。欲令眾生同證如來。如是體相因緣果報究竟平等妙法而[A26]已。汝自不知不解。錯會佛心。取證小果。我今亦將此事為汝道破。故說方便一周。而身子悟。則曰。吾今乃知真是佛子。而如來即與授記。次說譬喻一周。而四大弟子悟。則曰。我等今日真是聲聞。真阿羅漢。而如來即與授記。又說因緣一周。而五百弟子。學無學人齊悟。故曰。我今乃知真是菩薩。而如來悉與授記。至法師品。總將如來在世及滅度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一句一偈。乃至一念隨喜此經。及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此經者。皆得授記。如上完結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二句。然二乘雖得授記。若不行法師事。受持此經。畢竟不能紹法王位。故在法師品中。極讚法師持經功德。令彼心生好樂。發願受持。然恐不知此卷大經。何等式樣。云何受持。於是釋迦牟尼却將初坐道場。開佛知見時。所得妙法。在大眾前。覿面親呈。令彼親見一回。故待多寶現塔現身。而如來三變淨土。雲集十方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分身諸佛。各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釋迦如來。與多寶佛在寶塔中坐師子座者。此是諸佛如來。各將自[A27]己徧華藏世界。如是體。如是相。如是性。如是果報。一卷大經。滿盤托出以示大眾也。及談大因。則曰。我於無量無數劫。為國王時即求此經。為常不輕時即持此經者。是說自[A28]己往昔因中。脩菩薩行。嚴淨華藏莊嚴世界海者。皆為此經也。及談壽量。則曰。我成佛[A29]已來。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者。無非亦為此經也。由如來苦口勸持。又引自[A30]己作證。於是會中二萬菩薩。及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併得記。諸大弟子乃至從地涌出六萬恒河沙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者。一時皆悉發願持經。至此則法王法師之位[A31]已定。諸佛出世本懷。[A32]已得了當。心生懽喜。在大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無量無數色光。皆悉徧滿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一時謦欬。俱供彈指。是二音聲。徧至十方諸佛世界。令諸大眾。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及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A33]已。皆大歡喜。至此完結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二句。於是如來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脩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脩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時諸菩薩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願世尊。願不有慮。爾時無量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由是而知諸佛出世。不過欲令一切眾生盡知盡見。盡得受持讀誦。如此徧華藏莊嚴世界海之大體。大相。大性。大作用。大因緣。大果報。究竟平等一卷大經而[A34]已。更無他事。然則雖會靈山。宛然華藏。雖說法華。實與大眾重說一徧華嚴也。故知二經所說。始終不出種種光明蕋香幢大蓮華中事。所以大經名佛華。而此經名法華者。良有意也。
序品第一
頌云。
序者。由也。始也。陳教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故。又序者。緒也。如繭得緒而盡一繭之絲。經得序而盡一經之旨。故此品雖為一經之發起。實括全經之始終。故直名序品。於中說無量義經。入無量義定。天雨四華。地搖六震。放一毫光。現十界相。於是彌勒騰疑。文殊領答。原始要終。則諸佛出世本懷。盡情吐露。無復餘蘊矣。自餘三周說法。曰方便。曰譬喻。曰因緣。乃至現寶塔。集分身。涌菩薩。說壽量。無非皆是發明光中所現之事而[A35]已。無他道也。品者類也。分義類以彰品名。冠全經而稱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
如是者。指法之辭。如是之法。我從佛聞。證法有所授。非自說也。一時下。出說法之時處。及聽眾也。梵語羅閱祇伽羅。此云王舍城。國名摩伽陀。此云不害。無刑殺故。亦云摩竭提。此云天羅。即王名也。以王名國。此王即斑足王之父。從久遠劫。此王主千國。王巡山值牸師子。眾人迸散。仍共王交。後月滿來殿上生子。王知是[A36]己子。訛言我既無兒。此是天賜。養為太子。足上斑駁。時人號為斑足。後紹王位。極喜啖肉。常勅厨人。無令肉少。偶一時闕。乃取城西新死小兒為膳。王言太美。勅云。日當辦此肉。厨人日捕一人為饍。舉國愁恐。千小王興兵廢王。置耆闍山中。諸羅剎輔之為國王。因與山神誓。誓取千王祭山。捕得九百[1]九。唯少普明王。後時伺執得之。王大啼哭。自恨生來實語。而今乖信。斑足放之普明還國。作大施。立太子。仍來就死。形悅心安。斑足問之。答云。得聞聖法。因令說之。廣讚慈心。毀呰殺害。仍說無常偈。斑足聞之。即證初地。千王各取一滴血。三條髮。賽山神願。斑足與千王共立舍城。都五山中。仍為大國。千小王各以國付子。更迭知大國事。故曰王舍。又云斑足得道。放赦千王。千王被赦於其地。故名王赦。而經家借名為屋舍字耳。耆闍崛山。此云靈鷲。峯如鷲形故。此山有五精舍一名天主穴。二名七葉穴。三名蛇神穴。四名少獨力山。五曰耆闍崛也。大比丘眾者。器量尊勝。超諸外道。為天主所敬。故曰大也。比丘者。秦言淨命。乞食。破煩惱。能持戒怖魔。天竺一名。含此四義。故存本稱。言眾者。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一人不名和合。三人[A37]已上乃名和合。阿羅漢者。亦含三義。我生[A38]已盡。不受後有。故名不生。九十八使。煩惱[A39]已盡。故名殺賊。具智斷德。堪為人天福田。故名應供。含此三義。亦存本稱。
此嘆德也。諸漏者。三漏也。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欲界諸愛名欲漏。上二界愛名有漏。三界無明名無明漏。煩惱者。見思二惑也。諸有結者。即欲結有結無明結也。以果言謂之漏。漏落生死故。以因言謂之結。結生相續故。今言斷煩惱。盡漏結者。因亡果喪也。逮得[A42]己利者。自出三界。不願度生。因乖萬善也。心得自在者。躭寂滅樂。不求佛道。果缺圓常也。宗門所謂鶴立枯松。點水滴凍。百尺竿頭坐的人也。
其名曰阿若(惹)憍(驕)陳如。摩訶迦葉(涉)。優樓頻螺迦葉。迦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加旃延。阿㝹樓䭾。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𬑟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此列名也。憍陳如姓也。此翻火器。其先事火。由此命族。阿若者。此翻最初解。閻浮得道。最在先故。佛昔於饑世。化為赤目大魚。閉氣不喘。示為死相。木工五人。先以斧斫其肉。佛時誓言。於當來世。先度此等。先願與其無生。故名阿若。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拘鄰如比丘第一。
○摩訶迦葉。此云大龜氏。其先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亦名飲光。以身光映物故。付法藏云。毗婆尸佛滅度後以金師。因塔像金色缺壞。時有貧女乞得金珠。倩彼嚴飾。金師歡喜。粧瑩事畢。立誓為無姻夫婦。九十一劫。人間天上。身恒金色。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行頭陀行。大迦葉第一。
○優樓頻螺。此翻木瓜林。依林住故。那提此翻河。伽耶此翻城。三兄弟皆事火。毗婆尸佛時。共堅剎柱。緣是為兄弟。兄為瓶沙王師。有五百弟子。兩弟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種變度之。所謂毒龍不中。龍火不燒。恒水不溺。三方取果。此取粳糧。忉利取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來。火滅還然。斧舉不下。廣出瑞應。雖覩眾變。邪執未改。復云。瞿曇雖神。不如我道真。佛即語云。汝非羅漢。亦不得道。霍然開悟。師徒皆伏。二弟亦隨歸佛。成一千比丘。增一阿含云。優樓毗比丘。能將護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比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伽耶比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最為第一。
○舍利弗。此翻身子。母好形身。身之所生故。經云。過去甥舅。俱為織師。知王寶藏。因穿土盜之。大獲珍寶。寶監白王。王曰勿揚。彼盜尋來。伺而執之。甥復令舅。倒入。被執甥恐人識。即級舅頭。王令以尸置四衢道。引取其親。後因賈客羣集猥閙。甥以薪覆之。王猶伺取。又因兒童舞戲。投火燒之。又復置酒與伺者飲。伺者大醉。復以酒瓶盛骨而去。王憂狡猾。出女誘之。嚴防水邊。誡其女曰。來者執喚。彼浮先株於水。防者謂人。視之乃株。連日不備。因是得來通女。女執其衣。即授死人手而去。女大喚視之。乃死人手耳。因是有身。生男端正。王令乳母抱出。有嗚者執之。一日至煑餅爐下。餅師與餅而嗚。王更令抱出。因酤醇酒醉乳母。抱兒而去。出過他國。他國賢其謀。欲以大臣女妻之不允。因字之為兒。聘本國王女許之。王疑其前盜。復以五百騎。鞍馬衣服一種相似。往迎婦。時本國王知是前盜。歎其姦詐。以女歸之。爾時甥者舍利弗是。爾時舅者調達是也。難陀䟦難陀二龍。護王舍城。雨澤以時。國無饑年。王及人民。歲設大會。置三高座。坐王太子論師。時身子年八歲。身到會所。問人三座。人具答之。即越眾登論牀。羣儒皆耻。不肯論議。僉曰。勝此小兒。無足顯譽。脫其不如。屈辱甚大。皆遣侍者。傳語問之。答過問表。盡隳諸幢。無敢當者。及年十六。究盡[1]閱浮典籍。無事不閑。十六大國。議論無雙。五天竺國最為第一。後於路中。逢見馬勝。威儀庠序。因問師法。答。諸法從緣生。亦復從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一聞此偈。即得須陀洹果。來至佛所。七日遍達佛法淵海。十五日得阿羅漢果。為羅云和尚。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無疑。舍利弗第一。
○大目犍連。此翻萊茯根。又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往昔曾助辟支佛剃頭。浣染縫袈裟。發願求得神通。昔外道師徒五百。用呪移山。經一月日。簸峨[A43]已動。目連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損害。即於山頂虗空中。結跏趺坐。山還不動。外道相謂。我法山動。計日必移。云何不動。必是沙門使爾。自知力弱。歸心佛道。難陀䟦難陀二龍。居須彌邊海。佛常飛空上忉利天宮。二龍瞋恨。云何禿人。從我上過。後時佛欲上忉利天。二龍吐黑雲闇霧。隱翳三光。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聽。目連云。我能降是龍。龍以身繞須彌七匝。尾挑海水。頭枕山頂。目連倍現其身。繞山十四匝。尾出海外。頭枕梵宮。是龍瞋盛。雨金剛砂。目連變砂為寶華。輕軟可愛。猶瞋不[A44]已。目連化為細身。入龍身內。從眼入耳出。耳入鼻出。鑽齧(孽)其身。使受痛苦。其龍乃伏。目連攝巨細二身。示沙門像。將是二龍。來至佛所。增一阿含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第一。
○摩訶迦旃延。此翻文餝。長阿含云。有外道執斷見。謂無他世。答云。今之日月為此世。為他世。若無他世。則無明日。又云。我見人死不還。云何說其受苦。故知無他世。答。如罪人被駐。寧得歸否。又云。若生天上。何故不歸。故知無他世。答。如人墮廁得出。寧肯更入廁否。且天上一日。當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歸心設有歸者。汝身[A45]已化。寧得知之。又云。鑊煑罪人。密葢其上。伺之不見神出。故知無他世。答。汝晝眠時。傍人在邊。見汝神出否。又云。我剝死人皮。臠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無他世。答。譬如小兒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寧有得否。又云。我秤死人更重。若神去應輕。若無神去。應無他世。答。如火與鐵合則輕。銕失火則重。人生有神則輕。人死失神則重。又云我見人臨死。反轉求神不得。故知無他世。答。如人反轉求於貝聲。寧得聲否。又云。汝雖種種破我。我執甚久而不能捨。答。如人採穭。初見麻取麻。次捨麻取麻皮。次捨麻皮取縷。次捨縷取布。次捨布取絹。次捨絹取銀。次捨銀取金。捨劣取勝。云何不能。又云。非但我如是說。諸人亦如是說。云何謂我為非。答。如兩商人逢鬼。鬼為人形。語云。前路豐米足草。載之何為。一商便棄。至於前路。人牛皆饑。為鬼所噉。一商人云。若得新草米。故草米可棄。人牛皆不為鬼噉。諸人妄說。如鬼誑言。汝不納我言。如不棄故米草。今既得新。何不棄故。又云。我不能捨。勸我則瞋。答。汝如養猪人。路上逢糞。頭擎將還。在路逢雨。汁下汙頭。傍人令棄。反瞋勸者。如是番番析破。外道便伏。增一云。善分別義。敷演道法。迦旃延第一。
○阿㝹樓䭾。此翻無貧。昔於饑世。以稗飯供辟支佛。九十一劫。果報充足。故名無貧。賢愚經云。弗沙佛末法時饑饉。有辟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鉢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受稗否。答云。可耳。即以所噉奉之。食[A46]已。作十八變而去。後更採稗。有兔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得脫。待暗還家。委兔於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取脚更出。用之無盡。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便見死屍。而彼所覩。純是金寶。故號無貧。又云。昔為劫賊。入佛寺盜物。佛燈欲滅。那律以箭剔燈。見佛毛竪。即自念言。他尚捨物。我云何盜。便捨而去。以是因緣。得天眼洞視。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徹視者。阿那律第一。斛飯王之次子也。
○劫賓那。此翻房宿。父母禱房星而生。善占星宿。明識圖像。從解得名。增一云。我佛法中。善占星宿日月者。劫賓那第一。又初出家時。欲向佛所。夜值天雨。寄宿陶師房。以草為座。又一比丘亦隨後來寄宿。即推草與之。就地而坐。後比丘中夜相問。欲何所之。答云覓佛。後比丘即為說法。豁然得道。後比丘即佛也。由彼與佛同房共宿。得見法身。故名房宿。此從得道處得名。
○憍梵鉢提。此翻牛呞。亦云牛跡。昔五百世為牛王。牛常食後。恒事虗哨。餘報未盡。唼唼常嚼。故名牛呞。人但觀形。不知有德。若輕笑羅漢。則得大罪。由避人罪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德。不笑其形故。增一云。樂在天上。不樂在人間者。牛跡比丘第一。
○離婆多。亦云離越。此翻假和合。釋論云。空亭中宿。見二鬼爭尸。令其分判。設依理枉理。俱不免害。乃隨實而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補之。食意拭口而去。因有煩惱。不測誰身。遂疑此身。從何所來。若是我身。眼見拔去。若是他身。隨我行住。由此疑惑。逢人即問。汝見我身否。眾僧云。此人易度遂語云。此身本是他人遺體。非[A47]己有也。於是得道。增一云。坐禪入定。心不倒亂者。離越比丘第一。
○畢陵伽婆蹉。此翻餘習。五百世為婆羅門。雖得道果。餘習猶高。過恒河水對河神曰。咄小婢駐流。河神為之兩派。神往訴佛。佛令懺謝。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眾笑云。懺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增一云。樹下苦坐。不避風雨者。婆蹉第一。
○薄拘羅。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毗婆尸佛時。有一比丘患頭痛。尊者夙為貧人。因持一訶黎勒果施之。病愈。緣施菓故。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樂。未甞有病。最後生婆羅門家。其母早亡。父聘後妻。拘羅年幼。見母作餅。從而索之。後母憎恚。即[1]促拘羅擲置𨫼上。𨫼雖焦熱不能燒害。母後煑肉。拘[2]那復索。母益瞋恚。尋置釜中亦不能煑。母後向河。拘羅隨去。尋擲水中。大魚吞之。遭捕入市。遇父買歸。時剖魚腹。拘羅尚活。告父安詳。無至傷兒。父既見子。喜拘而出。長大出家。得羅漢果。年百六十歲。自樂寂靜。常處閒居。不樂眾中。乃至舍利塔亦樂閑靜。阿育王。禮諸羅漢塔。次至其塔而說偈言。雖自鍊無明。於世少利益。供二十貝子。貝子從塔飛出著王足。閑靜少欲。塔亦如是。增一云。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常樂閑居。不處眾中者。薄拘羅第一。
○摩訶俱絺羅。此翻大膝。舍利弗舅也。由來論常勝姊。姊孕論則不勝。知懷智人。寄辨尚爾。何況出[3]家。乃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經。時眾笑之。累世難通。一生豈冀。喟然歎曰。在家為姊所勝。出家為他所輕。誓讀不休。無暇剪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學訖還家。問甥所在。人曰為佛弟子。即生大慢。我甥八歲。聲震五天。彼沙門者。有何道術。誘我姊子。逕往佛所。索佛論義。世尊曰。汝意以何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至中路乃省。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不知我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墮處。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出家。證阿羅漢。增一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者。拘絺羅第一。
○難陀。亦云放牛難陀。此翻善懽喜。淨飯王偪十萬釋出家。即其一也。
