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二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却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虗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阿難雖悟離塵有性。而性體之真妄。未究根源。則動用之虗實。目前難辨。是生滅之心。現在周旋。而不生滅性。尚紆湊泊。良由初獲知歸。識智未分。故如來更從根中指出。使知無憎愛之曉了。不假思惟。則不生滅之全機。即在當念。此下文觀河之見所由明也。
△二匿王啟請。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勅。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迦旃延具云迦羅鳩陀迦旃延。此云翦髮。此外道說殺害一切。若無慚愧。不墮地獄。猶如虗空。不受塵水。毗羅胝應云刪闍夜毗羅胝子。刪闍夜此云正勝。字也。毗羅胝此云不作。母名。略曰毗羅胝子。此外道說道不須求。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轉縷圓於高山。縷盡自止。皆屬斷見。撥無因果。六師之二也。涅槃聲聞未許見性。則所見偏真。猶屬七識。未獲常住。皆名有漏。是不能無疑耳。
△三徵肉身遷變。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
以肉身無不變滅。起身中有不變滅。汝未曾滅。云何知滅。正動其自知念念遷謝。冀一覺察。返觀不遠。
△四較顏貌童耄。
大王。汝今生齡。[A1]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勝-力+天]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頺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益之時。
以童年顏貌。較之衰老。蓋就身變以形身中有不變也。始生曰孩。始行曰孺。皮表曰膚。文理曰[勝-力+天]。齡謂年。年[A2]已六十。故云頹。頹衰朽也。八十曰耄。言逼近也。
△五審遷化密移。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A3]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過于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前結身變。此結年變。至於剎那。即與本際相近。然後出身中不滅一句。世人麤獷。不能見此。故下乃以根性相示也。變化密移四句。總歎遷流之易。密移不覺。備極迷況。涅槃云。壯色不停。喻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而乃火宅兒嬉。誠可憐愍耳。始由數十年。以限十年。又由十年。以限一年。由年限月。由月限日。以至剎那念念不住。此而不覺。則誠不覺矣。
△六正示不生滅性。分二。初問身中不滅。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
年變身化。至於剎那。念念遷謝。瞥爾返觀。豈同土木。此而不醒。又煩如來別生垂示耳。
△二問見水同異。以表無生滅性。分四。初徵見水。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耆婆此云長壽天。西域生子。必謁長壽。久歷年所。反觀如昨。即見即知。不假思量。
△二徵見水同異。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還以歲時遷變。且限十年。詰其見此河時。於十年間。同異何似。蓋欲其自覺。所謂不塞悟門也。宛然二字。可謂於糞頭邊。忽爾拾得。未易語人。
△三單徵見同異。
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宛然無異。[A4]已解自覺。此復勘其童耄差別。可謂再三丁寧。
△四示見精不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此乃發明身中有不滅性也。現前生滅如彼。其不生滅如此。真在妄中。實在虗內。分別隨緣。知馬影之匪他。見性無遷。悟牛鼻之在手。末伽黎此云不見道。皆斷見外道。等徧指六師也。
斷滅與不斷滅。正我法與外道之所岐。阿難之請。其始為天下後世借鑑歟。前云見無虧損。見無動搖。審知根性。不隨前塵遷變。而猶疑死後斷滅。此皆眾生通病。故即其自童至耄。曾所經見。易為證知。而猶藉聖口抑揚。始獲自認。故知無上秘密。祇在目前。而不覺變熏。流易累劫。夫目必有見。耳必有聞。一人返觀。千聖同軌。當念自信。十世靡移。豈更待捨生趣生而後知其不滅耶。波斯匿王曰。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夫念念不停。則豈非其心之生滅耶。心惑身世。隨其遷流。不遑安住。若當此時。覿面提命。自非夙智。未易憬然。而世尊乃曰。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真性所露。不落思量。隨見隨知。豈異今昔。此如來所為於眾生迷中。而擇其必不能迷者。一處自覺。則全體宛然。所謂五現量根。與八識同功。常在目前。而不自覺。一遇了緣。便同本得耳。
上八示見性不滅竟。
△九指顛倒所在。分三。初問遺失顛倒。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雖悟見聞本不生滅。而四大臚然。五蘊宛爾。迷色空於目前。攬浮漚為自體。顛倒不知其在。真性誰解偏全。若非大闡無遮。法界何因證入矣。如來開示。單指見性。阿難此請。雙舉見聞。宗鏡謂六根中。惟見與聞。隨用常住。易於顯了。故羅睺擊鐘。文殊選耳。皆同此意。
△二如來示臂以徵顛倒。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如來一臂垂示。蓋以發眉劍之機。即以出顛倒之狀。阿難不知直領。乃推世間以此為倒。復推世間以豎為正。可謂當面錯過。母陀羅此云印。證真鈔云。結印手也。用以制伏魔外。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若此顛倒。總是如來一臂。不過換首為尾。換尾為首。有何同異。諸世間人。一倍瞻視。而不自覺。各生異見。於此若悟。首尾自換。一臂無殊。直下顛倒名字。無處安著矣。一一人也。倍多人也。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如來清淨法身。不分報化。現前三十二相。與一切隨類應身。即相即性。即有即空。覺自心所現為正知。覺所現唯心為徧知。此所名正徧知也。若執心在身內。山河大地。同居身外。此心外有法。即為顛倒之處。故因處得號。號性顛倒也。比類者比如來一臂垂豎。而世間人各各倒正。乃推類發明耳。故知如來之身。非正徧知。以此稱名。汝等之身。性非顛倒。以此得號。名正徧知。號性顛倒。無非顛倒。故曰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聖名凡號。總是處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質。愚意與諸解乖謬。然揆之聖意。當有微中。不敢雷同。俟之明哲。
