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七
(妙經 文句 文句記)
記云關中雖立善不受報關中即禹貢雍州之城東自同華略河而北西自歧隴原會極于北垂盡其地也羅什入關生肇融叡四子往而師之生公乃喟然而歎曰夫象以盡意得意則忘象言以詮理入理乃息言由斯乃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淨土論應有緣論等。
文句云為山始簣合抱初毫論語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注云簣土籠也此勸人進道德耳為山者其功雖[A1]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平地者將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所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據其欲進而與之也亦如合抱大樹起自毫末滔滔之水本于濫觴當知皆取初始之義耳莊子注疏云秋毫之末也毫末微也文選云參差孔樹毫末成拱注云孔子卒弟子各以其國樹種之於塋本毫末之小而至于合拱拱合手也老子德經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記云涅槃河中七種眾生大經一部凡說六河謂生死河涅槃河煩惱河佛性河善法河惡法河兩兩相對生死河論得出不得出涅槃河論得入不得入煩惱河論能斷不能斷佛性河論能見不能見善法河論至極不至極惡法河論能離不能離第三十卷師子吼品云如恒河邊有七種人此乃喻於生死河也生死河該分段變易三十二卷迦葉品云如恒河中有七眾生此則喻於涅槃河也涅槃河則專在分段以別破通故云七人不修三慧乃指通教涅槃為河耳既以恒河喻涅槃故云涅槃河中也至于下文釋信解品須知今來所引之文故知下文應云河邊有七種人也七眾生者一者常沒如大魚身重處深喻闡提也二者暫出還沒如大魚身重處淺喻凡夫有少善根也三者出[A2]已則住如坘彌魚身處淺水樂見光明喻四念處及煗法也四者出[A3]已遍觀四方如䱜魚喻頂位人及初果也五者如䱜魚觀四方[A4]已為食故行喻二果也六者如䱜魚行[A5]已復住喻三果也七者到彼岸喻阿羅漢辟支佛佛等也坘彌者坘正作低都奚切下音迷具云帝彌祇羅此翻為大身魚也䱜魚者䱜倉各切博物誌云鱕䱜有鐇骨在鼻前其狀猶如斤斧然故江東人呼斤斧為鐇也鱕鐇二字皆甫煩切。
今不暇釋如止觀第五記大經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古師謂是惡境界性也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古師謂是緣因性也復有佛性二人俱有古師謂是正因性也復有佛性二人俱無古師謂是了因性也如此釋者亦別教意不了義也若了義者應云闡提善人俱有性德闡提有修惡善根人無闡提人無修善善根人有二人俱無無不退性以皆未入似位故也然輔行云二人俱無古師謂是了因性者誤也古師但云無果果性又云果性輔行又云善根人有古謂緣性今文乃云善根人有了因性者以舊師云善根人有萬善了因亦名緣因所以今文與輔行記各引一邊耳又今文云世諦因惡真諦因善者兩箇因字皆須在下即是惡因及善因也。
經云玫瑰火珠也又石之美好者曰玫圓好者曰瑰郭璞云石珠也又琅玕也出在崑崙開明山中此之七寶經論之中出沒不同或沒頗梨出琥珀或除珊瑚取赤真珠。
栴檀沉水栴檀如前辨沉水者異物誌云出日南國欲取當先斫壞樹著地積久外朽爛其心堅者置水則沉曰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間不甚精堅者置之水中不沉不浮與水平者名為𣝕香。
木樒異物誌云名為香樹生千歲根本甚大先伐之僵之四五年乃往看年月久樹根惡者腐敗唯中節堅貞芬芳香獨在耳廣志曰出交州及西方本草經云木香一名蜜香味辛溫也。
童子應法師云七八歲[A6]已上乃至未娶者之總名也釋名曰十五曰童故禮有陽童牛羊之無角曰童山無草木曰童言未冠者似之故也。
膠漆不空所譯仁王念誦法其𦘕像者莫用皮膠用諸香膠如無香膠煎糯米汁用和彩色餘如文句中辨。
記云如佛升忉利等如止觀第一記阿含云佛升忉利以神足力制諸弟子不令知處二王憶佛因成大患大臣白王造像供養優填王以栴檀香作匿王乃以紫磨金作悉高五尺初召工匠與重寶賞無能作者毗首羯磨化為人來為王造之下斧之聲上至忉利聞者解脫。
若準冥祥記此土總有一十八處造像等南齊大原王琰撰冥祥記十卷大唐弘福寺沙門彥悰撰東夏三寶感通錄三卷彼中卷列靈像垂降之緣乃有五十條文初亦引冥祥記云漢夢神人等第三乃列吳中石像緣云西晉愍帝建興元年吳郡吳縣松江滬瀆口漁者華焉遙見海中有二人現浮游水上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備牲牢迎之風濤彌盛有奉佛居士朱膺聞而歎曰將非大覺之垂降乎乃齋潔稽首迎之風波遂靜浮江二人隨潮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看像背銘一名維衛二名迦葉莫測帝代而書迹分明舉高七尺沙門法開來自西域乃稱經說東方有二石像有供養禮覲者除積劫罪又有吳興太守吳佩女所感像者彼第八乃列東晉周[A7]玘字宣佩位至吳興太守家世奉佛其女尤甚精進家僮捕魚忽見金光溢川映流而上當即下網得一金像高三尺許形相嚴明浮水而住牽排不動馳往白[A8]玘以告女乃以人船送女往迎遙見喜心禮而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養女夕夢佛左膝痛覺看像膝果有穿處即以金釵補之今云吳佩女者引文訛略耳。
招提此云四方也。
分陀利此云白蓮華。
白虎通後漢孝章帝於白虎殿會群儒講論五經同異所作也凡十卷班固奉勅撰定其事以奏聞。
經云作樂世本云黃帝世伶倫作樂也。
皷說文云擊鼓也世本云夷作皷以捊擊之曰皷以手搖之曰[非/(壴*皮)]。
吹尺偽切鼓吹也月令曰命樂正習吹。
角通典云書記所不載或出羗胡以驚中國馬馬融云出吳越。
貝大蠡也容可數升並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
簫世本云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一名籟前代有洞簫今無蔡邕云簫編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長則濁短則清以蜜蠟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
笛風俗通云丘仲所造長尺四寸七孔。
琴世本云神農所造琴橾云伏義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白虎通云琴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廣雅云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五絃象五行大絃為君寬和而溫小絃為臣清廉不亂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爾雅云大琴謂之離二十七絃今無其器。
箜篌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或云侯暉所作其聲坎坎然應節謂之坎侯聲訛轉為空侯耳侯者因樂工人姓耳。
琵琶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筑為馬上之樂以手為琵琶名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
鐃通典云鐃如編鐘而無舌有柄搖之以止皷漢鼓吹曲有鐃歌釋名曰鐃聲鐃鐃也。
銅鈸文句云長安人呼露盤為銅鈸記云長安無此音或聲轉耳者今按通典云銅鈸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圓數尺故知銅盤聲轉為露盤耳。
文句云長安漢書云長安本名咸陽漢祖初定天下欲都洛邑因婁敬之諫故帝乃歎云朕當於此長安子孫故以名之至姚秦時乃改長安而名常安什師在秦譯經今合云常安耳今不云者以取漢之所稱從初者也。
戒經不許造半身像得失意罪善相不起墮落等經文但言不得造半身像而無得失意罪等文然彼經中初明不持五戒犯六重等一一皆言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今文不許造半身像但借此文耳仍加善相兩字讀者知之。
記云梁宣驗記宋臨川王義撰宣驗記并幽明錄。
陳思王魏志云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三子也初封東阿王後改封雍立王死[A9]諡曰陳思王。
