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纂註卷第九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至)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初天但能執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順律儀。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應。名定共戒。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至)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由前身心[A5]已離欲染。故得身心妙圓。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故威儀戒行清淨無缺。至此又加以明悟超達。則盛德之至。故為梵王。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至)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此天[A6]已出欲流。背欲染。趨勝淨。故四禪皆稱勝流也。[A7]已離欲界八苦。故曰苦惱不逼。[A8]已離散動欲心。故曰諸漏不動。俱舍云。此名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也。然此天以至下天。皆云非正修真三摩地者。此以有漏簡非無漏也。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至)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此躡大梵之行升進。具戒定慧。故曰圓滿。以梵行圓滿。故能澄凝其心。不隨境動。而寂湛生光。其光尚劣。故名少光。蓋二禪[A9]已上。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光有勝劣。分其高下。
光光相然照曜無盡(至)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定力轉明。妙光迭發。從前少光迭發多光。光互相然。故照曜無盡。境隨光淨。故暎十方界徧成瑠璃。以照曜無盡。名無量光也。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至)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諸世界中教體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積無文字。說但以眾香。此天吸取任持圓光以成教體。令人觀光知修梵德。無有語言。故發化清淨。隨機受益各各不同。故云應用無盡。以光為音。故云光音。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至)麤漏[A10]已伏名為二禪。
二禪三天。又勝下位。故名勝流。以得極喜。故云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初禪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A11]已伏麤漏。則業漸劣行漸勝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樂地。謂定水潤心。慧光明泰。喜支調適。憂愁不生也。懸。或作愁字之誤耳。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至)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由上圓光教體披露妙理。故得發成精行。離諸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怕寂靜。名寂滅樂。而淨猶劣。則能通而[A12]已。未能成也。以猶劣故。名少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至)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者。離諸喜動。不緣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擴。使淨相無際。協乎妙性。故身心輕安。而性樂成矣。以無際故。名無量淨。又望上未徧。望下則多。故名無量。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至)如是一類名徧淨天。
上身心輕安。且言其內。今世界等者。總攝於外。蓋由淨空無際。故得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現前。則身心歸寂滅樂矣。以一切圓淨。故名徧淨。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至)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此三勝流。離諸喜動。隨順性樂。故云具大隨順。得安隱樂也。歡喜畢具者。此名離喜妙樂地。謂心雖離喜。而喜樂自具也。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復次下。結三禪之德。樂非下。顯三禪之過。苦樂下。正示福生也。蓋前之喜動。為逼苦之因。今雖離喜。逼苦[A13]已盡。而得無量樂。然樂不終樂。壞苦必隨。此天悟此。故苦樂頓捨。以捨苦樂。名麤重相滅。捨念清淨。故淨福性生也。自此而下。明四禪總有九天。然四禪報境。但有三天。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別開。皆凡夫報境。此四之上。有五不還天。乃聖賢別修靜慮。與凡夫不同。