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六之一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至)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二釋尊垂答三。初明隨喜福四。
初自聞喜說。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至)隨力演說。
△二展轉聞教。
是諸人等聞[A1]已隨喜(至)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法會初聞從師親授。其福最勝。隨喜轉教則法師。漸遠至第五十。言又甚遠而福亦無量。如下所校。
△三校最後福五。
初標敘。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汝當善聽。
△二舉財施。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至)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僧祇世界生類不窮。而能以寶物等施。其福多矣。天人鬼畜分為六趣。胎卵濕化總為四生。而形想等類預焉。自胎卵至非無想。通該三界十種異生。
△三舉法施。
是大施主(至)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既以財施。復以法施令得聖果。則其福倍多。
△四徵明。
於汝意云何(至)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五正校。
佛告彌勒(至)筭數譬喻所不能知。
財施外物道果小乘。故逈不可及。
△四校最初福。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不可得比。
△二明隨喜報三。
初專聞報。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至)及乘天宮。
轉身謂後身也。上妙車輿即人中勝報。及乘天宮即天中勝報。故偈云。後生天人中。
△二分座報。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至)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分座勸人則為法心廣。故報又勝前。
△三轉教報三。
一生處報。
阿逸多若復有人(至)共生一處。
語人轉教利倍廣故報倍勝也。十地論說。得陀羅尼菩薩居五地。
△二六根報。
利根智慧百千萬世(至)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瘖言不成音。瘂則塞矣。下垂上褰皆唇之惡相。唇瘡曰胗。口戾曰咼。黧亦墨也。黎水之黑墨火之黑。匾㔸謂平薄。曲戾謂不端。窊即陷而曲也。一切者通言六根無惡。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至)人相具足。
△三生善報。
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由轉教善生生不窮。
△三以劣顯勝。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如說修行。
勸人往聽即隨喜之事。一心修行即圓持之事。隨喜之功既爾。圓持之功可知。
△三以偈重宣三。初頌隨喜福四。
初頌自聞喜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
△二頌展轉聞教。
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
△三頌最後福四。
初頌標敘。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
△二頌財施。
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
△三頌法施。
見彼衰老相(至)三明八解脫。
△四頌正校。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
△四頌最初福。
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二頌隨喜報三。
初頌轉教報。
若有勸一人(至)常從其口出。
即六根善報也。多說口報者。以展轉教誘由口業起。
△二頌專聞報。
若故詣僧坊(至)及乘天宮殿。
故詣專於引聽。
△三頌分座報。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三頌以劣顯勝。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一心修行福見次品。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二圓持功德二。
初敘意分科。
前品隨喜暫持。在五種法師方得其一。未能一心聽讀如說修行。則功未圓也。雖獲根智具足而未及六千之報。則德未圓也。此品行人五種功備。六千德圓堪為模範。故命品謂之法師。而為圓持功德。前法師品依持經人以彰圓記。此法師品依持經人以彰圓德。名同義別。故加功德字別焉。
△二依科釋文二。
初總標。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至)皆令清淨。