私制轉七聲原夫聲有八轉一體二業三具四為五從六屬七於八呼七轉常用呼聲用稀故但云七也西域國法若欲尋讀內外典籍要解聲論八轉聲方知文義分齊一補沙此是直指陳聲如人斫樹指說其人即令體聲二補盧衫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故云業也三補盧崽挐是能作具聲如由斧斫故云具也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故云為也五補盧沙䫂是所從聲如因人造舍等故云從也從即所因故六補盧殺娑是所屬聲如奴屬主故云屬也七補盧殺是所於聲如客依主故云於也於即依義瑜伽第二名上七種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例故唯有梵語聲論八轉更加稧補盧沙是呼召之聲故云呼也然此八聲各有三種一男聲二女聲三非男聲非女聲此上且約男聲說之以梵名丈夫為盧沙故崽所皆切又佛道論衡云陳思王幼含珪璋十歲能文每讀經文輙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製轉讀七聲昇降曲折之響世之諷誦咸憲章焉甞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颺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莫聞植深感神理彌悟法應乃慕其聲飾寫為梵唄撰文製章傳為後式梵聲光顯始於此也又高僧傳云金言有譯梵響無授有魏陳思王深愛聲律屬意細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製於是用治本起瑞應以為學者之宗若集論衡轉七聲與記是同未必全如聲論七轉聲等學者思之。
漁山西征記云魚山此臨河在濟州。
賢愚經鈴聲比丘緣波斯匿王欲行征伐時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極矬陋音聲異妙振聲高唄音極和暢軍眾傾耳無有厭足王乃問佛今此比丘何緣如是形極醜陋其音深遠佛告大王過去有佛名曰迦葉度人訖[A10]已便般涅槃王收舍利起塔供養即勅監典各主一邊其中有一監典懈怠功獨不就王遂責之其人懷恐便白王言此塔太大何時當成及王去後其塔都訖顯然可觀其人即便悔前過咎持一金鈴著塔剎頭仍立願言令我所生音聲極妙將來有佛號釋迦文使我得見度生死苦以是因緣果報如斯由嫌塔大故身極矬以施鈴故今得解脫。
梵網誠制何待固言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笙篌歌叫妓樂之聲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有人至此引諸經華香等慈恩引發菩提心經云若以一華散施得七覺支華故以香施得五分法身香故以旛施得陀羅尼轉眾惡故以蓋施得四無量覆眾生故業報差別經說各得十德等如有眾生禮拜佛塔得十功德一好色聲二人信其言三處眾無畏四天人愛護五具足德力六眾生親附七常近諸佛八具大福報九命盡生天十證涅槃。
經云南無無莫胡切亦言和南又言槃那文句引五戒經又云歸命記云五戒經釋歸命云云者若準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云歸命敬禮七處八會舍那佛法僧等故知乃是眾生稱歸命耳歸命即南無也又優婆塞五戒相經中龍見長老莎伽陀神變[A11]已心大驚怖合掌歸依耳。
記云那先天竺國謂象名那先此比丘生時家內大象同時而生父母因此字曰那先也。
那先云諸沙門說世間火不如地獄火熱此文恐誤應改那先云作王云也故彼經云王復問那先卿曹沙門說等。
王曰持小石置世間火等應云王言諸沙門復言持小石等。
惡人死在泥梨等應言諸沙門復言人作惡死在泥梨等。
王又問一人死生罽賓一人死生泥犂應改一人死生泥犁作生梵天也[A12]已上文誤或恐經本不同更請尋之。
華林園會即龍華三會也彌勒下生時閻浮剎內無有山陵谿谷地平如砥樹木長大人少三毒城名記羅那夷有婆羅門名曰須凡為彌勒作父母名摩訶越題彌勒為其子身長十六丈生時目徹視萬里頭中日光照四千里於華林園內龍華樹下坐其樹高四十里廣亦如然於茲成佛也大成佛經云華如龍頭故名龍華樹又云枝如寶龍吐百寶華故名龍華又云子從龍宮出故名龍華又增一云龍華樹高一由旬廣五百步。
他云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來識上文義相生具如前文釋聞中破他宗人云大乘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是如來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佛地論云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生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所言文者瑜伽八十云諸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又十住品云文隨於義義隨於文文義相隨理無差升方為真教具如前釋我聞中辨尋之可見不煩云也。
相可表幟亦云幖幟幟尺志切通俗文云徽號曰幖私記曰幟謂以絳帛等書著背上曰徽廣雅云旛也墨子云長丈五廣半幅故婆沙云相以幖幟為義也。
喻文如止觀第三記引第五記云大經如來性品云譬如有王令一大臣牽一白象示諸盲人眾盲各各以手觸象王問盲云象為何類其觸牙者言象如萊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脚者言象如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合喻云或有說言色是佛性受想行識我亦復如是各執俱非故云何關離此無象方知各是是故總云不即不離不即故凡夫豈是不離故離凡復無是故各計皆為見也。
彼對大經三德四德問三德四德其意云何答通論三德一一皆具常樂我淨大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法即法身佛即般若解脫故作通解也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則法身皆常樂我淨二德亦然若依一種轉色成法身法身常樂轉想識成般若般若即淨轉受行成解脫解脫則我又依念處轉識成常轉受成樂轉想行成我轉色成淨是則通別各有二解。
第五離為五六應云第六離為五六也又下文云更進用下句云於諸菩薩中是大機動又云舍利弗當知乃至今我喜無畏是大因又云爾後即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A13]已除是大障將傾等今謂文句下文既云初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二行明大乘機動為後索車譬本故知見大機動明大因大障將傾等三只是此二行之文耳以大機動故即是明於大因及大障將傾耳說中所記恐文誤也更詳之。
文句云三譬應存舊本云四譬方合記文之說。
經云𤛆牛𤛆莫交切獸如牛而尾長名𤛆牛也又力之切牛黑色者也說文云西南夷有長髦牛髦即𤛆牛尾也牛愛其尾就身護尾人貪其尾遂殺其身故云如𤛆牛愛尾也。
文句云舉勝兼劣等大論云問為以天眼見為以佛眼見若以天眼見云何此中言佛眼若以佛眼見者眾生虗誑云何見邪答天眼有二種一者佛眼所攝二者不攝佛眼所不攝者見現在眾生有限有量佛眼所攝者見三世眾生無限無量若法眼入佛眼中但見諸法不見眾生慧眼入佛眼不見法但見空論又問云佛有慧眼法眼勝於天眼何以用天眼觀視世界答肉眼所見不徧慧眼知諸法實相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今天眼緣世界及眾生無障礙餘眼不爾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欲見眾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徧有障礙故用天眼觀問是眼在佛何以名天答此眼多在天中又人多貴天以天為主佛隨人心故亦名天眼又有三種天名天者天王天子也生天者梵釋諸天也淨天者佛及二乘也淨天中尊者佛也而言天眼亦無乖也。
五熱炙身隨相論云當晝大熱以日炙頭四面火聚以炙其身以斯五熱而炙身故。
記云解脫達分等此文甚略婆沙論云善根有三一福分善根二解脫分善根三達分善根福分善根者謂能作生天種子若在人中生豪貴等解脫分善根者謂能作解脫種子決定不退因故達分善根者謂四善根無漏聖道名之為達今此善根是彼性分故云達分解脫分者欲界中種非在色界於欲界中在於人道人中在於三天下種非在北州是佛出時非無佛時若遇支佛亦可得種也。
順後業俱舍云此有定不定定三順現等定復有三一順現法受謂此生造業即此生熟二順次生受謂此生造業第二生熟三順後次受謂此生造業第三生後次第而熟有餘師說順現受業餘生亦得熟隨初熟位建立業名為順現等今文中云順後業者謂於過去曾修天業未得成就命終之後乃生地獄所修天業順現順生悉未感報故於今時地獄成就自在天業斯由過去曾修天業是故今云順後業矣優婆塞戒經云眾生造業有四種報一者現報謂今身作今身受二生報謂今身作後身受三後報謂今身作第二第三生[A14]已去受。
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論明中有將生之相故云此也論不顯言三橫是何但云人鬼畜三還如人等故知人鬼畜等即三橫耳故胎藏經云若天中有頭便向上人傍生鬼橫行而去地獄中有頭直向下。
閻王亦云閻摩羅王又云閻摩羅社或號琰摩復名剡魔此云雙王也兄及妹皆作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又苦樂雙受亦云雙也。
