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纂註卷第二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至)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至)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將顯不變不滅。即就肉身以辨。問其變不變者。欲於生滅身中。顯出不生滅性故也。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至)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欲其更審遷謝之相。故以老少相比而問也。且佛問兩時。答出三時。謂孩孺。長成。衰耄也。孩。纔成骸也。孺。需人以養者。皮表曰膚。文理曰腠。耄。昏忘也。然八十曰耄。時匿王方六十二。蓋通言昏忘耳。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至)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前指顏貌老少而問相變。今以形不頓朽而問年變。令其細審遷謝之相也。蓋佛所問意。欲其於變滅中觀之審諦。然後示不變滅性。必易頷解耳。殂落。猶遷謝也。尚書以殂落為死。非今經義。且限十年。以寬數麤觀也。自促細觀。實念念不停矣。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至)王言不也世尊。
將示性無生滅。此先令知見無童耄也。蓋顏貌雖有遷變。而此見性未嘗遷變。云何於中受生滅耶。耆婆。此云長壽天神。𢹂子謁之。求長壽也。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至)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此即變滅中以示不變滅也。末伽黎。即迦旃毗羅之徒。既無生死。即汝真常。不應惑彼斷滅異論也。王聞下。因悟不滅。故歡喜踊躍。以敘其淺悟。[A2]但云捨生趨生。詳彼深意。必知滅元不滅。若然者。豈但破匿王引外之見。抑亦酬阿難二發之請也。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至)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因聞上說。即認妄為真。遂疑前責。故願佛開示也。蓋謂觀河之見既無生滅。則前見佛手開合之見亦不生滅矣。云何名我等遺失真性顛倒行事耶。然上依性示。此就相執。即其所認。具二顛倒。以如來所示不變滅性。為緣塵分別之見。是迷真為妄。如以正為倒。既認緣塵之見為不生滅。是認妄為真。如以倒為正。此即性顛倒也。如來以性為真。以相為妄。如以正為正。以倒為倒。故名正徧知。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至)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因其認妄為真。此垂手以發明顛倒也。蓋佛身本無正倒。由阿難等倒見。故言顛倒。如臂順垂。反以為倒。逆豎為倒。反以為正。如以首為尾。以尾為首。故云首尾相換。諸世間人既一槩倍加倒見。則知二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以正為正。名正徧知。汝等之身。特由倒見。故號性顛倒也。母陀羅。云印。即三十二相之一。瞻視。即見也。
隨汝諦觀汝身佛身(至)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此教其諦觀顛倒所在也。謂汝身對佛身稱顛倒者。且此顛倒名字何從而得耶。意令悟認妄為真。是認悟中之迷。即顛倒所在。時眾未達。於是瞢然。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至)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因其不達顛倒所在。此舉常說以指明也。色。總舉五根六塵也。心。總舉六識八識也。諸緣。即根識所緣諸法也。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也。諸所緣法。廣舉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真妄性相。邪正因果。悉無自體。惟心所現。然則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所現物。悟則識妄知真。迷則遺本認妄。今既認妄為真。是不識幻妄而悟妙體。反遺本妙而執幻妄。是認悟中之迷。此即顛倒所在也。妙心則一。而稱謂多異者。依法隨用之異也。此明心所現物如鏡。故稱妙明真精。所謂本妙者。本來自妙。不假修為也。心之與性。乃體用互稱也。心則從妙起明。圓融照了。如鏡之光。故曰圓妙明心。性則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鏡之體。故曰寶明妙性。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至)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此申明顛倒之意以結歎也。晦昧為空者。由不了真如法一。徧迷法界而成頑空。即下經云迷妄有虗空也。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者。所變頑空與能變無明二法和合。變起四大。為山河依報外色。即想澄成國土也。以四大色雜妄想心。變起眾生正報內色。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想謂妄心。相謂妄色。色心和合。五陰備矣。即知覺乃眾生也。聚緣內搖等者。謂妄有緣氣於中積聚。內則隨想搖蕩。外則逐境奔逸。以此昏擾擾相而為心性。此皆真心中所現物。俱非真實。汝既迷此昏擾之相為心。決定以心為在幻質之內。則不知虗空世界皆真心所現之廣大心矣。若此。何異棄彼無邊剎海。認一浮漚。以為全潮之體。溟渤之量。豈非顛倒哉。