持法華者。開佛知見則見聞覺知無非真覺。證諸實相則色香味觸無非真法。以真覺對真法則萬象徹照大千一視。故圓持功成即得六根清淨功德。自非精心不雜進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進菩薩也。數有千二八百者。眾生世界依器世界而立。以織妄為界故有四方。身相遷流故有三世。惟世與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轉十二。依十二數流變三疊成千二百。圓持功成每根各全其用。故有千二功德。然復於中尅定優劣。以眼見前傍而不及後。鼻息出入闕於中交。身合能覺離不知觸。皆三分闕一。故唯八百功德。此乃權依世論數量。以顯妙用大略而[A2]已。使由常眼對色而開佛知見。常耳聞聲而得其實相。則眾塵不隔十方廓然。萬象莫逃大千圓照。則千二八百之功無足論矣。如經云。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何復三分之闕八百之劣耶。故知此體本絕數量也。
△二別釋六。初眼根二。
初標敘。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悉見悉知。
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淨肉眼即眾塵不隔者。眾塵不隔則正智現前。故大千內外一切色像悉見悉知。所謂應眼時如千日萬象不能逃影質者此也。問。理則然矣。事若之何。曰六湛圓明本所功德現量如是。但隨所證耳。夫小羅漢見小千。大羅漢見大千。辟支見百佛世界。菩薩見百千佛界。如來見微塵國土。非獨果體也。阿那律陀不離父母生身。而能觀大千猶如掌內。則其中一切烏乎不見。葢塵消覺淨冥極則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哉。楞嚴曰。逆彼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曰劫相倍。即不可狥於業流以不圓根。而疑經之說也。誠知眼力如是則下之五根不假詳喻。
△二重宣四。
初勅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二頌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
△三頌功。
父母所生眼(至)一切皆悉見。
彌樓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清淨肉眼有生皆具。凡能開佛知見證諸實相。則大千一切莫不歷然。此其現量也。以迹明之。人人知見若離前塵本無限礙。且日月之高太虗之遠。不知其幾千萬里。苟無所蔽目能見之。而意之。所緣其疾俛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非假賢智凡人能之。則六根之用廣大靈通。固如是也。
△四結顯。
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二耳根四。
初標德。
復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二敘功二。
初總舉。
以是清淨耳(至)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
六湛實相在眼圓照。在耳圓通。
△二別明七。
初雜類。
象聲馬聲(至)笑聲語聲。
△二六對。
男聲女聲(至)喜聲不喜聲。
循道合理名法。無道無義名非法。
△三八部。
天聲龍聲(至)摩睺羅伽聲。
△四三災。
火聲水聲風聲。
△五三惡。
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
△六二眾。
比丘聲比丘尼聲。
△七四聖。
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三結勝。
以要言之(至)而不壞耳根。
信謂應耳時如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也。不壞耳根者。雖分別種種。而耳根於中本相如故。無壞無雜。此耳之實相也。
△四重頌三。
初頌德。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
言父母所生。明人人本具不假他求。清淨無穢。即眾塵不隔無壞無雜者。
△二敘功。
以此常耳聞(至)悉皆得聞之。
頌雜類六對至二眾四聖七科也。聽而不著為與響等。故能清淨也。命命即共命。
△三結勝。
三千大千界(至)功德[A3]已如是。
△三鼻根三。
初標德。
復次常精進(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二敘功三。
初總舉。
以是清淨鼻根(至)上下內外種種諸香。
清淨言眾塵不隔湛圓。故大千俱聞。
△二別明三。初人聞香二。
初妙。
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至)於此間住悉能分別。
須曼那此云善稱意。薝蔔此云黃花。小而香。波羅羅云薰華。多摩羅䟦云賢無垢香。多伽羅木香也。
△二麤。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至)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二天上香二。
初外香。
持是經者雖住於此(至)無不聞知。
波利質多羅即帝釋員生樹。拘鞞陀羅云大遊戲地樹。
△二身香。
又聞諸天身香(至)并聞諸天所燒之香。
△三四聖香。
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至)知其所在。
△三結勝。
雖聞此香(至)憶念不謬。
