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二之一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至)得未曾有。
身子既悟法說。自知作佛故踊躍而作慶所未聞。
所以者何(至)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釋上也。謂昔者方等會上共聞是法。然彼得授記我乃不預。是失如來無量知見。今既得之所以踊喜。無量知見即一乘正智也。
△二悔責。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至)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居常推尅聞同記異。非佛所私咎實在我。同入法性謂同證真理。
所以者何(至)初問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釋自咎也。所因即般若實智為菩提正因也。佛固將說而我不欵待。但初聞四諦。即便信受速取小果。葢自誤也。
△三自慶。
世尊我從昔來(至)得佛法分。
自慶所悟也。口生者。因聞一音。法生者。悟如是法。法分者。得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也。
△四重頌四。
初頌悟喜。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至)聞亦除憂惱。
法音指法說也。漏盡宜無憂惱。而云亦除者。向雖漏盡餘習未盡。今得極證則除失大乘之憂。及餘習未盡之惱。
△二頌悔責。
我處於山谷(至)云何而自欺。
頌居常自咎也。
我等亦佛子(至)我為自欺誑。
頌不預授記失佛功德也。三十二相初自足下安平。終至頂相高圓猶如天葢。十力初是處非處智力。終至永斷習氣智力。八十種好初自指爪狹長。終至胷萬字相。十八不共謂不與二乘共也。初自無過失終至知過現未事無著無礙。
我常於日夜(至)籌量如此事。
見讚菩薩知我之非。故籌量其失。
△三頌自慶。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而今乃知隨宜之說。皆無漏法。直可以證道也。
我本著邪見(至)永盡滅無餘。
感悟自慶也。身子昔事珊闍耶為外道梵志之師。因佛為之拔邪說法。乃入佛道。於空偏證非是實滅。即相圓證始謂無餘永盡滅。即無餘涅槃也。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A2]已除。
初聞佛所說(至)我聞疑網斷。
初聞會三歸一。聲聞得佛以非[A4]己智分故疑之。及詳觀佛說其心如海。窮之益深測之益遠。乃信為實道無復疑也。
△二引證釋疑。
佛說過去世(至)波旬無此事。
此引方便品三世道同及自行道同之文。以自釋也。波旬魔名。
以是我定知(至)教化諸菩薩。
牒釋前疑。以由領悟也。實智即一乘正智也。夫身子大智於佛聞法宜不言而諭。乃綢繆疑慮至於以佛為魔者。葢道大機小。乍聞其言鮮不悖戰眩亂而非毀交謫。譬聞姑射之說以為狂而不信。望哀駘之風以為惡駭天下。葢後世末俗聞佛道者。類多如此。則大智疑慮有所為而設矣。
△二如來述成。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述其本因。以明領悟得記之由也。言於天人眾中說者。將明遠因遠記示不妄也。戒經云。舍利弗曾於六十劫修菩薩道。今云二萬億佛所。指彼時也。長夜隨學。言正智未明。
舍利弗(至)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舍利弗(至)天人師佛世尊。
既悟妙法當成佛道。故得記作佛也。諸授記文皆二。初供佛行道因記也。次十號劫國果記也。此記大因大果。以䇿進小乘也。號華光者。華表因行光能發明。由最初領悟發明是道故也。既受佛記。猶過多劫然後得果者。成佛由智得果由行。小乘雖悟實智。未修大行。是謂素法身佛。未有莊嚴。故須經劫供佛行菩薩道。所以廓其大心成就萬德。萬德圓備乃成十號具足之佛。非自性天真之佛比矣。若此頓教所謂過無量不思議劫者。直約正智。頓斷無明頓圓種智。則無邊劫迷一時頓滅。是謂過無邊劫成佛。
國名離垢(至)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劫國莊嚴皆因行依報也。身子因行以大智為本。故國名離垢。因行發明教菩薩法。故劫名大寶莊嚴。而以菩薩為大寶。清淨嚴飾則無諸穢土。安隱豐樂則無三災苦。天人熾盛則無三惡道。有八交道等者。八正道之所會也。七寶行樹等者。七覺支之所生也。凡諸佛依報皆然。葢因行所同也。若眾生依報則國名堪忍。劫名五濁。其土坑坎沙礫為地。亦因行所同也。反而求之離垢清淨之相。皆即心地安隱豐樂之事。無非性德。染淨轉變常存乎人。使眾生不為堪忍苦。不起五濁業不行邪諂行。則真離垢平正安隱豐樂之國矣。
彼諸菩薩(至)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除為王子時。獨記作佛後壽十二劫。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至)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此身子轉記堅滿。使傳續妙道也。過十二小劫。即臨滅時也。法華妙道本於燈明。傳於妙光繼於然燈。佛佛授手光光相續。故身子得之而記號華光。葢發明是道。使有目者共覩也。堅滿得之又號華足安行。則率循是道使有趾者共由也。至於其國菩薩。行則寶華承足。則從其化者。莫不由是道也。抑記號華足安行。取其帶果行因也。菩薩寶華承足。取其藉因趍果也。因果互為始終。展轉不離是道。欲續而不泯。故有轉記。
舍利弗(至)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法初盛行。人能以現量體悟為正。去聖逾遠。人惟以比量倣解為像。正法教理行果備具。像法有教理行而無果。故古多聖賢得道。今乃蔑聞。此正像異効也。及乎末法則空騰似量荒唐無實。雖有教理無行果矣。
△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至)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至)宜應自欣慶。
△四天人讚喜四。
初踊喜。
爾時四部眾(至)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踊喜以謂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
△二供佛。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至)雨眾天華。
