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三之一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至)誠如所言。
迦葉領悟喻說。即設大富長者之喻。歎佛隱勝現劣誘諸庸鄙。使得大法利。又於偈末感歎慈悲方便之大恩。是善說如來真實功德。
△二示所未及二。
初標不盡。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至)說不能盡。
此明一音密闡真知冥化平等之慈。尤為無量功德。雖迦葉善說。而言未及此。故復示之也。
△二釋所以二。
初示一音密闡。
迦葉當知(至)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方便為權智地為實。於一切法以方便說而皆到智地。所謂密闡也。到一切智地者。契實相智境也。
△二示真知冥化。
如來觀知(至)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諸法歸趣。即一乘實相。眾心所行。即三乘性欲。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不知法之歸趣難以度心。不知心之所行難以說法。今於二者通達無礙。可謂真知冥化矣。而又究明諸法以開示眾生一切智慧。欲令悟入。皆所謂無邊僧祇功德也。
△三喻明所示四。
一立譬之本。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若干名色各異。
大千同為一地。而有山川谿谷之高下。譬一真境而有三界諸趣之別也。卉木同生一地而有種類名色之各異。譬一法性而有三乘大小之辨也。眾草為卉草之總名也。卉有叢。木有林。
△二喻一音密闡。
密雲彌布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
雲喻慈意。澤喻法雨。言密雲者。雲不密則不能等澍。慈不密則不能廣利。一雲所雨大千普洽。譬一音密闡大小均被也。
△三喻真知冥化。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至)華果敷實。
喻真知冥化物物自遂也。根莖大小總辨草木。以明根機有異。諸樹大小總結草木以明一雨是同。夫以一雲一雨而滋眾物。稱其大小種性曾無夭閼。使為華者敷為果者實。各各自遂。則佛之真知冥化若此而[A1]已。木質曰斡草質曰莖。皆依根而立。根譬種性。莖譬發心。枚葉譬所薰教理。華果譬所修行果。謂三乘種性發心熏習之不同。同是一音教澤之被。而各有所成也。
△四喻作成不同。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草木皆植類。樹之一地同。潤之一雨同。而有大小之殊者。根自異也。群生亦類也。所賦一性所化一道。而有三乘之殊者。亦機自異耳。
△四以法合喻四。
一合立譬之本。
迦葉當知(至)如彼大雲徧覆三千大千國土。
明佛出興廣覆群有。雲起無心喻無緣慈也。大音聲即廣長舌相之音也。天人修羅為三善道。不言三惡道。為障重非機也。
△二合一音密闡。
於大眾中而唱是言(至)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此敘佛初坐道場唱顯化跡宣度生事。使知聖人出興之意也。超證菩提曰度。了達萬法曰解。離眾結縛曰安。究竟永寂曰涅槃。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至)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此示正知見欲廣開悟也。今世後世如實知者。以實相智了三世事。如華嚴一念普觀無去來住也。一切知一切見者。以佛知見徹了諸法也。知道者。言[A2]已先知先覺也。開道者。能以是道開覺後人也。說道者。能以是道方便演說也。如是唱者。為警群機。故召天人使令聽受。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因召而集也。
△三合真知冥化。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至)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所來之眾根性不同。佛各隨其所堪而化之。以堪人天者為說十善。堪二乘者為說諦緣。堪大乘者為說六度。以至定不定性人非人類。各隨所堪而為說法。雖根有無量而皆令利喜。是謂冥化。
△四合作成不同。
是諸眾生聞是法[A3]已(至)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明作成之利也。聞法安隱者。眾生汩於塵勞。二乘縛於空寂。聞是法者。足以滌塵勞解縛著。釋然物外優遊一生。此現世安隱也。後生善處即聞法之報。以道受樂即修道之果。言以道者。各隨其道受樂不同也。修十善則受人天樂。修諦緣即受二乘樂。修六度則受菩薩樂。各以其道也。離諸障礙者。惡道離業障而之人天。人天離事障而入二乘。二乘離理障而入菩薩。各遂其才也。故曰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至)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疏闡化之功也。謂如來說法方便雖多。實則一相一味如一雲一雨而[A4]已。解脫離滅者。指一相一味之體也。解脫相則不縛諸法。離相則不合諸塵。滅相則生死永盡。而究竟皆至一切種智無上道也。眾生聞持而所獲功利不自覺知者。一音密闡真化冥運。若天地之產百嘉。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遂孰足以知之。
所以者何(至)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此明觀根逗教不怫其性故。物得自遂也。三乘種類性欲不同。故念思修得亦各不同。唯如來能知能化而彼不自知也。念何事等。謂或念人天事。乃至聲聞菩薩事也。云何念等。謂或正或邪有為無為也。以何法念等。謂或以大小頓漸。或以定慧覺觀也。以何法得謂。或以四諦得聲聞法。乃至或以六度得菩薩法也。如是念思所住各各不同。是謂住於種種之地。如來皆能如實見之。如此委曲言者。明如來知根之詳也。
