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此承前示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A1]已經指陳根因塵現。識因根起。種種發明。猶未確示云何是結。云何得解。故此復問。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諸無明指人法二障。然皆從妄動覺明。故曰無始。此生滅之縛。非得覺明頓盡。未易解脫。聲聞有學。雖得分別人空。未忘法執。故曰猶隔日瘧。
唯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A2]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云何是結。從何名解。蓋欲如來分明拈出。自利利他。哀慕誠切。
△二十方如來放光。同口標根。分二。初放光。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金手摩頂蓋示哀愍攝受之意。六種震動長水表六情根震動不安。諸疏或表六根當時解除。愚謂六根之局。本於覺明。流潤生死。由於分別。虗妄既銷。則六門覺知一時頓現。此示根性出現。故有震動也。十方諸佛同放頂光灌如來頂表明不循根。同一超出。無有岐路也。
△二異口同宣。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十方如來異口同音表同法要。無二指示也。生死輪轉。唯汝六根。解脫安樂。亦唯六根者。蓋六根無性。知覺同源。迷則六根皆唯染用。悟則六根無異妙圓。故知妙圓真性。常在六門出入。徒以覺明妄生分別。於對境曉了。不能自認。瞥爾錯過。便入意思。今欲滅茲分別。即在六門對現。而顯悟由。即得迷本。學者思之。
上二十方如來放光同口標根竟。
△三示根塵以揀識妄。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同是六根疑染不應淨。淨不應染。下文歸咎識性。正詶此問。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如空華。
塵與根皆屬相分。同一現量。故曰同源。凡夫迷故縛。聖人悟故脫。然皆同皆根塵。所不同者識性耳。識性雖非別有。然在迷中。虗妄分別。正與覺明根枝相助。目為結元。故此獨出其過。謂如空華者。空本無華。因翳見有。不如根性無有惑亂也。觀下文知見立知。知見無見。便見此旨。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知即指根。根本有知。由塵而發。相即指塵。塵本無相。因根而現。此明相見無有自性也。無自性即空。故喻交蘆。蘆本空。交亦空也。
△四揀妄以顯真淨。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知見根也。立知知字。無見見字皆指第六識。根性對境曉了。得無憎愛。於此不覺。即落分別。取捨紛然。此支潤無明。實由發業。所謂結元也。故知無漏真淨。因此覺明所立能生。分為六根。對境生識。障自知見。此為妄明。若得發明。則外脫內伏。妙淨無虧。涅槃體露。更非他有耳。
合論補註以淨覺單指根境釋交蘆為非。意謂根境相對。則識必同時而起。不知聖意正欲顯根境無性。以見識性之妄。然則何不先云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識乎。夫識由根引。引起生死。亦能速證解脫。故畢竟根塵無過也。聖人有世諦流布想。而無倒想。世諦流布。豈非根塵無別。而無倒想。則惑亂不生。楞伽亦云。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妄想識即六識。此言識性虗妄。亦指六識。蓋以五識猶依根而起。未至分別。根以顯色。識以了色。圓覺云。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故知分別憎愛。斯為無明。八識規矩云。愚者難分識與根。此指五根識也。其不分識與根。纔落明了。便以為同於意識。一切蠲除。是去妄則兼真并棄。何怪其問離明離暗。無有見體。遂以為本無我心耶。
問識性虗妄。經文雖不明說總言六識。然以上言六根。故下言識性知其為具言六也。而此乃單指意識。何也。又八識規矩謂愚者難分識與根。蓋言五根識種現不同。五根屬相分。而五識則為見分。故不許相能生識。而此引意乃謂其不分根識。恐其疑於意識。不敢認取。似與規矩相違。豈別有所據耶。答曰。凡看經文。須看其意之輕重所屬。夫言根者。謂其能招攬五塵。豈意根亦能招攬五塵耶。須知舉根則并言六也。六種識謂意識能分別憎愛。非五識事。五識唯青則曰青耳。以其未離現量。及至明了之後。然後競分取捨。起惑造業。乃為輪迴之結。經文渾言識性。須知聖意所重。故此不妨創為指出。即如引聖人有世諦流布想。不但非根中事。且亦非五識中事。所謂世諦流布者。世間說牛。聖人亦說是牛。世間說馬。聖人亦說是馬。說牛說馬。隨世間見。固無過咎。以見五根識所有曉了。亦無過咎也。若倒想。則於非色中作色想。於色中作非色想。斯為惑亂。夫於非色中作色想。是凡夫事。於色中作非色想。是二乘事。均落意識。非清淨見。楞伽所謂妄想識滅。名為涅槃。即同此旨也。若八識規矩但云愚者難分識與根。諸家註云。五識根種現不同。以根屬相分。夫根屬相分之說。亦只可言浮根。不可言勝義也。且人知識屬見分。浮根與塵屬相分。又豈知見分相分同起於自證分乎。則見相[A3]已不可言異。而以根識為異何耶。以此而觀規矩註意。與此引意。孰是孰非。猶當俟高明耳。總之凡落意識。可以為輪迴之本。凡落意識不可以證清淨解脫。皆聖意所訶。則知五識依根而了。非訶意所及明矣。至於宗鏡謂六識亦有現量。豈非現在分別之中。而無分別晣。猶自宛然。是益知愚謂識性之不指五識之意。亦猶愚者難分識與根。恐其同於意識而不能自認也。一揀其不同惑亂。而使之自認。一指其即惑亂之中。而證無分別晣正可互相發明矣。