衣服人之弢袠也。性障天之弢袠也。迴轉即迴向意也。諸天因聞妙法得離性障。遂迴小向大。是以脫衣供佛以藉其誠。表解天弢隳天袠也。衣住空中而自迴轉。乃迴向精誠所感也。
△三稱讚。
而作是言(至)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昔轉四諦為最小。今轉一乘為最大。
△四重頌三。
初頌稱讚。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柰至)少有能信者。
鹿苑分別五趣眾生。生滅麤相容有能信。今茲一乘旨妙義奧。故少能信者。
△二頌喜意。
我等從昔來(至)最尊無有上。
△三結讚迴向。
佛道叵思議(至)盡迴向佛道。
結讚自誓迴小向大也。謂今世前世之福業。及值佛所作之功德。皆誓捨小果迴向佛道。叵從反可。謂不可也。
△二喻說正文四。初發起喻說四。
初身子自慶。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菩提記。
△二為機起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心自在。即無學羅漢。學無學即小聲聞。昔蒙佛教自謂究竟。而息見趣寂。今聞雖說涅槃亦非真滅。是以疑惑也。
△三請佛決疑。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惑。
△四佛與開喻。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上皆發起喻說。下文正演喻說。
二引火宅喻。明昔權教皆為化迷也。
△二正引火宅文十。
一宅主財力。
舍利弗(至)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譬佛王化三界也。國有邑邑有聚落。譬大千有三界。三界有六道四生。大長者譬如來。為一切世間之父。其年衰邁譬應緣[A9]已久欲般涅槃也。財富無量譬無量知見之法財。多有田宅譬方便智慧之福田。僮僕譬慈悲無倦以佑助正道。從事群機。
△二家廣人眾。
其家廣大(至)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譬五趣苦聚也。家譬三界。一門譬一乘出離之道。五百人譬五趣眾生。言一百二百者。自人天次第而數也。
△三宅弊火逼。
堂閣朽故墻壁隤落(至)焚燒舍宅。
譬身老苦逼也。家有堂閣舍宅。舍宅有墻壁柱根梁揀。皆朽腐將傾而不可居。譬三界有五陰眾生。眾生有四大命根。支體皆變異速壞而不可保。然且於中競造惡業。為五欲財利生死悲惱之所燒煑。天上人間無能免者。故曰周帀俱時歘然火起。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言五百人。又言諸子者。人則汎舉群生。子則特舉從化者。若十指菩薩子。二十三十指二乘子。前於五趣言百。此於三乘言十者。以五趣眾生從三乘之化者。十一而[A10]已。
△四長者悲救。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至)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譬觀六道苦起大悲心。四面即生老病死四相。為眾苦之本。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譬佛於生死苦永盡。憂患不能襲也。諸子樂著不覺不怖。譬深著世樂無有慧心。徒見得忘形見利忘真。火宅之人皆如是也。
舍利弗(至)唯有一門而復狹小。
沈思救焚之方也。謂恃身手有力顧幼稚之微。欲以衣裓密扶而出之。或以几案憑挈而出之。又思其門狹小不可用此。但以殷勤方便引而出之也。此譬三七思惟設教之意。身手全體譬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衣裓密用譬有大神力。几案可憑譬智慧力。其門狹小譬二乘心劣不堪此法。故後文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故但以方便拔濟之也。三藏法師云。衣裓者西國盛華之具。貢上貴人用之。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至)汝等速出。
憂其無知。明告其害使知趍利。
△五諸子癡迷。
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至)但東西走戲視父而[A11]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至)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徒令速出則怫其所欲。既不能化故順其所欲而化之。長者亦自恐被焚者。譬佛示身三界與民同患也。知子所好等者。譬知諸眾生有種種欲。隨其本性方便說三也。車表果法。不屬三界。故云今在門外。可以遊戲者。喻法樂可以自娛也。牛正服乘之大力者。正譬大根以任大乘。羊鹿非可服乘。徒以像牛為幼稚玩好之具。權譬小根以任小乘。知羊鹿非可服乘徒為玩好之具。即知二乘不足致道。徒為戲論之法而[A14]已。
△七諸子出宅。
爾時諸子(至)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言適其欲故化無不從。進之為推退之為排。此爭出之勢也。譬隨根利鈍決擇三乘以求出離。
是時長者(至)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乍喜諸子脫苦也。四衢露坐等。譬依四諦造偏空而不知進也。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至)願時賜與。
諸子出宅就父索車。譬因獲三乘之利。遂執三乘之果。
△八長者賜車。
舍利弗(至)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譬說三之後等示一乘。使知無二無三。即廢權立實也。車譬一乘。牛譬大根。餘表一乘大根之德用也。其車高廣者。高出三乘廣攝九部也。眾寶譬萬行。欄楯譬總持。懸鈴譬四辨之下化。幰葢譬慈悲之普覆。雜寶譬眾善所以嚴慈悲也。寶繩譬四誓所以固慈悲也。垂諸華瓔則外布妙因聯續如瓔。重敷婉筵則內弘忍力柔軟如筵。安置丹枕者。使心冥覺觀而默處是道也。駕以白牛者。非純一大根不堪此乘也。膚色充潔得其所養而無染也。形體姝好全其所賦而無惡也。有大筋力譬堪任大事。行步平正譬允蹈大方。其疾如風譬一念頓造。又多僕從譬方便利生助道之事。總而譬之。即後所謂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一相一種淨妙之樂也。
所以者何(至)與諸子等。
釋所以賜等一大車之意。譬如來有無量知見力無所畏諸佛法藏。能與眾生大乘之法。
今此幼童(至)不宜差別。