○孫陀羅難陀。此翻艶喜。是佛親弟。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與世殊異。若在眾中。有不識者。謂言佛來。彌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聰明。國人號為智者。共身子議論結舌。乃生善心。欲於佛法中出家。見難陀形貌奇偉。歎云。短小比丘。智慧難概。況堂者乎。難陀即度出家。婦即孫陀羅。極端正。食息不相離。佛與阿難入城乞食。次至難陀門首而立。難陀迎禮世尊。時孫陀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與其出家。遂牽衣不令出。難陀曰。今可暫放。禮世尊[A48]已。我即却回。孫陀羅曰。共作要期。方隨意去。以粧濕額而告之曰。此點未乾。即宜却至。若遲違者。罰金錢五百。難陀曰。可爾。即至門首禮足。取如來鉢。盛滿美食。持至門首。世尊遂去。即與阿難。世尊現相。不令取鉢。難陀持鉢。默然隨去。世尊至寺。難陀持鉢以奉世尊。食[A49]已告曰。難陀汝食我殘否。答云我食。佛即授與難陀食[A50]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否。答云出家。即告阿難。汝與難陀剃除鬚髮。答曰如世尊教。即覔剃頭人。為其落髮。難陀乃握拳語剃者。我不久當作轉輪王。汝若剃我髮者。當截汝腕。彼即大怖。褁收刀具。即欲辭出。阿難白佛。佛便自去問言。難陀汝出家否。答言出家。是時世尊。自持瓶水。灌其頂上。淨人即剃。便作是念。我今敬奉世尊。旦為出家。暮即歸舍。既至日晚。尋路而歸。世尊於其行路。化作大坑。不能得去。愁苦通夜。詰朝。佛與五百比丘應請。難陀求住守寺。意欲迯去。佛令關房掃地。關南北開。掃此彼穢。復懼佛歸。即迯走。於路值佛。隱身樹下。佛令其樹舉枝高上。其身露現。佛見喚還。問云。何故欲去。答。昨與婦別。待還與食。憶婦食耳。佛將彼遊天堂。次遊地獄。然後歇下。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此翻滿。彌多羅翻慈。西域稱男為那。女為尼。此從父母兩緣得名。內外經書靡不該練。增一云。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慈子第一。欲還本國利生。佛言。彼國獘惡。汝云何化。答。我當修忍。人若毀。我當自幸不得拳毆。拳毆時。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時。自幸不得刀刃。刀刃時。自幸離五濁毒器。由彼忍滿。故曰滿慈也。
○須菩提。此翻空生。生時庫藏皆空。占者曰。解空之相吉。故名空生。所修行業。以空為本。常入空定。住無諍三昧。善說空法。有所宣說。皆分別空。佛從忉利天下。率土輻輳。爭前頂禮。尊者端坐石室。念諸法空。色非佛。乃至識非佛。眼非佛。乃至意非佛。豁然悟道。得見法身。故名空生。諸弟子中解空第一。
○阿難。此翻歡喜。又翻不染。中阿含云。四眾若聞阿難所說。若多若少。無不歡喜。欲發問先謦欬。大眾皆歡喜。四眾若觀其嘿。或行住坐臥。指撝處分。進止動轉皆歡喜。年二十五。佛前求侍。佛言。阿難勝過去侍。過去侍聞說乃解。今佛未發言。阿難[A51]已解。阿難侍佛二十五年。所聞八千犍陀。皆誦不遺。不重問一句。佛滅度後。坐師子床。迦葉大眾讚曰。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增一云。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者。阿難陀第一。
○羅𬑟羅。此翻覆障。昔塞鼠穴。由是因緣。故名覆障。昔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許。殷勤不[A52]已。王言汝若有子。聽汝出家。太子指腹妃。却後六年。汝當生男。太子出家後。耶輸有娠。在胎六年。方得產生。諸釋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殺。惡聲載道。耶輸即焚火坑。發大誓願。我若非為。子母俱滅。若真遺體。天當為證。因抱子投坑。坑變為池。蓮華捧體。王及國人乃始釋疑。後佛還國。耶輸令羅云奉佛歡喜丸。羅云幼稚。竟持上佛。耶輸由此息謗。祖王歡喜。雖失其父。而獲其子。為金輪王。吾亦何恨。想其長大冀神寶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許。耶輸將上高樓。目連飛空來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為弟子。作沙彌時喜妄語。凡國王大臣居士來欲見佛。俱答言不在。令無量人不得見佛。由妄語故。佛每訶責。佛出行還。使羅云洗足。佛以脚挑澡盆。三覆三仰。然後覆地。命令注水。羅云盆覆注水不得立。佛言。汝今妄語。猶如覆盆。於佛法水。亦不得立。今當實語。莫妄語也。諸弟子中。密行第一。眾所知識者。言此等皆是大眾首領。人人心知眼識者。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此敘有學眾也。真窮惑盡無所事事者。名無學。即阿羅漢是也。研真斷惑。而欲造於真窮惑盡者。名學無學也。摩訶波闍波提。此翻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翻尼眾主。即佛姨母也。耶輸陀羅。此翻華色。亦翻名聞。羅云母也。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此歎菩薩德也。菩薩者梵語之半。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亦名大心眾生。具大慈。得大智。修大因。證大果故。梵語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皆於菩提不退轉者。荷擔如來大事因緣。決定自知成佛不謬。非若小乘自謂[A53]已得涅槃。不復[1]道求也。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者。梵語陀羅尼。此翻總持。樂說辯才者。四無礙之二也。九地菩薩。斷一障二愚。得四無礙解。一障者。利它不欲行障。二愚者。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二辯才自在愚。於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於所詮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於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於能詮總持自在。於一名字中現一切名字故。於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為說故。菩薩斷此二愚。得法自在。非若小乘但得心自在也。轉不退轉法輪者。得是道以處[A54]己。運是道以利人。非若小乘不欣說法。自守幽閑也。供諸佛植眾德者。一切如來皆悉供養。一切德本無不培植。不似小乘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也。常為諸佛之所稱歎者。菩薩智德宏深。神通游戲。故諸佛咨嗟。不似小乘如來尋常斥之為焦芽敗種也。以慈修身善入佛慧者。菩薩視三界為家。等四生為子。借度生以入佛慧。故曰善入。非若小乘觀三界如牢獄。視四生如怨賊也。通達大智到於彼岸者。通者推而行之之謂。達者深造自得之謂。大智者即法空智也。菩薩以般若觀空。漚和利物。故能誕登道岸。不似小乘得人空智尚在中流也。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者。名者實之賓。菩薩實行既廣。故名稱亦普。不似小乘獨善其身。而名只在一國之內也。能度無量眾生者。願力無窮。度生無盡。非若小乘逮得[A55]己利。成就眾生。心不喜樂也。宗門謂之寒灰發𦦨。枯木生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者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䟦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梵語文殊。此翻妙德。思益云。雖說諸法而不起法想。亦不起非法想故曰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觀世音者。思益云。眾生見者必得菩提。稱名者得免眾苦。故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得大勢者。思益云。我投足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不休息者。思益云。若恒河沙劫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於恒河沙等佛所。行諸梵行。修集功德。然後授記心不休息。無有疲倦。故名不休息。寶掌者。普超經云。被上德鎧。乃至成佛。無能沮壞。令釋大乘。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慧心。為人宣講。於珍寶心無所貪惜。故名寶掌。藥王者。悲華云。願賢劫一千諸佛成道。我皆供養。諸佛入滅。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我作醫王。然後得佛。寶藏佛言。今當字汝為大淨藥王。在後作佛。名樓至如來。寶月者。思益云。若諸菩薩。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況身受。故名寶月。䟦陀婆羅此翻善守。思益云。若眾生聞名。畢定得三摩提。彌勒此翻慈氏。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悲華云。發願於刀火劫中。擁護眾生。導師者。思益云。若菩薩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等。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此敘八部眾也。如來說法。異類咸遵。故八部龍天不謀而至。不約而親。譬如北辰不動。而眾星皆拱也。先天人眾。梵語釋提桓因。此翻能主。撫育眾善。能作天主故。此天居須彌之頂。總御四洲。明月天子者。月天子也。月者缺也。有虧缺故。下面頗胝迦寶水精所成。能冷能照故。天以自在言。子以慈愛言。寶光天子者。日天子也。日者實也。常充實故。下面亦[1]俱胝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故。普香天子者。星天子也。四大天王者。東方名提頭賴吒。此云持國。謂護持國土。安益眾生故。居黃金山。領二部鬼。一乾闥婆。此云尋香。即帝釋樂神。二毗舍闍。此云噉精氣鬼。謂噉有情及五穀精氣故。護東弗[2]於逮。南方毗樓勒叉。此云增長。能令自他增長善根故。居瑠璃山。領二部鬼。一鳩槃荼。此云可畏。二薜茘多。此云魔魅鬼。護南閻浮提。西方毗樓博叉。此云廣目。居白銀山。領二部鬼。一龍。二富單那。此云熱病鬼。護西瞿耶尼。北方毗沙門。此云多聞。以福德名聞四方故。居水精山。領二部眾。一夜叉。此云犍疾鬼。飛空速疾故。二羅剎。此云可畏。護北鬱單越。由各領二部。不令鬼神惱亂世間故。名護世四王也。明月天子等。是帝釋內臣。如卿如相。四大天王。是帝釋外臣。如將帥。自在者。即他化自在天。欲界頂天也。大自在者。即摩醯首羅。居色[3]界於大千界[4]頂最自在故。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知大千雨滴故。娑婆。此云堪忍。以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亦是五趣雜居故。言梵者。此翻離欲。謂創離欲染得根本定故。尸棄者。此翻頂髻。謂頂有肉髻。如螺形故。亦名螺髻。亦名火頂。以火災至此頂故。又名樹提尸棄。彼國以火名樹提故。光明大梵即光音天。以此天無尋伺。無言語。用光明為語言故。言等者。等取三禪四禪也。不敘無色者。以無形色故。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䟦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難陀。翻歡喜。䟦。翻善。兄弟常擁護摩竭提國。雨澤以時。百姓皆喜故。娑迦羅。此翻海。於大海中此最勝故。和修吉。此翻多頭。德义迦。此翻多舌。以嗜語故。又云能害。謂瞋時噓氣。人畜皆死故。阿那婆達多。此翻無熱。從池得名。閻浮諸龍。皆有三患。一熱風熱砂。燒著皮肉骨髓。以為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失其寶餝衣服。龍身自現。以為苦惱。三諸龍娛樂時。金翅鳥王入宮。搏撮始生龍子食之。怖懼生惱。此池無此三患。名無熱惱。摩那斯。此云大身修羅。排海淹善見城。此龍縈身以遏海水。優鉢。此翻青蓮華。從池得名。以此池出此華故。龍王亦食百味。唯末後一口。變為蝦蟆。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緊那羅。此翻疑神。似人頂有一角。面極端正。見者生疑。畜生道攝。此天帝奏法樂神也。居七寶山。身有異相。即上奏樂。佛說法時。諸天絃歌。般遮鼓瑟而頌法門。
有四乾闥婆王。樂(岳)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乾闥婆。此云尋香。以香為食故。亦云香陰。其身出香故。此天帝奏俗樂之神也。樂者。幢倒伎也。樂音者。鼓節絃歌也。美者。幢倒中勝品者。美音者。樂音中勝品者。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駄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阿修羅。此云無酒。往四天下採華釀海。魚龍業力變為醎水。瞋妬誓斷。故名無酒。又名非天。多行諂媚。無天行故。今之修福。懷勝負諂媚心者。多生此類。故云稜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蹈海。把日擎雲。天上求餐。海中釀酒是也。婆稚者。此云被縛。五惡物繫頸不得脫故。又常為帝釋所縛故。佉羅騫駄。此翻廣肩。擁海水者。毗摩質多羅者。毗摩。此云絲。質多羅。此云種種。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故。又云淨心。能波海水。使出聲故。索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釋業力。令其父居七葉殿。遂納為妻。後讒其父。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喜見。帝釋以般若力不能為害。羅睺羅。此云障持。障持日月故。又云攝惱。以能將手隱攝日月。令天惱故。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口廣千由旬。寶珠嚴身。樂觀天女天園林故。常與帝釋鬪戰。若四天下人。孝養父母。供養沙門。諸天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爾者。諸天入宮不出。又日放光照其眼不得見。舉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蝕。或作大聲。世人咸言天獸吼。修羅所食。皆與天同。唯末後一口。變為青泥。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云金翅。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故。居四天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若對敵翻。此云大嗉。嗉吭也。以常著龍於嗉中故。大滿者。以龍為食。常滿意故。此鳥有神力。雄化為天子。雌化為天女。住處有寶宮。食亦有百味。而報須食龍故。如意者。項有此珠故。此迦樓羅。一日山東噉一龍王五百小龍。三方亦爾。周而復始。壽八千歲。臨終失勢。欲噉龍子。龍母嗷嘇之不得食即瞋。從金剛山透海穿地輪過。不能過風輪。風彈之從故孔涌。到金剛山。如是七反。還山頂命終。肉裂火起。將燒寶山。難陀雨雨滅之。肉爛心衝。風輪亦七反墮山上。成如意珠。龍得之為王。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韋提希。此云思惟。瓶沙王之夫人。阿闍世。此云未生怨。王舍城之王也。大經云。以不生佛性。故煩惱怨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不生煩惱。即見佛性。普超經云。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世。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退坐一面者。謂各退坐以面向佛也。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供養者。施其所好。恭敬者。盡其禮儀。尊重者。竭其誠悃。讚歎者。極其稱美。四眾竭誠盡敬。世尊無以相酬。欲將菩提場中。所得妙法。授與大眾。然恐不能擔荷。故先說無量義經以發其機。此無量二字。有二義。一無有限量。故曰無量。此屬實相門。是平等法故。二法門多種。故曰無量。此屬方便門。謂以無限量法。權開種種無量度生法門故。世尊雖四十餘年。淘汰四眾。然四眾住在法界量裏。守一解脫義。不能捨有量心。入無量義。故世尊先說此經以搖撼之。故經云。爾時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同白佛言。菩薩摩訶薩。欲速成菩提。修行何等法門。佛言。有一法門。名無量義。菩薩欲學此法門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從本[A56]已來。性相寂滅。猶如虗空。無有二法。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乃至滅如是法。法相如是(性相寂滅。猶如虛空。無有二法。四相皆如。便是下文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即是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也。無量之量。是如來自心現量境界。所謂無心之心量也。所謂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也)。如是觀察四相本末。悉徧知[A57]已。次復觀察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A58]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無相。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菩提。(是觀察眾生。性欲不同。故以一法。開無量義。此無量義。即多多之謂。此便是隨眾生性欲。以一乘道。分別說三。其實元是一相一味之法。此便是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前段是觀察實相門。此段是觀察生滅門。即以無限量門。分別種種無量法門者。無非欲其離念。皈於實相也)大莊嚴云。世尊自從得道[A59]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若有聞者。咸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等。及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成菩提。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菩提(可見授記作佛。方是本懷)。善男子。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河溪渠。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果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是一。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如來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煩惱。而初非中。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非一。而義各異。善男子。我起樹王。為阿若多等五人。轉四諦法輪。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為諸比丘。并眾菩薩。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如是說。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各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道得果亦異。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於今日。說無量義經。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生。能以一身。普應一切身。善男子。是則諸佛甚深不可思議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初中後說。皆是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所謂如來無二語也。所謂初善中善。後亦善也。眾生各隨自[A60]己性欲。思量分別故。所解所入。各各有異。故曰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此經與法華互相發明。故引此一段。智者觀此。則於法華思過半矣。無厭繁文)。教菩薩法者。反顯非是教小乘法。佛所護念者。亦顯不是小乘所護念。也譬如如意寶珠。是摩竭龍王之所護念。非蝦[A61]䗫蚯蚓之所好樂。此經與法華同條共貫。故亦名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也。