△五說偈以歎真妄無性。循圓歸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十二部之一。謂伽陀。即諷頌也。或以少攝多。或增明前說。俱無實體。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繫有為於真性。見一切有為。本由真現。無有自性。故空也。此有為之空。不如龜毛兔角。從緣而起。同於幻化。所以遣目前現有之過也。無為領有為而言。有為原本真性。即是無為。故無起滅。謂無為起滅。猶如空華。即有而無。當生不生。若能發明根性。常體涅槃。法爾如是也。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夫以有為而言無為。故曰言妄顯諸真。有為既不實。則無為猶強名。故曰妄真同二妄。真與非真。尚不可名。豈更有能見之根。與所見之塵。故曰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結因六根而結。解因六根而解。故曰同因。聖凡無二路者聖即脫。凡即縛。然縛脫無二。則聖凡亦無二也。故知目前根境。不落有無。惟分迷悟。此乃歸責識性。故曰迷晦即無明。然無明實性。即是佛性若在迷中。忽能自認。即本解脫。非有二體也。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此言結解雖有次第。然六解一亦亡。大乘直破無明。人法二執。頓捐分別。若悟圓根。纔當入流。便同正覺。華嚴初心。許與佛齊。與此同旨。故雖伏下選根。即寓圓頓之意。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陀那此云執持。即八識異名。此原根性託體八識。本自深密。但因妄動成習。乃有見相二分。如暴流水。流不知返成於妄動。則應非真。原本藏性。則應非妄。故迷於非妄。則與妄兼收。迷於非真。則兼真并棄。是不宜開演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收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根塵屬相分。識性屬見分。以根現塵而生分別。故曰自心取自心。同是如來藏無分別體。而妄分根塵。故曰非幻成幻法。若根塵對現。而無分別。則如來藏性。尚不自知。雖在根塵。亦無所得。智者於此。當何名模也。
是名玅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三摩提此云正受亦云三昧。即如幻三昧。阿毗達磨此云無比法。亦即指此三昧。薄伽梵具足六義。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也。此承上非幻不生。幻法何立。則絕待真心。喻如蓮華。出泥不染。亦如金剛王寶劍。所擬皆碎。此根本大智。能破無明。是名如幻三昧。此如幻三昧。即相離相。即念離念大乘真。修不落漸次。頓超定性二乘。十方如來。同一道故。究竟極果。更無二揆矣。
詳味偈語。唯諷根性無性。人別聖凡。根性無二。但於迷晦指為無明。以顯發明便成解脫。而實無明解脫。原於根中。了無所得。是故真與非真。俱不可言。斯為了義。智者於此。當自著眼。若作防人空有之失。[A4]已為錯過耳。取故為迷。不取即悟。一了所知。當處超越。此所為入流遂成正覺也。如幻三昧。是真方便。楞伽謂如幻無過。非過量人。孰能知此。
上初標根以指迷竟。
△二綰巾以示結元。分三。初述開明。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祇夜此云重頌。即頌上長行。伽陀此云諷頌。略云偈。不因長行。但諷美而頌也。雜糅精瑩指上頌能詮之語。妙理清徹指所詮之理。蓋述所聞。以快其心目開明也。
△二請舒結倫次。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無遮有二。一人無遮。不揀下根。二法無遮。祕密開殫。性淨妙常者。性根性。謂此根性本淨本妙。本不變易。此屬所詮。了義曰真。無虗曰實。言此法句真實。乃指能詮。舒即解也。上開示解結。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又曰。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又曰。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可謂分明指示。而猶未嘗一一條示詳悉。如下文云。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等。又曰。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等。故須再懇也。