△三正示顛倒。
于時阿難與諸大眾。瞪曹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徧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色指十一色法。心指八識。諸緣指二十四不相應行。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諸所緣即六種無為。五位共一百法。攝盡一切。此一切法。悉唯心現。而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者。指阿難現今想相為身。昏擾為性。同現妙明真精之中。而乃不自覺知。枉同遺失。此所謂悟中迷也。妙心而曰妙明真精者本妙而明。此明真精。揀非虗妄也。本妙圓妙明心者此本妙心。圓融寂照。揀非覺明也。寶明妙性者此明而妙。用全歸體也。瞪凝視。瞢不知之貌。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
晦昧即根本無明。無明晦昧。本性蕩然。所謂迷妄有虗空也。空中結暗。此能變之無明。依空起見。所謂想澄成國土也。又以所變之色。映所成能。故曰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既成根身。即此色陰。攬彼六塵。成四名蘊。內搖外逸。所謂昏擾擾者。乃支潤無明。一迷為心。則必惑為身內也。大地眾生。從是倒執。遂同遺失矣。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色身即根身。虗空大地即器界。根身器界。皆為內識變似。本無自性。唯是一心。故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也。百千大海即喻妙明真心。一浮漚體喻惑為身內之心。即前所云汝身汝心也。棄即遺失也。倍人即一倍瞻視之人。猶云此一倍迷人。如我垂手。各見倒正。更無差別。
夫人迷於前塵。良由境見不分。故境在見生。境沈見滅。雖生非真生。滅非真滅。然迷中之心性。待因緣而後有。則目前之對現。逐境物以成無。此能推之心。所為離前塵無分別性也。自客塵不住。主空寂然。身限歲時。見無童耄。亦可以悟見聞之必無生滅矣。然乍回之心。雖能脫身世之緣。而離塵之見未易融分別之慮。自以為真性究竟無他。夫安知顛倒誠難自覺。法界元無彼我。渤海不住浮漚。乃以身內為心。詎信色前匪物。自心所現。性海本具波瀾。所現唯心。水月全歸霄漢。萬象體玄。鑑光自滿。而顧妄作親疎。終成同異。則豈非遺失真性。顛倒行事哉。慶喜但謂見聞本無生滅。須知迷悟尚隔偏圓。悟則全悟。會萬物而為自[A5]己。鏡中豈有二三。迷則終迷。守所得而絕前塵。空裏難忘一一。迷中倍人。當不但昔賢耳。
上九指顛倒所在竟。
△十揀緣心以示見性無還。分三。初陳所悟不敢自認。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此言所悟之心。本自妙明。圓滿常住。而能悟之心。現領法音。從緣而起。反觀所悟。未見真切。故曰徒獲而不敢認也。圓音謂一切音即一音。一音即一切音。又一語演盡。又各同一切也。
△二責認指以揀分別之心各還。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佛所說之妙圓常住。乃指阿難本元心地。此法性也。若阿難聞說。即領佛指。還得本心。不由分別知見。此得法性也。今以現所緣心。緣佛法音。則此法亦與緣心隨有隨無。故曰非得法性。宗鏡云。阿難尚認緣心。聽佛法音。以為常住真心。取佛定旨。愚謂阿難以常住真心。取佛定旨。而實未敢認也。為其自知現以緣心允所瞻仰。是所悟之心。與能悟之心。未嘗會歸。故有疑問。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如來言教如指。心性如月。標指欲令見月。設教為指心源。因教識心。始知三乘十二分。但為指蹤之談。若因教所詮。徒以心緣所悟。宛在目前。皆為認指。以言教所顯故。此所貴乎當下消歸也。所詮之理與聽者之心。靈昧終別。所標之指。與所指之月。明暗自分。故又有亡指之喻。
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因說法而生分別。則此分別之心。應有全性。雖離分別。湛然常住。不隨聲塵起滅。若無全性。則分別都無。便墮冥諦。外道錯亂修習。多由於此。下文自明。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味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此言分別之心。若不發明全性。則所緣之理。與能緣之心。終不能住。如彼旅客。暫止便去也。則何不於未緣法音之前。既緣法音之後。當緣法音之時。瞥爾返觀誰為亭主。正須一悟也。若祇認聲容分別之心。聲容既謝。分別亦亡。於此非色非空。鮮不味為冥諦。此拘舍離等所為錯亂修習耳。離緣無性。各還無主者。蓋以分別之性。緣塵不覺為客。離塵自得為主。此於不覺中。激其自認。非真無主也。
△三示見精無還分五初問無還。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唯垂哀愍。為我宣說。
此還即下八還之還。此無還亦即下當欲誰還之無還也。阿難緣心。經客塵開示。[A6]已知無始妄認緣影之非。然現在聽法。尚用緣心。故所悟者。仍是取佛定旨。猶未銷歸自[A7]己。則此心性。當還法音。不得常住。故復請妙明元心無所還地也。
△二示見精非影。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且汝見我見精明元者。蓋指阿難當時見佛之見精也。此之見精。而曰明元。以其根中照了。得無憎愛。實原性覺。但未發明。不可即謂妙精明心。故曰如第二月。若緣塵分別。塵在則生。塵去則滅。此所謂月影也。因阿難[A8]已悟緣影之非。而緣心未了。尚滯分別。故復以現前見性。不落思量。使之自認。若當處發明。即為妙精明心。更無別體爾。
△三列八種塵相。
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墻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虗之中。徧是空性。鬱𡋯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
真際云。欲求無還之性。先指可還之相。
△四示八還。
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墻宇。緣還分別。頑虗還空。鬱𡋯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此列八種還相。以出見精。
△五正示無還。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當欲誰還者。分明直指。而後曰種種差別。見無差別。差別可還。彼無差別。豈是別人。汝心即指見性。本字就見性而言。原此見性。本即妙明所露。當處知歸。不為分別所誤。於此錯過。即為喪本。常被漂溺。故可憐愍。