佛說此經[A62]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梵語三昧。此翻正定。亦云等持。平等持心。趨一境故。既說無量義經。便入無量義定。可見世尊口到身到。說底就是行底。行底就是說底。故纔說此經。直下又將此一卷無量義經。覿面呈出。如銅山鐵壁。頓向諸人面前。要令大眾向空劫[A63]已前承當。佛未出世薦取。且道那箇是同參。達磨魯祖。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世尊入定。天驚地震。故天雨四華。地搖六震也。曼陀羅。此云柔輭。曼殊沙。此云適意。散四華者。翻破四大故。六震者。謂動起踊震吼擊也。搖颺不安曰動。自下升高曰起。忽然騰舉曰踊。隱隱有聲。曰震。雄聲抑揚曰吼。呯嗑發響曰擊。震即是聲。動即是形。聲兼吼擊。動兼起踊。地六震者。翻破根結故。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須菩提。巖中打坐。諸天雨華讚歎尊者。善說般若。世尊入無量義定。驚天動地。會中如許大眾。總不知落處。却無一人領會世尊無量義經。亦無一人讚歎世尊善說無量義經。箇箇瞠著眼睛。一心觀佛。不知觀是何人。佛是何物。古德云。汝等諸人。在大海裏坐。汲頭浸却了。更展手問人乞水喫是也。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世尊。見大眾眼鈍頭迷。事不獲[A64]已。只得略展神通。放眉間光。詮註無量義經。無量義定。令大眾向眉梢眼角邊討箇分曉。所謂為憐三歲子。不惜兩莖眉也。然雖如是。若是皮下有血性的人。決不肯向人光影門頭作活計。不見文喜禪師初往五臺。求見文殊。却被文殊當面熱瞞。後參仰山。得箇入處。遂命充典座。文殊常現於粥鍋上。師以攪粥竹篦便打云。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說謁讚云。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脩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故古德云。彩雲端裏僊人現。手把紅羅扇遮面。急須著眼看僊人。莫看僊人手中扇。問。佛在眉間放光。亦有說乎。曰。若論放光常例。則放眉光是為授記。若論其義。別自有說。眼耳鼻舌。各具一能。眉毛居上。故口問鼻云。飲食在我。言語在我。汝有何能。反居吾上。鼻曰。五嶽之中。中嶽居尊。是以居上。鼻又問眼。汝何在上。眼曰。吾同日月。寔有照鑒之功。是以居上。眼問眉曰。汝何功能。位居吾上。眉曰。我寔無功。慚居上位。倘吾在下。眼若在上。看你甚麼面孔。故寶月上堂云。古者道在眼曰見。在耳曰聞。且道在眉毛喚作甚麼。良久曰。憂則共戚。樂則同歡。人皆知有用之為用。而不知無用之大用也。宗師家。將此例向上事。眉間放光殆亦是乎。問。何故放光遍照東方萬八千界。答。若以理言。小乘雖曰不動。實在動中。雖脫見思。未離陰界。如來欲令超出陰界。證不動智。故以光明遍照東方也。古德云。全成不動智。只欠自承當。若以事言。震旦國中。多大乘法器。故佛光遍注。至漢明而像法始入。至梁武而達磨復來。顯發此事。自後燈燈相續。焰焰無窮。普天匝地。皆此一光遍照之力也。若佛光不照。便與此土無緣。故震旦一國。佛法如是。其餘東方萬八千土。悉皆如是。故知放光實非小緣也。於此世界盡見彼土者。此彼二字。要看得分明。要知萬八千土。皆是本地風光。從這裏流出。故古德云。盡大地是自[A65]己光明。盡大地無一人不在自[A66]己光明裏是也。世尊入無量定。無量為一也。一光照萬八千土。一為無量也。萬八千土靡不周遍。橫遍也。上極於天。下極於地。竪窮也。光中所現六趣眾生者。六凡也。現在諸佛者。佛乘也。修行得道者。聲聞乘辟支乘也。行菩薩道者。菩薩乘也。此四聖也。總之是十界圖樣。現在平等光中也。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是一串事。如人信得行布施是菩薩道。則國城妻子。頭目髓腦。悉皆歡喜布施。毫無悋惜。則布施就是入道因緣。內有如是歡喜心。外必有如是歡喜相。又如人信得持戒是菩薩道。則持戒是入道因緣。故於一切色香味觸心無所動。內有如是不動心。外有如是不動相。若心存忍辱。外有柔和謙謹相。心行精進。外有顧盻雄毅相。內有禪定功夫。外有濕灰槁木相。內行智慧。外有轉轆轆活潑相。所謂有諸中形諸外也。然則生佛始終三乘修證等事。都不離如來一毛孔光明裏。即三世諸佛無量劫來譚不盡者。亦不出此毛孔光中所現之事。然則如此光明。不離眾生日用。惟眾生日用。昧而不知。世尊與人作箇圖樣。欲人按圖索駿耳。故知如來放光。如指井以示渴者。告以水之所在也。雖然如是。恰似啞子作手勢。却不如祖師親口道出。昔古靈禪師行脚回。受業師遣令執役。一日因澡身。命師去垢。乃拊背云。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師回首視之。師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又古德云。汝等諸人。各自有無價寶珠。從眼門放光。照見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采領善惡音響。如是六門晝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說也說了。註也註了。却不勞別人在猜右問。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A67]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此彌勒騰疑請問也。初心識昧。未解咨求。菩薩慈悲騰疑啟請。上文云以慈修身。通達大智。故須慈氏發問。文殊領答也。作念者。私自忖量也。神變者。指光明也。是如來神力所變現故。以何因緣而有此瑞者。正出疑情也。凡夫小乘。日日如此放光。只為無此疑情。放過一邊。故不得大智。不得受用。所以彌勒起疑。却是教人起疑也。今佛下。作念求人咨決也。意謂佛不在定固當問佛。佛今在定當問何人。且此光明。非是情識可能卜度。又非言語可以形容。必是眼曾親見。方知端的。若是思量卜度。言語形容。盡是鬼家活計。隔靴搔痒。決不能知。今此會中。不知誰是親眼見過的人。覆自忖云。文殊師利為七佛師。[A68]已曾供養無量佛。必曾見此無量光。吾當問彼。必知下落。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也。爾時比丘下。四眾生疑。所謂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也。爾時彌勒下。此正陳疑請決。所謂自[A69]己不了。殃及他人也。上言神變。此云神通者何也。妙用不測之謂變。觸處無礙之謂通。所謂窮則變。變則通。神則生佛均等。但眾生日用不知。故不能窮。由不窮故。頭頭窒礙。不得變通故。在佛曰變曰通。而眾生曰障曰礙耳。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偈文。先敘所見。後問其故。此敘放光雨華動地。大眾歡喜也。悅可眾心一句。極力描寫一時境象。言華氣香風。兼熏互拂。令人心悅神怡。即地界亦莊嚴清淨。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
此敘見光之橫徧竪窮也。
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此敘見六凡始終也。生死所趣者。心所趣向也。善惡業緣者。造業也。受報好醜者。受報也。
又覩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眾多。今當略說。
此敘諸佛始終也。聖中之主。故曰聖主。說法無畏。故稱師子。理愈入而愈細。故曰微。詞愈出而愈精。故曰妙。詞義所宣。皆是一相一味。故曰第一。直聲名聲。聲有宛曲名音。聲清淨者。以所說者。是清白梵行之法。故能說之聲亦清淨。如鏗金戞玉也。柔軟音者。柔和輕軟。巽語之言也。以所說者。是柔軟之法。故能說之音亦柔軟也。葢以不淨剛強苦切之言。教人天小乘。而以清淨柔軟之語。教菩薩故。且如來所出梵音。深遠微妙。故令人聽之歡喜踊躍。而竟忘其疲也。然諸聖主。在萬八千世界中所說者。皆非偏小之法。悉是大乘平等正法。又恐深遠微妙。不能領悟。復以種種因緣譬喻。委曲引導。務令佛法照明。若揭日月而懸諸萬。令諸眾生開通覺悟。究竟歸於一切種智。故欣厭生死而求涅槃者。說四諦法。令彼盡苦而得樂。對植淨福而求勝法者。說緣覺法。令彼斷緣而得勝性。言勝法者。勝小乘故。對修萬行而求佛慧者。說一乘清淨道法。令彼由覺以入妙。文殊下。言我所見生佛。始終眾多無盡。今略說其大概耳。
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珍珠摩尼。硨磲碼碯。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餝輦輿。歡喜布施。迴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歎。或有菩薩。駟馬寶車。欄楯華葢。軒飾布施。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捨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鬚髮。而被法服。
此敘見三乘得道。行道之終始也。種種因緣而求佛道二句。是總敘。或有行施下。是別敘。先敘在家菩薩。以布施為入道因緣。金銀等者。七寶也。奴婢者。使令之人。車乘者。出入之具。寶餝輦輿等者。言以眾寶餝車乘之輦輿。而歡喜布施也。既施[A70]已。而復修菩薩迴向法願。捨寶乘而得佛乘。當為諸佛稱歎。不願乘金輿寶輦。徒為世人羨慕而[A71]已也。駟馬寶車者。捨車而兼捨馬也。詩云。良馬四之。故曰駟馬。欄楯華葢者。車之餝也。軒。高也。即軒輊之軒。言高廣嚴餝也。此上皆外施也。又有捨身肉手足等而求佛道者。如割肉飼鷹。投身飼虎之類。又有捨頭目身體。而求佛法者。如雪山童子求半偈而捨全身之類。此內施也。又見諸王詣佛問道聞法。而捨土出家者。如妙莊嚴之類是也。如上種種。有捨世寶而求法寶。捨世乘而求佛乘。捨幻身而求法身。捨樂土而求淨土。此皆借布施為入道因緣者。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閑靜。樂誦經典。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又見菩薩。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王。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又見佛子。未甞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名衣上服。價直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千萬億眾。栴檀寶舍。眾妙臥具。施佛及僧。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虗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此敘出家菩薩入道因緣也。獨處閑靜者。有避人間喧囂。而好幽閑寂絕之地。假誦經為入道因緣者。昔歐陽文忠公。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僕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門修竹滿軒。霜清鳥啼。風物鮮明。文忠休於殿陛。旁有老僧閱經自若。與語不甚顧答。文忠異之曰。道人住山久如。對曰甚久。又問誦何經。對曰。法華經。文忠曰。古之高僧。臨生死之際。都皆談笑脫去。何道致之耶。對曰。定慧力耳。又問。今乃寂寥無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散亂。今之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文忠大驚。不自知膝之在地也。勇猛精進者。直前無怯之謂勇。勇而愈銳之謂猛。一心不雜之謂精。精而不怠之謂進。古人單丁住山。看話頭。起疑情。一心思惟。更無二念。所謂一條楖𣗖任縱橫。直入千峯萬峯去者是也。此借精進為入道因緣。又見離欲下。在家而能離下界欲染。處空閑地修上界定。若四禪八定之類。得五神通者。天眼天耳它心宿命神境也。此借修九次第定為入道因緣者。又見菩薩下。安禪而以偈讚者。所謂嘿時說。說時嘿。以禪那資妙慧。以筆硯資真性。此借作偈讚佛為入道因緣者。智深志固者。世智莫能知。曰智深。外誘莫能入。曰志固。二六時中。唯以受持佛法為事。更無它事。能問者。能審問也。受持者。能篤行也。有疑必問。既問即行。得一句。行一句。所謂知行並進者也。此借受持為入道因緣者。定慧具足下。此明九地[A72]已上菩薩。死中發活。定慧雙融。以四無礙解。說無量喻。為眾講說。然此菩薩。雖欣樂說法。非漫然無謂。葢末世邪師。如麻似粟類。皆讚婬怒癡。毀戒定慧。若非定慧雙融。辯才具足。具正法眼。作師子吼。則如來正法。悉成魔語。故菩薩欣樂說法。決非自為。直欲化諸同類。搗空魔壘。坐致太平。不使邪魔有所惑亂。不得[A73]已而擊法鼓。其真救世之心哉。此借說法為入道因緣者。寂然下。坐破蒲團。覷破鐵壁。白醭流於嘴邊。百鳥都無尋處。即使佛來讚歎。尚不加顧盻。何況天龍恭敬。而遂動其心乎。如達摩魯祖懶瓚之類是也。此借禪定為入道因緣者。處林放光。濟地獄苦。而令入佛道者。如華嚴菩薩放光。令八難眾生觸此光者。頓超十地之類是也。此是菩薩借放光救苦。為入道因緣者。未甞睡眠等者。意識昏熟曰唾。五情暗冥曰眠。此則晝三夜三。孜孜矻矻。討箇倒斷。古德云。惺惺着莫受人謾是也。此借經行為入道因緣者。又見具戒等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幽㵎未足比其清。飛雪無以方其素。戒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是也。如鵝珠草繫之類。此借持戒為入道因緣者。住忍辱力者。惡罵捶打。乃至節節支解。悉能忍受。如常不輕羼提僊人之類。此借忍辱為入道因緣者。離諸戲笑下。佛不以七事笑。不以欲。不以嗔。不以癡。不以放逸。不以私[A74]斂。不以榮貴。不以富饒。唯授三乘人記別乃笑。世人有一顰一笑尚不浪施者。況乎佛子。固當遠離。宋光孝安禪師。住清泰寺。定中見二僧倚檻相語。初有天神擁護。傾聽久之散去。俄而惡鬼唾罵。仍掃脚跡。詢其故。乃二僧初論佛法。次敘間闊。末談資養。自是安終身不言及世事。且閒談世務。鬼神[A75]已掃其跡。況乎聚頭喧喧。遊談無根謔浪笑傲者哉。癡眷有損故當離。智者有益故當近也。攝念山林者。疾雷不能驚。震風不能動。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之人也。此借攝念為入道因緣者。如慧持之類是也。飲食湯藥。衣服臥具。乃至園林浴池者。此借四時供養為入道因緣者。說寂滅法種種教詔者。言教人不止一途也。如當不輕。以佛性徧記四眾。德山臨濟。以棒喝而為佛事。乃至輥毬舞笏。吹布毛竪拂子之類。皆目擊道存。不容有聲。故云種種。此借單提向上為入道因緣者。觀諸法性者。觀相元妄。觀性元真。性相無二。猶如虗空。此借觀心為入道因緣者。心無所著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外不循緣。內不住定。心無所希。是名求無上道。此借妙慧為入道因緣者。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恒沙。嚴飾國界。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各千幢旛。珠交露幔。寶鈴和鳴。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舍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此頌佛滅度後。供舍利起塔廟也。各千幢旛者。塔之嚴飾也。珠交下。言幢旛外有幔。幔外復有鈴鳴也。為供下。言本為供養舍利故。嚴飾塔廟。由塔廟嚴飾。故令國界亦自然殊特莊嚴妙好。國界之有塔廟莊嚴。喻如天樹王之有華莊嚴也。天樹王者。即帝釋員生樹也。梵語波利質多。樹高一百由旬。枝葉覆五十由旬。香又聞五十由旬。諸天子。夏月於樹下宴息。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我等見此。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願決眾疑。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此結光中所見以請決也。言佛放眉光。我及大眾承此光明。見萬八千界。種種殊妙。我等亦知此光。是諸佛神力。及智慧力之所自出。世所希有。故能放一淨光照無量國。然我等昔未曾見。今得見此。寧不慶幸。但不知其所為因緣。咸生疑惑。仁者覲佛既久。為佛之子。必曾親見。必知所為因緣故。願仁者一決眾疑。且四眾欣然仰望。都覷著仁者及我二人。即我亦不知世尊放光之故。此時亦墮疑網。亦看著仁者。佛子此時必當裁答。以決眾疑。及決我疑。令生歡喜。又自猜自疑。旁通一線云。不知如來欲以何法。饒益於人。今日演斯光明。或是世尊在菩提樹下。覩明星時。發明大事。所得妙法。迄今四十年中。秘而不說。曾未授人。今日放光。得非將菩提場中所得妙法。秘而不說者。今欲向人說乎。抑亦欲將曾未授人者。今欲授人。令俾受持而不失乎。不然何以光中示現萬八千界。及見諸佛耶。故知今日放光。決非為小小因緣。然我自[A76]己猜度。理或如此。但我不曾親見。猶有所疑。故四眾龍神皆不瞻我而瞻仁者。惟願仁者。為彼說破。畢竟為何等事而放此光也。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此文殊領答也。彌勒云。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却將世尊放光心事。