汝等下。謂背真逐妄。如棄海認漚。執妄為真。如認漚為海。既棄海認漚。早是迷矣。復認漚為海。又一迷也。是謂迷中倍人。其迷如此。則與以正為倒以倒為正者。無以異也。故引垂手之事以結歎之。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因承妙音。悟妙明心本來圓滿。了無遺失。然於所獲能聞緣心。尚紆疑惑。謂以為真。前來[A3]已破。以為非真。餘無所得。猶未敢認為本元。故願佛宣示以㧞疑根也。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至)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因其真妄未明。此顯真性無能所也。蓋真性無緣。離能所相。以能緣心。緣佛法音。既有能所。非得法性。如人下。先顯所緣非真也。以人喻如來。手指喻聲教。月喻真理。示人喻化眾生也。教詮真理。理是眾生之心。聞教自合觀心。離指方能識月。若復觀指為月。則指月俱亡。明暗莫識矣。汝亦如是者。謂汝若認法為心。同觀指為月之人也。何者。謂認法為心。則教理俱亡。真妄莫知故也。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至)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正顯能緣非真。兼顯冥諦也。謂能緣之心。譬如行客。暫止便去。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下。躡阿難之意廣明也。聲分別心。指聲上緣心。即悟佛法音者也。分別我容。謂色上緣心。即允所瞻仰者也。蓋言非但聲分別心離聲無性。色分別心離色相外亦無其性。如是乃至下。兼顯冥諦非真也。謂外道二十五諦。除冥諦是非色非心非空。餘皆不出色心空也。覺諦。我心五知根五作業根心平等根神我。皆心也。五塵五大。皆色也。五大中空大。即空也。今分別都無。即非心也。非色非空。非色境也。既非色空識心。惟識性冥冥。而外道不知。立為冥諦。是又不但因塵分別非真。縱無分別。非色非空。是為冥諦。亦非真也。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此結前起後也。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至)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此問妙心無還。向下別指見精為不還者。是托見精無還。以顯真性無還也。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至)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阿難所問妙明元心云何無還。而佛以見精為答者。以真心無朕。發悟良難。故託見精。方便開示。此雖屬妄。切近於真。如第二月。取譬非遠。應知此見。亦是前來緣塵之見。但緣塵分別之見。則破云有還。緣塵能見之性。則示云無還。如下文云。汝今徧觀此會聖眾。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㭊。此即見精也。即能見之相。可還者也。又云。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等。此即緣塵分別者也。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至)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欲示無還之性。先指可還之相。此八但是舉要而[A4]已。然此八緣。餘七皆就所分別處言之。惟分別緣。則於七境而起分別。是以前云緣塵分別之見。則破云有還者此也。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至)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此就可還之相。示無還之性。以結歎也。蓋明暗等八種。各還八因。能觀八種見精明性。當還何所。何以故下。徵釋無還也。若有所還。則隨境去。無復能見矣。境自有差。見性無別。則不隨境明矣。諸可還下。結示無還實汝真性。則知下。結歎警悟也。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此迷如來所示無還真性為見精明元。故有此問。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至)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此敘見用各別。意顯見性無殊也。見用有五。一聲聞。二羅漢。三菩薩。四如來。五眾生。意明四聖六凡。見量雖異。見性不殊也。菴摩羅。云難分別。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故。言不過分寸者。隔紙膜不見外物。隔皮膚不見五臟也。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至)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將示無殊之性。此先指差別之相。令其決擇也。且吾下。先標物象。次令決擇。極汝見源。謂極其所見也。上極日月。下極輪圍。中極萬物。令一一詳擇也。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至)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此正示真性無殊也。前問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此示萬境差別。見無差別。無差別者。即汝真性。此之真性。覧麤濁而不雜。精也。涉萬殊而不異。妙也。極遠近而同矚。明也。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至)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因上即物以明見性。將恐認見為物。故此對揚以辨也。若汝認見為物。吾見亦同是物。汝應可見。同見者依物之迹也。不見者離物之體也。若謂吾汝同見一物。是見吾之見。特迹而[A5]已。吾當離物不見之時。其體何在。既無處可見。定非是物矣。此辨見非是物也。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此辨所見非不見也。若謂能見吾不見者。自然非彼不見之相。且不見之相。本自無相。豈汝所能見哉。