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至)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前雖苦樂雙捨。淨福性生猶未圓融清淨。福性無遮。至此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限。而得隨順。窮未來際。名福愛也。以愛樂隨順無遮福性。故名福愛。問。此有漏禪。壽命有限。何得窮未來際耶。答。此約得定。報壽長遠。動經劫數。云窮未來際。非約報後所論也。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從福愛分二岐路也。一直往道趣廣果。一迂僻道趣無想。若於先心不帶異執。直修禪定。使自無量淨光等天。至此福德圓明。修福既圓。遂證廣果。而住此天。以此天定福彌廣。故名廣果也。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至)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先心雖能伏惑修禪。而涉妄帶異。以有心為生滅。以無想為涅槃。於是雙厭苦樂。專研捨心。先捨麤心入於微心。復捨微心入微微心。從微微心相續無間。由物洎身。心至心想。一切皆捨。名圓窮捨道。身心俱滅也。心慮灰凝。即無想定也。由是感報。生無想天。壽五百劫。蓋以是人不了妄性體空。乃執生滅以為勞累。厭此生滅。求不生滅。非真不生也。但見六識不行。如冰夾魚。不知微細生滅。妄謂涅槃。俱舍說。初生此天。未全無想。經半劫始無。及報將盡。復經半劫有想。然後報謝。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至)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苦樂不動者。以四禪苦樂雙捨。捨念清淨。故不能動也。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為真境。而有為功用。至此[A14]已純熟矣。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至)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第三果人。斷欲界九品修惑盡。即生此天。不復欲界受生。故曰不還。習氣。種子惑也。與現行皆滅。此指欲界無續生業也。苦樂雙忘。兼指四禪[A15]已下無續業也。故云下無卜居。此五天自四禪別立。通名捨念清淨地。故云捨心同分安立居處也。
阿難苦樂兩滅鬬心不交(至)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前於苦樂有捨有厭。則心與境鬬。不能無煩。惟心境兩釋。煩惱斯斷。盛熱曰煩。微煩曰熱。上唯鬬心不交。疑若猶有交地。方滅麤相。得無煩而[A16]已。此復增勝。心機無對。研交無地。能滅緣影。故無熱也。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至)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十方。所照也。妙見。能照也。雖照萬象。不隨塵象而起念慮。故無塵象沈垢。由妙見圓澄。無諸塵垢。故名善見。精見者。由無塵垢間雜也。精見現前。則進趣云為。純智無習。故云陶鑄無礙。名曰善現也。
究竟羣幾窮色性性(至)一類名色究竟天。
幾者色之微。究竟羣幾者。謂究盡眾微也。性者微之本。窮色性性者。謂窮盡極微也。極微眾微既[A17]已究盡。則入於空。故云入無邊際。以色皆究盡。故名色究竟天。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至)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無漏聖業。麤細有異。故不能見。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至)自此[A18]已還名為色界。
總結色界也。獨行無交。俱無情欲故。未盡形累。猶有色質故。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至)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鄰。名有頂色邊際也。二岐。一出三界。即此文也。一入無色。即次文也。四禪皆依捨念修定。此言捨心。指有頂因心也。因心能發無漏智慧。斷盡塵惑。至於圓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薩乘。是名回心。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至)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自此而下。明無色界四天也。無色者。無業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定性聲聞所居。或捨厭天人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也。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色空識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迴不成聖道者也。若在下。躡前。覺身下。明此天相。蓋此初天雖捨念清淨。而覺[A19]己形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即厭色依空者也。心與虗空相應。名空處定。故報生空處也。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至)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於色。無礙之無亦滅。則不依於空。惟留阿賴末那。即厭空依識者也。名識處定。故報生識處。賴耶第八識。