△三示綰結。并徵結元。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A5]斂僧伽梨。攬七寶几。引手於几。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涅槃僧此云裏衣。僧伽梨此云大衣。劫波羅此云時分。即夜摩天也。疊華西天之帛。價重無量。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祇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祇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為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我初結時。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等復名為結。此喻元一性覺。始於覺明為妄。妄有見相。由是六根一時併現。故六根之結。初自覺明。而覺明之妄。徧於六根。原妄不分體用。語覺亦貫偏全。縛結既無一六。解脫豈有初終。而阿難必執倫次。不得混亂。此二乘法執。未易頓忘。故世尊止言初結不同六結。此初明巾本一條。忽而綰結。蓋自一條而言初。非於六結而分先後也。又曰。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此以第六統言六結。顯異初結。又云。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又曰。畢竟同中。生畢竟異。此皆以六望一。以同成異。起於一體。終於名相。妄發有因。了妄元假。勿以方便障於真實。學者思之。
上二綰巾以示結示元竟。
△三示解結先後。分四。初詰示結元。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此實發明云何是結也。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是指覺明為妄也。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是由能所發生同異及無同異也。本湛精明。無因亂起。以顯現前世界。及與眾生。如虗空華。本無所因。若悟無因。當下自息。生死涅槃。宛如昨夢。并言涅槃者。伏下一亡之旨。
△二徵解法。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
左右偏掣諸疏皆喻空有。愚謂當指根塵。未經發明根性得所迷因。縱使離塵取靜。關閉六門。非究竟解。以起下當於結心之意。
△三許除結心。銷妄還真。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所謂結心者。心即常住覺心。此覺無性。妄以所明。遂為結始。若於根性現前曉了無憎愛處。當下發明。還符本覺。便能深悉覺明之妄。於外六塵。依前對現。六根所起。分別儼然。人空法解。先後不無。而根本智明。理事無礙。始終因果。唯自證知。不屬圓缺耳。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因即佛性。緣即一切淨法。以佛性無性。故當照了所謂了達明照之無明也。佛性本淨。蓋以無始虗偽習氣。從不覺起。依於所明。覆蔽六根。雖當發明。要須淨力。即前如幻三昧。彈指圓成。此為方便。不同二乘實法也。推此而知世出世法。無不各有本因。各有所緣。如來發明出世本因。圓滿淨緣。得一切智。具正徧知。自然塵沙惑盡。盡諸界外。皆了元由矣。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此起選擇圓根。所謂旋根返源。雖當發明。猶須淨力也。
△四示綰生次第。解應先後。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此言解結。不可同時。以伏下文先得人空。次成法解。然能喻似指結解次第。須知所喻別有滯圓。但領其意。不可過拘也。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A6]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阿難自承擊鐘之示。當是發明根性之後。此云先得人空。亦即空性圓明。便成法解。蓋心外無法。但了所知。了無所了。自然法分別盡。此圓乘直捷。非藏通境界也。長水即下文初於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由是漸增聞所聞盡。以當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即當法解。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為當得無生忍。詳思相配。亦自穩當。然愚以下文選根。[A7]已於方便默示圓融。今於次第亦宜先伏此旨。故不可實法也。
但云此根初解。解何物耶。夫攬色成見。見即我體。若能離色。見不獨立。此空乃空其攬色之見執。非空其映色之根性。於此不辨。則離見無我。此涅槃所以不許二乘見佛性也。夫色法也。見人也。色離而後見謝。人空而法猶有待者。攬色之見[A8]已離。離見之色未盡。謂有色可離。故未盡也。色既未盡。未可言空性圓明。空性即人空之性。夫法由心生。心若不生。法無能住。故知心外之法執未忘。仍是人空未圓。是必空性圓明。方能成法解脫。此見法空皆由人空之極。極則空相亦泯。如人初覺。不言我覺。所謂六解一亡也。愚嘗按諸經所云。二乘證人空而未證法空。但就其斷煩惱障言之。若所知未斷。豈能心境寂然。故知人法當一時頓空。先後之語。猶是世尊方便也。
上三示解結先後竟。
△四徧徵圓通。分二十七。初陳悟請示圓根。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飄零者浮沈六道也。孤露者未有歸泊也。[A9]已悟六解一亡。未達一門深入。憶昔飄零。欣今所遇。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唯垂大悲。惠我祕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A10]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悟而曰本者。本未曾迷。今亦無悟。故云與未聞等。此正阿難深達實相。下劣驚異。一時俱了矣。首楞嚴定。祕密妙嚴。一門深入。方便圓妙。此最後究竟。故須默靜冥受也。