不壞不錯言無壞無雜也。華嚴鬻香長者善能別知天人龍鬼所有諸香。治諸病香斷諸惡香。乃至一切菩薩差別地位香悉皆了達。得調和香法門。表於善惡薰習之法一切通達。而調治和融以成萬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間諸香。乃至菩薩諸佛身香。亦表持法華者能通達異習。和融眾妙而證萬德法身之香歟。
△三重頌四。
初總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二別明二。
初人間香。
須曼那闍提(至)聞香知其身。
輪王七寶女寶居一。
△二天上香。
諸天若行坐(至)悉知其所在。
△三廣明三。
初廣人間香。
諸山深嶮處(至)出處及所在。
△二廣天上香。
天上諸華等(至)聞香悉能知。
所觀遠達曰觀。如所謂諸臺樓觀也。如是展轉上者。自六欲天而上也。梵世即初禪。光音二禪。徧淨三禪。有頂即色界頂也。
△三廣四聖香。
諸比丘眾等(至)聞香悉能知。
比丘兼聲聞辟支也。在在方謂十方所在。
△四結頌。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菩薩離分段身則六根皆依無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無漏。
△四舌根三。
初總標。
復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二別明二。
初辨味。
若好若醜(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好醜苦澁皆屬妄塵。於此無染得清淨舌。則苦澁美惡皆成法味。
△二說法二。
初能說。
若以舌根(至)皆令歡喜快樂。
△二感致四。
初諸天。
又諸天子天女(至)皆悉來聽。
△二八部。
及諸龍龍女(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三五眾。
及比丘比丘尼(至)盡其形壽隨侍供養。
四輪王生時。各有金銀銅鐵之輪。現於空中。自有七寶。曰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藏寶兵寶。又有千子端正勇徤。
△四四聖。
又諸聲聞辟支佛(至)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三重頌二。
初頌辨味。
爾是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好醜苦澁皆為法味。
△二頌說法二。
初頌能說。
以深淨妙聲(至)設諸上供養。
△二頌感致。
諸天龍夜叉(至)或時為現身。
△五身根三。
初總標。
復次常精進(至)得八百身功德。
△二別明二。
初瑩淨。
得清淨身如淨瑠璃。眾生喜見。
於是體中能如瑠璃不容纖翳。則孰不喜見。
△二應現三。
初生死報應。
其身淨故(至)善處惡處悉於中現。
淨言不為情塵染蔽也。不以情塵自蔽。則當體無所不現。
△二三界形色。
及鐵圍山大鐵園山(至)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
△三四聖體用。
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楞嚴云。浮塵幻化虗妄稱相。妙覺明體常自瑩然。含吐十方循業發現。故得是體者無所不現。雖然理則明矣。孰能證耶。昔者。阿難大眾蒙佛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各各自知心徧十方含容萬有。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太虗一塵巨海一漚。起滅無從了然不礙。此其證也。
△三重頌三。
初頌瑩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瑠璃。眾生皆喜見。
△二頌應現四。
初頌總相。
又如淨明鏡(至)餘人所不見。
常自瑩然含吐十方。餘人不見為非[A4]己智分。
△二頌生死報應。
三千世界中(至)皆於身中現。
△三頌三界形色。
諸天等宮殿(至)皆於身中現。
△四頌四聖體用。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
△三頌結前。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
無漏性身離於分段而常體不離分段。唯清淨故能現一切。嘗觀毗盧十法界圖。見其相而不明其義。誦法華身根功德。聞其義而不達其相。今以二法合明。則妙相深義觸處昭然矣。
△六意根四。
初總標。
復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別明三。
初深達。
以是清淨意根(至)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聞一句而達無量義。葢無量之義不出一句。
△二圓說。
解是義[A5]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皆順正法。
或一月一際一歲而演一句偈。由意根精了達無量義也。九旬談妙葢得諸此。西天歲分三際。謂雨際熱際塞際。四月即一際也。證意實相則諸所說法無非實相。故不相違背。雖說俗事亦順正法。
△三知機。
三千大千世界(至)皆悉知之。
由意清淨故他心通也。所行即循常心也。動作即感變心也。戲論即分別心也。
△三結顯。
雖未得無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為得意根清淨。實相與佛同體故。
△四重頌三。