譬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所以者何(至)何況諸子。
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之謂也。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二乘得佛。過其所望。
九覈審誕信。
舍利弗(至)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問許三而賜一。猶始權而終實。始終相違涉虗妄不以全身命為得玩好者。身之可玩固甚於物。葢身為道本。本全則道全。所以至人常遺物抱道。以全身養生。而火宅之人唯物之玩。不自貴愛。故此警之耳。
△十結答不妄。
世尊若是長者(至)如汝所言。
△三以法合顯十。
一合宅主財力。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視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
於諸怖畏衰惱憂患(至)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怖畏惱患即三界苦相。無明暗蔽即四生苦本。於此永盡。即如如佛知見力無畏正智也。方便智度權智也。神力智力所以資正智。慈悲無惓所以運權智。
△二合家廣人眾。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至)三菩提。
由慈悲故。示生三界之家。濟度五趣之眾。以自永盡無明暗蔽故。欲度眾生愚癡暗蔽。以自成就無量知見故。欲令眾生得大菩提。所謂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也。
三合宅弊火逼。
見諸眾生(至)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此備舉三界火宅苦狀。該三世六道因果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為果業。屬前因。五欲財利追求等苦為因業。屬後果。畜生餓鬼天上人間。即緣上因果成六道業。化為異類淪替不停。實可警怖。彼且喜而不厭遭而不患。實癡暗所蔽也。
△四合長者悲救。
舍利弗(至)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無邊佛慧樂。即一乘法樂。如來知見力無所畏。即一乘法體。雖足以拔苦。然非凡夫事故。不能以是得度。
△五合諸子癡迷。
所以者何(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所以不能以是得度者。為眾苦所迷故。
△六合長者方便。
舍利弗(至)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法喻雙明。
而作是言(至)則為所燒。
此善言誘諭力拔其苦也。色等五欲俗以為軟美。佛以為麤弊。為皆幻惑濁惡能發業苦。實致火之具也。故貪著生愛則為所燒。
汝速出三界(至)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示以三乘而讚其法。使向慕也。此三乘法聖所稱歎者。諸佛共尊也。能離生死故自在無繫。異有為法故無所依求。得是乘者。斯得無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禪九次第定。八解脫諸三昧法。足以娛樂脫三界苦。
△七合諸子出宅三。
初聲聞乘。
舍利弗(至)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此辨三乘根性不等取果有異。如彼諸子玩好不同。內有智性者。謂正因信種。揀非闡提也。內有是因故從佛為緣。觀四諦理聞聲悟道。名聲聞乘。欲速機小。故譬羊車。
△二緣覺乘。
若有眾生(至)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辟支此云獨覺。亦通緣覺。出無佛世。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號獨覺。觀十二緣覺真諦理。故號緣覺。求自然慧樂獨善寂。即獨覺也。深知諸法因緣。即緣覺也。此乘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更侵斷習氣根性猛利。故居聲聞上。其機稍大。故譬鹿車。
△三菩薩乘。
若有眾生(至)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此兼三乘集眾智之大根也。一切智即菩薩智也。佛智即一切種智也。自然即離諸證取者。無師即不由他悟者。能求眾智及如來知見廣大德用。而愍安利度。所以為大菩薩。其機為最。故譬牛車。
△八合長者賜車二。
初牒。
舍利弗(至)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此牒見子得出露地而坐。自念財物無極。不與小車等文。
△次合。
如來亦復如是(至)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合上可明。出三界苦得涅槃樂。即權乘小果。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大乘極果。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至)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疏上等與大乘之意也。謂彼脫三界者。雖得小乘禪定解脫。然猶厭有著空。非一相也。裂為二乘。非一種也。執著未除。非淨也。空有未融。非妙也。故與之諸佛禪定解脫娛樂之具。一相一種淨妙之樂。如彼大車眾美具備。
△九合覈審誕信。
舍利弗如彼長者(至)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
先牒次結。
△十合結答不妄。
如來亦復如是(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總結前文也。不盡能受者。機不齊故。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二之一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二之二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之餘
△四重以偈頌五。初頌喻十。
初頌喻本。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
譬佛王三界。
△二頌宅弊人眾。