△二告眾徵問。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二十五聖。悟七大十八界而獲圓通。此止言十八界者。識大六識攝。見大六根攝。五大六塵攝。究而言之。則七大十八界總六根攝。故上言生死安樂。均此六根。指示發明。亦唯根性也。生我法中者長水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三聲塵圓通。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佛之音聲。從佛口出。而聲非口。音徧十方。不落聲塵。不可分別。而非無聲。是為了聲實相。悟此而知四諦亦復如是。涅槃會上。佛為二乘說四諦法。告文殊菩薩曰。有苦有諦有實。有集有諦有實。有滅有諦有實。有道有諦有實。如來非苦非諦是實。虗空非苦非諦是實。佛性非苦非諦是實。所云苦者。為無常相。是可斷相。是為實諦。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是故為實。所言集者。能令五陰和合而生。亦名為苦。亦名無常。是可斷相。如來之性非是集性。非是陰因。非可斷相。是故為實。所言滅者。名煩惱滅。亦常無常。二乘所得。名曰無常。諸佛所得。是則名常。亦名證法。是為實諦。如來之性。不名為滅。能滅煩惱。非常無常。不名證知。常住無變。是故為實。道者。能斷煩惱。亦常無常。是可修法。是名實諦。如來非道。能斷煩惱。非常無常。非可修法。常住不變。是故為實。此大乘四諦。非二乘所得。然如來說法。唯有一乘。更無二三。隨機各領。如天普雨。萬物大小。所潤各別。又內祕外現。當此無遮普示。不可復有餘乘耳。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溫陵云。二十五門。初標音聲。以此方教體故。
△四色塵圓通。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虗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始從不淨觀。心生厭離。以厭離心。研塵歸空。色空無二。得色實相。所謂塵色既盡。妙色密圓。長水曰。了諸色塵。本如來藏。故曰悟諸色性也。觀不淨相。此是菩薩行九想觀。不如聲聞厭離求涅槃也。龍樹釋論云。九想雖是不淨觀。依是能成大事。菩薩憐愍眾生。知眾生三毒因緣。為著色眾。說是青淤想等。破除內外所著身相。是為菩薩行九想觀。章安云。菩薩以大涅槃心。修淨業法。如浮囊白骨八苦等觀。故非耑。為二乘也。尼沙陀此云塵性。因悟得名也。
△五香塵圓通。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倐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香諸有為相之一。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香既如是。諸法亦然。直下意銷。性相常住。非識所識矣。香嚴真香自嚴。以悟為號。童真表初入佛法。亦顯童真入道。如文殊善財諸大菩薩。皆稱童子。宴息。晦向暮也。清齋清淨之室。
△六味塵圓通。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
長水云。堪任補處。紹繼佛種。令不斷故。名法王子。五百梵天。是其徒屬。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徧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此因味有知。悟知味性也。空不能覺。故曰非空。有則無形。故曰非有。身非知因。心同生滅。故曰不即身心。味非空嘗。分別非味。故曰不離身心。由是分別味因。發明覺性。體用全彰。湛然圓滿。藥王藥上按觀藥王經云。過去有佛。號瑠璃光。有比丘名日藏。宣布正法。有長者名星宿光。聞說法故。將訶黎勒諸藥。奉日藏大眾。願我未來能治眾生身心兩病。舉世歡喜。立名藥王。弟名電光明。以醍醐上妙之藥供養。立名藥上。
△七觸塵圓通。
䟦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
䟦陀婆羅此云善守。長水云。準法華說。威音王佛。有二萬億。相繼出世。此人初佛像法之中。為上慢者。毀常不輕。由是墮獄。經於千劫。罪畢得出。值後威音。出家獲悟。隨例入浴。觀此水性。了不可得。不從因生。故悟水因。十六開士王城在家菩薩。安師云。開士始士。荊溪云。心初開故。始發心故。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䟦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水無能洗之因。塵與體亦無所洗之性。三不相到。中間安然。中間謂覺觸之心也。觸塵既盡。妙觸宣明。妙觸亦指覺觸。謂直下無有能觸所觸。能覺所覺則真覺現前。故云妙觸宣明也。宿習者前佛初心。今佛究竟。不忘宿因也。長水謂妄習銷落。與上下文。恐不相應。