慶喜聞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便憬然見此分別亦還法音。由其自知現以緣心允所瞻仰。深中疑根。不能自昧。故復以妙明元心為請也。世尊曰。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是離諸相而顯根性。亦可離分別而指識心。乃謂其心性各有所還。何也當知八種見性。隨見隨知。不落思量。雖皆未經發明。無所銷歸。然彼雜妄識。此同現量。聖意所取。正與妙精淨明。體用相似。以冀其當下自認。即同本得。可謂少假方便。疾證菩提。推此而知世所言有得於心。行於事物。明昧兩岐。一放一収。紛然斷續。是皆心性各有所還者也。
上十揀緣心以示見性無還竟。
△十一揀塵表見。分六。初揀物非我。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前破能悟緣心。今請所悟妙明。如何即此見精。便當妙明真性。使我得知。仍是不敢自認之意。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補遺云。準小羅漢見小千。今阿難初果。乃小千之分齊。初果而能見者。佛神力也。若祇單見一初禪。自力可辦耳。淨名經云。阿那律答嚴淨梵王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此言閻浮提。乃一切閻浮提。華嚴云。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閻浮提從樹得名。菴摩勒果似桃似奈。當時執此。即以為喻。初地見百佛土。二地見千佛土。十地見無量佛土。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土。不以二相。蓋二乘在定則見。出定不見。如來未嘗不定。未嘗不見故曰常在三昧。眾生隔紙膜。不見外物。此以眾生同列。示所見之廣狹不同。而能見之根性無異也。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徧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擇於見中謂擇於所見之中。我體物象。彼此分明。我體即見性也。誰是誰為。使之自擇。至於是物非汝。乃為代擇。又如來方便耳。
△二顯見非物。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前於我體物象。分明擇出。此乃指歸見性。復曰誠汝見性。使自承當也。汝見而曰清清者。揀非雜識耳。
慶喜雖知見性不還。而猶不知是我真性。蓋由物我不分。故不能於其見精豁然獲所知歸也。夫眾生日用。身在物中。所見皆物。即能返觀。又雜識妄。故我世尊確指現前諸有物象。而曰是物非汝。劃然不許更餘物想。然後曰諸有物性。雖有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見精而曰清淨。又復使知此一見性不與物雜。本妙如是。想相俱盡。純一真心一剎那間。內自證知。不循分別耳。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此言見必非物。故指見是阿難。因及不見。亦是阿難。總不是他物也。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者。言人各有見。必不可互見。以可見即成為物耳。故縱云。若同見此物。即以同見者。名為見吾。反出吾不見時。以窮見必不可見。遂帶言見與不見。亦總是阿難也。故再縱云。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此阿難見處。不是別人。終縱之云。若不見吾不見之地。此阿難不見之處。總不是別人也。以世尊自言曰吾。代阿難而言曰彼。
△三顯物我不雜。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
此言物我不雜。以證見必非物也。若見是物。物亦是見。汝能見物。物能見汝。自他不分。體性紛雜。則有情無情。不成安立。諸世間謂眾生與器。即指有情無情也。
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
此正告之辭。蓋謂見性雖同。各自受用。千江一月。萬影同圓。汝應自知。不相假借。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帶責之辭。性汝不真者謂性中有汝。如海上之波。未嘗離異。汝在性中。似波還望海。輙見猜疑。若知汝我同源。各自取實。心目共證。豈假問人。
蓋由自證而起見相之後。乃有色心。心即八識。屬見。色即根塵。屬相。故知見相本自同源。物我難分。從來久矣。阿難不能自認見性。此俱生所執。古今皆然。附物即遺自心。返見仍餘分別。若非徹底知歸。必不能於萬物象前翛然獨脫。如水與石。似色投空。本不相離。亦無相入。此固大聖獨證之境。即在凡夫日用之間。所謂見色聞聲。有何同異。而眼光圓滿。宛在現前。聽性通玄。聲響不雜。此雖不藉修持。亦須一回自得。如來反覆設言。蓋有見乎其難。而乃丁寧其易爾。
△四疑見有大小斷續。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娑婆國。退歸精舍。祇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是縮大為小。為當墻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承見性周徧必我非他。此復因所見寬狹。疑見性舒縮也。娑婆此云忍土。伽藍具云僧伽藍摩。此云眾園。
△五示前塵留礙分二初喻器空。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各屬前塵一句。[A9]已釋疑義。例眾生不能返見。皆為前塵留礙。下皆發明此旨。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定方則為器局。若不定方則空有體。以喻見性不為物礙。亦能隨物作則。豈為法界之量所限哉。義性即見性之義。云何為在言見性如是。不隨物在也。
△二除器方圓。
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
無方圓者空也。以喻見性。入者證入之義。若欲證入見性。但撤前塵之見。見性自如。不須更除虗空方相所在者。為虗空在方圓器中。每因方圓而并疑虗空。心印所謂去妄則兼真并棄也。豈知見對物而顯。物自來去。非見有無。無在不在。不用除也。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墻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此言見不可縮。亦不能伸。見不可斷。亦復非續。
上五示前塵留礙竟。
