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籤證釋卷第十
籤中法華前云當文者。通指一部之文也。判謂以頓等四教判。釋謂以藏等四教釋。云辯教者。當一部之文。辯何時之教。則不須通辯五時也。法華中須辯五時者。以此教相具分別前之四章也。說佛本意指釋名。諸經實相之體有傍有正。而皆趣乎法華之正。明宗等者。記云體非因果。依之辯因果。因果取體。方有勝用。故知前經之宗。依前經之體。用復依宗。既開顯[A1]已。無不依今經之體。是故下。證五章互相貫徹。次是故下。示教相聰明前四。最不可闕。
初教法優劣等者。初科以最後法華為優。前四時經義當於劣。於中復分二科。初明餘經止是當機獲益。當部設教。不涉一期始終。故非大綱。即劣於今經也。次論今經所化之緣。盡其元初究竟之益。不但當機之益也。復論教旨。始終該攝。本地名遠。中間今日名近。惟今經如此。即優於諸教也。前玄文云法華總括眾經而事極於此。佛出世之本意。諸教法之指歸。此之謂與。研四時之文。當以逗機成益為教意。
○新譯經中。謂唐譯華嚴。初會六品等。如後籤文明。
○籤中云於大化不獲等。正明逗機之意。準前後文說四含亦有二意。一者逗小。二者為實。逗小是意。為實是旨。
○說方等意旨有二。一令二乘恥小慕大。二為逗四教之機。玄文不明並對訶讚之意者。既得道[A2]已。宜訶讚以逗其機。即籤云大小並席且對眾機意也。葢方等四機不同。如來具說四教逗之。此用教之意也。
○等意者。如後籤云方等二意。一逗大逗小。二以大斥小。應知彈斥之意。令人恥小慕大。回偏向圓也。
○說般若意旨亦二。一者設教所以別是不共。二者一部有共不共意。如籤所云。然四時教法皆會法華。此是總意。而須知當部各有二意。然設教所以別是不共。亦即是總意。
○亦不委說。籤云而亦少明。其意一也。置教原始者。如後文云。迹門以大通為始。本門以本因為始。今日以初成為始。結要之終者。如上久近之益結歸法華。故法華為究竟終窮之說。涅槃雖示之而不委明。
○麤點五味。經云客醫和合眾藥。謂辛苦鹹甜醋等味。以療眾病。無不得差。
○不談佛意意趣何之者。佛意所之。在一實事。經歷四時。意未嘗異而未顯說。
○自法華[A3]已前下。明四時所論三教。皆是圓門網目。雖諸部下明諸部中圓。未論佛意。亦非大綱。故說下。明今經唯談圓教中大綱。雖圓法未嘗委論。何況三教網目。
○今經所論教意有二。一論中間漸頓設化。正為逗機。籤科云先敘始末。二者究竟終訖。在一大事。籤科云方顯今玅。初為顯諸教意。後為顯今教意。
○如止觀記輔行二十二卷。
○明物機不同中。初華嚴是頓。餘三時是漸。其宿植等。正明說由。初即頓與去是說意。華嚴本明法界。而云如來慧者。以法界佛慧理同。今從法華佛慧說也。阿含中應以此法指小教漸入佛慧。是法華明小教之旨。教中不應自作此說。方等中苦切責之指彈訶。示所繫珠。即知今教若將導等語。亦是今經說第四時意。一一文中皆先明說由。次明說意。三結歸佛意。前教不說。至今經方說之也。籤中初明今經敘前用教之意。所云意者。華嚴為大。阿含為小。方等並為四機。般若圓融陶汰。此四時之意。至今方說。次故前文下。明前經不說逗機之意。故從此下。備舉今經及前教意。云騰今經意者。前四時中云令入佛慧及示以衣珠。此皆舉今經意也。而復用大用小以應機者。葢由宿植深厚。及不堪聞大。乃至宜彈斥。宜付財。此用教之由也。故初說下。明前四時皆有三意未週。良由機未純一。故令所說如此。以前一意當教有缺。以後二意不及法華。