△八法塵圓通。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佛形像。自爾[A11]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法五塵落謝影子。為意所緣。觀法變滅。意念自息。即以空寂之心。成於滅盡。滅盡雖九次第中滅受想定。然以悟明自心。頓空法執。諸漏永絕。固非九次第攝。舍利此云骨身。亦云靈骨。如五色寶珠。此如來戒定慧力之所熏修。無上福田也。迦葉此云飲光。法中有三迦葉。皆是大人。於同名中。此為最長。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故標大迦葉。受佛遺囑。付法傳衣。入定雞足。金光比丘尼。即大迦葉在家時婦。
△九眼根圓通。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樂見照明謂以根中見精。返觀自性。發本明耀也。金剛三昧即指此發本明耀。絕根離塵。堅固深密。故能不因眼根觀見十方。復言精真洞然者。以顯旋見循元之效。乃精真所徹。非同修得也。阿那律此云無貧。亦云如意。白飯王子。
△十鼻根圓通。
周利槃特迦。
周利此云大路邊。昔長者之女。隨夫他國。二度產子。皆於路傍。大即周利。此云大路邊。小即槃特迦。此云小路邊。此言弟而兼言兄。謂周利之弟也。過去為大法師。祕吝佛法。後報愚鈍。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比丘。同教一經。九十日不得成就。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調息出入。此如來方便。使心緣息。得毋散亂。然後研極細微。盡諸生滅。至於剎那。窮空無歸。返觀調者。一時漏盡。不同天台止觀。乃成實法。張無盡疑調息。謂諸經所無。敢於刪添字句。此措大習氣。貽譏識者。不可不慎。華嚴論謂剎那是極短促念慮不及之際。一念具九十九剎那。一剎那具九十九生滅。由此推窮。悟知一息之外。別無一息可得。正於此時。心光自露不從人覓耳。息屬鼻。此鼻根圓通也。
△十一舌根圓通。
憍梵鉢提。
此云牛呞。一云牛舌。以舌似牛。故有虗哨之病。食後猶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呞。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從舌嘗味。因味映知。悟此根知。非味非舌。超然獨脫。所謂一味清淨心地法門也。內脫身心。是由非體而極於身心俱脫。外遺世界。是由非物而極於器界俱遺。如鳥出籠。離垢銷塵。亦即應念得超之意。如來示我下至入三摩地總言所得。後乃敘出觀味之知而得漏盡。張無盡乃云。靜觀心地。似分兩重。不應本根。
△十二身根圓通。
畢陵伽婆蹉。
此翻餘習。如呼恒河神為小婢。由過去世為婆羅門。我慢餘習。因此得名。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虗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知身痛之覺。即覺覺痛之知。但在迷中。止有覺痛。常人同具。若覺覺痛。此覺清淨。無痛可得。亦無痛覺。此在初悟。能所未忘。故須攝念忽空。始得純覺遺身也。正當此時。猶是知痛之覺。無踰常人。以覺覺痛之知。因迷而起若迷[A12]已悟。覺亦無從。此非過量。未易語此。恐認因迷之心。難言解脫矣。
△十三意根圓通。
須菩提。
此云空生。從曠劫來。得空三昧。以此得名。亦常行無諍三昧。人皆喜見。以樂空故。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從[A13]曠劫來。心得無礙。初在母胎。[A14]已知空寂。顯此從空入覺。發明覺性真空。頓入如來寶明空海。故知覺性真空。不同二乘見諸空寂。故云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又云印成無學。則此無學。乃指大乘。涅槃佛亦得稱須陀洹。及阿羅漢。此準二乘位次。若稱須陀洹。猶重見道初心。與佛無別之意。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長水云。初以單空空於諸相。故曰諸相入非。次以重空空於空相。故曰非所非盡。無亦盡也。此言單空。對相而言。謂諸相元空也。此言重空。對空而言。謂空相亦空也。無亦盡者。即盡此重空也。不結發明覺性者。先[A15]已敘出。故此但言所證。亦在當人自會耳。
△十四眼識圓通。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心見清淨者此由眼識明利。發世間智。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者亦自名相而言。非真達出世法也。觀下文悟心無際。方稱見諦。可以互證。
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因緣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若會中道。即名見諦。此悟因緣。可當初果。
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此由眼識照了。得返妙明。發真性覺。光極知見。無畏即四無畏。謂見徹法源。無所疑畏也。智度為母。從境生智。智即是子。智慧第一。故為長子。本從如來開示。而得所證。故曰從口從法。
△十五耳識圓通。
普賢菩薩。