初頌總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上中下即三乘法。
△二頌別明三。
初頌深達。
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
△二頌圓說。
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
即一月四月乃至一歲。
△三頌知機。
是世界內外(至)一切皆悉知。
△三頌結顯。
十方無數佛(至)於眾無所畏。
頌淨意運用冥契實相也。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結顯根勝也。
是人持此經(至)持法華經故。
結顯經勝也。此經純談諸法實相開佛知見。故於六根功德一一發明。儻能脫去情塵。以清淨根照清淨境。遂見山林周帀禽獸鳴呼。醭鼻沾唇殊形異意。無非實相無非妙法。即一身而圓證。徧六處而常彰。本不欠虧曾無窒礙。經文方便駢旁開示。行人應須充擴悟入也。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六之一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六之二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三精持廣利二。
初略敘標舉。
常不輕者。釋迦前身威音王時。精持妙法廣施利導之迹也。以佛性義徧記四眾。於善則拜逢恚不怒。一切見敬故號不輕。不專讀誦以持無相經。確忍罵辱以持無我行。無相無我所謂精持也。於萬億歲廣說是經。化萬億眾令住正道。使上慢者信伏隨從。使畢罪者還得道果。所謂廣利也。葢前之持經具五種功雖圓而未精。前之蒙利獲六千德雖勝而未廣。以有人法之緣影存焉。必靳造於無相無我之妙。其於讀誦不知所專不知所忘。其於四眾不知所敬不知所慢。使妙行徧彰億眾自化。敬慢之心罪福之迹。凡所謂人法緣影者。皆㳷然於正徧正等之域。然後為精廣。茲實持經之盡道也。故勸持之文終於此品。
△二依文正釋五。
初牒前持毀。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謗毀之罪。如喻品末與法師品說。聞持之禮如法師功德品說。將顯精持先舉此者。所以警眾使知持毀之報不謬。而深信精持廣利也。得大勢。即大勢至也。
△二精持遠因六。
初所師之佛。
得大勢乃往古昔(至)國名大成。
緜歷往古事千億佛。無相無我精持廣利。非具法力大勢難勝其任。故告得大勢菩薩也。威音王者。以大音聲普徧世界。為諸法王說法無畏也。故不輕既得其道。即能於眾說法心無所畏。劫名離衰。謂世道交興。國名大成。言正化無缺。
其威音王佛(至)說應六羅蜜法究竟佛慧。
此敘威音亦說三乘也。因阿耨菩提者。因無上道為說六度。使由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至)皆同一號。
亦如初後燈明二萬皆同一號。為道同故。所敘多佛。明釋迦往因之曠遠也。
△二發迹之時。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A6]已滅度(至)名常不輕。
△三釋名彰行四。
初平等行。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至)當得作佛。
此以佛性義徧記四眾也。四眾容行不等。而不輕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禮拜深敬。以謂皆行菩薩道皆當作佛。葢眾生佛性本自圓成。世間業行皆順正法。凡能觀一切行皆菩薩道。知一切人皆當作佛。夫何輕慢之有。
△二無相行。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持無相經行無相行也。
△三無我行。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至)汝等皆當作佛。
歷年罵詈不生瞋恚。是真無我也。眾生癡迷不能自信。故以記為妄授。菩薩大悲不捨救度。故避走之際猶切示之。
△四雙約名行。
以其常作是語故(至)號之為常不輕。
△四聞持。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始則不專讀誦而終能聞持多偈。增億萬壽廣為人說者。由其無相無我緣影俱亡故。神智真明慧命不夭。而冥契若此也。威音雖滅法音不滅。故先所說經可以具聞。然於空中聞者。示使忘能所絕影像。然後能具此法。故得二十千萬億偈也。以能所忘影像絕故。即得六根清淨功德也。前舉六根功德。方明所證之法。今舉不輕。乃示能證之人。
△五利導。
於時增上慢四眾(至)三菩提。
四眾見聞信伏隨從。所謂妙行徧彰億眾自化也。大神通力即具聞益壽是也。樂說辨力即億歲廣說是也。大善寂力即六根清淨真常功德是也。
△六積德。
命終之後(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引威音王日月燈雲自在。意明不輕積德致道。宣布法華源流之遠也。要使說是經則如威音王得大無畏。明是道則如日月燈相繼無窮。布是利則如雲自在潤覆無極。凡精持廣利期造乎此。
△三顯示今緣二。
初不輕。
得大勢於意云何(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精持成[A7]己之道。以致今日其道愈光。
得大勢彼特四眾(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廣利成人之德。雖歷惡緣其利不失。
△二眾會。
得大勢於汝意云何(至)不退轉者是。