△五結歎迦葉。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至)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牒前一相一味等文。以明隨宜說法難解難知。而歎迦葉能信受也。一相一味等即一切種智所證之法。如來雖知而觀眾生性欲不同。且將之護之。不即明說。故甚難知而迦葉能信能受。是謂希有。此牒前文。而前言究竟至於一切種智。此言究竟涅槃常寂滅相者。前依正智言。此依實相言。其揆一也。終歸於空者。自解脫離滅。究竟至於常寂滅相。則識心緣影一切蕩盡。而歸乎實相妙空非斷空也。
△六以偈重申七。
初頌述成前義。
爾時世尊欲重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此述成迦葉前讚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隨為說法之意也。眾生失真沈妄。而滯於無明生死諸有封蔀。大覺出興為說真法。以破妄有以除障滯。故號破有法王。
△二頌示所未及。
如來尊重(至)令得正見。
頌密闡冥化平等之慈也。久嘿不說者。所以待機也。葢有智則信無智則疑。而永失大利。故用以漸導之。而隨力為說。令得正見。此為密闡等慈。而迦葉言所未及。
△三頌喻明四。
初頌譬本。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
譬佛出興也。
△二頌喻一音密闡。
慧雲含潤(至)率土充洽。
大雲將雨則電曜雷震。譬如來出興放光說法。慧雲含潤日光掩蔽者。所謂慈意妙大雲滅除煩惱焰也。雲陰靉然下逮與地。親邇可以承攬。譬慈意逮下俯同萬物也。其雨普等譬法利均一。四方俱下譬不擇四生。率土充洽譬教被大千也。
△三頌喻真知冥化。
山川險谷(至)藥木並茂。
譬群機不同而不失其應也。前止言草木。此加百糓等者。草木譬三乘種性。特為入道之機。未顯在𨞬故加百糓等。以譬有生纖悉皆蒙潤澤也。乾地譬未霑法水者。悉皆利潤故云普洽。藥木者藥草樹木也。
△四頌喻作成不同。
其雲所出(至)而各滋茂。
△四頌法合四。
初合譬本。
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
△二合一音密闡。
既出於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雖方便多門。而不離實相。
大聖世尊(至)及涅槃樂。
頌唱顯化迹宣度生事也。皆令離苦[A5]已下頌未度令度等。由其得度以至於涅槃。故離苦安隱而世出世樂無不得也。
諸天人眾(至)甘露淨法。
頌召集人天聽法也。
其法一味(至)而作因緣。
頌一相一味等文。常為大乘作緣者。所謂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三合真知冥化。
我觀一切(至)而無懈倦。
此皆真知冥化平等之大慈也。
△四合作成不同。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
諸地如下明。始於人天終於十地。
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
人天乘也。輪王王四天下。帝釋王忉利天。梵王王初禪天。
知無漏法(至)是中藥草。
聲聞乘也。得無漏小果起六通三明。乃聲聞緣覺之同行。但於中利根則得緣覺證。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藏教菩薩也。此依權乘修菩薩行。雖求佛果勤行精進。而未離小乘。故為上草。
又諸佛子(至)是名小樹。
通教菩薩也。此依方等教修菩薩行。為大乘初位。以根雖大而蔭未廣。故為小樹。
安住神通(至)名為大樹。
圓教菩薩也。此依一乘修菩薩行。逈出三乘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億千眾。則其蔭廣矣。
佛平等說(至)所稟各異。
結上作成不同。明佛至化冥同造物。
佛以此喻(至)如海一滴。
指上喻說雖廣。然於佛真智海中方明一滴之相耳。此結顯如來阿僧祇功德說不能盡之意。
△五明隨機增進。
我雨法雨(至)漸增茂好。
此明增進之利。下明增進之機。
諸佛之法(至)皆得道果。
此總標。下別明。
聲聞緣覺(至)各得增長。
此依二乘之法增進者。最後身者將證辟支佛果。不復人間受生也。
若諸菩薩(至)而得增長。
此依方等之法增進者。
復有住禪(至)而得生長。
此依大乘之法增進者。
如是迦葉(至)各得成實。
總結增進隨機不同也。人華謂善根秀發者。因佛冥化各得成實。
△六明諸佛道同。
迦葉當知(至)諸佛亦然。
密闡冥化佛佛道同。
△七結前開後。
今為汝等(至)悉當成佛。
總結前說立實廢權。而開後與記之文。說最實事即立實也。皆非滅度即廢權也。修行是道悉當成佛。即開後與記文也。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四中根得記二。
初略敘科義。
大迦葉等領悟喻說。得佛正道。當踐佛位。故與說來果。名授記品。法華一會乃群機貞實所作[A6]已辦之時。故正宗說示了無多事。直則會三乘於一致。開四見使悟入。而一一授記印其成佛。以示出與功成本願滿足之意耳。然昔淨名嘗怪彌勒授一生記。以正位中本無授記及得菩提。而法華[A7]已入正位。何滯迹耶。抑有[A8]己故有記。入正位者尚有[A9]己乎。葢正位中雖無授記。亦不廢於授記。若華嚴性海豈非正位。而十住之初妙覺之終。屢聞記莂。如所謂清淨心所謂殊勝境界者。曷嘗無哉。淨名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正證之人固無[A10]己也。然善惡之業豈有[A11]己之可記。豈無[A12]己之可忘哉。若世之貧富貴賤修短苦樂。昔作而今受。前召而後應。懸疎網而不漏。淪浩劫而莫遺者。其誰與記耶。今所謂記者。特以助明不亡之理。而引發行人耳。
△二正依釋文三。
初迦葉得記。
爾時世尊說是偈[A13]已(至)劫名大莊嚴。
諸授記文皆二。十號之前為因記。後為果記。諸弟子覲佛多寡之不同。各隨其願緣也。事佛功用之不同。各隨其才力也。成佛果號之不同。各隨其因行也。大迦葉因地事日月燈佛。至佛滅後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又於法華妙性開明。故號光明。至於國名光德劫名莊嚴。皆類其因行也。