○說前教意顯今教意。謂前教三意未周。至法華備明之。開權發迹是今經之意。與說前教意而為三也。此即等者。發五時教意。乃法華之力。若撮要經題。則今家之功。從宿植深厚至此共有數行之文。判頓漸。論權實。[A4]已收一代教法。法華文心。莫過本迹。得數行之文則本迹諸文泠然可見。辨諸教所以者。五時諸經說由說意。皆於此中辨之[A5]已竟。
○色聲益者。色謂見佛色身。聲謂聞佛言教。況若種等者。中間種熟。今日解脫。亦有今日始種善根。所謂三世益物。並脫並熟。番番不息也。
○摩訶袒持。止觀中飜大祕要遮惡持善。祕要祗是實相。滅罪方法輔行及百錄中詳明。廣論因疾等。問疾品文殊問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答。先明入空。後明入假慰喻(云云)。如來自敷師子座等。初品文。大論第七卷釋。師子遊戲三昧。大論第八卷釋。各各謂佛獨為我說。大論第九卷釋。
○說十住時等。經中法慧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說初發心住等。初法慧一切慧勝慧功德慧精進慧善慧智慧真實慧無上慧堅固慧也。十林。初功德林。次慧林。乃至十智林。功德林入善思惟三昧。說歡喜行等。十幢初金剛幢。次堅固幢。乃至十法幢。金剛幢入智三昧。說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等。三十六菩薩。連解脫月共三十七。此是晉經。唐經三十八菩薩皆以藏為名。連解脫共三十九。初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乃至佛德藏菩薩。十地名。謂歡喜地等。
○解脫月說五行偈。晉經偈云。淨念智慧人。何故說菩薩。諸地名號[A6]已。默然不解釋。今諸大菩薩。乃至皆以恭敬心。瞻仰於仁者。願欲聽聞說。如渴思甘露。
○金剛藏六行偈。晉經偈云。諸菩薩所行。第一難思議。分別是十地諸佛之根本。乃知第六偈云。我念佛智慧。第一難思議。眾生少能信。是故我默然。
○解脫月復請中。又說兩行偈。故注(云云)。
○解脫月復請云。諸佛皆護念等。晉經有四行半偈。諸菩薩同聲偈。晉經諸菩薩同請云。上妙智慧人。樂說無有量。德重如山王。哀愍說十地。戒念慧清淨。乃至第十地。次第為我說。
○諸佛放光。爾時世尊。從眉間出清淨光明(云云)。光中偈讚。經偈云佛無等等如虗空等。
○彼十方說法法同人同等。經云爾時法慧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以三昧。力故。十方各千佛剎微塵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告言善男子。汝能入是三昧。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乃至云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作是言。佛子善說此法。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空。彼土如來皆名玅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云云)。乃至十地皆爾。
