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四之一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至)瞻仰尊顏目不蹔捨。
聞智慧方便隨宜說法。通領三周之說也。又聞大記。通領舍利弗等受記事也。復聞因緣。即別領大通王子之事。復聞神力。別領導師神化之事。罕聞故得未曾有。惑除故心淨踊躍。於是避座致恭。而後申歎發誓。
而作是念(至)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前乃經家敘置。此正滿慈之辭。言奇特希有至處處貪著。總嘆三周說法也。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總歎授記。乃至導師神化之德不能備宣也。唯佛世尊[A1]已下申本願而誓護持也。深心本願。謂精進護持助宣佛法。乃至過去未來助宣之事。非謂願求記也。
△二如來述成。
爾時佛告諸比丘(至)無能盡其言論之辨。
述成其深心本願也。問眾見不者。以眾等徒知滿慈之迹。而不知其深行。故開端以示之。說法第一述其正行也。種種功德述其眾行也。精進護持述其本願也。言論之辯述其才辨也。
汝等勿謂(至)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上總述此廣陳也。舉九十億佛所。即廣陳護宣遠因也。於佛空法明了通達者。非若二乘滯於斷空也。得四無礙清淨說法者。如所如說不泥名相也。菩薩神通非二乘比也。隨其壽命言盡形壽也。令立菩提者。令於正道有立也。為淨佛土故化眾生者。藉利他行成[A2]己行也。故淨名云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所謂淨佛土者。自淨其心以致佛土之淨也。為淨佛土而必須教化眾生者。要即塵勞而能淨。非若二乘厭塵勞以求淨也。由是觀之。其木乃大權聖人示現弘法耳。故偈以內祕外現頌之。
諸比丘(至)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上陳遠因。此舉三世。皆明說法宣化之深行也。七佛即毗婆尸。尸棄。毗舍浮。拘留孫。拘那含。迦葉。釋迦是也。上三屬前劫。下四屬今劫。三劫三千佛。始於妙光佛末法出家修道。聞五十三佛名深心仰慕。復化他人滿三千眾。深心敬禮。即超多劫生死之罪。得證佛果。其初千人於莊嚴劫成佛。華光為首至毗舍浮是也。其次千人於賢劫成佛。拘留孫為首至樓至是也。其後千人於星宿劫成佛。日光為首至須彌相是也。
△三滿慈得記二。
一正記。
過無量阿僧祇劫(至)天人師佛世尊。
滿慈既於多佛植因之遠。而猶過僧祇劫乃得菩提。號法明者。謂於無數劫量法門。一時明達即成佛道。非如情見久遠劫也。華嚴記發心菩薩過千不可說劫。當得作佛號清淨心。論謂明達如是劫量法門總清淨故。正此意也。餘記劫數深意並同。
其佛以恒河沙等(至)無有婬欲。
此皆依報清淨之相。由因中常修梵行。廣化眾生令立正道。故果地無邪穢之事。而交接皆上善之人也。
得大神通(至)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既以化生離諸欲染故。本來體相淨妙若此。如是妙體人固有之。特為麤濁欲惡染蔽而[A3]已。故阿難曰。欲氣麤濁腥臊交遘。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苟斷欲愛不受胎生。則本來體相無復染蔽。通光莊嚴自能發現。以世考之。精華之氣或化列星。吐納之人猶能輕舉。則滓濁既盡妙體精明。飛行自在無足疑矣。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不由胎藏故不假段食。唯飡采法喜禪悅而[A4]已。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至)及八解脫。
上明國土人民。此明同德法侶。滿慈具足菩薩神通之力。得四無礙智。審諦說法教化眾生。明了通達。故報緣法眾其德皆類。
其佛國土(至)起七寶塔徧滿其國。
結前也。劫有法寶真明故名寶明。國無女人惡道故名善淨。由三世說法續佛壽命故。佛壽無量法住甚久。滅後起塔徧滿其國。又以餘德散沾也。
△二重頌三。
初頌述成二。
初述權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至)心則懷疑惑。
此通舉諸大弟子權應之德。述成滿慈內祕外現之行也。自善學方便至度無量眾悉得成就。皆權應之德也。小欲懈怠漸令作佛。言善化也。少欲厭生死則外現之事。實自淨佛土則內祕之事。示三毒現邪見等者。諸大弟子權迹皆由示化彼類。如舍利弗與羅度爭勝。即示瞋也。難陀愛婦示貪也。調達害佛示癡也。是謂三毒。憍陳如三迦葉等昔為外道。即現邪見也。其大權難測。故聞者疑惑。
△二述護法。
今此富樓那(至)護持法寶藏。
通頌三世宣護之行也。現居弟子上者。謂於諸佛所。皆示現為眾標領也。度大神通。言[A5]已超越小聖也。
△三頌正記。
其後得成佛(至)亦無諸惡道。
通頌劫國眾德文義同前。以是等為僧者。言其國僧眾皆三明四智。無凡流也。
△三頌結前。
富樓那比丘(至)我今但略說。
△四千二百得記四。
初請記。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至)不亦快乎。
△二通許。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至)三菩提記。
迦葉為眾上首。故告之。
△三別授二。
初記憍陳。
於此眾中(至)天人師佛世尊。
憍陳最初得度為眾首。故特記之。號普明者。偈云。常放大光明一切之所敬。又云。常說無上道。故號曰普明。謂以智慧明破諸癡暗。普使眾生明了法性。即今住世應真之首也。
△二記五百。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至)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五百威德具足為千二之傑。故又別記。目連記末云。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即此也。餘七百眾但於前通許於頌通記。優樓頻螺等即序分所列羅漢上首。詳略互舉也。同號普明以德同故。