此文漏闕句義不分。合依正法華云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又加優婆夷。乃成四眾。正法華云。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
△四結顯勸持。
得大勢當知(至)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結顯廣利勸令精持也。
△五以偈重宣三。
初頌精持遠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至)疾成佛道。
將導者。後曰將前曰導。言威音以神智妙力。前後導達群生。使趨於道也。計著於法。謂拘墟束教迷佛性義也。其罪畢[A8]己等者。謂慢眾畢是罪[A9]已。復遇不輕臨終聞經而教化成就也。不輕命終值無數佛。即日月燈雲自在等。
△二頌顯示今緣。
彼時不輕(至)聽法者是。
△三頌結顯勸持。
我於前世(至)如是經典。
結顯廣利也。令住涅槃。謂令得真常道果也。
億億萬劫(至)疾成佛道。
勸令精持也。以億劫乃聞億劫乃說。故當生難值想而深信精持。以成就佛道也。顯妙勸持文終於此。
△三流通分二。
初敘義分科。
自神力品發起囑累品付授。其餘六品全體前法。示現行境流通此道。名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門。葢藥王妙音觀音妙嚴化迹。皆現實相行境以契前智境。而終於普賢常行。故名常然大用。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二依科別釋八。初發起流通二。
初敘義。
正宗既終。意將傳付利澤萬世。是以菩薩伸請。如來即現神力嘉讚經德。以發起群心使廣流布。故名如來神力品。而為發起流通也。
△二釋文四。
初菩薩伸請。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至)而供養之。
即涌出品佛所化眾。於前顯迹勸持。於此伸請流通也。廣說即利他。受持即自利。
△二神力嘉讚二。初神力顯勝六。
初現舌放光。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至)皆悉徧照十方世界。
出廣長舌上至梵世者。現辨說之神力也。放無量光徧照十方者。現智照之神力也。將讚經德先現神力。始自出舌放光。以至震動諸天通達佛土。終乃結云。若以如是神力。於億萬劫說此經德。猶不能盡者。極顯斯經勝妙也。如來神力乃法界體中無作妙用。華嚴云。幻師之幻法能現種種事。修羅變作身齊等須彌山。龍王瞬息雨悅澤徧天下。彼具貪嗔癡神力尚如是。何況法界慧具足自在力。然則舌至梵世光徧十方。特法界慧中一微用耳。舊住菩薩即在此娑婆下方住者。梵世即初禪天。
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至)然後還攝舌相。
此釋迦分身諸佛亦以同道助發。
△二現聲震動。
一時謦欬俱共彈指(至)地皆六種震動。
於數寸之舌現至梵世。一會之頃現百千歲。又一謦欬彈指而其聲能徧十方震大地。皆顯神力勝妙也。
△三假彼通力。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十方異界眾生礙心。而能見此娑婆佛事。乃因佛神力假彼通力。葢顯勝妙也。
△四諸天歸依。
即時諸天於虗空中高聲唱言(至)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此皆神力或使。
△五合異達礙。
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至)如一佛土。
此又神力變現。
△六結顯經德。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至)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上行即涌出眾首也。舌相之廣身光之遠。一謦欬一彈指。而能動六震感諸天。以至合異達礙。則神力可謂至大。而不能說盡經德者。如來一切深妙功德盡萃此經。不可勝窮故也。
△二嘉讚祕妙。
以要言之(至)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所有之法即道場所得者。自在神力即稱性示現者。祕要之藏即法之不可示者。甚深之事即心之不可傳者。皆於此經盡之。所以功莫盡說也。
△三正發流通。
是故汝等(至)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至)地皆六種動。
頌現舌放光現聲震動。
以佛滅度後(至)不可得邊際。
頌結顯經德。
△二頌嘉讚祕妙。
能持是經者(至)教化諸菩薩。
成佛之道。分身之理。教化之法。皆不離此。
△三頌正發流通。
能持是經者(至)亦令得歡喜。
道得其傳稱佛心故。
諸佛坐道場(至)一切無障礙。
能持是經。則一切徹了左右逢原。復何障礙。
於如來滅後(至)畢竟住一乘。
上皆讚發流通之德也。下結勸。
是故有智者(至)決定無有疑。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二付授流通二。
初標敘。
以言托之曰囑。以法系之曰累。欲使傳續妙法利達無窮。故曰囑累而為付授流通也。然法會未終遽說囑累者。此經以智立體以行成德。前之開佛知見明一大事。立體之法既備。故說囑累以明佛佛授手之要止此而[A11]已。後之以行成德者。唯體前法推而行之。更無別法。既無別法則於此囑累宜矣。華嚴有三十九品。敷列修進至等覺位終。如來出現品纔三十七。遂即囑累流通。而後說普賢常行及善財南遊二品。亦以前法既備。後唯躡前以成行德。更無別法故也。又前彰智境。所以簡情顯解。後示行境。欲其解終趨行故於此辨焉。所謂行境者。無復簡顯無復情解。唯全體運用之而[A12]已。觀曰若不洞明前解。無以躡成後行。又須忘絕前解然後能入行境。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絕。則後之行境非言所及非解所到。亦非囑累所能相授矣。學者當進乎此。闍那笈多後翻此經。移囑累置卷末。失華嚴之旨矣。