△六示轉物。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A10]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如來藏性。一落轉現。心色宛然。迷於本明。所見皆物。始則境從心生。既則心隨境轉。虗空之性徒在。方圓之見難除。大小之觀。所自來爾。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轉物者轉一切物而為自[A11]己。一切萬法。唯心所現皆無自性。唯是一心。但離分別。即是般若。般若周徧。身心圓明。心圓明。則攝事歸理。常照常寂。八風不搖。身圓明。則體理皆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毛端國土廓然現前。不由神用。法爾容攝。
總之阿難。不能自認見性。皆為前塵留礙。世尊於先章指見是汝。今乃發明為物所轉四字。是其病原。此病既去。則見性周圓。含受法界。一返觀而得之矣。惟不能返觀。則此見性。惟見目前。目前寥廓。以為見大。目前迫狹。以為見小。而不知寥廓迫狹。皆屬前塵。猶方器中。見空為方。別安圓器。見空為圓。而不知方圓亦皆屬器。以空無方圓。悟知見無大小。但能不隨前塵所起知見。名為轉物。直下圓明。雖在眾生身心。與佛無二耳。
上二顯根見竟。
△三標見性離是非是。分五。初疑見性現前。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
猶是所悟之妙明。未敢自認。皆由能悟之緣心。分別未寧。雖承如來指出見性無還。前塵留礙。而分別之身心仍在。則現前之見性徒懸。若取現前反餘今我。病在物我未融。是非交互。有諸能入。便違清淨覺心。無見及緣。自到一真法界。欲垂究竟。聊借當機。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唯垂大慈。開發未悟。
不能自認妙明。則分別身心。猶作主宰。所謂有實也。雖悟見性無還。隨境對現。無分別晳。而不為用。是所悟之見性為客。而身心分別仍為主。主能辨客。客不能辨主也。以此為我。身心非我。是見與身心分為二體。所謂物能見我。亦極形其不能自認耳。
△二指無是見。分二。初標相徵見。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徧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A12]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A13]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在前之見。窮於無是。將欲奪其所悟。又窮於無非終以奪其能悟。至於所悟之見性頓忘。能悟之分別亦息。則法界現前。無是非是。始為窮竟。此先窮在前之見也。披開。剝析也。
△二答無是見。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人於日用。所有見聞。皆依聲色而得暫現。猶如電光。瞥入明了。分別釐然。此分別性。執為我心。執為我體。亦[A14]已久矣。忽而使之離諸分別。還指見聞。雖獲所悟。猶故在前。欲捨身心。難忘在我。將究在我之分別匪他。先教在前之見性頓撤。如來所為窮於無所指陳。然後即此身心。帖然仍舊。原夫一切物象。悉由見有。若復此見。同物指陳。則物從何顯。見從何附。唯指皆是物。正為全體於物。而無是見。若在迷中。不能自見。設得深悟。還同於物。此理精玄。自非菩薩。弗能證知。慶喜示同聲聞。若或於此。可大槩見歟。
上二指無是見竟。
△三指無非見。分二。初許無是轉徵非見。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此先印其無是。然後再詰其無非也。無是見。則所悟既消。無非見。則緣心頓盡。無上法印。下文自見。
△二答無非見。
阿難言。我實徧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如夢所見。以為實有諸物。及至於覺。悉我夢現。詎謂即未曾覺。是我非物。祇是無人覺知耳。世間現前。亦如夢見。誠非他事。於此覰著。更無與我緣對。不妨全覺即在全夢之中。與一切夢作覺因緣也。法華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之相。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若能明見於無非見者。則現前三界。當作何觀。不可更有名模也。始則窮其無是見者。以消其在前之見。不同於物。既則窮其無非見者。使知釐然分別。不是別人。若能於此。一時放下。則當處身心。與本無二。皆為下文無是非是。先一蕩除耳。
上三指無非見竟。
△四文殊啟請發明二種。分三。初大眾惶悚。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見性之我頓除。分別之物亦化。非我非物。大智所證。非初心能辨。故有茫然不知是義終始。此即下文云。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二義。
△二佛稱實語安慰。
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將演大法。先歎佛語。以堅其信。如來有五語。資中云。無偽曰真。稱理曰實。不變曰如。心境相應曰不誑。懸見未然曰不妄。四種矯亂謂亦變亦恒。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凡持兩可。無有決定。以明佛意乃是非雙離。心境俱遣。顯真妙性。本無戲論。哀慕者哀其仰慕之情。言須諦思。無辱如來見憐之意。
△三文殊正請發明。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此出文殊。為借大智以助明大法。非聲聞權小所能。精見色空即上於色空上辨見也。二種即指是非是義。是即無是見義。下云若是見者。應有所指。非是即無非見義。下云若非見者。應無所矚。互看便見。
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唯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元是何物默含元是菩提淨妙明體。知同一體。則物我渾然。非言可言。非識所識。故曰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上四文殊啟請發明二種竟。
△五正示見性無是非是。分三。初會見相元是菩提。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
宗鏡云。若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無法。以分別智。解心不亡。但緣他境。未住自地。大菩薩指十地以後。首楞嚴三昧經云。佛說是三昧。非九地[A15]已下及二乘能知。此三摩地。即首楞嚴三昧。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見指根。見緣指塵。想相指識。根塵識等三。如幻無生滅。無性非性故。一切總唯心。慧者之所達。於中無有想。言思悉皆離。