六道不同如止觀第二記諸論并阿含正法念等廣明其相大論問云云何六道復云五道答佛去世後五百年中部別不同各迴佛經以從[A15]己義故使脩羅一道有無不同記中委示今不煩錄。
事釋經行至如止觀第二記十誦云若經行時應當直行不遲不疾三千威儀經云經行有五處一閑處二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四分律云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
因緣釋樹至如止觀第二記婆沙云過去二支為根現在五支為質現在三支為華未來二支為果有華有果所謂凡夫無華有果所謂學人無華無果即是無餘亦應更云少華有果即是學人無華有果即是有餘。
文句云頞鞞拔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若列䟦提除摩訶男若列摩訶男除䟦提又復兩人元自不同拔應作䟦。
記云歌利王亦云迦利又曰迦藍浮或云羯利此翻鬪諍王亦云惡世無道又云惡生王即是波羅奈王也。
文句云首陀會亦言首陀衛大論云首陀婆此翻淨居天此中言首陀會則通五淨居天下云尼吒則局色究竟天。
記云色界唯無香味二識餘悉行故俱舍云欲界繫十八色界繫十四除香味二識無色繫後三十八界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繫謂繫屬即被縛義欲界所繫具足十八色界所繫唯十四種除香味境及鼻舌識除香味者段食性故離段食欲方得生彼除鼻舌識無所緣故若爾觸界於彼應無如香味境段食性故彼所有觸非段食性若爾香味類亦應然香味離食無別受用觸有別用持根衣等彼離食欲香味無用有根衣等故觸非無若爾鼻舌彼應非有如香味境彼無用故不爾二根於彼有用謂起言說及莊嚴身若為嚴身及起說用但須依處何用二根如無男根亦無依處二根無者依處亦無於彼可無男根依處彼無用故鼻舌依處彼有用故離根應有有雖無用而有根生如處胞胎定當死者有雖無用而非無因從彼何因得有根起於根有愛發殊勝業若離境愛於根定然彼離境貪應無鼻舌或應許彼男根亦生若謂不生由醜陋者陰藏隱密何容醜陋又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無用亦生男根於彼雖為醜陋設許有因於彼應起男根非有鼻舌應無若爾便違契經所說彼無支缺不減諸根隨彼諸根應可有者說為不減何所相違若不許然男根應有如是說者鼻舌二根於彼非無但無香味以六根愛依內身生非依境界而得現起其男根愛依婬觸生婬觸彼無男根非有故於色界十八界中唯十四種理得成立無色界繫唯有後三所謂意法及意識界離於色欲於彼得生故無色中無十色界依緣無故五識亦無故唯後三阿毗曇云端嚴身故鼻舌二根有則無妨瑜伽論云色界之中無現香味然有彼界何以故此二皆是段食攝故由無此二鼻舌二識亦無此就現行而說非約界也餘悉行者悉現行也。
如化迦葉帝獻方石之徒化三迦葉如序品中辨文選王簡栖頭陀寺碑云帝獻方右天開淥池注云瑞應經云佛成道見弊衣取欲浣之天帝知意即取四方成治之石置池邊白言可以浣衣故云帝獻方石也又云佛食訖欲澡漱天帝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得用是為天開淥池也淥音錄水名也又下文釋上文兼有其意云上諸佛章亦云有佛子心淨乃至云未可彰言者恐誤也應云上長行云如此皆為等兼得人一也以人能稟教修行悟理故也請尋上文自知其意。
經云釋迦文亦云釋迦文尼又云釋迦茂尼亦云牟尼仙此云能仁寂默。
波羅奈亦云婆羅捺又云婆羅痆斯此云江遶城。
記云大九無譬他人意謂大乘之中但有九部除其譬諭因緣論議三部以由大乘根利不須此三故也下文云而生喜等喜應作善又云豈生[A16]己物之念巳應作[A17]己又云故不同舊純用一音古來有人立一音教也。
密遣之日應云即遣之日也。
二達曰歧一達謂之道路注云長道也二達謂之歧旁注云歧道旁出也三達謂之劇旁注云今南陽冠軍樂鄉數道交錯俗呼之五劇鄉四達謂之衢注云交道四出也五達謂之康注云史記所謂康莊之衢也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注云三道交復有一歧出者八達謂之崇期注云四道交出也九達謂之逵注云四道交出復有旁通也。
文句云籠樊如竹之籠也莊子音云焚藩也所以籠雉也又藩籬之間也。
經云我常獨處處上聲下文我處於山谷此苦難處安處林野常處地獄身常臭處獨處山澤處師子座猶處門外等皆上聲呼。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法華之前乃咎如來瓔珞經云舍利弗等白世尊言我等雖獲稱為佛子皆是如來之咎非我等過何者若使如來誓無三乘我等豈不成於正覺何為如來而不見聽在於聖例乎時身子等脫衣悲泣大千震動故至今經方知乃是我等之咎非世尊也。
記云初二又應云初又二也。
種種領上開權譬喻頌上曇華此恐誤也上開權文具云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以是故知今一行頌應云上半領開權下半領顯實以心安如海及疑網斷由入實故若優曇華但是歎法希有中文故不可將今文譬喻以頌上文優曇華也。
前身領中領字恐誤應作遠字又文句中以我處下十一行頌開為二科初九行頌身遠不聞次兩行頌入法性故不聞者前九行中云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豈非頌上長行我等同入法性耶故此十一行不聞為二但為一科甚符上文也更請詳之。
三十二十八不共等如止觀第七今依法界次第略示其名三十二者一足下平如奩底乃至第三十二頂肉髻成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乃至第十漏盡力諸解脫者即八解脫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乃至第八滅受想此八至果上名解脫八十好者一無見頂相乃至第八十手足有德相十八不共法者一身無失乃至第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世間眾生事八十神乃至各具四悉等涅槃經云所以復修八十好者世有眾生事八十神也所謂十二日十二大天五大星北斗馬天行道天婆羅墮䟦闍天功德天二十八宿地天水天火天風天梵天樓陀天因提天𤘽摩羅天八臂天摩醯首羅天半闍羅天鬼子母天四天王天造書天婆藪天是為八十為此眾生修八十好以自莊嚴是名菩薩清淨之身何以故是八十好一切眾生之所信伏章安云外道所事各指一相佛集眾相備在一身十二日者即子丑等十二日也河西云一年有十二吉日堪祠祀求福也因便須知八王之日淨度經云言八王者即八節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如此八日天王所奏文書善惡故稱八王六齊八王懺儀中說故須知之然修相好亦四悉意一者法王之體應以相好而自嚴身諸佛皆爾是為世界令人見者起信生善是名為人一身具眾好對破外道是為對治色淨故般若淨般若淨故色淨是第一義以由經文舉四種譬或當以此四悉消耳四種譬者委在經中。
經云我為自欺誑此第二卷平聲呼者六十二字於平聲中有十六字訓是我為自欺誑何者為舍則為一切世間之父非為虗妄便為[A18]已得為一切眾生之父不以為患我為眾生之父為一切眾生之父貪欲為本我為法王則為見我為子所難便為不異我等為子則為[A19]已得有三字訓定為失為不失為無有上有二十字訓作為諸梵志師謂是魔所為黃金為繩瑠璃為地除為王子以瑠璃為地佛為王子時華光佛所為名為摩訶薩以為茵蓐能為救護若得為人此自有二以為衣服我等為子樂為鄙事名之為兒以為大得無漏無為能為下劣有七字訓得為天人所敬恒為諸佛名為解脫何為見捉自以為足常為王者自謂為足有十四字訓被為火所燒此自有二無令為火此舍[A20]已為必為所焚為生老病死而為三界則為所燒為火所逼將為火害為諸童子為諸小蟲又復為人為人所使有二字訓名為大寶故云何為失有四十四字去聲呼於去聲中有十二字訓以為無上道故皆為阿耨菩提皆為化菩薩故為度眾生為求羊車等自有三為此等故為是等故為滅諦故為欲利益為一切智有三十二字訓與為諸聲聞願為四眾我當為說為諸眾生為說三乘此自有二我今為汝我為眾生吾為汝等為深智說亦勿為說乃可為說此自有十汝當為說佛則為我為除糞穢為大菩薩不為分別為諸菩薩但為菩薩而不為我而為說法我等雖為隨宜為說。
波旬亦名波旬踰此云惡也常有惡意成惡法故魔此云殺也殺斷慧命故也。
文句云草創論語云為命裨諶草創之周易云天造草昧皆初始之義也。
記云六和法界次第云戒見行身口意六也外同他善謂之和內自謙卑謂之敬。
經云華光慈恩云身子上根見雨華放光得悟故作佛號華光今問見華放光彌勒尚疑身子豈解此別有意未知所出若準其國則有華果輔處佛號華足安行菩薩行時寶華承足。
文句釋十號此全依菩薩善戒經第三文大論云明即三明行即身口意明行具足故云明行足瑜伽論云明謂三明行即止觀足有二義一脚足義約因二圓足義約果。
記云世人覩聲聞受記則嫌劫數長遠等具如藏中甄正辨正牟子等論委釋今但撮略彼文耳。
經云有八交道慈恩云東西有四南北有四出八交道東南西北亦名八交道又八方之道也今準爾雅云四達謂之衢注云交道四出八達謂之崇期注云四道交出恐此四八名八交道。
華足安行行平聲慈恩作去聲謂安樂行也今謂不然。
正法像法有人引青龍疏云有教有行有證名為正法正者證也有教有行無證名為像法像者似也無此三者名為末法末者微也。