行彌法界曰普。位隣極聖曰賢。普賢有三位。一位前。即地前資加二位。二當位。即十地及等妙二覺。三位後。既得果後。不捨因門。謂[A16]已成佛。不捨悲願。唯務濟生。如文殊普賢觀音等菩薩是也。李長者云。文殊為小男。普賢為長子。二聖合體。名之為佛。普賢為長子者。謂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別智。治佛家法。諸波羅蜜。各自在故。常以行門建立佛家法。紹佛家事。故稱法王子。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A17]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凡菩薩乘。最初發明根本智[A18]已。即起差別。依智起行。皆云普賢行願。故曰從我得名。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此從耳識旋聞歸真。發心真聞。不由耳根與耳識性而能徧聞十方一切眾生所有知見及發普賢行者。如自心中所起念慮。自起自覺。其人自見普賢乘六牙象。皆至其前摩頂安慰。而普賢菩薩實不曾至彼人前。而彼人自見。是普賢菩薩心聞所感。大悲所成。縱彼障深。一時不見。而暗中機感。[A19]已受疵覆。所謂一法界中。無有二體。無有二用也。
△十六鼻識圓通。
孫陀羅難陀。
孫陀羅此云端正。妻名也。難陀此云歡喜。本名也兼妻稱者。揀非放牛難陀。佛之親弟也。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烟。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虗淨。猶如瑠璃。烟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觀鼻端白。意在繫心一處。經三七日。身心凝寂。內發圓明。外成虗淨。而曰見鼻中氣出入如烟。就其凝寂之時所見如此。非以此為得力也。既得內明外虗。心知自發。豁然還得。諸出入息。化為光明。此心光并現。照耀十方。非關息化也。所云烟氣自銷我以銷息。皆自其觀久定極。前後所見之異。即如內見圓明。外見虗淨。息光息白。悉禪觀中所現境界。其旨只在心開發明。明圓漏盡而[A20]已。
△十七舌識圓通。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
眾生見一切法常。佛為二乘說於無常。眾生見一切有我。是樂。是淨。佛為二乘說於苦空無我。二乘即以此說。引導眾生。故曰宣說苦空。而實於無常苦空無我。默寓常樂我淨之旨。是為深達實相。非謂苦空外更有實相。此滿慈內祕。助揚佛化。不自今日。
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祕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消滅諸漏。斯為第一。
法本是常。而說無常。說於無常。以顯真常。法本是樂。而說於苦。說於法苦。以顯真樂。此為祕密法門微妙開示也。以大乘法。權實開遮。隨意宣揚。一切魔外。不得其便。是為降伏。於有漏法。不得其疵。是為銷滅。皆就辯才方便。見圓通無外也。
△十八身識圓通。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
優波離此云近執。乃如來為太子時近侍之臣。故始敘近侍。親見如來出家勤苦降魔制外解脫。以至教戒。此見佛弟子中最先上首也。二百五十戒。各有行住坐臥四威儀。合得一千。對三聚復成三千。又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復配四分煩惱。成八萬四千。三聚者。謂攝善法。攝律儀。攝眾生也。四分煩惱者。謂多貪多瞋多癡及等分也。性業性是體性。謂所戒之法。體性本惡。如殺盜婬妄。犯即成業。不同遮業體性非惡。奉佛制止。以能開諸惡門。如制酒等也。由佛戒故。身得寂滅。身寂滅故。心亦寂滅。身心寂滅。即發空慧。此所為親印我心也。故知身心寂滅。則淨覺現前。此清淨覺。真常住心佛之所印。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執身而曰自在。執心而曰通達。此猶悟本湛圓。能令身心如妙蓮華。隨順世間。善入空寂也。
△十九意識圓通。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
目犍連應云目犍連拘律陀。目犍連此云[A21]采菽氏。姓也。拘律陀此云無節樹。名也。優樓頻螺此云木瓜林。亦云木瓜窿。胷有窿如木瓜狀。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江。此三迦葉。宣說因緣。與舍利弗同也。圓教發諸神通。依於實相。不以二相。見諸佛土。從真起應。不動真際。徧十法界。故此發心得大通達。即通達實相。發明因緣如幻。則分別心停。自到實相耳。智論云。舍利弗。目犍連。俱到佛所。佛遙見二人。告諸比丘。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佛言善來比丘。即時鬚髮自落。法服著身。衣鉢具足。受成就戒。
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此依實相。從實起用。得無罣礙。故能遠徧十方。十方如來歎我神力者。目連欲知如來音聲遠近。飛過西方恒河沙土。當土眾中。色身長大。訝其形小。謂人頭蟲。彼佛乃言。此東方無量佛土釋尊神足第一弟子。尋聲至此。勿得慢易。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旋湛謂旋意識復於圓湛。從妙湛圓心。發諸神用。故曰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旋湛如澄濁。清瑩則心光自發也。
△二十火大圓通。
烏芻瑟摩。
此云火頭。觀火性得道。因之為名。以火頭金剛。示現執金剛神。衛護侍從。故不設本座。