佛壽十二小劫(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然於未來世而出住十二劫而沒者。隨大悲願力而示現耳。正像之法各二十劫而後滅者。隨眾生機感而隆替耳。佛身法性固無加損於其間。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至)散諸寶華周徧清淨。
依報所感皆由心地。瓦礫荊棘雜心感也。便利不淨染心感也。坑坎堆阜諂心感也。諸佛無雜染諂心故。國界嚴飾無諸穢惡。唯修清淨妙行故。其土平正百寶周徧。淨名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此其證矣。
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至)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問。釋尊成佛尚煩戡剪。飲光何為獨無魔事。曰釋尊示化五濁。正與眾魔共作勞侶。若無魔事不名惡世。飲光成佛當善國土。故雖有魔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至)其事如是。
頌應長行可明其心。調柔言慈悲之至也。逮大神通言應化不測也。逮及也。大神通者。不為而應不慮而徧。異於小聖也。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法王之子即大心聲聞也。
△二三聖請記。
爾時大目犍連(至)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法說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則與記[A14]已竟。於此特授迦葉上首。則三聖之記不言可諭。而目連等心不自安。如逢王饍未敢便食。是以悚慄而請也。
大雄猛世尊(至)除熱得清涼。
初四句讚謝法喻之賜。其次請記求益也。
如從饑國來(至)然後乃敢食。
此設譬。下自釋。
我等亦如是(至)爾乃快安樂。
每惟小乘過。所謂如從饑國來也。言我等作佛。所謂忽遇大王饍也。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結請也。
△三三聖得記又三。
一善吉得記。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至)國名寶生。
色心初破萬法皆空。理事還源一切真實。須菩提昔者解空無名無相。色心初破也。今證實果反號名相。理事還源也。又其生時家物忽空。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亦其義也。那由他即姟數。
其土平正(至)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所舉十號明正報。劫國莊嚴明依報。華樹臺閣皆悉寶成。應劫國之名也。其佛常處虗空說法者。示因空悟解使由空證實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至)二十小劫。
須菩提於靈山勝集居僧之首。於般若大會解空第一。其道德功行疑若亞聖。而記果猶當供無數佛。隨佛所行而漸具大道者。為小乘但念無相不修大行。雖經多劫不成正覺。故須發菩提大心具菩薩大道。然後成佛也。人民合掌聽受佛語。言皆篤信樂善無薄俗也。
△二旃延得記。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至)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至)莊嚴其國。
閻浮那提金紫艶無比。旃延果體金色如之。由旃延論義第一。理性精瑩。又緣過去勤掃佛地。資成嚴淨之果也。斷一切有者。理極情忘纖塵不立。言其證道精徹。非謂捨有之無也。
△三目連得記。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多摩羅䟦栴檀香清遠潛通。目連神通第一果德如之。西北方佛名多摩羅䟦栴檀香神通。則香喻神通明矣。一由旬四十里。目連供佛起塔高千由旬者。神通所建故也。諸因記行。皆所以䇿進聲聞開廓大心。令捨空寂廣修大行。以成就佛道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至)汝等善聽。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三之一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三之二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三因緣說一周。被下根二。
初略敘科義。
化城本無而權設。以濟阻修願息之人。而進之令至寶所。喻小果非實而權設。以濟樂小求證之人。而引之令入佛慧也。謂之因緣說者。由前喻說乃至藥草。皆以法一而機異。恐下根以為終不可及。遂生懈退。於是明曩因曾化示。今緣[A17]已熟勝果在近。使無退墮而遂捨化城趍寶所也。
△二依科釋文二。初正說因緣六。
一標本始。
佛告諸比丘(至)劫名大相。
大通智勝者。一乘實智之果佛也。其智之體。囊括十虗為大。徹照塵劫為通。物無與等為勝。以迹言之則釋迦因地之宗師。以理推之則眾生本源之覺體也。眾生覺體本來若此但為自迷色心之內故小而不大。封滯無明之殻故礙而不通。潛伏妄識之陋故劣而不勝。夫能了色心之迷滯。破無明之封殻。則勝智現前與佛無別矣。言過無量不思議劫者。明此智體其來無始。非情塵數量所及也。
諸比丘(至)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
將明極多之地。設此為種。以出生餘地。
假使有人磨以為墨(至)不也世尊。
此舉極多之地。
諸比丘(至)盡抹為塵一塵一劫。
此數極多之劫。