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此結顯見性非物也。不見之地。真性之體也。若能見之。容許是物。既不能見。自然非物矣。云何非汝真性乎。故前云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至)并諸世間不成安立。
又約物我雜亂。辨見非物也。若見是物。則物應有見。而有情無情。體性錯亂。不可分辨。故曰不成安立。則見非是物。又可明也。諸世間。謂眾生及器。通指有情無情也。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復指周徧。以顯真性也。蓋前示無殊。此指周徧。皆顯真性耳。云何下。謂既知見性無還。即汝真性矣。云何自疑汝性不真。而求質於我耶。此結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問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躡上以問見性舒縮夾絕也。蓋舒縮。謂見自舒縮。夾絕。謂見本周徧。由牆夾斷也。此由阿難以所視廣狹。而疑見體舒縮。故生斯問。既觀初天。則惟見一四天下。言娑婆者。舉其通名耳。非指大千也。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至)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此舉喻以示見無舒縮也。一切世間。則根身器界之類。大小內外。則一界一室之類。諸所事業。則舒縮夾絕之類。此總舉萬法皆屬前塵。與吾見性自不相涉。是故前塵大小。見無舒縮。譬如下。器喻前塵。空喻見體。吾復下。明方圓因器。不在虗空。大小由塵。何關見性。是故結言云何為在。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至)更除虗空方相所在。
此重示空無方圓。再顯見無舒縮也。然上對器明空。故令虗空似有方圓之相。此復欲令虗空入無方圓。但去其器。而空即無方圓矣。以空本無方圓。故但除器。不應除空也。以況緣塵辨見。致使見性似有大小之形。若復欲使見無大小。但離前塵。而見即無大小矣。以見本無大小。故但離塵。不應除見。是以古師謂離塵觀性自得本真也。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至)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此即其所問而破之也。既非可挽。定非可縮。既非可續。定非可斷。義既不然。無用情計。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至)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此舉眾結示阿難之妄計也。迷[A6]己為物。謂迷性為塵也。為物所轉者。謂因而倒妄也。為物所轉。如空隨器變。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而終為眾生。能轉物者。如除器觀空。故身心圓明。徧含國土。而即同如來。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以能轉物。故諸法同如。言眾生者。即眾法相生義。以為物所轉。見大小故。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因聞見性周徧。即疑妙性在前。故牒之以發問也。蓋謂見精必我妙性。即是此見妙性現在我前。與身心異矣。所見既是真性。則我能見復是何物。若謂身無見性。而今分別非虗。若言現前是見。則彼之外物別無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實是我心。現今能見。則成外物是我。彼既真我。我應非我。何殊前難汝既見物物亦見汝也。然此問意。由阿難見性未圓。故於一性而分物我之別。如來令其指陳。言雖破其見不在前。意顯萬法一體無是非相。使悟圓明之性。本無物我之殊。亦無是非之異也。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因疑見性在前。即舉萬象令其指陳也。物無是見。故雖大聖。不能即物中使見離物。而顯出見性。如是如是者。阿難指物無是見。如來如所如說也。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因其不能指陳。故復以非見而問。先答不知。以義未可定。謂若樹非見。何能見樹。若樹即見。樹當名見。云何名樹。故復思惟無非見者。然如來於無是無非之言兩皆印者。以所證中。見與見緣如虗空華。於中本無是非是義。故如所如說。而兩皆印也。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至)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因眾不悟無是非理。故指如說不妄。令諦思慕也。茫然者。瞑昧不明也。是見義既失。非見理復乖。終始難明。守歸何所。而不知能見所緣。俱為勞相。是非物我。咸是緣塵。既法空之慧未開。智障之惑難破。由是非無學者。一時惶悚。魂慮變慴。即惶悚失守也。真語等者。謂上答二義。乃稱真之語。非矯論也。末伽外道。四種矯亂。見於第十卷。忝。辱也。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因其惶悚失守。故文殊愍眾以請明也。蓋佛意為顯見與見緣如虗空華。於中本無是非是義。故以如語隨問而答。然此非有學小智所及。故大眾茫然失守。而必須文殊請明也。若此前緣下。牒前罔措之意請明。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至)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先明所證。