△四重頌三。
初頌記陳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至)故號為普明。
頌正報也。常放大法光明。普照迷暗也。
其國土清淨(至)有如是神力。
頌依報也。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
頌化緣也。
△二頌記五百。
法滅天人憂。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
前法既滅天人失望。則後佛繼出安隱天人。
轉次而授記(至)亦如我今日。
此詳記五百次第出興事也。我滅度之後等。乃五百轉次相授之辭。以轉次不一不可定指。故云某甲。非謂釋迦指五百眾。釋迦次補自當彌勒也。
國土之嚴淨(至)皆如上所說。
五百依正之果皆如憍陳。
△三通記餘眾。
迦葉汝[A6]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
引五百之事。而例記七百之眾。通為千二之記。
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令迦葉宣揚勝事。以勉後進。
△五五百自慶四。
初陳情。
爾時五百阿羅漢(至)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悔責者。悔昔之失慶今之得也。如來智慧。即一切種智我等應得。而悔不早悟。
△二設喻二。
一喻昔因。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至)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親友繫珠。譬佛預十六菩薩時。為說法華結大乘因也。醉酒而臥。譬我預千萬億眾時。皆生疑惑昏昏如醉也。官事當行。即佛化將畢餘處利生。公而不黨。故譬官事。起[A7]已遊行轉迷也。到於他國棄本也。為衣食等樂小也。
△二喻今緣。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至)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親友會遇譬今復值佛。咄叱警戒譬呵小進大。言丈夫者。指大乘種性而警進之也。餘意如下合顯。貿易所須譬即性發揮當得大利也。以時物遷貨曰貿。以有易無曰易。
△三合顯二。
一合昔因。
佛亦如是(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令發智心而廢忘不覺。如繫珠醉臥也。既得羅漢而未離法縛。是資生艱難也。智願不失。如衣珠現在。
△二合今緣。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至)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合咄吒警戒也。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至)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合貨寶如意也。
△四重頌四。
初頌陳情。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至)便自以為足。
頌得記歡喜悔過自責也。
△二頌設喻二。
初頌喻昔因。
譬如貧窮人(至)有無價寶珠。
△二頌喻今緣。
與珠之親友(至)五慾而自恣。
△三頌合顯二。
初頌合昔因。
我等亦如是(至)自足不求餘。
△二頌合今緣。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四頌總慶。
我今從佛聞。受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徧歡喜。
以記為決。謂決定道果也。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二有學眾得記二。
初略敘科名。
此記小聲聞眾也。舊說裂此為二。謂學與無學。然無學即羅漢。[A8]已在千二之記。不當重列。此即學於無學小聲聞而[A9]已。研真斷惑名學。真窮惑盡名無學。此未得無學而亦預佛記者。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故也。
△二依科釋文二。初請佛授記二。
初二師請記。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至)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阿難多聞護持法藏。羅云密行。皆大弟子。而與學眾同授記者。示彼亦內祕外現密行之儔也。觀學眾記云。當供微塵數佛護持法藏。即與阿難羅云同德。故以二師總之。阿難羅云親邇於佛。既為眾所見知。若不得記則無塞眾望也。菩薩為通達佛道無所不現。故淨名佛道品以法喜為妻慈悲為女誠善為男。而釋迦所以有耶輸羅云。皆為示現非同世俗妻子也。
△二學眾請記。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至)住立一面。
△二大眾得記七。
一阿難得記。
爾時佛告阿難(至)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山海慧自在通王者。高莫逾於山。深莫浚於海。阿難宿持法藏多聞博達。智慧等之。於諸法中得大通達。自在如王。故得果以因為號。當供多佛護持法藏然後成佛。蓋其本願也。
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至)劫名妙音徧滿。
阿難當來作成如此其多者。為宿持法藏化緣深故。幡表尊勝之德。阿難多聞第一故。國名常立勝幡。宣傳法藏故。劫名妙音徧滿。為由法音宣流也。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至)復倍正法。