△二勅文殊表無二相。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與文殊。兩相映發。證明斯義。誠不虗也。佛云。如汝文殊。文殊云。世尊。我真文殊。佛云。更有文殊是文殊者。文殊云。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佛云。為無文殊。文殊云。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故知但一文殊。此外更無增減。以例真精妙覺明性。纔落意言。便成惑妄也。
△三正發明性出是非。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見與空塵。本為妙明真心。則指為色空及與聞見者。皆突然妄發也。既曰第二月。又曰誰是誰非。則知眾生現前。根塵交互。當處了然。誰為是非。[A16]眨眼錯過。斯成揑目也。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
種種發明猶云此是色空。此是聞見。既不如是。應作何觀。智者於此。當自曉然於是非之外矣。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王鼎舜曰。出指非指。所謂見月忘指也。溫陵雪浪皆以指喻指為釋。反增葛藤。無上真詮。豈莊子能例。多見其失念耳。
見與見緣。如虗空華。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一切如來。及大菩薩。住三摩地中。體本如是。本無是非二相。阿難不能自認見性。始則為物所礙。既則見性在前。是見與見緣。不能如虗空華也。不能如虗空華。則聞見不盡。色空樅然。又奚能安住於菩提淨明。如鏡華水樹。宕然於是非之外耶。此古人所云。陽𦦨空華。不落有無。深玄旨趣。正須一悟。非可言說也。
上三標見性離是非是竟。
△四斥因緣自然以顯見見實相。分七。初疑覺性同於神我自然。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溫陵云。覺緣即見性。能見明暗通塞徧緣一切者。前云見性周徧。又云身心圓明。徧含國土。即此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也。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
外道不達真唯識性。徒以唯識所變。似境所現。即於第七主宰。第六緣塵。執為實我。徧一切處。似濫真覺含十方界也。不知彼立冥初生覺。即此八識不覺妄動業相。以不覺為冥諦。以妄動業相為神我。迷於無性之理。成於身見之患。隨處遷流。祇同生滅。投灰即娑毗迦羅遺種。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佛於楞伽說因緣生法。為破外道自然之計。亦約世間根器之所從起。非第一義。故下又有因緣之疑。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虗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羣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羣邪。當一氣讀。謂此見性自然周徧。似非因緣。蓋意其同於自然也。故曰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使得分別不入羣邪也。
△二示非自然。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旁引曲喻曰方便。究竟不二曰真實。言佛開示。權實悉備也。甄察也。言當推窮自然之體。自體若無。則神我立破。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此言見性無有自體。有自則不能入他。不入則自不能徧。皆入則自不能成。
△三疑因緣。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阿難本疑自然。今見推破。乃舉因緣。以因緣義。如來曾說。安於固然。故曰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四示非因緣。并結見離名相。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虗空。祇益自勞。虗空云何隨汝執捉。
汝今因見者蓋即現前見性。為能因能緣。以俟徵破。故曰此見為復因明等而有。為復緣明等而有。若此發明。不因明有。不緣明有。則此見審非因緣矣。窮於因緣。又非自然。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摩尼珠。映於五色。非即非離。法界一真。猶存見隔耳。
△五再疑因緣。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阿難初疑自然。既蒙開示。以為因緣之說本於楞伽。必無所誤。今復承破。故引聖言以求決擇也。
△六再斥因緣自然。以表見性離於四相。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不了第一義。故於空明心眼。成於俗諦。外道不達。以為一切世間。皆由勝性。自然而有。體本如是。如來特以因緣破之。謂因迷有。非自性有也。然悟在迷中。現前發明。亦無真俗。故下即以能見反覆推明。見無所因。見無所緣。然後使之當處自悟。所謂見見也。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日月燈明。所以顯見。非因日月燈明而後有見。外道不能離明自發。同於世人。遂成斷滅。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明暗陵奪。非見暫無。示非因緣也。此與盲人覩暗相類。彼示見不屬眼。此示見不因境。意各由顯。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不是明暗通塞。總以顯見非因緣有也。既非因緣。則此見性。不由前塵所起。而又覩暗同明。益信明不循根。寄根明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智者於此。可以起悟。故下即出見見。
△七直示見見實相。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上見字即覺悟。所謂始覺也。下見字即見明暗空塞而非明暗空塞者。是五現量。既不局根。而又非境。則如來藏性。豈非常露。然未經覺悟。雖猶寄根離塵。祇同流布。豈可以覺悟之寄根離塵。而乃即未覺悟之寄根離塵哉。既此覺悟之寄根離塵。猶離未覺悟之寄根離塵。則未覺悟之寄根離塵。終不能及。宜乎終日常在解脫之中。而局根攬境耳故知如來藏性。時時現前。瞥爾錯過。即入分別。忽遇了緣。便同性覺。性覺即本覺。始既合本。本亦無名。一真法界。寧同戲論也。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結責示誨也。實相者如其自性。非內非外。非知不知。一法界性。言思俱絕。