文句云頌上九意略不頌補處長有供養舍利應云略不頌時節及補處也以時節中有世有數頌得果中舍利弗來世一句即世也頌劫名中過無量劫[A21]已即數也既在兩科之中故但頌上九意略不頌補處而時節在於八科之內也然若順上長行次第是則文句應云頌上十意略不頌補處初一句頌上時節而時節中有世有數今且頌世而下文中頌上劫名只應謂之劫名大寶嚴而言過無量劫[A22]已之數者蓋義勢相帶在劫名中耳第二有三句超頌得果餘即如文次第也。
記云大論十力分大論問曰佛有十力菩薩有不答有何者一發一切智心堅固力二不捨眾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進力五慧行禪定力六除二邊智慧力七成就眾生力八觀法實相力九入三解脫門力十無礙智力又云菩薩自於菩薩十力中住住是法中若聞分別佛十力甚深微妙亦是我分。
如大品中三百比丘等說般若時三百比丘從座而起以所著衣持以上佛發菩提心佛記之曰三百比丘從是[A23]已後六十一劫當得作佛皆號大相論問如佛結戒比丘三衣不應少是諸比丘何以破戒作施答有人言佛過十二歲結戒是比丘施衣時未結戒有人言是比丘有淨施衣心生當受以是故施有人言是諸比丘多知多識即能更得事不經宿有人言是諸比丘聞佛說菩薩行檀功德力勢無量故得與般若相應心大踊躍即以衣施無復他念故不破戒復次諸比丘知佛法畢竟空無所著斷法愛為世諦故結戒非第一義是諸比丘從佛聞第一義故發心故以衣施不破戒也。
文句云長行倡頌倡應作偈下記云我令同聞令應作今。
記云華嚴十事名轉法輪新譯五十九云如來應正等覺轉大法輪有十種事一者具足清淨四無畏智二者出生四辯隨順音聲三者善解開闡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脫五者能令眾生心皆淨信六者所有言說皆不唐捐七者大悲願力之所加持八者隨出音聲普徧十方九者於僧祇劫說法不斷十者隨所說法悉皆生起根力覺道三昧等法。
又云圓音不當大小等他人引用古師所立一音之教故今破之後魏菩提流支云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陳羅什師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
經云五眾之生滅章安云五眾五陰也生滅無常也。
深奧爾雅云西南隅謂之奧注云室中隱奧之處也釋名曰不見戶明所在秘奧也以喻合法可知。
記云五悔如止觀第七記雖有勸請等四不同莫非悔罪故云五悔若占察經但列四悔彌勒問經晝夜六時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得菩提乃至廣說今不煩錄。
準大經喻可云徧喻及非喻涅槃經說喻有八種一順喻二逆喻三現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後喻七先後喻八徧喻順喻者天降大雨溝瀆皆滿溝瀆滿故小坑滿等如來法兩亦復如是眾生戒滿戒滿足故不悔心滿等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謂大河大河有本所謂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謂解脫等現喻者眾生心性猶如獼猴非喻者如來曾對波斯匿王說有四山從四方來欲害於人王若聞者當設何計王即答云唯當專心持戒布施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來切人故云非喻先喻者譬如有人貪著妙華欲取之時為水所漂眾生亦然貪著五欲為生老死之所漂沒後喻者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先後喻者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亦復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遍喻者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其根深入有五由延枝葉四布葉熟則黃諸天見[A24]已心生歡喜其葉既落復生歡喜枝變色[A25]已又生歡喜等我諸弟子亦復如是葉色黃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葉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鬚髮等經中具說以此樹等遍喻佛弟子等故云遍喻。
經云聚落韋昭注漢書云小鄉曰聚人所居也左傳云聚眾也廣雅云落居也眾所共居故云聚落南山引十誦多論云多人共居名為聚落也下去準此知之。
顓職緣切。
頊許玉切。
[豸*口]都聊切。
插楚洽切。
簪側吟切又作含切。
侈尺氏切。
蒼蒼色也。
稜稜正作棱威也。
伏犧等以聖德伏物教人取犧牲故云伏犧也神而化之教人農作故云神農也始作制度得其中和故云黃帝也少昊金天氏因星下流而生也顓專也頊正也專正天人之道故云顓頊也高辛乃所興之地名即帝嚳也翼善傳聖曰堯居陶唐地號陶唐也仁聖盛明曰舜舜居虞地曰虞氏也。
殷高宗聘傅說如止觀第七記殷高宗者殷之賢王也殷衰禮廢其興起之中而且高故云高宗是德高可尊也聘問也訪也傅音富說音悅尚書云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巖乃作說命三篇第三篇云若作酒醴爾惟麴[A26]糵若作和羮爾惟鹽梅注云鹽鹹梅醋羮須鹹醋以和之正義之中委述其由欲知之者須尋讀之。
漢文帝夢墮井至哀帝登位此文恐誤也史記佞幸傳云孝文帝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從後推之上天夢覺求之即鄧通也鄧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為黃頭郎文帝夢中見其衣後穿故求得之賜通巨萬以十數官至上大夫帝使善相者相之相者云當貧餓死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於是賜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其富也如此帝甞病癕通甞為帝唶吮之帝問通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問病帝使唶癕唶癕而色難之[A27]已而乃聞通甞為帝唶吮之太子心慚由是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通遂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通盜鑄錢乃下吏驗問頗有之遂竟案盡沒入乃至云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阿衡殷湯之世用伊尹為之尚書太甲篇云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乃至云惟嗣王不慧于阿衡注云阿倚衡平言不順伊尹之訓也。
囹圄上郎丁切下魚巨切夏曰臺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獄之別名也。
帷帳折衝在傍曰帷在上曰募帳帳幬也說文云四合象宮室張之曰帳也文中子云折衝樽爼注云折橫也衝直也麾兵橫直者也漢高祖云運籌䇿於帷帳之內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張子房也。
威以肅物不厲而成論語云威而不猛也孝經云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也。
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論語仲尼謂顏淵云也唯我與爾有是夫。
如止觀中具佛威儀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儀說法音聲十力無畏當學一行三昧如太子生具王儀相有大名聲。
橫竪十乘於一一位十自相望為橫一一至極當法漸深為竪又不思議境窮實相底名竪包十法界名橫乃至離法愛入住名竪離相似三法名橫具如輔行第八。
廣略多少如止觀記等大論三十四廣釋相狀又九十二云是十八空性亦自空即是能空亦復皆空大經十一空二十空亦何出此十八空耶楞伽但列七空又論中二十四空百八空等。
僮僕名如止觀記僕者奴也古之男女入罪者以為奴婢也。
有人以第八識為家恐指北地相宗所說以彼多談識義故也故慈恩云本識為家含容一切種子等也。
有邪有正如止觀第三記九十六道經中一一釋出所計相皃於諸道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大論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實者是佛又九十五中二名似正謂修多羅及阿毗曇餘九十三名體俱邪問華嚴云九十六道皆悉是邪云何通耶答華嚴斥小故皆云邪如百論云順聲聞道者悉皆是邪大論一十五又云九十六道並不得諸法實相又四十一云九十六道不說意生信是小乘灰斷之說又五十三五十六七十三並同華嚴斥云邪矣。
若約諸宗無色非全無四大色準大眾部乃有細色無麤色耳阿含經說無色界天淚下猶如春月細雨佛邊側立皆是化作隨時大小仁王經中列無色天眾論云無色界天變身萬億共立毛端空量地界華嚴經說菩薩鼻根聞無色界香涅槃經說無色界色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新仁王經說無色界雨諸香華香如須彌華如車輪如雲而下徧覆大眾。