佛壽無量劫。而正像之法又復倍倍者。由其宣傳法藏因力綿遠也。問。壽劫之說悠然不窮。何所據依視不覩睫。況渺冥乎。曰萬物死生而不亡者存。壽有終窮乎。古今代謝而曾無紀極。劫有終窮乎。聖人離死生至道無代謝。則雖倍倍之劫。未足盡其靈長矣。
阿難是山海慧目在通王佛(至)稱其功德。
為其護持法藏報得殊勝。名聞十方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至)種佛道因緣。
頌文大意同前。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頌諸佛共歎也。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非徒羨久生也。眾生於法中種佛道因緣者。能持法藏故群類資焉。
△二初心生疑。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至)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阿難果號劫國教化作成等事。特異眾記。初心不知遠因。故疑其何緣而得。
△三佛為決疑。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至)故獲斯記。
此告其遠因。以同佛發心功深願廣。宜得是記也。校其遠因則功[A10]已齊佛。但彼願護持法藏。故常樂多聞。佛願成道利生。故常勤精進。由是佛[A11]已成道。而阿難尚須護法教化。然後成佛。葢其本願如是。非由根智勝劣而有先後也。俱舍論說。空王佛乃釋迦三僧祇劫中間所逢之佛。
△四阿難獲益。
阿難面於佛前(至)如今所聞亦識本願。
即時憶念等者。因佛與記又敘往因。於是得法性覺自在三昧。能憶過佛法藏。又識本昔願持之因也。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至)護持諸佛法。
謝記自勵也。既識本願所以無疑。而益勤方便。
△五羅云得記。
爾時佛告羅睺羅(至)猶如今也。
蹈七寶華乃妙淨密行之應也。作長子者。常以密行繼續佛道也。如華嚴以普賢為長子。亦表大行能建佛家法也。葢弘道以德行為尚。故儒門四科亦先德行。
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多聞密行常相資故。羅云國劫正像之果並同阿難。而當來亦為阿難長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至)以求無上道。
記羅云繼續佛道綿緜不絕也。隱大權之跡而示現為佛子。功德不可數。唯佛能知之。是謂密行也。
△六二千得記。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至)天人師佛世尊。
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言二千同時成佛。依報法化皆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至)漸入於涅槃。
名聞周徧漸入涅槃者。出興功成則反一無迹。佛佛然也。
△七學眾讚謝。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慧燈明讚也。聞記歡喜謝也。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四之一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四之二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二授廣記圓該前記二。
初分科略敘。
能持正法足以師人。謂之法師。此授廣記以圓該前記。而號法師品者。所以廣記持經之人。而推尊之故也。經舉現前八部四眾等類。及佛滅後聞經隨喜。皆與授記。是謂廣記。前雖對三周法授三根記。而收機未盡。故此圓該。乃圓教之統要也。既為統要。允屬正宗。而舊科於此遂分流通。亦隨所見。
△二依科釋文二。初廣記推尊五。初授廣記二。
初現前廣記。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將授廣記而因藥王告大士者。以廣記渺漠法利勝妙。非深知宿契及大菩薩。無能證知故也。藥王即喜見菩薩。久持此經燒身然臂。可謂深知宿契矣。八萬大士即經首八萬菩薩。現前八部四眾皆與授記者。所謂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也。
△二後世廣記。
佛告藥王(至)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言滅後有人。則其機未兆。亦懸記之。則此品廣記無所不圓。無所不該矣。
△二推尊其人。
若復有人(至)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自受持讀誦至合掌恭敬。為六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六供養。能備六種難故。必由供佛宿福及大願也。
藥王若有人問(至)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令藥王宣明勝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至)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釋上以顯緣勝人尊故當作佛。但於一句能具六種法師之功。猶足推尊瞻奉而當成菩提。況於一經盡能受持。則其緣愈勝其人愈尊。其作佛必矣。自捨淨報者。當是淨土果人示生惡世。
若是善男善女人(至)廣為人說。
使即將命之人。遣有付托之義。此令敬持經人。視同將如來命。為如來付托讚揚大事。宜在尊尚也。