末那第七識也。身根既銷。無復六識。故唯二者獨留。而末那所緣色空識三。此位既無色空。則色空麤緣[A20]已無。故惟全半分微細也。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至)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前位雖亡空色。未滅識心。今此識心都滅。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以寂無攸往。故名無所有。然此雖亡識心。未亡識性。今之行人。見性不深。多滯於此。雖能洞了色空。灰滅心慮。逮無所有。而終於識性。幽幽綿綿。不能自脫。生死窟穴。實存乎此。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至)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識性者。識心幽本也。不動者。寂無攸往也。由識性不動。自以為真。故滅窮研。是於無盡中發宣盡性。所以似存不存。似盡不盡。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盡不盡。又非非想也。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至)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者。指上四天皆依偏空進修。故不能盡真空妙理也。從不還下。謂聖人有生此處者。乃鈍根那含耳。言羅漢者。約後為名也。若從無想下。謂無想諸凡夫天。窮至四空。不歸無漏。則迷於有漏。無所見聞。故便入輪轉。岳師謂無想天不來四空曰不歸者非也。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此明天眾隨業感報。王乃寄位升進也。遊三摩地等。即菩薩遊戲。出入諸禪三昧。增進聖位。以天為修行路者。謂聖人欲趨菩提。必寄跡諸天而修行升進。如人欲至王城。必借路進趨故也。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至)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身心滅盡者。無色蘊及麤識也。此皆下。總指三界由妄發生。七趣由妄沈溺也。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各隨諸趣受生也。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至)因溼氣有畜生趣攝。
脩羅。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無天行。為多瞋故也。隨業輕重而有四生之異。水穴。即尾閭也。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至)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總指七趣由妄。以顯真心本無諸妄也。蓋七趣由妄想隨業受生。故名昏沈諸有為相。於妙圓中了無根緒。故如空華。前問妙心徧圓。何有獄鬼人天等道。故此結示由殺盜婬三為根本。有是業。則名鬼倫。言必墜也。無是業。則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無殺盜婬。即天趣。七趣舉二。以善惡通攝也。因有而墜。因無而升。故曰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真三摩地。則妙性常寂。無復輪迴矣。有無二無。無善惡也。無二亦滅者。謂善惡既無。則無善無惡亦不可得。如此。則妙性中尚無於善。何有不善乎。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至)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由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又問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故此結答。三業。即殺盜婬也。
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至)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此勸除三染心以結示邪正也。上明諸趣。戒備失錯。而終於勸除殺等三種染心。乃戒備真要也。下文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詳辨魔境。深防邪誤。魔即魔羅。此云殺者。亦云奪者。能殺慧命。奪善法。開之有五。曰。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陰魔天魔而[A21]已。陰魔。即生死煩惱。依五陰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發心者。常與隨順。則無𡨥敵。惟正修者。違而不順。偏致惱害。故須辨識也。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至)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前法既終。當機無問。故將罷法座。而又攬寶几。回金容。無問自說者。真止觀中微細魔事。非一切智莫能辨識。能隳寶覺。破法王家。故須特告。乃最後深慈也。真修行法。即前二決定義。觀音觀門。內戒外呪。兼前正解。俱是修行入覺之方法也。修妙觀智。滌內垢障。故云洗心。由魔引起分別念著。故名非正。四禪無聞者。智論說。比丘無多聞慧。但勤小行。得四禪果。便謂[A22]已證阿羅漢。及乎天報將畢。見有生處。遂謗佛妄說阿羅漢不受後有。因此墜墮。乃邪誤之咎也。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至)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明空界生滅之相。