次指法體無是非相。以答前問也。言自住三摩地者。即自證首楞嚴三昧也。聖人證是三昧。安住其中。心境一如。聖凡不二。本無根識。豈有是非。是以前則如所證如而說。故於無是無非之言兩皆印之。今亦如所證如而答。故云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也。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至)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上直指法體無是非相。恐其未悟。此復就文殊以明無是非相也。問意有三。如汝文殊。一也。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二也。為無文殊。三也。答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下。釋成上義。則二文殊者。明有真是二文殊也。然我下。明雖不立是。亦不墮非。於當體中實無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至)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此重舉見與見緣無是非相。以合上文殊。無是非相也。蓋此見及緣。本是淨圓真心。妄為色空聞見。元無實體。豈有是非。如第二月下。復舉月喻以明無是非也。本唯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無體。更欲名誰為是月非月哉。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至)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此結指是非由妄。以顯真精本無是非也。盡不了一體。見法差殊。則物外是我。小非是大等。如此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何出是非。若了萬法一體。唯一精真。本無差別。寧有是非。故能出是非是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徧滿十方有何差別。
將計常徧為自然。故引佛說對外宗問辯。覺緣者。覺謂覺性。緣即周徧。無生相也。前云見性周徧。又云彼不變者元無生滅。即所謂覺緣徧十方界常住不滅也。然黃髮之流。亦說真我徧界。及所立冥諦。謂真性冥冥體非生滅。則與佛說何異。蓋外道不見性真。但依賴耶妄計。混濫真說。故此問難。冀佛甄別也。外道通稱梵志。投灰。苦行外道也。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至)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此引昔說以計自然也。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惟得通者能到。楞伽會上。為大慧菩薩說因緣義。以破外道自然之執。非彼境界者。非同外道所見也。楞伽雖說因緣。破彼妄執。今觀覺性有真自然體。遠離倒妄。則似非因緣與彼外道自然。云何開示。使不入羣邪。獲妙覺明性也。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至)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釋非自然也。真實之告。通指前所開示。自然。謂自體本然也。自體本然。則不隨境變。今皆隨變。非自然矣。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至)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因破自然。故復以常徧而計因緣也。蓋常徧既非自然。必是因緣。因緣之義。非常非徧。請問如來是常徧義。云何得合非常非徧之因緣性。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釋非因緣也。假物為因。循物為緣。既無定趣。非因緣矣。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至)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疊拂徧計。直示精覺也。因緣自然是非等相。皆是妄情徧計分別。精覺妙明本無是事。故曰離一切相。徧計既離。則圓成實體觸處現前。故曰即一切法。
汝今云何於中措心(至)虗空云何隨汝執捉。
結上文而責滯情也。精覺不可措心。如虗空不可措手。云何以自然因緣戲論名相而分別哉。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躡上復計和合因緣也。見性具四緣者。謂因空而有。因明而顯。因心而知。因眼而見。是乃世間名相。於第一義皆為戲論。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至)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此指不和合以破前和合也。因三種光而後能見。名和合相。非真見體。當知真見非和合相。若無明時下。漸覈真見也。若在暗時下。逆質俗情也。若復二相下。順顯真見也。明暗自奪。見不暫無。此即不逐緣生。不隨境滅者也。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至)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欲使其知真見無見。此先令知妄見有見也。然能見雖非所見。而有明暗空塞可見。則知是妄見矣。而真見即見無見。故非妄見也。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至)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破見精。復結破因緣等勉進。欲令通達實相。得妙菩提路也。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者。