△三戒勿輕毀。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萬德慈尊不可毀也。然毀之其罪尚輕者。以無能損故。毀持經之人其罪尤重者。以斷佛種故。
△四勉人信向。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至)天上寶聚應以奉獻。
以佛莊嚴而自莊嚴者。謂具佛眾德也。則為如來肩所荷擔者。謂佛所尊重也。佛尚尊之。則人者固當隨方欽向尊重之也。
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徵釋所應尊重之意也。
△五重偈頌五。
初頌教師承人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至)并供養持者。
自然智即本覺真智也。欲住佛道成就此智。必藉法師發明。故當勤供養持法華者。一切種智即諸佛果智也。欲求佛果疾得此智。必依此經修證。故當持是經并供持者。
△二頌推尊其人。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
頌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諸有能受持(至)供養說法者。
頌是人自捨清淨業報等。自在所欲生者。所欲生處隨願自在。
吾滅後惡世(至)冀得須臾聞。
此令推尊。以求妙法。
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非如來遣。則莫之能。
△三頌誡勿輕毀。
若於一劫中(至)其罪復過彼。
如科。
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復過彼。
顯讚美之福也。
△四頌勉信向。
於八十億劫(至)我今獲大利。
頌華香伎樂人中上供等文。於八十億劫。言不倦持久之志。以冀須臾之聞。須臾聞之即得菩提。故為大利。
△五結告顯勝。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故宜信向也。
△二顯勝勸持十一。
初深妙難解。
爾時佛復告藥王(至)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A14]已說即般若等。今說即法華。當說即涅槃。而獨法華所詮皆妙法。所示皆實相。非眾生知見所以難信。是諸佛祕要所以難解也。
△二非機勿授。
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至)況滅度後。
祕密法要妄授則上慢退席。顯說則窮子怖父。而怨誹憎嫉生焉。如來現在尚爾。況滅後惡世可不擇機。
△三能持為勝。
藥王當知(至)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故凡書持讀說非假如來覆護。及自有信願善根。莫之能矣。為如來衣覆。謂得佛忍力也。與如來共宿。謂栖心同佛也。為如來摩頂。謂蒙佛慰安也。如此故能於後惡世持說是法。
△四在處應敬。
藥王在在處處(至)此中[A15]已有如來全身。
三周開示及餘助顯。無非如來全身也。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至)三菩提。
為其因正而緣勝故也。
△五為道津要。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行菩薩道而不聞是經。如欲濟渴而不知須水也。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至)三菩提。
如人鑿井[A16]已近泉源。
△六設譬津要。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至)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高原鑿水譬修菩薩道不得其要。猶見乾土。施功不[A17]已譬從乾慧地由漸而進。轉見濕土喻歷聞般若。逐漸至泥喻初聞法華。然尚滯修習則於佛智水近之而[A18]已。若夫脫然造其真源。則妙湛圓發不勞功用。視前所為皆滓濁矣。經不言此者。所謂引而不發使其自進。葢無功用處不容言諭也。
△七合顯所譬。
菩薩亦復如是(至)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佛果菩提皆屬此經。則未聞未解安可得道。開方便門猶鑿井也。示真實相猶見水也。法華經藏即眾生如來藏也。於眾生則蘊在塵勞。於菩薩則蘊在萬行。於寶所則過乎五百由旬。可謂深固幽遠也。人無能到故。唯菩薩可以開示。
△八辨明非機。
藥王若有菩薩(至)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大根有新發意。小根有增上慢。皆非機也。
△九具體乃說。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云何應說。
先標次釋。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廣說是法華經。
夫說法教化之道。必[A19]己有所處然後能安人。[A20]己有所服然後能伏人。[A21]己有所據然後能達人。如來以慈悲為室柔忍為衣法空為座。入慈悲室則[A22]己有所處也。著柔忍衣則[A23]己有所服也。坐法空座則[A24]己有所據也。如此則具佛之體乃可廣說斯經。苟未體此。自無主正。何以為人哉。故曰。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廣說是法。今夫據寶華座而聖讀庸行者。宜深鑒乎此。一切法空者非斷空也。即一切法廓然了達之謂也。
△十佛化護助。
藥王我於餘國(至)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此佛力變化讚揚大事也。餘國則他方世界。在異國而令見。所謂隱顯化眾生。
△十一以偈重宣六。
初頌顯勝勸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欲於正道易進而無懈者。當依此為津要。