其宅久故(至)止住其中。
大宅譬三界。堂舍譬人身。三界之相其來無始。故曰久故。五濁同會故曰頓弊。五陰堂舍虗幻架構。危而易傾命無牢強。若柱根之摧朽。質非貞固。類梁棟之傾斜。無明為基。所以成是堂也。餘緣為陛。所以入是堂也。是十二緣念念變異。故曰基陛頹毀。墻壁[A15]圮坼譬四大之衰謝。泥塗阤落譬皮膚之皴皺。覆苫譬毛髮。椽梠譬骸骨。苫茅覆也。阤壞也。亂墜差脫皆敗壞之狀。此其外相也。其內則關膈府藏周障屈曲。膿血便利雜穢充徧。其弊敗不淨若此。而俗尤癡愛貪著。故詳喻之。五百人者。五道眾生所共有也。椽梠一類。在簷曰椽。在脊曰梠。椽從緣。相緣屬也。梠從呂。如脊骨也。
△三頌怖畏相四。
一喻三毒相。
結文云。其舍恐怖變狀如是。是也。
鴟梟鵰鷲(至)交橫馳走。
身為苦器。主殺盜婬謂之三業。意為苦本。主貪嗔癡謂之三毒。身三意三相資而互具也。今鴟等八鳥譬貪毒而具三業。鴟噉生類。土梟相食。具殺貪也。鵰善搏兔。鷲食死屍。具盜貪也。烏鵲鳩鴿傳沫自運。具淫貪也。餘皆可推。蚖等六虫譬嗔毒。蚖元也。為毒之首蛇同類。其性多嗔。蝮復也。晝不能視。觸之則復而螫人。人得復而殺之。蝎多處陰而不可知。蜈蚣蚰蜒善伏而含毒。凡嗔之類如此。或天性之嗔毒如蚖蛇。或觸之而後嗔人如蝮。或非色作慍現。徒陰險以嗔人。潛伏以毒人。如蝎蜈蚣之類是也。守宮等六虫譬癡毒。守宮類蜥蝎。多在陰室。百足名蚿蝎之類。多足而行不進。鼬鼠之類能由穴噉鼠。狸狐之類老為精魅。鼷甘口鼠。物遇食而不知痛傷。鼠多奸而善藏。癡者陰昧濡滯潛傷奸伏其狀如此。諸惡虫輩交橫馳走譬三毒交擾鬪競不休也。
△二喻四倒相。
屎尿臭處(至)骨肉狼藉。
於身受心法四念失正為倒。屎尿臭處不淨流溢。譬身倒也。觀身不淨如此。而俗以為香潔。𧏙蜋諸虫而集其上。譬受倒也。觀受是苦如此。而俗以為欲樂。遂於革囊眾穢。生美麗想而惑著不捨。真若𧏙蜋之集不淨也。狐狼野干咀嚼踐踏。譬心倒也。狐多疑狼害物野干變怪。倒心似之。觀心無常。則一切法皆不足戀。然且咀踐纏著。豈非倒耶。嚌嚙死屍骨肉狼藉。譬法倒也。觀法無我猶如死屍。由疑倒心妄計窮詰。是謂嚌嚙。轉見倒妄是謂狼藉也。野干類狐。巢危岩高木。群行夜鳴怪獸也。齒決曰嚌。斷骨曰嚙。
△三喻六識相。
由是群狗(至)啀喍嘷吠。
狗性苟且而善執守。譬識情執著也。群狗譬六識。搏撮即執取義。一切幻法無可愛樂。而六識妄著無異。群狗競搏死屍也。言由是者。由四倒而發六識。由六識而發三毒。展轉相資也。慞惶求食譬識倒而發貪也。鬪諍摣掣譬識倒而發嗔也。啀喍嘷吠譬識倒而發癡也六識三毒倒妄相因。於諸幻境競執貪求。其狀如此。摣掣相掣奪也。啀喍拒物之惡聲也。
△四結成諸相。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四頌怖畏難五。
初頌罔昧難。
結文云。如是諸難是也。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言宅多怪物也。譬者性覺本明離明而昧。曰魑魅。心本一真物罔而二曰魍魎。言處處者。人人性皆若是。此為起難之端。故首言之。
△二無明三毒難。
由罔昧而起無明。由無明而起三毒也。
夜叉惡鬼(至)甚可怖畏。
夜叉。此云苦活。譬無明識種攬眾苦以自活。而𢦤害法身故。譬食噉人肉。毒虫禽獸通譬三毒。孚乳產生言其類日滋。各自藏護譬畜積忿毒不可凌犯。夜叉競來爭取食之。譬互起無明交相惱害。食之既飽惡心轉熾。譬以三毒而資無明。猶以膏而益火所以轉熾也。鬪諍之聲甚可怖畏。譬無明三毒彼此交攻。如夜叉之鬨鬪真可畏也。孚卵屬以爪保之也。乳胎屬以乳哺之也。又孚乳通保養義。
△三無常難。
鳩槃茶鬼(至)怖狗自樂。
鳩槃茶。此云可畏。譬無常殺鬼也。土埵譬地居欲界。一尺譬色界。二尺譬無色界。三界皆未免無常。故殺鬼往返遊行於其間。縱逸殺害視殺如戲焉。言踞土埵。又言或時離地者。地居命促故殺鬼以踞地為常。天居命長故殺鬼或時而往。捉狗兩足等者。狗譬識。兩足譬行想。葢五蘊自識生行想。乃有所行。而識由行想取無常苦。如捉其兩足而撲之也。識為無常所苦。則行想顛倒。故譬以脚加頸也。怖狗自樂者。識為無常所怖。而殺鬼樂然無怖。所謂彼為衰殺非衰殺也。
△四三惡難。
復有諸鬼(至)或復噉狗。
身大裸形譬地獄難。經云。阿鼻地獄縱廣三十二萬里。罪人業力身如鐵花徧滿獄中。可謂其身長大也。墮此經。歷八萬四千大劫。故曰常住。其中裸形呌呼。即地獄苦狀也。其咽如針譬餓鬼難。首如牛頭譬畜生難。或食人肉或復噉狗譬三惡道。不但傷害法身。亦乃苦楚識神也。
頭髮髼亂。殘害兇險。饑渴所逼。呌喚馳走。
舉諸鬼可畏之狀。譬三惡道貌狀行業也。頭髼貌惡也。兇險行惡也。饑逼業惡也。三者因果相召迭起。故譬呌喚馳走。
△五結成難相。
夜叉餓鬼(至)恐畏無量。
總明無明三毒惡習熾盛。逐境無厭伺隙而出。故譬饑急四向窺看窻牖。古有六窻獼猴之喻。其意類此。
△五頌火逼輪轉五。
初火宅壞滅。
是朽故宅(至)不能自出。
三界無安如朽故宅。唯佛能化故屬於一人。眾生緣盡佛遂示滅。纔無善化則煩惱增熾。故曰其人近出。於後火起四面俱熾。譬生老病死四相同逼也。棟梁爆摧譬四支疾若。墻壁崩倒譬四大壞散。諸鬼神等揚聲大呌。譬捨命時神識慞惶苦事迫切呻吟狂呌。鵰鷲鳩槃不能自出。譬三毒業果無常苦報交會煩煎。莫由免脫也。
△二業識不亡。
惡獸毒虫(至)四面充塞。
火既逼極虫獸竄伏鬼神潛避。譬身壞之後三毒不滅。唯藏於阿賴耶識生死窟穴也。毗舍闍即惱害鬼。所謂諸惱人者。譬煩惱之本。亦住其中者。亦潛伏藏識而不亡也。薄福德故為火所逼者。所謂生不修福死歸苦處。復於穴中共相噉害。譬於幽陰業識相尋交為讐對也。野干之屬譬四倒。而曰[A16]已死者。三毒根本實業不亡。四倒支末隨幻起滅故也。以隨幻滅則亦為四相所吞。故曰諸大惡獸競來食噉。臭烟㶿塞者。死業交煎逼極之相也。
△三生死相續。
蜈蚣蚰蜒(至)隨取而食。
即前毒虫藏竄為穴內火逼。又爭出穴還被鬼食。譬三毒隨識而逝。受死報[A17]已復生諸趣。命未須更。又為無常所殺。故曰隨取而食也。既以苦逼而死。復以苦逼而生。未須臾間又遭殺苦。六趣生死凡皆若是也。悲哉。然生死由識為種。而依三毒言者。生死苦逼。皆由三毒而致故也。
四輪迴根本。
又諸餓鬼。頭上火然。饑渴熱惱。周慞悶走。
圓覺云。眾生無始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惑造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今舉餓鬼示愛欲之果也。頭上火然示愛欲之因也。欲熾盛為五欲之首。故譬頭上火然。饑渴熱惱周慞悶走譬為欲業逼惱。又逐愛命輪轉諸趣。無有窮[A18]已。
△五總結前譬。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災。眾難非一。
夫生死循環眾苦逼切。真若火宅可畏之狀。而俗以倒心自迷徒惑欲愛。不知業因苦果皆自此起。沈湎其中冥若大夢。故我大覺。依一身之苦器。初明三毒六識之苦相。次明無常三惡之苦難。終明業識輪迴之苦本。喻而示之。使由樂而覺苦怖果而絕因。則生死迅輪庶幾停息。出火宅難到無畏處。實導師慈父之至德也。
△六頌長者悲救。