盡情說了。今文殊復云。如我惟忖當說大法等。却又把光明註解一徧。所謂正按旁提。左敲右擊。隔壁供狀。雨大法雨者。四十年前。三草二木。隨時灌溉。今者欲以平等一味法雨。充潤一切。故下文云。其雲所出。一味之雨。一時等澍。其澤普洽是也。吹大法螺者。四十年前。以種種譬喻因緣。誘掖㢡勸。今者欲以一音普告大眾。故下文云。我是如來應供等。以一音聲。演唱斯義是也。擊大法鼓者。四十年前。擊方便鼓。䇿進著欲眾生得二乘果。今欲擊塗毒鼓。䇿進懈怠小乘。令至寶所。故下文云。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是也。演大法義者。四十年前。秘而不說。今欲向百萬人天眾前。滿盤托出。故下文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是也。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A77]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此援古以證今也。曾見此瑞者。言我不是猜度也。不是道聽塗說。是我在過去佛邊。曾親眼見。放此光[A78]已。即說大法。故我忖量。今亦必然。四十年前所說。乘是三乘性有五性。人皆易信。若說三乘是一乘。五性是一性。人所難信。尋常但說唯佛一人。獨得正覺。今日小乘羅漢皆當作佛。人所難信。尋常但說修行三阿僧祇劫。方始成佛。今日即心是佛。人所難信。今欲向人天眾前。說此難信之法。欲令大眾知得即心即佛。無二無三之旨。故現斯瑞耳。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此引最初燈明。先說三乘。後說一乘之儀式也。日月燈。明別號也。以此佛光明。晝夜不斷。如日如月如燈。故以日月燈明表其德。所謂通乎晝夜之道而知者是也。如來下。通號也。從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應供者。道成德備。應受供養故。正徧知者。一塵不立。萬德皆備故。明行足者。福慧兩嚴。知行并極故。善逝者。隨流自在。處處稱尊故。世間解者。三世間事。無不知故。無上士者。超萬象而獨先。軼羣聖而突出故。調御丈夫者。制諸外道。降伏魔怨故。天人師者。模範人民。儀刑釋梵故。佛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世尊者。圓收十號。出世獨尊故。演說正法者。上言妙法。又言大法。此云正法。名雖不同。皆一法也。即一切法。故曰大。離一切相。故曰正。不即不離。是即非即。故曰妙。初善中善後善。此三善字。非善惡之善。是至善之善。指一乘也。雖三時說法不同。無非歸於至善之地。譬如食蜜。中邊皆甜。但其義既深遠。語亦巧妙。人自不解耳。所以深遠巧妙者。以無量義皆歸一義。無量音皆是一音。純一無雜故。由初中後。悉皆具足。本來無物。純清絕點梵行之相。故梵行品云。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如是觀察。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三世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變改。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如是觀察。梵行不可得。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一切法。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謂修證不無。染汙不得者。是名清白梵行。亦名一行三昧。故百丈云。從來是個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雲巖云。但形文彩。即屬染汙是也。次又釋云。所言初者。四諦法是。中者因緣法是。後者六度法是。此三乘法。皆是一期應機之語。其實欲令皆得菩提。成一切種智。此其所以初善中善後亦善也。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此言二萬燈明。相繼成佛。名姓同。乃至說法儀式皆同。所謂一燈滅。而一燈續。燈燈無盡故。有方者形。彼非形者。未嘗有南北。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1]晝夜。故生於齊者。心之所夢皆齊國也。既而之宋。之齊。之梁。心無方也。夜之所夢。或長於夜。心無時也。一光東照萬八千界者。所謂心無方也。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日月燈。二萬佛皆同一姓。相繼成佛者。所謂心無時也。故曰無邊剎海不隔毫端。塵劫來事只在而今。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A79]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此舉最後燈明說法。儀式亦同也。若以事言。燈明在家生八子。各有家業分管。父出家。而八子隨出家者。父子同心。有是父。必有是子。所謂象王行。而象子隨也。若以理言。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各領四天下者。燈明未發心時。八識所纏。四大所障。所謂一迷為心。決定惑為四大色身之內。迷則同迷時也。燈明出家。八子亦隨出家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八識亦隨發大乘意。所謂悟則同悟。啐啄同時之機也。八王子在家。皆名意者。八識皆名意故。如云眼意耳意等。眼識見色名有意。耳識聰利名善意。鼻識聞氣名無量意。舌識善說法寶名寶意。身識覺觸名增意。意識知法名除疑意。七識緣八如響隨聲名響意。第八含藏諸法名法意。若出家時。八子皆名大乘意者。成一圓融寶覺故。常修梵行者。妄識漸淨故。皆為法師者。並轉法輪故。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A80]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𬑟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徧。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此明昔瑞皆同今日也。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此言騰疑亦。同今日也。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明日月燈明放光之後。為妙光說法華經。以見今之必然也。若以事言。燈明因妙光而說法華。不為八子者。所謂路逢劒客方呈劒。故下文云。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若以理言。燈明是本覺體。妙光是根本智。若欲本覺成佛。必因始覺智起。不由情識故。教菩薩法者。以此經不入餘乘之手。唯是過量人。方堪傳受故。佛所護念者。小乘自謂無分。亦不護念故。六十小劫猶如食頃者。若以事言。菩薩精進。心無二念。如發憤時。忘餐廢寢。故六十小劫。猶如食頃也。若以理言。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念若不動。時劫何有。唯其身心不動。故無懈倦也。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A81]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A82]已。便於中夜。入佛餘涅槃。
此言燈明說經[A83]已後即唱滅。唱滅[A84]已後即授記。授記[A85]已後即入滅也。先唱滅者。警懈怠也。次授記者。交付家業。法有所歸也。次入滅者。家業既付而告終也。問。燈明授記德藏。而不授於內紹王子何也。答。若以事言。堯授舜。舜授禹。唯有德者居之。內紹王子。雖植德本。未及德藏。故禪位德藏。示天下之至公也。尊法王位也。若以理言。內紹王子。尚不肯居正位。況受禪乎。問。日月燈明。既因妙光而說法華。何故不授記妙光。答。日月燈明相繼成佛。因妙光也。日月燈明說法華經。亦因妙光也。若妙光受禪。即墮始終。光不名妙。既墮始終。必不能續燈明。而成始成終。燈明亦不因妙光說法華經矣。故能續燈明而成始成終者。必因非始非終之妙光乎。此燈明所以說法華。亦必因無斷續之妙光也。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A86]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
此明妙光續燈明之光。而為過去然燈師也。過去諸佛。若無妙光。不得成佛故。一切眾生皆證燈明之體。不以妙光為師故。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也。問。八王子不以父為師。而以妙光為師何也。若以事言。古人易子而教。故羅云以舍利為師。尊師位也。若以理言。八王子以燈明為父。其本體也。以妙光為師。其本智也。行人雖初得本。其力未充。必假本智。四十二番煆煉之功。塵消垢盡。然後進而至乎妙。轉八識而成智者。妙光之力歟。語云。父以生之。日月燈明有焉。師以成之。妙光有焉。故知妙光。非因非果。而能因能果。華嚴謂之普光明智。楞伽謂之自覺聖智。釋迦一光東照。示此妙光也。說無量經。說法華經。說此妙光也。日月燈明相繼成佛。傳此妙光也。是妙光者。是行人所當尅意者。忽得泛作文字語言會也。故燈明一燈。分作兩燈。一燈授與德藏為法王。一燈授與妙光為法師。妙光將此一燈。轉授過去然燈。然燈又授現在釋迦。釋迦又轉授與未來彌勒。三世諸佛。皆藉日月燈明為燈王。妙光為燈師。至今燈燈不斷。皆燈王燈師之力也。此法王法師二位。是如來道統之傳。諸佛出世本懷。正在乎此。於此剖明。則下文迎刃而解矣。言法王者。道無不成。德無不備。功無不圓。行無不滿。位無不極者稱法王。法師者。學法王之道。修法王之德。行法王之行。轉法王之經。遵法王之戒。入法王之定。得法王之慧。如是經無量劫。功圓行滿。然後紹法王之位者稱法師。故法師之位。是入法王位之基址也。曰。若是則應先授聲聞法師位。次授法王位。方是次第。何故直以法王位授之也。曰。先授法王位。正欲其行法師事也。未有紹法王位。不由法師而入者。故下文。授舍利弗記云。汝於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百千萬億諸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此法師位也)。當得作佛。號曰華光(法王位也)。授迦葉記云。汝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道法(是法師位)。於最後身當得作佛(是法王位)。是知法王之位。必由法師而入也。故下文五百羅漢。及八千比丘。發願於異國持經者。是初發願。行法師事也。問。君師二位世法也。佛法平等。安用之耶。答。若出世法中無王。則佛法無主。天龍八部。無所歸投。若出世法無師。則如來道統。斷而不續。故權衡道法者名法王。流通道法者稱法師也。正如夫子。有德無位稱聖師。堯舜禹湯文武。德位俱隆者。稱聖王也。問。宗門只教人直下擔當。自心作佛便了。更有何佛可成。何生可度。乃欲經無量劫行法師事。然然紹法王之位乎。故思大云。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何處更有眾生可度。雲門要將如來一棒打死餧狗子喫。無著笊籬打文殊。黃檗欲斫羅漢脛。德山臨濟。佛祖俱不禮。丹霞不喜聞佛。城東老母。不喜見佛。若是則祖位超於佛位遠矣。何不紹祖位而紹佛位耶。答云。莫錯過祖師意。不知祖師所言。直下擔當四字。正是將成佛度生。一件大事因緣。一肩擔在自[A87]己身上了也。正如伊尹周公。以天下為[A88]己任一般。由彼根器大。信根深。無明輕。煩惱薄。故一聞大法。直下承當。便能興慈運悲。入廛垂手。接物利生。行法師事。不論時劫。信步行去。至於功成行滿。方入妙覺。所謂水到渠成。若謂祖師。悟了便休。更無所事。何異小乘。是謗祖師矣。不觀會中。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藥王藥上。諸大菩薩。劫劫生生。行菩薩道。尚未休息。祖師安得閉門束手。而曰不求佛。不度生乎。然雲門黃檗。諸大祖師。作如是語。直是要人向自[A89]己脚跟下做工夫。莫靠別人。故作此峻厲之語。激發後人。此萬不得[A90]已老婆心也。豈遂謂佛不足成乎。意謂佛為三界導師。尚不許親近。又況親近無明煩惱諸雜毒乎。古德所謂不向密密處親近。名真親近是也。所以下文亦云。一切不親近。是名初親近處耳。今人器量自不及祖師萬分之一。抑且未曾闖入祖師門戶。勉強教人擔當。不知只擔得一堆無明骨董煩惱墼子。何曾夢見祖師。亦敢大言曰。無生可度。無佛可成耶。昔皓月供奉問長沙云。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未。沙曰。大德問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果上涅槃。沙曰。天下善知識未證。曰。為甚麼。未證。沙曰。功未齊於諸聖。曰。功未齊於諸聖。何名善知識。沙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曰。如何是因中涅槃。師曰。大德是。詳味長沙數語。是鎮心丸。可治千古顛狂之疾。故在方便品中。見如來出世之心。譬喻品。見如來方便之巧。藥草品。見如來法雨之等。化城品。見如來教化之久。寶塔品。見如來化身之多。提婆品。見如來求法之切。常不輕品。見如來持經之固。壽量品。見如來本跡之遠。湧出品。見如來度生之廣。此等皆是如來從法師位中。入法王位之牓樣。故向人吐露。亹亹不休耳。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此明妙光為未來彌勒師也。博而不精。故曰求名。不得其門。故不通利。一暴十寒。故多所忘失。雖不通經。亦修雜善。故曰種諸善根。彌勒下。點破言。昔日之妙光。即今日之文殊。昔日之求名。即今日之彌勒。當時同在一會。汝豈不知。而反來問我乎。彌勒云。文殊當知。文殊云。彌勒當知。此二老互相推重也。問。八王子師妙光。求名亦師妙光。然而成佛遲速。若霄[1]壤懸殊者何也。其用心不同也。八子初隨出家。便發大乘意。得即心即佛之旨。不向外馳。却從自[A91]己脚跟下。著力精進故速。求名菩薩。却在語言文字上作活計。心常懈怠。故旋讀旋忘。所謂分別名相不知休者故遲。首楞嚴云。若得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信哉。行人當以此為鑑。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此結文殊領答也。言我所以必知說法華經者。由我今日見此光明。與昔時所見無異。昔日之光說。法華經。今日之瑞。當知亦爾。以古證今。故知必當說妙法也。問。如來放光。彌勒發問。文殊領答。畢竟何似。答。如來放光。如伏羲畫卦象。彌勒發問。如文王作彖辭。文殊領答。如夫子作彖傳。總是與混沌畫眉。虗空安柄。若是先天太極圖。還須請問自[A92]己主人公。三位聖人猶隔江在。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此頌見最初燈明。說法度生。令得種智也。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佛說此經[A93]已。即於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天雨曼陀華。天鼓自然鳴。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
此頌見最後燈明。出家說經入定雨華動地。同今日也。
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有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瑠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乾闥緊那羅。各供養其佛。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如淨瑠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
此頌見最後燈明。放光現瑞。同今日也。示一切下。見光中現六凡始終同也。斯由佛光照。應上見字。最親切有味。言今日能見佛土。及見天人者。不由於他。皆由自[A94]己一點妙光照映。所以能見。即此光明。便是成佛根本。故在佛身。名為佛光耳。此點破八部供佛亦由此光也。又見下。見如來成道同也。自然成佛道者。但發此光。自然成佛。不假修治也。佛光中。見金色身端嚴微妙。恰如淨瑠璃中。現真金像也。世尊下。見如來說法亦同也。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者。如來說法。萬八千土。無數聽眾。悉來集會。各各因此光明。故得各各相見。眼眼相覷。此點破聲聞。見色聞聲。亦由此光也。古人道。你也見。我也見。為甚麼不會。
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
此頌比丘菩薩行道。始終亦同也。斯由佛光照。是點破菩薩行六度。亦由此光也。古德云。譬如一片田地相似。一任諸人耕種。無有一人不承此恩力者。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