○廣以十義辨於同異。從地涌出品疏云。第一始見今見。第二開合不開合。乃至第十利根初熟鈍根後熟也。
二出異解。
○莊嚴旻。謂莊嚴寺僧旻也。柔次二師。謂齊土定林寺僧柔。齊京師謝寺慧次也。道場觀。謂宋京師道場寺慧觀也。四宗判教。四教義第一卷廣明。
○三論。謂百論。中論。十二門論。
○法相宗徒。徒悞。應是途字。金錍云。一家宗途。謂大師若明法相。宗途多分依大智度論法相也。故法相不同相宗家法相。若謂法相宗徒指慈恩宗人。彼用是瑜伽論。何曾依大論。況與下文若文若義。皆不相順。
○正用瓔珞。謂我一家明觀綱紀大體。正用瓔珞本業經三觀也。
三明難。
○正難用涅槃五味。謂定林等師立五時用涅槃五味。即開善光宅所用也。
○以初二師立三四時。謂初虎丘岌師漸中立三時。次宗愛師立四時也。
○次第難其五時謂定林等師立初時。有相教。第二時無相教。第三時襃貶[1]仰揚教。第四時同歸教。第五時常住教也。
○止觀第六記輔行二十五卷。
○處處以三藏對衍而辨大小。大論一百卷末云。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是故有大小乘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
○具如四教本。即四教義第一卷中。
○食檀耳羮。如前玄第七下明。
○迦留陀夷等。籤第十卷下教相第五料簡中云文在涅槃(云云)。
○止觀第三記輔行十一卷。
○實相實際。大品有實際品。無生法即是佛。大論九十九卷初。經云無生法即是佛。
○金剛般若論。前云第五卷上引。籤中詳釋。
○釋論生身法身。大品初品文。大論第十卷釋云。佛身二種。一神通變化身。二父母生身(云云)。九惱在大論第九卷。
○均提沙彌緣。籤第十卷下明。止觀第四記。無。
○問住品。大論中大品經。不見此品。勸發心文在天王品。
○又。十三卷。大品魔事品文。在大論六十八卷中。
○見象觀跡。魔事品云。譬如有人欲得見象。見[A7]已反觀其跡。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為黠不。須菩提言為不黠(云云)。
○乳光經。時維摩詰訶辭具如淨名。爾時維摩詰來欲至佛所。因見阿難。即謂言。何為晨朝住此。欲何求索。阿難言。如來身小中風。當須牛乳。故使我至此。維摩詰言。莫作是語。如來至真正覺身若金剛。眾惡悉斷。但有諸善功德。當有何病(云云)。乃至阿難聞此。大自慚懼。聞空中有聲言是阿難。如長者維摩詰所言。但為如來出於世間。在五濁世。故以是緣示現度脫一切十方貪婬瞋恚愚癡之行。故時住取乳。
○更有五偈云。我作人[A8]已來。飲乳甚大久。及在六畜中。亦爾不可數。乃至持我所飲乳。盡與滿鉢去。令我後智慧。得道願如佛。
○大經三十二。在三十一卷迦葉品中。
○止觀第七記。輔行三十卷。
○殃掘之經。第一卷初。害母逐佛。乃至佛告殃掘向母懺悔。歸佛出家。卷末。帝釋見殃掘歸依世尊。歡喜讚佛。送天衣為殃掘法服。殃掘訶云。汝是何等蚊蚋小蟲。我豈當受不信之施。當知汝是自性裸形。何能施人無價之衣(云云)。第二卷初。大梵天王放光說偈。殃掘訶云。汝是何人多言兩舌(云云)。次護世四天王來供養說偈。殃掘訶云。汝是何等蚊蚋小蟲。而自貢高唱言。我當施汝天鉢而見毀辱(云云)。次魔王供養說偈。殃掘亦訶。次摩醯首羅神。次樹神亦然。爾時舍利弗目連神通乘虗而來。隨喜說偈。殃掘說偈訶云。[2]呼嗚大目連。脩習蚊蚋行(云云)。次阿難羅睺羅阿那律陀滿願子優波離等。亦如是訶。爾時文殊師利來禮佛足。