△二頌譬津要。
如人渴須水(至)決定知近水。
△三頌合顯。
藥王汝當知(至)近於佛智慧。
決了聲聞直入佛慧。
△四頌具體乃說。
若人說此經(至)念佛故應忍。
以佛為念當忍諸惡。所謂著如來衣。
△五頌佛化護助。
我千萬億土(至)能令大眾喜。
皆餘國遣化護助事也。若人具是德。謂具慈悲柔忍德也。空處讀經得見我身者。令於法空座行柔忍德。使心空境寂。則此中全身昭然可見。是謂清淨光明身也。若未具是德。徒誦此經而欲以色相見我是行邪道。
△六結勸師承。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恒沙諸佛全身在此。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三會諸佛圓證前法二。
初標科敘義。
自開會至此。三周法備四眾記圓。法身[A25]已全本願[A26]已足。故感過去多寶踊願塔現全身。盡集十方說法分身諸佛圓會圓證。所以然者。示十方三世過現諸佛說示修證之道。圓備於此。
△二依科釋文二十三。
初寶塔踊現。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高至四天王宮。
寶塔殊勝乃果行依報。諸莊嚴具彰果行德用也。種種莊校即萬德之像。五千欄楯即總持之力。龕室千萬應慈悲無量也。幢幡無數應摧邪表正也。垂寶瓔珞即眾善下化。寶鈴萬億即法音廣振。四面出香表神通四達如意周徧。七寶幡葢高至天宮。表眾德尊勝也。
△二諸天供塔。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至)恭敬尊重讚歎。
知有如來全身故。
△三印讚釋迦。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至)皆是真實。
平等大慧。即一乘實智也。
△四四眾喜怪。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至)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聞歎大慧真實之說故得法喜。
△五樂說問緣。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至)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六釋迦明告。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至)讚言善哉。
多寶滅度全身不散。如入禪定。而能隨願在處證經。此示法身無滅無生自在之力。使聞妙法者了無滅生頓悟實相。故示現作證如此。
彼佛成道[A27]已(至)應起一大塔。
敘塔緣起也。
其佛以神通願力(至)讚言善哉善哉。
不獨此處。
大樂說(至)讚言善哉善哉。
結示今緣也。
△七願見多寶。
是時大樂說菩薩(至)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欲表圓證當現全身。此非小緣。故假如來神力發起。
△八當集分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至)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必待十方說法諸佛畢集。然後出現者。表圓會圓證也。分身諸佛即千百億化。水月應物者。
大樂說(至)今應當集。
當副多寶之願也。
△九願見分身。
大樂說白佛言(至)禮拜供養。
△十釋迦光召。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至)徧滿諸國為眾說法。
此皆釋迦分身在十方說法者。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徧照十方咸召使集。
△十一因召將至。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至)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十二初變淨土。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至)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變士將容分身之眾也。瑠璃為地等者。現佛國之淨相。無諸聚落等者。滅眾生之染緣。移天人置他土。如淨名說菩薩斷取大千擲沙界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
△十三東方來集。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猶故未盡。
一方即東方也。釋迦分身譬如一燈然百千燈。真應無盡而器界有窮。故雖大千不能容受。
△十四再變淨土。
時釋迦牟尼佛(至)諸天寶華徧布其地。
目真隣陀此云石。
△十五復變淨土。
釋迦牟尼佛(至)諸天寶華徧布其地。
淨名丈室能廣容多座。釋迦化土如自在天宮。涌出之眾有無量河沙。各詣靈山未聞迫窄。而此必三變淨土。乃能容受分身者。特因事顯法耳。葢淨土妙境生佛本共。法身化體物我無虧。唯眾生識心自染自局。故聖人因分身之來。特與開示。初於娑婆一變者。滅眾生染緣也。次於八方再變者。遣識心限礙也。後於八方復變者。廓法界真境也。三變之後分身畢集。多寶全現者。示染緣既滅礙心既遣真境既廓。則法身化體當處現前。一多圓融隨念自在。妙法大旨明此而[A28]已。故茲因事特與開示也。淨名直示不思議境。故即丈室而廣容。法華意在引權入實。故自穢土而三變。宗趣有異故建立不同。得旨歸根夫何異也。
△十六分身畢集。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至)徧滿其中。
前初變土東方[A29]已集。此復舉者。言東方集後十方次第而集。
△十七問訊咨請。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至)亦復如是。