△二釋文六。
初世尊囑累。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再三摩頂示諄勤也。首楞嚴等諸祕密教謂之佛頂。表無上法。諸佛授記付囑皆摩其頂。表授無上法也。無量菩薩。即從地涌出者。
△二示流通行。
所以者何(至)示教利喜。
所以令其廣宣此法者。使學如來三行與諸眾生施大法利也。一大慈悲行平等滋濟。二無慳吝行竭內外財。三無所畏行不憚煩難。如是乃能與諸眾生三種智慧。佛智離二乘見。如來智離菩薩見。自然智離諸證取。不由他悟。通唯一乘實智也。但隨德用異稱耳。信如來智慧。謂能信種智趣向一乘者。當為說是經。令得佛慧而不滯二乘也。餘深妙法指權漸教也。亦曰深妙者。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三結勸成行。
汝等若能如是。則為[A13]已報諸佛之恩。
乃所謂將此深心奉塵剎也。
△四時眾稟命。
時諸菩薩摩訶薩(至)願不有慮。
佛三囑以示勤。眾三反以示敬。
△五遣化留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令分身各還者。示法得其傳化身遂隱。留寶塔如故者。以後說未周。尚須圓證。
△六眾得法喜。
說是語時(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一喜遣化達隱顯之道。二喜留塔得復聞之法。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六之二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六之三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三苦行流通二。
初標敘。
藥王昔為喜見菩薩。精苦為法燒身然臂。其於釋迦法中受持是經。一切天人無如之者。今示其本因。使人跂慕共尊此道。故名藥王本事。而為苦行流通。即宿王請問難行苦行是也。竊觀此經以智立體以行成德。前之智境所以遣情顯解。後之行境欲其解終趍行。如藥王之燒身。妙音之隨應。觀音之普門。妙嚴之轉邪。普賢之勸發。皆示實相行境。使人忘情絕解隨行悟入。故說是藥王品時。八萬菩薩得解一切語言。則以苦行成圓通之德也。說妙音品時。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則以妙行成實相之德也。說普門品時。八萬之眾發無等等心。則以圓行成最上之德也。及說陀羅尼品。則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說莊嚴王品。則八萬四千人得法眼淨。此又以神力正力助成德行。乃至說勸發品時。沙數菩薩得旋陀羅尼。塵數菩薩具普賢道。則以常行成不德之德也。夫能底此則法華妙行至矣盡矣。故終會焉。然始於苦行終於常行者。將欲以行成德非精心苦志無以深造。故必精苦而後造妙。造妙而後能圓。能圓而後真契普賢常行。亦教之序也。
△二釋文十二。
初宿王發問。
爾時宿王華菩薩(至)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此品因宿王華發起者。為明宿世弘經自在之因。
△二佛示往因三。
初所師之佛。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至)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
智慧真光幽明並燭不為物累。故號日月淨明德。眷屬法侶三乘體具。
佛壽四萬二千劫(至)以為供養。
女有五障及四趣皆難報。樹去臺一箭道。言其蔭廣也。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至)說法華經。
藥王尊經自此始。
△二因經得道。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精進一心滿萬二千歲。而後得現一切色身者。一切色身不離根塵中現。所言滿萬二千歲。即依根塵十二處圓融互照。至於功行滿足之時也。圓融互照得其實相。則知根根塵塵一切色法咸一實相所現。由是以一實相融一切根塵。於一根塵現一切色法。交徹融攝重重無盡。是名滿萬二千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即深證實相行境也。華嚴多舉過量劫數直明。以無限智悲修如是行。曾無限量之心。此經過量之數。凡皆如之。
△三苦行遵奉三。
初神力供養。
得此三昧[A14]己心大歡喜(至)以供養佛。
此三昧香非人間比。所以六銖價直娑婆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言少分耳。
△二然身供養。