是時宅主(至)況復大火。
在門外立。譬如來[A19]已離三界火宅。驚入火宅。譬大悲願力云見受生。方宜猶方便也。
△七頌諸子癡迷。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A20]已。
△八頌長者方便。
是時長者(至)可以遊戲。
為救稚子巧說三車。譬為度小智權說三乘。權則非實。故云造作。湎沈迷也。
△九頌諸子出宅。
諸子聞說(至)我今快樂。
譬二乘樂小於空速證。四衢道言子既離難。師子座表父得無畏。所謂若子病愈父母亦愈也。生育甚難譬人身難得。恐癡迷復失。故切救之。
爾時諸子(至)惟垂給與。
頌諸子索車也。
△十頌長者賜車。
長者大富(至)等賜諸子。
以富藏眾寶造諸大車。譬於無量知見演出一乘。然雖一乘亦未離造作。葢既[A21]已謂之一矣。當知妙法一亦不守也。裝校嚴飾等譬一乘果法萬德圓備。睢大根能乘以佑助正道。方便利生並如前解。
諸子是時(至)自在無礙。
得一乘妙用則不滯於一隅。故曰遊於四方。不縛於諸法。故云嬉戲快樂。葢戲者之於物。毋意毋必。調而應偶而會。曾無縛著之心。道人於一切法若嬉戲。然乃能自在無礙。
△二頌法合十。
一頌合譬本。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間之父。
△二合宅弊人眾。
一切眾生(至)猶如火宅。
△三合怖畏相。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四合怖畏難。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五合火逼輪轉。
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六合長者悲救。
如來[A22]已離(至)能為救護。
△七合諸子癡迷。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八合長者方便。
以是方便(至)出世間道。
出世間道且令脫三界苦。未與開佛知見。
△九合諸子出宅。
是諸子等(至)不退菩薩。
此因三乘得出世間者也。不退指地前菩薩。皆權果也。三明者。過去宿命現在天眼未來漏盡。除三際愚故謂之明。即六通之三也。六通加天耳他心神境。
△十合長者賜車。
汝舍利弗(至)成得佛道。
為其以權果為決定。故說一乘而進之。
是乘微妙(至)直至道場。
讚一乘德也。妙契佛心所以悅可一切眾生。至供養禮拜令尊敬一乘也。無量億千至及佛餘法。指一乘所具也。諸力解脫即十力諸解脫也。得如是乘直至道場。示一乘之利也。得是乘者。得智慧日照生死夜等。頃久劫超情量數。於一切法優遊自在。故云日夜劫數常得遊戲。直至道場。謂直下座道樹成正覺也。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結顯一乘也。
△三牒明三。
一牒喻警眾。
告舍利弗(至)令出三界。
△二牒明權實。
我雖先說(至)皆是菩薩。
我雖先說至而實不滅。牒昔權也。今所應作唯佛智慧。明今實也。不滅言非真證也。若有菩薩[A23]已下。謂能以大心聽此實法。則知諸佛雖說三乘。皆為化菩薩故。
△三牒明四諦。
若人小智(至)名得解脫。
牒明所以說四諦之意也。四諦之初。為治小智愛欲故說苦諦。使知厭離苦。即生老病死由愛欲起也。二為眾生深著苦因。故說集諦。使知伏斷集。即煩惱惑業為苦之因。為其深著故方便說集諦。以導之使知捨離也。道音導三為滅苦本。絕其依止故說滅諦。使滅盡貪欲生死諸苦。即小乘涅槃也。四為求證滅故說道諦。使知進修道者。略即戒定慧。廣即三十七品。覺觀之法乃離苦脫縛之道也。四法皆謂之諦者。其義諦實當理無差。故遺教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是人於何(至)令至滅度。
牒上解脫非真也。離虗妄為解脫。即厭有著空者也。得一切解脫即無厭無著者也。為其猶有厭著。故說是人未實滅度。以有厭著非無上道。故不欲令證也。
△四頌結告。
我為法王(至)世間故說。
結答大眾。使知佛之出現說法之意。而求其安隱利益也。法印即所謂實相印。
△五擇機宣傳三。
一大機。
在所遊方(至)阿鞞䟦致。
勿妄宣傳。為非小智所堪。能隨喜受。當知是大菩薩。阿鞞致此云不退。指地上菩薩也。
△二信機。
若有信受(至)力所不及。
供佛言夙福之厚。聞法言夙因之深。故能信此。我汝比丘菩薩指靈山法眾也。謂在所宣傳能信汝說。即見靈山法會宛爾常存也。若深智以現量證之。則觸事而真。淺識以情見分別。故迷惑不解。
汝舍利弗(至)非[A24]己智分。
聲聞力雖不及。然許以信入故。凡能隨順非其智分所能。皆信力爾。故須擇信機宣傳也。前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而獨許信力堅固者能解此。又計舍利弗等。以信得入以信隨順。當云何信耶。傳曰。不言而信者天也。又曰。有諸[A25]己之謂信。今欲解言辭相寂之法。當依不言之信。信乎[A26]已而[A27]已。即華嚴五位之初十信是也。彼依自性不動智以立信體。令信自心與佛無異。由是覺了智相不動。萬法不遷因果不移。聖凡不二心境㳷然。印契實相一切相應。是謂不言之信也。能發是信。頓飜無明業識。見聞覺知成一切種智矣。則於此經以信得入以信隨順者。如此。
△三非機三。
一非機人。
又舍利弗(至)亦勿為說。
憍怠計我。即外道無信者。凡淺著欲。即凡夫無信者。皆在所擇。
△二非機業。
若人不信(至)而懷疑惑。
此經所詮即人人妙性。是謂佛種。不信而毀則佛種斷滅。業種增熾則說之不如其[A28]己。葢信而後言。未信則以為厲[A29]己。故頻蹙也。又未信則以為謗[A30]己。故疑惑也。
△三非機報二。
初總標。
夫心者萬形之模範。業者一心之影響。三世善惡一唯心造。如器出模無不相類。如影隨形在處莫逃。故謗經罪報各從其類。如下所列。
汝當聽說(至)汝今復聽。
△二別釋四。
一地獄報。
其人命終(至)至無數劫。
此斷佛種之報也。自斷佛種故永沈幽趣。劫盡更住。謂一劫命盡復生地獄。獄報劫數如是之長者。失性隨業如石投水。易沈難浮。其勢然也。
△二畜生報。
從地獄出(至)受斯罪報。
狗由苟且害正。野干由狐疑不信。此毀謗疑惑之報也。又縈疥癩之病觸嬈之害。乃至楚毒鞭扑瓦石打擲。此輕賤憎嫉之報也。𩑔音屈。白禿也。黧黮黑雜色。嬈擾弄也。
若作馲駞(至)獲罪如是。
非毀正乘故召駞驢乘負之報。疑情偏見故召野干一目之報。來入聚落即業力所使。自求打擲也。蟒大蛇性多嗔。乃憎嫉結恨之報。聾無聞騃無識。亦不信之類也。
△三人間報。
若得為人(至)橫羅其殃。
蔑智慧明故六根暗鈍。毀正法身故矬短醜陋。手拘攣足跛躄也。有所言說等。即謗誹口業之報。附而不親乃至橫遭殃罪者。為不順正理故。報皆乖背也。上明業報。次明難報。
如斯罪人(至)獲罪如是。
不見佛不聞法。皆難報也。園觀舍宅譬遊處。於是不暫離也。是謂常生難處。
若得為人(至)獲罪如是。
以病為衣服言難脫諸衰也。身常不淨婬熾不擇。由弃捨淨業增長惡習。
△四通結三。
初非機。
告舍利弗(至)莫說此經。