分身之來不躬覲佛者。體同故也。皆遣侍者致問開塔者。願同故也。與音預。同欲也。
△十八開塔見佛。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如却關鑰開大城門。
右表順道開發也。一指聊舉關鍵脫然。如來全身於是可見。
即時一切眾會(至)而來至此。
信知諸佛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十九眾喜散華。
爾時四眾等(至)及釋迦牟尼佛上。
△二十多寶分座。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至)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妙法實際一切圓融。物我不分古今一致。是以過去多寶與現在釋迦。於寶塔中共坐一座。以示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虗非如非異。斯妙法之極致也。故作證如此。
△二十一眾獲親近。
爾時大眾(至)接諸大眾皆在虗空。
塔在空中故。升空乃可親近。
△二十二釋迦宣傳。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至)付囑有在。
說證事圓於是付囑。言有在者。傳布法利期在得人也。日月燈明說是經[A30]已。即於眾唱滅授記付托。今佛至此。亦云不久涅槃付囑有在。足知三周開示至此乃畢。此後顯妙勸持別是一番。故雖唱滅結經。而復有後說至神力品。涌出之眾方請流通。則神力品前猶屬正宗明矣。此乃經之節目歷然可辨。
△二十三以偈重頌八。
初頌多寶作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至)以難遇故。
因多寶勉眾也。
△二頌多寶本願。
彼佛本願。我滅度後。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三頌分身來意。
又我分身(至)故來至此。
化佛為欲聽法及見多寶故。捨妙土諸事而來作證令法久住。
△四頌三變淨土。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移無量眾。令國清淨。
△五頌分身畢集。
諸佛各各(至)令法久住。
此皆頌美化佛來儀也。如風吹枝。言眾生喜心靡然向佛也。
△六頌釋迦宣傳。
告諸大眾(至)當知此意。
初四句詢求其人。次下令發願持經。則多寶釋迦及分身佛。當為作證。
諸佛子等(至)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至)未足為難。
諸餘經典。教理行果未圓未頓故也。
△二引喻顯難六。
一說難。
若接須彌(至)是則為難。
接須彌動大千則神通等於菩薩。立有頂說餘經。則大辨壓於諸天。未若惡世說此之為難。何以故。惡世心高不啻如須彌之難接。無明堅厚不啻如大千之難動。慢心增上不啻如有頂之難壓故。有頂天即色界頂也。
△二書難。
假使有人(至)是則為難。
掊把也。有象可把虗空難掊。即言可書離言莫寫。葢由此經言辭相寂故。
△三讀難。
若以大地(至)是則為難。
以大地置足甲升梵天。喻末世下根能舉重任。以極高明之道。是誠不易也。
△四持難。
假使劫燒(至)是則為難。
末世暴惡過於劫燒。於中持經易遭魔難。故能持為難。
△五聽難。
若持八萬(至)是則為難。
持八萬藏。未如一乘之頓。得六神通。孰若證性之圓。
△六奉難。
若人說法(至)是則為難。
諸餘法化終滯權乘。奉持斯經疾得佛道。
△八頌結勸持。
我為佛道(至)則持佛身。
結顯勸持也。則持佛身者。所謂此中[A32]已有如來全身。
諸善男子(至)自說誓言。
前[A33]已詢求持人。今自說誓此復諄諄者。欲以妙法付囑有在故也。
此經難持(至)無上佛道。
此及下文皆結顯勸持也。古之所謂持經非手執口誦而[A34]已。要以是道內自攝持。由是得無畏力故是則勇猛。超不退地故是則精進。內外自正故是名持戒。塵勞自淨故是為頭陀。如此乃可疾得佛道。所以蹔持為難而諸佛喜歎也。若雖書持讀說而不能造此。其猶蠹虫食木野禽鳴春。風氣宣使曾無意謂。又何貴於書持而稱難。若此學者當明深旨。以盡持經之道。
能於來世(至)世間之眼。
化澆漓世必藉淳風。開人天眼實資解義。
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所謂若見此法師生心如佛想。此尊師重道勉進弘持也。三周開示文終於此。總而言之。初於法說歎二智明十如。全提妙法開佛知見。次喻說斥羊鹿示白牛。明迷此則墮火宅。悟此則造佛地。後因緣說顯所迷之通智。示教導之遠因。滅化城指寶所。皆所以開而示之。使見自[A35]己本來佛性。以見是性則無不成佛。故領悟之後各示佛記。而卒於圓該圓證之事。是為三周開示之終也。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四之二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四之三
△二顯妙勸持二。
初分科略敘。
顯法妙利勸進弘持。令深證妙法也。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二依科釋文七。初顯法妙利二。初釋尊獲因二。
初略敘科名。
提婆達多亦曰調達。此云天授。為斛飯王子禱天而生也。昔為仙人授佛妙法。如來因之遂致成佛。今欲明其所授而顯法妙利。故以名品。
△二正釋文義七。
一敘昔求法。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心不退轉。
欲以正道優於天下。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至)不惜軀命。
欲以正行率彼貪迷。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
由道之優裕故。君遂無為。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至)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兼忘天下惟道是從。