見殃掘隨喜說偈。善哉殃掘魔。[A9]已脩殊勝業。今當脩大空。諸法無所有。殃掘以偈問言。文殊法王子。汝見空第一(云云)。文殊偈答諸佛如虗空。乃至汝殃掘魔羅。云何能了知。殃掘說偈訶(云云)。爾時世尊向文殊偈歎言。如殃掘魔說。菩薩行如是。乃至雄猛如汝等。乃至授殃掘皈戒。第三卷初。佛告殃掘云何為一學。乃至云何名為十。所謂十種力。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大乘無量力。故佛不思議(云云)。
○如彼殃掘偈。具足云何名為一。一切眾生命。皆由飲食住。是則聲聞宗。斯非摩訶衍。所謂摩訶衍。離食常堅固。云何名為一。謂一切眾生皆以(云云)。又云何名為三。所謂三種受(云云)。又四諦文中。集滅道三諦。初句第三句。全同苦諦。第二句。集云第一畢竟恒。滅云第一不變易。道云第一畢竟靜。其第四句。苦字換集字滅字道字。即三諦偈也。
○無垢施女經。西晉太康年竺法護譯。佛說離垢施女經。無垢施女年十二歲。
○八大聲聞。即目連迦葉須菩提富樓那離婆多阿泥樓豆阿難也。八大菩薩。謂除惡。寶幢。不迷見。障一切罪。觀自在。辨聚。不迷行。并文殊也。
○當入如是定。大八人小八人。各住如色三昧。欲使一切人民於四聖諦中得無礙慧。次迦葉念與我飲食。皆得無盡福報。乃至涅槃。須菩提念使一切人民得阿蘭若。富樓那念使得三昧。離婆多念使得不惡見。阿泥樓豆念使得不疾樂。阿難念使人民聞法即解。文殊念樹葉婆娑等出空無相無願等聲。除惡念使重罪輕受。寶幢念使寶藏悉開。不迷見念使皆得阿耨菩提。障一切罪念使五葢不障。觀自在念使皆得解脫。無有怖畏。辨聚念使皆得辨才。不迷行念使皆不退菩提。
○種種彈訶。初難舍利弗智慧第一。次難目連神通。富樓那說法。迦葉受食施者福。須菩提阿蘭若行。離婆多坐禪。阿泥樓豆天眼。阿難多聞。次難八大菩薩(云云)。
○佛記女等。辨聚菩薩問佛。此無垢女幾時當得菩提。佛言過不可數百千阿僧祗劫。當作佛。號無垢笑憶念幢王如來。世界名無量淨玅功德莊嚴。無垢得記散華說偈(云云)。
○三難用涅槃五味。前第十九葉分科。正難用涅槃五味。五時有三。初難五時。次難共用頓等。第三難用涅槃五味。
○[A10]已如前難。謂前五難。是第二時中初引諸經文也。
次難。北地師五時。取提謂波利為人天教。合淨名般若為無相教。餘三時不異南方。
○提謂經。大唐內典錄。有提謂波利經二卷。今藏中無。
○六衰。即六賊六根也。
○鹿苑不應純半。謂鹿苑顯露是半。約秘密不妨有滿。
○第三經長壽品文善哉此總讚也。汝今下次別讚分三。初讚過去。善男子下。二讚問現在。如是問下。三讚問未來也。
○般若非秘密。大論一百卷中。
○次難四宗前敘云。六者佛䭾三藏學士光統立四宗(云云)。
○阿毗曇六因。言六因者。謂所作因。共因。自分因。徧因。相應因。報因也。自分因大論名自種。餘名同。
○止觀第八記輔行三十五卷。
○俱舍中因緣五因性。唐譯俱舍云於六因內除能作因所餘五因是因緣性。
○大品十喻。在初品中。大論。第六卷釋。止觀第五記輔行二十三卷。
○具足八術。後籤云。常樂等四及無常非無常等四總成八術也。
○引楞伽經。楞伽第二卷兩處明二通。此中引用是下半卷文。
○止觀第二記輔行第八卷。
四去取。
○止觀第八記。在第九記。輔行三十七卷。
○二鳥遊止共俱不相捨離。大經合法云。是苦無常無我等法。亦復如是。不得相離。
○文云鳥有二種。一名鴛鴦。二名鄰堤。
○餘三亦爾。謂苦樂我也。