此頌。大眾騰疑亦同也。各各自相問者。言各人自[A95]己忖量。自言自語也。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讚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此頌放光之後。說法華經。以見今之必然也。此經為發最上乘者說。必是妙光堪聞妙法。故學人欲聞妙法。須得自[A96]己妙光開發。然後出言吐語。盡從自[A97]己胸中流出。方始光𦦨照天照地。以世間眼。讚妙光者。非眼不能見色。非妙光不能奉持正法眼藏。由我所說法。唯汝妙光。方能證知。故我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汝也。問。何故世尊。先讚妙光。令妙光歡喜。然後為彼說法華經。答。此佛事人情。一齊拈出。焉有人不生歡喜。而能領荷大事者乎。故雖有妙光。若不令彼大喜遍身。亦不能荷擔大法。必令大喜遍身。然後堪任此大事耳。故釋迦末後。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時。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與汝也。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A98]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諸法實相義。[A99]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忽憂怖。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A100]已得通達。其次當作佛。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恒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此頌唱滅授記入滅也。先頌唱滅。既令妙光歡喜。復令大眾歡喜。法藏有歸。心事[A101]已畢。遂告眾云。如來出世本意。欲令大眾悟實相義。今諸法實相。為汝等說竟。汝等又皆歡喜領荷。出世本懷。今[A102]已了結。我於中夜。當入滅矣。復戒勉云。我雖說破。不過為汝等作箇指路頭人。汝等雖歡喜領荷。還須努力。精進修持。無得放逸。且諸佛難遇。如盲龜值木。若佛在世尚有所依。若佛入滅無可依者。汝等當生難遭之想。當信如來誠諦之語。勿生懈怠。世尊下。頌授記也。諸子者。燈明八子也。聖子聞唱滅而懷憂。法王見懷憂而安慰。亦是佛事人情。佛此下。頌入滅也。如薪盡火滅者。言薪盡故見火滅。其實火傳不知其盡。倍復加精進者。受佛囑而加功也。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堅固無上道。當見無數佛。供養諸佛[A103]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最後天中天。號曰然燈佛。諸僊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此頌妙光為過去然燈佛師也。相繼成佛者。然燈續明。光光不盡也。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此頌妙光。為未來彌勒師也。多游族姓家者。世緣不斷。向外馳求也。棄捨所習誦者。道念輕微。世情濃厚也。廢忘不通利者。心不專一。道不深求也。得見無數佛者。言八王子。志念堅固。得則諸佛。求名行諸善業。亦見諸佛。雖修福修慧不同。同歸見佛。既見佛[A104]已。必欲供養諸佛。隨順行道。方得福慧兩嚴。功圓行滿。成報身佛也。懈怠昔汝是。昔言燈明滅後。倍加精進者。即八王子是也。滅後而懈怠者。即汝便是也。無論彌勒與八王子。同在一會而授記。若此懸遠。即釋迦在然燈時。親得授記。而彌勒在釋迦會中授記。又若此懸遠。葢釋迦常行精進。彌勒常自懈怠。故行人當以八王子釋迦為法。勿效彌勒也。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前六句。頌所見以明必說法華也。本光二字。要看得重。是眾生本來有此光明。故今日定說此經也。故知彌勒騰疑。慈燈也。文殊領答。智燈也。德藏授記。照世燈也。八王子相繼成佛。無盡燈也。本燈元是日月燈明。故曰本光瑞如此。今相如本瑞者。正謂今佛之光。與古佛之光無異也。今佛下。明放光是方便。助發二字。不但將釋迦世尊。放光心事。盡情說出。却將一切諸佛。歷代祖師心事都說盡也。釋迦不出世時。無論凡聖。但屬有情。一一脚跟下。各有一尊燈明古佛。晝夜放光。無有休歇。謂之本光本瑞。若地獄道中無此本光。洋銅灌口。熱火沸心。刀山上行。劒樹上走。忍痛者誰。餓鬼道中。若無本光。針咽𦦨口。叫呼求食者誰。畜生道中。若無本光。披毛帶角。飛躍蹄嘷者誰。修羅道中。若無本光。三頭六臂。嗔鬪者誰。天道中。若無本光。受欲樂修禪定者誰。諸佛無此本光。成正覺度眾生者誰。菩薩若無本光。修六度者誰。聲聞若無本光。受寂滅樂。作神變者誰。緣覺無此本光。求勝法者誰。天人中無此本光。聞呼即應。見物便知。揚眉瞬目。折旋俯仰者誰。故知此光。本來具有。物物上彰。法法上現。把針時。針鋒上顯。舉筆時。筆尖上露。看經時。經上現。搬柴運水時。柴水上現。雖然無處不現。無不承此恩力。埋在五陰坑中。拋在無事甲裏。不生疑心。不知推究。有廣大威神而不能用。故穿衣喫飯。直作穿衣喫飯會。茶話時。便作茶話會。所以頭頭顯露。處處蹉過。故勞世尊放此光明。作箇圖樣。欲人向自[A105]己脚跟下識取一點。本有古佛光明。正如一點火星。埋左灰裏。不能發𦦨。今日世尊擔柴把草。助令生光發燄。故曰助發。不但放光是助發。說經授記。無非助發。不但釋迦是助發。即歷代祖師無非助發。昔德山侍立龍潭次。潭曰。更深夜靜。何不下山去。師珍重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燈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山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箇甚麼道理。便禮拜。山曰。從今[A106]已後。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龍潭度紙燈與德山。當時吹滅。且道悟箇甚麼。不但歷代祖師是助發。即蝦[A107]䗫蚯蚓。墻壁瓦礫。無非助汝發機。故知香嚴悟處不在竹邊。靈雲悟處不在華上。俱胝悟處不在指頭。侍者悟處不在布毛也。今相如本瑞者。言如者。正謂今日釋迦光。與古佛光。相去不遠也。僧問鹽官。如何是本身盧舍那佛。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僧將淨瓶至。師云。却安舊處著。僧送還舊處。復來詰問。師曰。古佛過去久矣。便是此義。諸人下。是方便品之張本。言諸求三乘人。心有疑悔而不自安者。待佛從三昧起。一齊為汝剗却。與汝安心也。
妙法蓮華經大窾卷首
妙法蓮華經大窾卷一
方便品第二
頌云。
上品放光。是無言之方便。此品借言說以發明無言之方便。是以方便解方便。故直曰方便。是法不可示言詞相寂滅。是不可以言語形容矣。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是不可以識心推度矣。既不可以言語形容。不可以識心推度。隨其意而安名立號。曲解之曰。佛乘佛知見。非方便而何。故對未開佛知見。未入一佛乘者言。是一佛乘者真實也。非方便也。若對一亦不立。佛之一字亦不喜聞者。言是一佛乘者方便也。非真實也。是知昔日分一為三。固是方便。今日會三為一。是以方便去方便。亦方便也。所謂以楔出楔。以言遣言也。信乎一佛乘。佛知見亦方便也。故知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不可以限量心執之。若執今日一佛乘為實。是何異乎執昔日之三乘也。如是則不獨一品名方便。即全經二十八品皆方便也。不獨此經為方便。四十九年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羅。皆方便也。又不獨一切脩多羅是方便。即放光動地。雨華香雲。無非方便。皆是筌諦。昔唐宣宗問弘辨禪師云。何等名為方便。對曰。方便者隱實覆相權巧之門。被接中下。曲施誘迪。謂之方便。設為上根言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者。斯亦是方便之譚。乃至祖師忘功罷業。亦不出方便之跡。所以云。聲前薦得。分明鷂過新羅。句外承當。[A108]已是不快漆桶。待汝開口動舌。堪作甚麼。故下文云。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為汝二字。即是不獲[A109]已。而隨他意語也。長沙示眾云。我若一向舉揚宗教。法堂前草深一丈。事不獲[A110]已。向汝諸人道。盡十方世界。是沙門一隻眼。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盡十方世界。是自[A111]己光明。盡十方世界。在自[A112]己光明裏。盡十方世界。無一人不是自[A113]己。我常向汝諸人道。三世諸佛。法界眾生。是摩訶般若光。光未發時。汝等諸人。向甚麼處委悉。光未發時。尚無佛無眾生。何處得有山河國土來。然則何者是真實義。待案山子點頭。即向汝道。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此下總歎實智權智。楞伽所謂宗通說通也。昔范增愛項羽。增勸項羽殺沛公。因鴻門設宴。座中數舉所佩玉玦。以示羽者三。項羽默然不應。世尊知二乘人。守一解脫義。故先說無量義經以撼之。此以口示玦也。又知彼住滅盡定。世尊次以無量義定以示之。此以身示玦也。又知彼居五陰界。世尊放白毫光以警之。此以心示玦也。奈二乘之不應何。古德云。盡大地是個大解脫門。把手牽伊不肯入奈何。故世尊忍俊不禁。從三昧出。托諸佛以賣弄自[A114]己神通。故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然何以知其甚深無量也。尋常稱汝是智慧第一的人。就汝眼力所見。如來身有丈六長。於中有眼耳鼻舌。有手足肩頂。有臂腨顙額。有脾脇胸腹。有股胯顴頰。有齒牙齗齶。有百骸肢節。有三十二相。有八十種好。有無數毛孔。如上所說。一一皆能作無量無邊佛事。姑置無論。然我今日。略放眉間一毫孔中光明。徧照東方萬八千土。徹上徹下。無畔無岸。汝等思量測度。尚不能知下落。又豈知無數毛孔中。一一皆有如此光明。徧照法界。作大佛事。又豈知丈六身中。眼耳手足。肢節骨肉等。一一皆有無量光明。作大佛事。又豈知我有無量無邊徧法界如來藏身。一一身各有無量相。一一相各有無量好。一一好各有無量色。乃至眼耳鼻舌手足肩頂等。悉皆無量。悉皆充滿百億蓮華藏世界海。於一念中同時作無量無邊佛事。汝又烏能知之哉。且我丈六身中。於一毛孔所放光明。既不能知。必不知諸佛最甚深之慧海。無涯量之智空矣。譬如涔蹄之水。芥孔之空。尚不能知。又烏能知甚深之大海。無量之虗空也。故善財入普賢一毛孔剎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際。猶不能知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莊嚴。乃至剎海成。剎海壞。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乃至佛海生。佛海滅所有邊際。亦復不知眾生界所有邊際。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甚深。無量無量如此。如上所說。是如來自證自悟自受用境界。汝等不知固爾。即諸佛成道[A115]已後。四十年中。開智慧門。或對人天根者。說十善法。或對聲聞根者。說四諦法。或對辟支根者。說十二因緣法。汝等[A116]已熟聞熟習。現今各各有證聲聞果者。有證辟支果者。汝等亦自謂解如來法。得如來道。入如來智慧門。然而實未曾解如來法。得如來道。入如來智慧門也。由汝等止宿草菴。猶處門外。是故即如來智慧門。一切聲聞辟支佛亦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此徵釋諸佛實智甚深無量之所以。言我之智慧所以甚深無量。汝等不知者。豈徒然哉。由我往昔因中。劫劫生生。未嘗離佛。以佛為師。常隨佛學。且所事之師。又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曾歷事百千萬億無數諸佛。若事其師而不學。猶勿師也。學其道而不行。猶勿學也。於是師一佛。學盡一佛道法。行盡一佛道法。事百千萬億無數諸佛。學盡百千萬億無數諸佛道法。行盡百千萬億無數諸佛道法。由我如是勤學。如是篤行。愈學愈勇猛。愈行愈精進。從無量劫。無有一毫疲懈心生。故勇猛精進之名。普徧微塵剎海。故能成就諸佛所證。甚深無量未曾有法。所謂根深果茂。名實相當也。豈似汝等於佛法中。心生疲懈。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乎。豈似汝等坐無為而不動。醉寂滅而不醒乎。莊生云。風之積也不厚。則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者。則風斯在下矣。有味哉。
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A117]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此釋諸佛權智難解難入之所以。言我之智慧門所以難解難入者何。亦由我因中。學盡諸佛菩提道。學盡諸佛度生道。行盡諸佛菩提道。行盡諸佛度生道。故我將往昔三大阿僧祇劫所學所行底。自證自悟底。隨眾生之所宜。就其門戶而啟迪之。彼且為嬰兒。即嬰兒法道之。令其歡喜。彼且為丈夫。即以丈夫法進之。令生歡喜。然彼實不解我所說意趣也。此何以故。以我成佛[A118]已來。證平等法。見諸眾生在三界內。為妄想絲之所纏縛。頭頭羈紲。處處躭著。故我隨其根性。投其所好。或說種種因緣以脫其粘。成說種種譬喻以解其縛。或廣開無量無數方便法門。以引導眾生。無非皆是為人抽釘拔楔而[A119]已。實無一法與人也。今汝等隨語生解。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守一法而沾沾自喜。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妹妹而私自悅。都是繫驢橛上覔驊瑠。又豈能知我所說哉。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A120]已具足。
此雙徵如來用權實二智之所以。言世尊既盡學佛道。盡行佛道。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如來本意。原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求佛道。不為獨善其身。何不即以所得於諸佛者而直授之。反隱其無量甚深佛慧。而以佛海一滴。順眾生而說者。有何所以。無乃悋而不施乎。不亦忘其本願乎。不亦有所揀擇乎。故自釋云。如來雖盡學盡行諸佛道法。不直授與人。而又隨機說法者有故。如來於小不失。於大不遺。皆能隨順其實。無有揀擇。以如來具足知見方便二種波羅蜜故。故其機可以授佛知見者。即以佛知見授之。其機不堪授佛知見者。即以法之宜乎彼者而誘之。若有實無權則沉埋中下。若用權廢實則枉屈大根。由彼權實並行。故能曲成大小而不遺也。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上言知見波羅蜜。然不知佛所知所見者是何等法。而一切聲聞辟支所不能知不能見。覆自釋云。如來所知者廣大。所見者深遠。決非汝等淺知劣見所能窮究。蓋如來於法性海中。隨舉一華。或[A121]拈一草。或謦欬彈指。或放光動地。無非實相不可思議故。如來所得四無量心。四無礙解。十力四無所畏。禪定門。解脫門。三昧門。一一深入。無有邊際。此便是三阿僧祇劫。親近諸佛。於諸佛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所謂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是也。然則不知一法。是名佛知。不見一法。是名佛見。纖毫未盡。即墮眾生知見矣。故古德云。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猶太虗生閃電。佛知佛見如此。豈汝等淺知小見所能分別者哉。故慧朗禪師初見馬祖。祖問汝來何求。曰求佛知見。祖曰佛無知見。知見乃魔耳。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也。小乘不度生故不知。
○四無礙解者。謂法無礙智(一法演無量法)。義無礙智(一義演無量義)。辭無礙智(一音演無量音)。樂說無礙智(稱機說法)小乘不欣說法。故不知。
○十力者。是處非處智力(知可度不可度)。三世業報智力(謂知有障無障)。根勝劣智力(知信等根有軟中上)。種種界智力(謂三乘五性等界即性也)。種種解智力(或貪財利好名聞等亦名欲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知眾生種種所行若出離行若不出離行各能至果)。禪定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如有漏無漏等)。宿住念智力(知前際名姓苦樂等)。天眼智力(謂死此生彼墮善惡趣大小好醜等)。斷諸習智力(即漏盡智)。小乘不求佛道。不學十力。故不知。
○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有人難云。若佛是一切智者。有諸比丘從他方來。何須問言安樂住否。佛於此難安隱無畏。答云我是一切智人。但是攝受未來隨順世間師弟人情故)。二漏盡無畏(難云若佛自言漏[A122]已盡者。何以愛語羅云訶罵調達。佛於此難安隱無怯。乃自唱云我實漏盡。但謂隨根而調伏故)。三說障道無畏(難云若佛說欲能障道者。何故預流一來尚有妻子之愛。佛於此難心無怯弱。答言我說欲能障道。但障不還羅漢非初二果)。四說苦盡無畏(難云若佛說諸聖道能盡苦者。何故羅漢受瘡潰蛇螫之苦。佛於此難安隱無畏。答云我說聖道實能盡苦邊際。但說未來非現在故。初是離所知。次是離煩惱。三是出離障。四是出離之道)。小乘不盡障。有怯弱。故不知。
○解脫者。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餘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解脫門。皆悉成就。小乘唯得三解脫。故不知。
○三昧者。普光三昧。方網三昧。海印三昧。知過去莊嚴藏三昧。智光明藏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眾生差別身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無礙輪大三昧。此等為首。有無量百千三昧。皆悉成就。小乘躭寂定故不知也。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上言方便波羅蜜。不知是何等方便。覆自釋云。佛知佛見。離心緣相。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離言說相。非齒牙紙墨所能詮顯。故一落思惟。一墮言詮。無非皆是方便接人。譬諸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寒。絺綌御暑。舟輿異路。俱至行旅。然則如來用善巧易入之方便。柔和巽順之語言。與諸眾生巧說一切修多羅。無非曲垂誘迪。適可眾心。令生歡喜得親近我。令入佛道。然而皆非實法也。以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故。如是則如來信無一法與人。奈何汝等執一解脫義而株守哉。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此結上以生下文也。若欲盡言如來所證。即使經無量劫。言之不盡。豈知四無量等云云而[A123]已。故普賢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虗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若撮其要而言。則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一語。可以盡蔽。如思無邪。蔽三百篇之大義也。[A124]已上總是申明諸佛智慧四句。下文廣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止之一字。是如來滿口要說。復含糊不說。正是竦動身子處。猶俗語云罷。不消說起。又自解欲說不說之所以。言我所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所解之法。今日對汝等講說。何異對三家村裏擔柴漢子。說中書堂裏事。總不知下落。須是對自[A125]己家裏人說家裏事。纔領會得。所謂唯聖知聖也。故唯佛與佛。志同道合。彼所得者我亦得。我所證者彼亦證。心心相照。眼眼相對。故能究諸法實相。而又能究盡諸法實相也。實相者何。所謂如是相(相謂色相)。如是性(性謂佛性)。如是體(體謂法身)。如是力(力謂願力)。如是作(作謂作用)。如是因(因謂自修)。如是緣(緣謂助發)。如是果(尅獲曰果)。如是報(答果曰報)。如是本末(本謂始生末謂入滅)究竟等(等謂平等)。由此十種。皆是一相一味之法。本無二相。佛與眾生究竟平等。本無高下。故起信云。所言覺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得此法身。方名開佛知見。故如來於菩提場中。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果也)。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性也)。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於諸國土。平等隨入(體也)。身恒徧坐一切道場(報也)。三世所行眾佛大海(因也)。而恒示生諸佛國土(緣也)。無邊色相。光明圓滿。遍照法界。等無差別(相也)。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作也)。