見見之義。諸疏有以上見為體。下見為用者。約根而言。則下見為用似矣。然在迷位。迷失真性。安得有所謂體也。亦有以上見為用。下見為體。然迷中之根。豈可名體。且現迷之體。安得乎清淨之用也。又有以上見為真。下見為妄。然既有其真。何者是妄。總之皆按經文前後。以為實解。如按見不是明。便謂見本離塵。見既離塵。推而上之。應有性覺。是以上見為體也。或即以離塵寄根之見。[A17]已同真覺則應有智照之用。還照自體。是又以上見為用。下見為體也。或以離塵之見。仍非性覺。應有真性以鑑其妄。是皆現按經文。剋定位次而不達迷悟之理。豈知真性元無體用。悟者之用在體中。即迷者之體在用內夫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所謂用在體中也。一切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所謂體在用內也。悟則當處全真。即或未悟。終非別有。前文約見非眼。今顯見不因明。皆即眾生現前根性。與本性覺。無有二體。亦無二用。但在迷中。有而不覺。暫指為無。更名為妄。故此顯出。以待其悟。所云見見即見乎現前見性。本不屬眼。本自離塵。此愚以為始覺之所由發也。夫始覺在未覺時。即是妄覺。為不見現前根性元自清淨。從緣分別。是稱為妄。若承開示。窮於見不循根。見不因境。則分別頓息。即此分別。還擇根性。隨處會通。成妙觀察。所謂始覺。原其所從。悉由本生。迷則為妄。悟則為始。即或未悟。而此分別。豈是別人。如在醉中。為酒所持。忽然而醒。人非別有。醉失其在。亦如夢中。妄見前境。及至於覺。境從何去。人在牀褥。更無增損。真性亦然。迷則全體是妄。妄非因真。悟則全體是真真非因妄。楞伽云。外道謂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彼異因者。說言若勝妙。此勝妙者。外道以為自性。謂自性自作生因。一切根身器界。皆從性生。性為妄本。妄不可了。此心與境。悉屬自然。而自然之心。即是神我。徧十方界。是十方沙界。包裹心外。心外有法。心因法徧又成因緣。自然因緣。二說相依。悉屬邪計。總為不達如來藏性。不覺成識。識生見相。見即分別。相為根塵。以分別心。依根攬塵。物我不辨。難於發明。惟有根性。前境對現。無分別晳。暫時透露。故如來於此再三指示。若能覺悟。即與如來藏。更無體用之殊矣。雖然。此亦就未到明了意識。易為體認。非謂與七六二識更有同異也。夫迷中分別。實無自體。惟從不覺。妄自執持。執亦無體。性本如如。境去執融。性真自在。此前文所說無非見者。正使萬物臚然。猶非別體。陰入處界。及與七大。許同一性。皆在悟時。自證境界。殆不可以識解蠡測耳。
上四斥因緣自然。以顯見見實相竟。
△五出妄見顯真。分四。初請示見見非見之義。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A18]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疑自然。則對現之心猶在。疑因緣。則目前之境尚存。此乃不能頓領見見非見之由也。下文正明根境受迷之始。始迷[A19]已豁。則當下釋然矣。
△二將演總持。囑令諦聽。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大陀羅尼此云總持。然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指下神呪。即多字也。若顯實相。即無字義。實相陀羅。即真三摩地。攝諸三摩地。故一切菩薩淨妙莊嚴。皆依此而得成就。觀照而曰奢摩他。蓋言寂照離諸分別。故曰微密。
△三示二種妄見。分三。初示二顛倒總相。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此推輪迴由於二倒。二倒實本分別。分別即無明不覺心動。動故有見。即見分也。此見無體。故曰妄。二倒屬相分。根塵所託。相從見現。見既妄。則相亦應妄。相妄則直下根境如虗空華。真唯識性。而得現前。此直指覺悟之方。以答前問也。當處即當不覺心動之處。妄動即業。業即是苦。故曰當業輪轉。別業約根身。同分約器界。妄見是一。約相分二。故下云。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與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也。宗鏡以別業為分別煩惱。同分為俱生無明。與本經旨。未見體貼。
△二示別業妄見。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
目喻真智。燈喻真理。真智無見。真理無境。夜見燈光別有圓影者。是真智因妄動而起分別。故於真理上。妄有能見之根。五色即五根也。真智局見成根則真理惑空為色。同一見妄所生。妄分根塵。自別親疎。悟妄無因。根性現在。故下文云。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A20]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此言真智與真理。本無過咎。咎在妄動自生分別也。見圓影者。名為何等。雖在眚中。見非圓影。亦自可悟。非眚人喻佛界。色即影也。
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此言亦不離真智真理而有妄現也。故知真智無性。不覺妄動。真理本空。妄見成色。智不生妄。妄非智離。空不生色。色非空外。悟妄元虗。理智自爾。因是名非。終乖本住。故又曰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也。
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揑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揑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此以第二月因揑所成。豈是形見。喻見圓影目眚所成。豈是燈見也。是既無端。非因是立。總以明真智真理。雖在妄中。猶故宛然。悟同本得。非今所造也。
△三示同分妄見。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祇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水中可居曰洲。括結也。量數也。大國二千三百。此屬五天竺。暨此神州。暈適珮玦皆日月旁黑氣。環匝曰暈。薄蝕曰適。珮玦玉器。形如珮玦也。彗孛飛流皆妖星。爾雅云。彗星為攙槍。孛形孛孛如掃彗。飛徑去。流相連。負耳災氣向日。如負如耳。虹蜺陰陽不和所現。爾雅云。虹即𧍝蝀。蜺雌虹也。不見之國。喻無見妄。如清明目。觀諸晴空。
上三示二種妄見竟。
△四例現前觀見。以顯見見非見。遠離和合。圓滿菩提。分三。初以別業例今觀見。證成見見。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將同例別。以別例同。故曰進退。似境則非。實有非色所造。益彰見勞。所謂真理本空。空不生色。總出見妄如眚。悟眚非見。故無見咎。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以目觀見者根也。山河國土者即器世間。眾生即眾生世間。二皆指境也。合根與境。皆由無始見病。謂無明不覺妄動而有見分。即前文分別見妄也。見即目見。見緣即國土眾生。此根與境。皆屬相分。原於見分妄發。故似現前。而非實有也。覺明即見分。見所緣即見與見緣。此復原見與見緣之所由眚者。始於覺明。以顯根境無咎。下文自明。