○今言雙遊等。疏云。生死具常無常。涅槃亦爾。在下在高。雙飛雙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諦即中。中即二諦。非二中。而二中。是則雙遊義成。雌雄亦成。事理雙遊。其義既成。名字觀行。乃至究竟雙遊皆成。此中備有。凡凡共行。凡聖共行。非凡非聖共行。
○淨名云無慧方便縛等。維摩問疾品文。
五判教相。
○具如釋論偈。大論第五卷末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云云)。
○又云。我初成佛等。在大經長壽品。如前籤引。
○頓教相頓教部。謂頓有二義。一約部。二約教。約部別其華嚴。約教通於餘時。
○下文不定。亦復如是。下文云是名不定教相。非不定部。
○且借祕密助入此中。謂鹿苑顯露。是小非頓。故借祕密中頓助。入此中。則鹿苑亦有頓義也。
○龍宮三本。龍樹入龍宮閱經。以上中二本非世所堪。但誦下本流行於世。
○第一摩[1]偈阿蘭若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荊谿云。既異壽量久成。不同阿含菩提樹下。任運在迹。別圓教也。
○如來現相。佛幻高相。菩薩說偈云。佛身充滿於法界(云云)。
○普賢三昧。謂普賢入如來藏塵三昧。現微塵佛剎。世界成就。謂普賢說世界成就。華藏世界。謂普賢說世界海。如天網分布。安住虗空。毗盧遮那。謂普賢說此世界佛。如來名號。謂文殊說十方世界佛名。四諦謂文殊說四諦名義。光明覺。謂文殊說偈讚佛光明。菩薩問明。謂文殊問覺首等破無明義。淨行。謂文殊答智首一切行願。若飯食時(云云)。賢首品。謂文殊問賢首菩提心功德等。升須彌頂。謂佛坐菩提樹。不起此座升須彌山。荊谿云。不動而升。赴機得處。須彌頂讚歎。謂佛坐帝釋殿。法慧等十菩薩各說偈讚佛。勝慧云。十住。謂法慧說十住。梵行品。謂法慧說脩習梵行十法。發心功德。謂法慧答帝釋問發心功德(云云)。荊谿云。發心所緣。是所觀境。具三諦無性空。一切假。平等中。六說法是明法品。荊谿云。明謂所證。法謂方法。
○升夜摩天。佛升此天。請佛入殿。功德林等。各說偈讚佛。功德林說十行(云云)。無盡藏。謂功德林。復說十無盡藏品也。
○升兜率讚歎。金剛幢等讚佛。金剛幢說十迴向。
○他化天十地品。謂金剛藏說。用十地對諸天王。十定品。謂普賢說入十種三昧。十通。普賢說十種神通。又說十種忍。阿僧祗品。佛為心王菩薩說阿僧祗無量至不可說不可說劫。稱讚普賢功德無量。壽量品。謂心王說比較世界劫數長短也。菩薩住處謂心王說東北方清涼山。文殊與萬菩薩住處。不思議法品。謂蓮華藏菩薩說不思議如來玅德。相海品。謂普賢說如來十身。一一皆有十華藏世界微塵大人相。隨相光明。謂佛告寶手說。隨好光明。照十佛剎塵世界。普賢行。謂普賢說脩行十法等。佛放光明。名如來出現普賢說遮那本願。第八會離世間品。謂普賢說廣列菩薩雜行。第九會逝多林。即給孤獨園也。說入法界品。
○初破三途。後達常住。止觀第一卷上云。漸亦知實相。實相難解。漸次易行。先脩歸戒。飜邪向正。止火血刀。達三善道。次脩禪定。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脩無漏止三界獄。達涅槃道。次脩慈悲達菩薩道。後脩實相達常住道。
○若如提謂等。佛祖統紀云。佛說五戒。人天之教。正是顯露。提謂得忍。聞小證大。乃是不定。是為顯露不定教也。