彼佛滅度[A18]已來(至)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勝智無古無今。未始滅度。而彼佛滅度如是久遠者。對下根述情言之耳。若吾輩者失滅勝智。迷淪[A19]已來不知過若干劫耶。誠不可以塵墨數也。法說明所化之因。但舉成佛[A20]已來而不言劫數。喻說則舉二萬億佛所教化之事。至此則舉塵劫因緣。其對上中下根明矣。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以眾生知見則迷淪妄計。故智勝之佛隔塵墨劫。以如來知見則古今一時。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此又釋迦之大通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至)通達無量劫。
頌大通本始。及示釋迦宿智之明達也。知彼佛滅度者。所謂猶若今日也。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者。亦知彼眾滅度之事如今見也。佛智淨微妙通達無量劫者。頌釋迦之大通也。勑諸比丘使知者。將說宿世因緣。使信如來明見無錯謬也。
△二敘昔因十二。
初大通成道。
佛告諸比丘(至)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法身慧命其來無始。則五百萬億姟劫。猶為應緣之壽不足多也。所謂佛法者。一乘實智佛知見也。上根頓悟即成佛道。下根障重必假漸修。今大通經十小劫猶不現前。乃應下根示現而[A21]已。葢下根因十使煩惱惑障。失滅勝智。甚大久遠。勢須積行次第斷治。故言自一小劫至十小劫。斷盡惑障智乃現前。所以大通應機若此。故王子讚曰。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此應機示現明矣。
爾時忉利諸天(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敘大通將坐道場。諸天設座請佛也。或謂本坐道場佛法不現。移坐於此即得菩提。表遣迹忘緣然後契道。然下云適坐此座滿十小劫。殆非移坐即得。
適坐此座時(至)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適坐初坐也。初坐而雨華作樂。乃至滅度亦復如是。言諸天欽向之至也。
諸比丘(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表十使惑盡勝智圓現成最正覺。
△二王子隨佛。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諸佛應迹本為表法。燈明未出家有八子。大通未出家有十六子。皆表在纏八識。前對上根正而不邪。故唯八而[A22]已。此對下根邪正兼混。故有十六。一名智積者。由智有所積故為在纏之識。若運而無積斯為大通勝智矣。燈明之子一名有意。亦有積之義。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翫好之具(至)繞佛畢[A23]已。
燈明之子止言領四天下。表上根唯四大為累而[A24]已。智勝之子言各有種種玩好者。表下根有種種欲深心所著之積。捨珍詣佛者。以其有積則未能大通。能捨欲著乃證通智也。王子所養之母不一。故言諸母涕泣而隨。以愛難遽捨也。輪王即大通之父。於智積為祖。
△三王子讚佛三。
初讚滿願成道。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至)善哉吉無上。
久乃成佛。待度生之願滿也。善吉無上。讚吉祥之道尊也。
△二讚定慧功圓。
世尊甚希有(至)安住無漏法。
安憺不亂定圓也。究竟無漏慧圓也。
△三慶[A25]己值遇。
今者見世尊(至)永不聞佛名。
得善利者。將除苦盲。識苦盡道知求解脫也。盲言內無慧目。瞑言外無慧日也。苦盡道即所謂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乃初心之利。
今佛得最上(至)歸命無上尊。
結慶也。
△四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A26]已(至)重說偈言。
法輪取運濟無滯也。
世雄無等倫(至)當轉無上輪。
初四句頌德請法。從度脫於我等至眾生亦復然。即希慕法利也。從世尊知眾生至當轉無上輪。願應機而說也。所念所行言向道之機。智力福力言受道之質。宿命行業言得道之因。各有小大淺深。佛悉知見。故當應機也。
△五瑞動諸天。
佛告諸比丘(至)此中云何忽生眾生。
眾生以無明固結。感地大礙而不通。障蔽妙明。故諸佛得道皆動地放光。示飜破無明顯發智光也。其國中間幽瞑之處。即所謂鐵圍兩山黑暗之間也。其中眾生昔處幽瞑各不相見。因明乃見故疑忽生也。夫人以五蘊眾相和合有生。而封蔀無明。誠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燭。及乎勝智開明。乃知眾生之相。從芒芴間忽然幻有。亦若是矣。
又其國界諸天宮殿(至)勝諸天光。
諸天雖有常光。不及佛光。
△六諸天請法五。一東方五百梵王四。
初佛光感動。
佛光大明感動十方。各尋光詣佛獻供請法。復有四科。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至)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至)徧照於十方。
諸天有大威德者。將生則祥光先見。名大德天。
△二尋光詣佛。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至)請佛轉法輪。
諸天有隨身宮殿。故云與宮殿俱。
△三禮佛獻供。
即時諸梵天王(至)所獻宮殿願垂納處。
以華散佛所以尊師。并以供樹所以重道。華如須彌山。樹高十由旬。皆佛報身之量感變也。譬龍王降雨洪注十方。豈彼水之能多。所變在龍而[A27]已。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至)唯願哀納受。
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讚所蘊也。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葢。讚所利也。我等所從來等。陳遠慕也。我等先世福等。伸投獻也。