以敘魔起之由也。覺圓心體。所謂真元。由迷理背真。徧迷法界。即成空性。化迷不息。成有漏界。為魔所依。化迷者。隨迷轉變也。惟真元之體本自廓然。而虗空國土。皆是迷頑妄想安立。故喻片雲。若汝等一人發真不迷。則無安立者。故自殞裂也。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至)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魔以晦昧為依。今修禪飾定。妙心精明。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惱害也。飾猶莊嚴也。謂修禪定功德。莊嚴本有真三摩地。因修飾故。則與菩薩羅漢所證心性通同㳷合。故魔等宮殿自然崩裂。此即歸元之前相也。問。大地無情。水陸異類。何以同魔亦皆振慴。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議。如大樹緊那羅王。絃歌一動。聲振大千。須彌山王為之涌沒。況菩薩首楞嚴力。豈以情無情異而為責耶。凡夫昏暗不覺遷訛者。此釋伏疑也。恐疑者曰。魔及諸天既見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覺知。故此釋云。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至)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妙覺真體。無動無壞。正力所爍。邪氣自消。五陰主人。真心也。陰消入明。指發真者。登伽眇劣。只毀戒體。諸魔熾惡。能隳寶覺。固宜深防也。宰臣籍沒。喻幾於覺位。而淪惡趣。籍沒者。除其屬籍也。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至)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教依止觀不二之心以入正定也。銷落諸念。即以湛旋其虗妄滅生也。離念精明。即止觀不二之心也。離念。止也。精明。觀也。以精明故。不為動靜之境所移。以離念故。則其憶忘之想如一。念息塵亡。精性妙淨。依之進趣。正定可入。故當依此處以入正定。觀力雖爾。而色陰未破。故如明目處暗。雖精性妙淨。而心未發光。此色陰之相也。陰以覆蔽為義。區局性真。故云區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至)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明破色陰以超劫濁也。色陰盡相。非滅身歸無。乃觀力洞照。不為身境色法之所迷礙耳。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開也。劫者時也。法界無生。本亡時分。何有渾濁之相。因三想交結。妄成色陰。對色陰故。有劫濁生。故色盡則超之。色陰始因父母[A23]己三。妄倫交結。故曰堅固妄想為本。五種妄本。經末自釋。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此中。即止觀不二之中也。妙體本融。由妄質成礙。故精窮妙明。則四大不織。而身能出礙也。然此特定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暫而不常。故非聖證。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此心。即止觀心也。前真精妙明流溢前境。故外無所隔。此流溢形體。故內無所障。而能身內拾出蟯蛔。此亦暫爾。斯即以止觀心用。精窮妙明心體也。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前之精研。初能外虗。次能內徹。此復內外精研俱虗徹故。但除色身。而內魂魄等六。互相涉入也。魂魄意志精神。五藏主也。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為意。主腎為志。主心為精神。互為賓主者。餘五入魂。則魂為主。五為賓。乃至入神。則神為主。餘為賓也。遞相離合。即精離本位而合於魄。或魄離本位而合於精等。既魂魄等皆失故常。迭互相入。故夙昔聞熏。自能發揮。而忽有所聞也。今夫刻意凝神。討論之極。則奇文麗藻。未嘗經意者。往往煥然得於夢寐。則精研激發。神者偶現。類可知也。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淨穢之境。常隨心感。心既澄徹發光。則心魂染於靈悟。佛境現於心光。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精研妙明。抑伏雜想。功力逾越。則妙明逼極煥散。而現諸境相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人固有不明自發。暗不能昏者。惟微細定心。澄使不亂。而後能見。暗物不除。言皆實境。不隨定變也。
又以此心圓入虗融(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定力虗融。則五塵併消。四大排遣。純覺遺身。故無傷觸。定力所持。故火不燒也。世之端居喪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灰。況真定之力哉。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厭麤濁之質礙。欣淨妙之虗融。凝想曰深。故得成就清淨。淨功既極。則境隨心化。故能徧觀諸境。得無障礙也。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研究深遠者。以妙心深而無底。遠而無際。今行人以觀心研究。而欲盡其深遠。則知用心亦深遠矣。故逼迫精神。遺身而出。見聞遠及也。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至)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研究精極者。