△二仙人應求。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至)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三屈[A36]己尊道。
王聞仙言歡喜踊躍(至)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此終身供給也。以身為床座。示忘身為法無疲厭也。
△四以偈重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至)身心無懈惓。
屈[A37]己如此。使天下知有至貴者不在國爵也。阿私此云無比。其形與法皆無比也。樹生曰菓。藤生曰蓏。
普為諸眾生(至)今故為汝說。
皆頌往昔求法也。
△五結成因行。
佛告諸比丘(至)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六轉記提婆。
告諸四眾(至)世界名天道。
號天王者。釋迦資之以成道。是為天中天之法王也。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至)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記其當來住世利被三乘。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至)至不退轉。
滅後正法亦被三乘。
△七聞品獲益。
佛告諸比丘(至)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此品明釋迦因行求法以致成佛。故聞者淨信不疑。斯可遠惡道生佛家也。
△二龍女獲果二。
初略敘科名。
前明釋尊資成佛因。此明龍女資成佛果。皆顯一乘妙利也。
△二正解文義十七。
一智積發起。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至)當還本土。
作證事畢。於是告還發起後緣。
△二釋迦開端。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至)可還本土。
△三文殊來儀。
爾時文殊師利(至)却坐一面。
序眾之初文殊預會。今又從海涌出者。智體周徧十方對現。如響應聲無去來相。但隨機顯法耳。今顯龍宮所化之事。故示從海出也。
△四智積問化。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至)自當證知。
△五海眾涌出。
所言未竟(至)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此文殊於龍宮所化之眾也。龍宮非人所居。則所化眾生皆龍類。而一聞妙法遂成菩薩。足知一切眾生莫不具佛知見。只欠開悟耳。言本聲聞人等者。明所化之機亦具三乘而由權入實也。
△六文殊指答。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七智積偈讚。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徤。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A38]已見。
謂[A39]已見智德徤化之事。此領自當證知之語。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上讚所化。此讚能化。
△八文殊再答。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此答前偈也。前含問意而譯文不顯。正法華則顯矣。彼前偈云。至仁慧無量化海眾寶數。惟為露聖旨分別說其意。普首答曰。在海中唯演正法華經。
△九智積重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至)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十文殊顯示。
文殊師利言(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即修行此經速得佛之證也。龍宮無數菩薩。皆是文殊化度。而獨舉八歲龍女成佛者。明佛性不間男女。不在老成不擇異類。但根智之利所造之深。剎那迴光則菩提可至。亦乃破三乘遠繫。而進其濡滯也。
△十一束教疑難。
智積菩薩言(至)不信此女於須臾便成正覺。
此執別教之迹。疑圓頓之理。
△十二龍女讚顯。
言論未訖時(至)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至)無不宗奉者。
因智積滯相故。讚文殊深達也。唯其滯相則以畜類佛身罪福有異。故不信此女須臾成佛。唯其深達則大智徧照十方廓然。生佛等同罪福不二。則微妙淨體觸處端嚴不擇龍女矣。
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言文殊許之成道。其事超絕。非小智所測。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因其許可誓度群生。
△十三小乘對辨。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至)速得成佛。
鶖子依小乘教迹辨難。示為小智釋疑故也。言佛道懸曠女身多障。皆小乘教迹也。梵王淨行。帝釋少欲。魔王堅固。輪王大仁。佛具萬德。而女人多染多欲。懦弱妬害。具足煩惱。皆反於上。故致五障。
△十四龍女現變。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至)演說妙法。
珠表妙圓真心。持以上佛。表捨法愛也。法愛不存則妙心無垢。成佛之要無速於此。故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也。經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所以龍女纔捨法愛遂速成佛也。