△四請佛轉法。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A28]已(至)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唯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涅槃道。即脫生死輪迴之妙道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嘿然許之。
佛知時未至。受請嘿然坐。
△二東南方五百梵王四。
一佛光感動。
又諸比丘(至)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至)度脫苦眾生。
△二尋光詣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至)請佛轉法輪。
△三禮佛獻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至)今得值世尊。
迦陵頻伽云好音鳥。其聲清和感悅。譬佛法音。此天云百八十劫空過無佛。南天云百三十劫乃得一見。上天云昔無量劫空過無佛。如此不同者。信知佛身無所不在無時不現。但隨緣所感故有延促生滅之見耳。為眾生眼者。開惡道昏迷也。為眾生父者。作世間歸趣也。
△四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A29]已(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至)忍善者增益。
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者。失真沈妄故苦。脫黏解縛故喜。得道若生天者。上或深造得道。下或獲福生天。忍善者勉力為善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嘿然許之。
△三南方五百梵王四。
一佛光感動。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至)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至)為佛出世間。
△二尋光詣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至)請佛轉法輪。
△三禮佛獻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至)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至)惟願垂納受。
△四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A30]已(至)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至)當演深遠音。
鼓螺雨皆譬大法能號令警眾利澤群物。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嘿然許之。
△四例餘方梵天。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五且約上方五百四。
初佛光感動。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至)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至)為佛出世間。
△二尋光詣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至)請佛轉法輪。
△三禮佛獻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遶百千帀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至)皆共成佛道。
善哉見諸佛者。此天過無量劫乃得一見。故稱善自慶也。前謂三界為火宅者。以眾苦逼切為名。此謂三界為獄者。以業累繫滯為名。言救世勉獄讚悲願也。言普智廣度讚智力也。十方暗瞑者。無大智光明故。由無智光則三惡增長天眾轉減。不從佛聞法等者。佛法能繕性澄神。外資色力內資智慧。為善業因緣。能致樂事能生樂想。由其不聞故反之也。樂想者。厭苦想樂也。末後一偈為廣大回向。
△四請轉法輪。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A31]已(至)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至)無量劫習法。
前言甘露門。此言甘露鼓。皆取其能除苦惱。惟門言悟入。鼓言警發。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三之二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三之三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之餘
△七受請開漸。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至)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三轉者。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令入見修無學三位也。示相者。示四諦之行相使知向方。即見道位也。勸修者。示四諦之功利使知修行。即修道位也。作證者。示我[A32]已證汝亦應證。即無學位也。又三轉者。泛應三根。若下根須三。中根可二。上根唯一。若上上根則目擊道存不容聲矣。有所謂十二教法論。有所謂十二行法輪。教為能轉行為所轉。依示勸證三轉四諦。即十二教法[1]轉也。依見修學三悟四諦。即十二行法輪也。舊謂於一轉中令聞法者。發生真聖慧眼及智明覺。三轉各四為十二行。亦不離見修無學也。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