各現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力也)。徧十方界而無來往(本末也。此即華嚴經中十身相作也)。便是一個樣子。汝等不然。法身無相。而汝等報三十二相以為實。而不知無相之如來遍華藏界也。故大經云。如來非以相為體。但是無相寂滅法是也。如來無性。汝等妄執如來實有自性。以為唯佛一人有如來性。能成正覺。餘皆不能。而不知無性之佛性。充滿虗空也。大經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所謂無性。無性之性即佛性也。如來無體。而汝等妄執丈六身以為體。而不知如來之體遍一切處也。大經云。菩薩摩訶薩。應於無量處見如來身。不應於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眾生見如來身。應遍一切處見如來身。譬如虗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如來身亦復如是。徧一切法一切事一切國土一切身一切眾生。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所謂佛真法身。猶若虗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是也。今汝等但知如來降魔[1]推外以為力。而不知如來願力之周沙界也。大經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沙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是也。汝等但知如來現前度眾生作佛事以為作。而不知如來不思議業用。塵塵剎剎度眾生辦佛事也。大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前是也。汝等但知如來六年苦行以為因。而不知過去無量劫中。承事供養華藏世界無數諸佛。修菩薩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之大因也。汝等但知王舍城靈鷲山等處。說法利生。為眾生作增上緣。而不知勝音世界莊嚴劫中。大通智勝時。威音王時。為太子。為沙彌。為比丘。[A126]已與無量無數眾生作增上緣也。汝等但知菩提樹下成正覺以為果。而不知盡法界虗空界一切菩提樹下皆成正覺也。汝等但知如來報土在娑婆。而不知報土在華藏界也。汝等但知如來入胎。住胎出胎。出家修行。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以為本末。而不知如來壽量無盡。未嘗生。未嘗滅也。不獨此也。而復於諸佛邊生下劣想云。如來三十二相。我無有也。如來之性。我不具也。如來之體。我不迨也。如來願力。我不及也。如來作用。我不能也。如來求佛之因。非吾事也。如來度生之緣。非我要也。如來之果。非敢望也。如來之報。非敢慕也。如來始終本末之事。不敢冀其萬一也。殊不知自[A127]己原與如來究竟平等也。不獨此也。而復於眾生邊生自足想。以[A128]己出三界。越四生。為得淨相。而觀三界眾生是不淨相。自[A129]己為得聖性。而觀眾生是異生性。自以為得不思議變易身。而觀眾生是業果身。自以為得五力。而觀眾生是業力。自以為得神用。而觀眾生是業用。自以為得清淨因。而觀眾生是業因。自以為得清淨緣。而觀眾生是染緣。自以為得清淨果清淨報。而觀眾生是業果是業報。自以為始終是個出三界人。而觀眾生是火宅種子。殊不知自[A130]己原與眾生究竟平等也。由於如來邊生下劣想故。不肯上求佛道。由於眾生邊生自足想故。不喜下度眾生。法本平等。汝自歧之。法本無相。汝自礙之。法本無着。汝自執之。如是妙法。唯佛能知。唯佛能見。而汝終不得而知。終不得而見也。此言佛慧甚深。二乘不知不見者葢如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初四句頌。人天二乘不知佛也。捨王位。擯欲樂。絕二死。滅五住。為三界師。作四生父。故稱世雄。豈特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而[A131]已哉。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然雖如是。無有一人能知佛者。佛如虗空。本無形量。本不可以色見聲求故。佛力下。言此等非但不知佛。抑且不知法。以此法非思量分別可測故。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A132]已。道場得成果。我[A133]已悉知見。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見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次言唯佛知。唯菩薩知。且我因中。清淨無量諸佛時。自灑掃應對。折旋俯仰。以至六度萬行。無不習學。無不行持。然此甚深微妙之法。尚不能見。不能了。至於經無量劫功成行滿。坐於菩提樹下。成最正覺。然後見此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故知如是性相果報。究竟平等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餘無一人能知此者。何以故。是法本來寂滅。不可以形貌指示。不可以言辭譚論。要須自證自悟。始得相應。今現前四眾。都向語言色相中求。情枝意根上覔。故無一人能得解者。唯有過量大人。一聞此法。直下承當。如將一百二十斤擔子。一肩擔荷。向前直往。牢籠不住。呼喚不回。譬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如此等人喚作信力堅固大心菩薩。昔五臺智通禪師。在歸宗會下。忽一夜連呌云。我大悟也。明日眾集。宗曰。昨夜大悟底出來。師出。宗曰。汝見箇甚麼道理。便道大悟。師曰。師姑原是女人做。明州大梅法常禪師。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寂曰。即心即佛。師即大悟。後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箇甚麼。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這裏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曰。作麼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入。未有日在。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矣。此等即信力堅固。千喚不回之樣子也。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A134]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
此總明小乘不能擔荷大法也。一切漏盡者。是寒灰枯木人也。力量淺薄。不堪重任。須是枯木糝花。寒灰發𦦨始得。昔有一婆子。供養一菴主。經二十年。常令一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祗供養得箇俗漢。遂遣出燒却菴。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此言性識聰敏的人。未曾開口。便將心意識領會。故亦不能擔荷大法。如香嚴智閑禪師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禪不得。洎丈遷化。遂參溈山。山問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師茫然。乃自歎曰。畫餅不可充飢。屢乞溈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A135]已後罵我去。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干汝事。師遂將平昔文字燒却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箇長行粥飯僧。免役精神。乃泣辭溈山。直過南陽。覩忠國師遺蹟遂止焉。後一日。芟除草木。偶拋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乃沐浴焚香。遙禮溈山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曰。一擊妄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故知此事正要死盡偷心。不在性識聰敏也。滿世間者一佛剎也。滿十方者十方剎也。言十方剎者。又多於一佛剎也。盡思度量不能知者。四住雖除。無明未破故。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辟支根器。利於聲聞。其數復多於聲聞。一心思量亦不能知者。以辟支雖斷界內無明。未盡界外無明故。初地[A136]已上菩薩名新發意。其根勝於辟支。其數又多於辟支。其智又勝於辟支。其時又過於億劫。雖以妙智思量亦不能知者。分別雖空。俱生未盡故。八地[A137]已上菩薩名不退。其數又過於新發意。一心思求亦不能知者。雖空藏識。異熟未空故。乃至等覺菩薩雖見佛性。如隔羅縠見月相似。以有一分生相無明。一障二愚。猶未盡故。等覺尚爾。何況其他。所以云。離心意識參。絕聖凡路學。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A138]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明唯佛能知也。毫無滲洩。故曰無漏。絕無意言。名不思議。二乘莫能窮其底。故曰甚深。等覺莫能見其兆。故曰微妙。如是勝法。我及諸佛。盡知盡得。其餘一切皆不能知也。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着。引之令得出。
先勸信。世尊下。點破向後所說者是實。告諸下。點破四十年前所說者是權。要令二乘捨權就實故。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義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此四眾騰疑也。漏盡者。無學眾也。發心者。有學眾也。各作是念者。各自生疑也。意謂世尊尋常只是誘掖獎勸。曾不毀人譽[A139]己。今日何故出定之後讚[A140]己毀人。自言我所得法。及所說法。難解難知。一切二乘。皆不能及。且世尊昔日鹿野苑中。曾於眾中讚三乘法。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便得無量安穩快樂。我等當時。一聞讚歎。依之而行。遂出生死。親證涅槃。是則佛所得所說者。我等亦能解能知矣。今日復言難解難知。却不知又是何等義趣。豈更有奇特之事。勝於我等所證之涅槃者耶。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慇懃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此鶖子呈疑請決也。古語云。宴安酖毒。不可懷也。二乘一向臥涅槃牀以為足。以高枕無憂矣。殊不知尚有微細流注。生滅業識。遷流不注。未可貼席穩臥也。由二乘入尋常自以為出三界。作了事漢。坐守勝妙境界。不生一念進趣之心。故世尊與他說無量義經也不動。入無量義定也不動。至於放白毫光。眉目稍動。及至世尊出定之後。賣弄自[A141]己神通一上。却將三言兩語。變作百千萬億箇疑團。散在各人懷裏。然後大家疑情齊動。只此一點疑情。却是開佛知見之種子也。所以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舍利弗尋常疑着此事。一聞此語。身毛皆竪。及聞法說。便一擔承當去。所以先得授記。四大弟子。見同列得記。方始生疑。故再聞喻說。次得授記。至於會中退席之眾。唯不疑故不信也。故知此事疑得極。信得極。疑得淺。信得淺。故曰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唯是信力堅固者。却能從疑團打出也。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初二句頌世尊自讚。如來不出世。萬古如長夜。凡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故曰慧日。聖中之聖。故曰大聖。久乃說是法。反顯四十年前未曾說也。自說下四句。牒前十力無所畏等。道場下二句。牒前道場得成果等。我意下二句。牒前假使滿世間等。無問下四句。正指如來自讚等語。無漏下四句。敘無學生疑。其求下八句。敘有學生疑。中間相視二字。描寫懷疑之狀如畫。於諸下四句。敘當機自疑。言我在聲聞眾中。智慧首出。即今亦墮疑網。況其他乎。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此正出疑根也。為是之為字。當作平聲讀。意謂佛說一解脫。我等皆得。今所稱讚究竟平等法。不知何者為是。今所稱讚具足行諸道。又不知何者為是。所以卒墮疑網而不能出也。佛口下。自陳情辭。諸天下。代眾請說。具足道者。時指法華也。如古德云。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會是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重言止者。固却之以勇其疑也。言我今纔動口。汝等常隨我者。尚且各各懷却滿肚疑情。若我再說。一切天人。不但生疑。且生驚恐矣。此以法大機小。實難擔荷却之。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再陳請辭也。言此會中有大機可以擔荷。不必慮也。曾見諸佛者。是福德大。諸根猛利者。是根器大。智慧明了者。是智慧大。此等聞法。決生敬信。必不驚疑。以敬則不驚。信則不疑故。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再止之者。彼愈急而愈緩之也。彼等久墮解脫深坑。今我說法。直欲援而出之。復恐聞而不信。反生謗法之𠍴。是坑塹中重添坑塹矣。此以執着堅固却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A142]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穩。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法。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A143]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此三陳請辭也。如我等比。受化[A144]已久。決無上慢。必能敬信。決不生疑。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決不墮坑。惟垂分別說者。意謂向上一路。雖不可思。不可說。不妨曲為今時。向第二門頭。分別言說處。略通一線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A145]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此如來許說也。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者。言此法如銅山鐵壁。鑽研不得。咬嚼不得。無着力處。無下口處。我今為汝無分別處。強作分別。無言說處。強作言說。何以故。以非三非一。絕言說故。無分別故。非有量故。是平等故。若分三分一。墮言說故。是分別故。是有量故。不平等故。然則如來不唯昔日說三乘是言說分別。即今日說一乘。亦是言說分別。所以始也無問而自說。既而三止而不說。卒之三請而許說。此是婆心太切處。若是祖師禪。別有生涯。昔藥山久不陞座。院主白云。大眾久思示誨。請和尚為眾說法。山令打鐘。眾方集。山陞座良久。便歸方丈。主隨後問。和尚適來許為眾說法。云何不垂一言。山云。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恠得老僧。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真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五千退席也。由此輩罪根深重。我慢偏多。尋常唯在語言上做工夫。鬼窟裏作活計。摘葉尋枝。莫窮其本。今聞妙法難思。方木不入圓竅。所以退席。世尊逆知其意。亦任其自去而不制止。故預會者。純是真實。無枝葉也。雖然黃面瞿曇。未免壓良為賤。靈山會上。人天百萬。菩薩聲聞。不知其數。箇箇摘葉尋枝。阿漉漉地。幸有此輩。纔聞許說。撩起便行。却與靈山一會。大眾面上。添光生彩。雖則如是。猶較衲僧百步。豈不聞資福云。隔江見資福。剎竿便回去。脚跟下好與三十棒。何況過江來。又大隨禪師。在大溈會下數載。食不至充。臥不求暖。清苦鍊行。操履不羣。溈深器之。一日問曰。闍梨在老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語。師曰。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溈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師便作手勢。掩溈口。溈歎曰。子真得其髓。又南泉為眾僧行飯次。馬祖問桶裏是甚麼。師云。這老漢合取口。作恁麼話。祖便休。具此眼目。始解看經。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虗妄。