結成上義。復起下文也。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者。謂真見照了見精是妄之時。即照而寂。而真見無見。故云見非是見。真見猶離見相。見相尚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下。責而勉之之辭。清淨實相。即真見也。以真見離乎見相。亦離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故云清淨實相。由汝等不能通達。故吾誨汝。常自思惟通達。以知妙菩提路。此與前悟自性首楞嚴即知妙莊嚴路同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此因不達真見無見。故許示奢摩他觀照也。見見非見等。阿難意謂見有所見即是有見。何云見非是見。是以迷悶復希開示。世尊將演諸三摩提妙修行路。而告之言。汝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故即許示奢摩他觀照。亦令諸有漏者獲菩提果也。蓋以奢摩他觀照。寂而常照。故能照了見精是妄。照而常寂。故見非是見。是則奢摩他觀照。即見用也。因其不達。故下復指同別二見以開示之。亦即示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也。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至)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將示奢摩他觀照。此先明同別二見也。初二句。舉果由二。下明因出過也。一念心動。即名分別。動故有見。由無實體。故云見妄。一切眾生及世間相。皆由分別見妄而生。故云當處發生。眾生輪迴。亦由分別動念而有。故云當業輪轉。云何下。徵列二見。別業者一人妄見也。同分者多人妄見也。故後文先引別業。且喻阿難一人眼根之妄。次連同分。廣喻十方眾生根身器界同一妄耳。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至)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舉喻以明別業妄見也。目喻真見。眚喻業相。燈喻法性。夜見喻妄見。圓影喻妄境。此明目有赤眚。於燈見重疊之色。以喻見因業識。於境見差別之相也。
於意云何此夜燈明(至)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此即燈見以推圓影也。重疊影光。既非燈色。又非見色。惟彼見者目眚所成。以喻妄見差別之境。非由境起。亦非見生。皆是眾生業識所成也。惟眚之觀。謂有眚者見之也。名為何等。謂若是見色。見[A7]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不得名為見矣。色。即影也。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至)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此離燈見以推圓影也。上即燈見既無實體。此離燈見又無定處。則知妄見差別之境。皆由業識。故不即見境。亦不離見境也。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至)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結顯圓影皆由目眚。不應難其即離也。色。燈色也。色實在燈。境不離真也。見病為影。乃因眚成影。影見俱眚。謂所見之影。能見之見。俱眚所成。皆為眚病。即下因覺明成見所緣眚也。見眚非病。即下本覺明心覺緣非眚也。不應說言下。謂圓影既因眚有。不應以燈見而難其是非。則第二月因揑而有。亦不應以形見而難其即離也。非體非影者。非真月體。非水中影也。是形非形等。智人不言此月生處。是形是見。離形離見。今上句雙是形與非形。下句雙離見與非見。乃譯人用巧變其文耳。此亦如是下。合前可見。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至)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不祥氣現。惟災地見之。乃同業妄感。彼無災地。不聞不見。暈適珮玦。日月之災象也。彗孛飛流。星辰之災象也。負耳虹蜺。陰陽之災象也。惡氣環日曰暈。日食曰適。所謂適見於日月之災也。珮玦。謂妖氣近日。如環珮之狀。星芒偏指曰彗。如彗帚也。芒氣四出曰孛。孛孛然也。絕迹而去曰飛。光迹相連曰流。陰陽之氣。或背日如負。旁日如耳。或明而為虹。暗而為蜺。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至)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前則總列二事。此下以法喻展轉合明。故云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也。如彼下。謂因眚而見圓影。則圓影無實。似境而[A8]已。乃見勞目眚所成。非燈色之所造。然見眚者下。明有智眚人。知因目眚。終不為過也。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至)本覺明心覺緣非眚。
此進喻例法。退法合喻。示奢摩他觀照。破妄覺。顯真覺也。目見山河國土等。例上妄見圓影。無始見病。例上目眚。此節總例。下即別例。見與見緣似現前境。例上妄見圓影雖現似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例上終彼見者目眚所成。覺見即眚。乃牒成上義。復起下文。本覺下。例上見眚者終無見咎。即示奢摩他觀照也。蓋以奢摩他觀照。寂而常照。故能覺了諸緣是妄。照而常寂。故覺非眚也。