謂此等未能正證。則雖轉唯滯言詮。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示所轉之相即四諦法也。皆謂之苦者。四諦因苦而設。為滅苦之道故也。生老病死等八現前逼惱。曰苦。煩惱結業召致未來八苦。曰集。此通三世。謂過去集致現在苦。現在集致未來苦也。結業盡則生死八苦永盡。曰滅。治結業則修三十七道品。曰道。三十七品見淨藏淨眼文。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廣四諦說十二緣也。自無明緣行至生緣老死等。示生起相。即廣苦集二諦而說也。自無明滅至憂悲苦惱滅。示修斷相。即廣滅道二諦而說也。四諦為下根。聊陳麤相所本在跡。十二緣為中根。細觀四諦所本在心。謂性智本明妙湛精了。由妄塵瞥起俄然晦昧名無明。於無明體一念初動名行。晦昧搖動則失彼精了。粘湛發知故轉智名識。十二緣中。此三為根本。餘九為支末。相因以成三世之緣耳。智本無知由識故知。形為妄心謂之名。乃六賊之主也。性本無生由識故生。形為幻質謂之色即四陰之依也。則名色者識初托胎凝滑之相也。由凝滑而具六根名六入。根成出胎根與境交名觸。領納前境名受。有所受故受心生而受斯取之。由受取故惑業相結善惡有狀名有。由諸有結為三界之生因名生。有生則老死苦惱隨之矣。此生起之相也。將欲滅之。以何為要耶。當知彼無明者非實有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塵瞥起。故有無明。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復還妙湛洞徹精了。名無明滅。則自行[A33]已下莫不皆滅。葢本既不存末無所附。此修斷之相也。夫四諦十二緣名一而義多。有所謂小乘生滅四諦。則依分段生死名苦。煩惱及業名集。擇滅名滅。生空智品名道。有所謂大乘無作四諦。則依變易生死名苦。所知障名集。無住涅槃名滅。法空智品名道。或曰八諦。即合上言之。又有無量四諦。則依一乘圓頓而說。即諸苦集明第一義。外求滅道了無所得。是謂四聖諦也。十二緣亦如之。故諦緣之法雖屬二乘實通大乘。其要皆為斷生死本滅無明因。使復還本明妙性而[A34]已。凡為道看教。當深明乎此。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至)具八解脫。
此於初會聞法獲[1]葢之利根也。不受一切法者。悟諦緣空了無所著也。葢心本解脫有受故累。性本明定有著故昏。是以不受一切法故。遂於諸漏心得解脫。又得禪定三明六通。然則聖凡一體迷悟同源。人者苟能悟患累之由。達汩昏之始。果亦於法不受。則禪定解脫六通三明皆可得矣。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至)不可稱數。
此於次第聞法獲[*]葢中下之根也。利根一聞千悟。中下多聞少悟。故至於第三第四時。乃獲[*]葢也。從是[A35]已後非一席說。又有小根獲[*]葢其數不計。
△八因小請大。
此正敘請說法華也。然前所請皆願轉無上輪。而大通止說諦緣之法。又待此請者。諸佛說法皆自漸之頓。藉權顯實。葢導之無漸則駭而不信。非惟教不陵節。亦欲學不躐等故也。
爾時十六王子(至)佛自證知。
爾時轉輪聖王(至)王即聽許。
△九受請說頓。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至)佛所護念。
過二萬劫乃久嘿斯要以待機也。則二萬劫前且說方等般若之教。偈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是也。釋迦現壽八十。而四十年說般若等教。大通現壽五百萬億那由他劫。則宜於二萬劫說也。
說是經[A38]已(至)皆共持諷誦通利。
欣樂大法敬奉宣明。
△十聞根不等。
說是經時(至)八萬四千劫。
菩薩必信聲聞或信眾生不信。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而[A39]已。未曾休廢者。所謂熾然說無間說也。
△十一沙彌演妙。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至)三菩提心。
為疑惑之眾曲講也。十六王子表在纏八識。十六菩薩表出纏八智。然有十六者。示以八正伏八邪也。於八萬劫各度多眾者。表既得大通之道。則八萬法門無所不通故。非唯八正為妙智。雖八邪亦妙智也。非唯八正之能度。雖八邪亦能度也。所謂聖性無不通逆順皆方便。唯其如此。故各能演妙至於窮劫。各能度眾至於恒沙。不如是。不足為大通之道。
△十二大通印證。
大通智勝佛(至)而供養之。
可其所說讚其德行。使眾親附也。
所以者何(至)三菩提如來智慧。
三乘得妙。則同歸一乘。
△三示今緣五。
一徵昔會今。
佛告諸比丘(至)於今不盡。
徵昔所化會今之緣也。所化之眾常與師俱者。為化緣深故。以是得值億萬多佛。其緣未盡。今復相值。
△二歷陳名迹。
諸比丘我今語汝(至)二名須彌頂。
陳十六王子成佛名迹也。天地設位道運乎其中。聖人法之以開物成務。冐天下之道。故八方之佛各依一方而示一德。所以開物所以成務。原始要終。則天下之道無不冐矣。東方震為動。歡喜亦動也。阿閦云無動。須彌頂又無動之極也。經云。毀譽不動如須彌。此佛出應群動而其體無動。又在動國。示即動而靜也。二佛並化其德相資。故雖二名可以合釋。或曰。八卦乃中夏之書。引配竺教豈佛意耶。李長者用釋華嚴。呂觀文用釋此章。或者非之。子復蹈襲何也。曰竺夏一天下耳。壃畿所及方位所同。而卦乃天地自然之理。獨不同哉。伏羲畫之以示人。吾佛象之以設法。各默得其同耳。今經雖無八卦之文。顯有八方之象。借事明理烏乎不可。而必拘墟詆呰。非達士也。昔五百應真各解佛言。而問誰當佛意。佛言。皆非我意。眾曰。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吾唯守此。以當或者之非。
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
東南巽為柔順。師子音者所說無畏。師子相者所示無畏。此佛以慈柔應物。以無畏說法。
南方二佛。一名虗空住。二名常滅。