神力所化不過外財。財不及法。故復然身作法供養。薰陸乳香也。兜樓婆草香。畢力迦丁香。膠香松香也。即服諸香。又飲華油滿千二百歲。表以妙德妙行淨治根塵也。香油外塗。表內外俱淨也。寶衣纏身灌諸香油。以神力然身光明徧照等。表被忍辱衣資妙行力。以智慧火爍滅幻緣。顯發真光照明法界。此皆顯示法力行境。所以諸佛讚言。是真精進真法供養也。彼華香繒幡之勝特外物耳。國城妻子之重特愛緣耳。非法供養故皆不及。夫為法不顧其身。非特佛氏也。至人得道皆能外形骸忘死生。或喪之若遺土。或喜之如決疣。若楊雄不羨久生。孔聖甘於夕死。凡以達本知當恃有不亡者存。而蘄脫乎塵垢患累故也。而大聖又能固之以悲願濟之以神力。故燒身然臂曾無憂吝。世俗或駭其所為在。至人觀之。與遺土決疣一而[A17]已。亦以妙覺圓照離於身見得蘊空故。乃能如是。若識見未亡諸蘊違礙。不達法行空慕其迹。是徒增業苦為妄作之凶矣。十住斷結經云。過去有女名提謂。孤寡多難。或告之曰。今身之厄由前世之罪。欲滅前罪莫若捨身。有道人辨才曰。先身罪業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自燒身。何於苦惱欲求善報。故律制燒身然指悉皆得罪。而大乘或聽許者。以大乘之人法行備故。非妄作故。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以後其身乃盡。
直使六根六塵一切洞徹。故千二百歲其身乃盡。
△三後身供養四。
初生處。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忽然化生。
三昧功成不為身累。生死去來猶如夜旦。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至)為求無上慧。
敘前緣也。
說是偈[A18]已(至)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先供佛[A19]已謂然身之後也。於然身之後得陀羅尼及聞萬億偈。乃依法性身而得。依法性土而聞也。由依性土而聞故。有八百萬億等偈。葢亦稱性而說也。初聞經之後得現身三昧者。由證得法身故。應物現形無非妙體也。然身之後得語言總持者。由離諸相見故。圓通眾音無非真說也。體無非妙則森羅萬象皆一切色身。說無非真則雀噪鵶鳴皆語言三昧。非深證行境超情離見者。何以與此。甄迦羅等即俱舍論六十大數中。第十六十八二十之數。
△二再覲。
白[A20]已即坐七寶之臺(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敘往昔然身之緣也。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世尊猶故在世。
師資道合知其將化。故發此問。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佛法通指三乘菩提法。別指大乘菩薩弟子言法眾。三千寶界言化境。寶樹給侍言所御。勑以舍利起塔者。戒定餘勳欲霑無際故也。若干者。不定之數。意任其緣力耳。
△三供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垂諸幡葢懸眾寶鈴。
現滅不滅聖意所知。而悲感戀慕者。示與眾生同一悲仰耳。須彌四海剡部居南。言海此岸。即南岸出美栴檀。積之為𧂐以奉闍維。示誠敬也。佛說火化之法。在[A21]己則顯三昧之力播熏練之功。故化火自焚舍利迸透。在人則掩臭腐之穢免螻蟻之食。使其魄不滯其神清升。而此方以臥淤膿於荒郊。埋腐骸於朽壞為是。且以火化為不忍。方其穴地負土全體而坑之。為可忍耶。二皆出於不得[A22]已耳。達者觀之。一等歸盡則臥淤埋腐。不若火化之愈矣自道觀之。沈之可也露之可也。衣薪而棄諸溝中。袞文而納諸石擲無不可者。奚足為焚瘞之競。
△四供舍利。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一切色身三昧。
昔之然身為離相見。今復然臂為除法執。故令小乘離諸見執發正道心。根境圓融故。皆得住現身三昧也。昔之求佛滿萬二千歲。今之然臂復七倍其久者。言益以無限智悲行菩薩大行。如其智悲有限。何足以化無數無量之人。
爾時諸菩薩(至)而今燒臂身不具足。
愛見未忘故哀其不足。此初心菩薩而[A23]已。
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至)福德智慧淳厚所致。
臂之於手為辟。能役眾指而我無所役。則兩臂表我執法執根本也。我執能生煩惱續諸生死。法執能生所知礙正知見。捨一存一則為二乘。故捨兩臂必當得佛。還復如故者。若果得佛即無所捨矣。此非淺薄所能。故稱淳厚。
當爾之時(至)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以非常之事感非常之瑞。人天因是得大法利也。上皆敘往因。
△三結指今緣。
佛告宿王華菩薩(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此結答若干難行苦行之問。
△四勸睎法行。
宿王華若有發心(至)而供養者。
手足之指譬微細執著。能障菩提故。欲得菩提者。雖未能頓捨。且欲微而損之。亦勝有為之福。故曰能然一指勝諸供養。夫聖人言行動必有法。非徒教末代然手足以求福也。苟不明此。殘形焚穢竟何益耶。故藥王將欲然身。且以法行淨治根塵。使功行滿足。然後以神通力化火自焚。其光能照河沙佛界。後人欲晞其迹。如斯可矣。
△五廣令尊奉。
若復有人(至)其福最多。
七寶供養其福有限。一偈超悟非限量福。
△六廣顯勝德十。
初深大。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至)最為深大。
又如土山黑山(至)於諸經中最為其上。
環須彌之外有土山黑山。而堅大不及鐵圍。大海之內有十寶山。而貴高不及須彌。土山黑山譬人乘天乘之經。鐵山寶山譬二乘菩薩乘之經。須彌則譬一乘之經。故曰最上。
△三照明。
又如眾星之中(至)最為照明。
諸經設法為破昏冥。然微茫漸顯如星之照。此經頓悟陰翳俱盡。圓融廓徹如月之明。
△四除暗。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至)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光出時不與冥合。人得正智諸闇自除。
△五最尊。
又如諸小王中(至)於諸經中最為其尊。
前言最上明部分。此言最尊明威德。
△六統攝。