覺所覺眚覺非眚中(至)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牒上覺緣非眚之意。釋前見見非見之疑。以結明真妄也。所覺。即覺明等也。今吾覺其所覺是眚。而吾真覺非墮眚中。此實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斯由阿難迷真為妄。以見見非見而問。故如來釋其疑。以結破其迷真為妄之見也。是故下。結明真妄。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至)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此明同別異而見妄不異也。然將例同分。先以同別相例者。為顯同別雖異。妄本不殊也。故曰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例閻浮提三千洲中(至)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前以同感惡緣。故見災祥變異。例此同依妄緣。故有諸有漏國及諸眾生虗妄生滅也。蓋有漏眾生。同是覺明妙心。與見聞覺知和合。妄有生死。此即因緣和合。虗妄有生。下即因緣則離。虗妄名滅也。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至)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此明離生死因。圓不生滅性也。蓋生死既由和合妄成。若了萬法一體。則無真妄之異。和合不和合緣自離。如是則生死因亡。不生滅性圓滿常住也。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至)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此牒其所悟以起後文也。蓋阿難前云。因緣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如來乃就同別二見文中。破妄覺。顯真覺。則阿難[A9]已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自然矣。[A10]但和合等義未明。故此下復就覺元重與明之。令悟本和合及不和合也。
阿難吾今復以前境問汝(至)為與通和為與塞和。
此舉前塵以牒問也。蓋阿難於和合等心猶未開。以其疑覺性從因緣和合而起。故如來牒其疑以前塵問之。證菩提心。即覺性也。
若明和者且汝觀明(至)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明屬前相。見屬內心。齊何處所而論其雜。見之與相。目擊可分。明見相雜。作何形像。若非下。就雜以辨。謂明若非見。則明見二皆是明。應不見明。既見明則非雜矣。明若即見。則明見二皆是見。誰為能見。又非雜矣。必見下。謂惟見與明。體必圓滿。不合相和。蓋和則間雜不圓滿矣。見必異明下。性謂見性。見被明雜。豈得名見。明被見雜。豈得名明。和雜既失明性兩名。則知謂見和明不成義理。故云和明非義。彼暗與通下。知非與明和。則餘皆非也。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至)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上明和義。如水和土。今明合義。如蓋合函。蓋謂和則雜而不辨。合則附而不離。合則不離。故明相滅時見亦隨滅。不復合暗。若不合暗而能見暗。則與明合時應非見明。然既不見明。云何言與明合。云何了明非暗耶。合義不成。則菩提心非和合起矣。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此復計非和合也。且真妙覺元。體雖不變。用乃隨緣。豈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至)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此破非和也。謂和則同而無畔。非和則異。故必有畔。蓋欲求畔。必相及乃有畔。既不相及。畔云何成。畔義不成。非非和矣。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至)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此破非合也。以為非合。則根境乖背。既不知明。亦不顯見。二體既無。從何甄別合與非合之理耶。然自徵心破見至此。皆破妄顯真。欲人悟真以成最初方便也。原夫真心無在。靡所不在。真際無緣。離能所推。以阿難妄執心有所在。又計心為能推。故致重重破斥。因破虗妄緣心。復問寂常真性。故引盲人矚暗。示根雖滅而性不滅。屈指飛光。顯身境動而見不動。觀河。則顏貌變而見不變。垂手。則見聞遺而性不遺。緣心去而主不去。相雖還而性不還。物雖殊而見不異。相雖局而見性周。塵有大小。見無舒縮。迹分物我。體無是非。以至真見見而無見。真覺覺而無知。斯則所破滅等諸法皆妄。而所顯不滅等性皆真也。然又明因緣自然合與非合皆妄。本非因緣自然合與非合皆真。斯則破有生之見皆妄。顯無生之性即真。故云破妄顯真。苟能知真本淨。達妄本空。則最初方便得矣。上雖破妄顯真。豈妄外有真。惟在拂人之情執耳。即所謂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下會通藏性。以會妄歸真也。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至)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前既破妄顯真。意謂阿難[A11]已悟一切浮塵幻相生滅去來其性皆妄。而猶未明一切浮塵幻相生滅去來其性皆真。故此會通也。因緣和合虗妄有生等。謂迷時不了萬法一真。則因與緣合。故陰處界等由是而生。如眼與翳合。見空華生。故云虗妄有生。悟時了法無性當處全真。則因與緣別。而陰等不生。如眼與翳離。見空華滅。故云虗妄名滅。若約生死。謂生時以業識為因。父母為緣。因緣和合。故虗妄有生。死時四緣各離。業因他適。即因緣別離。虗妄名滅。雖有生滅。殊不知生是緣生。滅是緣滅。故云生滅去來本如來藏等也。如來藏者。謂依果而稱曰如來。含攝眾德曰藏。未嘗去來曰常住。暗不能昏曰妙明。不隨生滅曰不動。無不徧足曰周圓。妙萬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異。曰妙真如性。能見是性。則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矣。問。真常之性人人本具。既無去來生死。奈何今之實有耶。