章安五解至常即無常云云一諦即三諦故言本有三諦即一諦故言今無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如是展轉不得相離斯乃方解差即無差無差即差非差非無差是則遣迦葉之難豁無遺餘釋純陀之疑雲消氷冶亦是無常即常常即無常常無常即非常非無常約智悟說其義亦然悟一即三名本有悟三即一名本無悟三一而非三一名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如是則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是世界今無者一無一切無即是對治合此有無名一切亦有亦無即是為人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第一義是則何疑不遣何難不除斯乃物機咸融悉會本有即有句有門今無即無句空門亦有亦無即亦有亦無句亦有亦空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非有非無句非有非空門一四相即疑難乃除涅槃經中從爾時文殊下是品中第八答上三乘若無性問文為二初釋偈疑兼遣上問二迦葉論議正答上問文為五一文殊騰純陀疑二如來許說三文殊出疑四如來為釋五文殊領解然此答問那忽騰疑疑何不決復使他騰河西云文殊是遊方大士恒為啟發之主所以為其騰疑純陀於何處生疑前設五難佛答中未見性是無常見性是常如來受飲食[A28]已入金剛三昧此食消[A29]已則見佛性得三菩提如此之常即本無今有[A30]已有還無便是無常當知如來不得是常何故復言兼答迦葉三乘若無性云何得有三乘差別之問今舉此偈明差別無差別所以得為兼答問矣迦葉所問懸與理同若三乘人同一乘性何得三異若三乘人全未有於一乘之性云何說有若舉偈答差無差疑一切皆遣即兼答意也斯義難解故錄厥由先了此[A31]已可談偈文前敘成論師中彼師以金剛前是無常金剛後是常金剛心後佛果常住非三世攝故言無有是處。
略如止觀第七文法性之色非是淨而凡夫計為淨是名顛倒法性之受非是樂而凡夫計為樂是名顛倒法性之心非是常而凡夫計為常是名顛倒法性之法非是我而凡夫計為我是名顛倒乃至廣說二乘計為不淨等皆名顛倒也。
望大論六一青黃赤白二形容脩目三威儀坐起四言語音美五細滑溫涼六男女人相。
死苦有三一業報二惡對三時節等準經乃是病苦有三非死苦也經中死苦則有二種一命盡死二外緣死今文中云復有等者亦恐誤也準經中說所愛之物破壞離散是愛別離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名怨憎會苦所希望處求不能得又多功力不得果報是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如今文說婆沙論云盛陰有何義受所生是故說盛謂生受是故說盛受所養是故說盛謂養受是故說盛問陰與盛陰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陰謂盛陰又陰有漏無漏盛陰一向有漏又陰染污不染污盛陰一句染污四諦論問略說八苦其義云何答眾苦依止名為生苦能令變壞名為老苦能逼身困名為病苦能滅諸根名為死苦非愛共聚名怨憎會苦可愛相遠名愛別離苦希望不遂名求不得苦是眾苦相名五盛陰苦又云迦葉難言等者此文訛略經云迦葉白世尊言如佛所說五盛陰苦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釋摩男若色苦者一切眾生不應求色若有求者則不名苦如佛告比丘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佛先說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則得受樂乃至佛答云一切眾生於下苦中橫生樂想又前文云大經十二者文在第十一卷耳又云生苦有五等者章安云初生者初託識支但有身根未具六根即初託胎也至終者盡於一期也增長者六包增長也種類者出胎之後牙齒髮毛等也夫八苦者前七有別體後一總七無復別體今依經文以五盛陰是其別體善惡陰盛即是苦體方便陰盛則非苦體云云。
有人云約不信者名為所燒慈恩疏云一乘教行多諸怨嫉誹謗不信障難破壞煩惱所礙名所燒門我昔因位依一乘教觀二空理出分段生死入不退地故名安穩得出也義未必然故今辨斥。
異熟舊云果報新云異熟俱舍婆沙等論皆云異類而熟故云異熟眾經音義云一切有漏法為因能感無記之果因果種別故云異任運酬因故云熟具如止觀補注中示。
有言裓者亦袂也慈恩亦云衣襟也今女人衣有前裓可當衣襟又引說文云是宗廟奏樂之衣也故字從衣從戒矣。
四無所畏如法界次第等一一切智無所畏佛言我是一切智人若沙門魔梵等言是法不知不見是微畏也二漏盡無所畏佛言我[A32]已一切漏盡餘如向云三說障道無所畏佛言我說障法餘亦準向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言我說聖道餘亦準向。
經云東西馳走輔行記指此文云彼則因果相對以配則東集西苦南道北滅。
記云六心中退此與輔行釋諸見境分斷見思其意大同故分斷見思即見思俱斷也然若準菩薩戒疏云舊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第六心難云十住云性地性以不改為義云何退作二乘一善性是不作闡提不妨退大向小終是難通止觀師云是十法信中六心退耳此釋論師金剛般若論師皆作是說是信習十心中六心耳七心[A33]已上永離二乘設為利物而心不失恒有菩薩之名也此與文句第二卷明通教位不退是借別名通其意雅合故知身子六心中退即別教十信中六心退耳七信[A34]已上則不退也若校其優降則戒疏與文句借別名通之義為長更請詳之。
三十二諦如釋籤此如常說今不錄之。
有云十六心仍在見道部別不同成論說十六心正是初果異部明十六心是修道應知成論之外並屬異部諸阿毗曇並明見道在十五心。
經云互相推排他宗人謂天台宗中推字吐雷切今詳文句既云推四諦理豈是吐雷切耶何其妄斥乎今謂須作出惟切矣。
四衢道中爾雅云四達謂之衢交道四出即四衢也。
記云近代拾用何足為怪慈恩諸家咸有斯說法華開會但會二乘不開菩薩況復諸師何能識於十重之難當知近代欲望古人遠矣。
文句云闇執瓦礫魚目謂夜光月形瓦礫月形者涅槃經云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瑠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競執瓦礫各各自謂得瑠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眾乃見寶珠故在水中猶如仰觀虗空月形魚目夜光者楚臣隨侯出行見群牧牛小兒打一蛇傷破血流沙中[1]豌轉命將欲絕隨候憐之救取向水中洗以神藥封之得活忽然入水而去其蛇乃是海龍王之子後㘅徑寸珠來報與隨侯候於夜庭中忽見有光明謂言有賊將火人來侯乃按劍向門而立久之不見人乃開戶看之有一蛇子㘅珠在戶外候問之蛇答具說向事候既得珠進上楚王王夜中安殿上見光明因號之為夜光珠矣魏略云大秦國出夜光珠南越志云海中有明月珠東方朔神異經云明月珠徑二尺光照二千里是故不可將瓦礫作月形之寶魚目為夜光之珠焉。
記云世人明義多分不受四教之言自唐朝來諸師皆知天台四教而不依用乃各建立消釋經論如嘉祥立三種法輪教慈恩立三時教賢首立五教等若依此判教豈能盡善乎亦如清涼觀師云天台師立教理致圓備今敢諮曰既知立教理致圓備何不稟承而却依於賢首五教耶然今天台所談大義諸師多有潛用以為[A35]己意如觀師華嚴疏及永嘉集等得不懼於後人討尋者哉。
初離不索離應作雖。
車亦無文說有下一往語耳經云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亦可謂此是斥虗文然終有其文故云一往耳。
復謬引昔大證今大應作文。
經云幰蓋幰虗偃切蒼頡篇云帛張車上為幰蓋也。
寶繩交絡以寶為繩交織羅絡而成之也。
綩筵經音亦云相傳云坐蓐也未詳何語以立其名慈恩亦云應作婉美之婉蓆蓐之筵又蓐者華氈之類也請準今記以為正義。
文句云慈中行布施等布施衣服車乘等也越州新板悲中行布施等者悲字誤矣。
亦譬七覺妙鬘越州新板覺字誤作寶字涅槃經云令諸眾生一切皆得佛華三昧七覺妙鬘之謂矣。
記云七辯大同四弘四攝七覺如止觀等四弘之名如常可知但止觀中委談其義耳四攝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七覺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念釋義具在[2]被文法苑中引勝思惟論七種辯才一種種樂說辯二無滯樂說辯三堅固樂說辯四了了樂說辯五不怯弱樂說辯六相應樂說辯七任放樂說辯此之七辯八地菩薩得之大品有七辯一捷疾辯二利辯三不盡辯四不可斷辯五隨應辯六義辯七最上辯大集虗空藏經有二十四辯一迅疾二捷利三無礙四無滯五善詞六甚深七間錯眾音八勝妙莊嚴九無沉沒十無畏十一種種偈讚十二修多羅緣起本事十三能摧伏他十四說差別句無盡十五顯現微妙十六端嚴威德十七說法無間十八天眾莊嚴十九斷疑惑二十世出世法二十一不錯失二十二悅可眾心二十三宿命二十四佛所加持華嚴經有十種辯。