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百骸四肢屬地大。冷水大。煖火大。氣風大。徧觀四大無主。唯一妄想。妄想無依。神自凝寂。神既凝寂。則智光迸現。此為火光三昧也。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𦦨。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上總觀四大。此獨諦觀身心煖觸者。婬性屬火。宿習偏重。故加研窮。於無自性。心火自歇。歇即智𦦨頓生。所謂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無礙流通言智燄徧體。非指煖觸也。
△二十一地大圓通。
持地菩薩。
交光云。先平外地。因了心地。遂持本悟。圓證藏心。故名持地。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此敘悟由。由平外地。悟平心地。見內外微塵。皆無自性。唯有一心。故心地平。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也。眾生心迷。為四大留礙。內見所造。外見能造。一切通塞動搖冷煖種種發揮。互相觸擾。悟一切法皆唯心現。見謝識忘。則諸法本寂。法性自圓。法華所謂佛之知見也。妙蓮華即以喻此。本於法性悟無生忍。又曰迴心今入。此在當時權示。今方實位。更無深淺也。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虗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身界二塵。本如來藏。此悟一切諸法唯心所現也。既唯心現。則一切法元無自性。本由覺明為妄。知妄無因。性覺元妙耳。
△二十二水大圓通。
月光童子。
長水云。月是太陰。能生於水。與所值佛。皆由所習而得其稱。童子菩薩別名。表童真德也。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準華嚴經。華藏海中。有大蓮華。其蓮華中。有諸香水。一一香水海。為諸佛剎世界之種。華藏世界。在香水中。故曰浮幢王剎。華藏二十重。累高如幢。最為廣大。故稱王。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闚牕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增一云。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入金剛三昧。有二鬼從虗空過定。伽羅鬼語彼鬼言。我今堪以拳打此沙門頭。優婆伽羅鬼語第二鬼。汝勿興此意。彼鬼再三不聽。善鬼即去。惡鬼即打舍利弗頭。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世尊言。體素無患。唯苦頭痛。世尊告曰。有伽羅鬼手打汝頭。彼鬼有大力。若以手打須彌山者。山便為二分。今此鬼受其罪報。全身墮阿鼻獄中。世尊告諸比丘。甚奇甚特。金剛三昧力。乃至於斯。正使須彌山打頭者。不能動其毛。打頭鬼。亦名復害。
我自思惟。今我[A25]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證真自性。則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水既如是。七大皆然。性真空中。一切皆真。一切皆空。投礫心痛。身既未亡。法亦宛在。以心入定。非心即定。以心觀水。非水即心也。與十方香水無二無別者。隨其所現。更無前後出入。所謂水與性一味流通耳。故知二乘無學。所證人空。猶未忘法者。愚謂法既未忘。則人空亦未圓極。法華謂之化城。又曰唯有一乘。更無二三也。
△二十三風大圓通。
瑠璃光法王子。
長水云。具云吠瑠璃。此云遠山寶。由觀身心風力所轉。觀成得用。身心洞徹。猶如瑠璃。故以名焉。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羣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閙。
界無方位。故曰安立。世為遷流。故曰動時。即過現未也。動止謂四威儀。動念謂生滅。開示本覺。而乃教觀世界眾生。正令當人達此現前根身器界。皆是妄緣。本無所有。則本覺自然出現。故此覺了羣動之性。無去無來。當處虗妄。沙界眾生。如器中蚊。枉自狂閙。可謂深達諸法無生。但須一迴親證。自與十方諸佛同一圓湛耳。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爾時心開。即親證本覺。不為風力所轉也。迷妄無主。隨緣飄忽。目為風力。與外風大。同一體妄。風止浪停。覺海澄湛。即上契諸佛。下啟羣生。無二妙心。祇爭迷悟耳。
△二十四空大圓通。
虗空藏菩薩。