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
覺見即覺明。覺見即眚。此領上覺明見所緣眚。而獨指覺見。故下急出云。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蓋原本覺乃如來藏。與對緣而現之根性。皆屬現量。元無過患。總以歸眚於覺見也。所覺即指覺見。能覺此所覺之為眚。即為見見。豈復名覺聞知見耶。眾生日用。由有見妄。則當眼光曉了。不能自覺。故濫色名見。濫聲名聞。瞥爾知歸。豈分本始。此如來所為三致意爾。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此結轉阿難現前見與見緣。皆為眚病。非能見眚病者。此能見眚者。亦即現前根性。自知自覺。故曰性非眚者。所謂悟妄即真。故不名見。
△二以同分復例別業。結準十方。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虗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總結前文同別二見。進退合明。以例一閻浮提。又以閻浮提。例彼十方。同是無始覺明。致令無漏妙心。妄為見聞覺知。虗妄和合。若能悟知。當下遠離和合與不和合。則見妄頓除。生滅永息。不生滅性。宛然常住也。
如來藏性。不覺妄動。而起見分。遂有相生。根塵對現。互相增長。流轉無窮。一切眾生。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曾無暫歇。然本覺妙明。常在根中。雖為根局。亦逐境遷。而無分別晳。未嘗變易。所為寄根明發。離塵有體。性本如是。一朝覺悟。不循功用。即未覺悟。亦無虧染。但在迷位。無人覺知。枉自流易。譬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本非實事。然久受驅使。習與性成。在凡夫中。輪迴六趣。目為虗妄。在二乘人。留滯變易。情怯偏空。在十地微細所知。仍隔羅穀。此豈位置實有所殊。見妄積熏。憶持難割。所以草菴久卓。寶所徒遙。此經直指根性。但須覺悟目前。正與華嚴直授初心。豈假勤勞累劫。同一旨趣。寧分頓圓。故知一法界體。自在當人。大地眾生。本成佛道。唯證始知。智慧德相。現具凡軀。非關溯源徒以理信也。是以阿難不達見見。如來唯明見妄。知妄動始於不覺。元非實有。則見性本自現成。祇須覺悟。所謂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聖詔昭著。唯當自信。勿阻長途。空役時歲。古今皆然爾。
△三斥和合與非和合。分三。初總牒和合與不和合。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覺元即始覺。即謂般若也。涅槃三德。一法身。一般若。一解脫。法身即本覺妙明。般若即此始覺。今再明證菩提之始覺。亦非和合與不和合。和合即同因緣。不和合即同自然。故須辨之。華嚴偈云。非是和合不和合。辨性寂滅無諸相疏云。應緣非不合。住體非和合。又緣起修成非不合。契真相盡非和合又合相離故無諸相。非合亦離辨寂滅也。
△二斥和合。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菩提即始覺。菩提從本覺生。還證本覺。即現前見精。未悟為根性。既悟即菩提。以現前見精。即本覺流露。雖眾生日用而不自知。似藉了緣。然實由本覺所熏。故在迷中。終有時節。所謂緣起修成非不合。契真相盡非和合也。若妄想與諸緣和合而成世間。緣在則似生相續。緣散則塵影銷沈。妄想無性。豈濫覺元。一對辨而悉耳。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何處雜見。此徵雜處。見相相。即明相。雜何形像。此徵雜狀。既不成雜。亦不相即。故曰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謂明既即見。不可以見更見於見也。雖不相即。亦復各自圓滿。合此二難。總以明不成雜耳。故終曰。見必異明。此乃正言見性異於前塵。若雜則各失名字。何處更有明與見之別耶。性即見性也。
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A21]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合明則應不見暗。若見暗而不與暗合。則見明時。既與明合。應不見明。謂不與暗合而能見暗。則與明合應不見明也。此乃明合而仍了明非暗。總以顯見性唯不各合。始能各見也。
△三斥非和合。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能緣為根。所緣為塵。念慮為識。蓋見此妙覺元常。與三者互相和合。以自消息。今既發明。應不和合。乃疑之也。不知體本不合。幻起從緣。緣起即是無生。心境皆無自性。百門義海云。達無生者。謂塵是心緣。心[A22]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起待於心。心不自心。必待於緣。由相得故。則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此以無邊畔窮非和合。故以互相容證無邊畔也。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此以見與明性相差別。反窮非合。引耳顯證。謂見若如耳。自不知明。何由甄別合非合義也。
上五出妄見顯真竟。
△六總収陰入處界七大歸如來藏。以啟真悟。分七。初總収。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此指阿難病源。總由不知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也。處即心體。不知當處出生。則心外有法。離即俱非。離則惑為自然。即則惑為因緣。不知隨處滅盡。則法外有心。動靜相涉。動則物我成待。靜則分別在前。此凡外二乘。均為法礙。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益信一切萬法。唯心所現。現無自性。唯是一心。諸妄如幻。徒有名相。其性皆為妙覺明體也。華嚴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石頭云。會萬物為自[A23]己者。其唯聖人乎。又云。聖人無[A24]己。靡所不[A25]已。知此者。則知法法如是。心心如是。陰入處界亦如是。但隨當人。各立異相。各生異想。便勞大聖多設方便。俱無實法耳。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別離。虗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此皆不知諸塵幻化。誤以為實。隨緣顛倒。似有合離。似有生滅。悉非實事。而此生滅去來。亦非別有。心印論云。心不生識。恒涅槃於流注之中。識不離心。徒生死於常住之內也。生滅去來。皆如來藏。人所易知。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實難自驗。蓋由未嘗安住性真常中。證於當處滅盡之理。所謂信位即是。人位未是也。