觀練熏修如法界次第八背捨等名為觀禪九次第定名為練禪師子奮迅三昧名為熏禪超越三昧名為修禪。
仍存翦略粗點十觀若以十乘觀法順經文次第者其車高廣不思議境也幰蓋慈悲交絡四弘發菩提心也安置丹枕枕有內外若車內枕休息眾行巧安止觀也若車外枕或動或靜動靜乃是識通塞也始自白牛終至平正調道品也其疾如風即破無明破法徧也又多僕從對治助開也取下偈中游於四方知次位也安忍離愛此二在於次位之初安忍只是忍於五品違順二境令入十信離愛只是離十信中相似法愛至於初住所以別出五品十信勸令行者忍障離愛乘是大車游四方耳故知前七正明車體及以具度後三只是乘之所涉若無所涉運義不成所以十法通名大乘大乘十法出此經文是故十乘名為妙行也圭峯云南岳天台依三諦理修三止觀雖是圓妙然其趣入只是四禪八定者謬斥尤甚其圭峯焉自迷誤他深可悲矣。
乘壞驢乘為向何方涅槃經梵行品云乘壞驢車正南而游章安云乘壞驢車譬惡法自運也正南有三解一云南是離地北是坎地去坎就離譬失善起惡二云就諸方為語北是上方譬斷善人從上墜下三云天子南面殺活自在此人邪見判無因果其心自在。
一切法趣文相開合如止觀第二記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大論兩文共釋此句初云云何菩薩為世間趣故發菩提心菩薩為眾生說色趣空乃至種智為眾生故說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種智次文云為眾生故說一切法趣空無相願是趣不過何以故是空無相中趣不趣不可得故初文以能趣為假具歷色心乃至種智故知具一切法即是假也所趣為空非趣非不趣為中次文以能從所為空是趣不過為假趣非趣不可得為中今文云開合者即上兩文之空假也如初文中說色趣空此是合說今開能趣為假所趣為空即合而開如次文中說一切法趣空無相是趣不過此是開說今合以能從所為空是趣不過為假。
經云不匱應法師云詩云孝子不匱匱者乏也竭也。
記云五分法身具如俱舍無作戒為戒身無漏淨禪為定身無漏慧為慧身二種解脫為解脫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相應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無餘又盡智為解脫身無生智為解脫知見身。
有人以初地離五怖畏用釋此中都不相關慈恩云於諸怖畏怖畏有五一不活畏由分別我資生愛起二惡名畏行不饒益有[A36]怖望起三死畏由有我見失壞想起四惡趣畏不遇諸佛惡業所起五處眾法畏見[A37]已證劣他勝所起慈恩但見怖畏之言便約五種而釋故遭今斥望聲釋義餘更借彼破今之辭反質之曰名同理別之文虗張援據斯之謂矣又文句下文云但譬中驚怖在前諸子戀著戲處在後者指文誤也應云諸子樂著嬉戲在後也。
或慧解脫未得無生盡智無生智亦云世智無漏智世智斷惑慧解脫人未得無生是故即有退法羅漢言退法者謂退思法心生厭故雖退牽於二果三果亦至初果然此生中必得進於無學果也若俱解脫依無漏智斷三界惑兼得滅定是故即有不動不退阿羅漢也言盡智者謂我知苦乃至我知道無生智者謂我知苦[A38]已不復更知乃至我修道[A39]已不復更修婆沙論云我生[A40]已盡是集等四行梵行[A41]已立是道等四行所作[A42]已辦是滅等四行不受後有是苦等四行。
聲聞具信法如止觀第五記薩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見道因聞入者為信行因思入者為法行曇無德云位在方便信行自見法少依聞力多法行依聞力少自見法多然數據行成論依根性各有所以不得相非毗曇十五云鈍名信行利名法行信行者少觀察故法行者多觀察故。
夫答問有四此即決定答也百喻經毗曇論唯識論等皆云一決定答二分別答三反問答四置答一決定答者如人問云一切皆有死此應決定答云死也二分別答者如人問云死者必有生不此應分別答無愛者不生有愛者有生也反問答者如人問人為最勝不此應反問答汝問三惡道邪問天人耶若問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諸天人必不如也四置問答者如人問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常亦無常世界及我非有常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世界及我無邊世界及我亦有邊亦無邊世界及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神去死後無神去死後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神異身邪身異神邪此十四難皆置而為答也又涅槃云如來世尊為眾生故有四種答一者定答二分別答三隨問答四置答如問善因善果應決定答之如問四諦之相應分別答之如說無常或來問者展轉隨之為說即隨問答也如說斷善根者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應置答之也。
文句云初牒三車誘引後與大車譬越州新板於此文下多七箇字七字者此合標不乖本心是也。
婆伽婆亦言薄伽梵此云德成就有大功德至聖之名也龍樹菩薩約四義釋一能破煩惱二有功德三巧分別四好名聲具茲四義是故名為婆伽婆矣準涅槃疏以婆伽婆代世尊號非婆伽婆便是世尊故婆伽婆乃是佛之總名耳。
經云頺毀墜下也壞也。
泥塗鏝覆也。
阤落說文云小崩也若作褫字說文云奪衣也記中作脫者應作奪。
覆苫茅苫也爾雅云白蓋謂之苫今江東呼為蓋也李巡云白蓋編之以覆屋名為苫也。
椽梠方言云屋梠曰簷亦呼為連綿木也。
差脫上楚宜切下吐活切。
椽梠說文云壅塞也又隔也。
文句云𦝣為基階𦝣字恐誤應作髂口亞切腰骨也亦作䯊又作𩩱。
皴七倫切皮起也。
老色越州新板老字誤為充字。
頿即移切口上須也。
三十六物內外中間各有十二有三十六又內有二十六外有十也髮毛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肝膽肺大腸小腸心胃𦛞𦳊尿垢汙淚涕唾膿血脉黃痰白痰癊肪𦙽腦膜如是名為三十六物。
䐗正作肚字。
報關報應作艱古閑切正作間字間關限礙也出入也亦崎嶇辛苦皃又設置之皃。
經云鴟梟鴟尺之切目大好食鼠之鳥也亦云怪鳥也梟古堯切不孝鳥也。
鵰鷲鵰或云赤觜能食麞鹿鷲說文云黑色多子又云南方者黃頭赤咽五色皆備又云西域者蒼黃赤目也。
文句云頌上第三五百人三字誤也當為四字。
八慢涅槃經云七慢一慢二慢慢三不如慢四增上慢五我慢六邪慢七憍慢章安云成論有大慢為八慢也慢慢者謂其智解勝一切人更無及者大慢者等中謂上上中謂等不如慢者多不如中言我小劣而實懸殊我慢者觀五陰為我著我所由邪慢者實無其功自以為有婆沙亦列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俱舍七慢與此文同毗曇亦列七慢一慢二增慢三慢慢四增上慢五我慢六不如慢七邪慢瑜伽論亦列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劣慢實無德謂有故七邪慢消釋可知記文中云諸教亦以七慢釋慢此之謂也故引之而示耳。
性憍性應作姓越州新板則作姓字。
記云寡姓有人云賤微之姓也。
崔盧有人云貴上之姓也菩薩戒云小姓下賤卑陋貧窮大姓高門饒財解富此則豈是寡姓等耶。
石崇晉書云石崇字季倫財產豐積室宇宏麗金翠絲竹盡當時之選庖膳窮水陸之珍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
潘安晉書云潘岳字安仁美姿儀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時張載甚醜每行小兒以瓦石擲之委頓而反。
經云蠍比地有多似倒懸蜘蛛尾有毒呾人一日痛不能止時人呼撻剌子如拇指大也。
蚰蜒江南大者即蜈蚣也有人云青身黃足者是蚰蜒緣身赤足者是蜈蚣也。
記云虺長三寸大如指準爾雅云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郭璞云身廣三寸頭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種蛇名為蝮虺魚名也是則長字誤也應作博字擘音百。
蝍蛆蝍音即蛆子餘切蟲名也爾雅云似蝗而大腹長角能食蛇腦。
有人云能制蛇若伏蛇者多是赤足者此語有損不思來報慈恩云甚能制蛇大者長尺餘緣身赤足者良黃者不堪用人多炙之令赤非真也本草注云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甚有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一名蝍蛆性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之而噉其腦。
守宮蝘蜒是在舍為守宮在澤為蝘蜒爾雅釋魚文云蠑螈𧋍蜴蝘蜒守宮蠑音榮螈音原𧋍音昔蜴音亦應師經音及慈恩疏皆云山東𧋐𧐎[A43]陝西云壁宮也博物誌云以器養之食以朱沙體盡赤重七斤擣萬杵以點女人體終身不滅婬則點滅故云守宮漢武帝試之驗矣亦名蝘蜒又號蠑螈亦云蜥蜴在石名蜥蜴在澤為蝘蜒在舍為守宮通而名為蠑螈而江南人呼守宮為蝘蜒也又云在壁為蝘蜒在草為蜥蜴也。
經云百足十誦律云無足者千頭羅蟲也多足者蜈蚣也百足者蛣蜣也二足如孔雀也四足如牛馬也本草注云百足蟲足甚多。