以妙心純一無染。今行人以觀心窮之。所謂窮其精也。又高不可仰。深不可窺。今行人以觀心究之。所謂究其極也。蓋以所究精極。而能究亦精極故。故激動自心邪種。以致外魔撓亂耳。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總結上義。敕誡弘宣也。用心交互者。用禪那心。與色陰堅固妄想交互。故現斯事。乃至識陰。例此明之。何則。以五妄想。各於本陰區宇之中。為禪所觀。將破未破。如燈欲滅。其光復熾。乃與定力交戰其功。故成之敗之。則魔佛之道於是乎辨。問。此不作五陰次第觀門。何得五陰次第盡耶。答。觀雖總相五陰同觀。陰有麤細。麤者先盡。譬如浣衣。麤垢先去。五陰既積妄所成。妄盡自然陰滅。從麤至細。理必然也。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通敘色滅受現也。見諸佛心如鏡現像者。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也。由破色陰。內外虗融。得見本妙心。如鏡虗明而洞見色像。故云如鏡現像。雖具妙體而未能運用。蓋為受所覆。故如魘寐人。支體宛具。六根明了。而不能運動。此受陰之相也。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至)虗明妄想以為其本。
明破受陰以超見濁也。色陰盡者。雖得見諸佛心。然為受所魘而未能用。故受陰消歇。即能離身反觀。去住無礙也。言超見濁者。蓋見濁依六根得名。受以根塵相偶領納為義。今受陰盡。則於根塵無所領納。故超之也。因違順之幻境。生損益之妄受。則受陰無體。虗有所明。故虗明妄想。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此中。受陰定中也。既破色陰。無復幽黯。故得大光耀。其心發明。知受陰為咎。則內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過。失於慈柔。故多悲愍。以致悲魔附焉。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受陰明白者。謂於受陰定中。耀性發明。心地明白也。言感激者。謂喜動之相也。色盡受明。為定勝相。勝相現前。不生喜動。則不成過。因喜成功。感激過分。於感激中。生無限勇。以為佛果可齊。功行易致。遂成陵率之過也。陵率。謂勇心高率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凡修觀行。須定慧等持。乃能無失。今此定強智微。故失於沈憶也。以受陰未盡。故進無新證。色陰[A24]已消。故退失故居。進退之間。杳無所依。名中隳地。苟有智照。沈憶不生。由智微故。於中隳地枯渴沈憶。而憶魔附焉。憶心妄系。故如有撮懸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前以定強智微。此又慧力過定。皆互有所失。故欲等持也。色盡受明。為定勝性。苟能忘懷。不得少為足。因以勝性懷於心中。自疑為佛。故得少為足。以致下劣易知足魔附焉。以定力微故。亡失恒審。慧力過故。溺於知見。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歷覧二際。苟有方便。則不生艱險。不致邪憂。因失方便。故心生艱險。以成邪憂。自致患害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清淨輕安。即色消受明之定相。定若兼慧。則不生喜悅。而正道可通。今既無慧自持。心生喜悅。則定翻成散。魔得其便。喜樂附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此因定中生[A25]已足想。無慧自救。故起諸慢也。慢名有七。恃[A26]己陵他。名我慢。同德相倣。但名曰慢。於同爭勝。名過慢。於勝爭勝。曰慢過慢。未得謂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禮塔廟等。即邪慢也。今之妄人。不禮不誦。皆慢魔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色消受明。即觀心精明也。以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苟不生心動念。不致誤墮。因心生輕安。自謂成聖自在。更不前進。故作無聞之儔。以致魔附。疑誤眾生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明悟。即前精明圓悟也。以於明悟中得虗明性。遂誤執斷空。撥無因果。成諸邪咎。凡為此者皆空魔也。空魔入其心腑者。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眾生心。令歸依魔黨。如漆如膠。斷手截臂。不以為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色消受明。得虗明性。苟無貪味。則愛欲不生。因深貪虗明。生無限愛故。便為貪欲也。此即定境順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以致魔附。疑誤眾生耳。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諸陰結文。皆云保持覆護等。即深防邪誤。助道之意也。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通敘受滅想現也。想者。心慮浮相。識情妄習。能覆妙明。障聖道故。雖受陰盡。其心離身。去住自由。而得成就上歷聖位之因。又得意生身隨往無礙。然尚為想陰所覆。故譬熟寐寱言也。言是人雖無別知。而言[A27]已成倫次者。喻在想之人。雖不知離念境界。而見有生死始終歷然也。不寐咸悟其語者。喻想盡者。知諸眾生於妄想中而妄受生死也。言六十聖位者。自乾慧至妙覺。但有五十七位。云六十者。經舉大數。故增三位也。