此勸信也。四眾始不生疑。故以放光發其疑。復以歎德發其疑。此疑不可無。既疑之後。將說大法。此疑不可有。故以優曇難值堅其信。此如來所以因時而說法也。時之名義大矣哉。仲尼云。可以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故曰時然後言。時之一字。諸聖所宗。故世尊說法。亦必因時。若會中有糟糠枝葉之眾。而與之言。是失言也。不時也。若會中有聞而敬信。聞而歡喜讚歎者。而不與之言。是失人也。不時也。若四眾一向置在無事甲裏。初未曾疑着此事。驟而與之言者。是失言也。不時也。若一聞此事。即便驚疑。不肯放捨。決欲究明此事。如渴思甘露。蜂念好蜜者。而不與之言。是失人也。不時也。今會中既無枝葉之眾。時之可說。一也。又有敬信之人。時之可說。二也。四十年前。總無人疑著此事。今會中一眾皆疑。時之可說。三也。且世尊尋常。一言一笑。一動一靜。皆不妄發。必有其時。況此大事因緣。究竟平等。難解難信之法。有不因時而說者乎。然而時之難遇也。四十年前未曾有人疑著此事。今始有生疑者。四十年前。欲與之言。而無可言之機。故隱忍而不發。今有可言之機矣。既有可言之機。又有欲說之事。如矢在弦。不得不發。故曰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言如是妙法者。正指如是相。如是性。乃至本末究竟平等法也。四十年中。未曾顯說。今日方始道破。正如優曇鉢花時一現耳。梵語優曇鉢羅。此云靈瑞。唯佛與輪王將出世時。方現瑞相。亦如此方黃河清而聖人生之意也。言其時之難遇如此。豈可忽哉。故又戒之曰。我四十年前秘而不說。待到此時纔對人說。汝等當信佛之所說。決非孟浪輕發也。正恐大眾。當作容易。看作等閒。故諄諄戒勉。此正老婆心。竭力為人處也。若是德山臨濟。却無許多廉纖。棒頭喝下當處分身。如來禪。祖師禪。正好著眼。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此下申明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亦不能知也。故曰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言我昔日。見汝等戀著生死。無求出意。故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說三界內是生死苦。說三界外是涅槃樂。是以方便誘汝。莫戀著三界生死。如將蜜瓠換苦葫蘆。非謂三界真如牢獄。非謂眾生真如冤家。亦非謂實有涅槃可證也。而汝等戀此涅槃。不肯度生。却向虀瓮淹殺。此我之意趣難解如此。我因見汝等戀著涅槃。不求佛慧。故於方等會中。抑揚褒貶。謂五逆之人。塵勞之侶。皆可發心。皆可作佛。彼二乘者。若焦芽敗種。永不發菩提心。永無成佛之事。此亦以方便激汝。欲令汝等捨涅槃而進趨佛道也。非謂汝等真不可發菩提心。真不可成佛果也。而汝等坐守涅槃。甘為下劣。自絕於如來寶藏之分。於菩薩法游戲神通。亦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此我之意趣難解又如此。我又見汝等不欣說法。不肯度生。故我於般若會中。令汝等為諸菩薩說法教化。領知眾物。是以寶藏授汝。而汝等又無希取一餐之意。此我之意趣難解又如此。然汝等病根在甚麼處。在不解隨宜所說。隨語生解故也。豈知諸佛所說種種法門。本無意路。不落思惟。不過信手拈來。隨方解縛。作止啼黃葉耳。本不可以識心思量測度。汝等乃以思惟心測度如來。殊不知終涉思惟。千里萬里。所以終不解如來所說故。即如來所說者。亦唯諸佛方能究竟。汝等亦不能知也。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復徵云。二乘皆不知唯諸佛能知者何故。以諸佛同心同願。同證此一大事因緣。同為此一大事因緣出世故。所謂一大事因緣者。即佛知見也。佛知見者。即是諸佛如來道場成果時。所知所見。性相體用。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平等。一相一味之法。是諸佛成道。藉此為因。諸佛度生。藉此為緣者。諸佛既藉此法為因為緣。是如來出世一件莫大之事。諸佛既證此法。而欲人人共證此法。故如來不為二乘說法。亦不為小小因緣出世。唯為說大乘究竟平等法。亦唯為此一種大事因緣出世也。故出現品云。如來出現。以無量事。無量緣。而得出現。無量事。無量緣。即一大事因緣也。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者。此句却將出世本懷。盡情吐露。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染污。佛知佛見。不得開發。不得清淨如來出世。不過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而[A146]已。下文所云。長者寶藏。衣裏寶珠。大白牛車。即是物也。寶藏要自[A147]己開。故曰欲令眾生開。開者。以手推排之謂。衣珠要自[A148]己知。故曰欲令眾生悟。悟者。久忘勿記之謂。白牛車要自[A149]己坐。故曰欲令眾生入。入者。和身[A150]已到之謂。然則如來不過指示眾生寶藏。指示眾生衣珠。指示眾生大白牛車而[A151]已。故曰欲示眾生。示者。指點分明之謂也。是則開悟入三字皆屬眾生。示之一字單屬佛也。若約此經大旨。則開示悟入四字。括盡一經之始終。以開示二字屬佛。悟入二字屬人。此經自方便品以至法師品。皆明開悟二字。開者。所謂開方便門也。如說方便一品。固方便也。而身子悟。故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譬喻一品。亦方便也。而四大弟子悟。故曰我等今日真是聲聞。真阿羅漢。因緣一品。亦方便也。而五百弟子學無學人皆悟。故曰我今乃知真是菩薩等。此是開三周方便門。而令四眾皆悟也。自寶塔品[A152]已下。明示入二字。示者所謂示真實相也。如過去多寶。現塔現身。釋迦變土。十方分身。雲集一處。乃至現舌相。放毫光。皆是直將佛知佛見示人。至於菩薩發願持經。如世尊勅。當具奉行者。皆是入佛知見之人也。此是如來示真實相而使人入也。其餘藥王等六品。皆是為持經人作箇入佛知見之牓樣而[A153]已。故先悟得當人有此一卷大經。而後受持保任。流通不斷。然後能入。故華嚴以信解行證。為一經之要。此經以開示悟入。為一經之宗也。昔洪州法達禪師。問六祖法華經義。祖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師曰。學人愚鈍。豈知宗趣。祖曰。汝念一遍。我為汝解說。師即高聲念。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無越於此。何者。因緣即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見也。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盡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A154]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當信。佛知見者。即汝自心。更無別體。葢為一切眾生。自蔽妙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耳。汝但勞勞執念為功課者。何異[氂-未+牛]牛愛尾也。此段可作一經疏解。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且諸佛度生法門。廣愽無量。不獨以語言文字。是故菩薩法。即舉足按指。揚眉瞬目。謦欬彈指無非與人說菩薩法。無非發明此一大事。無非以此事指示人。無非要人悟此事而[A155]已。然則如來不但以口舌為眾生說菩薩法。却又通身遍身為眾生說菩薩法。故知如來未嘗說一乘法。亦未嘗說三乘法。始終唯以一乘法示人。而使人悟入也。至乎祖師門下。搖鈴振鍚。輥毬無笏。驢鳴犬吠。吹布毛。舉拂子。行棒行喝。現瞋現喜。亦無非為此一事。是一也。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寧。日月得之而明。鬼神得之而靈。所謂通於一而萬事畢也。古德云。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是也。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下廣引十方三世諸佛。以證言此法。不獨如來一身在娑婆世界中。作如是說。即我分身散影於十方世界中者。亦作如是說也。又不獨我分身諸佛作如是說。即三世諸佛亦同如是說也。然則一卷大經。窮三世。遍十方。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塵塵說。剎剎說。人人說。物物說。時時說。念念說。未曾間斷。人自不識。故開口動舌處。便作語言會。揚眉瞬目處。又作道理會。乃至日明雲暗。風動塵起。鳶飛魚躍。鷄鳴犬吠。華藥欄。栢樹子。一切處。又作境物會。辜負如來說法。不得如來一切種智耳。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由三世十方諸佛同如是說。故我亦做效諸佛之儀式。亦作如是說也。問。十方三世諸佛既以此事為實。世尊何不四十年前。就將此法直示與人。何故秘而不說。而說種種方便。因緣譬喻。答。隨機故。由諸眾生。根性不同。樂欲各異故。其根性有好大乘者。有好小乘者。有好人天乘者。有好貨者。好色者。好名聞者。好音聲者。好滋味者。好夸張者。好儉嗇者。好鬪者。好勇者。好乘肥衣輕者。好憺怕寂嘿者。好奇者。好伎者。好高潔者。好狷介者。乃至種種好樂不同。我悉知之。故就其性之偏僻愛著處。開種種門。說種種法。因其明處而啟導之。漸漸令彼皆入佛乘。得一切智。若導百川而歸之海也。若鎔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也。何以故。十方三世無二法故。古德云。撞著道伴交有過。一生參學事畢。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問。如來必欲從無三處說三。十方諸佛亦於無三處說三者何故。答。隨時故。由如來生此濁惡時世。不得不順其機故也。言劫濁者。劫者。時也。世衰道喪。天下紛擾。如魚鳥不寧。百姓求竭。而求上古無為清淨之世不可得矣。此之謂劫濁。冰炭交心。貪瞋互出。空華翳眼。狙詐橫生。舉天下求一不識不知守純抱撲者不可得矣。此之謂煩惱濁。不奔命於名世。即匿心於貨財。不淹沒乎色聲。則羈縻乎情識。求其果腹而嬉。擊壤而歌者不可得矣。此之謂眾生濁。淳風彫削。道德澆漓。情竇日開。渾沌日死。各私一伎。各守一能。逐好投工。爭奇鬪艶。而求一人開佛知見者不可得矣。此之謂見濁。嗜欲愈深。天機愈淺。風雲氣少。兒女情多。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而求達自然之慧命者不可得矣。此之謂命濁。如來出世。正值斯時。以佛眼觀。實可憐愍。況復渾身破碎。滿面塵埃。在[A156]己躬者。拔一毛而不為。在他人者。縱貪婪而無厭。斯實三途基本。眾惡根柢。至蠢至愚。難調難伏。若不隨其性欲。施設治方。而直授以一乘。則不加杖木亦[A157]已幸矣。惡能使之必信哉。故諸佛曲垂方便。將一方而分三。巧設階梯。設化城而誘進。故內德論云。夫一水無以和羮。一木無以搆室。一衣不稱眾體。一藥不療殊疾。一彩無以為文綉。一聲無以諧琴瑟。一言無以勸眾善。一戒無以防多失。何得恠頓漸之各異。令法門而專一。如是則方便之門。豈得[A158]已哉。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A159]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此以危言激之。以堅其信也。大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語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又云。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信之一字。諸聖入道之門也。故未說之前。先以三止發其疑。既說之後。又以危言激其信。由是而知。發其疑。正欲堅其信。循循善誘。於此可見一斑云。故云若我弟子。自謂得小乘道果以為了當。無所事事。從不曾聞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世。又不曾聞如來但教化菩薩事。還當不得佛弟子。當不得阿羅漢。不得預弟子數中。又有一等。認定所得小果。就是如來最後身。所證涅槃。就是如來究竟涅槃。更無佛果可得。涅槃可證。縱聞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世。不復志求。我自有這箇在。決不回心。斯等不但不得佛果。亦未得阿羅漢果。不得名阿羅漢。謂之增上慢人。言增上慢者。決定毗尼經云。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我斷貪欲。我斷貪瞋。我斷愚痴。名增上慢。貪欲法異。瞋恚法異。愚痴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謂有所得。謂有所證。謂有所解。名增上慢。見諸法空。見於無相。見於無願。見於無生。見無所作。名增上慢。見法無常。見有諸法。名增上慢。是名聲聞乘增上慢。由此一激。遂有下文許多弟子。擔當授記作佛。所以下。復徵問云。此輩不信佛乘。不得佛果宜矣。今現證阿羅漢。而不許名阿羅漢。謂之增上慢人者何。故復自釋云。豈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而不肯信教菩薩法。決無此理。由此曹不肯信教菩薩法。故不名羅漢。謂之增上慢人亦宜。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時。容有阿羅漢不信有佛乘者。所謂無佛處稱尊者是也。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虗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此又以軟言勸之。以發其信也。又徵問云。現前雖無佛。而辟支亦是佛弟子。不信有佛乘者何。故復釋云。是一佛乘。即佛現在說。時人猶不信。尚有聞風而退席者。況佛滅度不聞佛說。而欲要其必信哉。若佛滅度後。縱不親聞佛說。但肯將此經受持讀誦解義者。亦為希有。此時縱不能直下擔當。一信永信。然藉此受持讀誦。熏習不忘之力。以為遠因。若遇他時。佛出於世。於彼佛邊。一聞此法。機教相投。千了百當。決得一切種智。由此一勸。遂有下文六種法師。流通此法。故知現前肯信此經者。現生立地可得成佛。若現前不信此經。不肯擔當。而肯受持讀誦解義。作六種法師者。至當來世。亦得菩提。此皆如來誠諦之語。汝當深信。莫更生疑。所謂誠諦語者。無有餘乘唯一佛乘八字而[A160]已。故六祖云。汝等諸人。自心是佛。莫更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虗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A161]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尠(顯少也)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舍利弗善聽。
此頌出退席眾十種心病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一也。恃我生憍。不能謙下。二也。自甘下劣。不信深法。三也。但恃[A162]己長。不知其短。四也。梵行不完。漏巵非器。五也。藏瑕匿玷。矯飾形儀。六也。智量狹小。不堪大任。七也。喜嚥糟糠。不欣精鑿。八也。內無福德。難受大法。九也。摘葉尋枝。不窮根本。十也。由此等眾。只解鬼窟裏作活計。不肯向自[A163]己脚跟下推窮。故不願聞而去。今會中既無此輩。皆是真實究佛法者。此我正當說法之時。汝等亦當攝心而聽。故勉之曰。舍利弗善聽也。言善聽者。勿以昔日所聞纏繞其心。應當句句消歸自[A164]己。勿得更以聰明識見。作文字語言會也。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A165]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并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此頌如來隨宜說法也。諸佛所得法三句。總頌如來證平等法。而開無量法門為眾生說也。所得法者。即前文未曾有法。難解之法。甚深微妙法。道場所得法。不可思議法。究竟法。正法妙法。此等名雖不同。總是如來自證自悟法也。謂如來證此平等無限量法。即以無量種種方便。而為眾生說無量種種法門也。眾生下。正顯眾生樂欲不同。故說法亦不同也。念者思慮也。種種者。多多之謂。所行道者。或十善。四諦。十二緣。六度。乃至貨利名聞等。若干者。不定之數。欣樂名欲。習種名性。欲性所作名業。佛悉知是[A166]已者。謂佛得十力故。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所行道。以根勝劣智力。知眾生所習欲性。信等五根。有輭中上。以種種界智力。知眾生深心所念。謂三乘五性等。以天眼業報智力。知眾生所造善惡等業。感愛不愛等果。唯佛知此。故能以方便力。隨病投藥。令俾服之。皆生歡喜。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謂契理契機之教。伽陀者。此云重頌。或為鈍根說。或為未聽者說。本事者。謂無量劫中所行事也。本生者。謂無量劫中受生事也。此為迷宿世者說。為大根者說未曾有法。即本來無物究竟平等法也。為劣根者說因緣。為中根者說譬喻。為事理俱明者說祇夜。即孤起頌也。為事理俱不明者說優波提舍。此云議論經。又為一種鈍根人天。不樂大乘。唯欣小法。躭因著果。不肯放捨。於生死河頭出頭沒。雖遇諸佛。不行勝法。未超八苦。難免五衰。不得[A167]已而三轉四諦法輪。令俾脫生死苦。證涅槃樂。然此亦是一時權巧。非決定說。非真實法。其實潛施密誘。令入佛之智慧。但不曾分明說出。汝等當來。皆得成佛耳。然我所以不說者由汝等根器未純。說時未至故。今汝等根器既純。我之說時亦至。固宜撤去籓籬。直授大乘平等空法也。汝等應知往昔所說此九部法。皆是隨他意語非是本懷。無非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是以今日說法華經。意有在也。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徧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此明對大機說大法也。言佛子者。能紹如來家業故。言心淨者。不以萬法為侶。諸塵作對。非若貪著五欲。若痴蠅粘唾。而不肯放捨者。言柔軟者。謂調順柔和。易受化度。非若剛強麤獷。若狂象而難調伏者。利根者。搖鞭即去。非若樂著小法。若蹇驢駑馬。䇿之而不肯前進者。無量佛所行深妙道者。聞聲即赴。非若遇佛而不求勝法。當面蹉過者。如斯根器。方是大根。堪稱佛子。堪受大法。不獨為彼說大乘法。亦復為彼授如來記。何以故。以深心故。念佛故。持戒故。深心者。樂修一切善法故。念佛者。志求無上菩提故。持戒者。具足清白梵行故。如此等機。一聞授記。大喜遍身。一肩擔荷。由彼發心既深。念佛又切。戒根又淨。佛知其心。又知其行。是故為彼說大乘也。然此大乘是平等法。無論鈍根利根。心穢心淨。但得一句染神。皆得作佛。正如伽陀妙藥。但得沾唇。疾無不療。毋得以一毫思慮存乎胸中而不肯服也。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此下廣明所以必說大乘者。有五義。一。十方諦求無有餘乘故。言諸佛國土。際天蟠地。唯有一法。更無二物。但諸佛以方便力。強立種種假名。不知種種假名。都是引導眾生。令入佛慧。是故必說一乘。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二。佛佛道同故。言諸佛出世本懷。唯此一事。更無二事。我寧敢違諸佛之儀式。而以非真之法向人說乎。故終不用小乘之法度生。必說一乘。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三。自住一乘故。謂諸佛。渾身住在大乘平等法中。當以自[A168]己所證。度諸眾生。方稱平等。若自證大法。而以小法化人。即是悋惜。即墮慳貪。便不平不等。無論以小法化多人為墮慳貪。即以小法化一人亦墮落慳貪法中矣。此事豈可為哉。是故必說一乘。慳者與小之謂。貪者護大之謂。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四。信心歸佛故。若人不慕餘乘。唯希大法。信心歸佛。信得如來。不以人不見而熱謾。不以我不知而妄語。又信得未嘗悋法而不與人。未嘗嫉人而不與法。何以故。以如來五住究盡。在在稱尊。故能有扣即應。毫無畏怯。寧獨不為我說乎。由我不信佛乘。正恐說而無益。故不為我說耳。如是自咎。倍加深信。爾時即現相好莊嚴之身。亦如今日。放白毫光。普照世界。為說實相法印。是故必說一乘。言印者謂一乘實相。若朝廷印璽。然以此一印。印一切法故。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A169]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五。如來本願故。言我從無量劫來。立大誓願。若我成佛時。度一切眾生。悉皆成佛。知我無異。今欲滿本願。是故必說一乘。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深著虗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矝高。諂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A170]已。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此明如來開權也。問。若爾何故又說二說三。答。機不同故。若以此法對大智人說。