鼬餘救切似鼦鼠名也赤黃色大尾啖鼠江東呼為鼪鼪所敬切鼦丁公切狖貁音與上同記云若作貁字玉篇云似貍者恐誤也合云猨屬字亦作狖黑猨也記又云天若雨於樹倒懸等者應云字亦作蜼音貁爾雅云蜼印鼻而長尾郭璞云蜼似獼猴而大黃黑色尾長數尺似獺尾末有歧鼻露向上雨即自懸於樹以尾塞鼻或以兩指江東人亦取養之也狖貁皆獸名似猨也鼬蟲名似鼠𪕏亦鼠也。
貍亦作狸力之切似貓貍眉朝切豸直爾切。
鼷胡雞切記云螫者螫施隻切蟲行毒也。
臭處處字去聲。
蜣蜋蟲名也一名蛣蜣爾雅云蛣蜣蜣蜋郭璞云黑甲蟲噉糞土也。
狐狼野干野音夜能緣木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聲如狼狐狼者狼犲狼似狗也狐妖獸也一名野干為鬼所乘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豐後死則首丘。
咀慈呂切記云咀只是嚼者嚼在約切咀嚼噍也。
䶩齧上在詣切亦作嚌下五結切沒齒齩也又甞至齒也齩五狡切。
羸力危切。
搏撮經音云手小取也持也釋名云卒也謂暫卒取之謂也。
樝側加切。
掣尺制切又尺列切。
啀五佳切犬鬬也又犬相啀拒也。
喍土佳切開口見齒也。
噑吠上胡力切下符廢切。
孚乳產生產生者進也養也造也因物造變謂之生產亦生也玉篇亦云卵化曰孚也孚正作孵九物無乳者謂之卵生也乳而注切說文云人及鳥子生曰乳也。
記云即同類因得等流果俱舍云同類因相似自部地前生即五部九地但約過去以現在為因俱舍頌曰能作及俱有同類與相應徧行并異熟許因唯六種同類因相似自部地前生道展轉九地唯等勝為果加行生亦然聞思所成等今引諸論消今記中所用之文餘則在彼俱舍論云同類因者謂相似法與相似法為同類因謂善五蘊與善五蘊染汙與染汙無記與無記展轉相望為同類因入阿毗達磨論云果似因故說名為等從因生故復說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即同類因得等流果故云同類因相似也又自部自地與自部自地為同類因部五部也即是見道四諦下惑為四修道所斷惑為一乃成五也婆沙問云此中言部欲顯何義答顯眾義如苾芻部名苾芻眾婆羅門部名婆羅門眾群聚部眾名異義同亦如經中四部眾矣地即九地謂欲界一地色無色八地為九地也此中見苦所斷還與見苦所斷為同類因見修所斷亦準說也若欲界地還與欲界地為同類因色無色界亦準說也若或異地相望皆無因義故云自部地也前生者論云又此非一切何者謂前生唯諸前生與後相似生未生法為同類因如是過去與餘二世過去現在與未來等皆應廣說又徧行同類唯居過現未來世無此故也因便須知異熟因感異熟果能作因感增上果同類因遍行因感等流果俱有因相應因感士用果士用果者即目諸法所有作用如士用故得士用名增上之果名增上果異類而熟名異熟果具如諸論及止觀補注中也。
經云土埵音義云竪土也又云小土聚隅也。
𢷏令通俗文云爭倒曰撲也。
記云以佛弟子亦有修六行等如云初禪為攀上勝妙出欲界為厭下苦麤障因果合論則有十二但外道專為求禪佛弟子用邪相入正相耳。
經云裸形裸郎果切說文云袒也又赤體也。
記云如六十二見有眾釋章安云六十二見有二意一者我見有五十六謂欲界五陰各計四句合為二十色界亦然無色除色但有十六故知三界合五十六邊見有六成六十二所謂三界各計斷常故知此約三界而論二者三世五陰各計斷常用有無二見而為根本謂色如去等四句四陰亦然合二十句此計過去也又計色常等四句四陰亦然合二十句此計現在也又計色有邊等四句四陰亦然合二十句此計未來也三世六十并有無二成六十二此準大論文。
二十身見等即陰是我離陰是我陰中有我我中有陰五陰皆然是故五陰成二十句身見。
如以五陰計一陰為我餘皆我所謂僮僕等此凖婆沙六十五見即於五陰各計四陰以為我所謂色是我受是僮僕瓔珞窟宅三陰亦然合我及我所各十三句五陰乃成六十五句故一一陰初一是我三是我所也。
具如止觀第五記引阿含本劫等長阿含云此本末見不出六十二也本劫本見一十八末劫末見四十四合六十二言十八者有四四句及根本二初四句者一見二十劫成敗二見四十劫三見八十劫四以捷疾智說一一句皆云神及世間第二四句者一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二計由戲笑三計失意生四以捷疾智說第三四句者一神及世間有邊二無邊三上下方有邊四方無邊四以捷疾智說第四四句者一我不知不見善惡有報無報耶二我不知不見有他世無他世耶三我不知不見何者善何者惡耶四愚癡闇鈍隨他問答根本二句者一定意知眾生未來無因緣而有二捷疾智說末劫末見四十四句者初四四句中第一有想四句一我此終後生有色有想二生無色有想三生無色有色有想四非有色非無色有想第二四句者以有邊無邊對有想作四句第三四句者以有樂無樂對有想作四句第四四句者一有想二若干想三少想四無量想第二有二四句初四句者以有色無色對無想作四句如初四句唯以無想替有想耳次四句者以有邊無邊對無想作四句如初文中次四句說但改無想以替有想耳第三有二四句初四句者有色無色對非有想非無想作四句次四句者有邊無邊對非有想非無想作四句此兩二四并前四四成三十二句更有斷見七句一若沙門作是論我身從父母而生終歸磨滅二欲界諸天生斷滅三色界諸天生斷滅四空處乃至第七非非想處也次常見有五一計現在五欲自恣得涅槃二初禪三二禪四三禪五四禪斷七常五合十二句并前三十二句乃成四十四句合前則有六十二。
窓牖上楚江切下與久切說文云在屋曰窻在牆曰牖釋名云窻聰也於內見外之聰明也牖道也向也穿壁以木為交窓也上云闚看者即小視也。
記云上文云應言下文云也。
文句云於後宅舍下第三二行準前分科但云一行半所以不同者恐將於後宅舍忽然火起兩句亦可兩向若向上者即是失火之由若向下者即是火起之勢更請詳之。
經云爆聲爆北教切火裂物之甚也又北角切。
揚聲揚聲舉聲也。
周章楚辭云聊翱翔兮周章王逸注云周流也謂周流而往來也經或作慞訓懼也正作章字。
蓬勃蓬亂也勃盛也煙氣亂而甚盛也若作㶿煙起之皃。
記云性障未除止觀中說事性二障言事障者欲入初禪若猶見有欲界定中牀鋪等事名為事障欲惑未除性障仍在此惑若破即發初禪乃至[A44]已上準斯可見經云毗舍闍者此云噉精氣者噉人及五糓之精氣也鳩槃荼此云甕形頗似冬瓜也夜叉者此云輕捷也新云藥叉序中雖示今更引耳。
經云蔓莚上無販切下于線切西京賦云其形蔓莚廣雅云長也徧也連續不絕也或作延者以災連燒延長如蔓草也或將蔓字去呼筵字平呼釋其義者既如蔓草亦如筵席之長也。
難處詩云莫我遑處處上聲居也禮記云何以處我處安也。
躭湎躭樂也嗜也湎沉也沉於酒者也。
師子座準大論中師子座者非師子形佛為人中師子所坐之處若牀若座皆悉名為師子座也取其無畏故也。
生育甚難難字平呼如記所辨。
金銀琉璃硨磲碼碯七寶但列四也準信解品七寶以譬大乘七科道品也七寶名義及以出沒諸文不同如第一經補注中辨。
繒纊上在陵切帛也纊苦謗切絮也小雅云通五色皆云繒也又云纊綿也即絮之細者也。
茵褥說文云車重席也詩云文茵暢轂文茵虎皮也或云草褥作草華之文故也。
細氎細毛布也或云別有氎華織以為布今白氎是也毛作者褐也。
儐從相也導也出接賓曰儐又儐進之也陳也今前導為儐後隨為從也二俱去聲。
記云安順權教云一分無此斥慈恩執唯識等權論之文於聲聞中謂不定性則有成佛其定性者不得受記故云一分無也楞嚴經云定性二乘皆獲一乘寂滅場地此經中云雖生滅想於彼得聞準此二文方為究竟專計趣寂未是了義又發菩提心論云定性二乘後必歸大如下所引豈可專計永滅者乎。
經云林野爾雅云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物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埛邑國都也埛古螢切。
教詔二俱去聲誨也示也。
三明六通天眼宿命漏盡三明者也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漏盡六神通也婆沙中問何故餘三不立明耶答身如意但是工巧而[A45]已天耳但是聞聲而[A46]已他心但是緣他而[A47]已是故此三不立明矣餘三立者天眼知未來苦生厭離故宿命知過去苦生厭離故漏盡能作正觀斷煩惱故是故此三立為明矣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慧性徹照無礙即神通也大論中問通明何別答直知過去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名明直見死此生彼名通知因緣際會名明直云漏盡名通知漏盡不復生名為明也。
文句云今但頌三合亦三應云頌但有三今合亦三又下文云上合等賜有四不頌其二今合又略者此文訛略應云上頌等賜有四不頌其二上合有五今合又略但有四也請細尋之。
記云不退義通亦兼三藏位行念三不退也若依數論以忍三品分三不退若附成論以四念處為位不退煗頂為行不退忍為念不退第三僧祇橫得此三三藏菩薩望聲聞位故作斯對。
文句云苦習習應作集越州新板則作集字。
今但頌合不虗等此文稍略應云上開譬中有二初免難不虗次不乖本心不虗二文各三謂標釋結上合譬中但合不乖本心中第二解釋及第三況結又上頌開譬中不頌不虗今頌合譬中則有雖有與上合譬中不同上但合不乖本心中第二解釋第三況結今頌合譬中乃頌前免難不虗及不乖本心不虗兩標章及頌解釋不虗耳故今頌合與上合文出沒不同請細詳之又下文云今聞出難者應云出離也。
第二五十行半釋可通不可通應云五十五行半也文中脫落五字矣。
經云阿鞞䟦致亦云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轉也。
記云有人分此云先列惡因等亦如慈恩至此分善惡因果乃至廣敘五趣章門近十餘紙又釋斷佛種文云滅一切有漏因名斷世間種滅無漏因名斷佛種由信此經初熏有漏種子故生於人天受勝妙樂次長無漏法爾種子後漸入聖新生無漏乃至成佛名不斷佛種也今謂此是教道之說次第之談安可釋茲妙經之大義耶。