總而言之。一法界而[A26]已。一法界者。即無二真心。為一法界。一謂如理虗融。平等無二也。良由不識此一法界。則於本無有境。妄見有境。則於本有真心。妄起分別。妄境非有。分別匪無。既迷為有。妄自耽著。隨情造業。徧歷升沈。厭苦求脫。妄見為無。著意遠離。愈乖法體。將空覓空。別立空理。以有遣有。妄起法行。是故凡夫之蘊執既謝。二乘之無我復生。初心之極果易齊。究竟之所知難盡。此皆迷一法界之真如。遂使濫化城為寶所。離塵有體。誤作自然。分別皆心。惑成和合。豈知真智無體。似巨海之波瀾。真理常澄。猶百川之溼性。波浪在巨海而不離。溼性任百川而豈失。入巨海而息波。捨百川而求溼。雖有智者。難以奏功。不若愚人。安於無事。所以狸奴白牯。現自受用之真常。反笑十地三賢。攬他境界為自證。三科皆假。一心亦亡。生死涅槃。本際無二。菩提煩惱。當念靡移。但亡所知。曠然大道矣。
△二五陰。分五。初色。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五者色受想行識。陰覆也。謂此五者。蓋覆真性也。初總徵五。後乃分釋。皆言虗妄。若知五陰虗妄。則當體全真。不勞轉變。故曰本如來藏。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虗。逈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虗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目喻真智。空喻真理。真智無見。真理無境。無故不動。喻無始不覺妄動。非有因故。瞪直示貌。勞倦也。無見似見。無境似境。故下徵窮以明虗妄也。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虗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此以狂華喻色。不從空目者。謂真空無色。真智無見也。從空則應有出入。若有出入。則非虗空。自不容華相起滅者反喻空無自性。豈有他性也。色於真空。本非有無。何有起滅。見起滅者虗妄耳。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從目則出當有見。以得目氣分。故當有見也。有見則旋合見眼。無見而翳空。則亦旋當翳眼。眼既不翳。則見華時。目應無過。云何唯見晴空方號清明眼耶。總結虗妄。以見真智真空。現在色陰。未曾移易。華空猶翳空也。
△二受陰。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宴安調適四句。總以形容諸受未起。以二手掌四句。極言妄動無因。自生觸受也。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虗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受因觸有。故徵觸從空從掌也。從空則不擇身手。從掌則有出入。既有出入。則合應掌知。離應身覺。覺則不待合然後為觸。此推觸性本無。以明受陰虗妄。
△三想陰。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說梅思崖。本非實事。而水出足酸。妄想通倫。備悉於此。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梅不自說。口不能聞。水不耳出。諸妄無因。無可窮詰。
△四行陰。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行妄心遷流之義。前後中間。念念不到。似生相續。猶如暴流。前後排引。似有次第。不相踰越言次第也。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虗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空喻真理。水喻真智。此言真理不生惑亂也。若惑亂因理。則盡古今無有一人能證理者。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此喻行陰不因真智。若因真智。則智為能相。行為所相。二相應別。現可指陳。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此喻真智無有行相。若即行相。則行盡時。應無智體。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喻行陰。不離智理。理智常住。遷流宛然。虗妄之相。從本如是。
△五識陰。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人喻眾生。瓶喻業。空喻識。眾生被業所牽。識隨業去。如瓶擎空。現陰喻本國。中後陰喻他國。兩孔喻智理。眾生不達智理。妄隨業遷。如塞兩孔。擎空遠行也。
阿難。如是虗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彼方喻前陰。此方喻中後陰。識隨業現。無有彼此。亦無出入。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虗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喻識不從前陰至於後陰也。本瓶地喻前陰作業之地。開孔瓶倒喻後陰業牽之處。總言識隨業現。無有去來出入。妄見區宇。似有如是。
五陰括盡色心等法。色具十一色法。受想行識具心王心所一切心法。該而言之。則根塵識三者。在當人陰中。其始實從無明起行。行增長識。以為名色之緣。自迷如來藏而為識藏。妄見有色。攬色成根。根對外色而生受。受納塵影而成想。想相流注不斷而為行。行積業資惑而歸識。一時頓現。循環無終。全體是妄。亦即全妄是真。以妄元無性。而智理常住。如重雲罥日。徧空霾翳。而日體不動。遇風因緣。忽然晴朗。日豈新懸。迷人得悟。亦復如是。藉厭苦因。乘師友緣。了知虗妄。正如雲散。雲散似緣。日本如故。真如無體。受根塵而弗拒。任識變而常然眾生成佛。非入界之能遮。佛性遷流。豈一真之所造。常在生死去來。而大智朗然。至理澄寂。真不可為愚者道耳。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直指卷第二
音釋
(音允亡也)。
殂(音離沒也)。
獷(音拱麤惡貌)。
臚(音盧陳也)。
瞪(音撑張目視貌)。
瞢(音蒙目不明也)。
瞬(音順目數搖也)。
𡋯(音孛塵起也)。
覰(音娶伺視也)。
慴(展入聲怖也)。
暈(音運)。
適(音責)。
彗(音遂)。
欃(插平聲)。
槍(音鏘)。
駛(音試疾也)。
縠(音斛細紗)。
酢(與醋同)。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4 冊 No. 291 楞嚴經直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上七徵客塵二義以出主空顯見竟。
△八示見性不滅。分六。初求示生滅與不生滅。