若動念盡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明破想陰以超煩惱濁也。言想盡而生死首尾圓照者。謂生死始終。由想念有。故想盡則無始終生死。惟覺明圓照。如人睡醒。寱言叵得。豈有音韻倫次。惟有醒人耳。言超煩惱濁者。蓋想由根塵所發。煩惱因想而生。故想盡則超之。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如想酢梅。能通質礙。故名融通妄想。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受陰盡故。心得虗妙。曰受陰虗妙。[A28]已無悲等十心。曰不遭邪慮。由無邪慮所蔽。止觀心體發明。故曰圓定發明。三摩地中。想陰定中也。圓明。即圓妙明心也。愛圓明。求善巧者。思於圓明之體。以發漚和之用。故銳其精思以貪善巧也。天魔變現教化者。示漚和善巧也。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人也。然則飛精附人。斯必附其可附之人。亦修定習慧者耳。弟子與師。即求巧之子。說法之師。下皆例此。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愛綿㳷者。欲密契妙理也。希契合故。魔與開悟。自開悟下。皆密契之事也。夫忘機寂照。理自玄會。若希求契合。擬心即差。於是天魔得其便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愛窮萬化之本。故爽其心以辨析。將佛涅槃等者。以肉身為果德。以幻生為常住。而撥無淨土報體。皆因其愛辨析化元。故妄為混融之說也。以穢染為真淨。亦意引媟欲也。夫性海圓澄。森羅自現。苟偏求俗理。翻益漏心。違本禪那。邪鬼斯入。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懸應在聖。冥感在[A29]己。於未證理前。求其休驗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愛深入幽靜。以澄養通力也。邪定能具五通。本業即宿業。畜生。是後報。此二宿命通也。知肇。他心通。訐露。眼耳通也。發人私事。曰訐露。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好知潛匿異事。貪求宿命也。簡策符牘等。皆國家奇要之物。書大小之事。合君臣之信。故用之耳。授此異物。令心信伏。後乃著之。口中好言下。皆乘其見而惑之也。宿命者。六通之一也。小乘修成。大乘發得。今進不待發。退不從修。作念求之。故招魔事。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化元。萬化之本也。欲得此本。乘之以發神變。以愛神變。故現撮火履水等事。若真神變。則不懼刀兵。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欲入滅定以趣空寂也。從空出沒等。因其好空。故依空詃惑。口中常說下。皆乘其空見而發也。近世邪宗。妄謂參須實參。見須實見。遂以因果後身。天堂地獄。非親見者。一皆撥無。故得其說者。咸謂善惡渺茫。浮生不再。於是忘戒檢。恣婬樂。飲噉昏荒。以自斷送。僥倖顯處。掊尅侵虐。真謂無天堂地獄矣。愚每痛之。因箋釋及此。感發奮筆。冀悟魔說。無自陷溺也。日月薄蝕。精氣流注。能為金玉之類。薄蝕者。氣往迫之曰薄。虧毀曰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至)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三界惑盡。方離分段而得變易。今功未成。頓欲變麤身為細質。易短壽為長齡。妄希即惑矣。研幾。謂研窮幾微以深求也。萬里瞬息。乃得變易者之事耳。陀羅尼經。有遮文茶天。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隸四天王。[A30]已發心則護人。未發心則害人。以彼定力虗明為利。故食其精氣。或不因師者。不因魔附之師。而親見魔現也。口兼獨言。間出異語也。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至)失正徧知墮無間獄。
涅槃經云。末世魔屬。現比丘羅漢等像。混壞正法。非毀戒律。其意同此。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此經始以阿難起教。終復囑令弘宣。足知大教源流。浚發遐被。無非阿難之力。則示遭魔事。徵心辨見。皆為末法起大慈悲。令不著魔。得正知見也。當知昔雖四派示滅。今之法化常存。與夫在處影響。無非留願之身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纂註卷第九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5 冊 No. 300 楞嚴經纂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1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前明六天。雖出塵擾。而未能絕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為[A1]已離欲染也。通號四禪。為[A2]已離散動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禪定感生。然特有漏禪觀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麤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世間道也。不假禪那等者。言非正修真三摩地。無正智慧。[A3]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則不留欲界。麤惑不染。淨報現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眾。則眾庶而[A4]已。次名梵輔。乃大梵宰輔。而終於大梵。其進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