南方离為虗明。虗空住者。體到虗以應群實也。常滅者。了一切法當體虗凝。即寂滅相。不復更滅。是謂常滅。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西南坤為資生。帝相者神出而應物。為帝梵淨也。此佛以神應物。物資以生。而其德常淨不累於物。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西方兌為毀折。阿彌陀云無量壽。世間苦惱即生死無常也。此佛於毀折之際示無量壽。則了無生死。以救度世間生死苦惱。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䟦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
西北乾為剛徤。多摩羅旃檀香清遠潛通以比神通。須彌相亦無動義。此佛神通應物。如乾道不息。寂然不動感而通。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北方坎為險陷。雲自在謂無心而利物。雲自在王又自在之至也。此佛以無緣慈覆陰。利澤險難眾生。而無心無著。如雲之自在。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東北艮為萬物成始成終之所。始終之理在物為成壞。在人為生死。乃世間之所怖畏也。此佛於生死畏中。以一真凝常之道。開覺群物。使達其無始無終。而入於不死不生。則世間怖畏壞滅矣。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至)三菩提。
釋迦牟尼。云能仁寂默。謂其德仁濟群類。其道寂默無為。以示化堪忍故號能仁。此繼東北方而持標者。大覺雖具成始成終之德。而其道圓應不滯方隅。無始無終。為眾德之總故也。葢自無動而出應群動。能柔能剛說是無畏。虗[A40]己應物現壽運神。乃至濟險滅怖。無非釋迦隨宜之行。故歷言八方佛德。而以釋迦總之。斯乃範圍天地曲成萬物。無方無體之至德也。非成無上正道何以與此。故曰釋迦牟尼於娑婆國成阿耨菩提。
△三成就所化。
諸比丘等為沙彌時(至)漸入佛道。
明昔因今緣。使知功行[A41]已深而成就之也。舉為沙彌所化。明昔因也。於今所化。明今緣也。應以是法漸入佛道。即成就之也。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釋上既曠劫蒙教。今猶漸入者。以如來智慧難信解故。然眾生莫不有如來智慧。而難解若此者。塵習自障故也。以今人觀之。幸聞正法不無宿因。安知吾徒非智勝之遺塵。非未來之弟子。然緣障尚稠道果渺邈。即曠劫蒙教。今猶漸入者也。若能勤進猶可庶幾。設復退墮。又安知未來之期。比前塵劫不復過於是數耶。然則所謂難解者。非佛智之難機自難耳。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至)聲聞弟子是也。
上明蒙化之因。此指所化之人。
△四廣度遺餘。
我滅度後(至)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上云未來聲聞。謂曾蒙化者。此云復有弟子。言未蒙化者。其因緣展轉終當遇佛。而依一乘得度也。餘國作佛者。示滅於此而應緣於彼也。更有異名者。華嚴云。如來名迹應眾生心各各不同。於一四天下乃至十方。各各十千是也。
△五結會終實。
諸比丘(至)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前明始權此會終實也。涅槃時到言化緣將畢。眾又清淨言根機[A42]已熟。眾清淨者。[A43]已於藏教斷惑除結也。信堅固者。[A44]已於通教心相體信也。了達空法謂[A45]已悟般若。深入禪定謂妙造玄源。如此則諸病[A46]已除醫方亦遣。故廢二權特明一實。得滅度者。得真常道果也。
△四喻明權實六。
一立譬本。
比丘當知(至)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為樂小者權說小果。彼便信受如滯化城。
△二正引喻。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譬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也。五百由旬舊說尤多。今取二乘斷三界結惑。離分段生死。證有餘涅槃。是過三百由旬而至化城。然尚滯變易生死。若回心向大。進至七地斷盡習氣。是過四百由旬近於寶所。又進八地[A47]已上斷盡無明。離變易生死證無餘涅槃。是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也。曠絕無人等譬生死長遠。無真知見妄起怖畏。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譬三乘求佛。
△三善知方宜。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至)欲過此難。
導師指津之人。譬釋尊也。通斯進之塞斯止之。通譬斷惑塞譬起障。又善則通惡則塞。乃可無難。
△四眾心懈退。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至)今欲退還。
譬二乘求道難進易退。
△五設化權濟。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至)亦可得去。
譬因二乘斷三界結惑。後息以小果而進之智地也。隨意所作即任力所能。漸得入道之義。
是時疲極之眾(至)快得安隱。
稱願息之心故也。
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A48]已度想生安隱想。
樂小忘大。
△六廢權立實。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至)為止息耳。
化非真有故斯須即滅。唯寶所為真。權非實有故終竟而廢。唯一乘為實。
△五合顯權實五。
一合引喻。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二合知方宜。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三合眾懈退。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至)乃可得成。
若但聞一乘而無權濟。則厭大而不欲見佛。憚煩而憂其道遠。故須權濟也。上言惡道長遠。此言佛道長遠者。上以正見觀眾生。此以倒見觀佛道故也。佛道初不遠人本無修證。特由生死背馳復之之難。故見其長遠。惑業積障治之之難。故見其勤苦。則長遠勤苦由倒妄起。何關於道哉。苟無生死無惑業。則當體凝淨何復何治。長遠之見勤苦之功了無所施矣。昧者不知出此。而致咎佛道遂生懈退。大覺所以敘其倒見。而誘進之。