二約觀門。皆須諳臆。諳。烏[A11]含切。記也。憶也。悉也。曉也練歷也。臆。胸臆也。謂皆諳練於胸臆中也。
○語頓則始終俱有。謂始自華嚴。終至法華涅槃。皆有頓也。語漸又三種不同。謂初約始終。共名為漸。二約人在教以判為漸。三從方等之初。至法華前皆名為漸。
○前之兩文互彰。謂方便文少末無量義文少始。故云互彰也。後云該始末。謂信解文委領始終五味。故該始末。
○近代釋云。指清涼大師玄談明依時有十。故云不云日數。
○引地經云。玅樂引地論云。佛成道後。第二七日說華嚴也。新疏賢首大師造。
○五分律第七日悞。玅樂云五分八七日。荊溪云。機見不同。不須和會。今經三七。是終窮極教。故且依之。
○今佛亦爾。文句引雲疏云。當知今佛在菩提樹。亦說法華(云云)。玅樂辨云。若以佛慧為法華。則始終俱有。若以會歸為法華。則終有始無。故知彼佛在樹下。初說佛慧為法華耳。而小雲未曉斯旨便以初成顯說會歸者。不然(云云)。
○因果經略同。謂因果經云。三七思惟。略同玄文引今經三七思惟也。
○表三周也。玅樂云。此與因果經意大同。因果經第三卷云。爾時如來於七日中。一心思惟。觀於樹上。而自念言。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切眾生云何能解。今我若為轉法輪。彼必不信。誹謗墮苦。我寧入涅槃(云云)。
○約大機約小機。玅樂云。機見不一。大小分途。小見三七停留。大覩始終無改。
○初後兩味不同。佛祖統紀中有嚴華二味四機論。
○初約機具得二名。統紀云。若當體圓頓得悟者。即破無明。入圓初住。此是醍醐。若初心人。雖聞大教。始入十信。最是初味。名之為乳。圓教內凡六根清淨。但斷見思塵沙。以未破無名。故但名乳。
○五味分別名乳教。統紀云。當知謂華嚴為乳者。正約從頓開漸施設化之意。
○如聾如瘂。統紀三七擬機云。今作二義。一者三七初分永無。此如來擬宜之化意。二者後分則有狀如聾瘂。此如來擬宜之化事。法數中聾瘂明三義。
○即是次第相生。謂相生有二。約教論相生。約機論相生。此中即約機也。
○並寄對小等。統紀云。此為身子等一類小機(云云)。
○般若中亦加此二人。輔行云。佛欲以大空並小空。大智並小智。故令二人轉教。
○並在十二年前。統紀云。以鹿苑十二年。在方等前也。
○以時長通至於後。文句記云。自古共云華嚴時長。若爾乃是結集後教至般若來。方可得云令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義當轉教時也。故云時長。
○出入無難。法數云。出入有約機約教約喻。各論出入(云云)。故知古人。即開善也。
○二經起盡是同。謂法華以本迹二門為初後二分。涅槃正說開為四段。初三斷奠聲聞。後但明於涅槃義用。是故二經起盡是同。
○先勝三脩。謂常樂我也。斷奠聲聞開迹也。後三十六問等。顯本也。法數云。涅槃以勝三脩斥劣三脩。斷奠聲聞入祕密藏。亦如法華斷奠聲聞。咸歸一實。明涅槃施。謂純陀品及哀[1]歡品也。明涅槃義。謂長壽品乃至菩薩大眾所問品。明涅槃行。謂現病品乃至高貴德王品。明涅槃用。謂師子吼品至憍陳如品。
○且置前三。謂欲明半滿相成。且置前頓漸不定三也。
○五味則一道豎進等。此釋玄文破南師但用五味。北師偏用半滿。今家以五味成半滿。半滿成五味。故云味味皆有半滿。祕密不定。此相成釋義。一往如此。非謂法華中有前四味祕密不定也。
○權實俱遊行藏得所。謂五味半滿俱用故云俱遊。五味半滿相成謂之行。謂相成法華醍醐滿字也。唯徧四味半滿謂之藏。謂不至法華醍醐滿字也。又俱遊論相成行藏論用捨也。