答。不真常則有。真常則不有。譬之空水。目病則華。風擊則泡。豈其真常哉。若晴明澄湛。乃謂真常。於明湛中。靜求華泡。夫何所得。能審乎此。則不疑聖言。惟務了幻妄而復真常也。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此中五陰。唯餘識陰乃約身壞無往來相以明虗妄。其色等四陰。皆由動心妄發。無體可得。故指空華幻觸酢說濕流以喻之。其推空華等相無所從生。以喻四陰妄發。即根即境求之不可得也。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至)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淨目況本具真智。晴空況本具真理。惟一晴虗。即理智一如。迥無所有。絕一切妄色。其人無故下。喻迷真起妄。瞪目視空。喻不了真如法一。瞪以發勞。喻不覺動念。於空見狂華等。喻色境妄現。斯則不了真如法一。不覺念動現妄境界也。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
若有出入。則有實體。故非虗空。非空則實。故不容華相起滅。如阿難體更無所容。此辨狂華不因空生也。若華從目出。則得目之性。故應有見。今旋時既不見眼。又不翳眼。非目出矣。又若華從目出。則華在空時。目應無翳。若見晴空。應是翳眼。云何見華。名為翳眼。見晴明空。號清明眼。此辨狂華不因目出也。
是故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既了幻華無因。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自然。即如來藏妙真如性。餘四例此。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至)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觸情於境。納境於心。曰受。宴安調適。性無違順。喻藏性本無諸受也。二手空摩妄生澀滑。喻妄觸引起諸受也。忘生。如圓覺所謂忽忘我身。言調適之至。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空體常徧。不應有擇。掌當自出。不應有待。又若從掌出。出必有入。然合而出時。掌雖有知。離而入時。臂且不覺。既無定實。全一虗妄耳。
阿難臂如有人談說酢梅(至)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想無實相。由心成相。說梅思崖。無實相也。口水足酸。由心成相也。凡想如之。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人談梅而口水。梅不能談。則計梅出者妄也。耳聞梅而心想。口不能聞。則計口入者妄也。耳聞梅而耳無水。則計說計聞皆妄也。且談梅口水者因聞他人說梅。而吾口水出。思崖足酸者。吾自思耳。與說相類者。應云。如是思蹋。非懸崖來。非足心入。若從崖來。崖合自想。何待人思。若從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獨心思。何故足心覺有酸澀。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至)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妙湛妄動。隨境轉徙。念念遷謝。新新不停。故名行陰。而譬瀑流也。以念念生滅。後不至前。故曰不相踰越。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牒釋流性不因空水。非即非離。以明行陰無實體也。若因水有下。謂若因其水別有流性。因果性別。則瀑流性不應是水。能有是水。所有是流。二相若殊。俱應現在。若離空水下。謂空非有外。水流其間。水外無流。流終依水。則非離空水矣。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至)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頻伽。好聲鳥也。瓶形象之。塞其兩孔。喻死有至時。諸根不通也。此以人喻業。以瓶喻身。以空喻識。人擎瓶空而行。猶業持身識而走。他國者。喻六道依報也。
阿難如是虗空非彼方來(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虗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者。喻識雖為業牽實無往來相也。故宗鏡釋云。若執有識隨身往來者。則彼處識陰滅。往此處生時。如將彼方虗空遠至此方。若彼陰實滅。於本瓶地應少虗空。若此陰復生。如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故知虗空不動。識無去來。則知識陰虗妄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纂註卷第二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5 冊 No. 300 楞嚴經纂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1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此敘所悟。而請示不生滅性也。謂雖悟緣心非實。而未悟本心。故聞前所責示。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及念念生滅。遺失真性。則不知身心云何虗妄生滅。云何真不生滅。故皆合掌禮佛願聞也。匿王深體阿難大眾所懷。兼[A1]己亦於不生滅性心猶疑惑。故引外宗辨問。冀佛開示。而下如來即於生滅身中。顯出不生滅性。則近破外道斷見。令知死後續生。深引阿難等悟真。不離虗妄生滅。此即生滅中以示不生滅也。迦旃延。姓也。名迦羅鳩䭾。此外道執一切法亦有亦無。刪闍夜。是名毗羅胝。母號。此外道起自然見。外計雖多。不離斷常二見。此二皆斷見類。故云咸言斷滅。此人異計。不知業種相生。妄謂死後即是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