則歡喜領荷。若以此法對小根無智人說。則法不設根。謂之錯亂顛倒。不唯不信。反生迷惑。我知此等眾生。未種善根。堅著五欲。皆由發業潤生。二種無明。復生瞋等種種煩惱。由煩惱迷心。躭著五欲。造種種業。由惑業故。墜墮三塗。受種種報。此即眾生濁也。由轉輪故。有廣大威神而不能用。向父母胎中。受此眇小形軀。世世生生。貪愛相滋。惑業增長。福德日消。於火宅中。常為大火之所燒煑。不能自出。即命濁也。即有發心。欲出火宅。不遇明師。反修邪道。依止斷常。復生六十二見。此見濁也。由著諸見報身。為我堅愛不捨。恃我生憍。貢高矜詡。各各自謂成無上道。不知皆是虗妄浮心。並非真實。此即煩惱濁也。心言不直。毀害潛生。於千萬劫不聞佛法。如是之人卒難得度。此即劫濁也。由彼墮於五濁世中。纏綿不斷。故我權開種種方便。為說三十七品盡苦之道。而復示以涅槃之樂。誘令出苦。然我雖說涅槃之樂。是遣生死之苦耳。非實如來空事境界自性涅槃也。以如來自性涅槃。從本[A171]已來。本自寂滅。不復更滅。故佛子若肯信此涅槃。一肩擔荷。力行此道。當來世中必得作佛。更不待三生六十劫也。我雖設種種法門。開示眾生。皆是方便。據實而論。三世諸佛。唯說一乘。無二法故。今此大眾。更莫存留一念疑情。固當虗心領受。以諸佛異口同音。唯說一乘。無二乘故。仰山作沙彌時。念經聲高。乳源和尚咄云。這沙彌念經恰似哭。曰。慧寂秖[1]甚麼。和尚却如何。師乃顧視。仰曰。若[*]甚麼與哭何異。師乃休。所謂唯一無二乘也。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羣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佛慧。如是諸人等。皆[A172]已成佛道。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輭心。如是諸眾生。皆[A173]已成佛道。諸佛滅度[A174]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瓈。硨磲與碼碯。玫(梅)瑰(規)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木樒(眉)并餘材。甎(專)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A175]已成佛道。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雕刻成眾相。皆[A176]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鍮(偷)妬(十)赤白銅。白鑞(拏)及鈆(元)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A177]已成佛道。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A178]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茟。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A179]已成佛道。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葢。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空)篌(侯)。琵琶鐃銅鈸(鉢)。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A180]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A181]已成佛道。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A182]已成佛道。
此明過去諸佛。亦以方便說法。唯一無二也。更以下。言不但說三乘法。是方便。是助發。又不但以放光為方便。為助發。更有多種奇異方便助發也。如起塔廟。造佛像。或供一華。或舉一手。或合掌或低頭。無非助顯眾生日用一件大事。悉與如來放光。等無差別。所謂諸有所作。常為一事。龐居士云。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神通及妙用。運水併搬柴。正此義也。由眾生視此為尋常。世尊讚之為奇異。要人知此一段奇異事。正在尋常日用中。故於放光處助發。又於日用處助顯也。若有下。先明修六度萬行者。皆[A183]已成佛道。[A184]已成二字。是言自[A185]己具有佛性為因。其六度萬行皆緣也。正如木中之火。鑛中之金。是因其鑽之銷之者是緣也。諸佛下。次明修十善四諦十二緣者。皆成佛道。諸佛下。三明供舍利。起七寶塔。造栴檀廟。乃至積土為廟。聚沙為塔。皆成佛道者。雖精粗不同。等妙剎故。世尊與眾行次。以手指地云。此處宜建梵剎。帝釋將一莖草插於地上云。建梵剎[A186]已竟。便是這箇道理。若人下。四明造佛像者。皆成佛道。彩畫下。五明畫佛像者。皆成佛道。若人下。六明敬心供養佛像者。皆成佛道。有以香華幢葢敬心供養者。有以眾妙聲音敬心供養者。有以歡喜歌唄頌佛德者。七明散心供養畫像者。有以散心合掌低頭作供養者。有以散心一稱南無佛作供養者。此等微因。皆成佛道。雖敬散不同。等妙心故。所謂融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者。燈明之力歟。抑妙光之力歟。謂之奇異。不亦宜乎。昔調達臨終稱南無。未及佛字。[A187]已墮地獄。佛記其地獄出。當作辟支佛。字曰南無。又外國事天神者。以金為像頭。賊來取之。稱南無佛。便得像金頭。明日眾聚。天像失頭。眾云。我雖造像。無天來著。若天著者。云何失頭。天即降一人云。賊來取頭時。稱南無佛。諸天驚動。故得我便。是故失頭。眾人云。天不如佛耶。既不如佛。何不尊事。賊稱南無佛。尚得天頭。況賢者稱南無佛。不得無上菩提乎。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A188]已。導師方便說。
此明未來諸佛。亦以方便說法。唯一無二。故一觸耳根。無不成佛。諸佛本誓下。言諸佛本願。故說一乘。諸佛兩足下。為發起大根故說一乘。言兩足者。福足慧足也。知法常無性者。知者覺也。法者即眾生心也。常者真常不變也。無性者無自性他性也。若此法不常。即成斷滅。何有五性。若性定有五。則聲聞緣覺。及諸眾生。決定不得作佛。由知此法常而無性。故隨熏習而各自成性。所謂不變隨緣。隨不變也。故涅槃云。無性之性。即是佛性。唯此佛性。雖是眾生具有。必以大乘法。久遠熏習。方能發起。此世尊所以必說一乘也。故六祖云。汝等佛性。譬如種子。我今說法。猶如時雨。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得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是法下。開權也。言此法是無位真人。本無位次。然四聖六凡。諸法位中。皆是此法所住之位。故知頭頭法法。無非皆是平等一寂滅相。然必待坐道場。開佛慧時。方知此法。成等正覺。知此法[A189]已。以方便力。開種種門。說種種法。故知說大說小。無非一法。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恒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此明現在諸佛。亦先證寂滅法。後以方便說三乘。其實皆為一乘也。知眾生所行者。即種種所行道也。深心之所念者。即眾生心所念也。過去所習業者。即先世善惡業也。欲性精進等者。即若干諸欲性也。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此釋迦自謂亦是先說三乘實為一乘也。眾苦不逼之謂安。亂想不生之謂隱。鋪文演義之謂宣。放光入定之謂示。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窮貧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1]身著於五欲。如[氂-未+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此明開權之所以。無福曰貧。無慧曰窮。生死險道。即三惡道也。相續苦不斷者苦果也。五欲者苦因也。言我所以說三乘者有故。由我初成道時。開佛知見。即以佛眼洞觀十方。見六道眾生。不修佛慧。轉輪生死。無有間斷。推其所因。皆由身著五欲。譬如[氂-未+牛]牛自愛其尾。而卒為人害也。眾生既以貪愛自蔽。躭著五欲。秪見其樂。不見其苦。如盲瞑然。既眷戀於受胎微形。復匍匐於生死險道。遂將自[A190]己一尊巍巍堂堂。大勢力佛。棄之弗顧。又不肯求斷苦之方。甘心就死。即有靈知發露。欲出三界。然而不遇明師。不聞正法。入邪見網。更修邪戒邪定。為出世因。求出三界。止如掘地覓天。索冰於火。惡可得哉。如來愍此顛倒眾生。所以興起大悲。悉令拔濟也。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此下追敘三七思惟也。是世尊四十年來心事。復將盡情吐露一番。以見說三說一。悉依古佛法式。非自撰也。言我見此受苦眾生而興拔濟。猶有許多難處。故我初坐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觀樹經行者。欲以菩提大樹。蔭覆清涼一切眾生也。然而必三思者。熟思細審而後行也。我所下。敘初七思惟。言我所得智慧。甚深無量。是未曾有。是最殊勝。復觀眾生。信等五根。淺薄陋劣既為五欲所纏。又為無明所翳。我法如此。其機如此。眾生云何而得度脫。由我在三昧中興此一念說法度生之心。梵釋諸天。一時齊赴。請轉法輪。所以龍興雲起。虎嘯風生也。我即下。二七思惟也。我若即轉最上法輪。眾生正沒大苦海中。則法不稱機。機不達法。不但不能令彼生信。抑且反令生謗。破壞正法。彼若謗法。必墮三途。是說法無益於生。而反有害於生。故我寧不說法。速入涅槃之為愈也。尋念下。三七思惟也。過去諸佛。證道果時。即開種種方便法門。化度眾生。今我說法。亦當以過去諸佛而為儀式也。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此敘諸佛慰喻也。言我三七思惟。欲行方便。契合佛心。故諸佛現身。安慰曉喻。且稱讚云釋迦既得如來平等道法。而為世出世間第一導師。尚不肯自專自用。能隨諸佛所行方便。不亦善哉。即我等諸佛。悉得最妙第一平等之法。亦為眾生根性不同。好樂各別。亦向無分別中分別說三。何以故。由彼智慧狹劣。但樂貧所樂法。不信自[A191]己是佛。不肯承當。故是如來以方便力說三乘道。而為中途小歇場地。其實但為教菩薩法。非實化以小乘道也。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南無諸佛。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思惟是事[A192]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此明如來昔日說三。是倣效古佛儀式也。一聞慰喻而稱南無佛者。歸敬之辭也。既歸敬[A193]已。復作念云。我今既出五濁世中。如佛所說開方便門。我今決定隨順如來。依而行之。作念[A194]已畢。即趣鹿野苑中。三轉四諦法輪。然我所證一乘道法。本來寂滅。不容有聲。安有所謂法僧差別之名。由我權設方便。巧合機宜。故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諦時。於是寂滅之法。始得變通運轉。便有轉法輪之名。即以所證之法為涅槃。復以能證之人為羅漢。又以能轉法輪者為佛。於是將此一味之法。裂而為三。名曰別相三寶。復讚之曰。此涅槃法。是我從久遠劫中。讚揚開示者。汝等若得此法。生死永盡。不受後有。有此利益。故我於四十年中。常作如是說也。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此如來自陳今日說一乘。亦是倣效古佛儀式也。言我又見大根器人。不樂小法。信力堅固。志求無上菩提。以恭敬心。來至我所。此等佛子。於過去劫。曾聞諸佛。說方便法。根器調熟。回心慕大。我即作念。如來實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非為二乘小小因緣也。欲說佛慧。正當其時。豈得不說。所謂若人信歸佛。為說實相印也。由我具足方便知見二波羅蜜。故我曲大小而不遺也。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菩薩聞是法。疑網皆[A195]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此下結上文說大說小之意。言汝應知我此時。正當演說佛慧。尚有一等不肯回心鈍根羅漢。守一隅而不反。聞大法而驚疑。住涅槃而不捨。踞法我而生憍。如此等人。於甚深法不能生信。乃有拂衣而去者。今有捨故習慕大乘。以恭敬心。來至我所。求殊勝法。豈易得哉。故我喜其不生畏怯。自肯承當。是菩薩器。我即為彼捨去枝岐。直下指出長安大道。是故菩薩一聞是法。即生敬信。疑網皆除。若羅漢亦聞是法而生敬信。亦得授記。如是。則我對小說三。對大說一。源源本本。悉依古佛恒規。非自創也。故我今日。說無分別法者。亦是倣古佛之儀式耳。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諸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讚。乃至發一言。則為[A196]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
長行以危言激其信。頌中又以四難堅其信。先言佛出世難。如下文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又云。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又云。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是也。正使下。次言說法者難。四十年來。能為下劣取相凡夫。忍於斯事。未曾吐露。直至根熟志純。心相體信。然後方說。豈不是難。無量下。三言聞法者難。具威音之餘勣。帶智勝之遺塵者。尚不能貶起眉毛。承當此事。豈不是難。能聽下。四言聽法者難。不但一聞頓悟者難。即歷耳根而不生誹謗。不起怨嫉者亦難。如不輕高唱。瓦石亂加。靈山會上尚有退席。豈不是難。故知巴歌和眾。雪曲應稀也。且無論佛出世難。說法難。聞法而悟入者難值。如優曇鉢華。即聽而不生誹謗怨嫉者。是優曇出現。豈易易哉。無論聞法而悟入者。過於優曇。即聞法而不起怨嫉而生歡喜。不生誹謗而興讚嘆者。此人希有。過於優曇。則為供養諸佛功德。等無有異。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從此經流出。故四難如此利益如此。汝等今日既聞此法。豈有不生難遭之想。而復疑生惑者耶。故勉之曰。汝等無有疑也。且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決不賺悞後人。故我今日於人天中。出大音聲。普告大眾云。三世諸佛。出現於世。唯以一乘平等道法。教化菩薩。無有餘乘。汝等當深信而無疑也。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成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A197]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懽喜。自知當作佛。
此下付囑流通也。秘要者。擬心即差。豈不是秘。開口便是。豈不是要。正如輪王髻珠。國之利器。不肯輕易授人。何以故。以惡世中人。耽著諸欲。唯求人天因果。不求佛道。故秘而不說也。昔初祖達磨。初見梁王。王即問云。朕印經造像。有何功德。答。實無功德。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諦。答曰。廓然無聖。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帝不契。遂人少林。面壁九年。此便是一箇樣子。故勉之曰。如此妙法。三世諸佛。尚不肯輕泄。汝等亦當保持覆護。勿妄宣傳。當來下。正明非器莫傳。言惡人者。不但造五逆十惡者名惡人。但是聞此經而不信。反生毀謗者。此人即與造五逆十惡者無異。此等斷佛種性。墮無間獄。故遇斯等人。斷不可說。有慚下。又明遇人即授。慚者。言我巍巍堂堂大丈夫相。如何甘為下劣之事。愧者。見人授記作佛時。即自念云。彼既丈夫。我胡不爾。有慚愧者。即是尋常。自咎自責。如舍利弗者是也。無法相曰清。無非法相曰淨。既有慚愧。又不著相。而志求佛道。不樂餘乘。如此等人。心專志一。的是大乘法器。方堪授受。汝當為彼廣讚此經。令生懽喜。舍利下。總結諸佛所得道法。不過證此一法而[A198]已。更無奇特。故曰諸佛法如是。所謂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也。不但諸佛所證是一。即諸佛度生。亦不過將此一法。左支右吾。隨人解縛而[A199]已。更無實法與人。臨濟所謂佛法無多子是也。此等法門。其未學者固不知此。今我既為汝等滿盤托出。無復餘蘊。汝等[A200]已知諸佛。為世間導師。不過將此一法。隨人授與。更無別事。亦無奇特。汝等更莫生疑。當生大喜。直下承當。決定自知。成佛不謬。故六祖云。自心作佛。更莫狐疑。李都尉云。學道須是鐵漢。把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妙法蓮華經大窾卷一
校注
[0674001] 須與鬚通 [0681001] 九下應有十九二字 [0682001] 閱應作閻 [0684001] 促疑捉 [0684002] 那應作羅 [0684003] 家疑生 [0685001] 道疑進 [0686001] 俱疑頗 [0686002] 於疑于 [0686003] 界下疑脫頂字 [0686004] 頂字疑剩 [0694001] 晝【CB】,畫【卍續】,畫疑晝 [0696001] 壤【CB】,壞【卍續】,壞應作壤 [0702001] 惟疑摧 [0712001] 甚疑恁次同 [0714001] 身應作深【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1 冊 No. 614 法華經大窾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5-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統者。該攝也。言十方三世諸佛降生心事。盡在此經。該攝無遺也。昔如來乘六牙白象入母胎時。[A2]已有許多大驚小怪。及乎纔出母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爾時降靈本致。[A3]已見其槩。及至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嘆曰。善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此又見得不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即一切眾生。悉皆與我平等無二。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欲令眾生皆證此法。無奈小機不能擔荷。以故四十年中含忍不發。俟其根熟志純。心相體信。直至靈山會上。始將出世本懷。盡情吐露。言我出現世間。別無所事。不過欲令眾生。箇箇知得自[A4]己脚跟下。皆有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件大事在。我來為汝作箇牓樣。要汝等向自[A5]己脚跟下各自薦取去。不唯我與汝等作牓樣。即三世十方諸佛出世。不過皆為汝等作牓樣而[A6]已。無他事也。故曰。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