△二正機。
若有利根(至)乃可為說。
精確鑽仰。如求舍利。
△三結正機。
告舍利弗(至)妙法華經。
如上正機正行不可勝舉。聊示大略。使以類擇授之正法也。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二之二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二之三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二中根領悟二。
初分敘科義。
信解者。因聞喻說。以信得入悟解法要也。前法說一周。身子於喻品之初領悟。佛於喻品述成與記。喻說一周。四大弟子於此品領悟。佛於藥草品述成。授記品與記。然大迦葉為上首弟子。而領悟後於身子者。此經融會二智。身子當機故先領悟也。諸大弟子皆內祕外現。根非中下悟無先後。為助揚法化故。次第敷陳也。
△二依文釋義五。
一聞法喜踊。
爾時慧命須菩提(至)發希有心歡喜踊躍。
須菩提年德高眾。故稱長老。或曰具壽。或曰慧命。戒經云。是人佛法中能得智慧命是也。合先列大迦葉。而先須菩提者。亦當機故也。須菩提解空第一。而聲聞但念偏空。於菩薩法心不喜樂。今乃捨空法證實道。故以解空人表敘。至下說偈即當迦葉。及授記亦先迦葉。乃正序也。
△二敘信解情二。
一敘昔失。
即從座起(至)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偏右肉袒示降志尊法。右膝虔跪示屈節致欽也。袒跪不唯西竺之禮。此方春秋鄭伯肉袒降楚。示為臣僕。及禱則跪罏祭則跪奠。皆致欽也。白佛[A31]已下敘其早躭小乘晚聞大道之意。此總標。下自釋。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至)心不喜樂。
說法既久指四十年說小教時也。以疲懈故但念小乘空法。不復求進也。空無相無作。即小乘三解脫門也。智者謂依四諦以觀諸法無我我所。名空。以空故萬法一異等相實不可得。名無相。知一切法無相不可得。即於三界無所願求。不復造作三有生死之業。名無作。亦名無願。由是離諸苦縛而得解脫。然此特小法不足念也。菩薩法即大乘法也。遊戲神通等即大乘行也。彼唯樂小沈空趣寂。故於大法大行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至)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釋上之失為小滯故。
△二慶今得。
我等今於佛前(至)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三說喻自慶二。一喻昔失四。
一喻迷淪。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至)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幼稚譬顓蒙無知。捨父譬棄背本覺。他國譬淪滯五道。故曰至五十歲。或十二十譬次第而淪也。年長窮困四方求食。譬困五道歷四生以自活命。漸向本國譬因遇佛教遂能反省。然方向之未能至也。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至)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其父譬覺皇也。先求不得譬昔曾教化後還退墮也。中止一城譬華嚴法菩提場。其家大富財寶諸珍。譬道場所得法具無量功德也。倉盈法喜之食。庫溢諸法之財。僮僕所以自奉。臣佐所以治民。譬自利利他事也。象馬牛羊以譬五乘。教授滋息廣被大千。故曰出入息利乃徧他國。由是群生咸求法利。故曰商賈眾多。總譬出與利澤也。商以遷有資無。賈以覆藏待價。商估猶商人也。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窮子譬困於五道乏功德財。聚落荒淺譬小乘權教。國邑盛麗譬中乘漸教。其父所止譬大乘正教。意謂在昔迷淪。因教漸引遂入正道也。
父每念子(至)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父每念子等者。譬佛念二乘之子久淪五道。性習昏淺未堪說大也。思惟悔恨者。悔昔之教未深。恨今之機退大也。自念老朽等者。憂其無以續佛慧命也。
△二喻樂小。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為人之用曰傭。任力取利曰賃。城譬乍入。舍譬深入。謂資藉權乘積漸深造也。然傭賃而作。徒取小利功非[A32]己有。譬資藉權教終無實證也。到舍而住立門側。譬雖值佛道不能正入。猶依徧空而止。為樂小故。
△三喻怯頓。
遙見其父(至)作是念[A33]已走而去。
譬二乘初聞佛果萬德種智之事。而迷小怖大也。遙見其父譬未能親證。踞師子床者。表無畏之德也。寶几承足者。尊萬行之本也。萬行本真而能涉俗故。剎利居士皆悉圍繞。二乘不能涉俗矣。因萬行以成萬德故。以真珠瓔珞莊嚴其身。二乘無此莊嚴矣。吏所以治。民所以役。僮任輕。僕任重。譬一乘法中所治所役輕重纖悉之法無不備者。所謂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但以不染不偏為尚。故執白拂侍左右。葢拂能去塵。白言不染。左右表拂去空假之塵而歸中道也。寶帳譬慈悲廣被故言覆。華旛譬眾善下化故言垂。水譬智。華譬因。香水洒地者。以妙智淨眾生心地也。散眾名華者。以妙因嚴眾生心地也。羅列寶物所以示其玩好。出內取與所以隨其欲樂。譬成就大根而誘進小乘也。上皆萬德種智之事。自窮子見父[A34]已下。即迷小怖大之事。王謂國王。王等謂王之族。譬法報二身也。貧居里巷譬二乘小道。肆力有地譬進修有方。非得物處譬大法難證。衣食易得譬小果易求。或見逼迫譬慮佛道長遠久受勤苦。內音納。或出或納也。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至)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見子便識譬昔緣[A35]已熟。財物有付譬法有所授。我雖年朽猶故貪惜。譬曠劫所修不妄與也。遣人急追譬令菩薩為說頓法。即華嚴五位法門皆菩薩所說。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至)轉更惶怖悶絕躃地。
父命追子實欲親之。而子驚悶絕乃自棄也。譬二乘初聞華嚴怯其頓說。葢頓教以煩惱即菩提。而二乘以煩惱為冤賊。故稱怨也。頓以生死即涅槃。而二乘以生死為苦縛故大喚。不犯而被捉譬不求而強化。急執而強牽譬不從而強率也。菩薩示生三界。而二乘以三界為牢獄。故云無罪被囚。菩薩出入塵勞。而二乘恐喪定果。故云此必定死。由是如聾若啞。悶然不解。故曰轉更惶怖悶絕躃地。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至)莫復與語。