經云憍慢懈怠等此一節文不出見思以前偈初準今可知。
頻蹙蹙子六切頻數也急也說文作頻水厓也人所賓附頻蹙不前而止也若作顰字眉蹙也蹙迫也顰蹙聚眉不喜之皃也。
文句云境界性夫論性者乃有五種五種云何一正因性二了因性三緣因性於此三上加其二種名為五種所加二種諸說不同或云加境界性及果性或云加果性及果果性或云加因性及因因性若釋義者般若空慧名了因性無量功德名緣因性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名正因性善惡事異名境界性單論智德菩提名為果性兼論斷德涅槃名果果性單約十二因緣事境名為因性兼約觀因緣智名因因性雖諸說不同而數必至五若作境界性即沒却果果性為果性所攝若開果果性即沒却境界性為緣因所攝若沒因性及因因性者因性乃為正因所攝因因性則為了因所攝義可知矣今文但有四性不言果性者或可以佛字兼之或是文略耳。
經云𩑔瘦𩑔口沒切苦本切禿頭也白禿也頭禿無髮毛也又皮肉乾枯之皃經音作口轄切非正音。
梨黮梨力之切方言云面色似凍梨也亦作黧力兮切字林云黑黃色也通俗文班黑謂之黧也黮他感切黭黮黑色也又徒感切黭黮雲黑皃或云如桑𥯓之色也或作黤於斬切青黑之色也。
觸嬈嬈奴鳥切戲也弄也。
楚毒受荊楚之痛毒也。
死被被平義切覆也。
馲駝馲盧各切又他各切駝徒河切郭璞云日行三百里負千斤知水泉所出性別水脉以足跑地泉乃出焉。
杖捶捶之累切以杖擊之謂也。
蟒身爾雅云蟒王蛇郭璞云蟒蛇最大者故云王蛇蟒模朗切。
聾騃騃五駭切癡也。
踠轉踠於阮切體屈也若作宛字邊高中下邊下中高顯然可見宛然之義耳豈此之謂乎。
𠯗食𠯗子答切入口曰𠯗也若作唼字子合切楚辭云鳧鴈皆唼夫梁藻兮若作啑字所甲切啑喋鴨食也啑字亦是唼字喋文甲切。
矬陋𤼣躄矬昨禾切短也陋醜也𤼣力員切躄必益切𤼣體曲也或云手拘病謂之𤼣脚跛病謂之躄。
背傴不伸也尫也曲脊也荀卿子曰周公傴背也傴郁禹切。
抄劫抄楚交初教二切略取也。
痟瘦痟音消渴病也司馬相如有之。
橫羅橫戶孟切橫羅非理而來得也。
難處等即八難也永不見佛即佛前佛後難也永不聞法即世智辯聰難也生輙聾瘂即生盲瘖瘂難也常處地獄即地獄難也在餘惡道駝驢猪狗即畜生難兼餓鬼難也北州并無想文雖不現亦可將難處罪人兼之也謗經之者流轉八難故今以茲八難釋之後人宜詳其可否矣言生輙者不得物壞生便如然故云輙耳。
瘖瘂不能言也文子曰臯陶瘖。
疽七余切。
強識強平聲堅也健也。
記云有人以信解相對為四句等此是慈恩作如是說於四句中乃取第三句釋信解品題也。
有引婆沙云身子等此亦慈恩之所引也彼依婆沙聲聞三品上根唯一謂舍利弗於六十劫曾練根故中根亦一謂大目連其餘聲聞皆下根故。
云至佛果云字恐誤應作六字。
豌豆南山律師引善見云豌豆如麻子大。
新名具壽具不及慧壽豈過命自唐三藏[A48]已來譯人多言具壽慈恩云壽命者應云具壽在俗之徒皆愛身恒之壽聖者之輩並寶智慧之命歎願雙成故云具壽單云慧命義便有闕慈恩既排舊譯荊谿乃斤新翻。
經云朽邁衰老而朽久遠而邁。
記云十六行對三空如止觀記苦諦下空無我二行對空門滅諦下滅盡妙離四行對無相門集諦道諦下八行并苦諦下苦無常二行對無作門此十六行名義如法界次第今略錄之五陰生滅故無常無常逼迫故苦苦無一異相故空空無我我所故無我煩惱招果故名集由因生果故為因亦由緣助故名緣能得後有故名生涅槃無苦故名盡煩惱亡故名滅斯為第一故名妙出生死故名離能通涅槃故名道無邪故名正是聖處故名迹運至故名乘三解脫門亦名三三昧又號三空門諸法無我我所故名空解脫門一異等相叵得故名無相解脫門無所造作故名無作解脫門既無造作則於三界無所願求故名無願無作亦名無願也。
文句云舍那著脫乃至下文指華嚴中舍那尊特釋籤又明華嚴會主舍那瓔珞應知華嚴會主是舍那尊特自有二義一者本佛名為舍耶二者從迹而現於本名為舍那且初本佛名舍那者如梵網經結成華嚴而梵網經題云盧舍那佛說經文復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乃至偈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並是明於本盧舍那依正之相本盧舍那依正相者即是界外方便實報之依正也若梵網云生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名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偈云周帀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乃至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乃是迹佛應化生身居此界內同居土耳故娑婆百億國但是一葉之上耳故文句記解我始坐道場謂之迹中化佛道場意在此也梵網結成華嚴能結既爾所結豈殊當知華嚴會主名舍那尊特是約本佛而說若乃從迹方是釋迦應化生身故妙玄云釋迦說頓良由於此況五時說法始終之相莫不皆是此土釋迦應化生身文句記云實位補處補應化佛示歷五味即此義也第二從迹而現於本名舍那者如淨名疏明於如來示尊特身說華嚴經小機不堪故脫瓔珞著蔽垢衣又明二蘇法華四度現於尊特勝應光明色像無量無邊乃是從於此上同居劣應丈六應化迹佛而現界外勝應尊特舍那本佛耳故此從迹現於本佛舍那尊特不獨華嚴二蘇法華並皆現之而為表彰說實相法故淨名疏四度現相乃是從迹而現於本亦是從劣而現於勝若梵網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帀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乃是從勝而現於劣亦是從本而現於迹兩重本迹具如梵網菩薩戒疏然華嚴中既明釋迦應化生身丈六畢劣而今文句及釋籤中但明華嚴舍那尊特從鹿苑去方明釋迦丈六劣應著垢衣者且約大小對分舍那釋迦衣瓔勝劣之相其實華嚴自有釋迦應化生身分段卑劣若不爾者梵網中明此土釋迦七歲出家三十成道及我始坐道場是迹中化佛等文如何解會耶故不可以界外法性藏塵相好舍那尊特濫同分段千百億釋迦應化始終生滅之身矣。
記云若論平等意趣論字平聲四種意趣方便品中補注[A49]已辨今此文者以由近古諸師見平等意趣之說便將他佛而為釋迦不知平等理然濫於化道事用是故消今經文未為允當者矣。
文句云日逃越州新板作曰逃字是也。
經云馳騁奔走之謂也。
記云大經三十如恒河中七種眾生此文誤也應云如恒河邊有七種人大經六河具如前來方便品記補注中辨。
經云琥珀珠名也博物誌云松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琥珀廣誌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如斛削去皮中是琥珀也其餘寶之名義如序品補注辨。
商估買下二皆古音估市稅也白虎通云商之為言商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也賈之為言固固有其用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也行曰商止曰賈也。
記云習方便者多迷其教慈恩疏中廣引八六四二十千等說解釋和會與夫天台大義相遠所以荊谿有茲指斥乃至下文及輔行中凡說斯義準今可知。
是故七科六度收盡七覺中除覺捨覺為檀所攝八正中正語正業正命為尸羅所攝五根中念根五力中念力七覺中念覺八正中正念為忍辱所攝四正勤五根中進根五力中進力七覺中進覺八正中正精進為精進所攝四如意足五根中定根五力中定力七覺中定覺八正中正定為禪定所攝四念處五根中慧根五力中慧力七覺中擇覺喜覺八正中正見正思惟為智慧所攝。
子息在胎之時以母之臍注子之臍故母所食從臍而入以資於子氣息亦爾子初在胎依於母息故俗名子以為息也。
文句問答法身所化本無興廢今明化身乃至化佛初發心等請詳此文那斥法華不是化身丈六劣應何得妄立法華尊特不久入滅尊特若乃入滅法身却有興廢如斯建立還合祖師否豈今文化身是藏通生身乎故五時說法始終之相莫不皆是應化生身矣故下文云臨欲終時寶塔品末吾今不久當入涅槃以至問訊少病惱等並此意也若謂法華劣便是勝今文何須料簡法身不同化身莫是智者不知開權之妙中道感應妄生分別進退俱失乎。
經云傭賃賃乃禁切蔡邕勸學中云傭賃賣力也。
踞師子牀大坐謂之踞非謂蹲踞也。
記云從定名諦從慧名境如止觀一心三止所成三眼見不思議三諦一心三觀知不思議三境境之與諦左右異耳。
華嚴不出四十二位二字恐誤應云四十一位也。
文句云戒定慧陀羅尼三昧四瓔珞守護國界陀羅尼經第七卷中有此說也此經譯在唐朝大師說義懸與修多羅符契矣諸經或有此說更請尋之。
經云灑地灑所買切通俗文云以水斂塵也。
出內出尺瑞切內而瑞切經音義云出亦出也。
肆力肆伸也陳也謂伸張陳物之處役力者也。
貧里周禮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即二十五家而為里也。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七
校注
[0263001] 豌疑踠 [0263002] 被疑彼【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8 冊 No. 586 法華經三大部補注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