又如帝釋(至)諸經中王。
三乘之教隨機稱尊不能相攝。此經會三歸一為諸經之正統。
△七作怙。
又如大梵天王(至)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大梵即娑婆界主。父言為之依怙。
△八乘勝。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至)亦為第一。
四果未離凡位而支佛為第一。以根利故。眾生未離凡夫而因經為第一。以乘勝故。
△九增進。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至)最為第一。
前於凡夫推第一。此於三乘推第一。後於佛位推第一。乃增進顯勝也。
△十圓顯。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總而舉之。以圓顯勝德也。然顯經勝德只此可盡。而必引諸義者。明妙法隨機在處皆勝故也。
△七廣顯勝功三。
初總標。
宿王華此經能救(至)充滿其願。
△二喻明。
如清涼池(至)如炬除暗。
燈能發明未能除暗。
△三合顯。
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眾生眾苦病痛縛著。皆因迷妄。能開佛知見則一切皆離。
△八廣顯勝益五。
初書持益。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至)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二供養益。
若書是經卷(至)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薝蔔[A26]已下皆華名。以此熏作香油。
△三聞品益。
宿王華若有人聞(至)盡是女身後不復受。
為正因故功德無邊。女人能持可盡障漏。
△四勤修益。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至)諸垢所惱。
大集經云。佛滅後初五百歲解脫堅固。第二五百歲禪定堅固。第三多聞堅固。第四福德堅固。第五鬬諍堅固。即後五百歲也。鬬諍堅固則善根難得。故雖女人可致勝福。此就劣顯勝意兼男也。貪瞋癡為根本煩惱。憍嫉等垢為隨煩惱。既生安養。所依者淨業。所會者善人。故無垢惱也。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至)千佛共說不能令盡。
心法俱寂而能照用。名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心寂根淨故能見多佛。華嚴十地菩薩功圓智滿心境交徹。能見多百佛至多百千億那由他佛。其意同此。非有為福故不能焚漂。稱實相德故說不能盡。
汝今[A27]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讚其所得法忍妙力也。諸魔賊即五陰煩惱等。生死軍即無明六識等。賊言侵害。軍言攻擊。餘怨即隨情對境之惑業。以得是忍故皆悉摧滅。
善男子百千諸佛(至)無有與汝等者。
上皆諸佛遙讚之言。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結勤修益也。
△五隨喜益。
若有人聞(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一稱經名則蓮華出口。一能隨喜則法香在身。善種不亡功成自著。如上者指隨喜品。
△九結顯流布。
是故宿王華(至)病即消滅不老不死。
真知見力却癡愛病。是為良藥也。癡愛病除則生死緣斷頓證真常。何復老死。如般若智照能空五蘊度苦厄無老死。是也。
△十令敬持人。
宿王華汝若見有(至)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散華作念等。令生心如佛想也。取草者。佛成道時取吉祥草為座。
△十一聞品成行。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持(至)語言陀羅尼。
喜見聞經即得現身三昧。及然身之後即得語言總持。為證得法身離諸相見。而洞契妙圓故也。及其然臂則聲聞得住現身三昧。今說本事則菩薩得解語言總持者。葢由悟其然身然臂之事。亦能離諸見執洞契妙圓。此所謂以苦行成圓通之德也。然皆得三昧又得總持者。現身三昧隨類分形。語言總持隨類說法。二者葢常相需而皆由妙法所證。故說妙音品時。諸菩薩眾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十二多寶結讚。
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至)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非宿曾成就聞持自在之德。不能發起是利。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六之三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0 冊 No. 602 法華經要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七廣顯持功二。
初略標科敘。
前品分別聞說壽量功德。自此至法師不輕三品。廣顯聞持正宗功德。隨功淺深有暫持圓持精持之序。次第廣顯自暫持始也。言隨喜者。謂未能一心聽讀如說修行。但隨其所聞喜為人說。隨其所教喜須臾聞。亦獲勝福。故為暫持功德。
△二依文正釋三。初暫持功德三。
初彌勒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