○不同古人。指但用五味古人。即定林等至光宅。偏用半滿古人。即菩提流支也。
○華嚴頓滿。謂圓別也。方等半滿。謂圓別通為滿。唯藏為半也。般若中滿。謂圓別也。通又為半。後籤云。如般若部對二乘半以明滿。法華時滿唯一圓也。
○或單或帶。謂單是鹿苑。帶是方等般若。方等帶藏半。般若帶通半也。法華廢半明滿。易知故略。
○不同舊人等。謂定林等用從牛出乳。譬三藏十二年前有相教。乃至用從熟酥出醍醐。譬涅槃常住教。又菩提流支十二年前皆半。十二年後皆滿。
○準不思議境界經。今大藏中大方廣佛華嚴不思議佛境界經。又有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法性論明中下二根入法界。謂鈍菩薩三處入法界。上根在般若。中根在法華。下根在涅槃。
○般若三百比丘得記。大論第四十卷。
○敦逼文者。不論會中實有此人。實無此人。佛欲其深信大法。故作此語。以為敦逼。所敦即是住果。住果聖人自無不信。然必須如來敦逼。方肯入大。
○大瓔珞譬喻品。是菩薩瓔珞經。此出第九卷。譬喻品即第三十一品。[A12]已發菩提心。玅樂云。此乃三藏菩提之心。機未合時。若聞三身。理合生謗(云云)。
○迦留陀夷結戒緣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迦留陀夷顏色極黑。雨天乞食。驚長者婦。佛制一坐而食。過日中不食。
○又如身子等。增一阿含十八卷。爾時舍利弗遊於摩瘦本生之處。身遇疾病。極為苦痛。時唯均頭沙彌供給(云云)。帝釋知舍利弗心中所念。來至精舍供養。舍利弗止之。帝釋躬自除糞。弗即疾入涅槃。地震天華(云云)。帝釋集香耶維尊者身。而收舍利。及衣鉢。而付均頭沙彌。沙彌捉衣鉢舍利。往至阿難所。白言。我師滅度。今持舍利衣鉢奉上世尊。阿難將沙彌至佛所(云云)。佛告曰。舍利弗用戒身般涅槃乎。阿難云非也(云云)。但舍利弗。恒喜教化說法。我今憶此深恩。故愁悒耳。佛止曰。有生有死。過去諸佛。盡非滅度乎。
○五分不滅等。前籤云。小乘云不滅者。以無作之業。至未來世。名為不滅。非常住不滅也。增一第九在第十八卷。
○是方等陀羅尼下卷。今大藏中方等陀羅尼經有四卷。此引在第二卷。
二就益不益中。於二緣如乳。謂即二味四機中後二機名二緣也。
○於小如乳。於大如醍醐。統紀華嚴二味四機。一者純教法身。即是分證中道四十一位。此名醍醐。二者凡夫大根。入圓初住證一分中道以去。亦名醍醐。三者始入十信。雖但破四住。未破無明。但名為乳。四者小根聾瘂。全生如乳。
○及別圓兩教俱有五味次第等。如下文中。教教各判五味等。
○此取相生次第等。元草堂云。相生喻教。濃淡喻機。喻教則有次第。從頓開漸漸入轉深。終會於圓。喻機則有優劣。初自聾瘂彈訶。淘汰而卒至得記。
○如三百比丘。即般若中三百比丘得記是也。具如止觀第三記輔行第十四卷。
○般若付財文句云。般若是委業。信解品記云。付財在法華中。又云於佛即是付財。二乘自謂加說。
玄籤證釋卷第十(終)
校注
[0629001] 仰疑抑 [0629002] 呼嗚恐寫倒 [0630001] 偈疑竭 [0631001] 歡當作歎【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8 冊 No. 592 法華經玄籤證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