△十五四眾具瞻。
爾時娑婆世界(至)心大歡喜悉遙敬禮。
△十六彼此蒙益。
無量眾生聞法解悟(至)無垢世界六反震動。
彼眾蒙益彼土瑞應也。道記者。印證其得道也。
娑婆世界三千眾生(至)而得受記。
此眾蒙益。亦得道記也。
△十七結顯勸信。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智積鶖子聞龍女事。初皆驚疑而終皆默信。葢妙法功利顯然神速。孰當不信哉。
妙法蓮華經持品第十三
△二聖眾願持二。
初分科略敘。
因前宣付。又因上顯勸故。眾願持說以廣道化。故名持品。於文初。藥王等願此方持。次聲聞眾願他方持。後大菩薩願十方持者。此方堪忍難化。非藥王洪願不能。他方為善國土故聲聞能之。十方廣漠故須八十萬億大菩薩也。
△二依科解文三。
初誓此方持。
爾時藥王菩薩(至)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此由寶塔品末顯難勸持。故藥王等發大願力不憚其難。而願佛無慮。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至)種種供養不惜自命。
此領入劫燒接須彌喻難之意。而發誓也。雖末世惡暴有如劫燒。上慢心高有如須彌。難可教化而誓無所避。故云當起大忍不惜身命。
△二誓他方持二。
一聲聞僧眾。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至)心不實故。
此領立有頂舉大地喻難之意。而聲聞自量其力。誓化他方善國土也。
△二聲聞尼眾。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至)俱為法師。
摩訶波提此云大愛道。欲誓持經未奉親記。故翹竚瞻仰。憍曇彌此云尼眾主。女人出家自愛道始。故號尼主。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至)三菩提。
果號喜見者。因為法師以法喜悅人故。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至)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耶輸示迹。葢表大悲法喜稱適大智。智悲雙運。然後萬德具足千相光嚴。故其果號具足千萬光相。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至)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謝記也。下誓持。
諸比丘尼說是偈[A40]已(至)廣宣此經。
亦量力故怯於娑婆。
△三十方誓持三。
一顧盻付託。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
此方他方不該不徧。故青蓮迴盻意被十方也。八十萬億即十方來集之眾。
△二利智嘿從。
是諸菩薩皆是阿鞞䟦致(至)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彼一娑婆尚怯弊惡則十方誠難。故歸功佛力復求加護。
△三同聲說偈四。
初勇敢發願。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唯願不為慮。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此亦挾前顯難勸持之意說偈。故其辭皆敘末世諸難。
△二廣陳忍力四。
一誓忍無智。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無智昏惑故邪正相宼。
△二誓忍邪慢。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此大林之荊棘。大田之根莠也。
或有阿練若(至)如六通羅漢。
此寄法借勢矯言偽行。以竊名苟利濫膺恭敬者也。阿練若此云寂靜處。
是人懷惡心(至)分別於是經。
以愚嫉賢以偽謗真。正末世之情耳。
常在大眾中(至)皆當忍受之。
此皆溢惡之言。所謂好出我等過也。謗謂自作此經。故刺言汝皆是佛。皆輕慢之言。
△三誓忍怖惡。
濁劫惡世中(至)護持佛所囑。
惡鬼入身如楞嚴說。惡魔能飛精附人訐露人事。罵者操法禁之近於覊。詈者肆言冈之異於罰。
△四誓忍擯逐。
世尊自當知(至)皆當忍是事。
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故濁流昧之。惡口而謗顰蹙而嫌。乃至擯逐而不容。以念前勸持之勅故皆當忍之。
△三觸處流布。
諸聚落城邑(至)願佛安隱住。
世尊使者。言假佛威力故能無畏而善說。願佛安隱不以為慮也。
△四結誓盡誠。
我於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諸來十方。即多寶及分身也。
妙法蓮華經解卷第四之三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0 冊 No. 602 法華經要解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下根領悟得記二。初無學眾領悟得記二。
初略敘標科。
三周說法各隨機領悟而述成與記。前化城品因緣說一周以被下根。滿慈與五百羅漢等於此領悟。佛為述成與記。五故曰百授記品。然此先記滿慈。次記五百千二之眾。而特取五百名品者。滿慈乃大弟子。內祕外現為眾標領。雖先與記非是當機。又千二居末不當名品故也。十大弟子無非上根。領悟得記本無先後。但各專一德隨機總眾耳。滿慈說法第一。而五百羅漢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是當說法之機故。以滿慈總之。如阿難羅云。亦大弟子而總學眾。各有以也。
△二依文正解五。
初滿慈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