見其驚急悶絕令姑息之。譬捨頓開權也。冷水能蘇悶絕。譬權教能治煩惱。
所以者何(至)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譬知其志劣難堪大乘故權息之也。不云我子未即顯實也。使者放之譬捨頓也。隨意所趣譬開權也。從地而起即從迷而覺也。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即依二乘貧所樂法。為入道資粮也。
△四喻滯權。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至)具陳上事。
先敘設權也。密遣二人者。使祕菩薩行者示二乘法也。形色憔悴即所謂隱其自在之力。倍與汝直譬因樂小而示近果也。雇汝除糞即所謂以貧所樂法度之。除糞譬斷煩惱。煩惱惑業糞穢心地。二乘作諸觀以除之。菩薩煩惱涅槃不相留礙。而云亦共汝作者。以同事攝也。具陳上事。譬順佛揚化。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至)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先取其價譬樂小慕果然後修因。所以四諦法中先果後因也。其父愍怪。怪其樂小棄大也。又以他日於窻牖中等。譬又多設方便循其小見。潛施密化使令慕大也。瘦悴塵坌譬二乘伏斷煩惱不得其要。飜為煩惱所擾也。左逆右順。右手執器。譬順方便道而誘之。
後復告言(至)勿復憂慮。
所以者何(至)名之為兒。
貶[A38]己衰老褒子心力。譬斥大褒小權進其功。言自今如子等者。益親厚而進之也。兒憐愛之稱。更與作字。譬改預流而進後果。上皆譬設權。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至)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正譬滯權也。謂雖欣佛化而志尚卑劣。故且令於二乘法中斷除十使煩惱之糞也。
過是[A39]已後(至)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窮子過二十年久漸親父。而猶住門側。譬依二乘教斷結之後。聞方等教揚大而不謗斥小而不疑。是謂心相體信也。進可語大退不滯小。是謂入出無難也。猶在本處。譬未能頓入。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至)當體此意。
譬為說般若漸引入實也。長者有疾譬方等之後。名相未遣。人多法執之病。佛亦病之將死而語寶藏。譬化緣將畢故說般若為法華先導。如方語之寶藏未即付也。般若教中六度萬行具備。故譬倉庫盈溢。然未為圓教故。其中寶物又有多少。或取以自利或與以利他。聖人之用心如是宜當體法。此令轉教菩薩之譬也。大般若告須菩提云。汝當為菩薩說般若。下文云。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演。即轉教事。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和同父子之情。使無疑間而欣領寶藏也。我汝不異等。譬般若之理一切皆如無二無別。是入圓頓之門。故宜加用心。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至)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既領寶藏而略不希取。譬受敕以大乘轉教而自於此無有志願也。下劣之心亦未能捨。譬但念空無相無作而[A40]已。上總喻昔失。
△二喻今得。
復經少時(至)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子志既大。父乃聚族始定父子。全付家業也。復經少時等譬般若之後大機[A41]已熟。可一變而至道也。自鄙先心譬捨小趣大。臨欲終時命子會族。如化城云。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菩薩聲聞為說是經。則聲聞為子菩薩為族也。聚族宣言。此是我子。即於天人眾中說。我昔曾化故生我法中之譬也。於某城中捨吾等者。自昔之後汝今悉忘之譬也。葢彼時根性未定。後還退墮流浪五道。故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等者。指本名字以證父子之的也。其本字某。即化城云爾時所化之眾汝等比丘聲聞弟子是也。我名某甲即第十六我釋迦是也。本城推覔此間遇會。譬昔依本性闡化。至此頓門乃適然契會也。此實我子等結上的證。全付家業譬授記作佛紹法主位也。我有財物皆是子有者。此一大事人人本具。不從外得也。先所出納是子所知者。即平常運用見聞之法。非今別有也。自我求之本始之覺。真父子德性之用。真寶藏生而固有。誰獨且無。柰何自失於背馳。自迷於外物。故佛慈憂慮急使追復。倘能心相體信。斯可遇會得之曾無難者。彼且驚愕而失。[A42]己稱怨以疑佛。設非真慈多方善誘。終則竛竮窮困於四生五道。可為長歎矣。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至)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結喻今得也。
△四通合前喻二。一合昔失三。
一合譬本。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至)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須菩提真佛子。為合譬故言似。
△二合迷淪樂小。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三苦者。一苦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生老病死諸現苦相。二壞苦。因樂變異生諸憂惱。所謂樂未畢哀又繼之。即愛別離求不得之類。三行苦。即念念遷謝之相。五趣蘊苦皆行苦攝。
△三合怯頓滯權。
今日世尊(至)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敘滯權也。云今日者。對多生言。謂多生樂小而今猶濡滯也。於一切法妄起惑染。顛倒分別種種戲論糞污心地。名戲論糞。一日之價譬少果之利所獲不多。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至)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說如來智慧。即般若教。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以般若轉教菩薩。而自不希求也。
△二合今得。