清涼云。無閡住檀。施等虗空。即金剛寶菩薩。亦虗空藏菩薩別名。宗鏡曰。大集會中。虗空藏來時。純現虗空相。謂阿難言。我以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何以故。我身即是虗空。以虗空證知一切法。為虗空印所印。爾時五百大聲聞。各以自所著鬱多羅僧。奉虗空藏。奉上衣[A26]已。一時同聲說如是言。其有眾生深發菩提心者。快得善利。於如是大智法藏中。不墮其外。所上之衣。即便不現。諸聲聞問衣何所至耶。虗空藏答言。入我藏中。又虗空藏菩薩。以虗空為庫藏。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寶物衣服飲食。故偈云。虗空無高故。下亦不可得。諸法亦如是。其性無高下。虗空藏菩薩。得虗空庫藏。充足諸有情。此識無窮盡。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定光即然燈佛。孤山云。法身如空。徧一切處。是謂無邊。此由深悟法身。同於色心。如帝網珠。互相涉入也。珠以表色。而能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所謂全色是心。不分主伴。鏡以表心。而能光流十方諸幢王剎。來入鏡中。涉入我身。所謂全心是色不離本際。此以神力表法。然後實示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修佛事。得大隨順。華嚴偈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此菩提座。常應十方。而未常動。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四大種從妄想生。妄想無性。唯心所現。一悟唯心。四大色空。本非他物。故曰於同發明。此即入三摩地。得大總持。圓明徧攝矣。
△二十五識大圓通。
彌勒菩薩。
具云梅怛利曳那。此云慈氏。法華敘品云。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名求名。偈曰。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A27]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一切萬法。皆由內識變似現前。識亦虗妄。唯是一心。此一如來藏心。即首楞嚴三昧。是大總持。能攝一切三昧。摧滅一切虗妄。如湯沃冰。故曰求世名心。歇滅無有。此當根本大智。後皆差別成就。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此以差別之智。圓會穢淨有無。滅諸分別。得大隨順。所謂無上妙圓識心三昧。此識心即指真唯識。入真唯識性。自成三昧。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前會淨穢有無。同是妙圓。此從妙圓流出一切如來。一如覺明所起世界眾生。互相建立。迷悟自分。悟迷無別也。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徧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諦觀十方唯識謂十方諸相。皆由內識變似。因相達性。性本圓明。入圓明性。一切名相因緣。了無所得。是離依他。入圓明性。一切我及我所。情謂俱亡。是離徧計。二俱遠離。唯一圓成寶覺。是為無生法忍。
△二十六見大圓通。
大勢至法王子。
法華文句云。得大勢者。思益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為大勢至。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專憶喻佛念眾生。專忘喻眾生不念佛。若逢不逢若見不見者謂此一人於佛。當必不逢。而猶言或者。以佛念眾生故。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同於形影不相乖異以見生佛同源。雖憶念睽隔。而念想所通。氣分自合。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心之悟迷。亦如母子。本悟如母。未悟如子。本悟所熏。念念覺露。如母憶子。背覺合塵。念念情移。如子逃逝。若情不生。反觀自得。如子憶母。立見冥合也。現前見佛。誰解承當。當來見佛。錯過不少。所謂去佛不遠。不假方便。指示念人。詞旨深切。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此喻念佛。去佛不遠。如以能念。莊嚴所念。本香熏發。故曰香光。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以念佛心。念自心佛。心佛雙忘。等法界性。此無生法忍也。一人既爾。大地皆然。同一法身。互相攝取。揆因知果。法爾如是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一念總攝六根。總攝六根會歸一念。念念相繼。無有他念。即入三摩。是在當人。自知自肎。古佛楷模。取則不遠。
徧觀諸聖所謂入三摩地者。豈非根塵識三。是則窮十八界。皆三摩地也。二十五聖。不分大小權實。同一證悟。則大小權實。盡入三摩地人也。故知迷則十八界樅然。大小權實釐然。悟則法法圓通。人人圓通。楞嚴為聲聞啟教。人知引權入實。導別歸圓。而不知寓實於權。指圓於別。旨更深玄。如曰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此所謂引權入實。導別歸圓也。至於選根。明捨圓融。獨談行布。而乃真俗互彰。同異各見。吾怪古今諸疏。猶區區於諸聖而必審其所從來。於進修而必限其位置。是猶適秦而首越。俟之精識。定當作何語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五
音釋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4 冊 No. 291 楞嚴經直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上初直示圓悟竟。
△二依悟圓修。分五。初標根以指迷。分五。初請示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