△四合權濟。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說二涅槃。
中道即大小乘之中間也。二涅槃即二乘涅槃。下云二地是也。
△五合廢權立實。
若眾生住於二地(至)我化作耳。
住於二地。謂滯二乘權果而不知進。故語之佛慧。令觀察籌量而進取實果也。
△六以偈重宣五。初頌昔因八。
初頌大通成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至)心皆懷踊躍。
△二頌王子隨佛。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遶。俱行至佛所。
△三頌王子讚佛請法。
頭面禮佛足(至)震動於一切。
聖師子者。讚聖力無畏也。世尊難值[A49]已下。頌出世本懷而請法。
△四頌瑞動諸天請法。
東方諸世界(至)轉無上法輪。
△五頌受請開漸。
無量慧世尊(至)汝等應當知。
無明至老死。舉十二因緣也。皆從生緣有明無生。即無眾過患也。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頌初會聞法獲益之利根也。風俗通云。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秭。十秭曰姟。姟為總大之數。即所謂那由他也。
第二說法時(至)不能得其邊。
頌次第獲益中下之根。
△六頌因小請大。
時十六王子(至)慧眼第一淨。
小乘慧眼未免緣影。求其第一清淨無如世尊。故願得之。
△七頌受請說頓。
佛知童子心(至)如恒河沙偈。
知童子心。即前云。深心所念佛自證知也。說六波羅蜜等。即前云。過二萬劫之事也。六波羅蜜即般若教。諸神通事即方等教。且分別實法為大乘之始而[A50]已。過是[A51]已後乃說法華。然有如恒沙偈者。妙法應機廣略不同。故釋迦則一期而說。燈明六十劫說。大通八千劫說。今經止於二十八品。常不輕於威音。則聞二十千萬億偈。喜見於日月淨明德。則聞八百萬億阿閦婆偈。葢各隨其緣之賖促根之廣狹故。說有豐約。其實稱性之法無所終窮。是以華嚴有三部之文。而一字法門書海墨而不盡。則恒沙之偈不為多也。
△八頌沙彌演妙。
彼佛說經[A52]已(至)恒河沙等眾。
△二頌今緣四。
一頌徵昔會今。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因法華緣。世世相值。
△二頌陳名迹。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
△三頌成就所化。
爾時聞法者(至)引汝趣佛慧。
明遠緣深功。而成就之也。
△四頌結會終實。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三頌喻權實五。
一頌譬本。
譬如險惡道(至)經五百由旬。
毒獸譬生死。煩惱水草譬菩提資根。
△二頌善知方宜。
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三頌眾心懈退。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四頌設化權濟。
導師作是念(至)各可隨所樂。
前止云化作一城。即通譬道果。此又云郭及舍宅男女等者。詳譬果中德用也。國邑有城。重城為郭。城以郭為防。果以德為輔。舍宅譬依止之德。以畢竟空寂為莊嚴。園林譬庇賴之德。以無漏法樹為周帀。浴池譬潔淨之德。以八解定水為渠流。樓閣譬超達之德。以空無相無作為重門。男女充滿。即所謂善心誠實男慈悲心為女也。然此譬二乘果德。而有似大乘之德者。乃以似量權進之耳。故總依化城為言。及乎即滅化城則此等皆滅。譬二乘之德曾無實證。終歸壞滅也。世之學者以比智知道。以似量見性。緣無實證亦若是矣。
△五頌廢權立實。
諸人既入城(至)當共至寶所。
△四頌合顯權實四。
一頌合譬本。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
△二頌合知方。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
△三頌合權濟。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A53]已辦。
此云[A54]已辦乃權進之。及其住於二地。即實說未辦。
△四頌合廢權立實。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
如科。
諸佛方便力(至)乃是真實滅。
此令觀察籌量所得非真。勉之令趣實果也。
△五頌總結。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A55]已。引入於佛慧。
總結化城一品意義也。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三之三
校注
[0313001] 轉疑輪 [0314001] 葢疑益下同【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0 冊 No. 602 法華經要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三如來述成二。
初科分敘義。
此品為中根述成領悟之意也。大迦葉等前雖領隨宜之權會歸之實。而未明一音密闡真知冥化之功。如彼大雲雨於一切。草木叢林隨分受潤。故佛以此喻重與述成。以顯聖人平等之慈。若天地之無私由萬物之自私也。故名藥草喻品。三乘根性譬諸草木。覺皇道化等如一雨。雨雖一味而種有差別。故根莖大小之不同。法雖一相而機有利鈍。故道果證趣之各異。此慈無不等而萬物自私也。草能治病名藥草。以喻人天善種三乘智因能遠害滅惡者。若四趣惡種生死業因。則徒為蕪穢非藥草矣。此譬三乘文兼樹木。獨以藥草名品者。為中根述成。取當機立名耳。偈云。聲聞緣覺。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是也。若諸菩薩是名大樹。非當機矣。
△二依文正釋六。
一述成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