今我等方知(至)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今得法華。始知般若之時[A43]己欲全付。但以樂小自迷。若我樂大則全付久矣。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至)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觀今說一視昔彈偏。足知佛心本以大化。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至)皆[A44]已得之。
結慶今得也。佛子所應得者。一乘修證之法也。
△五重頌前義五。
初頌聞法喜踊。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歡喜踊躍。得未曾有。
△二頌敘信解情。
佛說聲聞。當得作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三頌說喻二。一喻昔失四。
一頌迷淪。
譬如童子(至)四方推求。
譬困五道歷四生。
求之既疲(至)當如之何。
頌救迷事也。一城譬覺場。舍宅譬慈悲。五欲譬法樂。家富眾寶等譬道場所得法具無量功德。益憂念子等譬化緣將畢法藏未傳。憂其無續佛慧命也。
△二頌樂小。
爾時窮子(至)遂至父舍。
從邑至國譬緣循諸教漸入正道也。法力未強故或得不得。法喜未充故饑餓羸瘦。體生瘡癬者。未能善入佛慧而反傷本自無瘡之身也。傭賃展轉遂至父舍。譬資藉權教積漸深入。
△三頌怯頓。
爾時長者(至)注記[A45]券疏。
於門內施設諸事。欲引令入也。[A46]券以出納財物。疏以疏明事件注而記之。譬為大根度量功德。疏明行位而與授記。誘進小乘也。
窮子見父(至)何故至此。
怖法報事。非[A47]己智分。
覆自念言(至)欲往傭作。
懼長遠道。思取小果。
長者是時(至)使我至此。
譬怯華嚴頓說也。怖煩惱冤故驚。畏生死縛故喚。悶然不解故云躃地。恐喪道果故疑見殺。
△四頌滯權。
長者知子(至)倍與汝價。
譬捨頓開權也。眇少一目譬二乘偏見也。矬短醜陋皆隱勝現劣事。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為除糞穢。淨諸房舍。
譬樂小滯權也。房譬六入。舍譬五陰。
長者於牖(至)語令勤作。
循其小見。隱勝現劣多方誘進。
既益汝價(至)若如我子。
益親厚而誘之也。既益汝價譬增進四果。塗足油傭人用之使足不龜。譬護戒定助道之法。薦席譬小乘諸定姑息之法。若一乘大定之法。則譬繒纊絪褥非薦席比矣。
長者有智(至)我無此物。
心雖漸大猶滯權也。漸令入出喻入大出小。經二十年喻歷二乘法。示其金銀喻說般若也。父於門內施寶帳而引之。子處門外止草菴而不入。喻大小乘人相戾如此。是以性相相忌禪律相非。古今不息。何當一定父子全保家業而兩忘同異者耶。上總頌昔失。
△二頌喻今得。
父知子心(至)得未曾有。
歷頌昔失以慶今得。
△四頌通合二。一頌合昔失二。
初頌合樂小。
佛亦如是(至)聲聞弟子。
佛亦如是者。如長者知子愚劣未認為子也。而說我等等者。且進以小果使成就也。
△二頌合滯權。
佛勅我等(至)亦復如是。
佛勅我等至說無上道。頌為說般若令轉教也。諸佛子等至當得作佛。謂轉教之眾各獲大利也。一切諸佛至說斯真要。慨雖聞般若自不希求。如彼窮子云云。皆為滯權故迷實也。此後翻牒前文。廣敘滯權之意也。
我等內滅(至)不生喜樂。
此牒品初自謂[A48]已得涅槃不復求進菩提於菩薩法心不喜樂等文。謂滯權之故。獨以內滅煩惱取小果為足。而以淨佛土化眾生之事為外。所以者何等。牒但念空無相無作之文。以釋都無欣樂之意。
我等長夜(至)謂是究竟。
此牒聞般若無有志求。
我等長夜(至)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至)乃教大智。
此牒轉教菩薩自無志願而佛亦縱捨之意。明佛之縱捨。葢欲調伏俟其迴心。乃教大智。如富長者云云。乃雙牒法喻總結滯權也。所以重重翻牒者。二乘曠劫為樂小之心誤甚。今既造大乃知深悔。故歷陳昔失而反覆言之。以攄所懷。如人憤劇必厲聲疾詬而後快。然則文似繁重。實有深意也。
△二頌合今得。
我等今日(至)應受供養。
慶今始得真實道果。知昔所得皆非真也。所謂得道得果者。於無漏法得清淨眼是也。無漏法者諸法實相上妙法也。清淨眼者諸佛知見正法眼也。昔持淨戒雖得果報。非真道果特冥行爾。故曰長夜持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昔修梵行雖得小果非真無漏。特權息爾。故曰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夫然後乃可振揚道聲為真聲聞。乃可普受應供為真羅漢。斯皆調伏誘進之大恩也。故下頌大恩而念報。
△五念報佛恩三。
初念報不能。
世尊大恩(至)亦不能報。
以希有事方便憐教。是謂大恩。前修空法證小果。自謂[A51]已得報佛之恩。既不足報。此又欲窮手足肩頂之內財。極美饍衣寶之外財。思以長劫供養亦不能報。何以故。內外諸財皆有為法。不與大恩相應故。
△二感慈悲恩。
諸佛希有(至)隨宜而說。
諸佛希有至諸法之王。讚盛德之至也。能為下劣至隨宜而說。感慈悲之深也。以盛德之至而曲為劣輩忍斯本事。以狥取相凡夫隨宜而說。所謂隱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是希有重德慈悲大恩。誠不可報也。
△三感方便恩。
諸佛於法(至)隨宜說三。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讚方便之德也。知諸眾生至而為說法。讚方便之力也。隨諸眾生至隨宜說三。感方便之恩也。世尊大恩凡本於慈悲方便二行故。上陳諸事既不能報。終則深感之而[A52]已。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二之三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0 冊 No. 602 法華經要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喻說一周被中根二。
初標敘科義。
譬者引淺況深。喻者托言訓曉。由前法說。示多方便。皆為一乘。上智[A1]已悟中根未解。故引三車一門之淺。以況三乘一道之深。而訓曉焉。故名譬喻品。經有九喻。謂火宅窮子藥草化城繫珠鑿井王髻父少醫師。舊唯言七喻。遺却鑿井父少二喻。謂是旁出實非旁也。喻說文二。初法說緒餘。二喻說正文。然法說緒餘合聯前品之末。喻說名題合標緒餘之後。而分品似濫者。身子既自領悟法說。欲以悟人故陳悟喜之意。而為機起疑發茲喻說。然則悟喜等意。乃為喻說之由。宜屬此品。文不為濫。
△二依科解文二。初法說緒餘四。初身子領悟四。
初悟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